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09)
永乐之败,几乎宣布了神宗新政的破产。
事后复盘此战,神宗依然难辞其咎。
在永乐城战死诸将里,有位叫李舜举的人。此人宦官出身,久历兵事,也参与了五路伐宋,算是知兵之人。在永乐筑城及后来的守城战中,他是徐禧的副手,最后城破殉国。
据说,他在临死之际,扯下衣袍给神宗写了封绝命书。书中,他明确提及,永乐之败,首在神宗用人不察,误用了徐禧;最后他死谏神宗,切不可再轻视夏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知神宗接到李舜举的绝笔书,会作何感想?
徐禧,确实是用错了,大错特错。
无疑,徐禧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善于揣摩心思。他琢磨透了神宗的心思,所言之事、所献之策,多能挠到神宗心痒之处,以此换来高官厚禄。
如果仅此而已,也就算了。偏偏徐禧,还是个赵括式的人物,天天将军国大事挂在嘴边。这样的话说多了,他还真以为自己是军神再世,而偏偏神宗还就信了他。
到了西北前线,徐禧独断专行、排斥异己。比如,筑城之计原本是沈括所提,何况他久在边关,熟悉边情边民,可徐禧刚刚到任就将沈括挤到一边,让他根本插不上话。
沈括素有城府,未与徐禧当面争执而已。不过,后来他领兵救援遇阻他去,虽有救援绥德之名,实际上有无负气的成分,未有可知?
至于,徐禧与种谔交恶,更非恰当。作为主帅,他不能笼络部下,对种谔这样战功赫赫的老将傲慢无礼,是非常不智的。后来永乐城被围,种谔作壁上观,固然罪不可赦免,但徐禧跋扈在先、伤人至深,也是实情。
纸上谈兵之人,多教条。夏军渡河,本是半渡而击的良机,徐禧却以王师自居,贻误战机。面对数倍夏军,他又执意出城野战硬碰硬,最终被击溃围城。
徐禧,如果仅仅用兵有误,还可商榷;但其有一条无论如何不可原谅,那就是他对城中百姓的态度。
当时,他带领十余万民夫筑城。城刚修好,夏军先锋已至。不过,当时夏军人数有限。如果徐禧此时,派选锋军出城杀出条血路,至少可以让城中民夫安然撤走。如此就不至于出现,后来十余万民夫渴死、被杀的惨剧。再说,没有民夫拖累,即便后来被围城,突围也相对容易。可惜,徐禧从未替这些百姓考虑。他坐守城中,一心期待与夏军主力决战,建立不世之功。如此功名之心,实在令人齿冷。
好在,徐禧最终城破殉国,算是为他的诸多错误挽回了些许。可惜,二十余万军民啊,为他的愚蠢、傲慢、教条和建功立业的狂妄自大做了陪葬。
当然,神宗的远大志向,也一并被徐禧葬送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是残酷的。真正的大将,军事家,绝不是喊打喊杀、嗜血嗜杀之人。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是战略上的高招,也包含着慈悲之心。
可惜,徐禧这个书呆子,完全不懂。
与那些死去的冤魂相比,他虽战死,犹不可赦。
倒是大宋始终善待死难的将士。神宗闻徐禧殉国,涕泣悲愤,为之不食,追赠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曰忠愍,并拔擢其家族二十人为官。
如此厚遇,徐禧地下有知,当愧不能言吧。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0)
永乐城之战,夏军大获全胜。
这是梁太后的胜利。
公元1081年,宋军五路伐夏,梁太后大胜。次年,宋军筑永乐城,夏军克城灭敌,梁太后再胜。挟两胜之威,梁氏在西夏的权威也登上了巅峰。
梁氏,本欲乘胜追击,夺回被宋占领的全部土地。迫于形势,不得已休兵罢战。久历兵戈,连年征战,西夏国内无数良田荒芜,无数党项男儿战死,无数百姓家庭带孝,民生凋敝,百姓生活无计,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到了崩溃的边缘。至此,这场因为梁氏擅权、幽禁皇帝秉常,引来的宋夏大战,以西夏惨胜而告终。西夏国小力弱,即便是胜仗,也是不堪重负。
事后来看,梁氏心里清楚,无论打着什么样的幌子,这些杀来杀去、尸横遍野的战争,都是为了权力斗争,而那些战死沙场的兵士、无辜枉死的百姓,不过都是野心的殉葬品。
不知梁氏是否有过触及灵魂的反省,至少这样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她多少有了些悔悟之心。之后,她主动与秉常和解,母子的关系有所缓和。太后、皇帝的和睦相处,也换来了西夏百姓的修养生息。对宋朝,母子俩也主动遣使求和,算是帮神宗捡回了一点面子。
永乐城之战次年,公元1083年,秉常的长子乾顺出生。虚龄四十岁的梁太后,抱上了孙子。这更是大大缓和了梁氏母子的关系,甚至直接改变了梁氏许多。
此后的日子,她似乎洗净了手上的血,常年住在深宫里,每日含饴弄孙,成了位慈祥的祖母。除了重要的军国大事,秉常也几乎恢复皇帝的权力。
两年后,来到公元1085年,这是宋、夏两国的大年。
二月,西夏国相梁乙埋去世,梁太后任命其长子梁乙逋继任国相。
四月,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
六月,西夏梁太后正式宣布撤帘归政,秉常再次亲政。
十月,梁太后去世,享年41岁。
自公元1067年到公元1085年,神宗前后在位19年;
自公元1068年到公元1085年,梁氏前后掌权18年。
宋神宗、梁太后,一男一女,作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强人,几乎同时登上宋、夏的政治舞台,一样手握乾坤、一样志存高远,这也注定了他们两人的碰撞。
双方你来我往、明争暗斗了十几年,几乎成了老冤家。在抛下无数暴露荒野的尸骸、留下无数支离破碎的家庭后,这两个心有不甘的人,又在同年驾鹤西去。
如果做个结论,这两人到底谁输、谁赢?
此外,不要忘了,梁氏也是汉人。
这有点意思。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1)
该怎样评价梁氏呢?
她的人生,至少有三个注脚,美貌、心机和权力。
是的,她有倾国倾城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正是这般绝色,让她在凉州城名声鹊起,引来了四方无数的目光。
她是汉人,估计也听过红颜薄命的讲法。不过,她在胡地生长,应该是不信这迂腐之说的,何况还有最好的榜样在前面,那便是没藏黑云。
有榜样的路,再难也有方向。
靠着过人的心机、出众的美貌,她令当朝国相没藏峨博的公子折服,成功嫁入了国相府。到这时,这世界上多数的女性,可能都会停下脚步,这几乎已是人间富贵生活的顶峰。荣华富贵、庭院深深,相夫教子、悠悠岁月,这不正是很多女性追求的极致人生吗?
可,梁氏没有停步,她有更高的追求。或许,到这时,她才真正明白,她所追求原本就不是富贵,而是权力、终极的权力。为此,她将绝世的容颜化作无往不利的大杀器,工于心计、精心策划了与少年天子李谅祚的致命邂逅。果然,她的魅力让谅祚神魂颠倒、甘愿臣服。
接下来,她反手一击,毫无犹豫地摧毁了曾经生活的相国府,摇身一变,成了母仪天下了西夏皇后。再生下皇子秉常,母以子贵。最终在谅祚去世后,以太后之尊登上权力的巅峰。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神操作,任何环节单独挑出来,其难度系数都令人咂舌。很多人,终其一生,一件都办不成。
不过数年,梁氏就从西北边地走进京城,从相国府走进皇宫,成为了西夏 。其人生曲线之陡峭,令人不敢直视。
至此,在权力的舞台上,她已经登峰造极。即便在与大宋的多次武力争雄中,她也毫不逊色,甚至占着上风。作为女性、作为皇太后,她既能率军出征、亲冒矢石,又能坐镇京城、运筹帷幄,如此这般,确非常人所能比拟。
若是帝王,倘能有此作为,那也是一代雄主。
作为政治女性,历史上能与其匹敌者,不过寥寥数人。 无疑,作为政治人物,她所掌握的最高权力,取得的人生高度,已令无数人难以望其项背,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如此人生,当心满意足、无憾矣。
不过,作为女人,梁氏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光景?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2)
皇后、皇太后,是梁氏的尊位。
而作为女人,她是没有名字的。当然,她应该是有名字的,只是史官们或许是不屑、或许是不敢,又或者后人故意抹去了。总之,她没有了名字,无论是芳名、还是乳名,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来。
所以,我们只能称呼为梁太后,或者梁氏。想想也真是滑稽,这位执掌西夏权柄多年的政治强人,最后却是个无名氏。
很多时候,历史的演变和政治强人的初衷,就是有着如此巨大的出入。强人虽然可以改变历史,但历史自有其天道。那些妄想摁着历史的脖子,希望其完全屈从于个人野心的所谓强人,终究会被证明不过是个笑话。
具体到梁氏,作为女性,她首先是被自己的容貌绑架了。
天生的国色天香,就是她与生俱来的枷锁。那些络绎不绝的登门求婚者,所看重的也不过是她的姿色。她看似有选择的权利,其实不然。来者非富即贵,她不选择这个,就得选择那个。她最后选择没藏峨博的公子,也不过就是在富贵之间,选择看似最盛的那个而已。
她的绝世美颜,也是她与谅祚偷情的导火索。而这却是条不归路。无论她是主动还是被动,客观上她都处于了万劫不复的边缘,只是老天垂青,她火中取栗得逞,侥幸逃脱而已。
或许,她原本以为当上了皇后,就可以与谅祚双宿双飞,从此过上好日子。可惜,谅祚生性好色淫乱、凶残暴虐,梁氏的日子并不好过。到后来,谅祚对她已没有多大兴趣,甚至已有厌弃之意。按照谅祚的性情,如果再寿长几年,他废掉梁氏再另立新皇后、新太子,也并非没有可能。在这方面,谅祚父亲元昊的例子就在眼前。
谅祚死了,梁氏成了寡居的太后。虽然她没有了被废的危险,但天阶夜色凉如水,从此就是后宫寡居的孤寂生涯。即便她后来有了男宠,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敢过于张扬。
更痛心的是,梁氏与儿子的关系始终非常紧张。尽管秉常是她的独子,但他们母子之间却没有脉脉温情,有的只是尔虞我诈的权力争斗。
原本,她还有个女儿,但为了拉拢吐蕃人,她忍痛将其嫁给了吐蕃领袖。后来,西夏、吐蕃反目,这个女儿也就成了泼出去的水,母女再无相见之日。
如此这般,作为女人,梁氏又是怎样的苦不堪言?
直到乾顺出生,梁氏做了祖母,抱着襁褓中的孙子,似乎才真正找回了人间乐趣。人生最后的三年时光,她与孙子朝夕相处,这应该是她走进京城、走进皇宫,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而这样的幸福,却与地位无关、富贵无关、权力无关。这就是普通人的幸福。作为女人,梁氏折腾了一生,走过千山万水,踏过尸山血海,才发现幸福原来如此简单。享受着简单幸福的同时,不知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慨万千?
毫无疑问,作为政治人物,梁氏一生光彩夺目,令人高山仰止。不容置疑,作为女人,她不过是权力争斗下的可怜人。
在离世前数月,她终于将紧握多年的权力还给了儿子。
权力,这个她追逐一生,纠结一生,又束缚其一生的东西,从此与她无关了。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她最希望的,可能就是儿子和她们梁家相安无事了。
可惜,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3)
人死如灯灭。
闭上眼,这个世界就与梁氏没有了丝毫关系。
西夏,换了主人。皇帝李秉常,国相梁乙逋,皇后梁氏,即小梁后,这三人之间又是好戏连台。
可惜的是,这三人同场演出的时间太短。作为皇帝,原本的绝对主角,秉常仅演了几个月,就愤而辞演,驾鹤西去了。
梁太后去世仅十个月,公元1086年8月,秉常忧愤而死,享年25岁,庙号惠宗,谥号康靖皇帝,葬献陵。
秉常是被气死的。气他的人都姓梁,大小梁后,一个母亲、一个皇后,两任国相,一个舅舅、一个表兄。秉常一生都活在这四个人的阴影里,他最终能做的也只能是愤而离世。
李秉常,贵为皇帝,却是个可怜人。
和父亲谅祚一样,秉常也是父母偷情的结晶。不过,他比父亲幸运,因为谅祚和梁氏快刀剁了没藏峨博全家,所以他能光明正大的出生在皇宫,享受着皇长子所有的荣耀。而且,他还是由亲生母亲抚养长大的。
不过,这只是看上去的幸福。母亲梁氏心机如渊、专横跋扈,父亲常年征战在外、凶残多淫,这对偷情时如胶似漆的情人,组成的帝王家却是冰冷异常。小秉承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的温暖,反而形成了懦弱无谋、胆小怕事的性格。
5岁时,父亲病故,秉常登基,凡国家大事皆决于母亲之手。十年后,太后还政,秉常开始亲政。
15岁的秉常,毕竟是热血少年,再懦弱的性格,有了皇帝身份的加持,也会变的雄心万丈。他想摆脱母亲和舅舅的束缚,想要有一番作为,成为真正的皇帝。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拿回属于皇帝的权力。
拿回权力,这又谈何容易?
很快,在少年天子身边聚拢起一群人,以皇族和部落首领为主。他们很多人被梁氏夺了权,想着靠年轻的皇帝搬回局面。这些人渐渐形成了帝党,与梁太后为首的后党争锋。这些人不断地给皇帝出主意,要夺权、要乾纲独断、要振兴祖业。不知道,有没有人劝秉常稍安勿躁、忍辱负重?渐渐地,亲政后的秉常变的越来越激进。
一方要拿回权力,一方死死护住权力。如此这般,即便是母亲和亲生儿子,纷争也是在所难免了。
渐渐地,梁太后和梁国相感到了不安。这种不安,本质上是对失去权力的恐惧。毕竟,权力只有牢牢抓在手里,才会踏实,才会心安。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权力不仅是春药,也是救命药。没有了权力,无论多么显贵的人,本质上都是砧板上待剁的鱼肉。
帝党、后党,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4)
令人好奇的是,在西夏的这场激烈内斗中,宋朝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是保持旁观中立,还是积极介入呢?
从后来的情况看,宋朝很可能介入了西夏的帝后之争。不但介入了,而且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秉常。或许,正是有了宋朝的大力支持,相对弱势的秉常才有了更大的信心。
从现实的角度看,宋朝想介入是完全有条件的。
在当年的辽、宋、夏之间,人员往来频繁、商贸交流繁盛,在对方首都有很多己方的常驻人口。这些人,很多假托商贩之名,担任着刺探情报、收买联络的特务工作。据说,当年大宋的东京城就遍布辽和西夏的情报人员。辽、夏能如此,宋朝自然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其实很正常,相比较军事冲突,介入对方的宫廷政治、培植亲善力量,以小成本博取大收益,是非常自然之事。
至于宋朝选择支持秉常,更多应是出于天然的道义感。名义上,大宋是西夏的宗主国,秉常是受封的夏国王,支持他更符合道义,也更符合宗主国的身份。
此外,就神宗而言,他是皇帝,支持秉常也更合乎情理。
后来,秉常与母亲发生冲突,导火索就是他想派使者去宋朝联络被梁氏发觉,直接导致了使者被斩、秉常被囚。这对于大宋和神宗,自然也是打脸的事。
梁氏此举,就是对大宋介入西夏国事的激烈反应。
所以,宋神宗的五路伐夏,除了想乘着西夏乱局获益,还有强烈的挽回面子、教训梁氏的味道。
遗憾的是,大宋的政治和军事介入,都碰了一鼻子灰。
宋朝外援的不利,也让秉常彻底死了心。在这场他与母亲和舅舅的权力大战中,他输的很彻底。相比较而言,同样是对付舅舅和母亲,他比父亲谅祚差远了。
满打满算,秉常从亲政到被囚也不过五年时间。即便这五年,他也只是名义上的亲政而已。再后来,他虽然回到了皇位上,但是母亲梁太后挟着连胜宋朝之威,权势和声望更隆,秉常就活的更加卑微了。
在那些幽暗的日子里,秉常生活里唯一的亮色,就是生下了儿子乾顺,这几乎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或许,正是靠着祖母和孙子间天然的血脉亲情,他才能继续坐在皇位上。
当然,只要能坐在皇位上,他就还有机会拿回权力。毕竟他还年轻,时间站在他这一边。一年后,舅舅、母亲先后离世,秉常终于迎来了大权在握的曙光。可惜,正当他欲大展身手时,才发现国相表兄、皇后表妹,比舅舅和母亲更难对付。更重要的是,经过上次的惊吓,他早已没有了再次奋力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绝望之下,数月后,秉常忧愤离世。
这就是西夏第三位皇帝的一生,乏善可陈、窝囊到死。
这样的人生,说可怜似乎都不够。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5)
史官所言,往往晦涩含混,需要后人自己去体会。
比如说,秉常的忧愤而死,就令人挺疑惑。
按说,在母亲和舅舅的淫威下,秉常已经生活多年,终于熬到了他们去世,自己再次亲政。有如此经历,即便有皇后和国相的掣肘,也不至于那么快就气死了,难道多年隐忍修炼的内功,突然就不管用了?
历史的真相,迷雾重重。
有没有可能,秉常是死于非命?如果是的,那下手的人会是谁呢?相比较而言,新一代的梁氏兄妹嫌疑最大,而拿大主意的,很可能正是小梁后。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位小梁后。
与姑妈大梁后不同,她出生在西夏帝国的首都兴庆府。凉州,是父亲和姑妈老家,那是多么粗陋不堪的偏远小城。她出生时,父亲已是国相,姑妈已是太后,表兄已是皇帝,妥妥的西夏的第一豪门。如此出身,贵不可言、富贵之极。
她的人生路线,生来就被注定了。进宫,嫁给皇帝,做皇后、生皇子,接着做太后。这些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当然,她也遗传了梁家的美貌基因,在富贵之外,她也有着令人惊叹的姿色。这样的富贵、这样的容颜、这样的人生路线,真是天选之人。
可惜,如此天选之人,却在品德和素质上非常不堪。说到底,人的品质是在环境里磨砺出来的,是在苦难中浸泡出来的,是在人情冷暖下熏陶出来的。如果去掉了这些淬炼的过程,直接给予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往往会毁掉一个人。
小梁氏,就是被这样毁掉的。当她还待字闺中时,原本应是天真无邪、貌美如花的少女,其专横跋扈之名却早已传遍了兴庆府。皇帝秉常,当然是见过表妹的,也肯定知道她的骄横和跋扈。无奈的是,作为表兄,他可以绕着走,作为皇帝,他却无法躲避,她是注定的皇后人选。
公元1082年,在姑妈和父亲的安排下,小梁氏嫁给了皇帝,成为了小梁皇后。国相嫁女,太后娶媳,都是梁家的事,秉常作为皇帝、作为新郎,没有太多发言权,只能默默接受。
入宫后,小梁皇后便垄断了秉常。自此,皇帝只能专宠她一人,闲杂人等只能回避。很快,她便如愿生下了皇长子李乾顺。身为皇后,又生下皇子,她的大位彻底坐稳。
从此,在小梁后眼里,秉常倒像是个多余的人。尤其在两年后,随着姑妈和父亲去世,她的这种感觉越发强烈。而秉常,也很配合的在几个月后,忧愤而死了。
大梁后掌权,毕竟母子连心,秉常虽然忧愤,但生命无虞、生活无忧。小梁后掌权,他就很快撒手人寰。想来,秉常应是带着两行清泪,无比悲伤、无比留恋的离开了人世。
那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呢?秉常又是在怎样的挣扎后,满脸血污的悲惨死去?他望向人间最后的一眼,看到了什么,是如蛇蝎般的枕边人,还是不足三岁的幼子?这些都没人知道。
秉常驾崩,小梁后成了皇太后,独揽朝廷大权。这是西夏历史上,自没藏黑云、大梁后以下,第三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史书没有记载小梁后的出生年月,她既是皇帝表妹,秉常25岁驾崩,那小梁氏登上太后之位时,也不过二十出头。相比前两位,她的皇后、太后之路顺风顺水,以至于她的能量都没有机会完全释放,只好留到太后任上大干一场。
是的,她早就盯上了大宋。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6)
公元1086年,三岁的李乾顺继位,小梁太后掌权。
这年,宋天子是刚刚继位的哲宗。皇帝年幼,大宋也是女人当家,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时年,高氏54岁,梁氏20多岁。两个女人,分别主宰着两个国家。年轻人更有冲劲,小梁后很快便发起了攻击。
为什么梁氏一上来就要与大宋为敌?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她汉人的身份困境。
和大梁后一样,她必须表现的更加背弃汉家故国,才能巩固统治西夏的合法性。再有,她和国相兄长掌权,西夏皇族和部落首领多有不服之人,通过对外战争,来借机消灭和整合国内的政治势力。
她虽然是女人,却有着帝王般的权力欲和功名心。姑妈就是她的榜样,也是必须超越的人生目标。既然大梁后有数次大败宋军的功绩,那她就必须做的更好。
还有,就是性格上的原因了。这是个眼比天高的人,她习惯了飞扬跋扈、目空一切,不能接受作为大宋藩属的屈辱,她要追求与大宋平等、甚至压过一头的政治地位。
一年后,小梁后正式下令,国相梁乙逋领兵伐宋。
这次,西夏与吐蕃结盟,两家合兵一起进攻。按照计划,夏蕃联军得胜后共同瓜分宋朝边城,熙、河、岷三州归吐蕃,兰州及定西城归西夏。
起初,联军进展顺利。开战不久,吐蕃军就攻破临洮州(今甘肃临潭),梁乙逋领兵数万出河州(今甘肃临夏市西南)也取得胜利。联军再接再厉,又在定西城取得大胜,宋军主将吴猛力战身死。随后,梁乙逋率夏军数十万进攻泾原(今甘肃平凉),围攻镇戎军西寨。宋军困守孤城,死守待援。
夏蕃联军攻势凌厉,宋朝边关震动,朝廷急调援军驰援,无奈各处守军见敌兵势大,都心有畏惧、行动迟缓,唯庆州知州范纯粹率军星夜兼程直奔泾原。
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自幼随父转战西北,在军营长大。以荫补入仕,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多年,后取代兄长纯仁出任庆州知州,重回父亲当年的战场,时年38岁。
纯粹发兵前,有谋士以敌军势大相劝。纯粹正言道,友军蒙难,理应出兵相助,何况臣子之义,就在于捐躯殉国,坐视友军被寇,实非我辈之职。
他手下老将曲珍,领兵为先锋。当年,他曾参加永乐城保卫战。永乐城破,他率部死战不退,最后从城墙缒绳而下,在尸山血海里侥幸活命。背负着永乐惨败的阴影,他无日不盼望为死去的袍泽报仇雪恨。
得令后,曲珍率军星夜疾驰,急行军三百里,在泾原城外曲律山与夏军遭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曲珍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主将拼命,宋军士气大震,夏军被杀的措手不及,溃退百余里,泾原之围得解。
各路宋军受到鼓舞,纷纷驰援而来,夏蕃联军无功而返。
五年后,曲珍去世,终年58岁。他生在西北,长在边关,与夏军苦战一生。将军的忠勇之气,长留西北大地。
此战后,范纯粹名声鹊起,后来更多次与夏军交手,丝毫不落下风,令党项人尤为折服。后卷入党争,仕途多有挫折,公元1117去世,终年69岁。
纵观范、曲两人生平,星夜急驰解围泾原,无疑是人生最高光时刻。而他们风光的背面,正是小梁后的首次重大挫败。
她当然不甘心,也必然卷土重来。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7)
首次出兵受阻,小梁后改在谈判桌上逞雄。
经过两年拉锯式的谈判,宋夏终于达成协议,宋朝将占领的米脂、葭芦、安疆、浮图四地退还西夏,西夏归还在永乐城俘虏的宋朝军民,两国休兵言和。
小梁后在战场上没拿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反而搞定了。
这不是宋军无能,而是与宋朝政局有关。当时,太皇太后高氏力挺旧党,朝堂上旧党掌权,他们对外政策一贯保守,在边境问题上主张清静无为。
有旧党重臣为断了党项人挑剔的由头,提议将神宗年间所攻占的城、寨、州、军全部归还西夏。只是这个想法过于激进,不仅遭到朝野新党和边关将士的强烈反对,就连旧党内部也有人担心,如此示弱会激起小梁后等人的狼子野心,反而会变本加厉骚扰边境。
最终,高太后一锤定音,采取折中的办法,只退米脂等四地,仍保留重镇兰州作熙河帅府。想来,老太太也是年纪也大了,不愿意边关再起烽火,想着息事宁人,也好于民休息。
关于此次退地,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大加挞伐,其中矛头直指司马光。哲宗继位时,他是旧党领袖,是极力主张退地的大佬级人物。可以说,没有他的坚持,退地给西夏是不可能的。
事过千年,很多细节已经湮没,我们无法得知司马光如此决策的具体细节。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应当还是从国内政治的角度出发,彻底颠覆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变法,简单而言,对内就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外就是积极的军事对抗、开疆拓土。神宗时期,大宋对西夏的政治干预和军事行动,都是这种变法思想的体现。可惜的是,除了占下几座西夏城寨,并没有取得神宗心目中如汉唐般拓疆千里的伟大功业。
司马光抓住的就是这点,就为了这几座城寨,宋军经历数次大败,军民死伤无数、兵事靡费巨大,如此岂不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如此新法长久推行,必将动摇国本。
司马光之所以坚持退地,更多也是一种象征,就是要扳倒砸碎王安石在西北最后一块功勋碑,彻底抹掉所谓新法的痕迹。只要西北安宁,便可大大缓解国家财政困难。国家不缺钱了,新党的那套理论也就没有了死灰复燃的借口和空间。
说司马光不体恤前方将士,让他们白白的流血牺牲,这是不客观的。作为政治家,他应该从国家利益、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问题。
有人攻击司马光退地就是卖国,那就更是言过其实了。王安石力行变法,是爱国的;司马光力主退地,也是爱国的。只不过,有时候进一步是爱国,退一步也是爱国。王安石是往前进,司马光是向后退,但在爱国上他们殊途同归。
无论宋朝君臣是如何动机,对小梁后,这就是重大胜利。
问题是,如此这般,小梁后真的就偃旗息鼓了?
狼是能喂饱的吗?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8)
当然不能。
如此胜利,远远满足不了小梁后的胃口。她志从高远。
仅仅过了三年,公元1092年正月,小梁后就出尔反尔、撕毁和约,再令梁乙逋出兵攻宋,目标是绥德城(今陕西榆林绥德县)。由于事发突然,宋军缺乏准备,仓促迎战之下绥德被攻破,夏军大掠五十日后退兵。
对于小梁后的这次军事挑衅,宋朝方面并没有给予严厉的回击,由于朝中还是高太后当家、旧党主政,最终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对野心勃勃的小梁后来说,宋人如此态度,无异于变相鼓励了。
同年十月,小梁后再次发兵。
这次,她终于甩开了兄长,亲自率军出征了。这应是梁氏多年的梦想,自成为皇后以来,她时时事事以姑妈大梁后为模仿和超越目标,带兵出征是必须要做的事。宋朝隐忍克制的外交政策,在她看来根本就是懦弱无能。此战,她胸有成竹、志在必得。
在小梁后的带领下,数十万夏军浩浩荡荡杀向边境,锁定的目标是宋朝的环州(今甘肃庆阳市环县)。沿途的几次小胜,更让小梁后对宋军的战斗力不屑一顾,严令大军加速前进。
殊不知,她的傲慢和轻敌,很快就栽了跟头。由于宋军早有准备,在环州的坚城之下,小梁后的大军被死死地挡住了。尽管她跃马城下,亲自督战血拼了七日,也未能攻破城池。
大军屯于坚城之下,这是兵家大忌。在大臣的力劝下,她唯恐归路被宋军切断,只好恨恨地暂且退兵。却不料,这才是她噩梦的开始。
午夜时分,撤退中的夏军突然遭到宋军伏击。在宋军骑兵的来回冲击下,夏军被分割成数段,首尾不能相连,陷入苦战。更要命的是,由于情报工作准确,宋军早就摸清了小梁后所在中军的位置,集合重兵猛攻她的大帐,试图活捉小梁后。
小梁后金枝玉叶,哪里经过如此生死时速,这是真正的考验。必须要说的是,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可能早就吓得双脚无力了,她却挺住了。在万分危急之时,她带领禁卫亲军拼死抵抗,最终突围远遁。当然,逃的也是极其狼狈,据说她连太后披挂都丢了,身上穿的是士兵的衣服。
小梁后逃走,夏军余部群龙无首,在宋军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死伤惨重。宋军乘胜追击数百里,缴获军事物资无算,小梁后的太后服饰及令牌等也都落入宋军之手。
此战,宋军扬眉吐气,夏军损失惨重,小梁后颜面扫地。
惊魂未定的小梁后,一路狂奔逃回了首都兴庆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执政者来说,发动战争,胜了固然可以巩固权力、坐稳大位,输了则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引发权力大厦的雪崩。
这场失败,让西夏国内的局势再次动荡。
至于动荡的结果,小梁后肯定想不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19)
引发动荡的是她的哥哥,国相梁乙逋。
自从被妹妹小梁后夺了兵权,他就一直愤愤不平。当前方惨败的消息传回,举国震惊、朝野震动,很多臣民忍不住嚎啕大哭,梁乙逋却若无其事、照样饮酒作乐。
这让人很疑惑,他们是亲兄妹,又是政治盟友,何以至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这兄妹俩早已心生嫌隙。
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权力上。
秉常在位时,兄妹俩有共同对付的人,尚能同心同德。秉常驾崩,两人同掌国政之初也还算有默契,小梁后统筹大政方针,梁乙逋负责具体行政及统领军事。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小梁后自恃太后的身份,手越伸越长,几乎将所有的权力都抓住手里,梁乙逋作为兄长和国相,渐渐地却形如太后手下的差遣。若按君臣名分,这原本也没什么。可对于野心勃勃的梁乙逋来说,这实在是难以接受。
更何况,小梁后还罢了他的兵权。失去了兵权,梁乙逋彻底失去了与妹妹争锋的本钱,甚至人身安全都有了危险。渐渐地,他就有了些小动作。兄妹俩的矛盾,也越发激烈了。
小梁后大败而归,梁乙逋以为机会来了。兄妹俩有次长谈。他以为妹妹复仇为由,希望能拿回军权再行伐宋。没想到,小梁后毫不领情,不仅严词辞拒绝,还将失败的原因推给兄长,还扬言要惩办他。话说到这份上,兄妹俩最后的信任也崩坍了。
公元1094年10月,小梁后抢先动手,她令皇族大将嵬名阿吴深夜带兵包围了相国府。数十年前,李谅祚屠灭国相没藏峨博全族的一幕再次上演。理由嘛,自然是谋反,这几乎是权力斗争中最好的武器。谋反是杀无赦的重罪。
天明时分,梁乙逋全家老幼几百人,都被五花大绑押赴菜市口砍了脑袋。菜市口还是那个菜市口。当年是没藏国相,这次是梁国相。这些梁姓亲贵们哭爹喊娘,那叫一个悲惨。可怜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何以小梁后会如此狠毒,都是骨肉至亲啊。
不仅他们想不明白,后世之人也是一头雾水,当年,大梁后纵是铁石心肠,帮助谅祚灭的也只是夫家一族,换来了梁氏几十年的荣华富贵。如今,小梁后的屠刀杀的却都是娘家人。
树高千尺,不离其根。作为外戚,无论多么崇高的位置,其根本就在于宗族,只有子弟们能人辈出,才能富贵永年。小梁后倒好,自己动手挖了根本。即便兄妹失和,也未必要到如此惨烈的地步。
大权在握的小梁后,应有更多的选择。她既可以与兄长推心置腹,重新赢得彼此信任;也可以架空兄长,高官厚禄养起来,在梁姓子弟中另选贤良辅佐自己。而她的选择却是与皇族结盟,诛灭梁姓族人。
这对早已被边缘化的皇族来说,简直喜从天降。他们迅速团结到小梁后周围,用尽办法诬陷国相谋反。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梁乙逋是否真的谋反已经不再重要,也已经说不清了。他肯定是有所动作的,只是这些动作是处心积虑的谋反,还只是压力下的自保,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从公元1061年大梁后成为谅祚的皇后,到公元1094年梁乙逋人头落地,前后不过33年,梁氏两代人的繁华就此烟消云散,为之陪葬的竟是整个梁氏家族。
那些在菜市口观斩之人,不知会作何感想?他们还会再羡慕那些驷马高驹、锦衣玉食之人吗?或许,还是做个平头百姓,踏踏实实过日子来的更实在。
小梁后如此自断臂膀,可不是大义灭亲,而是利令智昏了。只能用愚蠢来形容,或者说是疯狂。
果然是权力令人疯狂。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0)
疯狂的人,永远会有更疯狂的举动。
在西夏国内,小梁后靠着屠灭娘家人立下的权威,让所有人都瑟瑟发抖地匍匐在她的脚下。等除掉兄长、平息了国内隐患,小梁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大宋,她要报上次兵败之仇。
公元1096年,小梁后再次领兵伐宋,举全国之兵,号称五十万。她还带上了13岁的皇帝李乾顺,目标是拿下宋朝的鄜延路地区,那是片广袤的领土。
不过,她出师不利,进入宋境不久,大军就被一座寨堡挡住了去路。这就是洪明砦。
起初,小梁后不以为意,如此小城自当轻松拿下。为壮声威,她以太后之尊亲临前线、亲擂战鼓,试图一战荡平洪明砦。
太后、天子督军,夏军士气高涨,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可惜,数日下来,除了在城前留下堆积如山的尸首,夏军并未越雷池一步。这让小梁后大为光火,她明白遇到了劲敌。
守城的宋将叫张舆。可惜,除了名字,将军其余的信息我们一概不知。从他凶悍的守城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想来这应是在西北多年征战的老将。要知道,面对十余万夏军,张舆所率不过二千五百名将士。
力量如此悬殊,援军又远远不及,这场守城之战的结果是注定的。不知,在最后时刻宋军有无突围的机会?我们只知道,在最终城破后,张舆率残兵与数十倍的夏军展开了巷战,除五人侥幸生还外,全体将士都壮烈殉国了,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人在城在、城破人亡。
这场恶战,夏军固然赢得毫无悬念,却很是惊心动魄。死战不退、宁死不降的宋军将士,最终将洪明砦变成了全体宋军的坟墓,其惨烈无异于人间地狱。
当喊杀声渐渐平息,小梁后带着乾顺纵马入城,城中所见惨像,让母子二人心惊不已。此战中,宋军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是刷新了小梁后的认知。小小洪明砦即是如此,再攻其它城池又谈何容易?思虑再三,她见好就收,向宋朝上表求和。
此战,小梁后携帝出征,几十万大军,却只攻下一个堡寨,歼灭宋军两千余人,如此战功,实在不值一提。
倒是宋军,受此战鼓舞士气大震,在次年便组织军事反攻,攻克了西夏洪州、宥州、会州、青唐等地,还一度攻下盐州。同时,在边境实行层层推进的碉堡战法,并在好水河畔修建了平夏城与灵平砦。特别是平夏城,选址在关隘要道,直接堵住了夏军进攻大宋的通道。
平夏城,顾名思义,大宋灭夏的决心昭然若揭。
如此羞辱,让小梁后岂能甘心。很快,她便卷土重来。
公元1098年,平夏城之战正式开打。
此战在宋夏百年争雄史上意义非凡。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1)
先来看看双方的主帅和将军们。
西夏方面,小梁后带着皇帝乾顺御驾亲征,皇族出身的嵬名阿埋担任前锋大将,号称铁蹄四十万。阿埋官居六路都统军,以善战闻名,是当时西夏第一悍将。
宋朝方面,哲宗已经亲政,朝中新党领袖章惇任宰相。在西北前线,吕惠卿任鄜延路经略使,孙路代替王安礼任河东路经略使。王安礼虽是王安石幼弟,但反对用兵。武将王文郁取代范纯粹任熙河路经略使。章楶任泾原路经略使。至此,由天子到朝堂再到前线,都由新党核心人物把持,战时政府和战区指挥体系运转空前顺畅。
如此看来,小梁后求胜心切,这时机选的却不咋样。
吸取过往教训,小梁后对这次夏军攻击目标秘而不宣。直到战前,她召集高级将领军事会议,才宣布平夏城为主攻方向。她认为,宋军堡寨虽多,唯平夏城位置最重要,对夏威胁最大。如能一举攻下平夏城,将极大挫伤宋军锐气,其余堡寨将不战自溃。
为此,小梁后以攻取平夏城为核心目标,做好了军事部署。以大将嵬名阿埋主攻平夏城,另择大将率部阻击宋朝援军,同时派出几路军队佯攻他处,借以迷惑宋军。
自大权在握,她做梦都想复制大梁后的永乐城大捷,这几乎都成了她的执念了。如今拿下平夏城,她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大梁后,成为西夏太后第一人。这一仗,她志在必得。
很快,在鹞子军的攻击引导下,嵬名阿埋率夏军主力云集平夏城下。他虽是皇族出生,却绝非绣花枕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他的声望是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1)
先来看看双方的主帅和将军们。
西夏方面,小梁后带着皇帝乾顺御驾亲征,皇族出身的嵬名阿埋担任前锋大将,号称铁蹄四十万。阿埋官居六路都统军,以善战闻名,是当时西夏第一悍将。
宋朝方面,哲宗已经亲政,朝中新党领袖章惇任宰相。在西北前线,吕惠卿任鄜延路经略使,孙路代替王安礼任河东路经略使。王安礼虽是王安石幼弟,但反对用兵。武将王文郁取代范纯粹任熙河路经略使。章楶任泾原路经略使。至此,由天子到朝堂再到前线,都由新党核心人物把持,战时政府和战区指挥体系运转空前顺畅。
如此看来,小梁后求胜心切,这时机选的却不咋样。
吸取过往教训,小梁后对这次夏军攻击目标秘而不宣。直到战前,她召集高级将领军事会议,才宣布平夏城为主攻方向。她认为,宋军堡寨虽多,唯平夏城位置最重要,对夏威胁最大。如能一举攻下平夏城,将极大挫伤宋军锐气,其余堡寨将不战自溃。
为此,小梁后以攻取平夏城为核心目标,做好了军事部署。以大将嵬名阿埋主攻平夏城,另择大将率部阻击宋朝援军,同时派出几路军队佯攻他处,借以迷惑宋军。
自大权在握,她做梦都想复制大梁后的永乐城大捷,这几乎都成了她的执念了。如今拿下平夏城,她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大梁后,成为西夏太后第一人。这一仗,她志在必得。
很快,在鹞子军的攻击引导下,嵬名阿埋率夏军主力云集平夏城下。他虽是皇族出生,却绝非绣花枕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他的声望是靠战功积累起来的。虽然盛名在外,将军却非常务实低调,对于此战,他尤其不敢掉以轻心。为拿下平夏城,他做足了功课,在重装骑兵之外,楼车、抛石机等攻城的重装备也都一应俱全,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郭成,宋军守城的主将,字信之,德顺军中安堡(今宁夏西吉什字乡)人,少年时在家乡投军,由行伍出生屡建战功,后被提升为泾原路供奉官。
当年宋军五路伐夏,郭成担任刘昌祚部的先锋。正是他率军最先攻到灵州城下并阵斩敌将,立下头功,受到进秩四等的嘉奖。
此番宋夏大战,宋军全部战略规划都围绕平夏城展开,这是核心的核心。由郭成出任平夏城的守城大将,得到了前线各级官员的认可,可谓众望所归。时人谓:非郭成不可。
郭成知兵善战,嵬名阿埋也视其为最大敌手。
郭成对嵬名阿埋,宋夏双方,都拿出了各自的王牌。
平夏城,一场攻守大战、生死较量拉开了序幕。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抱歉各位!昨晚有事耽搁,今日继续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2)
党项铁骑,天下闻名,嵬名阿埋想靠野战解决问题。
郭成却无意逞强,选择避其锋芒、坚守不出。
如此,夏军只能强攻坚城。嵬名阿埋轮番使用各种招数,在地下挖地道,地上架云梯和用楼车,空中再辅以抛石机,飞石激火、喊杀震天,昼夜不息。宋军据城死守、见招拆招,特别是城墙上神臂弓威力惊人,昼夜不停的发射,让夏军吃足了苦头。
经过十余日激战,夏军虽未破城而入,但平夏城已是万分危急。当时,郭成的义兄郭祖德领兵驻扎在附近,他主张立即救援平夏。此议遭到了种朴的反对,他是大将种谔的儿子。种朴认为,郭成之所以能够凝聚军心、拼死抵抗,靠的就是援军必至的信念。如今,宋军寡、夏军众,率军救援未必能解平夏之围,而一旦援军败北,城内守军信心崩塌,城必将不守,应该待夏军锐气受挫后再发援兵,一战可定。
果然不出种朴所料,在郭成的拼死抵抗下,夏军屡攻不下、士气渐渐低迷。天气又渐渐变冷,狂风暴雪之下,夏军深陷烂泥之地,不仅人困马乏,而且营地和楼车等装备都破坏严重,攻城的难度越来越大。
更要命的是,夏军口粮已消耗殆尽。眼看攻城无望且军心浮动,嵬名阿埋力主提前撤军,避免拖成死局。小梁后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命令全军在子夜时份撤退。
宋军等的就是这个。夏军既撤,宋军按既定战略,郭成从城中杀出追击,各路援军纷纷出兵阻击,对夏军进行了猛烈的前后攻杀。饶是嵬名阿埋再骁勇善战,此刻也是无力回天,夏军被打的丢盔卸甲,以至于全线崩溃。宋军乘胜追击、一路狂飙,骑兵部队深入夏境几百里。
小梁后带着皇帝,在嵬名阿埋的拼死保护下,侥幸逃脱而去。负责断后的嵬名阿埋及多名将军,却都被宋军生擒活捉。至此,平夏城之战,以宋军全面胜利收官。
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宋哲宗兴奋异常,他身着朝服到紫宸殿升坐,接受群臣的祝贺。宋夏交兵百余年,宋军多是小胜大败,如此扬眉吐气的大胜,实为罕见。那一年,哲宗21岁,正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如此功绩,实属难得。
种朴,一年后在对吐蕃的作战中殉国而死,英年早逝。
郭成,因战功晋升为雄州防御使,后来一直战斗在西北边境。公元1130年,南宋高宗年间,他积劳成疾、病死军中。高宗手书:郭成尽忠报国,有功于民,宜载祀典。朝廷为郭成建庙,塑金身。郭庙建成后,高宗又亲笔御书“仁勇”,高悬庙门之上。郭成,太当的起这两个字了。
平夏大捷后,宋军再接再厉,陆续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了泾原路与熙河路,在控制横山大部分地区后,就连往昔边境重镇秦州(今甘肃天水),都变成了内地州县。
以此战为标志,宋军彻底取得了对西夏战略上的优势。从此,是战是和,大宋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3)
相比之下,西夏是连战连败,小梁后输的灰头土脸。
究其原因,除了西夏自身国力上的短板之外,主要是她遇到了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就是章楶。
章楶,字质夫,建宁军浦城县人(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他有个小八岁的堂弟,在历史上鼎鼎大名,便是宰相章惇。
章楶出生官宦世家,他的叔父章得象,在仁宗年间曾经官拜宰相。章楶年轻时,以叔父官荫入仕,后来又考科举进士及第,历任朝官和地方官多年,颇有政绩政声。
公元1091年,章楶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今甘肃庆阳),时年64岁。就在这很多人退休致仕、养望林下的年纪,章楶却迎来了人生的最巅峰。
当时,朝中旧党主政,对夏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寄希望以退地换取边疆和平。对此,章楶很不以为然,他主张积极进取,以战促和。具体到战争中,他坚持打运动战,在坚壁清野、死守坚城的同时,派出精锐部队驻扎在关隘险要之处,先以坚城力挫夏军锐气,待其撤退时再以重兵击其归路,以此大败敌军。
很快,他的军事思想,就有了实战的机会。公元1092年,梁太后率大军攻宋。章楶通过情报系统,事先确定了夏军的主攻目标是环州。于是,他严令环州主将死守待援,同时告知沿途宋军敌进我退、灵活机动,先将夏军放进来、任其直趋环州,各部绕道其后埋伏在山谷,等待击其归路。后来,梁太后强攻环州不下,在后撤到洪德城时,果然遭到宋军重兵伏击,差点被生擒活捉。史称洪德城之战,这是宋军难得一次的大捷。实践证明,章楶的军事思想切实可行,而夏军惯用的集中优势兵力攻宋军一点的战法,则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此役之后,章楶声名大震,被授为权户部侍郎。章楶再接再厉,将这套战法玩的炉火纯青,小梁后其后数次兵败饮恨,都是拜章楶所赐。说章楶是小梁后的天敌,也毫不为过。
在平夏城大胜后,有人问守将郭成,困守孤城时他最担心的是什么。郭成表示,唯一担心的就是援军早来,却不能取胜,那对守军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平夏城的战例和郭成的话,很好地解释了章楶的防御战术原则:大抵战兵在外,则守兵乃敢坚壁。只要有大批的生力援军在外面,守城的将士就敢拼死抵抗。
算起来,章楶在泾原为帅不过四年,共创设一州、九城,举荐、拔擢人才不问出身,麾下培养任用了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等一批能征善战之将。史称,自平夏之败后,西夏不复能军。虽然时间不长,但章楶在西北前线却是功勋卓著,耀眼辉煌。
如此功勋,自然也是朝廷上下一心结出的硕果。
当时,哲宗正厉行新政,欲大有作为,他任用新党领袖章惇为宰相。对于堂兄章楶的军事策略和后勤保障,章惇都给予了最大力的支持。一时间,章惇主政、章楶主军,这对堂兄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从东京的朝堂到西北的前线,战争机器运转顺畅高效。于哲宗而言,对西夏的数次军事胜利,可能也是他亲政后最亮眼的历史功绩。
公元1102年,章楶去世,享年75岁。当时徽宗刚登基不久,闻讯伤悼不已,追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谥号庄简,抚恤助丧都很优厚,后改谥庄敏。
一代名将,生前辉煌,身后哀荣,可谓生逢其时,人生圆满。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4)
章楶的荣耀,就是小梁后的耻辱。
战争连着朝政,朝政连着政权。对掌权者来说,战场上吃败仗,尤其是大败仗,可不仅仅是损兵折将、丢人现眼那么简单,还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是身死国除。
小梁后数次攻宋、连番败北,她在西夏的地位已岌岌可危。特别是大将嵬名阿埋被俘,对她的影响是致命的。
嵬名阿埋,当年奉小梁后之命屠灭国相梁乙逋全族。在此之后,他更是成为小梁后的头号心腹。小梁后依靠他掌握军权,维系与皇族及朝臣的关系。嵬名阿埋则投桃报李,对小梁后忠心耿耿,凭借他在军中和皇族的威望,让小梁后的统治更加稳固。
如今小梁后失去了嵬名阿埋,这个掌握军队和平衡朝局的重要人物,很多人便开始伺机而动了。内患已然焦头烂额,外患也接踵而至,那就是她与大辽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西夏作为大辽的藩属,小梁后每次伐宋,至少都得到了大辽的默许,或者是支持,甚至是纵容。就在洪德城之战后,小梁后还将缴获的战利品,进献给辽国作为答谢。
正因如此,在平夏城之战后期,夏军作战不利、形势危急时,小梁后多次请求辽国出面干涉。辽国正是道宗在位,对他来说,做做姿态是没问题的,真正发兵与宋作战,绝不符合大辽的国家利益。他最多也只是让辽军在边境运动调防,并未发一兵一卒。
辽人如此行事,小梁后相当不满。在后来给辽国的奏章里,她居然对道宗语出不敬,隐射他不守诚信,致使夏军遭此大败。这让辽道宗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小小党项妇人,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指责宗主国的皇帝。
天子震怒,岂是儿戏?或许,就在这一刻,小梁后的命运就被注定了。很快,辽国便派出使团到达兴庆府。
在接待辽使的宫廷宴会上,小梁后饮下道宗御赐的美酒,当场花容失色、七窍流血,倒卧在御榻上。此情此景,实在太过惊悚离奇。奇怪的是,在辽使锐利的目光下,满朝文武都似被钉在原地,就这样目睹着他们的 ,伴着刺耳的哀嚎声翻滚着、抽搐着,两腿乱蹬、双手乱抓,渐渐没了动静,气绝身亡。
倒毙的小梁后满脸血污。这位手握西夏最高权柄13年、一生高傲的西夏皇后、皇太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用凉席卷起移入后殿、弃如敝履。
辽使则取出天子诏书,历数小梁后各项大罪,总之死有余辜。在皇帝乾顺带领下,西夏群臣跪接诏书,万岁声山呼不绝。
那么,真的是辽人杀了小梁后吗?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5)
动手的,确实是辽使。
那幕后的最大推手呢,辽道宗吗?这还真是未必。
从宗藩上来说,辽、宋是宗主国,西夏是藩属,夏主是受册封的国主。不过,对夏来说,这些都是虚的,他们也只是在礼仪上、国书上承认辽、宋的宗主地位,在实际的皇位继承、朝政运作上,从来都是自说自话,辽、宋不过橡皮图章、追封加持而已。
如果辽朝皇帝,真能一纸诏书便杀了西夏太后,那辽兴宗又何苦几次三番的兴师伐夏呢?更别提宋也是宗主国了。
说来说去,借刀杀人,才更有可能。问题是,谁借了辽人这把利刃?最大嫌疑人只能是乾顺,小梁后的亲儿子,时年16岁,登基13年的西夏天子。
李乾顺生于公元1086年,比宋徽宗小4岁,3岁时,父亲秉常去世,他登基为帝,是西夏第四位皇帝。
登基13年来,他只是个挂名的皇帝,国中所有军国大事都是由母亲小梁后决断。他是皇帝不错,却是个没有任何声音和动作的皇帝,可称为泥胎皇帝吧。即便母子共同伐宋,他也是影子般的存在,所有的军事调配、战争指挥,也都是由小梁后做主。
跋扈的小梁后,完全漠视了乾顺的感受。可十几岁的孩子,应该什么都懂了吧?何况是一个皇帝。就这样做个泥胎,他会甘心吗?那得先问问身上流淌的血。对乾顺来说,除了窝囊一生的父亲秉常,他还是李继迁的六世孙,李元昊的曾孙、李谅祚的孙子。血管里流淌着这些英武祖先们的热血,他会甘心才怪。
小梁后的蛮横和专权,渐渐模糊了她作为母亲的形象。仇恨取代了亲情。恭顺的外表之下,乾顺在苦苦等待反击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出现在公元1092年,这年他9岁,小梁后首次统兵伐宋,却中了章楶之计,在归途中御帐被宋军攻破,差点被生擒活拿,靠着乔装易服才侥幸逃脱。
第二个机会出现在公元1094年,这年他11岁,小梁后痛下杀手,将国相梁乙逋全族灭门。惊骇之余,乾顺的内心应该十分狂喜,母亲这样自断根本,让他少了个劲敌,至少他不用像祖父谅祚那样再去对付舅舅了。
第三个机会出现在公元1098年,这年他15岁,平夏城大败,小梁后带着他被宋军穷追猛打。这时候,他彻底发现了母亲的外强中干和不堪一击。乱军中将士们冲天的怨恨之气,更让他看到了士气可用。此外,还有大宋对她的极度仇恨,大辽对她的无比厌烦。所有这些都在提醒乾顺,是时候掀翻母亲的统治了。
更大的好消息是,嵬名阿埋被宋军擒获了,他是母亲在军中的守护神。至此,小梁后已是众叛亲离,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乾顺年纪越来越大,机会也越来越好。眼看如此良机,更待何时?对他来说,必须要迅速动手,绝不能让母亲缓过劲来,重新稳定住局势。那么,该如何出手呢?
小梁后把持夏国大权十余年,权倾朝野、树大根深,即便根基有所松动,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如果乾顺直接与母亲争权,即便能斗而胜之,也是无数人头落地,搞不好会动摇国本。
而且,如此斗法有违伦常。乾顺是个汉化很深的西夏帝王,他知道,在儒家看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杀母夺权都违背纲常伦理,是大逆、大不道。即便他赢了,他统治的合法性也会破产,皇位也坐不稳。
想来,乾顺一定非常熟悉本朝的历史。就在差不多相仿的年纪,他陷入了和当年祖父谅祚一样的困境,那就是要从至亲手里夺回皇帝的权力。
不过,与祖父相比,他更有头脑,选择也更高明。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6)
思来想去,乾顺想到了借助辽人之手。
必须得说,这是招妙棋。
首先是辽人可用。辽朝上下,早就对穷兵黩武、傲慢跋扈的小梁后非常不满。原本默许她折腾,是希望她能牵制和消耗宋朝,可她与宋打了十多年,虽然收复米脂、葭芦、安疆、浮图等地,但多数的战事或是无功而返、或是丢盔弃甲,宋军不仅没有被消耗,还有越打越强的趋势。
而且,小梁后总要求大辽出兵、总想拖大辽下水,这让辽人不胜其烦。更可笑的是,她屡次三番打败仗,不自己检讨原因,还将责任推给辽天子,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对辽道宗来说,小梁后如此蛮横无礼,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次是辽人能用。在小梁后面前,乾顺是儿子、是臣下,以子敌母、以下犯上,不符合人伦亲情,也违背君臣之道。但在宗主国大辽面前,小梁后就是子、就是臣。由辽天子来处置小梁后,不仅合理合法,还有几分替天行道的正义。
乾顺的渐渐长大,让大辽看到了换人的可能性。很显然,听话、谦卑的乾顺,比起他的母亲要更让辽人喜欢。如此,当乾顺提出需求,辽人很快就给予了回应,他们一拍一合,各得其所。辽道宗的冲冠一怒,就是完美配合。
就这样,乾顺借助辽朝天使的威严,在西夏庙堂之上、文武百官众目睽睽之下,以赐酒的方式将母亲小梁后鸩杀。这样光明正大的方式,不像是个阴谋,倒更像是一场公开处决,带有行天道、伐无道的正义感。在这种强大力量的威慑下,小梁后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势力,很快便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这样的手法,出自十六岁的少年,确实难得,值得称赞。
倒是小梁后,作为母亲,却被儿子如此仇视;作为太后,被臣子们集体漠视;作为藩属之邦,被宗主国无情抛弃。家事国事、做人做事,都失败至此,也真是让人无语了。
一个人,无论他登上怎样的高位,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头衔,但凡众叛亲离,失败就已经注定了,时间早晚而已。而且这种失败的坠落,多是坠入谷底的方式,永世不得翻身。
小梁后的时代,就以这样惨烈的、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
那么,该如何复盘她的人生呢?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