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碎碎念 (Bits and Pieces)

碎碎念 (Bits and Pieces)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看了两部电影。一是科恩兄弟的《血迷宫》;一是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

《血迷宫》是科恩兄弟的处女作,80万美元的成本 ,很不错了。但是相比《光荣之路》,则差太多。《血迷宫》拍于1984年,而《光荣之路》则早在1959年,还是黑白片。其实影片所表达的那些观点,于我并不新鲜,但还是被打动。那三名士兵被处死,我一直期盼着好莱坞式的剧情返转,最后一分钟的奇迹,然而,并没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还有影片最后流露的温情也打动了我。我特意查了那首歌,歌名是《忠诚的士兵》,煽情时库布里克仍不忘反讽。

有意思的是,演德国姑娘的女演员最后嫁给了库布里克,而拍完《血迷宫》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嫁给了乔尔·科恩。女演员跟导演,女秘书和老板。。。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又看了一遍《老无所依》,是奔着为什么“老无所依”这个问题去的。杀人什么的,上一次就看了。老无所依,难道是人之老去,对现实世界的无力感?No country for old men, 老了就被淘汰了?整部电影前面那么牛气冲天地杀人,最后却以老警长抓不住罪犯,多愁善感地哀叹中结束了?也许我还是没看懂。。。

Cormac McCarthy,被誉为是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唯一后继者。2009年获美国笔会颁发索尔·贝娄文学终生成就奖,捧得好高呀,那天在二手书摊上看到他的一本书,没买,现在有点后悔。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唯一后继者,会是怎样的呢?

老无所依,往哪儿逃?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伯林的书,收了五本,基本买全了,可以慢慢细读,开心。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Evening in Paradies: More Stories 2018


Welcome Home: A Memoir with Selected Photographs and Letters


Where I live Now: Stories 1993-1998


So long: Stories 1987-1992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我倒真是想写写肉联那些人,可是史海钩沉,得花多少时间去重温那些人那些事啊,我舍不得我的时间。。。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伯林的43个故事中,除了3、4篇用的第三人称外,全是第一人称口吻,我感觉全是她自己,她的故事。17岁,大学没毕业就结婚,19岁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嫁给第二任丈夫,父母气得不理她,结果她与第二任丈夫的好友婚外情,带着两个儿子与之私奔到墨西哥,结婚,又生下两个儿子,她自己酗酒、第三任丈夫吸毒、32岁时离婚,此后再未结婚过。当过清洁女工,50多岁时当上大学老师,后升为副教授。

也许在旁人眼里,她这一生过得很苦,不过,我倒觉得她恣意挥洒过青春,好与不好,自己知道,看她写的那些小说,重温自己的各种经历,跟即将死去的妹妹一起,回顾母亲、检视彼此的生活,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不欲生,只有俱往矣后的平静。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谢谢大家海底捞:)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奇爱博士》观看中,拉开了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我是如何停止焦虑爱上炸弹的


疯子的忧伤 :-)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据说,所有的小说最后都通向哲学,所有的哲学最后都通向宗教,那么,所有的宗教最后都通向?

又想到,所有的诗歌都通向什么呢?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我干脆也像斯特恩纠缠于往事无法自拔一样,展望过去,我的第五本书是:一本你一直想读的经典——《麦克白》。活到21世纪,经典太多了,想读而又未读不知凡几,为什么选《麦克白》?因为Lucia Berlin不经意地提到了这本书,却莫名地触动了我。
伯林在一篇小说里说到她的大学室友:“埃拉,我的室友……我希望我们能相处得更好。每个月,她母亲从俄克拉何马给她寄卫生棉条。她学的是戏剧。天啊,如果她连这点血都受不了,她怎么能扮演麦克白夫人呢?”
当时我就想,下一本何不就读读《麦克白》呢?虽然大致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但是从未认真读过,其实莎士比亚的任何一个戏剧我都未认真读过。汗。
还是读高中的时候,在央视看过一个《麦克白》的电影,黑白的,觉得很恐怖,现在隐约还记得麦克白夫人的怂恿,记得开场的女巫,具体细节一概忘了。就记得一句台词:麦克白杀死了睡眠。
好吧,我就来看看他到底如何杀死了睡眠。。。

(两块钱一本的二手书,崭新的,不过第一幕第七场有原主人的笔记笔迹:)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读《麦克白》,乱读乱想:

1.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是理解《麦克白》的关键。麦克白夫人是夏娃,引诱那可怜的亚当(麦克白)偷食禁果(权力/王冠),三女巫则是那可恶的毒蛇,其结局是夫妻双双死亡(被逐出乐园)。但是读着读着,觉得麦克白夫人更像毒蛇,是她一步步推着犹疑的麦克白去杀人,走向灭亡。。。
2. 麦克白夫人果然狠毒,再想想中国的吕雉,果然是天下最毒妇人心啊。不过,人之为人,区别于动物,大概还是有良心、知敬畏,不管这些人如何追逐权力,又如何凶狠,最后过不了自己这一关。麦克白夫人嘴上说自己能够将正在喝自己奶水的婴儿脑袋砸烂,但无法面对自己那双洗不干净的血手。吕后最后好像也是死于良心难安?《史记》之吕太后本纪中提到吕后死的那一年有日食,白天昏暗,吕后觉得是因为自己干了太多坏事,便去外地祭祀求神保佑,结果回来的路上产生被狗咬伤的幻觉,死了。估计这也是杀人太多,心理负担沉重,最后不堪负荷而死。这样想来,如果一个人能突破自己良心这一关,则与禽兽无异,无比可怕。
3. 才看完第一幕。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这部剧里,莎翁有时用thou,有时用you,二者有何区别?
《麦克白》大约写于1605年,那个时期就有现代的you了,上网求证一番,原来thou用于对社会地位平等或低于你的人;you在当时是更为正式的第二人称称呼,大约相当于“您”,地位高的人用来称呼地位低的人。知道这个区别后再看就有意思了,第一幕第五场里,麦克白夫人看到丈夫来信,起杀心,自言自语,在内心里对麦克白说话用的都是thou:
Glamis thou art, and Cawdor; and shalt be
What thou art promised. Yet do I fear thy nature;
It is too full o' th' milk of human kindness
To catch the nearest way: thou wouldst be great,
Art not without ambition, but without
The illness should attend it. What thou wouldst highly,
That wouldst thou holily; wouldst not play false,
And yet wouldst wrongly win. Thou'ld’st have, great Glamis,
That which cries, “Thus thou must do,” if thou have it,
而同一场里,当麦克白上场后,她对他说话就改用you了:
Your face, my thane, is as a book where men
May read strange matters. To beguile the time,
Look like the time. Bear welcome in your eye,
Your hand, your tongue. Look like th' innocent flower,
有意思,这细微的差别,看来麦克白夫人在心底里是瞧不起丈夫的,而麦克白却非常爱妻子呢,一有好消息,立即写信给妻子,与她分享。这可怜的亚当。。。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读《麦克白》第四幕第二场

在一片阴谋、野心、谋杀里读啊读,读到这里,眼前一亮,读到了一丝人气,一些人情味,这一场与整个悲剧关系不大,像是闲笔。
洛斯到费普,见麦克德夫夫人,告知她丈夫已逃往英国。麦克德夫夫人当着洛斯的面将丈夫指责一通,说他对妻子儿女弃之不顾,自己逃往英格兰,没有天性,没有智慧,只有恐惧。
其后是麦克德夫夫人和儿子的对话,机灵、幽默,算是这出悲剧中的一点喜剧。

贴几段小对话,风趣幽默,与大家共享(中译文是朱生豪的译笔)
1.
麦克德夫夫人: 小子,你爸爸死了;你现在怎么办?你预备怎样过活?
儿子: 像鸟儿一样过活,妈妈。
麦克德夫夫人: 什么!吃些小虫儿、飞虫儿吗?
儿子: 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些什么就吃些什么,正像鸟儿们一样。


2.
麦克德夫夫人: 不,他真的死了。你没了父亲怎么好呢?
儿子: 您没了丈夫怎么好呢?
麦克德夫夫人: 嘿,我可以到随便哪个市场上去买二十个丈夫回来。
儿子: 那么您买了他们回来,还是要卖出去的。
麦克德夫夫人: 这刁钻的小油嘴;可也亏你想得出来。


3.
麦克德夫夫人: 嗳哟,上帝保佑你,可怜的猴子!可是你没了父亲怎么好呢?
儿子: 要是他真的死了,您会为他哀哭的;要是您不哭,那是一个好兆,我
就可以有一个新的爸爸了。
麦克德夫夫人 这小油嘴真会胡说!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终于读到了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出处,福克纳还真写了个傻子。

麦克白:她应该迟一点再死;现在不是应该让我听见这一个消息的时候。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了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She should have died hereafter,
There would have been a time for such a word.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麦克白的悲剧》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是early mordern English, 与现代英语有些不同,但并不难懂,而且此书有注释,加上此剧是他最短的一部悲剧作品,一下就看完了,真好。
这书名气太大,我在这里颤颤兢兢地瞎说几句吧。以下是边读边记下的零七碎八:
1.《麦克白》的主题是权力、欲望、野心吗?也许吧,个人觉得更像是挣扎与幻灭,在良心与野心之间挣扎,最终不过是幻灭是虚空。麦克白夫人死于挣扎,良心占了上风;麦克白当国王后没有过一天安稳日子,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他杀死了睡眠,无法入睡,不敢入睡。至于虚空,莎翁首尾呼应,一开场,第一幕第三场,麦克白刚起杀心时,就说了把虚幻当作真实(nothing is but what it’s not),被杀前的独白也以“signifying nothing”结尾,人生不过是一道行走的影子。
2. 社会流动性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就有了社会流动性,莎士比亚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从斯 特福德到伦敦,后又回到斯 特福德。一个人可以出生贫困,死时却富甲一方,反之亦然。礼节为等级社会结构的外在表达方式,人们十分重视、强调“正确的”礼数规矩。在等级森严的文化里,流动性导致焦虑。身份、地位,社会矛盾摩擦造成紧张关系,这些都很重要。《哈姆雷特》也好,《麦克白》也好,都是有人想攥位夺权,突破既有的等级秩序,而所谓的道德都在维护君权神授的等级秩序。
3. Thou v. You
“you” 相当于中文里的“您”,是尊称,更为正式;而”thou”,则随意很多,是日常口语,用于身份相当的两人之间,或用于称呼比自己身份地位低下之人。
4. 英语发音的变化
现代英语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发音也变了很多,导致以前读来可能押韵的不押韵了。比如,以前,后缀-tion是要发两个音节的,现在只有一个了。而莎士比亚的许多笑话和双关语都与发音有关,可惜,现在领会不到了。比如,“小时(hour)”这个字,在莎翁时代,常常含有性意味,因为它的发音跟“妓女(whore)”这个字一样,现在不论看或听都感觉不到了,要看注释才行。
5. 韵律
又跟着学习了一下诗歌的格律。我们读的是戏剧,不是小说,韵律很关键。莎翁基本写的素体诗,或称无韵抑扬五步格诗。莎翁在他的所有戏剧里都以这个为基础,有时加上一两个音节,或为了制造效果,破坏节奏。戏剧都是要上台演出的,不光可以阅读,也可以朗读,把这些文字当做乐谱,注意节奏、速度、轻重,应该是很有意思的。我试着读了读,哎呀,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太奇怪了,我还是应该上网找专业人士朗读或表演的来听,会好一点。
6. 散文与韵文
有时候人物角色说的是韵文,有时说散文。这个与 “Thou v. You” 的用法基本一致。当人物的身份地位较高,或在演讲、或在机智巧辩时,莎翁用的是韵文;而散文基本用在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身上或日常情景下。
7.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莎翁的作品既有粗俗的黄色笑话,也有对生与死的思考。据说朱生豪的译文省略掉了不少粗俗之处,梁实秋没有,但还是据说,梁译太过生硬,我没读过梁译。上面摘抄的母子对话就很有意思。
8. 这是戏剧,不是小说
戏剧与小说的区别之一:在小说里,如果某人做了件不得了的事,作者可能不得不来一番叙述;而剧作家就无需浪费墨水。莎士比亚只写对话,一般不写舞台指导(只写写谁上谁下),这让读者有机会从对话里找线索,想像人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表情。这种模糊性让同一场景有了多种诠释。当然,有的对话已将场景的动作体现出来,这种对话被称为“内部舞台指导”。
9. 经典与圣经
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已成了经典,常被人引用借鉴。其实莎士比亚自己也引用 了许多在他之前的希腊、拉丁和圣经里的典故,与他同时代的观众懂得,对我们就难多了。要理解他的作品,得好好补补课。我就算了。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一种爱情

从前,有个梨子和一把刀,他们相爱了。
非常非常爱
爱让梨子更水灵
刀更锋利

他们想要接吻
非常非常想
为此他们化妆
涂口红

接吻

刀割了梨子一道口子
好大
好深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阅读挑战之第六本书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因为在看库布里克的电影未来三部曲,《发条橙》是其中之一,正好家里有这本书,遂决定先看书,再看电影。还有一部电影《在切尔西海滩上》,下载大半年了也未看,因为想先看这本书再看,书也有,可总轮不上,总有更想看的书插进来。。。
找出我这本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小书。

但据说有删节,又在网上找来据说是全本且有单词表(作者自创了许多新生字)的这个版本

我是个吃了鸡蛋,好吃,甚至吃之前,就要去了解一下生这只蛋的母鸡的人。《发条橙》还没看呢,先了解了一下这本书和作者:
1. 1959年,安东尼·伯吉斯43岁被诊断患有无法手术的脑瘤,且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命,于是他辞职回家,专心写作,这一写一直写到1993年,著作若干。
2. 伯吉斯是才子型作家,他饱读诗书,对英国文化、莎士比亚研究精深,作品中常常引用各种经典。然而让伯吉斯最郁闷的是,他出版了五十多本作品,最后成名并非因为自己,而是因为他是一部伟大电影的原著作者,若非因为这部电影,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
3. 《发条橙》极便宜地卖给了电影公司,所以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他获利并不多。更令他难堪的是,他亲自写的剧本,被库布里克给拒了。
4. 《发条橙》是一本小书,算不上真正的novel,只能称为novella。
5.伯格斯在小说里提出一个道德困境:当一个坏人比做一个有条件的好人更好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容否认,大家都说,这本书在写主人公邪恶的时候比写他为此受惩罚时要生动得多。。。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我读书绕开科幻类小说,三体无论捧得有多高,从来没想要读一读
我为什么不喜欢科幻呢?
因为所有关于未来的小说或电影,全都那么冷冰冰、荒芜、恐怖、绝望,没有一丝温度, 如《人猿星球》、《1984》、《人工智能》。。。
我好怕那样的未来。
原来《发条橙》也被贴上科幻标签,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再又硬着头皮看完电影,双重折磨
严格说,它算不上科幻,更像寓言,思想性大于文学性,
人的自由意志。
人如果没有选择权,不能称之为人。
人之向善,应该是出自内心 ,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非人为的、外来的干涉、强制
人若失去选择的自由,毋宁为恶,这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伯吉斯因此被称为罪恶教父,这部电影在许多国家成为禁片,他愤愤不平地说:“库布里克的成就彻底将我的掩盖,而我却要为所谓的给青少年造成恶毒影响负责。”

未看之前,不知道《发条橙》的内容时,总将它与《铁皮鼓》联想到一起。看完后,觉得它与马丁·艾米斯的《金钱——绝命书》风格更接近,毕竟都是同时代英国人写的,又都那么荒诞。

不是科幻,说是政治片(小说)更合适。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What’s it going to be then, eh?
楼主:TristramShandy  时间:2020-02-03 14:50:43
@玛雅咖啡 2019-11-11 19:01:35
我喜欢看美丽的建筑在炎热之后,在最后的霞光下投下的暗影。j堂、q真寺、庙宇的暗影尤其美妙。
-----------------------------

巧了,麦克白就说了,“人生不过是一道行走的影子。”
荀子说:人性本恶。
波德莱尔说:“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
我觉得,不该把一切有意思的东西都装在“美”这个大口袋里,然后再为之辩解。

楼主:TristramShandy

字数:57080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0-12 08:55:11

更新时间:2020-02-03 14:50:43

评论数:3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