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抗战之长城血战、搏杀昆仑关和缅甸悲歌

抗战之长城血战、搏杀昆仑关和缅甸悲歌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中国方面从一九四一年六月开始准备入缅作战: 首先成立以军令部次长林蔚中将为团长、总参谋部高参萧毅肃中将为参谋处长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参谋团的参谋均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和他的幕僚精心选定, 集当时各兵种军事人才之精英, 其中有著名的战略家, 各兵种头头和各特种兵科的专家。接着动员正在滇黔边境兴仁、兴义附近整训的第六军甘丽初部三个师(第四十九师、第九十三师、暂编第五十五师), 正在安顺、盘县附近整训的第五军杜聿明所部三个师(第二00师、新编第二十二师、第九十六师)和第六十六军张轸所部三个师(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二十八师、新编第二十九师)入缅, 号称十万精锐。

这都是国军的王牌部队, 尤其杜聿明的第五军,更是王牌中的王牌, 嫡系中的嫡系。不仅是它的机制庞大, 它的装备也非其他任何一个军可比。

在成立参谋团和动员军队的同时, 中国方面还对远征各军进行武器装备的充实和人员的增补, 并令其加强训练。其他炮、工、通、辎等部队, 也在作必要的准备。

英国方面却无动于衷, 他们在缅甸的军队, 仅有在中国军事考察团入缅考察时就已经布防的英缅军第一师, 而且尚在准备训练之中。 更谈不上按照中英共同防御计划, 对缅泰边境作什么修建防御工事和进行交通、通讯设备等基本工作。总而言之. 英国方面什么准备也没有。

一九四一年下半年, 世界战争形势发生剧烈变化, 法西斯力量似海啸突起, 横扫千里:

当年六月, 希特勒在席卷大半个欧洲以后, 突然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由此开始。

十月十八日, 日本近卫内阁集体辞职, 新任内阁首相东条英机在当天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公然发出侵略扩张的狂妄叫囂:“完成中国事变, 确立大东亚共荣圈……务期对外愈益敦厚与盟邦之友谊, 对内愈益完备国防国家体制, 在皇威之下, 举国一致, 为完成圣业而迈进。”

十二月七日, 日本倫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 日本飞机全面轰炸美英等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

十二月九日,, 日本大本营就缅甸作战指导方针向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发布密令:“进驻泰国的第十五军, 迅速准备攻略缅甸, 于作战初期, 相机覆灭缅甸南部敌之航空基地,俾使在马来亚方面作战军之侧背获得安全。嗣再攻略缅甸, 粉碎中英合作之据点。该作战告一段落后,, 再增加兵力, 击破中英联军, 加强对中国及印度之压迫。”

第二天, 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十二日, 日军强渡柔佛海峡, 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 香港沦陷。至此, 西方援华物资只剩下滇缅公路唯一一条交通线, 且已在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的虎视眈眈之中。

英国人听到了远东殖民地枪声四起,又看到自己的殖民地相继落入日寇手中,终于感到惊恐不安,又显得有点手忙脚乱。

十二月十日, 英国指示驻重庆武官丹尼斯将军向蒋介石提出请求, 希望中国立即派远征军入缅布防。这个请求有点姗姗来迟, 但委员长还是二话不说, 当即表示同意。

十二月十一日, 杜聿明和甘丽初同时接到了军令部向第五军和第六军下达的入缅作战的动员令。命令第五军迅速向保山集中、第六军克日完成入缅准备、派第九十三师赴车里,对泰、老方面搜索警戒, 派第四十九师刘观隆团为先遣支队 ,即开赴边城畹町。同时派原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主要成员候腾少将率军委会驻滇参谋团部分参谋、机要、翻译, 组成中国先遣参谋团, 由丹尼斯将军陪同, 飞赴腊戍筹备中国远征军入缅事宜。(88)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英国人到底在搞什么鬼? 杜聿明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三天前的十二月廿三日, 日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仰光及敏加登机场, 导致缅甸首府几乎一半被毁, 有四千平民丧生。也就是说,明明已经火烧屁股, 可为什么英国人还是那么淡定? 那样若无其事? 为什么还要阻拦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难道缅甸人民的生命财产在英国人的眼中, 真的视同草芥吗?

来自英国的刁难, 并未就此结束。

经过多方斡旋,, 韦维尔终于又一次在重庆的谈判桌旁坐了下来。按照罗斯福“从速召集联合军事会议、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蒋介石以极大的忍耐力, 亲自主持召开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中国的何应钦、徐永昌、商震等将军外, 还有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罗德准将、美国来华筹建战略空军基地的布里特少将。

这次会议最后达成五点协议: 1,组织五国联合军事委员会(又称联合参谋部), 设在重庆,由美国主持。2,建立保卫缅甸的中英联军统师部。3,调中国远征军三个军入缅布防。4,由美国向中国军队和空军志愿队提供武器弹药和材料, 并尽快实施“训练装备中国三十一个师”的计划(此计划因故未实施)。5,派美国空军协防缅甸和云南。

同日, 韦维尔与何应钦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韦维尔飞离重庆不久, 中国方面又接到英国驻缅甸总司令胡敦关于暂时中止中国远征军入緬的通报, 理由便是英国不能充分供应中国远征军所需的油料。

既要抗击强横凶狠的日军, 但又不能得到充足的油料。第五军是摩托化部队, 这不等于是把入缅作战的道路堵死了么? 接到连续三次的“勿庸入缅”的命令后, 杜聿明赴缅作战的热情之火几乎被英国人彻底浇灭。当然, 这时候他还不知道所谓的油料缺乏的问题, 其实是英国人出于某种私心所编出的理由, 实际上油料很充足。

既然如此,那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等待又等待……

这年的除夕, 罗斯福致电蒋介石, 提议组织中国战区, 指挥中泰越地区的盟军对日作战。 罗斯福在电文中还申明, 已拟定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师, 并将设立联合参谋部供其指挥。第二天, 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元旦. 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其余二十二国署名的《联合国共宣言》, 在华盛顿发表。该宣言向世界正式宣告了中国委员长在东方战场的指挥地位。

委员长当然喜不自禁, 立即叫当时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罗斯福提出一个建议: 自己愿意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师, 但需要罗斯福总统指派一名必须是亲信的高级军官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美国总统罗斯福欣然接受了蒋介石的提议, 略加思索当即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他向来都很器重的集团军总司令三星上将约瑟夫-史迪威。史迪威将军在中国长期生活过, 被人们称为中国通。

罗斯福不愧是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他观察到中英两国在缅甸问题上的矛盾, 他从大局出发稍稍在世界格局这盘大棋上移动了一枚棋子, 便给缅甸这块僵局带来了一种活力。

当然, 最终真正让英国人醒悟的, 还得“归功”于凶恶到绝顶的日本鬼子。

用“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句话来形容英国人真是再恰当不过。在当年的东南亚战场上英国人的所作所为, 以及它在日本人面前的不堪一击,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 英国人可谓是出尽了洋相。例如这月初,在马来半岛, 新上任日军第二十五军司令官的山下奉文, 亲自率领主力第五师团, 分乘十六艘运输舰, 直扑新加坡的宋卡。防守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英澳联军, 原本有四个整师, 共八万人, 竟然被跨海而来连续作战的三万日军追得落荒而逃, 最后, —万五千日军把七万英澳联军围在新加坡城里。在日军飞机轰炸和地面断水的双重威逼下, 英军司令帕西瓦尔将军下令停止抵抗, 并且亲自打着白旗在投降书上签字。 日军山下奉文司令官, 因此获得“马来之虎”浑号。(89)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再比如在缅甸战场——

当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 其布置在东南亚的部队, 也迅速把隐蔽的剑锋指向了缅甸。

看到日本人来势凶猛, 英国人总算有了一些迟到的反应: 急忙往缅甸增派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军第六十三旅和英装甲第七旅。至此在缅甸有坦克一百五十九辆, 并配备了炮兵、空军等部队, 使英缅军总兵力达四万人。

刚被授命的韦维尔大将, 也忙于调兵遣将。一九四二年一月六日, 他让不久前由他亲自任命的英缅军司令官史密斯中将飞往毛淡棉, 布置缅泰边境的防务。原英缅军司令官胡敦将军改任为参谋长。史密斯中将刚在缅甸毛淡棉落脚, 韦维尔又改派第二位指挥官赫顿中将亲临缅甸。

赫顿中将一到缅甸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到缅甸亲自视察缅泰边境之后, 认为横亘在缅泰边境的他念他翁山脉山高林深, 地势险恶, 是一道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屏障, 因而断定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带着辎重从这里进攻。最终, 他在这里只摆下了两个边防团。

这样的安排, 就使得漫长而又暗藏杀机的缅泰边境线, 形同虚设。

原有的英缅第一师第三旅摆放在缅甸南部的毛淡棉、耶城、土瓦一带要地。赫顿中将让新入缅的英印第十七步兵师继续加强缅甸南部的防务。 该师所属第四十八旅据守毛淡棉及以南各要地。第四十九、五十一旅防守仰光。

正当赫顿中将乘坐飞机视察着泰缅边境那片被英国军事专家断定“从这些地区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的企图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他念他翁山脉时, 他哪里知道, 经过严酷训练、轻装上阵的日本野战突击队, 正在他乘坐的飞机下面的密林中悄悄穿行。这些日军个个身怀绝技, 据说只要带上一个饭团就能在原始森林里生存半个月之久。他们比赫顿中将提前了三天上路, 此刻这些日军的心目中, 根本不怕这片森林是什么死地之说, 他们心中只抱定一个信念: 为了天皇陛下, 唯有进攻、进攻再进攻。

于是, 灾祸终于抢在韦维尔大将和赫顿中将作出决断之前降临。

一月四日, 下缅甸上空突然出现许多日本飞机。 还未等人们反应过来, 早已潜伏在缅泰边境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的冲支队, 借助空中支援, 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突然向耶城、土瓦等要地发动猛烈进攻。据守该地的英军第四十八旅被打得晕头转向, 其数千官兵一部分龟缩在工事里边还击, 边待援。另一部分只放了几枪, 就从海上逃回仰光。

反复爭战十天的日军冲支队, 于十九日占领耶城和土瓦, 进而日军以其主力由耶城、塔登北上, 开始抢夺毛淡棉。

二十日. 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两个联队以穿过热带瘴疠和疟疾横行的他乃他翁山脉而扔下大量尸体作代价, 神出鬼没地从墨索克和德沃克两地, 兵分两路向毛淡棉包抄过来。

经过十天苦战, 英缅守军终于敌不过从三面合围而来的日军。胡敦将军眼见自己的部队已面临崩溃, 不得不下令放弃毛淡缅, 退守拔安。同时下令英印第十七师师长斯迈思少将率第四十九、第五十一旅驰往拔安增援。

三十一日, 日军占领毛淡棉, 消灭守军三千。(90)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毛淡棉残军突围之时, 由斯迈思将军率领的两个旅正走在通往拔安的路上。突然听说日军已从北面强渡萨尔温江, 致使英印军完全暴露, 斯迈思将军出于无奈, 决定放弃拔安, 固守米邻待援。

在这以后, 斯迈思指挥部队以米邻为中心, 沿百林河构筑阵地, 伺机出动游击部队伏击敌人。坚守两星期后, 始发现全师已被悄涌来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五十五师团迂回包围。

斯迈思大吃一掠, 当即集合部队借着夜幕的降临向色当河转进。谁知日军已抢先一步派两个联队堵在色当河东岸, 牢牢控制住了色当河大桥。

见最后一条出路也被敌人切断, 斯迈思别无选择, 命令部队用装曱车开路, 冒死夺桥西逃。第四十九旅好不容易闯到西岸, 日军已调集大炮、坦克彻底封锁了大桥。被堵在西岸的英军左冲右突, 遍地乱窜, 最后被日军围困在河边重镇未克贝林。此时与东岸日军对峙的守桥部队约克郡团, ,眼见脱险无望, 遂炸毁大桥。被围困在未克贝林的第十七师九千官兵, 听见桥被炸断, 再也不可能突围, 立刻向日军举手投降。

斯迈思将军掌握着的第五十—旅, 正置于未克贝林车站南侧。 此时, 他的前面是大军压境的日寇, 背后是湍急的色当河。部队已陷入绝境, 无奈之下, 只能把死马当成活马医。斯迈思对他的官兵们宣布:“凡能游过河者, 赏一百英镑!”

正是夜幕降临的时候, 将军一声令下, 官兵们扔下辎重, 抛掉枪枝、电台, 各自跳进漆黑的急流里。日军发现后, 拼命用机枪扫射。幸亏因为天黑水急, 谁也看不见谁。

也算是一种奇迹。由于这支部队在中东和印度受过较好的水中训练, 最终能活着游到对岸的, 仍有三千三百八十九人。只是他们已经不像一个军人, 除去一身湿淋淋的军装外, 竟然没有一支枪。

正在这时,, 英澳第六十三旅和装甲第七旅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这才使得英印第十七师残兵得以逃脱日军渡河追击的灭顶之灾。一周后, 第十七师虽然获得迅速的调整和补充, 但斯迈思和他的官兵从此一蹶不振, 纷纷如惊弓之鸟。

丢掉毛淡棉和色当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首府仰光顿时暴露无遗。韦维尔自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为挽回败局, 保住仰光海港, 这位昔日傲慢得不可一世的将军. 只好把惊恐的目光重新投向重庆。

二月五日, 韦维尔派胡敦急赴腊戍, 拜见往印度访问途经这里作短暂停留的蒋介石, 第一次主动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驰援, 并点名要调杜聿明和他的第五军。

随后蒋介石和胡敦共同出席了在腊戍召开的中英两方军事会议。在会上. 中方提出必须由英方出面征调车辆运输远征军入缅。加强仰光和色当河防护。建立统一指挥和后勤供应机构以及抢运物资等五点建议。蒋介石和胡敦都表示同意, 决定立即实施。

二月十六日, 正在保山终日焦虑的杜聿明, 终于等到了中国远征军第三次的出征动员令。(91)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据英国方面请求, 仰光情况紧急, 请速派第五军入缅。所有野炮、战防炮均应随同出发, 装甲兵团先作出发准备。”(动员令)

接二连三的事情, 把杜聿明的心绪搅得烦乱至极。他始终感到头上乌云笼罩, 前途变幻莫測, 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接到出征缅甸的动员令, 当天中午, 第二00师就作为先头部队踏上了征程。作为第五军军长, 这天杜聿明连近在昆明的家也没有回去一次, 便毫不犹豫地登上了他的美式敞篷吉普车。

曾在昆仑关威震中外的第二00师, 现在由两个战车团、两个摩托化步兵团和汽车兵团、工兵团、炮兵团、搜索装甲兵团等九个现代化装备团组成。 战车团有苏联的九吨半战车、荚国的六吨半威克斯战车、意大利的两吨半非亚特战车。 重、中、轻三种型号齐全。这些装备,不仅在国军中是最先进的, 而且还是唯一的。 就是在当时战火连绵的欧、亚战场上, 也并不多见。

经历过昆仑关战役的锤炼以后, 第二00师现在已成为一支声震中外的钢铁之旅。当上万官兵乘坐着数百辆战车浩浩荡荡、轰轰隆隆地驶上滇缅公路时, 那声势和军威, 正有一副“金戈铁马”的气派。难怪部队每到一处, 路两边站满了激动的群众, 他们都举着写有“出国远征、宣扬国威”的标语牌和旗帜。看到眼前这支似滚滚铁流的部队, 看到这些准备为国为民而决心与敌人一决死战的热血男儿, 老百姓们心中当然都激动万分。

但是, 杜聿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杜聿明的胸前挂着望远镜, 身上披着风衣. 双手紧抓着车前座的安全把手, 稳稳地坐在驾驶员身边, 脸色冰冷得如同石雕像。

照理说, 杜聿明应该为委员长让自己率部出国远征感到荣幸。因为这不仅是自己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缘, 更重要的是这次远征正好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义不容辞地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洪流之中, 而自己就是远征的主将之一, 这就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一个军人的戎马生涯中, 能有几次这样的辉煌? 可是, 经过苦苦的等待, 经过英国人的一再拖延搪塞, 他内心中似乎总是感到一丝苦涩。

因为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不利。如果不是这样, 英国佬决不会主动提出要中国出兵的请求。由于英国人的一再拖延, 致使中国远征军早已错失在缅甸布防的时间。战争年代千变万化, 良机一失即过, 无法挽回。当前的局势, 使得杜聿明对战事前境毫无把握, 内心充满焦虑。

眼看日军已经占领毛淡棉. 正向仰光和缅北推进, 这便把他当初考察缅甸时所形成的防御决战计划全部搅乱了, 他已经无法再去布防了, 日本人已经插入他原先所设想的防线。这当然得归咎于英国人, 如果不是他们出于私心和自大狂妄, 因此一再拒绝中国军队入境, 那么情况就不至于像目前这样糟糕。但事情已经过去, 眼前的现实是: 在这样恶劣的形势下,自己还得率领部队与日军较量, 至于修筑工事、布置兵力、与英军协调关系等等, 还得一切从头开始。

面对如此形势, 杜聿明如何高兴得起来?

让杜聿明揪心的, 还有中国远征军内部的问题。这便是军队指挥权的凌乱。

头年的十二月十二日, 蒋介石命令第五军、第六军准备入缅作战, 两军归杜聿明指挥。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 蒋介石又命令第六军入缅部队归甘丽初军长指挥, 至于甘受谁指挥, 另有命令。第二天, 再命令第六军入缅后归英方指挥, 杜聿明还指挥他的第五军。(92)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没过几天, 重庆宣布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 命令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 统一指挥第五军和第六军。却没有司令长官。命令还指出, 在杜聿明率领远征军入缅后, 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将军指挥。

随着中国远征军正式出征, 军委会驻滇参谋团也移到腊戍, 改称军委会“驻滇缅参谋团”。 参谋团长林蔚虽同杜聿明一样是中将级别, 但他资格比杜聿明老, 不仅继续兼任军令部第一次长, 而且长期担任过蒋介石侍从室主任, 是蒋介石的心腹和同乡。因而他的话不能不听。再说蒋介石和军令部给入缅部队的电报, 先都得发到参谋团再转发。远征军长官部的情报和战报, 也得先送参谋团, 然后再由参谋团转报给重庆, 到时你能不受参谋团约束?

另外, 蒋介石又请来个美国将军史迪威。 美国人的趾高气扬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高傲自大的英国胡敦将军。在这两个外国将军管辖之下, 自己还能放开心怀施展拳脚吗? 想到这里,杜聿明不免愁绪满怀。

虽然蒋介石把杜聿明这位忠心耿耿的黄埔学生视为掌上明珠, 在远征军出发前特地给杜聿明配了一台大功率的电台. 让他若有重大事情可以直呼重庆, 但他依然感到那重重叠叠的军事指挥系统, 实在是“剪不断, 理还乱”。他尤其不敢想像胡敦和史迪威站在自己面前将是一副什么模样。他心中想: 如今两眼如同抹黑, 却又恶战在即, 到时如果时时事事受制于人, 那种日子可就难熬了。

杜聿明就这样一路忧闷地想着重重心事, 一路让吉普车载着向缅甸驶去。幸亏滇缅路国内段早已派出部队养护, 路面基本平坦, 少受了不少颠簸之苦。

滇缅路东起云南昆明,, 西出边境重镇畹町, 与仰光公路相接, 全长963公里。吉普车几天几夜在路上颠簸, 那坐车上的滋味自然苦不堪言, 特别是在出了国境以后。加上成百上千战车不断从旁边开过, 被卷起的尘土漫天飞扬, 坐在车上的人个个被弄得灰土满脸满身, 像泥俑似的, 杜聿明当然也不例外。

从昆明到腊戍参谋团所在地, 本来已开通专用航线, 每天都有飞机往来, 杜聿明却不愿放弃这个亲自视察缅甸路的机会。他想到日本人已大举北上, 缅甸又是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既然远征军已走出国门, 就得考虑又如何回到国门。未来无非是两种可能: 或是凱旋而归,或是失败撤退。因此, 作为远征军的最高司令长官, 他感到自己必须在战争初期熟悉中缅国境的地形和沿路的国防工事。再说, 这本来就是—场越过国境的战争, 国境线最有可能成为殊死争夺的战场。

杜聿明带着第五军参谋长罗又伦, 带着一大帮参谋和军事专家, 走走停停, 用了整整三天时间, 才翻过中缅边境。 此时第二00师在少将师长戴安澜的率领下, 正以最快的速度穿过九谷、贵街、腊戍和平滿纳, 直逼缅南重镇同古。

杜聿明刚进入缅甸, 便遭遇了头一个灾难。 他所乘坐的吉普车突然被掀翻, 他本人感到像一发炮弹一般从车中穿窗而出,, 接着便失去了知觉。

吉普车落入山涧, 被摔得粉碎, 司机身负重伤。当参谋长带着参谋们在山涧的一片灌木丛里找到杜聿明时, 只见他满身是血, 头上和脸上裂开几道口子。一摸鼻翼, 发现人还在呼吸, 众人这才放心了下来。差一点一条世界性新闻, 就在这山涧里诞生。(93)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待续。勿再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杜聿明从昏迷中醒来时, 发现自己躺在腊戍参谋团驻地的招待所里。他的头上缠满了绷带, 只露出两只眼睛和嘴巴。幸好伤势不是很重, 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了。

这时, 参谋团团长林蔚中将赶到招待所来看他。

在通报完前线的情况以后, 林蔚又告诉杜聿明一个惊人的消息: 几乎在他翻车受伤的同一时间, 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少将坠机身亡。

丹尼斯将军头一天刚飞离腊戍, 他是在从昆明转飞重庆时出事的。当时飞机坠落在机场附近, 负伤的丹尼斯仍然活着, 但因为舱门怎么也打不开, 他最后被活活烧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 杜聿明感到既震惊又痛心。他记得头年二月中国军事考察团考察缅印马时, 他和丹尼斯少将一路同行, 相处得极为融洽。当杜聿明提出缅甸防御决战计划时, 丹尼斯少将力排众议, 坚定地支持杜聿明的作战策略。在杜聿明的心目中 ,除去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 丹尼斯是他唯一欣赏的一个英国人。现在丹尼斯死了, 自己防御缅甸的决策少了一个忠实的支持者, 往后同英国人打交道, 恐怕麻烦事少不了。

出师如此不利, 使得杜聿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想: 这会不会是某种更大的灾难的先兆呢? 想到这里, 一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杜聿明, 也感到忐忑不安, 头上的伤口也隐隐作痛……。

三月三日, 杜聿明在腊戍军用机场, 同时迎来用两架美国飞机分别载来的蒋介石和初次见面的史迪威将军。

蒋介石走下飞机, 径直朝杜聿明走来。在握手的时候, 蒋介石像兄长般探过头来, 心痛地望着杜聿明头上虽已愈合但仍留有疤痕的伤口。

“光亭, 听说你翻车, 我一夜没睡踏实啊!”蒋介石不免有些夸张地说:“现在看到你好好地站在这里, 我终于放心了。”

“谢谢校长!”杜聿明身板挺得毕直, 像个队列里的士兵。他说:“这点伤不碍事的。”

“这就好, 这就好。”蒋介石满脸喜色, 频频颔首, 然后转过身把站在身边的史迪威介绍给杜聿明。

史迪威微笑着伸过手来, 同时用流利的汉语说了一句问候的话。杜聿明看到这位美国将军比想像中要矮小得多, 他身材精干, 笔直, 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付银丝眼镜。两边鬓角的头发理得很高, 剩下的开始花白的头发, 看去像是戴着一顶美国士兵的船形帽。总的说来,史迪威更像是个学者, 不像是个将军。(94)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续上

“史将军好!”杜聿明举起右手, 给史迪威敬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军礼。

史迪威眼睛一亮,, 伸出双臂把杜聿明拥抱在怀中, 同时说:“杜将军, 委员长对你真是赞不绝口, 我想我们一定会好好合作的。”

杜聿明不知说什么才好, 他只是努力地勉强自己微笑着。被史迪威拥抱在怀里, 他感到非常别扭。

蒋介石这次是特地来面谕参谋团如何指导入缅远征军作战行动的, 同时准备与英方就远征军的指挥和后勤保障进行会晤。因为英方已正式通知改任亚历山大将军为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马上也将乘坐飞机来到这里。

同其他外交场合一样, 蒋介石这次又带上了他的很会和外国政界人物打交道的夫人宋美龄。显然, 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身上的优点是一目了然的: 神态优雅和一口流利的英语。

宋美龄站在蒋介石身边. 显得华贵而又矜持。她微笑着向杜聿明走近一步, 对杜聿明说:“杜将军, 动身来这里之前, 我已经特意问过了, 秀清和孩子们都好, 请放心。”

“哦! 谢谢夫人。”杜聿明不禁有些感动。自从这次负伤后, 他曾严厉吩咐左右, 决不能告诉他的妻子曹秀清, 以免她和孩子们牵肠挂肚。但他自己却常会想念他们。现在蒋夫人带来了有关家人的消息, 这让他既感动又觉得荣幸。

次日, 蒋介石亲自召见杜聿明。

“你归史迪威将军指挥。”在询问过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布防情况后, 蒋介石明确地说:“而且要对史迪威将军绝对服从。”

杜聿明一听这话, 心里顿时闷闷不乐。他不明白委员长为什么要把对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一会儿交给英国人, 一会儿又要交给美国人? 而且他从内心根本不相信胡敦还是史迪威包括即将到来的亚历山大能指挥好自己的部队。忍耐片刻, 他壮着胆子询问:“校长, 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决策时, 应该怎么办呢?”

“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

听见这个答复, 杜聿明的内心舒展开来了。他想, 从这个答复中, 能窥到校长对史迪威也并非毫无戒心。而委员长在远征军出发前送给自己的那部大功率电台, 不也真是自己的上方宝剑么? 换句话说, 也就是在关键时刻, 他可以不听什么英国人还是美国人的指挥, 而直接听命于蒋委员长。

“那么史迪威和亚历山大又是什么关系?”

杜聿明已经得知亚历山大的来历, 这位英国将军因成功地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从而保存了三十万英法联军的实力, 致使他名扬欧洲, 其实际的影响和功绩远在史迪威之上。(95)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6-18 19:09:54
勿删。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16063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3-09 00:45:29

更新时间:2019-06-18 19:09:54

评论数:3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