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贾宝玉的原型:能否敲响传统红学的丧钟?

贾宝玉的原型:能否敲响传统红学的丧钟?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可卿死后,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荣府中除宝玉与凤姐之外,看不出一点悲伤。贾母虽说伤感,可她甚至不让宝玉尽快去现场。这也许能说明荣府在北明灭亡之后,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当然忠于明室的人不会没,但也是像看待历史一样看待这件事。前面说过,贾母是一个贼祖宗,贾赦是流寇余部,而贾政是郑氏家族,这些人虽然归入朱明名下,可心里各打各的算盘。宝玉代表大明玉玺,凤姐代表明朝基本军队,反映自是不会一样的。
但在宁府,对可卿的死除了贾珍外,还有两个婢女反映非常激烈,一个宝珠,一个瑞珠。一个触死在可卿灵前,一个出家守灵。
按照一些说法,说是宝珠与瑞珠撞破贾珍与可卿的奸情,逼不得已这么选择。这种猜想似乎不那么可靠。贾珍进去办事,婢女进得去吗?贾珍还没有那么迷糊吧?《金瓶梅》出现这种情节那是理所当然的,可在红楼一书中似不太可能。
其实,宝珠与瑞珠代表的明亡后士大夫的两种还算有代表情的选择,一类人出家当道士和尚,另一对人引颈就戮,或反抗被杀,或果决自尽。而像贾蓉这种人,最后娶一个姓胡的,跟胡人妥协了。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宝玉进入太仙幻境,警幻将一个妹子给他享用,这女子叫可卿,字兼美。就是梦中的秦可卿。脂评称她是兼有宝钗与宝玉之美。
照前面的解读,进入南明之前,黛玉象征北明,宝钗象征南明;进入南明之后,黛玉象征朱明,宝钗象征藩镇。就她们象征北明与南明这个层面来说,象征崇祯政权与朱术桂政权的两个末世政权,不正好兼有黛玉与宝钗之美吗?
可惜,宝玉只能与梦中的这个兼美有夫妻之实,而在现实中,宝钗与他是“空对着”,有名无实。而黛玉更是还没有名份就逝去,成为海外仙姝了(死在台湾岛了),而各种抗清势力在宝钗死后又争斗了好久,他们只能在山中做寨王,作者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些人往往拿朱三太子、朱五太子说事,可毕竟没有推出一个姓朱的皇帝。也就是没有嫁给宝玉。
因此,我非常相信红楼梦从原创到最后定稿,经历很长时间。我甚至一直都在怀疑,这部书最后就是由朱弘桓或者朱怡镐后人修改完成,也就是那个曹雪芹。现在有史料可以证实,朱弘桓住在开封,康熙给他爵位,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国恨家仇,哪是一代两代就可以忘却的!这部作品完全有可能从1683年前后开始原创,一直到乾隆时期最后完稿。这也是为什么书中雪景都是后面才写得生动的原因了。他们少不更事时是在江南度过的,可到了北方后,才真正知道雪景。而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应该是可以明显揭出真相的,作者却不敢让它面世。这么一部奇书,参与者视若珍宝,怎么可能就丢掉一部分?清皇室那些抄书者,很可能知道真相,可谁敢出来?
有意思的是,曹、朱同宗,都是出自于春秋一个叫邾国的后裔。作者冒用曹姓也就不足怪了。中国姓氏,改朝换代,逃避仇家之际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刘伯温的后人改姓朱,朱聿键旁支改皇后姓曾,作者改姓朱为曹不是更顺吗?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贾巧儿的奸兄狠舅显然指是郑经和郑克爽父子。宝玉原型的另一个角色指朱弘桓,他娶的是郑成功的女儿,他的儿子,当然要称呼郑经为舅舅,郑克爽为表兄。从这个关系看,贾琏就是大观园之外的贾宝玉,一个实,生活在台湾这个现实世界,一个虚,生活在大观园这个虚拟世界。他们都指朱弘桓。而凤姐的原型当然就是指郑成功的女儿了。这也是为什么贾宝玉和贾琏在书中都被称作二哥。从这个层面上看,贾赦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南明的诸监国,既假摄,假的摄政王。
台湾降清后,朱弘桓被安插在河南汴梁开封府许州五女店,钦赐皇田五十四顷(一顷一百亩),生子振烈、振熙、振熏、振照等人。被刘姥姥收容的就是这些人。刘姥姥代表努儿哈赤与施琅当然也没有问题了。
从贾巧儿身上,与历史对照,高度一致。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她的生活原型就是指在台湾出生的明代王子王孙,后来随着台湾降清被迁入内地,他们比之前在大陆的那些王子王孙幸运多了,没有像他们那样逮住就宰杀,而是被妥善安置,还有一块汤沐邑让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红楼梦中用一个男子与他的妻妾来象征一个政治集团。男子在这个集团中处于君王或主子地位,女子则是这个集团的臣僚或仆从。用夫妻之间的关系来象征这个集团君臣或主仆的关系。
像贾敬那样的人,就是失去政权的孤家寡人,如被清人俘获的弘光光帝,又如后来自自己取消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像贾母那样的人,就是虽然政权仍在,但没有君王,例如隆武帝,永历帝,在他们死后好久,仍然有人奉他们的年号,承认他们的政权。
像贾琏那样被凤姐所左右的人,他们象征的集团则是君王孱弱、权臣在朝的政权。
贾宝玉与宝、黛的关系,则是君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是偏安一隅的藩王政权,还是朱明政权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薛蟠和他妻妾的象征。他们组成以三藩为代表的先降清后又反清的藩镇这个集团,除了三藩外,还有李成栋、金声桓、吴兆胜等人(在贾府则用尤氏来影射这些人)。这个集团又分成三种情形:一种是反清后血拼到底最后成仁的,一种是反清后再次降清的,再一种就是反清后自己称帝。
吴三桂属于最后一种情形,反清后在衡阳称帝。书中用夏金桂来影射她。薛蟠的另一个妾宝蟾,则像征尚可喜、孔四贞等家族。而李成栋、金声桓、吴兆胜和耿精忠等藩镇则由香菱来影射,以耿家军为代表(在贾府则以尤二姐和尤三姐来影射),他们反清后或再次成为明臣,或没有成为明臣,但恢复汉人衣冠旗号,兵败成仁。
这些人跟薛蟠一样脾气爆粗,不明事理,喜则跃,怒则吼,杀人只当玩儿,但又有天真烂漫的一面,评书人口声声称他为呆兄。香菱最早加入这个集团,说明这些人降清不久,就有不少人反正这个史实。而三藩中,耿家军1650年移镇福建,当时就有人对他们进行策反,从这一点说香菱也是最早归入这个集团的。
香菱的判词和判曲,以及和尚对他说的偈语都指向这一点。和尚说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评书人称“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也就是说凭这些人要三分天下也或南北对峙,谈何容易。三藩起事时原来变议定事成之后三分天下。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评书人称“前后一样,不言前而言后,是讳知者”,也就是说怕人知道。这事指是耿精忠的死法(香菱指的是耿家军,而非单指耿精忠一个人,但他的死表明耿家军的完结),耿精忠最后又降清,元宵时被凌迟处死,凌迟必须割完三千余多,三天方许他死,所以说前后都是一样的,从元宵前开割,元宵后死去。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还故乡”,跟随吴三桂起事,耿家军换成人明人服饰,蓄发,恢复祖先模样,也算是香魂回故乡了。
作者对耿家军是有深厚感情的,也许对他们起事前后都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又在贾府中弄一个尤二姐来象征这支军队,并对尤二姐的死痛惜不已,评书人更是用难得一见的口气对弄死尤二姐的凤姐痛加鞭挞,而尤二姐腹中的胎儿,自然意味着一个即将成形的政权。这事影射着郑经不但不配合耿精忠起事,反而背后一刀,抢了他不少地盘,失去一次大好机会。郑经先哄耿精忠起事,就是凤姐将尤二娘赚入贾府,暗中搞鬼将她弄死,就是郑经背后一刀,致耿家军于死地。而尤三姐托梦给二姐,明确说她们前世犯奸淫,也就是有降清前科。
如果以这个角度来解读香菱和尤氏姐妹的故事,再与历史对照,一切都显得那么顺了。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贾琏与凤姐、平儿、尤二姐、秋桐四人,影射的是南明混乱之中,各地忠于明朝的反清势力,而且这些势力大都有宗室子弟参与,这些宗室子弟在这些集团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大都处在配角地位。
北明灭后,宗室子弟参与抗清的不在少数,史料记载虽然简略,可有名字存世的也不算少了。比较出名的有江西的益王府参与南昌保卫战,隆武灭后,他的弟弟在广东与明将王兴建立文村政权,坚持抗清十余年。再就是宁静王朱术桂了,他在郑鸿逵与郑成功军中任监军。贾琏就是影射这些抗清的宗室子弟。贾琏没有爵位,后来也没有继承爵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成员,也许是一个王子,但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监国。但在当时各地反清活动中,虽说处在配角地位,可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比那些称帝的宗室更大。
他的一妻三妾,其实就是当时三种主要抗清力量。
凤姐——明朝原有的部队。
平儿——应是流寇余部,与湘去相对应。
尤二姐——降清又反清的那些人。
秋桐——民间自发组成的反清民团,与邢夫人相对应。
把这个关系理清了,再去读他们各种活动与矛盾,再参照史料,也就好解释了。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贾赦夫妻指南明诸王这个集团,这些人在北明灭亡之际,有的与城邑共存亡,有的弃封地南逃。南逃后依南明几个小政权过着无兵无勇、没有封地的穷王爷日子,有的则被军阀、民团推为监国,参与抗清活动。他们养尊处优过惯日子,一旦流离失所,不要说懂不懂得恢复旧江山这样的大事,就连日常生活都过不好,被推到监国位置上,多半也只能是个傀儡。但只要有条件,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个人享用。以潞王朱常芳为代表。此人南逃后,差点让南京官员(特别是东林党人)推上帝位。弘光朝灭后,他还在杭州当了一天监国,随即降清,后与五王在北京同日被杀。在南京时,他只热衷于古玩,留着近尺长的指甲,用竹筒套着。贾赦指的就是这些可怜蛋。
他的老婆邢氏,即“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之意,要先给妻子做一个好榜样,然后及于兄弟,最后才可以治理好邦国。这些王爷们自身都乱七八糟,甚至五毒具全,不能正已,何以正人,治理邦国决非所能,更别说匡复大业了。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贾家四姐妹的婢女,抱琴、司棋、侍书和入画,意为琴棋书画,宝玉身边的秋纹、袭人、茜雪和麝月,则为风花雪月之喻。琴棋书画为士人雅玩,风花雪月是骚客襟怀。鼎革之际,膻腥席卷,斯文扫地,虽大人君子,不免披发左衽,沦为异类。
黛玉婢女紫鹃、雪雁,当隐意秋雁南徒,望帝啼血,兆离乱之苦,失国之惨。
宝玉婢女小燕,宝钗婢女莺儿,意为莺歌燕舞。可惜三春过后,尽成画饼。
而晴霁指大明宫灯,则湘云婢女隐喻大明战旗吗?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既然说贾母是一个有政权而没有君主,而贾敬是一个有君主而没有政权的人,参照明末历史,那就显而易见了。
贾母指的是隆武政权,这个政权在隆武帝1646年8月殉国后,仍被郑成功所承认,后来虽然出自于对抗鲁王而不得不尊永历为帝,可他内心仍只有隆武这个君主,他临去世时说无颜见先帝于地下,指的也是隆武帝,而决非永历帝,那么他始终忠于隆武帝也就不言而喻。贾母既影射隆武这个政权,她在明郑时期自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这个政权是由反贼(包括郑氏政权)余部支撑,这也是史实,所以贾母也就姓史了。
而贾敬自然而然就是指鲁王朱以海了。他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儿子贾珍,跟历史上鲁王自去监国名号,尊称晚于他称帝且晚他一辈的永历帝为君,如出一辙。隆武去世后,鲁王这个监国是可以名正言顺称帝的,也可以说再也没有人跟他争,可他的臣下担心称帝后,清人势必大军压境,所以永历在隆武去世两个月后在广东称监国,接着又称帝,他也不称帝,1651年他的行宫舟山失去后,他到福建依靠郑成功,就取消监国称号,将位子公开让给了永历帝,他的部下仍是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可他在金门当起寓公来了。在第五回中,对贾敬的评价,“箕裘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之句,但也有版本不是这么说的。可不管怎么说,贾敬影射的鲁王朱以海在当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他跟隆武帝的地盘之争,以及后来自削监称号,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有多大,这也许是他后人的看法,并不一定被我们所认可。这就是小说。但他的后人很可能对他当时为什么不及时称帝号召天下,以致于他的子孙在台湾过着寄人篱下的苦日子而不无怨恨,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帝王兴起,面临的困难比他大、处境比他尴尬的,也不是没有,汉高祖、光武落魄时的景况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们百折不挠,终成大业。
鲁王自去监国称号,尊永历为帝,也就是红楼梦中贾敬让官给贾珍这个史实。那么,贾珍自然就是永历帝了。贾珍是族长,虽然上面还有长辈,可不要忘了,他是族长。这跟当时的情形一样,大家只是尊他这个名而已,他要号令,也就是在他宫门内那点事。既不可能号令郑成功,也不可能可号令鲁王,甚至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听他号令的也不是很多。当然,他影射的是一个集团,不光是永历帝,还有弘光帝,崇祯帝这几个木家辈的皇帝。
长他一辈的,都是水字辈的,贾敬指的不仅是朱以海,还有光宗朱常洛;贾赦指的以朱常芳(加三点水)为代表的南明诸监国,贾政影射的郑成功是名义上隆武的女婿,也是水字辈的。跟贾珍同是木字辈的是贾琏等人,既朱术桂、朱弘桓等人。贾琏与宝玉一正一虚指的就是朱术桂和朱弘桓等人,不过,宝玉还指朱怡镐,这跟贾母是一个辈份的,所以才有梦中跟可卿乱伦一事。
他的老婆尤氏,连个名都没有留下,指的就是忠于大明的文大臣们。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贾家四姐妹,迎春指弘光与隆武,惜春指永历与鲁监,这在以前多有论述,不多说。探春指明郑时代,以前也说过。而元春指的是除明郑时期的南明,也说过。但以四姐妹的归宿来影射她们的政权最终结果,还有一点说不明白,那就是为什么元春嫁入皇家。
按照传统说法,曹雪芹家有人嫁入皇家了,并拿出证据来说,但即使言之凿凿,仍不免被诟病。
真正的意思,元春嫁入的这个皇家,既不是明朝的皇家,也不是清朝的皇家,而是天意,既皇权天授这个意思。因此,她来到贾府,就是至高无上的。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从另一个角度说,可能会更有助于理解红楼梦是南明痛史这个无可辩驳的结论,那就是,元春指的是南明,而迎春等三姐妹指的是明郑时期四个有名无实的空政权。
南明从弘光到永历,永历殉国后,既为台湾时期,也既明郑时期。明郑时期,南明的四个小政权都灭亡了,可除了弘光外,隆武、永历和鲁王这三个政权灭亡之后,仍然很长时间在郑氏政权中留着个空号。隆武帝1646年八月殉国,可郑成功一直到1649年前还在使用隆武年号,此外,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锷在广东一个叫文村的地方跟明将王兴组织政权抗清,一直到1659年才灭亡,也可以说隆武政权一直持续到这一年。永历帝在1662年4月25日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可台湾的郑氏政权仍一直用他的年号,一直到1683年台湾降清。鲁王虽然在1652年自已取消监国身份,可他的部下仍一直忠于他,承认永历帝为君仅是权宜之计,而他的部下张煌言坚持到1664年主动解散队伍,鲁监国这个政权可以说在取消监国不在,也可以说仍在,而且鲁世子朱弘桓后来也进入台湾。此外,还有一个随郑经入台的宁静王政权。可宁静王在台湾也是个傀儡政权。
所以说这四个政权在郑氏这里都曾长期有名无实地存在着。
迎春、探春和惜春指的就是在郑氏政权里存在的这几个空政权。
迎春指隆武政权。探春指宁静王政权,既明郑时期的朱明政权,是元春的延续。惜春指鲁王政权和永历政权。再结合第五回中她们的判词和判曲,可以说跟历史如出一辙。
比如说元春,后人一直到鲁王朱以海墓志铭出土后才知道永历殉国后,台湾这里一年后才得知这个消息,因为朱以海在永历帝被杀半年后病逝,可他的墓志铭仍提到要等永历帝批准才重新安排葬礼规格。可影射南明的元春的判曲已经提示台湾很迟才知道永历死讯这个事实: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她只能将自己的死讯托梦给爹娘!如果她是清朝的一个什么妃子,当然是说不通的。
还有那句“虎兕相逢大梦归“,说的正是永历帝死于虎年四月。有的说是虎兔,也说得通,因为1662年是虎年,而1663年是兔年,兔年这一年,大陆地盘尽失,郑氏入台,复明大梦成泡影了。
再比如探春影射的宁静王政权,这个政权入台,不正是探春坐船远嫁吗?且判词前还有一幅两人放风筝的图,不正是说在台湾的政权姓朱还是姓郑有争议吗?
而影射鲁王的惜春从小寄居在荣府,这跟鲁王朱以海一直在闽南依靠郑氏一个样,处于客位。且后来惜春杜绝宁国府,也可以看作是鲁王自削监国称号。当然最明显的还是贾敬将爵位让给贾珍,说明鲁王不称帝,让给永历这件事。因为贾敬指的是泰昌帝朱常洛和鲁王朱以海,而贾珍指的是崇祯、弘光和永历三帝。
迎春影射隆武的判词说得就更明显了。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人自扫门前雪。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红楼梦》所述之事既然是作者亲历,其时代背景可以有意隐去,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则很难改变,不然就不能自圆其说。从太监与贾家的关系来看,时代背景在清朝的可能性等于零。
《红楼梦》中留下名字的太监一个是夏守忠,一个是戴权,从贾琏口中,还有一个叫姓周的太监。从书中描述看,太监可以公然卖官,公然索贿。显见得太监是大权在握的人,连贾府这样的开国功臣,不但仍然承爵又有在朝为官的人,还有一个女儿贵为贵妃,在他们面前也是唯唯诺诺,想谋一个官还得靠他们来帮忙。面对他们打上门索贿,只能乖乖奉上。贾府对他们又怕又恨,又无可奈何,他们是能影响贾府命运的人。
宁府为了秦可卿的丧礼风光,给贾蓉捐一个五品龙禁尉,戴权让贾珍拿一千二百两银子直接送到他家,然后让人到部内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也就是说,戴权一句话就办成了。助捐得官(也就是卖官),南明的弘光朝和隆武朝可以说滥得让人难以致信,隆武时可以说遍地都是官,以致于县官无法办案,因为时不时冒出一个官衔比他高的当事人。这种现象在清初是不可能的,更不能由太监说了算。
夏守忠派人到荣府索贿,凤姐为了打发他,将自己的一个冠拿去当铺当了。这种事在清初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清朝的太监没有权力,在皇帝耳边吹吹风也许还可以,可他们手中的确没有权。唐朝太监掌握负责皇帝警卫的神策军,所以可以拥废皇帝,可以左右朝政,那是权,明朝太监手中掌握的是皇权,权力比外朝官还大,那可是真真实实的大权。清朝的太监只负责宫中事务,不预外政,见了外朝官,品级再小也得给人家让路,可以说历朝历代,像清朝太监这样无权无势的,还不多见。
明朝太监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既批红,内阁只负责提意见,称票拟,而明朝皇帝大都是些不务正业的家伙,这么一来,皇权大都在太监手里。而御马监与兵部、五府共同掌握京营军务,列在首位,相当于唐朝太监控制着神策军,权力也大得很。
作为世代公侯的贾府对他们那么怕,也就不奇怪了。在清朝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应该等于零吧?
分享: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四处瞎逛逛 2018-03-05 21:58:19
胡适说什么来着?猜笨迷。
-----------------------------
笨谜也是谜,猜猜又何妨。人生如此无聊,能找点事做,挺好的。其实,胡博士的科学论证,也是建立在前人猜笨谜的基础上呀。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实话,我接触所谓的红学一年之后,才知道红学中还有猜笨谜和索隐派这两个术语,当时不觉哑然失笑。在小说研究领域里,这么古怪的词语,可以说出人意表。当然,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针对时代背景与作者身世,出现这种可能一时难以理解的术语,也算不上怪事。问题是,在没有确切的资料支持情况下,不从小说中去索隐去猜笨谜,还能有其他什么办法?如果有确切的资料支持,又何须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说穿了,也是在前人猜笨谜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如果前人提供的资料确信无疑而不是猜笨谜,又何须假设与论证?
如果从小说暗示的背景得出与时代背景完全吻合的的年代,还能不能说是猜笨谜呢?毕竟,这不是一部漫无边际的小说,而是作者的生存年代可以确定在一定年限,而作者又明确说这是一部“半世亲闻亲睹”的事,怎么就不可以从作者生存的年限中去寻找一个跟小说适应的时代背景?
谓其猜笨谜,舌可犁也。
考证不是不对,可如果走进死胡同,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吗?难道传统红学就那么脆弱,不可质疑?即便传统红学还一息尚存,大有研究空间,甚至说的确得出不可撼动的结论,也应容许别人从另一角度走走看。
说实在,不幸卷入这个所谓的红学研究,实在是倒霉,可又欲罢不能。在网上贴一些文章,一句话,被骂怕了(本人属面皮薄,绝不堪受辱的一类人)。水军辱骂那也罢了,一些所谓的正统红学,也是开口粗言野语,令人叹为观止。
我对考证绝无兴趣,只因以前写了几年小说,从小对红楼梦痴迷,偶尔感触而有所发现,对与不对另当别论,但至少红学中人有写小说经验并从小痴迷红楼的人不一定太多,作为小小的一家之言应还是可以吧。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
“抚今思昔,肠断心摧。”
“余不禁失声大哭。”
“令余悲痛血泪盈。”
“余竟为之一哭。”
“余几乎失声哭出。”
在红楼梦这部书上写评语的有好几个人,写出上面这些感情强烈的措词的,当不是一个人。如果红楼梦写的是一家的事,只有一种可能,如此强烈感情的只能是作者的家人。因为曹寅家出事,倒也没有祸及九族,更没有如明成祖诛人十族,连门生也杀掉。问题是,曹寅家出事后,有没有可能整个家族许多人参与这部书呢?在那个时代,那可是犯大忌的事,犹如惊弓之鸟的曹家人,可不可能冒着再次灭族的危险,在文字狱史无前例的时代,共同来参与这么一部“闲书”?
如果不是,那就只能是曹家某个人写这部书,而当时受到曹家恩惠的故吏门人参与这件事,可这些门生故吏到底受过曹家多大的恩惠,而在阅读此书时写出如此感情强烈的评语?
更为奇怪的是,这些评语针对的正文,就小说细节来看,大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不是评者来这么两句,读者阅读时一般也就一晃而过,根本不会产生特别的感觉。比如,书中写到宝玉放学回来,滚在王夫人怀中,评者竟也难以自禁,如非另有隐情,怎么会这样呢?
何况,从评语来看,评者与作者的地位是对等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并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甚至地位比作者还高。而且,有些评语还提示,评者也是大家族的,而且跟作者并非一族。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此文发在《石狮日报》2018年7月14日。或可为所谓的索隐派壮壮胆。《红楼梦》通篇没有明末历史,有什么理由说这部作品怀悼明朝灭亡呢?原来,作者并没有写南明历史,而是借用《推背图》的办法,在第五回中将南明的历史用一幅图、两首诗概括出来。十二钗的图、判词、判曲,就是一部简单的明朝末世历史。当年蔡元培先生如果知道这一点,又何容胡适博士置喙?当然也没有现在年谓的“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红学了。我的那篇部狗屁《从判词判曲解开红楼梦之谜》反正是出不了,从现在开始,发在天涯与博客罢。

《推背图》与《红楼梦》
□陈惠国
作者在第一回通过甄士隐的名字,开宗明义称没有将真事写出来。如果照传统说法写的是曹寅家事,还能隐去什么?日常生活写得那么详细,抄家一事也写了——甄府真抄,贾府自己抄,曹寅家还有什么隐情可以掩盖?《红楼梦》隐去的真事,只能是明末历史。明末的历史就隐在第五回的判词和判曲中。
据脂评,《红楼梦》第五回中十二钗的判词、判曲,是借用《推背图》的方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推背图》是一部著名的预言书,用图像、谶语、颂诗,预测自唐朝以下的兴旺治乱之事。《红楼梦》第五回中有图、有判词、有判曲,就是借用《推背图》的方法,用一幅图、几句话,高度概括明末历史。至于书中的故事,除了总结败亡原因和咏叹亡国败家之痛,倒没有涉及这段历史。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五回的图像、判词和判曲就是一部简易的明朝末世历史。

宝钗、黛玉与秦可卿都是总概括。宝、黛的图暗示江山易主,词曲显示南明几个小朝廷的行政情况。按照脂评称她们“名虽两人,人却一身”,可以得知她们影射的是同一件事,都是指明末几个小朝廷权力如何使用。只是角度不同,黛玉指的是用皇权行政,宝钗指的是用王权行政。暗喻拟人化皇权的宝玉娶黛玉就是用皇权行政,娶宝钗只能用王权行政,他们的婚姻状况说明明末皇纲不振这个史实。秦可卿则是一种象征,指的是明朝国祚,她的死是明朝国祚的终结,留下南明这个尾巴只是“死而不僵”而已。国祚由欲望而来,所以她是欲望的化身。欲望可以让一个人发愤图强,甚至爬上皇帝的宝座,也可以让一个皇帝贪图享乐,处理不好大欲望(延长国祚)和个人小欲望的关系,致使江山落入他人之手。延伸过去就是指预示明朝灭亡的几件事,包括皇陵被毁,崇祯与朱术桂上吊、清廷颁下“剃发令”等几件事。

此外,元春指南明的大陆政权,探春指海岛政权。妙玉与湘云分别指郑成功与李定国。迎春指弘光与隆武政权,惜春指前后鲁王政权。王熙凤指明末各镇兵马与郑家军,李纨指朝鲜李氏政权和台湾郑氏政权。晴霁指大明宫灯,袭人指龙袍,香菱指耿家军以及被权奸们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朱明正统政权。正如脂评称“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加上警幻仙子称十二钗的判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一部南明简史就体现出来了。

江南织造的曹寅家会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可以隐而不写?如果隐而不写,还有什么可写的?作为一家一族中的人和事,也犯不着如此这般。再说,曹寅作为一个五品小官,虽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也不可能有太多值得隐而不写的事,他家与钟鸣鼎食的世家更是相隔云泥。

如果明白作者这个设计意图,《红楼梦》三百年末解之谜就露出冰山一角,就不至于老是拿曹寅家那点破事折腾不休。说实在的,汗牛充栋的红学著作,大多是一堆废纸。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还需要说明的是,贾宝钗在台湾时期与黛玉指的仍是相同的一个政权,但不都是姓朱了,黛玉仍姓朱,指的是朱姓在台湾的虚无政权,而宝钗还是指王权,但此时的王权指的是郑氏政权。所以到了台湾时,宝钗指的是郑氏政权,因此姓薛。

四大家族
□陈惠国
《红楼梦》开篇就借“甄士隐”的名字明确说将“真事”隐去,既然隐去就没有写出来。其实,作者仅借用《推背图》的办法,将南明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高度概括在第五回的判词与判曲中。
虽然如此,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还是相对应。四大家族就是指当时四大抗清力量,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贾家——明朝执政集团,朱明皇权的象征。凡进入这个执政集团的都姓贾,倒不一定是朱家子孙。

史家——指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

王家——朱明王朝自己拥有的各镇兵马,崇祯之后,主要指内陆残存的武装力量,以及在东南沿海的郑家军、张名振和张煌言舟师。他们忠于明朝,至少名义上忠于明朝。

薛家——其一指挟制朝廷的军阀,如弘光时的江淮四镇、鲁监国的郑彩、隆武时的郑芝龙、永历时的刘承胤、秦王孙可望和后来自称国主的郑经(甄英莲与之相对就指南明几个小政权,用她与薛蟠的关系来揭示这几个小政权与军阀的关系)。其二指先叛明降清后又反清的那些原属明朝的部队,包括李成栋、金声桓、姜瓖等反正过来为明朝效力的武装力量(在这里,英莲指这几个以耿家军为代表的集团),也包括为自己打天下的“三藩”。

贾家代表的明朝执政集团,是号召天下与满清对抗的一面旗帜。其他三个家族影射三种军事组织,是当时反清的中坚。

明朝原先的基本部队,主力在崇祯时期几乎消耗殆尽。南明弘光之后,虽然各路将领招兵买马,数量可观,但内讧起来战斗力还成,真正对敌却乏善可陈。所以崇祯之后,明朝自己的基本部队以海上舟师为主。因此,农民军余部、沿海舟师、借明朝名义的军阀和后来的“三藩”(加上郑经,实为四藩),是三大主要的抗清军事组织。此外还有民团组织,他们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贾、史、王、薛”的读法,跟“元、迎、探、惜”读成“原应叹息”一个道理,应该读成“甲始亡削”,或“甲豕亡削”。古人除了以帝王年号纪年,也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这一年,都是明朝末世倒大运的年份。北京沦陷,崇祯殉国在1644年甲申年,此后逢“4”都是甲年。1654年甲午年孙可望杀掉永历帝身边的十七个大臣,即“十八先生案”,他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是永历朝的一个重大转折点。1664年甲辰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张煌言隐遁海外孤岛,并在这一年被清廷俘获杀害,郑经也在这一年彻底放弃大陆入驻台湾,大陆上再无朱明政权。1684年甲子年,台湾正式成为清廷的版图,隶属福建。“亡”,即逃亡之意,张煌言逃亡海上,郑经也逃亡海上。郑经逃亡海上后应归入“薛”家一族,跟郑成功创建的政权分开了。“薛”,削也,清朝康熙皇帝削藩至1684年全部处理妥当。

如果读成“甲豕亡削”,则“甲”年还是像上面那样解读。“豕”即猪的别称,地支亥。1659年己亥年,永历帝逃亡缅甸,他的逃亡宣告明朝在大陆政权的完结。1683年癸亥年,台湾被清廷削平,南明最后一个年号——永历年号也不存在了。一亡一削,明朝政权彻底完结。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前面一篇发在2018年7月4日《石狮日报》“人在旅途”副刊,这一篇发在6月21日。感谢编辑吴谨程先生。
贾府
(《红楼梦》随笔)
陈惠国
《红楼梦》设置前世、太虚幻境和大观园三个阶段。前世指崇祯以前,太虚幻境指南明,大观园指南明的郑成功赐姓政权,也称海岛政权。这个政权由隆武帝赐郑成功国姓而来,所以说,从姓氏而言,也是一个朱姓政权,可以与贾敬、贾赦家三足鼎立。这个政权再分为入台前和入台后两个阶段,并不单指郑氏集团,也包括在郑氏地盘做寓公的鲁王朱以海,以及他的部属。从这个角度看,称之为东南沿海政权更妥。影射鲁王的惜春从小就住在荣府,其实就是朱以海自削监国称号,住在金门的实况。

宁府指华东地区的弘光政权与鲁监国政权、荣府指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隆武和永历政权,所以称东西府。贾政家指“大观园”的东南沿海政权(这一点,可以从书中大观园圈地看出来),贾赦家指内陆政权。宁府写发生在弘光与鲁监国时的事情,属太虚幻境。荣府主要写大观园即赐姓政权中发生的事。

宁、荣二府的男人,指明末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即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他们有的掌实权,有的是傀儡。掌实权的人要么是假货,要么不是假货、却不能行使真权力,而所有傀儡都是真货。作者用“贾”(即假)字,概括明末乌烟瘴气的政治舞台。这个舞台充斥着政客、奸雄、昏庸无能的宗室。因此,忠臣是假的,臣节是假的,皇帝是假的,监国是假的,皇权也是假的。

宁是南京的简称,所以宁府指定都南京的弘光政权,鲁监国监的是弘光政权这个国,也算在宁府的范畴内。

荣府指东南与西南地区,最后仅剩下福建的海岛和四川的夔东这两个地区,所以用“荣”命名。福建的首府福州,四川的首府成都,分别简称“榕”和“蓉”,都是“荣”的读音。

贾敷——即“假夫”,假男人,指太监。明朝太监一直执掌大权,崇祯上台不久铲除魏忠贤,太监集团在南明基本上退出权力中心,所以贾敷死了。

贾敬——指在弘光与鲁监国朝廷中执政的文官集团。“假敬”就是假敬虔的意思,文官集团以东林党人为代表,表面上正气浩荡,其实大都是一些龌龊无耻的家伙。有人认为大明江山是被东林党人断送的。贾宝玉对读书人极为痛恨,第四十二回宝钗说得更直接:“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试想,如果是曹寅家事,说出这种话的可能性有多大?康熙、雍正期间,文治武功,风云际会,能人辈出,是不可能有这种说法的。作者写这部书是亲闻目睹,不是胡乱发挥)

文官集团一部分人降清,小部分人在清廷统治下吞声忍气,以遗民自处。一部分人继续抗清,抗不下去就出家做和尚、道士,正如贾敬一个样。只有少数人壮烈殉国。

贾赦——指隆武和永历时架空朝廷的总督、巡抚,即文官统帅。这些人在对待农民军余部与反正过来的各镇,都犯同样的错误,就是排斥他们,这种错误对南明是致命的。贾赦,假赦,假的赦免。他们虽然将农民军余部和反正过来的叛将收为己用,可心里从来就没有真正赦免他们。

贾政——指大观园的赐姓政权里的掌权者,包括张名振、张煌言、郑氏家族,以及明宗室宁靖王朱术桂。以郑氏为代表,因此称“假郑”。再就是说他们行政是假的,郑氏表面上尊明室为大,大权却死死攥在自己手里。张名振、张煌言尊永历帝为君,其实仍称鲁王为国主。他们这么做,只不过担心鲁王有监国名号,将招来大量清兵,清兵大量去对付永历帝,他们好从中取利,所以也是假的。

总而言之,贾家的长一辈都是一些假君子、假忠臣、假王子、假执政。他们把朱家子弟拉去做皇帝、监国,好捞取自己的利益。这些朱家子弟就是贾府玉字辈那些人。他们手中没有权,算不得真皇帝、真监国。结果贾府一窝子全都是假的。甄士隐注解《好了歌》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他们为清廷做嫁衣裳,最后谁也没有得到利益。清廷付出极少的代价就得到江山,因此有人说满清打天下付出的代价是历朝历代最少的。甄府与贾府,跟宝钗与黛玉一样,都是指同一件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后文详说。

以现代人的观念评论《红楼梦》,以古人的观念解读《红楼梦》,这是关键。不能遇到说不清的,就以作者是一个自由民主意识十分超前的人来搪塞。最搞笑的是对李纨这个人物的解读,说她守了一辈子寡,最后虽然母以子贵而为命妇,可因苦了大半辈子仍被人“笑谈”。真是脑袋被门缝夹了,亏他们想得出来。一个节妇,在宋理学之后的古曲文学中被歌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偏偏李纨苦守大半辈子就要被笑谈?李纨指朝鲜和台湾,他们虽然为明朝守节,但好处一点都跟明朝无关,都是他们自己的,这才是应被笑谈的原因。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一)真事隐:隐在判词和判曲中

简而言之,《红楼梦》既是描写一个大家族的败亡,又是以这个大家族的灭亡过程来隐写明朝的灭亡,既借这部巨著来怀念家族败亡之前的美好生活,也借这部巨著怀念故国,同时对国破家亡的原因略加总结。
在作者和评书人看来,他们创作的这部巨著就是一部史书,而且是一部不同于野史的正史,当然也有别于清廷组织修撰的《明史》。
第十二回贾瑞死于风月宝鉴,他的祖父贾代儒大怒说:“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评书人称贾代儒为腐儒,且称:“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还有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可见代儒要毁不是镜,而是这本书。为什么要毁?因为这本书会刺痛那些乱臣贼子的心,因此又称“此书不免腐儒一谤”。古人有以史为鉴的说法,结合评语来看,这部书显然就是一部史书。在第五回可卿的判曲后面,评书人说:“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可以看成作者用的是史笔。
史笔当然要“直书”,以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目的,供后人“以史为鉴”。这也是为什么起《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原因。
然而,通部书看下来,也不见一点明末历史的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部书不可从正面看。十二回评书人提醒:“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如果曲解这部书,评书人郑重宣称:“是书哭矣”!可见作者看重的是背后故事,正面大都是风花雪月,一点也看不到明末历史痕迹。
背后的故事,就是作者有意隐去的事,即明末历史。这段痛史隐在第五回的十二钗的判词、判曲和图当中,借用的是《推背图》的方法。
《红楼梦》第五回中评书人有一段话说到《推背图》:“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也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第五回十二钗的判词,就是借用《推背图》的做法,预示她们的结局。实际上是影射明末的人与事,都是属于过去的历史了。十二钗或影射明末的人,或影射明末拟人化的历史事件。
《推背图》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预测自唐朝以下的的兴旺治乱之事,准与不准先不说,其实是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高度概括。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每幅图像之下有谶语,有颂诗四句。因最后一卦颂诗“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得名。
《推背图》与明初的《烧饼歌》都是中国著名的预言书,古人称之讖书。讖书兴于汉光武帝刘秀时代,光武帝本人就十分热衷此道,他大概想用谶书来证明自己是上天所拣选的正统皇帝。还在光武帝起兵打天下之前,就有个叫刘歆的学者从秘府看到“刘秀起兵捕不道”这句预言,便改名刘秀。唐太宗看到“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句预言,袁天罡又告诉他这个女主已在宫中,太宗打算大搜宫中,将这女子杀了。袁天罡说王者不死,唐太宗还是不甘心,最后借故杀掉开国功臣李君羡。李君羡是武安人,封武连县公,小名又叫做“五娘子”,因此不明不白丢了性命。
统治者担心谶书被利用来煽动反乱,历朝历代都严加禁毁。谶书也的确不是好东西,正如批书人所说的“非常人供谈之物”。
如果十二钗仅仅是“小人物”,《红楼梦》借用此法,岂非小题大作?《红楼梦》不是预言书,书中故事已经发生过,只是借用《推背图》的方法将十二钗的一生做个总结,来揭示明末发生的人和事,却将“真事隐”去,不加以细写。
第一回作者就通过甄士隐的名字,开宗明义称没有将真事写出来。如果照传统说法写的是曹寅家事,还能隐去什么?日常生活写得那么详细,抄家一事也写了——甄府真抄,贾府自己抄,曹寅家还有什么隐情可以掩盖?
《红楼梦》隐去的真事,只能是明末的人和事。这些真事就隐在第五回的判词、判曲和图中。《推背图》中有图,有谶、有颂诗,《红楼梦》第五回中有图,有判词,有判曲,完全借用《推背图》的方法。
虽然没有写出来,但照第五回批书人称“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以及这一回中警幻仙子称十二钗的判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可以确定明末重要的人和事都包括在十二钗当中,只是隐而不写,仅借《推背图》的办法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写个结论,然后仅仅咏叹、仅仅感怀而已。
江南织造的曹寅家会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可以隐而不写?如果隐而不写,还有什么可写的?作为一家一族中的人和事,也犯不着如此这般。再说,曹寅作为一个五品小官,虽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也不可能有太多值得隐而不写的事,他家与钟鸣鼎食的世家更是相隔云泥。
如果写的是南明,必要逃避文字狱,因此才会借用《推背图》的办法,用一幅图、几句话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件国家大事,为“儿女子”预测“数运”,用判词和判曲高度概括南明的人和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五回的图像、判词和判曲就是一部简易的明朝末世历史。
许多人坚持《红楼梦》写的是南明血泪史,但看看书中故事一点都不像南明史,因而底气不足。他们没有想到作者其实并没有写出南明史(其实不单南明史),而是将借用《推背图》的方法将明末历史浓缩在第五回当中,仅仅写出一个结局,正如《推背图》一样,也仅仅写一个结局,并没有任何过程。
从书中细腻的描写看,可以确定《红楼梦》有个故事原型。但作者是谁无可稽考,故事原型无从查找,大致只能推测是照一个王府或者世家的故事作为原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原型影射南明的人与事,来达到作者感怀和伤亡的目的。
如果写的在台湾的经历,那时候,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当然更不可能有明末的史迹了。完全揭开《红楼梦》之谜,找出故事原型是关键。
从上面的分析看,第五回既是一部简略的明朝末世历史,又是全书的总概括。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二)太虚幻境和大观园

《红楼梦》涉及明朝末世,并不局限于南明。末世大致分为崇祯时期,南明时期和明郑时期。针对末世这三个阶段,《红楼梦》设置前世、太虚幻境和大观园与三个阶段相对应。大观园又分为入台前和入台后两个阶段。
前世指崇祯以前,太虚幻境大致指南明 。前世不写,宁府相当于南明以南京为中心的弘光政权与鲁监国政权,荣府的贾赦家指东南与西南政权,既隆武与永历政权,贾政家单指东南沿海自成体系、但仍奉隆武与永历为君的政权,大致包括自削监国后的鲁王政权与郑成功赐姓政权。这一点后面的章节再叙。
大观园指南明中因郑成功而形成于东南沿海的赐姓政权,但又不局限于赐姓政权,因为还有一个鲁王政权,因此称为东南沿海或者海岛政权也许更合适。史称的明郑时期都包括在大观园里头,但大观园显然比明郑时期的范围更广。大观园由元春而建造,元春指的是整个南明政权,所以大观园应从郑成功被赐国姓这个时候就算起了,那时候南明的第二个皇帝隆武帝还在位,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还没有称帝。隆武帝死后,郑成功遥奉永历为君。称监国的鲁王也自削监国称号,退位归藩,奉永历为君,所以鲁王这个政权也应包括在大观园中。因此,大观园指的是东南沿海政权。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十二钗,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南沿海。没有住进大观园的不算在内,例如秦可卿、史湘云。
书中人物,从前世下凡到太虚幻境,或从太虚幻境下凡到大观园。这些人物,有的写他在太虚幻境中的活动情况,有的写他在大观园中的活动情况。
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携带大荒山下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南明的皇权一直没有派上用场,一直被废弃在大荒山下)——往太虚幻境,道人问:“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僧说:“你放心,如今现在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来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它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
这就是从太虚幻境下凡到大观园的情节。那道人一字“又”字,说明曾发生过从前世到太虚幻境的一次下凡“造劫历世”。
所有的冤孽本该了结,谁曾想到南明的那个赐姓政权还能维持下去,于是再多出一番孽业。
太虚幻境之后,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仅剩下一个影子政权跑到台湾去了。这个太虚幻境,就是弘光直至永历帝为止的末世。
对明朝的遗老遗少来说,明亡就像是梦幻一般,在灭亡过程中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所以在这个幻境中,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江山失去了,对那些遗老遗少来说,仇大苦深,且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泪洗面。个中种种,说不尽的人间百态。当然最关键的是薄情司。
薄情司中痴男怨女们,妄想恢复大明江山,不知道缩手,于是下凡到大观园,再次演绎一次明末的人间悲喜剧。
在说明痴男怨女们下凡过程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作者如何设计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对应:作者将“权”拟人化,将“政权”拟人化,将“物”、将“欲望”也拟人化,用书中的人物来影射它们。大致是男人影射一个政权的执政者,女人们则影射拟人化的“政权”或者“物”。一个政权由几个小政权组成,由父母、夫妻、兄妹结合起来影射。丈夫是政权的执政者,他的妻妾指的是“政权”,妻是重要政权,妾是次要政权。父母影射的政权,是儿女们影射的政权的建立者或者支撑者。
还在大虚幻境时,有个神瑛侍者,名叫朱以海,1644年3月15日,在崇祯失国四天之前被封为鲁王。这个神瑛侍者,在一些反清复明志士拥戴下,浇灌一棵绛珠草——红色的朱草,既明朝政权,这个政权叫鲁监国,作者将这个政权中代表皇权的一部分拟人化,给它命名叫做林黛玉。鲁监国从1645年六月成立,第二年正式改元为监国元年,他们也下狠心想干一番事业,可惜天不随人愿。这个政权先天不足,虽经鲁王苦心浇灌,仍是身子虚弱,且药石无效,只能活着等死。1651年那个神瑛侍者抛弃自己建立的政权,跑到一个叫金门的海岛住下来,第二年竟然自己取消这个监国政权,也就是说他离开太虚幻境,下过大观园去了。这个过程,就是神瑛侍者和降珠草在太虚幻境里发生的事。
这棵降珠草经过鲁王的浇灌,虽然没有长成样子,可她到底还是十分过意不去,得知监国鲁王取消监国称号不要皇权(也就是抛下她)下凡去了,心想既然不能报答他的滴水之恩,唉,只好也下到世间去,以眼泪还债。她下去的这个大观园,已经是真正的末世。鲁王朱以海自削监国称号后,一直在金门做寓公直到去世。他死后,他的世子跑到海岛台湾,继续做寓公,恢复监国皇权的希望十分渺茫。这么一来,她也不可能跟这个政权的主人修成什么正果。那个木石前盟,就是在太虚幻境建立鲁监国皇权这件事,早被人淡忘了。鲁王政权自从进入海岛后已经奄奄一息,仅有几个像张名振、张煌言的人仍拿他当国主,维系着一点皇权,最后只剩下一个自家人才承认的鲁世子。爱得死来活去也没用,反正只是前世缘,此生再续无望。降珠草除了哭,还能怎么样?可恨再历一劫的鲁王却是个呆公子,虽然对她也是无比爱恋,竟没有任何办法。瞧他整天无所事事瞎混过日子,就将眼泪还他浇灌之恩,然后一拍两散罢。
绛珠草被神瑛侍者抚育的地方,是一块叫做浙东和福建沿海的小地方,这块地方的名字,叫做贾敏(闽),是生下鲁监国这个政权的地方。后来地失去了,也就是贾敏死去了。那几个拥戴成立这个政权的书生名字叫做林如海,他让女儿林黛玉去投奔亲戚,对她说:“老父老了(也快要死了),也不能再续缘(不可能再弄一块大地之母),你还是去投奔外祖吧,他们就是在福建建立过政权的人,所以你母亲贾敏(闽)是他们生的。现在你母亲虽然去世了,可他们在海岛还有地盘立足,日子过得还挺滋润的,那块地盘是借你表姐元春(南明)的名义创建的,你到那儿才有安全。跟你前世有缘的那个主儿(贾宝玉)也在那儿避难,你见到他,说不定能有个完美的结局。”
1647年11月,浙东陆地失云后,这个叫做林黛玉的政权在老师贾雨村(鲁王所封的大学士)护送下,头一次来到福建,被荣府收养了。而她的父亲仍在浙东沿海一带苟延残喘。
已经再降生投世的贾宝玉,此时已经忘了前世自己还干过大事业,浇灌一棵绛珠草,成立过一个鲁监国这码事,所以他只对黛玉眼熟而已。不过这人口直心快,一见面就说:“这个妹妹我见过。”搞得他母亲以为他又说胡话。
1649年,浙东一带形势大为不妙(发生黄斌卿与张名振火并事件),林黛玉回去照看老父,一住三年,最后一块像样的疆土——舟山还是在1652年九月初二初清兵攻占,九月初三林如海也死了。黛玉归家的最后一线希望被掐断,只能长留荣府的台湾,再也回不去了。
如此描述只是为了方便阅读,其实黛玉不单影射朱以海的鲁监国政权,在太虚幻境内,她和宝钗一样都是指末世的几个明朝政权,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这一点后文再说。
先从崇祯说起。崇祯此人虽然志大才疏,净干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可他倒是真心想治理好国家,而且是明朝少有一个勤政的皇帝,说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都不为过。他倾尽心血照看的这个政权,也是黛玉。他灭亡后,黛玉被马士英护送进南明,寄居在弘光政权(她只代表政权中皇权的部分)。弘光灭亡后,她随苏贞观、黄道周等人进入福建,寄居在隆武政权。隆武灭亡后寄居于永历政权。因为这些政权都没有真正的皇权,朱明皇帝只是一个摆设,影射行使皇权的黛玉当然就是被收养的角色,与影射行使王权的宝钗不同,宝钗只不过是来投亲。后来进入大观园,皇权就更弱了,直到最后消失,黛玉也就香消玉殒了。贾雨村指的就是那些因拥戴之功被封为大学士的人,大学士是帝师,所以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
进入大观园后,朱明的势力日见单薄,福建陆地基本上沦陷,所幸赐姓郑成功还撑起一片天(大观园),让这些从北到南一路逃命的王子王孙(黛玉、宝钗也在其中)有一个安定的落脚点,而且基本上衣食无忧过了三十几年。此时的黛玉,就是代表无权无势的朱明政权中的皇权,一草一纸都要依赖郑氏提供。这也是荣府收养林黛玉的原委。
阅读《红楼梦》一定要记住一点,能进入赐姓政权的(既大观园),都有前世与今生。第一回写到石头上刻下这部书,有一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取作传奇。”“身前身后事”就是这个意思。
同一人物在太虚幻境、在大观园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不一样却有因果关系。例如在荣府的,其身份是属于南明的东南与西南政权的,如果再进入大观园,就又有一个属于东南沿海的身份。所以,进入大观园后,贾赦家单指西南政权,而贾政家单指东南沿海政权。这有一点复杂,但不弄复杂,怎么能说清那么多的人和事呢?当然,进入得越少的人经历就越单纯。作者这个设计,在解读十二钗的判词和判曲后再回想,其实也不复杂。
总而言之,从贾家玉字辈几个兄弟看,贾珠指的是前世,不写。贾珍主要写的是在太虚幻境的情形;贾琏、宝玉与贾环写的是大观园发生的事,只不过贾琏写的是大观园之外的事,其实一丝不乱。
楼主:我是麦可  时间:2019-10-21 16:58:38
(三)黛玉、宝钗:玉带林中挂


十二钗都是一人一判词、一判曲,唯有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和判曲合在一起写,只是黛玉多了一首判曲而已。为什么这么做?答案在第四十二回眉批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原来,黛玉与宝钗是同一个人!那么她们所影射的人物和事件,应当是相同的,至少是接近的。从判词和判曲加以分析,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只不过一个指行使皇权,一个指行使王权,其实她们影射的对象是同样的政权。作者通过她们和宝玉的婚恋,来揭示南明几个小朝廷行使的是皇权,还是王权。黛玉名中的玉,是玉玺用的材质,而宝钗名字中的金,指藩王用的是金印。
此外还用她们来比喻明朝的两个都城,黛玉指北京,宝钗代表南京。明朝先在南京建都,然后北京,所以宝钗为姐,黛玉为妹。从她们的命名可以看出,黛玉的“代”,指代地,这个地方正是北京所在地;宝钗的“金”,金陵,即南京。
宝钗与黛玉判词前面那幅画,画中两株枯木,上面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曲有二:
其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其二:“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首先,她们共同影射明朝灭亡,大清立国,衣冠荡然这几件大事。这些信息隐藏在判词前面的画中,这幅画还隐藏着宝钗和黛玉的名字。
两枯木挂一玉带:明代,玉带是一品官员才能用的腰带。此外,经皇帝恩准系玉带的,明人称之“赐玉”,如果连蟒衣一块赏赐,称“赐蟒玉”。穿蟒衣系玉带,既“衣蟒腰玉”,是荣耀无比的事。一个没有资格这么穿戴的人,腰系玉带上街转转看,结果肯定是玉带换锁链,到牢子里呆着。《红楼梦》不是侦探小说,这么宝贵的东西给挂在枯木上,只能暗示玉带不能用了,因为清朝的官服没有腰带。为什么说暗示明朝而非暗示其他朝代呢?且看下一句。
金簪雪里埋:金簪用于束发,男女皆可用,埋在雪里,同样说明没有用了,所以评书人称“皆生非其地之意”。什么朝代男人不能用簪?只有清朝。清兵攻下南京后,下“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头发前半部分剃掉,扎一条辫子,致使簪无处可用。
玉带与金簪,合起来就是冠带两个字,也指衣冠。冠带也好,衣冠也好,这两个名词在汉人文化中意义非同小可,可以用来代表中原文化。也可以喻指士大夫阶级,如晋代少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造成衣冠南渡——就是大量的士族世家涌入南方。衣冠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被当作分等级、辩贵贱的最重要标志。什么人可穿什么样的服饰,样式、质地、颜色、花纹,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该穿什么就穿什么,一点都不能含糊的。
判词的后两句,意思与图画相同,只是加以文字注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用来强调中华是个传统文化深厚的民族。
少数民族没有这些让人晕头转向的规定,被认为没有文化。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的大将石达开亮出口号称:“忍看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两百年后仍拿衣冠激励士气,可见衣冠被更改,是汉人深以为耻的大事。
此外,头发被强行剃掉,金簪用不着了,也是一件十分严重的历史事件。头发在汉人文化中极为重要,是“受之父母”的,不能随意处置。曹操“以发代首”并非作秀——如非头发重要,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可能这么做吗?叫人打自己二十军棍也要不了他的命,而且更有说服力。头发剃去后,服饰跟着改变,明人深以为耻,抗清意志更加强烈。清朝为这个“剃发令”付出巨大代价,也给那时候的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洪承畴虽然降清作腻臣,但他母亲提出“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原因,对这位母亲我们就不能不由衷致敬。
明白衣冠的文化内涵,我们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以衣冠来暗示中原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衣冠不再,因此有理由相信本书历史背景是明朝被清朝代替这个过程。《红楼梦》这个书名,其实也是大明朝的复国梦——红既朱,暗喻明朝,意为明朝复国恰如一梦。此外还有曹雪芹的“悼红轩”,也是一个意思。

楼主:我是麦可

字数:18586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4-09 20:24:00

更新时间:2019-10-21 16:58:38

评论数:3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