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君可知隋朝之大隋崛起 【连载】

君可知隋朝之大隋崛起 【连载】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今有美帝当道,古有突厥拦途。
中华民族作为地球上的资深玩家,五千年来文明不断,起起伏伏,或潜龙勿用,或飞龙在天,或亢龙有悔,崛起之路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过。
不怨天,不尤人。
女娲补天之魄,后羿射日之勇;早已深入中华儿女之精神。
而中华民族的崛起史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史。
今天的中国也走在崛起之路上,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深入了解隋朝的成功与失败或许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有警醒、勉励之益。

本部写:从隋文帝出生到隋朝灭陈统一全国这段历史。



立个Flag:本部内容一定在今年发表完。(一定不会打脸)








第一章:英雄辈出
斯人已去,风流今朝。
皇帝出生时,经常会有异于常人的自然景象,可以理解,毕竟人家是皇帝嘛,写史书的人也是要吃饭的。但是隋文帝的出生经历有其独特之处,关于隋文帝的出生经历我整理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官方版,一个是去特效版。至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看吃瓜群众信哪个了。
官方版: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夜,在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般若寺,吕苦桃经过痛苦的挣扎,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杨坚,忽然紫气充庭(自带装备?),把一个来自河东的尼姑吸引了过来,她对吕苦桃说:“这个孩子的来历很不寻常(所从来甚异),不能在俗间抚养。”于是乎,就抱走了刚出生的小杨坚,自己亲自抚养。
让我们穿越到二十一世纪,如果一个母亲刚生下孩子,有一个尼姑闯进屋内跟她说这样一段话,她会怎么想?这个尼姑不是有精神问题就是个人口贩子,如果尼姑还想抱走孩子,她就要跟尼姑拼命了。好了,看热闹的散了吧,这位母亲你就不要生气了,尼姑也是一片好心,下面我就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个现象的产生,本质上是古今文化差异导致的。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明元帝(409-423)就曾封法果和尚为安成公,我看这位母亲的表情很惊讶,后面的事就更让你吃惊了,法果死后明元帝还下诏让法果儿子承袭他的爵位,可见当时和尚的地位有多高。
北魏孝文帝(471-499)曾亲自为出家人剃发,大家熟知的“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也是在孝文帝时期建造的。王公贵族一看皇帝都信佛了,不管是自己虔诚信教,还是为了迎合领导,也是要信佛的。
很多王公贵族割宅为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找和尚、尼姑算上一挂,比如:以后我的官运怎么样啊?据说有的算的很准,抱走我们小杨坚的尼姑智仙就是其中一个(时言吉凶成败事,莫不奇验),在当时那个科技并不发达,儿童成活率低的年代,父母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佛祖的保佑下平安长大。
好了,这位母亲想必已经明白尼姑的一片好心了,尼姑呢也不用担心孩子的成长问题,现今的医疗技术很发达,儿童的成活率还是很高的,回去好好吃斋念佛就好了。
通过上面的事情经过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大家了解了南北朝的主流文化,对于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就易于理解了。下面我门来讲杨坚出生的第二个版本。
去特效版: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夜,天气很热(请注意),在冯翊般若寺,吕苦桃经过痛苦的挣扎,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杨坚,生下儿子的吕苦桃很高兴,母以子贵嘛,并且作为长子,将来是要承袭爵位的,吕苦桃生怕把宝贝儿子给热坏了,于是就拼命的拿扇子给儿子扇风。
过了一段时间小杨坚身体开始发寒,哭都哭不出来了(寒甚几绝,困不能啼),也不能怪吕苦桃扇风太卖力,毕竟当时还没有科普血液循环以及体表散热的原理。这下可把吕苦桃吓坏了,正当她不知所措的时候,被般若寺的尼姑智仙看到了。
智仙安慰吕苦桃,这个孩子被天佛保佑,不用担心(儿天佛所祐,宜勿忧也),果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杨坚又开始啼哭了——血液循环通畅,体表散热也正常了,于是杨坚的父亲杨忠就割宅为寺,开小门相通,让智仙抚养杨坚。
简单说一下小杨坚出身时代的背景:上面提到的北魏,皇族是鲜卑人。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西迁长安,北魏逐渐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七年之后杨坚出生,国籍是西魏(首都在长安),西魏的皇帝并无实权,掌握实权的是宇文泰(类似曹操),杨忠当时任职云州(甘肃省庆阳县西南)刺史、大都督。
杨坚就这样跟着智仙在寺院一天天长大,“但爱食麻豆,乐闻钟磬音”(也没别的爱好可选),一天智仙秘密的告诉小杨坚:“汝后大贵(看他爹也知道),当自东方来,佛法时灭赖汝而兴”。智仙的话在杨坚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争夺权贵和兴盛佛法的种子。
史书记载杨坚的外貌很奇特,额头上有五柱连着头顶(好抽象),目光外射(火眼金睛?),身子上长下短,怎么想都感觉奇丑无比,但是明眼人都说这是帝王之相。
杨坚的外貌可以说是远近闻名,很多人都很好奇他到底长啥样儿,后来的陈后主陈叔宝就是其中一位。杨坚当上皇帝之后,陈叔宝就让出使隋的袁彦,偷偷的把隋文帝的外貌画下来给自己看,当时也没照相机,只能凑合看了。小时候妈妈经常教导我们,不要看鬼片儿啊、僵尸片儿什么的,否则晚上会吓的睡不着觉的,陈叔宝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结果看了之后吓了一大跳(大骇),说了句:“吾不欲见此人”,赶紧让人把画给扔了。也只能怪陈叔宝心理素质太差(这点后面会详写),不过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杨坚相貌的奇特之处。
上面说了那么多,不仅是因为杨坚的相貌很“出众”,更是因为他出生就自带帝王装备(相貌)这一独特的现象,影响了后面很多将要出场的人的行为。
弹指一瞬,杨坚已然十三岁,离开智仙和寺院,杨坚进入了一个对他人生影响很大的地方——太学。
杨坚进入的太学呢就是国立大学,可不跟现在的学校一样,谁都有机会进去读书,能跟杨坚一起读书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
西魏的学习风气很差(好学者少),但是,进入太学即便不怎么学也是有很多好处的,第一呢是可以依附老师,第二呢就是从小就可以认识将来的高官,万一自己某个要好的同学当了将军、皇帝什么的,自己躺着也可以升个一官半职 。
杨坚同学在太学也有很多关系不错的同学,其中一个就帮助他最终当上了皇帝,这个人就是——郑译。
郑译字正义(也不怎么正义),他的堂叔郑文宽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呢是宇文泰妻子的妹妹。平阳公主还没有儿子的时候,宇文泰就让郑译过继给了她,并且经常让郑译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
看明白了吧,总之一句话郑译同学的背景很深厚,跟西魏的最高掌权者有亲戚关系。大家来太学都是要交朋友的,郑译同学也不例外,这时候杨坚同学的相貌就派上用场了,郑译知道杨坚的相貌很“出众”(地球人都知道),就跟杨坚关系搞的很好,这也影响了郑译将来的命运。
薛善是个有眼光的人,时任京兆尹的薛善感觉杨坚这小伙子不错,能力也强,就将他征召到自己手下当功曹,于是十四岁的杨坚就做了首都市长助理。
杨坚十五岁,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封为成纪县公。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大串名称到底啥意思呢?
本文在跟大家聊历史的同时,也会跟大家一起探讨制度的变化对国家的影响,这就是第一个话题。
杨坚被授予的是勋官,关于勋官好几个朝代的叫法都不一样,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以后统称勋官。仪同三司在当时相当于从一品,但是勋官只是代表着被授予人的身份和地位,虽然听起来很吓人,但并没有什么实权,简单来说就是杨坚享受着从一品的待遇,却没有从一品的权力。
但是像仪同三司这样高级别的勋官,主要是授予贵族子弟的,常人很难得到,除非立下赫赫战功。并且只有拥有这样高级别的勋官之后,才有机会进位更高级别的有实权的官职。
杨坚小小年纪能有如此高的待遇,主要怪他老爹杨忠太猛。
史书记载杨忠:美髭髯(漂亮的胡须造型),身长七尺八寸,武艺绝伦。俨然是一位大帅哥。杨忠曾经跟随宇文泰到龙门狩猎,赤手空拳擒到一个猛兽,据说擒猛兽的姿势是,“左手搂其腰,右手拔其舍”(看起来姿势很优美),看来赤手空拳打猛兽并非武松先生的专利啊。
杨坚十五岁,时任大将军(正一品)的杨忠,跟随柱国大将军(正一品)于谨攻打江陵(今湖北荆沙市),立下战功,结果就是杨坚躺着升勋官。
杨坚十六岁,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衔。也就是说杨坚的勋官甴原来的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前面介绍了勋官,大家也知道现在杨坚虽然具备了基本条件,但是离掌握实权的大将军和柱国大将军还很遥远。那么大将军和柱国大将军是怎么来的呢?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宇文泰创立的一个制度——府兵。


第二章:八柱国与府兵
府兵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子—新疆建设兵团。通常大家对府兵的理解就是兵农合一嘛,忙时打仗,闲时种田。不过最初的府兵制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府兵制度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要全面论述府兵,写一本书也不见得能概括全,很多历史大家都写有关于府兵制度的著作,由于史料有限,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的不亦乐乎。当然,我们在这儿聊府兵并不是为了吵架,而是要跟随历史的脚步,探寻府兵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相信这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有借鉴意义。
说之前先抛出来一个观点,有的人认为,府兵制度是一个很完善的兵制,唐朝正是由于后来抛弃了府兵制度才逐渐走向了动乱和衰亡,真的是这样吗?
下面我们就跟随历史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揭开府兵的面纱。
先从府兵的顶层设计开始。大统十六年(550)以前,西魏任柱国大将军的总共有八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独孤信,李虎,赵贵,李弼,侯莫陈崇,于谨。
其中,宇文泰是总揽朝政的。
元欣是皇族,没有实权,宇文泰只是让他过来跑龙套的,不用当真。
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因“信著遐迩”被赐名独孤信。史载:美容仪,善骑射。能当上柱国大将军自然战功累累,在此就不多说了。独孤前辈虽是武将,平时对穿着却很讲究,跟大家穿的都不一样,所以人送外号“独孤郎”。他还有一个独一无而的称号:“中国第一老丈人”,这是后人评出来的(也不知道是谁闲着无聊),不过独孤前辈能获得这个光荣称号可谓实至名归,关于这个称号我们下面会细细的讲。
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就是,现今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枚独孤信的“煤精印”,这枚印总共有26个面,刻了47个字,十分精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李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他有一个孙子大家肯定听过,那就是李渊,这八个人中独孤信和李虎两人关系最好,并且将自己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三儿子李昞,生下了李渊,后来李渊当上皇帝后就追封他的母亲为元贞皇后(注意,第一个皇后)。
赵贵和李虎还有宇文泰以前都同是贺拔岳的部下,并且辈分差不多。后来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群龙无首,李虎找到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希望他能够接管,但是贺拔胜没有接受。赵贵则主张迎接宇文泰主事。最后的结果就是,宇文泰接管了原来贺拔岳的军队,并且替贺拔岳报仇杀死了侯莫陈悦,笼络了人心。李虎从内心上讲,当然是对宇文泰不服气的,但是也没办法。
李弼本来是侯莫陈悦的部下,贺拔岳被杀后宇文泰找侯莫陈悦报仇,李弼知道对方是来玩命的,于是劝侯莫陈悦赶紧解兵谢罪。侯莫陈悦自从杀死贺拔岳后精神上有点问题,李弼劝他,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出来打仗都是为了取功名混饭吃的,没必要为你掉脑袋,于是李弼一看情况不妙,趁早投降了宇文泰。李弼本非贺拔岳的部下,跟宇文泰也就没有什么咱俩是同辈啊,我拥戴你有功啊,这些瓜葛,所以投靠宇文泰之后还是比较忠心的。
南北朝时期的高干不是靠背景(大多数)就是靠实力(少数人),而李弼是那种明明可以靠背景吃饭,却偏要靠实力的。现在大家都讨论官二代什么的,照这种评法,李弼就是“官N代”,他的六世祖就曾任黄门侍郎。但是李弼偏偏还是个有志气的人,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平天下,取功名。家庭背景又好,又知道努力,简直是不让别人活了。
李将军带兵打仗,经常是自己带头冲锋,兄弟们跟着上(先锋陷敌)。有一次作战,由于太过勇猛,多次深入陷阵,并且身上又有七处创伤,就被敌人抓获了。敌军一看是个大将,生怕人少看不住,就派兵围了他好几层。要是常人估计就束手就擒了,但是李将军总是有办法的,一看形势不妙,就假装受伤很重,昏倒在地(适合当演员)。估计是李将军的演技太好,看守的士兵信以为真,就逐渐放松了警惕,李将军趁机跳上旁边的马,就溜了。
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真是不简单啊!
哦,对了,李将军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曾孙,那就是——李密。
侯莫陈崇,原贺拔岳的部下,跟随贺拔岳南征北战立功不少,并且奉立宇文泰有功,但是由于他比赵贵和李虎这些人的辈分低,功劳小,能当上柱国大将军自然是宇文泰一手提拔上来的,所以比较忠于宇文泰。
于谨,河南洛阳人(老乡注意了),平时经史子集也看点,但是最爱看的书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就不用多介绍了,地球人都知道。自古及今很多不出世的猛将,就是拿着这样一本书,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于谨就是其中一位。
原先于谨隐居在乡里,没有出去做官的意思,可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身边的人有的看不下去了,就劝他做官。于谨很淡定的答道:“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州郡那种级别的小官,是很让人鄙视的,三公的职位,你着急也不管用,得等待时机的到来。
简直不把市级干部放在眼里,人生目标直奔国级干部。这让人想起了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
于谨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到贺拔岳手下任职,贺拔岳被杀时于谨是夏州长史,当时在宇文泰手下办事,贺拔岳被杀,于谨建言宇文泰独霸一方:
第一步:占据关右,关右地区物产丰饶,占据之后可以凭此观天下大势;
第二步:诱使北魏孝武帝西迁,远在洛阳的孝武帝,手里没有实权,被群凶逼迫,如果陈说利害,请他西迁关右,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
佩服,佩服!一言定天下!
于谨简直就像一个战略预言家,后来的剧情发展,正如他所料,宇文泰占据关右,北魏孝武帝西迁,于是原来的北魏就分成了后来的东魏和西魏。
于谨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为人却十分低调、谦虚。因自己位高权重,想激流勇退,宇文泰没有答应,并且因此更加信任他。于谨能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也难怪他后来能善终了。
从这几个人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人的几种典型的人生价值观:
宇文泰是典型的野心家,想要通过制度改革,逐渐将权力收归己有,最后完成皇权的交接,成就霸业。
李弼是典型的功名家,你有能力我就跟着你干,靠自己的实力平天下、取功名,但对皇帝没有什么忠心可言。
独孤信的价值观很正统,就是一臣不事二君,从下面的一件事中就能看出来:
话说北魏孝武帝当初西迁时,由于十分仓促,就没来得及通知很多自己的亲信大臣。独孤信听说之后,辞别父母,扔下老婆孩子,快马加鞭追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见到独孤信,十分感动,当即赐给他御马一匹。
可见独孤信对皇室忠心耿耿,什么老婆孩子、功名权力都要靠边站。
于谨是典型的谋略家,就是要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左右天下形势,功成身退,名留青史。
价值观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在以金钱为衡量一切标准的社会里,很难有独孤信这样的人存在。
好了,八柱国大家基本已经熟悉了,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当然还有他们的后辈),因为他们的家族对后续隋唐的发展都会有重大影响,理解柱国将军的价值观也就好理解他们以后的行为。
了解八柱国时大家可能会心生疑问,贺拔岳是何方神圣?好像没怎么听说过。
贺拔岳不熟的话没关系,了解历史的同学应该听过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而贺拔岳就是关陇集团的创建者。北魏孝武帝原本想通过贺拔岳的势力逐渐掌握实权,但人算不如天算,贺拔岳因人离间被侯莫陈悦所杀,进而导致了东、西两魏对抗格局的形成。
讲完了八柱国,我们接着往下讲。
八柱国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其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所以共有十二大将军(杨坚老爹杨忠就是其中一位)。
每个大将军督二开府,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总共是二十四军。这就是早期的府兵制度。
起初西魏的兵力弱于东魏,并且两国经常打仗,西魏急需扩充兵力。
宇文泰想了三个主要的办法:
第一个:广募豪右。就是有钱有势的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宗族乡党都拉上,共同抗敌,这样的军队凝聚力很强。
第二个:整合乡兵。乡兵是原先就存在的,以豪右为首的地方武装。宇文泰通过给豪右官职加以利诱,逐渐将乡兵纳入到府兵体系中。
第三个:籍民为兵。就是强制百姓当兵。但是即使是强制当兵也是有条件的,当时将“户”从富有到贫穷总共分为九等,只有前六等的才有资格当兵,这个跟“广募豪右”一脉相承,基本上是有钱的当兵。
当兵的好处就是可以免除身租、庸、调,每个兵只是自己准备弓、刀一具,甲、槊、戈、弩均由官方提供。并且军、民是分开管理的,当兵之后不编户贯,列入军籍,也就是兵农分离嘛。
除了兵少,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度初期还面临着一个难题——民族矛盾。


第三章:惊变
翻一翻人类的历史你就会看到,不同种族融合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矛盾出现,比如白人和印第安人。中国也不例外,话说之前汉人自我感觉良好,有文化上的优越感,根本就看不起“蛮夷”之人。等鲜卑人靠武力征服汉人后,自然会将文化上的自卑感转化为行为上的暴力,北魏孝文帝就想通过迁都洛阳,全盘汉化,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中原地区汉化的挺好,但边疆的六镇却越来越不满。因为六镇的士兵主要是鲜卑人,汉人很少,虽然跟洛阳的贵族同是鲜卑人,但是他们的地位却江河日下,到北魏末期已经跟奴隶是同等地位(役同厮养),打仗本来就是提着脑袋干的活,你不优待也就算了,还不把大家当人看,那谁还给你卖命?以至于北魏有了后来的“六镇之乱”,逐渐走向了衰亡。
北魏失败后,这个难题又落到了宇文泰手里,宇文泰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着不得急,只能一步一步来。于是在扩充兵力的同时,给入军的汉人均赐鲜卑姓,以此来缓和内部矛盾,内部和谐了,对外的战斗力自然会增强。
西魏建立之初,作战的主力是鲜卑人,社会分工基本上是汉人务农,鲜卑人打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族人口总数远多于鲜卑。要想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汉人当兵的比例就必须提升,宇文泰对此很清楚。
府兵制度建立之后,随着矛盾的缓和,汉人当兵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要等到几十年后个人的一登场。
从宇文泰建立这一套制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句话,那就是“当兵光荣”。宇文泰这么一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和作战积极性,并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得不让人佩服。
要说的是,府兵虽是西魏的主力军但并非全部兵力,因为各州都有自己的地方部队,他们不属于府兵体系。这是很必要的,要是州里有十几个刁民闹事啥的,你总不至于派个将军大老远的跑过去吧?
关于府兵我们就先聊到这,后面随着制度的变化还会再聊。
宇文泰建立府兵的同时还要考虑的一件事就是收兵权,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只要把兵权收归己有,剩下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关于这个事,做的最干净利落的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酒桌上就把问题解决了。
宇文泰手下六柱国权力很大,比如独孤信就曾任陇右十州大都督,手握重兵。独孤信又忠于皇室,宇文泰睡觉都睡不踏实。
宇文泰的解决办法就是,逐渐将他们调到中央任职,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于是在魏恭帝三年(556),也就是杨坚十六岁这一年,宇文泰按照《周礼》设置六官,具体任命如下:
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天官),李弼为太傅、大司徒(地官),赵贵为太保、大宗伯(春官),独孤信为大司马(夏官),于谨为大司寇(秋官),侯莫陈崇为大司空(冬官)。
李虎没能敢上好时候,他已于大统十七年(551)去世。
带兵打仗的事逐渐移交给十二大将军,同时在十二大将军中部署很多自己的亲信。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其中三个元氏皇族是宇文泰拉过来凑人数的,不用考虑。
宇文导是宇文泰的侄子,贺兰祥是宇文泰的外甥,都是自家人儿;
侯莫陈顺是侯莫陈崇的兄长,并且跟宇文泰是老乡,从小就玩的好,自然忠于宇文泰;
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王雄这几个人则是因为能力突出,绩效考核高,被宇文泰提拔上来的;
杨忠是独孤信的老部下,一直跟随独孤信出生入死,两人感情深厚,对宇文泰的忠诚度可想而知。
从上可以看出,除杨忠外,其他八个实力派的大将军都是宇文泰亲手培养的对象,对宇文泰的忠诚度很高。
并且当时掌握顶层权力的都是武将没有文臣,对于国家来说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后面总是要改的。
宇文泰不愧是一代枭雄,步步为营,完成了兵权的平滑交接。但是他设计的这套制度有了两个致命的弱点:
一、相权过大。自古以来的皇帝为限制相权都费劲心机,很多朝代连宦官都用上了,但宇文泰自己就是宰相,怎么会设计制度限制自己的权力呢?这就是一个后患。
二、独孤信作为大司马,掌管兵符,还有调动兵马的权力。
这两个弱点将是宇文氏达到终极目标的最大绊脚石。当然现在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完成兵权的交接,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被去掉了,宇文泰的心情十分舒畅,于是这一年九月到牵屯山(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西巡,可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使西魏的政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史载:“太祖西巡至牵屯山,遇疾,驰驿召护”。太祖就是宇文泰,“护”指的是宇文护。也就是说宇文泰高高兴兴的去西巡,结果不幸染病,赶紧派人去叫宇文护过来。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也是宇文泰的重点培养对象,并且大统十五年(549)已经被任命为大将军,镇守战略要地——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看到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宇文泰没有把宇文护的名字放入十二大将军中呢?
很明显宇文泰是为了干实事、不声张,荣誉都是虚的,自己人当然是直接来实惠的,给兵权。本来整这一套就是为了削去柱国大将军的兵权,你还拿着喇叭在大街上喊:我的侄子宇文导、宇文护,外甥贺兰祥,都当上了大将军,请各位悉知。傻子都能听明白怎么回事。
宇文护接到消息,知道形势不妙,快马加鞭赶到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见到了宇文泰。此时的宇文护已经四十四岁,政治经验十分成熟。宇文泰嘱托宇文护辅佐嫡长子宇文觉,而不是长子宇文毓。
为什么呢?
因为宇文毓娶了独孤信的大女儿。
本来宇文泰想通过联姻拉拢独孤信,希望他能从皇室站到自己这一边。答案却只有三个字:不可能。独孤信的价值观我们前面也说了,始终是把“忠”放在第一位的,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的女儿改变呢?关系没拉到,反倒给自己找了一个难题,那就是选择继承人的问题。
宇文泰很是头疼,曾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宇文泰作为主持人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大司马是指独孤信,意思是说:“我想让嫡长子宇文觉继承我的位置,但是又担心独孤信有疑心。”这个问题十分尖锐,直接针对独孤信。宇文泰作为领导,讲话的水平就是高啊,首先挑明了自己的观点,试探手下人的想法。
领导的意思大家心里也都懂,很明显是要拉大家一起下水。
但是大家都默不作声(众皆默)。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首先肯定是不能反对宇文泰的,今天反对估计明天就去卖红薯了;其次独孤信也不好惹,万一宇文毓将来是继承人呢?到时候不仅独孤信,估计宇文毓都会亲自找你算账。所以这个时候风险最低的做法就是:不吭声。
但是,高风险就意味着高收益,历朝历代都不缺政治上的冒险家,大将军李远就是一个。
李远打破僵局,慷慨激昂的说道:“立嫡长子,礼经明义,如果担心独孤信反对,现在就斩了他”。说着就拔刀而起。宇文泰看到李将军表演如此到位,赶紧站起来圆场,独孤信也赶紧站起来表态,其余的人一看事情被李将军解决的差不多了,纷纷表示跟李将军的想法一致。
真是一帮老滑头啊!
李远的收益就是:在宇文泰心中的地位直超其他实力派大将军,与宇文泰的侄子、外甥地位相当。
经过这件事后,宇文觉做继承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宇文护对此事的原委自然很清楚,不过此时宇文泰病重,宇文护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封锁消息,尽快赶回长安,因为真正的暴风雨在长安等着他。
不幸的是,宇文泰在走到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的时候已经去世了,宇文护只能强忍悲痛继续向长安前进,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
宇文护运着宇文泰的尸体,到达长安开始发丧,宇文泰去世的消息就这样传开了。宇文护虽然是宇文泰指定的辅佐人,不过声望和地位却不及五个柱国大将军,自然有人不服他,赵贵和独孤信就是代表。
但是两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赵贵自认为跟宇文泰是同辈,并且是西魏的开国元勋,代替宇文泰掌权是理所应当的。独孤信则是想帮助皇室重掌大权,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形势十分紧迫,宇文护知道靠自己是镇不住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只能从其他三位柱国中找人帮忙。其中李弼深受宇文泰重视,宇文泰西巡,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但是选李弼是不行的,因为李弼以前是侯莫陈悦的部下,而赵贵和其他的一些大将军原来都是贺拔岳的部下,肯定不服他。侯莫陈崇虽然是原贺拔岳部下,但辈分比赵贵、独孤信低,肯定也镇不住。
那就只能找于谨了。


第四章:弑帝
宇文护秘密的找到了于谨,希望他能出面摆平,于谨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第二天,又是开会,于谨直接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容首先回顾了宇文泰对国家做的重大贡献;其次辞色抗厉的说到宇文护受宇文泰临终委托,理应由他掌管军国大事;最后行礼,郑重的向宇文护拜了两次。
大家一看于老将军跟宇文泰同辈都拜了,并且很明显,于老将军这次是拿命赌上干的,只能跟着一起拜。
于谨帮宇文护暂时镇住了场面,但也只是暂时。
宇文护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知道赵贵和独孤信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必须尽快行动。
宇文护就此登上舞台中央。
魏恭帝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魏恭帝禅位于孝闵帝宇文觉,国号改为周,史称北周。魏恭帝则被封为宋公,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皇帝禅位于别人死亡的概率是很高的,魏恭帝也遵循这个规律,于是宋公当了没多久就死了。很明显宇文护是主谋,而这只是开始。
宇文护做的事使赵贵和独孤信更为不满,本来答应他掌权就很勉强了,杀帝篡权岂能容忍?
针对他们俩,宇文护的做法很简单,让孝闵帝下诏任命赵贵为太傅、大冢宰,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宇文护为大司马,表面上看赵贵和独孤信是升迁了,实际上呢?首先赵贵手里已经没什么实权了,只是一个空架子;再者,前面也说过,独孤信作为大司马,掌管兵符,有调动兵马的权力,宇文护正是忌惮独孤信,才把他的职位给换了,现在两人手里完全没有了兵权。
两人更加愤怒,准备联手谋划杀掉宇文护,但是当赵贵如约要杀宇文护时,却被独孤信制止了,具体原因史书也没有记载。或许宇文护当时已有防备,或许有人叛变,一切只能留给后人想象了······
高手过招,胜负只在一刹那间。
孝闵帝元年(557)二月十八日,宇文护闪电出手反击,赵贵在朝堂被抓,直接诛杀,同时免去了独孤信的官职;紧接着三月十一日,独孤信被逼在家自尽。
独孤信虽然没能善终,但是他成于“信”,终于“信”,令人敬佩!
很明显独孤信比赵贵死的有尊严,这跟杨忠有很大的关系,杨忠作为大将军手握重兵又是独孤信的老部下,宇文护肯定有所顾忌,并且杨忠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独孤信的亲家。
宇文觉登基后,宇文护调动赵贵和独孤信官职的同时,也把杨忠调到了长安,任命他为小宗伯。也是怕除掉独孤信后,杨忠有反对意见,现在杨忠的处境十分危险。这一年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十四岁,杨坚十七岁,两位家长见面一合计,就为他们举办了婚礼。独孤伽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独孤皇后(注意,第二个)。
话说杨坚同志已经很久没出场了,没办法,只能怪你出生的这个时代牛人太多,能出场的已经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了。杨坚同志不要灰心,属于你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在自己登台之前,不妨先看一下现在的主角宇文护是如何表演的。
宇文护在解决掉赵贵、独孤信后,自己又任职大冢宰,现在大权在握,呼风唤雨,说一不二,不过他马上就要有麻烦了。
权臣当道,是历史上很多皇帝都遇到过的问题,比较有名的就是后来的康熙擒鳌拜,当时康熙年仅十六岁,虽然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活:首先必须保密,这也是最难的一点,否则基本上只有死的份了;其次必须有得力的手下相助,就算你找的手下能够做到守口如瓶,如果空有一腔热血,办事能力不行,照样搞不定。
现在同样十六岁的宇文觉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虽然他没听过鳌拜的故事,但是他知道自己老爹以前干的就是这个活,他可不想像魏恭帝一样窝囊的活着。
宇文护你挡我的道儿了!
宇文觉同志不必焦虑,你马上就会有队友找上门,不过有可能是猪一样的队友。
李植是李远的儿子,在宇文泰活着的时候就是相府司录参军,经常参与朝政,现在宇文护专政,李植很担心自己将来不被重用,所以和孙恒两人暗中谋划如何杀掉宇文护。他们很清楚只靠他们俩是办不成的,于是找了几个帮手,其中有任职宮伯的乙弗凤和贺拔提。
宫伯指的是左宫伯或右宫伯,左、右宫伯掌管侍卫皇帝的宿卫兵(小队长),可以看出宫伯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很重要。
有了帮手他们就一同找到宇文觉请求诛杀宇文护,宇文觉是久旱逢甘霖,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并且开始组织宫中武士,实战演练捉拿和捆绑的动作(动静真大)。进展如此顺利,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最起码现在还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不过下一步就要命了。
李植等人又找到一个同谋——宫伯张光洛。
上面也说到,宫伯是宿卫兵的小队长,那他们的顶头上司是谁呢?
尉迟纲和蔡祐。
当初宇文泰为了监视西魏皇帝,特意安排自己的外甥尉迟纲总管宿卫兵。
尉迟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好跟哥哥尉迟迥依托于宇文泰。长大之后,尉迟纲有气力,并且擅长骑马射箭,本来跟宇文泰就有亲情关系,再加上此勇猛,所以甚得宇文泰宠爱,被委以重任。
蔡祐虽然不姓宇文,却跟宇文泰情同父子,他从十四岁开始就一直在宇文泰手下办事,忠心耿耿,宇文泰病重时,他曾和贺兰祥(宇文泰外甥)、宇文护(宇文泰侄子)一起在旁侍奉,宇文泰去世后他还因过度悲伤得了气疾,说情同父子一点都不假。
说到底两人都是宇文泰的人。
宫伯负责侍卫皇帝,是最好的监视皇帝的眼线,自然也会有宇文家族的亲信。
很不巧,张光洛就是,并且还是宇文护的人。
张光洛收到消息后赶紧给宇文护打小报告,宇文护并没有做出过分的行为,只是大笔一挥把两人调离了长安:李植出任梁州刺史、张恒出任潼州刺史。
这很明显是告诉宇文觉,我已经知道了你们的企图,见好就收吧!
可惜青少年宇文觉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并且做法简单粗暴,就是要召见李植、孙恒。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宇文觉你的政治手段能不能再高明一点?宇文护把赵贵、独孤信这些江湖上有名的前辈都扳倒了,你这种小孩子的伎俩会管用吗?
宇文护也很着急,就动情的跟宇文觉说了很多话,大意是:我受太祖(宇文泰)临终托付,必须勤勤恳恳工作,即使冒犯你也是为了不辜负太祖;我是你的兄长,天下至亲莫过于兄弟,况且我又是国家的宰辅,官位至极,还有什么奢求呢?
意思就是我根本就不想抢你的皇位,你就放心吧!说完还哭了很久,可惜宇文觉根本就不领情。
宇文护白浪费感情了!
这边乙弗凤等人的心理素质也有点差,看见李植、张恒被调离长安十分害怕,就跟宇文觉商量:可以召集大臣们入宫会宴,趁机将宇文护抓获。
可惜他们保密工作做的太差,这件事又被张光洛知道了,结果······
这次宇文护就不能忍了,如果让宇文觉这么玩下去,不仅自己会被玩儿死,总有一天江山也会被他玩丢了。于是宇文护让尉迟纲骗乙弗凤到宫外,将其抓送到了自己府上(很好骗),同时让尉迟纲趁机将禁卫兵遣散,现在宇文觉真的是孤家寡人了。宇文护又安排贺兰祥逼他退位,他也只能乖乖的听话。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宇文护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哭着(又来了)跟大家说,太祖待自己就像亲生儿子(不是也得是),自己又亲受顾命,一直兢兢业业干活;但是宇文觉荒淫无度,亲小人、远贤臣,如此下去社稷肯定不保,我死了还有什么颜面见太祖?现在要废昏立明,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大家一看,不管谁当,都是你们宇文氏自己家的事,还是你宇文护执政,反正不影响我们的利益,基本上也都同意了。
大事已定,宇文护将乙弗凤在门外斩杀,之后李植、张恒等皆被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李植老爹李远也因此事牵连,被逼自杀。但是李远的弟弟李穆却被赦免,因为李穆早就预料到李植会招致灾祸,曾劝李远除掉李植,但虎毒不食子,李远下不了狠心。但李穆却因此得免,并且到隋朝他的地位还到达了巅峰。
有远见的人才能活的更长。
宇文觉在位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李弼于孝闵帝元年(557)十月去世。
李将军靠自己的努力,官至柱国大将军,并且能够带着功名去世,完全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令人佩服!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青少年宇文觉,仅当了短短的几个月的皇帝就被赶下了台,这也不能怪他,毕竟像康熙那样有政治天赋的人还是很少的,只能说皇帝这个职业根本就不适合他。他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没有实战经验,也不了解政治的残酷,上台之后凭着一腔热血,就要跟在江湖上混迹多年的宇文护对着干,结果只能被干掉。
宇文觉退位不久即被宇文护杀害。
不得不说宇文护起初并不想杀害宇文觉,毕竟宇文泰对他有恩,他又手握大权位极人臣,没必要背负历史的骂名。再者,要是宇文护想杀宇文觉,完全可以在他第一次谋划的时候就动手,何必跟他浪费那么多感情?但是宇文觉既被手下忽悠,又一意孤行,最终还是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没有政治经验的青少年我们要奉劝一句: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第五章:三杀
虽然我们对宇文护进行了辩护,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的宇文护已经被权力的欲望所征服。顶级的权利,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很多政治家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它拥有迷人的魔力,关于它,金庸前辈有过详细的描述,在《笑傲江湖》里面它就是武林盟主,在《倚天屠龙记》里它就是倚天剑和屠龙刀。抓住它你就可以号令天下,将他人的生命玩弄于鼓掌,一旦抓住它很少有人愿意松手,除非此人有周公旦那样的人生境界。
宇文护就体验到了掌握顶级权力的快感:我不仅可以轻易的杀害开国元勋,还可以轻松的杀掉皇帝,天下已经没人是我的敌手,我会一直拥有它,谁也别想从我手里抢走!
但是伟大的先哲老子曾告诫过后辈子孙一句话:“执者失之”。
宇文觉被废后,宇文护就赶紧派人到岐州去迎接宇文毓,现在独孤信已经不在了,也就没什么顾虑了。九月二十八日宇文毓正式即位,史称明帝。明帝二年正月,立独孤信的长女为皇后。到此我们的谜底也揭晓了,独孤信有三个女儿被封为皇后,也难怪能荣登“中国第一老丈人”的宝座。独孤前辈若泉下有知,也必定感到十分欣慰。
宇文毓即位后,杨坚被调到宫中任职右小宫伯,右小宮伯是右宫伯的副手,皇帝临朝时,宫伯和小宫伯身穿金饰铠甲,手拿龙环金饰长刀,站在侍卫的最前面,很是威风。
这绝对是个好差事,就像你在公司干活,坐在领导旁边,干的好领导都能看到眼里,要是哪天有事请假,没准领导还会想起你的重要性。但是对杨坚来说就不一定了,只是因为他的相貌很出众。
宇文毓在即位之前,应该也听过关于杨坚的传闻,等他亲眼看到的时候,估计也被惊到了。于是宇文毓找到相面大师赵昭给杨坚相面,可偏偏赵昭是个拿钱不干事的人,看了之后回去跟宇文毓说,杨坚顶多能当上柱国大将军,但回过头跟杨坚说的话是:你一定会当上皇帝(公当为天下君),必须施行大诛杀,天下才会安定。
杨坚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应该没错,但赵昭的话只能当故事听一听。赵昭揣测两人的心理,根据两人的不同需求说不同的话,两面讨好。想混成相面界的大师给贵族看相,必须具备这样的才能,否则说错一句都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不管怎样,杨坚总算是逃过一劫。
小宫伯归大冢宰管,杨坚能任此职自然是宇文护有意安排的。有一天宇文护找到杨坚,很友好的告诉他想让他做自己的心腹。杨坚也不知道该不该答应,就回家向杨忠请教,杨忠的回答是:“两姑 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两姑指的当然是宇文毓和宇文护,杨忠很清楚宇文护的想法,无非是想通过杨坚把自己拉到他那边,但是他和皇帝两个人自己都惹不起,于是明确的告诉杨坚不要答应宇文护。
杨忠的选择是对的,在这个政治飘摇的年代,身居高位,能够安身立命已经很难得了。宇文护虽然现在看起来很风光,但是总有倒的那一天!
宇文毓也很聪明,他知道要想不步宇文觉的后尘,必须将宿卫兵握在自己手里。要掌握宿卫兵,可以拉拢一个人——蔡祐。
前面也说过,蔡祐和尉迟纲共同掌管宿卫兵。
之前蔡祐了解到宇文觉要除掉宇文护,知道他不是宇文护的对手,就哭谏宇文觉,希望他能收手,可惜宇文觉太年轻,就是不听劝。但是他并没有通报宇文护,这就给宇文毓传递了一个信号,此人是可以争取的。
宇文毓刚上任,就把任职小司马的尉迟纲升任为柱国大将军,安排蔡祐接替尉迟纲的小司马的职位。接下来就是施加各种手段,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
平时只要御膳有新菜品,宇文毓就会赐给蔡祐品尝;每当大臣们参加朝廷宴会,宇文毓总会单独留下蔡祐聊天,有时候一不小心聊到很晚,宇文毓还会派出“照明列队”和“吹笳乐队”护送蔡祐回府,待遇级别真不是一般的高。
宇文毓动作这么大,聪明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宇文护身为江湖大哥自然心里有数。结果就是蔡祐被调离长安,被分配的新任务是镇守原州(今宁夏固原县)。
宇文毓很生气,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后果也很严重,武成元年(559)十月十一日,尉迟纲被任命为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总管。摆明了是跟宇文护对着干,事实证明跟大哥对着干的,确实会有‘好果子’吃。
宇文护认为宇文毓太过勤劳,为了让他吃好喝好,特意安排自己身边的好厨师李安(确实不是导演),进宫任职膳部下大夫。不得不夸一下:宇文护对自己弟弟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
结果:武成二年(560)四月,宇文毓食物中毒死亡。
至此宇文护已连杀三个皇帝。此时的宇文护十分得意,“屠龙宝刀”你们谁也抢不走,跟我斗?你们都还太嫩!
人最得意的时候,也是最容易露出破绽的时候。
李安毕竟是厨师出身,不是郎中。当时的药也没说明书啥的,也没法详细了解毒性大小,到底是喝了五步就倒还是三天才死,搞不清楚。估计李安是随便找了一种就给放了进去。
这就是宇文护的破绽。

第六章:忍
宇文毓中毒后,虽然很痛苦,但是还能说话。于是宇文毓抓紧最后的时间,口授诏书,让身边的人记了下来。
诏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宇文泰创业艰难,天下尚未统一,希望大家能同心协力完成未竟之志;
第二部分:让自己的弟弟鲁国公宇文邕继承皇位;
第三部分:丧事一切从俭,选不毛之地为坟,三年之内不要禁止百姓婚娶。
下面摘出来诏书原文的部分内容,很值得细细品味,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怎么想,我看完之后真是被感动了。
“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 人安得长在。 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处必然之理,修短之间,何足多恨。
朕虽不德,性好典坟,披览圣贤余论,未尝不以此,自晓。今乃命也,夫复何言。
······所可恨者, 朕享大位,可谓四年矣,不能使政化循理,黎庶丰足,九州未 一,二方犹梗,顾此怀恨,目用不瞑。唯冀仁兄冢宰,洎朕先正、先父、公卿大臣等,协和为心,勉力相劝,勿忘太祖遗志,提挈后人,朕虽没九泉,形体不朽。”
我们先来看第一、第三部分,这两部分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忧国忧民”。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宇文毓临死还在忧虑国家统一大事,生怕自己的丧事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即使给自己选个坟头也担心影响老百姓种庄稼。人家好歹是个皇帝好不好?虽然当时北周国力不强,但是给自己弄个好陵墓的钱肯定还是有的,但宇文毓临死还在忧国忧民。他的诏书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读完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下面登上宇文毓的一首诗,以表纪念:
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
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
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
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
我们再来看诏书第二部分,宇文毓完全可以下诏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为何要让给宇文邕呢?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孩子的政治才能,即使当上皇帝也只能被宇文护欺压,只有宇文邕才有可能扳倒宇文护,时间会证明宇文毓的选择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不过可惜的是他自己永远也无法知晓答案。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宇文毓虽然手段比宇文觉高明,但是他太急于干掉宇文护,欲速则不达,只能以失败告终。
宇文毓临终应该感悟到一个字——忍。
武成二年(560),四月二十一日,宇文邕即位,史称武帝。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四儿子,生于大统九年(543),比杨坚小两岁。宇文邕在大哥宇文毓执政时曾任职大司空,并且深受大哥喜爱,经常跟宇文毓商讨国家大事。讨论的时候宇文邕一般不说话,只是认真的听大家讨论的内容,直到大哥开口问,四弟你怎么看?他才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每次回答问题都能切中要害。从这件事我们能看出宇文邕具备的两个优点,一个是性格沉稳,一个是有大局观。这两个优点都是他的两个哥哥不具备的。
宇文邕的做法也值得现代的职场人学 召集大家开会,抛出来一个问题征集大家的看法。有的人过于想表现自我,不动脑子就抢着回答问题,给领导的印象很不好,答了还不及不答。有的人虽然不着急答,但是回答的时候废话很多,让人找不到说话重点。要想在开会的时候有好的表现,不妨向宇文邕同志学习。
有两个哥哥做榜样,宇文邕也知道靠自己现在的实力,根本扳不倒宇文护。虽然他也很愤怒,恨不得亲手杀掉宇文护,但是现在时机尚未成熟,必须静等,待敌人漏出破绽再出手。
宇文邕,你能做到吗?
保定元年(561)正月,宇文护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除此之外,其他的大司马、大司空等五官也归宇文护总管。这很明显是把国家的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全部交给了宇文护,宇文邕上来就先示弱,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大哥保管,宇文护自然很满意,这个小弟还是很懂事的嘛!
难道宇文邕已经胆怯,忘记心中的愤怒了吗?
当然没有!宇文邕心中无数次在想如何铲除宇文护,这就是现在最好的办法——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即便是这样,宇文护也没有放松警惕,毕竟前面两个鲜活的例子在那摆着,稍微一放松,屠龙宝刀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尽管宇文护对自己的弟弟从不手下留情,但也笼络了一些人才,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并且在宇文护掌权的这段时间,鲜卑人和汉人的关系逐渐融洽,府兵基本上完成了对乡兵的整合,军事实力稳步上升。
下面我们再简单的聊一下府兵的职责。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黄龙12011 2019-05-31 20:57:55

-----------------------------
多谢老朋友捧场。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北周的府兵主要有两个任务:征防和宿卫。
关于征防,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基本上是把府兵分几拨,轮流防守边疆。要是没有战争还好,就当去免费观光旅游了,要是倒霉碰上战争,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指不定什么时候能回家,能活着回去就阿弥陀佛了。
关于宿卫这一职责,府兵管的是宫廷外的整个都城的安保工作,而宫廷之内则由禁卫军宿卫。禁卫军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大名鼎鼎的羽林军就属于禁卫军。
宇文护延续宇文泰制定的制度,并逐渐将其完善,他一直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集权。不论是以前的六柱国、还是十二大将军,军权都太大,都足以对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威胁。
宇文护的办法就是将官职与实权逐渐分开,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则逐渐变为了勋官。府兵直接归宇文护(都督中外诸军事)调遣,各位大将军除非受命率军出征才能调动府兵。
从此以后宇文护高度集权,府兵基本上已经属于“中央军”(主要宇文护不是皇帝),再也没有人能够直接威胁国家政权了。至此宇文泰设计制度的缺陷也暴露无遗。
除了中央军,北周还有很多地方军,这些军队归地方总管或州刺史管辖。为了扩大集权的范围,宇文护还派了几位亲信到地方担任总管。比如尉迟纲就被派到了陕州去当总管。这样一来,就打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通道,以后再下达什么军事命令就好执行多了。
这一系列的政策施行之后,柱国大将军及大将军的人数也增加了很多,数量不再局限于“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毕竟只是一个称号,多给几个人也无所谓,无非就是给他们分点地,定期发点工资。
权力集于一身,国家实力也蒸蒸日上,自然要考虑宇文毓临死还在叨念的问题——天下统一。
根据历史剧的发展规律,接下来肯定会有大仗要打。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黄龙12011 2019-06-01 09:03:00
好奇怪,京都长安东边的陕州设总管应对洛阳的北齐势力,但在黄河东边的蒲州却没设总管应对来自山西太原的北齐势力呢。
-----------------------------
孝武帝逃关中,洛阳的精锐“六坊鲜卑” 绝大多数跟着高欢,一部分去了邺,还有一部分去了晋阳。这两个地方是精锐所在。
蒲州,军事重镇,肯定有刺史,并且也得是宇文护心腹。不是别人,就是他儿子,宇文会。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分享隋朝有趣的文物:
天下第一印:





上书、书信,行文皆可用。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分享北魏有趣的文物:
皮帽半身粟特男俑
北魏时期,东西方交流频繁,并且很多外国友人还信佛教,栗特人很擅长经商。
(上面笔误,独孤信非隋朝人)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分享北魏有趣的文物:
佛前护法神——天龙八部之龙
可见南北朝佛教之兴盛。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有没有朋友能解读一下???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黄龙12011 2019-06-01 09:03:00
好奇怪,京都长安东边的陕州设总管应对洛阳的北齐势力,但在黄河东边的蒲州却没设总管应对来自山西太原的北齐势力呢。
-----------------------------
@回青山 2019-06-01 19:46:43
孝武帝逃关中,洛阳的精锐“六坊鲜卑” 绝大多数跟着高欢,一部分去了邺,还有一部分去了晋阳。这两个地方是精锐所在。
蒲州,军事重镇,肯定有刺史,并且也得是宇文护心腹。不是别人,就是他儿子,宇文会。
-----------------------------
@黄龙12011 2019-06-01 21:28:19
是的,蒲州地位非常重要,为了永久镇住蒲州,宇文护在此建设了著名的鹳雀楼,直到蒙古阔窝台于1231年南征金国时在战火中毁灭,存在了660年。
-----------------------------
《登鹳雀楼》 无论老少耳熟能详,宇文护也可称奸雄。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第七章:山雨欲来
开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的国际形势。
此时北周地处陇右,北临突厥,南临南陈,西临吐谷浑,东临北齐。当然北周的邻国不止这四个,由于其它国家上镜率比较低,本文就不细说了。
突厥大致处于蒙古高原一代。关于突厥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突厥本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独自为一个部落。后来被敌国灭族,只剩下一个十岁的小孩,有人看他年龄小,不忍心杀害,就砍掉他的双脚,将他扔到了草泽里。后来他有幸被一只母狼喂养,长大后与母狼交配(与狼合),母狼于是怀上了他的孩子。
敌国知道他还活着后,就赶紧派人去将其杀害,杀他时见狼也在旁边(见狼在侧),准备把狼一起杀掉。母狼侥幸逃到一座山里,生下了十个男孩儿,这十个孩子长大后都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其中一个孩子姓阿史那,就是现今突厥的祖先。所以突厥也以狼为图腾。
不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至少在突厥百姓心中他就是真的。
后来突厥逐渐发展壮大,军事实力也稳步上升,并且灭掉了铁勒。宇文泰为了拉拢突厥,就把长乐公主嫁到了突厥,与其通婚修好。后来突厥又灭掉了柔然,但通婚之后突厥与西魏关系一直不错,并且还曾联合西魏攻打过吐谷浑。
直至北周武帝初期两国关系依旧很好。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南陈大致处于长江以南,包括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现今越南的部分地区。太平二年(557),也就是北周篡西魏那一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国号为陈。早期南陈跟北周战事不断,各有胜负,但不影响大局。南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著名的陈后主陈叔宝就是南陈的最后一个皇帝。关于隋灭陈的精彩过程,后面会细讲。
吐谷浑大致处于如今青海省的位置,主要由鲜卑人组成。这个国家的风俗很奇特,父亲和兄长死后,后母和嫂子就可以做自己的妻子。百姓从事畜牧业,平时主要吃肉和乳酪。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也想种庄稼,但是由于气候寒冷,只能种芜菁、大麦这些东西,并且收成很低,还不及不种。所以经常饿肚子。
人饿肚子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的,草是不能多吃的,那就只能抢别人的粮食了。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国际形势如下图: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坏坏299003 2019-06-01 23:38:37
楼主好的我相信你
-----------------------------
欢迎常来,只要有朋友看,我就会坚持。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黄龙12011 2019-06-01 23:42:31
宇文护应该只是一个权臣,和西汉霍光一样。
-----------------------------
不过霍光并未毒杀皇帝,只是废了海昏侯。并且也是善终。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吐谷浑大致处于如今青海省的位置,主要由鲜卑人组成。这个国家的风俗很奇特,父亲和兄长死后,后母和嫂子就是自己的妻子。百姓从事畜牧业,平时主要吃肉和乳酪。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也想种庄稼,但是由于气候寒冷,只能种芜菁、大麦这些东西,并且收成很低,还不及不种。所以经常饿肚子。人饿肚子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解决的,草是不能多吃的,那就只能抢别人的粮食了。
结果西魏时期,边境一直被搞的鸡犬不宁。起初西魏兵力不足,只能干着急没办法。吐谷浑这边一看没什么人管,这买卖稳赚不赔,于是就把西魏的边境当自己家仓库了,高兴的时候就来取点。后来宇文泰忍无可忍,大军出征!吐谷浑这边扳着指头算,怎么算都不是宇文泰的对手,只好遣使献贡请和。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仓库没了,肚子还是得挨饿,躺草地上晒肚皮的日子谁都不想过,吐谷浑还是想过上以前不用劳动就能吃饱饭的日子,于是想尽办法打西魏边境的主意。可惜后来经过宇文泰的改革,西魏的军事实力稳步提升,吐谷浑不仅捞不到什么好处,还经常被西魏捎带着抢点骆驼什么的。
成本远高于收益,这买卖真是没法做了。
吐谷浑的好日子真是到头了,到北周明帝时期,贺兰祥等人率大军攻陷了他们两座城池,至此吐谷浑才彻底被打服,没事就派使者来北周献点土特产啥的,两国关系很融洽。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有么有朋友认识下面是哪个城的遗址?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北齐就是原来的东魏所占地,东魏的皇帝与西魏的皇帝遭遇了相同的命运。起初孝武帝被逼西迁后,高欢手握大权,另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孝静帝。与“关陇集团”高手宇文泰多次大战,都没能灭了对方,在“邙山之战”中,高欢已经无限接近于自己的梦想,手下猛将彭乐在即将活捉宇文泰之时,被宇文泰给忽悠了:“老兄,你傻呀!今天你杀了我,明天你还有用吗?还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赶紧取走?” 彭乐一听:“嗯,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抱着钱高高兴兴回家,告诉高欢:“黑獭吓得屁滚尿流,侥幸逃脱了,嘿嘿。”
这种有勇无谋的手下真是把高欢气的哭笑不得,拔刀就要砍彭乐的头,最后还是没舍得下手。并且还赏了他三千匹绢。高欢的气量也真是大。
老子未竟的事业,只能留给儿子干了。
楼主:回青山  时间:2019-06-20 05:07:03
北周武士服饰:



楼主:回青山

字数:5199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01 03:46:05

更新时间:2019-06-20 05:07:03

评论数:6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