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38

金国人的那些话——“秦桧秦中丞现在何处?”“你们是不是听说我大军前来,怕我们向你们索要秦中丞,所以教他躲在后方去了?”“秦中丞还好吗?”“秦中丞原来曾在我们军中,他是个大大的好人啊!”“至于本朝之事,秦桧都一一知晓,你们如若不信,只管去问他。”——赵构又岂能不用心揣摩?
一看到秦桧的奏章,赵构立即公开表示赞许,说秦桧虽然离职闲居,但心里却仍然不忘朝廷。
赵构的话无疑是一个信号。
秦桧在赵构身边颇有一段时日,并且在那段时间里,他还经常和赵构秘密商议和谈之事(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八*秦桧踏空》),所以他对这个求和心切的皇帝的了解自非寻常人可及。
对秦桧来说,皇帝的询问诏是一个决不能错过的机会,他自然是会慎之又慎地对待。
秦桧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奏章——
自靖康以来,和战之说纷然。主战的执意要在战场上与金国分高下,却不知敌强我弱,形势不利,难以取胜;主和的则只知道向金国恳求,却不知由此而导致军心沮丧。此二者,都非妥善周密之策。立国者自有其正理,不必把凭虚张声势自欺欺人地当成强大,也不必因为军力居于相对弱势而过于胆怯。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
资政殿大学士秦桧言:“金人便于弓矢,乞多造强弩、神臂弓,以备攻讨。”
上曰:“桧虽在宫祠,不忘朝廷。”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二
秦丞相桧曰:靖康以来,和战之说纷纷然。言战者专欲交兵,而彼已之势未必便;言和者专事恳请,而军旅之气因以阻,皆非至当之画。为国者自有正理,不必以虚张为强,亦不必以力弱为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各位朋友:
本文的简版《精忠岳武穆》在当当网预售。预定如果能达到六、七十本甚至100本,当当网也会很重视,会给醒目点的地方宣传展示。请支持本书的朋友大力支持,将本书参加入收藏,预订的朋友可以选择货到付款。谢谢大家!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95906.html#ddclick?act=click&pos=23495906_12_1_p&cat=01.36.04.06.00.00&key=&qinfo=&pinfo=616_2_72&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30817093112574338620214298385363&ref=&rcount=&type=&t=1403171516000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39

宋襄公图谋称霸而终归兵败泓水,齐湣王一度称帝而导致国破身亡,此足见虚张声势又哪里是真正的强大?孔子(的门徒冉有)以弱小的鲁国抵抗强大的齐国,却收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子产治理郑国,虽然夹在晋、楚国两个大国之间,但国势依然能够强盛,此足见力弱又何必太过于胆怯。
再如成汤曾将祭祀的牺牲赠送葛伯,文王以西伯的爵位尚对昆夷谦让,(在不应当用兵之时)成汤、文王都未尝虚张声势。但葛伯杀害了一名到田间送饭的儿童,成汤就因此而兴兵伐灭了葛国,并最终灭夏而统一天下;崇侯虎为政逆天悖理,文王起兵征讨,崇国请降,而昆夷也终于陷入了疲困,(在应当用兵之时)成汤、文王都末尝胆怯。
再如汉高祖出关之时曾说:“我只要恢复三秦故地就可以了。”又何尝虚张声势地宣称自己有多么强大?荥阳、成皋之间百战不休之时,汉高祖又何尝胆怯地认为自己将会一蹶不振?
又如光武帝、唐太宗在戡定群盗,镇抚四夷的过程中,力量有时强有时弱,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强弱来度议定计(既不虚张声势也不胆怯惧怕)。
(按:以上秦桧引用的历史典故事显然经过仔细斟酌,解释与分析详见此小节后所附的背景知识链接。)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二
宋襄图霸而兵败,齐湣称帝而国破,虚张恶足为强哉!孔子以鲁抗齐而侵疆以复,子产以郑介晋楚而国犹大兢,力弱何必太怯哉!若汤以牺牲遗葛伯,文王以西伯事昆夷,未尝虚张也。为其杀一童子而征葛,终以一天下;为政不获于上帝而伐崇,终以致昆夷之喙,末尝太怯也。其后汉高帝出关,曰:“吾欲复三秦故地而止耳。”何尝曰:“我必强盛哉!”荥阳、成皋之间百战不休,何尝曰:“我不复振哉!”又如光武、唐太宗戡定群盗,镇抚四夷,时强时弱,度议定计,约略相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40

在金虏入寇之初,国家正确的做法是把契丹故地还给金国(按:指将赵佶、童贯以重金从金国买来的燕京六州二十四县割让,当时秦桧曾上书赵桓论及此事,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一*秦桧上书》),而庙堂太过胆怯,惊惧慌张之下一下许诺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而三镇的守臣、军民不肯沦为夷狄,朝廷虽欲割弃却不能办到,朝廷的错误在于太过胆怯。其后,金虏退师,他们也曾经想放弃三镇转而要求厚赂,但庙堂又谋划失策,企图联络当时被金人当作心腹的原辽国叛臣(按:指徐处仁、吴敏试图策反耶律余睹),欲与合谋;又秘密传檄三镇守臣,让他们掩杀割地官,使割地的誓约无法执行。这样做名声虽然甚美,但最终于国事无补,其错误在于虚张。
此前,臣从金营脱身回到朝廷,曾给陛下献策,令刘光世致书敌帅,剖析两国的利害关系,向金国阐明——对大宋用兵,损兵折将的是金国,而得地的却是刘豫。蒙陛下采纳施行,不久金军果然退出了淮南。(按:完颜挞懒退出淮南是因为缩头湖大败,有遭遇马灾,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八*秦桧踏空》)臣亲耳闻听陛下宣谕:据从北方来的臣民说,刘豫在东平府试图劝阻完颜挞懒班师,而完颜挞懒却回答他说:“等孙子长大之后,再给你帮这个忙。”臣由此更加坚信,虚张声势是完全不必要的。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二
国家自金虏入寇之初,但当与契丹故地,庙堂太怯,遽以三镇许之。三镇不肯为夷狄,虽欲割弃而不可,是太怯之过也。其后虏人退师,亦颇欲舍三镇而要厚赂,庙堂谋之不审,乃结契丹之叛臣为金人腹心者,欲与合谋。又潜檄边臣,掩杀割地官,以变前议,声虽甚美,实无成功,是虚张之过也。
臣顷归朝廷,妄进狂瞽,令刘光世通书虏酋,说其利害,以为得地则归豫,失亡则在虏。即蒙陛下听纳施行,不旋踵虏果退师,豫邀之东平,百端说诱。虏言:“候见孙长大,与你图此。”臣恭闻陛下宣谕,以为得之北来人臣,益知不必虚张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夏末浅念 21271楼 2014-06-21 13:54:26
顶楼主新书,已买!
-----------------------------
请加精忠岳武穆读者群 133371299,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恭候光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41

在海州擒获的汉儿高益恭稍知文字,于是臣又奏请陛下同意,派他带着臣的书信去金国,再次向金帅讲明:立国之体,首先应当分清顺逆。助刘豫乃是助逆,金国如何能够得人心?既然无意于占据黄河之南之地,不如真诚对待本朝。至于河北之地,渊圣皇帝已经签定了割让的誓书,本朝哪里还敢有非分之想?又向金国明言不应当扣押来使,否则将使本朝今后不再敢派遣使者。高益恭到金国之后不久,金国就将王伦放回。此后本朝四次派遣使者,金国也均未扣留。由此可见,事有正理,不必过于胆怯。
去年冬,逆贼刘豫用阴谋诱导金人,使之提兵南下,朝廷对此事理当依据正理来处置。不讨伐刘豫这个僭逆,则无以立国;不安慰金国这个强敌,则讨伐刘豫也难以成功。
此前,臣不主张轻率惹起兵祸,而认为应该隐忍以待衅(按:指等待刘豫先挑衅);现在逆贼刘豫已经挑起战争,本朝正好乘机大举讨伐,这是占据正理之事,可谓机不可失。(按:秦桧的意思是——如果南宋像吕颐浩主张的那样,先发制人地对伪齐发动进攻,容易使金国觉得南宋有坚决复国之志,则金国势必会出兵帮助刘豫。而如果刘豫先动手,南宋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对伪齐大举讨伐。)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二
继海州擒获汉儿高益恭稍知文字,臣又尝妄议,俾携酋长书归,谕以立国之体,当明顺逆。助豫则叛者得利,金国何以统众?款本朝则河南之地自非金国所欲,若渊圣所割河朔既立有盟约,岂敢睥睨?又明言不当留朝廷所遣信使,以致不敢再遣。得旨作书,纵益恭北还,旋有所留一二使人来归,后所遣使始不拘留,臣益知事有正理,不必太怯也。
今者贼豫阴导虏人提兵南向,在朝廷当以正理处之,盖不讨贼豫则无以为国,不安慰狂虏则逆贼未易讨。前此不欲轻发兵端,故隐忍以待衅;又贼豫启之,我欲乘机以举,则处以正理,不可失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迪生 21348楼 2014-06-23 14:35:24
会出kindle版吗
-----------------------------
谢谢关注!目前还没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五鲤鱼 21382楼 2014-06-24 21:11:41
没更。
-----------------------------
这几天诸事繁忙,明日恢复更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1291楼 2014-06-21 19:38:42
请加精忠岳武穆读者群 133371299,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恭候光临!
-----------------------------
@无涯20130619 21384楼 2014-06-25 08:32:40
顶!
-----------------------------
谢谢支持!书稿今日送印刷厂了。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95906.html#review_point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42

自古以来,两国交兵,势力强大者必然骄横,这个不值得太去计较。当年樊哙愤恨匈奴对汉朝的侮慢,想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但季布坚决予以制止。在汉朝较为强盛的时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许多条件都还不具备的今天了。臣以前也曾奏请陛下安慰强敌,可以把俘获的金人放回,让他们带信回去,对金帅明言本朝只想讨伐叛逆,而不敢轻易冒犯大国。臣之所以如此主张,乃是因为深知虚张声势毫无益处。
自古立国,必须明确君臣之义,陈恒弑君作乱,孔子请求出兵讨伐,齐国之乱臣而鲁国不予容忍,何况逆贼刘豫原本是大宋臣子,不讨伐刘豫,乃是沦灭三纲,何以立国?此前臣乞请陛下讨伐刘豫,可以公开发布檄文,历数其罪,而对金人保持恭敬,以离间金与伪齐,鼓舞我军的士气,沮丧贼众的气焰,正是因为深知讨伐叛逆不必过于胆怯。
据臣所知,金国立刘豫之时,很多高级将领都不赞同,之所以后来同意这么做,其用意在于把伪齐作为缓冲之地,以确保河北。河南之地,金虏并非必争。如果本朝得到了河南,则中原就收复了大半,此后可以再慢慢商议河北之事。
另外,陛下还应当请金国放回二圣。关于此事,臣此前的奏章中也已经说明了原因。(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关于迎回二帝之事,秦桧有过专门的密奏,其内容显然不能公开,所以此处点到即止。)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二
自古两国相敌,力强者骄,不足深较。樊哙愤匈奴侮慢,欲以十万众横行其国,季布折之。此其盛强之时,况今势有未便,臣前奏乞安慰狂虏,当用所获虏人,令诸将通其酋长书,明言止欲讨叛而不敢轻犯大国,盖知虚张之无益也。
自古立国必明君臣之义,陈恒作乱,孔子请讨,此齐国之乱臣而鲁不容,况贼豫我故臣子,不讨则三纲大沦,何以为国?臣前具奏乞征讨贼豫,当檄数其罪而阳推虏人,以纾其缔交之计,作我士气而沮彼贼众,盖知讨叛之不必太怯也。
虏人立豫,诸酋皆不以为是,其以为是者,意欲保河朔,用豫以为捍蔽耳。河南之地,虏人非必争。得河南已复中原之大半,徐议河朔。犹当以二圣为请,臣前奏亦已略言其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43

“如果能蒙陛下采纳臣的建议,则顺逆之势一分,本朝将士必会百倍其勇,此乃攻战之利;如果能争取以黄河为界,则将来本朝诸军可以分屯于南北,临安距前线也就远得多,安全得多,此乃守备之宜;厚待、安抚俘获的虏人,这些人知道他们的首领的想法和意图,可以让他们给其首领带去书信,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差池,此乃措置之方(请特别注意这段话,按此方法,在不公开派遣使节的情况下,赵构、秦桧依然能够向金国传递求和信息,还能“朝夕请和”。这对解开绍兴十一年的二次削兵权之谜至关重要。);使刘豫的臣民、兵将知道朝廷只诛杀首恶而不追究胁从者,此乃绥怀之略。
“至于军中的器械是精良还是粗劣、军队粮饷是充足还是缺乏、偏裨兵校的能力如何、有无险要的山川地势可以利用,那就是则有司之事、将帅之职,或者是父老知之,臣不敢臆说。
“臣迂疏无所知识,惟圣明裁察……”
奏章写好后,秦桧将其递往临安,接下来他该做的就是在温州耐心等待了。
秦桧的这道奏章对于研究宋金和战及解开一系列的谜案至关重要。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二
蒙陛下采择,则顺逆之势一分,人百其勇,是为攻战之利。界在夹河诸军,分处南北譬若藩篱宏远,堂室以安,是为守备之宜。因所获虏人厚拊存之,彼各识所属酋长之意,分遣书词,不至差殊,则是为措置之方。使虏知朝廷志在讨叛,而义不得已。彼豫众(亦知)朝廷但诛首恶而胁从罔治,则是为绥怀之略。若乃器械之良窳、军食之困蒉、裨校之才否、山川之险夷,则有司之事将帅之职,父老知之,臣不敢臆说也。迂疏无所知识,惟圣明裁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秦桧奏章所引用的典故 F5—11—143—1

在绍兴五年的和战论奏章中,秦桧引用了大量古代典故,下面——予以简要介绍和分析——
1、宋襄图霸而兵败: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目夷劝谏他:“以小国之力争夺盟主,乃是招惹祸患。”但襄公不听。此后,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霸主而发生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领兵攻打支持楚成王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宋、楚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在此战中受伤。次年,因伤痛发作,不治而死。
2、齐湣称帝而国破:齐湣王是战国是齐国的一位国君,继位之初,他便倚仗祖辈创下的雄厚基业,图谋争霸天下。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闵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闵王为东帝(虽然后来接受苏秦的建议,放弃了帝号,但短暂的称帝却暴露了他称霸天下的野心)。此后连续发动以兼并诸侯为目的的战争。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在济水打败齐军,并乘胜进军,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闵王仓惶出奔,先后逃至卫、邹、鲁、莒,最后为楚将淖齿所杀,落得国破身亡的结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秦桧奏章所引用的典故 F5—11—143—2

秦桧举出这两个例子,意在说明国势军力不够强大之时,不可去谋求力所不能及的事。
3、孔子以鲁抗齐而侵疆以复:指公元前484年,齐国攻打鲁国,因为齐强鲁弱,所以鲁国执政者主和,孔子的学生冉有极力主战,后鲁军在冉有指挥下击退齐军,收复了被齐国侵占的疆土。
4、子产以郑介晋楚而国犹大竞: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但在子产的治理下,国势仍然能够强盛。
秦桧举出这两个例子,意在说明处于弱势地位时也并不是不能反抗,并不是不能生存和发展。
5、汤以牺牲遗葛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汤即成汤,商朝创立者;葛伯是夏朝时葛国国君。夏末,商汤居亳(今河南商丘),与葛国(今河南宁陵北)相邻,葛伯不祭祖神,成汤派人去问缘由,葛伯说是因为没有供祭祀用的牲畜。于是,成汤派人送去了牛羊。
6、文王以西伯事昆夷:文王指周文王,殷纣王命其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昆夷是西戎国名。周文王虽然居西伯的爵位,但对昆夷甚为谦让。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秦桧奏章所引用的典故 F5—11—143—3

7、为其杀一童子而征葛,终以一天下:葛伯杀害了一名到田间送饭的儿童,成汤因此兴兵讨伐,并从征伐葛伯开始,经过连续征战,最终灭夏,统一了天下。
8、为政不获于上帝而伐崇,终以致昆夷之喙:文王伐崇事见《说苑*指武篇》:“文王将欲伐崇,先宣言曰:‘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崇国投降后,文王势盛,昆夷也陷入疲惫困难之中。《诗经*大雅*绵》:“昆夷駾矣,维其喙矣。”
秦桧这是借《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言的“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来表明“仁者”即便是地位、爵位高于对方,但在不适宜用兵动武之时,也应退让忍耐,而在占据正理的情况下,当用兵动武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之时,亦应果敢行动。
接下来,秦桧以刘邦、刘秀、李世民的创业历程为例来说明:自古以来在斗争较量的过程中,都是有胜有负,敌对双方的强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应该时时根据具体状况来选择最佳的策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秦桧奏章所引用的典故 F5—11—143—4

9、樊哙愤匈奴,季布折之:汉孝惠时,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怒,召集众将领商议。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众将领为了迎合吕后,都纷纷表示赞成,惟有中郎将季布坚决反对,出言制止:“樊哙真该斩首!往昔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征匈奴,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可能用十万人马横扫匈奴?此乃面欺君上!况且秦朝正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揭竿而起,直到现在天下还创痍未复。樊哙这是当面阿谀逢迎,想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秦桧看来,现今南宋和金国的局势与西汉和匈奴的颇为相似——都是受到北方夷狄的侵凌和侮辱,都是军事力量处于劣势,都是在全盛之时尚且战不能胜,又都值战争之后创伤未复,都有一帮人愤怒难平,想报仇雪耻,并且都面临同一种巨大风险——如果坚决以武力解决问题,很可能落得在对外战争中遭受失败,同时由于战争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导致国内国家动荡不安。
秦桧举这个例子,南宋的主战派就像樊哙一样,只图泄一时之愤,或者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意而想鲁莽行事,势必给国家带来灾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秦桧奏章所引用的典故 F5—11—143—5

10、陈恒作乱,孔子请讨:陈恒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孔子听说后,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秦桧举这个例子意在劝告赵构要敢于公开讨伐刘豫。在对待伪齐上,秦桧认为南宋绝对占据着正理,且伪齐的军事力量不仅远远不能和金国相提并论,并且比之于南宋也是不及的。
赵构之所以不敢对伪齐强硬,无非是因为刘豫乃是金国所立,赵构还像当年黄潜善、汪伯彦不敢动张邦昌一样,担心对金国扶植的儿皇帝动武,会激怒完颜粘罕等女真贵族,导致和议彻底无望。在这一点上,秦桧比赵构要清醒——不除掉刘豫,金国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与南宋达成和议;再则,刘豫不会也不敢让赵构的南宋政权长期存在。因此,对于南宋来说,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离间金国和伪齐的关系,而不是考虑有何办法回避对刘豫的讨伐。
乍看之下,讨伐刘豫时想让金国袖手旁观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秦桧却不这么认为。在完颜挞懒那里呆了几年,秦桧知道的情况毕竟比南宋的其他大臣要多一些,他坚信离间金国与伪齐是有可能的(后来的事实证明,秦桧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甚至他还认为相当有把握,所以他提出了“安慰狂虏,讨伐僭逆”的策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背景知识链接 秦桧奏章所引用的典故 F5—11—143—4中“导致国内国家动荡不安。秦桧举这个例子,南宋的主战派就像樊哙一样”应为“导致国内动荡不安。秦桧举这个例子,是喻指南宋的主战派就像樊哙一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44

从秦桧能引用这么多的典故来看,他的确是经历过寒窗苦读,称得上博通经史;同时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也使他对宋、金、伪齐三方利害关系的认识确有过人之处。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对宋金战争的全局具备正确、深刻的认识,他提出的应对策略乍看起来似乎颇有见地,但实际上正暴露出“智小而谋大”的特点。
秦桧的一系列的分析、判断、运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认定之上——南宋在军事力量上明显弱于对手,并且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这一劣势。这是秦桧和战论的根本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成立的情况下,他提出的策略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高明的。然而,宋金军力的情况恰恰不是如此,尤其是到了绍兴五年更不是如此。
正如秦桧自己在奏章中所言的,他对“军中的器械是精良还是粗劣、军队粮饷是充足还是缺乏、偏裨兵校的能力如何、有无险要的山川地势可以利用” 缺乏了解,而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分析两国战争能力及战争潜力时,在对战争胜负进行预测时,这些因素必须作为依据,否则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这些情况的确是“有司之事、将帅之职、父老知之”,但谋国者岂能访之于有司、将帅、父老就轻易地下结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5—11—144中“但谋国者岂能访之于有司、将帅、父老就轻易地下结论?”应为“但谋国者岂能不访之于有司、将帅、父老就轻易下结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145

《孙子兵法》云: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显然,不知兵的秦桧根本没有领会《孙子兵法》的精髓,他是“恐金症”患者,在他的头脑里,金国军力不可战胜是一个无须证明的“公理”。正是由于这种难以更改的成见,他对这四、五年来宋金战争所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
韩世忠的截江之战虽然先胜后败,但金军渡江作战的巨大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严格地说,韩世忠军中大多数将士也是北方人,也应该算不习水战);张荣取得缩头湖大捷虽然有完颜挞懒轻敌的原因,但金军在水战中的劣势已经暴露无遗。西北战场的三次蜀口争夺战,金军接连三次失败,损兵折将,不得不放弃入蜀的战略计划;在中线战场,岳飞一举收复襄阳,取得南宋首次局部战略反攻的胜利。
如果仔细盘点一下绍兴元年起的宋、金、伪齐之间的战争,就会发现除了李横、翟琮在京西战场先胜后败之外,其余的战役都是以金、伪齐的失败而告终;不论是争夺蜀口、争夺荆襄还是争夺淮南,金、伪齐都是志在必得却无一得逞;尤其是刚刚过去的绍兴四年,金、伪齐三战皆败。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