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帝刘邦传——《万历十五年》的深刻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通俗幽默

汉高帝刘邦传——《万历十五年》的深刻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通俗幽默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三)全新的开始
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后,发表了精彩的就职演讲。
多亏了路边社的子虚和乌有两位记者,我们才得知刘县长当年的精彩情形。现摘录部分演讲稿,如下:
“陈涉同志起兵攻克了淮阳郡,革命的暴动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一端。这些个暴动都是因为全世界饱受暴秦欺压的六国遗民所供养、所支持的,是由六国的后裔与各郡县的英雄豪杰所组织的。这里就有一个证明,你们都已经知道,田儋同志前不久在临淄郡的狄县称王了。这种通过诛杀狄县县令称王的行为,正是当今革命者起兵主要手段之一,还有父老子弟的共同配合以及原秦国郡县行政官员的背叛,所有这些发生在各地的战争,发生在北方、东方与南方,一切战争都是统一的一致抗秦,要攻击的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暴秦。我们以后会流血,但是敌人也同样会流血。我们正处在,我们正处在最有利的环境中,我们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然后封侯,甚至裂土称王。
啊,关于封赏的问题,等一会儿我再回答你好吗?
同志们,要摧毁一个政权,比建立它还要容易。我们的革命正在前进,正在发展和成长,可是我们的斗争也在发展着、成长着。我接到一封帛书,你们大家来听我念一念:“你们的政权反正是不能维持的,你们的皮将要被剥下来做鼓面。”
安静一点,安静一点,同志们。我看出这些字不是沛县的普通群众所书写的,因为整个县里会写字的就那么几个人,其余的全是文盲。恐怕写这封帛书的人,我看他未必有胆量敢跑出来站在这儿……
对的,同志们,我猜他是不敢出来试一试的。同志们,当革命还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是说当整个暴秦集团在灭亡,这和一个人的死亡根本是完全不相同的。人死后尸体可以抬出去,但是旧邦国在灭亡了的时候,很可惜,暴秦集团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把他一下子钉在棺材里,埋葬在陵墓里。暴秦集团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它把毒气传染给大家,它在发散着臭气!始皇帝的二十多个子女被杀害,说明了暴秦集团的残忍性以及内部的混乱性。
安静一点同志们,安静一点同志们。被人民意志判决的沛令等人,一定要无情地消灭他们。我们让暴秦集团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沛县的父老子弟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加上三倍的警惕和小心,还要忍耐。大家应该守住自己的岗位。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
死亡不属于沛县人民!”
人群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很久,掌声逐渐平息。大家用信任的眼光盯着这位新推选出来的县长。
紧接着,刘县长在沛县县廷里祭祀了黄帝、蚩尤,并用祭祀所用牲畜的血涂在鼓上。旗帜都是赤色的。
如果去掉斩蛇这样荒唐的情节后,联想到秦国的襄公和献公曾经祭祀过白帝,而白帝属于金德,位于西方;刘邦自称是赤帝的儿子,赤帝代表火德,位于南方;火克金,代表着南方的楚地战胜了西方的秦地,预示着未来能够灭亡秦国。这种模糊的暗示能够吸引住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于当时没有政治资本的刘邦尤为重要。
然后,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开始了招募新兵的工作。兵源主要是沛县子弟,当然也欢迎外地人士参加。经过大家的努力后,很快就得到了三千人左右的军队。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以太一神的名义起誓,我将带领你们征战四方,消灭战争,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在那个新的国家里,没有过重的徭役,也没有沉重的赋税,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这个即将到来的伟大国家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而参与缔造这个国家的你们,也会获得应有的光荣与梦想。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二十二章 风云乍起的九月
公元前209年9月,刘邦被沛县人民推选为沛公。而此时,天下的局势更加混乱。
(一)田儋称王
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派遣了魏人周市去攻略魏地。周市率领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攻占了大部分魏地,很快就来到了齐地临淄郡的狄县。狄县县令据城防守,让周市一时间无法攻克。
一提到齐地,人们就会联想起人数众多的田氏。公元前672年,陈国公子陈完孤身一人迁徙到齐国,由于陈、田同音,便改为了田氏。自此,田氏便在齐国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产了籽,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凭借着“大斗贷出,小斗收入”,田氏逐渐拥有了齐国的民心,然后成功挤走了原来的齐国君主,成为了齐国的新主人。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似乎在齐地的每一个角落,都生长着田氏。
前方高能预警,一大波领盒饭的田氏族人即将来袭……
狄县人田儋是齐国宗室的后裔,在狄城内有着庞大的家族势力。从小时候懂事起,田儋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担任狄城的县大夫,迎娶诸侯国的公主,走上人生巅峰。然而,十二年前,齐国却被秦国吞并了,秦朝的官吏像防贼一样防着城内的田氏。
终于,秦始皇挂了,狄县也被起义军围攻了。田儋感到,远方的梦想在呼唤着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被秦吏杀死,请把我埋在,这秋天里。
田儋告别了妻子,颇有一种当年荆轲在易水旁与太子丹别离的感觉。他捆绑了自己的奴仆,带着一帮年轻人来到了县廷上访,声称奴仆与自己的姬妾乱搞,要求杀掉自己的奴仆。县令见是城中的大族田氏,耐下性子接待了来访的众人,苦口婆心地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政策,并真诚的希望田儋同志顾大局、识大体,要支持县里的工作,外面反贼正在……
都啥时候了,还啰嗦这种烂事。县令的随从不耐烦地东张西望。却不料,田儋猛然拔出佩剑,一剑便击杀了还在不停聒噪的县令。县廷顿时一片大乱,一番杀戮后,才安静下来。
居然会如此简单!
紧接着,田儋召集县城内的权贵子弟,向他们宣讲天下大势,道:“各地诸侯都已经反秦自立,齐国是古代因受封而建立的国家,而我田儋,是齐王田氏的同族,应当为王!”
公元前209年9月,田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齐王。
然后,齐王田儋聚拢士卒,向围城的周市发起进攻。周市定睛一看,守城的已经换了另一拨人,喟然长叹道,田氏,田氏,真了不起兮,秦朝县令压不住兮,蹦出个齐王来兮。一番感叹后,周市撤军回到了魏地。
田儋乘机带兵东进,夺取并平定了齐国故地。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二)魏王咎初立
周市带着失落的情绪,回到了魏地的临济县。
这时,部将中有人想劝周市称王。但是,周市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想到自己的家人还扣押在陈县做人质,便公开宣称:“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如今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
一番大道理,堵住了下属的嘴。
然而,齐国、赵国却各派遣了五十辆战车,一路上大张旗鼓,到临济城协助周市做魏王。齐国使者还转述了齐王在狄县城下误伤友军的歉意,赵国的使者则一个劲鼓动周市赶紧自立为魏王。
周市一番辞谢后,不肯接受,却派遣使者到陈县迎接魏咎。派出的使者往返了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周市很聪明。既然魏地拥立魏王势在必行,自己又不能上位,还要必须让苛刻的楚王陈胜满意,于是,只能请求立陈胜身边的魏咎为王了。至于魏咎能不能当上魏王,交给楚王陈胜决定吧。陈胜需要魏王的话,就放出魏咎到魏地称王;不需要的话,则原地杀掉。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人物——魏咎。不知道他的父母为什么用“咎”字给他命名,“咎”是错误的意思,难道他父亲认为生下他是个错误?这个名字不吉祥。魏咎大概是魏安厘王的兄弟,魏国存在时,被封为宁陵君。秦灭魏后,魏咎被废为庶人。陈胜在陈县称王后,魏咎前往陈县投靠,成为了陈胜的追随者。
公元前209年9月,周市拥立宁陵君魏咎为魏王。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三)项氏叔侄的崛起
公元前209年9月,在会稽郡的郡治吴县,一个名叫项梁的中年人,伙同自己年轻的侄子杀了太守,并用武力控制了会稽郡,然后宣布起兵。
项氏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在成王时期被分封到项国。公元前643年,项国被鲁国所灭,自此,项氏从贵族沦为庶人。再后来,楚国攻占了项地,项氏又成为了楚人。三百多年后,项氏家族在楚国与秦国的死磕中逐渐崛起。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项燕成为了楚军的统帅,项氏家族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所谓“物极必反”,项氏家族的衰落正应了这四个字。公元前223年,秦国名将王翦大举进攻楚国,项燕在蕲县兵败被杀,项氏家族从权贵再次沦为庶民。秦始皇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项氏家族并没有被灭族,而是仍然生活在下相。直到项梁因为杀人,为躲避法律的制裁,才跑路到会稽郡吴县。
项梁是项燕的次子,项籍则是项燕的嫡长孙。
这一年,项籍二十三岁,身高一米八多,四肢发达,力能扛鼎,如果在今天参加奥运会比赛,估计拿个举重项目的金牌没多大问题。上帝为项籍不仅打开一扇窗,还砸碎了一扇门。项籍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也才气过人。这种体力、智力上的优势,使年轻的项籍更加自负,很容易轻视他人,史书称“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就是忌惮害怕的意思。能让周围人都怕自己,也是一种本事。
这一年,刘邦四十七岁,身高七尺八寸,留着漂亮的胡须,带着专门制作的长冠,一副宽大长者的模样,史书称之为“仁而爱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刘邦的长相很容易让周围人心生亲近感。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打比方说,你出门上了一辆公交车,车上有两排座椅,第一排坐着一个肩背上绣着龙虎刺青的壮汉,肱二头肌的厚度和大象腿差不多;第二排则坐着一个面向和蔼的中年大叔,身材匀称,嘴角挂着慈祥的微笑。一个让人心生畏惧,一个让人心生亲近,你会选择坐在哪里?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在大泽乡起兵,天下开始骚动不安。没多久,陈胜建立楚国称王的消息就在会稽郡传得沸沸扬扬。会稽郡太守殷通坐不住了。由于殷太守平时和项梁关系很好,便召来项梁一起谋划大事。
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全都反叛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国的节奏啊。我听说,做事情抢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项君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山泽之中。如果光看名字的话,似乎桓楚是一个隐藏的英雄,但后来的事实表明,此人只不过是个打酱油的路人甲。
项梁说:“桓楚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住处,只有我侄子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籍持剑在外面等候。一番附耳低语后,项梁走进来,谦恭地坐在太守殷通前面,道:“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来桓楚。”
太守说:“诺!”
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没多久,项梁给项籍递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
殷太守一阵困惑。
猛然间,项籍拔出长剑,剑光一闪,太守殷通的头颅与身躯分离开来。顿时,鲜血从殷通白森森的颈骨断裂处喷涌而出,撒得室内一片狼藉,有几滴甚至喷溅到了项籍的脸上。红色的液体带着殷通的温度,缓缓地抚摸着项籍的脸庞,如此美妙,又有些恶心。项籍忽然觉得心中一阵轻松,嘴角忍不住荡起一丝笑意。
会稽太守殷通在临死前的一瞬间,才醒悟到自己收养了两条毒蛇,但明白得已经太晚了。他来不及发出呼救声,就觉得天旋地转,鲜血从自己的脖颈处像涌起的喷泉一样弥散在空中,绚丽无比。他瞪大了眼睛,看着室内的器具摆设迅速上升,然后“咣当”一声,就失去了知觉,一片天昏地暗,无神地盯着前方。
项梁佩戴上太守的印绶,提着太守头颅的发髻,走出户外,鲜血仍在断断续续地滴着。郡守府的吏卒们大惊失色,庭院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项籍杀得兴起,一连击杀了一百多人,残肢断体乱飞,血流滂沱遍地,直到整个府邸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觳觫不已,没有一个人敢站起来。
项梁召集以前结交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自己起兵反秦的计划,于是就在吴县起兵了。随后,他又派人去接收会稽郡下辖各县,共得到精兵八千人,又任命吴县的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人因为没有被任用,便来找项梁申诉。项梁回答说:“前些日子,某户人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用你。”众人听了都很佩服。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太守,而项籍则做了裨将,带兵巡行占领的县邑。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写这个帖子的初衷是纠正人们对汉高帝刘邦的一些错误看法。
其次是分享我读《史记》的一些心得体会,比如当史料发生矛盾时如何取舍。
最后是揭露司马迁不小心犯下的错误,比如周昌从汉朝的御史大夫转任赵国的相国的真正时间。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汉十一年,萧何担任相国;汉十二年,御史大夫周昌担任赵国相国。关于萧、周二人的任职时间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犯了很多错误。
(一)丞相萧何担任相国的时间
此处有必要解释一下“丞相”“相国”的区别: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只有一人;丞相可设一人,或者二人,分别为左右丞相。丞相和相国不能同时存在。
关于萧何担任相国的时间,《史记》和《汉书》中分别记载为“汉九年”和“汉十一年”。当然,真相只可能有一个,要么是“汉九年”,要么是“汉十一年”;不可能“汉九年”担任了,罢免后,“汉十一年”再次担任。若是如此,堂堂地大汉相国便形同儿戏了。
在史料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逻辑推理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了。
现列举《史记》的记载如下:
①《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侯被诛杀前)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②《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十一年春正月)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
③《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载:“(九年)迁为相国。”
现列举《汉书》的记载如下:
④《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⑤《汉书·百官公卿表下》记载:“(汉九年)丞相何迁为相国。”
在《史记》中,①③支持“汉九年”的说法,②支持“汉十一年”的说法。在《汉书》中,④持“汉十一年”的说法,⑤支持“汉九年”的说法。
“淮阴侯谋反被诛杀”事件中,多亏了萧何欺骗韩信入朝,韩信才被吕后轻松地擒杀。作为报酬,萧何便由丞相升迁为相国,实在是合情合理,因此②的记载很有说服力。至于①的记载,应该是司马迁叙述事件经历时,不小心弄乱了时间;而③的错误,或者是司马迁的本人犯下的错误,或者是《史记》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类似“年表”这样的载体格式,比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等,由于排版的原因,很容易出现错误。《汉书》“百官公卿表”一篇中,⑤出现错误的原因与③相同;而④由于混入了大量文字解释,流传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很低。
综上所述,萧何担任相国在汉十一年。根据《汉书·高帝纪》“(春正月)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的记载,我们可以把时间精确在公元前196年农历正月。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二)周昌由御史大夫迁为赵相国的时间
《史记》中出现的时间矛盾不止这一处,还有周昌卸任御史大夫的时间。现列举史书记载如下:
⑥《史记·张丞相列传》:“(汉九年)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汉十年)遂拜赵尧为御史大夫。尧亦前有军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从击陈豨有功,封为江邑侯。”
⑦《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江邑侯赵尧,以汉五年为御史,用奇计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而代之,从击陈豨,功侯,六百户。十一年正月辛未,侯赵尧元年。”
⑧《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汉九年,御史大夫昌为赵丞相。汉十年,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惠帝六年,广阿侯任敖为御史大夫。”
⑨《汉书·高帝纪》记载:“(汉十一年)二月,诏曰:‘……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酇侯下诸侯王……’”
其中,⑦的记载相对来说比较原始,应该是司马迁从汉宫档案中直接摘取,但并没有交待赵尧担任御史大夫的时间。而根据⑥和⑧的记载,汉九年,周昌从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左迁赵国的相国,一直到死去;汉十年,赵尧开始担任御史大夫。
但是,根据⑨的记载,周昌却依然在御史大夫的官位上。一般情况下,诏书出自于官方的红头文件,时间、事件等因素非常准确。这段记载是班固直接引用的“高帝十一年二月诏书”,可信度极高。那时间上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颜师古注解《汉书》引“臣瓒”说:“周昌已为赵相,御史大夫是赵尧耳。”换言之,“臣瓒”和颜师古怀疑诏书的内容错了!
诏书是刘邦亲自发布,居然被几百年后的学者否定了!真是咄咄怪事啊!
真相只可能有一个,即汉十一年二月时,周昌依然是御史大夫。既然如此,则赵尧接替周昌的时间只能往后推。有证据吗?当然有!
证据一:在《汉书·魏相丙吉传》中,丞相魏相给汉宣帝上书时,曾提到汉高帝年间群臣讨论服饰制度的旧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中谒者赵尧……”因为萧何担任相国的时间已经确定在汉十一年,则“御史大夫臣昌”也应该在汉十一年。
证据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十年,八月,豨以赵相国将兵守代。汉使召豨,豨反,以其兵与王黄等略代,自立为王。”这条证据是铁证,即担任赵相国的分明是陈豨,而非周昌!
事实上,《张丞相列传》中记载,刘邦因为担心爱子刘如意的安危,听从了符玺御史赵尧的建议,把周昌从御史大夫的位置上挪开,一段时间后才让赵尧担任御史大夫。这件事的记载并没有错,错的是时间!即司马迁把这件事安插在汉九年是错误的!
“用奇计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而代之”这件事应该发生在汉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刘邦因为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周昌等人纷纷劝谏刘邦,刘邦无奈之下,最终取消了改立太子的打算。赵尧看到刘邦闷闷不乐,猜出刘邦担心爱子刘如意未来的安全,便规劝刘邦让御史大夫周昌担任赵王刘如意的国相。这便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由于司马迁搞错了周昌卸任御史大夫的时间,在《韩信卢绾列传》中,明明陈豨“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结果又出现了“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的记载。至于周昌向刘邦打陈豨“恐有变”的小报告,这很正常,毕竟周昌担任御史大夫,有监察百官的权力。
司马迁一犯错,导致抄袭《史记》的班固也跟着犯错,班固在《高帝纪》中直接把“赵相国陈豨”改为了“代相国陈豨”。东汉的史学家班固大概发现了这样的错误,曾经上书汉安帝“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只是皇帝不感兴趣,致使今天的我们无法得知这“十余事”究竟是什么。
由此可知,读《史记》时应该认真思考,当史料发生矛盾时,要谨慎取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司马迁不是圣人,又怎么不会犯错呢?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附文:洛阳南宫对话中神秘的“高起”
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举办酒宴,与群臣饮酒作乐,顺带着分析成败得失。“汉初三杰”的说法正是来源于此次讨论。
相关记载如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汉书·高帝纪》记载:“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先天下也。’”
《汉纪·高祖皇帝纪》记载:“上置酒南宫,问群臣曰:‘吾所以得天下,羽所以失之者何?’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赏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不蒙其功,得地不获其利,所以失天下也。’”
上述记载中,存在两处异同:
第一,《史记》中说“项羽仁而爱人”,《汉书》中说“项羽仁而敬人”。笔者认为,当以《汉书》为准。这并不是说司马迁记载错了,而是《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孟子曾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也就是说,“爱人”比“敬人”高一个等级。“仁而爱人”是史书对于刘邦的最高评价,“仁而敬人”形容项羽比较合适,也与下文“项羽妒贤嫉能”相符合。
第二,《史记》《汉书》的标点符号把“高起”两个字塑造成为人,和“王陵”并列,但《汉纪》中却只有“王陵”一个人。笔者赞同《汉纪》。其实,关于“高起是不是人”这个问题,在三国时就已经有了争论。
《汉书·颜师古注》中记载:“张晏曰:「诏使高官者起,故陵先对。」孟康曰:「姓高,名起。」臣瓒曰:「汉帝年纪高帝时有信平侯臣陵、都武侯臣起。魏相、邴吉高帝时奏事有将军臣陵、臣起。」师古曰:「张说非也。若言高官者起,则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及张良、陈平之属时皆在陵上,陵不得先对也。」”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张晏认为,“高起”是指刘邦让官爵高者起身。同样是魏国学者,孟康认为“高起”是人名。而西晋学者“臣瓒”似乎也赞成“高起”是人名,并信誓旦旦地列出了一系列证据。
但是,根据笔者的考据,“臣瓒”所谓的“信平侯臣陵、都武侯臣起”均不存在,而且“魏相、邴吉”是汉宣帝时期的大臣,不可能“高帝时奏事”。经过查阅《汉书·魏相丙吉传》,我们发现,丞相魏相给汉宣帝上书时,曾提到:“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中谒者赵尧……”其中,的确有“臣陵”,但是没有“臣起”。因此,“臣瓒”是错误的,或者是他做学问时记忆力混乱,或者是他故意捏造历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至于唐代学者颜师古的疑问,则很好解释。颜师古认为“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及张良、陈平之属时皆在陵上”,这是错误的认识。前文已经论述过,根据刘邦和张苍的年龄,推断王陵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70年左右。王陵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很特别,刘邦微贱之时,曾经“兄事陵”。正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经历,王陵才会在史书中留下“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的记载,颇有些“倚老卖老”的味道。
在酒宴上,王陵的年纪最大,并且曾经做过刘邦的大哥。因此当刘邦提问一结束,王陵便抢先发言。萧何、卢绾等人官职虽然排在王陵前面,但是在王陵面前,都是小弟般的存在。王陵一开口,便知指责刘邦“嫚而侮人”,夸赞项籍“仁而敬人”,说话直来直去,丝毫不顾及刘邦的颜面。
综上所述,《史记》《汉书》这部分记载的断句应该如下: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
另外,王陵说刘邦“嫚而侮人”,并不是刘邦真得不尊敬人。站在王陵的角度上,作为曾经的带头大哥,昔日的小弟刘邦以前鞍前马后地服务自己,如今却高高在上,成为了自己的“君主”,自己不得不行跪拜之礼。无论刘邦怎么做,性格憨直的王陵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我没有当大兄已经很久了”,年近七十岁的王陵抚摸了一下斑白的头发,低沉地说,“因为以前的小弟成为了我的君主!”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附文:韩信升职记
二十多岁的韩信背着剑,来到了汉国的人事部门,指手画脚地推销着自己。一番费力的沟通后,对方总算明白了韩信的意思,当场表示道,虽然没听说过韩信的大名,但是既然来归附汉国,那就暂时担任连敖一职吧!
《史记索隐》记载:“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简言之,连敖就是楚军的编制,相当于司马。此时,汉军的制度由楚制和秦制混合而成。
从正科级的郎中到正处级的司马,韩信升了一大级,总算找到了存在感。
想当年自己担任执戟郎中时,风吹、日晒、雨淋,皮肤都变得黝黑,虽然显得很健康,但又有个毛线用?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而且前途暗淡,靠什么迎娶白富美?无房无车的人生总让人在心底悄悄地叹息啊。
什么是执戟郎中?戟,就是兵器,比如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吕布的方天画戟;郎中,并不是医生,而是君主的侍从官员,“郎”是男性的一种称呼,而“中”则代表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官职等等。执戟郎中的职责主要是在一线负责警卫工作,说白了就是用手握着戟,规规矩矩地站岗。
(一)关键的时间点
此处不得不论述一下两个关键的时间点,即刘邦入汉中时间与三秦战役时间。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汉书·高帝纪》记载:“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比较上述记载可知,司马迁把三秦战役笼统地叙述在一个月内,而班固则认为三秦战役从五月持续到八月,显然《汉书》的时间记载要比《史记》清晰准确。除此之外,我们还得知,四月份刘邦从关中到汉中的路上,军队发生了大量人员逃亡的现象。理清这两个时间点,有助于我们研究韩信官职的变迁。
此处不得不感叹一句,模糊不清的时间是《史记》一书的重大缺点!每当碰到混乱的时间点时,我们往往借助《汉书》进行校正。正是由于不重视时间,司马迁犯下了很多无心之失。关于时间节点,后文将会有很多论述。
但是,我们又不能过分职责司马迁,因为《史记》是司马迁“一家之言”,完全靠着自己的辛勤创作出来的,出现记忆上的混乱实属正常;而《汉书》是汉政府的官方史书,班固奉皇帝命撰写史书,条件比司马迁优越多了,遇到搞不清的时间点,他可以命令助手去翻阅档案,因此自然比司马迁精确一些。
(二)天上掉下来个夏侯婴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韩信犯了罪,按律当斩,同罪的十三个人都已经被斩杀了,到了韩信,韩信于是仰视,刚好看到了滕公,说:“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认为他说的话非常奇怪,看重他的容貌,和他交谈,十分高兴,向汉王推荐他。汉王拜韩信为治粟都尉,并不认为他是个奇人。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认为他是个奇人。
当韩信45度角仰望苍穹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韩信摇了摇头,于是林妹妹随风而逝,老司机横空出世!夏侯婴为刘邦开车将近三年,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居然被一个死囚犯莫名其妙的话雷到了。想必是老司机做得久了,出来运动一下,扩扩胸,再做几十个俯卧撑,然后看到了韩信,但头脑供血不足,因此“奇其言,壮其貌”。关键时刻,夏侯婴慧眼识珠,喊了句“斧下留人”,激动地握着韩信的双手,用力抖动了几下,眼睛中噙满了泪水,深沉地说:“贤弟,为兄差一点来晚了。”
其实,夏侯婴刑场救韩信的故事情节早在秦二世三年秋天时,就已经发生过了一次,只不过当时的主角是王陵与张苍。后来张苍成为御史大夫或者丞相后,因为感激王陵的救命之恩,把王陵当成父亲一样侍奉。
多么精彩的故事啊!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事件总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巧不成书!
但无论如何,年轻的连敖韩信借助大汉第一司机夏侯婴,见到了汉王刘邦。通过与韩信交谈,刘邦对韩信产生了初步好感,判断出韩信绝非庸人,当然也绝非什么不世出的奇人。尽管韩信当时寸功未立,刘邦还是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协助丞相萧何负责后勤工作。
那么,治粟都尉是什么官呢?其在汉军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粟,就是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而都尉一职,仅功臣表中就有许多将领担任过该职,比如排名第7的靳歙“以骑都尉定三秦”,排名34的周灶“以长鉟都尉击项籍”,排名82的陈夫乞“以卒从起杠里,入汉,以都尉击籍”,排名94的杨武“以骑都尉斩项籍”,排名130的翟盱“以都尉下楚九城”,等等。因此,都尉官职的高低取决于其前缀。治粟都尉在秦朝的官职中没有出现过,应该是临时设置,职责是为了征集粮草。
至于除韩信外,还有多少人担任类似于治粟都尉的官职,则不好确定了。个人认为,“治粟都尉”作为文官,级别大概等同于今天的厅局级,或者稍高一点。
毕竟一口不能吃个胖子,火箭式的提拔不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
与治粟都尉相似的是治粟内史,属于九卿之一,相当于副国级干部。功臣表记载,棘丘侯襄“以执盾队史前元年从起碭,破秦,治粟内史入汉”。可知,此时担任治粟内史的人员是这个名叫襄的老革命,在汉国中,资历比韩信老了三年。治粟内史襄是治粟都尉韩信的上司,而丞相萧何则是治粟内史襄的上司。因为工作的原因,韩信便认识了顶头上司萧何。
从处级干部连敖升任厅局级干部治粟都尉,韩信再次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但是,韩信究竟犯了什么罪,居然和十三个人一同被处斩呢?
(三“萧何追韩信”的真假
韩信担任治粟都尉后,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多亏了萧总理亲自去追赶,才把他追回来,并推荐给刘邦,让韩信做了大将。具体经过如下:
到都城南郑县时,诸将在路上逃跑的有数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
萧何说:“臣不敢逃跑,臣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萧何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有几十人,公不去追。追赶韩信,假的。”
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国士无双!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共同谋划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如何决策了。”
汉王说:“我想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居住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汉王说:“看在公的面子上,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担任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于是汉王想要召见韩信并任命他。
萧何说:“大王平时轻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呼喊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进行斋戒,设置高坛、场地,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啊。”
汉王答应了萧何。诸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了。等到任命大将时,居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这种夹杂着人物表情、大段对话的小说性描写,极具有文学感染力,很难不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可信度极低。当然,司马迁这样描写的前提是基于一个历史事实,即萧何与韩信的关系非常好。在对话中,刘邦完全听命于萧何,形同傀儡,毫无主见。
个人认为,真正的历史事实或许是这样: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在戏下分封中成为汉王,韩信仰慕刘邦“宽大长者”的美名,逃离了楚营,投奔汉国,被任命为连敖一职;但是,从关中前往汉中郡南郑县的途中,许多人无法忍受气候、地形等条件,纷纷跑路,韩信也选择了离开刘邦;不幸的是,韩信被军法官发现了,“坐法当斩”;然而,韩信碰上了刘邦的司机夏侯婴,侥幸捡回来一条命,凭着花言巧语,或者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言辞,被刘邦任命为治粟都尉。
剩下的问题便是,刘邦到底有没有在公元前206年4月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四)功臣表中的韩信
从秦二世元年九月起兵,再到汉元年的四月,此时刘邦的汉军中并不缺少独当一面、冲锋陷阵的将军,自己的嫡系有建成侯曹参、威武侯周勃、临武侯樊哙、信成侯郦商、昭平侯夏侯婴、建武侯靳歙、昌文君灌婴、共德君傅宽等等;大舅子吕泽派系的名将也不少,有丁复、虫达等。上述几人都是在后世比较出名的,至于在当时出名而后世落寞的,则有陈豨、奚涓、柴武、王吸、薛欧等。总而言之,刘邦不差将,完全没有让一个自己不熟悉、从未打过打仗的前楚国执戟郎中担任汉军大将军。
当然,笔者这样断言,是有史料支撑的。现列举如下: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初,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票客;萧何言信为大将军,别定魏、赵,为齐王。徙楚,擅发兵,废为侯。”
两处记载中,均有“萧何言信为大将军”,但没有交待具体时间。大概是司马迁根据功臣表中的记载,凭着个人理解,设定了具体时间点,才有了“筑坛拜将”的故事。
此外,班固在《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记载了山阳郡太守张敝给汉宣帝的上书,其中一句是“故伊尹五就桀、五就汤,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大致意思是,伊尹五次被推荐给桀而不被任用,五次奉事汤才成为商朝名相;萧相国推荐淮阴侯,满一年后才得以任用。汉宣帝是一个苛察、较真的人,很多政府高官和军队将领因为小错误而被诛杀,作为省部级高官的张敞不可能在奏章中虚构历史事实,愚弄汉宣帝,
分析可知,韩信于公元前206年4月投奔刘邦,担任连敖;在进入汉中时,因逃跑而被逮捕,多亏了夏侯婴的拯救而活命,被刘邦任命为临时设置的治粟都尉一职;公元前206年5月,刘邦发动三秦战役,期间,作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在后勤工作上表现十分出色;公元前206年8月,三秦战役基本结束,丞相萧何向汉王刘邦大力推荐韩信,刘邦仅提拔韩信为典客;公元前205年5月,彭城大败的刘邦退守到荥阳,典客韩信奉丞相萧何之命,带着关中兵卒与粮草与刘邦汇合,汉军重新振作,刘邦开始重视起韩信;公元前205年8月,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兼任左丞相,出征魏国。
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典客。作为九卿之一,典客相当于今天的正部级,掌管中央政府对周围戎狄蛮夷的接待、交往等事务。典客的工作比执戟郎中轻松多了。汉国地处汉中,北有三秦,东有楚国、临江国,而南蛮和西戎早在秦国时就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即使戎、蛮再次聚众反叛,凭着木棍、弓箭等原始武器,又如何应对早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的汉军呢?汉军剿灭他们,“灭此朝食”,一顿饭的功夫而已。
第二,萧何的动机。作为官场老油条,或者高明的政治家,萧何怎么能允许自己没有亲信以及相应的势力范围?其他人被刘邦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成功从汉王刘邦那里挖墙脚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从头培养自己的人了。而像韩信这样的小年轻,没资历、没背景、没关系,前不久刚从西楚军阵营中投奔而来,举目无亲、默默无名,刚好可以为自己所用。于是,一个“将军养成”计划在萧何脑中产生了。当然,刘邦也对萧何有所提防,因此萧何推荐韩信一年后,刘邦才真正的重用。
第三,左丞相。根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国在刘邦时期的丞相只有萧何一人,没有左丞相、右丞相。因此,此处的“左丞相”仅仅是一种高配的虚职。
综上所述,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做大将军是真实的,而刘邦一直到公元前205年8月才听从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原贴是《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虽然存在着些许瑕疵,但理顺了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的时间。
写这个帖子的初衷是纠正人们对汉高帝刘邦的一些错误看法。希望本文能对历史爱好者研究“秦末汉初”这段历史有所裨益。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http://t.shuqi.com/route.php?pagename=#!/ct/cover/bid/7926767/
鄙人创作的一本战国悬疑小说,欢迎大家品读。

楼主:汉唐星空

字数:8574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21 19:36:13

更新时间:2019-07-14 21:42:09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