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1

赵构先沉痛自责,王居正再“揪出罪魁祸首”,皇帝主动认错,臣子评判是非,君臣这一前一后的行动,显然事先有精心的策划与安排。
为了使军民能够誓死抵御强敌,赵鼎正在指导赵构进行一次“形象再造工程”。 从定议亲征起,这种政治宣传工作就在一环套一环地进行。
绍兴四年十一月七日,赵构又下了一道手诏:
“两宫播迁万里,一别九年,朕期盼迎回二圣,奉养于庭闱。所以敌人虽然凶残肆虐,但朕投鼠忌器,不敢奋暴虎凭河之怒。朕难道甘心蒙受如此屈辱?!
“自卑辞遣使,屈已通和以来,朕仰怀故国祖庙,怎能不涕泪横流?俯看中原父老,又怎能不感到汗颜?
“不久前,朕得知强敌已渐有议和之意。但是,叛臣刘豫害怕遭受杀身之祸,制造事端,挑拨离间,签发我大宋赤子,胁迫他们出兵征战,操戈犯顺,大逆不道,竟然到了如此地步!警奏传来,人神共愤,将士皆欲挺身效死,不肯与贼俱生。
“朕此次亲征,三军士气百倍。虽然朕自即位以来,屡屡举措失当,但臣民尚念祖宗在天之灵,愿与朕共刷积年之耻,诛殪逆党,成此功业。故而朕不顾远行的劳苦,不避锋镝战争之险。
“说到这里,朕不知如何(感谢大宋军民)才好,然而能建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赏,初诏具在,朕绝不食言。特此昭告六军,务必体悉朕的心意!”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
壬子,手诏书:朕以两宫万里,一别九年,觊迎銮辂之还,期遂庭闱之奉,故暴虎凭河之怒。敌虽逞于凶残,而投鼠忌器之嫌。朕宁甘于屈辱,是以卑辞遣使,屈已通和,仰怀故国之庙祧,至于霣涕;俯见中原之父老,宁不汗颜!比得强敌之情,稍有休兵之议,而叛臣刘豫,惧祸及身,造为事端,间谍和好,签我赤子,胁使征行,涉地称兵,操戈犯顺,大逆不道一至于斯。
警奏既闻,神人共愤,皆愿挺身而效死,不忍与贼以俱生。今朕此行,士气百倍。虽自纂承之后,每乖举错之方,尚念祖宗在天之灵,共刷国家累岁之耻,殪彼逆党,成此隽功。载惟夙宵跋履之勤,仍蹈锋镝战争之苦。兴言及此,无所措躬,然而能建非常之功,必有不次之赏,初诏具在,朕不食言。咨尔六师,咸体朕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2

这道诏书可谓是用心良苦,巧妙地为赵构此前的所作所为文过饰非。
首先,诏书中把孝作为遣使求和的借口,宣称是为了迎回二帝,赵构才不得不屈己议和;同时,把不敢坚决抵抗、丧失恢复中原之志说成是投鼠忌器,说成是因为二圣捏在金国手里,所以才不敢鲁莽蛮干;随后又特别强调赵构这样做的时候,简直痛苦得肝肠寸断。
显然,赵构的这道诏书是经过宰执大臣们仔细推敲、反复斟酌之后方才出炉的。这一切宣传工作的“总策划”必是赵鼎无疑,作为南宋的宰相,为了抵御强敌,他在这种时候采取一些手段来消减因赵构避敌逃跑、屈膝求和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有一个结果——赵构学会了这些文过饰非的手法,将来会给南宋抗金事业带来巨大的麻烦——是他始料不及的。
自从刘豫当上了金国的儿皇帝以来,赵构朝廷怕激怒金国,在公开场合一直是称伪齐为大齐。直到发布这道亲征诏书,赵构才终于公开宣布刘豫为叛臣贼子,声言讨伐。
十一月五日,胡松年从长江防线回到了朝廷。赵构问他守御之策,胡松年答道:“臣到镇江、建康,看见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激昂奋发,争相向前,恨不能吞噬仇敌。臣以为将士们必能屏护王室,建立奇勋。”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
自豫僭立,朝廷以金故,至以大齐名之。至是,始下诏声其逆罪。

戊申,胡松年自江上还,入见。上问控御之计,松年曰:“臣到镇江、建康,备见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奋励,争欲吞噬敌人,必能屏护王室,建立奇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3

赵构道:“数年以来,庙堂公卿玩弄虚文而不讲求实效,侍从、台谏搜剔细务而不知大体,所以一直不能靖祸乱、济艰难。如果不是朕夙夜留心治军旅、备器械,今日敌骑南侵,真不知如何抵御!”
赵鼎道:“臣等躬闻圣训,敢不自竭驽钝,稍副陛下责实之意。”
朝堂上的这番对话,似乎表明皇帝和宰执大臣们度此战充满了信心,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他们外示镇定,其实都在提心吊胆。宰相赵鼎在政治方面的确老练,但军事方面的才能就相当有限了,民心是稳住了,但真的打起来,军队将会是怎样的表现,他依然心里没底。
赵鼎开川陕都督府时任命的属官喻樗悄悄问赵鼎:“相公此次力主御驾亲征,不知是真有万全之计,还是如赌博时把骰子一掷?”
因为是亲信属官,赵鼎也就说出了实话:“哪里能保证万无一失啊!成功了是万幸,否则我就要遗臭万代啊!”
喻樗道:““如今只能向前,还是要留个后门才好……”
“能有后门当然是好,但如何才能留后门?”赵鼎问道。
喻樗献了一计:“张浚现在福州,召他到朝廷,不如直接任命他为闽、浙、江、淮宣抚使,不许辞免,则命令到达之日,张浚就有权调配沿路的官府、军旅、钱粮,张浚的来路就是主上的退路。”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
上曰:“数年以来,庙堂玩习虚文而不明实效,侍从、台谏搜剔细务而不知大体,故未能靖祸乱、济艰难。非朕夙夜留心,治军旅,备器械,今日敌骑侵轶,何以御之?”
赵鼎曰:“臣等躬闻圣训,敢不自竭驽钝,少副陛下责实之意。”

《喻樗语录》
樗先受赵鼎辟为川陕都督府属官,既罢行,因过平江,见鼎曰:“相公之举,未知果有万全之计,或赌采一掷也?”鼎曰:“亦安保万全?成事幸甚,不然,遗臭万代矣!”樗曰:“今若直前,有如头重,不可却也,要须有后门。”鼎曰:“有则善矣!”樗曰:“张枢密在福,今只召之,恐逡巡未至;若直除闽、浙、江、淮宣抚使,不许辞免,则命到之日,便有官府军旅钱粮。枢密来路,即我之后门也。”鼎大以为然。明日,入奏,久之,上曰:“且在经筵亦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4

喻樗的意思是,宣抚使有指挥辖区内官府、军队,调动钱粮、物资的权力,应直接任命张浚为闽、浙、江、淮宣抚使,密令他在从福建至浙江时,于沿途预作布署。万一长江防线失守,则赵构可以沿张浚的来路退往福建,这样战败之后就不致于毫无准备地仓皇逃命。赵鼎深以为然,随即请示了赵构,赵构思考了良久,可能觉得为时已晚,他并未采纳这项建议。
此时,张浚正星夜兼程往平江府赶。而就在他即将到达之时,吴玠的一道为张浚、刘子羽辩冤的奏章递到了朝廷。这道奏章大约是九月里发出的,吴玠列举了刘子羽在蜀口保卫战中筹措钱粮、增派部队等功劳,表示愿将自己的检校太师及奉宁、保静军节度使等头衔奉还朝廷,以赎减对张浚、刘子羽的惩处,请求朝廷追还成命。
此时,张浚已被重新起用,赵构本可以做个顺水人情,但因为吴玠是手握重兵的武将,这道奏章反而让赵构颇为棘手。按赵宋的祖宗家法,武将绝不能干预朝廷任免大臣,也就是说,吴玠有越职言事之嫌,并且多少让人觉得有要挟的意味。若在平时,赵构至少是要下诏申饬,教训吴玠几句,让他守本分,但现在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的,因为吴玠身系蜀口的安危,如果让吴玠寒心或者愤怒,来个“消极怠工”之类的举动……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
癸丑,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刘子羽放令逐便。初,子羽既贬,会吴玠除川狭宣抚副使,乃奏辞新命,且言:“臣自绍兴元年收集散亡,踏逐和尚原,屯驻军马,控扼敌路。蒙宣抚使张浚差参议刘子羽冒锋镝出散关,与臣商议边事,子羽知臣愚鲁,为可以驱策;知和尚原地利,为可以必守。言之于浚,遂差臣充秦凤路经略使,专要臣措置战守,捍御金人,如钱粮器用之类,子羽悉力应办,殊无阙少。因此原下之战,屡破金人。至绍兴二年冬,臣又与子羽议和尚原距川蜀地远,终恐粮道不继,难以持久,又于川口仙人关侧近杀金平选踏战地,修置山寨,以备奔冲;兼臣和尚原军马数目不多,又得刘子羽所管成州及梁洋军马,臣因而简练之,于川口并力控扼。至今年春,金四太子等再领步骑十余万众攻犯杀金平,血战累日,敌兵败走,仅保无虞。此岂臣之功,乃子羽知臣而荐拔之功也。今蒙骤加异数,望追还成命,于浚与子羽少宽典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20230楼 2014-05-18 11:00:00
隐士先生,当你慷慨激昂谴责赵构的时候,我想请你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的父亲、兄长被劫匪当做了人质,劫匪要你听他们的,拿钱去赎,否则就撕票,你该怎么办:是报警抓劫匪呢?还是破财迎回父兄?
你必须回答。
—————————————————
@mkopmn 20232楼 2014-05-18 11:25:32
你这是一个立场问题,屁股决定脑袋,这个问题难以回答,这样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军法也不应该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会怕死,那杀逃兵是不是也在践踏人权,对于那些逃兵来说,他们也有父母妻儿,那杀了逃兵,他们的父母妻儿谁来养活,这个问题你很难说清楚。
-----------------------------
哈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尽管放心地把金国往死里打,完颜粘罕不会“撕票”的,他绝不可能像你那么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deloses 20243楼 2014-05-18 17:40:06
楼主好!
-----------------------------
deloses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5

赵构掂量了轻重之后,觉得既不能驳了吴玠的面子,也不能失了朝廷的体统。他在朝堂上对宰执大臣们道:“任免大臣全由朕来决断,岂可为将帅之言所左右?”但接着把话锋一转:“朕对张浚,既然已经惩罚了他的过错,自然也不会忘了他的功劳。至于刘子羽,就听凭他自便吧。”(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流放白州的刘子羽因此而获得了自由。)
这番话是不失体面的妥协,暗含着重新起用张浚的托辞和对吴玠含蓄的斥责。接着,赵构又说起了台谏官:“虽然允许台谏官闻风言事,但所论之事也须核实。比如台谏官弹劾那些有才能的人时,哪能不带有自己的好恶?如果台谏官能够识大体,不老是去追究那些琐碎细小之事,不强行置人于有过错之地,那就不止是阴德不浅,还可以摒除刻薄之风,养成忠厚之俗。”
看来,对宋朝台谏制度的弊端,赵构也并非不具备常人的见识,他并非不知道台谏官会利用闻风言事的特权行不公之事,他并非不知道对论列的罪状不经核实就进行惩处难免会制造冤案。但是,认识归认识,嘴上说归嘴上说,赵构并没有真的改革台谏制度的打算。
作为皇帝,他经常需要台谏官充当他的打手。如果真的事事都要核实无误后再定罪,那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
上曰:“进退大臣,断自朕志,岂可由将帅之言?况朕于浚,既罚其过,讵忘其功?可听子羽自便。”上因言:“台谏论事,虽许风闻,须要审实,如排击人材,岂无好恶?若果务大体,不指摘纤瑕细务,强置人于有过,岂惟阴德不浅,亦可销刻薄之风,成忠厚之俗。”
赵鼎曰: “圣训广大如此,言事官宜奉以周旋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6

绍兴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张浚从福建赶到了平江府。赵鼎立即奏请赵构恢复张浚知枢密院事之职,让他督率诸军守卫长江。
赵构问:“张浚方略如何?”
赵鼎道:“张浚锐意于功名,在军中也有威望,可以独当一面。”
赵构采纳了赵鼎的建议。赵鼎又特别提醒道:“陛下幸听臣言,立即起用张浚,但恐台谏官不知圣意,又要交章弹劾;必须让他们知道此事乃是出自陛下的决断,否则无法平息众议。”
赵鼎考虑事情的确细致周到,刚刚翻过一个筋斗的张浚也知道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洗脱几个月前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怀奸欺君、妒贤卖国等重大罪名。接到任命后,张浚立即上了一道辩诬的奏章:
“此前陛下对臣任用太专,待遇过厚。于是,那些对臣有怨恨的人,攻击诋毁无所不至;那些有求于臣的人,对臣期望太高(所以难免因失望而不满)。幸赖陛下圣明睿智,臣之微躯才得以保全。臣奉使无状,自己又岂能不知?但强加臣以大恶之名,陷臣于不义之地,则使臣言之呜咽,痛愤不已!
“如今陛下洞察真伪,保庇孤忠,允许臣重返朝廷,并立即擢升在枢密院,臣粉身碎骨无以图报。然而,几个月前台谏官弹劾臣的章疏,朝廷对臣的训诫,已经传遍天下,史官也予以了记载,臣还有何颜面立于朝堂之上!”

——————————————————————
附录 《赵鼎遗事》
时中外震恐,朝廷方难其人,鼎力荐张浚可以当之。上问浚方略如何,鼎曰:“浚锐于功名而得众心,可以独任。”上即日除知枢密院。鼎曰:“陛下幸听臣言,骤用浚,恐台谏未悉,必至交攻;非陛下断自宸衷,无以息众议。”上为亲书诏刊石也。

《张浚行状》
是日,除枢密院事。奏曰:“人道所先,惟忠与孝,一亏于已,覆载不容。自昔怀奸欺君、妒贤卖国,当时闾巷细民莫不深怨嫉愤,欲食其肉者。至若一心事上,守正尽忠,虽天下后世皆知企慕称叹,思见其人焉。盖义理人心之所同,故好恶不期而自定。
臣以区区浅薄之才,幼被家训,粗知义;方平居立身,以此自负。偶缘遭遇,寖获使令。陛下任之太专,待之过厚,而有怨于臣者,攻毁之备至;有求于臣者责望之或深。上赖圣智,保全微躯。臣奉使无状,岂不自知?至于加臣以大恶之名,陷臣于不义之地,隳臣子百世之节,贻孀亲万里之忧,言之呜咽,痛愤无已!今陛下察其情伪,保庇孤忠,许以入侍,旋擢枢院。在臣毁首碎身无以论报,然而以议之所劾,训辞之所戒,传之天下,副在史官,臣复何颜敢玷近列。”
于是赐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7

张浚的奏章呈上去不久,一道赵构御笔亲书的诏旨就张榜于朝堂:
“张浚爱君忧国,出于诚心。此前国步艰难之时(按:指苗刘兵变),张浚首倡大义,有功于王室;并且张浚一直怀恢复中原之志,认为关中据天下之上游,从未有舍弃关中而能振兴国势的先例;于是,在敌虏百战而获百胜之际,他慨然请命,经营川陕。考察张浚的所作所为,无愧于人臣之义;若论成败,当属兵家常事。况且张浚权重一方,容易招致怨憎;又远在千里之外,许多疑似之事朝廷难以查明。所以,道路上有怨谤之言,台谏官有风闻之误,都无足为怪。
“最近将张浚召回朝廷,任命为知枢密院事,而张浚恐惧不安,似乎尚在担心朝廷内外还有所人不知实情。如果使尽忠竭节之臣,不得不心怀明哲保身的想法,则朕甚为恐惧!……”
张浚的“丘山重罪”就这样一笔勾销了。真是宦海沉浮,风云难测,张浚的东山再起一方面是缘于金、伪齐的南侵,一方面得益于赵鼎的力荐。
张浚必须马上靠前指挥,协调几路大军,因为金、伪齐联军正在节节推进之中。金军攻克濠州之后,继续向前推近,淮西重镇庐州(今安徽合肥)开始受到严重威胁。

——————————————————————
附录 《张浚行状》
是日,上亲书诏曰:“张浚爱君忧国,出于诚心。顷履多艰,首倡大义,固有功于王室,仍雅志于中原,谓关中据天下之上游,未有舍此而能兴起者;乘虏百胜之后,慨然请行。究所施为,无愧人臣之义;论其成败,是亦兵家之常。矧权重一方,爱憎易致;远在千里,疑似难明。然则道路怨谤之言,与夫台谏风闻之误,盖无足怪。比复召浚,置之宥密,前观浚恐惧怵惕,如不自安,尚虑中外或有所未察欤夫?使尽忠竭节之臣,怀明哲保身之戒,朕甚惧焉!可令学士院降诏,出榜朝堂。”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20255楼 2014-05-18 23:52:47
朱熹晚年后悔说:“如某向来张魏公行状,亦只凭钦夫写来事实做将去,后见光尧实录,其中煞有不相应处‘’又说:“十年前率尔记张魏公行实,当时只据渠家文字草成,后见他书所记不同,常以为恨。”史浩也说:“蒙示张浚行状,可发一笑,识者观之,必有公论。”
-----------------------------
哈哈!赵构这道榜示朝堂的亲笔诏书也不实吗?那你就证明一下它是伪造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0257楼 2014-05-19 10:17:00
@mkopmn 20255楼 2014-05-18 23:52:47
朱熹晚年后悔说:“如某向来张魏公行状,亦只凭钦夫写来事实做将去,后见光尧实录,其中煞有不相应处‘’又说:“十年前率尔记张魏公行实,当时只据渠家文字草成,后见他书所记不同,常以为恨。”史浩也说:“蒙示张浚行状,可发一笑,识者观之,必有公论。”
-----------------------------
@mkopmn 20261楼 2014-05-19 10:58:43
哈哈!赵构这道榜示朝堂的亲笔诏书也不实吗?那你就证明一下它是伪造的。
—————————————————
我不是这个意思,怎么分析家传中的记载,比如传主和某人的密谈一类的。
-----------------------------
你的手法是“暗示型误导”,把“有不实之处”偷换成“处处不实”来对待。我采用了《张浚行状》中的某则记载,你就赶忙说《张浚行状》殊不可信,无非是向读者暗示本文采用的史料不可信。哈哈!被揭穿后,你又作被误解状,扯出什么“密谈一类”。榜示朝堂的亲笔诏书和“密谈一类”有什么关系?
不揭穿你,你能骗一时是一时,能骗一次是一次;揭穿了你,你能装一时是一时,能装一次是一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0264楼 2014-05-19 11:58:00
@湖东隐士 20257楼 2014-05-19 10:17:00
@mkopmn 20255楼 2014-05-18 23:52:47
朱熹晚年后悔说:“如某向来张魏公行状,亦只凭钦夫写来事实做将去,后见光尧实录,其中煞有不相应处‘’又说:“十年前率尔记张魏公行实,当时只据渠家文字草成,后见他书所记不同,常以为恨。”史浩也说:“蒙示张浚行状,可发一笑,识者观之,必有公论。”
-----------------------------
@mkopmn 20261楼 2014-05-19 10:58:43
哈哈!赵构这道榜示朝堂的亲笔诏书也不实吗?那你就证明一下它是伪造的。
—————————————————
我不是这个意思,怎么分析家传中的记载,比如传主和某人的密谈一类的。
-----------------------------
@mkopmn 20265楼 2014-05-19 13:07:54
你的手法是“暗示型误导”,把“有不实之处”偷
—————————————————
我确实是这么想的,我承认。
-----------------------------
你确实很无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20259楼 2014-05-19 10:26:15
请问下楼主,岳飞几个儿子中除了岳云武力值爆表其他几个好像都是普通人,岳云死后岳家再无人才出现,这是何故?岳云使双枪,跟岳飞武功大概不是一个路数,感觉这也比较奇怪
-----------------------------
岳飞遇害时,岳雷16岁 ,岳霖12岁,岳震7岁,岳霆才3岁。他们全家流放岭南,作为谋反罪人的家属,自然是被剥夺了许多权利,岳飞的几个儿子不论自身的天赋如何,都失去了成才的条件。已经开始懂事的岳雷受刺激太大,没能等到岳飞昭雪之日,含恨死于岭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0270楼 2014-05-19 16:02:00
@忘川求水 20259楼 2014-05-19 10:26:15
请问下楼主,岳飞几个儿子中除了岳云武力值爆表其他几个好像都是普通人,岳云死后岳家再无人才出现,这是何故?岳云使双枪,跟岳飞武功大概不是一个路数,感觉这也比较奇怪
-----------------------------
@mkopmn 20273楼 2014-05-19 17:14:21
岳飞遇害时,岳雷16岁 ,岳霖12岁,岳震7岁,岳霆才3岁。他们全家流放岭南,作为谋反罪人的家属,自然是被剥夺了许多权利,岳飞的几个儿子不论自身的天赋如何,都失去了成才的条件。已经开始懂事的岳雷受刺激太大,没能等到岳飞昭雪之日,含恨死于岭南。
—————————————————
岳雷死于1210年,终年78岁,你也太草率了吧。
-----------------------------
看来胡说八道真能上瘾,不说假话你活不下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20275楼 2014-05-19 18:39:32
—————————————————
岳雷到底死于何时?这是我刚看到的。
-----------------------------
又是从哪个垃圾堆里找出来的“新观点”?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8

当然,在出发之前,必须先确定御敌的方略。让赵构没有想到的是,张浚居然还带来了一道李纲的奏章。张浚在罢官的这一段时间里,被责令于福建居住,而李纲也住在福建,尽管当年张浚曾欲置李纲于死地而后快,但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李纲大度地捐弃前嫌,他的忠义也不能不让张浚敬佩,于是,他们二人有了往来。李纲听闻金、伪齐联合南侵,立即提出了上中下三策,托张浚带给赵构和朝廷——
“伪齐全军南下,其境内必然空虚,而岳飞刚刚立功于襄阳,威名已振,且现已班师回屯于鄂州,伪齐必定料不到他能再出河南。若陛下直接发出明诏,派岳飞统率全军间道疾趋襄阳,并抽调湖南、湖北的骁将锐兵,任命可靠大臣总领,作为岳飞的后援,出其不意,电发霆击,直捣颖昌,威逼东京,则伪齐必将大为震恐,定会回师自救。待其从江淮退兵之时,派东南大将率兵尾袭其后,则必有可胜之理,此举不仅能牵制敌虏南下之兵,并且还能为恢复中原预作铺垫,此乃上策。
“如果朝廷认为此举事关重大,粮饷的调发、馈运甚为艰难,在仓促之间无法妥善安排,则陛下可驻跸于长江防线,召上流之兵东下。如岳飞、王(左王右爕)及湖南、北诸将的部曲,除留屯之外,可抽调精锐军马,集中官私舟船,于沿途各路获取钱粮,任命大将统率,顺江而下,使旌旗、金鼓千里相望,以助声势,则敌兵虽众,又岂敢南渡?同时,下诏命韩世忠、刘光世率领全军进屯淮南要害之地,出奇兵邀击来犯之敌,断绝其粮道,则贼兵必会退逃。如此,东南可以保全,然后再慢慢商议攻讨之计,此为中策。

——————————————————————
附录 李纲 《陈捍御贼马奏状》
今伪齐悉兵南下,其境内必虚,而岳飞新立功于襄汉,其威名已振;亦既班师屯于武昌,伪齐必不虞其再至也。陛下傥降明诏,遣岳飞以全军间道疾趋襄阳,更择湖南、北骁将锐兵为之继援,命信臣总统,乘此机会捣颖昌以临京畿,电发霆击,出其不意,则伪齐必大震惧,呼还丑类,以自营救;王师追蹑,必有可胜之理。此举非惟牵制南牧之兵,亦有恢复中原之兆,此上策也。
朝廷或以兹事体大,馈饷之费,调发之烦,仓卒未能办集,则銮舆驻跸江上,势须号召上流之兵,如岳飞、王(左王右爕)及湖南、北诸将部曲,除留屯外,各择精锐军马,尽集官私舟船,逐路应副钱粮,命将统率,顺流而下,旌旗金鼓,千里相望,以助声势,则敌人虽众,岂敢南渡?仍诏韩世忠、刘光世帅其全师进屯淮南要害之地,设奇邀击,绝其粮道,贼必退遁。保全东南,徐议攻讨,此中策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89

“万一朝廷只是借亲征之名,而为顺动之计(避敌南逃的委婉说法),委派一两员大将率军殿后,则臣担心陛下的车驾一旦远离长江,朝廷将会号令不行,诸将将会无法相互应援协济,军队将会有溃散、摽掠之势。如果士气受挫,人心不稳,长江防线一旦被突破,贼兵必会乘机深入,各州各县将望风奔溃,其后果不堪设想!此为最下策。”
李纲指出这个最下策,其实是在警告赵构——千万不能逃跑!
对长江防线失守的后果,李纲与赵鼎的看法完全一致:
“往岁金人南渡,利在侵掠,得到了子女玉帛之后,一到暑期则势必还师。于是朝廷有机会收复残破州县,重新修复治理,故而后退避敌还尚可;但此次挑起战争的是伪齐,伪齐兵马一旦,则必定图谋割据,得一县则占一县,得一州则占一州,得一路则占一路,决不会轻易回师;而那些见利忘义、幸灾乐祸的奸民溃卒势必会去归附、投靠,则伪齐的声势会更大,本朝还哪里能有善后之策!”
李纲虽然远在福建,对重大问题却是看得分毫不差。赵构看了奏章,颇有感慨:“李纲去国数年,无一字到朝廷。如今有此一奏,这难道不是因为朕统帅六师,亲临大江,甚合李纲之意吗?李纲所言也都是今日的急务,可降诏奖谕。”

——————————————————————
附录 李纲 《陈捍御贼马奏状》
万一有借亲征之名,为顺动之计,委一二大将捍敌于后,则臣恐车驾既还,号令不行,诸将无应援协济之谋,卒伍有溃散、摽掠之势,士气既索,人心不固,控扼一失其守,贼得乘间深入,州县望风奔溃,其为吾患,有不可胜言者矣!此最下策也。
或谓臣曰:“往岁金人南渡,以退避得计,今胡为而不可?”臣应之曰:“不然。金人南渡,利在侵掠,既得子女玉帛,而时方暑,则势必还师。朝廷因得收复残破州县,还定安集,渐成区宇,故在当时为退避之计则可。今为是役者,伪齐也。使之渡江而南,必谋割据,得一县则占一县,得一州则占一州,得一路则占一路,师不徒还;而奸民溃卒,见利忘义、幸灾乐祸者从而附之,声势鸱张,则将何以为善后之策哉!故在今日为退避之计则不可。……”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
初,张浚之谪福州也,纲亦寓居焉。浚服其忠义,除前隙,更相亲善。及浚召入,纲因以奏疏附之。执政进呈,上曰:“纲去国数年,无一字到朝廷。今有此奏,岂非以朕总师亲临大江,合纲之意乎?所陈亦今日急务,可降诏奖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五鲤鱼 20286楼 2014-05-19 22:17:17
伪齐兵马一旦......后面漏字了楼主。盼着出书呢!
-----------------------------
谢谢指正!
更正——正文 5—11—89中“伪齐兵马一旦,则必定图谋割据”应为“伪齐兵马一旦渡江南下,则必定图谋割据”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90

李纲的上策与沈于求的建议可谓不谋而合,而且考虑得更为周密详尽;赵构此前也已经通知岳飞,让他为从襄阳出兵预作准备;按理说,赵构应该考虑采用这个围魏救赵之计。
然而,赵构与赵鼎、张浚等大臣商议的结果是却是采用中策——调岳飞全军东援淮西。显然,这种被动应付的方法,从用兵来看并不高明。史料上只能查到这是张浚的主张,至于为什么不用上策,则无片言只语的记载。
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不让岳飞从襄阳出兵挺进中原,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岳飞出师必须跨越七百里无人区,如李纲所言,朝廷无法保障其后勤供应;
2、担心岳飞一军进展不顺利,被阻击在河南南部,而淮南兵力不足,金、伪齐联军易于得手。从皇帝和朝廷的安全考虑,调岳飞全军东下似乎更为稳妥;
3、对赵构来说,调岳飞东援淮西是“守现存之地”,而挺进中原则有“不安分守己”之嫌,对议和明显有不利影响。
商议既定,命岳飞东援淮西的命令以御前金字牌向鄂州急递。赵构还颇不放心,又给岳飞写了一道亲笔御札:
“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为忧心!朝廷已令卿督率全军东下。卿素来有忧国爱君之心,当闻命即行,兼程赶赴淮西,卿若不到,朕终不能安心!”

——————————————————————
附录 《鄂国金佗编》卷一《高宗皇帝宸翰》
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忧之,已降指挥,督卿全军东下。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肤非卿到,终不安心,卿宜悉之。
付岳飞 御押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91

尽管现在才决定如何发挥岳飞一军的作用,的确是迟了些,但总算是决定下来了。此时,淮南西路的首府庐州,形势正越来越严峻。
镇守庐州的是淮西安抚使仇悆,他这个安抚使颇不好当。庐州经战火蹂践,城垣残破,粮食匮乏。按照朝廷的安排,庐州划归刘光世淮西宣抚司的防区,摊上这么个上级,仇悆算是倒了楣。
淮西宣抚司只有统制官张琦的一支人马驻扎在庐州。起初,庐州军民一听说伪齐会合金兵进犯两淮,就开始人心惶惶。十月里,探报到金、伪齐的兵马正向庐州逼近,仇悆立即派人向刘光世告急求救。可是,不仅没有援兵来,驻守庐州的张琦还突然向仇悆发起难来,他让仇悆立即组织军民退往长江以南,将带不走的物资全部焚毁。仇悆大吃一惊,坚决不肯从命。
张琦显然是奉了刘光世的命令或者得到了刘光世的默许。他见仇悆不听,率领人马执刃围住了仇悆,强逼他带头出城。
面对寒光闪闪的利刃,仇悆横下一条心,语带讥讽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们没有守土之责,但我是淮西安抚使,理当以死殉国。金寇未至,岂能就抱头鼠窜!”
仇悆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出乎了张琦的意料,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最后,张琦放了仇悆,带着他的人马一走了之。

——————————————————————
附录 《宋史*仇悆传》
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宣抚司统制张琦者,冀乘危为乱,驱居民越江南走。欲先胁悆出,拥甲士数千突入,露刃登楼,扬白麾,左右惊溃,迫悆上马。悆徐谓曰:“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徇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琦等错愕,遽散其徒,人心遂定。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