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49)
韩绛,时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宋对西夏的作战前线。
在宋代,宣抚史最初职责是巡视地方,后来演变成地方军事统帅,位高权重。其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一般由二府高官兼任。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东府),为最高国务机关。
韩绛,此人甚为了得。仁宗庆历年间,他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探花郎。那年的科举,也是一期龙虎榜。状元杨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连中三元的奇才(解元、会元、状元)。榜眼王珪,文采了得,后来也官居宰相。他有个外孙女,叫李清照。
而位列韩绛之后的第四名,正是王安石。
韩绛的家族,更不得了。
北宋时期,韩氏为中原地区名门望族。当时,分相州韩氏和真定韩氏,两支韩氏均是名人辈出。
韩琦,相州韩氏的代表,后世称为梅花韩氏。其后人包括徽宗朝宰相韩忠彦、南宋权臣韩侂胄等。
韩亿,韩绛的父亲,真定韩氏的代表,因其家门前栽有梧桐,也被称作梧桐韩氏。陆游的祖父,陆佃,曾有诗云“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说的就是韩绛他们家。
韩亿,字宗魏,真宗年间进士及第。他博学多才,深受真宗赏识,后来还娶了宰相的女儿。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数任外官,颇有政绩。后来,到朝廷任御史中丞,执法不避显贵,得到仁宗的器重,担任副宰相,封陈国公,去世后谥号“忠宪”。
韩亿教子有方,八个儿子,韩纲、韩综、韩绛、韩绎、韩维、韩缜、韩纬、韩缅,全部高中进士,个个官居显要。
其中,韩绛、韩缜担任过宰相、韩维和父亲韩亿但任过副宰相,父子两代九人,竟有四位宰相。时人美誉,兄弟同胞八人三学士,祖孙共列一朝四国公!
所谓,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不过如此吧。
韩绛,虽是高贵显贵,却素有伯乐之名。他听多了朋友的赞誉,对这个叫蔡确的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巡视陕西各地的机会,提出专门约见蔡确。
论官职,韩绛为政府大员,蔡确,不入流的小官。
论家世,韩绛是豪门大族,蔡确,寒门陋户。
差距如此悬殊,韩绛礼贤下士,约见蔡确。这对蔡确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每个人一生,都有几次跳龙门的机会。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张试卷,答对了、答好了,走上康庄大道。但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还是一个个的人。所谓龙门,就在这些人的举手之间。
读书不易,但书就是书,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终究越读越薄。人,就说不好了,有时候交往越深,越觉得深不可测。人,阴晴不定、深藏不露,翻手是云、覆手是雨。对你笑的,可能袖里藏着刀;对你哭的,反而心里装着爱;来罚你的,可能变成帮你的;来帮你的,反而变成推你的。谁知道呢?
蔡确,是有过体会的。他只能尽其所能,精心做好准备。
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49)
韩绛,时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宋对西夏的作战前线。
在宋代,宣抚史最初职责是巡视地方,后来演变成地方军事统帅,位高权重。其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一般由二府高官兼任。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东府),为最高国务机关。
韩绛,此人甚为了得。仁宗庆历年间,他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探花郎。那年的科举,也是一期龙虎榜。状元杨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连中三元的奇才(解元、会元、状元)。榜眼王珪,文采了得,后来也官居宰相。他有个外孙女,叫李清照。
而位列韩绛之后的第四名,正是王安石。
韩绛的家族,更不得了。
北宋时期,韩氏为中原地区名门望族。当时,分相州韩氏和真定韩氏,两支韩氏均是名人辈出。
韩琦,相州韩氏的代表,后世称为梅花韩氏。其后人包括徽宗朝宰相韩忠彦、南宋权臣韩侂胄等。
韩亿,韩绛的父亲,真定韩氏的代表,因其家门前栽有梧桐,也被称作梧桐韩氏。陆游的祖父,陆佃,曾有诗云“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说的就是韩绛他们家。
韩亿,字宗魏,真宗年间进士及第。他博学多才,深受真宗赏识,后来还娶了宰相的女儿。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数任外官,颇有政绩。后来,到朝廷任御史中丞,执法不避显贵,得到仁宗的器重,担任副宰相,封陈国公,去世后谥号“忠宪”。
韩亿教子有方,八个儿子,韩纲、韩综、韩绛、韩绎、韩维、韩缜、韩纬、韩缅,全部高中进士,个个官居显要。
其中,韩绛、韩缜担任过宰相、韩维和父亲韩亿但任过副宰相,父子两代九人,竟有四位宰相。时人美誉,兄弟同胞八人三学士,祖孙共列一朝四国公!
所谓,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不过如此吧。
韩绛,虽是高贵显贵,却素有伯乐之名。他听多了朋友的赞誉,对这个叫蔡确的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巡视陕西各地的机会,提出专门约见蔡确。
论官职,韩绛为政府大员,蔡确,不入流的小官。
论家世,韩绛是豪门大族,蔡确,寒门陋户。
差距如此悬殊,韩绛礼贤下士,约见蔡确。这对蔡确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每个人一生,都有几次跳龙门的机会。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张试卷,答对了、答好了,走上康庄大道。但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还是一个个的人。所谓龙门,就在这些人的举手之间。
读书不易,但书就是书,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终究越读越薄。人,就说不好了,有时候交往越深,越觉得深不可测。人,阴晴不定、深藏不露,翻手是云、覆手是雨。对你笑的,可能袖里藏着刀;对你哭的,反而心里装着爱;来罚你的,可能变成帮你的;来帮你的,反而变成推你的。谁知道呢?
蔡确,是有过体会的。他只能尽其所能,精心做好准备。
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0)
决定人生命运的,是一场饭局。
看来,古人也未能免俗。
为了这顿饭,蔡确做了精心的准备,特意请了韩绛家乡的厨子,做的都是韩大人的家乡菜。陕西、河北,千里之遥,纯正的家乡菜,还是会让人,心暖暖的。
果然,一入席,韩绛眼见家乡菜,胃口大开,心情大好。当然,这只是开胃菜而已。蔡确准备的大菜,是他的文采,这是真正的硬功夫。宴席上,他为韩绛即兴赋诗一首。
诗云:儒苑昔推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
唐吏部,正是韩愈,汉淮阴,正是韩信。这两人,一文一武,韩愈是文坛领袖,一只笔纵横古今;韩信是军事天才,战必胜、攻必取。在韩姓先人中,他们是两座巅峰。韩绛,探花出身,又是统兵边帅,世人恭维他文武双全,这也是他最得意之处。
蔡确,瞄的就是这一点。他仅用十四个字,就成功地将韩绛推到,可与韩愈、韩信比肩的高度。这当然是文采。这更是马屁。但这样的马屁,又真是才气逼人,让人佩服。
果然,韩绛大悦。他不住地赞扬蔡确,绝非池中物。爱才心切,他现场手书一封,将蔡确推荐给东京开封知府。而时任开封知府,韩维,正是韩绛的五弟。
一切顺理成章。一场饭局,一首诗,蔡确成功跳过龙门。由陕西边陲之地,入了京城,由不入流的地方小吏,做了京官。
这看似容易、轻松愉快,实则万难。毫不夸张地说,不论古今,有的人,奋斗一辈子,也跨越不了这一步。对此,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想必都是感同身受。
跨越地域,难;登上新的舞台,难上加难。
人生,说到底,舞台最重要。人是万物之灵,人与人之间自有差别,有天才、有愚夫,但多数人的体力、智力,其实是差不多的。而人生命运的千差万别,其根本在于舞台。
站在什么舞台上,才能演什么戏。有些人,站在台下,看到台上人的拙劣表演,愤愤不平。其实,这是找错了愤怒的方向。关键是台上、台下,而并非表演的技能。无论才华,能上台,最重要。只要上了台,多学着点、多装着点,台下总有鼓掌的。假以时日、机缘巧合,就成了腕,也说不定。
对有抱负的人来说,舞台从来都是最重要的。
蔡确,胸怀大志,要的正是舞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rachelpjh 2020-04-22 23:37:18
说到底,舞台最重要
-----------------------------
哈哈哈
感同身受?
看来,您也是大有阅历之人。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1)
京城,当然是个大舞台。
大舞台上,也有更多的大人物。
韩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官场的能量,毫不逊色于哥哥韩绛。实际上应该更强,因为他出身非比寻常。
他是神宗皇帝的故人。当神宗还在藩邸的时候,韩维就是他身边亲信。准确的说,韩维算是他的老师。登基之后,神宗对韩维,依旧是言听计从。
这样的人,政治能量有多大?不言而喻。韩维府前,多少人趋之如骛。而蔡确,凭着韩绛的推荐,昂然入府。
韩维,受到哥哥的委托,自然对蔡确高看一眼。而蔡确,也确实很争气,见面一番答对,韩维很满意。他直接将蔡确安排身边,负责机要事宜。
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顺遂。对蔡确来说,短短数月间,傍上了豪门大族,顺利来到京城,还跟上了皇帝的红人。这样的际遇,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更重要的是,如今他与皇帝之间,只隔了韩维一个人。锦绣前程,似乎就在眼前。
安顿下来后,他打听了陈执中独子的情况,原来也在京城任职。不过,他没有声张,现在还不是有想法的时候。
他需要做的,就是等机会,就是积累,就是往上爬。
他以为,以现在的位置,机会多的是。没想到,屁股还没坐热,就出了岔头。韩维,由于朝廷变法党争,被调离了京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蔡确很沮丧。这就好比,狂风暴雨中,你刚顶了个荷叶,转眼就被大风刮走了。
新来的开封知府,叫刘庠。
此人博古通今,是名能吏。就连王安石,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其博闻强识、能力超群。据说,王安石主政变法后,门庭若市,很多人前来毛遂自荐,并由此飞黄腾达。王安石,却专门辟出一日,交代下面,此日只待刘庠,余者一律不见。可刘庠对此,却并不领情。 他对王安石本人没意见,但对新法,坚决反对。
这中间就有些微妙了。
韩绛,进士排名第三、探花郎,王安石,排名第四。这样的同年缘分,让韩绛、王安石成了至交。对于王安石变法,韩绛鼎立支持。韩维,韩绛之弟,也是支持变法的人。
蔡确,韩绛所荐、韩维所用。 蔡确身上,有明显的新党底色。而新来的顶头上司,偏偏是坚定的旧党骨干。蔡确尴尬了。
旧制,新任知府上任。衙门所有官员要行庭参之礼。具体来说,就是知府立于中庭,文武官员小跑着进来行礼。如是文官,知府站着受礼。如是武官,还要自报官衔姓名,知府则坐下受礼。
这日,刘庠上任。衙署中,所有人都向刘庠行了礼,独缺蔡确。刘庠诧异,质问蔡确何故?这难不倒蔡确,他早已准备。
他说,此礼源自唐末五代。当时,衙署中官僚,都由节度使个人征辟。换句话说是私人幕僚,并非国家官员。受人俸禄,向人行礼,无可厚非。太祖建宋以来,太宗、真宗,做过开封知府,因为地位尊崇,属官向其行礼,也是理所当然。如今,属官与知府,同朝为臣,共同侍奉天子,又有何理由要向知府行礼?
蔡确此说,有理有据,纵是刘庠博学,也无法反驳。上任之前,刘庠就做过功课,如今验证了,蔡确果然是颗钉子。他愤而向神宗上书,弹劾蔡确不受旧例、以下犯上。蔡确自知顶撞了刘庠,无法再安坐衙署,也主动上书请辞。
自古京官难做,蔡确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没想到,开局如此不利。再想想刚到京城的抱负,不禁黯然神伤。他默默收好行装,等着朝廷诏书,准备离京受贬。
数日后,惴惴不安中,他等来了诏书。
而诏书的内容,则让他大为意外。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似是故人1982 2020-04-24 23:21:30
继续顶
-----------------------------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2)
京城,最快的就是消息。
蔡确拒绝向刘庠行礼的事,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
很多人,拍案叫好。这里面,就有宋神宗和王安石。
神宗觉得,蔡确熟悉朝廷典故,反驳的有理有据,是个人才。王安石,对蔡确并不陌生,韩绛、韩维兄弟向他反复推荐过。王安石,只是公务繁忙,还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他罢了。无疑,这次事件是观察蔡确的好机会。
当时,最大的官场试金石,就是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导者,是变法的精神领袖。刘庠,保守派的重要骨干。王安石对他先礼后兵,一直在寻找机会,准备将他赶出京城。当此时机,蔡确硬怼刘庠,王安石自然心有所喜。
其时,新法开展的如火如荼,正是用人之际。王安石见神宗对蔡确颇有赞赏之意,便顺水推舟,正式向神宗举荐了蔡确。
命运,再一次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就这样,蔡确顶撞长官,不仅没有贬官,反而受到重用。
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名堂?或许是有的,蔡确应该是花了大心思的。他由边陲到京城,实属不易。换了个顶头上司,少了个庇护人,按说更应该隐忍以待时机。为了虚礼,出面顶撞上司,不惜冒着被贬出京城的危险,似乎不应该是蔡确所为。
他出生微寒,更加知道珍惜,生活不易,也更加知道隐忍。蔡确这看似自毁前程,不合逻辑的鲁莽行为,背后定有其符合逻辑的地方。真相,从来都需要探求。那些看似反常的事,换个角度来看,或许就合乎其理了。
换个角度看,蔡确所作所为,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秀,也是一种赌博。目的,就是给一个人看,王安石。
韩维离开了京城,韩绛远在西北,蔡确在京城已无庇护之人。他急于另外寻找靠山。而在当时,还有谁能比王安石更炙手可热,还有谁比王安石这个靠山更牢固?
其时,变法派和保守派,在朝堂上势如水火。刘庠反对变法,顶撞王安石,世人皆知。而他对抗刘庠,或许正是在向王安石递投名状?
当然,这中间是有巨大的风险。他毕竟初到京城,人微言轻,一旦王安石不接这茬,他可能就将常年潦倒在某个偏远州县。
好在,他赌成功了。从此,蔡确拜在了王安石的门下。而王安石对蔡确也很满意,很快便举荐他出任监察御史。御史,虽然品阶不高,但手握监察大权,举手之间、兴人废人,从来都是炙手可热的官职。
由薛向到韩绛,再到韩维到王安石,蔡确,终于找到了神宗朝最硬的靠山。
从此,他追随王安石,鞍前马后,成了变法派的一员悍将。蔡确,也确实有才华。办了几件漂亮事后,官职也是一升再升。
看上去,蔡确的升迁之路,谁也无法阻挡了。除非,他的大靠山,王安石出了状况。而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伪命题。
神宗、王安石,几乎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千古君臣之遇的典范。黄河水可能倒流,但神宗、王安石之间,不可能出现问题,王安石必将长期手握大权、推进变法,成就千年伟业。
可惜,很多人都看走了眼。
而眼尖的蔡确,却发现了神宗和王安石间细小的裂缝。
这对蔡确来说,又将意味着什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大家周末愉快!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最近涯叔不稳定啊
昨天又没更新成功
稍后!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3)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蔡确,是在颠簸中成长的,对危险有天然的敏感性。
如今,王安石是他的最大靠山。一旦王安石在神宗那里失宠,他则仕途难料。他现在的问题,是过于发力,在新法上表现过于坚决,对王安石则是跟的太紧。
官场之上,站队跟人固然重要,但跟某个特定的人太紧太急,却是大忌。一旦有变,连转圜腾挪的机会都没有。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坚定了蔡确的判断。
那年正月十四,王安石陪同神宗一起赏花灯。之后,皇帝又请他进宫看戏。这都是规定动作。既是规定动作,王安石也就循旧例而来。
可当他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宣德门时,事情有了变化。当时,在门口巡视的正是宦官总管张茂则。他不仅拦下了王安石的马头,还示意守门的卫士,不由分说将马夫暴揍了一顿。
虽是马夫,却是宰相的马夫。可即便马夫报出了名号,卫士们也没有收手,下手似乎还更重了。这让当朝宰相,王安石,目瞪口呆、颜面扫地。双方互不相让,闹到了开封府。开封府的有司官员,为讨好王安石,不由分说,就将卫士一顿暴揍。
这件事,很快引发了朝廷的舆论风暴。
新旧两党,各执一词。
令人奇怪的,是神宗的态度。变法以来,神宗对王安石言必听、计必从。他对王安石的尊敬,更是无以复加。可这件事发生后,神宗的态度却很暧昧。他既没有下诏安慰宰相,也没有处罚卫士,而是不置可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这很反常。事出反常,必有因。这点反常,让敏感的蔡确迅速捕捉到了。作为新党骨干,蔡确时任监察御史。他当机立断,决定上书神宗。
不过,上书的内容,却是替卫士说话,还顺带批评开封府溜须宰相。虽然,蔡确没有直接批评王安石,而是一副就事论事的样子,但这也无异于公然背叛。新党内部炸了锅。王安石,背后中刀,且来自蔡确,让他大为惊诧。
蔡确此举,还是在赌。是朝堂的舆论,特别是神宗的态度,给了他赌的勇气。结果是,他赌赢了。神宗接到他的奏章,虽然不置可否,但却私下对人说,蔡确忠于国事,可重用。
王安石很愤怒,因为蔡确的反水,更因为神宗的暧昧态度。他上书神宗,称宰相在宣德门内下马,是朝廷陈例,他不过依例而行。宫中卫士,敢当众羞辱宰相,背后定是有人指使。他再三强调,羞辱他本人不打紧,但断定这些人是冲着新法来的。简单地说,他认定这是政治事件,是旧党籍此攻击新法。
至于,这些人是谁,王安石没明说。但他反复提张茂则。张是宫中宦官之首。能让他出手的,除了皇帝还有谁?自是两宫太后,这不言而喻。
神宗明白王安石的意思,但却没法接这个茬,只能和稀泥。当然,和稀泥也是一种态度。他令人查宫中条例。言下之意,是希望当成治安事件处理。
没想到查了一圈,也没什么固定说法。不过,有位三朝老臣明确地说,他从来都是在宣德门外下马。有了老臣这句话,神宗把手向王安石一摊。王安石,则只能生生咽下了这口气。
很显然,神宗和王安石之间的裂缝,在慢慢加大。
蔡确是则是名利双收。他的断然出手,不仅为自己博得直名,升了官,还由此获得了神宗更多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籍此与王安石拉开了距离。自此,他依旧是新党骨干,但却不再依附王安石。这点至关重要。
其后不久,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多次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这下,神宗也没法再和稀泥了。
如日中天的王安石,终于被罢了宰相。很多跟他又紧又急的人,不仅闪了腰,甚至落了马。新旧两党勾心斗角,权力斗争翻云覆雨,看的蔡确心惊肉跳。
好在,因为提前布局,抢先出手,他不仅安然无恙,还仕途看涨。接替王安石的,正是他的官场伯乐,韩绛。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大家周末愉快!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4)
韩绛,王安石同年好友,新法支持者。
神宗任命韩绛接替王安石,意思很明显。他只是否定王安石,并不是否定新法,新法还要继续推进。他只是希望用换人的做法,来平息朝臣对新法的不满。
实际上,韩绛也是一肚子不满。他是支持新法,但对王安石的很多做法,也大不以为然。昔日好友,如今最大的公约数,是都主张变法。不同的是,王安石更激烈,而韩绛则温和的多。
或许,正是因为对王安石的不以为然,所以对蔡确背后捅了王安石一刀,韩绛也选择性地忽略了。
伯乐主政,蔡确,依然是新党核心人物。他当然希望,伯乐就这样干下去。可韩绛坐上相位,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个火山口,根本坐不住。很快,他便极力劝神宗,召回王安石。
事实上,王安石罢相后,虽然新法还在继续,但神宗并不满意。随着朝堂上,要求王安石复相的呼声越来越高,神宗也就顺水推舟,召回了王安石。
这一下,让蔡确心惊肉跳。好在,王安石复相不过一年多,还没腾出手来收拾蔡确,就再次去职。而在此之前,韩绛也自请去了地方任职。朝堂之上,又是一轮人事洗牌。
数年间,伴随着新旧党争,朝政波谲云诡,人事变化无常。
蔡确,躲过一劫又一劫,闪过一箭又一箭,不仅没有倒下,还在迅速成长。不仅是官职累有升迁,政治手腕也越发老练。渐渐地,他已不再依附某个人,似乎也不再需要某个特定的靠山了。就连伯乐韩绛的离去,他也不再感到惊慌失措。
事实上,经过几次精巧的设计和果断的出手,他不仅连续扳倒几个朝中重臣,还赢得神宗的信任。转眼,他已官居御史中丞。
在西汉,监察机关叫御史府,东汉以后叫御史台,明清叫都察院。御史台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所谓三公九卿,御史大夫即属三公之一,是顶级高官。自唐朝以后,御史大夫不常设。宋代,也只是作为荣衔。因此,御史中丞,就是御史台实际上的最高长官。
蔡确,已成功迈入大宋官场顶层。换句话说,朝堂之上,他自己已成为了山头。面对脚下的东京城,他开始有了主人的感觉。
既然当家作主了,有些事,就可以认真张罗了。比如,父亲的临终遗愿。当年陈执中对父亲的羞辱,这些年来,无论逆境、顺境,无论落魄、发达,他从来不敢忘记。
如今,他身居高位,终于可以复仇了。他只需要一个机会,或者是借口。而机会,居然说来就来,而且还是对方主动送来的。送机会的人,正是陈执中的独子,陈世儒。
他卷进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哈
感谢大家支持!
才发现
不知不觉
帖子已经40页了。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哈
感谢大家支持!
才发现
不知不觉
帖子已经40页了。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5)
陈世儒,世家子弟,生在东京、长在东京。
其父陈执中,在仁宗朝两度出任宰相,权倾一时,门生故吏遍天下。生母张氏,妾室出身,为陈执中生下独子。其父去世时,生母还很年轻。考虑到陈执中嫡妻尚在,怕张氏受到冷落,仁宗特意关照让张氏进道观做了道士。
陈世儒,自幼锦衣玉食,长大后,顺利考中进士。仕途上,也是顺风顺水,做到了国子学博士。在宋朝,国子监是全国教育主管机构,也是全国最高学府。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国子学的学生,以朝中三品以上大员的子弟为主。国子学博士,官阶正五品以上,官高而位崇。
北宋开国以来,崇文抑武,文人地位很高。陈世儒,宰相之子,家境殷实,又在国家最高学府任职,地位尊崇,生活悠闲,真是岁月静好。
妻子李氏也是高官之女。李氏的母亲,也就是陈世儒岳母,是前朝宰相吕夷简的女儿。吕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到了神宗朝,吕夷简之子吕公著,也是朝廷大员。不过,他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是旧党的领袖人物。
所有的一切,源于陈世儒的职位变动。
不知出于何故,陈世儒被朝廷调任地方,去今天的安徽太湖任知县。或许,他是受到了朝廷新旧党争的牵连被贬。当然,也有可能是朝廷要重用他,让他去地方历练,积累地方行政经验。
不管如何,对大宋官员来说,进出京城、起起落落,实为平常事。只是,陈妻李氏,流连京城繁华,十分不愿意离京。可是,皇命难违,只得恨恨上路。除了悠然生活被打破,心中不快;最重要的,还是心有不甘。
原来,婚后不久,陈世儒嫡母去世,他便将生母张氏由道观接回家中奉养,好让她享受天伦之乐。遗憾的是,婆媳俩脾气不和,关系处得极其糟糕。
如今,李氏想到,他们夫妇就要远离京城、去到穷乡僻壤,而老太太却能留在京城府邸、安享清福,心中就恨得牙痒痒。而且,此去太湖,还不知道何年能归?如此,京城偌大家业,就完全落入了老太太之手,这让李氏实在难以接受。
怒气郁积,离京前,李氏居然恶狠狠地,当众对家中奴婢说,如果博士(陈世儒)戴孝居丧,我当重赏你们。这就是,咒老太太早点死啊。
这句话,要命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帖子到了40页,
也是不惑之年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迅哥儿i 2020-04-28 21:10:26
楼主加油更啊,正到精彩之处
-----------------------------
哈哈哈
稍后片刻
正在奋力更新中。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0-04-28 22:36:37
为不惑之年顶一个!人生共勉,生活共进。
-----------------------------
哈哈哈哈
看来颇有感触啊!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6)
不仅要命,而且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命。
如果李氏知道,她的这句话有多蠢,将会给她和她的家人,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她可能宁愿咬断舌头,也不会说出口。
祸从口出。四个字而已,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智慧。任何人,任何时候,无论得意,还是消沉,无论飞黄腾达,还是落魄街头,管住嘴,永远都是必要且必要的。
这边,陈世儒夫妇刚到太湖不久,官椅还没坐热,京城就传来丧报,生母张氏病亡。母亲病逝,官员按制要丁忧三年。陈世儒带着李氏,回到了京城。
生老病死寻常事。但很快,这件事起了轩然大波。
陈府有下人到官府报案,称张氏并非自然亡故,而是死于谋杀。有人报官,官府就得查。开棺验尸,结果骇人听闻。张氏不仅中毒,而且脑门上还被钉了数根铁钉。凶杀无疑。
据说,这就是包青天里《铁钉案》的故事原型。
京城内、宰相家,出了如此大案,一时间舆论大哗。所有人,都在追问同样的问题,谁是凶手?谁又如此丧心病狂?
嫌疑人,很快便锁定了陈妻李氏。
她的那句话,让人浮想联翩,早被告到了官府。没多久,李氏和身边婢女数人被下了大狱。严刑之下,这些女流哪能吃得消,很快供认不讳。婢女们供认,她们是受李氏授意,先在张氏饭菜里下毒,不料张氏毒而未死,便又将铁钉钉进其脑门,直至丧命。
听上去,耸人听闻。这得有多大的仇啊。
可说到,杀人动机,则令人不可思议。李氏之所以要杀老太太,除了泄平日之愤,居然只是想借此让陈世儒丁忧,以便早日由太湖返京。这真是神逻辑。
可无论是否符合逻辑,但牵扯到陈世儒了。那么问题来了,此案果真是李氏一人谋划、一人授意吗?陈世儒是否知情,他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京城内外议论纷纷。
据说,神宗闻之震怒,要求彻查到底。
由此,陈世儒,也被下了大狱。不过,陈拒不认罪。
鉴于皇帝亲自关注,且影响恶劣,案件便被移交到了开封府,由知府苏颂主审。苏颂,为人正直,素有贤名。
他在审案时,不仅陈世儒拒不认罪,甚至李氏也称是屈打成招。苏颂复核证据,也觉得案件疑点众多。唯一有人证的,就是李氏说的那句话。即便,据此定了李氏的罪,那又如何证明与陈世儒有关呢?
在他看来,陈世儒应该是冤枉的。母子亲情,人伦之始。仅仅为了回京,便谋杀生母,逻辑上实在说不通。而且,陈世儒宰相之子、进士及第、饱读诗书,也不应该干出此等猪狗不如之事。
可惜,很多人不这么认为。面对这桩人伦大案,朝堂上下,喊杀一片。苏颂左右为难,伤透了脑筋,案件搁了下来。
但显然,有人不希望案子搁置。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苏颂被人告发了。有监察御史向神宗上奏,说他在数年前处理一起普通案件时,故纵嫌犯。后经查证,确有量刑过轻的嫌疑。如此,苏颂被贬出了京城,也交出了陈世儒案的办理权。
案件,被上交到了大理寺。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57)
大理寺,朝廷掌握刑狱的最高机构。
从这时起,案件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朝廷大员,被牵扯了进来。看上去,它由一起刑事案件,已演变成政治案件。
陈世儒,毕竟是宰相之子,家族势力雄厚,父亲的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其岳母,也是宰相的女儿。两大宰相家族,能量自然非常寻常。让这样的家族坐以待毙,实在太难了。
特别是陈世儒岳母,爱女心切,心急如焚,在京城四处活动、到处托请。她知道,要救女儿,就得先救女婿。形势危急,她也就不再顾虑,终于找到了哥哥吕公著的府上。
所有这一切,应该都被人看在眼里。当吕公著终于被卷进来时,有人背后一定乐开了花。要知道,吕公著,不仅是陈世儒岳母的哥哥,还是旧党的领袖,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反对力量。有人,正等着他入网呢。
果然,很快就有监察御史上书神宗,弹劾吕公著干涉司法,包庇私人。结果,吕公著被查,两个儿子被牵连,一个侄子还因此下狱。至此,案件已有失控的趋势,大理寺官员已无法掌控。
于是,案件再次被移交。这次到了御史台,由神宗委派的亲信大臣直接督办。在其主导下,事态越发扩大,牵连的人也越来越多。受到牵连的,除吕公著父子,甚至还有苏颂。他也是旧党人士,虽早已被贬外地,也被抓回京城投入监狱。相继被下狱的,还有吕公著的侄子、女婿,甚至还有司马光的儿子等。司马光,旧党的最大人物。
很显然,有人在编一张大网,想借机将旧党的头头脑脑一网打尽。眼看大鱼就快落网了。京城流言四起,气氛异常紧张,吕公著,甚至司马光,入狱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当此关键时刻,收网的动作却停了下来。
应该是神宗,也只有他,才有叫停的能力。
案件刚开始,神宗要求一查到底,不惜蔓延牵扯。如今,范围越来越大、只待抓人,他又叫停了。这背后的原因,很有些诡异。史书并没有记载这其中的曲折。
或许,在前期,神宗受了某些人的鼓动,想借此案件,采用雷霆手段,一鼓作气将旧党势力扫空,为变法开路。最后,可能还是不诛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让神宗冷静了下来。
下面人,揣摩上意,很快就做了结案处理。
当陈世儒的案卷,最终报给神宗时,他重新念起了当年陈执中的功绩。叹息道,宰相只有这个独子,可否留下来上坟祭祀?
或许,他已意识到陈世儒是被冤枉的,至少罪不及死。而且,他如此表态,应该不仅是怜悯陈世儒,也包括对这起案件牵扯蔓延的反思和愧疚。
可惜,神宗虽有菩萨心肠,办案人却坚持己见。
最终,陈世儒夫妇及婢女等19人,被判处极刑、斩立决。另有7名家奴被判死缓。至此,陈案告结。
滔天巨浪过去,东京又恢复了平静。很多被牵扯的人,最终也都平安落地。包括苏颂,他被关押许久,一度已绝望,最终也无罪释放,后来还官至宰相。
一波三折的案情,让人唏嘘不已。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案件,会发现,似乎有种力量一直在左右案件的发展。而这种力量,影影绰绰地都指向一个人。
不错,正是蔡确。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