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大杂烩

大杂烩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这贴是个大杂烩。准备用来收集宇宙,地球,人类,自然各方面的小知识。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一,关于亚洲人脸区别的小知识。
来源:瞭望智库(ID:zhczyj )、光明网

历史上的多次迁徙以及各地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造就了各地中国人不同的面貌特征。

只要没有患上“脸盲症”,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长相来大致判断一个人来自南方还是北方。

那么,这种外貌差异具体表现如何?中国人脸分为哪几类?如何从脸部特征判断你周围的陌生人从哪里来?



一、中国常见的人脸类型

1.东亚型(Sinid)

东亚型是东亚地区占支配地位的人群类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分类。

他们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渔猎部落,之后往南扩张,替换了当地的原住民。

近代以来,他们通过移民等方式扩散到了东南亚各地。




东亚型人群的身材大多较为瘦高,四肢较短;

脸长且平,不少是单眼皮,鼻翼不是很宽;肤色大多是浅棕黄色,黑直发,体毛少。




2.黄河流域型(Huanghoid)

东亚型的典型,得名于黄河,由黄土高原古文明的创造者发展而来。

他们常见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在福建的河洛人(福佬)中也有分布。

黄河流域型人群从古代开始就通过移民、贸易而分布于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






3.长江流域型(Changkiangid)

东亚型的子类型,得名于长江,人口极为众多,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稻作农民。

他们常见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省。

通过移民和贸易,数以百万计的长江汉人如今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






4.珠江流域型(Chukiangid)

东亚型人群的子类型,得名于珠江,起源于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渔民、农夫和林中人。

如今,他们是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的典型人群,混合了越南、傣和孟-高棉人(在中南半岛广泛分布的类型,我国的佤族就属于孟-高棉型)的成分,在东南亚也有广泛分布。








5.安南型(Annamid)

得名于越南的古称“安南”,起源于向南方扩张的汉人与南方蒙古人的混合。

他们大多体型较瘦、眼睛细长,常见于越南中部,在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6.满洲-朝鲜型(Manchu Korean)

东亚型的子类型,这种类型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扶余、沃沮、濊貊[huì mò](大致对应现在的朝鲜族、满族等)等农业或渔猎民族。

其典型代表分布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






7.韩国型(Hosonid)

东亚类型的韩国子类型,特征是皮下脂肪适中,身材中等;脸比较大、鼻子较宽、嘴唇较厚,肤色较浅。




8.羌人型(Qiangid)

得名于中国古代的羌人,是东亚类型在青藏高原的代表。

他们可能融合了一些阿尔泰类型人群(中亚游牧民族的类型)的成分,颧骨较高和五官分明。

其典型代表是藏族、门巴族、阿昌族等藏缅语族。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二、邻国常见类型

1.萨摩型(Satsuma)

属于通古斯类型(中国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的人群类型)和南方蒙古类型(东南亚人群类型)的混合,以鹿儿岛的萨摩地区命名。

其祖先有可能是古代中国南方以及马来亚的移民。

如今是日本南部沿海鹿儿岛、本州岛、九州岛的主要人群,在琉球和朝鲜沿海也有分布。





2.筑前型(Chikuzen)

这是一种特殊的日本人群,得名于古日本的筑前国(现为福冈县)。

这一类型来自于通古斯型、南方蒙古型和阿依努型的混合,经常在日本古代的武士阶层及其后代中出现。

主要分布于九州岛北部,在日本列岛其他区域也有少量分布。




3.石川型(Ishikawa)

日本北部和东部的特殊类型,得名于石川地区。

他们可能是东亚人群与新石器时代岛屿上的矮小阿伊努人的混血后代。

常见于本州岛中北部和东北部,在北海道也有少量分布。




4.役人型(Yakonin)

这是相当稀少的日本人群类型,与古代日本贵族及官员阶层有关,得名于日语“官僚”一词。

这一人群具有欧化特征,这可能是受到来图兰型(中亚的人群类型)、迪纳里型(东欧和意大利山区的的人群类型)及东亚人群的影响,但更可能是东亚型的特殊表现。

役人型在日本各地和韩国零星存在,在中国的总数稍多一些,稀疏分布于环渤海和西南地区。




5.信越型(Koshi)

得名于日本的越州地区,属于华北类型和韩国类型的混合,混有一些古亚细亚型和阿伊努型的成分。

窄面窄鼻,身高较矮。





6.冈山型(Okayama)

得名于日本的冈山县。

他们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在铁器时代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可能是当今日本文化的主要创造者的后代。

如今在日本冈山沿海、京都和本州岛中部分布广泛,在朝鲜、满洲和中国部分地区也有发现。




7.琉球型(Ryukyuan)

位于日本南部和琉球群岛,因琉球群岛而得名。

特点是身材矮小、圆颅、肤色较浅;眼睛较大、鼻梁较高;体毛比较丰富,头发部分为波状发。




8.阿伊努型(Ainuid)

这些人是古代日本北部的原住民。

阿依努型人群在史前时代分布的很广,遍布从俄罗斯沿海到印度尼西亚的大片区域,甚至包括加拿大西部,近代分布于北海道、北方四岛、库页岛。

千百年来,由于日本对北海道的开拓,如今阿伊努人大多和日本人通婚,典型的阿伊努人数量已经十分稀少。

他们的特点是身材矮壮、长颅型,面容粗犷、深目卷发,体毛极为发达。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三、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常见类型

1.通古斯型(Tungid)

中亚地区的典型类型,广泛分布于从戈壁沙漠到西伯利亚冻土的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往中亚西部扩张。





通古斯人身材粗壮、四肢短;头较短、脸圆而扁平、单眼皮较多;浅棕黄肤色,直黑发,体毛少。

脸部特别扁平、低颅型、短头颅的戈壁类型常被视为通古斯型的代表。

此外,在阿尔泰地区、日本和朝鲜也都能发现受通古斯人影响的人群。




2.西蒙古型(Kumid)

通古斯类型的子类型,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哈萨克斯坦和新疆,常见于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等。

其特征是头骨低而宽、脸圆而胖,单眼皮较为常见,粗黑发、胡须稀少(但比其他通古斯类型多)。




3.图瓦型(Taygid)

西伯利亚地区的通古斯型亚型。

面部特征类似蒙古人,常见单眼皮,拥有非常高、宽而平的脸,薄嘴唇,柔软的直发,棕色或黑色的眼睛,肤色非常浅。

这种类型在图瓦人、鄂温克人等族群中比较常见。





4.阿尔泰型(Aralid)

通古斯人的西部类型,影响了中亚草原的广大图兰人群。

在古代,他们可能建立了匈奴、柔然汗国、哈扎尔汗国,统治着域内的图兰、诺迪克和地中海型人群。

如今,他们是哈萨克斯坦最常见的人群类型,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和俄罗斯鞑靼共和国的突厥语人群中也有分布。




5.西西伯利亚型(West Sibrid)

曼西人、涅涅茨人、多尔甘人等。

他们的面部特征在于突出的鼻子和倾斜的前额,肤色较浅,发色为浅棕色到黑色,身材较矮。





6.东西伯利亚型(East Sibrid)

接近北极地区的蒙古人种类型,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和堪察加半岛。

常见于因纽特人、伊捷尔缅人、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等寒冷地区的族群。

特征为下颌较小、小眼睛、嘴唇相对较厚、鼻子长而窄,肤色很浅,身材矮壮。




7.黑龙江-库页岛型(Amur Sahalid)

俄罗斯黑龙江流域地区、库页岛、千岛群岛常见的人群类型,典型代表是尼夫赫人。

和其他通古斯类型人群相比,他们身材矮小、体毛较多、下巴突出。

这显示出他们与阿伊努类型融合的可能。




8.因纽特型(Inuit)

典型的因纽特人分布于阿拉斯加、努纳武特、拉布拉多、格陵兰岛。

这些人是最靠近北极圈的原住民,表现出人类对最极端气候的适应。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四、东南亚地区常见类型

1.南方蒙古型(South Mongolid)

南方蒙古型人群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之一,是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占统治地位的人群。

他们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向南方扩张,替换了当地的土著——维达人和尼格利陀人。

南方蒙古人群种类多样,分布于从马达加斯加到日本甚至复活节岛的广大区域。

如缅甸山区矮壮的德昂-布朗型、瘦长的掸族型、印尼的新马来型、东南亚群岛森林的原始马来型到强壮的太平洋型。



他们的特征是高颅型,低面(五官在脸部位置较为靠下),棕黄色皮肤,较宽的鼻翼和脸部,单眼皮较少。




2.原始马来型(Proto-malaid)

原始马来型混入了一些维达型(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原住民)、美拉尼西亚型(美拉尼西亚群岛和巴布亚岛部分地区的类型)、尼格利陀型(东南亚矮小土著)的成分。

和后来的新马来型相比,他们保留了更少的蒙古人种特征。

在爪哇、菲律宾、苏拉威西岛等地有分布。




3.达雅克型(Daják)

原始马来人的子类型。达雅克人习俗与台湾泰雅人类似,可能和台湾原住民有共同起源。

分布于菲律宾、马来群岛尤其是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中,与亚马逊河土著类似,十分适应热带生活。

这种类型在台湾、马达加斯加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也有分布。




4.新马来型(Deuterium-Malaid)

是东南亚群岛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类型,特征是阔脸宽下颌,后倾的额头,扁平的鼻子和矮小的身材。

广泛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西部和马来西亚等地。





5.绍姆班型(Shompen)

印度和缅甸之间的尼科巴群岛的特有类型。

他们通常有蒙古型的眼睛、厚嘴唇,身材矮小或中等。





6.布朗-德昂型(Palaungid)








7.掸族型(Shanid)

他们德昂-布朗类型和东亚类型的混合,常见于缅甸东部和老挝北部,身材矮小到中等。



8.尼泊尔型(Nepalid)

羌人型、印度帕米尔型和达罗毗荼型的混合类群,身高中等,常见于尼泊尔。




9.东孟加拉型(East Bengalid)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面相分布地区来看,人类外貌和所在地区环境有直接关联。也就是说人的外貌体形会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当然这个变化是长期潜移默化的。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1西班牙

2俄罗斯

3奥地利

4意大利

5爱尔兰

6波兰



https: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7法国

8英国

9墨西哥

10西班牙

11德国

12瑞士

13黑人

14阿根廷

15美国黑人

16美国

17印度
18菲律宾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人种外貌差异〈百度〉
人种外貌差异(英文:appearance difference of human race)是指不同人种在体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
中文名
人种外貌差异
外文名
appearance difference of human race
肤色
白色、黄色、和黑色、棕色等
分布
六大洲
具体体现
肤色
肤色有白色、黄色、和黑色、棕色等,详细划分可分为4种不同色调。
眼色
眼色由虹膜中黑色素分布区域和数量多少决定,有黑褐色、褐色、浅绿色、灰色、天蓝色等,并可详细划分为12~16级。
发色
发色包括灰金黄色、浅金黄色、金黄色、深金黄色14种黄色调;棕色有6种色调;黑棕色及火红色各有6种色调,发色共有32种色调,有专门的带实物的发色表可供对比。
发型
头发的形状可分为直发、波状发、卷发三大类,其下又分为硬直、平直、微波、宽波、窄波、微卷、松卷、紧卷、松螺旋卷和紧螺旋卷等。
髭须
髭须多少可分为5级
1. 极少 (髭须不相接、耳前极少);
2.少 (髭须在口角相连、耳前至下颌角亦有但不与下颌的须相连);
3. 中等 (髭须相连、两侧耳前连接成带但面颊部极少);
4. 多 (髭须相连但颊部不浓密);
5. 极多 (十分浓密包括颧骨以下的面颊部)。
鼻部
鼻部包括鼻梁、鼻尖的形态和鼻翼部的宽窄和突度等。
唇部
唇可根据上唇皮肤部的突度、红唇的厚薄和外翻程度等区分为多种类型。
头形
头形(颅形)是从顶面观察时颅骨的形态,大体上前后为长、左右为宽,可有长头型(颅宽颅长比小于70)、短头型(颅宽颅长比大于80)等7个级别。
面形
面形可形象化的分为方形、倒梯形、圆形、椭圆形、瓜子形等10种类型,亦可根据面高(鼻根至颏下)和面宽(两颧骨最高点间)之比分为宽面型与窄面型等五级。
此外如蒙古人种常具内眦褶(蒙古褶)、铲状门齿和新生儿骶部的色素沉积(青色的蒙古斑);常见于尼格罗人种及太平洋人种的臀部脂肪聚积及外生殖器、乳房的特征。
分布情况
白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及南部、非洲北部、南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还有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
共5张
人种外貌差异
黑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美洲。
棕色种、主要分布在澳洲及南亚、东亚部分区域。
形成因素
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致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起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感想
人体的形态以及头骨五官轮廓的差异,我觉得是气候温度饮食习惯这几个要素产生的变化差异,而不是什么人种基因所决定,人类基因差异只是人类在某环境下产生的阶段性变化暂时体现。
也就是说,人类本身就是同一物种,身体肤色差异基本等同于外在环境条件的区别。
而这种差异,最主要直接的变化,我估计应该首先影响的是呼吸系统变异。 高温下,常温下,寒冷气候,以及地区海拔不同形成的气压不同,导致人类肺活量呼吸方式不同。久而久之使头颅骨骼产生变化。 而头颅的变化对大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体能和智力差别。
也就是说人类体能智力的进化和地球环境密不可分。






楼主:我就是魔2018  时间:2019-09-07 17:30:41
转载百度。
人体与大气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这不仅是由于人体需要呼吸和调节体温.大气对于人体还有一种不易被人察觉到的作用----大气的压力.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几分钟内不呼吸还不成问题,但如果没有大气压力,恐怕连几秒钟也生存不了.
一般认为,标准的大气压是每平方厘米1.0336公斤.一个成年人的人体总共要受到12-15吨的大气压力.但是由于大气压强总是从各个不同的方向作用与同一点的,并且大小相同,每两个大小相同的压力便相互抵消,所以人体才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压力,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就拿呼吸来说,当吸气中枢兴奋时,通过膈神经使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横膈肌肉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气泡也跟着扩大,使其中的气压下降,并低于外部大气压.于是外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鼻孔和嘴流进肺部,进入肺气泡.呼气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胸腔容积缩小,肺内空气收缩,内部压强大于外部,气体便从肺里呼出来.
在雷雨之前,由于气压的下降,人们常会出现胸闷、头昏和情绪烦躁等症状.另外,在人体的股骨和髋骨之间有一个没有大气的空腔,空腔内不存在向外的作用力,于是股骨就靠外部大气压紧紧地压在身体上,使我们抬起腿走路不觉得费力,行走自如。




感想:地球地貌海拔区别导致的各地气候差异,从而影响着人类体貌变化。
转载,
亚 洲
最高海拔(米) 8848.13(珠穆朗玛峰);
最底海拔(米)-392(死海);平均高度(米)950
欧 洲
最高海拔(米) 5642(厄尔布鲁士山);
最底海拔(米)-28(里海北部沿岸低地;平均高度(米) 300
非 洲
最高海拔(米) 5895(乞力马扎罗山);
最底海拔(米) -153(阿萨勒海);平均高度(米) 750
大洋洲
最高海拔(米) 5030(查亚峰);
最底海拔(米)-16(北艾尔湖);平均高度(米) 350
北美洲
最高海拔(米) 6193(麦金利山);
最底海拔(米)-85(死谷); 平均高度(米)700
南美洲
最高海拔(米) 7010(汉科乌马山);
最底海拔(米) 2(埃莱纳湖盆);平均高度(米) 600
南极洲(南极洲主要是冰川覆盖,如果冰川融化,海拔很低。)
最高海拔(米) 5140(文森山) ;
最底海拔(米)-2500(本特莱冰下槽谷);平均高度(米)2350

楼主:我就是魔2018

字数:6004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9-09-04 22:03:17

更新时间:2019-09-07 17:30:41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