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我要美元 2019-08-04 19:48:01
看楼主接下来怎么写……
-----------------------------
呵呵,多谢关注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第三章、海东盛国
一、
然而,唐渤交往的良好开局并没持续多久,双方关系便迅速恶化。以至,唐朝竟与治下的忽汗州(渤海国)兵戎相见。究其原因,还是唐代的羁縻制度,存在明显弊端。即:地方羁縻州府享有很高的自治权,一旦地方羁縻州的势力过大,就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轻者,对朝廷阳奉阴违,甚者,与朝廷公然对抗。而这也是松懈的羁縻统治,无法弥补的制度缺陷。
当唐朝迎来开元盛世,进入到全盛期时,渤海国也在迅速崛起,成为雄踞一方的“海东盛国”。显然,渤海国力的增强,激起了渤海第二任君主,大武艺的勃勃雄心。不同于自幼在唐朝营州长大的父亲大祚荣,作为逃离营州后的第二代粟末靺鞨,大武艺对唐朝的感情较为生疏,没有那么强烈的亲善和尊崇。继位后,大武艺不再奉唐朝为正朔,擅自建元仁安。但为了保持同唐朝的经贸往来,渤海国在与唐朝交往时,仍然使用唐朝的开元年号。同时,大武艺在位期间,对内积极强化自身统治,初建渤海军制,积蓄国力。对外,不断开疆拓土,周边部族无不畏服。对此,《新唐书•靺鞨传》明确记载,“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
大武艺种种不敬之举,让唐朝大为不满。为遏制渤海国向北扩张,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朝在渤海国北方的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更以当地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赐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唐朝则派驻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史载,黑水都督府辖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即今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区域,都被纳入唐朝版图。黑水都督府的建立,不啻给急于北进的渤海国当头一棒,也使得双方矛盾迅速激化。野心勃勃的大武艺不肯就此屈服,为争夺北方黑水靺鞨,大武艺派遣母弟大门艺和母舅任雅领兵攻打已属唐朝的黑水靺鞨。同时,这也意味着,渤海国要与唐朝刀兵相见了。
大武艺轻启战端,引发了渤海国内亲唐势力的严重不满。大武艺弟弟,曾于唐朝做过质子的大门艺,苦心劝谏道,“黑水请唐家官吏,即欲击之,是背唐也。唐国人众兵强,万倍于我,一朝结怨,但自取灭亡。昔高丽全盛之时,强兵三十余万,抗敌唐家,不事宾伏,唐兵一临,扫地俱尽。今日渤海之众,数倍少于高丽,乃欲违背唐家,事必不可”。然而,此时的大武艺,早就被称雄争霸的美梦,迷住了心窍,哪肯听劝。大武艺盛怒之下,不仅派将替换大门艺,还欲将其召还杀掉。无奈之下,大门艺弃军逃归唐朝。不依不饶的大武艺遣使唐朝,请唐玄宗杀死大门艺,唐玄宗当然要保大门艺。但当时,唐朝正与周边的吐蕃、突厥、契丹、奚等政权激战正酣。唐玄宗并不愿此时同渤海国闹翻,便找个借口,敷衍过去了。
见所求无果,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九月,一意孤行的大武艺,命渤海军队水陆并发,进犯唐朝。据《渤海国记》记载,水路由张文休率海盗,进犯登州,杀死唐朝刺史韦俊。陆路为主力,由大武艺亲率,进至马都山(今河北东部)一带,袭扰唐边。唐玄宗命令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带领军队前去救援登州,击走了渤海水军。同时,又命唐将乌承玼,迎战陆路进犯的大武艺。乌承玼与其族兄乌承恩久经沙场,皆为战功卓著的骁将,号称“辕门二龙”。尤其,在对两番的战争中,二人屡次击败桀骜不驯的契丹、奚两族。当大武艺领军,由陆路来犯时,乌承玼吃准了渤海敝履小国,实力不济,若不能做到因粮于敌,以战养战,断难长期维续战事。故而,面对急于求战的渤海军,乌承玼并不急于与其交锋。而是,在坚壁清野的同时,指挥唐军“窒要路堑以大石亘四百里”。乌承玼的拖延战术非常奏效,直接打中了渤海军的要害。求战不得,又难以维继的大武艺,因“师不得进”,只好撤军乃还。
渤海国不过边鄙小邦,还是唐朝治下的忽汗州,竟敢如此猖狂悖逆。正值开元盛世的唐朝,咽不下这口恶气。被激怒的唐玄宗,先将渤海国入侍为质子的王弟大朗雅,贬逐“南鄙”。而后,下令出兵讨逆。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正月,唐玄宗派遣大门艺前往幽州调集军队,讨伐大武艺。又令新罗起兵直逼渤海国南境,黑水靺鞨、室韦也以五千骑兵为唐军助战。平心而论,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贤用能。其麾下云集着一批贤臣良将,此时的唐军异常骁勇精悍。若唐军真与渤海军对阵,渤海国恐怕是凶多吉少。不想,恰逢天下大雪,雪深一丈有余,使得山路阻塞。唐朝的讨逆刚刚开始,就因过半士兵冻伤、冻死,无功而返。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曾遣三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因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以至隋军缺乏粮草,又遭遇疫病。尚未交战,隋军已死十之八九。不想这一幕,竟又在征讨渤海国的唐军身上重演。但笔者认为,唐军的损失有限,起码无碍于全局,可仍让唐玄宗愤恨不已。话说,大武艺无功而返后,同样咽不下恶气,又派人至洛阳行刺大门艺,但未能得逞。所派刺客尽被唐朝捕获,唐玄宗为泄愤,下令将刺客全部处死。
于是乎,唐朝与渤海国唯一一次武装冲突,就这样突兀地结束了。双方剑拔弩张,你来我往,可除了渤海国对登州的骚扰外,谁都没打成。有意思的是,《渤海国记》对渤海国此战的损失,言语避讳。而素以客观、全面著称,即使较大的败仗也不讳言,俱如实记载的唐代文献,对己方损失的记述,也很简略。只一句,“属山阻寒冻,雪深丈余,兵士死者过半,无功而还”。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此次冲突,历时很短、规模很小,双方的损失都很有限,对时局的影响也很轻微。尤其,对唐朝而言,此次冲突,根本无法与唐朝同突厥、吐蕃、契丹的大战、恶战,相提并论。或者说,唐朝压根就没把这次冲突,看得有多重。所以,唐朝的文献记载,才会如此简略。同时,我们也可推断,此次冲突,渤海国的损失也应不大。否则,唐朝方面一定会大书特书,己方的斩获战果。但比较而言,唐朝的损失,应要多一些。
别看此次与唐朝交锋,渤海国未曾吃亏,那不过是侥幸而已。就在唐渤冲突期间,唐朝凭借雄厚的国力,在其他方向上,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一下子,就把气焰嚣张的大武艺镇住了!先是,曾经的北方强国后东突厥汗国,国势日益衰落。为缓和内外局势,后突厥毗伽可汗主动向唐朝求和,谦逊地表示“请父事天子”,并在唐蕃冲突中,识相地站到了唐朝一边。毗伽可汗竭力想平稳内部局势,却还是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死于突厥内讧。毗伽可汗死后,后东突厥汗国加速瓦解。其次,西部强国吐蕃,也不敌唐朝的凌厉攻势。开元年间,吐蕃先后在武街、松洲、九曲、青海湖、瓜州、渴波谷、祁连城,数度惨败于唐朝。尤其,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朝名将信安王李暐攻取石堡城(即第一次石堡城之战),把吐蕃打得丧魂落魄。吐蕃被迫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向唐朝祈和,情愿放弃曾经坚持的对等国礼,同唐朝签订了较为屈辱的赤岭之盟。再有,就在大武艺举兵犯唐的同一年,即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三月,唐幽州长史赵含章被困白山,唐将乌承玼出兵解救。此战,乌承玼一举击败契丹、奚两番联军。信安王李暐率唐军主力及时赶到后,李暐抓住有利战机,乘胜奋勇追击,大破契丹、奚诸部,俘斩甚众。契丹叛首可突于率残部远逃,其余众流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五千余帐投降。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调任幽州的唐朝名将张守珪平定契丹,契丹首领可突于被部下李过折所杀,传首东都,契丹叛乱暂告一段。
眼见后东突厥、吐蕃这两大强国,还有强悍的契丹、奚两番,先后落败于唐朝。曾经头脑发热、雄心不已的大武艺终于冷静下来。至于原因有二:其一、在与唐朝的冲突中,渤海国在军事上确实没吃亏。但双方的冲突,导致了渤海国与唐朝的朝贡贸易中断。虽然,渤海国也能与新罗、日本贸易。可对唐朝贡贸易的收益却是最丰厚得,同时,也是渤海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即便,渤海国能在军事上小胜,相比于失去的朝贡收益,那也是得不偿失。其二、大武艺也意识到,唐朝的强大,不是渤海国所能挑战得。该见好就收了,否则,待唐朝腾出手来,渤海国的下场,绝会不比被打残的契丹好多少!且不说,唐朝先前给予的优惠条件会泡汤。只怕,渤海国和渤海王也要被废黜。权衡利弊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大武艺派使臣大诚庆赴唐,向唐玄宗俯伏谢罪。当时,唐朝正集聚全力,攻打北方的后突厥和西方的吐蕃,也不愿因渤海国而分散精力。故而,唐玄宗宽宏地颁下敕书,予以赦免。作为回应,大武艺撤兵,并送还唐朝俘虏。唐朝亦对其进行赏赐,唐渤之间的隶属关系得以恢复。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二、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闰八月十五日,渤海王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达五十六年之久,统治期间,大兴文治,并彻底屏弃了其父对外扩张的政策。受大钦茂重视文治的影响,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内地先进文化的吸收,也达至高峰。大钦茂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设五京及府、州、县等建制,完善了渤海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至于文化思想,如:儒学、佛学、文学、艺术、建筑等,也全面效仿唐朝。其中,儒家思想更是在渤海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不但,渤海相府所属六部,皆按儒家思想,命名为忠、仁、义、礼、智、信。社会各阶层也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指导。其中,尤以渤海国的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的例子最为典型。渤海国特设胄子监,专以儒学教育贵族子弟,将他们培养成为封建士大夫。此外,渤海国多次遣派留学生至长安,习识唐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待这些留学生回国,又促进了渤海国的文风盛行。
其实,早在隋唐交替之际,粟末靺鞨便因与边境汉人来往,而深深沾染了内地风俗。故而,《隋书》才会有迁居边地的粟末靺鞨,“悦中国风俗,请被冠带”的记载。再至,渤海国积极奉行唐化政策,又导致了整个渤海民族的集体汉化。史载,许多渤海人都能用汉字吟诗作赋。如裴项、裴谬父子,王孝廉,杨泰师等人都以诗名著称于世。渤海人还到唐朝参加科举,乌照度、乌光瓒等名士,凭借深厚的儒学造诣,竟在唐朝科举中,一举高中进士。根据学者考证,渤海国内存在三种语言,汉语、渤海语(靺鞨语,即后世的女真语)、高句丽语,其中,汉语被渤海国定为官方语言。又经对渤海王大钦茂之女,渤海贞惠公主墓、贞孝公主墓的考古挖掘,以及学者对渤海文字瓦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达成共识,汉字也是渤海国的唯一官方文字。贞惠公主墓碑上的碑文,全部是“汉字阴刻,楷书真字”,与当时的唐朝金石文字,如出一辙。而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武士、侍卫、乐伎、侍从、内侍五类人物,形象、服饰也皆同唐人。渤海国汉化之深,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渤海国的全面汉化,渤海国同唐朝的民族差异,也逐渐消失。同时,唐人对渤海人的民族认同,则在大幅提高。唐穆宗就曾言,渤海国“与华夏同风”。而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其律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中,也如此写道:“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温庭钧的廖廖数语点明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明,已经高度渗透、融入到渤海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渤海王大钦茂的鼎力文治下,渤海国政治稳定、经济富足、文化兴盛、军事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就在渤海国进入到全盛期时,渤海国所效忠的唐朝,却突遭空前浩劫。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于范阳起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公然发动叛乱。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在与突厥、契丹、奚的长年作战中,安禄山麾下兵马,已是唐朝最为精悍的军队。反观驻防内地的唐军,不仅数量不足,兵源素质也差,平时养尊处优,毫无战备,等到打起仗来,当然是不堪一击。叛乱爆发后,很短时间内,叛军便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的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同年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叛军再破潼关,攻占长安。唐玄宗狼狈地逃往蜀中避难,唐朝已至濒临危亡的边缘。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动举国力量,全力平叛。包括:远至驻守西域的唐军精锐,俱都为朝廷召回。不仅如此,各羁縻州府的地方部队,也被唐朝征发调用。史载,毗沙都督兼于阗国王尉迟胜,“身率兵五千赴难”。龟兹王族白孝德,亦随安西大都护府长史李栖筠的七千精锐,入关勤王。然而,当大唐天子号令天下勤王时,作为唐朝河北道忽汗州的渤海国,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渤海国不尊朝廷诏令,于朝廷和叛军之间保持中立。
需要说明,安禄山兼任平卢军节度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他本人是有权征调渤海国及其它诸胡的军队。再者,唐代河北因诸胡迁入,民族构成已呈半胡化。又因“禄山专制河朔以来七年余,蕴蓄奸谋,潜行恩惠,东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这使得安禄山麾下兵马,有着众多胡人兵将。史载,安禄山所信任的将领,就多为胡人。如:史思明乃内迁营州的突厥人,孙孝哲是契丹人,王俊武出自契丹怒皆部,李宝臣系范阳内属奚,张孝忠本内附唐朝的奚族乙失活部人,李怀仙则为内迁营州的契丹人。安禄山军中的胡人兵士,则由两部分构成,内附河北的杂胡,和安禄山从突厥、两蕃(契丹、奚)中俘虏或招募而来的诸胡。至于,安禄山最为倚重的精锐亲兵八千“曳落河”,则由奚、契丹和同罗(突厥一支)族兵士构成。然而,安禄山的军队中,胡族兵将众多,却从未出现过渤海人的身影。这是因为,经过全面的汉化改革,渤海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可以有效管控本国的百姓和军队。所以,才不至出现突厥、两蕃那样,大批部众投奔安禄山的情况。
安禄山叛变后,平卢镇的数万官兵没有参加叛乱,而是,选择继续效忠大唐。所以,原本拥兵近二十万的安禄山,只起兵十五万造反。唐朝命刘正臣为新任平卢节度使,兼四府经略使。刘正臣派经略判官张元涧赴渤海国,命渤海王起兵四万助唐平叛,可渤海王大钦茂予以了拒绝。而后,唐朝又派将军王进义赴渤海国,以朝廷的名义敕令大钦茂起兵助唐,大钦茂“且留进义,遣使详问”,并再度拒绝。渤海国何敢公然拒绝唐朝的调遣,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唐朝对渤海国的羁縻统治太过宽松,只派长史驻于渤海国内,仅能起到监督作用。一旦出现尾大不掉,不听调令的情况,唐朝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其二、唐朝原本在河朔地区部署重兵,专以威慑、镇抚东北地区的诸羁縻州府。但在此刻,除了平卢镇,都成了叛军。缺少了有效的军事威慑,也让渤海国有了抗命不遵的底气。而且,朝廷同渤海国的直接联系,也被叛军阻断。渤海国更不能像于阗、龟兹那样乖乖奉命出兵了。其三、此前,渤海国同唐朝的交往中,双方政治及军事的隶属关系较为薄弱。不同于西域诸国和契丹、奚两番,要么被征服,要么被打服。渤海国是为了经济利益,才主动归附唐朝得。所以,即便中原易主,渤海国也不会在意,因为,跟谁混,都可以。但在朝廷与叛军分出胜负前,渤海国是不会贸然卷入得,只会保持中立。据《续日本纪》记载,渤海国使臣王新福访日时,曾言:“李家太上皇、少帝并崩,广平王摄政。年谷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议,称圣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锋甚强,无敢当者。邓州、襄阳已属史家,李家独有苏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渤海使臣公然直呼唐朝为李家,并将大唐天子与叛首史朝议并称。一番言语,尽显渤海国对唐朝的无情和冷漠,却也深刻地表明了立场,时局尚不明朗时,绝不选边站。
由于,渤海国未能出兵支援,孤军奋战的平卢镇,不敌叛军的围攻。刘正臣死后,在新任节度使侯希逸的率领下,平卢镇南撤至山东青州,是为平卢淄青镇的开始。渤海王大钦茂也为防范叛军入侵,把国都从中京显德府,迁至上京龙泉府。在坐观唐朝同叛军浴血厮杀的同时,渤海国专心向北部的拂涅靺鞨、铁利靺鞨等部扩张。渤海国始终不肯出兵助唐,可唐朝在费尽周折后,还是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叹,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腰斩了大唐盛世。唐朝北方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一千万人,死于这场血腥的叛乱。《旧唐书》的记载,更是字字带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浩劫过后,物华天宝成往昔,而今空留残垣壁。由于安史之乱不仅残破了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同时,还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削弱了封建集权,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藩镇祸起后,宦官专权、朝廷党争又接踵而来,唐朝社会动荡难安。幸得唐宪宗、武宗、宣宗稍有振作,带来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暂治,唐朝方得再有起色。但总体而言,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唐朝自盛而衰,日陵月替,直至寿终正寝。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三、
安史之乱期间,渤海国拒不听命唐朝调遣,说明了唐朝已经丧失了对渤海国的有效管辖。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大不如前,而且,唐朝和渤海国之间,还隔着飞扬跋扈的河朔三镇。唐朝着实无力,也无心,隔着遥远的距离,去恢复对渤海国的实质管辖。故而,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下诏,正式册封原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正一品检校太尉。很多学者,尤其是韩国学者据此认为,即改渤悔郡王为渤海国王,就意味着唐朝实际上,已承认渤海国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对此,笔者绝不认同。渤海国王的封号确实高于渤海郡王,但二者都是唐朝治下地方首领的封爵,本质上并无区别。唐朝治下的西域诸国也都有国王封号,安西都护府治下的毗沙都督府都督,就是货真价实的于阗国王。天宝战争前,云南尚受唐朝羁縻统治期间。唐朝也曾进爵原南诏台登郡王皮逻阁为云南王。由此可见,从郡王到国王的封爵变化,只能表明唐朝对受封者的拉拢之意,却说明不了渤海国自此就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那安史之乱后,唐朝和渤海国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那!依笔者看,起码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统治关系。至于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渤海国继续延用地方的规格礼制。唐代,朝廷对不同级别的文书,有着严格的区分。对于,实已独立,只名为臣下,且受朝廷册封的外属国。如:安史之乱后的南诏、回纥等,文书须用“皇帝问”字样。对于“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日本等,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朝廷的册封,文书则多用“皇帝敬问”字样。但对渤海国,唐朝的文书依旧沿用朝廷对地方的敕书。例如:唐穆宗就曾敕令渤海王子,“举国内属,遣子来朝。祗命奉章,礼无违者。夫入修职贡,出锡爵秩,兹惟旧典,举而行之”。而在渤海国上呈唐朝的奏疏中,渤海王亦尊称唐朝皇帝为陛下,自称为臣。在与周边睦邻交换国书时,渤海国断无称臣之字,只称“王言”。可见,在规格礼制上,唐朝仍与渤海国存在隶属关系。
第二、渤海国继续履行纳质入朝宿卫的政治义务。唐代,地方羁縻州府须纳质、入朝宿卫。安史之乱后,该项政治义务,渤海国仍在继续履行,派王族子弟纳质、入朝。史载,唐代宗时,渤海王大钦茂派大英俊、大贞翰入朝为质。唐宪宗、唐文宗时,渤海王大仁秀派遣王子(王弟)大睿为质。直至唐朝灭亡,渤海国都在不断派质子,入朝宿卫。入朝宿卫期间,许多渤海王族子弟,还接受了唐朝委任,于朝中奉职。唐穆宗就曾委任入朝的渤海质子大定顺、大多英等为卫将军。须知,履行纳质子入朝宿卫制度,可是地方隶属朝廷管辖的有力明证。
第三、渤海王继续接受唐朝的册封和委任。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履行对渤海国王的册封和委任。如:唐代宗曾委任渤海王大钦茂为司空、太尉。唐德宗则委任渤海王大嵩璘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唐宪宗亦委任渤海王大仁秀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相比于委任,册封的政治意义更大。只有经过唐朝册封,新任渤海王的王位,方可视为合法。渤海老王病逝后,继位新王在未得唐朝册封前,只称“知国务”或“权知国务”,直到获得唐朝册封,才能正式继位。渤海新王大仁秀、大彝震都曾任权知国务,在唐朝册封后,方正式称王。
第三、渤海国继续接受唐朝下设机构的节制。安史之乱后,曾经节制渤海的平卢镇南迁至山东青州,是为淄青平卢镇。淄青平卢节度使兼行使着兼押新罗、渤海两蕃的职能,并处理有关渤海国的各项事务,直至唐朝灭亡。史载,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二月,淄青平卢节度使薛平“遣使押领备宿卫渤海大聪睿等五十人至乐驿(在长安附近)”。为了接待入唐的渤海贡使及各色人等,淄青平卢节度使特在登州建置“渤海馆”。淄青平卢使衙还奏请朝廷修改针对渤海国的各项政令,以上皆可视为淄青平卢节度使,具体履行押领和节制职能的佐证。
第四、渤海国继续接受唐朝长史的派驻。唐代的羁縻制度奉行“华官参治”的原则,即朝廷必在地方羁縻州府派驻汉族官员,以为监押。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派遣长史,常驻渤海监押。《全唐文》记载,唐文宗在给渤海王大彝震的敕书中称,“妃及副王、长史、平章事各有赐物”。可见,至少在唐文宗时期,代表朝廷的长史,依旧派驻在渤海国,监押政务。
以上几点足以表明,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领有对渤海国主权,渤海国也绝非什么主权独立的国家。那么,这就有个问题了。安史之乱后,趁着唐朝中衰,吐蕃、南诏都曾干过落井下石的卑劣勾当。渤海国为何不肯借机,向唐朝发难,或干脆彻底摆脱唐朝,去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那!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其一、自渤海王大钦茂奉行唐化政策,力倡“文治”以来,渤海国人心思定,倾慕华风,向往内地。渤海国内,已无复大武艺时黩武、好战的思潮,自然不会像吐蕃、南诏、契丹、奚等,为攫利而开战。其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朝虽已中衰,但其尚存的实力,亦不是渤海国可以觊觎得。真要同唐朝撕破脸皮,渤海国也不见得能沾到便宜。这一点,吐蕃、南诏就没有渤海国看得明白。吐蕃、南诏一度侵吞唐朝大片国土,但在唐朝缓过劲以后,接连展开了一系列漂亮的反击战,逼得南诏与唐朝重新结盟。打得吐蕃签订《长庆会盟》,重申舅甥之好。而后,唐朝又灭了南下的回鹘汗国,重收契丹、奚两番。当年落井下石的恶邻们,都被唐朝收拾了遍。唯独明智的渤海国,能独善其身。其三、渤海国赖以对唐朝的经贸为其生存根本。在国内不愿打仗,打仗又未必能赢的情况下,维持同唐朝的隶属关系,巩固对唐朝的经贸往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故而,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渤海国便立即恢复了同唐朝的关系。当时的唐朝满目狼藉,渤海国又主动献殷勤。出于稳定边疆的考虑,唐代宗这才不计此前渤海国的忤逆,还晋封渤海郡王为渤海国王。而唐朝在恢复忽汗州都督府后,也非常知趣。对待渤海国完全比照于那些半自治的地方藩镇(如河朔三镇),基本对忽汗州(渤海国)的各项内务不加干涉。只当渤海国依规上奏王位更迭,或内部的出现其他重大变更,请示朝廷时。唐朝才会行使审核权,并且,一律照准允之。
唐朝与渤海国之间的良好默契,使得双方关系愈发紧密。以经贸为例,几乎每年都有渤海国的方物运抵长安,有时一年数次。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渤海王大钦茂于四月、六月、十一月、闰十一月、十二月,先后五次遣使入朝,贡献方物。平卢镇南迁淄青后,大批渤海贡使和商旅,随之云集至山东,据《旧唐书》记载,大历年间,淄青一带“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由于渤海贡使及商旅往还不断,为有效管理并促进双边的经贸往来,唐朝特在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设置“新罗、渤海馆”。其中的渤海馆专以接待过往的渤海贡使和商贾。山东登州也因此,成为了唐渤互市贸易的经济中心。是时,登州口岸常有渤海国船只停泊,入唐求法的日本和尚圆仁在登州口岸,就曾见到“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的场面。继先前的鸭绿江朝贡道后,史学家又将从渤海王城经过海上,抵至长安的线路,命名为新的朝贡道。为规范管理,唐朝责令淄青平卢节度使兼押渤海,代表朝廷经营、节度有关渤海国的各项事宜。开成年间,渤海国运输熟铜,来唐货易,淄青平卢节度使便奏报朝廷,“请不禁断”。而这也表明,即便中晚唐时期,淄青平卢节度使仍在履行着节制渤海国的职能。
很多人抨击唐朝对渤海国,只是名义统治。而且,这种统治,完全是以经贸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依托得。但在笔者看来,这种统治关系的含金量,并不比真刀真枪、武力占领的统治关系低。且不说,双方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唐朝与渤海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唐以后,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也非常和睦。诚然,安史之乱期间,渤海国的忤逆,着实令唐朝愤慨。但平息叛乱后,渤海国坚持向唐朝称臣纳贡,主动维系同唐朝的政治联系,当然,唐朝基本也不干涉渤海国内政。但渤海国的长期坚持,化解了唐朝曾经的猜忌。肯定渤海国谦恭敬顺的同时,唐朝也把渤海国视为忠实的臣属。所以,唐朝才会对渤海国有,“朕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及“卿既尽诚节”的评价。而且,正如前文所言,长期的密切交往,促进了双方的互相认同和彼此融合。故此,“地虽海曲,常习华风”的渤海国,才能做到同唐朝“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晚唐诗人温庭筠据此,坚持认为,渤海国与内地“车同轨,书同文”,同属一个文明,同为一个国家,而这也是对唐朝与渤海国关系的最好诠释。
得益于同唐朝的良好关系,渤海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由于,多年交往中,渤海国侍奉唐朝,始终谦良恭谨,跟飞扬跋扈的河朔三镇,形成鲜明对比。唐朝对渤海国,也是非常信任,并将其视为在东北地区的有力内援。为了制衡河朔三镇中,位于幽州的卢龙镇,唐朝决心大力扶持渤海国。基于此种考虑,唐朝默许了渤海国收服黑水靺鞨,渤海王大仁秀时期(公元818年—公元830年),渤海国吞并了忽汗海(即镜泊湖)以北的靺鞨部族,包括: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靺鞨部族。大仁秀在其地,委任官吏,进行直接管辖。而其余黑水靺鞨诸部,亦受渤海国控制,黑水都督府随之解体。除了向北扩张,收服黑水靺鞨,渤海王大仁秀还在东南方向,对新罗大举用兵。新罗大败,被迫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筑长城三百里,专以抵御渤海国。到渤海王大仁秀在位期间,渤海国达至鼎盛。据《新唐书》记载,渤海国建立之初,“地方两千里,编户十余万”,人口仅约五十余万。待至鼎盛时,渤海国已“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人口则至三百万左右。疆域内化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时,渤海国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并被赞誉为“海东盛国”。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四、
围绕渤海国的历史之争,中韩两国学者之间,有过一段公案,即唐末辽东半岛的归属问题。学术界达成共识,唐朝末年时,辽东半岛已为渤海国占据。但韩国学者错误地坚持,这意味着,晚唐时,渤海国以武力占据了辽东半岛。对此,笔者不以为然。那么唐朝治下的辽东半岛怎么就变成渤海国土了那!欲解此问,我们需先探究一下,唐朝在辽东半岛的统治。
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唐高宗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辖地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唐朝急于集中精力与吐蕃开战,无暇顾及朝鲜半岛方向,遂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撤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江以南,原属高句丽、百济的大片土地,被新罗吞并。但作为传统汉人聚居区的辽东半岛,则依旧在唐朝安东都护府的牢牢掌控下。自古以来,东北地区的各支少数民族,就对辽东半岛垂涎欲滴。想当年,高句丽为侵夺辽东半岛,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艰苦鏖战百年之久,才从后燕手中夺占了辽东半岛。此举奠定了高句丽日后壮大的根基,但也因占据了传统的汉人疆土,而得罪了隋、唐两个强大王朝。最后,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不断讨伐下,曾经称雄一时的地方强权高句丽落个灰飞烟灭。
渤海国建立时,起于“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该地名为原“高句丽北部”,实系高句丽向北扩张时,征服的粟末靺鞨诸部领地。而且,自立国起,渤海国便将开疆拓土的重点,放在了鸭绿江南境和乌苏里江流域,而不是南部肥沃的辽东半岛。为争夺北部的黑水靺鞨,渤海王大武艺甚至不惜与唐朝开战,可包括大武艺在内,历代渤海王,都没有试图去染指辽东半岛。渤海国所以不敢觊觎辽东,根本原因在于,若占领辽东半岛,即意味着南部国境线将与唐朝全面接壤,同时,又与唐朝结下不可化解的梁子。一旦唐朝实力恢复,再来发难,难保渤海国不会重蹈高句丽的覆辙。而且,唐朝征讨高句丽时,除黑水靺鞨外的靺鞨诸部,几乎都沦为了唐朝、高句丽双方的炮灰,饱受池鱼之殃。无数靺鞨部民惨遭屠戮,尸横遍野。曾经惨痛的民族记忆,以及高句丽亡国灭族的前车之鉴。使得渤海国的统治阶层,对任何尝试染指辽东半岛的企图,都极为忌惮,生怕再引发同唐朝的全面战争,而引火上身。
大门艺在劝阻渤海王大武艺时,曾言:“唐,大国,兵万倍我,与之产怨,我且亡。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王将违之,不可”。其实,心惧大唐的,又何止大门艺一人,渤海国的王公大臣,普遍有此情结。总之,唐朝往昔的赫赫天威,令渤海国忌惮不已。再加上,渤海国非常依赖同唐朝的经贸往来,都使得历代渤海王不敢觊觎辽东半岛。即便,渤海国鼎盛时期,其南部国境也只是在扶余府、长岭府至泊灼口(今丹东鸭绿江口九连城)一线,从来没有到达过以辽东城(今辽阳)为行政中心的辽东腹地。换言之,当时的辽东半岛,依就归属唐朝安东都护府管辖。
渤海国从未威胁辽东半岛,可唐朝对辽东半岛的统治还是数奇不遇、坎坷不平。营州之乱爆发后,契丹人一度肆虐辽西,并严重威胁着辽东半岛。幸得辽东都督高德武持危扶颠,“以数百之兵”挡“两万之寇(契丹叛军)”,取得了“破逆贼孙万斩(孙万荣)十有余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的辉煌战绩。高德武的获胜,彻底挫败了契丹进据辽东的企图,也让危急的辽东情势转危为安。因高德武战功卓著,并“使国家无东顾之忧”,武周政权特对其予以褒奖。平定营州之乱后,契丹、奚两蕃又倒向突厥,辽西再成战场。此后近二十年间,唐朝(武周)只能通过海路沟通辽东。宰相狄仁杰以“省军费于远方”为由,一度建议裁撤安东都护府。可女皇武则天认为,正是安东都护府的存在,才使得契丹始终不能东据辽东。故而,武则天没有裁撤安东都护府,但为了平息朝野议论,便将安东都护府降格为都督府。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又恢复为安东都护府。只是,长期以来,唐朝只能以海路联系辽东半岛。交通的受限,削弱了唐朝在辽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同时,唐玄宗继位后,急于招抚渤海国,以牵制契丹。可渤海国对唐朝在辽东的驻军,非常畏忌。故而,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在册封渤海国的同时,再次做出重大让步。将安东都护府迁出辽东,迁往平州(今河北卢龙)。然而,安东都护府的迁治,并不妨碍其继续履行管辖辽东的职能。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唐六典》明确记载,安东都护府依旧管辖着辽东地区的十四个羁縻州。况且,渤海国归附后,唐玄宗又将安东都护府迁回辽西地区。自后,安东都护府便成为边疆藩镇下辖的一个军镇,接受平卢节度使的节制。
平定安史之乱后,安东都护府改转由卢龙节度使(或幽州节度使)节制。卢龙节度使为保存实力,以与外藩及朝廷相抗争,奉行“擅地自安”的策略,“鄣戍斥候益谨”。也就是不断强化边防戍守,并广布斥候侦察。其实,相比于盛唐时,唐军动辄铁骑出塞,横扫漠北、荡除敌寇,卢龙镇的防边举措,太过保守了。幸好,安禄山叛变前,曾大举征讨契丹、奚,两蕃遭到沉重打击,无力再威胁唐朝边庭,而且,直到百年后的唐末,两番才逐渐恢复元气。
受益于此,卢龙镇的谨慎举措,仍旧取得了“不生事于边”,“奚、契丹亦鲜入寇”的良好效果。安定边庭的同时,卢龙节度使继续履行兼押诸蕃的职责。史载,“岁选酋豪数十入长安朝会,每引见,赐与有秩,其下率数百皆驻馆幽州”。又据唐德宗时,地理学家贾耽《道里记》的记载:“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足见,此时的辽东地区,还在卢龙镇治下的安东都护府管控中。可别看,辽东疆土如故,此时,唐朝却有意,将辽东地区送予渤海国。唐朝何故要分疆裂土那!原因两点:藩镇割据、气候异常。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常常恃强,割据一方,无视朝廷。唐朝对这些飞扬跋扈廷的藩镇,忍无可忍,早欲除之而后快。唐德宗先行削藩,因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削藩功败垂成。元和年间,唐宪宗再举削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诸藩镇或灭、或降,皆臣服于朝廷号令之下,唐朝在名义上,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可惜,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再度反叛,不禀朝命,为祸一方。此后,受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掣肘,历任唐朝君主,即便有志再清寰宇,也都力有不逮、无可奈何。唐文宗曾慨言,“去河北贼(指河朔三镇)易,去朝廷朋党难!”而且,直到唐朝灭亡,朝廷也未能再削平河朔三镇。但唐朝还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压制河朔三镇,降低其对朝廷的威胁。河朔三镇中最北的卢龙镇(即幽州),距离渤海国最近,且卢龙和渤海同属强藩。如若,将辽东半岛划给渤海国,渤海国便可毗邻幽州,两强相邻,间隙必起,正好可为朝廷所用。起码,渤海国在侧,足以对卢龙镇起到牵制作用。
偌大辽东半岛,本是唐朝直辖疆土,就这么送予渤海国,未免太可惜了吧!虽说可惜,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全国范围的气候异常,已让唐朝对掌控辽东,有心无力了。
自八世纪中叶起,东亚地区气候逐渐转冷,某些时段的寒冷特征,与明清小冰期十分相似。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旱,春季,气温回升的时间则推迟,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地发生。唐代文人的作品,就多次提到长江流域结冰的情况。贬于江州(九江)的白居易曾写道“九江十年冬大雪,江水生冰树枝折”,“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玉作堆”。诗人孟郊也曾在《寒江吟》中写道,“寒江波浪冻,千里无平冰”。诗人杜甫泛舟洞庭湖时,亦写道,“寒冰争倚薄,云月迟微明”。可见,唐代长江流域的冰冻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而气候转冷,必然导致夏季暖湿气流减弱。这又引发了长期的干旱少雨,以及天下谷物的连年歉收。
于是,在原本的藩镇、宦官、党争外,恶劣气候的出现,再次加速了唐朝衰落。受气候的影响,唐代,中国北方的农牧交界线,开始向南推移。晋北、陕北的农业区,转变为畜牧区,内蒙古中部,则完全成为了游牧区。与此同时,气候异常也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引发连串效应。开成年间,漠北回鹘汗国连年大雪,饥荒严重,疫病流行。史称,“会岁饥,大雪,羊马多死”,回鹘部民“冻馁死”甚多,回鹘遂衰。在饱受自然灾害的荼毒后,北方各支少数民族,在气候异常的驱使下,开始不断南下或内迁。西北方向,大量的党项、吐谷浑、沙坨突厥,迁徙至内地。而北方,漠北的回鹘汗国,还有契丹、奚两番,也都不断南下。
辽东地区原本是农耕文明、游牧(渔猎)文明的过渡区。受气候影响,辽东地区,曾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经济逐渐退化,当地的汉人也越来越少。反倒是,进入辽东的游牧势力愈发壮大。而农耕与游牧势力的此消彼长,无疑加大了唐朝戍守辽东的难度。中唐诗人王建,曾在《辽东行》中写道,“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作品中,作者生动描绘了辽东地区,气候苦寒、环境艰苦、防务残破,戍守唐军唯有在冰天雪地中,啼饥号寒的凄惨之景。而这也是国力窘困、边庭告警的情况下,唐朝勉力支撑局面的真实写照。当时,戍守辽东已成唐朝不愿承受的沉重负担,继续下去,只会透支宝贵且有限的国力。几经斟酌,唐朝认为,与其让辽东地区逐渐落于胡虏之手,倒不如划给渤海国。这样,即可借渤海国之手,阻止游牧势力侵入辽东。又可让渤海国从背后,牵制桀骜不逊的卢龙镇,让朝廷渔利,何乐而不为那!于是,约在九世纪中后叶,唐朝正式将辽东半岛划拨给渤海国。
辽东半岛的划拨,即体现出唐朝对渤海国的莫大信任,又能看出唐朝确实将渤海国视为治下地方,起码与其它藩镇无异。在唐朝看来,辽东半岛从卢龙镇划给忽汗州(渤海国),不过是从右手,传给了左手,自身并无损失。至于,韩国学者所宣扬,渤海国是凭武力,从唐朝手中侵夺辽东半岛之说,更是经不起推敲。如若是真,为何唐朝、渤海国的文献资料中,从未见到双方交战的记载。战事若起,在长安充作人质的渤海质子必然遭殃,为何不见唐朝处罚入侍渤海质子的记录。反倒是,唐朝与渤海国继续友好往来的记载不绝于史册。由此可见,渤海国武力强夺辽东之说,实属无稽之谈,不过是韩国学者们的又一次集体意淫罢了。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五、
唐朝可以通过调整辽东半岛的划归,来制衡不肯听命朝廷的藩镇,甚至缓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压力。但却无法扭转,内忧外患下,国势的日益衰落。长期的干旱少雨,连年的谷物歉收,严重动摇了社会的稳定。若能碰上唐太宗当政,通过明君贤臣的高效运作,或可缓解社会矛盾,将民变的风险降至最低。可惜,越发腐朽败落的唐朝,已无法重现贞观、永徽、开元时的朝势。各种社会危机不断积累,只等着临界时刻的到来,集中喷发。在气候已至最冷的九世纪末,临界时刻终于来了。因天灾不断,朝廷又无力赈灾,各地民众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糊口,饥寒而死者无数。无以为生的百姓揭竿而起,最终演变成震撼全国的黄巢大起义。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终被平定,但积重难返的唐朝亦名存实亡。
多年的密切联系,渤海国早与唐朝形成了休戚与共、利害相同的命运共同体。当唐朝开始步入衰亡时,渤海国的国运也同样走向没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渤海国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汉化、封建化有效促进了渤海社会的发展,但也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大氏王族及其贵族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营造城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广大农民、牧民、渔民和手工业者,在阶级压迫下,饱受盘剥,还要为权贵们所驱使。统治阶级可以肆意挥霍无度,社会底层民众却只能过着“居竖穴,用瓦器,衣兽皮”的贫寒生活,终日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严重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让底层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盾随之迅速激化。与此同时,渤海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泛起萧墙之祸,各派势力互相激烈倾轧。以至渤海国灭亡前,因内部动荡不安,大批渤海贵族率众出逃。据《高丽史》记载,“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来投”。是月,“庚子,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富、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一百户来附”。渤海国统治集团的严重内讧,严重动摇了政权的稳定。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因彼(渤海国)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
再有,渤海国的社会经济严重依赖着唐朝。换言之,渤海国能否保持繁荣、昌盛,很大程度取决于唐朝社会的状况。而唐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恰好打断了渤海国赖以为生的对唐经贸联系。渤海国内,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缺乏维系全国统一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又非常松散。像渤海国对黑水诸部的管控,就非常不稳定。一旦社会经济大幅衰退,很多原本被掩盖起来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就会集中涌现,威胁社会稳定。
最后,唐朝的存在,是渤海国的重要安全保障。而唐朝的衰败灭亡,使得渤海国失去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保护。中唐以后,渤海国最大的外部威胁,是契丹、奚。安史之乱前,契丹、奚两蕃曾遭安禄山重创。此后,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两蕃同时蛰伏于回鹘汗国和唐卢龙节度使(幽州节度使)的管制之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国都失陷,曾经称雄漠北的回鹘汗国开始瓦解。为避敌锋芒,回鹘乌介可汗率三十万部众南下,请求内附唐朝。不想,唐朝丝毫不念回鹘曾协助平定安史之乱的旧情,反倒落井下石。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无情剿灭了南下回鹘,乌介可汗为部下所杀,回鹘汗国正式灭亡。为清剿回鹘残余势力,唐卢龙节度使张仲武进兵契丹、奚族两番,尽杀回鹘监使八百余。随着回鹘监使的人头落地,唐朝恢复了对契丹、奚两番的管辖。事实证明,只要唐朝能稳定存在,契丹、奚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也威胁不了渤海国。仅凭卢龙镇,便足以震慑两蕃。
但黄巢之乱后,唐朝名存实亡,天下更加大乱。包括卢龙节度使在内的各路诸侯,忙于逐鹿中原,根本无暇顾及北方诸胡。契丹趁机摆脱了来幽州方向的束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至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夷离堇时,契丹已能集结40万大军,横扫伐河东代北,攻掠九郡,迫使枭雄李克用求与阿保机结为兄弟。同时,契丹也成为渤海国外部的最大威胁。其实,早在阿保机掌权之前,契丹就已对渤海国治下的辽东,觊觎许久了。虽经激烈交手,实力尚且不济的契丹,未能从渤海国手中拿下辽东。待至耶律阿保机时,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已经腐朽没落的渤海国,哪能是新兴崛起的契丹对手。虽然学术界有很大争议,但笔者认为,大约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后,耶律阿保机几经征战,终于如愿以偿地,攻取了辽东半岛。
自掌权伊始,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机,就不甘满足于,只当个部族首领。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弑杀唐哀宗。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朝,就此轰然灭亡。同年,阿保机被推为可汗,执掌了契丹部族联盟的军政大权,而后,逐步统一了契丹诸部。公元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向来,阿保机毫不掩饰其问鼎中原的野心,为此,公然宣传自己“上承天命,下统群生”。然而,阿保机欲南下进取中原,就必先解除后顾之忧,否则,契丹难以与五代时期,割据中原的群雄争锋。阿保机深喑此理,早在称汗继位前,就积极用兵北方,连败北室韦和于厥,并降服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大小黄室韦。辽太祖二年(公元908年),阿保机进讨黑车子室韦,历经七次讨伐,终使黑车子室韦降服。辽太祖五年(公元911年),阿保机灭奚,尽得其地。神册四年(公元919年),阿保机派皇子率军征服乌古、敌烈两部。统一了北自外兴安岭,南至西拉沐沦河的诸胡各部。
随着阿保机逐步统一北方,很快,渤海国便成了契丹必欲吞并的对象。但因最令阿保机心驰神往的中原大地,正值梁晋争霸,屡生事变,多次显露出可乘之隙。不愿坐失良机的阿保机,为打开日后进取中原的门户。转而,统军南下,大举进攻幽州。受此影响,渤海国侥幸多苟活了数年。然而,神册二年(公元917年)、神册七年(公元922年),阿保机两次进攻幽州,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无奈之下,阿保机只好放眼长远,继续统一北方。天赞三年(公元924年),阿保机起兵西征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亦年,基本上征服了西北诸部。取得西征大捷后,不久,做好准备的阿保机,便将下个统一目标,指向了渤海国。
天赞四年(公元925年),辽太祖阿保机以“渤海世仇未雪”为借口,御驾亲征渤海,契丹大军倾师而出,志在必得。天赞五年(公元926年)正月,契丹一举攻下渤海国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杀渤海守将。而后,契丹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再破渤海老相统帅的三万渤海军队。至二月,契丹军已兵围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南)。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顺。至此,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灭亡了,历经十五王,享国229年。同年,灭渤海国后,辽太祖阿保机在返还皇都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终年55岁。
为防渤海人叛乱,辽太祖阿保机在班师前,下令将渤海国的王室贵族千余户,随军迁往契丹本土。可即便如此,渤海国故地遗民的反抗情绪依旧浓重。于是,天显四年(公元929年),在大臣耶律羽之的建议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令,大规模南迁渤海国的故地遗民。凡渤海国十五府、六十二州,均在迁徙之列,渤海国旧州县或侨置到今辽东、辽西及内蒙地区,或南迁后改为新名,或干脆废弃。至于契丹强迁渤海遗民,所造成的影响,那是非常之大!
首先,当时的交通工具相当落后,迁徙路途又达一、二千里远,真正的千里迢迢、路漫漫。大批迁徙的遗民,在无尽的悲愤与心伤之中,凄死于背井离乡的途中。其次,迁徙后的人丁稀疏,使得渤海国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遭受到严重破坏。学者考证,得以留居原地的渤海人,非常有限,总计仅有两万余户。至于渤海国原盐、穆、贺各州的居民,更仅余二、三百户。受此影响,大片原本繁荣富庶的经济区,变成了渺无人烟的荒原,曾经灿烂辉煌的上京城(即忽汗城),也成为一片颓垣断壁。至于大量的典籍文献,更至荡然无存。最后,渤海遗民遭强制外迁后,生女真人很快从东、北两个方向进入渤海故地。这些生女真人,主要是渤海国时期,没有被征服的黑水靺鞨。经考证,辽代,生女真完颜部以下三十四部中,除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及乌第河流域的生女真各部外,其余部族俱都分散在曾经的渤海故地。由于,生女真各部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渤海国,渤海故地的社会文明,再次大幅倒退。无论怎样衡量,如此大跨度的社会文明后退,实在是一场令人悲悯的可怕浩劫。
可有一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对巩固契丹在渤海国故地的统治,效果非常显著。正如契丹所料,渤海民族的主体,被迁徙至辽朝眼皮子底下后。各处渤海遗民不能再相互通联,霎时,便化成了一盘散沙,丧失了反抗契丹统治的条件和能力。那些遭到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俱都沦为可供服役、纳税的国家编户,从此,只能屈从辽朝的统治,听任契丹的驱使。
需要说明,除了被强制迁徙,以及侥幸留居故土的渤海人外。学者考证,另有大约三十万至四十万渤海人,不愿屈服于辽朝统治,转而,逃亡至王氏高丽、女真(原黑水靺鞨),甚至更远的中原(后周、北宋)。这部分外逃的渤海人,在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和生活中,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分别融入到高丽、女真族和汉族中。辽亡金兴后,原辽朝治下的渤海人,又纷纷加入到同族血脉建立的金朝,期间,很多渤海人融入到女真人中。再至金元交替时,原金朝治下的渤海人、女真人,除少部分外,绝大多数都已融入至汉人的汪洋大海中。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第四章、金朝崛起
一、
南北朝末期,东北地区的靺鞨族群主要分作为七个部落。分别为: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当时,高句丽国力鼎盛,称雄于东北地区南部。锋芒所迫,靺鞨诸部或为高句丽所治,或为高句丽所逐。只有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黑水靺鞨,因位置偏僻,“最处北方”,得以免遭南方强国的霸凌。同时,地处的偏远苦寒,也磨练出黑水靺鞨坚忍不拔、骁勇剽悍的民族习性。《新唐书》曾记载,黑水靺鞨“性忍悍,善涉猎”。《旧唐书》亦记载,黑水靺鞨为靺鞨诸部中最劲健者,“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
然而,别看黑水靺鞨可以逞雄于靺鞨诸部。但跟周遭林立的各个强权相比,发展落后的黑水靺鞨,其整体实力还是太弱小了。为了在强权的夹缝中生存下去,黑水靺鞨只能选择隐忍、蛰伏。起初,黑水靺鞨曾长期臣服于东突厥汗国。唐灭东突厥汗国后,黑水靺鞨又归附唐朝,称臣纳贡。在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黑水靺鞨坚定站在唐朝一方,全力配合唐军,合击双方共同的宿敌高句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唐太宗派遣校尉宇文法“诣乌罗护、(黑水)靺鞨”,调遣两部兵马随唐军出击。唐朝使团返还至东部边境时,突遭薛延陀部阿波设的堵截。史载,宇文法“帅(黑水)靺鞨”大败阿波设。以至,薛延陀汗国误以为唐军主力已抵达漠北,诸部惶恐大乱。这便为唐朝后续灭亡薛延陀汗国,创造了佳机。此战,黑水靺鞨助唐有功,表现突出,深得太宗皇帝的嘉许,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关系也越发融洽。当时,在唐军猛烈攻击下,黑水以南,依附高句丽的靺鞨各部俱遭沉重打击。其中,“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唐)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泊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与那些站错队的靺鞨诸部,形成鲜明对比,在唐朝的鼎力扶持下,黑水靺鞨一时间,风生水起。尤其在高句丽灭亡后,靺鞨诸部“唯黑水部全盛”。
然而,黑水靺鞨同唐朝的融洽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高句丽的灭亡,黑水靺鞨同唐朝的关系迅速交恶。交恶的根结在于,黑水靺鞨试图染指已并入唐朝的高句丽故土。小小的黑水靺鞨何以如此大胆?敢于和泱泱大唐叫板!原来,唐灭高句丽后,高句丽的原住民不肯屈服,激烈反抗唐朝的统治。同时,唐朝又与新罗爆发战争。两者都削弱了唐朝对原高句丽故土的统治,受此影响,唐朝设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也向内地一撤再撤。为平息局势,唐朝大量迁徙高句丽故地的遗民,就连依附高句丽的靺鞨人也被迁徙,赶散。曾经人口稠密的高句丽原核心区域,竟落得人迹罕至、为之一空。此情此景,着实让黑水靺鞨喜出望外。
因为,对任何民族而言,大片物饶、人稀的沃土,即意味着宝贵的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而今,高句丽故地空虚、混乱,如何不让黑水靺鞨为之心动。为了扩张势力,已是利令智昏的黑水靺鞨,不惜与唐朝翻脸,刀兵相见。很快,黑水靺鞨便从拉林河流域南下,越过张广才岭,向原高句丽北境的粟末水(又称速末水,今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扩张。在与戍守粟末水的唐军遭遇后,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别看,黑水靺鞨号称“劲健善步战”、“性忍悍,善涉猎”。但面对依然雄劲、威猛的唐军,黑水靺鞨并没占到半点便宜。依托原高句丽为防御北面的黑水靺鞨,而修筑的边境长城。兵力有限的唐军有效抵御了黑水靺鞨的进攻和袭扰。在唐灭高句丽后的二十多年间,黑水靺鞨始终被唐军压制在边境长城之外。
恢弘至伟的唐朝,可不会仅仅满足于抵御寇虏于边外得。为了彻底扫清黑水靺鞨对辽东的威胁,唐朝派靺鞨族出身的右鹰扬大将军李多祚,赴粟末水之滨,组织对黑水靺鞨的反击。对于李多祚反击黑水靺鞨的时间,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应为武周革唐命前后,部分学者认为是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介于李多祚衷心侍唐,一生南征北战,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入侍武周后,李多祚也始终坚持拥李反武。故笔者仍将李多祚反击黑水靺鞨之战,视为武周革唐命前,唐军在东北地区的谢幕之战。文武双全、富于韬略的李多祚将军,充分利用自己出自靺鞨的有利身份,大打感情牌,诓骗黑水靺鞨的诸部酋长们前来赴宴。待至酋长们宁酊大醉,李多祚将其全部斩杀。而后,趁黑水靺鞨群龙无首、混乱无序之际,李多祚率唐军发起大举进攻,给予了黑水靺鞨以沉重打击。后世学者推测,李多祚一直杀到现今黑龙江地区。遭到惨败后,黑水靺鞨被迫退出拉林河一线,回缩至东流段松花江下游,今三江平原南部一带。乘此胜余威,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李多祚又率军从扶余城出发,征讨以黄头室韦为代表,并对粟末水流域构成威胁的南室韦诸部,征讨过后,南室韦诸部尽皆畏服!
李多祚轻易打败了黑水靺鞨,可在唐朝(武周)看来,教训黑水靺鞨这类不服王化的边鄙蛮夷,算不得什么武功,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故而,史书对此战的记载,俱都轻描淡写,一概而过。例如,《旧唐书》中对此战的记载就一句话,“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然而,唐朝(武周)对反击黑水靺鞨之战的不以为意,却难掩此次战在中国历史,尤其东北民族史上的重要意义。首先,此战唐(武周)军轻松打败了靺鞨诸部中,最为劲健的黑水靺鞨。扩大了唐朝在东北诸族中的声威,巩固了唐朝对粟末水流域及原高句丽故土的统治。其次,此战深深打痛了黑水靺鞨,让黑水靺鞨对唐军的骁勇,唐朝的强悍,多了一层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后,此战遏止了黑水靺鞨的南下,迫使其退回三江平原一带。客观上,为不久后从营州逃回故土的粟末靺鞨(或渤海靺鞨),清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为渤海政权的建立和早期发展铺平了道路。若不是唐朝(武周)打跑了黑水靺鞨,能否还有日后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就真是个未知数了。
此战后,黑水靺鞨倒向了后东突厥,接受了后东突厥汗国的统治,后东突厥汗国也在黑水靺鞨派驻直属于突厥可汗的“吐屯”。吐屯系突厥官职,相当于唐朝派驻羁縻州府的长史,代表汗廷对受其役使的地方部族进行监督。但此时的黑水靺鞨,已然汲取了足够的教训,内心深深慑服于大唐的强盛。为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部分黑水靺鞨首领决意改善同唐朝的关系。于是,黑水靺鞨同唐朝的双边关系越走越近,直至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朝贡唐朝,同时,唐朝在黑水靺鞨之地设立黑水都督府。尊崇强者是北方胡人深入骨髓的天性,唐朝并不为意的一战,不仅赢得了敌人的尊崇,还为黑水靺鞨最终并入唐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于那位出身靺鞨族的名将李多祚,入侍武周后,依然忠心唐室。为兴复唐朝社稷,李多祚义无反顾地同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胁迫武则天让位于中宗李显。对于李多祚的忠义,睿宗李旦曾褒奖道:“以忠报国,典册所称;感义捐躯,名节斯在”,“重清奸慝,永言徽烈,深合褒崇”。只可叹,这样一位出身少数民族,对唐朝忠心耿耿的李多祚将军。在景龙政变中,协助太子李重俊剿除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家族,事败不成而被杀。
再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唐朝进入全盛,而后东突厥汗国却日益衰微。当时的东北地区,北为黑水靺鞨,南为正在迅速崛起的渤海靺鞨。且渤海国的第二代君主大武艺,严重威胁着黑水靺鞨,史称,“东北诸夷畏臣之”。为求自保,黑水靺鞨决意归附唐朝。《新唐书•靺鞨传》记载,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首领倪属利稽朝贡唐朝,唐玄宗拜其为勃利州刺史。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黑水靺鞨十六部俱以羁縻州的形式,接受唐朝统治。唐朝在其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依据羁縻州府必须由“汉官参治”的原则,唐朝于黑水都督府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无力再维持对黑水靺鞨的羁縻统治。大约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前后,黑水都督府解体,从设置至解体,共约九十年,黑水靺鞨各部分别役属于渤海国。从严格意义讲,黑水都督府虽然解体,却不能说黑水靺鞨地区就脱离了唐朝的版图。毕竟,渤海国起码也是唐朝名义上的国土忽汗州,唐朝在渤海国派驻长史,渤海王则兼任着唐朝忽汗州大都督之职。待渤海国衰弱后,黑水靺鞨又摆脱了渤海国的控制,重新同唐朝交往。可惜,没过多久,唐朝便灭亡了,神州内地也陷入到五代十国的纷争动荡中。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二、
五代时期,契丹人于塞外迅速崛起。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后,新生的辽朝更如东升的旭日,朝气蓬勃,不断向四方开疆拓土。东北地区的渤海国、黑水靺鞨相继被契丹人列为征服的目标。也正是在辽朝用兵东北地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靺鞨族群的族名正式改为女真。经后世学者考证,原来,女真系番语朱里真的讹音,同时,也是肃慎族名的音译。十世纪初,辽朝初建时,契丹人统治下的燕云地区汉人,已然同东北地区的靺鞨各部有着密切交往了。频频来往中,靺鞨人常常自称“朱里真”。时间一长,燕云汉人便称呼靺鞨各部为女真,女真一词也由此被辽朝所熟知。故而,辽代,契丹人以女真之称,泛指整个东北地区的靺鞨族群(主要是黑水靺鞨)。为避讳辽兴宗耶律宗真,辽朝史书又称女真为女直,或写作女质。
契丹征服女真的初次尝试,要早于辽朝的建立。唐末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春,时任契丹联盟大迭烈府夷离堇的耶律阿保机统兵北攻女真,“下之,获其户三百”。同年,耶律阿保机因多年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再被晋升为于越,总知军国事,成为了契丹部落联盟的实际操纵者。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十一月,耶律阿保机派偏师讨伐“奚、霫诸部及东北女直之未附者”,“悉破降之”。同年十二月,契丹联盟的痕德堇可汗卒,遗命推选阿保机为契丹联盟可汗。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正式称帝,建立辽朝。此后,辽太祖阿保机执意南下中原,为求得战略后方的稳定,继续对东北地区用兵。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契丹攻灭渤海国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尽都转附辽朝。
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辽朝深感女真人极为骁勇与剽悍。传言,辽太祖阿保机统领大军攻打辽东时,曾与一万女真人遭遇。契丹人原本未将区区女真放在眼里,不想所向披靡的契丹大军,竟遭女真人连挫兵锋。只因双方整体实力相差太大,几经鏖战,女真人仍就败给了契丹。受感于女真人的骁勇,阿保机由衷慨叹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大概阿保机不会想到,他的由衷慨叹竟一语成谶。后来,强如镔铁的辽朝真就被女真人灭亡了。
常言道,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辽朝花了很大力气,方才打下“幅员万里”的疆域,但要想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同样要煞费许多苦心。辽朝境内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即有“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汉化的渤海人。而且,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如此复杂的国内环境,要想长期保持统一和稳定,着实考验着辽朝的执政能力。为了适应国内的统治需要,辽朝不断吸收各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文化、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治策略。遵循“因俗而治”的统治原则,根据各民族或各地方的社会实际情况来制定统治方式。为此,辽朝在统治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官分南北。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两套平行的政府机构,即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在中央层面,北面官最高权力机构是北枢密院,也称契丹枢密院。南面官最高权力机构是南枢密院,也称汉人枢密院。南院下设吏、户、兵、刑、厅五房,分管各部事,并兼有唐代尚书省职能。
说实话,笔者心中非常欣赏辽朝的“一国两制”。其南北两面官制的统治策略,巧妙地避免了政权内部因胡汉差异而起的冲突,这也是契丹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杰出贡献。
同样,辽朝对其统治下的东北女真各部没有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女真各部的分布情况及自身发展阶段,区别对待。当时,生活于东北地区北部,即现今黑龙江及外兴安岭地区的黑水靺鞨,尚处于原始落后的渔猎经济,和蒙昧野蛮的氏族奴隶社会阶段。因其社会发展水平落后,黑水靺鞨被辽朝称为生女真。而生活在东北地区南部的靺鞨诸部,如:白山靺鞨,残余的粟末靺鞨,因长期生活在农耕经济区,生活习性已与汉人、渤海人无异,史书称其,“耕凿与渤海人同”。这些居于东北地区南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靺鞨诸部,被辽朝称为熟女真。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部分黑水靺鞨部众趁机南迁,进入东北地区南部,并保持着原始的渔猎生活方式。这些介于生女真和熟女真之间的靺鞨人,被辽朝称为回跋女真。
在统治策略上,生女真民风桀骜、生性难驯,常常不服王化,最让契丹人头疼。故而,辽朝主要通过册封,任命当地的酋长、首领为辽朝官员。进而,对其实行半自治性质的羁縻统治。由于,辽朝并未在生女真地区,直接派员管理,所以,生女真也被称为不系(辽)籍女真。不同于偏远难治的生女真,东北地区南部属于辽朝的核心统治区。生活于此的熟女真、回跋女真俱都在契丹人的牢固统治之下。辽朝不仅派驻官员直接管理,还将熟女真、回跋女真都编入户籍,承担兵役和赋税。故而,熟女真、回跋女真又被统称为系(辽)籍女真。
至于,辽朝对生女真各部,实施羁縻统治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任命官职。辽圣宗在位时,曾任命生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石鲁为惕隐。辽道宗时,又任命完颜部首领兼生女真联盟长完颜乌古乃,为生女真节度使。自此以后,历任生女真部落联盟长,都袭任生女真节度使一职。但袭任之前,必须要得到辽朝的任命,才能算合法。注意,这里的生女真部落联盟,并没有囊括所有的生女真部族。今黑龙江省依兰以北,包括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下游地区的五国部,便不隶属于生女真部落联盟。五国部是由五个发展落后的原始部落群组成,分别是:蒲奴里、越里笃、奥里米、越里吉、剖阿里。在归附辽朝后,辽朝于五国部设置五国部节度使,同时,五国部也是辽朝在东北地区最地处偏远的属部。
第二、朝见纳贡。辽朝皇帝延续了先人游牧的习俗,每年四时都会离京巡狩。皇帝出行至“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巡狩期间,皇帝会进行游牧、射猎等活动,同时,一切重大国务、政务,也会在捺钵处理。辽代,皇帝每年四时巡狩的制度,称之为四时捺钵。自辽圣宗起,辽朝皇帝每年春捺钵,都会到长春州(吉林扶余塔虎城)东北的鸭子河泺放鹰捕鹅、钩鱼娱乐,并巡视东北的边疆民族地区。期间,包括生女真节度使在内的东北各族官长、首领都要到春捺钵,朝见辽朝皇帝,并向皇帝纳贡。辽朝皇帝在接受边疆各族官长和首领的朝贡后,会予以赏赐抚慰。名为赏赐抚慰,实为对各官长、首领的监督、考察和管束。通过朝见、纳贡义务和捺钵制度的匹核,辽朝实现了对生女真的间接控驭,维持了对生女真的羁縻统治。
第三、行政管辖。辽朝于咸州置详稳司,具体负责生女真诸部的各项政务。史载,作为生女真的上级管辖机构,辽沿边诸军将官员“每到官,各管女真部族依例科敷,拜奉礼物各有等差”。而生女真各部酋长,也经常到咸州官府言事。此外,咸州详稳司对生女真内部的诉讼事务,拥有裁判权。若有重大争议,须申诉至辽朝最高军政权力机关,即北枢密院裁决。
除了在咸州置详稳司,辽朝还在长春路置东北统军司,在黄龙府置兵马都部署司。通过部署军事力量,对生女真各部进行军事威慑。其中,属生女真的五国部,以及五国部节度使直接归属于黄龙府都部署司统辖。此外,辽朝还会时常派官到生女真地通问,并一度委任契丹官员为五国部节度使,入驻统辖五国部。但随着辽朝的国势衰落,对偏远地区的控制,也渐渐力不从心。五国部节度使不再入驻五国部,转而迁往黄龙府。对五国部的统治形式也降同至其他生女真各部。一旦五国部出现叛乱,辽朝还得依靠完颜部来打通往五国部的鹰路。
第四、经济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都会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边疆地区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辽朝亦是如此。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生女真需要用采集而来的各种物产到榷场,换取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帛和各种手工业制品等。通过在边地府州开设榷场,与生女真各部进行经济贸易,辽朝垄断了生女真地区的物资流入和流出。《契丹国志•天祚皇帝上》就曾记载:“(宁江)州有榷场,女真以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之类为市。州人低其直,且拘辱之,谓之‘打女真’”。可见,即使生女真遭受到无耻欺压,但因辽朝牢牢控制着生女真各部的经济命脉,迫于无奈,生女真也只能继续屈服于契丹人的统治。
不同于对生女真的统治,辽朝对系籍女真,包括:熟女真、回跋女真,则执行另一套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辽朝在系籍女真地区设置诸个大王府,即具有一定自治特征的羁縻统治机构,相当于唐朝的羁縻州府。《辽史》记载,统辖熟女真的大王府,包括:曷苏馆女真大王府(今辽宁辽阳以南盖州东北一带地区)、南女直国大王府(在辽东半岛南端)、鸭绿江女直大王府(在鸭绿江东西地区)、北女直国大王府(在今辽宁铁岭南北到吉林四平一带地区)、黄龙府女直部大王府(在今吉林农安一带地区)等。统辖回跋女真的大王府,包括: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长白山中部到朝鲜半岛咸镜南道一带地区)、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现今海兰江流域)、女直国顺化王府(在今吉林市以南地区)、回跋部大王府(在今吉林境内辉发河流域)等。
因所管辖的女真族属不同,熟女真大王府和回跋女真大王府,在具体统辖的方式上,同样有着诸多不同。熟女真大王府的女真首领皆被委任为辽朝官员,且官职允许世袭罔替。但辽朝会派遣契丹人或渤海人,充任“节度管押”。同时,熟女真大王府的事务须由地方的详稳司直接管理,而地方详稳司则直属于辽朝两套政府机构中的北枢密院管辖。此外,辽朝还设置了北女直兵马司、南女直汤河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等部门,掌管熟女真地区的各项军务。再有,熟女真大王府需要承担赋税和兵役。尤其兵役,国家若有战事,熟女真大王府便会“各量户下差充兵马”,随军出征。显然,辽朝对系籍熟女真的统治力度要严密、有力得多。
对回跋女真的统治,回跋女真大王府也会授予治下女真首领各种官职。经济上,辽朝会在东京城内设市,在边地府、州设置榷场,专与女真各部贸易。但回跋女真可以享有远较于生女真的经济优惠。在行政上,辽朝主要通过邻近府州,来管辖回跋女真大王府,具体包括:纳贡、授爵秩、征兵等事务。部分回跋女真大王府还会因各种原因,被辽朝派驻详稳、都监等契丹官员。契丹官员进驻后,便会直接管辖大王府内的全部事务。这在统治力度上,已经等同于熟女真大王府的统辖了。军事上,回跋女真部族兵组成的军队被称为“属国军”。对于属国军,辽朝规定“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总体而言,辽朝对回跋女真的统治力度,恰好介于生女真和熟女真之间。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三、
笔者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辽朝的统治策略已经很到位了。但辽朝依然要面对一个难题,偏远、落后的生女真地区,还是难以有效控驭。生女真所聚居的东北地区北部,山脉纵横、江河密布。虽然,平原众多、土地肥沃,却尽是荒地、沼泽,十足的北大荒,难以开发、屯垦。而且,冬期漫长、寒冷难耐,大量的降雪还会阻塞对外的交通。受制于环境恶劣,驻军无法就地自给,交通闭塞,又难以远途补给。辽朝纵有百万大军,却无力在生女真地区保持一支成具规模的驻军。只能在较近的长春路、黄龙府、咸州等地部署一些军队,对生女真进行威慑。羁縻统治的力度毕竟有限,而发展落后的生女真各部又野性难驯。在贪婪的驱使下,生女真各部常常劫掠周边的辽朝城池。辽景宗时,女真为祸尤甚,《辽史》记载,是时,“女直侵边,杀都监达里迭、拽剌斡里鲁,驱掠边民牛马”,“是月,女直侵贵德州东境”。
不服王化的生女真频频袭扰边城,已成祸患,这让辽朝忍无可忍!为了化解生女真的威胁,辽朝狠下心来,专以采用强制人口迁徙和频繁战争杀戮的方法,来残酷打压生女真。
先说,强制人口迁徙。辽朝初期,太祖阿保机出于控制生女真的考量,将生女真各部的强宗大姓,强制迁徙至辽东半岛,是为曷苏馆女真。对此,《金志》记载,“契丹恐女真为患,诱豪右数千家,处之辽阳之南而著籍焉,分其势使不得与本国通,谓之合苏款(曷苏馆)”。而曷苏馆一词,即女真语“藩篱”的意思。由此,足见契丹人欲制衡生女真之意。曷苏馆女真本系生女真社会的核心阶层,再被契丹人强制迁徙后,无疑会对生女真各部起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再被编入民籍,成为由辽朝牢固管治下的“熟女真”后,曷苏馆女真又成为辽朝手中牵制、遏制生女真各部的有利工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曷苏馆女真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削弱了。辽景宗时期,已与曷苏馆女真渐行渐远的生女真,再度大规模劫掠辽边城镇。辽圣宗继位后,辽朝进入鼎盛。凭借雄厚的国力,辽圣宗发动了对生女真的大规模讨伐。统和初年,辽圣宗先后派遣宣徽使兼侍中耶律阿没里、林牙萧恒德和枢密使耶律斜轸等将,统领兵马东征。辽军战果丰硕,仅一次俘获的女真人口就达十几万,马二十余万。随着十几万女真战俘被强制迁徙至辽朝腹地,损失了十几万宝贵人口的生女真各部,实力俱遭沉重削弱。
再说,频繁战争杀戮。除了大规模的强制人口迁徙,辽朝还频繁发动战争征剿,目的就是要通过杀戮,损耗生女真人口,削弱生女真各部族。《辽史》中,关于辽圣宗时,征剿生女真的战争记载,就有如下:“丙申,东路行军、宣微使耶律蒲宁奏讨女直捷,遣使执手奖谕”,“夏四月丁亥,宣徽使、同平章事耶律普宁、都监萧勤德献征女直捷”,“命枢密使耶律斜轸为都统,驸马都尉萧恳德为监军,以兵讨女直”,“丙申,东征女直”,“丙子,枢使耶律斜轸、林雅勤德等上讨女直所获生口十余万、马二十余万及诸物”,“壬午,枢密使斜轸、林雅勤德、谋鲁姑、节度使闼览、统军使室罗、侍中抹只、奚王府监军迪烈与安吉等克女直还烟”,“壬戌,以斜轸我部将校前破女直,后有宋捷,第功加赏”,“东京留守八哥奏黄翩领兵入女直界徇地,俘获人、马、牛、豕,不可胜计,得降户二百七十,诏奖谕之”。
辽圣宗对生女真的大规模征剿,到底杀了多少人!史书语焉不详,也难以统计。但可以肯定,遭辽军屠戮的生女真部民绝不在少数,甚至要比一次虏获的十余万人要多得多。据《契丹国志》和《三朝北盟汇编》记载,辽代,生女真人口为“户十余万”,约五、六十万左右。再算上五国部的生女真大约一万户,辽初,生女真人口总数,约在七、八十万左右。辽圣宗对生女真的大肆杀戮、掳掠,生女真人口即使没损耗过半,其各部也肯定元气大伤。遭到沉重打击后,生女真各部无法再同辽朝抗争,不得不向辽朝称臣纳贡,屈身跪倒在契丹人的脚下。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对比,《辽史•景宗本纪》中,关于女真朝贡的记载一处都没有。而《辽史•圣宗本纪》中关于女真朝贡和归附的记载,竟多达二十八处,是《辽史》诸帝本纪中记载最多的。换言之,辽圣宗对生女真的杀戮、掳掠,凶残也罢,狠毒也可,但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辽朝显然尝到了甜头,为防生女真死灰复燃。继辽圣宗之后,辽兴宗继续征剿生女真,并迁徙人口。在辽军杀戮、掳掠的双重打击下,生女真各部只得继续称臣纳贡。
其实,在中国古代,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存在着难以根除的阶级局限性。而且,阶级只要一天没有消失,天下便不会大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就会一直存在。历代王朝皆是如此,辽朝亦不能免。为满足统治阶级的享乐及物质需求,作为被统治者的生女真,饱受辽朝的剥削、压迫、欺凌和毁辱。前文提到,生女真只能通过榷场贸易,来获取必须的物资,这便给了辽朝巧取豪夺的大好机会。在宁江州、黄龙府的榷场上,辽朝前来贸易的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吏们,不是低价强买,就是强行掠夺。生女真部民若敢有一丝不服和反抗,就要受到种种毁辱,甚至遭到拘押。契丹人不仅不以为耻,还将这明目张胆的剥削掠夺,美其名曰为“打女真”。久而久之,“打女真”竟堂而皇之地成为,辽代,与女真人贸易的代称(宋人洪皓所著的《松漠纪闻》记载,“每春冰始泮,辽主必至其地,凿冰钓鱼放弋为乐,女真率来献方物,若貂鼠之属。各以所产量轻重而打博(即贸易之意),谓之打女真”)。
除此之外,生女真还要承担极为繁重的贡赋。辽朝定制,以渔猎为生的生女真不需缴纳税赋,但每年须向辽朝进贡众多的土特贡品,包括:貂皮、人参、生金、骏马、东珠、蜜蜡、麻布和海东青等土物。而且,上缴的贡赋极为繁重,以马匹为例,据《辽史•食货志》记载,人口不过几十万的生女真,每岁进贡的马匹竟高达万匹之多。若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生女真部民缩衣节食,倒也能忍受。但辽朝上层统治集团为满足自己的奢靡享乐,无休止地索取海东青和东珠。可要想得到这两件宝贵的贡品,就得拿生女真部民的生命和鲜血去换。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四、
海东青是一种善于捕捉水禽和小兽的猛禽,属于隼类,有“万鹰之神”的美誉。辽朝的王公贵族们非常喜欢用野生驯化的海东青,作狩猎工具,而且,还成了皇亲贵族间的一种时尚。不仅如此,养海东青还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政治含义。在近两百年的捺钵中,放海东青猎取天鹅,几乎成了辽朝统治集团商议国家大事,处理政务的宗教仪式。就好似,当代社会遇有重大集会,要奏唱国歌一样。并且,这种情况越到后来越严重,据史料记载,辽道宗和天祚帝捺钵时,海东青和猎犬必须紧紧相随。为了获取海东青,辽朝强迫生女真捕捉、驯化海东青。对不能及时进贡海东青的部族,辽朝要给予严厉惩罚,严重的还会出兵进攻甚至灭族。
且不说,驯化海东青的过程非常繁琐、费事,单就捕捉海东青就极其艰难。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的说法。满族的民间传说《七彩神火》,生动再现了生女真部民为捕捉海东青进贡,所承受的沉重苦难。再者,海东青最主要的分布在生女真五国部,辽朝每年会派使者至五国部征收海东青。索取海东青的使者,被称为捕鹰使者。而捕鹰使者由辽上京赴五国部的路线,也被称为鹰路。因不堪辽朝的欺压,常有生女真部落伏击捕鹰使者,阻断鹰路。辽朝便强命其他生女真部落打通鹰路,或与五国部交战,以获取海东青(《契丹国志》记载,“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更可恨的是,生女真部民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捕获,并驯化的海东青,辽朝鹰坊只使用一年,次年早春,便将鹰放飞。然后,叫生女真各部继续进贡海东青。这种无耻举动挑明了,契丹人根本不拿生女真部民的命当回事。对于这段民族仇怨,清人沈兆提曾作诗一首:“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盛世珍禽原不贵,每罗纯白献天庭”。因着辽朝统治阶级对海东青的无休止索取,生女真各部对辽朝本已刻骨的仇恨,再度加深了。
在生女真人居住的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及其支流中,出产一种珍贵的淡水珍珠,称为东珠,又名北珠。东珠晶莹透彻、圆润巨大,无论宋朝、辽朝皆视东珠为珍宝。由此,东珠也成了贪得无厌的辽朝统治者,横赋暴敛的重要目标。契丹人不断向生女真索取东珠,不仅仅用于自身的奢华享乐,更多用于对宋朝出口。而且,还是宋辽贸易中,辽方少有的高档输出品。当时的宋朝,从宫廷到民间特别喜欢佩戴东珠作为装饰品,故有“竟尚北珠”之说。于是乎,小小的东珠竟成了辽朝改善财政状况,削减对宋贸易逆差的重要战略物资。
然而,古人无法人工养殖东珠,天然的东珠只等寒冬季节才能成熟。于是,生女真部民便被驱使在寒冬季节,冒着生命危险,凿冰下河采摘。据说生女真人为了在凿冰取珠抵时抵御寒凉,最早发明了现今的蒸馏酒。采蚌人上岸后,立即穿上衣服,在岸上边烤火,边喝酒,暖暖几乎冻僵的身子。即便如此,仍有许多采蚌的生女真人冻伤、冻死。辽末,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天祚帝,每年早春都要到生女真诸部“春捺钵”。此时,河水尚未解冻,冰层甚厚。史载,契丹人必会强迫生女真部民凿开冰封的江面,下到刺骨的江河中捕捞蚌蛤,剥取新鲜东珠。被迫采摘东珠的生女真部民,往往受不住彻骨冰寒的江水,被活生生冻死于冰水之中,空留一家孤儿寡妇悲恸欲绝。而辽朝的达官显贵们却在岸上温暖的大帐里花天酒地,享用着生女真部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奢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说,为了能在辽朝的残暴统治下,苟且活着。生女真各部强忍了榷场剥削和进贡海东青、东珠的压迫。那契丹人对生女真妇女的欺辱、奸污,则让生女真忍无可忍,最终,逼反了生女真。原来,辽朝统治中后期,社会愈发腐化,吏治也愈发败坏。史载,辽东京留守、黄龙府尹,以及各级边将到任,都会向生女真各部勒索礼物,并以各种名目摊派,巧取豪夺。到了辽朝统治晚期,乌烟瘴气的官场上更是黑暗至极。各级官吏贪污受贿,只知盘剥,广蓄妻妾,包养色妓,竞相以纵情声色为乐事。部分横行霸道的官吏更是到了无恶不作、丧尽天良的地步,辽朝派至生女真各部的“银牌天使”,尤为如此。为搜刮更多的海东青和东珠,辽道宗、天祚帝会派遣众多钦差,频频至生女真各部催缴贡赋。这些钦差因随身佩戴象征身份的银牌,而被称为“银牌天使”。银牌天使们仗着自己是衔皇命而来的上国钦差,到了生女真诸部是作威作福,搅得生女真各部鸡犬不宁、怨声载道。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天使所至,百般需索于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长加杖,甚者诛之”。贪财敛物、作威作福的恶行已算不得什么了,银牌天使们最喜好,也最得心应手的,就是玩弄生女真诸部的女人。
银牌天使们,往日里,欺男霸女惯了。到了生女真各部,理所当然地要求各部献出本部族的美女“荐枕”。在银牌天使们看来,这是地方孝敬上差的正常礼数,而且,还是上差留给地方表现的一次难得机会,太正常不过了。可质朴的生女真部民们也是懂得寡廉鲜耻的,谁肯献出自己的妻女姐妹,供他人玩弄那。思来想去,生女真各部便将部族中的贫民寡妇,献给银牌天使享用。可没多久,银牌天使们便不在满意这些没人要,姿色也不出众的寡妇了。万般无奈,生女真各部又忍痛含泪,把贫民中未出阁的女子献于银牌天使,供其淫乐。哪知时间一长,银牌天使们又不再满足于未出阁的贫民女子。于是,淫无止境的银牌天使们亲自上阵,遍查各部女色。生女真各部族中,姿色最为绝伦的美女大都是部族酋长、首领的妻女姐妹。可银牌天使们丝毫不予考虑,只要相中了,既不问出嫁与否,也不问家门高低,强命其来侍寝,供银牌天使们淫乐。银牌天使们当然不会在乎生女真各部感受得,在他们看来,生女真不过是自己脚下的一掬粪土,随意践踏,何须顾忌。然而,银牌天使们大错特错了!
对任何一个男人而言,他可不计自己的生死,但他绝不能允许别人伤害自己的妻女姐妹,更不会对此,坐视不管、无动于衷。面对银牌天使肆无忌惮的奸淫欺辱,生女真各部被彻底激怒了,即便是再怯懦的女真男人,满眼饱含的也已不在是血与泪,而是渴望复仇的烈火与闪电。一些生女真部族愤而“执杀使者”,生女真各部俱都达至完全爆发的临界点,生女真族群对辽朝残暴统治的大规模反抗,已是势不可免。据洪浩的《松漠纪闻》记载,“大辽盛时,银牌天使至女真,每夕必欲荐枕者。其国旧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适女待之。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恃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遂叛”。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五、
讲到女真民族轰轰烈烈的抗辽斗争,就必须要提及,主导女真抗辽大起义的完颜部。以及统领女真各部,迅速灭亡辽朝,并建立金朝的女真族杰出英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先说完颜部,经研究考证,很多学者认为,生女真完颜部的前身为靺鞨七部之一的安车骨靺鞨。唐灭高句丽后,原高句丽治下的安车骨靺鞨,遭到沉重打击,其残众皆奔逃。逃散的安车骨部众后被吸收、融入到北方的黑水靺鞨中。至辽代,安车骨靺鞨逐渐演变为居于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流域)的完颜十二部。而按出虎一词,即是安车骨的谐音。
有意思的是,完颜阿骨打的直系祖先,也是金朝皇族的始祖函普,又称完颜函普,并非出自完颜部,而是来自朝鲜半岛的粟末靺鞨。自古以来,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便生活着众多的靺鞨、女真部族。半岛北部的长白山三十部女真,其前身即是隋朝时,便已世居此地的白山靺鞨。除了长白山女真,半岛北部还居有大量没有汉化的粟末靺鞨。随着南部的新罗政权,不断向北扩张,半岛北部的靺鞨部族接受了新罗统治。金始祖函普便是出自于新罗统治下的粟末靺鞨。靺鞨与女真一脉相承,所以,函普在血统上,就是货真价实的女真人。金初,宗室完颜勖在撰修《祖宗实录》时,即明确指出,金始祖函普乃是来自半岛北部的女真人。
王氏高丽统一半岛大部后,延续新罗的向北扩张政策。蚕食大片靺鞨、女真世居地,并将战火燃及长白山东麓的女真故土乙离骨岭(今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山)一带。大约在辽初,函普兄弟为避战乱,从王氏高丽控制的原渤海国旧地迁离。函普的兄弟中,有迁往辽东曷苏馆的,也有迁徙濒海地区耶懒的。而函普则迁至居于按出虎水的完颜部。这便是史书为何记载,金始祖函普来自新罗或高丽的原因所在。可笑的是,部分韩国学者竟刻意歪曲《金史》和《松漠纪闻》的记载,无耻地宣称,今始祖函普是韩国人。继而得出一个更为荒唐的结论,曾经统治中国北方的金朝,是由韩国人建立得。韩国学者如此混淆是非,已经不能再用学术不精,或治学不严来解释了。分明就是一群自卑的小丑,刻意在那里故弄玄虚,无耻意淫!
据《金史》记载,年已六十余的函普来到完颜部后,改姓完颜,并住在仆干水(今牡丹江)之涯。在外见过广阔世面的函普,成功调解了完颜部与其他部族的矛盾,因而,被众人推举为完颜部首领。成为首领后,函普迎娶了一位六十未嫁的贤女,并生了两子一女。自此,函普的子孙们便世为完颜部首领。金朝建立后,追封函普为始祖,景元皇帝。后来,经过数代首领的苦心经营,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为了不引起辽朝的警惕和猜忌,自昭祖完颜石鲁接受辽朝授予的惕隐官号起,历代完颜部首领在辽朝统治者面前,尽都一副毕恭毕敬、唯命是从的样子。每当,有其它生女真部族反叛辽朝,阻断鹰路时,完颜部必会一马当先,为辽朝东征西讨。完颜部俨然就是辽朝统治生女真各部的代言人,辽朝也对完颜部的格外忠顺、尽心效命,感到非常满意。在辽朝的大力扶持下,自昭祖完颜石鲁起,完颜部首领都会担任生女真部落联盟的盟长。自景祖完颜乌古乃起,完颜部首领又开始兼任生女真节度使之职。但抛开表面的伪装,私下里,完颜部却在背着辽朝,干着闷声发大财的勾当。“拉虎皮,扯大旗”,完颜部打着辽朝的旗号,不断消除异己,兼并其它女真各部,持续扩张自身的势力。
至金太祖的兄长完颜乌雅束在位时,以完颜部为核心的生女真部落联盟不断壮大起来。在将图门江的女真各部纳入联盟后,完颜部有意再接再厉,统一朝鲜半岛北部的长白山三十部女真、鸭绿江部女真,以及曷懒甸地区(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以北的摩天岭一带)的蒲卢毛朵部女真。其实,三部女真早就有意归附,但要想收取三部女真,就必须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其实,在完颜部韬光养晦的麻痹下,辽朝依旧浑浑噩噩,对完颜部大举扩张的举动,并没有太多反应,反倒是半岛的王氏高丽在竭力抵制完颜部。原来,王氏高丽对北方领土素有野心,不仅与辽朝共管着跨境的长白山女真,还一心想在曷懒甸地区“拓土开边”。既如此,王氏高丽决容不下完颜部去触动自己的奶酪得。双方矛盾根本无法调节,兵戎相见已是唯一出路。为了统一女真各部,完颜乌雅束统领生女真联盟,大举攻伐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历经七年的反复鏖战,生女真联盟击败王氏高丽。高丽王被迫请和,并撤离在曷懒甸地区修筑的九城,归还女真亡民,退出所占女真故地。曷懒甸之战后,蒲卢毛朵女真、长白山女真、鸭绿江女真陆续加入了生女真联盟。以完颜部为核心的生女真部落联盟,也得以继续壮大。王氏高丽向东北地区的渗透遭到遏止,同时,完颜部也从东面,完成了对辽朝东京辽阳府的战略包围。
自完颜乌古乃起,经过完颜部两世四主,持续不懈的苦心经营。至完颜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时,完颜部已经将“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等地的女真部落全部征服,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金史•世纪》)。与此同时,生女真部族联盟的区域在持续增长,女真民族共同体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这即为阿骨打领导女真民族反抗辽朝的残暴统治,铺平了道路,也为女真族的解放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完颜乌雅束病逝,其弟完颜阿骨打继位完颜部首领,兼任生女真节度使。阿骨打生于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七月,是世祖完颜劾里钵之子。他身长八尺,自幼精通箭法,状貌雄伟,仪态严肃,寡言少语,却做事沉稳,机敏勇敢,刚毅而有大志。自二十三岁起,阿骨打便跟随父亲劾里钵,参加征服女真诸部的战争。战斗中,阿骨打总是身先士卒,勇猛异常,并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劾里钵十分器重儿子阿骨打,临终前,劾里钵嘱托弟弟盈歌,“阿骨打就托付给你了,将来要了结契丹之事,就靠他了”。此后,相继担任完颜部首领的叔父盈歌(追封穆宗)、兄长乌雅束都非常欣赏和看重阿骨打。而阿骨打也用其一生灭辽建金的丰功伟业,证明了他没有辜负父亲、叔父、兄长的殷切厚望。
完颜阿骨打身上,即有着与生俱来的英雄豪气,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王者之尊。这种盖世豪迈和气魄,在他与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一次交锋时,便展现得淋漓尽致。天庆二年(公元1112年),阿骨打代替身体欠佳的兄长乌雅束,前往春捺钵,朝见辽天祚帝。期间,天祚帝举行了盛大的“鱼头宴”。宴会上,已有几分醉意的天祚帝命在座的酋长、首领挨个给他跳舞助兴。这种轻佻的要求,明显带有对各部酋长、首领的轻蔑、欺辱。但碍于帝命,酋长、首领们心中不论有多不乐意,也都纷纷离席,卖力表演。唯独完颜阿骨打,一身铮铮傲骨,不肯做出任何奴颜婢膝的媚行。任凭天祚帝三下谕旨,阿骨打仍就予以断然拒绝。身处龙潭虎穴的阿骨打,身上所展现出的英勇和胆魄,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侧目。这是两位强人之间的意志较量,然而,天祚帝很快便显露出他的外强中干和迂腐昏聩。面对阿骨打的公然犯上,众多大臣一致主杀,但天祚帝偏偏听信了佞臣萧奉先之言,放了阿骨打。随着,阿骨打一行的平安离去,辽朝失去了除掉最可怕对手的唯一机会。而阿骨打在看到了天祚帝的昏庸无能后,更加坚定了反辽的决心。一场鱼头宴上的较量,注定了辽朝气数已尽,在劫难逃。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六、
从鱼头宴返还后,阿骨打利用女真人对辽朝民族压迫和剥削,普遍不满的共同心理,统合部众、积蓄力量,精心做着起兵抗辽的各项准备。又经过两年,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完颜阿骨打借口辽朝收留己方的叛逃者,于来流水集合生女真各部兵马二千五百人,誓师起兵抗辽。改变东亚政治格局和中国历史走向的金灭辽战争,由此爆发。在阿骨打的杰出指挥下,女真军一举攻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五家站),歼灭了宁江州守军及渤海兵八百。两个月后,阿骨打率三千七百甲士于出河店大败都统萧嗣先﹑副都统萧挞不也统帅的七千辽军,女真军追击至斡论泺,斩俘辽兵及缴获车马﹑武器﹑珍玩不计其数。同时,阿骨打把俘掳的辽兵收编入女真军,女真军发展到一万人。出河店之战后,已成破竹之势的女真军又接连攻取辽朝统治下的宁江州、宾州、咸州等广阔地区。宁江州、出河店两战的接连胜利,即壮大了女真军的力量,也鼓舞了女真军民的士气,同时,更增强了女真人推翻辽朝的信心。
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正月元旦,在群臣的拥戴下,完颜阿骨打继皇帝位,正式建立起,属于女真族的国家。阿骨打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于是,定国号为金,定元收国,寓意收复国土,而阿骨打也被尊为金太祖。
金朝建立后,女真军民士气倍增,正月初五,金太祖阿骨打率一万金军往攻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黄龙府乃辽朝之重镇,城防坚固,同时,也是辽朝国库所在,若有闪失,将危及辽朝经济命脉。故而,辽朝对黄龙府的守备极为森严。金军抵至后,对黄龙府展开猛攻,却未能攻克。就在此时,辽朝集结重兵,向阿骨打汹汹杀来。原来,在遭受宁江州、出河店两次惨败后,天祚帝惊惧不已。他急遣都统耶律斡里朵、左副都统萧乙薛、右副都统耶律章奴等率二十万骑兵、七万步兵驰往达鲁古城(今吉林省大安),试图遏止阿骨打的下一步攻势。当阿骨打全力围攻黄龙府时,达鲁古城的辽军便从背后,频频袭击金军主力。闻辽重兵在达鲁古城,阿骨打遂引兵直扑而来。两军于野外,展开激烈交锋,是为达鲁古城之战。
辽军二十七万,金军仅一万,但阿骨打毫无畏惧,镇定指挥。在登高仔细观察辽军阵势的虚实后,阿骨打命金军右翼攻辽军左翼,金军左翼迂回辽军阵后,同时,完颜娄室、完颜银术可军直冲辽军中坚,并以完颜宗干为疑兵,牵制辽军。各路金军配合密切、攻势凌厉,反观辽军,防守呆板、处处被动,阵势冲散后,军心大乱,随即溃败而去。金军乘胜追击,尽歼辽军步卒,攻取达鲁古城。扫平外围辽军之后,金军继续围攻,并于九月,克取黄龙府。
黄龙府失陷后,震惊不已的天祚帝再也坐不住了。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十一月,天祚帝决意御驾亲征,并倾全国之力,发蕃汉兵七十万,备数月粮,必欲一举歼灭新生的女真金朝。金太祖阿骨打闻讯,即率全军前往迎敌,十二月初,金军赶至鸭子河(今松花江扶余段),并与先期抵达的辽军前锋展开对峙。金灭辽战争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战略决战,同时,也决定着金朝、辽朝双方命运的护步达冈之战由此展开。当时,辽军七十万,金军仅两万,兵力对比达三十五比一,众寡太过悬殊,金军将士不免心生胆怯。面对声势滔天,兵力数十倍于己的辽军,阿骨打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辽军虽众,却都是乌合之众,将庸兵怯,不足为惧。但为了鼓舞士气,阿骨打还是作了一番振奋人心的战场动员。根据《辽史》记载,阿骨打剺面仰天恸哭,对金军将士说:“始与汝等起兵,盖苦契丹残忍,欲自立国。今主上亲征,奈何?非人死战,莫能当也。不若杀我一族,汝等迎降,转祸为福”。阿骨打的声容并茂,成功激起了金军上下的斗志。与契丹人有着血海深仇的女真将士们听罢无不泣下,而后,群情激奋,立誓要与辽军决一死战。鉴于辽军前锋兵分两路而来,为免遭辽军夹击,阿骨打遣完颜迪古乃、完颜银术可镇守达鲁古城,抵挡辽军萧特末、萧扎拉部。而阿骨打则率其余兵马抢占河岸渡口的有利地形,与辽军主力隔河对峙,严阵以待着辽军的进攻。
然而,双方主力尚未见阵,辽朝大军竟因内部突发重大变故,而自行撤退。原来,辽军刚渡混同江,辽御营副都统耶律章奴便率兵叛奔上京,预谋废掉天祚帝,改立耶律淳为君。耶律章奴的谋反,极大地动摇了军心,天祚帝也无心恋战。于是,七十万辽军未与金军接战,便中途撤回。这戏剧性的一幕,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场态势。两天后,阿骨打得知了辽军变故,立即率两万金军追击。由撤退得突然,辽军没有做好循序渐退的准备,而愚蠢的天祚帝也没有做阻截金军追击的部署。使得金军一路轻装奔袭,成功追堵辽军主力于护步达冈(今黑龙江省五常西)。突袭得手的金军集中兵力,猛攻天祚帝所在中军。辽军经过一番折腾本已士气低靡,金军出其不意的袭击又打个辽军措手不及。两军交锋伊始,空有数量优势的辽军便被金军死死压制住。只见,金军将士如下山猛虎般横冲直撞、奋勇搏杀,而辽军则人仰马翻、丢盔弃甲,全然不是对手。很快,坚持不住的辽军全线溃败,史载,“萧特末等焚营遁去”,“辞里罕投降”,“死者相属百余里。获舆辇幄兵械军资,他宝物马牛不可胜计”。天祚帝一昼夜疾行五百里,狼狈逃往长春州(今吉林大安西北)。护步达冈之战以金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是役,辽军精锐主力几乎在此战中丧失殆尽。从此,辽军威势扫地以尽,天祚帝再无力组织有效的防御。而东北地区的南部,尤其,东京辽阳府也彻底向女真人敞开了大门。
随着辽军屡战屡败,辽朝也从其内部开始土崩瓦解。辽军士兵厌战情绪高涨,《契丹国志》称,“军中汹汹,迟疑不行”。而各级官员及将领对天祚帝的不满也与日俱增,以至辽朝内部的叛乱接连不断。继耶律章奴叛变后,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率戍卒三千起兵反辽,占据东京辽阳,自立为大渤海皇帝。二月,饶州渤海人和中京侯概响应耶律章奴,起兵叛乱,并攻陷高州。七月,春州渤海二千馀户叛,八月,乌古部叛。当此逆境,天祚帝不思改过自新,团结臣下,重振朝纲。反而,继续宠信奸佞,祸乱朝纲。在奸臣萧奉先的攻讦下,抗金名将耶律余睹被迫率所掌军民投降金朝。耶律余睹出身宗室,素有雄才,是辽朝方面难得能与金军抗衡的将领。他曾成功伏击金军,阵斩金军大将完颜特虎。得到耶律余睹,金朝也从此尽掌辽朝虚实,这让阿骨打大喜过望。据《金史》记载,阿骨打兴奋地说:“自余睹来,灼见辽国事宜,已决议亲征,其治军以俟师期”。另据《松漠纪闻》记载,耶律余睹归降后,天祚帝恼怒不己,以至对本族人也不再信任,甚至荒唐地下令,“命汉儿遇契丹则杀之”。于是,又有大批辽朝军民在惶恐和忧惧中,归降了金朝。天祚帝的胡作为,终于让他陷入到众叛亲离的境地。金军不断攻城略地,不知所措的天祚帝吓得四处逃窜。辽朝群臣对不知踪迹的天祚帝,彻底失去了信心。中京失陷后,耶律大石、萧幹、李处温等臣拥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辽朝分裂后,仅存的势力愈发衰微,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辽朝分崩瓦解之际,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五月,金军消灭高永昌,占领东京辽阳府。继而,又进取辽东半岛,除个别地区外,金朝几乎占据了整个东北地区。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四月,金军攻占上京临潢府,至此,过半辽朝疆土为金朝所据。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正月,在耶律余睹的向导下,金军克高州、恩州、回纥城,随后,占领中京大定府。四月,金军攻取西京大同府,并追击天祚帝至白水泺,山西诸城皆降。十二月,金军分两路进攻南京析津府,燕京群臣出城奉表投降,北辽灭亡。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辽朝各地未陷州府纷纷归降,除蒙古高原外,辽朝境土尽纳入了金朝版图。再至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二月,天祚帝在逃往西夏途中,于应州(今山西应县)境内被金军俘获,辽朝宣告灭亡。
然而,完颜阿骨打并没有看到辽朝灭亡的那一天。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八月,阿骨打因病逝世,时年五十六岁。阿骨打英谟睿略、勇锐无敌,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在长达十一年的金灭辽战争中,阿骨打出奇制胜、用兵如神,纵横征战数千里,多次击败辽军主力,夺取辽朝大片疆土。实现了女真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基本完成了灭辽大业,并确立了金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最后,笔者以元朝名相脱脱对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两句客观、中肯的评价,来给女真民族最为杰出的英雄作盖棺定论,“非武元之英略,不足以开九帝之业”,“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数年之间算无遗策,兵无留行,底定大业,传之子孙。鸣呼,雄哉!”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呵呵,多谢支持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第五章、靖康之耻
一、
北宋政和八年、金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一行伪装成马贩的宋人渡海来到辽东半岛,被金军俘获后,为首的自称是北宋使臣,要见金朝皇帝阿骨打。半信半疑的金兵将这些不速之客送到了金朝国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金太祖阿骨打派完颜宗翰、完颜希尹详细盘问,确认所来诸人果真是大宋使团。其中,使团正使为邓州防御使马政,副使为平海军防御使呼延庆。阿骨打立即接见了使者,宋使给阿骨打带来了北宋皇帝的旨意。宋徽宗赵佶提出,请与金朝联合,南北夹击辽朝。灭辽后,北宋要求收回被辽朝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原来,契丹自摆脱唐朝的控制,独立建国起,就一直渴望能尽占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然而,欲南下中原,必先取幽州(燕京)。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两次南下争夺幽州,都被五代枭雄李存勖打得大败而归。就连阿保机的四子牙里果,也被李存勖俘获。阿保机虽未攻下幽州,但几经争夺,倒也夺取了幽州外围的平州、营州,以及屏蔽幽州的重要战略隘口榆关(即山海关)。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再度大举南下。结果,被后唐名将王晏球打得溃不成军,惕隐以下数十将领被俘。然而,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后唐陷入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于太原起兵造反。为了获得耶律德光的援助,石敬塘不惜向辽朝允诺,割地称臣。耶律德光大喜过望,发兵相助,石敬塘与耶律德光合兵攻取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唐灭亡。石敬塘建立后晋以后,厚颜无耻地认耶律德光为父,其实,耶律德光要比石敬塘小十一岁。此外,石敬塘还依照约定向辽朝称臣,并割让了包括幽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给辽朝。相比于认爹、称臣的丑行,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径更为后世唾骂诟病。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为中原大地的北部屏障。自秦朝起,历代中原王朝便于燕云一线,修筑了著名的长城防线。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中原大地将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之下。正如宋人程大昌所慨叹,“自十六州既割之后,山险皆为虏有,而河北尽在平地,无险可以拒守矣”。北宋建立后,深感痛失燕云之苦,无日不芒刺在背。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两次北征,皆以失败告终。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结盟誓好,但在内心深处,北宋始终未放下收复燕云故地的浓重情结。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赵佶派童贯为副使,出使辽朝。期间,口无遮掩的天祚帝不齿太监出身的童贯,当面毁辱道“南朝乏才如此!”。不想,天祚帝的冷嘲热讽,深深刺痛了童贯的自尊心,怀恨在心的童贯发誓要报复辽朝。恰在此时,辽朝降臣马植献策联金灭辽,一意复仇的童贯大喜,二人一拍即合。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童贯向宋徽宗引荐马植,献上联金灭辽之策。马植妄言“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又说“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一番天花乱坠的鼓吹,把个轻佻浮华的宋徽宗忽悠得豪情万丈,骤生秦皇汉武之志。大喜之后,宋徽宗赐马植以国姓,改名赵良嗣,参与图燕之谋。当时,北宋内部的反对声音很大,有的认为宋辽百年友好,背盟不祥。老将种师道就曾劝谏:“今日之举,譬如邻居被盗,我不能相救,反勾结盗匪乘火打劫,无乃不可?”有的认为,宋军战力虚弱,不应轻起战端。还有的认为,女真的威胁要远大于契丹,不仅不应联金灭辽,反倒要联辽抗金。然而,这些正确的意见和呼声,宋徽宗根本不予理睬。在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六贼”的煽动和怂恿下,宋徽宗严惩了反对者,并降旨再有妄议罚无赦,满朝文武再不敢谏言。
宋金接触之初,金朝对北宋极为亲善。除了对辽的战争态势尚不明朗,金朝需要北宋作为自己的盟友和外援外,更有金太祖阿骨打对中土神州的向化,和对北宋富庶、文明、昌盛的崇敬之情。故而,当马政、呼延庆一行渡海通金,表示来意后,阿骨打当即明确表示:“所请之地,今当与宋夹攻,得者有之”。然而,北宋在谈判中的拙劣表现,引得金朝大为光火。北宋自诩为天朝上国,妄自尊大。不用对等交往的国书,只以诏书达与金朝,完全视金朝为低人一等的属邦。在金朝的斥责下,外强中干,实则色厉内荏的北宋,旋即又吓得连忙认错。金太祖阿骨打非常不满,但为了结盟抗辽,也没过多计较,可他对北宋的好感无疑打了折扣。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三月,宋徽宗派赵良嗣代表北宋,正式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盟》。规定:北宋将每年支付辽的五十万岁币,转送于金,而北宋则收回燕云十六州。不想“海上之盟”的字迹未干,昏庸暗弱、摇摆不定的宋徽宗便无耻地反复起来。辽朝得知宋金结盟后,立即遣使责问。言之无信的宋徽宗担心遭到辽朝报复,“深悔前举,意欲罢结约”。惶恐之余,宋徽宗下令扣留金使,“一住半年,滞了军期,更不遣回使,只得空书,令军人送过海来”(《三朝北盟会编》)。轻佻孟浪的宋徽宗不会想到,他此时背信弃义、私扣金使的不智之举。在日后,给了金朝指责北宋背盟,进而发兵灭宋的确凿口实。
苦等宋军逾期不至的金太祖阿骨打,在完颜宗翰等将领的劝说下,独自向辽朝发起进攻。金军兵锋所指,势如破竹。至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正月,金军已攻占辽中京。眼见契丹大势已去,崩溃在即,首鼠两端的宋徽宗重又下定决心,再履前盟,对辽开战。虽然,阿骨打对北宋的反复无常非常气愤,但好歹北宋的参战有助于在南线牵制辽军,故而,仍未作计较。在接连克取辽中京、西京后,阿骨打命金军休整安顿,静待北宋攻取燕京。但北宋依然迟迟未发兵。原来北宋“后院起火”,宋军精锐被抽调至南方,镇压方腊起义去了。待平定方腊后,童贯才率军姗姗北上,攻打燕京,此时,距双方签约已三年零八个月。不管怎么样,北宋出兵了,辽朝得知后,遣使劝阻,辽使痛哭流涕,呼天抢地说:“救灾恤邻,古今通义。宋辽两国,百年友好。今贵国图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毁兄弟之谊,结豺狼之邦。我国一旦失利,就是你们大祸临头之时,你们很快就会后悔的!”北宋哪肯会听,依然挥师北上,但宋军对燕京的两次大举进攻,均惨败而归。军事上的无能至极,势必导致外交上的软弱可欺。北宋只好放下身段,低声下气地求助金朝。大失所望的阿骨打怒斥北宋无能透顶,但气归气,还是依北宋所请,挥师南下。在轻易攻取燕京后,金朝往昔对北宋的尊崇之情迅速消退,蔑视和鄙夷开始不断弥增。史称,女真皆以“中国兵弱”,遂“有南牧之意矣”。
当时,金朝在对宋态度上,分成两派,一派因仰慕中原的文明昌盛,而由衷地向往亲善北宋,以金太祖阿骨打最为代表。另一派因渴望开疆拓土和掳掠财富,而主张对宋强硬和开战,以金太宗吴乞买和大多数女真奴隶主军事贵族为代表。平心而论,主战派的声势要压过亲宋派,可主战派即便人多势众,也架不住铁杆亲宋的金太祖阿骨打。宋金双方有言在先,辽朝疆土“得者有之”,如此,燕京理应属金朝所有。但北宋心不甘啊!于是,舔着脸向金朝索要燕京,并提出可以出钱赎买。金朝内部的主战派力陈燕京的重要战略价值,契丹得之而终成霸业,金朝若想称雄,燕京绝不可轻弃。中书令左企弓知金太祖喜好汉学,特意作诗一首献于阿骨打,“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阿骨打听完,沉思许久,但仍决定将燕京及其所属州县交给北宋。作为交换燕京的代价,阿骨打要求除《海上之盟》规定的五十万岁币外,北宋需每年另付一百万贯作为燕京州县的“代税钱”。很多人质疑金太祖阿骨打是狮子大开口,狠狠敲竹杠。其实,恰恰相反,燕京及所属州县每年的经济收入达六百万,阿骨打只要一百万,明显是让北宋捡了大便宜。正如阿骨打所说,“燕租六百万,今止取一百万,亦不为多”。阿骨打所以索要一百万“代税钱”,是为安慰金朝的主战派,好作个交代。史载,宋使赵良嗣在交涉“代税钱”时,不愿交接燕京的完颜宗翰曾愤恨地说,“燕自我得之,税赋当归我。大国熟计之,若不见与,请速退涿州之师,无留吾疆”。如果不是阿骨打,压制了内部激烈的反对声,燕京及六州根本就不可能归宋。由此,足见金太祖阿骨打对北宋是何等亲善。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ty_一滴水珠1 2019-08-07 20:38:54
楼主这帖子为什么不接着发了呢?正在期待下文呢!
-----------------------------
呵呵,从今天开始,每天更新一节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专製免煮饭 2019-08-04 19:46:38
楼主收集材料不易,辛苦了。
-----------------------------
呵呵,文笔不足,材料来凑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杳東果杲 2019-08-08 16:37:24
应该更名为《漢鞑恩仇录一
-----------------------------
如果,你能坚持看完,希望能解答你所有关于满汉民族史的疑惑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二、
五代以来陷入契丹的汉地,共包括三块:阿保机从幽州军阀刘仁恭手中夺得的平州、营州之地,石敬塘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还有耶律德光从后晋夺取的宁州、易州。其中,燕云十六州又以太行山为界,分为山前七州(即燕京幽州一带),山后九州(即西京大同一带)。周世宗北伐夺回关南之地时,曾收复了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等三关,以及宁州、易州和山前七州中的瀛、莫二州,但经宋辽战争,易州又重入辽疆。至辽末,山前仍划为七州分别是燕京(幽州)、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山后依然划为九州,即西京大同(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而原平州、营州之地则被划为平州、营州、滦州三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二月,金太祖阿骨打如约将燕京及所属州县移交,山前七州尽入北宋。只因山后九州,辽金尚在争夺,故而,在交接燕京的谈判中,未涉及山后九州。在交接完燕京以后,北宋又着手谈判交接山后九州。起初,金朝认为北宋没有按时出兵,违背了《海上之盟》,所以,只愿移交燕京及其州府,拒绝归还山后九州。但金太祖阿骨打一心亲善北宋,且北宋在移交燕京时,甚为恭顺。故而,在北宋一再请求下,阿骨打特许与北宋“西京(云)、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并地土人口”(《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宋则酬劳金朝二十万两军费。但是,山后九州需要金朝逐个攻取,而且山后九州的交割也颇费周折,直至金太祖阿骨打病逝,仍未交接完。
然而,当北宋提出收回平、营、滦三州时,金太祖阿骨打却再未予以通融,而是严辞拒绝。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出于安全考虑,金朝必须在长城防线以内,保留有起码的军事据点。否则,一旦反复无常的北宋同金朝翻脸,境况将对金朝非常不利。其二、双方对交接区域的理解不同。浑浑噩噩的北宋,君昏臣暗、文恬武嬉,政务国事一塌糊涂。虽然,北宋声索的燕云十六州,原意泛指被契丹占据的所有汉地。但在签署《海上之盟》时,却并未详细标明到底要收回哪些州县,宋徽宗的御笔诏书只提到“燕京一带旧汉地汉州”。而金朝认为,平、营、滦三州即不属于石敬塘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自然就不在交接范围。况且,宋徽宗的御笔只提“燕京一带”,金朝却归还了燕云两路,已是仁至义尽,据此,金朝绝不相让。无论北宋如何据理力争,但因空口无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但见金朝不许平、营、滦三州,原本怯懦的北宋竟罕见地强硬起来,坚决要求移交包括平、营、滦三州在内的全部契丹所占汉地,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其实,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北宋的过激举动,太过愚蠢,不仅恶化了宋金关系,尖锐了双方矛盾,还拖延了云州等地的交接,实在得不偿失!
就在宋金关系陷趋于紧张之际,两件大事相继发生,宋金之间脆弱而又短暂的和平就此告吹,宋金战争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两件事分别是,平州之变(又称张觉事件)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逝。北宋宣和五年、金朝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五月,投降金朝的原辽朝汉族将领张觉于平州发动叛乱,叛乱后,张觉欲献城归降北宋。如果,北宋接纳了张觉,就意味着与金朝彻底撕破脸皮,甚至兵戎相见。兹事体大,理应慎之又慎,但轻佻昏庸的宋徽宗,向来重小利而忽大局。得知平州叛金后,宋徽宗一厢情愿地认为,收复平州的天赐良机到了。在不做军事准备的情况下,冒然背弃与金朝“不招纳叛亡”的盟约,接纳了张觉的归降。然而,完颜宗望迅速平定了平州叛乱,不仅无情地击碎了宋徽宗的美梦,还缴获了宋徽宗赐予张觉的御笔金花笺手诏。北宋暗自勾结张觉的丑恶勾当,遂昭然于世!面对北宋招降纳叛的铁证,金朝上下大为愤慨,共骂北宋卑劣无耻、背信弃义,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得诏敕,由是大怒而憾我矣”。张觉逃至燕山府(即北宋收回的燕京)后,金朝遣使索人,在宋徽宗的指示下,燕山知府王安中杀了一个长得相似的人搪塞。完颜宗望看出来不是张觉,威胁发兵来攻,把懦弱无能的北宋吓得心惊肉跳。然而,面对满脸杀气的金使,北宋既不敢违命,又担心交出张觉后,张觉会抖落出北宋与其勾结的内幕。于是,宋徽宗无耻地令王安中杀人灭口。王安中奉命将张觉带出,数落其罪状,而后杀之。张觉临死前破口大骂不止,痛斥北宋猪狗不如、卑鄙至极。除张觉外,张觉的两个儿子,也被王安中一并杀掉灭口。
辽朝覆亡之际,很多辽朝的汉人、汉化的渤海人,乃至契丹人,都不愿沦落于异族女真的统治下。出于文化或血统的认同,他们更愿意归附同文同种的北宋。所以,张觉叛金投宋后,怀有相同心志的辽朝故民都在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然而,平州之变发生后,北宋的表现优柔怯懦、卑劣不堪。张觉献城后,北宋没有及时恢复旧土,金军平叛时,宋军又不敢出兵救援。待张觉落难来投时,北宋不仅没有挺身保护,反倒无耻地将其杀害。北宋的种种丑恶行径,令那些原本对北宋抱有殷切期望和幻想的人们,彻底寒透了心。顷刻之间,人心丧尽。
渤海人郭药师原为辽朝抗金武装常胜军(原称为怨军)的将领,兼涿州留守。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北辽皇帝耶律淳病逝,郭药师深感大辽气数已尽,遂率常胜军及涿、易二州归降北宋。归宋后,郭药师尽心效命,宋军进攻燕京时,郭药师献计奇袭幽州,并亲冒锋镝,突入幽州,只因后援不济,而功败垂成。但郭药师的常胜军,以其顽强、骁勇、善战给北宋留下了深刻印象。赎回燕京地区后,北宋非常想留下常胜军为己所用,可《海上之盟》明确规定,“燕地人民尽归南朝,契丹、渤海等人民,皆属金国”。依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原则,多由胡族士兵组成的常胜军须得遣散回金朝。于是,在佞臣童贯的怂恿下,宋徽宗竟用燕京的汉族富民、工匠同金朝交换常胜军。据《大金吊伐录》记载“即时割下(燕云旧底),惟少摘官吏、强族、工役并不满万,徙之东行,良不得已,乃常胜军相易之故”。徽宗君臣原以为交换后,即可留下常胜军,又可得到燕京的土地田产,用以供养常胜军,不用国家再出钱粮,算得上一举两得。殊不知,原本极为渴望回归北宋的燕京汉民们,对无情无义的北宋,已然怨声载道。而常胜军也没念徽宗君臣的好,原来,常胜军将士多与燕京汉民联姻,并广置田宅、产业于燕京。金军将燕京有钱的汉人和财物掳掠一空后,常胜军的将士不是妻儿家小被掳,就是家产基业被掠。故而,常胜军上下对北宋怨恨之声同样泛起。
张觉事件后,常胜军的将士们更是心寒透了,《金史》记载,“燕京降将及常胜军皆泣下”,“自是,降将卒皆解体”。在王安中函张觉首级与金人时,郭药师更是毫不顾忌地喊出“若(金人)来索药师当奈何”。郭药师的满眼凶光和怒不可遏的叱问,可把燕山知府王安中吓坏了。王安中认定,郭药师敢口出狂语,必定心生反意,故而,连忙向朝廷奏报。怎奈昏君佞臣当道,朝廷就是不以为意。王安中心知常胜军必反无疑,燕京已是非之地,留则遭害。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为求自保,王安中赶忙向朝廷辞职,逃离燕京,北宋则改任蔡靖为知燕山府。确如王安中所料,待金军南下时,心怀异志的郭药师很快就率常胜军倒戈了。
其实,何止郭药师,陷于金朝的故辽降众,都吸取了前车之鉴。不仅不再归心北宋,反而死心塌地效忠了金朝。当时,北宋只接收了山后九州中的朔、应、蔚、武四州,而金朝已拒绝移交剩余五州。北宋竟恬不知耻地再打“同族母邦”的亲情牌,试图煽动山后五州的汉人反金归宋。但五州的汉人没有一个响应得,反而,纷纷把北宋的书信,献于金太宗,以表忠心。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宋金战争中,金朝汉人更是彻底站到“母邦”北宋的对立面上。战场上,到处都是金军汉族兵将冲锋陷阵的身影。宋徽宗不会想到,他杀了一个张觉,竟在无形中,替金朝化解了内部原本尖锐的民族矛盾,消除了最大的统治危机,实在是讽刺至极!
除了引发宋金起衅,燕京人心解体的张觉事件外,北宋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八月,对宋金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的金太祖阿骨打,在返回上京的途中病逝。其实,同年四月,阿骨打已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他深知自己死后,金朝主战派必将掌权,宋金开战或势不可免。然而,阿骨打仍勉力劝戒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为首的主战派,不可对宋开战,并按约交割诸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载,阿骨打生前,尊尊嘱托完颜宗翰等,“我与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也。我待死后,由汝辈终如约交割”。另据《靖康稗史笺证》记载,靖康之变时,金太祖二子完颜宗望亦曾言:“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笔者向来敬佩金太祖阿骨打,出身边鄙、起于山林,却不妨倾心文华、向化神州。若生逢大唐盛世,谁能说阿骨打不会是第二个大祚荣,金朝不是第二个渤海国那!可惜,弱宋不及盛唐,崇尚强者的阿骨打虽不屑北宋的怯懦无能,甚至恨铁不成钢地痛斥徽宗君臣的卑劣庸碌。然则,出于对华夏文明的仰慕,阿骨打仍致力于维护宋金亲善。但随着阿骨打病逝,短暂、脆弱的和平已无可挽回。宋金关系急转直下、兵戎相见,而且,双方也都成为彼此不共戴天的世仇。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三、
当时,金朝的主战派共分作两类:一类是金朝统治阶层的军事奴隶主贵族,他们先是在联宋灭辽的过程中,看透了北宋外强中干、软弱无能的本质。而后,很多不堪忍受北宋腐朽统治的宋人逃亡金朝,又详细俱告了北宋君昏臣暗、纲纪混乱、民心涣散、军备废弛等实情。于是,金朝的军事奴隶主贵族们,极其渴望通过发动对宋战争,奠定金朝的霸主地位。同时,掠夺大量的人口、财物、土地,来满足奴隶主阶级对财富和奴隶的贪婪和渴求。而另一类则是降金的前辽故民。辽朝灭亡后,很多仍忠于辽朝的契丹人、汉人见复国无望,被迫归降金朝。这些忠于前辽的故民,对北宋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子的丑恶行径,恨之入骨。为了报北宋落井下石的一箭之仇,他们极力劝说金朝背盟毁约,南下攻宋。其中,完颜宗翰之妻萧氏,乃辽天祚帝元妃,完颜宗望之妻余辇公主,亦是辽天祚帝之女。两个背负国恨家仇的纤弱女子恨透了北宋,整日整夜怂恿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南下攻宋。强劲的枕边风,效用果然显著。完颜宗翰、完颜宗望这两个最为举足轻重的金朝勋贵,很快,都成了积极、狂热的主战派。
金太宗吴乞买登基后,主战派的势力迅速占据金廷。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以“宋人不归我叛亡,阻绝燕山往来道路,后必败盟”为由,积极劝说金太宗“勿割山西郡县”。但金太宗并未同意,认为“先皇帝尝许之矣,当与之”。然而,张觉事件的发生,改变了金太宗的态度,此后,又陆续发生了北宋挑唆山后五州叛金归宋,违背承诺拒供金军粮草,以及勾结流亡的天祚帝等一系列事件。于是,金太宗吴乞买被彻底激怒了。再加上,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的竭力劝说和怂恿,金太宗终于下定决心武力讨伐,惩戒北宋。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金朝全国动员,点集女真、渤海、奚、铁骊等军驻往平州、云中,积极准备对宋开战。同时,三月,金军又俘辽天祚帝,扫清了除西迁的耶律大石以外的残辽势力,解除了伐宋的后顾之忧。然而,金朝准备动武的蛛丝马迹还是被北宋边臣侦知,最迟至九月份,金军即将大举入侵的警报,如雪片般不断飞递至宋廷。当时,长城防线尚在北宋手中,北宋若能及时反应,火速增兵各处险要隘口。无法在崎岖山区发挥骑兵优势的金军,是很难有所作为得。可惜,徽宗君臣们整日陶醉于“收复燕云”的丰功伟业中,无法自拔,哪有心思关注边廷要务。由于宋廷忙着郊祀大典,一些大臣认为边报不利会破坏喜庆祥和的气氛,竟压下未报。于是,警讯袭来,北宋却始终未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常言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天予北宋先机而弗取,就休怪金朝下手了。
十月,金太宗吴乞买以北宋屡屡背盟为由,下诏攻宋。金军兵分两路,西路军以左副元帅宗翰(粘罕)为统帅,自西京大同府(云州)南攻太原。东路军以南京路都统宗望(斡离不)、六部路都统挞懒为主将,自南京(平州)西攻燕山。金东路军连陷檀州、蓟州,并于白河击败郭药师的常胜军。其实,郭药师的常胜军已然不愿再为北宋卖命。故而初败后,郭药师没有继续凭坚固守,直接献城投降了,拥兵七万的常胜军也转投到金朝阵营。高大雄伟的幽州城,固若金汤的长城防线,及其扼守的各处险隘都被金军兵不血刃地拿下。再得到大批军需物资及兵员补充后,金东路军实力迅速壮大。并为其继续长驱南下,奠定了物资保障基础。
相比于东路军,金西路军的进展并不顺利。在接连攻克代、忻、朔、武等州后,十二月,金西路军兵至太原。宋太宗灭北汉后,为永绝后患,毁晋阳城,新筑太原城。太原狭小,周长仅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门,不过没有包砖的一座土城。又据《宋史》记载,驻于太原的童贯得知金军杀来,大惊失色,不顾部下苦苦相求,于十二月八日,逃离太原前线。气得太原知府张孝纯拍手长叹:“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童贯逃窜时,未作任何应敌布署,只留三千胜捷军于太原。照理说,城破兵寡的太原,在气势如虹的金军面前定是不堪一击。然而,在爱国将领王禀和太守张孝纯的主持下,英勇顽强的太原军民打退了金军一次次疯狂的进攻。孤城太原始终屹立于金军面前。曾让辽人闻风丧胆的完颜宗翰,使尽了浑身解数,仍就无可奈何。金西路军也遭到了惨重死伤。金初,女真男丁数目稀少,即便全民皆兵,算上契丹、奚、渤海、汉人等各族签兵,金军总兵力也不足二十万。此次伐宋,金军用兵十二万,东西两路各六万。据《靖康朝野佥言》记载,“(完颜宗翰)攻太原之寿阳……凡三攻,残敌之众万人,而竟不拔”。附于太原的寿阳小城便令金西路军折损了六分之一的兵力。整个太原攻坚战期间,金军伤亡之惨重,可见一斑。迫于无奈,完颜宗翰转而严密封锁太原,改以长期围困和饥饿来慢慢消耗太原军民。
当西路军受阻于太原城下时,金东路军一路攻城略地,直扑开封。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正月,金东路军进抵黄河天险,然而,南岸两万七千宋军不战自溃。金军四处寻船十余只,每渡仅步兵数十人,后得大船才得渡骑兵,从容数日,方才渡完。渡河后,金军将领慨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此),吾辈岂能渡哉!”金军的节节胜利,吓得宋徽宗急忙禅位于太子赵桓,东逃亳州。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明年(公元1126年)为靖康元年。为安抚民众,宋钦宗陆续将蔡京、童贯等“六贼”贬官流放或处斩。见北宋新君继位,完颜宗望大为担忧,生恐宋钦宗会重振士气,倾国力与金军拼死一决。毕竟,北宋国力远强于金朝,而金东路军又孤军深入,一旦退路被截,粮草断绝,全军将士断无生矣!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军惊疑不决,“犹豫未敢行,恐南朝有备,意欲还师”。当金军士气萎靡之际,尽知北宋虚实的郭药师劝谏完颜宗望,“南朝未必有备”,且“少帝(钦宗)复无英断,惟人言所惑,未必有人,不如姑行”。郭药师的一席话打消了萦绕在完颜宗望心头的重重顾虑。在短暂停顿后,金东路军再次全速南下。至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接连克相州、浚州,渡河取滑州,兵临东京开封。由于孤军深入的金东路军兵力不足,而北宋名臣李纲又率领广大军民予以金军卓有成效的顽强抵抗,完颜宗望屡攻开封而不能克。同时,各地勤王宋军也陆续赶到,完颜宗望见取胜无望,便见好就收,与宋议和。
其实,对北宋而言,无论战与和都是可选的。金军精悍,无可匹敌,但兵力不足。而北宋方面,算上战力最强的西军,以及其他各路勤王兵马,开封城下的宋军多达二三十万。若能指挥得当,占据兵力优势的宋军是有希望打赢得。议和亦可,只要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待兵精将勇之时,再挥师雪耻又有何不可。唐太宗不就是先忍了渭水之耻,而后才灭得东突厥吗。只可惜,北宋内部的派系过于尖锐对立,不光主战派和投降派之间互掐,主战派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而宋钦宗又缺乏合格君主所必须的坚韧果决,以及掌控各派的执政能力。于是乎,在各派间的游说下,优柔寡断的宋钦宗,始终举棋不定,是战是和,一波三折。
宋钦宗先是依从了主战派,但却没有采用主战派领袖李纲的稳妥战策,而是听信了急功近利的都统制姚平仲所言,连夜偷袭金军大营。姚平仲的方案太过冒险,连李纲都对此保持怀疑,但皇帝坚持,李钢也无可奈何。果不其然,宋军大败,姚平仲下落不明。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投降派李邦彦、李棁故意透露风声于金军,所以,金军才早有防备。没料想,经此一挫,宋钦宗又全面倒向投降派。为取悦金朝,宋钦宗又罢免了李纲、种师道等主战派。投降派李邦彦令不许得罪金兵,一霹雳炮手发炮后竟被枭首处死。完颜宗望欺宋钦宗怯懦,再攻开封城,但被勤王的西军击败,金军遂停止进攻。双方达成和议:金与宋为伯侄之国;宋割中山、太原、河间三府与金;除原应纳岁币外,增纳钱一百万贯、犒军银一千万两,此外,北宋以肃王赵枢留质于金。二月初十,金东路军撤退。完颜宗望渡河退返时,李纲、种师道等主战派力请派精兵趁金军半渡击之,但投降派压倒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而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还是投降派的坚决抵制,终又未成,老将军种师道气愤致疾,不久病死。李纲则被外调,掣肘之下,再无作为。
楼主:折冲万里  时间:2019-08-16 15:05:28
莫非删帖了

楼主:折冲万里

字数:8739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04 01:20:02

更新时间:2019-08-16 15:05:28

评论数:2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