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晋南北朝战争

两晋南北朝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江南的季风 2019-07-14 19:58:56
顶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园来风 2019-07-14 20:08:40
赞。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陇上斜阳 2019-07-14 17:50:25
顶一个。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起初,王敦的如意算盘是,北面约请甘卓一起东进,南面说服司马承,并打算以司马承为自己的军司,只要把司马承抓在手中,就再无后顾之忧了。在王敦看来,司马承一介文士,湘州残破不堪,不必多虑,因此王敦只是在一切既定之后,才派参军桓罴(pí)到湘州进行游说。没想到司马承将桓罴逮捕下狱,一口回绝了王敦,与长史虞悝、司马虞望、建昌太守王循、衡阳太守刘翼等共同盟誓,效忠朝廷,并传檄全州,准备进军巴陵(今湖南岳阳)。零陵太守尹奉首先响应司马承,出兵营阳(今湖南道县)。王敦的姐夫、湘东太守郑澹拒不服从,司马承遂遣虞望率军先期进入湘东,设计杀掉了郑澹,传首四境。
这样一来,王敦后方不稳,骑虎难下。从王敦到达建康的时间分析,这时他并没有继续顺流而下,而是停军在江州的某个地方。这一段时间,应该是王敦有生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如果甘卓继续观望,甚至被司马承拉拢过去,那么王敦将立即陷入被东西夹击的窘境;如若甘卓顺汉水而下,直接攻取武昌的话,势必会造成大军军心涣散,覆亡立待的结局。长久地停滞于长江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中央朝廷在最初的慌乱中安定下来,形势对于自己将越来越不利。
在权衡利弊之后,王敦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再次派遣自己的参军乐道融前往襄阳,为说服犹豫中的甘卓做最后的努力,并恳切地说明此次东进,只是为了家族的生存,别无他意。二是派遣从母弟、南蛮校尉魏乂,率将军李恒、田嵩等,率军二万转而南下,进攻湘州(治临湘,今湖南长沙),以求在司马承初起之时迅速将其消灭。
王敦东进,绝非翦除一个刘隗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司马氏皇权,因此司马承同他之间已绝无妥协的可能。而甘卓就不同了,甘卓作为江南豪族,本就没有多少忠君之心,加上首鼠两端,王敦觉得还有进一步说服拉拢的余地。即便甘卓不一同东进,但只要保持中立,对王敦而言就是巨大的帮助。只要后方没有威胁,迅速拿下建康,控制住司马睿,一切事情将迎刃而解。
然而,事与愿违。派往襄阳的使者乐道融,不仅没有说服甘卓与王敦连兵结盟,相反却极力劝说甘卓要效忠朝廷,趁虚进攻武昌。乐道融,丹杨人,史称其“少有大志,好学不倦,与朋友信,每约己而务周给(往往节俭自己而周济他人),有国士之风”【《晋书·列传第五十九·乐道融》】。他虽然为王敦参军,但却痛恨王敦悖逆作乱,因而见到甘卓后,针对王敦起兵的借口逐一进行了批驳:

主上躬统万机,非专任刘隗。今虑七国之祸,故割湘州以削诸侯,而王氏擅权日久,卒见分政,便谓被夺耳。王敦背恩肆逆,举兵伐主,国家待君至厚,今若同之,岂不负义!生为逆臣,死为愚鬼,永成宗党之耻邪!君当伪许应命,而驰袭武昌,敦众闻之,必不战自散,大勋可就矣【《晋书·列传第五十九·乐道融》】。

大意是说,圣上亲统万机,并非像王敦所说的那样宠任刘隗一人。如今,考虑到吴楚七国之乱会重演,所以分割湘州借以削弱诸侯,但王氏专权太久,突然权势被分,就感觉自己被夺了权。王敦不顾圣恩,对朝廷用兵,显然是叛逆行为!朝廷待您不薄,如果您与王敦一同反叛,岂不有负大义!生为逆臣,死为愚鬼,永为宗族、乡党的耻辱!大人应当佯为听命,同意与其一起东进,然后趁其不备掩袭武昌。一旦拿下武昌,王敦之众闻讯,必会不战自散,大功可立。
就这样,在邓骞、乐道融连番劝谏下,甘卓最终下决心举兵勤王。他与巴东监军柳纯、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谭该【注:《晋书·列传第五十九·周该》记为宜都郡内史周该。此从《晋书·列传第四十·甘卓》】等人,发布檄书历数王敦叛逆的罪状,并各率本部人马讨伐王敦。另派参军孙双持表,向朝廷报告。又派参军罗英至广州,约请广州刺史陶侃同时进兵。
驻守合肥的征西将军戴渊,首先看到了甘卓的奏章,立即快马转呈司马睿。广州刺史陶侃接到甘卓的书信,也命令参军高宝率军北上。听到甘卓即将南下的消息,武昌军民大为恐慌,四散奔逃。司马睿看到甘卓的奏章大喜过望,立即下诏封甘卓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荆州牧,梁州刺史如故;加封陶侃以本官(广州刺史、平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领江州刺史。建康的大小官员也是一片欢呼,似乎是胜利在望了!
但甘卓生性不果断,且年老多顾虑。他率军进至距沔口(汉水入江处,今湖北汉口)不远的猪口(今湖北仙桃)后停了下来,希望等待各方同时进军。可是来自荆州各地的部队有远有近,一时无法全部集结,因此甘卓就在猪口整整停留了数十天之久,没有迅速南下袭击武昌。这让王敦获得了处理司马承、东进建康的时间。他一面驰书飞告魏乂猛攻湘州,一面冒着失掉根据地的危险,率大军直扑建康。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王敦起兵,最倒霉的要数留在建康城内的王导。这位大名士天天带着堂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ì)、侍中王侃、王彬等在朝任职的王氏亲属二十多人,跪在宫门外待罪,惶惶不可终日。恰好仆射周顗进宫面圣,跪于门下的王导高声向他哀求:“伯仁(周顗字),以百口累卿(我一家老小的性命就全靠你了) !”周顗没有搭理王导,“直入不顾”【《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周顗》】。出来后,王导与宗族家人还在宫门外跪着。王导再度向周顗呼喊,想询问结果。然而,周顗依旧不搭理他,不仅不搭理反而谈笑自若地对左右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周顗》】意思是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做做。
话虽如此,但周顗心里很清楚,这场事变就是司马睿与王氏家族之间关于是否继续“共天下”的较量。作为仅次于刘隗、刁协、戴渊等被司马睿信任的重臣,周顗有着三人无法企及的名望,司马睿要想安顿建康内部,需要像这样能够被各方都认可和接受的人。因此在觐见司马睿时,周顗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竭力保证王导的忠诚,希望司马睿不要错杀忠良。而司马睿对于是否彻底与王氏决裂还在犹豫不决,因此最终被周顗说服。
周顗回到家中,仍然担心司马睿对王氏的态度会有所动摇,因而又写上奏疏,言辞恳切地说明王导的无辜,请求司马睿将王导与王敦区别对待,不要牵连所有的王氏子弟。
司马睿没有选择与王氏家族彻底决裂,其原因固然是君臣之间长期的感情以及王导一直以来表现出的忠心,但同司马睿对平叛没有把握也有极大的关系。其一,王敦发动叛乱后,王导没有像从兄王含那样选择逃跑,而是一直以罪臣的身份,带领全族每天到宫门外待罪,这说明王导对司马睿还是忠诚的,起码在表面上是这样。其二,琅琊王氏南渡前就是高门大族,过江后经过王导等人的苦心经营,更是首屈一指的豪门。在王氏家族内部,虽然不少人对刁协、刘隗十分反感,但对于王敦的忤逆行为也是不支持的。何况王导为相控制朝政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在他伏地待罪的情况下,若再严肃处理,只会把整个王氏家族,甚至包括倾向于王氏家族的其他大族推向王敦一边,极有可能引发建康内乱。其三,司马睿对中央朝廷能否平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戴渊、刘隗的部队刚刚建立半年,与王敦训练有素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况且建康城内的宿卫六军【《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载:“以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力量十分薄弱,而甘卓、陶侃均在千里之外,远水救不了近火。此外,王氏家族在宿卫六军中也是很有势力的,如王廙为左卫将军,王邃为中领军。如果此时与王氏彻底决裂,以后将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这其中,历来仁厚、睿智、善于协调各方的周顗的意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周顗为什么在宫门外两次置王导于不顾呢?这是周顗的精明之处,也是处于矛盾漩涡中,慌乱无措的王导应知而未知的地方。此时的司马睿正处于矛盾之中:是彻底与之决裂,拼个鱼死网破?还是留下王导,从而留下余地?如果周顗在宫外与王导勾勾搭搭,一旦司马睿得知,那么周顗再去劝说司马睿,说服力势必大打折扣。况且,欲诛杀王导家族的刁协、刘隗等人,都比周顗与司马睿更为亲近,他们的耳目众多,只要有不利于周顗的只言片语传到司马睿的耳中,那么周顗不但无法解救王导,甚至自己乃至整个周氏家族也有可能与王氏同归于尽。以周顗的弟弟周嵩与王含、王敦的姻亲关系和种种无礼于司马睿、刁协的言行,司马睿决心大开杀戒不是没有可能。因而此时的周顗,只有凭借长期以来在司马睿心目中树立的美好形象,凭借危难中显示出的忠心,凭借与王导划清界限而表现出来的公心,才有可能说服司马睿。所以周顗在进出宫门时,故意与王导保持应有的距离,以免弄巧成拙。
然而,惊慌失措的王导对于这一切全然不知。他似乎认为,在忍让了司马睿数年的紧逼,冷眼旁观了刁协、刘隗等人的嚣张,当自己整个家族命悬一线时,连历来儒雅、大度的老同事竟然也翻脸不认人了。从此王导对周顗恨之入骨。后来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又得志。王敦想启用周顗,问王导:周顗、戴渊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吧?王导没吱声。王敦又问: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王导还是不说话。于是王敦下令杀掉了周顗、戴渊。不久,王导在中书省翻检以前的宫中奏疏时,发现了周顗为解救自己而上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殷勤备至。王导执表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对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周顗》】
周顗死后,王敦派人抄没周顗家,只收得空篓子几只,里面装着旧棉絮,酒五瓮,米数石,朝臣都感叹周顗的清正廉洁。王敦死后,周顗被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康”,以少牢之礼致祭【羊、豕各一者,曰“少牢”。《礼记·王制》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信陵小司徒新号 2019-07-17 06:14:51
来也
-----------------------------
师兄的帖子太慢了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建康,今南京。西通荆湘,东带三吴,北凭两淮,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南直二·应天府》在形容建康地势时说:“前据大江,南临重岭(牛首、雁门诸山),凭高据深,形势独胜……诸葛武侯云: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王导亦云:经营四方,此为根本。盖舟车便利,则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则有展舒之藉。”
建康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处天然屏障之内。其西南依次有新亭、新林、牛头山、板桥、三山以及江中白鹭洲等重要据点,再往上游,就是姑孰,附近有著名的采石矶。横江渡口与采石矶隔江相望,此处江面狭窄,是南下渡江的理想选择。而姑孰则依凭采石、东梁山二处险要,遏止从上游顺流而下之敌。
从建康沿江向东,分别为直渎戍(今江苏南京东)、罗落桥(今江苏江宁东北石埠桥)、江乘(今江苏句容北)、竹里(今江苏句容北竹里山间)等重要据点,百余里就是京口(今江苏镇江),京口对岸是广陵瓜洲渡(今江苏扬州邗江区),为南下的又一个重要渡口。京口是建康连接三吴地区的交通枢纽,三吴地区的粮食可以沿运河转京口,源源不断地往建康输送。
建康的东南面有两条小河,西向流入秦淮水、东向流入丹杨运河,两河源头间,就是破冈。破冈又称破冈渎,为了避开粮船入江的风险,吴大帝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吴主)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今江苏句容东南)至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西南)”【《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连接两河,使吴会船只自丹杨运河不必往京口,西行直接入秦淮,再北上直达建康。
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西清凉山上)为屏蔽建康西边的军事重镇,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环山建筑,易守难攻。城周七里一百步(约为现在的六里),南开二门,东西各开一门。城内设置石头仓库,用来储备军粮和兵器。
建康城内,自南往北是一条主干道,称为御道。秦淮河南面为长干里,是建康最繁华的商业区,河上为朱雀桥,又称大珩,秦淮河在此以半月形环抱建康城。朱雀桥东侧、东长干里北面秦淮河岸是著名的乌衣巷,再往东去,是丹杨郡城。过了朱雀桥,就是朱雀门,沿御道继续北行,两侧分别为太庙、太社和百官府邸,东侧稍远处为骠骑将军府。再往北,就是宫城正门——宣阳门。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三月,王敦大军从芜湖(今安徽芜湖)沿江而下,逼近建康。司马睿下诏,以司空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假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戴渊为骠骑将军,丹杨诸郡太守皆加军号,共讨王敦。同时加仆射周顗为尚书左仆射,中领军王邃为尚书右仆射,尚书令刁协出督六军。又以太子右卫率周筵行冠军将军,统兵三千讨沈充;命甘卓、陶侃掩袭武昌。戴渊与右卫将军郭逸扼守朱雀桥,右将军周札驻守建康西面门户石头城,刘隗军于金城(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北)。
即便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司马睿还在幻想双方能够言归于。在他看来,自己没有杀掉王氏一族,现在最佳的结果是说服王敦退兵,这样双方都能体面地下台。因此他派遣王导的堂弟,也是司马睿的姨家表弟,左将军王廙前往王敦军中,企图劝说王敦退兵。这当然是司马睿的一厢情愿,他大大低估了王敦的决心。王廙一到王敦的军营就被扣留。王廙既不能谏止王敦,又被扣留不放,索性豁了出去,将建康虚实和盘托出,帮助王敦出谋划策,协助反叛。看到王廙迟迟不回,司马睿终于意识到难免一战了,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贯甲胄,出城巡示诸军,以示决心。
四月,王敦大军兵临建康城下。出于对刘隗的切齿痛恨,王敦打算直接进攻金城。部将杜弘认为金城守军众多,建议先攻石头城。他说:“周札少恩,兵不为用,攻之必败。札败,则隗自走。”【《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王敦遂以杜弘为前锋,猛攻石头城。周札果然没做什么抵抗,大开城门投降了杜弘,王敦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石头城。
石头城丢失,建康西面门户大开,司马睿着了慌,命刁协、刘隗、戴渊合军进攻石头城,并令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人率军,分三路出击。这些人多是文官,坐而论道是把好手,将略就非其所长了,尽皆大败,王敦趁势率军冲入建康。
司马睿失败得有些突然,也有点蹊跷,史书一笔带过,没有更多的细节描述。但我们似乎能感觉到,守军并不卖力,百姓也是袖手旁观。究其原因,大约是司马睿发奴为兵确实让“士庶怨之”吧!另外,都督诸军的王导是否愿意看到朝廷胜利?因为如果司马睿胜利的话,王氏家族也许会变得更加危险;反之,不仅能趁机除掉异己,而且王氏等大族的利益还能得到有效的维护(纯属猜测,没有史料证据)。
刁协、刘隗兵败逃回宫中,在太极殿东侧的阶下见到了司马睿。司马睿拉着两人的手,失声痛哭,不胜悲伤,劝他们立即逃离建康,以避杀身之祸。刁协说:“臣当守死,不敢有贰。”【《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刁协》】司马睿说:事到如今怎能不走呢!遂令人给刘隗、刁协准备马匹,让他们各自逃命。刘隗行至淮阴(今江苏淮安)时,被兖州刺史刘遐袭击,被迫携妻子、亲信二百多人投奔了襄国的石勒。石勒以刘隗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后赵发生内乱,刘隗随后赵皇帝石虎出征,战死于潼关,终年六十一岁。刁协年老体弱,不能乘马,行动迟缓,加上他对部下素无恩惠,如今树倒猢狲散,招募来的随从走到半道,也都逃之夭夭,行至江乘时,为人所杀,首级送至王敦处。司马睿听到刁协身死的消息,十分悲痛,秘密下令,逮捕并诛杀了送刁协首级的人。
在湘州方面,谯王司马承边战边守,等待甘卓的救兵。但甘卓却停军于猪口数十天,未曾南下,而湘州城墙加固尚未完工,粮草也十分缺乏,人心惶惶,相持百余日,终于被魏乂攻破城池,司马承被俘,槛车押送荆州。走至半路,王敦派王廙杀害了这位不失忠梗的谯王。王敦心腹沈充也攻拔吴国,杀了內史张茂。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王敦起兵自认为不是犯上作乱,但他进入建康后,非但不入宫朝见司马睿,反而放任兵士四处劫掠,百官公卿惊恐万状,建康城内一片混乱。此时,司马睿真成了孤家寡人,百官全部逃散,除了安东将军刘超率部下值宿宫中,身边就只剩侍中二人。他知道大势已去,遣使向王敦传话:公若还忠于朝廷,就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但王敦没有回话。见王敦不搭理自己,司马睿只得命公卿百官齐去石头城拜见王敦。谢鲲曾劝谏王敦,说大将军虽然诛灭佞臣,建有功勋,但入朝以来,一直都称病不去面圣,若是能去觐见天子,君臣消除隔阂,必定会使天下信服。王敦反问道:你能保证在我入朝时不会发生意外吗?谢鲲说:陛下因久未见您,忧虑不安,且宫禁肃穆,必定安然无事。并自告奋勇,表示愿意陪同王敦入觐。尽管有谢鲲的保证,但王敦根本不信任司马睿,终究还是没有去朝见。
辛未(十八日),司马睿下诏实行大赦,王敦乃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注:《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载:“(帝)以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邑万户……又加羽葆鼓吹,(敦)并伪让不受。”此从《晋书·帝纪第六·元帝》】。王敦见太子司马绍有勇略,为朝野所拥戴,便想以不孝的罪名废除他的太子之位,以免日后阻碍自己专政,但遭到温峤的大力反对,其他朝臣亦以沉默表示反抗,王敦只得作罢。
攻破建康,大权在握,此时的王敦也不太在乎朝臣的意见了,以太保、西阳王司马羕为太宰,王导为尚书令,从弟王彬为江州刺史,王邃为徐州刺史,亲兄王含为卫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进行了一次军政大调整,“改易百官及诸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或(有时)朝行暮改,随意所欲”【《资治通鉴·晋纪十四·晋元帝永昌元年》】。
当年,王敦率军还武昌,又自领宁、益二州都督,遥制朝廷。不久,司马睿忧愤成疾。闰十一月己丑(初十),司马睿病重而死,时年四十七,葬建平陵,庙号中宗。封建史家评价司马睿时说:

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然晋室遘纷,皇舆播越,天命未改,人谋叶赞。元戎屡动,不出江畿,经略区区,仅全吴楚。终于下陵上辱,忧愤告谢【《晋书·帝纪第六·元帝》】。

大意是说,司马睿性格简朴俭省而恬淡,能容纳直言,虚心待人接物。谦恭节俭之德有余,而雄武之才不足。而晋室遭乱,天子流亡,天命依然在晋室,谋臣和谐。但王师屡次出动,总是不能越出长江流域,治理区域狭小,仅能保全吴楚而已。终于使权臣犯上,身受其辱,忧愤而死。
《晋书》中讲了一个关于司马睿身世的“奇闻异事”:

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kē 盛酒的器具),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晋书·帝纪第六·元帝》】。

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谶言,司马懿请星象家管辂占卜子孙运势,管辂占卜的结果与《玄石图》不差分毫。司马懿起初不知何意,后来他位居太傅之职,权倾天下,部下有个将领叫牛金,司马懿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心里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事先做了个能装两种酒,只有一个口的酒壶,在酒中下毒,然后派人请牛金赴宴。牛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到了西晋初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恭王,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为人风流,没多久就与一个姓牛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东晋,这就是所谓的“牛继马后”。即司马睿并非是司马氏真正的后裔,而是牛姓之子,牛姓代司马氏继承帝位,于是后人便戏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 “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除《晋书》外,历史文献对此也多有相关描述,如北魏魏收《魏书》及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洪迈《容斋随笔》、赵与时《宾退录》等书。
据《晋书·列传第一·元夏侯太妃》记载,琅琊恭王妃夏后氏“名光姬,沛国谯人也……妃生自华宗(贵族),幼而明慧。琅琊武王(司马伷)为世子觐纳焉,生元帝”。曾有谶语说“铜马入海是建邺期”,夏侯光姬小字铜环,后来司马睿在江左“中兴”晋朝,倒也算是印证了谶语。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7-17 06:40:15
周三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师兄早啊!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7-18 06:47:06
周四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师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陇上斜阳 2019-07-19 09:10:01
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王导也不是圣人。
-----------------------------
圣人也难挡啊,孔夫子周游列国也是为了讨个一官半职。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江南的季风 2019-07-18 23:18:22
顶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南来北归 2019-07-19 09:27:28
顶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园来风 2019-07-20 10:28:22
周末问候。
-----------------------------
周末下午好!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7-20 11:44:48
加油。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邬兜又128 2019-07-17 06:25:25
-  -  -  这个好!  支持  -  支持楼主!  支持  兄弟的帖子,向来注释明白,严谨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公鸡上的杨柳 2019-07-20 11:58:08
写的精彩。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汉风醉长云 2019-07-20 12:07:19
周末好。
-----------------------------
仁兄周末好!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司马睿死后,王导受遗诏辅政,二十四岁的太子司马绍继位,改元太宁,就是晋明帝。在武昌(今湖北鄂州)遥执朝政的王敦,加紧了篡位的步伐。由于身在武昌,不好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带兵入建康,因而王敦“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朝廷征己”【《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暗示明帝下诏征召自己入朝,以做到“名正言顺”。
明帝司马绍,字道畿,性情孝顺,有文才武略。他年轻果锐,心思慎密,不欲与此时兵势强盛的王敦正面对抗,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四月,明帝又遣应詹为使,加授王敦黄钺、班剑(有纹饰的剑)武贲二十人,许他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王敦遂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境),屯驻于城东的于湖,并自领扬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区。
此时王敦权势达至顶峰,甚至到了“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的地步,他控制扬州、江州、荆州、徐州等重镇,以最宠信的吴地大族沈充和铠曹参军钱凤为谋主,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等为爪牙,纵容这些人为非作歹。史载:“充等并凶险骄恣,共相驱扇,杀戮自己;又大起营府,侵人田宅,发掘古墓,剽掠市道,士庶解体,咸知其祸败焉。”【《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
王敦想谋逆,但其宗族诸人并非一味跟随,王导、王彬、王舒、王棱等都或明或暗地反对王敦。王棱甚至由于不断劝谏,被王敦暗杀。王舒知道王敦要起事,秘劝明帝加紧准备,谋讨王敦。
面对“王敦专制,内外危逼”的局面,明帝也一直在暗地里谋划如何削弱王敦的势力。虽然他曾想以流民帅郗鉴的势力为外援,甚至还暗中亲往王敦兵营探查形势,但这一切似乎都比不上中书令温峤的无间道效果好。温峤,字泰真(或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之侄。温峤为人聪敏,博学善文,尤擅清谈,而且凤仪俊美,颇有器量。他早年以孝悌著称,多次拒绝州郡征辟。明帝继位后,以温峤为侍中,旋改任中书令,执掌诏命文翰,参预机密,深得明帝倚重。王敦对温峤颇为忌惮,因而请求以温峤为幕府左司马。温峤假意勤勉恭敬,为王敦出谋划策,事事配合,又刻意结交其心腹钱凤,逐渐取得了王敦的信任。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六月,王敦表请温峤为丹杨尹,希望他借机监视朝廷动向。这样,温峤得以返回建康,将王敦的谋划与虚实尽数禀告给晋明帝,请朝廷作好应变准备。
同月,当王敦知道温峤背叛自己后,大为震怒,准备以诛杀温峤的名义再次起兵,并扬言要亲自拔掉温峤的舌头。然而此时的王敦,无疑是心有余而力不从了,他已经病到钱凤直接问他后事如何安排的地步。王敦自己无子,于是矫诏拜养子王应(其兄王含之子)为武卫将军,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又以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同时他认为王应年少难当大任,因而又给了“师爷”钱凤三条建议:上策为放弃兵权,复归朝廷;中策为退回武昌,拥兵自守;下策为举兵东下,夺取政权。然而钱凤不仅在反间谍战线上被温峤蒙蔽,政治才干也令人堪忧,他认为王敦的下策,实为上上之策,遂与沈充等谋定,一旦王敦身故即发动叛乱。
与此同时,明帝以司徒王导为大都督、领扬州刺史;温峤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会同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及朱雀桥南诸军事;郗鉴为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庾亮领左卫将军,吏部尚书卞壸行中军将军。又诏征临淮太守苏峻、兗州刺史刘遐及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边军镇将入卫京师。为了消除将士对王敦的畏惧之心,晋明帝下诏说“天下长奸,敦以陨毙。凤承凶宄,弥复煽逆”【《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宣称王敦已死,只以钱凤为讨伐对象。王导则配合明帝的假新闻,率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晋军将士对王敦的“死讯”信以为真,士气大振。
七月,王敦以骠骑大将军王含率钱凤、邓岳、周抚等,领兵三万,军向京师,并暗示钱凤等人在破城后杀死司马绍。沈充也于吴兴起兵,率万余人直趋建康。
王敦大军水陆并进,很快抵达秦淮河南岸。由于晋军援军未到,温峤下令烧毁朱雀桥,与叛军隔河对峙。明帝亲自出屯南皇堂(建康城宣阳门外),以将军段秀(段匹磾之弟)与中军司马曹浑等率数千甲卒乘夜渡河袭击叛军,在越城(今江苏南京南)大败王含,斩其前锋将何康。败报传至,王敦明白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本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指挥,无奈身体已经不允许了。不久,王敦在愤恨交加中死去。临终遗命,让王应先称帝登位,立朝廷百官,然后再为自己操办丧事。
王应的确秘不发丧,他用席子将自己养父的尸体包裹,外涂白蜡,埋于军府厅堂地下。草草了事后便天天和诸葛瑶等人纵酒行乐,毫不谋划攻守之策。不久,刘遐、苏峻等边军相继赶到建康,将钱凤、沈充等人逐一击破。王含、王应父子逃奔荆州,被王舒溺杀于长江,钱凤、沈充也相继被故旧所杀,传首京师。王敦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明帝下诏,起出王敦尸体,焚毁其所着衣冠,摆成长跪的姿势斩首戮尸,随后将王敦、沈充等人的首级一同悬挂于城南朱雀桥上示众。若不是尚书令郗鉴上奏明帝求情,甚至都没人敢为王敦收尸。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对于东晋初的这段历史,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这样评价:“《晋书》史臣所论,盖以“五马”渡江以来,王敦于荆、江诸州讨平华轶、杜弢、王机、杜曾,功业积累,造成了凭陵晋室的形势,卒以兴兵叛晋。自此以后,居上游者多踵王敦之迹,处其利而有心,恃兵恣擅,力图以此巩固门户利益,压倒竞争对手,甚者意在移晋室之鼎……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政治中,出总戎麾的绛、灌、卫、霍之臣,历代皆有,这种人的行事并非皆如东晋的王敦。王敦之所以为王敦,东晋强藩之所以多如王敦,其历史的原因,一是皇权不振,一是士族专兵……东晋士族专兵,始作涌者是琅邪王敦,一般说来,是由于士族已成为强大的社会阶层,琅邪王氏更居其首;特殊说来,是由于皇权不振,不足以控制士族……《晋书》卷六《元帝纪》谓“中宗失驭强臣,自亡齐斧”。齐斧,受以征伐,象征权威。实际上,元帝从来就没有驾驭强臣的“齐斧”,强臣也不允许元帝握有这种“齐斧”。王敦之乱,正是元帝欲用刁协、刘隗为“齐斧”以驭强臣而促成的,其结果是“齐斧”未效,强臣先叛。”
田余庆先生的话很有见地。司马睿于八王之乱后期,受东海王司马越的派遣,出镇建邺。西晋咸宁定制,琅琊本为大国,但是由于八王之乱的结果,南渡时的琅琊王与八王之乱中的诸王相比,权轻众寡。司马睿以旁支弱藩而又“寄人国土”,本来不具备继统的资格。只是由于两京陷落,怀帝、愍帝被掳,武帝、惠帝嫡属尽死于难,晋室在北方已无立足余地,才使遥远的江东成为正朔所在地。司马睿以际遇而得帝位,并没有法统、实力和功劳的凭藉,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哪怕像晋武帝那种不算强大的皇权。
《南齐书·卷十七·舆服志》说:“乘舆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太平御览·仪式部卷三·玺》引《玉玺谱》也说:“元帝东渡,历数帝无玉玺,北人皆曰司马家是白板天子。”自汉以来,授官皆有印章,授官只用板书而无诏敕印章,称“白板”。天子无传国玉玺而被讥讽为白板天子,等于当官无官印一样,是没有权威的天子。因而它的存在,是靠若干家士族的支撑。每家士族为了门户利益,都力图挟制天子,使其他士族屈从于己。所以东晋天子只有在各家士族门户地位平衡、利益均沾的条件下才能生存,而要长期保持这种平衡,使之不被破坏,是十分困难的。
东晋政权之所以能维持百年之久,其政局的发展,也就是几家高门大族势力由平衡进入不平衡,再经过权力角逐进入新的平衡。与此相对应,东晋政局也由稳定到动乱,再由动乱恢复新的稳定。每一次这样的变动,原本掌权的士族就被新的士族替代。在皇权不振、士族专兵情况没有改变的条件下,这种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将一直进行下去。

楼主:小克TY

字数:1821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11 04:53: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8:27:48

评论数:1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