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那么,该如何复盘她的人生呢?
(227)
这是个骄傲的人。
她太骄傲了。确实,骄傲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
她出生在西夏最有权势的家族。曾经有个人和她有类似的出生,那就是没藏峨博的女儿、李谅祚的没藏皇后,可惜她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凋零了。
小梁后不同,她的花期特别长。她当了皇后,顺利生下皇子、如愿当上了太后。如果,她就此安分、悠游岁月,或许她的完美人生会成为后人艳羡的样本。
可惜,她太骄傲了,以至于飞扬跋扈、蛮横无理。她看不起皇族、瞅不上皇帝、瞧不上大宋、也对大辽无理。
在后世看来,她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都与这种骄傲、傲慢、自负的心态直接有关。她无知无畏、无所畏惧,甚至狂妄的想创造属于她的时代。所以,她要折腾。
这是个太爱折腾的人。
她折腾的,还是世间成本最高、难度最大的事,战争。
她在太后任上的13年,几乎连连征战。且不论输赢胜负,单凭西夏的国力,能够应付十多年的战事吗?不错,西夏的先祖们确实征战四方,但那是开疆拓土、开国靖边之战,为求生存不得已而为之。至于他们与宋人的交战,多是以战养战,靠战争来要好处而已。西夏国穷力弱,从大宋要来的好处、拿到的岁赐,是稳固西夏国本的关键所在。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开战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拿到收益。相对较弱的一方,战争打赢了,就该马上休兵,把拿到的收益巩固住,而不是一味的再发动战争。战争可以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却绝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小梁后呢,根本不懂战争之道。她连续地统兵伐宋,每次都是征发全国之兵,拉开的架势是要与宋争天下。小胜之后,不懂罢兵拿收益,吃了败仗后,又不懂求和要好处。在她手里,战争成了持续消耗国家元气的黑洞。西夏军民苦不堪言,能不怨恨?
或许,她的折腾,是源于攀比。
是的,这是个爱攀比的人。她攀比的是姑妈大梁后。
这人啊,就怕比。小梁后一生都在和大梁后比,时时事事都想超越姑妈。可,能比的了吗?就拿政治家的重要素质审时度势来说,当年大梁后那般有谋有断,可在辽人面前也能摆正位置,该放下身段就卑躬屈膝,该低三下四就温言软语。结果呢,辽兴宗率大军奔着灭国而来,最后也怒气平息、退兵而去。大梁后最大的辉煌,就是击败五路宋军、取得永乐大捷,但她见好就收,且大胜之后依然言辞卑怯,给足了大宋君臣面子,也拿足了好处。
比来比去,无论是心胸、气魄、还是手腕、决断等等,她都比不上大梁后。可能,她唯一的优势就是她的出生,她有个好父亲和好姑妈,而大梁后却没有。
小梁后的人生,以喜剧开场,以悲剧结束。她的人生,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真正可叹的是,她个人的悲剧,却绑架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
翻翻史书,十几年的战争,动不动就全国动员,不是三十万铁骑,就是五十万大军,那背后是多少家庭、多少百姓。那些纵兵劫掠、丢盔卸甲、焚尽粮草的背后,是多少百姓血汗、民脂民膏。那些耀眼的战功、炫目的功绩,背后又是多少累累白骨、离愁别恨,多少春闺梦里人?
小梁后,毕竟是一代风华、一国太后,却在庙堂之上、众目之下翻滚抽搐而死,确实有些残酷和悲凉,但与她犯下的错误相比,却依然让人有拍手称快之感。
这是辽人、宋人的心声,更是夏人的心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8)
小梁后死了,也带走了西夏的外戚时代。
从公元1048年李元昊去世、没藏兄妹把持大权,到公元1099年小梁后被毒杀,外戚操纵西夏权柄整整半个世纪。
这其中虽有谅祚、秉常、乾顺祖孙三代皇帝,但除了谅祚短暂的实际掌权外,朝廷大权多数时间都被外戚牢牢掌控着。他们是没藏黑云、没藏峨博,大梁后、梁乙埋、小梁后、梁乙逋。
如果追根溯源,开国皇帝李元昊难辞其咎。
不错,他创建了一个新帝国。为保江山万年不易,他更是改革创新礼仪、文字、官职、军事等等,搭起了帝国的架子。可架子刚刚搭好,还没来的及加固装修布置,元昊就由于骄奢淫逸意外惨死了,工程就这样烂尾了,留下了许多问题。
比如,帝位传承问题。元昊虽然立有太子,但并没有形成太子接班完备的制度保障。这是太子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也直接导致元昊被杀后,朝廷乱作一团,没藏兄妹乘虚而入。而且不要忘了,弑君的太子也依然是太子,只要储君制度健全完备、深入人心,太子继位就有最大的合法性。在中原王朝,远的不说,五代时期就有很多太子弑君自立的例子。
比如,皇族宗室安置问题。对此,元昊也缺乏必要的安排,既没有类似汉朝的封建制度,也没有唐朝的爵封制度,导致宗室力量凋零,在皇权被挤压时缺乏足够的拱卫能力。后世的西夏皇族,也没有清晰的谱系安排,除了少数人带兵有些战功之外,多数人默默无闻。
换个角度说,李元昊的意外之死,打断了西夏由部落政权向封建帝国转型的进程。如果假以时日,再给西夏10-20年的建设发展时间,让所有的制度渐渐完备起来、固化下来,那么留给外戚的缝隙就会越来越小。比如大宋,外戚有多少专权的空间?
纵观历史,开国君主的所作所为,就是整个王朝的基因,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后世子孙。站在西夏帝国的角度,李元昊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实在是罪责难逃。他的荒淫不仅遗祸子孙,也让后继子孙有学有样,给这个民族带来了灾难,也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走向。
不过,在大历史的发展进程里,巨大社会变迁中出现反复的现象,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历史从来不是直线向前的,甚至迈小步、退大步,也都是常见的事。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容易有始终往前的错觉而已。
凡此种种的结果就是,元昊费心费力建立了西夏帝国,却为外戚们做了嫁衣裳。而得到机会的外戚们,立刻紧紧抓住大权,大大咧咧地住到了主人房,再将房主赶到了地下室。
如果认真观察没藏、梁氏两代外戚掌权的时代,西夏虽然有着帝国的外壳,他们也有着太后、国相的名分,但西夏政权核心的运行方式,却依然是部落式的,类似于加强版的部落政权。没藏峨博也好、梁乙埋也好,他们固然是权臣,但更像是大权在握的部落首领。大梁后、小梁后,也不过是勇猛的部落女酋长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这些掌权的西夏外戚们,辽宋君臣们始终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辽兴宗的兴师问罪、宋徽宗的五路伐夏,包括辽道宗赐给的毒酒,都包含有鄙视过后教训的味道。
好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小梁后归西,李乾顺坐稳皇位,正式亲政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9)
乾顺亲政后,迅速出手稳定局势。
就国内而言,他并没费多大力气,小梁后的所谓党羽土崩瓦解,多数人都及时倒向了皇帝。这也再次证明,当初小梁后诛杀兄长全族、灭了娘家人的愚蠢。从那时起,断了根本的她被连根拔起,就已是必然了。西夏国内局势迅速平定。
对外方面,乾顺迅速向辽、宋派遣告哀使。说是告哀,就是告诉两大帝国小梁后已死,皇帝亲政了,向两国求和。
辽国好说,在合作除掉小梁后的过程中,乾顺就已经向老迈的辽道宗递上投名状,得到了他的信任。辽夏之间,恢复了和睦的宗藩关系,甚至进入蜜月期。借着东风放大船,乾顺乘机向辽道宗请求赐婚,在被婉拒后反复恳请,终在数年后迎娶辽国公主,更加夯实了辽夏关系的基石。
倒是大宋不好说话了。宋哲宗虽然身体不大好,但毕竟才二十多岁,仍是血气青年。百余年来,在对夏战争上,大宋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一把,他正想着继续痛打西夏,自然不肯轻易接受乾顺的求和。
为表诚意,乾顺杀了数名追随小梁后攻宋的心腹,将人头附上谢罪表送到东京,可哲宗依然怒气难消。最后,还是辽道宗出面,派遣重臣使宋调停。加之,哲宗身体每况愈下,锐气有所衰减,也正好给老资格的道宗面子,便就坡下驴,接受了乾顺求和。
至此,辽、宋两大宗主国都接受了乾顺。小梁后之死引发的权力动荡正式结束,乾顺坐稳了皇位。结束外戚专权、夺回皇帝大权、重新赢得大国的认同,李乾顺开创了西夏新时代。
放在大历史的视野下,党项人经历几十年曲折探索,历经几代人艰难困苦,乾顺又带领国家重新回到了大道上。
接下来的数十年,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可谓历史的小三峡。党项人是幸运的,在如此关键节点,他们拥有了李乾顺。他不仅及时拨乱反正,带领国家重回正轨。更重要的是,在天下大变之前,这位掌舵人顺天应人、励精图治、因势利导,最终让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安然度过了接踵而来的腥风血雨、惊涛骇浪。
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就都明白了。
公元1099年,小梁后身死、乾顺亲政。次年,宋徽宗登基,再次年,辽天祚帝登基。而在遥远的白山黑水,女真首领阿骨打,也正值人生壮年。
天南地北、黄天之下,这四位天子、同时代的皇帝们,很快将全部登上历史大舞台,带领各自的国家开始历史性的演出。在这表演里,有高歌猛进、摧枯拉朽,有仰天长啸、志得意满,有低声幽泣、寸断肝肠,有无数的生离死别、无尽的悲欢离合。
从登基为帝算起,李乾顺是最先登场,也是最后退场的人。他先后送别了天祚帝、宋徽宗,也送走了阿骨打。相比之下,力量最弱的西夏、地位最卑的李乾顺,却笑到了最后。
创业难,守业更难,中兴家业难上加难。
历史上,李乾顺曾用过贞观年号。众所周知,这是唐太宗的年号。他选择贞观,不是僭越而是出于尊崇。历史也最终证明,他虽然没有建立雄汉盛唐般的庞大帝国,但其以西北一隅之地在乱世立下的文治武功,同样光耀璀璨、彪炳史册,他当的起这个年号。如果把西夏比作大唐,那李乾顺就是李世民。
至于,在即将到来的天下巨变中,乾顺有着怎样雄才大略的治国之术、纵横捭阖的合纵之谋,我们留待将来再细讲。
接下来要说的,是大辽天祚帝。之所以先说他,是因为在四位天子里,他是最先退场的。而伴随着他的退场,繁盛两百多年的大辽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那又是一段令人悲伤、感慨万千的历史往事。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0)
辽、宋、夏、金,大辽最先登场。
辽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如果站在大历史的视野,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中国再次迎来大分裂的时代,直到蒙古人1279年征服南宋,天下重回一统,时间长达近四百年。
这轮大分裂的主旋律,就是以洛阳、开封、杭州等为首都的传统中原王朝,对西北、北方、东北少数民族王朝的节节抵抗。
这一轮对中原的征服,由契丹人发起,之后再由党项人、女真人持续接力,最终在蒙古人手里达到巅峰。这四百年,天下时而三国鼎立、时而四国演义,上演了一幕一幕精彩纷呈的历史大戏。契丹人的演出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辽朝的建立,就是划时代的。
契丹人一方面继承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承接了大唐的遗产,后来又学习和糅合北宋的文化,这既非传统的游牧政权,又非传统的中原王朝,倒像是个博采众长的混合王朝。
大辽,有着彪悍的武力、灿烂的文化、完备的制度、森严的礼法,完全可以媲美中原王朝,甚至在很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大辽也确实挤进了中原的天下,辽与宋并称南北朝。这就意味着,尽管大辽只控制着北中国小部分疆土,但在法统上已是华夏。不仅辽人自视为华夏,很多宋人也如此认为,他们给予辽的尊重,很多也是发自内心的。正因为彼此认同,辽、宋之间,才能发展出一整套复杂精密又充满温情的外交礼仪。
大辽,幅员万里、军力强盛、文化繁兴,以至于契丹的名称,以Kitaia、Cathaia或Cathay等形式,在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了中国的代称。在俄罗斯和整个斯拉夫语世界里,至今还用此来称呼中国。
然而,盛极必衰,自然之理。这个建立于公元907年的北方王朝,到12世纪初叶,已走过漫长的200余年,也开始没落了。他就如一头老牛,看似雄伟健壮,一举一动仍透着威严,却早已是外强中干,不消大的动静,只要快走两步就气喘吁吁了。
吊诡的是,陪伴这老大帝国走完最后一程的,却是一位龙精虎猛的帝王。这就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我们就从他的故事开始,一起走入大辽最后的岁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1)
公元1075年6月,上京,太子东宫,有个男婴呱呱坠地。听闻消息,辽道宗欣喜若狂,这年他已经42岁、登基为帝二十载了。这婴儿不仅是他的长子嫡孙,还是他的独子独孙。血脉有续、生生不息,帝国传承也就有了根本。翻遍诗书、绞尽脑汁,道宗为新生的婴儿赐名延禧,耶律延禧。
男婴的父亲,太子耶律濬,这年刚好18岁。他是道宗和皇后萧观音的嫡长子,也是独子,6岁便被立为太子。太子即是国之储君,如今又诞下皇孙,地位更加牢不可破。父亲为小家伙起了个乳名,阿果。
因为诞下皇孙,道宗再给太子封赐,任命其领南北枢密院事。枢密院管军事,辽的体制分南面官、北面官,南面官管汉人、北面官管契丹人,太子的新职位相当于契丹的三军统帅。
皇孙出生,道宗下诏大赦天下,官员们加官进爵,死囚们免于杀头,百姓们减轻赋税等等,真正的普天同庆。大宋、西夏、高丽、吐蕃等,也纷纷派出专使前来祝贺。上京城内到处张灯结彩,大辽人人喜气洋洋,商家们也借着人们的好心情大赚一笔。
小阿果来到人间,几乎为所有人带来了欢笑和希望。
这样的皇孙,是家人的掌上明珠。他有个大家庭,爷爷皇帝辽道宗,奶奶皇后萧观音,父亲太子,母亲太子妃,还有三位公主姑姑,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父亲和姑姑们还都是同父同母,这在皇家真是尤为难得。要论人生开局,几乎没有比这更完美的了。
耶律延禧,就是这么好命。
什么是命呢?年轻的时候,我们血气方刚,见不平就不愤,也多不信命。常常感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常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到击水三千里。等到在岁月里被使劲搓揉了、在地面上被反复摩擦了,我们才慢慢变得平和,也渐渐相信了老人们常说的,人不能与命争。
实际上,普通人与命争不了,就连皇孙也不行。可能任谁也没想到,皇孙耶律延禧的好命,居然只维持了六个月。之后,他的命运便陡转之下,迎来了断崖式的坠落。
这不禁让人疑惑,到底什么是命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2)
首先出事的,是小阿果的奶奶,皇后萧观音。
在寻常百姓家,最爱长孙的未必是爷爷,更可能是奶奶。在皇家也是如此。对孙儿来说,皇后奶奶,不仅意味着血亲的挚爱,还是威力巨大的护身符。在历史上,奶奶保护照顾皇孙、拥立孙儿登基、辅佐幼主理政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北宋的高滔滔、清朝的孝庄等等。
以萧观音冠绝大辽的才情,如果她能在道宗之后,成为太后辅助太子、或者皇孙继位,再创萧绰、辽圣宗母子当年的太平盛世,也未可知。可惜了,历史没给大辽机会。
就在皇孙出生的这年冬天,辽朝历史上著名的十香词案爆发,在权臣耶律乙辛的陷害下,萧观音被辽道宗赐死。一代贤后、天生才女香消玉殒,潦草凄惨的离开了人世。道宗没了发妻,大辽没了皇后,小皇孙没了奶奶。至此,那个在祖父之外,最有能力庇护小阿果的人走了,他的未来被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萧观音,作为皇后,作为母亲,作为奶奶,是整个大家庭的定海神针,也是儿孙们的庇护神。她的惨死,让儿孙们完全暴露在了乙辛的攻击之下,大家庭开始加速分崩离析。
太子东宫,早已没有了欢声笑语,而是一片风雨飘摇,太子明知母亲冤枉,却也无能无力。更可怜的是,太子终究没能躲过乙辛的算计,被道宗下旨贬出京城,不久后就不明不白的死去。父亲含泪离京时,小阿果还在襁褓之中,可能连声父亲都未必会叫。就这样,小阿果又失去了父亲。
母亲萧太子妃,成了小皇孙唯一的依靠。可惜,这位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人,除了紧紧抱住儿子,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去对抗乙辛的进攻。很快,她也被逼抛下幼子、含泪自杀。可怜的皇孙,又失去了母亲的怀抱,而此时他不过2岁。
短短两年,小皇孙便接连失去了奶奶、父亲、母亲,三位最疼爱他的亲人。那个其乐融融、欢声笑语的大家庭,转瞬间便崩塌了。所有这些,虽然都是乙辛的诡计,但下诏的却是道宗皇帝。这位自诩饱读诗书、治理大辽无异华夏的君主,对自己的至亲表现出了野兽般的无情。如此冰冷的事实,千年后依然让人困惑。
小皇孙,从口含天宪的人间至爱,几乎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儿。
两岁的孩子,他能感知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吗?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3)
也许,小阿果还太小,无法感受痛苦。
也许,是没来及的感受,因为大家庭的崩塌还在继续。
耶律乙辛还在继续作恶,除了奶奶、父母,小皇孙的几位姑姑也难以幸免。堂堂天子之家,居然被乙辛随心所欲的构陷。
辽道宗一生,只有一子三女,都是皇后萧观音所生。除了独子耶律濬,三个女儿依次是,耶律撒葛只、耶律纠里、耶律特里。
先来看看撒葛只。历史没有记载她的生年,参照其兄耶律濬,她可能出生在公元1059年前后。作为嫡长女,童年和少年时,正值父皇母后琴瑟和鸣、如胶似漆,她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待到撒葛只初长成,她的婚姻大事,便提上了日程。毫无疑问,她也必定会嫁给萧氏。辽代皇族的婚姻,几乎就是耶律氏和肖氏的相互通婚,耶律为帝、肖氏为后,耶律为公主、萧氏为驸马,世代如此,代代如此。只是,二百年来,萧氏代代贵族,撒葛只作为皇帝的嫡长女,自然要选最显赫的萧氏。
就这样,在奶奶皇太后的安排下,撒葛只嫁给了萧德让。驸马的父亲是皇太后的弟弟,也就是说萧德让是皇太后的外甥,辽道宗的表弟。公主与驸马差了个辈分,不过这在大辽皇族从来就不是问题。倒是萧德让,因为娶了公主,由皇帝的表弟,变成了皇帝的女婿。
史书也没有记载萧德让的生年,不过大致可以推算。公元1063年,辽国爆发皇太叔耶律重元叛乱,萧德让曾带兵平叛,并立有战功。能带兵出征,至少得有15岁吧,如此推测,他可能出生在1048年之前。如此来说,他至少年长公主十余岁,甚至更多,算是个老少配吧。婚后夫唱妇随,倒也甜美幸福,直到乙辛专权乱政,毁掉了这一切。
当年平叛时,萧德让曾与乙辛并肩战斗,后来乙辛越发富贵,萧德让以驸马之尊竟也投在乙辛门下,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不过,对于夫君的政治投机,深居驸马府的公主未必清楚。
为了专权,野心膨胀的乙辛,设计炮制十香词案,除掉了皇后萧观音,萧德让则被裹挟成了帮凶。要知道,萧观音是皇后、公主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岳母。
凡事必有因果。通过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萧德让与乙辛达成了某项协议,促使其最终对岳母下了狠手。
母亲冤死,公主悲痛不已。当她辗转得知,整日恩恩爱爱的枕边人,居然是幕后主谋之一,更加痛不欲生。
不过,令她没想到的是,这还不算完,更荒诞的事还在后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4)
荒诞的是,不久之后,公主又有了新母后。
这个女人也姓萧,叫萧坦思。而且,她跟公主很有渊源,正是驸马都尉萧德让的妹妹。
如果从奶奶那边论,公主得叫萧坦思表姑姑,从丈夫这边来说,就是她的小姑子。嫁入驸马府好几年,嫂子、小姑子再熟悉不过了,很有可能还是朝夕相处。转眼间,小姑子成了皇后,成了嫡母,这让公主实在万难接受。
萧坦思,正是乙辛推荐给道宗的。
这应该就是乙辛与萧德让的协议了。萧德让助乙辛除掉岳母,乙辛助萧德让的妹妹成为新皇后。论起血缘亲近,岳母自然亲不过胞妹。为了权势,萧德让在乙辛的挑唆下黑了心肝。
这下,辽道宗又娶了自己女婿的妹妹,女婿又成了大舅哥。当然,从皇太后那里论,萧坦思依然是道宗的表妹。不过,还是挺乱的。道宗号称汉学深厚,这些在儒家礼法里有违伦常的婚姻关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适应的。
至少,他的长女,公主撒葛只就没法适应。先是丈夫参与逼死了母亲,接着小姑子又成了母后,这简直让人崩溃。很快,公主就忧愤交加,离开了人世。对小阿果来说,大姑去世,他又失去了一位至亲。
或是公主之死,让萧德让良心发现,此后不久,他也一命归西了。不知走在黄泉路上,到了阴间,这对曾经恩爱的老夫少妻,还能否找回当年的甜蜜?
历史没有回应,考古倒是有发现。公元2002年夏天,在辽宁阜新关山发现了辽代贵族萧和的家族墓地。墓地出土了萧和夫妻和其孙萧知微、萧知行及曾孙萧德恭、萧德让夫妻的合葬墓。
随后,在附近的辽墓又出土了一座石经幢。在佛教里,有一种法器叫做经幢或幢幡,一般由布织成,上面通常有佛经或佛像。布匹,难以久历风雨,后来就采用石材制作经幢,成为一种佛教石雕。出土的经幢上,除了梵文,还刻有汉文,全文如下:大丞相、公主为诸行宫都部署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附马都尉、柳城郡王,故魏国公主,特建施幢。维大康二年岁丙辰年十月乙亥朔十七日丙时建。
萧德让当年平叛有功,爵封柳城君王;魏国公主,是道宗长女撒葛只的封号;大康为道宗年号,大康二年是公元1076年,即皇后萧观音去世的次年。
感谢这段文字的记载,让我们知道了萧德让的家世,以及他和道宗的关系。也让我们知道萧德让,就是辽史里记载的萧抹霞,两人实为同一人。
从家族的豪华墓地,可以看到这是个数代繁盛的大家族。萧家几代人彬彬有礼的名字,也显示着当时辽代贵族良好的汉学修养。很显然,他们生活的时代,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繁华绚丽。
然而,所有的故事最终都化作尘土。
无论生前的情爱和恩怨,公主还是与萧德让合葬了,并埋进家族墓地,最终还是生同穴死同寝。这就是命吧。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5)
好在,新皇后萧坦思为人厚道。
她并没有在道宗面前进谗言,反而很怜惜小阿果。在她的关心爱护下,小阿果的生活反而更有了保障,道宗也因此对皇孙多了些关注。
虽然,奶奶和父母都不在了,小阿果依然活了下来。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道宗唯一的血脉,是独孙。在这连番的风波里,或许道宗曾经失去了对孙子的爱。不过,他最终又把丢失的爱捡了回来,他没有多余的选择。
对乙辛来说,他当然希望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不过,他也知道,硬来是不行的。拔掉独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苗变得不再稀有,到那时寻常的小厮或乳母就能解决问题了。
这就是他把萧坦思送进宫的原因。进宫前,他还找人占卜算卦。巫师说的天花乱坠,说她必是多子多福之人,辽道宗也正是为此动的心。
可惜,事实很残酷,萧坦思并未能生下一男半女。乙辛不甘心,又把萧坦思的妹妹塞给了道宗,理由还是一样的,必能多多生育。这妹妹的身份更有意思,她早已嫁人,还是嫁给了乙辛的儿子,还生了儿女。为了让道宗再有子嗣,他也真是豁出去了,拆散儿子的婚姻,让儿媳妇进宫。更离谱的是,道宗也是照单全收。为了再有血脉,道宗像是着了魔,很有些不管不顾的架势。
想想离世的公主,如果她能见到又一个小姑子入宫,该当何念呢?也许,她还是愿意早点死,眼不见为净。
虽然,这姐妹俩对小阿果都还算不错,但事实上,她们会随时终结他的人生。想想看,只要她们任何人生下皇子,小阿果几乎必然会被乙辛在这个世界上抹掉。
结果却是,巫师放了空炮,乙辛希望破灭,道宗白忙活,这对姐妹花颗粒无收。这也算是天命所在吧。
乙辛渐渐失去了耐心。软刀子不行,只能硬来了。
公元1079年冬天,道宗准备外出行猎,乙辛请求留下皇孙。大臣萧兀纳看出玄机,极力劝阻道宗带上小阿果,这才让乙辛的阴谋没有得逞。
经此一事,道宗似乎有所醒悟。他老了。人越老越念骨血之情。道宗日渐衰朽,却依然膝下荒凉,忙活了大半生,唯有小阿果一人而已。对小皇孙,他又恢复了爷爷的温情。
春节过后,道宗正式册封耶律延禧为梁王,加号太尉,兼任中书令,派心腹勇士六人日夜护卫,并让萧兀纳做皇孙的老师。
在大辽,梁王是非常尊贵的王爵,小皇孙的父亲太子耶律濬和爷爷道宗,都曾爵封梁王。这是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几乎是诏告天下,小皇孙将成为大辽未来的接班人。
从此,权奸乙辛便开始走下坡路,直到公元1083年被杀。
这年,耶律延禧8岁了。他幼小心头上的毒刺,终于被拔掉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6)
拔掉毒刺的人,正是辽道宗。
可背后推动的人,却可能是耶律延禧的二姑姑,也就是道宗和萧观音的二公主。如果没有她的愤而一击,道宗能否对乙辛痛下杀手,还未可知。
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二公主,耶律纠里,初封齐国公主,后来进封赵国公主。史书同样没有留下她的出生年月,根据兄长和姐姐的年纪,可以大致推测,她出生在公元1060年之后。
作为二公主,她自然没有姐姐那般尊贵,这从她的婚嫁对象就可看出端倪。成年后,她也嫁给了萧氏,驸马都尉名萧挞不也,是国舅萧高九之孙。驸马虽然也是萧氏亲贵,但比起萧德让太后外甥的身份,却是相去甚远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小夫妻俩年纪相仿、志趣相投,两人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小日子过得安静甜美。如无意外,这一生夫唱妇随、悠悠岁月,也是人生快事。
意外的由头,竟来自二公主的绝色之美。
她生的太美了。
当年,她还在皇宫待字闺中时,美名就传遍天下。尤为难得是,不仅貌美,而且知书达理,品行端正。如此佳人,不仅让驸马如获至宝,也赢得了驸马家族上上下下的欢心。
然而,有个人,却动了不一样的心思。他就是驸马的弟弟萧讹都斡。自从见过公主嫂子,他心里就长了草。天长日久,同在一个屋檐下,对他来说,既是无比的幸福,也是无比的煎熬。渐渐地,每有擦肩而过的机会,他便不再收敛对嫂子炙热的目光了。
小叔子的心思,二公主自然心知肚明。
在这种事情上,女人永远比男人敏感。在女人的脑子里,始终有台最敏感、最先进的感情分析仪,能帮助她们从最细微的小节处找到情感的证据。女人所谓的第六感,不过是灵敏度极高极快的分析结果,她们以为是下意识而已。
二公主,自幼在宫里,便在父亲的熏陶和安排下,接受最好的汉学教育,熟读儒家经典、通览经史子集。对于叔嫂之间的礼节和距离,她掌握的非常好,自认没有任何失礼之处。可小叔子却不管不顾,从最初热切的目光、到后来放肆的言语,越发不知收敛,这让她有些不堪其扰。
不过,她顾忌皇家的体面和驸马的兄弟之情,始终隐忍不言。没想的是,隐忍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实际上,又岂止是麻烦,而是一场巨大的血光之灾。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7)
为得到公主,萧讹都斡鬼迷了心窍。
他不顾手足之情,居然想到了杀兄夺嫂。
当时,乙辛擅权,权势熏天,他便主动投靠过去。他在乙辛面前进谗言,诬陷哥哥是太子一党,曾酒后放言必杀乙辛而后快。乙辛闻之勃然大怒,遂借太子谋反案大搞株连,找个罪名将驸马萧挞不也下狱。
夫君下狱,二公主急的五脏俱焚。她深知夫君,虽出身贵族,但为人淡泊质朴,并非有野心之人,更不可能去攀附太子。二公主进宫面见道宗,向父亲痛陈其中必有隐情。老父亲架不住女儿的眼泪,给了二女婿自辩的机会。
对那些蒙冤入狱的人,能有面君自陈的机会,那真是比黄金还可贵,也是逃出升天的最好方式。可惜,萧挞不也没有抓住机会。或许,他是受到了某种威胁,或许,是狱中的酷刑影响了思维。总之,在见到道宗时,他居然不能自陈其冤,白白浪费了公主争来的机会,最后惨死狱中。
哥哥入狱惨死,始作俑者萧讹都斡始终佯装不知。为博得嫂子的好感,他还假装四下营救奔波。待公主成了寡妇,哥哥丧期还未满,他便按捺不住想娶寡嫂为妻。
早期的契丹人,父兄死后,儿娶庶母、弟娶寡嫂,是平常之事,甚至是得到鼓励的。但此时的契丹贵族汉化已深,二公主更是知书达理之人,加之思念亡夫,便断然拒绝了小叔子的请求。
萧讹都斡恨恨不已,却也无计可施。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叔子勾结乙辛害死驸马之事,终被二公主得知。她怒火中烧,悲痛欲绝,立刻进宫向父皇告发。这时候,乙辛依然受宠,太子一案也还未平反,但萧讹都斡是个无关轻重的小角色。听了女儿的哭诉,辽道宗对他杀兄娶嫂之事震怒不已,下诏击杀,算是替女儿报了杀夫之仇。
虽然萧讹都斡被诛,但乙辛依然权势熏天。
他的双手沾满了道宗至亲们的血。这些人,是被乙辛一个个定点清除的。他先是诬陷皇后通奸,除掉了萧观音;再诬陷太子谋反,除掉了耶律濬;接着勾结驸马都尉萧德让,气死了大公主;又利用萧讹都斡,除掉了二公主的驸马萧挞不也。
可笑的是,道宗却依然将其引为心腹重臣。随着道宗年长,越发昏聩,朝臣摄于乙辛的淫威多噤若寒蝉,不敢多言。不过,透过斩杀萧讹都斡之事,很多朝臣看到了二公主的能量。于是,他们很多人便把扳倒乙辛的希望,寄托在了二公主的身上。
驸马死后,二公主搬回宫里居住。母亲、兄长、姐姐都已不在人世,三妹年纪还小,她便整日陪伴父亲身边。朝夕相处的陪伴,她的话渐渐进了老父亲的心里。最终,道宗能够幡然醒悟,一步步贬杀乙辛,二公主的引导和劝说功不可没。
后来,道宗还恢复了太子的名誉,以帝王礼仪安葬。乙辛推荐的萧坦思,也由皇后降为惠妃,贬谪到乾陵居住,她的妹妹也被驱逐出了皇宫。
在报了杀母、杀兄、杀姐、杀夫之仇后,二公主似乎也用尽了生命的能量。六年后,即公元1089年,她骤然病逝。年龄不详,推测起来,最多也就30余岁吧。
对她来说,短短的生命旅程,除了童年时的无忧时光、新婚时的甜蜜回忆,后面的人生,灾难接踵而至、心头滴血不止。父亲如被魔咒蛊惑,将一家人的生活折腾成了血腥的噩梦。好在,擦干眼泪后的她是坚强的,也是有策略、有智慧的,并最终报得大仇。这个结果,大快人心,载入了史册。而所有的细节则没入了尘土、再无人知晓。
二公主复仇成功,最大的受益人便是耶律延禧。或许,他最该感谢的不是爷爷,而是二姑,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男儿。
二姑去世这年,耶律延禧十四岁。而他出生时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只剩下了爷爷、三姑,还有他。
前后不过十余年,大辽第一家庭,便凋零至此。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8)
公元1083年,耶律乙辛身死。
算起来,他或许能称的上是大辽二百余年最大的巨奸。他来到人间,似乎是带着诅咒的使命,那就是摧毁辽道宗的家族。他最大的帮手就是道宗,其终结使命却似乎是冲着耶律延禧而来,助他当上储君,最终登上帝位。想想看,如果没有乙辛,太子耶律濬登基是必然的,那么耶律延禧能否继位就是另说了。这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
不管怎么说,随着乙辛集团的覆灭,耶律延禧终于扫清了继位前的最后障碍。就在这年,他被进封为燕王,道宗当年也是在梁王之后被封燕王。这意味着,爷爷终于要给孙子最好的礼物了。
公元1091年,16岁的耶律延禧,已是人高马大、孔武有力的英俊少年。道宗正式册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领北、南院枢密院事,加任尚书令,正式确立了皇储的身份。
在耶律延禧面前,一条金光大道已然铺成。
虽然,垂垂老矣的道宗仍是辽国的主宰,但年轻的皇储还是为这老大的帝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确实,少年虽仍在成长,却早已做了父亲,帝国的统续得到了新的延伸。
实际上,早在公元1087年,12岁的燕王延禧就迎娶了王妃。燕王妃萧夺里懒,祖上显赫,五世祖为前朝宰相萧继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萧绰、萧燕燕、萧太后的堂弟。
燕王小夫妻年纪相仿、志趣相投,感情很好。遗憾的是,燕王妃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倒是一位不知名的宫女,在公元1089年,为14岁的耶律延禧诞下长子,取名耶律习泥烈。五年后,公元1094年,再有一位宫女,为延禧生下次子,取名耶律雅里。
这样,才19岁的耶律延禧,就已经有了两位皇子。道宗一生只有独子独孙,如今却有了两位曾孙,假以时日,后代子孙必将枝繁叶茂。爷爷更加欣慰,耶律延禧的皇储身份也更牢不可破。
后来的岁月,在爷爷的安排下,耶律延禧认真扮演着皇储的角色,他读书习武,接见各国使节、代行各种祭祀,充分展示着大国之气和皇家风范。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位年轻的皇储抱有极大的希望。时光静静的流淌,人们只在等待一件事的到来。
公元1101年,辽道宗驾崩,这位辽国历史上最长寿、在位年头最长的皇帝,终于恋恋不舍的告别了人间。26岁的耶律延禧,在爷爷灵柩前登基为帝。
大辽,历经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迎来了帝国的第九位皇帝,耶律延禧。后世多称其天祚帝。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9)
自太祖阿保机称帝建元,到天祚帝登基,北方草原上的草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大辽,已走过了184个春秋。
近二百年的征伐杀戮、风吹雨打、歌舞升平,耶律延禧接手的大辽,又是怎样的江山呢?
在国土上,东临今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西越阿尔泰山,北达外兴安岭,南抵今河北霸县、雄县一带,是个疆域广阔、天辽地远的泱泱大国。
在行政区划上,有5道、6府、156州、309县。五道为,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每道的政治中心称为京,五道即有五京。道下设府、州、军、城四种行政区,再下设县。州分等次,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在人口上,据史书记载,辽太祖建国时,约有40万户、200万人,到耶律延禧登基十年后的公元1111年,辽国人口达到极盛,约有140万户、900万人。立国二百年,人口增长4.5倍。
在政治制度上,核心是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准确的说是“因俗而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发源故地的契丹人、奚人等,按契丹旧俗治理;燕云十六州、渤海国旧地的汉人、渤海人等按汉制治理。
这种制度特色,从行政区划上就能看得出来。
比如,头下军州,这是辽国的一种特殊建置。简单的说,就是契丹王侯贵族将掳掠来的人口,建立州县作为自己的领地和食邑。诸王、外戚、大臣之下的,可建立头下县、头下城、头下堡等。头下军州与领主及朝廷之间,是双重依附关系,寻常赋税归领主所有,酒税则上缴朝廷。
头下军州的设计,也可看作是契丹版的分封制,本质上则是皇帝与贵族的利益共享机制。这在契丹的扩张和发展阶段,对激励贵族冲锋陷阵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此,贵族在战场上拼死搏杀,既为君主也为自己。得胜归来,他们将俘虏带回去建城居住,成为自己的头下军州。俘户主要是河北、山西等地汉人和东北地区的渤海人等。俘虏从哪里抓来,军州就用什么名字。如俘虏是渭州百姓,就建城渭州。
在外交上,契丹的主要交往对象,包括北宋、西夏、高丽、女真、鞑靼(即后来的蒙古)、西域诸国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互称南、北朝。西夏,则是辽的藩属,称为甥舅之国。高丽,在渤海国旧地与辽接壤,双方有过数次战争,后来互使和平,边境大体安宁。女真,以部落制为主,在辽的中后期开始崛起。
在军事制度上,辽国的常备军在20-30万人左右。不过,契丹是马上民族、善于骑射,平时放牧渔猎、战时入列成军,战时所能动员的总兵力超过百万以上。皇帝掌握最高兵权,下设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主要由契丹人担任;另有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一个国家,两种兵制。
具体来说,辽军分为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属国军等。宫帐军,由直属皇帝的着帐户子弟组成,是辽军的精锐,负责皇帝宿卫和对外征战。部族军,由契丹族以外的部族壮丁组成,供守卫帝国边疆。这两种军队是辽军的主力部队。
京州军,由各州县的汉族、渤海族壮丁组成。属国军,由臣属国壮丁做成。这两种军队是辽军的辅助部队,负责后援和策应。
辽军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骑兵多由契丹人、奚人组成,步兵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辽军武器,主要是弓箭和刀枪,后期加入了抛石机等,还编有炮手军。
值得一提的,是辽国的斡鲁朵制度,即宫卫制度,这是直属皇帝及太后的禁卫军。极少数特别尊贵的重臣,也有自己的斡鲁朵,比如辽圣宗的弟弟。
在主人生前,斡鲁朵负责日夜守卫、随军征战;主人去世后,斡鲁朵就变成主人的陵墓守卫者。有辽一代,共有12个斡鲁朵和相当于斡鲁朵的王府,即辽九帝、太祖之妻述律后、萧绰、辽圣宗之弟耶律隆庆和韩德让的文忠王府。按例,在位皇帝出巡时,前朝所有的斡鲁朵都要随行守卫,所以越到后世,大辽天子出巡的规模越发排场。
辽军作战,兵器、战马等均由军士自备。在前期,朝廷并不发军饷给士兵,行军作战也没有后勤保障,部队以劫掠作为军需补充,俗称打草谷。到辽朝中后期,才仿汉制发军饷,并建立了国家后勤保障机制。
在此之外,契丹的五京制、捺钵制和南北面官制等,前文都有所介绍,就不再赘述。
凡此种种,就是大辽。
在这里,有历史荣光、万里江山,有百万子民、铁甲雄兵,有汪洋碧海、高山流水,有大漠孤烟、小桥人家。历经代代相传,这浩瀚帝国交到了耶律延禧接手中,他成为了帝国的主宰,至尊无上、无所不能的大辽皇帝。
那么,新君登基之后,最想做的又会是什么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0)
复仇。
这毫无疑问。
尽管复仇的对象已死去多年,但天祚帝心中的怒火却没有丝毫减退。这个人直接害死了他的祖母、父亲、母亲,还有因他而死的两位姑姑。他就是耶律乙辛。
天祚帝下诏,将乙辛的尸骨从坟墓里刨了出来,鞭尸、挫骨、扬灰。如此,皇帝仍未解恨,便大肆抓捕乙辛的余党,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流放的流放,哭喊声遍及草原山川。
与此同时,朝廷开始全面平反冤案。天祚帝的父亲,在道宗晚年就已经平反,被追谥昭怀太子,按天子之仪改葬在玉峰山。天祚帝,追尊父亲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这位可怜的太子,生前没做过一日皇帝,在阴间终于位列九五之尊了。追谥母亲萧氏为贞顺皇后。
追谥祖母萧观音为宣懿皇后,改葬庆陵。一代才女,在去世26年后,终于借由孙子之手洗刷耻辱,恢复了应有的尊严。重要的是,她到底还是入了庆陵,与辽道宗葬在了一起。不知夫妻二人阴间重逢、再度共居一室,又是怎样的尴尬与无语?估计,道宗该是羞愧难当吧,倒是观音会坦荡坦然。
值得一提的是,萧观音在入葬庆陵时,天祚帝特意为祖母刻制了宣懿皇后哀册。八百年后的公元1930年,哀册在庆陵(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乡)出土,现存辽宁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哀册为石质,由汉文和契丹小字书写。哀册中央台面刻篆体汉字“宣懿皇后哀册”,旁刻八卦符号,四周斜面刻十二生肖神像。册文汉字为张琳所撰,共34行,简述皇后的懿德才华、被诬陷而逝及平反等史事。
契丹小字为耶律固所撰,形制与汉字相仿,共30行。目前契丹小字尚不能全部解读,从已解读部分判断,其与汉字册文并非互相对译。这些契丹小字哀册和榜题,是现存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也是契丹文的最直接历史遗物。
宣懿皇后哀册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国之重器、稀世之宝。
很显然,报仇、平反,这四个字在天祚帝心里埋藏了多年。为了这天,他屈膝、忍耐、再忍耐,在陪伴爷爷的漫长岁月里,他绝口不提那些逝去的亲人,也从没流露出对乙辛的仇恨。很多次道宗主动提及,甚至泪眼婆娑,他都故作他言,不敢袒露心迹。
想来,在这人世间,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头百姓,那些最迫切、最真实的愿望,往往都只能深埋心底、寄托给时间。
直到登基,天祚帝压抑许久的情绪才喷薄而出,无法抵挡,也无人敢挡。正是在这肆意的宣泄里,他才真正体会到做皇帝的愉悦,那种高高在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极致体验。
可激情总有磅礴而尽的时候,接下来做什么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1)
天祚帝,有些无所适从了。
每个人,在行将就木时,都会回望人生。这一生里,值得记忆的事有多少,能拿出手说的又是什么呢?
有的人,洋洋得意,枚不胜举,随便说说,也是精彩纷呈。有的人,黯然神伤,搜肠刮肚,也只能略谈一二。寻常百姓多是后者,人生寂寂是生来就注定的事。但如果生为帝王,却没几件拿出来炫耀的事,那真是有些可悲了。
可怜的天祚帝,就是这样的人。若干年后,他沦为了阶下囚,夜半无眠,回忆二十多载的帝王生涯,又有多少事值得追忆呢?或许,也只能拿复仇平反这件事来宽慰自己。这次登基之初的快意恩仇,几乎就是他的人生巅峰。
出道即巅峰的皇帝,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比如,后世的嘉庆皇帝。登基不久,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扳倒了权臣和珅,手段、计谋、力量等,都令人刮目相看,也让人对他充满了期待。可惜,终其一生,却再无亮眼的成绩。不过,我们还是知道嘉庆很多鸡毛蒜皮的事。这是因为他是太平天子,有皇帝的实录,还有各种档案文字记载。
相比之下,天祚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是亡国之君,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长期的东躲西藏、亡命天涯,哪里还顾得上这些纸上功夫。再说,他的皇帝实录又能记什么呢,人生下半场的时光,除了屈辱还是屈辱。祖宗留下的大辽,灰飞烟灭、没入了尘土,数百年的繁华宫城、千万卷的藏书文卷,化为灰烬、长成了青草绿地。一切都毁得那么干净,以至于后来元人修辽史,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因为如此,在史书里,天祚帝登基的前十年,几乎看不到太多像样的记载。他的皇帝时光,除了几次接见外国使节,几乎都是在游猎。以至于,在后世的记忆里,他就是个游猎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印象越来越刻板,几乎成了他的标签。
他真的就是这样吗?未必。
只不过,失败者是很难翻案的,尤其是没有后代、没有传承的失败者,翻案的希望就更渺茫了。不幸的是,天祚帝即是如此。
不过,我们对照史册,比如人口的增长,至少可以判断,在他登基的前十年,并不像想象的那般昏庸。作为守成之君,大辽在他的统治下,依然保持着繁荣稳定,并在持续地向前发展。
当然,即便不昏庸,他也绝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至少,作为帝王,他严重缺乏现实感,对危机的预判和感知能力很弱。在他眼里河晏海请、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殊不知早已是千疮百孔,隐患藏在帝国的各个角落里,年复一年、日甚一日。
最大的隐患,就是东北方向的女真人。
最终,也正是女真人,将天祚帝从天子宝座上拽了下来,将他的宫殿烧成灰烬、将大辽的皇陵盗掘一空、将耶律的子孙们屠戮殆尽,将二百余年的大辽帝国从历史里抹的干干净净。
令人遗憾的是,这出历史惨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上天,给过天祚帝机会。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2)
天赐良机,出现在公元1112年,天祚帝登基11年后。
这时的大辽国,风平浪静、歌舞升平,一切都和往常一样。这年的正月,天祚帝按契丹惯例来到长春州(治所在今吉林白城)。自辽圣宗以来,这里就是天子首选的春捺钵所在地。
长春州,江河纵横、湖泊棋布,水草丰美、鱼类繁多,天鹅群集、獐狍成群,虎豹出没、野鹿遍地,是理想的渔猎胜地,更是辽国君臣娱乐消遣的好去处。
春捺钵的主要活动是凿冰钩鱼和捕鹅打雁。
凿冰钩鱼,又称春钩,是契丹人一项古老的捕鱼方式。正月时分,北国依然天寒地冻、江河冰封,久困冰下的鱼儿长期缺氧,遇有透气的地方,就会浮出水面呼吸,契丹人就借机来钩鱼。
钩鱼时,先在冰面上选好地方搭上帐篷,再凿出一个大的冰窟窿作为冰眼,这是钩鱼出水的地方。以冰眼为中心,于周围再选择三个点,各凿出透明但不漏水的冰窟窿,以此来观察鱼儿游动的轨迹。在冰眼和三点之间,相关人等各有分工,有人观察鱼儿游动路线、有人负责落钩。
冰眼旁,钩鱼人手拿系着长绳的鱼钩,警觉而机敏地注视着水面。当鱼儿游到冰眼,将头露出水面张口吸气时,他们就把鱼钩扔到鱼儿嘴里。这一扔最关键,非常考验手法,要有准头、还要有力度。鱼儿受到惊吓,立刻口含鱼钩逃跑。这时,钩鱼人反而不着急了,任由鱼儿游走、多远都不怕,等鱼儿游累了、再无力挣扎时,再扯着绳子轻松将鱼儿拎出水面。
通常情况下,第一条鱼儿由皇帝亲手来钓,谓之得头鱼。皇帝钩得头鱼,文武百官伏地庆贺。随之,皇帝在天子大帐摆上宴席,置酒备菜、歌舞助兴,此谓头鱼宴。
捕鹅打雁和头鹅宴,则另有乐趣。
迁延时日,待冰融河开,鹅雁归来,便是纵鹰捕鹅的好时节。此时,湖泊两岸柳条抽枝、草场返绿,为麻痹鹅雁,捕猎者皆穿墨绿色的衣服。他们每人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在水泊周围每隔五步或七步排立。天子则换上猎装,戴着冠巾,系上玉带,领着皇后妃嫔站在高处观望。
当有人发现了天鹅,就高高举起旗帜,联络员立刻快马通报消息。待猎者们敲起扁鼓,摇动旗帜,天鹅受惊腾空飞起。此时,侍官将海东青呈给皇帝,由皇帝亲手放飞。刹那间,海东青直冲云霄,在空中擒住天鹅并与之搏斗。
待天鹅受伤坠地,距离最近的猎者立刻上前,拿起刺鹅锥将其杀死,取鹅脑给海东青吃,奖励它的勇猛。这个敏捷的猎者,则会得到皇帝的赏赐。
每年猎得的首只天鹅,被称为“头鹅”。皇帝摆下头鹅宴,群臣各献酒果、互致贺语,舞乐皆起、纵酒高歌,又是一段欢乐时光。
春捺钵,先是冰天雪地、大地茫茫,继而河开水流、绿草青青,有动有静,有鱼有雁,有酒有肉,辽国君臣在此渔猎歌舞,消遣欢乐,好不快活啊。
当然,春捺钵也不仅仅是娱乐,也还有正事。
比如,接见使者、抚慰边疆,便是春捺钵的重要活动。
长春州所在,正是契丹与女真、高丽等民族毗邻的边境地带。在此期间,周围的部落首领,按例都要到捺钵地朝见天子,进献贡品、随侍行猎,以示臣服和顺从。
这年,有位部落酋长,天祚帝指名要见。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3)
女真完颜部的首领,完颜乌雅束。
乌雅束,出生于公元1061年,42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部落首领的位子,同时袭封辽天子授予的节度使之职。
他身高体壮、孔武有力,上马征战、下马牧民,是个文武双全的厉害角色,在女真部落威名赫赫。天祚帝继位后,因为领土及贡品的原因,他数次带兵在边境与辽军发生摩擦。几番交手,强大的辽军不仅没占得任何便宜,倒吃了不少亏。正因为此,天祚帝对乌雅束这个名字印象深刻。
这年春捺钵,天祚帝指定要乌雅束来见。收到朝廷旨意,他有些为难了。去的话,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不去的话,又恐给辽人口实,乘机来攻。他左思右想,还是难以抉择,便召集众兄弟共同商量。
这是个大家庭。乌雅束作为长兄,下面有十位弟弟,且多数都已成年。与其他部落不同,这些完颜们兄友弟恭、心气相通,兄弟间非常团结。众兄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乌雅束作为部落首领,不可亲身犯险,改由二弟代兄前往。
乌雅束的二弟,正是阿骨打。就这样,完颜阿骨打,登上了大历史的舞台,开始了浓墨重彩、精彩纷呈的表演。
我们无法得知众兄弟讨论的细节,也不知道具体决策的过程。从后来的情况看,阿骨打主动请缨代兄赴险可能性很大。
历史是后人写的,辉煌也是后人所见。
站在当时,阿骨打做出这个决定,很有些慷慨赴死的悲壮。
事实上,他也确实是九死一生。
到了长春州,按照兄长的吩咐,阿骨打先是拜见了天祚帝的宠臣萧奉先。据说,招乌雅束面圣就是他的主意。萧奉先高坐大帐之上,接见了阿骨打。刚照面,他便来了个下马威,一通厉声的斥责,语气尖刻,态度傲慢。很显然,他对乌雅束耍的花招很不满意,对阿骨打也不甚熟悉。
好在,阿骨打有备而来。他向萧奉先献上了重宝,并言辞卑怯地解释了兄长重病卧床,不得已派他前来。对阿骨打所言,萧奉先未必相信,只是看在重礼的份上,他的态度和缓了许多,甚至有了几分和颜悦色。
过了第一关。阿骨打心里稍稍安稳了些。萧奉先最受皇帝宠幸,有一言九鼎之力,他满意了,阿骨打的安危就多了一份保障。
事后证明,这份所谓的重礼是多么的合算。不夸张的说,这份礼品换来的,几乎就是后来大金一百二十年的国运。
不几日,天祚帝正式召见各部落首领。
对阿骨打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鬼门关。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4)
蒙天子召见,这是莫大的荣耀。
对各部落来说,这正是向大辽皇帝表现忠心的良机。对天祚帝来说,这种场合最能体验君临天下、万邦来朝的快感。他喜欢这种感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君主,都喜欢甚至迷恋这种感觉。
按照惯例,众首领依次上前进献礼单,从美人骏马到弯刀铠甲,从金银珠宝到飞禽走兽,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侍从接过礼单,再交由天子一一过目。皇帝高兴了,也会御赐礼物,其价值甚至远超部落所献贡品。
在这样的礼仪往来里,东西贵贱并不是考量的核心,重要的是礼制和秩序。礼,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威慑,有时候甚至强过千军万马。礼的核心,是自上而下的教化、由远及近的威服。或许,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礼最强力量的表现。
礼,也体现在这来回的进献和赏赐上,它表达的是部落的忠诚,彰显的是天子的威名。数百年来,大辽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正是在这样一代一代、一年一年、一次一次的强化下,变得更加牢不可破、更加高不可攀。
轮到阿骨打,他昂首挺胸,阔步向前,步履之间英气逼人。
他的礼品是海东青,正是辽人的最爱。
没有了海东青,春捺钵捕鹅雁的活动,也就没法玩了。对很多辽国贵族来说,宁愿寝无床、食无味,也不能没有海东青。这些年来,辽人与女真人的军事摩擦,也多与海东青有关。而随着辽人的索要无度,海东青越发稀有,也就越发显得珍贵。
天子大帐内,天祚帝高坐御座之上,俯视着下面的女真酋长。他张口问道,你就是乌雅束?阿骨打顿了下,朗声回复,他是乌雅束之弟阿骨打,其兄病重卧床无法起身,他代替兄长前来拜见天子并进献贡品。为表示恭顺,他又说了一段长长的话,表达祝福和敬意。
天祚帝闻之,面露愠色,颇为不快。不过,他见阿骨打言辞恳切,似是直言,也就没再追问。当然,最主要的是,或许他此时心情正好。天子喜怒无常,也许阿骨打正好踩对了点。
尽管如此,天祚帝还是教训了阿骨打几句。他重申了天朝上国威严,让完颜部收敛锋芒、不可在边境生事,否则将派大军进剿,踏平女真全境。这是预料中的事,阿骨打连番表态称是,态度极其谦卑。随即,天祚帝挥手让其退下。
外面北方呼啸,大雪纷飞,寒气彻骨。阿骨打退出大帐,凉风一过,这才发觉后背衣衫早已湿透。他定了定神,在心里反复默念,终于过了这一关。设想中的刀光剑影,居然就这样轻轻迈过了。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大辽皇帝居然如此好说话,远没有想象中天子的那般威严。他甚至觉得,早知如此的话,他的恭顺和谦卑有点过头了。
岂料,事情还没完。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5)
当晚,天子大帐,灯火通明。
天祚帝设下头鱼宴,招待文武群臣及各部落首领。
时辰一到,在天子亲随的引领下,众人鱼贯而入,在大帐内依次坐下。席分两列,一列是辽国的文臣武将,一列为各部落首领。或许,是辽人有意怠慢,阿骨打被安排在了末席。不过,他并不在意席次,末席倒好,正好可以悄无声息。
在游牧渔猎民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是人生快事。
天祚帝心情大好,兴致也很高,宴会的氛围很热烈。酒过三巡、又过了五巡,在众人的轮番敬劝下,一向豪饮的天祚帝,竟也有了几分醉意。
这时,不知哪位大臣提议,让部落首领们每人献舞一曲,为天子助兴。此言一出,大帐里的欢乐氛围渐渐凝固了。
头鱼宴,虽也是喝酒吃肉,但因有众部落首领在席,便也有了国宴的性质。展示帝国威严、天子权威,抚慰四方诸酋、靖边宁远,正是头鱼宴承担的政治功能。这些部落首领们,名义上是天子的臣属,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地方诸侯,辽国对他们的管理是象征性且松散的。如此说来,仅从外交礼仪上来说,让这些人在席间起舞,也是十分不妥当的。
再说,历年的头鱼宴,从未有过如此安排。不过,天祚帝喝得正痛快,便准了这个提议。众部落首领闻之,顿时酒醒了大半。
向天子敬酒,是礼仪,更是义务。当众献舞,则是歌妓所为之事。这些人,身为部落的领袖人物,统率之民少则数万人、多则数十万人,当众行歌妓之事,实在是种羞辱。
当然,游牧渔猎民族确实能歌善舞,但那是为天地祖先祭祀所舞,为征战胜利年景丰收所舞,为旁人所舞,实不愿为也。
正在众人迟疑、面面相觑之时,萧奉先站了出来。他唯恐天子不快,开始大声催促众人。言辞之间,如主人呵斥奴仆,态度傲慢、语气不恭。大家虽心中不快,但被时势所逼,也无可奈何,只能依次走到大帐中央献舞。
一曲又一曲,在辽国君臣放肆的嬉笑声里,舞毕的部落首领们满脸通红的讪讪退下。很快,众人舞遍,唯独缺一人。
此人,便是阿骨打。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46)
这个黑大汉正杵在那里,纹丝不动。
在萧奉先催促了几句后,阿骨打依然没有反应。
大帐里气氛渐渐尴尬,欢笑声渐渐平息。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到阿骨打的身上,也包括天祚帝。他已经喝高了,原本斜靠在榻上打盹,这时也勉强坐了起来,似乎酒醒了几分。
天祚帝揉揉眼睛,看了看阿骨打,挥手往大帐中央指了指,意思是让阿骨打献舞。天子有旨意,阿骨打不敢怠慢。他单膝跪地,谦恭地向天祚帝回奏,自称不会跳舞,愿意罚酒向天子谢罪。
天祚帝闻之,不置可否,再次用手指向大帐中央。
大帐里,越发安静了。
阿骨打大汗淋漓,浑身湿透。他的脑子在飞快的运转,此时的决定,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隔。对此行的凶险,他是清楚的。自从踏入辽人领地,他就最低限度的放低自己,尽最大可能地屈膝卑辞,就是为了安然度过此劫。可当众起舞,实在过于折辱了。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侮辱,更是对完颜部、乃至女真族人的侮辱,远远越过了他心里的底线。
略作思量,他坚定了主意,坚持只能罚酒替舞。
天祚帝勃然大怒,掷下酒杯,大声喝道,汝辈竟敢藐视天子,拖出去喂狗。左右武士闻讯,上来就按住阿骨打往外拖。大帐内的众人都傻眼了,谁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
正在此时,有位部落首领走出来为阿骨打求情。物伤其类啊。其余首领见状,也纷纷离席为他求情。看到求情的人数众多,天祚帝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些,却也不置可否。
在此危急关头,阿骨打送的重礼起作用了。萧奉先起身离席,也替阿骨打向天祚帝求情。辽国众臣见状,也纷纷附和。
至此,天祚帝已酒醒大半。在头鱼宴上诛杀部落酋长,这确是百余年来从未有过之事。他挥挥手,武士们松开阿骨打退了出去。萧奉先不愧是宠臣,善于察言观色。他见到事有转机,立即向天祚帝建议,阿骨打冒犯天颜理应伏诛,唯天子有圣德不予追究,但朝廷有法度在,阿骨打必须受罚,他建议抽其三十鞭子。天祚帝准奏,借坡下驴了事。
大帐外,暴风雪里,鞭子划过空气的声音格外刺耳。
不过,自始至终,没有人听到阿骨打的喊叫声。
次日,行猎途中,天祚帝与萧奉先谈及头鱼宴上之事。
君臣二人,有了几句对话。
天祚帝问,阿骨打凛然有英雄气,桀骜不驯,他日或为大辽之患,是否应该立即诛杀?
萧奉先答,大辽威名远扬,以德服远,阿骨打偏居陋地,身为小酋,实不足为虑。杀之举手之劳,只是怕寒了边陲众部落心向朝廷之心,也有损天子容人的雅量。
天祚帝,若有所思。
正当其时,一只野鹿在前方窜出,天祚帝引弓扣弦,一箭中的。随行侍卫们欢呼万岁,响彻山林。
天祚帝得鹿,阿骨打捡命。
自此,这二人终身未再相见。不过,两人的命运,却在这番交错之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所不同的是,天祚帝往下、直入谷底,阿骨打往上、冲上云霄,一曰地狱、一曰天堂。
在往地狱坠落的那些年里,天祚帝应该无数次想到这次良机。可机会就是这样,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在这样的错过之后,或永世不得翻身、或灰飞烟灭。
天祚帝再听到阿骨打的消息,是在一年后。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