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没书可读,重读追忆

没书可读,重读追忆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借着对布洛尼林子的回忆,在这一卷的最后揭示出了我开始我所问的那个问题,即他夜间梦到那么多房间,他到底在哪?他在巴黎,时间是1913年,而他当年在这儿见到希尔贝特的时间或者说见到斯万夫人散步的时间是1895年。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结束。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第一部
斯万夫人周围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今天在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令我很震惊,同时也像是明白了什么。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在这一部分开首不久就引入一个新人,他是德.诺布瓦先生,一名外交官,与德.维里巴西始终保持着情人关系,在文中当他得知“我”和母亲要去巴尔贝克度假,他说了一句“啊,我得把这消息告诉一位对此很关心的女士。”指的就是她,而“我”也正是通过她认识了圣卢,因为她是圣卢的姑姑,这在前面也曾提过。说到德.维里巴西夫人,其实她就是“我”的外祖母的从前的一位交好的女友,后来稍微有些疏远,在巴尔贝克期间两人又重新修好关系。这个老太太人很好,是少有的在本部作品中没被作者揭短的人。
还是来说德.诺布瓦先生,出于职业的缘故,他很少袒露自己的思想,对什么都不做出评价,脸上也总是毫无表情,倒是在礼貌上一点不缺,做得过头了,就显得有些拘谨和古板。他对事物的见解还是有的,父亲反对“我”从事文学,希望“我”去当外交官,是德.诺布瓦让他改变了看法,不再认为写作是一种低下的职业。另外,他还成功促使父母同意“我”去看拉贝玛的演出。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出特别的东西来,甚至承认很失望,由此导致父亲大为恼火,觉得似乎是亵渎了拉贝玛。
这里我想说的是,囿于年龄和其他因素的缘故,他觉得不精彩情有可原,等到后来他再一次去看拉贝玛的演出,便由衷地赞叹拉贝玛精湛的演技,只可惜那时拉贝玛已经衰老,地位岌岌可危,正被新人所威胁。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改变一个男人的往往是一个女人,奥黛特改变了斯万,让他变得庸俗不堪,文中是这样描述这种变化的:“他使自己素有的本能、欲望、机智服从于那个女人的卑俗野心,尽力建立一个适合于他的伴侣的、由他们两人共有的新的地位,这个新地位大大低于他从前的地位。因此,他的表现判若两人。”其他还有一些,我就不说了,总之,他过去对于与威尔士亲王交往从来缄口不说,如今却要对一个办公室副主任上门大加炫耀,这种炫耀,被从德.诺布瓦的嘴里一评述,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斯万炫耀得未免过分,老说某某人和某某人下星期邀请他们夫妇,其实,和这些人的交往有什么值得夸耀呢?他表现得既不稳重,也无趣味,几乎连分寸也不懂,像他这样的雅士竟然如此,不能不令人吃惊。他不断说:‘我们每晚都有宴请。’仿佛这很光彩,仿佛他成了新贵,其实他并不是……总之,这位交游甚广,而且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斯万居然对这些至少可以成为三教九流的人大献殷情,未免古怪。我以前认识他,他是一位素有教养,在最高级的社交圈里也闻名一时的人物,但他如今竟然感激涕零地感谢邮政部办公室主任大驾光临,而且询问斯万夫人‘能否有幸’拜访主任夫人,这让我感到既吃惊又好笑……”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在德.诺布瓦这次的讲述当中,他还道出了斯万娶奥黛特的缘故:“在婚前的那几年里,那个女人确实玩了不少手段来敲诈他。每当他拒绝她时,她便把女儿从他身边夺走。‘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再介绍一位新人,邦当夫人,阿尔贝蒂娜的姨妈,性情乖张,才智平庸,不怎么讨人喜欢。她是最早奥黛特圈子里的人,之后在“不止一百次说过不愿去维尔迪兰家的话之后,因受到星期三聚会的邀请而激动不已,并且盘算着如何才能尽量多去几次”,这是书上的话,我照本抄录下来,而且接下来作者又说她属于依靠“缺席”引起别人注意的人,由此知道她在维尔迪兰夫人家注定长久不了。
同邦当夫人一唱一和的是戈达尔夫人,在写维尔迪兰夫人圈子时,她始终显得无闻,这时候却表现得相当机灵和话语多,也不知是丈夫终于成了名大夫之后她变得无比自信了,还是在没有过多男人在的情况下她变得自由了,总之,有点不像之前的那个人。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在本部作品中,作者数度提到在斯万的眼里,奥黛特步入中年前长得同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画中人相像,我找了两幅出来,但依据文中所说她很瘦削,脸部棱角分明,那应该就是第一幅中人,即名为《春》的人。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第二部
地名:地方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今天跑跑题,看点别的,说真的,我真是被书中的“我”的花痴伤着了,没完没了地爱女人(当然这也怨作者),就连鲁森威尔的村姑、火车道旁卖牛奶的姑娘也不放过,更不说接下来又要奔向巴尔贝克沙滩上的那群少女,直至把阿尔贝蒂娜“囚”起来,所以如有可能,我会跳过这一部,直接到第三卷,即盖尔芒特家那边,唉,不过,也依旧是“我”对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傻痴。
转入正题,一直对什么是正剧不太了解,见黑格尔的《美学》中有解释,便来到“戏剧体诗的发展”这一部分,但由于其属于“诗歌篇”,连带着也就一起看了,而且或许必须一起看。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给大家看一幅图,《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如此一改变,竟有点像我的一个学生,它是由马塞尔.杜尚所画,表达的意思我没有搞清楚。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也许是受余光中的影响,他说国内作品很少有描写大海的,所以我每次只要看到有描写大海的文字段落,就必定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并且像是赌气似的,就在有一年回青岛时,专门租了个靠海的比较高的房间,一大早就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海面凝视了许久,并且记录下了全部所见,之后收录散文集中。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巴尔贝克是处海滨度假地,“我”与外祖母以及弗朗索瓦丝来到这里,第一晚我很焦虑,同样是出于对陌生房间的恐惧,早晨一望外边,正见美丽的大海,立刻表现得十分快乐。这里用了两个“多么快乐”,足见“我”良好的心情。注意在这部分提到了那块“僵硬的、上了浆的毛巾”,日后他要依靠这种“硌”人的感觉回忆在巴尔贝克的时光,写作手法同“马德莱小饼干”是一样的。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前面说过维尔迪兰夫人的圈子是个小资产阶级的圈子,来巴尔贝克度假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高级资产阶级,包括公证人、首席律师、首席法官等,作者以讽刺的口吻书写了这些人,特别是他们的老婆,显得一个个如同没见过世面似的,却又全都自命不凡。有一种感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贵族是充满偏爱的,也不知是否与他们的学识和有教养有关,相比之下,这些高级资产阶级则明显傲慢多了。
说起来资产阶级也确实不怎么讨人喜欢,他们的崛起似乎破坏了很大一部分东西,尤以文化为主,导致金钱至上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我其实挺喜欢有君主的社会,像日本,像英国,感觉像是一个社会特别完整似的。
从前受制于课本的教育和导向,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没有自己的观点,如今在看了许多书之后,尤其以法郎士的《诸神渴了》,为主,包括《巴黎圣母院》等,忽然就认为也许有时与贵族共存是最好的形式,且不说对旅游业的贡献,而是当听到王子、公主时,总感到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被触动,反正觉得特别美好。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在巴尔贝贝克“我们”遇到的第一位熟人是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在前面好几处地方我都写成德.维里巴西夫人,书中提到她是马克.马洪元帅的表妹,足见她是一位真人。她也来巴尔贝克度假,并且总是身边跟随着一位仆人和一位小厮。她自然从始到终对那些资产阶级不屑一顾,由此便引来那帮人的嫉妒,动不动就在那议论她的侯爵身份是真是假。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最擅长也最喜欢埋下伏笔,这里又有一处,即一位理发师给一位军官理发,后来正是这位理发师帮着将圣卢的假期延长或是帮请了假或是其他什么的,记不清了,等到了那部分再厘清。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我”和外祖母通过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结识了德.卢森堡亲王夫人,她也一样地对人热情备至,在海滩上给“我”买了好多东西,塞满了我的口袋。
作者把德.卢森堡亲王夫人描写得很美,是那种阿拉伯人的美,“双肩下垂,后背上提,臀部凹陷,腿部绷紧”,画面感十足,令我想起了《阿拉丁》中的茉莉,有一段话是描写她离开时的场景,“她那美丽的腰肢弯曲着,像绕在木棍上的一条蛇一样,缠绕在合拢起来拿在手中、白底蓝花的阳伞上。”这样的描写梦幻感十足,我仿佛都能看到氤氲在她身边的海滩的雾气和光影,彩色的那种。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这就是茉莉,非常富有个性,是我喜欢的那种女性。


楼主:加加妮妮  时间:2019-07-08 18:58:24

在这一部分中,在对三株树的描述,作者强调了独处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看出事物中隐藏的东西。同样地,当我旅行时,我也通常希望只有我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收获会更大,多一个人似乎就不能集中思考,除非他们离我远远的。
这一次尽管三株树已经隐隐约约地向“我”透露出了点东西,似乎是对过去的回忆,但也终于没有显示出来,我在这里猜测应该是当松维尔斯万家藩篱的那几株山楂树,只等着到时验证了。
想起来我曾在西海见到的某种植物,它的植株上总是结着那种细细碎碎的小扁圆果实,我一见它就觉得似曾相识,但就是说不清在哪里见过,不过在心里已经意识到那是一种久远的记忆。第二年去,还是没忆起来,然而忽一天,我知道它是什么了,那就是胡麻。当然那种植物不是胡麻,我想搞清楚的也并非是它,而是我记忆后边的东西,那我搞清楚了,也就不再费力琢磨它了。

楼主:加加妮妮

字数:1513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6-15 20:04:46

更新时间:2019-07-08 18:58:24

评论数:3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