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拾珠记(转载)

拾珠记(转载)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9、易、老、庄、佛,都为医心

《庄子》是医心的,不管西医中医,都只是医身体的。心是个什么东西?思想情绪这个心很难医。……老庄讲的内容,就是医药。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经济病,各种病,在《庄子》里头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老庄以及《易经》,都是治心的药,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医生能够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10、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载道,道以化人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3、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出来拨乱反正

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候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与圣贤之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16、万物有理,大道至简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说两个字——无常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19、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20、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大传统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2、能利人才是事业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24、要读历史,也要读小说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萨

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26、学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28、一切修养方法,都只是三个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够了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宁静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35、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36、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

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的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37、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8、成败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宇宙这个大原则。

39、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40、先有态度,才有学问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这里所讲的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文学、科学、哲学才是知识。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41、好为人师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话讲的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

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时、得其位。时就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东方人

我常常告诉西方人,你们讲宗教,世界上哪有你们的宗教?五个教主都是东方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东方人;耶稣、穆罕默德,是中东人,也是东方,没有一个你们西方人。你们西方拼命反对东方,其实你们的文化思想大多是东方人所给的。

44、养生最应该重视的是脚底

衰老、死亡是先从脚底开始的,以前讲“寒从足底生”,老人冬天那个脚底心还发烫的,就会长寿。所以,我经常叫你们加衣服,尤其女人,裤子要穿厚些。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祖母,两个裤腿都绑起来,所以妇科的病少。现在穿个三角裤,又穿裙子,要美丽,不怕冻,所以妇科病特别多。寒从足底生,精也从足底生,两腿、两足是非常重要的。

45、两两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6、中国传统教育的真谛

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养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48、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

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49、中国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养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的生命价值。

50、命运可以改变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
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祖师曰:『当生即不生。』”
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
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光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称道否?请禅师一一为说。”
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
曰:“若如是,毕竟无所有也。”
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
光踊跃礼谢而去。
问:“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五灯会元》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一片叶子,一朵云,一缕花香,哪里没有道,道是无处不在的。故庄子闲倚微笑。整日面无表情地竭力脱离人性,这是在全力追求终极真相?噫,吓人。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野花丛生,溪水畅流……小时常见的蓝色的小雏菊如今已不多见了。觅得一片无人管的空地,便开成蓝色的海洋。若大把采来,用透明的玻璃花瓶高高低低地插起,该是如何动人。又动了贪欲了,我终究只是个凡人啊。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冰天雪地,楼下之人横穿马路张臂扭腰似舞蹈,一只黑猫亦在过马路,不知它是否尝到了溜冰的乐趣。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幼时在乡下外婆家,村道旁长着极高大的桑椹树,果实成熟时落满地,一尝,甜极,竟无人问津。外婆家宽大的院落里疯长着香喷喷的蔷薇花,占地极广,仍不满足地翻墙出去。外婆每日与我扎好小辫后,都要摘一朵插上。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在雪地里摔一个默默的跟头不可怕,可怕的是摔个不默默的跟头。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晴格和尔康在山顶冻了一夜,还看雪看月亮,从诗辞歌赋谈到了人生哲学。说他们当时若不激动,是哪来的能量抗冻的?还抗了整整一夜?没感冒么?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初学浮生六记选段,读至最后,感动于其夫妻二人之深情。年长,终于读全了浮生六记,感动之情一扫而光。其妻未免贤惠过头,四处为他呕心沥血地觅得了一个美妙的小妾。在他风流时又从无醋意。怪不得他想老婆,这样的典范哪里可再找?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自然,平静。仰首无云的湛蓝广宽,寂然大美。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幸亏这里挖了个树洞,不然怎么吐槽?!如何压抑得住哦!幸甚至哉!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木木瞎扯

2018-01-25 18:40

订阅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那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显然,这句话表述是不准确的,但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都会在心底认可这句话么?从心理学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面对弱者,我们肆无忌惮



人类在面对弱者时,心理防御会大大降低,此时,更容易暴露出内心的本质。面对强者,大家总能小心翼翼的审查自己的言辞。而对弱者的断语?似乎从来不需要什么思考和顾忌。

对强者下断语,很多时候是一种内心勇气。而对弱者下断语,往往会展现我们内心的戾气。

2.认知偏见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自身能力性格有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处境不佳。但如果一个人处境不佳,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导致他的能力性格发生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因谁是果?如果你的心中认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自身问题就是因,如果你不认同,自身问题就是果。

究竟是环境影响了人的心理,还是人的内心造就了现在的环境,谁也说不清楚。



3.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恐惧

你又没有想过,如果可怜之人没有可恨之处,那么,为什么他会可怜?这个问题只要细细想一下,就会非常恐怖。

我们历来的道德观是有因才有果,善恶必有报。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正义的,这就表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好人应该受到奖赏。

这是人类都有的潜意识中的信念。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受到“惩罚”(可怜的事情),却没有看到他的“可恨”之处,就会陷入一种信念的冲突,我们的心理状态会失衡,会焦虑,甚至会恐惧: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仍然会变得可怜?

于是,我们的心理就会努力逃避这个实事,用最简单的方法:武断地推定这个人一定是有可恨之处。

据心理学家研究,越是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越容易指责被害者。通过扭曲被害者的形象,来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并巩固自身的安全感。



结语:对于大多数因为意外收到伤害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不适用的,用“可怜之人或有可恨之处”来表达是比较合适的。可是人类心理的天性就造成了,我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但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你了解这个心理作用时,它就不会再发挥作用了。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会停下对他们的批评,变成关怀和接纳。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往往,批评一个弱者或受害者,不是因你思维独特、眼光精准,而是心知强者不可欺,对弱者下手更容易些而已,且不必承担后果。你这么卑鄙,你妈妈知道吗?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而可叹可笑的是,卑鄙者还很多,且洋洋自得。人性使然。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俗世中人追名逐利,修者嗤之以鼻。修者打坐念经,一心升天做神仙。不过都是个欲字。难不成后者高级一些,就不叫欲望了吗?哈哈哈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风雪夜归人: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时间是什么?假如地球没有了昼夜更替,假如太阳挂在我们的头顶一动不动,假如我们长大后始终停留在20岁不再衰老,假如一个帝王从古至今始终是他统治,假如……假如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我们还会感到时间存在吗?



英国科学家研究后宣称:时间根本就不存在,我们都被宇宙万物的演变本身给蒙骗!所谓的时间不过是万物在不断演化,不断运动,而我们把这些变化、变动当做了时间。因此,他提醒我们别把事物本身的演化误认为是时间。



人类的感知器官在欺骗我们的大脑,我们中毒太深,就连很多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和我们平常人一样转不过弯来。你告诉他,时间原本就不存在,你一直把事物的变化当成了时间存在的铁证。他苦恼地摇着头,他转不过弯来。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停不下来,这就是世界的本相,我们何必凭空添加一个时间进去苦恼自己呢?



直到现在,哲学家,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他们还在苦苦寻找时间存在的证据,但这和空间的存想法在一样的不合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在、过去和将来,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活着,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人抓到过它。时钟之所以能够滴答作响,那是因为宇宙在不停地运动。如果宇宙的一切都不再动了,时钟的转针便会戛然而止。所以,请别把宇宙的运动当做是所谓的时间,否则我们只会自寻苦恼!



我们之所以否认时间,我们便只认变化,也许我们会更接近宇宙的本真!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人类所知的维度总共有十一维,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因此,人类只能看得到三维及以下的事物,看不到四维及以上的事物。简单的说,低维空间的生物看不到高维空间的事物。

蚂蚁为什么看不到人类?



因为蚂蚁的眼睛是二维视觉,它永远无法看到人类。二维世界的生物看不到真实的三维世界的事物,那么,在蚂蚁的眼中,我们人类是什么样子的?



二维生物能够生活在我们的三维空间,但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二维的。就好比你活生生的站在它面前,而它看到你只是一张趋于无限薄的平面人形画一样,就那么一张静止的画。

要是你突然间跑开了,那么对于它来说就是这个平面凭空消失了,它也许永远想不明白这个平面为什么不见了。



所以当你用手指挡着蚂蚁的路时,它会爬到你手上。在它的世界里,你的手指只是一张纸,所以它会不断地爬上去。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四维及以上的生物呢?



科学家没有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比如说人类的一些灵性现象,科学家目前无法解释某些特异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但我们也无法完全否认一些特异现象的存在。

也许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某些四维及以上的事物,那个世界的生物可以看到我们,我们却看不到他们。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涨姿势了……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21-03-19 04:40:43
执于输赢者,便是输者,亦是弱者。容不得鄙视目光和低位者,因其心弱也。

楼主:海阁眺月

字数:2618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1-27 00:58:12

更新时间:2021-03-19 04:40:43

评论数:13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