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出版,李昌平老师作序

《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出版,李昌平老师作序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出版,李昌平老师作序推荐
这是一本出版社出资出版的书。当当网、京东均有卖。


这是一本乡镇干部写的乡村社会、乡镇工作的书

如果你刚当乡镇干部,那么这本书是你不错的选择,可以帮你迅速入门;如果你是在农村工作多年的乡镇干部,那么这本书一定可以引起你的共鸣!

乡镇工作很不容易,乡镇干部真不简单,乡村振兴大有希望

作者简介:李万忠,湖南郴州人,1990年7月毕业于郴州农校。1990年7月~2012年8月在乡镇政府工作。2012年8月~12月在区农办工作。2013年元月至今在区史志办工作。亲身经历了1990年以来中国乡村改革的全过程,并长期致力于乡村治理研究。先后在《改革内参》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万字。2009年下半年在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挂职学习。2012年9月~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做访问学者。连续五次获得郴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本人在乡镇工作23年,亲历了1990年以来的乡村的诸多工作,我 以亲身经历,外来的学者、记者是调查不到的。正因为长期身处基层,对计划生育、农业税、干部驻村、乡村社会治安、乡村生态与抗灾、地下六合彩、村委会选举等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在25年间的变迁,都很清楚。清清楚楚,书中都作了详实地描述,书中有百分之四十地内容是笔者的日记与访谈记录。这些日记鲜活、真实地展现了乡村工作、生活的画面。这种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是报告文学这些作品无法展现的。即便不是三农的爱好者,读来也会产生兴趣的。

欢迎交流、欢迎批评指正!QQ邮箱:1683124753






李昌平

2008年10月,我在长沙参加县乡干部论坛,遇到一批热心乡村研究的乡镇干部,李万忠就是其中的一个。之后,一年一次的县乡干部论坛几乎都能见到李万忠。去年年底,他发给我一部长达30余万字的《乡官手记》手稿,请我作序。
《乡官手记》不是小说等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接地气的关于乡村治理的学术著作。书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都来自他在乡镇政府工作23年间的日记和笔记。这些第一手的资料,非常难得。
李万忠1990年从郴州农校毕业分配在乡镇工作,前后达23年之久。他始终没有脱离学生时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工作之余,在宿舍里看书、写日记是他的一大享受。他喜欢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讲道理的工作方法对一些村民毫无用处?文质彬彬、依法依规的乡镇干部何以被村民、村干部认为没有魄力?1990年代的乡镇体制改革反而成了导致乡村问题的制度性因素?收农业税、统筹款为何要撮谷子才收得上?
在乡镇的仕途中,如他自己所说,做的不算成功。1994年就是副科级秘书,之后当过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镇长助理等职。到今天,依然是副科级。始终没有机会像其他的乡镇主官把自己积累的乡村工作经验与乡村建设情怀在一个乡镇区域内付诸实践。在乡镇,不少副职干部,仕途一旦处于停滞状态后,要么怨天尤人,要么得过且过,喝点小酒、打点小牌过过日子。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从2002年起,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转向乡村治理研究。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每一次的工作当成进入乡村现场的研究机会,随身带个本子,随时记录工作遇到的情况,这样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005年至今,他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30多万字的乡村治理文章。从2008年起,他即开始着手本书的写作,写一本书比写作单篇文章的要求高很多,八个年头,他数易其稿,可谓屡败屡战,天道酬勤,终于写成此书。
其实,潜心研究乡村治理的乡镇干部很少,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当今,以村庄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少,但以乡镇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却不多,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因为要了解真实的乡镇政治运作,没有多年身在其间的工作与生活经历,是很难了解与参悟透那些存在于乡村治理深处的种种内幕和潜规则。
这本书以乡镇为研究对象。对计划生育、农业税、干部驻村、乡村社会治安、乡村生态与抗灾、地下六合彩、村委会选举等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在25年间的变迁,都作了详实的描述。对村庄治理也是从乡镇干部的角度来分析。对村民、乡村干部、乡村社会、乡镇政府这些乡村治理的政治主体,作者也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工作如农业税、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但其中一些在工作显现出来的经验教训、深深植根于农村传统文化中的村民生存法则、人生信条、行动逻辑等依然存在。掌握这些规律规则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存在一些的问题,甚至以后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依然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外界难以看明白的一些事情,李万忠作了深度剖析,该书写作平实,材料翔实,分析客观,思考理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乡村治理的好著作。

我向研究乡村治理学者专家、向基层工作者和关心三农的人,推荐此书。



于中国乡建院北京三里屯办公室
2018年3月1日


引子 我的乡镇工作从一个山乡开始

第一章 村民、村干部及其社会基础
一、乡镇治理中的村民
1.带头执行政策:积极分子
2.苦吃苦做,容易说话:老实村民
3.不当先进,也不落后:中间村民
4.无法回避的话题:“刁民”
5.乡村秩序的破坏者:地痞、地霸
6.村干部
7.自然村:人口迁移与繁衍形成的村庄
8.行政村:乡镇治理的基本单位
9.村民小组:真正的熟人社会
10.乡村社会的根基——宗族与家族
11.传统陋习:“服强不服理”
12.传统心理:“婆婆的奶,不吃白不吃”

第二章 农业税、统筹款征收的那些事
一、可以“撮谷子”的时代:1996年之前
1.征收背景:税款不好收
2.村民的武器:拖欠、耍赖、拒交
3.“走破脚皮,磨破嘴皮”的征收方法
4.村民的逻辑:先解决问题,后交农业税
5.“钉子户”是怎样的人?
6.“撮谷子”是咋回事?
二、不准“撮谷子”的时代:1996年之后
7.税款之难收,难于上青天
8.收不上的原因:乡镇政府与村民的因素
9.取消农业税也有“弊端”?

第三章“乡村第一难”——计划生育工作
一、“难”的根源在哪里?
1.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2.“多子”才能“多福”?
二、政策与对策
计生对象:
3.三十六计,“躲”为上计
4.威胁、报复与求情
乡镇政府:
5.精兵强将做计生
6.计生标语、生育“信息战”、干部亲属带头
7.突击:对付“钉子户”的手段
三、乡村计划生育:“继续”还是“调整”?
8.一对夫妇一百年繁衍132口人
9. 58年,村庄人口翻一番
10. 古人也搞“计划生育”?

第四章 乡村社会综治:一种需要乡村智慧的工作
一、颇受村民喜爱的纠纷调解制度
二、压力型体制下的上访工作
三、县界村庄冲突:从漠然置之到积极处置
1.不作为源于没压力?
2.处置方法
3.根源:荆楚遗风与现实利益交织

第五章 干部驻村的一个样本——驻点茶村纪事
一、乡镇干部驻村概况
1.乡镇干部驻村源自公社干部驻队
2.驻村干部如何配置?
3.乡镇官民比例,多少算合适?
二、茶村及村干部简介:
4.一个原汁原味的山区村
5.中专生村支书
6.来自村庄“政治家族”的村主任
7.小姓氏难当村干部
三、驻村干部的工作
8.熟悉村民,融入村庄社会
9.一半时间在走路
10.吃饭:干群交流的重要方式?
11.由“乱”到“治”的村林场
12.调解村民纠纷
13.计划生育、收粮收款
四、村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14.三户贫困人家
15.山村人过“豪”月
16.1993年茶村村民收入访谈

第六章 “过河的石头没摸好”
——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倒闭之谜
1.建立:土法上马,先天不足
2.运作:权力揽储,人情放贷
3.危机:看得到,解决不了
4.善后:村民与乡镇干部地博弈
5.启示:亟待反思的乡镇工作机制

第七章 赌博中的罂粟花:乡村“地下六合彩”
1.潮起潮落
2.一位赔光百万家产的庄家
3.“地下六合彩”运行内幕
4.打击“地下六合彩”

第八章 山村的天灾与生态失衡
一、水灾:山村常见的自然灾害
1.救灾方式:从灾中救援到灾前预防
2.缘由:三分天灾,七分“建设”
3.对策:积极作为与无为而治
二、抗“非典”——压力型体制的成功范例
三、抗击特大冰灾:一场没有准备与经验的抗灾
四、山林火灾折射出来的乡村问题
1.村民为何不愿义务打火?
2.乡村奇观:镇干部打火,村干部看火
3.熟人社会:处罚只是走过场
五、地震谣言下的村民

第九章 村委会选举

第十章 小煤窑的那些事
一、乡镇政府
1.怎样处置矿难?
2.矿难赔偿是怎样调解的?
3.
快刀斩乱麻:整治个体收费卡
4.死者家属冲击镇政府、打伤镇干部
5.深夜协助警察到煤矿上捉凶手
——一起农民工性问题引发的血案
二、老板民工
6.煤老板的敛财手段
7.民工的收入与生活
第十一章 扶贫:从以村为单位到精准扶贫

后记













封底的评语:



作者以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政治众生态,真实诠释了中国乡村政治的秘奥和逻辑。

—— 河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教授袁刚

本书是作者沉浸乡村二十多年的“乡官”实录,涉及当前乡镇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其直接来自于最基层的第一线,所以可贵。因其不事雕饰,朴实无华,所以可信。它所蕴含的存史价值和现实关怀,或许在我们走出这个时代之后,能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郑永华

我因工作的缘故,曾到陕南山区进过采访,对山区乡村略知一二,确与本书所述甚似。不论在山区还是在城市,也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任何地方都会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政策的执行锣鼓喧天,另一方面是乡村干部与村民间的PK与挣扎;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制定政策都要不可回避的面对那些现实,方能搞出些名堂。
—— 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 赵军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当当网、京东商城、淘宝、亚马逊网均有销售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2004年,我看了陈桂棣、春桃老师写的《中国农民调查》,连续几天,彻夜难眠,此时的我,已在乡镇工作14年,对乡村治理中的一些问题,有切身的感受。而且陈老师视野开阔,对三农问题的描述不局限乡村,对县市省国家层面都有涉及。但陈老师毕竟是调查,而非长时间段的亲历,很多问题如干群关系丶农业税收取等,并非仅如书中讲得那么单一,而是多种形态的。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不少农民讲话也是有选择性的:对自己有利的讲,不利的不讲。而报告文学凭想象建构起来的场景、细节与真实的情景,细节可能相距甚远,细节的失真,会导致整个事件性质判断的变化,甚至恰恰相反!
真正的老实农民只占三分之一。历朝历代,最苦的就是这部分农民,他们苦吃苦做,勤俭节约,创造不少财富,承担了社会发展的最底层成本与苦难。而学者与作家,把这部分农民当成了农民的全部。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2000上书朱镕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那么,具体的场景是怎样的?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三农问题何以如此严重?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上世界九十年代的三农困境,一个不应被忘记的时代!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书中讲述了乡镇不断增长的统筹款,使农民难以承受,压垮了他们上交意识。收上来的统筹款,不少成乡镇主要领导的买轿车、在餐馆大吃大喝的餐费。在1996一一1999年,不少乡镇的副乡长之类的副职、普通干部连工资都难按时领,他们工作积极性也大幅度下滑。他们工作在一线,知道农民的想法,但乡镇副职、普通干部影响不了乡镇主官的决策,更不敢阻止乡镇主官提高统筹款的强烈意愿。年年增长的统筹款,使农民难以承受,压垮了他们上交意识。最终农业税、统筹款都收不上来。三农问题进入非改不可的绝境,民力有限,民生艰难,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少人家里都是捉襟见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县乡政府一定要慎用民力!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小煤窖,矿长、出纳谁大?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中国的民营经济为何大家不敢投资?从乡镇的小煤窑来看,兔子大吃窝边草,连投资入股的亲朋好友的钱都敢吃。然后大肆炒作,300万价值的煤矿炒致3000万,最后不在煤矿管事者的投资者血本无归。煤老板就这样发家致富的。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衰微,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吃饭吃锅中间的,一碗水端平,公私分明、兔子不吃窝边草。而劣质的文化上升,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抢到各人要;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出现杀熟,骗熟人的钱。
搞得村民有钱也不敢投资。
这种劣质经济文化乡村与城市交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乡镇干部手记》的引子
竹乡——一个原生态的山区乡
转眼之间,三年的中专生涯就过去了。1990年7月12日上午——我从农校毕业第二天,一到县教育局就领到了派遣单。有的同学分得比较好,分到了离城不太远的大镇工作。我呢?分到一个名叫竹乡的山区乡。一次在县教育局办事的时候,碰到一个家乡的熟人,她说我:“分工的时候,又不来找我一下”
竹乡位于林邑县西南的偏僻的高寒山区,地势高峻陡峭,村落零星稀散。)
一说起山区,也许不少人会想:那里是不是古树参天、鸟叫虫鸣、飞禽走兽、潺潺流水、羊肠小道、土墙茅房、淳朴民风……。
没错,我来之前也是这么想的,还有一些干部也是这样想的。
可是我来到竹乡之后,发现与想象中的情景大相径庭。哪里还有那绿荫如盖、遮天蔽日的古树呢?不过,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竹子,也是颇为好看的。
“高山有好水”。山上溪流纵横交错,溪流在山底汇合成了几条小河。春夏秋冬,小溪、小河边交替开着红的、黄的、蓝的、白的……五颜六色、种种不知名的野花。
羊肠小道呢?
好在我还算来得及时。1990年,山上的5个村还没有公路。通往乡政府与集市是那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也有不少的路段是铺着青石板。我还算真正地感受了走在羊肠小道上的古朴的味道。
山民善走。出门是山,崇山峻岭,锻炼了村民的行走能力,他们攀山越岭,如履平地。羊肠小道,健步如飞。这一点,我们在搞计划生育工作时,山民只要朝山上一躲避,我们就只有望山兴叹了。因为我们怎么追,都赶不上他们。
土墙茅房。山民在山边地势稍微平坦的地方建起泥巴房子(这里称为抖墙屋)。黄土为墙壁,茅草做屋顶。黄土墙壁中间则夹着一些竹片子,其作用就像现在建房放钢筋一样。
聚族而居。据有的村民们说(他们有族谱作为依据),他们祖先来到山上开基创业也就100多年。有的人来自附近地方宗族的分支,有的则来自邻县或者更远的地方。100多年前,因为原住地人口繁衍较多,地不够种。于是兄弟分家来到此地。山上虽然水田不多,也许大米饭够不吃,但红薯是有的吃。在兵荒马乱的岁月,这里倒也不失为世外桃园。可以躲避兵灾,获得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这样,经过1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地发展,原来仅仅是一对夫妇居住的地方,现在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几十上百户人家。
这样一来,村民自然形成了聚族而居,一个自然村,甚至一个行政村,就以某一姓氏为主。虽然也有别的姓氏杂居,但人数较少。村民的宗族、村庄认同感很强。大村庄、强村庄的村民,没人敢惹。
村民粗茶淡饭,很是节俭。煮菜不用油炒,不管是黄瓜、辣椒什么蔬菜都是先放水煮,煮熟后才放一点油进去。让汤面上飘一点油花即可。中餐很简单。在山上劳动,不少人就带几个红薯,或者两个糍粑,作为中饭。回家也是以早上的剩饭就着坛子里腌的酸辣椒、酸藠头等,马马虎虎对付一餐。
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割茅砍柴、种田栽菜、养猪养鸡、编织箩筐,成天忙的团团转。十分勤劳
竹乡也是一个小乡。
我们这儿的人们,在口语中,常把乡镇分为大乡镇、小乡镇。如果你在大乡镇工作,那人家语气中都会客气一些。
一是面积小。全乡共有8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才45.35平方公里,那么,这样的面积是多大呢?
这里以我们乡干部下村的走路时间来说明一下。竹乡乡政府建在与邻县邻乡交界处的地方,所以除了去乡政府驻地的村近一点外,离其他的村都比较远。海拔差距大,在350——1200米之间,乡政府所处的位置海拔在350米左右处,从乡政府去下村,到其中6个村,都是上山。上去要步行2—3个小时,回来快一点,也要2个多小时,一来一去就花了5—6个小时。这里的工作,一半时间在走路。山高路陡,是不可能骑自行车的。而在平原丘陵乡镇的干部,一般都是骑自行车下村。换一句话说,这么大的面积,乡干部可以依靠走路来治理。
二是人口不多。 1529户,6567人(1990年数据)。其中非农业人口仅仅21户,125人。而山外有那大一点的村,一个村就有3—4千人。
在全县26个乡镇中,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乡镇有6个,60—80平方公里乡镇也是6个,60平方公里以下的乡镇有14个,最小的乡仅仅27.4平方公里。
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镇8个,1—2万人口的乡镇有5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乡镇有13个,也就是说全县50﹪的乡镇人口少于1万。(①以上数据来源于《林邑县县志》)
从人口与土地面积来看,竹乡算是小乡镇。
三是经济落后。
“竹乡那地方生活好苦呢!”杨红星伯伯说。
“你二舅舅在芙蓉公社(与竹乡同属于林邑县南部山区)工作时,一年四季就吃酸萝卜樱子”母亲说。萝卜樱子就是萝卜的茎叶,又老又硬,酸萝卜樱子就是把萝卜的茎叶放在坛子里腌酸,保存下来当菜吃。因为太硬,我老家是不吃的。这是1990年7月12日下午,我把分工的情况告诉家人和老乡时他们对我说的话。1990年以前,竹乡等林邑县南部山区生活艰苦也是在全县有名的。竹乡1988年7月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差异,我乡各方面仍处于后进状态,全乡尚有百分之三十多的群众缺吃少穿,还有少数群众在青黄不接之际靠红薯充饥,十多岁的小孩严冬赤着脚,穿着不能遮羞的烂衣服……”(竹乡政府:《关于请求解决我乡建校资金的报告》,1988年7月28日 )1990年下半年,我来竹乡山区村下村时,也看到了上述的情景。
1990年,竹乡经济以农业、林业为主。主要物产有稻谷、薯类、楠竹、箩筐、杉树、生猪、家禽、禾花鱼、野生石蛙、冬茅老鼠等。
山里人养鸡、鸭子主要是招待来人来客和过年过节改善家人生活。一户农民也就养那么10—20多只鸡鸭。养猪、编织箩筐
1990年,这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少。我很奇怪,向村干部了解这种现象,一个村干部这样回答我说:“生意买卖眼前花,种田作土才养家”。 处于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990年的竹乡,就是这样一个原生态的山区乡。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1990年的山区农村,还比较封闭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在1996年之前,农民自身没有话语权,而为农民说话的人极少。一次,乡党委书记与我聊天 ,说:如果我们乡镇干部不为农民说点话,就没人为他们说话了。只有有少数有良知的乡镇干部说些话,但乡镇干部本身的话语权都不大,又有什么作用的?因此,那个时间段,农民的处境,是非常的艰难。那些年,农民负担一年比一年重,96年开始减轻农民负担了。但中国人传统文化比较怪。是服强不服理的。强势的乡镇政府他怕,弱势的乡政府,他什么都不听。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开放之初,说矿产开发有水快流,结果小煤窑一哄而起,争抢资源。本来计划开采100年的矿产资源,20多年就开得千疮百孔了。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不亲身经历,你是不知道矿难是怎样处理的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您说的非常有道理。当1990年我在一个偏僻的,山区乡的时候,那时候的贫困户特别的多。没讨到老婆的单身汉也多。到1998年,单身汉就更多了。其中的一些单身汉,至今,都没讨到老婆。正如你所说,地域条件限制的他们。别人的视野也不开阔。不愿外出,去打工。有些人并不算很穷,这98年的时候,就有了3万到4万的存款,这笔款子是他们省吃俭用得来的。足以在城里买一套房子。我当时劝他们出去打工,把打工的钱全部用掉。就一定会有女孩子喜欢你的。但多数人不愿意出去。出去了的话,就肯定有结果。有一个人听了我的话。是三十二三岁在单身汉了了。出去一年就找到了一个老婆。但其他的人始终走不出这一步。总是在那里养猪啊。种啊。织箩筐啊。赚到的钱全部存到银行。钱是有了。但老婆讨不到。因为山区的环境太差了。山高岭陡,哪个女孩子愿意来了?出去人家谁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谁会在意这是哪个地方的?只要你对她好。那就有可能成功。家里原来存的钱。都可以拿出来买房,不就成功了?但他们视野不开阔啊,就是走不出来啊。也就成了单身汉了。这些人,心里很苦闷的。一次。,一个村子里的一个男人。在煤矿打工不幸遇矿难了。他的妻子成了寡妇。村子里几个单身汉去追求。可她不愿意呆在本村。远嫁外县的一个老单身汉。这些终是没有,讨到老婆的单身汉,是很痛苦的。那种苦。你不在农村里长期呆着?你体会不到的。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BH区最多、SX区,G丫县,丫Z县都有。其他县都收集过资料。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村干部|:从公益型到赢利型
应该说,这个乡村治理,的效果,它很大程度决定村干部。毛泽东时候。村干部大部分是公益型的,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公益型干部,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舞台。1990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这种人多。他们有的人当村干部都穷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付出的时间比较多。又没时间出去打工。乡镇给的工资很低。所以稍微,你的能力的人,他都不愿意当村干部了。他要外出打工,经,发家致富。
公益性的村干部,那真的是为老百姓的。我02年的时候在一个乡镇工作。看到的是最后一个公益型的干部。也就是毛泽东时代那种思想的干部。他从不多要一分钱。安排的工作,他努力去做。那他已经50多岁了。他在矿区,但是他靠的是,下煤窑赚点工钱,就没有得到额外的好处啊。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也是去煤窑打工。
而其他的村干部,村里小煤窑都有股份。嗯,赚到钱之后,跟上次的关系好。小孩子被安排到乡政府上班。
但在这老实的村干部。却不吃香。营利性的那村干部。总有些人跟着他。因为可以得到实惠。
农村社会那个伦理道德也是乱起来了。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丛林法则在乡村表现的非常明显。倒是1970年代,老百姓内心因相信传统的因果报应之类的佛教或道教,或儒家的文化,还富有同情心。1990年之后,逐步只相信钱了。价值观念彻底变化,笑贫不笑娼之类的文化上升 对思想道德有很大影响。
楼主:李万忠  时间:2019-10-05 19:24:44
所以我特意把这个地下六合彩写出来。地下六合彩。严重的地方,村子里好像被水洗过一样干净。让不少人返贫了。还有一些老板,都贫困了。有这个东西你很难说服人家。大家都相信自己啊。相信自己的能力啊。他那个马报了,做得似是而非。这样讲有道理。那样算也有理由。出什么特码,都有一定的道理。迷惑了不少村民。但是现在大家没什么人买了。梦醒了。

楼主:李万忠

字数:4150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6-12 02:18:50

更新时间:2019-10-05 19:24:44

评论数:5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