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八十五)十有五而无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5岁那年,是1992年,我成为了县一中九二级七班的一名学生。
开学大概有几个月左右,没学习,干嘛呢?干活。学生三人为一个劳动小组,要从家里拉来地排车一辆,准备铁锹人手一把,具体劳动内容是什么呐?学校新修宿舍楼,平房宿舍不再用了,已经推倒,我们的任务就是用车把废弃建筑垃圾清运出校园,倒到指定地点。
宿舍既然为新修的,那当然暂时还不能住,借住在本村长辈也是同学的灵叔的亲戚家,自打初中起,缺乏自立精神的我,一直是灵叔的跟班儿——那院里有棵山楂树,记得红红的山楂满满的一树。
年少之时,懵懵懂懂,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干活,也不知道要干到什么时候,只知道听话,现在想来,大概有的同学是不用参加的罢?
农村出身,生性腼腆的我,常常听到的评价是“肉”、“小脸儿”(都是人前不能讲话、上不了台面的意思)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心中暗暗发誓要改进,为此还专门订阅了《演讲与口才》杂志,每期仔细研读,积极参加班里演讲比赛,虽没什么大长进,不过敢于在人前抛头露面了,也算是小有进步吧。
同学涛兄和我一样,爱看小说,金庸的书看罢了,就看古龙的,古龙的书别有一番风格,如果说金庸的书是端庄大气的阿朱,那古龙的书就是古怪精灵的阿紫,各有各的吸引人之处,后者尤其擅长制造悬念,常常在课堂上看得忘了时间,不过书都是涛兄租来的,哈哈,我是没钱租的,一天内两人分别看完同一本书,应该算是很高效吧,看得慢了,还要多付一天的钱。其他如梁羽生和温瑞安的书也几乎都看了,《四大名捕》酣畅淋漓,《白发魔女传》令人感到惋惜,有天涛兄借来一本,说金庸的新书,是吗?读起来风格不对呢,仔细一看,署名那儿写的是“金庸新 著”。
高二有一阵儿,流行在外租住,当时学校管的也不那么严,好多家里宽裕的同学以宿舍人多杂乱,租房有利于学习为名在外找平房居住,学校南边有个村子叫南屯子,确乎是在县城之南,莫非当年屯过兵?家乡确实有好多屯的,说是隋唐时屯兵时留下来的名字,县志有载。同学江兄在那住,有时我就去找他蹭住,他那儿书多,《红与黑》、《三个火枪手》、《基督山复仇记》等等,全是名著,那真是沉浸在名著中的一段黑甜时光。
当时有一本杂志是 题写书名的,叫《中学生》,主要以文学作品和人物介绍为主,我记得上面介绍过球王贝利、南非总统曼德拉等,该杂志不时有征文活动,那时已经热衷于写作,想当个作家,幻想着有朝一日收到稿费,屡屡投稿,均不中,有一次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印在书上了,文章却没有发表,啊,三等奖名单里有我,但是只刊发二等奖以上作品,呜呼~
当时比较流行气功,托同学朱兄的福,他教会我一套“大雁功”,是模仿大雁的动作,应该是五禽戏的一种吧?据说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如果你曾经在某天夜里,偶尔看到一中黑暗的操场角落里,有四只苍白的胳膊像抽筋一样摆动的话,那很可能就是朱兄和我在练功。
孔夫子少年已经立志于学,确定了人生的方向,而15岁的我,还在摇摆不定,甚至连高考志愿也是随便一填,可见圣人与凡人的区别,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能望其项背。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八十六)四十而惑
最先感受到秋天的,是皮肤。一过立秋,身上立马不湿不腻了,腋下习习生风,神仙不啻。
中午的太阳虽然还很晒,但一到树荫下,立刻就是凉嗖嗖的。忽然想起大西北兰州的天气了,也是如此,虽然很晒,但墙阴之下还是凉爽的。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把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西方也好、秋季也罢,都属金,都是肃杀收敛之气。譬如有人身体不适,每年要到秋天才好转,那就给你人工营造一个秋天的气氛,有一个方子叫白虎汤的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叫白虎汤呢?西方属白虎,白虎比喻秋金,秋金清肃,能除夏火之炎,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也就是说,喝下去,身体里的夏天马上变秋天。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按照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人过了四十也就相当于到了秋天了,至少也快立秋了。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事业和人生之路基本定型。子曰:四十而不惑,不过那是孔老夫子说他自己,咱一般人哪能不惑?想不明白的事还多着呢。
圣人还有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来也偶然,去则必然。当初来到这个世界,有谁征求你意见了?呱呱一声,懵懵懂懂来到人间。如果当初父亲不娶我妈,能生下我吗?也许和别人结婚了,可能就生下一个我可以叫做哥哥的人?那对我来说,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琴乃至人生苦乐都不存在了?啊!这不是虚无主义吗?让人不能不联想到王阳明的名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花就是花,没有颜色,你看到的只是反射的光,就如同蓝天不是蓝的一样;花也没有形状,只是一堆原子分子的组合,只不过俗世给命名了形状而已,或星形或桃形,也不过是人心的定见罢了,世尊所谓“色受想行识”之“想”是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如果我不存在,那这个宇宙这个时空还有什么意义呢?美女、金钱、功名、名誉,统统浮云了。这就是佛陀所讲的“我执”吧,执着于有个自己、执着我与他人的分别。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我”。
但毕竟来了人世间,且探讨人世间的事吧。人人的心都像是一面镜子,世界映像在镜子上,各不相同,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所谓人跟人的差别,有时比人跟动物的差别还大。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是不一样的,如同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你说你日复一日干着同样令人厌倦的工作,那每一天能一样吗,且不说细节不同、接触的人不同、说的话做的事不同,即便都相同的话,那日子是一样的吗?世界、季节、天气、交通、心情乃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小公园的核桃又落了几颗、办公室的吊兰又长了一片新叶、洗手间的门把手换了新的、那个女同事换了条新裙子……
最重要的,你又老了一天。
有人说光是波,有人说光是粒子,德布罗意却说光既是波、又是粒子,结果为科学所证实。按王阳明大儒所说,花既有外在的唯物的客观存在,又有内心映射的唯心的存在,每人心中的花各不相同,这又有何不可呢?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八十七)近日复习《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提到最喜欢李翱《问道诗》的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不禁慨然。
话说陈宝国颇演过几部不错的电视剧,像《大宅门》第一部,像我这种极少追剧的人,只要赶上电视上面演这个剧,就能看得下去,这样的剧不多,不是咱多么眼高,而是适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嘛。除了一开始刮得黢青的老脸装小年轻略有点不自然外,就我看来,他的表演在全剧里几乎无槽点。
而在《大明王朝》里,他却是一张面瘫的脸,声调起伏也不大,反而不怒自威,道理很简单,你已经是最高权力者了,用得着说句话吹胡子瞪眼、大声嚷嚷吗?
历史课本上说嘉靖昏庸无道、喜好追求长生、长期不理朝政,当时没有过多思考,直接就对嘉靖皇帝不屑一顾了,看了电视剧,才觉得自己太过单纯、太天真、太绝对化了。
嘉靖那不是一般的聪明,我估计智商起码120以上,可以轻松地将科举出身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20年不上朝一样大权在握,试问自古以来的帝王有几位能做到?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皇帝,也就是说他从小不是按照太子的规制进行教育的,他是个过继的、半路出家的皇上,却做得很好,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前朝文官集体把持朝政的局面,重新树立皇帝的权威,让权力重归帝王家,单就一这点,就很难做到。
可是,他却是个极有个性的人,正如明熹宗朱由校喜欢做木匠一样,嘉靖喜欢修道,其实也对啊,一个人到了权力的顶峰,想杀谁杀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他还能有什么愿望呢?长生不老呗,向天再借五百年不是吗?
话说回来,即便不是当皇上,他也是会走上修道之路的。这是高智商的人常有的通病。近年总有新闻报道,什么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出家了,有的是和尚,有的当道士,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牛顿、爱迪生,有宗教信仰的还为数不少呢?不是有句话说嘛: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智商太高,容易想得多,一般人每天辛辛苦苦奔个衣食,哪有闲功夫想这想那,高智商的人,这种情况不存在了,想的就比较多,无非是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为何而来、为何而去这样的宇宙课题,慢慢就进入了玄道,只有追求终极真理才是他们才能发挥的正途,用在其他方面,大材小用了。当然我们平常人就觉得可惜了,这么大本事,当官、经商发财不都好吗?其实智商贫穷一样会限制想象力。
这就应了题目的话了:云在青天水在瓶。《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之一 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云,你就在青天,视野当然开阔,是水,你就在瓶,也可以细研三千世界、四万八千虫,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可能鸿鹄也不懂得燕雀的自得之乐,各安其位,各归其所,顺其自然,从心所欲。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八十八)我所喜欢的诗句之一: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成双成对飞过的燕子,更加衬托出了诗人茕茕孑立,为什么独立呢?为落花而伤悲,可见这人多么有闲心。那是,人家从小就是神童,14岁赐同进士出身,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统考前80名以内。35岁就是国防部副部长了,41岁当副宰相,51岁当宰相,家里有钱,门生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是人物,官、名、地位、钱、娇妻美妾,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成功,人家都达到了,可谓“荣、华、富、贵”。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还是去年那样的天气,还是去年那样的亭台,只是多了一曲新词,端起酒杯欲饮,不禁感慨,又过了这么无聊的一年呐!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八十九)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与商是中国古代的星宿名,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参星是现在的猎户座,商星是天蝎座。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永不相见。
佛家讲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是其中之一,从小时候起就有,喜欢的玩具不见了,一起的玩伴搬家走了,岂能让人开心?
及至成年之后,情窦初开,也会有喜欢的人,不过喜欢的人哪有那么多走到一起的?
不仅男女之间,知音之间也一样,杜甫和卫八处士不也都是男性嘛,惺惺相惜,偶遇少年知交,别说古代了,就是现代通讯如此发达,当年的玩伴,你有谁的微信?即便是有,能不能自然的坐到一起而不别扭,在一起还有畅谈的话题?这样的能有几人?即便面对,已如路人,在心理上已经是参与商了。
有的人,是当时没有珍惜,过后再也联系不上,从你的世界中消失了,谁都会在无意之间,失去什么,突然地注意到的时候,他已经不在身旁了,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九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般的诗,很忌讳重复,像纪晓岚“: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样的诗,是很难得的。李商隐的这首诗中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也算是古诗中少见的了, 读来却不觉重复,为什么呢?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讲述今天,后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畅想未来,各有意境。
俗话说:秋收冬藏,秋天,万物丰收,当初是种子的又归于种子,在仓库的又收回仓库,甚至地球也回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那么作为一个不能归家的旅人来讲,怎么能不起思乡之情呢?问君能有几多愁?看看那涨满的秋池吧,都要溢出来了。
如果有一天,回到心心念念的地方,和友人重逢,畅谈离别之情——肯定是长谈了,因为蜡烛的芯烧了很久、已经结花儿了,需要剪剪了。谈什么呢,就说说当初的思念吧,就是那一天,就是那一夜的秋雨,今天也是西窗,也是秋天的夜,时空变幻,恍惚间,真的不知道当初是梦,现在是梦呢?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九十一)家乡的中秋
家乡素有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天被称为“天爷爷”,地被称为“地奶奶”,而太阳被称为“爷儿爷儿”,月亮则被称为“月朗娘”(同音,姥姥的意思),可见月亮之于小朋友是比较亲切的,以姥姥呼之。
儿时家乡偶有晚上放电影的时候,或某人结婚啦,或乡里要征提留粮啦,就有机会在村里的大湾里看场电影。电影散场之后,往往已经月上中天,这时边走边看就会发现,自己往前走,月亮也会往前走,我不由的感到惊奇,用手指着月亮向四姑道:“姑,你看,月朗娘跟着咱走呢。”四姑没有回应的我惊奇,反而道:“不要用手指月朗娘啊,要不手指会掉的。”啊,我赶紧藏起小手,幼小的心灵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不亚于刚才电影里的恐怖情节。
由此可见,家乡人对于月亮的尊敬,如同对于地位高的人,不可以用手指的,用手指是不尊重的行为,就像在东北直接瞅人一样。
虽然月亮无时不可赏,但是古人还是留下了一年里两个特定的日子,这可是极为罕见的。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但乡人更重视的是中秋节。概因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的收成极为重要,关系到生存命运。时间到了农历八月中,北方大部分作物也已经入库,或丰或欠,几成定局,且已经不再像抢夏抢秋收那样忙碌。这时对于天地的感恩,对于来年丰收的祈盼就提上了日程,同时也是犒劳自己的一个由头吧。

北京的中秋节目丰富些,除了吃月饼之外,还会供奉“兔儿爷”,据说是因为月宫中的玉兔曾经下凡帮助人们度过灾难的缘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每家都要请一尊兔儿爷回家。民间如此,宫廷亦然,至今,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五尊宫廷兔儿爷,可见兔儿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
在家乡就稍微简略一些了,一般家家吃月饼,分家单过的儿辈,要给老人送,八月十六串亲戚,要给亲戚送。一般送个一斤两斤的,量力而行。月饼是“益和成”的,他们所做的点心在当地很出名,据说是祖上有宫里的匠人,带出来的手艺。一包四个,每个足有三四两重,那是按老秤一斤十六两算的。每份用黄草纸包了,上面附一张红纸,印着双喜字,然后用一根细草绳十字捆好,月饼的油从纸上洇出来,月饼的香气也从包里透出来。我们一拉溜姊妹三个,去给爷爷奶奶送月饼祝贺中秋,奶奶赶紧切开两个,分给我们一人半个,这样送去四个,当场就饶回来一个半。
那时的月饼没那么多口味,就是青红丝带碎花生仁儿的,外皮绵软有劲儿,烤得微黄且不均匀,用手一掰,皮变弯了却不折断。花生酥脆,青红丝柔韧,冰糖细碎而甜,还有青红丝特有的略苦的味道(据说是桔子皮做的),现在少见了。
最重要的是供奉。普通农人不可能像皇家那样弄个月坛祭祀,但至少也有个小小的仪式吧。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切好的月饼放在盘里,条件允许的话,还要准备西瓜、苹果、桔子、葡萄等四色水果,再加一杯水酒,放在一个小桌上,供奉在月光之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祈愿来年风调雨顺。
月亮或薄云半遮面,或大大方方的坦荡独占整片天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又是一年中秋时,游子不见家乡月。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九十二)家乡的油条
2020年十一国庆,恰逢仲秋,回老家时,照例到越叔那买点油条以备带回。越叔辈分在“传”,我的辈分在“庆”,他长我一辈儿,故称为叔,不过论起亲戚来的话,可以称之为越哥,属于表哥,他的奶奶和我的奶奶是一奶同胞的姐妹。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姐妹二人嫁到同一个村了,一个称给叔叔辈的,一个嫁给侄子辈的,儿孙之间的称呼也就由他们去了。
昔日曾在杭州吃到过油条,名为“油炸桧”,据说是为纪念岳武穆、痛恨秦桧而发明的食品,直直的两根并排拧在一起油炸而成,据称其一为秦桧,另一根相伴的是其妻王氏。家乡的油条与此大不相同,也不叫这个名,家乡称为“麻烫”或“馃(音果)子”,在山东河北交界的好多地方都这么叫。
麻烫,其形状为小小的两个闭环并排紧贴、颜色金黄,轻轻揭开两片,内侧还是黄白色的,非常可爱,口感绵软,没有酥脆的感觉,隐隐还有韧劲儿,应该是利益于反复盘面的缘故,绵软的口感配合棉油厚重、香油轻灵的香气,细品还能尝到小麦的原香,让人吃了一根还想下一根。
小时的家乡,有专门的炸油条的人家,这是360行中古老的一行。随着悠远的“香油~~麻烫”的吆喝声,一个高瘦的老者穿着他那条油渍渍带有细小孔洞的蓝大褂来了,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后座外侧挎着一个同样油腻的竹筐,因为多年的使用,表面光滑圆润,按古玩行儿的话讲,都包了浆了。这时家里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就是要走亲戚的人便走家门,叫住老者:买麻烫!手头活泛的用钱,紧点的,可以用粮食换。卖油条的人麻利的掀开竹筐盖着的小白被儿—这是保温用的,里面是一层油纸即现在的塑料纸,油条的香味立马溢满了整条街。他熟练的用秤盘子称了油条,车把旁边有装麻绳的口袋,从中取出那灰色打着卷儿的细麻绳,在油条中空的地方一串,随手掐断,打个结儿,嘿,这就好了,拎着吧您呐。
限于条件,那时基本是10个10个的买,有钱的哄哄孩子吃,走亲戚看病人什么的,拿着10个一串也挺像样儿的。
收到油条的人,也不一定舍得吃,可能要等到外孙外甥闺女来,作为点心招待之用。油条耐放,经久不坏,只是水份变得少了,略显干硬,节俭的乡人不会浪费,将油条剁碎,可以与白菜粉条之类作馅儿,干的油条善于吸收多余水分,这样的包出来的馍馍不出汤。
老油条切段儿,与拍黄瓜一起,加入麻汁儿(麻酱在家乡被称为麻汁儿)、盐、醋、香油一拌,叫做老油条拌黄瓜,那可是佐酒利器。
在外吃火锅,常常会点一份老油条,趁早放到锅里,到最后吃,外表蓬松而不糟,内里柔韧有嚼劲儿,仿佛在与一位外柔内刚的隐者切磋,别有一番风味。
做油条需要手艺,可不是自己琢磨就能会的,所以自己家炸的差点事儿。专业的人士,选材、和面、发面、碱、矾、用油、火候都是很讲究的,用的油不单纯是棉油,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香油,同时对于油的使用时限要求非常严格,一锅油只能炸一百斤面还是多少,到了数量,油必须倒掉换新油,那时不止是匠人精神,而且有严格自律的职业道德,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爷爷奶奶就曾经炸过一阵儿油条,咱好歹也算是油条世家了吧?
随着时代变化,现代人讲究少油少盐,还讲究无矾,吃油条的机会就少多了,不过每次回到家乡,还是要来点家乡的油条,咀嚼传统的味道,回味岁月的悠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九十三)馓子
家乡的食物也是与时俱进的。不知打哪年起,回老家串亲戚时,各家的家宴上多了一道小菜,苦菊拌馓子。
不知是本地的原创,还是外地的流传,总之发明这道菜的人是深谙厨艺之道的,颜色上一黄一绿、口感上一脆一嫩,营养上,苦菊恰好平衡了馓子的油腻,所费不多便是一大盘,开胃又下酒。
馓子又名寒具,据说春秋时便有,为了纪念割股奉君的介子推而发明,于清明时冷吃,故名寒具。宋苏东坡《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看过《红楼梦》的人可能知道,有个叫金钏的丫鬟,其实金钏就是缠臂金,一种绞股形的环状首饰,压扁之后,与馓子可以说是色似、形似且神似。
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应该是见过馓子制作过程的,否则写不了那么详细。馓子确实是搓出来的,盘好的面,用手搓之抻之,越搓越细、越抻越长,一圈又一圈儿的盘在一起,放入锅里油炸之前,还要在手指上绕来绕来绕去,下锅,长长的筷子一挑,就成了一丛丛一圈圈儿的,色泽金黄、体态蓬松,每一根都那么纤细,整体上还有优美的弧线,惹人怜爱。
小时候吃馓子,非常珍惜,小心的用手一根根掰来吃,必须小心,因为馓子很脆,比现在的干脆面脆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掰碎了掉的到处都是,多可惜?吃起来,咸香酥之外还带点回甜、清脆的口感在口腔里炸裂开来,正如李时珍所说: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品尝之余细细观察,可以看到馓子中间有中空的孔洞,这也是脆的原因之一,那时候很纳闷炸馓子的是怎么在里面钻上的眼儿呢?
上岁数的牙口不好,那也无妨,讲究点的用牛奶,一般用豆奶粉沏开了,馓子泡入,立刻变得绵软可口,特别为老年人喜闻乐见,当年馓子可是被视为探望亲友的佳品呢。
看望做月子的妇女,也有送馓子的,喝红糖水泡馓子,除了加强营养,据说还有利于散腹中之瘀,以免有什么后遗症,莫非是“馓”者“散”也?
游历在外,偶尔也见到有卖馓子的—如果那也可以称之为馓子的话,颜色呈现可疑的暗红色、吃起来硬硬的、很瓷实,不知道搁了多少天,估计当初也没炸好,更甭提里面有空洞了,即使是这样的馓子,也少见了,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年轻人对这种食品的喜爱已经大不如前,这种传统的手艺也面临衰退的危险。
不过,过年回家时吃到的苦菊拌馓子,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美好的东西,人们不会遗忘。
苦菊拌馓子:洗净的苦菊,略放盐、糖、少许酱油、醋,点香油,搅拌,加入掰碎的馓子,再次拌匀即可,现吃现做。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字数:96011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9-06-14 00:24:24

更新时间:2020-12-21 09:12:09

评论数:5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