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壹]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壹]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0]


第十二章 闯关

杨侑布置的两道关卡分别是:虎牙郎将宋老生防守的霍邑和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防守的河东城。面对这两个敌人,李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担心,相反,他的心情反倒有些轻松。

李渊十分了解宋老生和屈突通的性格弱点,虽然在外人看来,两人都是当世之名将,但在李渊眼里,他俩不过是一般对手,没什么好怕的。

九天后,李渊率领大军来到了距离霍邑50里的贾胡堡。然而老天爷不给面子,竟然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湿滑。李渊不得不暂停前进,让部队在贾胡堡休整,等天晴了再去攻打霍邑。

此时,李渊忽然接到一封来自河南的信,写信的是李渊的本家,名叫李密。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此人正是跟随杨玄感叛乱的李密。但现在的李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东躲西藏的朝廷头号通缉犯,李密如今身价倍增,成了威震天下的瓦岗军首领,他还给自己加了个封号——魏公,人称魏公李密。

原来,正在和洛阳隋军对抗的李密听说李渊起兵后,大喜过望,急忙提笔给李渊写了一封信。

李渊看过来信,不禁拍着手哈哈大笑。倒不是李密在信里讲了什么笑话,惹得李渊哈哈大笑。而是在李渊看来,李密在信里说的那堆大话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李密这封信的大概意思是说,咱们两家合作,推翻暴隋,杀死杨广,活捉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共同平定天下。

这番话听起来双方似乎是地位平等的合作者关系,但李密在字里行间不自觉地流露出一副盟主的派头,这让李渊感觉很不爽。不过他脑筋一转,就想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他让秘书温大雅给李密写了一封回信,主要内容是说,现在天下混战,生灵涂炭,能拯救老百姓于水火的只有魏公李密您了。我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只求您统一天下后,能让我在太原安安稳稳地做我的唐国公,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渊用的这一招,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逊也曾经用过,而且是用在了“武圣”关羽身上。当年,“一介书生”陆逊给关羽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把关二爷大吹特吹了一番,骄傲自大的关二爷便放松了对东吴的戒备,结果落得个兵败身死的悲惨下场。

现在李渊把这招用在了李密身上,不过他并不想要李密的命,相反,他希望李密活得好好的,吃嘛嘛香,身体棒棒!李渊的目的是让骄傲自恋的李密放松对他的关注,而把注意力继续集中在老对手越王杨侗和王世充身上,帮他牵制住洛阳的隋朝军队,让李密和洛阳隋军狗咬狗,一嘴毛,这样李渊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李渊想的很美,现实的发展也一如他所料。收到李渊回信的李密大喜过望,急忙把信展示给他的手下看,并激动地说道:“唐公李渊如此推崇我,天下何愁不能平定!”于是,李密继续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如何攻克洛阳上面,取消了对李渊的关注。

摆平了李密,李渊的眉头依然紧锁。天气还是阴雨绵绵,丝毫没有转晴的迹象。这时,一条谣言如同瘟疫般在部队里传播开来,众心思乱。

这条谣言说的是,割据马邑的刘武周勾结东突厥准备偷袭太原,端掉李渊的老窝。

这件事让李渊也很挠头,天气一直不见好,现在又出现了这种谣言。到底是继续领兵南下,还是返回太原,李渊变的举棋不定。

但是李渊没有胡乱做出决定,一向很有民主精神的他决定开会讨论一下这件事,听听大家的看法。

会议一开始,李渊就抛出了这次会议的主题:到底是继续南下?还是打道回府?请大家发表一下意见。

手下很多人首先发表了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宋老生和突厥离得都不远,而李密又狡猾奸诈,都不是好对付的对手。突厥人见利忘义,又有刘武周做帮凶,对太原的威胁的确很大。而义军的家属都在太原,大家确实比较担心。不过也许是我们顾虑太多,最后还是唐公您拿主意,您说咋办就咋办。

虽然这些人没有直接亮明观点,但他们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咱们还是赶紧回太原吧,要不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啦!

听了这些人的回答,李渊的心里不免有些失望。随后,他把目光落在了两个儿子身上,让两个儿子说说该怎么办。

听了刚才这群人的话,李建成和李世民哥俩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了。他们对其他人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进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先说最让大家担心的东突厥和刘武周。刘武周虽然和东突厥勾结在一起,但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双方其实都互相猜忌,互相防备。更何况,咱们已经和东突厥搞好了关系。所以,东突厥暂时不太可能联合刘武周进攻太原。

接着说李密。李密虽然足智多谋,人多势众,但他太依赖占据的几个大粮仓的粮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再加上父亲已经写信向李密示弱,洛阳的越王杨侗和王世充也死死地盯着李密,他不会没事找咱们的事。

现在再说说近在眼前的宋老生,顺便说一下,宋老生这个名字听着挺老气,但却是个年轻人(老生乳臭)。宋老生虽然手握数万精兵,但他却年轻气盛,有勇无谋。再说他刚打败几伙盗匪,必然会轻视我军。只要他出城和我们交战,我们就一定可以把他拿下。

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又分析了撤回太原的后果。如果我们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撤退,士兵们一定会斗志全无,军心涣散。这时,宋老生一定会对我们穷追猛打,而东突厥和刘武周也会趁机对我们发起进攻,到那个时候,我们就真的完蛋了。所以,我们不能后退,只能前进。

众人保家惜命,才要求撤军回太原。而我们俩则会拼命去战斗,如果杀不死宋老生,拿不下霍邑,我们就以死谢罪。

听了两个儿子透彻的分析和表达的坚定的决心,李渊摇摆不定的心立刻安定下来。他接受了两个儿子的意见,下定决心拿下霍邑,继续坚定地向长安进军。他十分高兴地说道:“你俩分析地很好,我决心已定。刚才的那群懦夫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从这次会议以后,李渊再也没有动摇过进军长安的决心。半个多月后,雨终于停了。李渊随即率领军队向着霍邑县城出发了。

此时天气情况很不好,雾很大,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前进速度,李渊不禁有些担心。但过了不久,大雾就散的一干二净,前进的道路看的是清清楚楚。李渊顿时没了顾虑,心情大好。

为了考验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的战术分析能力, 在路上, 李渊抛出了一个在战场上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李渊问李建成和李世民,如果宋老生据城坚守,不出来和我们交战,那该怎么办?李建成和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答:“ 宋老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勇无谋,而且性格轻浮急躁,不怕他不出来和我们交战。

万一宋老生真的当起了缩头乌龟,躲在城里死活不出来,那也不用怕。咱们顺势散播消息说,宋老生打算和咱们串通,他身边的那群庸俗小人一定会秘密给长安打报告,告发宋老生。不用几天,宋老生的脑袋就会被快递到长安。咱们就可以坐收渔利之利了!”

李渊听后,心里十分欣慰。虽然两个儿子还很年轻,但已经有了如此见识,帮他夺取天下,他也放心了很多。

随后他又总结说,咱们在贾胡堡休整了半个多月,宋老生也没有一点动静。从这一点我就知道他是个无能之辈。你俩的分析和谋划,确实抓住了宋老生的性格本质,精辟!

说话间,李渊父子就来到霍邑城下。

霍邑地势十分险要,西邻汾水,东靠霍山,城池位于山水之间,是李渊大军南下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隋朝为拦截李渊设置的第一道关卡。

李渊必须突破这一关,否则造反的买卖就砸了。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1]

通关

为了百分之百能把宋老生引出城,李渊决定给他下个鱼饵。

之后,李渊父子率领几百名轻装简从的骑兵脱离大部队,率先冲到了霍邑城下。李渊父子和这几百名骑兵亲自来做这个鱼饵。

李渊来到霍邑城东距离城池五六里的地方,他分配给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些骑兵,并秘密对他们做了一些吩咐,随后又派殷开山去催促后军赶紧过来。

接着,李渊率领骑兵开始绕着城池转悠,从东南角一直转悠到西南角。走一会停一会,然后左指右指,作出一番要安营扎寨,长期攻城的样子,根本无视站在城楼上的宋老生。

宋老生见李渊就带了这么点人,他的后续部队还没赶到,就想趁李渊立足未稳,急忙发动进攻。

一眨眼的功夫,宋老生就率领三万多人马从城里冲了出来。李渊见大鱼上钩了,便假装害怕,赶紧带兵往后跑。宋老生想都没想就追了上去,双方最后在离城一里多的地方摆开了阵势。这时,李渊的后续部队也陆续赶到。

李渊给两个儿子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带领之前分配的骑兵朝城门飞奔而去。与此同时,李渊一声令下,义军齐声呐喊着向隋军发起了进攻。双方很快就厮杀在了一起,喊杀声震耳欲聋。

由于义军在士气和战斗力方面完全压过了隋军,隋军渐渐支撑不住。突然,义军中很多人不停地高声大喊:“宋老生已经被我们杀了!”隋军士兵一听,也不管是真是假,纷纷开启逃命模式,丢下手中兵器,掉头就往城门方向跑。

此时的宋老生当然没有死, “宋老生已经被杀!”只是李渊让人喊的假消息,目的就是摧毁隋军的战斗意志。混战之中的宋老生见隋军纷纷逃命,也不再恋战,拨转马头加入到逃命的队伍中来。

但到了城门不远处,包括宋老生在内的很多人立刻就绝望了。

因为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领兵占据了城门。之前李渊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吩咐就是,等双方开打的时候,他们二人趁乱偷偷领兵拿下城门,不让隋军逃回城内,从而将守城隋军的有生力量在城外一举歼灭。

这时,李渊率义军从后面追了上来,然后又是一顿猛砍猛杀。一时间,战场上流血遍地,死尸如麻。很多隋军彻底崩溃,举手投降了李渊。

宋老生见势不妙,立刻下马跑到城墙的另一侧。城上守军立即从城头顺了一根绳子下来,想让宋老生顺着绳子爬上来。宋老生抓住绳子就往上爬,爬了一丈多。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卢君谔的义军军官(军队里的领兵官)发现宋老生正在往城上爬,急忙冲了上去,跳起来一把抓住宋老生,下来吧您内!卢君谔也没和宋老生废话,刀光一闪,宋老生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

随后,宋老生这颗新鲜的头颅就被送到了李渊面前,城外的战斗也宣告结束。

此时已是黄昏,太阳即将落山。李渊见大家士气旺盛,便下令进行下一步操作——攻城。虽然没有攻城器械,但人的干劲儿一上来,啃也能把城墙啃倒。很快,义军就冲上城头,打败了城上守军,夺取了霍邑。

现在公布第一关的闯关结果:李渊完胜,宋老生完蛋!

然而,在李渊看来,拿下霍邑并不是完全的胜利,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进入霍邑城前,李渊对义军将士下了死命令:严禁侵扰城里百姓,违令者严惩不贷。

城内百姓本来人心惶惶,但他们很快就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支奇怪的部队。
进城以后,这支部队既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公开抢劫。他们不但纪律严明,跟老百姓说话还挺客气。

而城内的隋朝官员也发现,李渊不同于之前他们遇到的任何一位领导。这些隋朝官员本来胆战心惊,害怕李渊找他们算账。但见到李渊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因为李渊对待他们的政策出奇的好:除宋老生外,其余文武官员一个不留,全部赦免。

最让这些官员惊喜的还在后头,李渊不仅没找他们算账,还按照以前的级别重新授予他们官职。这些人感动地眼泪都快下来了,立刻对李渊感恩戴德,愿意效犬马之劳。

安抚完老百姓和隋朝官员,还有一批人需要李渊处理,那就是投降的隋军士兵。

自古以来,对待降兵无外乎三种做法:全部放掉,全部杀掉,强制收编。而李渊的做法显得特别有人情味:想留下当兵的,我李渊举双手欢迎;想回家的,可以,我李渊给回家的路费。

投降的隋军官兵听说之后,无不欢呼雀跃,全部表示要以死效劳。

这时,负责对义军士兵论功行赏的官员前来请示李渊,对于义军中奴隶和罪犯出身的有功人员要不要进行赏赐?

李渊当即指示道:“要赏,而且要重赏!只要立了功,无论出身贵贱,都要赏赐。”然后有关官员开始立刻落实李渊的指示。

至此,李渊实现了完全的胜利,因为他得到了一件对夺取天下至关重要的东西——人心!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2]

李渊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所谓“ 夺取天下 ”,并不是用武力占领所有的地盘,夺取天下的关键在于赢得人心。

人心是比古今任何武器威力都要巨大的“武器”。

而人心又分为很多种——民心,官心,军心等等。

李渊严令部队不许侵犯城内百姓,赢得了霍邑百姓的称道;李渊不惩治霍邑的隋朝官员,赢得了官员们的拥护,并甘心为李渊效力;无论是对降兵,还是对出身低贱的奴隶罪犯,李渊都一视同仁,对他们的待遇都很好,同时也团结了军心,凝聚了部队战斗力。

可以说,李渊是个做政治思想工作的高手。无论是在之前拿下的西河郡,还是在后来打下来的城池,李渊都是一样的做法,这已经成为他的一贯作风。这为义军队伍的快速壮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后来唐朝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霍邑休整一天后,李渊带领义军向第二关出发了。在南下的途中,很多农民起义军听说了李渊的好政策,纷纷望风归附,李渊的队伍像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隋朝为李渊设下的第二道关卡是河东郡,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数万精兵在此镇守。

屈突通是隋朝的一员老将,久经沙场,战功卓著。当年平定杨玄感叛乱,屈突通就立下大功。然而在李渊眼里,屈突通并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厉害。相反,他认为屈突通不过是个平庸之辈。

这倒不是因为李渊骄傲自大,而是他十分清楚屈突通的性格弱点:胆子小,做事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好怕的。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个人的弱点,这个人就好对付了。

然而当李渊来到龙门县后,却突然犯了难。一条从北向南的宽阔大河拦住了李渊的去路,这条大河就是咱们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

站在黄河东岸的李渊开始为怎么过河而发愁。

当时此地有两个渡口和一座桥,两个渡口分别是河津渡和风陵渡(在金庸的《神雕侠侣》里,风陵渡是郭襄和杨过邂逅的地方 ),可以从这两个渡口坐船过黄河;而那座桥叫作蒲津桥,横跨黄河两岸。

李渊该怎么过河呢?一定会有人说,从桥上走过去呗,这多方便!但问题是,蒲津桥在河东城的西面,桥的东端处于隋军的控制之中,而李渊的部队也在黄河东岸,人家隋军是不可能让他们从蒲津桥过河的。

既然不能从桥上过,那就从渡口坐船过去吧。李渊愁的就是这个:没有船,连块船板也没有。

手里没有船,这么多人的部队总不能游过去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渊派人去黄河沿岸的老百姓家里借船。沿岸老百姓早就听说了李渊的好名声,纷纷主动把船送到李渊面前。

没过多久,船的难题就解决了。

所以说,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就支持谁。这个道理,从古至今就没有变过。

现在有了船,那就赶紧坐船过河吧!但能让李渊过河的渡口只有一个,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风陵渡,而是河津渡。

因为风陵渡在蒲津桥的南面,李渊根本不可能绕过河东城从这里坐船过河。而河津渡就在龙门县附近,又近又方便。

现在李渊开始进行军事部署来对付河东城里的屈突通。他先派刘弘基和王长谐领兵渡过黄河,占领黄河西岸,防止屈突通西逃;随后,李渊率领主力部队围攻河东城。

在刘弘基和王长谐过河前,李渊嘱咐他们两个人,屈突通极有可能会派兵过河偷袭你们,你们一定要做好防备。

果然,就在刘弘基和王长谐刚在黄河西岸设下军营的晚上,屈突通就派手下将领桑显和领兵通过蒲津桥来搞偷袭。刘弘基和王长谐按照李渊的指示,早就设下了埋伏,专等隋军到来。结果桑显和全军覆没,只有他本人命大,只身逃回了河东城。

李渊得知屈突通偷袭失败,断定他再也不敢出城应战,只会据城固守。李渊随即带领主力部队从北面、东面和南面包围了河东城,准备攻城作战。正如李渊所料,屈突通乖乖当起了缩头乌龟,没有领兵出城应战。

但谨慎起见,李渊并没有贸然对河东城发起全面进攻。而只派了一千多人从河东城的南面进行试探性的进攻,不料此时却下起了大雨,李渊只好暂停行动。

此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冯诩太守萧造、华阴县令李孝常以及万年、醴泉等县纷纷派人前来归顺。也就是说,除了河东城,李渊南下长安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这个消息立刻让李渊改变了主意,不打河东城了,直接率领部队渡过黄河,南下长安。

李渊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拿下长安。因为打首都长安主意的不止李渊一家,西北的薛举、河东的刘武周、瓦岗寨的李密,还有长安周边的农民起义军,都想吃掉长安这块肥肉。

如果下手慢了,长安就可能被别人夺走。河东城打不打得下来无所谓,只要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城就行,屈突通不敢贸然出城追击。对于自己的判断,李渊显得十分自信。
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懂得哪些地方必须拿下,哪些地方可以舍弃,而不是把路过的地方一股脑都打下来。这就是“舍得”的智慧!

说干就干,李渊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围城,并迅速率领大部队坐船渡过黄河。和刘长谐等人汇合后,李渊一路南下,没有受到一点阻碍。几天过后,李渊就来到长安郊外。

这时,一个女人派人前来迎接李渊。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3]

第十四章 剑破长安

这个女人就是李渊的女儿,和李建成、李世民一样,都是窦皇后所生。史书中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因为李渊建立唐朝后,封她为平阳公主,所以后世就直接称呼她为“平阳公主”。

李渊准备晋阳起兵时,平阳公主和老公柴绍都还在长安。李渊秘密派使者到长安,叫女婿柴绍赶紧来太原帮他起兵,但这让柴绍一下子犯了难。

带着老婆平阳公主一起去太原,太不方便;如果把老婆留在长安,又害怕她会遭遇不测,实在不放心。

看着左右为难的老公,平阳公主则深明大义,他劝柴绍不要为她担心,赶紧动身去太原,她一个女人家很容易躲起来。

有了老婆的支持和鼓励,柴绍打消了所有的顾虑,随即动身从小路赶赴太原。然而,送别了老公,平阳公主并没有躲起来,她之后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一代巾帼英雄的风范。

平阳公主回到鄠县自家的庄园,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准备在父亲李渊打到长安之前,先替他拿下长安西面的隋朝郡县。很快,她就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然后平阳公主又派家僮马三宝去招降周边地区的盗匪。

在这里需要声明一下,这位马三宝和明朝的那位马三宝(也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只是重名,不是一个人。虽然比不上郑和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但这位马三宝同志在唐初的历史上也是一位牛人。

这位仁兄单凭一双嘴皮子,就成功说服了 何潘仁、李仲文、丘师利等土匪头头,帮平阳公主拉来了数万人的兵马赞助。

手里有了枪杆子,平阳公主很快就打下了长安西面的盩厔、武功、始平等地。

正所谓: 有其父必有其女,李渊一家的政治觉悟几乎都是遗传的。

每打下一个地方,平阳公主就严明军纪,禁止士兵骚扰老百姓,和他老爹李渊的做法是一样一样的。如此爱民的优良作风,无疑于一种广告宣传,许多人纷纷前来投靠,平阳公主的军队不久就扩大到了七万人。现在的平阳公主底气十足,接连几次打败了从长安前来围剿她的隋朝军队。

当得知父亲李渊率大军来到长安郊外后,平阳公主立刻派使者去迎接父亲,并告诉他自己在这段时间取得的骄人业绩。李渊知道后大喜,即刻派李世民和柴绍去和平阳公主会师。

此时,平阳公主也率领一万多名精兵猛将迎接弟弟李世民和老公柴绍。这支由平阳公主亲自统领的军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娘子军”,但和大家通常所熟知的“娘子军”不同的是,组成这支“娘子军”的全是大男人,只有统帅平阳公主一个人是女人。

李渊应该为有这么一个有胆有识,精明强干的女儿而骄傲。

因为现在的长安城已经被他们包了饺子。长安城北面地区已经归顺,西面地区则被平阳公主扫平,东面和南面地区处于李渊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

长安城中的代王杨侑,留守卫文升、阴世师、骨仪等人见李渊人多势众,军纪严明,防守地越发严密了。

现在的长安几乎唾手可得,只等李渊下达攻城的命令了。然而奇怪的是,李渊似乎没有攻城的打算。

因为从现在开始,李渊将要兼职当一名演员。至于他为什么要当这个演员,咱们日后再来揭晓。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4]

李渊不停地派使者到城下喊话,表明来意:我们是来帮助隋朝安定天下的,请不要猜疑多心。

面对李渊的一番好意,杨侑、卫文升等人哪里肯信,他们本着“不见面、不接触、不回答”的“三不原则”,无声地拒绝了李渊,只盼着屈突通和洛阳赶紧发兵来救。

就这样折腾了十多天,李渊手下的将领等得实在不耐烦了,都跑来请求李渊赶紧下命令攻城,您就下命令吧。

但李渊立刻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要是打进皇宫,天下人会认为我要干什么?(潜台词:如果我下令攻城,天下人就会认为我要弑君谋反,自己当皇帝)”

底下将领赶紧开导李渊:“隋朝皇帝根本不是周成王那样的材料,咱们想当周公辅佐他,他根本就不领情。再说万一其他割据势力要来跟咱们抢长安,那就不好办了。所以请您再好好想想!”李渊听后低头不语,什么话也没有说。

没过多久,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得也着急了。他俩带领文武官员继续劝李渊下令攻城。

见大家态度如此坚决,李渊这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怎么不想让你们攻下长安?我只是希望天下人能知道我是一心拥护大隋的忠臣,而不是一个反贼。既然现在形势已经这样,那大家就动手吧!但记住一条:代王杨侑和皇亲国戚一律不得伤害。违令者,治罪三族!”

大家见李渊终于同意攻城,立刻跑回去赶紧制作攻城器具。由于攻城部队人数实在太多,攻城的热情又极高,长安城周边的木头和竹子竟然都被砍光了。很快,堆积成山的木制和竹制攻城器具都做好了。

十一月九日一大早,部署在长安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二十多万部队,突然向长安城发起了冲锋。一时间,云梯、楼车等各式各样的攻城器具都被摆到了长安城下。此时从远处望去,长安四面城墙上乌压压的一片,好像爬满了蚂蚁,那是正在攻城器具上奋力攻城的义军士兵。

留守阴世师和骨仪急忙命令城头的隋军拼死抵抗,但根本无济于事。城上守军的防线很快崩溃,义军军头雷永吉第一个冲上了城头,其他攻城部队也陆续涌上长安城头。城内隋军见义军如海水般涌了进来,立刻举手投降。

与此同时,长安城四面城门全部打开,李渊立刻命令城外其他将领组织好队伍,进城!

长安终于被李渊拿下,李渊完成了晋阳起兵时给自己立下的小目标。

入城以后,李渊又接连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安置好军队,严令不得骚扰百姓,稳定城内秩序。然后派人保护好国库财物和政府档案资料,防止有人抢劫。这已经是李渊的老套路了,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第二件事则是杀人。先说第一批被处决人员名单,荣登榜单的有阴世师,骨仪,崔毗伽、李仁政等人。

公开宣布的罪名是抵抗义军,但实际上这里有内幕。这些人之所以会被李渊干掉,是因为他们干了一件让李渊伤心欲绝的缺德事——挖李家祖坟。

隋朝有个政治传统,谁造反,就挖谁家的祖坟,免得他家老祖宗在阴间发功支持他。

之前杨玄感叛乱时,隋军将领卫文升就跑到杨玄感老家华阴,把杨家祖坟给翻了个底朝天。所以当李渊在晋阳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后,阴世师等人立刻派人把李渊家的祖坟也给刨了个遍。

祖坟被刨,这种事放在谁身上也受不了。李渊得知此事,伤心不已,痛哭流涕,发誓一定要杀死阴世师等人,为李家祖宗报仇雪恨。

所以一进长安城,李渊就派人把阴世师等一干案犯抓了起来。公开宣判后,让大儿子李建成把他们拉到长安城朱雀大街开刀问斩,这才多少解了些心头怨气。

第一批案犯被处决后,紧接着轮到第二批了。而在第二批被处决人员名单上却只有一个人的名字。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5]

这个人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大唐战神李靖。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要杀大唐第一名将李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初李渊刚到太原走马上任,就深入到抗击东突厥的第一线马邑郡开展工作,恰巧当时在马邑担任郡丞(马邑郡的第二把手)的就是李靖。

眼光毒辣的李靖一眼就看出李渊志向远大,绝非池中之物,料定其日后必定会起兵造反。此时,一心忠于隋朝的李靖决定去江都找杨广告发李渊,顺便搞把政治投机,期待着能加官进爵,获取富贵,这是李靖从小立下的梦想(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为了避免引起怀疑,李靖特地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囚犯的模样,穿着囚服,身上带着镣铐,然后踏上了前往江都的道路。可一上路李靖才发现,去江都的道路已经被起义军阻断,找杨广告发李渊的计划就此泡汤。

但李靖没有绝望,他拐弯儿去了另一个地方碰碰运气——长安。毕竟现在首都长安还在隋朝手中,照样可以告发李渊,让隋朝做好应对的准备。

到了长安,李靖一五一十地把李渊极有可能造反的消息通报给了代王杨侑等人。李靖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自信,果然,不久长安就收到李渊起兵的消息。杨侑等人紧急派遣宋老生和屈突通领兵前往霍邑和河东堵截李渊。

身在长安的李靖也没有闲着,他亲自带人把李渊住在长安的亲戚通通抓起来杀掉,免得他们和李渊串通勾结,里应外合。这就是李渊攻克长安后要把李靖处决的原因。

虽然李渊深知李靖能力极强,是个难得的人才,但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是让李渊下定决心干掉李靖,为死难的亲人报仇。

这次李渊决定亲自监斩,二儿子李世民陪同。只见李靖被五花大绑着拉上了行刑台,手持大刀的刽子手侧立一旁,只等李渊下达斩首的命令。眼看就要去见了,李靖急速地在脑子里搜索着办法,他可不想就这么窝囊地死掉。

这时,一个人的名字在李靖的脑海里闪过,李靖顿时想到了自救的办法。就在李渊即将下达“斩首”命令时,李靖突然高声大喊道:“唐公起兵,是为了扫平暴乱,安定天下,怎么可以因为私人恩怨就斩杀壮士?”

李渊被这突如其来的高分贝大喊声震住了,他没有想到,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李靖此时不但没有丝毫慌乱,竟然还能扯着这么高的嗓门跟他讲大道理,内心着实赞赏他是条汉子。恰在此时,李世民也站出来为李靖求情。

李世民认为,现在天下动乱未平,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而李靖大才,人所共知。他恳求父亲原谅李靖的罪过,让他将功折罪,共创大业。

李渊转念一寻思,确实也是!人死不能复生,即便杀了李靖,他的亲人也不可能再喘气活过来。还不如留他一命,让他为自己打工干活。

于是,李渊赦免了李靖的死罪,并给了他一份新的工作。

从此,李靖不再为隋朝效力,而是投身李家班,为李渊父子开基创业抛洒热血。

从这次亲身经历中,李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搞政治投机实在太危险,这就好比从满是毒蛇的金库里拿金子,虽然金子很诱人,但 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尸骨无存。

从此以后,李靖开始主动远离政治这头猛兽,即便后来当了宰相,对于朝政大事,李靖也是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似乎也成了李靖教育子女的重要家训之一。虽然李靖的子孙后来没有一个干成什么大事,但都得以善终,而没有像房玄龄、杜如晦和李勣的子孙那样,先人刚到地府报道,自己的家族就遭遇了政治上的灭顶之灾。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6]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那个在李靖脑海里闪过的人是谁?这个人就是“ 汉初三杰 ”之一的淮阴侯韩信。当脑袋就要和身体分居时,李靖突然发现自己现在的处境和当年的韩信是一样一样的。

当初韩信刚刚投靠刘邦,被安排当了一个仓库管理员。后来不知道韩信犯了哪门子王法,就要被砍头。当其他十三个同案犯的脑袋齐刷刷落地后,就要轮到韩信去见阎王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韩信不紧不慢地抬起头,大声喊出了和李靖相同模板的话:“汉王(指刘邦)难道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负责监斩的滕公夏侯婴听到此话,十分惊奇。再一看韩信长得高大威武,他觉得这个哥们不简单,便下令将他无罪释放,还把他推荐给了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从此,韩信踏上了战火纷飞的名将之路。

可以说,八百年前的名将韩信救了后来的大唐名将李靖。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李靖剽窃了韩信的“救命秘籍”。然而,历史似乎一直在重演。

又过了一百多年,又有一个人剽窃了韩信和李靖的自救套路,结果成功从鬼门关里逃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人——安禄山。

这真是,一句话,救了三个人,影响了两个大帝国。

好了,说了这么多,现在言归正传。

李渊安抚好百姓,杀了一批人,又放了一个人后,紧接着又干了第三件大事。这件事才是所有事情的重中之重,也是李渊实现终极梦想的必由之路。

他要拥立十几岁的代王杨侑为下一任隋朝皇帝。

可是李渊的部下听说了这个消息,却急忙赶来劝阻。大家纷纷劝说李渊自己当皇帝,现在一切都在咱们得掌握之中,干嘛要让这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占了这个天大的便宜?

这时,只见李渊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郑重地说道:“咱们起兵就是为了国家,现在国家有主人,我怎么敢有非分之想?”随后,李渊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立代王杨侑为帝。
但对于李渊的这番美意,杨侑却是推三阻四,委婉地拒绝了。

杨侑压根就不敢登基称帝,因为他的爷爷,隋朝的合法最高领导人杨广还活着。如果自己现在坐上龙椅当皇帝,岂不是要夺爷爷的权,谋权篡位吗?

想到这里,十几岁的杨侑无论如何也没有胆子接受李渊的主张。

但李渊并不死心,杨侑必须当这个皇帝,他不想当也得逼他当。为了让杨侑同意,李渊和文武百官一起劝他以国家为重,为隋朝的江山社稷着想。

现在皇上流落在江都回不来,首都长安必须有一位新皇帝坐镇。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都是因为百姓怨恨杨广,如果换个新皇帝,天下也许就能重新安定,大隋的江山也就保住了。顶不住众人不停地施压,少年儿童杨侑勉强答应接受皇位大礼包。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李渊命令有关官员抓紧时间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举行新皇帝登基仪式。

这一天,李渊带领文武百官为杨侑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新皇帝登基,肯定要打出自己的政治口号,主要方式就是换年号。李渊帮杨侑把大业十三年改为义宁元年,同时大赦天下,免除了这一年全国的税收。

杨侑立即任命李渊为大丞相,并把他的爵位从“唐国公”升级到了“唐王”。杨侑还把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外包给了李渊,国家大事都由李渊做主。

但有一件事,杨侑是可以自己做主的,那就是祭祀天地和杨家老祖宗。这件事对于杨侑来说是大事,但对于李渊,根本无足轻重。

当然,李渊没有忘记远在江都的表弟杨广。他单方面宣布杨广不再担任隋朝皇帝一职,而是给他安排了一个既轻松又高大上的新工作——太上皇。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7]

第十五章 思乡、叛乱、暴君之死

李渊拿下长安的消息传到江都后,杨广心里既后悔,又气愤。他没有想到,最有能力保住老杨家江山的大表哥李渊也反水了,而且是如此的迅速。此时的杨广对现实彻底心灰意冷,他断绝了回到北方的想法,打算在南方度过自己的余生。

这时,杨广内心冒出来一个想法,他要当第二个陈叔宝,在江南组建一个偏安小朝廷,继续当他的隋朝皇帝。为此,他打算把隋朝首都搬到六朝古都——南京(当时称作丹阳),并下令在南京修建丹阳宫。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大隋帝国已经被各种割据势力撕成了碎片,杨广还能控制的地区也就洛阳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当不了大一统帝国的皇帝,在江南这块小地方苟且偷安也不错,反正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生活乐无忧!

然而,杨广却忘了这样一个道理。全国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烽火遍地,狼烟四起,各路人马为了抢地盘,你打我,我砍你。肥沃富饶的江南地区怎么可能成为供他奢华享乐的世外桃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很快,杨广就尝到了现实的残酷无情!

杨广在江都当了十多年的扬州都督,早已适应了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南方话。平时跟他的老婆萧皇后说话,总是一口一个“你侬我侬”的。

可是,随同杨广来江都的禁卫军却都是正儿八经的北方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关中人,这支禁卫军有一个响亮的名号——骁果军。

骁果军的士兵们不仅难以适应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更严重的是,在南方待的时间长了,他们都十分想家,十分想念家里的父母和老婆孩子。当他们听说杨广可能要永远留在南方,不打算回关中了,骁果军回家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既然皇帝不带我们回家,我们就自己回去。于是,之前一直纪律严明、服从指挥的骁果军开始出现逃兵,甚至一些中下级军官也开始带着自己的部下组团叛逃,郎将窦贤就是其中一位。招呼都没打一声,他就偷摸带着自己的部下一路西逃,想要跑回老家。

他们逃跑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也不是有什么不良企图,他们只是想回家。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江都的生活条件再好,终究不是生养自己的家乡。在这里,骁果军的将士们没有归属感,更没有他们熟悉的亲人,孤独的心灵无处寄托。

但杨广不会容忍这种叛逃,没有他的允许,谁都不许跑。我管你是不是想回家,逃跑就是死罪。于是,杨广派出精锐骑兵,追上了匆匆西逃的窦贤等人,抓回来后当众杀掉。

看你们谁还敢跑,这几个人就是你们的榜样!

在杨广心里,暴力从来都是十分简单耐用的管理手段。但广大骁果将士并没有被吓倒,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他们仍然前仆后继,偷偷摸摸,一路向西,向着家的方向跑去。

残忍血腥的杀戮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让杨广很头疼!这事可咋整啊?

为了彻底解决士兵逃跑的问题,杨广找来了最为倚重的高参,此人正是之前鼓动杨广出兵高句丽的大臣裴矩。

“老裴啊,骁果老是逃跑,杀也管不住,你说该怎么办呢?”杨广满脸愁容地问道。

“皇上,咱们来江都已经两年了。而这些骁果的勇士们在这里既没有亲人,也没有老婆,他们没法安心啊! ”裴矩一语点破了骁果叛逃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请求皇上给骁果的将士们在江都娶媳妇,让他们在江都成家,这样就能拴住骁果们的心。”裴矩顺势说出了自己的对策。

杨广听后,脸上立刻多云转晴,拍手叫好道:“还是先生足智多谋,好主意!”

既然拿到了药方,那就开始抓药煮药吧!在杨广的授意下,裴矩亲自主抓这件事。他把江都没有嫁人的黄花大姑娘和在家守寡的寡妇都召集到江都宫,然后让骁果的将士们现场挑选,看上哪个姑娘就直接领走,彩礼聘书通通不要,免费赠送。

这可把在江都空虚寂寞了两年的骁果将士们乐坏了,大家纷纷抱得美人归,临走还不忘对裴矩说声谢谢。

裴矩给骁果的大老爷们牵线搭桥娶老婆,后来却出人意料地挽救了他的性命。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8]

在江都娶了老婆,成了家,骁果们多少有了些感情寄托,回家的念头也没有那么急切了。之前躁动不安的骁果军渐渐稳定了下来,士兵逃跑的现象也日渐稀少。

但这只是暂时的安定,一段时间的喜悦与激情过后,骁果们又开始想家了。

统领骁果军的虎贲郎将司马德戡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但不十分确定。于是,他悄悄派人到士兵们中间核实情况,最终确定情况属实,这下可让司马德戡犯了难。

把骁果可能再次逃跑的情况报告给杨广吧,万一杨广不信,认为他扰乱军心,这可是杀头的死罪。因为杨广一向容易猜忌别人,而且最讨厌听到坏消息。此时的杨广对于任何坏消息几乎没有免疫能力。

但如果不报告吧,万一哪天骁果里又跑了一批人,再被杨广知道他知情不报,到头来还是死路一条。

怎么办呢?司马德戡很挠头。为此,他找来了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商量对策。他们一个是虎贲郎将元礼,另一个是直阁裴虔通。三个人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了一个结论:横竖都是死,既然骁果要逃跑,咱们就跟着一起跑。再说现在天下大乱,骁果军有好几万人,带着这么一支规模庞大,战斗力爆棚的军队,在外面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可要把皇帝的禁卫军拉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同时要拉更多的人入伙。

于是,三人各自启动自己的关系网,朋友圈,开始拉人入伙。很快,他们就拉来了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侍杨士览等人友情加盟。

这些人虽然官不大,但不少都是重要岗位的负责人,比如主管医药工作的直长许弘仁和医正张恺,管理城门关闭开启的城门郎唐奉义,在皇帝身边负责通报情况的直阁裴虔通。

这些人在后来的叛乱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官不在大小,管用就行。

就在这时,虎牙郎将赵行枢和勋侍杨士览又拉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加盟商,他的名字叫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是杨广最亲近的权臣宇文述的二儿子。宇文智及从小就凶狠顽劣,喜欢打架斗殴,总是和一群流氓混混在一起,干尽了伤天害理的坏事。违法乱纪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他干的一些龌龊事,连他老爹宇文述都看不过去,好几次要杀了他。但因为哥哥护着他,他才从老爹的刀下捡回条命。 宇文述死后,杨广追念宇文述的功劳,给了宇文智及一个将作少监的官做。

所谓“将作少监”,就是主管工程部门的二把手,虽然待遇好,但对于盖房子这样的事情,宇文智及是很不感兴趣的。他真正想要做的,是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现在机会来了,当赵行枢和杨士览告诉宇文智及,他们正和司马德戡准备偷偷策划骁果军叛逃时,宇文智及高兴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

见面后,司马德戡告诉宇文智及,大家已经制定好计划,准备在三月十五月圆之夜,率领骁果军发动叛乱,抢走十二卫府的军马,然后在江都大肆抢劫百姓财物后,再一路西行,回到长安。

宇文智及听后却告诉司马德戡,你们定的目标太小了,现在大隋已经完蛋,各路豪杰都在称王称霸。咱们不如趁此机会,抓住杨广,带领骁果军打造一番帝王之业。何况,现在杨广还有不小的威信。如果你们只是私自逃跑,那就和之前组团逃跑的窦贤一样,是在找死。

宇文智及虽然很混蛋,但野心着实不小,直接就想造反当皇帝。司马德戡一寻思,还是宇文公子站得高,看得远,很爽快地同意了他的建议。

由于宇文智及的加入,行动的性质和发展发生了惊天大逆转。原来不过是高级将领带领部队叛逃,现在变成了要活捉皇帝杨广,造反作乱。

造反这一行当,必须要找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领头才行,这样才会有人跟着一起造反。可是,遍观司马德戡等人,不是官太小,就是出身太差劲,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场的。

这时,赵行枢和薛良等人提议让宇文智及的大哥出面当带头大哥,领着他们一起干。因为这位仁兄不仅官爵高,还出身好,深得杨广信任和器重,如此有影响力的人才能服众。

司马德戡和宇文智及商量后,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他们找到了宇文智及的大哥,请他做大家的带头人。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49]


宇文智及的这位大哥就是《大唐双龙传》里的大反派之一——宇文化及。在小说里,宇文化及阴险毒辣,也算是一代枭雄,可历史上真实的宇文化及却是一代狗熊。当听说要让他带领众人造反,宇文化及的反应十分出人意料。

同弟弟宇文智及兴高采烈的表现不同,宇文化及表现的十分害怕,脸上冷汗直流,浑身哆嗦地就跟上了发动机似得,过了好长时间才止住。

和宇文智及这位二杆子不同,宇文化及虽然胆子小,但还是有些政治头脑的。他清楚,万一造反失败,就绝对没有好下场。可是,经过众人的一通怂恿和利诱,胆小怕事的宇文化及最后竟然答应了。

现在有了带头大哥和一帮卖命兄弟,司马德戡等人开始着手实施造反计划。

尽管骁果将士又开始承受不住思乡之情,很多人都想逃跑回家,但骁果军里还是有人保持着对杨广的忠诚,司马德戡等人无法保证起事以后,所有的骁果将士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们一起造反。为了将这些人对杨广的忠诚度清零,司马德戡制造了一个谣言。

他找来负责宫内医务工作的直长许弘仁和医正张恺,让他们到备身府告诉认识的人,就说杨广让许弘仁和张恺等人酿制了很多毒酒,准备在举行宴会时把数万骁果军将士全部毒死,然后杨广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和南方人一起留在江都了。

司马德戡之所以让许弘仁和张恺去散播这则谣言,就是看中了他们医生的身份。他俩去说可信度才高,别人才容易相信。

因为专业,所以信赖。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则谣言很快就在骁果军中散播开来。它像一颗微弱的火星,燃爆了骁果士兵们愤怒和恐惧的火药桶。再想起雁门之围结束以后,言而无信的杨广克扣了所有士兵(也包括骁果将士)的奖赏,所有人内心的怨恨达到了顶点。

一时间,人情汹汹。所有的骁果将士都不再对杨广心存忠诚,他们对杨广的心情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愤怒。

而这一切,都被司马德戡等人看在眼里。事实证明,他们的诡计已经得逞,现在可以动手了。

大业十四年三月十日,司马德戡突然召集所有骁果军官,向他们宣布了起兵造反的计划。大家都异口同声地高喊道:“我们都听将军您的!(唯将军命!)”听到众人如雷般的支持声,司马德戡心里底气更足了。

随后,他把造反的各项任务都布置了下去,只等黑夜的到来。

然而此时的杨广对外面发生的一切却一所知,他被完全蒙在了鼓里。

其实这都是他自找的。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等人刚开始策划叛逃的时候,竟然肆无忌惮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商讨逃跑计划,别人想不知道都难。很多人都看到了,都听到了,但他们绝大多数都一致保持了沉默。

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此时的心态。可是,有一个宫女却鼓起勇气把司马德戡等人准备叛逃的消息告诉了杨广。

杨广的反应却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他十分生气,认为这不是宫女该管的事,最后他杀死了这个一番好意的宫女。打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来给杨广汇报宫外的情况了,杨广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从此更加一无所知。

或许杨广也感觉到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他宁愿做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也不想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就给司马德戡等人造反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月十日傍晚,司马德戡等人动手了。

通常电视剧里坏人干坏事都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这天晚上也是这种不好的天气。呼啸的大风刮的天昏地暗,似乎预示着危险的到来。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0]


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计划,这天晚上,元礼和裴虔通负责杨广寝殿的安全保卫工作;唐奉义则负责关闭城门。而且唐奉义和裴虔通已经提前商量好,所有城门关闭时都不上锁,好让城外的司马德戡半夜领兵入城。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一张无形的巨网正在向杨广徐徐张开,他将在劫难逃。

三更时分(现在的23:00到次日凌晨1:00),刚才还一片漆黑的江都东城突然亮了起来,而且亮光越来越多,从很远都能看见。

这是司马德戡在集合数万骁果士兵, 士兵们高举着火把, 准备向杨广居住的江都宫出发。队伍出发后,一时间,人喊马嘶,喧闹声连远处都能听到。

这么晚了,江都宫中的杨广竟然还没有睡觉。他看见远处的亮光,听见从远处传来的吵闹声,便问值班的裴虔通:“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裴虔通镇静地回答说:“草料场失火,外面正在救火!”

这个瞎话编的如此完美,以至于杨广都相信了。然后杨广就放心地睡大觉去了。

杨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但司马德戡和宇文智及等人却没闲着,造反行动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中。

此时宇文智及和孟秉纠集了一千多人,劫持了正在城中巡逻的候卫虎贲冯普乐,然后分兵把守城内的主要街道,为司马德戡的叛军开路。

司马德戡等人一连串不寻常的行动引起了杨广的孙子燕王杨倓的警觉,他觉得可能要出大事,便准备进宫向杨广报告。但他怕走正门会引起叛军注意,就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排水沟。

杨倓偷偷从皇宫芳林门一侧的水沟爬了进去,顾不得满身的脏水和污垢,终于来到皇宫的玄武门。他骗负责值岗的裴虔通等人说,自己突然中风,快要死了,希望能见皇帝爷爷最后一面,做个告别。裴虔通等人假装前去通报,却趁杨倓不备,把他抓住关了起来。

小样儿,还中风?且不说你才15岁,不太可能中风;就算得了中风,你总得有个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的中风症状吧。可看着杨倓言语清晰、五官端正的样子,裴虔通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还中风得要死,骗鬼去吧!

挽救杨广的第一波行动以失败告终,但第二波营救行动却正在进行中。

这次要阻止危机的是江阳县令张惠绍和御史大夫裴蕴。张惠绍最先发现情况不对头,于是,他骑马飞奔去找御史大夫裴蕴报告情况。

裴蕴和张惠绍商量之后,定下了一个营救计划。他们准备假传圣旨,调集城外军队入城镇压叛乱,营救皇帝杨广。

商议已定,裴蕴紧急派人把营救方案上交给内史侍郎虞世基。令人叫苦不迭地是,胆小迂腐的虞世基竟然怀疑造反是假的,把裴蕴的奏折扣了下来,根本没有答复。可怜的裴蕴一直到被叛军抓住,都没有等来虞世基的回复,他后悔地叹息道:“他妈的,和虞世基商量竟然误了事!”

所有营救杨广,阻止叛军的行动都失败了,杨广的命运已经注定!

在自己人的帮助下,司马德戡的叛军顺利入城。下一步,司马德戡将领兵占领杨广居住的皇宫——江都宫。

在裴虔通等人的接应下,司马德戡顺利带兵进入江都宫。但他没有直接带兵冲到杨广的寝殿,而是把一部分兵马交给裴虔通和元礼,让他们把各个宫门的守卫换成自己人,从而彻底控制江都宫。

于是,裴虔通率领数百骑兵重新返回了皇宫,并一路把正在各处宫门站岗执勤的卫兵撤下来,换成了自己人。

就在这时, 右屯卫将军独孤盛见不断有队伍进进出出,便问裴虔通怎么回事。裴虔通丝毫没有掩饰地说: “形势已经这样了,不关将军的事,你最好老实点,不要轻举妄动!”

独孤盛一听,就知道裴虔通没干什么好事,他劈头盖脸地骂道:“老贼,你说的什么话?”连铠甲都没来得及穿,他就和身边十几个人一起攻打裴虔通的兵马。无奈叛军人多势众,最终,独孤盛和这十几个人全部被裴虔通杀死。

寝殿外的喊杀声早已惊动了杨广,他意识到大事不妙,便急忙换身衣服逃到了西阁。

随后,发现杨广逃跑了的裴虔通和元礼领兵冲入永巷(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并高声喝问:“陛下在哪里?”这时,后宫的一个美人(后宫品级较低的妃嫔称号)站了出来,对着裴虔通等人指了指西阁。裴虔通心领神会,他示意校尉令狐行达前去西阁,一探究竟。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1]

令狐行达立刻提刀冲了上去,进入西阁,他发现杨广正躲在窗户旁边。此时杨广内心极度恐惧,他战战兢兢地问令狐行达:“你要杀我吗?”

令狐行达恭敬地回答说:“臣不敢!只是想护送陛下回京城长安!”说完就扶着杨广走出了西阁。

出了西阁,杨广一眼就认出了站在外面的裴虔通,他吃惊地质问裴虔通:“你不是我的老部下吗?有什么仇要造反?”

原来早在杨广当晋王时,裴虔通就是杨广的亲信。而裴虔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官位,也是杨广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万没有料到,这个最亲近的人此时竟然会背叛自己。

面对杨广的质问,裴虔通也心虚了,他对杨广解释说“臣不敢谋反!只是骁果将士们想回家,臣只是想护送陛下返回京师罢了!”杨广见令狐行达和裴虔通都这么说,便相信了他俩的话,心里放心了许多。

他满口答应和骁果将士们一起返回长安,随后,在裴虔通等人的“护送”下又回到了寝殿。

然而,“护送杨广回京师”这种鬼话只是哄他罢了。

造反是一张单程票,一旦开始,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绝不可能回头。

这场叛乱折腾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天的黎明了,太阳照常升起,而杨广再也看不到它落山了。

杨广已经抓住,江都城和江都宫也已经处于司马德戡等人的控制之下。现在该请大boss——宇文化及出场主持局面了。

司马德戡立刻派孟秉去迎接宇文化及到江都宫。可当孟秉见到宇文化及时,宇文化及却浑身发抖,一直低头趴在马鞍上,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罪过!罪过!”。此时宇文化及的内心正承受着无比的煎熬,他担心造反能不能成功,万一失败,他和家族的人都将人头落地,粉身碎骨。

但孟秉却激动地告诉宇文化及,杨广已经被活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现在请您去江都宫主持局面,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听到孟秉的好消息,胆小的宇文化及仍然没有从担心害怕的情绪中缓解过来。随后,他跟随孟秉来到江都宫门口。此时,司马德戡等人正在门外 恭候他的到来。司马德戡称呼宇文化及为大丞相,并把他迎到了朝堂。

这时,司马德戡已经通知裴虔通把杨广也带到朝堂上来,准备对杨广来一场批斗会,让宇文化及当面数落杨广的罪恶,以此来彰显他们发动兵变的正义性。他们是在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另一头,裴虔通忽悠杨广说,文武百官现在正在朝堂等您呢,请您去朝堂安抚一下大家。随后,裴虔通拉来自己的马,逼迫杨广上马。可当杨广看见裴虔通的坐骑以后,对马鞍和马笼头非常不满意。马鞍和马笼头太破了,我堂堂大隋天子怎么能骑配置这么低的马呢?掉份!赶紧换套新的来!

裴虔通听了杨广的抱怨,心里都要笑出了声。都死到临头了,还显摆你那皇帝身份,真是穷讲究。不过没办法,为了赶紧把他带到朝堂,裴虔通命人抓紧去换了一副新的马鞍和马笼头,杨广这才情愿上马。于是,裴虔通一手拉着马缰绳,一手提着刀,带着杨广前去朝堂会见宇文化及和司马德戡两位首领。

然而走到半路,司马德戡却出现在了裴虔通面前。他让裴虔通把杨广再拉回寝殿,准备结果了他。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2]

原来,宇文化及得知杨广即将被带到朝堂和他见面,心里惊恐万分。他不敢见曾经的君王杨广,不知道见了杨广该说些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杨广的质问。

于是,他告诉司马德戡,不用把这个家伙带出来,直接杀了算了。一了百了,大家都省心。

司马德戡也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既然丞相发话了,自己执行就是了。于是,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又把杨广带回了寝殿。

随后,司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纷纷拔出明晃晃的刀剑,把杨广围了起来。看着周围一圈人凶神恶煞、拔刀相向的样子,杨广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众叛亲离,什么叫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他明白,自己的死期到了。

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慌张,因为稍早之前,杨广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一次,杨广正在照镜子。突然,他回过头来问了老婆萧皇后这么一句话:“这么好的头颅,会被谁砍下来呢?”萧皇后听完,吓了一大跳,急忙问老公为什么这么问。

杨广却笑着安慰她说:“贵贱苦乐,循环更替,没什么好担忧的!”从这个时候起,杨广就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

现在死到临头,杨广感到越发地坦然。但他想死个明白,不想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做个糊涂鬼。于是,他长叹一声,质问众人道:“我有什么罪,你们要杀我?”

话音刚落,一个叫马文举的叛军军官抢答了这一提问:“陛下四处巡游,不停地打仗。男人们战死沙场,老弱妇孺饿死在沟壑之中。你还一味任用奸佞小人,搞得天下大乱。你的罪过大过天,怎么说无罪呢?”

马文举一番犀利地批判,把杨广怼的哑口无言。但杨广仍然十分不解,他随之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我确实对不起老百姓,但我一点儿没有亏待你们啊!我给了你们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你们说,今天的事儿,到底谁是主谋?”

说到这里,杨广甚至有些歇斯底里。

这时,司马德戡反击道:“全天下的人都恨你,何止是一个人?”这下杨广彻底无话可说了。

看着这群当兵的拿着刀子,和老爸怒气冲冲地争吵,杨广十二岁的儿子赵王杨杲在一旁吓得嚎啕大哭,哭的撕心裂肺。裴虔通实在不耐烦了,挥刀砍死了杨杲。杨杲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之中,喷溅而出的鲜血飞溅到了杨广的衣服上。

亲眼目睹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杨广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他明白,现在多说无益,还不如早点来个痛快。但他不想受辱而死,于是大声喝道:“天子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动刀?取毒酒来!”

原来,杨广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就让受宠的后宫妃嫔都随身携带着小瓶子,里面装的是毒酒。他还教导这些心爱的女人们说:“如果我们落到贼人手里,咱们就一起喝毒酒。你们先喝,我最后喝。”

可到了现在,左右的人都跑光了,压根就找不到毒酒。

司马德戡等人哪还有心思给杨广找毒酒,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不过,司马德戡派卫士令狐武达上前按着杨广坐下。杨广立刻领会了司马德戡的意图,他解下头上的白色头巾,伸手递给了令狐武达,然后静静地坐了下来,等待死亡的降临。

令狐武达把白色头巾在杨广的脖子上缠了一圈,然后猛地用力向外一勒,杨广立刻感到了窒息的痛苦。痛苦挣扎了一会儿以后,这位曾经雄心万丈、要创立千秋大业的帝王终于停止了呼吸,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时年五十岁。

杨广之死,标志着大隋帝国如流星一般,在经历了三十八年的辉煌后,彻底陨灭了。

杀死杨广后,司马德戡便带人回去向宇文化及复命去了。看见已经倒地死亡的丈夫杨广和躺在血泊中的儿子杨杲, 随后赶来的萧皇后痛哭失声。可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也无能为力。她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丈夫和儿子的尸体收敛起来。

萧皇后和随从拆了一张漆床,然后用拆下来的木板手工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小棺材。随后,他们把杨广和杨杲的尸体放进了棺材,又把这个小棺材从杨广寝殿搬到了西院的流珠堂安放。

而胆小怕事的宇文化及得知杨广已死以后,其凶残狠毒的性格便暴露了出来。他随即下令,在江都大开杀戒。

隋朝宗室,外戚,杨广器重的南方籍大臣,平时和宇文化及有矛盾的人,都被宇文化及列入了“死亡名单”。按照宇文化及的指示精神,一队队骁果士兵向着名单上的人扑杀而去。一时间,江都城和江都宫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回荡着凄凉的惨叫声。

正所谓:危难见人心。在叛军滴血的屠刀下,很多人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年近八十岁的老臣苏威为了保命,不顾脸面,亲自前去参见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因为他年老而且不再参与朝政,便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光禄大夫。苏威愉快地接受了新的官职,开始为宇文化及服务。

另一位屈服于屠刀的大臣则是杨广最信任的高级参谋裴矩。当时裴矩正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一些叛军抓住。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叛军非但没有杀死裴矩,反而对他尊敬有加,并带他去见宇文化及。

叛军之所以对裴矩这么客气,是因为之前裴矩帮着骁果军将士娶媳妇,广大骁果将士对裴矩还是心存感激的。而宇文化及也十分器重裴矩高超的办事能力,便封他为侍中。裴矩也恭恭敬敬地对宇文化及行礼,表示臣服。

有屈服者,便有反抗者。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3]

原来,杨广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就让受宠的后宫妃嫔都随身携带着小瓶子,里面装的是毒酒。他还教导这些心爱的女人们说:“如果我们落到贼人手里,咱们就一起喝毒酒。你们先喝,我最后喝。”

可到了现在,左右的人都跑光了,压根就找不到毒酒。

司马德戡等人哪还有心思给杨广找毒酒,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不过,司马德戡派卫士令狐武达上前按着杨广坐下。杨广立刻领会了司马德戡的意图,他解下头上的白色头巾,伸手递给了令狐武达,然后静静地坐了下来,等待死亡的降临。

令狐武达把白色头巾在杨广的脖子上缠了一圈,然后猛地用力向外一勒,杨广立刻感到了窒息的痛苦。挣扎了一会儿,这位曾经雄心万丈、要创立千秋大业的帝王终于停止了呼吸,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时年五十岁。

杨广之死,标志着大隋帝国如流星一般,在经历了三十八年的辉煌后,彻底陨灭了。

杀死杨广后,司马德戡便带人向宇文化及复命去了。看见已经倒地死亡的丈夫杨广和躺在血泊中的儿子杨杲, 随后赶来的萧皇后痛哭失声。可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也无能为力。她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丈夫和儿子的尸体收敛起来。

萧皇后和随从拆了一张漆床,然后用拆下来的木板手工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小棺材。随后,他们把杨广和杨杲的尸体放进了棺材,又把这个小棺材从杨广寝殿搬到了西院的流珠堂安放。

胆小怕事的宇文化及得知杨广已死以后,其凶残狠毒的性格便暴露了出来。他随即下令,在江都大开杀戒。

隋朝宗室,外戚,杨广器重的南方籍大臣,平时和宇文化及有矛盾的人,都被宇文化及列入了“死亡名单”。按照宇文化及的指示精神,一队队骁果士兵向着名单上的人扑杀而去。一时间,江都城和江都宫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回荡着凄凉的惨叫声。

正所谓:危难见人心。在叛军滴血的屠刀下,很多人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年近八十岁的老臣苏威为了保命,不顾脸面,亲自前去参见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因为他年老而且不再参与朝政,便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光禄大夫。苏威愉快地接受了新的官职,开始为宇文化及服务。

另一位屈服于屠刀的大臣则是杨广最信任的高级参谋裴矩。当时裴矩正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一些叛军抓住。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叛军非但没有杀死裴矩,反而对他尊敬有加,并带他去见宇文化及。

叛军之所以对裴矩这么客气,是因为之前裴矩帮着骁果军将士娶媳妇,广大骁果将士对裴矩还是心存感激的。而宇文化及也十分器重裴矩高超的办事能力,便封他为侍中。裴矩也恭恭敬敬地对宇文化及行礼,表示臣服。

有屈服者,便有反抗者。

给事郎许善心就是其中一位。当很多隋朝的官员都到朝堂祝贺宇文化及时,许善心没有去,宇文化及得知大怒。这时,许善心的侄子——参与叛乱的直长许弘仁跳了出来,他请求前去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叔叔劝来。

许弘仁骑马飞奔赶到叔叔家中,他劝许善心看开点,皇帝杨广已经死了,现在许国公宇文化及代理朝政,文武百官都来道贺,叔叔您还是跟我去吧。许善心听了侄子的话很生气,依然坚持不肯去。许弘仁见劝不动叔叔,便哭着上马离开了。他明白,叔叔许善心这次死定了。

宇文化及见许弘仁趁兴而去、铩羽而归,一怒之下直接派人把许弘仁捉了过来。但等许善心被捉来,宇文化及却又释放了他。宇文化及不过是想吓唬吓唬他,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吃素的。可对于宇文化及的“宽宏大量”,许善心根本就不领情。

他瞅都不瞅宇文化及一眼,扭头就往门外走。宇文化及彻底愤怒了,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又让人出去把许善心捉了回来,这次宇文化及没有半点啰嗦,直接将许善心杀死在在朝堂之上。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宇文化及现在的规矩。

许善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官,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百万甲兵,也就是擅长拿笔杆子写写奏折文章。但面对弑君篡位的宇文化及,他没有同大多数官员那样选择屈服。

做人必须有底线,人不能为了活命,就跪倒在任何人脚下。

这并不是许善心第一次显示对旧主的忠心了。许善心原来是陈朝的官员,隋朝平定陈朝后,很多陈朝官员立刻就抛弃了老主人,恭顺地投到了新主人隋文帝杨坚的怀抱中。只有许善心一个人穿着丧服,为陈朝的灭亡而痛哭,一连三天,坐在外面不吃不喝。就连杨坚都十分赞赏许善心的忠心,对他再三抚慰。许善心最后才顺应民心大势,归顺了隋朝。三十年后,许善心又用生命保持了对隋朝的忠诚。

不顺从的人基本已被杀光,宇文化及在百官的山呼海拜下,自称大丞相,统揽大权。虽然名号是大丞相,但宇文化及实际上享受的却是皇帝的待遇。

在江都美美地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帝王生活后,宇文化及决定兑现诺言,带领十多万骁果将士、文武百官和杨广的后宫妃子回到长安。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4]

第十六章 建国

杨广被杀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它如同晴天一个炸雷,震惊了天下。

杨广死了,有的人欢呼雀跃,有的人痛哭流涕,长安的李渊是哭的最伤心的一个。不久,李渊在长安皇宫里为杨广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哀悼前老板的不幸被害。

在追悼会上,除了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还有个人也是号啕痛哭,两眼泪汪汪。这个人就是唐王李渊。李渊的举动让很多人都觉得他是隋朝的大忠臣,对前任老板杨广感情深厚,赤胆忠心。

然而,这不过是李渊演给别人看的一场戏罢了。

杨广死了,李渊再也没有什么政治顾忌了。下一步,他要动手圆梦了。

李渊明白,要实现那个终极梦想,还得演一场大戏,也是最后一场戏。

义宁二年五月十四日, 隋恭帝杨侑突然对外宣布了一道诏书。和之前发布的诏书我 不同的是,这是一道禅位诏书,相当于下岗通知书。说白了,杨侑的意思就是皇帝这活我不干了,让给别人去干。

让给谁呢?

答案是:唐王李渊。

面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李渊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坚决拒绝了杨侑的让位请求。

李渊的反应很快反馈到了杨侑那里,杨侑不由得苦笑一声。杨侑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政治上的一些规矩和猫腻他还是知道的。即使不知道,身边的大臣也会告诉他的。

在禅让皇位这场政治游戏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是必须要玩的,那就是接受者不能第一次就接受皇帝的禅让请求,否则会被人说闲话的。

这一过程必须遵守“三辞而后受之”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皇帝要三次要求禅让,而接受者要拒绝三次,拒绝完第三次以后,才能接受皇位。

当然,这一游戏环节不能光是皇帝杨侑和李渊两个人玩,这样显得多没意思。文武百官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演好这场禅让大戏中的重头戏。文武百官的主要戏码是劝进,也就是劝说李渊接受皇位,登基称帝。劝进的时候,什么“国家要统一,百姓要安定,一定要有唐王您这样的英主才行啊!”之类的套话是必须要说的。

而李渊则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十分坚决地拒绝皇位。这样才能显得李渊高风亮节,道德高尚。

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三次,在文武百官第三次劝进以后,李渊明白,这场戏该收场了。他十分勉强地接受了皇帝之位。

五月二十日,李渊在皇宫太极殿登基称帝,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同时大赦天下。
至此,唐朝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它的第一任董事长就是李渊,庙号唐高祖。

李渊当了皇帝,有三拨人是目前迫切需要安置的。

第一拨人就是李渊的儿子和堂表兄弟们,他们激动地等着李渊分蛋糕呢!

李渊登基不久,他就公布了分蛋糕名单。嫡长子李建成立为皇太子;嫡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同时任命他为尚书令,掌管中央六部;嫡三子李元吉为齐王。至此,兄弟三人的权力地位划分已定。

尽管后来李氏三兄弟为皇位斗得你死我活,但此时兄弟三人还没有任何权力恩怨。毕竟现在唐朝刚刚建立,这个政权不过是当时全国十几个政权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唐朝政权能不能存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又怎么立刻会出现权力斗争呢?

接着,李渊的很多堂表兄弟们都被封了王,成了养尊处优的亲王。

第二拨人则是跟随李渊起兵的亲信部下和隋朝的旧臣。尽管我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李渊却没有抛弃这些前朝旧臣,很多隋朝的大臣都被重新安排了新的官职,继续为新老板打工。

而第三拨人是刚刚从皇位上下岗的杨侑。李渊封他为酅国公,让他回到了原先的代王府居住。

表面上看,李渊善待杨侑,让他提前过上了清闲自在的退休生活。而没有像李渊的姨父隋文帝杨坚那样,即位之初,就把禅位给他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暗杀了。

但正如严格的自然规律一样,绝对权力的斗争字典里从来不会出现“善良”“心慈手软”一类的词。对于绝对权力的争夺,斩草除根是必须的,尤其对于杨侑这样的前朝余孽。

就在李渊即位一年多后,杨侑突然死了,具体死因不明。

虽然史书上没有说,但按照以前的政治规律,我们有理由相信杨侑极有可能是被李渊害死的。这也是皇权归属的唯一性决定的,皇帝不允许有任何威胁皇位的势力存在,哪怕是微小的潜在威胁也不行,有一个就要打掉一个。

杨侑死后,李渊追尊他为隋朝皇帝,将他按照皇帝的礼仪安葬。李渊还给杨侑加了一个谥号:恭,以表彰他恭恭敬敬地把皇位让了出来。

安抚好了这三拨人,坐在龙椅上的李渊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放眼全国,像唐朝这样的割据政权太多了,少说也有十几家,唐朝在里面根本就不显眼。李渊不甘心只守着现在的一亩三分地,安安稳稳地当个割据首领。

他的终极目标是:扫灭群雄,一统天下。

可还没等李渊出手,一个老冤家就带人找上门来了。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5]

第十七章 翦除西北狼

第一次交手

来找茬的人名叫薛举,当时是西北地区的割据首领。

薛举,河东汾阴人,后来全家搬迁到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身材魁梧,是个大帅哥,骑马射箭,样样精通,端的一身好武艺。

隋朝大业末年,薛举在金城府担任校尉。虽然官不大,但因为薛举家里很有钱,是个大土豪,又经常结交当地的不法豪强,所以薛举在西北一带很有势力。

随着隋末各种反隋势力遍地开花,薛举也打算干票大的。不久,薛举纠集了包括儿子薛仁杲在内的十三个人,武装劫持了金城令郝瑗,控制了金城府。之后,薛举打开官府粮仓,向当地百姓发放粮食,以此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也许是受到西楚霸王项羽的启发,薛举也给自己取了个相似的名号:西秦霸王。当了西秦霸王的薛举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这点儿地盘,他广泛招纳“英雄豪杰”(其实都是土匪强盗),到处攻城略地,扩大地盘。

随着地盘和势力迅速扩大,薛举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西秦霸王”如此霸气侧漏的名号已经满足不了他了,他决定一步登天——当皇帝。

大业十三年七月,薛举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登基称帝,取国号为秦,定都秦州。因为薛举建立的秦国位于大西北,所以史称西秦。

其实李渊和薛举也算是老相识了,早在李渊攻克长安之时,两个人就结下了梁子。

当时薛举的实力很强,于是他就把下一个目标瞄准了隋朝的首都——长安。就在他铆足干劲,想要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的时候,没成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自己盯上的肥肉竟然被李渊给吞了。

薛举性格凶狠强悍,自然不肯吃亏。他继续按照原定计划,率领大军,一路向长安冲杀而来。

面对杀气腾腾的薛举,李渊不敢怠慢。他立刻派二儿子李世民率军西征,抵抗薛举入侵。

虽然此时的李世民只有十九岁,但已经显露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似乎他天生就会打仗。很快,两支实力强悍的军队在扶风郡见面了,双方展开了生平第一次较量。

李世民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双方的战斗结果是薛举惨败,他头也不回地逃回了西秦。而李世民则一路狂追不舍,一直追到了西秦地界,距离西秦首都天水只有一二百里。

然而就在这时,李世民却停住了前进的脚步。

他知道,现在到了人家薛举的地盘,到处都是人家的人。如果贸然孤军深入,军队很有可能被人家打埋伏,甚至被吃掉。再说薛举已经被他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应该会老实一段时间。于是,李世民停止追击,领兵返回了长安。

这一仗,薛举几乎被打得怀疑人生。回到老窝天水,他就着急忙慌地找来手下大臣开会,商量投降事宜。

在会上,薛举惊恐地问手下大臣:“自古以来有天子投降的吗?”

这一问充分暴露出薛举读书少,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连些简单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

这时,黄门侍郎褚亮蹭的一下子站起来就抢答。

他回答说,天子投降,自古就有。南越国皇帝赵佗投降汉高祖刘邦;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晋朝,南朝西梁皇帝萧琮投降隋文帝杨坚,这些都是明证。而且,这些皇帝虽然投降了,却都保全了性命,还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这就叫“化祸为福”。

褚亮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咱们投降吧,投降了还能继续过好日子。

褚亮之所以劝说薛举投降,是因为他十分看好李渊能夺取天下。在他看来,像薛举这样凶狠残暴的人是长久不了的,完蛋是早晚的事。与其被人消灭,还不如现在就给自己找个好的出路。

但褚亮的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了卫尉卿郝瑗的强烈反对。他安慰薛举道:“皇上你压根儿就不该这么问,而褚亮则是胡说八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就是像汉高祖刘邦、蜀主刘备这样的人,也是失败了很多次才成功的。哪能打了一次败仗就想着亡国呢?”

薛举这时也后悔了,但考虑到自己的面子,他辩解说:“我也就是问问,试探下你们罢了。”随后,薛举重赏了郝瑗,并任命他为高级参谋,再也不提投降的事了。

就这样,李渊第一次成功地粉碎了薛举对长安的威胁。然而,双方的较量这才刚刚开始。

薛举夺取长安的行动失败了,但他仍不死心。不久,薛举听从谋士郝瑗的建议,派人联合军阀梁师都和东突厥,准备三家联手夺取长安。

李渊暗中得知了这一消息,急忙派使者到东突厥,又是说情,又是送礼,这才再次粉碎了薛举的阴谋。

虽然成功化解危机,但也让李渊后怕不已。他深知,如果不铲除薛举这个危险分子,长安随时可能遭到毒手。所以李渊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薛举。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


意外的失败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也就是李渊登基称帝后一个多月,不甘心失败的薛举再次领兵来犯。李渊心想,老子还没找你算账,你小子又来找事。他随即任命二儿子秦王李世民为统军元帅,率领八大行军总管,对战薛举。

李世民迅速领军占领重镇高遮城,静候薛举到来。可是,等薛举来到城下,李世民却做起了缩头乌龟。任凭薛举在城下如何叫骂,他就是不出来应战。原来,李世民有自己的打算。

李世民认为,薛举远道而来,兵锋正盛,现在和他硬碰硬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李世民决定坚守不出,和薛举就这么耗着。等时间一长,薛举军队的士气就耗没了,后勤供应也会出现问题,到时候再挥师出城,与之决战,战之必胜。

先和敌人耗着,等把敌人士气耗没了再开打,这是李世民打仗的一贯套路。

本着这一作战原则,李世民要求部队只要做好防守就行,绝对不许贸然出战。

可耗了还没两天,李世民这边就出事了。

统军元帅李世民病倒了,据说得的是疟疾,俗称“打摆子”。这是个比较严重的病,需要卧床静养,手头工作是干不了了。于是,李世民把军队交给了元帅府的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管理。

但李世民还是不放心,他特意把刘文静和殷开山叫到跟前,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他们一定不要领兵出战,等我病好了,再伺机攻取。当着李世民的面,两人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

可出了元帅府,殷开山就变卦了。他撺掇刘文静说,秦王病了,才这么叮嘱咱们。咱们应该主动把敌人解决了,怎么能把问题留给秦王呢?刘文静刚开始根本不同意,但禁不起殷开山百般撺掇,最后只好同意。

于是,两人背着李世民悄悄把部队拉出城,在城外摆开了阵势。然而刘文静和殷开山万万没有想到,危机已经降临。唐军刚刚摆好阵势,薛举突然率军从唐军侧后杀出,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毫无防备,仓促之中只得胡乱应战。

原来,薛举见唐军出城,突然脑袋开窍,耍了一回滑头。他率领部分精锐部队秘密迂回到唐军侧后,趁唐军不备,偷袭唐军。

双方在高墌城外的浅水原展开激战,由于唐军腹背受敌,军心紊乱,很快就败下阵来,损兵折将,死伤惨重。刘文静和殷开山见势不妙,赶紧逃回了高墌城内。

正在元帅府养病的李世民听说唐军大败,不禁大吃一惊。他立刻下令城内部队弃城逃跑,马不停蹄地跑回了长安,高墌城一下子落入薛举手中。

李世民怎么也想不到,刘文静和殷开山竟然敢耍两面派,擅自领兵出战,还输得一塌糊涂。

窝囊,真是窝囊透了。

这一仗是李世民一生军事生涯中少有的败仗,李世民必须要洗刷这次的耻辱。

李世民很生气,他的父皇李渊更生气。开国第一战就被你们打成了这个样子,废物,真是废物!必须要追究战败的责任。

刘文静和殷开山是主谋,自然要负直接责任。但由于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刘文静和殷开山只是被革职为民,没有被杀头。

按理说,李世民应该负有领导责任,但因为他并不知情,李渊最终没有处罚李世民,而是让他安心养病,以后统一天下还得靠这个儿子出力呢!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7]

二战西秦

话分两头,打了胜仗的薛举十分激动,看来唐军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于是他决定乘胜追击,拿下长安。然而,就在要出发的时候,薛举也病倒了。

所以说,老天爷是公平的,谁也不偏向谁。

然而,和李世民吃药养病不同的是,薛举并没有去看医生,而是请来了巫师跳大神。巫师着了魔似的狂蹦乱跳一通,薛举的病不但没治好,反而因为耽误治疗病情加重了。

没过几天,西秦皇帝薛举就到阎王爷那儿报到去了。

薛举死了,他的大儿子太子薛仁杲在折墌城继承皇位,成了西秦政权的第二代最高领导人。

和父亲薛举一样,薛仁杲也是一员猛将。他力大无穷,骑马射箭的技术都很溜,人送外号“万人敌”。虽然薛仁杲打仗很专业,但却有一个十分骇人的毛病——喜欢杀人,而且是重口味的虐杀。

薛仁杲常用的杀人手段如下:割舌头、割鼻子、把人砸成肉泥(舂斮)。可以说,他的杀人手法是要多变态,有多变态!

有一次,薛仁杲俘虏了南北朝大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庾立。作为隋朝的忠臣,庾立坚决不肯投降,薛仁杲一怒之下杀死了他。杀了庾立还不解恨,薛仁杲又把庾立的尸体放到火上烤,还让士兵们一点一点地把肉割下来吃掉,活生生就是一顿“人肉烧烤大餐”。

当然,薛仁杲不是每次抓人都会杀掉。攻克秦州后,薛仁杲把当地的有钱人全部抓了起来。然后他把这些大富豪统统倒挂起来,不是往他们的鼻子里灌醋(这酸爽估计只有受刑者自己能体会了);就是往他们的肛门和阴部插木棍。

薛仁杲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而是为了勒索钱财。

薛仁杲如此残忍嗜杀,连他老爹薛举都看不过去了。薛举常常告诫薛仁杲,你的能力很强,但过于残暴,不把别人当人看,将来咱们家肯定会毁在你的手里。

薛举这么说明显是不负责任,因为薛举一家子都是一路货色。

薛举本人就很喜欢杀降,杀人手法和薛仁杲如出一辙。而薛仁杲的老妈鞠氏也极其冷血无情,特别喜欢用鞭子抽打下人,下人疼的在地上滚来滚去,鬼哭狼嚎,鞠氏却以此为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薛仁杲如此残忍嗜杀,也就不足为怪了。

薛仁杲残暴的性格注定了他对待手下将领和士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在他登基称帝后,大家都惊恐害怕,生怕死神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最终,这种上下猜忌的局面为西秦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上一次的失败,让李渊认识到薛举父子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劲旅。为了彻底铲除这个祸害,李渊打了一套组合拳。

李渊一方面秘密派使者联络割据凉州的军阀李轨,利用李轨和薛举父子之间的恩怨来牵制西秦势力;另一方面,李渊继续派自己的王牌战将李世民为统军元帅, 率兵讨伐薛仁杲。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十七日,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唐军从长安出发,首先收复了上次丢失的高墌城。

薛仁杲害怕唐军会继续进攻自己的根据地折墌城,便赶紧派大将宗罗睺领兵阻击唐军。宗罗睺带兵来到高墌城后,不停地在城下挑战,企图用激将法刺激唐军出城交战。

李世民还是坚持之前的套路,坚守不出,就这么和你耗着。任你在城下如何耀武扬威,骂骂咧咧,老子就是不上你的当!

李世民虽然一点儿也不着急,但他手下的那群将领却压不住火了。大家纷纷向李世民请求出战,揍他丫的一顿,让他再嘚瑟。

李世民却心平气和地跟大家解释道:“咱们刚吃了败仗,士气低落;而敌军打了胜仗,锐气十足。所以我们应该坚守不出,消磨敌人的士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咱们再奋勇出击,就可一战而胜。这是最保险的计策!”

最后,李世民提高嗓门,严厉地警告所有人:敢言出战者,斩!此言一出,大家都紧紧地闭上了嘴巴。

就这样,六十多天过去了。正如李世民所料,宗罗睺的部队不但没了精神头儿,而且粮草也快吃光了。不少西秦将领眼见饭都吃不饱了,索性一咬牙,一跺脚,投降!在一干投降的将领中,竟然还有薛仁杲的妹夫。

眼见西秦军队人心离乱,李世民明白,出手的时机到了!

但李世民却没有直接带部队出城和宗罗睺决战,他要把套路耍到底,用最小的代价来夺取最大的胜利。

第一步,李世民先派行军总管梁实带领部分唐军到浅水原摆阵,作为诱饵吸引宗罗睺上钩。憋了两个多月的宗罗睺早已气急败坏,他见唐军出城列阵,急忙召集所有人马向唐军发动了进攻。而梁实凭借早已占据的有利地形,拼死抵抗,接连打退了宗罗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

宗罗睺眼见拔不掉梁实这颗钉子,一怒之下,派兵切断了唐军的水源。既然打不死你,那就渴死你。

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能体现一支军队的战斗意志。事实证明,梁实带领的唐军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在后来的几天里,他们不但没有一个人举手投降,还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抵抗住了宗罗睺持续的进攻。

待在高墌城里的李世民也没闲着,他密切关注着浅水原上的战斗情况。当李世民得知宗罗睺的军队已经因为接连几天的战斗变得疲惫不堪时,他随即召集手下将领开会,然后告诉大家一个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可以开打了。李世民接着安排好了战斗部署。

开完会的第二天黎明,唐军将领庞玉首先率领小股部队在浅水原西面列阵。宗罗睺欺负庞玉人少,便掉转枪口,率领全部主力向庞玉发动了进攻。虽然庞玉作战也十分勇猛,但毕竟人太少,不久就支撑不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宗罗睺忽然听见背后喊杀声四起。他急忙回头察看,发现李世民正带领唐军大部队向自己冲杀而来。宗罗睺还想分兵抵抗,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漫天的喊杀声中,唐军两面夹击,西秦军队顷刻崩溃。西秦士兵四散奔逃,有的士兵甚至慌不择路,直接跳进山谷,结果大家组团免费去地府旅游了。

宗罗睺见败局已定,便赶紧率领残兵败将向着折墌城方向逃去。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8]

宜将剩勇追穷寇

宗罗睺逃跑了,李世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切似乎都结束了。就在所有将领以为可以收兵回城时,李世民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挑选了二千名精锐骑兵,打算继续追击。

所有人都惊呆了。

且不说刚打完这场恶仗,应该让部队休整一下,“穷寇莫追”的老话也应该听过吧,万一中了敌人的埋伏呢?李世民的舅舅窦轨甚至跪倒在李世民的马前,请求探明情况后再做安排。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给舅舅这个面子,他以元帅的身份下令:追。

这就是作为领导者的痛苦,当手下所有人都反对你时,你还要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力排众议,同时对手下狠下脸来,迫使他们按照你的意志行动。

于是,李世民率领二千名精骑兵作为先锋向着折墌城急追而去,唐军大部队紧随其后。

宗罗睺前脚刚进折墌城,李世民后脚就追了上来。听说李世民追到了家门口,薛仁杲的急脾气就上来了。他急忙领兵出城,在城外摆开阵势,和李世民的部队隔河相望,大有要与之大战三百回合的架势。

突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薛仁杲的手下大将浑干等人突然跃马过河,来到了李世民这边,下马表示投降。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世民倒没有什么吃惊。反倒是薛仁杲吓了一大跳,他立刻命令部队回城,生怕再有人临阵倒戈,背叛自己。

薛仁杲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浑干等人早就受不了薛仁杲残暴好杀的性情了,自从他当了皇帝,这些大将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哪里得罪了这位大爷。而得罪薛仁杲的下场他们见得太多了,早已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对于李渊父子的好名声,浑干等人颇有耳闻。现在李世民来了,正好换个新老板。浑干等人连招呼都没打,就直接把现老板薛仁杲给“炒了鱿鱼”,投降了李世民。

到了傍晚,唐军后续大部队相继赶来。李世民一声令下,唐朝大军把折墌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夜半时分,在没有请示薛仁杲的情况下,城内守军纷纷出动,翻出城墙,出城投降。

在火把的映照下,看着城墙上下人影攒动,李世民笑了。他知道,薛仁杲的大限到了。

躲在城里的薛仁杲心情十分沉闷,他没有想到,下午大将刚刚临阵投降,到了晚上连士兵们也不陪他玩了。现在,薛仁杲必须要在“死战”和“投降”这两个选项中作出选择。 经过和铁杆死党一夜的商讨,薛仁杲终于鼓起勇气,选择了后者。

第二天清晨,折墌城城门大开,薛仁杲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此时,李世民悬在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他高兴地接受了薛仁杲的投降。

唐军胜利班师,薛仁杲等人被李世民押送到长安,李渊本着“只惩首恶”的原则,将薛仁杲、宗罗睺等人拉到长安闹市斩首示众。

薛举父子的西秦政权终于垮台,唐朝消灭了第一个实力雄厚的割据大佬,为统一全国这出大戏开了一个好头。

灭亡西秦后不久,李渊派了一个名叫安兴贵的大臣前往凉州。安兴贵依靠他们家族在凉州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抓获了割据凉州的李轨。

至此,西北大定,李渊再也不怕被人从背后捅刀子了,他可以专心对付长安以东的各路军阀了。

就在李世民攻打西秦期间,长安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个人的到来,让李渊是又喜又愁。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59]

第十八章   英雄末路

在小说《隋唐演义》里,有一支威震天下、英雄云集的军队,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瓦岗军。而带领瓦岗军发展壮大的却不是它的创始人翟让,而是另一位隋末英雄——李密。

这个来长安投靠李渊的不速之客正是瓦岗军的首领李密。

瓦岗军家大业大,实力雄厚,李密怎么会突然投降李渊呢?

原因很简单:瓦岗军落魄了。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瓦岗崛起

前面我们提到过,李密参加了杨玄感叛乱。结果没过几个月,杨玄感叛乱就被隋朝官军镇压下去。本来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李密却凭着自己的胆量和智慧成功越狱,逃出生天。之后李密一直隐姓埋名,东躲西藏。

后来经人介绍,李密投靠了瓦岗寨的反隋起义军领袖翟让。

翟让本人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他只求能让瓦岗寨的弟兄们吃饱喝足,过上小康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但李密入伙以后,瓦岗军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迅速发展壮大。

李密给翟让制定了一个长远宏大的发展规划,这份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推翻隋朝,夺取天下。原本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翟让被李密说动了,他任命李密为谋臣和大将,开始把计划一步步变成现实。

从此以后,瓦岗军戴上了主角光环,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隋朝官军被打的趴在地上起不来。

李密又从瓦岗军“人多粮少”的处境出发,带领瓦岗军夺取了隋朝储量最大的国家粮仓——洛口仓。

有了这个大粮仓,瓦岗军的声威更加强大,许多小股农民起义军纷纷加入瓦岗军。而得到瓦岗军粮食救济的穷苦百姓也爆发了极大的参军热情,积极踊跃报名参军。

很快,瓦岗军的规模扩大到了数十万之众,直冲百万大关。自此,瓦岗军威震天下,无人能及。

此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威望越来越高,大家对他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翟让自知瓦岗军能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完全是李密的功劳。于是翟让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无比震惊的决定——他要把头领的位置让给李密。

翟让同志果然十分有谦让的风度,很对得起他名字里面的那个“让”字。他深知自己才能和声望比不上李密,也不好意思再做这个大哥。何况,只有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才能发展的更加强大。

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有自知之明。

但在李密看来,翟让不过是客气客气,做做样子,便没有接受。是啊,谁会把最高权力拱手让给别人呢?

可翟让却是动真格的,他联合其他将领集体请愿,共同推举李密为首领,李密这才接受了翟让送出的这份“大礼”。

当了大哥之后,李密自称“魏公”,年号永年,设置文武百官。虽然李密没有称帝,但皇帝该有的待遇他基本都有了,就差一个皇帝的名号了。

翟让退居二线后,被李密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司徒。翟让倒也不以为意,反而整天过得悠哉悠哉,好不惬意!

翟让看得开功名和权力,但他的亲信和家人却看不开。他们不甘心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白白送给一个外人,翟让的哥哥翟宽甚至劝说弟弟:“天子只可自己做,怎能让给外人?弟弟你要不想做,可以让哥哥我做呀!”

翟宽同志实在太实诚,政治风险这么高的话都敢说!不久,这句话就给翟让兄弟惹来了杀身之祸。

楼主:雪漫惊鸿

字数:21962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2-01 22:34:05

更新时间:2019-07-13 21:00:46

评论数:1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