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一个小中医的行医感悟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一个小中医的行医感悟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意思是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脏之精,气血之华,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

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古代医家认为,唾液充盈者必体质强壮,并根据唾液盛衰来判断疾病状况。
这里说一个唾液养生法

唾液养生法有二种,其一为西汉道人蒯京所创食玉泉,此法过于繁复,不太易掌握,故在此略过不提。

其二为赤龙搅华池。所谓赤龙即舌头,华池即口腔。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再徐徐咽下。

当然,你还可以化繁为简,那就是用舌头抵住上颚几分钟,口腔中自然后充满了唾液。

长寿之乡如皋的很多老人,每天都要练此功法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对不起大家最近比较忙,所以一直没来更新帖子,闲暇的时候会来更贴,大家有什么想要了解的也可以给我留言。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现在在紫禁城脚下一家中医院针灸科,除了出门诊还要出去义诊。

不过能坚持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附近就是雍和宫,每天来的路上可以沾沾菩萨们的仙气儿,哈哈

不过话说雍和宫的香火是真的很旺盛,出了地铁口就能闻到烧香的味道。

愿佛菩萨保佑吧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养生,其实我觉得,让身体适应四时的规律,就是最好的养生保健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可是到了夏天,又有几个人管得住自己的嘴,不吃冷饮呢

现在下午下了班,大街小巷的夜市开始摆摊烧烤

忙了一天的人们,约上几个亲朋好友边撸串边喝扎啤

真是又伤脾阳又生痰湿啊

也难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杂病的人越来越多

让我不由得想到李东垣的那句话

脾胃既伤,百病丛生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乾隆皇帝的御医。

他提出中医治病的精髓在于条畅五脏六腑气机升降:

心肝脾肺肾,升降浮沉一气周流,若气机升降失调,体内的圆运动周转不开,则百病由生。

★气机升降与五行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五脏六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生土,使得中焦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

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脾气上升,将一部分营养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生成宗气,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好多人说,中医怎么说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因为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指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气机随着肝脾上升,就是肺和心了。

木生火,心属火,在时为夏,火曰炎上。

肺属金,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到了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

心火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状态。

虽然有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这些虚火上炎的表象,可脾胃还是怕凉,甚至膝关节也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饮食入胃,胃气腐熟水谷精微浊气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圆运动失去平衡,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针灸或者导引,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运行,这样人体就会恢复健康。

这个圆运动我说得简单,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今天上午去附近的青年湖公园义诊,感谢各位大爷大妈没因为我是年轻大夫而放弃我

好多看完觉得很神奇,还留了我出诊信息约挂号的

哈哈,悬壶济世可是我毕生梦想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这周一上午来了个患者,63岁的一个阿姨。

我看了她的舌苔脉象,舌质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下络脉青紫,脉沉细无力而软。
面色青白。手背青筋暴露,指甲无光泽且竖纹明显。

经过我得一番综合诊断,我问患者,是否平时眼睛干涩,爱生闷气,血压高,睡眠不好,身体乏力,爱叹气,且胃肠消化功能差,通过手诊,看出患者近期有手术迹象。

腰膝关节疼痛,是体内阳气不足,寒湿导致的经络不通畅。

阿姨听了我的一番诊断和对她病情的描述,很是吃惊,说,姑娘,你这么年轻中医水平就这么高,连我最近手术都能看出来。

阿姨告诉我,她患了乳腺癌,三个月前做的手术。现在就是吃中药在调理。这几天膝关节疼痛,在小区附近的推拿店按摩也不见好转。

我问她最近是否有受寒的经历,她说一周前去商场买东西,当时穿了一条露膝盖的裙子,商场里的冷气开的又特别足,回来就觉得腿不舒服,而且小时候学跳舞,曾经有过膝关节扭伤。

乳腺癌术后伤了身体元阳之气,患者又是气虚血瘀的体质,夏季贪凉又导致寒邪侵犯关节,就导致了她旧疾复发。

于是我给她进行了火针治疗,火针点刺梁丘、膝阳关、阳陵泉穴然后留针十分钟,隔日复诊一次,第一次拔针之后患者说痛感大减。

今天是第三次复诊,患者说膝关节已经恢复正常,一点也没有沉重疼痛的感觉了。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楼主是经方派,临床看病喜欢开经方,而且很少加减,基本上尊崇仲景原方,即使有加减也是严格按照仲景原书进行加减。

经方药少力专,临床效果更好。仲景“素尚方术”配伍组方严谨,效果已达到最佳。大量的加减方药,岂不是“对病欲愈,执方愈加”。

况且对于患者而言,花很少的钱就能解决自己的病痛,也是大家求之不得的。

这样也容易让出书茅庐的年轻大夫很容易在中医界立足。

我认为,一个中医大夫,表现自己的实力,可以适当的提高诊费,而不应该依靠贵重药物的提成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之前有一位美女患者,二十出头正是爱美的年纪,皮肤挺白瘦瘦的,就是脸上长满了青春痘。

各种护肤品药品都用过,也吃中药调理,但是,换了几个大夫之后发现,不是停药就复发,要么就是吃了药腹泻但是痘痘却没半点好转。

经曾经的患者介绍来找到我,刚开始看我年纪轻轻没对我抱有太大希望。后来关系好了她告诉我,第一次见面不信任我,是因为之前找的好多都是老中医也没治好。

我嘿嘿一笑说,中医治病是需要缘分的,咱俩投缘呗。

这个患者小美女第一次来就诊是夏天,天气炎热,诊脉的时候我却发现她手冰凉,手心还冒汗。舌尖红舌体胖大,舌边缘有齿痕。脉濡滑。

我问她是否痛经,手脚冰凉,胃脘部容易受凉,腹胀便溏。她回答是,刚开始长痘的时候大便还算正常,自从吃了那么多中药之后开始便溏。

手脚冰凉好像也是一年四季都有,除非大夏天站在太阳底下。

怕冷但是还容易上火。

这是典型的中焦脾胃虚寒,但是还有虚火上炎,这就是上热下寒。

于是我给她开了经方半夏泻心汤,患者吃了药之后第一周痘痘就开始大规模撤退。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半个月之后皮肤已经平滑了,痘印也消了好多。

后期我给她开了小建中汤,调理她之前背含量药物损伤的脾胃阳气。

如今我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你听闻过的厉害中医是什么样?

我们大学时候上中医诊断学,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脉象,叫雀啄脉。其脉如名,七死脉之一。

后来老师说,她的老师临走时把她叫到病床边(当时她在值班),笑着对她讲:“你来把把我的脉吧,这个很稀少的,雀啄脉。”

我觉得厉害的中医,大抵如此。

用尽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丝光明,来照亮继承者的道路。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看到后台有朋友留言说上热下寒怎么调理。

我们治疗疾病,首先要分析疾病的成因,分析病因病机。

我还记得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同学导师的一个课题就是红外成像辨析体质。因为她们人手不够,我导师便提供友情支援,派我去帮她们照红外成像的片子。

其实过程很简单,就是在诊疗室患者脱光光了之后站在仪器后面,红外扫描之后热成像的片子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简单来说,他是根据人体局部的温度成像,温度高颜色发黄、红、白。局部温度低,颜色发绿、蓝、紫。

正常情况下,脊柱应该是呈现白色,因为这里是督脉,总管人体一身的阳气。全身颜色应该是均匀的黄色。

身体出了问题,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病理颜色。红、白、一般是上火或者有炎症,绿、蓝、一般提示有寒症或者气滞血瘀。

我们的任务就是采集患者基本信息,记录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然后与红外成像的结果作对比。

因为前来的志愿者比较多,样本量比较大,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半个月才结束。

然而就是这半个月,让我借助现代科技又一次见证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之处。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也是在这半个月里,我通过大量的采集四诊信息,直观的领会了之前课堂上老师讲的复杂的病情,老师们总是说,人不会按照课本得病。

课本上罗列的病因病机总是很单纯,气滞就行气,血瘀就活血化瘀,阳虚就温阳,阴虚就滋阴。

然而到了临床就会发现,人体是复杂的有机整体,一个人在气虚的同时会血瘀,阳虚的时候会虚火上炎有热证。

好多毕了业刚上临床的同学就傻眼了,这可怎么下手治疗才好。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今天要说的“上热下寒”,就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情况。

上热下寒,本虚标实,疾病的本质出在中焦下焦虚寒上,而又有口苦、咽干,口舌生疮或者长痘等“上火”的表现。

好多大夫看到病人舌尖红,又有上火的表现,就大量的使用金银花、黄连、黄柏、生石膏等苦寒药,结果身体壮实的患者火暂时灭下去了,停了药就继续上火

身体弱的,几服药下去脾阳损伤更严重,慢慢发现别的问题也找上门了,这我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之前跟诊的时候见过有女性患者慢性咽炎在别处吃汤药吃了半年的清热解毒药物,结果体检发现子宫肌瘤的。

哎,庸医杀人不用刀啊。可惜知之者甚少。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那么,上热下寒的成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种倒推的思路去分析它的成因。

在伤寒论的众多方剂里,治疗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痞症的经典方剂便是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条文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可见《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攻下后脾胃受伤,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不转导致的痞证。

人体脾胃位居中焦,有运转中焦,沟通上下阴阳的作用。因此,半夏泻心汤不但能运转脾胃之气,还能通过脾胃的运转,调和上下阴阳之气。

因此可用于痞证,也可用于上热下寒证。

其实广义的说,脾土居中,脾胃不仅是位居上中下三焦中的中焦,更准确的是位于人体气化的中枢,是人体气化沟通的枢纽,只要脾胃功能运转,无论是人体上下之阴阳,前后之阴阳,左右之阴阳,内外之阴阳,均能达到沟通,因此那些脾胃功能好,能吃能拉的人,一般身体都没什么大问题。

中医认为那些大病之后或者手术之后脾胃虚弱的人,都要先用糜粥养脾胃,待脾胃功能恢复了才能慢慢进补,也是这个道理。

有的病人病后脾胃尚未恢复,就马上杀乌龟宰鸡鸭,唯恐补之不及。一方面,灾殃未去,又杀生造业。另一方面,看似吃进很多蛋白质,其实脾胃弱无力运化,反而会变成一堆壅塞脏腑经络的垃圾,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还记得昨天我在帖子里说道黄元御的中医思路吗?

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转就是一个圆运动,脾胃位于中枢,就相当于一个车轱辘的中轴,如果车轴出了问题,圆运动还能继续下去吗?

脾胃为气机运动的枢纽,脾升胃降。

位于离位的心火应该随着肺金肃降之气而藏于下焦位居坎位的肾水中去。

因为中焦痞塞道路不畅通,心火降不下去,肾精又不能上承,于是便有了口干舌燥、口苦咽干、目赤肿痛等等一系列看起来上火的症状。

再有就是:火在水下则生气,在水上则生湿。因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水中,不但没有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反而会造成体内湿气泛滥,此时人体的内环境,就如同夏季的“桑拿天”,那叫一个闷热。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所以上热下寒的患者,多伴随脾虚便溏,体倦乏力的临床表现。

即使是不摸脉,这上热下寒证也是十分容易辨别的。

比如你看患者的舌头,如果舌尖红而舌根淡白的话,就说明患者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又比如看患者的脸,额头部颜色发红,下颌部颜色却青白,用手摸额头发热,摸下颌却发凉,这也说明患者是上热下寒证。

还有你可以摸患者的手,如果前端热,后端冷,那也是上热下寒证。这么多方法可以用,只要稍为留心,辨证就错不了了。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其实我理解的“上热下寒”中的“上热”,其实就是“离位之阳”。

是本人在理解“伤寒论-痞证”中的个人见解,意思其实是“离开了正确位置的阳气”,在我理解里,此离位之阳不一定会是邪气,它其实可以重新利用的,当然很多时候它只能重新利用一部分。

纵观伤寒论,仲景医圣眼里的阳气是十分重视的,不得伤之一分一毫,所以,阳气即使离开了正确的位置,只要它还没变成邪气时,还能将之利用。如:

伤寒论-痞证:

原文:伤寒162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初期。中焦之阳被“各种原因(如下法、外邪)”攻打而往体外泄,初期“外泄之中阳”离开中焦而未离开人体,成为“痞”,此时用“渍过的黄连、大黄”,仅取二药之降力,使“中阳”回到中焦里,故愈。

若病情稍久,部分“离位之阳”离开了正确的位置太久了,已成为了邪气,就不得不将此“热邪”清之。

相应地,当阳气变成邪气后,阳气本身就是虚的(一方面,邪气是由阳气变来的,邪气多了,阳气就减少了,另一方面,若阳气足够的话,是可以将邪气清除的,现在清除不了了,所以也说明阳气不足),如:

原文:伤寒163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中期。

“中阳”已有部分完全离开人体(汗出),致阳虚(复恶寒)===》用“附子”补充。
有部分离开中焦已久,不能再降回中焦里,而成热邪,且上扰上焦===》用“黄芩”泻之。
有部分刚离开中焦,未成邪,仍可引回中焦===》用“大黄、黄连”降之。

通过上面的讲解应该能让大部分人理解我所谓的“离位之阳”。

概括如下:离位之阳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可以通过“降之”变回阳气的,另一种是久而形成邪气的,需要“泻”。

当然,人体出现“离位之阳”就会通常伴有阳虚。

其实与我们常说的“上火”相类似,不同点在于:“上火”的火只是“离位之阳”的其中一个形态,“上火”是已成为邪气形态的“阳气”。

我再举一个例子相信大部分学医的人就可以理解了。

如西医所记载的“肝硬化-腹水”,腹水本来就是人体所需的体液,腹水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只是腹水离开了正确的位置,不可以被人体利用。

所以在针对腹水的处理时,有这么几项与上面的理论相类似:一、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腹腔积液浓缩回输(使“中阳”回到中焦里”,故降之) ;

二、放腹腔积液(部分阳气离开中焦已久,不能再降回中焦里,而成热邪,故泻之);

三、静脉输注白蛋白(补充已虚的阳气,故补之)。此处黑体字是西医的腹水处理,括号里的是利用伤寒论的理论对“离位之阳”的处理。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在此,我再引用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里的部分章节供大家参考、学习:

南方人,像是南宁人,动不动就讲上火,你看10个病人,有9个都说火气大。

这个也热气,那个也热气,都不能吃。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凉的东西、清火的东西。而现在要吃寒凉非常方便,打开冰箱就是了。

所以,我说冰箱造出来有一半的功,一半的过。我们好不容易养就这一团阳气,让这个寒凉的、冰冷的东西下去就给糟蹋了。我在门诊看病,对上述的问题体会很深。

病人只要是本地人,有80%~90%平常都在喝凉茶。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十分痛心。

造成上述的局面,很显然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人的医学知识太贫乏,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医生,医生根本弄不清阴阳,也跟着病人凑热闹。

病人说热,他就跟着清热,也不管脉证是否真的有热。是热是寒、是实是虚这是要有实据的。

不能光听病人的一面之词。现在确实有很多的人稍吃一点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这是不是真的有火热呢?这个也还得看舌脉,看是否真的有火热的证据。

我曾经在前面举过一个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干,很需要水,可是我们把水淋下去以后它却不吸收,水又从旁边流走了。看起来好像是土里面的水太多了,满出来了,可实际上干得很,一点水都没有渗下去。

为什么呢?土地太板结了,土一点也不松动,所以它不吸水。对这一点农民非常有经验,对久旱的土地,对板结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须先松土。先把土的“经络”疏通,“经络”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来。

人的情况也是这样,你吃一点油炸的东西就上火,甚至闻到一些油炸的东西也上火,是不是你体内的火太多了?阳气太旺了?

实际往往不是这么回事。是你的经络堵了,气血不通了。经络不通,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样,稍微淋一点,它就会漫出来。所以,稍微吃一点油炸你就咽喉痛。咽喉痛了,病人认为热,医生也当成热,于是就用寒凉,就打青霉素。

殊不知寒则凝滞,寒凉下去,青霉素下去,经络只会越来越堵,越来越不通。就这样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余年,寒凉的药还在用,可是这个“火”照“上”不误。真是苦海无边,迷不知返啊!

我们看临床上的这类“上火”病人,有几个见得到火热的真凭实据呢?大多数没有!舌脉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虚寒景象。

这个时候你给他用温药,附子、干姜、肉桂放胆用去。温热药下去,经络的凝滞温通了,松动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纳。

加上真水不寒,汞火不飞。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锅,怎么就没事了呢?

清末名医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因此,作中医的应该在阴阳寒热的辨识上下功夫。

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阳气。

阳气的功用大家应该知道,特别是《素问•生气通天论》讲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为了一个咽喉痛把阳气损伤了,这个代价就太惨重了。

现在有不少的人喜欢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医药没有副作用。

而做中医的本身也这样认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认识的,我以为中医的副作用可能比西医还大。何以见得?

因为西医的副作用很容易识别,每一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它会清楚地告诉你。青霉素容易导致过敏,它提醒你必须做皮试。

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这就告诉你要定期做肝肾检查,以便对有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作及时的处理。

可中医呢?中医披着一层没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实这是草菅人命。

如果把阳气耗损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

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热,用热去治寒。热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热,你才用寒。如果没有热,你也用寒,那结果会怎样呢?这就是《内经》说的“久而气增,夭之由也”。

所以,诸位能说中医没有副作用吗?中医的副作用太可怕了!要不然古人怎么会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呢。

要想做中医,尤其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含糊。这是由寒凉引出的一段话,这个问题不但患者要注意,医生尤其要注意。
楼主:承灵百会  时间:2020-05-16 09:51:35
自从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我终于可以不用顾忌办公室同事开空调了,哈哈哈

夏天不就应该出点汗么

现在那么多坐办公室的肩周炎颈椎病头痛病都怎么来的


楼主:承灵百会

字数:20027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9-04-29 00:35:11

更新时间:2020-05-16 09:51:35

评论数:2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