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十九)
就在刘裕北伐南燕,总体进展比较顺利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隐患正在刘裕的背后悄悄地酝酿,而这一切,刘裕都完全没有察觉和准备。这个隐患就是南方的广州刺史卢循。
卢循是个很会把握机会的人。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卢循原本已经被刘裕赶出了浙江,失去了根据地,他却利用桓玄篡晋的功夫,南下攻占了广州。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刘裕刚刚打跑了桓玄,晋安帝复辟,卢循又及时向朝廷进贡,并借机把那个自封的广州刺史顺利转正,成了被朝廷认证过了的正式广州刺史。
当时刘裕和卢循就有一个有趣的互动,卢循送刘裕智粽,刘裕反赠以孟婆汤。这碗孟婆汤所含信息量很大。孟婆汤的功能是忘记忧愁烦恼,表面上看刘裕是借孟婆汤和卢循和解——过去翻篇儿了,现在大家是同事。实际上我们看从刘裕的性格来看,他很难真的放过卢循。表面上的和解不过是暂时稳住卢循而已,等刘裕腾出手来,卢循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如今刘裕北伐,东晋政府军主力肯定跟着刘裕走了,建康空虚啊,这难道不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机会吗?
要说卢循想搞事情,还真有点冤枉他了,这次卢循是打算安安稳稳过日子的,跳上跳下的是他的妹夫、始兴相徐道覆。
刘裕率军北伐的消息一传到岭南,徐道覆就给卢循写信,劝卢循起兵,乘虚偷袭建康。如今卢循在广州已经八年了,好日子过久了卢循已经没有再起兵的念头,所以一开始拒绝了徐道覆的建议。
平心而论,徐道覆提的是一个好建议,此时不偷袭建康更待何时?所以徐道覆一看卢循不同意,急忙亲自从始兴赶到番禺面见卢循。
徐道覆对卢循说:“我们本来就不是岭南人,如今住在这里,还不是打不过刘裕的缘故么。现在刘裕围攻广固,估计一时半会不会攻克。我们凭借手下这些江浙士兵,他们都想回到家乡去啊,一定会拼死作战。留在后方的何无忌、刘毅之徒,我们根本不用害怕。如果我们不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等刘裕平定南燕,返回建康后,用不了一两年功夫,他就会亲率大军进驻豫章,再以天子诏书征召我们进京,到那时,再凭将军您多么英明神武,恐怕也抵挡不住咯。所以眼下的机会,决不能失去!我们一旦攻克建康,动摇刘裕的根本,就算他领兵赶回,也无能为力了!您要是再不同意,我回到始兴后,也会率领本部人马,即刻向寻阳进发!”
卢循根本不想起兵,但架不住徐道覆软磨硬泡,只好同意。
徐道覆这些年来一直暗中在为起兵做准备。南方多树木,徐道覆就让手下伐木准备木材。从番禺返回始兴后,徐道覆把准备多年的木材拿出来,全力打造战船。不出十多天,竟然造出了一只规模可观的舰队!
卢循领兵从番禺赶到始兴与徐道覆汇合后,正式起兵造反。卢循率领一路人马北上攻击长沙郡,徐道覆则率领另一路人马,沿赣江北上,进犯南康郡(今江西省南部,大致相当于赣州市)、庐陵郡(今江西省中部,大致相当于吉安市)和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叛军所到之处,各郡县地方官员全部望风而逃,叛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当时刘裕留守后方的安排是:荆州刺史刘道规、江州刺史何无忌,这都是刘裕的人;和刘裕心不齐的刘毅等人都留在建康,实际上是处于何无忌的监视之下。东晋正规军主力都随刘裕北上了,留在建康的只可能是部分禁军。所以兵力空虚是一点都不假。
卢循造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建康,此时刘裕刚刚攻克广固,还没来得及向建康报捷,就收到了诏令叫刘裕火速回军守卫京师。
刘裕事先怎么都没想到卢循会在这个时候背后捅一刀,原本拿下南燕后,刘裕打算镇守在下邳,训练士兵,为收复中原做准备。可是眼下别说经略北方了,能不能及时赶回建康都成了问题。还有一个大麻烦,就是军队打了大半年的仗,士兵都疲惫不堪,战损也没能及时补充。还要火速赶回去,只能令军队更加疲劳。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吗?
不管怎样,诏令必须立刻执行。刘裕来不及休整军队,接到诏令的当天就下令全军开拔,火速回京。
面对叛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刘道规和何无忌都立刻做出了反应。
刘道规派出荆州军队南下攻打正在今湖南省境内扫荡的卢循所部叛军,双方在长沙城下遭遇,刘道规的军队战败。卢循乘胜沿湘江北上,一路打到了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
何无忌这边听说叛军打到豫章,直接下令整顿军队,准备亲自领兵南下平叛。
何无忌的长史邓潜之劝说何无忌:“此战胜败关系的国家的安危。听说叛军楼船规模宏大,又占有赣江上流的优势。我们应该挖开南塘的堤坝,固守寻阳、豫章二城。叛军一定不敢绕过我们直接攻打建康。我们和叛军相持一段时间,等他们士气耗尽,然后再出兵攻打,这才是万全之策。将军您现在就领兵出战,万一失利,后悔就来不及了!”
参军殷阐也劝说何无忌,应该固守豫章,等叛军来到城下再出战也不迟。这两人的话,何无忌根本听不进去。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三月,何无忌率江州军团沿鄱阳湖南下,主动寻找徐道覆主力决战。在豫章以东、鄱阳湖南部,何无忌和徐道覆主力遭遇了。
一见到徐道覆的舰队,何无忌就后悔了。相比徐道覆的那些楼船,何无忌的水军只能叫一个寒掺,史书上直接称何无忌的坐舰为“小舰”。不过何无忌没有退缩,而是果断迎上前去。一场大战就此爆发。
与何无忌的轻率不同的是,徐道覆准备相当充分。徐道覆事先安排一支弓弩手部队,登上湖岸西侧的小山之上,等何无忌的水军一接近,立刻万箭齐发。徐道覆也趁机率楼船压了上去。何无忌当即陷入围攻之中。
更加倒霉的是,双方激战正酣,突然水面刮起了猛烈的西风。何无忌军阵在徐道覆的东侧,风向对何无忌不利。果然,大风把何无忌水军的阵势吹得七零八落,何无忌所乘的“小舰”也被大风吹向鄱阳湖东岸。徐道覆趁势以楼船为前锋,向何无忌水军逼压上来。何无忌军当即崩溃,部下四散奔逃。
何无忌已经深陷险境,叛军从四面围了上来,跑路已经是没有可能的了。何无忌面无惧色,命手下说:“把我的苏武节拿来!”就这样何无忌手持节杖,立在船头指挥手下继续作战,直至战死!
何无忌是刘裕的铁杆兄弟,从刘牢之败亡时就一直追随在刘裕左右,是刘裕身边最可信赖的一个人,也是刘裕的左膀右臂。在和朝廷的权力争斗中,何无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反对刘裕的人盘踞在建康,刘裕一开始手还伸不进去,只好自己镇守丹徒,何无忌镇守寻阳,一东一西钳制朝廷。如今刘裕进京,虽然对朝廷的控制力加强,但刘裕要想改朝换代,开疆辟土建立功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一旦刘裕率军远离,何无忌位置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没个人威慑朝廷怎么行?如今何无忌战死疆场,这绝对是刘裕集团的一个重大损失!
何无忌兵败身死的消息传到建康,建康顿时上下都深深陷入恐惧之中。朝廷一方面派人打听叛军的动向,一方面开始准备收拾东西逃离建康,北上投奔刘裕去了。当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徐道覆击败何无忌后没有挥师北上,而是继续盘踞的豫章周边打劫,朝廷这才稍稍安下心来,没有撤离,并继续派出使臣催促刘裕快点赶回来。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hallaluya 2018-08-22 21:52:56
持续默默关注
-----------------------------
多谢!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
此时的刘裕,正在撤回建康的路上。大军退到下邳后,刘裕下令把辎重全部装到船上,自己挑选了部分精锐士卒走陆路火速向建康行进。到达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时,刘裕收到了何无忌兵败身死的消息。
因担心京师的安危,刘裕抛弃了武器装备,脱离大部队,只带了几十个部下火速赶往建康。在路上,刘裕拦住一些从建康过来的商旅,询问建康的情况。这些人对刘裕说:“叛军还没有打到京城。刘大人您赶回来了,京师就安全了啊!”
刘裕听说叛军没有乘胜攻击建康,心中大喜,更加加快赶路的步伐。当一行人来到长江北岸时,江面上风急浪大,手下都劝刘裕等风停了再过江。刘裕说:“如果上天保佑国家,让国家渡过危机,风自然就会停息。如果不然,我们就算没有翻船溺水,也不会改变形势。”随即下令登船。神奇的是,当船渡航到江心的时候,大风果然停了下来。
渡过长江的刘裕来到京口,一面派人回建康报信。大家听说刘裕回来了,原本提到嗓子眼儿的心才算安稳下来。义熙六年四月,刘裕抵达建康。
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并州刺史刘籓、兖州刺史刘道怜都带领自己麾下的军队赶到了建康。朝廷手头有了点军队,自信心膨胀起来。留在建康的刘毅本来打算领兵镇压叛乱,不巧生了场大病。这时病情已经好转,刘毅就上表请求由自己领兵出征平叛。
刘裕给刘毅写信,劝他道:“过去我经常和卢循叛军交手,对他们非常了解。如今他们刚打了胜仗,气势更胜,不可轻敌。我们应该准备水师战船和物资,等装备齐整后,我将和老弟你一同出征。叛乱平定之后,一定会把镇守长江上游的重任托付给老弟。”
刘裕此时给刘裕写这样一封信,真是出于好心提醒吗?可能有一点吧。信的末尾提出,镇压叛乱后委任刘毅镇守上游,也就是让刘毅当江州刺史(荆州刺史是刘道规),这一直是刘毅所希望的。用江州刺史之位引诱刘毅,很难说刘裕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好药。刘裕肯定不希望刘毅顺利地平叛,那样朝廷中就有自己的反对派立下和自己灭南燕一样的功绩,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不利啊。
不过刘毅接到刘裕的信后,却发了脾气,“当初推举他刘裕为起义军首领,是当时形势所逼罢了,他还真以为我刘毅不如他刘裕吗!”直接把刘裕的书信扔到了地上!随即率领水军两万就出发了。
徐道覆击败何无忌后,行动迟缓,这是叛军没能最后取胜的一大原因。等到刘毅起兵后,徐道覆才推进到寻阳。听说刘毅率军前来,徐道覆急忙派人给巴陵的卢循送信,要求卢循赶快赶到寻阳和自己汇合,共同迎击刘毅。卢循得信后后没有迟疑,带领大军顺流而下,及时赶到了寻阳。
卢循、徐道覆合兵后,军容更胜。叛军舰队中拥有“八糟”巨舰九艘。“八糟”是什么意思?无从查考了。我个人理解是船身从头至尾有八个横隔断,把船体分出九个隔舱!《宋书》中记载这样的大舰有四层甲板,高十二丈!魏晋时期一丈大约合现在的两米半,那么十二丈足足有三十米这么高!
这个数字实在太夸张了!三十米相当于十层楼那么高,所以我估计这是包含了桅杆的高度。船身的高度应该在十米到十五米之间。再考虑到船身有九个隔舱,那这的确是个大家伙。一千三百多年后,风帆战舰时代的代表——英国“胜利”号风帆战列舰,也不过才有三层炮甲板。可想我们的先辈们如果把这样的造船技术用在大航海上,哪里还有现在那些列强什么事啊!
有这样的装备,再加上人数也远远多于刘毅那两万人,所以仗还没开打,结局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五月,刘毅所部与叛军主力在落桑洲(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长江中)遭遇。毫无悬念的,刘毅全军覆没。刘毅自己仅带了一百来个部下逃到岸上,其他没能逃离战场的士兵,全部被叛军俘虏。刘毅所带的全部物资粮草,也全被叛军缴获。等于刘毅这一趟是给卢循、徐道覆送补给去了。
侥幸逃生的刘毅,没了船只,道路又被叛军断绝,只好带着这百来人的部下,沿着江南丘陵地带,走小路,绕了个大远,才狼狈逃回建康。一路上没吃的没喝的,部下死了一大半。回到建康后刘毅上表自贬。刘裕还算厚道,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好言安慰刘毅一番。朝廷贬刘毅军号为后将军。刘裕任命刘毅为知中外留事,负责后勤供应。
卢循刚抵达寻阳和徐道覆汇合时,就得到了一个令他毛骨悚然的消息,刘裕回到建康了!一开始卢循还不相信,等到击败了刘毅,把抓到了俘虏带来一审问,坐实了这个信息。
这一下可把卢循吓坏了。卢循被徐道覆忽悠起兵,就是徐道覆反复诉说刘裕不在建康。如今没想到这么快刘裕就赶了回来,再加上卢循已经被刘裕打怕了,当即决定掉头西下,准备攻下江陵后,占据荆州、江州和朝廷分庭抗礼。
徐道覆则劝说卢循,应该继续向建康进军。卢循犹豫不决,两人为此争吵了好几天,卢循拗不过徐道覆,只得下令向建康进发。卢循、徐道覆耽搁的这些天,为刘裕赢得了稍许喘息之机。
就在叛军那边为了要不要进军建康而争执不已的时候,刘毅兵败的消息也传到了建康,这一下,原本安稳了一些的人心又乱了起来,朝廷这边也不淡定了。
从形式来看,的确对朝廷不利。叛军接连取胜后,顺势拿下豫章、寻阳二城,从地势上对建康构成威逼态势。兵力上叛军已经超过十万,而建康这边仅剩下的士兵只有几千人。北伐军刚刚退回京口,一路急行军,已经疲惫不堪,只能休整。军资上来说叛军舟师车马延绵百里,而朝廷这边能用的器械全部被刘毅送给叛军了,可谓要什么没什么。这仗还怎么打?
从落桑洲陆续逃回的败兵都说叛军舰队简直就是宇宙无敌啊!这仗没法打。孟昶、诸葛长民等人提议放弃建康,把皇帝和朝廷搬到江北去。刘裕坚决反对。和叛军那边差不多的是,朝廷这边也吵成一团,最后还闹出了人命。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一)
主张搬家最坚决的就是孟昶。孟昶是刘裕起义反抗桓玄集团里的第三号人物,也是起义集团中文士的代表。孟昶反对桓玄篡晋,自然也反对刘裕。从战后的表现来看,孟昶显然不是刘裕这边的,不过孟昶总体上属于温和派,从不会与刘裕发生激烈的对抗。可这一次,孟昶的表现和以往完全不同。
刘裕北伐南燕前,舆论普遍反对,孟昶却坚决支持,结果应验了孟昶的判断。卢循、徐道覆起兵后,何无忌和刘毅出兵迎战前,孟昶都表示反对,认为他们一定打不赢,结果又被他说中了。经过这波三连中,再加上孟昶此时官居尚书左仆射,地位不低,一时间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
在讨论要不要搬家的廷议上,朝廷中不少官员都附和孟昶搬家避险的言论,只有龙骧将军虞丘进坚决反对,和孟昶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时的刘裕远没有到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面对汹涌的舆情,刘裕也不便在朝堂上公开表态,廷议没取得任何成果。
退朝后,起义集团的元老人物王仲德找到刘裕表忠心:“明公您受命辅佐朝政,刚刚又立下了攻灭南燕的大功,威震天下啊。卢循叛党乘虚偷袭京师,当听到您已经赶回来的消息,一定会望风崩溃的。我们怎么能先逃跑呢?这样做就是匹夫所为!匹夫之流的号令,还有谁会遵从?您要是同意搬家,我请求离开晋国回太原老家去。”
王仲德的话,说明还是有人站在刘裕这边主张应战的,这种支持度,在军队中特别高。听了王仲德的话,刘裕非常高兴,心里也有了点底。
很快,孟昶也跑来劝说刘裕,他当然是希望刘裕听他的搬家。但是刘裕坚决地反对孟昶的提议。
刘裕说:“如今军队主力不在京城,叛军却打到了面前,朝廷上下人心浮动。这个时候一旦迁动圣驾,人心就彻底散了,就算我们撤到江北也不能保全,只不过是拖延覆灭的时间而已。我们手头的军队虽然人少,但足以一战。如果击败叛军,朝廷上下就可转危为安;如果厄运一定要来,我也会亲自站在宫殿前阻挡叛军,就让叛军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吧!我宁可实现为国献身的志愿,也不愿意逃窜到山野间苟活下去!我决心已定,你就别再多说什么了。”
孟昶看到刘裕态度坚定,知道自己的提议不会实行。此时的孟昶铁了心认为与叛军交战一定会失败,还是像唐僧一般喋喋不休地唠叨,甚至还以死相逼。
刘裕被孟昶磨得头晕脑胀,忍不住火了起来,怒叱孟昶道:“你可以领军与叛军一战啊,到那时战死也不迟啊!”
孟昶被骂得灰头土脸,回到家里后,给朝廷写了最后一封奏表,奏表里写到:“刘公北伐,大家都不同意,是我坚定地支持他出兵,结果导致叛军有机可乘,使国家面临重大的危险,这都是我的罪过啊!我唯有以死谢天下!”写完,孟昶封好奏表,喝下毒药自杀了!
孟昶为什么要自杀呢?赞同搬家的人那么多,也没见到谁要自杀啊。难道是孟昶预见到了什么更大的危险?
我想让孟昶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的那个人,就是刘裕。孟昶一方面担心这一次会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更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刘裕率领大家击败了叛军,那么还能有什么可以阻止刘裕改朝换代的脚步呢?孟昶的内心是忠于晋室的,他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发生。更何况自己这些年来没有和刘裕合作,到时候被清算也是个大概率事件。与其到那时被杀,不如现在自我了断,还落个忠臣的美名。
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刘裕又没有把“篡位”两个字写在脸上,为什么大家会认为他要篡位呢?
我们先来举一个例子。
桓玄篡晋时,东晋宗室司马国璠带着两个弟弟司马叔璠和司马叔道逃亡到南燕避难。南燕灭亡后这兄弟三人又转投后秦。后秦天王姚兴很奇怪这兄弟三人的选择,就问司马国璠:“如今刘裕已经剿灭桓玄,迎晋家天子反正,你们还来我这里做什么?”
司马国璠说:“刘裕辅政以来,一直在想方设法削弱王室的权力,我宗族中有谁有名望、有号召力的,都被刘裕铲除了。要我看刘裕将会是国家的祸害啊,比桓玄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司马国璠的话来看,刘裕篡晋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自从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中国朝代的更替,都是以“禅让”的形式完成的。一个朝代,大臣一旦大权在握,皇帝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改朝换代就成了很有可能发生的事。哪怕权臣自己没有想法,社会舆论都会有这方面的议论,最典型的就是谢安。
谢安在淝水之战后,声望达到巅峰。此时中诚重臣王坦之已经去世多年,不巧镇守荆州的桓冲又病死了,桓家后代在朝廷中的名望远不如他们的父辈,而中央军又都掌握在谢家人手里,整个东晋朝堂上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和谢安一较高下的大臣,这一下大家都说谢安这是步入桓温后尘的节奏啊。最后以谢安交出中央权力,主动退到地方,并让儿子谢琰、侄子谢玄交出兵权,到地方任太守,这才让对他不利的舆论平息。
所以说大臣掌权就篡位,这已经成为魏晋以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
孟昶一死,搬家的声音减弱了很多。刘裕下令在建康及周边募集军队,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封赏力度和当年丹徒起义时一样。同时征发百姓加固石头城的城墙。以琅琊王司马德文统领皇家禁军守卫宫城。自己率主力部队坐镇石头城,等待叛军的到来。并在石头城脚下的秦淮河入长江口打下大量木桩,阻断水道,防止叛军水师沿秦淮河绕道建康城南夹击建康。
有人提议分兵把守建康西南各个渡口和交通要道。刘裕反对说:“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就会被叛军测出我们兵力的虚实。一旦某处被叛军攻克,就会扰乱军心。所以我们必须集中兵力在石头城,随机应变,不给敌人有机可乘。如果兵力能得到补充,再考虑分兵的事。”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五月乙丑,卢循率水师来到了建康城西、秦淮河口的长江江面上。刘裕带领手下登上石头城城墙,远眺卢循水军的军容。看着看着,刘裕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建康的百姓都蜂拥到长江岸边,围观卢循水军。可能是卢循的军舰雄伟壮观,那时的百姓都没看过这样的大家伙,所以纷纷跑来看稀奇。
刘裕问手下:“这些百姓不害怕吗?怎么都跑到岸边观看呢?”刘裕可能是担心建康百姓中有人暗通叛军,害怕给叛军做内应。
参军张劭回答:“如果大人您没能及时赶回来,那么老百姓早跑光了,怎么还会跑来围观呢?这都是您在建康,他们心里有底、不害怕的缘故啊。贼兵如果趁势在新亭登岸、杀向建康,那他们的兵锋太盛,不可阻挡。我们只能死守避战,胜负还真不好说啊。如果他们撤回到长江西岸驻扎,说明他们内心惧怕大人您,这样一定会被我们击败!”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二)
叛军这边,自打起兵开始,徐道覆和卢循之间的争吵就没有停止过。如今叛军大兵压境,直逼建康城下,东晋大片领土沦陷,两路讨伐军先后败北,革命形势正在一片大好之时,徐道覆和卢循又吵了起来。这一次争吵的题目是该如何攻打建康。
徐道覆提议,全军在新亭(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奥体至板桥一带)登陆,烧掉所有的船只,学习项羽来个破釜沉舟,以绝不回头的勇气直逼建康城下,一鼓作气,击败守城军队,拿下建康。
从当时双方的势力对比来看,这是一条妙计,也是一条完全可以成功的计策。叛军来到建康城下,士气正盛,兵力又占优,利用高昂的士气,主动寻机与刘裕率领的晋军决战,并在晋军援军赶来之前攻城。这样一来胜负难料,叛军获胜的概率非常大。不过烧掉战船则没有必要,可以以精锐水军封锁建康北面的长江,切断晋军后勤补给以及各路援军赶来的道路,那样的话胜算更大。
卢循却不这么认为。卢循士大夫出身,好不容易混到广州刺史这样的位置,人生理想基本实现了,这次起兵就是被徐道覆逼的,所以一路都以求稳为主。他说:“我大军还没到建康,孟昶就吓得自杀了。所以以大势估算,朝廷不需要几天就能自行崩溃。你想在一天之内就决出胜负,期望在战场上获胜,那样做不一定能战胜敌人,还让士卒白白牺牲,不如我们再等上几天,看看敌人的动向。”
徐道覆苦苦相劝,卢循就是不听。离开卢循的战船后,徐道覆仰天长叹:“我可是被卢公害死了!这事肯定成不了啊!我要是能为一位英雄鞍前马后、竭力效命,平定天下都不算什么!”徐道覆是在哀叹没遇上刘裕这样的好领导。
作战方针确定后,卢循率领叛军船队调转船头,靠泊在长江西岸的蔡洲(长江中一沙洲)。就这样,大好的战机白白溜走,胜负的天平开始向朝廷一方倾斜。
站在石头城城墙上观望叛军的刘裕,一开始看到叛军船队向新亭驶来,不禁大惊失色。这是刘裕从军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如此失态。可见刘裕对形势一清二楚,完全知道叛军在新亭登岸对他和朝廷意味着什么。左右也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可没多久,就看见叛军船队转了方向,驶向了长江对岸,刘裕这才露出喜悦的神情。
刘裕又采纳龙骧将军虞丘进的献策,趁叛军停滞在长江西岸的这些天里,发动百姓修筑越城(应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南),又修了查浦、药园、廷尉三个堡垒,分别派兵把守。前面刘裕是反对分兵的,这样看来是有援军来到建康,晋军兵力得到了补充。建康防御得到加强后,叛军获胜的几率更加渺茫了。
一切部署停当之后,刘裕看到叛军还没什么动静,就主动出兵示威。他派宁朔将军索逸率领皇家禁卫军中最独特的一支鲜卑骑兵部队,全部穿着虎皮铠甲,身披五色飘带,有一千多人马渡过秦淮河,沿着长江东岸一直南巡到新亭一带。江对岸的叛军都是南方人,从来没见到过这样的架势,也纷纷聚拢到江北远眺。看到晋军军容整肃,叛军个个面有惧色。
索逸的这次示威,让卢循终于明白过来,朝廷自行溃散是没有指望了,那么只有开打咯。
叛军先发动一波试探性进攻。卢循派出一支十几艘快船组成的部队,来到秦淮河入江口,企图把插在河口中的木桩全部拔出,好方便叛军船队进入秦淮河。刘裕在石头城上安排下几十张硬弩,瞄准叛军船只一通猛射,打退了叛军的这次进攻。
卢循看石头城城防坚固,扼守秦淮河口,走水路是走不通了,那就走陆路。不过卢循耍了个小滑头,他先把老弱士兵组织起来,让他们上船,沿长江而下,绕过石头城,对外宣扬说要在白石(今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狮子山)登陆,从北面攻打建康。实际上把精锐偷偷运过长江,埋伏在南岸,准备发起偷袭。
刘裕并不知道向白石进发的是卢循的虚晃一枪,万一白石被叛军攻占,那么将会从南北两个方向威胁建康,石头城也处在了被南北夹攻的态势下,显然不能让叛军这个计划得逞。刘裕亲自带领刘毅、诸葛长民率军离开石头城,北上白石驻守。离开时派参军徐赤特和部将沈林子带领一支部队守卫秦淮河口南岸,保护河口中及周边的木桩,并叮嘱徐赤特死守待援,千万不能离开营垒与叛军交战。
沈林子对刘裕说:“贼人所说的(指攻打白石),未必属实,大人您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刘裕则说:“石头城地势险要,秦淮河口的木栅也十分坚固,有你留守后方,足以抵挡住叛军。”
刘裕带兵一离开石头城,叛军埋伏在南岸的伏兵就出动了。叛军先攻克并焚烧查浦的堡垒,进军到张侯桥(应该是当时秦淮河口的一座浮桥)。叛军派出小股部队来到徐赤特、沈林子驻防的营垒前挑战,大部队则埋伏在后方。
徐赤特看见前来挑战的叛军人数不多,立马把刘裕的嘱咐忘到了脑后,准备带兵出战。沈林子急忙相劝:“贼军宣称要攻打白石,现在却不停地派来小股部队挑战,其中一定有诈,我们手头的兵力太少,就应该坚守大营,等待刘大人来援助我们。”
徐赤特根本不听,领兵出战,果然中了埋伏,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徐赤特不敢跑回秦淮河南岸的大营,找了条小船渡过秦淮河,跑回了石头城。
叛军乘胜猛攻沈林子。沈林子依靠坚固的木栅死守待援。叛军一时还真拿这坚固的木栅没有办法。
卢循听到前锋获胜,亲自带领数万精锐渡过长江,前进到丹阳郡城(大致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高铁南站一带)。
刘裕听说秦淮河南岸大营遭到攻击,徐赤特兵败,立刻率大军从白石赶回石头城。有部下提议全军立刻渡河援救沈林子,刘裕却没这么做。他不慌不忙地下令:全军卸甲,好好洗个澡,然后聚餐!大家都被弄得莫名其妙,不过有好吃的当然要先美餐一顿,谁知道明天上战场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休整了一天,第二天天一亮,刘裕集结军队,来到石头城南的南塘(一个小池塘)边列阵。在阵前,刘裕把不听领导安排、擅自出战的徐赤特斩首,提振军心。这倒霉的徐赤特,立功心切,结果丢了小命。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三)
斩杀徐赤特之后,刘裕派出参军诸葛叔度和朱龄石带领一千多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勇猛善战的士卒渡过秦淮河,向叛军挑战。叛军也不示弱,派出好几千人应战。一场参加人数不能算多的“大战”就在古城建康的秦淮河南岸打响了。
叛军对这场战斗有所准备,肯定是派上最能打的一帮人,个个手持大刀长矛,身披铠甲冲杀过来。
朱龄石这边人数不占优,但是战术得当。过河的一千多人中,大部分是鲜卑族士兵,他们有一项特殊的技能,那就是“善步槊”。只见这些鲜卑士兵手持骑兵冲锋时使用的长槊,密集结阵,很有点古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味道。并且鲜卑士兵使用的长槊,远比叛军的长矛长处许多,在密集的方阵面前形成一堵尖枪组成的墙。叛军手持的武器太短,还没等靠近就被鲜卑士兵的长槊戳成了筛子。一仗下来叛军伤亡数百人,也没能把朱龄石的部队怎么样,只好败退回去。朱龄石这边也不追赶,看到太阳偏西,也就收兵撤回秦淮河北岸。
可能有些读者会奇怪,位于长江以南的东晋朝廷怎么会有鲜卑士兵?其实从东晋立国之初,就有不少忠于晋室的鲜卑族人南下建康生活。最著名的就是段氏鲜卑的段匹磾的弟弟段秀,在第二次王敦之乱中,还曾带领自己的部曲参加过抵抗王含、钱凤等人攻打建康的战斗。
从这一次战斗来看,鲜卑人继承了古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战法,这种战法很可能是由亚历山大大帝带到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又由匈奴人学会并传到东方,后来才被代替匈奴人统治大漠的鲜卑人学会并使用。
就在长江南岸受到叛军威胁的同时,江北的厉阳也出了乱子。刘毅兵败落桑洲逃回建康后,他的豫州刺史主簿袁兴国占据厉阳反叛,归顺叛军。刘裕派当年的起义军元老魏咏之的弟弟魏顺之带兵讨伐。魏顺之派部将谢宝攻打厉阳,斩杀袁兴国,收复厉阳。这事原本到此结束了,可没想到袁兴国的一些部下又集结起来偷袭谢宝,将其击败。这时,魏顺之非但不去救援谢宝,反而带着自己的部队退回了长江南岸。
魏顺之临阵脱逃惹恼了刘裕,刘裕将逃回的魏顺之斩首示众。这一招杀鸡吓猴还蛮灵验的,原本那些起义元老多少都有些居功自傲的情况,看到魏顺之被杀,受到了极大的震慑,从此对刘裕的命令再不敢敷衍塞责了。
经过和叛军的几场交锋,建康周边的防线稳固下来,叛军尽管人多,但在局部战斗中占不到一点便宜,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六月,朝廷以刘裕防守建康有功,加刘裕官职至太尉、中书监,并给刘裕的私人仪仗中增加“黄钺”一项。刘裕推辞了官职,但接受的“黄钺”。刘裕推荐庾亮的曾孙庾悦接替战死的何无忌江州刺史一职。
叛军在建康耗了一个月,开始耗不下去了,石头城城防坚固,晋军在刘裕带领下抵抗意志强烈,强攻收效甚微,叛军的粮草又接济不上,卢循开始打退堂鼓了。
卢循对徐道覆说:“部队已经疲惫不堪了,再打下去看不到任何希望,我们还是先回寻阳,然后向西拿下荆州,等我们占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再和晋室较量吧。”
徐道覆心里自然十二个不愿意,但是眼前仗打成这个样子,徐道覆也知道没别的办法,只能同意撤退。
七月初,卢循留部将范崇民和五千士兵守卫南陵(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自己和徐道覆率领大部队退回了寻阳。
卢循一走,建康的危机解除,建康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不过刘裕却没有丝毫松懈,他立即做出四项部署。
第一,以王仲德、刘钟、孟怀玉等将领带领人马追击卢循。
第二,刘裕意识到卢循将要去攻打荆州,此时荆州通向建康的道路全被叛军隔断,荆州方面怎么样朝廷一无所知,况且镇守荆州的是刘裕的弟弟刘道规,所以刘裕派索逸带领骑兵部队走陆路救援荆州。
第三,也是很大胆的一招棋,刘裕派将领孙处、沈田子(沈林子的弟弟)带领三千士兵,乘海船沿海南下,偷袭卢循老巢广州。
第四,大造战船,也学卢循水师的样式,造十多丈高的大舰,准备和卢循决战。
第三招招来了不少非议。有人就说现在兵力不足,还分兵,还走那么远的海路,能不能行啊?刘裕立即痛斥说这话的人:“我大军最多在今年十二月就能击破叛军,到那时孙处、沈田子正好赶到广州,占领叛军的老巢,让他们没地方可去!”
建康战事平息后,主战场转移到了荆州。
就在卢循、徐道覆集中兵力攻打建康的时候,荆州的刘道规没感到有多少压力。眼下,不但卢循又重新打起了荆州的主意,还有另一位也对荆州动起了歪脑筋。
割据益州已经有六个年头的蜀王(自封的)谯纵也认为目前是一个敲东晋竹杠的好时候,荆州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他也想趁东晋被卢循牵制的时候一举拿下荆州。不过谯纵虽然在益州人缘不错,可在荆州却一点根基都没有,怎么办呢?谯纵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谯纵自立为王的时候,桓谦逃出荆州,后秦的姚兴收留了他。桓谦作为桓冲的儿子,那在荆州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如果能让桓谦帮助自己攻打荆州,那岂不是会容易很多?谯纵立刻派人出使后秦,请桓谦出山助拳。
桓谦听说还有人惦记他,也欣然前往。谯纵任命桓谦为自己的荆州刺史,又派谯道福领兵二万,和桓谦一起向荆州杀来。
后秦天王姚兴不但放桓谦帮助谯纵,还好人做到底,派自己的前将军苟林带领一支骑兵赶到了寻阳帮助卢循。(这是《资治通鉴》的说法,《宋书》里说苟林原本就是卢循的部将,不知谁对谁错。)就在谯纵出兵的同时,寻阳的卢循任命苟林为南蛮校尉,派给他一支部队向荆州杀来。谯纵和卢循不知道事先有没有商量好,如今二人给荆州的刘道规来了个东西合击。从纸面上来看,刘道规是凶多吉少了。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hallaluya 2018-09-13 07:28:25
默默顶
-----------------------------
感觉越写越平庸了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四)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八月,桓谦抵达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属宜昌),沿途招揽原桓家在荆州的门生故吏,一时期前去投奔的人还真很多。
荆州治所江陵也人情汹涌,很多人开始和桓谦勾勾搭搭,派人给桓谦送信表忠心的有之,表示愿意在江陵城中做内应的有之,把江陵城内大小消息全部向桓谦汇报的有之,简直就当坐镇江陵的荆州刺史刘道规不存在一样。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道规该怎么办?来个全城大搜捕,把所有暗通桓谦的人都抓起来杀掉?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掉一个?刘道规没有这么做。
他把江陵城中有名望、有财富的人和荆州军团中层干部以上的当地人都请来吃饭,席间刘道规对大家说:“你们大家对老桓家的情谊,我是清楚的。我从东边带来的人马,防卫江陵城已经足够了。你们想出城投奔桓谦的,我绝不阻拦!今天江陵城一夜都不关城门,你们想走的尽管走,也不枉大家同事一场!”
这一手欲擒故纵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下大家都被刘道规搞得不好意思了,纷纷对刘道规说:“我们绝不能辜负大人。”一夜下来,竟然没有一个逃出江陵城的。
襄阳太守鲁宗之带领几千人马赶来江陵帮助刘道规防守。鲁宗之属于地方实力派,有点割据小军阀的味道,刘道规的手下就提醒刘道规,“鲁宗之这个时候来,不会是来趁火打劫的吧?”
刘道规用人不疑,亲自出城迎接鲁宗之,还一个手下都没带,就自己一个人去了,表示对鲁宗之极大的信任,这也让鲁宗之感慨不已。鲁宗之的部队进城后,刘道规把守城的重任交给鲁宗之,自己带领部下前往枝江迎战桓谦。
又有手下提醒刘道规:“苟林的部队距离我们也不远,大人您亲自出战,就留下鲁宗之守城,万一......怎么搞?”
刘道规倒是有十足的自信,他说:“我只要几天就能搞定桓谦,这时候苟林还在犹豫要不要进攻江陵呢。等他想明白了,我已经得胜回到江陵。苟林听说桓谦失败,一定会被吓破胆。到那时,我就能轻轻松松击败他。”话说得很霸气,也不知道刘道规哪里来的这种信心,不过一切都被他说中了。
刘道规安排好江陵的防守后,率领荆州军团,水路并进杀向枝江。桓谦也不含糊,在枝江江面排开水军军阵,岸上接以步兵和骑兵方阵。这一仗可比建康城下的那些小打小闹上档次得多。
刘道规手下有勇将,天门太守檀道济率先冲入敌阵,将桓谦陆上的部队一举击溃。刘道规率领水军也和桓谦水师接战。受到陆战失利的影响,桓谦水军军心大乱,被刘道规趁势击败。桓谦带着几个手下驾一艘小船企图去投奔苟林,却被刘道规派人追上,被杀。
檀道济是刘裕丹徒起义军元老檀凭之(在起义军向建康进军的途中阵亡)的堂侄,刘裕部将檀韶、檀祗的弟弟。这一战檀道济初露锋芒,后来檀道济成长成为刘宋名将,古代中国著名军事家兼军事理论家,军事学著作《三十六计》就出自檀道济之手。
桓谦军被击败,所有的辎重全部刘道规俘获。在缴获的物资中,刘道规发现了江陵城中和桓谦偷偷来往的全部书信,人赃并获,刘道规没有秋后算账,而是一把火把这些书信全烧了。这一手很好地安抚了江陵的人心,也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到了刘道规的周围。
就在桓谦入寇的同时,桓豁的儿子桓石绥也起兵进攻东晋魏兴郡,却在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被东晋梁州刺史傅韶及其子傅弘之击败,桓石绥兵败被杀。至此,桓家后人中有名望的几个全部死去,桓家势力由此终结。
九月,击杀桓谦的刘道规回过头来攻击东面的苟林,在巴陵(今湖北省岳阳市),刘道规部将刘遵击破苟林部,杀苟林。荆州的威胁得到解除。
建康和荆州两线的全面胜利,标志着胜利的天平彻底倾向朝廷一方,卢循叛军已呈苟延残喘之势。
卢循不甘心接受失败的命运。十月,卢循派徐道覆率三万大军攻打江陵。这时候鲁宗之已经带着部下返回了襄阳,听说徐道覆又来,江陵再一次人心惶惶。还有谣言说叛军攻占了建康,徐道覆已经被朝廷正式任命为荆州刺史,这次来是接替刘道规的。
不过刘道规接连击败桓谦和苟林后,荆州军民信心高涨,再加上刘道规及时烧掉了暗通桓谦的书信,让江陵人心空前团结。
刘道规亲自率领军队出江陵迎战徐道覆。战前,刘道规分给部将刘遵一对人马,授意其脱离大部队,等双方战斗打响时,寻机杀入战场。
这一手又招来大家的非议,大家都觉得应该集中兵力与徐道覆决战。分兵不是好计策,刘道规再一次坚持自己正确的选择。果然,战斗打响后,刘道规前锋攻击徐道覆失利,想大部队败退下来。徐道覆则下令全军追击,眼看刘道规将要大败,刘遵在这关键时刻从斜刺里杀出,冲散了徐道覆的军阵。刘道规趁机反攻,大败徐道覆,阵斩上万人,叛军被赶杀落水而死的不计其数。徐道覆收拢残兵退回了寻阳。
也就在这个月,刘裕派向荆州的索逸摆脱了沿途大大小小叛军的骚扰之后,抵达了江陵。自从卢循叛军攻克寻阳后,荆州方面也失去了建康的消息。大家以为建康已经被叛军攻占了。等到索逸到达后,才知道刘裕取得了建康保卫战的胜利。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刘裕造出了一支拿得出手的舰队,士兵也训练得当。这期间刘毅多次上疏,请求再一次带兵平叛。刘裕的长史王诞(被桓玄流放到广州,后从卢循手下逃回的那位)对刘裕说:“可不能再给刘毅立功赎罪,重振威望的机会!”
刘裕当然知道不能再让刘毅翻身的道理。上表朝廷,留下刘毅负责讨伐军一切后勤事务,自己带着刘毅的弟弟刘籓、宁朔将军檀韶、冠军将军刘敬宣兵发建康,直指寻阳。
就在刘裕带晋军主力出动的同时,几路前锋也旗开得胜。
新任江州刺史庾悦走陆路,出建康南部丘陵地带,向豫章攻击前进。庾悦以虞丘进位前锋,一路打到豫章郡境内,期间,虞丘进多次击败卢循的留守部队,切断豫章向寻阳运粮的粮道。
卢循退出建康时,被刘裕安排追击的王仲德、刘钟等人追到南陵,被卢循留在那里的范崇民把主力大舰安排在长江两岸,挡住了王仲德等人的去路,双方一直在相持。等到刘裕起兵的消息传来,王仲德下令全力进攻范崇民部。十一月,范崇民被击败,所部战船俱被王仲德烧毁,散败的士卒也被王仲德收编。
走海路偷袭广州的孙处、沈田子也按时抵达番禺。果然不出刘裕所料,番禺的守军全是老弱病残,并且毫无戒备之心。孙处趁一天天降大雾,指挥士兵四面攻城,轻松攻占番禺,卢循的父亲逃到了始兴。孙处处死了卢循的朋党,对当地百姓好生安抚,又派沈田子攻打番禺周边,悉数收复叛军的城池。
外围战斗结束后,最后的决战就该来临了。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五)
东西两线都碰壁后,卢循突然发现自己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这时候卢循终于拿出来男子汉气概,在寻阳打造战船,训练士卒,准备第二次东下与刘裕决战,拼个鱼死网破。
刘裕率大军出发后,先在南陵和王仲德等人汇合,接着进军至雷池(今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雷池乡)。在雷池刘裕得到卢循大练军队的情报,经过反复考虑,刘裕决定大军驻扎在雷池,观望一下叛军下一步的动向。
卢循听说刘裕率主力已经逼近至雷池,就对外放出风声说自己准备顺流而下,饶过雷池,直接进攻建康。
刘裕一听就知道卢循这是要决战的意思,提前做好了部署。为防止卢循水师东下,刘裕命王仲德带领二百艘战船,截断雷池下游长江江面。自己则全军出动,在江面上排开阵势等候卢循。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十二月庚辰,一场决定卢循和刘裕命运的决战,在雷池旁边的长江江面上打响。
这一次卢循是倾巢出动,兵力高达数万,江面上战船一艘接着一艘,一眼望去船帆把江面都铺满了,根本望不到边。这阵势也算是几百年来都少见的情景。
刘裕没有出动自己新造的高大楼船,而是以轻便的快船接战,楼船则在后方压阵,利用楼船上安装的重型弩箭为前方进攻的快船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面对叛军的大舰,晋军中也有怯战者,右军参军庾乐生指挥的一路船队畏惧叛军的军容,不敢出击。刘裕当即将其斩首,并把首级传给全军观看。
这个刺激那可是相当的强烈。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逡巡不前,全都奋勇争先。轻舰灵活机动,在叛军的大舰之间来回穿梭,用火箭猛攻叛军的大船。
刘裕也走出自己坐舰的船舱,来到船头亲自挥动大旗,又击鼓为部下助威。
晋军楼船上的强弩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俨然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穿甲弹,一箭过去可以击穿叛军楼船的好几层甲板,给叛军造成重大的杀伤。
战前,刘裕还仔细观察了风势,提前在战场西岸部署了一队弓骑兵,全部配备火箭和燃烧瓶,埋伏起来。果然战斗打到一半,两军正在较劲儿的时候,风向对晋军有利,把叛军的大船全部吹到了西岸。这时候埋伏的这支部队冲杀上来,对叛军舰队发起猛烈的火攻。顿时叛军舰队中多艘大舰中弹起火,火势顺着风势越烧越旺。“烟焰张天,贼众大败!”
晋军在刘裕的指挥下一路追击叛军败兵,一直打到天黑才收兵回营。
卢循经过这场败仗,已经没有继续东下的本钱,只能退回了寻阳。很明显,寻阳也待不下去了,卢循没有耽搁时间,收拾东西继续南逃。在左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左里镇)鄱阳湖的蜂腰处,在湖中打下大量木桩,并亲自率领以水军把守,企图阻挡晋军沿鄱阳湖南下。
雷池一战获胜后,刘裕以王仲德率领的水师为前锋,留下孟怀玉守雷池,自己带领大部队一路追击卢循。大军到了左里,被湖中的木桩拦住去路。刘裕知道,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就在刘裕部署完毕,大军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刘裕手持的旗杆突然被大风吹断,大旗飘落到水面上,沉到了湖底。这一变故,让左右大惊失色,通常临战折旗是不祥的征兆,这让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刘裕却哈哈大笑,对部下们说:“想当年我率义军在建康覆舟山一战时,大旗也折断过,可结果我却大获全胜。这一次老天有跟我来这一手,看来今天必定破敌!”随即击鼓进军。
晋军挟雷池一战获胜的余威,对叛军把守的湖中木桩发起猛攻,双方激战了一整天。卢循军也知道这一战不能再输,叛军上下殊死搏斗。但是面对士气更旺的晋军,叛军根本抵挡不住,战斗中被杀的、落水淹死的就有一万多人。战至下午,叛军终于崩溃。卢循在少数几个卫兵的跟随下驾一条小船逃离战场,向豫章逃去。
卢循和徐道覆逃到豫章后,陆续收拢败退下来的士兵,之剩下一千多人。卢循和徐道覆放弃豫章继续南逃。徐道覆回到始兴,而卢循还不知道番禺已经被孙处和沈田子攻占,带着手下向番禺逃去。
刘裕又一次大获全胜,这一仗收获颇丰,不但彻底打掉了卢循叛乱的资本,还俘虏了大量战败的叛军士兵。刘裕很大度的赦免了这些士兵参与叛乱的罪过,理由刘裕都替他们想好了,“你们是被逼迫参加叛乱的,对吧!”
刘裕北伐攻破广固后,曾经一度打算屠城的,怎么这一次大发善心,原谅了叛军士兵呢?史书里极简单的一句话“宥其逼略”前面还有一句,“纳其降附”。什么意思,就是把投降的叛军士兵全部收编到了自己的麾下!这等于是一下子就壮大了刘裕自己的私人武装啊!刘裕要这么多士兵干嘛?嘿嘿,你懂的。
办完这些事之后,刘裕命刘籓和孟怀玉率军追杀卢循,自己则班师回京。捷报传到建康,朝廷也很识相地派出黄门和侍中前来慰问。
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月,刘裕回到了建康。朝廷加封刘裕大将军、扬州牧,并给刘裕的仪仗中增加持剑武士二十人。刘裕都推辞了,没有接受。
二月,平叛前线陆续传来好消息。刘籓、孟怀玉攻克始兴,杀徐道覆。陆续逃到番禺,被孙处、沈田子击败。这时候卢循已经是丧家之犬了,只能继续南逃,逃向交州。四月,交州刺史杜慧度在合浦(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击败卢循,卢循投水自杀。杜慧度打捞上卢循的尸体,砍下他的头颅,及卢循父子七人的首级送到了建康。至此,前后历时十二年的“孙恩之乱”被彻底平定。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oceanary3 2018-09-28 07:30:39
老号被盗,马甲来一发
-----------------------------
这位仁兄是谁啊?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六)
刘裕成了卢循叛乱的最大赢家。这场叛乱,给刘裕带来了三个直接的好处。
第一个,自然就是大功一件。刘裕做为平叛工作的总指挥,在叛军最猖獗的时候,稳定了人心,采用正确的斗争策略,再加上卢循的一系列失误,成功地挡住了叛军对建康的攻击,随后又通过雷池、左里两场战役,彻底将叛军击溃,为最终绞杀叛乱奠定了基础。光着一条就足够吹上大半年的。
第二个,是朝中的政治对手遭到沉重打击。刘裕起义以来,虽然名为义军首领,但是手下那些元勋们根本和刘裕不是一条心的。刘裕想篡位,却遭到刘毅、孟昶等人的掣肘。这一次可好,刘毅兵败落桑洲,他手头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直接失去了和刘裕对抗的筹码。而孟昶干脆服毒自杀,连刘裕日后自己动手的麻烦都省了。
第三个,其实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那就是刘裕在左里一战后收编了大量叛军人员,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刘裕虽然是北府军将领出身,虽然在平定孙恩之乱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但毕竟他加入北府军时间不长,基本就是个素人,根基很浅,这一点从他起义兵反桓玄时就只有两百来人参加就足以看出来。北府军内部肯定是派系林立,刘裕指挥他们打击叛军,甚至灭南燕都问题不大,但要指望这帮人替自己改朝换代,似乎不太靠得住。而卢循的叛军成员,大部分都是原来生活在浙江地区的底层民众,这一次参加叛乱,肯定有卢循、徐道覆以“打回老家去”为口号忽悠起来的因素。如今老东家卢循和徐道覆都死了,这些人一没了靠山,二还要面对参加叛乱而遭受惩罚的尴尬局面,刘裕适时地赦免了他们,肯定还给予了一定条件的安置,你说说看他们以后会为谁卖命?
卢循显然是最大的输家。
卢循这次反叛纯粹是倒霉催的。原本卢循小日子过得挺好,广州刺史当着,每天小酒喝着小曲唱着,好不快活。可是徐道覆非逼着他造反。
这造反可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事业,不是什么人都干得了的。成功了自不必说,可一旦失败,自己连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只能是经验别人总结,教训别人吸取,自己则沦为被总结的对象。
卢循、徐道覆用鲜血和生命彻底诠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真谛。
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三月),鉴于刘裕接连攻灭南燕、扫平卢循叛乱,朝廷进刘裕官职至太尉、中书监。刘裕刚刚在一个月前推辞了大将军的军号,如今太尉不像大将军,是有实权的职位,所以刘裕没有推辞,接受了。
此时的刘裕可谓名望空前高涨,又有了高级职称,私人武装也壮大不少,实实在在的家里有矿了。
刘裕的铁杆跟班队伍也有新成员加入。其实自从刘裕起义兵以来,一直注重拉拢人才,围绕在他身边的文武俊才越聚越多,这些人成为刘裕集团的核心人物,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
铁杆跟班第一人,显然是何无忌。何无忌作为刘牢之的外甥,原本身份地位远在刘裕之上。可能是在共同对付孙恩叛乱的战斗充分领略到了刘裕的胆识和本领,对刘裕崇拜有加。刘牢之败亡后,何无忌没了靠山,更加铁了心地跟定刘裕。只可惜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徐道覆叛军时,过于托大,盲目自信,主动找徐道覆单挑,结果战死疆场,没能看到日后刘裕的成功。
铁杆跟班第二人,应该是刘穆之。
刘穆之和刘裕的交情很有意思,按照《宋书-刘穆之传》里的记载,可以称之为“神交”。
《宋书-刘穆之传》里说,在刘穆之和刘裕都是平民百姓的时候,有一天刘穆之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和刘裕一同乘船出海游玩,忽然海上起了大风浪,刘穆之正在惊恐之间,看见船下有两条白龙游弋,在保护这艘船。这也太扯了吧!居然还是做梦梦见的。这显然是日后刘穆之跟定刘裕后自己瞎编出来的。
从刘裕起义兵当天的情况来看,当何无忌向刘裕推荐刘穆之的时候,刘裕说的是“我也认识他”。当刘裕派去请刘穆之的人见到刘穆之并说明来意后,刘穆之的反应是“盯着来人看了半天,什么话都没说”,在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和反复确认过眼神之后,才决定入伙。这些细节充分说明原本这二人没什么交情,充其量也就是见过几面而已。
不过刘穆之跟定刘裕后,那可就是不予余力的帮助刘裕了。刘穆之为人豪爽,仗义疏财,身边朋友很多。刘穆之经常请很多朋友来自己家里吃饭,席间趁机打探各种社会情报,一有关于刘裕的,就立刻给刘裕打小报告,所以外面的各种情况刘裕都知道。刘穆之也因为这种下三滥的做为没少挨世人的白眼,不过刘穆之根本不往心里去,情报工作照做不误。
有了刘裕的信任和支持,刘穆之成了刘裕安排在朝廷中的重要筹码。刘裕领兵进攻退守寻阳的卢循叛军时,名义上留下刘毅总理后方,实际上实权都掌握在刘穆之手里。刘裕得胜还朝后,刘毅还曾气愤地向刘裕反映刘穆之专权的情况,要求刘裕削弱一下刘穆之的权势。刘裕当然笑笑而已。
依然可惜的是,刘穆之和何无忌一样,没能活到刘裕改朝换代的那一天,不然刘穆之肯定是首功之臣。刘穆之的病逝,还引发了一场灾难。
刘裕北伐后秦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军队和将领,建康就留下刘穆之总理后方。当刘裕攻克长安,灭后秦时,刘穆之重病而死。刘裕担心自己不在建康,司马皇族会趁机发难,匆忙留下少量兵力和一些将领辅佐自己的二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回撤。结果刘义真根本撑不住场子,留守长安的将领发生严重内讧,自相残杀,导致长安被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攻占,北伐虎头蛇尾还损兵折将。这些都是后话。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七)
铁杆跟班第三人,应该是刘裕的那些兄弟们。俗话说“打仗亲兄弟”,这话一点都不假。在刘裕一生中,他的两位亲兄弟及多位堂兄弟,始终追随左右,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他们是亲兄弟刘道规和刘道怜,堂兄弟刘怀肃、刘怀慎和刘怀敬等人。刘道怜的次子就是组织编写《世说新语》的刘义庆,因刘道规无子,所以刘义庆过继给刘道规,袭爵临川王。
除了以上三类忠心耿耿的铁杆之外,刘裕身边还有很多文武俊才,这些人都是晋、宋交替之际的风云人物,其中有的对刘裕忠贞不二,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享进荣华富贵却晚节不保,活脱脱一副人生百态图。我们选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简单说说。
文士的代表,当是傅亮、谢晦和徐羡之。
傅亮,字季友,西晋名臣傅玄、傅咸父子的后人。
傅亮的父亲傅瑷和桓温的铁杆跟班郗超是好朋友。傅亮四五岁时,桓温已经去世,郗超被谢安清算,闲居在会稽。一天郗超来傅瑷家做客,傅瑷把傅亮和傅亮的哥哥傅迪一起喊出来拜见郗超。郗超命人把傅亮的外衣脱去,拿走了,故意和傅亮开玩笑。只见小傅亮丝毫没有舍不得的神色,表现得非常大度和坦然。郗超就对傅瑗说:“你家的小儿子(指傅亮)将来无论才学还是仕途,都远超你家老大(指傅迪)。不过可以确保你家香火传承的,恐怕还得是老大啊。”这句话已经隐晦地预示了傅亮将来的悲剧结局。
傅亮成年后果然博学多才,文章尤其写得好,入仕后一直在皇帝身边从事秘书工作,桓玄、孟昶、刘毅等人先后征召他做属官。当时刘裕正处在得势后的韬光养晦阶段,朝廷中的中下级官吏也面临一个选边站的局面。刘裕有意拉拢傅亮,但又看不清傅亮的意图,就假意外放傅亮为东阳太守。
刘裕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傅迪。当时傅家比较贫困,傅迪听说弟弟可以到地方任太守,这可是个肥差,当即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傅亮。傅亮听了,什么话都没说,当即前来面见刘裕,当面表忠心,宣称自己不想到外地当什么太守,只想留在刘裕身边效力。刘裕一听,笑着对傅亮说:“你们家也的确缺钱花啊,既然如此,就按你的意思办吧。”从此,傅亮正式加入刘裕的阵营。
傅亮一来,刘裕集团的文字工作就全部转交给傅亮负责了,刘裕很多的奏表,以及后来很多按照刘裕意图发布的朝廷诏书,都出自傅亮之手。
刘裕篡位后,傅亮官至中书令。刘裕临死时,任命傅亮和徐羡之、谢晦、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可是这个刘义符没有一点人皇的样子,在皇宫里大兴土木不说,还在皇宫里做买卖,让宫人装作顾客,整日游乐。徐羡之、谢晦和傅亮就谋划废掉了刘义符,及刘裕次子刘义真,不久就杀掉了这兄弟俩。随后大家拥立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裕三子刘义隆,也就是后来的宋文帝即位。傅亮还亲自代表朝廷,来到江陵迎接刘义隆回建康。
按理说刘义隆能当皇帝,多亏了傅亮等人的帮助,可刘义隆不这么想。刘义隆即位三年,权力稳固后开始了清算。傅亮得知宋文帝要对他不利,一面派人给徐羡之通风报信,一面逃出城去,可又无处可去,只得来到哥哥傅迪的墓前。不久被抓,被杀。临死前,宋文帝派人告诉傅亮:“考虑到你亲自来江陵接我当皇帝,我不会为难你儿子的,安心上路吧!”
傅亮长子早逝。二子和三子逃到民间,不知所终。四子被流放,直到将近三十年后、宋孝武帝时期才得以返回建康。
谢晦,字宣明,谢安二哥谢据的重孙。谢家在谢安的经营之下,在东晋中后期已经一跃成为一流豪门,所以谢晦的出身要比傅亮好得不是个事。
名门子弟的特点就是气度非凡。史载,谢晦容貌俊美,眉目分明,头发乌黑如漆,属于第一流的鲜肉。一次谢晦和族叔、号称江左风流第一的族叔谢混一道拜见刘裕,土包子出身的刘裕见到这叔侄二位,忍不住赞叹道:“就像两个玉人站在我面前啊!”
谢晦原来是孟昶的参军。孟昶死后,刘裕问刘穆之:“孟昶的属官中,谁人有才能可以被我任用的?”刘穆之推荐了谢晦。就这样谢晦成了刘裕的人。
刘宋开国后,谢晦官至中领军,负责皇家安全警卫工作。刘裕病逝,谢晦和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同为顾命大臣,后参与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宋文帝即位,谢晦担心有朝一日会被清算,让徐羡之外放自己为荆州刺史。
宋文帝三年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的长子谢世休和部分谢家子弟。谢晦知道终究没躲过这一劫,于是放手一搏,起兵向建康抗命。后被檀道济击败,被俘,被押送至建康处斩。
徐羡之,字宗文。徐羡之出身低微,和傅亮、谢晦相比,祖上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履历,唯独爷爷徐宁曾受到桓温父亲桓彝的赏识,被推荐给庾亮。庾亮任命徐宁为江州刺史,可惜还没赴任就病死了。
和傅亮、谢晦的才学比起来,徐羡之就是个学渣,不过徐羡之有一个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的组织工作能力超强。早先徐羡之曾和刘裕同在桓修的幕府中工作,所以徐羡之认识刘裕很早,二人关系不错。但是徐羡之加入刘裕阵营的时间要比傅亮、谢晦都晚。刘裕平定卢循叛乱,接受了太尉的官职。直到这时徐羡之才投到刘裕门下,任太尉咨议参军。
徐羡之文化水平不高,平时沉默寡言,名士清谈时基本只有当听众的份儿。但徐羡之擅长围棋,他还把下围棋的思考方式带到日常工作中去,所以他安排工作缜密得当,朝野上下都佩服他工作能力强,认为他具有宰相的能力。
刘宋开国,徐羡之官至录尚书事、司空,位极人臣,官职高于傅亮、谢晦二人。刘裕重病,徐羡之与傅亮、谢晦、檀道济同为顾命大臣。刘裕死后,废杀刘义符、刘义真,徐羡之都是主谋。迎刘义隆称帝,也是徐羡之的主意。
宋文帝三年,徐羡之得到傅亮的通风报信,知道宋文帝要对他们下手。徐羡之无力反抗,只能逃出城去,在一家陶器作坊里自刎而死。徐羡之的两个儿子随后被杀。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八)
说完了文士,我们再来说说武将。刘裕可以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纵横中国,和他帐下有众多名将分不开。
有一个概念需要纠正一下,我们一说到武将,似乎都是关、张、赵云的那种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样的人物,其实大部分武将符合这样的条件,比如刘裕自己早期就经常上阵耍大刀。但是也有一部分武将,他们个人的武力值很渣,却以谋略取胜,比如我们先要介绍的这一位,王镇恶。
王镇恶,从名字来看似乎应该是一位满脸横肉、凶神恶煞的家伙,但其实真不是这样。王镇恶有个大名鼎鼎的爷爷,前秦丞相、武侯王猛。王镇恶出生于五月初五,和孟尝君田文一样,被王镇恶的父母认为不吉利,打算把他过继给家族中没有后代的成员延续香火。王猛见到了这个孙子,惊讶地说:“这个孩子不一般啊,当年孟尝君就是这天生的,却能做齐国的相国。将来兴旺我们家族的,说不定就是这个孩子呢。”就这样,取名为“镇恶”,有辟邪的意味。
王镇恶十三岁那年,苻坚兵败淝水,前秦国内大乱,王镇恶就跟随叔叔逃难来到东晋,定居在荆州。成年后,王镇恶喜读兵书,擅长谈论军国大事,以谋略见长,遇事决策果断,骑马却不是他的强项,更别说马上骑射了。可见是个统御值远远高于武力值的人。
刘裕北伐南燕时,王镇恶只是天门郡临澧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的县令。有人向刘裕推荐王镇恶,刘裕把王镇恶招来一谈,立刻被王镇恶不俗的能力吸引,当即把王镇恶留在自己的大帐里聊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后,刘裕对其他下属说:“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啊,将门有将,今天我算是信了。”于是王镇恶就成了刘裕的下属。
卢循进攻建康时,王镇恶镇守查浦垒,多有战功。王镇恶人生的杰作当属后来偷袭荆州的刘毅,以及刘裕灭后秦的战争。可惜,王镇恶和同事的关系不融洽,刘裕因刘穆之病逝仓促离开长安后,留守长安的将领发生内讧,王镇恶死于内讧之中。这个我们后面都会讲到。
沈林子、沈田子兄弟。沈林子,字敬士,是弟弟。沈田子,字敬光,是哥哥。这兄弟俩前面已经出过场了。
沈家兄弟要讲起来还是叛臣家属,他们的父亲沈穆夫在孙恩作乱中投靠孙恩,在孙恩攻占浙江时被任命为余姚县令。谢琰、刘牢之率北府军进入浙江,快速打跑了孙恩,沈穆夫被镇压。沈林子、沈田子就跟随爷爷及叔叔们躲到深山里避难。可是沈家宗族中有一位叫沈预和沈林子、沈田子家有仇,就到官府曝光了他们躲避地地点,结果导致沈林子、沈田子的爷爷和叔叔们全被官府缉拿后被杀。沈家兄弟跑得快,躲过一劫。
后孙恩再次侵扰浙江沿海,刘牢之二次入浙江平叛。这时,其他将领的部下多喜欢抢劫百姓,唯有刘裕所部秋毫无犯。沈林子、沈田子就带领活着的家族成员投奔刘裕。
沈林子对刘裕说:“我的爷爷、父亲、叔叔们都在战乱中遇害了,父亲有罪也就算了,爷爷和叔叔们被杀属于私仇,我们兄弟之所以还苟活在天地间,就是为了报仇。今天看到大人您的部队纪律严明,是正义之师,所以前来投奔。”说完哭得稀里哗啦,在座的人都被沈林子哭得心酸不已,刘裕也被打动,就收留了沈家一众人,把他们带回京口,分给他们房屋居住。这时沈林子、沈田子兄弟等于成了刘裕的家臣。
刘裕起义兵时,沈林子、沈田子都参加了。刘裕占领建康打跑桓玄后,沈林子、沈田子特地向刘裕请假回老家复仇。
这一天仇人沈预家族举办祭祀活动,来了很多客人。沈林子、沈田子趁乱冲进沈预家,当着众人的面乱刀砍死了沈预,还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沈预全家男女老少!事后沈林子、沈田子拿着沈预的人头到爷爷和叔叔们的坟墓前祭奠,算是大仇得报。
报仇后,沈田子回到刘裕府中,沈林子则留在老家隐居,刘裕多次征召,沈林子就是不回去,直到刘裕准备北伐南燕,沈林子才重新回到刘裕的幕府。在后来刘裕北伐南燕和征讨卢循的战争中,沈家兄弟多次出场,亮点十足。
刘裕灭后秦之战,沈林子、沈田子各领一路人马,相互配合支援,从武关攻入关中,配合刘裕的大部队攻灭后秦。战后,刘裕带着沈林子返回徐州,沈田子留守。正是沈田子和王镇恶不和,引发内讧。沈田子杀死了王镇恶,自己又被别人杀死。内讧的结果导致长安失守,刘裕第二次北伐功亏一篑。
沈林子为人低调,为官清廉,有所收入都分给贫穷的亲戚朋友。刘裕很喜欢沈林子,一直留在身边。刘裕称帝后,沈林子母丧,回老家守孝。丧事办完,刘裕特批沈林子往来建康和老家之间,非紧急大事可以不必还朝。
刘裕病重期间,诏沈林子入宫陪伴,而这时沈林子也得了重病,在刘裕病逝前不久,沈林子先走了一步。刘裕的手下害怕刘裕知道沈林子病逝,会加重病情,都没有把这事禀报刘裕。所以直到刘裕病逝,都不知道沈林子已经死了。
沈林子还有一个光耀史册的,就是他的孙子沈约。沈约,梁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我写刘裕传记的参考文献之一《宋书》,就出自沈约之手。
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前面介绍过朱龄石、朱超石兄弟的出身,跟随刘裕后,一直是刘裕手下的得力将领。刘裕起义兵进攻建康的途中,朱龄石曾因不愿与桓氏相杀而主动请求为后援,受到刘裕的赞赏。在卢循进攻建康的保卫战中,朱龄石有精彩表现。而朱超石是何无忌的属官,跟随何无忌迎战徐道覆。何无忌兵败,朱超石被俘,后逃归刘裕,令刘裕很高兴。
桓谦配合徐道覆合击江陵失败被杀,朱超石原先是桓谦的参军,就收敛桓谦的尸身,妥善安葬,以尽曾经的主、臣之礼。
刘裕攻灭刘毅后,以朱龄石为主将进攻蜀地的谯纵。朱龄石吸取刘敬宣攻蜀失败的教训,也是在刘裕事先正确部署之下,朱龄石前后用了一年时间收复了益州,灭谯纵的谯蜀政权,被任命为益州刺史。
刘裕北伐后秦时,朱龄石留守建康,戍卫皇宫,朱超石为刘裕大部队前锋。大军进入黄河后,北魏派出十万大军,跟随晋军行动,对晋军造成威胁。刘裕派将领丁旿带领七百士兵和一百辆车登上黄河北岸布下著名的“却月阵”,又命朱超石带领两千士兵和大量弓弩上岸加强阵势。北魏出动三万骑兵进攻“却月阵”,被朱超石击败,伤亡惨重。
刘裕灭后秦后,留守长安的将领内讧。刘裕无奈之下派出朱龄石前往长安接手那个烂摊子,并让朱超石率领水军在黄河上接应。朱龄石在胡夏政权军事威逼下撤出长安,逃奔潼关,朱超石在蒲坂接应。兄弟二人退至曹公垒,归路被胡夏军队切断。不久,曹公垒被攻破,朱龄石、朱超石被俘虏,押送到长安后,兄弟二人同时遇害。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十九)
为什么要在这里详细介绍刘裕集团的重要人物?因为这个时候,刘裕的羽翼已经丰满起来,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韬光养晦了。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在刘裕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刘裕在政治上不再唯唯诺诺,瞻前顾后,而是果断出击,下重手打击异己势力,改朝换代的步伐明显加快。
和刘裕对立的势力都哪些呢?显然是东晋政权所仰仗的豪门大族势力,以及这些豪门势力延伸到地方上的,和豪门大族有各种瓜葛的地方大族。这些势力通过对东晋政权的支持以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也就是对地方上土地的拥有权。大量底层百姓只能依附这些豪门或地方大族生存,为他们打长工。
士大夫阶层也分为豪门和寒门,寒门士人晋升之路异常坎坷,比如孟昶、刘穆之这样的,如果没有刘裕起义兵,他们恐怕一辈子只能混迹于东晋政治生活的中下层,中央大员、地方高官基本上和他们无缘。
这样一分析,很明显刘裕的政治对手是谁?政治盟友是谁?一目了然了。
土地兼并严重和藏匿流民是东晋大族们的典型特征。底层百姓的土地大量被豪门侵占,失去土地的百姓变成流民。大族收纳流民,既为大族们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又成了大族们的私人武装,有的大族还专门收留不法之徒,成为了地方上的恶势力。刘裕早年就是混社会的,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十分清楚其中的危害。所以打击豪门兼并土地和收纳流民,既是打击异己势力的经济基础的好办法,还能在底层民众那里收获好评。这一招非常有效,以至于我们也搞过“土改”,目的是一致的。
义熙七年,刘裕对江南大族进行了一次打击,名义就是“藏匿流民”。会稽郡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大族虞亮收容了各类亡命徒、逃犯等一千多人,这次成了重点打击对象。刘裕杀了虞亮,并以管理不力免去了会稽内史司马休之的职务。
杀虞亮、免司马休之,刘裕动了东晋统治阶层的奶酪,也是两年后更大规模的土改行动“义熙土断”的前奏。
豪门大族们面对刘裕日益张开的血盘大口,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要寻找自己的保护人,刘毅就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刘毅为人刚烈,很自以为是,自打起义兵以来,总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在刘裕之下,这些年来虽然表面上服从刘裕但内心一直不平。刘裕总的来说对于刘毅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对刘毅很尊敬,遇事也都尽量顺着刘毅的毛来抹,这也助长了刘毅的骄纵。刘毅常说:“没生在楚汉相争那个年代,真是遗憾啊!我就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去逐鹿中原了。”刘毅兵败落桑洲之后,知道自己的声望遭到灭顶打击,愈加牢骚满腹。和刘裕不同的是,刘毅文化水平较高,得势后喜欢往文人堆里扎,和士大夫阶层中的不少名流人物关系很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任尚书仆射的谢混和丹阳尹郗僧施。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谢安之孙,谢安长子谢琰的第三子,东晋末期大名士,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首倡者。
谢混仪态非凡,学识过人,文章写得好,被后世誉为“江左风华第一”,刘裕都夸他是个“玉人”。谢混是东晋驸马,娶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女晋陵公主,官至尚书左仆射。
谢混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于他首先把山水田园的内容引入到诗歌创作中来,一改魏晋以来写诗都以玄言和咏史为题材的境况,为中国诗歌创作指引了一块新的领域,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容。但是谢混的山水诗作仍然受到玄言诗的羁绊,所以成就不高。
谢混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少成就,但趣闻轶事不少。
谢混的父亲谢琰在镇压孙恩叛乱中,被自己的部下张猛杀死,一同遇害的还有谢混的大哥和二哥。后来刘裕在左里之战中活捉了张猛,就把张猛给谢混送去。谢混活生生地剖开张猛的肚子,生吃了张猛的肝!他也不嫌腥啊!这样算是为父亲和兄长们报了仇。
孝武帝司马曜想给女儿晋陵公主找女婿,就让王珣推荐,并提要求说:“选女婿要像刘惔、王献之那样的就可以了,王敦、桓温之流虽然优秀,但是一旦得势,就干预别人的家事。”
王珣推荐谢混,说他“不及真长(刘惔的字),不减子敬(王献之的字)”。就这样定了下来。谁成想还没对外公布,司马曜却死于意外。
名士袁山松也想把女儿嫁给谢混。王珣得知后,笑着对袁山松说:“你还是别碰‘禁脔’啊!”“脔”指的是猪后脖颈上的一块肉,最为肥美。东晋初创,物资匮乏,“脔”大家都不能吃,只能献给晋元帝司马睿享用,就有了“禁脔”一词。王珣这么说是在和袁山松开玩笑。
桓玄攻入建康、控制朝政后,看到谢安的旧宅不错,想要霸占。谢混就说:“想当年以召公的仁德,都能惠及甘棠树;而以我爷爷的德行,都保不住五亩地的老宅子吗?”(“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谢安的谥号)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邪?”)桓玄听说后,面有愧色,不再打谢家的主意了。
(“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一句,说的是召公经常在一株甘棠树下办公,召公去世后,人们思念他,就在那株甘棠树下祭祀他,并且不忍心把树给砍掉。)
谢混对当代中国还有一个影响,恐怕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清华大学名中的“清华”二字,源于旧址原是皇家园林“清华园”,“清华园”一名的由来,就源自谢混一首山水田园诗《游西池》中的名句“景昃(音ze,第四声)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中清华园内就有“水木清华”匾额。
谢混曾经是刘裕的属官,后来因自己晋室驸马的身份,走到了刘裕的对立面,和刘毅搞到了一起。谢混的堂哥谢澹对此深感忧虑,就对谢家其他人说:“谢混这样搞下去,迟早家破人亡!”(“益寿此性,终当破家!”)主动疏远起谢混来。
郗僧施,字惠脱,郗超的堂侄。郗超死后无子,就把郗僧施过继给郗超延续香火,所以郗僧施论地位是郗家的族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官至宣传内史、丹阳尹,可谓官居要职。
刘毅结交谢混、郗僧施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等于是在向刘裕宣布:我就是保皇党!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水木清华”匾额,据传是康熙皇帝的笔迹。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三十)
刘毅与刘裕,既有明争又有暗斗。徐道覆破何无忌,刘毅置刘裕好心劝慰不理,执意起兵讨伐,结果却大败而归,面子里子全输了。刘裕主持建康保卫战,后又在雷池、左里两战两捷,都和刘毅没半毛钱关系,这已经让刘毅在和刘裕的争斗中处于下风的下风。就这样,刘毅还不甘心失败,积极寻找机会咸鱼翻身,同时嘴上还不肯示弱。
刘裕从左里凯旋回京,晋安帝在建康城西池举办大型酒会,为刘裕庆功。席间晋安帝要求大家赋诗。这种场合大老粗刘裕显然刷不到存在感,而刘毅却露了一手,他赋诗道:“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言下之意你刘裕是六国,打仗你厉害;我刘毅是正始,有的都是名士、文化人!不过刘毅似乎没弄明白一点,文化人要和大兵斗,怎么打得过?
这次西池会之后不久,刘毅召集一批朋友到自己家做客,刘裕也来了。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乘兴玩两把,掷骰子赌钱,一把几百万输赢。
当时的掷骰子赌钱,估计是这样的:一把掷五个骰子,骰子可能和现在的一样都是正方体;每个骰子上有一面名为“卢”,图案可能是龙虎之类,表示最大;有一面名为“雉”,图案可能是山鸡,表示第二大;其他几面名为“黑犊”,图案可能是黑色小牛,表示什么都没有。有卢的就赢了,大家都有卢,就比谁卢的数量多。大家都没有卢就比雉。都是黑犊就打平。
前面几个掷骰子的全都是黑犊。轮到刘毅时掷出了雉,刘毅开心地把外衣都脱了,起身离开座榻,围着坐席绕圈,手舞足蹈,还挑衅般地对其他人嚷嚷道:“不是我掷不出卢,只是根本不需要卢就能赢!”
刘毅似乎得意得太早,他忘了刘裕还没掷呢。
刘毅夸张的表现让刘裕很来气,不过刘裕不动声色,拿起骰子攥在手心里摇了很久,对刘毅说:“那就让老兄我来试试吧!”说完掷出骰子。有四个骰子都是黑犊,还剩最后一个,在场子中转个不停。只见刘裕大喝一声,骰子停了下来,偏巧就是一个卢!
刘毅气得脸都黑了。不过刘毅肤色黑,生了一张黑脸,所以再怎么生气也看不出脸色有什么变化。刘毅强忍着怒火,用缓和的口气说:“我就知道靠几个雉赢不了你啊!”
卢循被平定后,刘裕用庾悦做了江州刺史。刘毅想东山再起,就得在军队上做文章。经过朝中同党的运作,刘毅获得了都督江州诸军事的职务。刘毅来到寻阳,因原来刘毅没发达时,曾和庾悦有过节,就借机公报私仇,说江州南部还有很多不服官府管理的蛮族,自己主动要求镇守豫章,就把江州全部的部队都划拉到自己的麾下,还趁机把庾悦幕府中的所有官吏全部带走了。庾悦气愤难平,生气上火,背上长了个疮,不久就病死了。
就在刘毅和刘裕关系微妙的节骨眼儿上,一个看似能让刘毅翻身的机会出现了。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四月,荆州刺史、刘裕的弟弟刘道规突然得了重病,无法坚持工作,刘道规上疏朝廷,请求解除荆州刺史的职务回建康。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缺什么来啥。刘毅虽然有江州的军权,但他不是刺史,没有行政权,人事、财政全管不着,不能只手遮天。如今比江州地位更好的荆州有了空缺,刘毅当然不能让机会溜走。通过朝中谢混等人的帮助,刘毅成功得到了荆州刺史,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的职务。
在这一过程中,刘裕的表现十分耐人寻味。
荆州刺史意味着什么刘裕难道不知道吗?怎么可能!但是刘裕为什么不阻止呢?虽然朝廷中保皇党有一定的实力,但以目前刘裕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以及他那些党羽在朝廷中的势力,想要阻止刘毅的任命还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刘裕是希望刘毅可以回心转意,不要彻底滑向和自己作对的深渊?还是刘裕在欲擒故纵?就像当年郑庄公对待共叔段那样,等他“多行不义必自毙”?从现存的史料来看,还真不好得出结论。
朝廷正式任命下达后,刘毅还不满足,他一方面上表要求把广州和交州的军权给他,另一方面表奏郗僧施为南蛮校尉和自己的后军将军司马,表奏毛修之为南郡太守。
这种公然建立政治集团的作为,刘裕居然也同意了!
刘毅又上表,表示自己将要去远方赴任,请求回一趟京口老家祭奠先人坟墓。刘毅从豫章回到建康,刘裕特地邀请刘毅一聚,双方在倪塘相会。按理说,这应该是一出很好的鸿门宴,但刘裕并没有这样做。
刘裕已经久经考验的铁杆部下胡籓就对刘裕说:“大人您认为刘毅将来会甘心居于您之下吗?”
刘裕沉默了很久,说:“那你说该怎么办?”
胡籓说:“论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刘毅不如您;要论文化修养,您就不如刘毅,所以文人士大夫是倾向于刘毅的。我看刘毅肯定不会屈从于您,不如在这次宴会上杀掉他!”
刘裕说:“刘毅和我有复兴晋室的大功,他还没有表现出什么严重的过错,我们怎么能自相残杀呢?”于是和刘毅欢宴而散。
以刘裕这番言行来看,似乎刘裕还对刘毅抱有幻想。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连胡籓都看得出来的东西,刘裕还不明白吗?这还真是细思极恐啊,刘裕就是要等刘毅表露出可以运作的把柄,好有借口给刘毅致命一击呢。
刘毅呢,可能前面的操作,自己要什么刘裕就给什么,让刘毅放松了警惕,以至于飞扬跋扈起来。刘毅不但把自己原来豫州刺史的属官全部带走,路过江州时还把江州的军队一万多人也全带走了。到了江陵,刘毅把荆州各级官吏来了个大换血,把自己的人安插到了各个位置上。这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
巧的是,刘毅刚到荆州不久,水土不服,突然得了重病。刘毅身体似乎一直都不好。徐道覆打到寻阳的时候,刘毅原本早就想起兵讨伐,可那时也突发重病,所以一直拖到刘裕从山东前线返回建康后,身体稍有好转才率军出发。这一次的情形和那次差不多。
刘毅这一病不要紧,刘毅的那些铁杆跟班不淡定了,都害怕一旦刘毅病逝,自己会被刘裕清算。郗僧施就劝刘毅把堂弟刘籓调到荆州做刘毅的副手,刘籓此时的官职是兖州刺史,驻扎在广陵。刘毅同意了郗僧施的建议,上表朝廷请刘籓来荆州。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刘裕觉得戏演的差不多了,刘毅已经表演得足够了,是该收网了!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三十一)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刘裕假意同意刘毅征召刘籓去荆州的要求。刘籓不知是计,离开驻地广陵入京。刘籓一到建康,就被刘裕逮捕,同时刘裕收押刘毅最大的政治盟友谢混,不久就逼朝廷下诏,以谋反的罪名赐死了刘籓和谢混。
清理掉刘毅在朝中的同党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刘毅本人了。不过刘毅手头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可不像刘籓、谢混那样一纸诏书就能搞定,刘裕知道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考虑到刘毅从军多年,军事斗争经验丰富,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刘裕决定亲自上阵,收拾这位老战友。
出兵前,刘裕也做了相应人事安排。以才被免职不久的宗室司马休之为荆州刺史,顶刘毅的职;以弟弟刘道怜镇守京口,在自己离开建康后好监视朝廷;建康则安排起义元老诸葛长民为监太尉府留事,表面是把大后方托付给诸葛长民,其实是把他调到建康来监视起来,同时任命铁杆心腹刘穆之为建武将军,把建康的兵权交给刘穆之,让他防备诸葛长民。
九月底,一切安排停当后,刘裕从建康起兵征讨刘毅。而此时的刘毅还蒙在鼓里,建康的情况他完全不知道。
这一次征讨刘毅,是王镇恶的成名作。起兵前,王镇恶专门找到刘裕,请求自己为前锋。刘裕同意了王镇恶的请求,并派蒯恩为王镇恶的副手,给他一百条兵船。刘裕特地叮嘱王镇恶:“你到荆州后,如果发现敌人没有防备,才可以主动攻击;如果不然,可以纵火焚烧敌人停在江边的战船,然后驻泊在江岸上等我的大部队前来。”刘裕是担心王镇恶立功心切,盲目求战会遭到失败。
不过这次刘裕是多虑了,王镇恶的确有两把刷子,是一个很会动脑子打仗的将领。一路上王镇恶打着刘籓的旗号,对外声称是刘籓来荆州赴任。这一点说明此时刘裕收押并处死刘籓和谢混的事情并没有对外公开,外界对此毫不知情。
就这样,王镇恶一路声称这是刘籓的船队,逆长江而上,沿途刘毅安排的哨卡都毫不怀疑。十月,王镇恶走到距离荆州治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二十里的地方,都没有被人发觉。王镇恶偷袭江陵的计策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时,王镇恶一不做二不休,根本不等刘裕大军,就率军登岸。王镇恶在岸上插满旌旗,在每条船上留下两个士兵留守,对他们说:“你们估计我到了江陵城下的时候,就在船上击鼓,造成江岸边有大量援军的假象蒙蔽敌人。”
王镇恶以蒯恩为前队,自己率领后队跟进,又分派小部队沿长江运动,看到刘毅的战船停泊在岸边的,就纵火烧船。王镇恶还特地吩咐前队的士兵:“碰到有人问你们,你们就说是刘籓到江陵了,你们是刘籓的人。”果然,沿途碰到各种人物,都没有一个怀疑这支部队是来干什么的。
蒯恩的前队走到距江陵城五六里的地方,刘毅部下将领朱显之有公务要到江边去乘船。看到这支奇怪的部队向江陵赶来,就问情况,听说是刘籓的人,就追问士卒:“刘籓刘大人在哪里啊?”
蒯恩的前队士兵忽悠朱显之:“刘大人在后面呢!”
朱显之认识刘籓,沿着部队一直走到后面,也没看见刘籓的人影。此时刘籓早就见阎王去了,朱显之当然不可能找到。朱显之起了疑心,仔细观察这路人马,居然还携带兵器和大量攻城器械!这是搞什么搞?
朱显之再眺望岸边,发现停泊在江岸的舰船全都在起火燃烧,远方还传来一阵阵战鼓的声音。直觉告诉朱显之:大事不妙!
朱显之立刻掉头,快马赶回江陵城,向刘毅通风报信。一进城,朱显之就下令马上关闭江陵城门,同时发动城内驻军准备迎战!
可是朱显之还是晚了一步,王镇恶的先头部队已经进了城,一看城中有变,马上占领城门,接应王镇恶的后队入城。
于是刘毅的部下就在仓促之间和王镇恶的部队交上了火,江陵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刘毅的下属中不乏忠义之士。刘毅的长史谢纯原本准备去见刘毅,刚出家门,就发现城内的混乱。谢纯是谢安二哥谢据的孙子,出身名门。谢纯的仆人们担心谢纯有危险,打算簇拥谢纯回到府邸内躲避。谢纯怒斥道:“我是刘毅大人的下属,面对危险我怎么能独自偷生?”果断下令赶到刘毅府邸和刘毅汇合。
王镇恶这边亲自上阵督战,从上午打到下午,外城刘毅的部队被王镇恶打散。王镇恶控制住了外城局势,随后猛攻内城。王镇恶早就准备好了攻城器械,派人在内城城墙上打洞,打穿了城墙,王镇恶率军攻入内城。
进入内城后,王镇恶部和刘毅的部下展开激烈巷战。王镇恶一边战斗,一边派人把朝廷赦免刘毅部下的诏书散发给城内刘毅的部下,企图分化瓦解刘毅军的斗志,另一边派人给刘毅送去刘裕写给刘毅的亲笔信,估计内容无非是让刘毅放弃抵抗就饶他一命。
此时的刘毅内心已经明白了一切,知道自己早死晚死都躲不过这一劫,看都不看刘裕的亲笔信,直接一把火给烧掉了。刘毅也亲自上阵,带着毛修之指挥部下拼命抵抗。刘毅军战斗力不低,双发斗得难解难分。
刘毅出身北府军,带到将领的手下很多都是京口的流民。王镇恶这边的士兵很多也是京口人,双方的士兵当中很多都是叔伯兄弟或是表亲,结果这仗打得十分有趣,双方一边互殴一边聊天。一开始刘毅的部下还不相信刘裕亲自带兵来了,双方打着打着,刘毅军开始得知刘裕带着大部队正在赶往江陵的路上,军心开始动摇。
打到夜里,刘毅的部下开始溃散,混战中刘毅帐下勇将赵蔡战死,刘毅的身边只剩下几百亲兵卫队,退入府邸继续顽抗。王镇恶也担心夜里混战,自己的部下会发生误伤,就把部队撤出了内城。在城外把内城团团包围,空出内城南门,围三缺一,坐等城内的士兵自己崩溃。
刘毅知道继续死守只能是死路一条,又担心王镇恶在南门外有埋伏,就集中兵力,打开内城北门突围而去。
毛修之对谢纯说:“你跟着我逃吧!”谢纯拒绝了,最后死在乱军之中。
刘毅一逃走,内城的抵抗也彻底瓦解,天亮后王镇恶顺利地控制了整个江陵城。
刘毅趁夜色逃出江陵,来到城北的牛牧佛寺,打算躲藏在寺里避难。当初桓玄篡晋失败,刘毅作为主帅率军进攻江陵的时候,桓玄的堂兄桓蔚在江陵失守后曾投奔牛牧寺,牛牧寺住持释昌和尚收留了桓蔚,结果被刘毅以收藏叛贼的罪名处死。如今寺庙里的和尚们看见刘毅来了,就对他说:“当初我们的住持师父收留了桓蔚,结果被刘毅大人给杀了,现在我们可不敢再收留什么人!”
走投无路的刘毅仰天长叹:“我自己定的法规,如今作茧自缚!”无处容身的刘毅走进寺庙旁的小树林,上吊自杀了!
天亮后,老百姓在树林里发现了刘毅的尸首,就跑到江陵汇报给王镇恶。王镇恶派人把刘毅的尸体拉到城内,和被抓获的刘毅的子侄辈一起,在街市上斩首。
刘毅的哥哥刘模逃到了襄阳,被襄阳太守鲁宗之捉住斩杀,并把头颅送给了江陵的王镇恶。至此,刘毅一党势力被连根拔除。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三十二)
王镇恶偷袭江陵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偷袭战的一次经典战例,是王镇恶的成名作,完全可以和唐代李愬“雪夜袭蔡州”媲美。可是现代研究古代经典战例的各种书籍却忽视了这一战。
为什么说这一战堪称经典?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刘毅从江州去荆州赴任时,就带走了江州一万多正规军,再加上江陵原有驻军,总兵力怎么都在两三万以上。反观王镇恶,刘毅给了他一百条船,以当时兵船的运力,每条船最多二十多人。所以刘毅兵力十倍于王镇恶。这也是为什么战前刘裕特地叮嘱王镇恶,最好驻扎在江岸边等待自己大部队的原因。
再来看攻守之势。刘毅守城,王镇恶攻城。古时候冷兵器作战的年代,城墙对于防御方来说,绝对是改变战局的存在。看看公元378年前秦苻坚之子苻丕攻襄阳之战,苻丕十几万大军围攻襄阳将近一年,最后还是襄阳出了内鬼,打开城门,襄阳才被攻陷。而王镇恶从早上发起战斗,到了夜里刘毅就全军溃败,刘毅被迫突围逃出江陵,最后自杀。王镇恶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内结束战斗,破城杀将,这简直就是奇迹!
王镇恶的成功,在于王镇恶的谋略,战术运用得当。有两条最为重要。
其一,偷袭战,重在一个“偷”字,如果自己的意图都让对手知道了,那也不叫偷袭了。王镇恶打着刘籓赴任的旗号,很好地掩盖了自己的作战意图,打了刘毅一个措手不及,这是战胜的首要前提。
其二,在双方接战时,成功运用心理战,利用刘裕在整个东晋军队中崇高的威望,把刘裕正在赶往江陵的路上这一重要信息散播给刘毅的部下,瓦解刘毅军的斗志。试想,如果刘毅军对刘裕完全无感,就算在战斗刚打响时发生混乱,刘毅也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调动江陵城内城外的驻军,利用兵力上的优势,打王镇恶一个反包围。那样的话恐怕王镇恶就会被包了饺子吃掉!
王镇恶袭江陵之战,可以说是用了最小的代价解决了问题。试想,如果王镇恶没有果断发起突袭,而是等待刘裕大军到来后再两军对垒,那么耗费时日不说,双方部队人员伤亡肯定要增大好几倍;战火波及江陵城内城外的百姓,对荆州正常的社会生活将会是一场灾难。
十一月,刘裕率大部队抵达江陵。估计刘裕在出发前根本没料到王镇恶这区区一百条船就搞定了刘毅,看到这样的结局自然心花怒放,上书朝廷封王镇恶汉寿子的爵位(此汉寿非关羽所封汉寿亭侯之汉寿,不展开)。
刘毅及其近亲已被王镇恶诛杀,下面要处置的就是刘毅的亲信了。谢纯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刘裕没有继续追究;郗僧施在战后被活捉,作为刘毅集团的核心成员下场自不必说,被刘裕杀了;刘毅帐下大将毛修之,面对王镇恶的偷袭还积极帮助刘毅抵抗,刘毅死后无路可走,只能投降。原先毛修之虽然是刘毅的部下,但和刘裕的私人关系很好,刘裕赦免了毛修之,也没有追究。这样一来,毛修之干脆跳槽加入了刘裕集团。
刘毅的四叔刘镇之,一直闲居在京口。刘毅发达后,多次想提拔这位亲叔叔,可刘镇之毫不领情,还对刘毅、刘籓兄弟说:“以你们的才能,走到今天已经足够了,要我看你们的富贵不会长久。我也不想沾你们的光,以免以后受你们拖累。”刘毅、刘籓上门问候刘镇之,总要被刘镇之教训一番,这让刘毅兄弟很是苦恼,也很怕这位叔叔。刘毅每次登门,在离刘镇之家还有几百步的地方,就把随从仪仗打发走,自己换上百姓穿的衣服,带着几个仆人才敢进刘镇之的家门。
刘毅被杀后,刘裕也知道刘镇之不是刘毅一伙的,没有为难刘镇之,还上表朝廷,授予刘镇之散骑常侍、光禄大夫的官职,刘镇之一概推辞,没有接受。
处理了核心成员,刘裕没有继续扩大打击面处理刘毅的属官和部众,统统赦免。刘裕还向刘毅的咨议参军申永问计:“现在荆州这种局面,下一步该怎么办?”
申永回答:“作恶之人已经伏法,对基层官吏和底层民众应该施以额外的恩惠;重新建立各种社会制度规范,让社会生活回归正轨;提拔任用有能力的人才补充官吏队伍。如此而已!”
刘裕采纳了申永的建议,上表朝廷减免荆州地区的税负,赦免刘毅部众及其家属,任由他们返回原籍从事生产,赦免荆州五年以内的刑徒,放宽刑罚,礼遇荆州地方士族,从中选拔官吏。这样一来,荆州百姓从战乱不安中迅速恢复,社会秩序也趋于平稳。
刘裕还从荆州中分割出十个郡建立湘州,并自领湘州刺史。这一招的目的是为了制约继任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削弱司马休之的势力。
刘裕在荆州就待了两个月,次年(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二月回到建康。在荆州的这两个月里,刘裕干了两件大事,一是谋划怎么对付诸葛长民,二是谋划伐蜀。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件。
诸葛长民,出身琅琊诸葛氏,说起来还算是诸葛亮的远亲。诸葛长民为人暴虐贪婪,发迹前在乡里名声就很臭。刘裕谋划起义兵反对桓玄,诸葛长民是主要谋主之一,由他在厉阳起事,占领厉阳相应刘裕。不过在起义过程中诸葛长民没帮上什么忙,由于刘迈在起义前泄露了起义计划,诸葛长民被抓。好在当时镇守厉阳的刁逵没有当场杀掉诸葛长民,而是把它押送到建康。诸葛长民走到半道,刘裕、刘毅在京口、广陵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诸葛长民这才捡回一条命。
刘裕击败桓玄,迎回晋安帝复辟后,诸葛长民以起义元老的身份,官职扶摇直上,官至青州刺史、豫州刺史,都督江北诸军事,一直镇守江北,算是个地方实力派。诸葛长民得势后,以前的劣迹愈发不可收拾,贪污成性,贪不到的就直接抢,他治下的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
诸葛长民当然知道自己作恶多端,一直担心刘裕会以此为借口收拾他,所以虽然富贵,但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如今诸葛长民看到刘毅被杀,不免兔死狐悲起来,对身边的亲信说:“去年把彭越做成了肉酱,前年杀了韩信,今年该轮到我了吧!”这话说的还真有点搞笑。
诸葛长民由此动了谋反自保的心思,但是又担心自己实力不足以对抗刘裕,心里还多少对刘裕抱有一丝幻想,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对抗刘裕的事情,幻想刘裕可以放自己一马。
为了探探刘裕的虚实,诸葛长民特意找到刘裕的铁杆心腹刘穆之,问他:“我听到有人议论说刘太尉一直对我不满,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穆之留守建康就是为了防备诸葛长民的,诸葛长民却来问刘穆之,想想也不可能得到真实的信息啊!诸葛长民这智商也是捉急。
刘穆之当然要忽悠诸葛长民:“将军您想到哪里去了啊?刘大人西征,把老母和幼子都托付给将军您照看了,怎么可能对您不满呢?”
诸葛长民想想,也对哦,就放心回家了。
诸葛长民的弟弟诸葛黎民可比诸葛长民头脑清醒得多,诸葛黎民就劝他:“想当年黥布、彭越的故事绝不会是个案吧,如今刘毅全家被杀,这足以引起我们诸葛家的警觉啊,我建议趁刘裕还没回来,赶快起兵!”
诸葛长民一时没了主意,犹豫不觉,忍不住叹口气说:“人在贫贱的时候就总想着发达富贵,可一旦富贵加身又会身处险境。如今就算我想回到丹徒做个平头老百姓,还有这个可能吗?”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三十三)
诸葛长民并非没有动过歪脑筋,不过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很难和刘裕对抗,需要找同盟者合力对付刘裕。这一思路本没有错,可错就错在诸葛长民在挑选同盟者的问题上做出了最坏的选择,他竟然去找了刘敬宣。
刘敬宣此时官居冀州刺史,名为刺史,实际上没有地盘,顶多管理一些当年从冀州逃难而来的流民的后裔。刘敬宣没多少实力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刘敬宣一直都是刘裕那边的。
刘敬宣虽然曾经是刘裕的顶头上司,可那早就成过往的云烟了。刘敬宣为躲避桓玄逃离东晋,再回来后,原先的身份地位已经归零,他和刘裕也对调了身份。
刘敬宣为人谨慎,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从来没有站错过队。刘毅去荆州当刺史之前,就曾经写信给刘敬宣,希望他跟随自己一同去荆州,任自己的长史兼护南蛮校尉。面对刘毅伸来的橄榄枝,刘敬宣没有喜出望外,反而吓得够呛。刘敬宣深知这是一滩浑水,考虑再三,刘敬宣把这件事偷偷汇报给了刘裕。刘裕倒是很大度,对刘敬宣说:“我保老兄你没事,你想去就去,不必想太多。”不过从后来的事情看,刘敬宣没有去荆州,应该是找了个借口推掉了。
面对刘毅的拉拢,刘敬宣都没有上错船,怎么可能接受诸葛长民呢?
诸葛长民却没有想到这么多,他给刘敬宣写信说:“刘毅自以为是,暴戾狠毒,是自取灭亡。如今想作乱的人已被铲除,天下回复太平,如果还有什么富贵的事情,我想和你一起享用。”
有了上次刘毅的经验,这一次刘敬宣没有害怕,一方面把诸葛长民的信封好,派人送给了刘裕;另一方面直接给诸葛长民回信说:“你所说的富贵,我承受不起啊!”
刘裕看到刘敬宣送来的诸葛长民拉拢他的书信,笑着说:“阿寿(刘敬宣的小字)不会辜负我啊!”由此刘裕对诸葛长民动了杀心。
留在建康的刘穆之也看出诸葛长民的异心,担心他会起兵造反,毕竟刘裕的家小还都在建康。一天刘穆之特地打发走其他下属,唯独留下太尉参军何承天商量。
刘穆之问:“刘大人如今还会有什么安危吗?”
何承天说:“荆州那边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只有唯一一处会有危险。往年刘大人从左里凯旋回到石头城的时候,太放松了,没有任何防卫。这次从荆州回来,一定要提前做好护卫工作。”
刘穆之开心地说:“哎呀,如果不是你,我可听不到这么好的意见啊。”
人还在荆州的刘裕,也在考虑如何不引起诸葛长民的疑心。铁杆跟班王诞出了个主意,他请求让自己提前单独返回建康。
刘裕对他说:“诸葛长民已经起了坏心眼,你还敢单独回去吗?”
王诞说:“诸葛长民知道我是您身边的红人,我只身返回,他就会认为大人您不会对他不利,这样可以稍稍安抚他一下。”
从当时刘裕在荆州的立场来看,建康的形势不是很明朗,诸葛长民很有可能起兵造反。王诞只身返回的做法,有一定的风险。
刘裕对王诞的表忠心非常满意,笑着对他说:“你的勇气超过孟贲和夏育啊(孟贲和夏育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力士)!”批准了王诞的计划。
王诞先期回到建康,诸葛长民也没有任何动作。这说明诸葛长民在拉拢刘敬宣失败后,就已经放弃了起兵造刘裕反的念头了。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二月,刘裕安排好荆州事务后,率领军队启程返回建康。为了防范诸葛长民可能会对自己发起偷袭,刘裕故意让大军的辎重船队走在前面,并且让船队前后分成好几段,前一段抵达建康后,后一段都要拖延上几天再抵达,目的就是要试探建康的情形。
建康方面得知刘裕即将返回,按惯例百官要到新亭迎候刘裕。可是官员们连续到新亭等候了好几次,都没有等到刘裕的人影。诸葛长民当然也在等候官员的队伍中,他竟然没有从刘裕这左等右等都不来的怪事中嗅到任何的危险。
刘裕走在大部队的最后面,前面的队伍抵达建康后,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刘裕多少安心了一些。但是诸葛长民写给刘敬宣的信就在自己手里攥着,这是铲除诸葛长民最好的借口,刘裕可不会让这么好的机会白白溜走。
二月底,刘裕脱离大部队,躲在一艘小船里,避开百官的迎奉,偷偷潜回了自己在建康的府邸。其实刘裕这么做有点过度小心了。
三月,一切准备停当后,刘裕对外放风,说自己已经到家了。诸葛长民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都这个时候了他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悬在自己的头上,竟然屁颠屁颠地跑到刘裕府上拜会刘裕,自己送上门去!
刘裕没有当场将诸葛长民拿下,而是将他引入府中叙话,但在厅堂的帷幕后面埋伏下一名勇士——丁旿。刘裕没有和诸葛长民谈朝廷和政事,也丝毫没提他给刘敬宣写信的事,而是大说特说这些年来和诸葛长民之间的革命情谊,以前说到和没说到的,这回一次说了个够,说得诸葛长民的内心火热火热的,以为刘裕还当自己是老弟兄,乐开了花。
就在诸葛长民放松了警惕的时候,丁旿突然从幔帐后冲出,一把把诸葛长民拽到地上。《资治通鉴》上用的词语是“殴之”,就是说丁旿都没有动刀,直接上拳头,当场就把诸葛长民给打死了!
刘裕这个做法让人很费解,要杀诸葛长民,根本不需要和他那么多废话,直接拿下一刀砍了,很容易啊。为什么还要和他聊了那么多过去的事情呢?还有,杀诸葛长民为什么要用拳头呢?难道刘裕内心已经痛恨诸葛长民到了极点吗?用刀来杀他还嫌不过瘾?非要慢慢打死他才解气?
不过这一战倒是令丁旿名声大振。从此建康城内多了一句俏皮话:“做人不要太嚣张哦!不然我就叫丁旿来收拾你!”(“勿跋扈,付丁旿。”)
打死诸葛长民之后,刘裕命人用车子把诸葛长民的尸体送到了廷尉府,同时下令缉拿诸葛长民的亲属。
诸葛长民的二弟诸葛黎民也是位勇士,面对刘裕派来抓捕他的士兵,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奋起反抗,和来人格斗,最后才被杀死。诸葛长民的三弟诸葛幼民和堂弟诸葛秀之也一同被杀。诸葛氏的势力就此灭亡。
楼主:caniforget999  时间:2019-06-11 18:07:36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三十四)
说完刘裕在荆州谋划的第一件事——收拾诸葛长民,再来说说他谋划的第二件事——伐蜀。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时任益州刺史的毛璩发兵三万进攻在荆州叛乱的桓玄余党,结果益州士兵不愿意打仗,发动兵变。叛军掉头攻打成都,杀了毛璩,并推举毛璩的参军谯纵为主。谯纵自立成都王,建立了一个历史上称作“西蜀”的政权,这也是“五胡十六国”中的政权之一。期间谯纵曾在卢循、徐道覆叛乱期间,联合桓谦企图趁火打劫吃下荆州,可计划没有成功。刘裕在义熙三年(公元407年)也曾派刘敬宣攻打谯纵,却大败而回。双方这一来二去,梁子结得很深。
这次刘裕亲征刘毅,事先肯定做足了准备,兵船粮草辎重一样都不少,可没成想这些物资还没派上用场,刘毅就让王镇恶轻轻松松地收拾了。如今这么多人马物资走到了荆州,再掉头带回建康,似乎这一趟很不划算啊。刘裕干脆计划,沿江而上攻打谯纵,也好摊薄一下成本。
那么派谁做主将进攻西蜀呢?刘裕用了朱龄石。
朱龄石当时的官职是西阳太守。刘裕考虑朱龄石本身就是行伍出身,又在自己帐下任多年的属官,信任度是有的。可是刘裕的很多部下都反对,认为朱龄石资历尚浅,担心他不能担负如此重任。
刘裕则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被部下左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十二月),刘裕任命朱龄石为益州刺史,臧熹、蒯恩、刘钟为副将,从自己带到荆州的部队中分出二万人马给朱龄石伐蜀。
临行前,刘裕和朱龄石密谋伐蜀的策略。刘裕对朱龄石说:“往年刘敬宣走黄虎(今地不详),结果无功而返。按道理这次我们应该走外水(岷江),敌人会认为我们会用声东击西之计,依然走内水(嘉陵江),出黄虎进攻成都,这样必然会在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安排重兵等我前来。如果我们这样做,正着了他的道啊。所以我决定我们布置疑兵走内水,你带领主力部队走外水。这样做一定会成功!”
刘裕考虑到一旦先公布作战计划,会走漏风声,特地把作战计划封在信封里,在信封面上写下“到了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再打开”。士兵们都不知道这一战该怎么打,大家就懵懵懂懂的开拔了。
毛修之是被谯纵叛军反杀的前益州刺史毛璩的侄子,所以坚决要求刘裕派自己跟随朱龄石一同伐蜀。刘裕考虑到毛修之一旦去了,肯定要大开杀戒,为伯父报仇,担心毛修之杀戮太多而影响蜀地百姓对东晋的好感度,并且会拼死抵抗晋军,因此态度坚决地拒绝了毛修之的请求。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五月,朱龄石大军抵达白帝。朱龄石打开信封一看,里面写的是:全军主力走外水进攻成都,臧熹带领一部人马走中水(沱江)进攻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属德阳),军中老弱组成疑兵,乘坐大型战船走内水进攻黄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刘备到东吴娶亲前,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这一“锦囊妙计”的桥段的原型,应该就出自刘裕的这个信封。
众将有了刘裕的将令,便依计而行。朱龄石率主力加速行军。七月,抵达了南距成都二百里的平模(今地不详)。谯纵果然还和上次抵抗刘敬宣那样,把重兵交给谯道福镇守涪城,在平模只有一万人的部队沿岷江两岸筑城防守。朱龄石果断出击攻城,一举将岷江两岸的城池攻破,斩杀守将。
平模被攻克,成都大门洞开。谯纵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弃成都北逃,在路上上吊自杀。
谯道福还打算率领部队回师成都,他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全部拿出来赏给将士们,鼓励他们跟随自己与晋军决战。谁成想他的手下拿了钱财却不替人消灾,过了一夜跑了个干干净净!谯道福也只好逃亡,半路上被人擒获,送到了朱龄石的营门,被当场处斩。
就这样益州彻底平定。西蜀政权仅存在了九年就成了历史。
再来看刘裕,义熙九年二月杀诸葛长民后,建康已经成了刘裕的天下,再也没有任何人具有挑战刘裕的能力。已经是稳操胜券的刘裕还不打算让反对他的人安生,他知道那些高门士族心里还不服他,所以对他们再来一次打击很有必要。怎么打击他们呢?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狠狠打击他们的经济实力。
东晋一朝豪门大户兼并土地,收纳流民为部曲的现象非常严重。两年前的义熙七年,刘裕曾经以打击地方士族隐匿流民为名,搞过一次人口普查,还顺手收拾了几个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地方豪强。现在刘裕在朝廷上可谓是想怎么搞就能怎么搞,他再次祭起“土断”这一大杀器,重点排查江南地区,大量没收地方士族兼并的土地,解散他们的部曲,并把没收的土地分配给那些流民们耕种。
刘裕的这次土断史称“义熙土断”,是东晋开国以来,自桓温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经济整顿。“义熙土断”让原本依附于士族的部曲变成了有土地的自由民,既沉重打击了政治对手们的经济基础,又在底层民众中树立了衣食父母的光辉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义熙土断之后,朝廷加刘裕太傅衔。刘裕还算客气,没有接受。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消停了一年的刘裕又把魔掌伸向的东晋宗室。这一次遭殃的是宗室里硕果仅存的有名望有实力的人物——荆州刺史司马休之。
司马休之是东晋立国以来第三任谯王司马恬的儿子,第四任谯王司马尚之的弟弟。司马尚之在桓玄攻入建康时被杀,司马休之则和刘敬宣等人一起逃到了南燕。刘裕起义成功后才得以返回。
回来后的司马休之就成了刘裕和东晋朝廷政治斗争的主要抓手。先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因被桓振击败而免职。后任会稽内史,又因为刘裕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会稽郡是重灾区而第二次被免职。刘毅被杀后再一次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这一次,司马休之在荆州干得不错,士民归附,口碑很好,眼看有做大做强的趋势。这让刘裕如鲠在喉,怎么可能容忍呢?
要打击司马休之也需要个借口啊,司马休之在荆州深得民心,也没有什么过错,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刘裕找到了突破口,司马休之的儿子,第五任谯王司马文思。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58333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更新时间:2019-06-11 18:07:36

评论数:7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