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新旧书过眼录(更新)

新旧书过眼录(更新)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喜读笔记,陆续买了不少笔记类的书籍,可历代笔记汗牛充栋,随意徜徉恐难窥门径;多读当然是是好办法,可生也有涯,如恣意耗费时日,怕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找相关史料研究文章及书籍不失为一种捷径。笔记史类的研究书籍不是太多,我手上仅有郑逸梅的《民国笔记概观》和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两种。后又发现此书,以史命名,厚实了许多,算得上是一巨册,内容上当更为全面一些。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多年前在图书馆借阅过此书,但读得匆匆,收获就谈不上的,不过却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希望有时间重读。这个印象不知是因陈平原,还是明清散文,或许这两者皆有之。后知道此书再版,更是第一时间购得。此书陈平原先生本拟以“明清散文十八家”为名,可因种种原因,最终只收录了九家,出版时便以《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名之。这九家就有张岱、徐渭、袁宏道我喜欢的几位,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这三位其人其文或许更值得一读,他们皆是以思想而著称,是明清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这套书有一定的年头了,别看它不太起眼,但在八十年代初中期,这套书与《世界文学》却是无数文艺青年灯塔,也是一扇重新开启的外国文学窗口,让他们知道了世界上除了我们自己的传统和苏俄文学外,还有这么丰富的、奇特的西方文艺的海洋。这套书四册八本,内容几乎涵盖了西方主要的现代文学的流派,但由于当时的购书渠道不畅,我只买到了第二册(上下),其他册数都无缘得见,甚是遗憾。
后来我们迎来了西方文学的翻译高潮,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将西方近百年来优秀的文艺作品悉数译将过来,给我们的文学创作补充了丰富的营养,完成了一次蜕变,使我们的文学再次融入世界文学的怀抱,这套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淹没于书海之中。虽然如此,可它毕竟是功不可没,有理由值得我们收藏,像收藏一段珍贵的、美好的记忆。
这套书燕山出版社再版过一次,在旧书网上价格也不低,也是这套书价值的体现吧!毕竟那一批优秀的译者实力是超凡的,其译文大多可以流传。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不谈现在的诗词热,出版了大量的品读的书,也就是在以往,诗词类鉴赏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建国后,向大众出版的鉴赏类的书籍,最早的恐怕要属刘逸生的《唐诗小札》,也可以说是他的这种通俗的写法,开创了国内诗词鉴赏写作的先河,直到上海辞书的那一系列套鉴赏辞典才达到了顶点。这类书籍对我们这些读诗少的人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至少在入门阶段是很必要,可以节约一些时间,少走一点弯路,所以我有意识的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
艾志平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艾志平北大毕业,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南下工作团,成为了一名随军记者,六十年代调暨南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写作有《古典诗词探幽》《诗词抉微》《诗美诗辩》等专著,另发表鉴赏类文章700余篇。后,这三书由百花文艺再版,将《古典诗词探幽》《诗词抉微》并而为一,就是这本《艾志平谈诗词艺术美》,另一书更名《诗词二十四美》。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多年读书、买书形成下来的习惯和兴趣,有几个人的书,只要是有新版我就会忍不住要买,郑逸梅先生就算一位。黑龙江出的那套选集我买了三册,以为是全的,那知道总共有六册,当得知时,在旧书网上的价格已经高得离谱,很难接受了。选集的前三册,我是在曾经的武汉三联书店所购,那期间也陆续在那买了好几册单行本,如:《民国笔记概观》《艺海一勺》《艺海一勺续编》《艺苑琐闻》等。后有一二十年都很少见他的书出版再版,直到近几年,他似乎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连续出了好几种选本。有又陆续收了:《小富则集而藏》《先天下之吃而吃》《花果小品》《三国闲话》《照影留痕忆旧游》,北方文艺的“郑逸梅美文类编”四种《前尘旧梦》《芸编指痕》《林下云烟》《世说人语》等。2016年8 月,北方文艺又出推出了布脊精装本“郑逸梅经典文集”四种:《芸编指痕》《林下云烟》《世说人语》和《艺林旧事》。这套“经典文集”有三种书名与“美文类编”相同,一种由《前尘旧梦》更名为《艺林旧事》。这两套书内容上有那些不同,我大致对照过,以为内容差不多,也就没有重复买。2017年8 月“经典文集”又推出了《艺林散叶》,那么这套文集应该是有五种。我收的这一本就是2017年8月的这一版。2019年9月1日北方文艺又出了一套“经典文集的”修订版,但这个修订版只有四册,不见了《艺林旧事》。这套修订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修订法,因没有见到书,也无从判断了,不过这种做法我认为有所不妥。
郑逸梅先生的再度流行,是否得益手机微信的普及就不得而知了,但郑先生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顶级的段子手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段子虽说也是八卦,可却是高级的、有营养的八卦。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老话说得有:爱屋及乌。我于孙犁是非常喜欢的,他的书陆续收集了不少,从早年《孙犁文集》小说卷、《孙犁散文》三卷、《书衣文录》、《芸斋书简》、《大象人物书简文丛:芸斋书简续编》、《白洋淀纪事》,到《耕堂文录十种》、《耕堂书衣文录》(影印本)、《孙犁书札:致韩映山》、《孙犁文集》(补订版)等,我以为收罗得应该算是较全了。除这些书外,我还收集了几本有关孙犁先生的书,有《孙犁传》,有他女儿所写的《逝不去的彩云》,有百花社编的《百年孙犁》,还有就是这本《荷花的光影——孙犁之旅》。此书作者段华,他亲灸孙犁先生十几年,当有些一手资料以及佚事、逸事可读。
读书多年下来,我发现许多文化老人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忠粉围绕在他们身边,如:张中行身边的靳飞,汪曾祺身边的苏北、黄裳迷吕浩等等,他们这些人要么常在老人身边受教,要么狂热收集老人的书籍,都应该是超级书迷了。他们的书除了肯定有一定的偏见外,由于经常围绕于老人身边,当能掌握一些一手资料,这是我们大多数忠粉的不及的。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判断一位作家是通俗还是纯文学作家,只要看他(她)有否短篇小说集就能大致推测得出;通俗作家大多以长篇行世,少写短篇小说,因短篇小说是小说创作皇冠上的那颗最耀眼的明珠,与其花费时间创作一部短篇小说集,还不如写部畅销小说来钱快。史蒂芬·金曾参与了劳伦斯·布洛克编辑的短篇小说集《光与暗的故事》的写作,他说写一个短篇,花费精力和时间不说,基本上赚不着钱。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短篇小说是一位作家纯度的试金石,如果他一生没有创作出短篇杰作,那么就不能称大师或巨匠。我国优秀的小提琴家薛伟曾就演奏小品和协奏曲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别看小品短小,但演奏起来非常难,因为必须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要抓住听众的耳朵,否则就失败了;而协奏曲和大而长的小提琴作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听众一路前行,不怕你不入毂。他虽是说小提琴,但把它引用到小说的长篇与短篇上面来,也还十分形象。
世上的事没有绝对的,不过大致这样来判断,错不到哪里去的。
梅芙·宾奇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比较陌生,是因为我从来都不太读通俗小说,那么多优秀的小说都读不来,哪有时间再去顾及它们;我并不是否认这些作品的价值,只是不喜欢和没有时间去读罢了。她是爱尔兰作家,广告语说她是爱尔兰国宝级的畅销书作家,上海文艺和上海译文曾译过她的二三部长篇小说,由于不太关注,所以不熟悉。这次浙江文艺出了她的三部作品,两个长篇,一个短篇集,我喜欢短篇,当然第一时间买了这部短篇小说集了。这个集子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类似小说集,讲述一个爱尔兰小镇的街道——栗树街几十看来家长里短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一样,有种亲切感。当然了,我们不能以《都柏林人》《米格尔大街》《小城畸人》的艺术水准来要求这部短篇小说集,这样,我们就能顺利的读下去,读完它。或许你能从中发现你自己的,还有你父母或祖辈人身影。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谢谢关版的抬爱!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有些作家的真实生活比自己的小说要丰富得多,比如说张爱玲,我们关注张爱玲本尊的轶事,不敢说比她的作品更多,最起码也不会少太多;苏雪林也是这类的人物,虽然她的名气没有张爱玲那么大。这两个人物都是被文学史所忽略的人物,一个是因“孤岛时期”所发表的小说、与汉奸胡兰成缠杂不清的个人情感,更是为后期所创作小说的政治倾向;一个主要是因辱骂和攻击鲁迅,再个,与其说她是位作家,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学者,她的文学创作并不算很多。坊间对她的传闻最多的是她的婚姻生活,三次拒婚,再结婚,同居不同寝,最后分居不离婚,再再是“五四”时期追求自由个性的新女性代表性人物。另一个是与鲁迅反目,在鲁迅死后对其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直至1966年正值鲁迅逝世30 周年时,在台湾《传记文学》发表二万七千字的长文《鲁迅传论》仍然大骂不止。此后于1967年出版《我论鲁迅》,攻击才告一段落。这段恩怨究竟因何而起呢?几十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得出结论。有人说是因鲁迅的态度,在见过的几次面里鲁迅的未曾与苏雪林交谈过,苏的自尊心爱刺激,因崇敬而生恨。一说是苏雪林爱慕鲁迅,因爱生恨。还有一说是源于鲁迅与胡适之间的笔伐,苏为胡适出气,等等。没有谁不能骂,但苏雪林所选择的时机却也有失君子之德。
此本书是芝雪林的乡人所辑的一部文集,前几篇系有关先贤的研究性文章,后所有皆为现代文坛人物或纪念性或批评性文章,有沈从文、茅盾、施蛰存、叶圣陶、丁玲、冰心等名家。因苏雪林与他们同处一个时期,有些还有过交往,所写所评多为一手资料,且其未受极左的思想所桎梏,读来当能获取一些客观的意见,于全面研究这些现代文坛的代表性人物是极有益处的。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知堂先生翻译日本文学应该算是不二的人选,早先因购书的渠道不畅,只购得了《日本古代随笔选》和《如梦记》等少数几本译作,甚是遗憾。近来出版业繁荣,买书的网络又发达,于近段时间购得了新版的《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石川啄木诗歌集》,还有一本《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旧梦——周作人译文精选集》。他的另两本译文《古事记》《平家物语》不是太感兴趣,暂时没有买来读。他最著名的《枕草子》,因为《日本古代随笔选》里收了,而且我以为是最好的版本,所以看到众多的新版我不为所动,没有买洗版的欲望。《如梦记》致公出版社出了个新版,内容没有变,应该还是陈子善选编的版本,我也不准备洗版。后来我又发现百花文艺出了个版本,改名为《露水的世》,还收录了小林一茶的俳句,又配上了115幅精美的植物图谱,这让我动了心。虽然我知道收录小林一茶的俳句或许是个噱头,很可能就是老版《如梦记》里的《一茶的诗》一文里译的四十九首诗罢了。
《如梦记》是文汇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由陈子善选编,除收文泉子的《如梦记》外,还收录了十余篇零星的译文和诗篇。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近年来书籍配图的风尚再度流行,书越来越像是件艺术品了。书籍是特殊的商品,有品味的书,装帧版式设计再怎么美和精致都不为过,如果再配上彩图,真是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但问题就来了,好则好矣,可一本这样的书,其价格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令人望而止步了。现在买书读书的人本来就少,如果再加上价格上的拦路虎,也许就会失去了那些有心读书却嫌书贵买不起的那一部分人。
以我这几年观察下来,那些配彩图的书有古诗词类的、植物写作类的、游记散文类的、美食类的,再就是日本文学了。前面几类是因为图片更为直观,增加了真实性和趣味性,可日本文学作品配上插图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或许是日本文学所特有的哀怨、伤感的气质决定的吧。我看到过夏目濑石、太宰治、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这些作家的书,大多配以浮世绘作插图出版,甚至连周作人翻译的几部经典作品也都配上了浮世绘,将书籍弄得花里胡哨的降低了其品味。不是我不喜欢浮世绘,但千篇一律的总显得没创意。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出现在小的或新的出版社身上,没有看到大的出版社有这种现象出现;我认为这或许是小出版社或新出版社另辟蹊径的一种手段。
这种书,因为好奇买过一两本,就行了,但这本《春时樱 秋时叶》却是心甘情愿买来读的。一是德富芦花的四季美文,一是陈德文先生的生花译笔,一是日本控风景版画巨匠川濑巴水的插图,品味四季流转更迭的同时,再欣赏川濑巴水笔下日本自然、乡村的美景,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抵上十年尘梦。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我曾说过爱尔兰永远都不缺好的短篇小说家,这位比利·奥卡拉汉便是爱尔兰新生代的短篇小说代表性人物。此君在过去的十年里,曾在世界各地的100家以上文学刊物和杂志上发表作品,也曾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和提名,小说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有作家甚至说他的小说是英语语言的一座宝库。欧美人爱说大话,这都算不得真,但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家,他还是算得上是足够优秀,虽然与他本国的那些短篇大师还差点距离。
这部小说集,收短篇小说十三篇,所写题材不外乎西方人关注的精神失意和现代生活的危机感。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生活的失意者,他们的肉体或精神饱受生活的折磨,在无常的命运面前显得恐惧和茫然无助,其中有伤子之痛的父亲、有年青时伤害过无辜恋人而愧疚的中年男人、有因一次小失误而被人遗忘的斗牛士、有为小时的偷窥行为向被偷窥人告解以获得谅解的男子、有因罹患癌症失去生活勇气的女人、有漂泊异乡却难以忘怀故乡亲子的游子,等等,他们或因自己的过失、或受命运的作弄、或不甘心失败而深受痛苦的煎熬,前途渺茫。
小说在题材和人物上有国际化的倾向,地点有爱尔兰的科克、美国的纽约、中国的台湾、西班牙的都市,人物有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西班牙人,当然了更多的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爱尔兰人了。这种写作在年青一代的作家中很普遍,但很难准确的表达出各个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集中那篇《平安地向海而行》对女人“梅”的刻画就不生动,完全像是概念中的人物。这篇小说是整本小说集中最失败的作品。
小说集中最好的作品是《托管》,甚至达到了海明威、契诃夫的高度。小说集同名小说《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使我想起了另一位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题材有些相似,写法也大致相同,但所体现出的风格却不禁相同,一个简洁蕴藉,一个充沛伤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这或许真是我《瓦尔登湖》的最后一个版本了。《瓦尔登湖》的几个主要版本我都有收藏,最早的是徐迟的网格本,到后来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瓦尔登湖(全注疏本)》,杜先菊翻译。这个版本是耶鲁大学为《瓦尔登湖》150周年出版的全注疏本珍藏纪念版,极简单的黑白设计风格,厚重的大十六开,装帧典雅质朴,不管是从外观还是内在的版式,都相当漂亮,堪称经典之作,我非常喜爱。我以为这应该是我《瓦尔登湖》最后的版本了,那知道,当我看到译林的这版本,我真心被惊异到了:这部书简直就做成了艺术品。心当然又动了,怎奈书价太高,虽然喜欢也不得不盘算一番,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购了回来。这部书十二开本,精装绿色布面烫金,浅粉色封套,内收高清彩色摄影近百幅,皆是美国知名自然摄影家效仿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数载而拍摄的湖光山色、四季美景,妥妥的经典。除此之外,仲泽的翻译也是购买此版的原因,我喜欢仲泽的翻译的“雅”,是我所接触的版本里最具汉语之美的译本。我有过他最先四川文艺“精典译文丛书”版,后又买过同样是四川文艺的“全译本”,这个译林的纪念版,仲泽秉承“译意不译辞”的原则,又做了一次精心修订,当更为完美!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我手上有一本《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是译林社“名作家文学”丛书中的一种。也认真读过,但内容大多忘记得些不多了,却认为这是本了解毛姆文学创作不可多得的好书,一直想找机会重读。我喜欢毛姆,他小说的中译本只要是能够找到的我几乎都购得,他的短篇也差不多通读了一遍,有些是再三读。在短篇小说作家中他是我最喜欢的三两个之一,他的睿智和刻薄令人刻骨铭心,你可以不喜欢他,读过之后却不得不佩服他。在小说这种文体的创建上,他虽然没有什么功劳,如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这些人,但在已有的传统文体世界里,他却能够做到极致。这也就是他始终是“二流作家”的原因,虽然在前几位,但仍然是二流作家。他虽是英国人,可他受法国文学的影响至深,在短篇小说领域,他师承莫泊桑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后他大量阅读各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俄罗斯几位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订夫等,他认为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已经远远超过当时世界任何一位短篇小说家的作品。在此基本之上他才创作出大量的短篇小说佳作。
这本书是他写作于1938年,时年64岁,距离他死还有27年。毛姆去世于1965年。这时的他作为一名剧作家和小说家,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其时,他或许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创作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回顾一下他大半生来的生活经历和作品,检讨一下得失。这里面有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呢?他虽然学过医,可这世界没有谁知道将死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去,所以最好在还活着的时候,自己来检点平生,以免死后由不相干的人来给自己盖棺定论。说得冠冕一些是豁达,往私下说未免不是怕别人的报复,以他的尖酸刻薄,毕竟树敌太多了,怎么都得留一手。他其实是留了两手,怕别人诋毁是其一,还一手就是在本书的第一句:“这本书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我会用种种方式把一生里发生的各色事情表现在我的著作里。”这句话继往,也开来。他是怕万一自己没死也好做个交待,“我还没老到写回忆录的时候,各位!”其实,他是没活够;以他的财富当然是活不够的了。你能有他活得精彩吗!
毛尖曾写过一篇《我的叔叔毛姆》,我没读过,好像还引起了一些小争议。我没读过。译林那一版里也有篇她写的序《毛姆叔叔》,读来也蛮好玩的。不知道毛尖的笔法是否来自毛姆,至少她的刻薄不在毛姆之下,或许你可以说不是毛尖并不是刻薄,只是调侃和反讽。刻薄是来自于自身的本性的。
这个新版真是太漂亮了,小32开,硬面精装,黑色磨沙封套,封面字符烫金,乃珍藏佳纪念版。此版采用台湾名译家陈苍多的译本,应为此书增色不少。陈苍多是余光中的弟子,梁实秋翻译奖的获得者,译作不少,我有本他译的奥哈拉的短篇小说集《奥哈拉的风情》。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残雪因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进入前三而又重新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了。其实残雪在国内文学界一直都是非常独特的风景,她像一股暗流,静静地流淌在山间小径旁,时而潜入草丛,时而裸露于嶙峋山石之间,是景致,却又时常游离于游客的视线之外。她出道早,属于八十年代先锋作家那一波的,那波人里有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人。多年过去,当这些作家要么回归主流,要么停止写作,要么进入大学教书时,整个文坛好像只剩下残雪一个女斗士在那里独自彳亍。这情形看上去是如此的悲壮,如此的怪诞,如此的反讽。
我读残雪很早了,也说不上喜欢,但那时年青反叛,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抱有天生的好感,对她也就格外注意了。她的小说我买得不少,读得却不多,到目前几乎是不记得具体读过那些作品,但小说给人的印象却是很鲜明。荒诞、阴郁、压抑、反常、艰涩等等这些形容还可以写下去,可似乎就是找不到一个更为准确的词语来表达那种情绪与状态。她的作品甚至比卡夫卡走得更远,卡夫卡至少我读得下去,还想再继续读,可她的作品没有读第二次的欲望。
我曾有三套残雪的文集,一套是湖南文艺版的《残雪文集》(四卷本),一套是民族出版社《思想汇报》、《在幽冥的王国里》、《黑色的舞蹈》、《通往心灵之路》、《黄泥街》五卷,另一套也是湖南文艺版的“残雪作品系列”《垂直的阅读》、《情侣手记》、《一株柳树的自白》、《紫晶月季花》、《侵蚀》五本,系2003至2013年短篇小说全集。这后一套书购于2014年。她的批评文集则是最近才买的三本,作家社的。这套残雪读书笔记计六种,我的这三种是《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构建新型宇宙——博尔赫斯短篇解析》、《辉煌的裂变——卡尔维诺的生存艺术》,想读读她对我喜欢的这三位经典作家的解读。
说曾有三套文集,是就在诺贝尔颁奖前几天,我将民族社的那五本在孔网上卖了。是2017年上的书,两年无人问津,一朝入了赔率前三,就有人抢着买走了。我真后悔定价还不够高,不过希望买书的人也是读书的人,那就好。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我读废名比较早,在二三十年前他还是很冷避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他了。有次到朋友当差的大学图书馆,将能够找到的他的书全都带回家来读。说是全部,其实也就是两本:一本四川文艺版的《废名选集》,一本是人民文学的《冯文炳选集》。这两本书在当时是不太好找的,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这两本书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到后来,“五四”时期的作家纷纷“出土”时,有关废名的书也紧跟着出了几本,我能够找到的也都买了,其中有:《纸坊记》、《废名散文选集》、《桥》(影印本)、《梦的真实与美——废名》、《废名桥》、《废名先生》、《阿赖耶识论》、《谈新诗》、《我认得人类的寂寞——废名诗集》、《少时读书》,再就是这本《废名文集》。这本止庵所编的文集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了,是因为收集的文章相对较全,按止庵的说法,几乎收录了截止1949年前的绝大部分散文作品。《谈新诗》《阿赖耶识论》是因为有单行本,此文集没有收录。有关他的书,最遗憾的是北大版的《废名集》没有收,确实是太贵了,买不起啊!
回忆废名的文章,写得最好的恐怕要算张中行了,而最体现废名的“真”的,可能就是他与湖北同乡熊十力两人的角力。这两人可入《世说新语》。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天才都短命,最后的胜利者都属于那些活得更久的人。梁遇春绝对是那种人们眼中的天才,如果他能够活得久一些,我们的现当代散文随笔的成就和格局或许更大、更宏阔。梁出生于1906年,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32年因病去逝,在短短的二十六年里著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译有《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鲁滨逊漂流记》《荡妇自传》《吉姆爷》等。译著里《英国小品文选》影响最大,梁遇春试图通过翻译和译注,为不了解英国历史、文学背景但又喜爱“Essay”的读者们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浙江文艺曾出过一册《梁遇春散文全编》,除收已出版的两部文集外,兼收有未结集的近三十篇书话和集外文,同时还将其三本译文也一并收录,是目前为止最为完备的一本散文集子。这本集子在旧书网上价格不低。这本书我没有,我手上只有湖南文艺版的《醉中人生》和这本《英国小品文选》。
这部书是吉林版“名家名译”丛书之一种,收《英国小品文选》(开明书店1929年初版)、《小品文选》(北新书局1930年4月初版)、《小品文续选》(北新书局1935年6 月初版),多少弥补了些没有那部“全编”的遗憾。
以谈话风为特点,在生活中寻找题目,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写就的兰姆似小品,梁实秋深得其真传,虽然他的“雅舍小品”还有不少读者追捧,但这类风格的文章在英国早就不太时新了。王佐良在《读〈牛津随笔选〉》里曾说过,这部由约翰·格罗斯选编的《鼻梁随笔选》(一九九一年),“有一类文章很少收入,即曾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盛行的‘为随笔而写的随笔’”。他还说这部随笔选代表了英国读书界趣味的改变。
时移则世异,读书趣味的改变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溯流而上,读读曾经的潮流风尚也未尝不是件有趣味的事呢!《蒙田随笔》《伊利亚随笔选》《英国小品文选》和王佐良先生选编的《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并报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我不懂诗,却想懂诗,除读诗外就找些谈诗的书来读,这本《诗的八堂课》就是谈诗的书。读完了,其实还是不懂诗。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中国诗分古典诗与现代诗,我是把唐诗宋词元曲都算成古典诗的。古典诗虽说也不是太懂,但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即便不是太懂,可至少还算是熟悉那么十几二十首绝句;那么要说现代诗知道的就太少了,甚至都不能背完任何一首,更何谈懂。作为中年油腻文青,在春情泛滥时给女孩还写过诗,哄她们时嘴里大谈余光中、郑愁予、北岛、舒婷和朦胧诗,其实脑子里只会一句:“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仅此而已。有一定年龄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五角丛书”吧,书价就是五角,好像是上海文艺出版的,我曾买过其中的一本朦胧派选;也就是这本朦胧派诗选把我给彻底朦胧了,好多诗都整不明白,到后来基本上就不再读现代诗了。这就是我读诗的一点可怜的经历,仅凭此,要想懂诗肯定是妄想了。可哪曾想到了最没有诗意的年纪却又动了想懂诗的念头,真是连自己都有些摸头不知脑:难道是燃动第二春了吗!
我还想多活两年,第二春的念头就不动了吧!谈认真的,其实想读读诗与提高汉语写作能力有一定关系。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生动的形像、鲜明的节奏律动和富于和谐的音韵美,可以纠正、治疗散文、小说语言上的毛病。诗人的小说我了解得不多,但诗人的散文比一般小说家的散文更凝练、更生动,只要是读过的人肯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书是读完了,但收获不大;这怪不了作者,是我自己的原因。不过我仍然认为这是我读到过的谈现代诗一般基本要素最好的一本书,对解理现代诗很有帮助,最起码对我来说。作者的思路比较清晰,在《后记》他说:“八讲中,博弈讲的是诗的发生学,滋味、声文和肌理分别从味觉、听觉、触觉来讲诗的鉴赏论,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则涉及诗的主题。‘’这第一讲博弈我是读得过瘾的,作者说西方文论将诗分为两派一派主灵感,一派主技艺,前者是博,后者是弈,说形象一些,一种是赌徒型的诗,一种是弈棋型的诗。这种说法我是第一次听说,也可以说是不大不小的收获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威廉·特雷弗属于那种偏冷的作家,但在西方其名气却与艾丽丝·门罗不相上下的,这一点看他在《纽约客》上发表的过许多短篇小说就可心知道了。偏冷或许是因为他多写短篇小说,而短篇在读者眼里是不吃香的;现在的读者多喜欢读有故事性的长篇小说,一是有故事可看,二是可以不动脑,就相当于看长篇连续剧一样,好混时间(当然了,这仅限于爱读书的人,喜欢打牌的人最烦书了,“书”与“输”同音,晦气)。国内出了威廉的三个长篇小说人民文学两部:《露西·高特的故事》《爱情与夏天》,上海文艺一部《费丽西娅的旅行》;短篇有三部都是“短经典”所出《雨后》《山区光棍》《出轨》,一部是浙江文艺的《纸牌老千》。这就是国内他所有的书了。
相较于艾丽丝·门罗和另一位他的同乡科尔姆·托宾,他在短篇小说上的成就或许更高,这是我个人的判断(不争论),他比门罗的视野更开阔,题材上也更多样。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个人顾不得读多了门罗,就会发现相雷同的现象,容易造成记忆上的混淆;她是那种不能集中起来阅读的作家,最好间隔一段时间再去读,或许会更好一些。我自己有一套门罗的文集,但没有拆封,我读她,是在省图一本本借阅着读完的,我发现这种读法应该是最适合门罗的。
其实威廉·特雷弗也不适合集中阅读,我总是隔些时候拿出来重读,而且每次重读都能够会有收获。
这部《费丽西娅的旅行》有着悬念小说外壳,非常好读,但随着阅读地深入,你就会发现作家更感兴趣的是人物而不是故事。希尔迪奇是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他即是杀害无辜少女的凶手,又是因家庭悲剧(母子之间混乱关系,小说里描写比较隐晦)导致心理极端扭曲的受害者。他外表柔弱、斯文,希望通过自己的情感付出和经济帮助来感化女孩子们,寻求真爱,以来完成自我的拯救;可当他发现女孩子们真实的动机和各自的所欲想离开他时,触动了他压抑至深报复心理(混杂着自卑、委屈、仇恨、反抗、无奈、激奋),将她们杀害,目的是想将她们永远留在他的记忆深处供他时时怀念。
费丽西娅则是一位涉世未深,因怀孕受父亲的责骂,到英国寻找孩子父亲的少女,也是众多怀揣梦想去寻求希望与幸福的女孩子中的一个。她侥幸逃脱魔爪,但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在异乡继续流浪,找寻内心的希夷。宗教反复出现在书中,但并没有令俩人得到皈依和解脱:一个选择了自杀,另一个选择继续流浪天涯。
这部书实则是讲述现代人的逃离和寻求精神皈依的故事。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19-11-26 09:07:52

早些年订过或买过四种杂志:《读书》、《随笔》、《世界文学》、《外国文艺》。除《世界文学》订到2016年,其它杂志都没再订或买了;《世界文学》订到2016年为止,是从那年起辞职回家了,而家附近又没有邮局,是这样才没续订的。现在准备再重新订《世界文学》。扯这么远主要是想说与《读书》杂志有点关联的事,自从上面没有那些我喜欢的文化老人、学人的好文章,且再也读不懂大部分篇什起,我就没再碰过《读书》了,虽然书还是一如既往地读。
前不久读了一本江弱水的《诗的八堂课》,算是让我初浅地了解现代诗的写法和读法。于诗,不管是古诗、现代诗和译诗我多少读了一些,可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让我有所得,就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心里还想找作者其他书来读读。网上一搜,发现了这本《湖上吹水录》,是“读书文丛”之一种,就立马下单;书到后大致翻了翻,发现作者在《读书》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而且许多篇的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也就认为这些年不读《读书》或许真是个不小的损失。
书里有篇文章是谈夏济安翻译《外国名家散文选读》的,恰巧我这段时间经常翻看这本书,我的这本不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的中英文对照本,但也不是复旦大学的改译本,版本有些暧昧,可译文是夏济安的原译是没错的。这篇文章江弱水先生是秉持着学者谨严的学术态度,认为夏济安先生翻译得尽管出色,但多少有些意译成分,且有些译文存在随意窜改的情况发生。这一点他没有错,译文确实存在增删的情况;但如果考虑到夏先生是把这些译文当作了自己的创作,当朋友提出意见时,他还不断修改,使之更像是地道的中文创作这一意图上,作者在立论上就欠一些妥帖。其实按夏志清的说法,夏济安先生也没错,他本来就没准备将此译作出对照本当成翻译范本的意思,错在今日世界出版社不应出对照本。
拉杂写了几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7413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8-11 18:17:45

更新时间:2019-11-26 09:07:52

评论数: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