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89

乍看起来,这道诏旨颇有些不讲道理——岳飞不肯起复,怎么就“显然是属官等不体谅国家的艰难,没有诚心恳请”而导致的呢?为什么如果岳飞不出山,朝廷就要把属官们全部贬官流放,却不说要治岳飞的罪呢?
其实,这道诏旨的措辞轻重是经过反复拿捏的。表面上是斥责湖北、京西宣抚司的属官们,实际上更是在斥责岳飞。赵构、张浚之所以不直接对岳飞严厉申饬,是因为此时对岳飞极为倚重,所以尽量避免激化矛盾。除此以外,赵构、张浚似乎察觉到了——湖北、京西宣抚司的很多属官知道岳飞坚不奉诏的内情,他们暗地里是支持岳飞这么干的。
以常情而论,湖北、京西宣抚司的属官们接到朝廷的第一道诏旨时,就应该有所行动,但他们谁也不动。岳飞此时离军岂是等闲之事,而他们似乎一点也不着急,这显然不正常。
不妨以李纲的反应来做一个对比。刚到江西上任的李纲,一听说岳飞丁忧守制,立即就给朝廷上了这样一道奏章——
“臣访闻到岳飞已丁母忧。岳飞乃是孝子,将来朝廷命其起复时,岳飞按例要辞免,如此反复往来,必然耗费时日,请陛下尽早下达不许辞免的诏旨;另外诸路运往岳飞军中的钱粮,大多都发往郢州交卸,郢州一定要先屯驻重兵,并妥善安排仓库存放;还有,从汉、沔到郢州一千余里,与伪境相邻,须有军马防护粮道,方可确保无虞。……”

——————————————————————
附录 《梁溪集》卷八十六《乞催起岳飞军马札子》
臣访闻岳飞已丁母忧,飞孝于其亲,将来朝廷起复,辞免,往来必费日月,伏乞早降处分;兼诸路钱粮多起发往郢州交卸,势须先屯重兵,及措置仓库安顿去处;又自汉、沔至郢州千有余里,与伪境相邻,须有军马防护粮道,方可无虞。
臣仰荷眷知,苟有所闻,不敢不奏。伏望圣慈特降睿旨,速赐施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玄微居士 2015-03-18 22:30:04
楼主 繁体里干和乾同型 不会是乾元殿吧 干元殿啥的听着好丑啊...
-----------------------------
是乾元殿。正文和附录里一共写错了三处。
谢谢指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0

李纲的担心在情理之中,朝廷已经摆出了从襄阳出兵的架势,伪齐必然会严密关注中线的动态,现在主帅突然离军,伪齐会不会乘机先发制人,这不得不防。
不久,李纲听说岳飞不肯起复,内心愈加担忧和焦急,他专门给岳飞去了一封信——
“朝廷有旨命宣抚少保起复,现已再次下达命令,不许宣抚少保再有陈请。而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至今还不肯接受。
“虽然士论赞叹敬仰宣抚少保之孝,但李纲对此深感疑惑。君亲之分本是一体,孝于亲,忠于君,势难两全。古人在丧亲之时,戴孝而领军,这是因为从政者不敢以私而害公。主上对宣抚少保尤为眷顾倚重,因为宣抚少保担方面之重任,所以主上要夺情视事,此乃国之常制,宣抚少保岂可拖延不接受命令?岂可以私恩而废公义!
“诚愿宣抚少保幡然而起,统率军队出征,建立不世之功勋,助成国家中兴之大业,上副主上委任之意,下慰士民之望,方才是真正的大孝。……”
李纲的语气虽然温和,但明显有责备之意。这本不属李纲所管的事,但他就急成了这样,相比之下,湖北、京西宣抚司的属官们实在是太过“淡定”了——一个个窝在那里一声不吭。

——————————————————————
附录 《梁溪集》卷一百二十八《与岳少保第一书》
某咨目再拜,宣抚少保麾下:近者专人上状,伏审已获呈浼。中夏溽暑,不审迩来动静何似?伏惟哀慕之余,孝履支福。
窃承有旨起复,再降指挥,不许复有陈请。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犹未祗受。虽士论叹仰,而某深窃疑之,何则?君亲之分一也,孝于亲,忠于君,势难两全。古人执亲之丧,而有墨以即戎绖,而从政者不敢以私害公也。上眷倚之隆,以方面之重,夺情视事,国有常制,岂可稽留明命,以私恩而废公义哉!诚愿幡然而起,緫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上以副委任之意,下以慰士夫之望,方所以为达孝也。
辱照知之后,敢布腹心,幸冀恕察。无缘承晤,但有驰跂,敢冀为国自重,茂对光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与岳少保第一书》
近者专人上状,伏审已获呈浼
-----------------------------
@辽东开国郡公 2015-03-19 09:55:21
隐士兄,这是“第一”书?难道梁溪集编次有问题?
-----------------------------
《梁溪集》中收录了李纲写给岳飞的书信四封,这是第一封,故编次时取名为《与岳少保第一书》。不过,不能因此而断定李纲在这之前没有给岳飞写过信。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李纲以前给岳飞写过信,但没有抄录副本,没有保留下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1

这不得不让人猜测——他们与岳飞有某种默契,也就是说,岳飞不等朝廷回复就离开军队是和他们商议过的,岳飞不肯起复也并非泥古,这前前后后的事另有原因。
那么,究竟会是什么原因呢?
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留有一个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李心传在编修这则纪事时,加上了一条注解——诸书称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故而请求守丧终制。这说明,李心传当时见过不少关于此事的记载,都称岳飞请求守丧终制的原因是因为他与张浚发生了分歧。(遗憾的是,这些书都没能留存下来,我们已无法看到。)
尽管不止一本书这样记载,但李心传认为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乃绍兴七年之事,所以他并没有采信这一说法。但是,如果把上述记载与《三朝北盟会编》中张浚与四大将议事的记载相参照,就会发现——李心传可能出现了判断错误。而且,绍兴七年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也不足以排除绍兴六年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的可能。
再仔细研究一下上文所引的薛弼的灾情奏报和李纲对形势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岳飞认为此时“不可用兵”恰在情理之中,因为他对荆湖南路、江南西路的灾情、对自己军中的存粮、对粮食的运送能力知道得比李纲更清楚。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
飞再辞,上不许,诏飞速往措置调发,毋得少失机会,飞奉诏归屯。(《日历》飞奏以四月六日扶护来庐山卜葬,十二日至江州瑞昌县被受密札起复,二十七日甲子降诏不允,五月壬申再降诏,今并附书之。诸书称飞与张浚议不合,乞持服,乃绍兴七年事,详见本年四月丁未并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2

现存的岳飞绍兴二年二月上给都督府的与襄阳有关的三道札子——《乞襄阳路仍作京西路申都督府札子》、《乞置监司申都督府札子》、《乞便宜黜赃吏申省札子》——也颇能说明问题,岳飞既强调“不忘中原”,同时也说荆襄所辖州县大多还在“安集之初”,也就是百姓才刚刚归业。
中线的情况由此就看得非常明白了,以四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的现状,实在是无力支撑北伐,此时的确不宜用兵。即便攻入了伪齐境内,也必须“因粮于京西百姓”,这是岳飞极不愿意做的事。
另外,岳飞的军队目前还良莠不齐,大批刚刚收编的部队和盗贼还缺乏训练。如果北伐刘豫时金国派兵救援,除原本部人马外,其它的士卒恐怕难以抵敌金国的骑兵。
岳飞决不是平日里慷慨激昂,遇事时借故推诿的“喊战派”,也不是有勇无谋,只知狂冲猛杀的鲁莽武夫。他在镇江没能说服张浚,所以又到临安,试图说服赵构,却仍然未能如愿。返回鄂州时,正值岳母不幸病逝,他借此机会拖延一下时间,既可以尽孝,又可以使备战稍稍充分一些。
岳飞第三次受到起复命令时,已经是五月,麦子已经成熟。再过两个月,稻子也会成熟,艰难的饥荒岁月就算熬出了头。

——————————————————————
附录 乞襄阳路仍作京西路申都督府札子
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岳飞札子:
契勘襄阳、唐、邓、随、郢、金、房、均州、信阳军元系京西南路,今来收复已久,合仍旧贯。欲乞改襄阳府路依旧只作京西南路,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伏候钧旨。

岳飞 《乞置监司申都督府札子》
契勘襄阳府自收复以来,未曾差置监司,切虑无以按察州县。欲望钧慈详酌,除监司一员,兼诸司事务,庶得官吏勤于职事,不致苟简,以称朝廷厉精核实之意。伏候钧旨。

岳飞 《乞便宜黜赃吏申省札子》
契勘管下州县,例经残破,正赖抚绥。切虑州县官或有蠧政害民、赃污不法之人,当此安集之初,易以骚扰,若不稍加振厉,则民户难以安业。欲望特降指挥,如有似此之人,许本司一面对移事理,重者放罢,仍具情犯职名奏闻。所贵官吏修举职事,不敢苟简,伏候钧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3

尽管朝廷的第三道起复命令已经比较严厉了,岳飞也知道赵构和张浚看破了自己和幕僚的小计谋,但他还是上了《乞终制第三札子》。大约入夏之后,他的眼疾又有所加重,所以他以此为理由——
“臣的老母病逝之后,臣忧苦号泣,导致两目昏花,心志不宁,凡事健忘,自知在余生之年,难以胜任朝廷重托。这并非臣胆敢只为母尽孝而不对陛下尽忠,实在是在遭受如此灾难之后,已经不能任事。
“况且臣乃是一介武夫,若是学术稍优,或者谋略可取,还可以勉强措置调发军队。但臣于学术、谋略俱乏所长,如今又眼目昏眊,已不能身先士卒,振作将士的锐气。如果不将此情况如实禀告陛下,则将来必定会误了军国大事,辜负了陛下对臣寄与的期望。
“伏望陛下俯察臣的苦衷,允许臣守丧终制!”
至此,岳飞已经是三诏不起了。
大约在五月末六月初,岳飞突然又上奏,表示领受朝廷的命令,返回鄂州,准备安排大军移屯襄阳。大军移屯是要花费时间的,岳飞此时下庐山,等回到军中,部署完毕,大约在七月里可以出师。那时,田里的稻子就已经开始收割了。

——————————————————————
附录 岳飞 《乞终制第三札子》
草土臣岳飞札子奏:近于四月十二日具奏,辞免起复检校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今月初一日,准御前金字牌递到尚书省札子,奉圣旨,不允,令学士院降诏,仍不得再有陈请。依已降指挥,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调发,不管少失机会者。
伏念臣叨荷圣恩,实倍伦等,惟期尽忠,庶图报称。缘臣老母沦亡,忧苦号泣,两目遂昏,方寸亦多健忘,自揆余生,岂复尚堪器使?非敢独孝于亲,而于陛下不竭其忠,正谓灾屯如此,不能任事。况臣一介右列,若学术稍优,谋略可取,亦当勉强措置调发。臣于二者俱乏所长,今既眼目昏眊,又不能身先士卒,贾作锐气。苟不罄沥血诚,披告陛下,则他日必致颠隮,上辜委寄。伏望睿慈俯察孤衷,许臣终制。取进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4

赵构获悉岳飞回鄂州的消息,应该是稍感宽慰,不过这绝不代表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因为他并不是傻子,其实他也和岳飞一样在为钱粮不足而担忧。
在这两个月里,赵构一面催促岳飞起复,一面在求天保佑今岁能够是个丰年。
四月里,江南阴雨连绵,赵构的心情也和天气一样,他数次问辅臣们:“这会不会对麦子有害啊?”
赵鼎道:“接下来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大抵江浙须得梅雨,乃能有秋,所以大多不种麦子。但臣还是希望陛下以诚意感格,则上天必会垂祐。”
赵构立即答道:“好的,好的。”
赵构笃信天命,自然是诚惶诚恐地礼敬上天,不敢稍有差池。但这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多,到了五月,天气还是很少放晴。
五月二十四日,赵构对赵鼎说:“昨夜云气很大,朕焚香祷告,直到过了二更,云气渐渐消散,朕方敢退下。”
这天夜里,赵构自然又要密切关注是否又出现云气。还算好,晴空中繁星点点,但上天似乎诚心跟官家过不去,又现出了一个异常天象——金星犯毕宿。真是怕什么偏偏来什么,这下又把赵构吓得不轻。
二十五日一早,赵构对大臣们道:“根据占法:金星犯毕宿是边境有败兵的预兆。要赶快告诉张浚,让他命令守卫边境的诸将:天既有象,一定要修人事以应天!”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
(壬子)时正阴雨,上数问辅臣:“不害麦否?”赵鼎曰:“此正接梅雨,大抵江浙须得梅雨,乃能有秋,是以多不种麦。然更望陛下诚意感格,天必垂祐。”上曰:“善。”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
辛卯,辅臣进呈时事,上方以愆雨为念,谓赵鼎曰:“昨夜甚有云气,朕焚香密祷,过二更云气散,方敢退。”鼎曰:“陛下忧勤如此,天必垂祐。”……
是夜,金星犯毕。翌日,上谕大臣曰:“占法:边有败兵。当谕张浚,令诸将戒饬守边者,天既有象,要须修人事以应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辽东开国郡公 2015-03-23 11:16:37
尽管不止一本书这样记载,但李心传认为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乃绍兴七年之事,所以他并没有采信这一说法。但是,如果把上述记载与《三朝北盟会编》中张浚与四大将议事的记载相参照,就会发现——李心传可能出现了判断错误。而且,绍兴七年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也不足以排除绍兴六年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的可能。
___________
的为灼见!
-----------------------------
赵构、张浚、甚至包括赵鼎都知道——岳飞“一窥陈、蔡”,只能因粮于当地百姓。这是绝对不能公开说的,所以,南宋官史中对绍兴六年的中线北伐的决策过程、对岳飞与张浚议事的详情、对岳飞觐见赵构时的奏报都讳莫如深。
笔削之后的结果,让人觉得岳飞要么是跋扈自大,动不动就撂挑子,要么是迂腐泥古,分不清国事与家事的轻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辽东开国郡公 2015-03-23 11:16:37
尽管不止一本书这样记载,但李心传认为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乃绍兴七年之事,所以他并没有采信这一说法。但是,如果把上述记载与《三朝北盟会编》中张浚与四大将议事的记载相参照,就会发现——李心传可能出现了判断错误。而且,绍兴七年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也不足以排除绍兴六年岳飞与张浚议事不合的可能。
___________
的为灼见!
-----------------------------
@湖东隐士 2015-03-23 13:21:15
赵构、张浚、甚至包括赵鼎都知道——岳飞“一窥陈、蔡”,只能因粮于当地百姓。这是绝对不能公开说的,所以,南宋官史中对绍兴六年的中线北伐的决策过程、对岳飞与张浚议事的详情、对岳飞觐见赵构时的奏报都讳莫如深。
笔削之后的结果,让人觉得岳飞要么是跋扈自大,动不动就撂挑子,要么是迂腐泥古,分不清国事与家事的轻重。
-----------------------------
@徐兆玮 2015-03-23 15:06:21
是的。如果为了一次试探性军事行动而耗损民力过多,日后真正北伐时,就无法得到百姓支持。
-----------------------------
幸好李纲的奏章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又留下了蛛丝马迹,否则岳飞“三诏不起”还真是让人费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5

宰相赵鼎不敢怠慢,退下后遍问日官(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日官们都说不必紧张,二十八宿各有分野,毕宿对应的是赵地(今河北一带),而赵地早已不是大宋的边境了。
几天后,赵鼎将日官们的一致看法奏报给赵构。赵构依然是提心吊胆:“虽然毕宿对应的是赵地,但毕竟还是预兆边境有败兵,不可不小心谨慎啊!”
这个极限生存的皇帝又在发抖了,对所有异常天象,赵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过,这也为中国的气候学、地理学研究做出了贡献,赵构一朝对各种异常天象和自然灾害的记载是最为完备的。)
此后,赵构应该是雨天担心运气,晴天担心天象,总之是时时煎熬。而老天爷还是不依不饶,绍兴六年六月十日,临安地震,虽然震得并不强烈,但足够把官家吓得魂飞魄散了。
六月十一日,赵鼎在朝堂上奏报地震之事。
赵构忧心忡忡地道:“朕已经知道了,此乃上天在谴责、警告,朕极为担忧、恐惧!”
按照惯例,遇到地震,宰相要自请罢职,所以赵鼎奏道:“坤(地属坤)德宜安静,现在震动不宁,都是因为臣等辅佐无状。以前,吕颐浩曾因地震而罢相……”
赵构道:“吕颐浩之罪并非因为地震。卿等但当与朕齐心协力,修政事以答天谴。”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
已而赵鼎言:“遍问日官,皆言自有所临分野。”上曰:“毕主赵地,然既言边有败兵,则我亦不得不戒也。”(鼎奏语在癸巳。)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
丁未,赵鼎奏前夕地震。上曰:“知之,上天谴告,朕极忧恐。”鼎曰:“坤德宜安静,今震动不宁,皆臣等辅佐无状。向缘地震,吕颐浩尝罢政。”上曰:“颐浩之罪非为此,卿等但当与朕协力,修政事用答天谴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6

六月十二日,赵鼎请赵构下诏求言。赵构道:“甚好。朕历考前世故事,此时朕应当避正殿,减常膳。但现在朕只有一座大殿(意为无法避正殿,否则就没地上朝了),日常膳食也极为简单,若是还要减少,倒也不妨。”
赵鼎道:“这些都是形式而已。应天消变之道,恐怕还是应当专修人事,方可召致祥和之气。但是,现在费用浩大,对百姓的科敛越来越沉重,这才是最伤祥和之气的。臣等日夜惴惴,不胜恐惧,但才干绵薄,终恐会辜负陛下的委托。”
赵鼎的意思很明白——灾荒之后用兵,百姓承不承受得起巨大的战争负担?这是现在最大的危险。但是,不让百姓来承受,又能有什么办法?
六月十三日,赵构发布了求纳直言的手诏:
“朕以菲德,奉承大统,遭时艰厄,敌伪接连进犯。如今军旅方兴,百姓为沉重的赋役所困,朕日夜忧心,却还是不知如何解决。六月九日地震,朕甚为恐惧!……
“灾变不会无故发生,必是有原因而引起。朕再三反省,所有的过失都在朕一人……”
从赵构的这一系列言行不难看出他内心的巨大压力,这不禁使人感到疑惑——既然历来怯战的赵构明知钱粮匮乏,明知重敛于民的风险,为什么还在不断催促岳飞出师呢?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
戊申,赵鼎请下诏求言。上曰:“甚善。朕历考前世故事,当避正殿,减常膳。今则所御止一殿,而常膳至薄,若更减损,亦无害。”
鼎曰:“此皆文具也,应天消变之道,恐当专修人事,庶几可召和气,但即今费用浩大,科敛益烦,此伤和气之大者也。臣等日夜不胜惴恐,而才绵薄,终恐上负委使……”

己酉,手诏曰:朕以菲德,奉承大统,遭时艰厄,敌伪相挺,军旅方兴,赋役重困,寤寐恫矜,未知攸济。乃六月乙巳地震,朕甚惧焉!政之失中,吏之无良,怨讟滋彰,乖气致沴,坤厚之载,摇动靡宁。变不虚生,缘类而应,永思厥咎,在予一人。凡内外臣庶有可以应变,辅朕之不逮者,其各悉意以言,毋讳朕躬,毋悼后害。州郡守长、近民之官宜为朕惠养凋瘵,安辑流亡,察冤系,禁苛扰,毋倚法以削,毋纵吏为奸。惟兹卿士小大协恭,各祇乃事,以副朕寅畏天地,侧身销变之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5-03-24 13:28:04
湖东兄,宋朝的统制官是怎么来的?
-----------------------------
统制:宋代以前无此官名。靖康元年十二月,赵构开大元帅府时始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2015-03-25 12:50:24
王禀,宣和元年,官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次年,改统制,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四年,为宣抚司都统制。
-----------------------------
这段话的出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橙色指挥官 24337楼 2015-03-26 12:33:00
@mkopmn2015-03-25 12:50:24
王禀,宣和元年,官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次年,改统制,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四年,为宣抚司都统制。
-----------------------------
@湖东隐士2015-03-2611 :22:02
这段话的出处?
-----------------------------
@mkopmn 2015-03-26 17:48:10
《宋史王禀传》,王禀两次出征,当统制是剿方腊,当都统
—————————————————
因为宋史根本没有王禀传,所以王国维先生根据宋史徽宗钦宗二纪,童贯、王珪、王光袒诸传才写的《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
-----------------------------
问你贴的那段话是何出处,怎么不回答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4341楼 2015-03-26 22:01:00
问你贴的那段话是何出处,怎么不回答呢?
—————————————————
@mkopmn 2015-03-26 23:03:21
百度百科
-----------------------------
哈哈哈哈!除了百度搜索,你还会点别的吗?
百度百科不可靠,没有据其分析的必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jlflyfox 2015-03-27 18:23:02
请教湖东老师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就是真正历史中有没有说岳全传里面的汤怀和张显啊?
我看邓广铭的书是没有的,但我小朋友又非常想知道,她反驳我说宋史没有记录的东西可多了,呵呵!
谢谢老师了!
-----------------------------
汤怀和张显是虚构的,史无其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7

看看赵构接下来的行动,就不难发现原因了。
在下求言诏的同一天,赵构派遣内侍前往淮南,抚问督师于前线的右相张浚,赐给张浚银合、茶药,因为张浚即将渡江北上,巡视淮南。
此前,张浚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建康府为赵构修缮行宫,二是命张俊进屯盱眙,依山筑城。
张浚认为建康是东南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君主居住于此,则日日北望中原,心中将常怀对敌人的愤慨和警惕,而僻居于临安一隅,内则易生安逸放纵之心,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不足以维系中原的人心。所以,他想请赵构在秋冬之际移驾建康。
张浚在盱眙筑城,意在将东线的防线前推,变守江为守淮。沿淮河自东向西部署楚州(韩世忠军)、盱眙(张俊军)、庐州(刘光世军)三个据点,加强对伪齐的威慑,同时屏蔽新开辟的淮南屯田、营田区。
赵鼎听说张浚在盛夏大量征调民夫筑城,长叹了一口气:“德远(张浚字德远)误矣!筑城虽然不至于资敌,但也要考虑到这太过劳民啊!”
被征调的民夫的确是苦不堪言,他们在酷暑中挥汗如雨,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以确保在防秋时竣工。为了获取木材,只能把数十里间竹木砍伐一空,还挖掘了不知其数的坟墓。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
丙戌,张浚奏:“建康府画到行宫寝殿,制度简省,可以副陛下崇俭之意。乞降下本府,依此修盖。”从之。时浚乞上幸建康,故有是请。(六月甲寅不行)

(壬辰)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江南东路宣抚使张俊加崇信、奉宁军节度使,进屯盱眙。右仆射张浚命依山筑城,左仆射赵鼎叹曰:“德远误矣!是虽不为资敌之具,然当念劳人也。”是役也,兴于盛夏,自下运土而上者皆有日课。望青采斫,数十里间竹木皆尽,斸掘新旧冢莫知其数,人甚苦之。城成,无水可守,亦无樵采。筑城之际,伪齐遣三百骑于泗州境上,临淮伫观,久之而去。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
遣内侍往淮南抚问右仆射张浚,仍赐银合、茶药,以浚将渡江巡按故也。浚以为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则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临安僻居一隅,内则易生安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系中原之心,遂奏请圣驾以秋冬临建康,抚三军而图恢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8

好不容易将城筑成了,可张俊发现此地没有足够的水源,并且,方圆几十里的竹木被砍尽伐绝,现在到哪里樵采?没水没柴的城怎么守?
这是张浚、张俊干的荒唐事,劳民伤财地整出了个摆设,大概惟一的作用就是吓唬了一下伪齐。
尽管如此,士气还是只可鼓不可泄。酷暑六月里,张浚亲自到达淮河前线慰问三军将士,并对三大将面授防秋的方略——先确保能够固守,加强对伪齐的威慑,逼迫伪齐主动进攻,待其来攻时,再捕捉战机将其击破。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张浚除了命刘光从世当涂进屯庐州,与韩世忠、张俊形成鼎立之势外,还特别命杨沂中进屯淮河北岸的泗州,以张军威。
看到这里,终于可以明白赵构、张浚的方略了。他们担心刘豫又像绍兴四年时一样,搬金国的骑兵南下。鉴于战胜金军全无把握,故而决定将防线前推后采取守势,抢在秋凉之前完成防御部署。
对绍兴四年金军突然退兵,南宋朝廷判断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粮草不足,因此,要固守东南,就不能坐视伪齐在淮北积聚粮草。
在这一问题上,赵构和赵鼎、张浚显然是采纳了吕颐浩的意见。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
城成,无水可守,亦无樵采。筑城之际,伪齐遣三百骑于泗州境上,临淮伫观,久之而去。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
浚又渡江抚淮上诸屯属,方盛暑,浚不惮劳,人皆感悦。时防秋不远,浚以方略喻诸帅,大抵先图自守,以致其师,而后乘机击之。遂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自当涂进屯庐州,与韩世忠、张俊鼎立;又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进屯泗州,军声大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9

不妨回顾一下吕颐浩的《十论札子》(全文见《疑案十一*再议和战》)——
“好在现在金虏已经退兵,如果本朝不乘机用兵,则他们势必还会在五月间传出令箭,命乡民做八月再次集结的准备,秋冬之际又会入侵淮南。则本朝不得不不断向百姓征敛高额赋税(用于战争),最终必将落到财竭力困的境地,这是不可不用兵的原因。
“更何况,不用兵则二圣必不得还,中原之地必不可复,伪齐的资粮必不可焚,和议之计必不可成,长江之南也将不可保。纵然能保,也肯定只是一隅之地。”
至于出兵的时间,吕颐浩历来主张“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就是在不适宜金兵作战的季节发动进攻,入秋之后就转入防守,既打击军力较弱的伪齐,又避免与金国铁骑硬碰硬。
二月里,赵构、张浚命韩世忠出师,其战略意图正是在金兵不能大举南下的季节里,乘机进兵淮北,焚毁伪齐的资粮,破坏金、伪齐南侵的经济条件。
正是因为赵构、张浚此次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恢复中原(但必须要用这一口号),所以岳飞、韩世忠两军的协同作战的必要性并不大,他们也不会像李纲那样周密考虑“应该攻取哪个地方,攻取之后应当屯驻哪支军队,派哪个将领来据守”。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