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壹]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壹]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1]

于是杨玄感驱兵来到弘农宫城城下,准备吃掉眼前这块肥肉。然而他不知道,一个陷阱已经为他挖好,只等他一脚踏进来。而此时守卫弘农宫城的是隋朝皇族、杨广的堂兄弟蔡王杨智积。

杨玄感刚领兵来到弘农宫城下,站在城楼上早已等候多时的杨智积立刻开启辱骂模式,对着杨玄感破口大骂,真是什么难听骂什么,估计连杨玄感的祖宗十八代都挨个问候了。

杨玄感哪里受的了这般侮辱,立刻勃然大怒,恨不得把杨智积碎尸万段,随即下令:攻城。眼看着杨玄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的好朋友加高级参谋李密赶紧跑出来苦苦劝说,让他快速领兵西进,不可在此逗留。然而气头上的杨玄感死活就是不听。最后李密也拿他没辙,只得听之任之。

看着城下杨玄感军队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杨智积没有丝毫畏惧, 他明白:杨玄感已经上钩,完全掉进了挖好的陷阱当中。

原来,那群无偿为杨玄感提供情报的老百姓是杨智积安排的群众演员,目的就是要把他牢牢吸引在弘农宫城, 阻止他继续进军长安,为卫文升、宇文述等追击部队争取时间。

杨智积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指挥守城部队,打退了杨玄感军队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让气头上的杨玄感更加怒火中烧,他命令士兵放火烧城门。“只要城门一破,大军杀入城中,我就有必胜的把握!”杨玄感的小算盘打的真是噼里啪啦地响。

一看杨玄感玩火攻,杨智积没有急匆匆地组织消防队员泼水灭火,而是赶紧让人找来木头、布料等易燃物品堆在城门内侧。随后他也命人在城门内侧放起火来,还让人不断地往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投掷各种易燃物品,火势比杨玄感放的还大。就在城门轰然倒塌的一刹那,两股大火合并,形成了一道热浪滚滚的火墙。
等着烧破城门,攻入城中的的杨玄感顿时傻了眼,门是烧塌了,可是自己的军队也被熊熊烈火挡在了门外。现在别说是人了,就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过去,杨玄感只能在城外急的干瞪眼。

就这样,杨智积开动大脑,见招拆招,生生把杨玄感拖了三天三夜,为隋朝镇反部队(镇压造反的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杨玄感也因为浪费了三天时间而葬送了自己的命运,他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这时各路镇反部队已经追了上来,距离杨玄感只有一步之遥。三天时间也让怒火冲天的杨玄感消了火,眼看追兵越来越近,他只得放弃攻打弘农宫城,急忙领兵向西逃窜,但为时已晚。

卫文升、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等人率领几十万隋朝政府军迅速包围了杨玄感部队,杨玄感只得拼死一搏,奋力冲杀,但敌我力量太过悬殊,结果一败涂地。最后,只有他和弟弟杨积善等十几个人杀出重围,逃了出来。

隋军哪里肯放掉这条大鱼,死死地咬住他们,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追了上来。杨玄感发现越逃身边的人越少,最后只剩下杨玄感和杨积善两兄弟了。连骑的马也没有了(估计累死了),只能坐11路(走路)继续逃跑。

眼看着隋军的身影越来越近,早已疲惫不堪的杨玄感彻底绝望了,自己还能逃到哪里去呢?追兵马上就要杀上来,生的希望已然没有,但死的方式自己还可以选择。杨玄感有气无力地对弟弟杨积善说道:“咱们完蛋了,杀了我!就算死也要死的有尊严,我不能让别人羞辱我。”

悲痛欲绝的杨积善也明白,除了被隋军活捉和自杀,他们没有第三种选择。但活捉不会得到一丝活的希望,只会受到极致的折磨和侮辱,自杀是目前最好的出路。

杨积善含泪举起了手中的刀,然后狠狠地朝杨玄感砍了下去,给了哥哥一个痛快。随后他调转刀刃,又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刀,准备自杀。

但因为没有伤到要害,自杀未遂,被追上来的隋军生擒活捉,连同杨玄感的尸体一起被送到杨广那里。

至此,历时两个多月、轰动全国的杨玄感造反运动彻底宣告失败。杨玄感叛乱虽然被成功镇压,但杨广依然难平心头怒火,一场血腥的政治清算就此展开。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 22]

为了发泄心中怒火,杨广下令将杨玄感的尸体大卸八块,扔在洛阳闹市示众三天。这还不算完,经过三天的曝晒以后,杨广又让人把杨玄感已经发臭的残肢断体切成肉片,然后在街上点起一堆大火。看起来似乎要烤肉片了,实际上下一步要进行的烹饪方式不是烤,而是烧。只见一堆肉片连同骨头都被投入火中,烧了起来。从杨广这么残忍的虐尸行为上来看,杨玄感提前自杀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而被活捉的杨积善哀求杨广饶他一命,理由是他亲手杀了杨玄感。但杨广根本不领这份情,直接下令把杨积善凌迟处死,在洛阳街头曝尸三天。最后用对付杨玄感的办法,把从杨积善身上切下来的肉片和剩余的骨头全部投入火中烧成了灰。
同时,杨广还给杨玄感和杨积善改了一个新的姓氏——枭,所以我们还可以把杨玄感和杨积善称作枭玄感和枭积善。

众所周知,枭是一种性情十分凶恶的鸟,杨广这么做无疑是想在精神和名誉上侮辱和抹黑杨氏兄弟,让其恶名流传千古。不但要搞臭你的人,还要搞臭你的姓。

而杨玄感的其他兄弟们,无论有没有直接参与造反,统统处死,一个不留。很多和杨玄感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受到了牵连,抓的抓,杀的杀。在这场腥风血雨的杀戮中,杨广还杀了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屠杀方式也是相当地令人发指:活埋,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些老百姓都接受过杨玄感的粮食救济。

他们没想到,因为几斤米,竟引来了杀身之祸。看来,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

在杨广的指示下,杨玄感叛乱集团的很多成员相继遭到逮捕和处决。然而,对这些人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却是一群身份十分特殊的人——官员。整场死刑的执行特别有意思,堪称一大奇观。

只见每个死刑犯都被绑在木柱子上,脖子里套着一个重重的木制车轮,防止行刑时死刑犯头乱扭,脖子乱动,方便行刑。而站在死刑犯面前的则是一群身穿各色官服,手里拿着刀剑弓箭的文武官员。

随着一声令下,大小官员拿着称手的兵器一拥而上,拿刀的用刀砍,拿剑的用剑刺,拿弓箭的就拉弓放箭。对于砍人这种事,武官干起来那是轻车熟路,家常便饭;而文官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经过一通折腾,所有死刑犯都被乱箭射成了刺猬,身上也被砍的血肉模糊,支离破碎,完全没了人样,一个个都死翘翘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杨玄感叛乱集团的重要成员居然奇迹般地逃过了杨广的屠杀。这个人就是杨玄感的高级参谋李密。不得不说,李密真是一位奇人,在他的同伙纷纷被杨广砍死时,他居然能够安然无恙,逍遥法外。

本来隋朝官吏已经抓捕李密,但押解到邯郸时,李密却用计逃跑了。他使用的计策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请客喝酒吃饭。李密和同行被押解的罪犯一起掏腰包,给押解的官吏买来好酒好菜,大家坐在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吆五喝六,好不热闹!完全没有了罪犯和官吏的差别。

这种party(聚会)一直开了好几个晚上,直到某一天晚上,在把押解的官吏灌醉以后,李密等人成功越狱,逃出生天。从此,李密开始了他传奇的江湖人生。

然而,作为隋朝头号红通逃犯,李密的逃亡生活并不好过,经常东躲西藏,昼伏夜出,吃不好,睡不好。

他曾经投靠妹夫丘君明,但丘君明不敢收留他,就把他转手给了当地一个侠义之士王秀才。王秀才不但收留了李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密,李密在这里的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好景不长,丘君明的侄子丘怀义发现了叔叔丘君明和王秀才窝藏李密的秘密,就跑到官府告发了。李密因为有事外出再次成功逃过一劫,但丘君明和王秀才却因为窝藏朝廷钦犯被满门抄斩。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李密,他不禁哀叹:天下之大,何处才是我的容身之所啊?不过有一条定律是这样说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根据这条定律,李密很快找到了新的安身之所——上山当土匪。

但是当土匪也要找一家适合自己的土匪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考察后,李密选择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作为自己的新东家。至此,贵族子弟李密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土匪。

在瓦岗军,李密开始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报负。他的很多建议得到了老板翟让的支持,并出人出钱让他放心大胆地干。最终在李密的不断努力下,瓦岗军成功实现企业转型,从一群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打家劫舍的土匪全面升级为抗击隋朝统治的正规农民起义军。

李密率领这支日益庞大的军队四处征战,胜利一个接着一个,瓦岗军的威名开始在天下流传,李密也成了隋末乱世最著名的枭雄之一。

而在一场鸿门宴上杀掉老东家翟让以后,李密牢牢把握了百万瓦岗军的领导权,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自号“魏公”,走上了人生巅峰。这一切当然都是后话。

在经过一番大肆屠杀之后,杨玄感的党羽逐渐被消灭干净,杨广心头的怒火也渐渐平息。那个让他丢尽颜面,阻碍他成为千古一帝的国家又重新占据了他的心头。杨广决定从头再来,直到搞死它为止。

于是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杨广再次启动已经执行过两次的战争计划。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3]

第五章   心结难解

大业十年二月初三,天气依然寒冷。长安城皇宫大殿内,御座上的杨广一言不发,直愣愣地看着满朝文武大臣,而底下的大臣们也是个个低头,沉默不语。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有意思的御前会议了,君臣相对,你不言,我不语。

其实这场会议已经持续了好几天,几乎每天都是这个样子,没有一个敢说话的人,真是好不尴尬!

这场会议如此奇特的原因就在于会议的主题是个棘手的难题:征服高句丽。

即使面对天下大乱、江山倒悬的危险局面,杨广仍然对征服高句丽念念不忘,这已经成为他难解的心结。

杨广还想打,但大臣们都不支持打,可又不敢公开反对,只好保持沉默。鲁迅先生说过: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杨广是个性格偏执的人,他认准的事情必须要搞出个结果。最终,在一片沉默声中,杨广爆发了。

二月二十日,杨广再次下令征调全国军队,继续攻打高句丽,强行启动了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计划。这一次,杨广依然以身作则,御驾亲征,他要亲手解决掉高句丽。

可是这次军队的调集相当不顺利,很多士兵都没有按时到达 ,甚至半路就逃跑了。对他们而言,高句丽不是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家,而是一个会吞噬掉他们生命的死亡坟墓。去了,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但逃跑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是血的代价。

对于这种不服从命令的逃兵,杨广的处置方法有且只有一个:杀无赦!

当着广大将士的面,杨广下令将抓回的逃兵全部斩首示众,喷涌而出的鲜血一点儿没有浪费,全都抹到了战鼓上。不一会儿,一面面硕大的战鼓都被鲜血涂成了红色,让人看着不寒而栗!

这种血腥的行为艺术有着一个专业的名字——衅鼓,是古代打仗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

杨广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举行“衅鼓礼”,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震慑逃兵,让他们明白,逃跑照样是死路一条;二是为了激励士气,为这次出征博个好彩头。但这种粗鲁残暴的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实际作用,依然有大批的士兵逃亡。此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尽管跑了很多士兵,但这次出征的规模依然不容小觑。

七月十七日,杨广带领数十万远征军再次渡过辽水,重新踏上了高句丽的土地,此时已经进入秋季。从春季开始调集军队,到秋季才来到高句丽,足足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可见这一次的出征有多么地不容易!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4]

功亏一篑

杨广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斗过程,史书记载的都不是很详细,只说了一个大概。而对第三次远征的战斗经过,记述更是极其简略,只大概说了一下水军总管来护儿方面的作战情况。

这次出征,水军总管来护儿还是负责率领隋朝海军渡海作战,最终的攻击目标依然是高句丽的首都平壤。但这回来护儿的进军路线进行了部分调整,不再是直接横渡黄海,沿着大同江北上进攻平壤。而是先领兵攻打高句丽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毕奢城(位于今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内),再向东拐弯攻打平壤。

来护儿这么做,是因为毕奢城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就像是插在隋朝陆军和海军之间的一颗钉子。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毕奢城,向东北方向可以进攻隋朝陆军,支援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各城守军;同时,由于其临近大海,还可以向东从背后偷袭隋朝海军舰队。所以毕奢城的存在,对隋朝远征军是个很大的威胁,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另外,根据本人猜测,来护儿可能在第一次进攻高句丽时吃过毕奢城的亏。而第二次进攻高句丽又恰巧赶上杨玄感叛乱,来护儿率领的海军还没来得及出发,就掉头奔赴中原镇压杨玄感了,根本没有机会打掉这个威胁。现在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来护儿发誓一定要拿下毕奢城,解除后顾之忧。

来护儿到达毕奢城后,高句丽军队还是本着先打一仗再说的原则,立即出兵应战。在平壤中过埋伏的来护儿似乎要一雪前耻,率军奋力拼杀,一举击溃高句丽守军,夺取了毕奢城。来护儿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一路向前,攻打平壤了。不久,来护儿带领大军再次来到平壤城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进平壤,活捉高句丽国王高元。

这时,待在平壤王宫里的高元再也坐不住了。看着城外黑压压的隋朝大军,高元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当中。他深知,现在的高句丽已经不是三年前的高句丽了。经过杨广两次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现在的高句丽国力衰退,民生凋敝,军事实力大不如前,如同一个人体力严重透支,身体好像被掏空。

说白了,高元再也没有什么资本能和杨广抗衡下去了。和隋朝折腾了两年,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继续打下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搞不好还会国破家亡,高元不得不慎重考虑继续抵抗的后果。

最终,高元选择了低头,在杨广面前低头。但高元低头并不表示他被杨广打服了。这只是权宜之计,他的真实目的是要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是那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装回孙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着如此灵活变通的处世哲学,高元宣布:我投降!随后,高元给杨广送来了投降书,还用马车拉来了一份大礼。看了高元的投降书和车里的礼物,杨广不禁喜出望外。幸福来的太突然,完全出乎杨广的意料。

杨广想都没有想就接受了高元的投降请求,并立刻通知前线各部队停止进攻,班师回朝。收到撤军命令的各军将领如同喜从天降,一溜烟就跑了回来,终于不用打仗了。

但有个人却是个例外,他选择了抗旨不遵。他要继续攻打高句丽,直到攻破平壤,活捉高元。

究竟是谁这么大的胆子,竟然敢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这位仁兄也不是外人,正是杨广最宠信的大将来护儿。

来护儿十分清楚,高句丽已经撑不了几天了,只要再努把力,就能彻底征服高句丽,活捉高元。况且这是最后一次取得成功的机会了,如果现在撤军回国,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干掉高句丽了。

来护儿不甘心放弃这唯一的机会,所以他宁可抗命也要拿下高句丽。他甚至对部下放出狂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宁可活捉高元回去受罚也不班师回朝。让我放弃这次灭亡高句丽的机会,我办不到!”

此话一出,来护儿的部下急了。虽然来护儿一心为国着想,但他的部下却是一心为己。他们心里很清楚,一旦来护儿真的带领他们违抗杨广的命令,按照杨广的脾气,大家肯定都会受罚。然而,来护儿毕竟是杨广身边的大红人,深受宠信,人家顶多就是革职为民,起码还能保住一条命;而他们这群小喽啰保不齐都得掉脑袋,抗命的风险实在太高。更何况家里还有父母和老婆孩子要养,所以绝对不能跟着主帅来护儿以身犯险。

于是,来护儿手下兵将全部要求听从皇帝命令,撤军回国,集体拒绝跟着来护儿继续攻打高句丽。最终,来护儿拗不过众人,无奈只得接受撤军命令,率军返回,尽管极不甘心。

至此,历时半个多月,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以高句丽举白旗投降结束。表面上看,隋朝胜利了,高句丽失败了。这个结论看上去似乎是对的,但实际上却是错的。原因三个月后就会自动揭晓。

回到长安后,杨广立刻屁颠屁颠地跑到太庙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俘仪式。这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传统,每当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后,都要押着俘虏到太庙把好消息报告给列祖列宗,并隆重祭拜一番。毕竟,有好事要同分享嘛,也让在棺材板里孤孤单单的老祖宗高兴高兴。

只是可怜了那位高句丽使者,人家本来就是个送信儿的,结果却被杨广当作战利品献给了老杨家的列祖列宗。但有一个人比这位高句丽使者还要可怜,此人正是叛逃到高句丽的隋朝前兵部侍郎斛斯政。此时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礼物,他就是高元送给杨广的大礼。

回到祖国怀抱的斛斯政受到了热情地招待,他坐上只有少数人才能乘坐的公务用车(囚车),去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去的地方(皇家太庙),和高句丽使者一起被杨广当成战利品献给了老祖宗。随后,高句丽使者和斛斯政的命运发生了逆天大转变。高句丽使者被关进监狱拘留;斛斯政则被拉到城门外处死。

和处死杨玄感叛乱集团成员的方式一样,文武百官再次担任刽子手,亲自对斛斯政执行死刑。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文武大臣用起刀剑和弓箭来都顺手许多。只见斛斯政被绑在一根柱子上,然后众人一拥而上,对着斛斯政就是猛砍猛射。没一会儿,斛斯政全身就被砍的血肉模糊,鲜血直流,还被箭射成了筛子,彻底没了人样。

随后,只剩一丝气息的斛斯政进入下一道行刑工序。现在由刽子手中的专业人士亲自操刀,将斛斯政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了下来,这和后来的凌迟手法极其相似。而割下来的肉全被扔到烧开水的大锅里煮,熬了一大锅水煮人肉。

但即使这样残忍血腥的惩罚也没能让杨广满意,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加疯狂的事。他命令在场的文武百官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把煮熟的人肉吃下去。这种让人想想就觉得恶心的事,一般人极少做的来,更何况这还是一群文化素养较高,不愁吃喝的国家高级干部。但皇帝下了死命令,不管愿意不愿意,好歹也得吃两口表示表示。

于是,一众大小官员捞起锅里的人肉就吃了起来。有的官员趁机向皇帝表忠心,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些无耻之徒甚至吃了个饭饱,刷新了无耻的新高度。

最后,斛斯政身上的骨头也没浪费。杨广让人把骨头收集起来,一把火烧成了骨灰,撒向大地做了农家肥(焚而扬之)。就这样,几个小时前还活生生的斛斯政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大滩殷红的鲜血和一地骨灰。

斛斯政落得如此下场,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不但积极参与杨玄感叛乱,帮助杨玄感兄弟杨万硕和杨玄纵秘密逃回国内,辜负了领导杨广的一片信任,还叛逃到杨广的死对头高句丽那里。斛斯政的所作所为完全无法让杨广忍受,杨广才用恐怖到极致的手法处死了斛斯政。

高句丽投降了,杨广重新找回了当老大的尊严感。于是,他再次征召高句丽国王高元前来朝拜。但杨广却被高元的强硬回应啪啪打了脸:不去,不去,我就是不去。杨广感到自己被人耍了:高元你丫的根本就不是真心投降,你骗我!

杨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愤怒的杨广第四次下达军事动员令,准备再次召集全国兵马,攻打高句丽。但此时已经天下大乱,全国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势如狂潮,杨广的征兵计划以流产告终。正如来护儿所言:杨广再也没有机会组织强大的军队进攻高句丽了。

站在长安皇宫内,杨广极目东望,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落与悲伤。

现在原因终于揭晓了。表面上看隋朝胜利了,实际上却失败了;高句丽说是投降,实际上却赢了。其中的奥秘在于,高句丽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隋朝退兵,保存了国家实力。而隋朝既没有灭亡高句丽,也没有打服高句丽,让国王高元彻底臣服,只得到了一个胜利的虚名。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成果。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5]

大业梦碎

从大业八年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开始,杨广的运气就没好起来过。三次东征失败让杨广在国际上丢尽了脸面,隋朝在东亚世界的国际威望大幅跳水。杨玄感叛乱曾一度让杨广心惊肉跳,彻夜难眠。三次东征高句丽也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沉重如山的徭役和兵役逼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起兵造反。

现在的杨广被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搞的焦头烂额,顾了这头又丢了那头!底层人民的造反运动如同一股强大无比的洪荒之力,根本压制不住,也压制不过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杨广面对的都是让人头皮发麻的烂摊子,而且是越来越烂的烂摊子。

杨广一心渴望建立千秋大业的梦想破碎了,一次又一次接踵而至的打击让杨广变得越加偏执和疯狂。但疯狂并没有换来久违的胜利,反而让杨广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大隋帝国也因为杨广的疯狂而濒临崩溃,大厦将倾。

现在,杨广同志的内心郁闷透顶,干啥事都不顺利。我们普通人遇到烦心事就会出门散散心,让自己放松放松,换个地方,换个心情。普通人如此,皇帝也不例外。于是,杨广决定去北方边境地区转转,看看美丽的大草原。

大业十一年八月,杨广开始启程北巡。农历八月,初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出门旅行的好时节。看着一路美丽的初秋景色,杨广的心情也舒坦了不少。但他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很快将降临到他的头上,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悄悄向他扑来,他将插翅难逃。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6]

第六章      生死三十七天

听说杨广要来北方旅行,东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十分高兴。

始毕可汗的父亲就是那位对隋朝和杨广无限忠诚的启民可汗。大业五年,启民可汗病逝,他的儿子阿史那·咄吉世被杨广册封为东突厥可汗,这就是始毕可汗。

和父亲启民可汗死心塌地地效忠隋朝不同,始毕可汗和隋朝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按时朝拜和进贡,但他的内心却对隋朝充满了怨恨。

如果说在对待隋朝的态度上,启民可汗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的话,那始毕可汗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究其原因,是因为始毕可汗早就看透了隋朝对东突厥分化离间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早在隋文帝杨坚时期就确立下来,杨广则继承了父亲的这套外交手段。“有矛盾利用矛盾,没有矛盾那就制造矛盾”是这套外交政策的精髓,目的就是让东突厥各部落窝里斗,防止东突厥做大做强,方便隋朝对东突厥的控制。

始毕可汗一心想要让东突厥强盛起来,自然不能容忍隋朝的这种外交政策。更加让他愤恨不已的是,杨广竟然把这套手段用在了他身上。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就此在始毕可汗的心里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始毕可汗继位后,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东突厥逐渐强大起来。可是这种局面是隋朝方面不愿看到的,一个力量强大的东突厥只会威胁隋朝在东亚的国际利益。于是,隋朝大外交家和国际问题专家裴矩出手了。

他请求杨广册封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设为南面可汗,并把隋朝公主嫁给咄吉设,杨广欣然同意了裴矩的建议。这一做法分明就是要分裂东突厥,让始毕可汗兄弟两个自相残杀,互相仇恨。可是,阿史那·叱吉设胆子太小,对于隋朝的这番美意,他根本就不敢接受。

现在,隋朝方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杨广只得作罢。虽然杨广分裂东突厥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但这件事却让始毕可汗感到既害怕又愤怒。

裴矩见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这次他把目标对准了始毕可汗最宠信,也是最重要的谋士史蜀胡悉。东突厥对内对外的很多大政方针都是史蜀胡悉帮始毕可汗制定的,杀了他就等于砍掉了始毕可汗的左膀右臂,这样做十分符合隋朝的国家利益。

于是裴矩用计将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然后秘密杀掉。诱杀史蜀胡悉后,裴矩又派使者给始毕可汗宣布了杨广的圣旨:“史蜀胡悉企图背叛可汗,投降我大隋,现在朕(指杨广)已帮可汗您将他就地正法。”

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可始毕可汗也不是傻子,没这么好忽悠。他一眼就看穿了一切,明白史蜀胡悉是被隋朝蓄意谋杀的,他对杨广的怨恨达到了顶点。从此以后,始毕可汗断绝了和隋朝的外交往来,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同时他在静静地等待时机,准备狠狠地报复隋朝。

现在听说杨广要来北方边境散心,始毕可汗的心情格外激动。正想揍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他明白:最好的报复时机已经来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天赐良机,一举俘虏杨广,以解心头之恨。

为了保证偷袭行动百分之百成功,始毕可汗调集了数十万骑兵,由他亲自带队,对杨广一行发动闪电式袭击,一雪前耻。

可始毕可汗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偷偷把偷袭行动泄露给了杨广。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7]

这个暗通敌国、通风报信的人竟然是始毕可汗的老婆,而且还是大老婆(突厥人称之为“可敦”,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

始毕可汗的老婆之所以给杨广通风报信,不是因为她和杨广有一腿,而是因为他俩是实在亲戚。始毕可汗的大老婆是隋文帝杨坚的族弟杨谐的女儿,也就是杨广的堂妹——义成公主。

杨坚在位时把她嫁给了始毕可汗的父亲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后,义成公主又按照突厥的风俗下嫁给了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

虽然嫁到突厥很多年了,但义成公主的心依然向着隋朝的娘家人。现在老公始毕可汗要谋杀自己的堂哥杨广,她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她派人偷偷把这个绝密消息通知给了正在一路北上的杨广。

八月十二日,收到消息的杨广惊恐不已。他迅速命令随行部队就近躲进雁门城,杨广的儿子齐王杨暕则率领后军就近躲进了崞县。反正是离哪儿近就躲到哪儿。

就在第二天,始毕可汗率领大军将雁门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只老鼠也别想跑出来。真是太险了,义成公主的报信使者只比始毕可汗的大军早到一天,而正是这宝贵的一天挽救了杨广君臣的性命。虽然安全躲进了坚固的城池,但杨广君臣很快就发现形势是何等的严峻!

雁门郡一共四十一座城池,东突厥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其中的三十九座,只剩下雁门城和崞县还没有被攻破。现在的雁门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外面到处都是疯狂攻城的东突厥士兵,形势万分危急。

可危险不仅仅来自城外,杨广君臣还面临着一件更要命的事情:城里存粮太少,只能支撑城里军队和百姓吃二十天。二十天后,即使城池没有被东突厥拿下,城里也会有很多人死于饥饿,到那时更没有希望守得住城池了。所以留给杨广君臣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但始毕可汗不打算给杨广多留一点时间,攻打雁门城空前猛烈。隋军上下都惊惶害怕,为了加固城池,阻击敌人,隋军士兵到处拆毁民房获取所需材料。而在城外,数十万东突厥士兵纷纷引弓搭箭,撒了欢地往城里射箭,这是游牧民族最好的进攻手段。

这下雁门城里的人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箭如雨下”,下的还不是“小雨”,而是“特大暴雨”。等到黑压压的箭雨落下来时,城里到处都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噪音,城内百姓和士兵被箭射中的惨叫声;箭碰到建筑物的撞击声;物品被箭击碎的噼里啪啦声。

而在此起彼伏的嘈杂声中,还有两个人嚎啕大哭的声音,一个是杨广的儿子赵王杨杲,此时年仅十岁;而另一个人正是大隋天子杨广。

原来杨广在屋里躲避时,几只箭射到了他的面前。杨广同志运气实在好得很,如果这几只箭射的再往前一点,杨广和儿子杨杲就会被箭穿个透心凉。杨广此时深深地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恐惧充斥着他的内心。

他顾不得什么天子威严了,直接抱着儿子杨杲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幼小的杨杲也被这恐怖的场面吓坏了,抱着父亲杨广的脖子大哭了起来。因为哭的太厉害,杨广的两只眼睛又红又肿。

可是哭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得抓紧时间想办法。于是,杨广擦干了眼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

看着眼睛红肿、满脸憔悴和不安的杨广,各位大臣纷纷进言献策,以解决他们目前的困境。最先发言的是杨广的亲家公,左诩卫大将军宇文述,他的办法既简单又直接:突围,组织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保护杨广突出重围。

但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了纳言苏威的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充足:人家突厥人打在娘胎里就练习骑马,咱们能跑的过人家吗?何况陛下是万乘之躯,出了事谁负责?

民部尚书樊子盖也支持道:“咱们就应该坚守城池,挫败敌人锐气。同时下发诏书,命令全国各地的军队前来救援。皇上也应该亲自动员鼓励士兵,宣布不再征伐高句丽,并重赏退敌有功者。这样肯定人人奋勇争先,何愁不能成功退敌!”
随后,内史侍郎萧瑀又进行了一番补充:“咱们隋朝的义成公主是东突厥的可敦(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现在应当派使者去向公主求救。同时请皇上下诏,宣布宽恕高句丽的罪过,不再攻打高句丽。这样士兵们就会安心,也就能积极对付突厥人了。”

最终,在多对一的压倒性优势下,杨广否定了宇文述的突围提案,接受并整合其他人的建议,制定了“坚守城池抵抗、重赏杀敌士兵、命令全国军队勤王救驾、下诏停止东征高句丽和向义成公主求救”的五大方针政策。

说干就干,杨广一面命令全国各地的军队来雁门勤王救驾,一面秘密派使者向堂妹义成公主求救。为了最大程度激发守城将士奋勇杀敌的勇气和决心,杨广强作镇定,亲自来到将士们中间,为他们加油鼓劲,并拍着胸脯保证:脱险以后,肯定少不了大家的好处,该升官的升官,该赏赐的赏赐,一定做到让大家满意,绝不会让那些耍笔杆子的文官把将士们的功劳给抹杀掉。

杨广信誓旦旦的保证,极大地L鼓舞了守城部队的士气,大家个个干劲十足,纷纷应战杀敌。

所以说,员工是否努力工作,重点不在员工人品素质的高低,而在于激励政策有没有做到位。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8]

两支与众不同的援军

在杨广福利满满的激励政策的刺激下,隋军战斗力指数大幅提升,暂时抵挡住了东突厥猛烈的攻势。与此同时,各郡县长官收到杨广的勤王诏书以后,个个欣喜异常,他们敏锐地感觉到,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

先不管能不能亲自解救皇上,但一定要先把“救驾心切,时刻为皇上安危担心忧虑”的心情公开表现出来,最好能传到皇帝耳朵里。即使事后不能分到一块肉,起码凭着这幅忠君爱主的表现也能喝上几口汤。

于是,各地郡守、县令纷纷调集本地区兵马,从全国各地星夜奔驰赶往雁门郡勤王救驾。在全国多路勤王兵马中,有两支军队的表现极具特色。

一支军队由屯卫将军云定兴带领,此时在他的部队中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刚刚应募参军。在其他年长的老兵面前,这个面孔还有些稚嫩的少年多少显得有点另类。但有句老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很快,这个少年就在此次救驾行动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

就在云定兴准备率领部队出发前,这位少年向长官云定兴献上了自己的计策,并深刻分析了目前的敌我形势。

他认为始毕可汗但敢发兵刺王杀驾,围困天子,是因为始毕觉得隋朝方面仓促之间不能派出大批援军施救。而且现在敌众我寡,直接硬拼肯定干不过人家。所以,我们要多带些军旗和战鼓,作为疑兵之物。白天,我们就让部队亮出军旗,排成一字长蛇阵,连绵不断几十里;晚上,我们则让士兵把战鼓敲的震天响,远近都可以听到。这样,敌人就会以为援军众多,声势浩大,到时候他们就会不战自退。

听完少年精彩的分析,云定兴赞同地点了点头,完全采纳了他的计策。后来,在击退东突厥军队的过程中,少年的疑兵之计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而这位十六岁就谋略过人的少年姓李名世民,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千古明君唐太宗。

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后来帮助父亲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的李世民竟然曾经积极营救过隋炀帝杨广。

不过在当时,于公于私,李世民都应该积极营救杨广。于公来说,杨广是君王,李世民是臣民,忠君爱主是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于私来说,杨广和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亲姨表兄弟,也就是说,杨广是李世民的亲表叔,人家那是实在亲戚,救杨广更加无可厚非。

云定兴这路勤王部队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计;而另一路勤王部队最大的亮点却是哭:不分昼夜、灰头土脸地哭。

这是一支来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的军队,统兵将领名叫王世充。听说杨广有难,王世充觉得自己表现的时候到了。他立刻集合江都所有部队,前往雁门救驾。在行军途中,王世充向将士们展示了自己高超的表演才能。

从部队出发那天起,王世充就变得悲痛、邋遢起来。整天哭哭啼啼,眼泪就像长江水,滚滚东去流不停,比死了爹娘还伤心。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铠甲战衣都穿在身上, 脸也不洗了,头发也不梳了, 晚上直接在地面铺一堆干草睡觉。王世充这么卖力地表演,只为了表现一个艺术主题:忠君爱主,时刻担忧皇帝的安危。他的行为深深感染了部队将士,大家纷纷宣传王将军的“光辉事迹”。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到了杨广的耳中。

人在危难之中最容易被别人的善举所感动,杨广在心底牢牢记住了这个人,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王世充卖力地付出最后取得了一笔丰厚的回报——皇帝的信任,从此开始了他的发家之路。

半个多月后,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救援部队都汇集到了忻口,距离雁门城只有一步之遥。

现在镜头转到北方草原,收到杨广求救信的义成公主得知堂哥此时命悬一线,她决定冒险伸出援手。别看义成公主是一介女流之辈,政治觉悟却很高,她明白,要想始毕可汗撤兵,必须找一个十分紧急的借口,容不得他耽搁多想。

很快,她的脑子里就搜索到了一个合适的办法,并立刻写了一封密信让人快马加鞭带给始毕可汗,让他赶紧带兵回家。在解救杨广的最后关头,义成公主的这封信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29]

解围脱险

在雁门城外等了一个多月的始毕可汗越发感到着急焦虑,他原本以为雁门城也会像其他城池一样不堪一击,抓住杨广那是分分钟的事。可现实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虽然隋军士兵死伤惨重,却依然没有投降的迹象。更糟糕的是,侦察兵不断前来报告:发现大批隋朝援军,声势浩大,人数众多。

正在此时,始毕可汗收到了自己老婆送来的加急密信。当他看完信,不禁大吃一惊。义成公主在信里告诉始毕可汗:当家的,快回来吧!咱们北边出大事了(北边有急)。

形势对始毕可汗越来越不利,活捉杨广的最佳时机已经消失。如果继续逗留在雁门城,必然会和人数不少于自己的隋朝大军发生大规模战争,而自己很难占到便宜。况且老婆义成公主说自家后院起火,更加没有必要继续在这里浪费时间。虽然这次偷袭行动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活捉杨广,但至少把杨广吓了个半死,给了他一个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东突厥不是好欺负的。

于是在九月十五日这天,始毕可汗下令全军撤退,回家!

打了一个多月的东突厥士兵早就打的不耐烦了,现在一听要回家,立刻骑上马飞一般地跑了回去。

“东突厥撤兵了!” 这个好消息立刻传遍了雁门城的每个角落,城中军民无不欢呼雀跃。但杨广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万一这是东突厥的诱敌之计呢?

为了完全确定始毕可汗真的退兵了,杨广派出侦察兵到城外一探虚实。当隋军侦察兵小心翼翼地来到城外时,发现山谷里空无一人,连根突厥人的马毛也没看见。

在经过全面细致地侦察后,所有侦察兵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城内,并坚定地对杨广说:“突厥人确实退兵了。”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杨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把提了一个多月的心安安稳稳地放回了肚子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从八月初八东突厥开始围城,到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退兵,杨广在雁门城被围困了整整三十七天。在这三十七天里,杨广丢足了面子,受够了惊吓,他再也不想待在这个鬼地方了。三天后,杨广安全回到了太原。

但劫后余生的杨广现在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我应该回哪里去?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0]

第七章  失信天下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回长安啊!按道理应该是这样,但杨广却很不乐意回长安。

他明白,回到长安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必须时刻面对多如牛毛、重如泰山的国家大事,他就会被牢牢束缚在皇家办公室里。

而杨广是个喜欢自由,追求身心解放的人,任性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认认真真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宇文述很明白杨广的心思,在他的撺掇下,杨广最终没有回长安,而是跑到了东都洛阳。

到洛阳后,一件曾经承诺好的事情被杨广提上议事日程——该给守城有功的将士发奖励了。

两个月前,杨广被东突厥死死围困在雁门时,就给守城将士们许下诺言:只要守城有功者统统都有奖赏。这项激励政策的具体内容是:没有官职的大头兵,直接授予正六品官职,并赏赐绸缎布帛一百段;有官职的将士再根据具体情况升职加薪。

正是靠着这项福利满满的激励政策,守城将士才会拼死抵抗,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奇迹般地把东突厥数十万大军挡在雁门城外一个多月,最终赢来了雁门保卫战的胜利。

可以说,正是这群不顾生死、顽强抵抗的守城将士给了杨广第二次生命,现在好好奖赏他们是应该的,何况当初杨广还郑重地作出了承诺,君无戏言。

于是,杨广把这件事交给了纳言苏威去办。可当苏威仔细帮杨广算了这笔账以后,杨广又改变了主意。原来详细计算后,苏威发现赏赐的财物和官职实在太多太重。当时从前线活下来的立功将士有一万七千多人,如果全部按照杨广之前承诺的标准进行奖励,光发放的财物就得一百多万件,这还没加上好几千个要赏赐的官职。于是苏威劝杨广再好好考虑考虑,能省一点是一点。

听完苏威的财务报告和建议,杨广改变了原来的奖励方案。修改后的奖励方案被大大打了折扣:本来应该获得奖励的一万七千多名将士现在直线下降为一千五百多人,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更让广大将士恼火的是,丝绸布帛这些赏赐也被杨广一笔勾销,不发了!而获得官职奖励的人得到的也不过是队长、班长这样的部队小官。

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杨广成功化身拆迁专家,在“过河拆桥”方面成就显著。

这套奖励方案在部队实施后,获得了部队官兵的一致差评。大家心里怨声载道,可又敢怒不敢言。依照杨广的脾气,谁要是敢对他的做法发牢骚,保证不会让发牢骚的人看见明天的太阳。

官兵们只得把这笔账深深记在心里,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就在这时,一个大臣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准备为广大将士讨回公道。此人就是时任民部尚书的樊子盖。

樊子盖是军人出身,自然站在武将这边,而苏威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他不想让武将太吃香。樊子盖力劝杨广收回成命,不要失信于将士。但杨广只回了一句话就吓得樊子盖再也不敢张嘴说话了,杨广反问樊子盖:“你打算用我的钱去收买人心吗?(公欲收物情耶?)”

这是一句政治后果十分严重的话,我杨广不想给部队将士这么多好处奖赏,可你樊子盖却偏偏劝我给,如果我给了,那么多武将士兵必然会对你感恩戴德,这不是收买人心是什么?你这么做到底是何居心?难不成是要造反吗?樊子盖立刻就听出来这句话的严重性,便不再吭声。

杨广不愧是拆迁专业户,刚拆完部队将士们的桥,他又把拆迁的黑手伸向了自己不喜欢的两位大臣,这两位大臣曾经在雁门城里为解救杨广出谋划策,提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一位是内史侍郎萧瑀,萧瑀是杨广老婆萧皇后的弟弟,从私人关系来说,他是杨广的小舅子。可是,因为萧瑀人品端正,性格耿直,所以很不讨杨广喜欢。

而另一位大臣杨子崇和杨广的关系更近了,他是杨广的族叔。在杨广这次北巡的时候,他预感到东突厥会来侵犯,好几次劝杨广赶紧回京城,此地不宜久留。可杨广压根不听,现在更加容不下这位叔叔了。最后,萧瑀和杨子崇都被杨广贬出了京城,降职到了地方,而且命令下发当天立即执行,赶紧卷铺盖走人!

连和杨广沾亲带故的大臣都不能幸免,更不要说那些和杨广非亲非故,不受待见的大臣了。杨广前边失信于部队官兵,后边又让那些一心为国为民的忠臣们寒了心。现在牢牢团结在杨广周围的是像宇文述、虞世基这样的马屁精,他们欺上瞒下,堵塞言路,扣押地方官府上报真实情况的奏章报告。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老板杨广同志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不让他听到一丁点儿关于造反和盗匪的负面新闻。

而这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杨广的悲剧命运。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1]


第八章   哀莫大于心死

尽管身边聚集了一批整天哄自己开心,帮自己粉饰太平的开心果大臣,但杨广的身体健康还是出了问题。

这也算是老毛病了,因为从大业八年开始,杨广就开始失眠做噩梦,夜里常常从梦中惊醒,还大喊“有贼!有贼!”

估计是梦见自己被起义军死死追赶,才会吓得大呼小叫。

为了能安心睡眠,杨广想了一个奇葩的办法:每次睡觉时,他就让几名宫女妃嫔围坐在他周围,轻轻摇晃着他入睡,就像母亲哄孩子一样。如今压力山大的杨广,心理素质比小孩子强不到哪里去。

除了失眠多梦,杨广还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生活中的一些普通意外事故就能把他吓个半死。

一次,洛阳皇宫大业殿的西院意外失火,这本来是一起普通的火灾,杨广却以为是农民起义军打进皇宫里来了,吓得拔腿就跑,一溜烟窜到西苑的草丛里躲了起来。直到大火被扑灭,众人跑出来到处寻找杨广时,他才颤颤巍巍地从草丛里走了出来。经过众人一番安慰和解释,杨广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杨广如此疑神疑鬼,恰恰反应了他内心的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日益混乱的国家形势和他不断逃避现实所带来的恶果。

杨广不但是皇帝,还是一个很讲究情调和诗情画意的皇帝,他本人的才学也极其出类拔萃。为了排解心中的压力,他想了一个很浪漫,很有情调的办法来解压(女孩子肯定喜欢)。他命人抓了很多萤火虫(得数斛),等到晚上去山里游玩的时候就把萤火虫都放出来。漆黑的山谷里顿时星光点点,到处都是闪着亮光、在空中飞舞的小精灵。

这种浪漫的场景是很多爱情故事里的经典桥段,我猜测此时萧皇后肯定正陪伴在杨广身边。和爱妻一起欣赏着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这让杨广沉重的内心感到了些许轻松和安慰。但这却没有改变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这个国家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解体和崩溃。

北方乱局

自从大业七年以来,农民起义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群又一群被官府逼到死亡线上的贫苦农民纷纷跑去参加起义军,用他们宝贵的生命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目的却极其简单:为了生存。农民起义闹地最凶的地区就是北方,尤其是河北、山东和河南一带。

因为这三个地区的人民受杨广暴政的压迫最厉害,反抗自然也最早,最激烈。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李密和翟让领导的瓦岗寨起义军就发生在这几个地区,这两支日渐强大的起义军后来成了摧毁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

多如牛毛的强盗土匪,到处攻城掠地的农民起义军,随时可能南下入侵的突厥骑兵,这些都让杨广头大害怕。

北方实在不能再待下去了,日子过得实在太提心吊胆。我要回去,回到那个我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地方。

离开北方,我意已决!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忆江南

那个令杨广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江都(江苏省扬州市),一个集美丽和繁华于一身的城市。对于杨广来说,江都充满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军平定了盘踞于江南的陈国,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南北朝最后一个国家灰飞烟灭,中国历史再次实现了大一统。但被隋朝收入囊中的江南并不稳定,反抗隋朝统治的叛乱时有发生。

为了稳定江南社会局势,杨坚任命二儿子杨广为扬州总管,镇守江都,全面负责江南事务,而且规定他每年只能回长安一次。这个出生成长在北方的贵族公子再一次前往江南,上一次到江南来是平陈战争时期,那时杨广的身份是平陈大军的行军元帅。

上次来江南是用武力征服这片鱼米之乡,而这次来江南是要把这片土地建设的更加富庶安定。

坐镇江都的杨广显示出了高超的治理地方的能力,他积极结交江南贵族和士族豪门,和江南的文人雅士畅聊诗词歌赋。为了能方便的和江南人交流,杨广还特地学习了一门外语——吴越方言,用江南人的语言和当地人沟通交流。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杨广想把江南治理好的决心,也让广大江南人民感受到了隋朝中央政府的诚心实意。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佛教领袖智顗大师甚至还为杨广受戒,使他正式成为了一名佛教徒。后来,杨坚和独孤皇后还特意为杨广挑了一个贤良淑德的江南女子作媳妇,她就是萧皇后,陪伴了杨广大半生的真心爱人。

由于在江南生活工作多年,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杨广都已经高度南方化,连媳妇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这让他对江南,尤其是江都的感情远远超过了故乡长安。

尽管杨广很想去江都,但他却在洛阳待了一年也没有动身。杨广之所以迟迟没有启程前往江都,是因为他在等一样东西。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3]

血腥的旅程


大业十二年(公元617年)七月,杨广等的东西终于到了。这样东西就是龙舟,而且数量惊人,有数千艘之多。不过,这也符合杨广同志的性格,出手永远都是大手笔。即使天下大乱,也不能掉了皇帝的份儿。

杨广的这批龙舟可不是端午节赛龙舟用的那种龙舟(忒寒酸),这种龙舟在当时堪比现代豪华客轮。就拿专供杨广乘坐的龙舟来说,体长有60米,高15米,是地地道道的水上巨无霸。

船上分为四层,每层都仿照陆地上的宫殿建造,最上层分为正殿、内殿、东西朝堂,这是皇帝和大臣上朝开会的地方,中间两层则有120个房间(够排场吧!),下层是宦官、宫女等内侍居住的地方。龙舟除了够大,船身装饰也极尽华美和奢侈。其他专门供后宫嫔妃、郡王公主、朝廷大臣乘坐的龙舟虽然规格比皇帝的小,但也不容小觑。

杨广还给这些龙舟起了很多既响亮又文雅的名字,比如翔螭、凌波、艋艟、青龙、玄武等等。

因为之前的龙舟在杨玄感之乱中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所以这数千艘龙舟都是新造的。而且制造的工期特别短,只有一年多。也许大家会感叹隋代造船技术之高,效率之快,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又有多少老百姓因为给杨广造龙舟而遭殃。可杨广才不管死了多少老百姓,他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行了。

现在有了交通工具,该动身启程了。

不久,杨广下令启程,前往江都。和前两次下江都一样,杨广不但自己去,还命令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亲王公主、僧尼道士等各色人等组团一起去。虽然可以免费到扬州旅游,但很多大臣却根本不想去。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次去了恐怕就永远回不来了。自己的家在关中,老婆孩子也都在关中,谁愿意背井离乡,和家人分离?可杨广的脾气他们也知道,即使心里再不情愿,他们也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劝杨广别去江都。

还是老老实实听从领导命令吧,至少这样不会给自己招来什么灾祸。这是当时大部分随行官员的普遍心态。

大部分官员都在为自己考虑,选择了明哲保身,皇帝爱怎么闹腾就怎么闹腾吧,大不了再换个老板嘛!

可忠诚敢言的大臣还是有的,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在史书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第一个冒出来劝阻杨广的是右侯卫大将军赵才。他劝杨广别去江都,而是赶紧回首都长安,稳定全国局势(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

听了赵才的话,杨广当时就怒了。他让人把赵才关进大牢,并交给有关部门法办。看杨广的架势,赵才是活不成了,他即将跟这个世界永别。

但过了十多天,杨广的火气消了,又把赵才给放了出来,而且对他更加亲近和信任。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杨广唱的这是哪出啊?

说到底还是因为有关系。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赵才就在给杨广做事,而且深得杨广器重。杨广当上皇帝后,更是不断提拔赵才,赵才也积极努力地工作来回报杨广。虽然这次赵才惹怒了杨广,但杨广对老部下还是讲感情的。火气消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赵才是耿直的,也是幸运的,但后面劝阻杨广的这几位哥们就没他那么好的运气了。

同一时间,建节尉任宗上书杨广,内容和赵才说的差不多,也是极力劝谏杨广别去江都,现在天下盗贼横行,应该赶紧回长安,平定各地叛乱,安抚天下百姓。

看完任宗的奏章,杨广又怒了,他立刻下令把任宗带到朝堂上来,然后命人将其乱棍打死(即日于朝堂杖杀之)。

任宗是个正宗的芝麻小官,建节尉不过九品,连七品都够不上。但任宗并没有因为自己官小就觉得国家安危与他无关,他尽到了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说出了内心的忠言,却因此而丧命。

任宗是第一个因为阻拦杨广下江都而流血牺牲的人,但他并不是最后一个。

任宗上书被杀后不久,奉信郎崔民象又找上门来。他在建国门外上书杨广,劝谏内容还是那几句话,别去江都了,赶紧回首都长安稳定国家局势吧。

收到奏章的杨广再再一次怒了,为了彻底让下面的官员闭嘴,气急败坏的杨广决定采用比乱棍打死更恐怖的手段来震慑那些还想阻挠他去江都的人。

他先是让人残忍地把崔民象的下颌骨(嘴巴能活动的那一部分)用刀割下来( 我让你小子再多嘴! ),然后给了他一个痛快——一刀将其斩首。

这绝对是地地道道的虐杀,想想就不寒而栗。

杨广以为用残忍而恐怖的杀戮一定能堵住所有人的嘴,再也不会有人反对他去江都了。

但杨广想错了,死亡固然可怕,它会吓退大部分人。可在有些人的心中,还有一样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忠诚,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

很快,杨广就带着数万人登上龙舟,从洛阳出发了。这支庞大的皇家旅游团将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一路南下,直至他们的目的地——江都。

有意思的是,杨广在临走前还给留在洛阳皇宫的宫女和妃子写了一首告别诗,现摘抄如下:

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我在梦里梦见了美丽的江南,征伐辽东(指高句丽)完全是个偶然事件,是我一时冲动。你们都要好好保养自己,咱们明年就能相见了。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感受到,此时杨广的心情并没有离别的悲痛,相反多了一些轻松和幽默。按照他的说法,他还是打算再回到北方的,在江都也就待半年多,明年就会回来。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他的这一想法破灭了,他再也没能踏上北方的土地。

在离开洛阳,前往江都之前,杨广为北方政局做了三项重要的人事安排。虽然他离开了,但北方地区的事务总得有人管,有人负责呀!

而其中一项人事任命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后来杨广也为此后悔不已。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4]

第九章   大表哥的来历

杨广的前两项人事任命是安排代王杨侑和越王杨侗分别留守长安和洛阳,还给他俩每人配备了几个忠实可靠的文武大臣,帮助他们处理日常事务。

代王杨侑和越王杨侗是杨广的孙子,当时只有十一二岁,还是两个年幼的孩子。杨广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的,一溜烟跑到江都享福去了,却把北方的烂摊子留给两个年幼的孙子,这爷爷当的也是够了。

第三项人事任命是杨广任命他的大表哥担任太原留守,负责抵御随时可能南下入侵的东突厥骑兵,并镇压太原地区的农民起义。

杨广的这位大表哥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也就是后来的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但此时的李渊还只是隋朝的一位朝廷官员,爵位唐国公。

因为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和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姐妹,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牛岳父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而李渊比杨广大三岁,是杨广的大表哥。

说起李渊的家庭背景,不得不提他的爷爷李虎。

李虎为西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在西魏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的很。后来北周建立,北周闵帝宇文觉为了表彰李虎的功劳,追封已经死去的李虎为唐国公。

之后,唐国公的爵位被李虎的儿子李昞所继承。而李昞正是李渊的父亲,后来娶了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氏(真实姓名不详)。

可以说,老李家的家业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打下来的,并被他的父亲李昞发扬光大。

然而就在李渊七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场巨变。

这一年,李渊的父亲李昞去世。七岁的李渊一下子变成了孤儿,他的母亲独孤氏也变成了寡妇。

不过父亲的死也带来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年仅七岁的李渊过早地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不过有一件事比较让人费解。李渊在家排行老四,在他前面还有三个哥哥。按理说,唐国公的爵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应该是由李昞的大儿子来继承。但事实不容否定,唐国公的爵位确实是由老四李渊继承了。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在李昞去世之前,李渊的三个哥哥就已经到阎王爷那报道去了,他们过早夭折了。

李昞死后,李家的大小事务都落到了李渊老妈独孤氏的肩上。虽然操持家里的大事小情很累,但独孤氏没有放松对儿子李渊的教育。

由于李家是靠打仗立军功发达起来的,所以培养孩子的标准是既能文,又能武,必须文武兼备,一个都不能少。

在当时,打仗立军功是走向人生巅峰最好,也是最快的途径(那时候科举考试还没有出现)。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年轻的李渊骑马射箭那是样样精通,文化水平也是相当的高。

其中,射箭这门技术不但对李渊的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帮助李渊成功地讨到了媳妇。

当时北周上柱国窦毅和老婆襄阳长公主正在给女儿窦氏招女婿,不过他们招女婿的方法很有武侠范儿——比武招亲。虽然是比武招亲,但并不是让求婚者和窦小姐打一架(估计窦小姐也不会武功)。

窦毅想的办法是这样的,他让人在一扇屏风上画了一只孔雀,并约定:只要求婚者两箭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就能抱得美人归。

于是,几十个前来求婚的公子哥依次张弓搭箭,对着孔雀的眼睛就是一顿猛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命中率太低,竟然没有一个人达到窦毅的标准。有的人只射中了孔雀的一只眼睛,有的人连孔雀的眼睛都没蹭着。

大家高高兴兴求婚来,最后却垂头丧气回家去,一个个唉声叹气,心里很不爽。就在所有人都走了以后,唐国公李渊出现了。

李渊虽然来的晚,但技术功底在那儿摆着呢,射孔雀眼睛不过是小菜一碟。只见李渊拉弓搭箭,瞄准了孔雀的眼睛,只听“嗖”的一声,快速飞出的箭准确地射中了孔雀的眼睛。

不一会儿,第二只箭也精准地命中目标,满环。放在现在,李渊肯定能拿射击比赛的奥运会冠军。李渊用高超的箭术完美地达到了窦毅设定的择婿标准,窦毅也爽快地把女儿窦氏嫁给了李渊。李渊不但武艺精湛,还是当时响当当的大贵族,把女儿嫁给他,窦毅很放心。

窦氏嫁给李渊后,不仅在事业上积极给老公出谋划策,使得李渊官运亨通;还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

其中老三李玄霸就是小说《隋唐演义》里李元霸的原型,但不幸的是,李玄霸在很小的时候就挂了。

而剩下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则为李渊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窦氏却没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大约在隋炀帝大业九年,窦氏病逝于涿郡,享年四十六岁。

对于经历了幼年丧父的李渊来说,中年丧妻更是让他痛苦不已。他悲愤命运的不公,但生活还得继续。于是李渊把和窦氏的孩子看成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到了大业末年,隋朝江山动荡,社稷不稳。国外东突厥随时打过来,国内农民起义军遍地开花,烽烟四起,隋朝社稷大厦将倾。这时,杨广把能力突出的大表哥李渊当成了救火队员,哪里有险情就让他往哪里冲。

这一次,李渊被表弟杨广派到太原抵御东突厥入侵,顺带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而杨广自己却跑到江都逍遥快活去了。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5]

接到任命后,李渊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表示一定努力工作,绝不辜负皇上的信任,但心里却乐开了花。他冥冥之中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成就自己梦想的机会。这个梦想已经在他的心底深藏多年,却一直不敢对别人说出来。

这个梦想就是从隋朝皇帝手里抢过来一把椅子。

哪一把呢?

杨广屁股底下的那把龙椅。

说白了,李渊就是要把隋朝皇帝赶下台,自己坐龙椅当皇帝,主宰天下。

可是,去太原上任和实现皇帝梦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太原有能帮助李渊成就梦想的世外高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不过李渊也不是瞎激动,他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依据。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人物住在太原,名叫陶唐氏。如果大家对“陶唐氏”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他的大名儿你一定听说过:尧帝。没错,他就是上古圣君尧帝。

也就是说,陶唐氏就是尧帝,尧帝就是陶唐氏。

而“陶唐氏”中的“唐”是指尧帝建立的唐国,首都就是太原。如果我们联想一下李渊的爵位,就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现在唐国公要去上古时期唐国的首都太原当一把手。老天爷分明就是要让李渊成为尧帝一样的人物,坐拥天下。

这就是李渊认为去太原肯定能成就“皇帝梦”的理论依据,我们对于这种思想有一个现代化的称呼:封建迷信。不过也没办法,古代人就吃这一套。毕竟当时自然科学还没有成长壮大起来,人们所能依靠的超级力量就是封建迷信。

它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客观事物,却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虽然老天爷也在暗示李渊去了太原就能当上皇帝,但他明白,如果自己天天在家躺着,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掉下来铁饼倒是很有可能。所以老天爷只是在给他加油鼓劲,给他积极的暗示,而要想坐上金灿灿的龙椅,李渊还得靠自己努力。

正所谓:自己不努力,神仙也帮不了你。

幸运的是,李渊是个实干家。最终,他在太原为自己的家族打拼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也为中国历史打拼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盛世王朝。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5]

第十章 龙兴太原

神秘的特种部队

李渊很快走马上任,一路上还不忘给自己打广告,做宣传,结交各路朋友,积累人脉资源。

然而,初到太原,李渊就面临着两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北方的东突厥时不时就南下跨国抢劫杀人,严重危害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太原南边活跃着一支颇有实力的农民起义军,虽然目前还没有侵犯太原城的迹象,但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这是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李渊根本没法在太原立足,更谈不上去实现心中那个宏大的梦想。

但先解决哪个问题呢?权衡利弊,李渊决定先对付东突厥这根最难啃的硬骨头。

当时,距离太原城不远的马邑郡是防御东突厥的最前线。来到马邑郡,李渊见到了马邑太守王仁恭。当李渊提出要主动打击东突厥时,他从王仁恭的眼中看到了恐惧,李渊立刻明白了一切。

这倒不能怪王太守胆子小,而是双方的力量对比实在太过悬殊。李渊和王仁恭手头兵马加在一起才五千多人,靠这点家底去和东突厥硬碰硬,摆明了是去找死。

人家东突厥分分钟就能拿出数万人马,还都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到时候,手里这点兵马还不够人家打牙祭呢!

为了说明主动打击东突厥不是在胡言乱语,李渊把对敌分析和作战计划给王仁恭详细讲述了一遍。听完李渊的分析,王仁恭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表示一切照李渊说的办。

为了使计划能成功执行,李渊决定亲自带队,而患有严重“突厥恐惧症”的王仁恭同志就留在马邑郡看家,主持日常事务。

好,计划开始!

A计划

李渊首先从五千士兵中精心挑选了两千多名擅长骑马射箭的士兵,同时让他们都穿戴突厥人的衣服,然后带他们来到了东突厥辽阔的大草原。从这一刻开始,李渊要求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要从衣食住行用、军事训练等各个方面学习和模仿突厥人。穿突厥人的衣服,吃突厥人的食物,放牧马匹和牛羊,随着水草迁徙居住,练习骑马射箭和打猎,就成了李渊和他的士兵们在以后这段时间的主要学习内容。

但大家肯定会感到奇怪,李渊不好好在马邑郡训练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却跑到人家突厥人的地盘玩起了cosplay(角色扮演),真搞不懂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边境安全局势如此严峻的时刻,李渊自然没有时间和心思带着士兵出国游玩。

对于李渊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不久之后,事实将解开谜底。

就在李渊带领这支小分队全面突厥化期间,有时候会碰到突厥人的侦察骑兵。每当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无视突厥侦察兵的存在,继续骑着马儿飞奔,射箭打猎。

而吃情报饭的突厥侦察兵并没有从李渊等人身上发现破绽,在他们看来,李渊等人和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些“突厥人”其实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狼。

同时,这也说明李渊的部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模仿,已经和真正的突厥人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成功地打入了敌人内部,而且悄无声息,东突厥人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漏洞。

忽悠住突厥侦察兵还不算什么,李渊还接连几次打败了主动挑事的突厥小股部队。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破绽,而是因为同族之间互相争狠斗勇在突厥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这也难怪,突厥是个尚武好战的民族。咱们平常要么比谁的学习成绩好,要么比谁家有钱有势,而人家突厥人比的是谁身体更加强壮有力,谁骑马射箭的技术更高。

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存法则不同而已。

经过这几次刀对刀,枪对枪的实战演练,彻底治好了李渊手下两千多士兵的“突厥恐惧症”。大家个个斗志昂扬,纷纷要求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揍他丫的。

李渊明白,主动出击,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

虽然大家士气高昂,但李渊还没有傻到直接去攻打突厥大本营。他仍然在茫茫草原上等待,等待有价值的猎物出现。

很快,一个大号目标进入了李渊的视线,李渊下令:准备战斗。

原来,这是一支由突厥特勤率领的大队人马。“特勤”是突厥的官位,一般由可汗的儿子、弟弟或者侄子担任,在突厥社会中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

只要把眼前的这个特勤打趴下,足以震慑突厥高层,让他们明白:隋朝军队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隋军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打败入侵的东突厥部队。

这就是李渊此行的最终目的,从心理上战胜东突厥。

听到进攻命令后,刚才还悠哉悠哉遛马说笑的两千多士兵,立刻翻身上马,冲着东突厥特勤的人马就冲了过来。一边冲,一边在马上拉弓搭箭进行射击。正在行进的突厥人马完全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人在马上就被报销了。偷袭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没多一会,这场闪电战就以李渊的彻底胜利而宣告大结局。

战斗成果十分喜人:共杀死突厥士兵上千人,并俘获特勤的代步工具:骏马!但不知道那位特勤兄弟跑哪里去了,被李渊俘虏,然后放了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李渊得找个报信的,要不自己在草原上干了这么一件大事,没人告诉东突厥始毕可汗,自己不是白打了吗?

打完这仗以后,李渊很明智地带兵撤回了马邑郡。这是一场有限度地边境自卫反击战,目的就是让突厥始毕可汗知道,隋朝不是好欺负的。

而接下来的事实说明,李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始毕可汗在详细了解了这场边境军事冲突的经过以后,并没有因为李渊偷袭东突厥部队而大怒。相反,他十分佩服李渊的有勇有谋,敢跑到突厥境内主动进攻突厥部队,还伪装成突厥人的样子。这个人实在不简单,带兵打仗太有一套了。

于是,始毕可汗命令所有东突厥部队,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私自跑到隋朝国界内杀人抢劫。

此后一段时间,隋突边境渐渐没了往日的热闹场景,变得安定平和起来。

始毕可汗禁止部队南下入侵,倒也不完全是因为害怕李渊,毕竟自己人马众多,光是用人海战术和马海战术就能把边境的隋朝军队踩烂。但他明白,有李渊这样的打仗高手镇守隋朝边境,东突厥部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

即使最后攻下了马邑和太原,东突厥部队也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所以始毕可汗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就当是给部队休个长假,调整调整,天天杀人抢劫也累的慌啊!

现在我们来揭开之前疑问的谜底:为什么李渊要跑到东突厥的大草原来训练部队,还伪装成突厥人的模样?

这个谜底就隐藏在李渊对王仁恭的那番谈话之中。

李渊首先对比了东突厥部队打仗的长处和中原部队的短处,主要有两点:

第一:东突厥骑兵几乎个个都是精骑兵,神箭手(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而中原王朝的军队大多是步兵,机动速度慢;

第二:东突厥部队的后勤负担很小,主要吃随军的羊马的肉,或者喝羊奶和马奶。而中原王朝的军队却需要从后方很远的地方运输粮食和其他军事物资。

然后,李渊又分析了东突厥部队的心理和性格:打地赢就使劲往前冲,打不赢就使劲往后跑,反正有宝马良驹,冲的快,跑的也快。而且东突厥部队打胜仗以后,最终目的比较单纯和统一:抢钱。如果打不赢也没关系,别伤心,下次再接再厉,继续抢,根本不会因为打了败仗而羞愧(胜止求财,败无惭色)。

所以,李渊得出结论说:“要想边境安宁,我们完全可以伪装成突厥人,学习他们的生活和作战方式,用敌人的方法来对付敌人。此外,伪装成突厥人还可以深入敌人内部,迷惑敌人,打他个措手不及,哭爹喊娘。只要我们主动出击,在突厥的地盘打一场硬仗,把敌人打疼打怕,让东突厥人知道在咱们这儿占不了什么便宜,他们自然就不会来了。”

精彩,真是精彩!

李渊的这套分析简直就是把东突厥放到手术台上,仔细解剖了一遍。正是这套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了马邑郡守王仁恭,他这才同意执行李渊的作战方案,并配合其行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李渊同志可以说是我国特种作战和特种部队的早期探索者,并以实际行动验证了特种作战方法的成功,还在实战环境下锻造出了一支业务精良的特种部队。特此说明!

打了胜仗的李渊在马邑郡待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到了太原,还捎带着收拾了盘踞在太原南部的那支农民起义军,打掉了这股威胁太原的势力。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6]

储蓄资本

从此以后,太原全境的安全和稳定得到了保障,老百姓又重新过上了久违的和平生活。再加上这一年庄稼的收成非常好,人们都把一把手李渊当成是大救星,感谢他为老百姓所做的一切。

李渊由此人气大增,收揽了大量军心民心。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李渊在太原站稳了脚跟,为日后梦想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可是光有老百姓支持还不行,李渊明白要想成事,还得打造一支值得信赖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李渊使出了杀手锏——他的两个儿子。

当时跟随在李渊身边的只有老二李世民,而老大李建成和老四李元吉还住在河东 (老三李玄霸很小的时候就挂了) 。

李渊偷偷给两个儿子发去指示,让老大李建成在河东地区悄悄结交当地的豪杰才俊,而老二李世民则在晋阳地区秘密执行这项任务。

他还对两个儿子说,你们不要怕花钱,老爹会给你们出!你们只管放心大胆地去干就行了。

收到老爹的指示后,老大李建成和老二李世民迅速开展行动,各自在所划分区域内开展业务,结交各式人才,而且两人做的都十分隐蔽!

为了结交更多的英雄豪杰,李建成和李世民出手极其大方,该送礼物送礼物,该请客吃饭就请客吃饭,该接济的就接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英雄豪杰都稀罕钱财礼物,他们很多人更在乎尊严和感情。

对于这种人物,兄弟二人也都有应对的办法:礼贤下士,以情感人。

隋唐时期是个特别看重门第的时代,那时候连姓氏都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出身门阀大族,就算是个白痴,大家也都把你捧得高高的;而出身贫民小户,就算再有能耐,大家也都看不起你。

在那个门阀大族当主角的时代,出身不好就是你的罪过,很多英雄豪杰就是因为出身低而被埋没的。

但这一问题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这里彻底得到了解决,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根本不在乎一个人的出身,他们看重的是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干。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个卖丝绸的商人,爱赌钱的赌徒,看门的保安或者干杂活的伙计,都能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看中。

而且兄弟二人在别人面前根本没有一点儿贵族公子哥的架子,和别人相处表现的十分客气恭敬,平易近人。

“ 攻心计”效果十分明显,再加上李氏兄弟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钱,这套组合拳打的很多英雄豪杰毫无拒绝之力,纷纷投入唐国公李渊的门下,甘愿为其效力。

李渊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要人心有人心,要人才有人才,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现在李渊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起兵的机会。

看着已经乱成一锅粥的隋朝天下,李渊明白,这样的机会是不难找的。此时的李渊就像是一只很有耐心的老狼,在暗处静静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7]


天赐良机

大业十三年二月,机会终于从天而降,不请自来。在这个月,马邑郡发生了一件大事。

不是东突厥打过来了,而是马邑太守王仁恭被杀了。杀王太守的也不是外人,而是他最信任的手下马邑校尉刘武周,这是一起典型的熟人作案。

刘武周之所以要谋杀自己的顶头上司,直接原因很简单:他和王仁恭的侍女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玩了领导的女人,这还得了?刘武周害怕事情败露,便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太守王仁恭。

刘武周看到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便决定趁这个机会干一番大事。别看刘武周官不大,但在马邑却很有影响力。很快,一大批人就聚拢在他的手下。然后刘武周自称太守,控制了马邑。

为了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刘武周宣布开仓放粮,将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分给贫穷饥饿的老百姓。有了老百姓的支持,刘武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起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马邑附近的小城纷纷宣布归附。

力量壮大起来以后,刘武周派使者去东突厥拜了码头,甘心当东突厥始毕可汗的小弟。

在当时,认东突厥当老大是北方很多割据政权的普遍做法。比如称雄河北的夏王窦建德,西凉政权首脑李轨,西秦霸王薛举,都是东突厥的忠实小弟。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己力量小,只好找一个厉害的老大当靠山。有了东突厥当保护伞,别人自然就会忌惮三分。不过保护伞也不是白当的,保护费还是要收的。金银财宝,美女丝绸都是要按时交的。

除了高额的物质回报,东突厥支持这些割据政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瓦解隋朝。

隋朝一直是东突厥始毕可汗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扶持这些地方分裂势力,不但能得到丰厚的生活物资,还能极大地削弱隋朝实力,加速隋朝灭亡。这买卖真是赚大了。

有了突厥人撑腰,刘武周的野心更大了,他打败前来围剿的隋朝官军,攻占了楼烦郡和汾阳宫。汾阳宫是杨广在楼烦盖的行宫,里面储存了大量物资和美女。刘武周把这些美女都送给了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见刘武周如此忠心耿耿,便封他为“定杨可汗”,还送了一把狼头大旗给他。

从始毕可汗给刘武周的封号上,我们就能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定杨,即平定杨隋之意。看来,始毕可汗对刘武周期望很大。

刘武周见始毕可汗如此鼎力支持,野心极度膨胀。他决定不当太守了,他要一步登天,当皇帝。就在始毕可汗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后不久,刘武周就自称皇帝,年号“天兴”。

马邑发生的大事变很快就传到了太原,李渊立刻意识到:苦苦等待的时机已经来到,该出手了。

但李渊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先去找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名叫王威和高君雅,当时都是太原的副留守,是李渊的副手。不过两人还有一个更隐秘的身份:杨广的眼线。

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王威和高君雅就在晋王府当差,是杨广的“藩邸旧臣”,深受杨广信任。而对于自己的这位大表哥,杨广就不怎么信赖了。

杨广知道表哥李渊能力很强,名望很高,如果不派自己人盯着,天晓得他会不会背叛自己。

于是,在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的同时,杨广同时任命王威和高君雅为副留守。表面上是让王威和高君雅帮助李渊处理事务,实际上是派两人当眼线,监视李渊。一旦发现李渊有异常举动,可以立刻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杀掉李渊。

李渊是个聪明人,从得知任命的那天就明白了杨广的用意。但他一直表现的深藏不露,同王威和高君雅相处融洽。大家一起好好上班,努力工作,没有被抓住一点把柄。

同时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李渊要派两个儿子到处结交英雄豪杰,而不亲自出马?

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怀疑。

现在李渊找到王威和高君雅,是为了商量一件事:招兵。

李渊深知,如果自己私自招兵买马,拉起队伍,肯定会被王威和高君雅认为有反叛之心。一旦被二人抓住把柄,自己所有的等待和努力就将付之东流。所以要想光明正大地拉队伍,必须争取王威和高君雅的支持,而“刘武周反叛事件”就是招兵买马最好的理由。

李渊见到王威和高君雅后,十分为难地说道:“刘武周攻占汾阳宫,还自称天子,如果不能把他剿灭,皇帝肯定会怪罪下来。到时候,大家都有灭族之祸。况且咱们调动军队,还得向江都汇报。距离这么远,等收到皇上的指示,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再说,靠太原这点兵马去抵抗刘武周的大军,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你们说,现在该怎么办呢?”

说完又连连哀声叹气,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王威和高君雅一听,就被李渊踢过来的皮球砸蒙了。论起这二位老兄的能力和智力,那是大大地不行。

王威和高君雅呆立了半晌,也没有想出来什么好办法。他们只好又把问题的皮球踢给了李渊。两人恭恭敬敬地说道:“李留守既是皇上的亲戚,又是朝廷的大臣,除了您能担此重任,谁还有能力解决这场危机呢?请李留守赶紧招募军队,消灭刘武周。”

在李渊的机智引导下,王威和高君雅主动提出要李渊招兵买马,组织平叛军队。李渊成功达到此行的目的,但他却依然喜怒不形于色!表现地十分淡定。

李渊假装很不情愿地回答道:“那好吧,就由我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吧!”

解决了王威和高君雅的后顾之忧,李渊随后命令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可靠心腹,到处张贴招兵告示。

由于李渊已经在老百姓心里立了一个好口碑,招兵告示一出,很多人都跑来积极报名参军。没过十天,就招到了一万多人,李渊把新招来的部队交给了心腹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统领。

然而,正是这一决定,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

王威和高君雅之所以起疑心,原因在于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的身份十分特殊。

虽然从表面上看,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是李渊的私人幕僚,但他俩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逃兵。

当年杨广征讨高句丽时,两人都被要求前往高句丽战场参与战斗。但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不想当炮灰,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当逃兵,跑到太原躲了起来。李渊成为太原最高长官后,两人先后投靠到李渊门下,成为了李渊的私人幕僚。

对于李渊收留朝廷逃犯一事,王威和高君雅虽然心知肚明,但碍于李渊的面子,两人并没有采取行动,将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抓捕归案。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李渊竟然把一万多人的政府军队交给了两个朝廷逃犯。王威和高君雅从中觉察出了异样,他们一致认为,李渊招募军队并不是为了平定反叛的刘武周,而是要背叛隋朝,成为第二个“刘武周”。

经过一番商议,王威和高君雅决定先发制人,干掉李渊。他们的计划是,请李渊到晋祠去为百姓祈雨,趁机将李渊杀掉。

然而,李渊很快就知道了王威和高君雅的阴谋。泄露这一机密消息的人名叫刘世龙,当时是晋阳乡长,也是当地的一个大富豪。高君雅和刘世龙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往来。

但高君雅不会想到,刘世龙这么身份低微的一个人,竟然早已被李渊召入门下。刘世龙偷偷打探到王威和高君雅图谋对李渊下手,便紧急把情况报告给了李渊。

李渊马上意识到,王威和高君雅不能再留了,必须赶紧把他俩做掉,以免夜长梦多。李渊找来儿子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等人,商议计策,干掉王威和高君雅。一番讨论后,一个计划成功出炉。

准备当猎人的王威和高君雅,现在成了老猎手李渊眼里的猎物,他们将插翅难逃。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8]

演戏

大业十三年五月十四日晚,李渊派李世民和长孙顺德等人带兵埋伏在晋阳宫城外,以防不测。第二天一早,李渊、王威和高君雅照常上班,在议事厅处理政务。

三人正埋头工作,突然,晋阳县令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走了进来,声称有密状启奏,李渊便示意王威去接看密状。不料,刘政会却高声叫道:“我告的就是副留守,必须要唐公亲自查看。”

李渊假装十分吃惊,马上接过密状。看完密状内容,李渊冲着王威和高君雅问道:“有人告你们勾结突厥入侵,有这样的事吗?”高君雅一听就坐不住了,马上撸起袖子大骂道:“胡说八道,这是谋反的人想要杀我!”

李渊自然不会听王威和高君雅的辩解,命人将他俩抓了起来,关进监狱,同时对外宣布这一消息。由于有李世民和长孙顺德等人带兵在外镇守,这一事件并没有引起任何骚乱。

计划成功,杨广的眼线就此被拿下。现在,待在李渊身边的都是自己人,做起事来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阴谋,就在王威和高君雅被抓之后的第三天,五月十七日,东突厥竟然真的来攻打太原了。

数万东突厥部队大兵压境,形势十分危急。李渊身边的文武官僚个个都惊慌害怕,然而,李渊此时却表现的十分淡定,俨然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样子。

他对大家说道:“有人告发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没想到才过了两天,突厥人就打过来了。看来是一点儿没有冤枉他们。”

随后李渊下令,将王威和高君雅拉到大街上斩首。在老百姓的一片唾骂声中,王威和高君雅人头落地。

虽然杀了王威和高君雅,但东突厥可不是来给李渊跑龙套的,演完戏就走人。他们依然在城外剑拔弩张,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对此,李渊早已想好了对策,他要唱一出戏。

李渊下令把城门全部打开,城头不悬挂任何旗帜,所有守城士兵都不许向外看,也不得大声喧哗。

对于这一幕,大家应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就对司马懿玩过这一招。李渊要唱的这出戏,名字就叫“空城计”。

果然,这种反逻辑的做法让突厥人蒙圈了。他们想不明白李渊这是要干什么。

难道李渊要主动献城投降吗?

不对啊!这不是李渊的风格呀!前一阵子,他还胆敢跑到我们的地盘上打了一仗呢。

怎么我们一到他的地盘,他就认怂了?

肯定没这么简单,其中必然有诈。

李渊的心理战的确发挥了作用,东突厥部队暂时不敢轻举妄动。但问题是,东突厥部队并没有像小说里的司马懿那样领兵撤退,而是待在原地,静观其变。这自然不是李渊想要的结果,他的目的是让突厥人主动退兵。

为此,李渊又想了一招妙计。等晚上漆黑一片的时候,李渊派士兵悄悄溜出城外,等到白天,再让这些士兵从别的路上大摇大摆地进城,搞的好像援兵来了一样。

李渊这么一搞,突厥人果然上当。他们觉得李渊如此有恃无恐,肯定是有援兵帮忙。再继续待下去也占不了什么便宜,干脆撤兵吧!

于是,驻扎在太原城外的数万东突厥部队在晚上趁着漆黑的夜色,偷偷撤走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第二天一早,侦察兵像屁股着了火一样,飞速跑到李渊面前,报告说:东突厥部队撤兵了。听到这个好消息,李渊一如往常地淡定,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了!”

而其他文武官员听说突厥人退兵后,个个兴奋异常,就跟中了五百万似的,他们纷纷跑来向李渊祝贺。

但李渊明白,现在根本不是庆祝的时候,他还有更深远的考虑。李渊深知,自己要想顺利起兵,南下夺取长安,就必须和北方老大突厥人搞好关系。否则,自己一带兵离开太原,前往长安,突厥人就把自己的老窝端了,那所有的计划就都泡汤了。所以,和东突厥搞好关系是当务之急。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李渊决定亲自给东突厥始毕可汗写一封信。

在信里,李渊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他想要大起义兵,匡扶隋室,把皇帝杨广从江都迎接回来。如果始毕可汗愿意派兵帮助,那征战所得的金银财宝和美女奴仆,全都归可汗所有;如果始毕可汗嫌天热路远,不想派兵,那就在家里好好待着,金银财宝和美女奴仆照样如数奉上。

说白了,甭管始毕可汗出不出力,都有大把好处可拿。

写完信后,李渊还郑重地在信封上写明“某某启”的字样。虽然“启”字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汉字,但其中却大有玄机。

因为在古代写信的时候,“启”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行文格式。李渊用这个“启”字想要向始毕可汗表明:我李渊愿意对突厥称臣,做始毕可汗的小弟。

始毕可汗收到李渊的信后,十分高兴。可当他仔细读完信的内容后,心情却又晴转多云。他对部下说道:“我很了解杨广这个人。如果把他迎接回来,不但唐公(指李渊)会有危险,我也会有麻烦。所以唐公的这个方案我是断然不会接受的。如果唐公自己做天子,我倒是十分乐意帮忙。”

随后,始毕可汗就命人照着上面这段话的意思给李渊写了回信。

得知始毕可汗十分支持李渊做天子,李渊的手下极其兴奋,都一个个跑来向李渊庆祝。

这些人的想法很正常,现在天下大乱,隋朝迟早完蛋,到处都是称王称霸的草头王,正是起兵大干一场的好机会。现在李渊有兵有地盘,又有了突厥人的鼎力支持,当皇帝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李渊当了皇帝,他们这批人那就是开国元勋,好处是大大的有。

看着眼前这群手舞足蹈,跟中了五百万似的手下,李渊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你们身为国家大臣,不想着为国解忧,却拿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劝我,还有一点臣子的气节吗?”

大家都没想到李渊竟然会是这种态度,一下子都愣那儿了。隋朝迟早要完蛋,连傻子都能看出来。别人都在趁机拉队伍,占地盘,称王称霸,走向人生巅峰!李渊竟然还想着要为隋朝和杨广尽忠,该不会是脑子进水了吧?

但谋反确实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何况李渊和杨广还是亲表兄弟。要让李渊去造自己表弟的反,确实不太容易接受。于是裴寂和刘文静决定劝劝李渊。

他们对李渊说道,如果让伊尹和吕尚效忠于夏桀和商纣王,那他们就不会做商汤和周武王的臣子。现在我们这些人效忠于您,不敢拘泥于“臣节”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

虽然我们目前有了军队,但却缺少优质战马。现在正好有突厥人的支持,可以向突厥多要些好的战马。如果咱们不尽快回复突厥人,等他们后悔了可就晚了!

说白了,裴寂和刘文静的意思就是,对于“臣节”这种关乎脸面的东西,我们不在乎。您就赶紧答应突厥人的要求吧,自己当皇帝。否则等人家后悔了,您哭都来不及。

李渊明白裴寂等人是为了自己好,但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现在他是坚决不会急于称帝的。于是他要求裴寂等人想个办法,既要把突厥人糊弄过去,又能保住自己的“臣节”。

裴寂等人回去后,就一直琢磨李渊到底是怎么想的。最后,他们终于想明白李渊为什么不急着称帝了。同时,他们还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满足李渊的要求。

几天后,裴寂等人请求李渊效仿商朝的伊尹和西汉的霍光,尊奉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改立长安的代王杨侑为皇帝。同时改变军队旗帜的颜色,不再使用隋朝军队的红旗,而是使用红白相间的红白旗。以此向突厥表明:我们已经跟隋朝决裂,不再坚决效忠隋朝。

听完裴寂等人的方案后,李渊不由得感叹:“虽然这是个掩耳盗铃的办法,但形势所迫,不得不这么做呀!”他同意了行动方案,并派使者再次前往突厥,把这个方案转达给了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心领神会,李渊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拯救隋朝皇室,但实际上还是为他自己盘算,他最终还是要反叛隋朝。而始毕可汗的原则是,谁跟隋朝作对,老子就支持谁。

李渊完全符合条件,所以始毕可汗坚定地支持李渊起兵,打进隋朝首都长安。

为了显示诚意,始毕可汗赞助给了李渊一千多匹优质好马。马是好马,但也不是白给的,得花钱买。

而出人意料地是,急切需要马匹的李渊却只买了五百匹。李渊手下的将士听说后,纷纷慷慨解囊,准备进行众筹,从突厥人手里买下剩余的马匹。但李渊却阻止了他们,并给他们解释了只买一半的真实用意。

李渊告诉手下将士,在突厥,好马那就是大路货,多得很;而且突厥人十分贪财,如果现在一下子把突厥人带来的马匹全部收购,突厥人就会以为李渊很有钱,还会带更多的马匹来卖。一旦李渊买不起了,双方就会闹不愉快。现在自己只买一半,就是向突厥人哭穷,同时表明自己并不那么急切地需要马匹,突厥人就会死了这条心。

看看,还是李渊精明!

现在,杨广的眼线被干掉了,还有东突厥的鼎力支持,李渊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起兵了,终于可以为实现帝王梦想付诸行动了。

李渊的计划很简单:一路南下,夺取长安。

然而就在此时,驻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和驻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却早已做好迎战准备,他们还派重兵把守沿途重要城池,打算在半路截杀李渊。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39]

第十一章     西河之战

在李渊还没有公开宣布起兵的情况下,隋朝方面之所以能快速得到这一消息,并迅速做出反应,是因为西河郡丞高德儒的告密。

高德儒坚定地站在隋朝一边,做好了抵抗李渊的准备。

李渊南下长安,西河郡是必经之地。所以他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于是,李渊再次使出杀手锏——大儿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李渊决定派他俩攻打西河郡。

李渊深知,打天下必须得靠自家人。而自己的两个儿子还太年轻,打仗这种事还没经历过,所以必须让他们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历练历练。以后要打的仗还多着呢,而且还都是硬仗。

基于这样的初衷,李渊决定先拿比较好打的西河郡让儿子们练练手,多积累点经验。

出征之前,李渊语重心长地和李建成、李世民进行了一番谈话。他勉励两个儿子这次一定要好好表现,给手下人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军队里树立威信。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不辜负父亲的厚望。

带着父亲李渊的期望和重托,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率领军队出发了,目标——西河郡。

不久,在太原通往西河郡的路上,老百姓看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 领头的是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这支军队队形整齐,纪律严明,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和以前隋朝军队的作风完全不同。

但令人奇怪的是,看到这支军队来了,不少老百姓都手脚不听使唤的跑回家里,径直端来好饭好菜送给军队士兵。

因为按照隋朝的惯例,只要军队路过,老百姓都要拿出自家的好饭好菜招待士兵,老百姓已经习惯了。

然而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这支军队的士兵都拒绝了沿途百姓的好意,坚决不肯接受。领头的两个年轻人对提供饮食的百姓表达了一番谢意之后,就把他们都劝走了。

这些百姓表现的十分感动,眼泪都快下来了,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这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估计大家也猜出来了,这两个年轻人正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哥俩。原来,在部队出发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向部队士兵严肃申明了军队纪律:

行军打仗要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百姓给的东西坚决不要,拿了老百姓的东西,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赔偿。如若违反,军法从事!

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老百姓经常受官府和军队的欺压,遇到这样一支作风优良的部队,他们自然印象深刻,心存感动。

正是靠着铁的纪律和为老百姓着想的作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给自己的军队打出了好名声,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与爱戴。

而在行军途中,李建成、李世民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一点不搞特殊。战士们吃糠咽菜,他俩绝不吃大鱼大肉;战士们睡觉打地铺,他俩也绝不上床睡觉。

把士兵当兄弟,士兵才肯卖命。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没过几天,二李兄弟就来到西河郡城下。但他们并没有急着下令进攻,而是穿着便装来到城门前向城上守军喊话,劝说他们立即投降,接受义军的领导。

而城上守军却遵守郡丞高德儒的命令,拒绝投降。

敬酒不吃吃罚酒!攻城!

很快,云梯依次架了起来,士兵们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涌向城头。突然,奇迹发生了。

紧闭的城门竟然自动打开,一个人被身后几个人五花大绑着押了出来,径直朝着义军大营走去。与此同时,城上守军也停止了抵抗,纷纷束手就擒。义军一拥而上,攻占了西河郡。

原来,郡司法书佐朱之瑾等人听说了李建成兄弟一路上的光辉事迹,大为感动,便想投靠义军,不再给失去天下人心的隋朝政府打工卖命。可郡丞高德儒却是个死硬的“挺隋派”,他打算顽抗到底。朱之瑾等人便领兵抓了高德儒,把他作为“见面礼”献给了二李兄弟。

至此,李建成和李世民出色地完成了老爹交给的任务,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不过,这次出征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夺取了西河郡,而是为李渊领导的义军打出了好名声,做了一次很好的广告宣传,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就连李渊本人都高兴地称赞道:“如此用兵,横行天下也没有问题了!”

对于年轻、威望低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来说,这次出征也让他们在义军里树立起了极高的威信,大家都服他们的领导。

好了,南下长安的第一颗钉子被轻松拔掉。李渊决定:正式起兵!

大业十三年七月五日,李渊在太原誓师起兵。李渊自封大将军,将三万义军分为左右两军。

左路军由大儿子李建成统领,右路军由二儿子李世民统领,老三李元吉留在太原看家,守护根据地。安排妥当后,李渊率领义军出发了,踏上了他的帝王征程,霸业之路。

这一年,李渊五十一岁!

虽然已经人到中年,活了大半辈子,但他仍焕发着创业的热情。同时这也说明,只要大胆肯干,创业无所谓年龄高低。

就拿肯德基那位白胡子老爷爷哈兰·山德士来说,他创办肯德基时已是65岁高龄,一只脚已经踏进棺材里了。可如今说起肯德基的大名,连三岁小娃娃都知道,炸鸡的美味已经火遍全球。

然而在李渊的前方,代王杨侑等人早已为他设好了两道关卡,等着李渊前来闯关。

楼主:雪漫惊鸿

字数:21962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2-01 22:34:05

更新时间:2019-07-13 21:00:46

评论数:1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