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之鱼凫卷 三星堆的前世今生

《古蜀史说》之鱼凫卷 三星堆的前世今生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白翰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42年——公元前1479年
白翰,鴶鵴之子,生于公元前1542年,身长一丈二寸(一尺为16.95cm),面枣无须,天庭饱满,浓眉大眼,高鼻隆起,嘴阔颔宽,双耳贴脑,其性恭敬,志韧而悍,其任内神王制度体系逐渐完成。
白翰40岁之前一直做槽人,和老前辈蚕丛氏洪苗、柏氏柏贾一样,麻袋藤框,竹杖瘦马,披星戴月的推行坊市的运营和商贸道路的开拓。往东乘船走盐道到巫山荆湘一带,往西来回穿梭于西南丝绸之路,往南到朱提带回不少铜矿,往西北过汶川茂县到松潘九寨,往北到褒地近陈仓,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是十分了解,对此时中原情况也有所耳闻。此时的中原处在殷商初期,百业兴盛,人丁兴旺。回头看看自家的情况,心有所感。古蜀地上有不少异族游群散置,行事无度无矩,未有辖制。白翰捉摸着是不是自家也可建立起部落联盟?
公元前1502年,白翰继任头首后,时而沉吟,心里这沉淀已久的想法可否实现呢?
同年夏伏,思虑良久的白翰找来柏氏族长和夏氏族长询问,古蜀地是否可以建立起部落联盟?
柏氏族长柏嚞(ji)摸了摸长须,轻声曰:“吾地人丁稀少,耕地促狭,民智未开,行事由心。如有所制,似无不可”。
夏氏族长劦道:“此地四面环山往来不利,时有水害,势不若中原。然手制、桑蚕之物犹有过之,群落零散,宜束宜矩,可推酋邦”。
白翰仔细想了想,沉吟曰:“族人行事随性不服教化,如何是好?”
柏嚞曰:“何不设专事教化之教人,教言教行”?
白翰颔首,缓曰:“柏祖所言有理,然族人智开之时未定,宜缓图之。当务之急乃拢人为上”。
夏氏族长劦向白翰一拱手曰:“王拟神权,以奴驭民,何如” ?
白翰闻言低吟曰:“王拟神权,以奴驭民?”约莫一刻钟后,白翰眉头一扬,抚案拍掌曰:“王拟神权,可,以奴驭之,否!柏祖,何意?”
柏氏族长柏嚞轻轻颔首曰:“善!”
经过白翰、柏老嚞、夏老劦的商议,制定了神权王代的聚民之策,古蜀历史上的神权文明就此拉开序幕。王拟神权是要从神入手的,自然是要找古羌人来商议,古羌人自古以来都有信奉神灵的传统,由于言语晦涩流程不明,在古蜀地虽有完善和改进,但不成体系。于是白翰让古羌族长和柏氏族长商议出一个程式来,一个能让古蜀各族都能接受和认同的一个信念。
秋起之时,柏氏族长、夏氏族长、古羌族长议于三星堆石室内。结合盆地水文气候特点、山形地貌及古蜀先人的艰苦开拓史等等,柏氏族长柏嚞曰:“祖上历经万难以有今日,吾辈当承先人之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然何以聚民?”
古羌族长爻颔首曰:“族辈行事由性无有约束。先人之志不逮,难驭身当束念。有所图必有所惧,念可束于惧”。
夏氏族长劦,轻声曰:“民念无依则乱,民惧是为有图,束念于惧,似无不可”。
柏嚞默然良久,轻轻颔首。
爻续曰:“民惧有三,一曰江水,二曰山高,三曰无阳,江水无情,山高难越,无阳则饥。王可拟江神、山神、阳神之托,惧民以心辖民以志”。
柏嚞深深的看了爻一眼,叹曰:“惧有余则惶恐生,辖有余则民意背。若惧辖并与恩抚,民心或有依。羌祖以为如何?”
爻沉吟半晌后,曰:“柏祖所言有理,当如此!”
在夏氏、柏氏、古羌三族长的共同谋划下,恩威并施的神王理念诞生了。稍等,此时我们不禁要发问:昌意朱提后裔北上的古彝杜氏此时也算成都平原上的大族,他们怎么不参与讨论?因为此时的古彝杜氏一门心思从事商贸和农耕,对是否成立神王制不感兴趣,态度上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其根本原因在于古彝杜氏认为其根在朱提,他们此时对成都平原的归属感并不强。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荧栎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20年~~前1468年
荧栎,白翰长子,生于公元前1520年,其性机警,尚礼崇商,大促商道。
公元前1479年,白翰卒,其子荧栎继任神王时已过不惑。此时成都平原上生机勃勃,农耕繁忙,商贸兴盛,水上交通愈加频繁,槽船应运而生,此时的槽船也称单体船,将枯之巨木,中间凿空,做出船型,这样的行船效果比原来的竹筏竹排好多了,关键是船里不进水了。水上交通的便利进一步促进盆地内商贸的流通,荧栎此时的重心除了好好做个神王,配合柏氏和古羌每年做好浓重的祭祀祭祖,祭天,祭神之外,其他时间都放在了营商和游玩上,对水上交通工具的改善尤其上心。
单体船的出现给了荧栎和槽工们以灵感,木可浮于水,枯木到处都是,但大型的枯木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用木板拼接做船体不知可行不可行?说干就干,槽工们找来一块块木板,用麻绳拼接起来做成单体船的样子,放在水上,不出意外的直接沉了下去,因为麻绳拼接的船漏洞太多,还不如木筏,竹筏呢!
令人灰心丧气的造船实验做了好多年,槽工们在劈木板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木头里面有结疤,这种在木材生长枝桠所产生的结,在没脱落或腐朽的情况下,与周围木结构有完整的纹理连接,没断裂则是活结,与周围木结构有环形分离,干燥后收缩镂空则是死结。这种活结和死结之间的相互转变给了他们灵感,有没有可能我们不用麻绳来绑木板,直接用这种“结”来连接呢。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尝试,用石斧和石锛开楔形槽口,然后用过盈连接的方式把两块木板硬生生挤压扣接在一起。荧栎他们那种做法其实就是简单的积木拼接,失败多次后,槽工们才掌握了过盈连接的大小和尺寸的“度”。“度”太大,会直接挤裂,“度”太小,连接又不牢靠。
这种原始的积木拼接,不断改进后成为 “榫卯”,荧栎他们的“暴力”的过盈连接方式可归为榫卯之一的槽口铆。一通则百通,单体船,拼接船,槽船…………..慢慢发展出具有古蜀特点的大型船体,如后来开明时代的鹦武舟,可以说,此时古蜀的造船技术领先中原好多好多年。后来的史料有很多古蜀造船技术先进性的,一则,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后,用太白船、船舡载几十万大军和巨量物资顺江而下掠巴取楚,没有大量的船舶和行船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二则,公元36年,东汉大司马吴汉伐成汉公孙述时,公孙述筑大船堤以阻吴汉。彼时公孙述的船堤外高达十丈船内可四马驰骋,比曹操赤壁之战中被烧掉的战船高大太多了。又如《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的:“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宫南郑。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关键词:十层赤楼帛兰船。
古蜀地的水上交通情况几何,我们或可从唐朝李白和杜甫的诗句中了解一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槽工们不断革新行船技术,小船变大船,南下三江,东出三峡,远达荆越一带,商贸触角触及长江中下游。便捷的水上交通大大促进了与巫山人、荆人、越人的交集,期间有了更多的荆人入蜀地,巴地巫山人也从盐业贸易中获益良多,巴蜀之间的联系从此变得愈发紧密。
祭祀方面,荧栎接受了古羌族长和柏氏族长建议,给先贤铸像和塑形,既寄托哀思也可供后世敬仰参拜,有利于祭祀和悼念,荧栎自无不允。最开始的人像大多是石制的,木制的,也有些许玉石、铜矿,但体积小,数量少。神王石人像在匠人们多年的努力下终于成型,成了神王最初的物化祭祀代表,受限于制作工具和技艺,石人像的造型是不太好看的!祭祀时为了彰显神王的威严和营造肃穆的氛围,于是大量采用象牙作为祭祀主祭品并沿用了很长时间。为了获取象牙,盆地内的乳齿象没少被祸祸。
随着青铜器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型的牙璋和青铜祭品才慢慢取代象牙作为主祭品。
公元前1468年,第二任神王荧栎卒,终年52岁。
其子铉鸓过于年幼,其弟玄鴞继任神王位。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玄鴞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16年~~前1457年
玄鴞,荧栎胞弟,生于公元前1516年,性德而谨。
公元前1468年继任神王,承继其兄之志,全力促平原商贸和水上交通。
玄鴞继任神王之前是水人,主管柏条河和今天走马河上游的疏导和治理。这时成都平原上的人力物力比蚕丛,柏氏两代是大大提高,于是整治和梳理河道的进度颇为明显,成都平原上的水患时有发生,但相比之前已经改善许多。现在成都平原的西部,西南部,西北部的水患威胁几已解除,除非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正常的岷江汛期已经不能影响到成都平原以西及西南的耕地。
玄鴞时代,三星堆城的区域划分进一步细化和规模化,古蜀城渐渐成型。同时,四川盆地其他地方,尤其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笮都(雅安汉源一带),邛都(安宁河流域一带),滇黔之北(朱提一带)等变得越来越繁茂,大小邑落,乃至小镇不断涌现。
玄鴞继任神王后,首要任务便是履行神王之职,祭天祭祖祭神灵。每到重要时节,所有人带着虔诚的心,对着神王石人像(天神)和太阳大地,拜了又拜。此时的神王石人像是没有明确指向的,完全是祭师和匠人们按照心里想象的神王像模样给制做的。直到后来青铜器冶炼水平大大提高后能铸造铜人像时,才将白翰作为神王的化身。神王像的做工和质地提高了许多,但双手的姿势从来没变过。
公元前1457年,玄鴞,猝卒于三星堆城。其侄铉鸓,荧栎之子继任神王。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从铉鸓篇开始,正式解构三星堆,城池,器物,习俗,生活,如何而盛,如何而衰,经历了什么,什么原因,什么时间节点等等细节。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铉鸓篇
生卒年 公元前1484年~~前1431年
铉鸓,荧栎长子,生于公元前1484年,性平有礼,局大而从。
公元前1468年荧栎卒时,铉鸓未成年。又其叔父玄鴞接任神王之位,后追随其叔父,学习为王之道,耕训礼教等等,成年后为祭工,专事祭祀之事,玄鴞猝卒后,铉鸓继位神王。
公元前1455年,成都平原上的人口数量、农耕、商贸、桑蚕、水利、手工等等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水上交通开天堑,连四方,其他各地族丛入古蜀地更为便利。此时如何进一步凝聚古蜀先民之心和扬古蜀地之志,成为铉鸓考量的一个重点,每年隆重的祭祀是凝聚古蜀先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向四方展示古蜀地强大影响的一个途径。此时略显粗鄙的祭祀之物似乎已不太能满足彰显神王威严,加之乳齿象也越来越不好捕获,主祭祀品是不是该换换了?
公元前1452年,更换祭祀之物何其重大,铉鸓找来其他大族族长前来三星堆石室商议,蚕丛氏、柏氏、古羌、玄嚣部、颛顼部,夏氏、古彝,巫人部落首领(巴地、濮地、荆地等异族迁居成都平原的代称),成都平原其他还有各小部落游群,因实力弱小,铉鸓并未召集。
待各大家族到齐后,铉鸓环顾四方,整理了下措辞,曰:“自祖上入盆地已逾千岁,茹毛饮血披荆斩棘,方有今日之世,何其难也”。
其余各大族长皆是颔首默许。
铉鸓续曰:“吾辈当不负先人之志,内抚族人外慑四方,振吾地之雄威,慑八方之不畏。然今之祭物鄙陋,当更新以盛,诸位以为如何?”
各大族长脸色振奋,议论纷纷,柏氏族长柏敄,对着铉鸓一拱手曰:“吾王之意通达,民蛮无教,无礼制四方,聚望于祭,非长久也!”
夏氏族长姒弇接曰:“柏祖意服民以礼?然民蛮无教,不利。何不仿吾之先祖,王为阳,民为附,置宗社,万民贡。或可为一道。”
其余族长闻之,皆为之侧目,默然无语。
片刻后,古羌族长姜旃悠悠自语曰:“礼乃识之长,礼成时长,不利也。夏老所言,不无道理,服王权以鼎,或可形之。”
本想事外的古彝(夷)族长杜壵看了看众人,对着铉鸓拱手曰:“吾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铉鸓笑曰:“杜祖不必藏言,但说无妨”。
杜壵曰:“王权乃民之所聚,无不可。然善器之物,勿为民之负”。
铉鸓闻言颔首曰:“杜祖所言极是,然事有弊利。集诸位所议,乃为取舍。”
诸位族长一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没有定论。铉鸓见事无果,不得已宣布下一次再召集大家议会。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公元前1450年至前1440年间,平原西边的僚人、讫人等异族部落游群不断侵扰大邑崇州温江一带,自南北上的僰人也时常在平原南部滋扰平原先民,这些异族见成都平原物产丰富,生活有着,羡慕异常,但因语言和习性的差异无法融入,时常行滋扰侵犯之举。由于异族不服管束,行事无度且时常滋扰侵犯,恼怒的铉鸓立即组织神王卫队给予严厉回击,但这些异族游群受到打击后立马作鸟兽散循入深山老林。尽管如此,异族游群也尝到了神王卫队箭矢的厉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来平原的。时间一长,成都平原上就形成了抢得到就抢,抢不到就挨揍,揍完就往山里跑的拉锯局面。成都平原周边的异族驱而复来,隐患根本无法根除,这样的情形对各大氏族有了很大的刺激。时间就这样悠悠的过去了十几年,中途虽然也偶有提及,但巨大的物资需求,各族意见不一,终究没有实质性结论。
公元前1439年,时间来到距离上次提议更换祭物彰以显王威已过去了十四年。铉鸓再次召集大族长于三星堆石室商议。这次铉鸓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声色俱厉曰:“吾地群狼环伺,不驱,为其所伤,驱之,复回。王地不堪其扰,当强神王卫士,以驱群狼”
此时各大族长不再议论纷纷,皆默然。
良久,夏氏族长姒弇怅然曰:“怀璧无罪,奈何匹夫也!”
众族长听后皆颔首,以表认同,组卫队驱群狼,议成。
铉鸓瞧得众人神色,沉吟曰:“然,何以振神威?”
在场的诸位族长各抒己见,不一而论,柏氏族长柏敄轻咳一声曰:“诸位且听老朽一言。吾等饥食五谷,渴饮江水,取食牲畜,受恩于天地,当感天地之恩也。吾辈居江水之畔,相扶相依同气连理。震神威之物,当上引天下接地,形守望顾扶持,以示吾辈之诚,之意也。”
夏氏族长姒弇,微笑颔首曰:“柏祖所言在理”。
古羌族长姜旃也是频频颔首。
玄嚣族长樊坤曰:“吾地有桑,果以食,叶养蚕,干制弓,枯为柴。先祖种桑养蚕,以有今日也。吾辈衣食用度,当念祖恩桑惠矣。桑生于地,叶接于阳,吾辈居中也。”
杜壵捻须,深以为然,曰:“桑为吾地之基,实也。然,五谷生阳神赐,神鸟鸣阳神出。神鸟,阳神之使也。吾辈得蚕桑之惠,阳神恩赐,神使眷顾,当念其恩!”
铉鸓点头,道:“吾地确受蚕桑之惠,阳神之赐也”。
古羌族长姜旃轻咳了一下,抚须曰:“桑蚕之惠阳神之恩,实也。然,勿忘同族连理之情也。若无相扶相依,又怎度时艰?”
众族长皆是向古羌族长姜旃拱手。终定,祭之物当具上承天下接地之意,体现平原众族同气连理之情,感阳神之天恩,承桑木之恩惠,意神鸟之阳使。能集这么多特征于一体的唯有一物,树也。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柏氏族长柏敄轻咳两声,叹曰:“今日之世乃先祖之累也,可怀先祖乎?”
夏氏族长姒弇听了一愣,没说话。
古羌族组姜旃神色肃然,接曰:“然也,先祖披荆以有今日,当怀之。”
玄嚣族长樊坤凛然曰:“当怀,当敬,当祭”
铉鸓听大家这么一说,当即表态曰:“先祖之德之行,吾辈当念之,敬之。然,何法?”
众人有些哑火,鱼凫先祖还有些记忆,但蚕丛、柏氏先祖都仙去几百年了,身高、长相、性情完全不知道啊。一时无话,各大族长都有点蒙。
过了半晌,还是杜氏族长杜壵出声曰:“蚕丛先祖天眼慧耳,洞悉古今。柏氏先祖,王祖皆承先祖之志,披肝沥胆成今日之盛,当祭之。”
古羌族长姜旃颔首曰:“然也,先祖之德行,盛也,无天眼慧耳不足以观今日之盛,当祭!”
夏氏族长姒弇听后,作为一个后来者,自然是不太知道蚕丛柏灌先祖为何。既然有先见之明,必是慧极之人,于是接曰:“天目观古今,慧耳闻八方,何不以天目、慧耳形之?”
大家听后似有所感,既然不知身高长相,结合萨玛萨帕之形,那就铸面以祭。纵目青铜面具的理念和寓意就这么诞生了。此次议会只是有了个结论,纵目面具具体的规格尺寸和造型是祭师、祭工们后来实际制作调整出来的。
此次议会最后决定制作聚各种理念需求于一身的“青铜神桑”和敬怀先祖的“青铜面具”。
君不见,神桑分上中下三层,主树顶端为人首鸟身的阳神(或曰天帝),中间花蕾中立神鸟子规,神鸟鸣太阳升,乃阳神使者,通天引地;每层有三根枝条,有花蕾和立子规,枝条尽头为实。每层枝条数目为三没有具体指向,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能在一层做三根枝条已很不错了。枝条上的花蕾和子规则预示鸟鸣阳升寒驱,万物生长,枝条的果实意指丰收,神桑上果实具体数目不得而知,当然是越多越好,果实除了意示丰收,还有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之意。树底部一侧有造型华丽夸张的巨形神鸟附于树干,以示神王承天地之意。古蜀先人崇尚鸟类生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盆地内万水千山,道路险阻出行艰辛,古蜀先人何尝不希望自己能不受山川河流的阻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蜀道是真的很难!
青铜神桑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多灾多难,那时还画不出今天这么精确的图纸和尺寸,青铜冶炼工艺也不完善,器师和铜匠主要靠不断积累的经验和尝试来一点点试错和纠错。古蜀时代的长度尺寸标准就是制作青铜器具的时期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成都平原经过蚕丛柏氏几百年的努力,古蜀先人身高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各个氏族、部落、游群身高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蚕丛氏、柏灌氏、玄嚣、颛顼后裔的男性身高大约在1.6~1.7米之间,而古蜀土著(濮族)、古羌和古彝等男性的身高则在1.5~1.6米之间。在制定标准长度的时候,一尺的长度制定最终选择了神王白翰身高的十分之一作为标准,并取整为17cm,一丈为170cm,一寸则为1.7cm。
因为彼时没有具体长度的概念,器工们专门将一尺的长度制作了类似 “靠尺”或“尺规”的物件,青铜器物有一个物件曰纵目(包含纵目面具的厚度)尺寸就是按照标准的一尺长度来铸造的,受铸造技艺的限制,最终成型的纵目长度可能有些许误差,但是极小的,应在0.5cm之内。大纵目人面具的“祥瑞身尾”(今称夔龙身尾)的高度也是标准的4尺(约68cm)。其他青铜器物在开模铸范的时候大都遵循的一定的尺寸比例,但受屁事青铜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限制,最终成型的物件的尺寸或有偏差,但大体都与一尺(17cm)存在着近似的倍数关系。据此推测可知,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建木)通高是二丈五尺(425cm左右),完整的青铜神坛通高是五尺(85cm左右)。这些数据还请考古专家们验证,看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青铜神桑的制作多灾多难,几多波折,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主树分天地人三层,整棵树设计高度为五五二十五尺,为嵌入组装结构。但重心偏高,设计的基座不宽,拼装后出现头重脚轻,即使有辅助支撑站立也是困难;
2:枝条数量、花蕾和子规的造型几经调整。开始每层枝条的设计数量有五支,代指五行,也是重量原因,最后简化为三支。花蕾和子规开始为实心的,后来改为镂空,目的只有一个:减重。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神桑轻量化,也是为了节省铜材料,此时铜资源的获取是极为不易的。后来铜立人也是中空工艺。
3:天帝(阳帝)、枝条、花蕾和子规的镂空造型,则主要参考了古蜀先人的藤条编织技艺。器师和铜匠在经过多次失败的打击后,后来采用了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用几百年积累的藤条竹篾编织技艺把神桑按一比一的模型先做出来,再调整尺寸和模仿站立。根据藤编的神树模型来造型和调整尺寸,然后按藤编神树尺寸一比一的比例开模、铸范,再一点点的调整。此后仿制型陶铸法成为了鱼凫神王时代和古蜀帝时代铸造复杂器物的常用方法。
青铜神桑共计八棵,主树为神树,也代指神王鱼凫氏,通天接地,七棵仆树分别为:蚕丛氏、柏氏、古羌、古彝(夷)、玄嚣部、颛顼部、夏氏,主仆树的意指很明确,彼此不离不弃,相扶相依。限于此时铸造条件和工艺,器匠实际生产制作中在细节处又做了少许调整。
古蜀地神话故事的最早发起人是此时富有想象力的古羌族的萨帕,在每次主持祭祀大典时,对青铜神桑寓意阐释的是非常得到位,经过后世方士和巫觋的极力渲染和流传,才有了种种想象力丰富的神话和传说,如《山海经》中的“建木”。在没有文字记述的先秦时代,华夏大地上的方士、巫觋或传承或编纂的神话故事对远古历史的贡献是巨大而有效的,《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好些就是他们游走四方而成的。
关于“氐人国”的注释,“氐人国”是自铉鸓时代起,神王权鼎后,以三星堆城为主城,将陇西川西揉在一起论的,后来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的:“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注释:“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也有风水学鼻祖郭璞对氐人的形象做了注释:“﹝ 氐 ﹞音触抵之抵。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我认为“氐”应该通“坻”,意指江河中的小洲或高地,这样的描述非常符合5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江河纵横的地貌,三星堆城就是江河中的小洲或高地。《山海经》对其他部落乃至国家的描述或许不好阐释,但关于古蜀地的相关描述乃至后世的注解都是非常到位和具体的,为什么会这样?后文会有《山海经》由来的叙述,此处暂不表。
此时的神王石人像已然斑驳,加之石人像实在太重搬运不易,铉鸓因此力排众议决定铸造青铜神王像,其蓝本是身材高大的第一任神王,其祖白翰。铉鸓逐渐展露出王威,古蜀地也渐渐从形式王权进入实质王权时代。为宣神王权,铉鸓重新制作了神王权杖,为青铜首和木杖的结合,顶端为后世称的青铜“麒麟神兽”(麒麟的最原始版本,是牦牛,山羊,马,鹿等的结合体),下面为紫色檀木杖,成型后的神王权杖成为了今天称的“青铜爬龙柱形器”,窃以为应称为“青铜麒麟权杖”或“青铜神王权杖”。黄金杖此后作为首任神王其祖白翰的信物放在了铜立人身旁,不再使用。
根据青铜神桑的制作经验,铜立人也是按照白翰的身高体型和神王标准着装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制作的。白翰身高一丈二寸(约172cm),基座高度5尺(85cm~90cm),王冠和王相造型略显夸张,以此体现出神王相庄严典重,神威赫赫。因为铜立人像是分段浇筑镶嵌而成,存在安装调试误差,算上王冠的高度,组装后的铜立人像总高在260cm公分左右,重约180公斤。在鱼凫神王中后期还制作了其他类型的铜立人,比如铜兽首冠人像(祭祀),这是鱼凫王权拔高和巩固鱼凫王权统治的一种表现。其手右高左低,呈高擎之姿虚握之状。祭祀之时,将分段铸造的铜蛇于环形双手间重新镶嵌接好,铜蛇颈处和腹部专门浇筑了环纽,以便挂在环形手上,金杖则作为首任神王白翰的信物,放在铜立人旁边作为祭物。双手高擎右高左低的姿势此后一直是神王、萨帕、萨玛(祭师)祭祀时的规定动作,寓意神王(蜀王)是天神指派到人间来镇压邪恶,护佑万民的,是天神的使者,正义的化身,奉天神意代掌神权。执蛇的神王(萨帕)形象经过几百年一代又一代巫觋和方士的解读和渲染,演变成了山神的象征,如《列子•愚公移山》里的操蛇之神。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土民心实 2019-12-23 22:44:06
三足鼎立.....鼎足:东西北;鼎口:南(天)。
"东西北,南(天)的文化显象,将人的历史思维引向“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区.....这两种文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只是时间先后而已。
-----------------------------
这位朋友,窃以为以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在五六千年前大概是没有的,远古先人他们可能只知道以日升月落来判断大致方位,比如日起之地,月落之地,以此来判断,他们甚至认为太阳月亮就是绕着自己在的地方不断循环起落。
所以远古人的迁徙之地,首选温暖干燥,易于取水觅食之地。《山海经》中开篇是《山经》,第一篇便是南山经,就因为南方暖和,聚居的人多些。但自农耕文明兴起后,北方易于耕作的特点则慢慢取代南方成为文化代表。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土民心实 2019-12-23 22:44:06
三足鼎立.....鼎足:东西北;鼎口:南(天)。
"东西北,南(天)的文化显象,将人的历史思维引向“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区.....这两种文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只是时间先后而已。
-----------------------------
朋友想必也是对远期文化很是感兴趣,但是发自心底的说,远古无有文字,甚至留存文物遗迹也是极少的,文明或文化遗存也是极少,我们究史的目的应当是“明古今之变,以晓喻今人”,实话说,对中华五千年前的事我或许知道一个大概脉络,而清晰的线路却不知道,不敢赘言。
论述古蜀史,我之所以有信心开贴,是因为四川盆地的地形决定了古蜀历史的特殊性,可以说古蜀历史也是因为盆地地形而受到了保护,所以我才斗胆开贴论述,也有些许信心经受专家学者们的验证。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子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孔门十三贤”之一,惯于这样的名号,说明宰我是善思之人,某天,宰我揪着孔子问黄帝的事,孔子回答说:“(夏)大禹、(商)汤、(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尚且无法说得清道得明。关于上古之世的黄帝的问题,就算是上古老前辈恐怕也难以说得清吧”。
宰我不愧是“孔们十三贤”,硬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接着说:“以前的传言说法太隐晦,随便拿一点就说辨意思说的不明不白,这些都不是君子之为,所以我一定要问个清楚明白。”
孔子见拗不过,不得不说:“好吧,我也就是大概听说过一些”
重点:公元前2500年的孔子也只是大概听说过黄帝时代的事,然后他把他听到有关黄帝的事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讲解给宰我听。《五帝德》就是这么来的,这篇文章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孔子对五帝的一种理解,或许有历史影子,更多的或许是一种美好愿景。
今天的历史研究有了许多的出土文物和新的探测技术来辨析,但是年代误差少则一二百年如没被污染的标的物用碳十四检测再加上树轮校正,年代偏差可在±90年内(就算这样,时间误差在180年之内的概率也只有68.17% “七国院士”夏鼐老前辈的研究结论),多则三五百年或许更多,根本无法获悉历史的清晰脉络。
我以为,如果我们能把五千内的中华文明脉络说的清道的明,就相当了不得了,不论在人类历史层面,还是在国家民族层面,都是十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土民心实 2019-12-23 22:44:06
三足鼎立.....鼎足:东西北;鼎口:南(天)。
"东西北,南(天)的文化显象,将人的历史思维引向“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区.....这两种文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只是时间先后而已。
-----------------------------
《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子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孔门十三贤”之一,惯于这样的名号,说明宰我是善思之人,某天,宰我揪着孔子问黄帝的事,孔子回答说:“(夏)大禹、(商)汤、(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尚且无法说得清道得明。关于上古之世的黄帝的问题,就算是上古老前辈恐怕也难以说得清吧”。
宰我不愧是“孔们十三贤”,硬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接着说:“以前的传言说法太隐晦,随便拿一点就说辨意思说的不明不白,这些都不是君子之为,所以我一定要问个清楚明白。”
孔子见拗不过,不得不说:“好吧,我也就是大概听说过一些”
重点:公元前2500年的孔子也只是大概听说过黄帝时代的事,然后他把他听到有关黄帝的事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讲解给宰我听。《五帝德》就是这么来的,这篇文章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孔子对五帝的一种理解,或许有历史影子,更多的或许是一种美好愿景。
今天的历史研究有了许多的出土文物和新的探测技术来辨析,但是年代误差少则一二百年如没被污染的标的物用碳十四检测再加上树轮校正,年代偏差可在±90年内(就算这样,时间误差在180年之内的概率也只有68.17% “七国院士”夏鼐老前辈的研究结论),多则三五百年或许更多,根本无法获悉历史的清晰脉络。
我以为,如果我们能把五千内的中华文明脉络说的清道的明,就相当了不得了,不论在人类历史层面,还是在国家民族层面,都是十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每年正式祭祀的时候,除了大祭师吟唱祭词跳傩舞外,所有人都必须恭手肃立,不得言语造次,绝不允许触犯天神威严。为示虔诚,垂首闭目则是必须的。在封建时代,臣子未经允许抬首目视君主是触怒天威,轻则训斥,重则杀头。遑论在天威煌煌的神权时代,天神岂能直视,触怒天威必会遭受天罚!
用于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重要物件“五行轮” 后来也重新制作了, 现在称“青铜太阳轮”。古蜀3500年前的五行曰:水火土木石(古蜀),非金木水火土(后世)。 “五行轮”是古羌和古蜀先贤经过几百上千年对日月星空和自然现象观察后总结出来的最原始的天文认知,这些古朴的认知在古蜀历史上意义非凡。因为“五行轮”的运用和发展跟后来的古蜀地节气时令的制定乃至古蜀建筑都有极大的关系,见后文详述。青铜五行轮比其他青铜器件的历史悠久太多了,蚕丛柏灌时期是木质或简易石制的。在祭物用料大升级期间,材料也就自然升级为青铜了。五辐轴角度大小是参考原来的木制“五行轮”结构,尺寸是标准的五尺,85cm,尺寸和样式是用“角尺规”一点点靠出来的,最后再制作成“角模规”铸造而成。
其余青铜器物此处就不一一列举和展开解释了。在远古时期,古蜀先人在四川盆地内努力的开拓和改变着,生存何其不易,所有的青铜器物无不映射出他们彼此守望相助,对天神和自然的敬畏,对先祖和先知的缅怀,对自由和坦途的向往,对古蜀先民辛勤和努力的渲染,无不体现出他们不离不弃,相扶相依,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特质。他们没有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的豪情万丈,没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金戈铁马,也没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刀光剑影,他们只是默默的在盆地内辛勤的耕耘着,努力着,用他们的虔诚、智慧、血汗乃至生命创造着属于古蜀地特有的惊人奇迹。
虽然考古遗迹偶有发现,但像古蜀地三千五百年前的青铜神桑,大型铜立神王像,纵目青铜面具,青铜祭坛,青铜人头像等风格特异的器物恐再难寻,它们是三星堆人的血汗专利,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青铜神桑、青铜神王像和纵目面具等有了议案,组军旅也毫无疑义的全体通过。
此时平原上约有3000~4000户,人口15000~20000之间。
组军旅的措施:
神王以下设司马,司马直属神王,军队举神王旗号。王旗图案就是青铜神桑侧面的巨形神鸟图形。
平原军队两部分组成,司马直管的神王卫队和族长领的族兵两大力量。
神王卫队为常备力量,约300人,族长族兵制分组三旅,分别是步旅,约500人,骑旅100~200人,射旅300人左右,古蜀的射旅后来成为了古蜀军队最有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兵种,“蜀射三百”空穴来风必有依据,见后文详述。
军队制度实行兵农合一制,闲时为民,战时为兵。
祭祀方面的最大变化是:更换祭祀用品,慢慢用铜制用品取代石制,保留玉制和象牙,制作神王铜人像以示王鼎。
公元前1436年,铉鸓正式确定开始了制作青铜神桑工程,共计8棵。青铜神树固然无双,但它们的制作却耗费了古蜀好不容易攒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表。
祭工也成为专门服务神王的人员,主要事务是加强和巩固神王在民间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祭工由此在民间培养了许多巫觋、巫作为其工作的外延。此后,巫师在蜀地各个角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后来还兼任了医师和传唱者的角色,巫术文化和神鬼传说在古蜀地逐渐兴盛(巫教),此处略过不表,见后文。
公元前1431年,铉鸓挂帅南征百濮时,卒于犍为,终年53岁。
自铉鸓起鱼凫神王就开启了南征西伐之路。其子昱鹄尚且年轻,为拱王鼎,其弟翟鹗继任神王之位。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翟鹗 篇
生卒年 公元前1476年~~前1418年
翟鹗,其性敏捷,孔武鹰顾,生于公元前1476年,铉鸓同父异母弟,与铉鸓兄弟之情极好,曾随铉鸓南征百濮,其兄铉鸓不幸身亡,翟鹗带领射旅在丛林中追了百濮族人几天几夜,硬是射杀几百濮人才恨恨而归,古蜀军此时最好的制式装备是桑弓,最强兵种是射旅。
翟鹗45岁继任神王之位,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由于对长年在平原周边滋扰的异族游群异常愤恨,在从百濮征伐回成都平原后不久,就亲率古蜀军讨伐西边的僚人、讫人等异族。僚人讫人及其他部落游群在大邑邛崃以西到青衣江流域的群山里居住,因山地贫瘠,生活无着,时常滋扰大邑崇州新津一带的玄嚣部和颛顼后裔部从,为患多年。翟鹗也是行动果决,领着三族及卫队在邛崃以西扫荡,一路追击到青衣江流域一带,打得僚人讫人等哭天抢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在把异族游群彻底打怕打蔫儿后,翟鹗领三旅回到岷江一带驻扎,沿江耕田渔猎,饮马江边,设立据点以防僚人讫人的滋扰侵犯。岷江因为翟鹗的驻军饮马,因此得名饮马河。在后来的古蜀帝时代,因为岷江河道的有效治理,郫邑温江的农耕条件大为改善,耕地平整肥沃,水稻在郫邑温江成片种植,每到秋收时遍地金黄,两地为古蜀时的产粮圣地。农田的灌溉水和饮水皆仰仗饮马河,饮马御敌,依江以耕,秋收金黄,颗粒归仓,饮马河逐渐更名为金马河。江安河之谓也是来自古蜀帝时期,江水不过,是为江安!虽然僚人讫人等时有来犯崇州温江一带,但大都悻悻而归。自此,古蜀地流传了许多关于鱼凫王激战僚讫的故事和传说,其承载了古蜀民对其先人的几多敬重和怀念!
成都平原异族之患渐渐因为翟鹗的强势和古蜀力量的强大而逐渐平息,翟鹗也继承其兄铉鸓之志,继续强化神王权势和威慑力,同时加强和细化了食官和平民管理条例,在平原上的大族内统一用古蜀语,并用简易的图符制定了族章、条文,用以做简单的区分和指代。翟鹗命食官对进行成都平原人口进行大致统计后(此时平原上近4200~4500户,人口20000~22500之间),决定军旅实行兵募制,参加兵募有相应的粮食补助。
翟鹗后期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力推青铜神桑和神王铜像的制作。但此时四川盆地内还没有发现浅表性铜矿,铜器所需的铜矿主要来自滇东北的古东川地区。因铜矿的需求量太过巨大,如果将铜矿运回三星堆冶炼铸造,来回运输路途遥远,时间漫长,艰辛难言。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翟鹗和诸族族长、祭工商议后,最终将铜像、神桑所需的铜锭先在古东川由杜氏一族负责铜矿粗冶炼,再用马牛将铜锭的半成品经西南商贸通道驮回三星堆城。在马牧河边的铸造冶炼区,由青铜工匠负责神桑和神王像的制模、做范、浇筑、脱模、打磨、组装等。其他一些小型简易的铜制器件则直接在古东川制作完成,然后将成品驮回成都平原。此时的青铜器匠主要是夏氏器匠和古蜀器匠,三星堆铜器的工艺和二里头的铜器有些许相似之处。此时古蜀的青铜铸造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比夏时期青铜技艺显得更为成熟,足以媲美殷商后期的青铜制作水平,主要体现制模、做范和曲面曲线造型的工艺水平上。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二更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特别说明一下,三星堆的铜器为什么可以做的这么精美,连神王的指甲盖都可以清晰看见。
在浇筑铜器的时候,铜液倒进模具里面,流动时散热比较快,如果铜液的流动性不好,温度一降低就容易凝固阻塞,别说获得光洁的表面曲面,就连成型都困难。三星堆铜器能制作的这么精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磷矿的添加,二是铜模的加热。
第一原因是磷的偶然添加,自蚕丛起古蜀地一直用的生火辅助材料是黄磷矿石(石英石和黄磷矿石碰撞),这就是“古蜀火石”,而磷矿所在地就是蚕丛氏曾经待过的绵竹什邡一带(盛产磷块岩)。在后来因为平原的不断拓荒,移居到鸭子河畔时也依然是从那里取黄磷矿石,前后已经用了好几百年了。此时的古蜀先辈不可能知道往铜液里面添加磷矿后会发生细化晶粒,磷矿中的五氧化二磷能够脱气和除杂并与杂质元素形成电子化合物强化晶界,使化合物脆化相更加细小,均匀分布在晶界上等等这么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此时器工在冶炼铜锭的时候将磷矿扔进去和铜锭一起冶炼,仅仅是因为他们以为磷石既然可以生火,里面可能有 “火精”的存在(想法很唯心),可能会使铜锭更快的融化。结果加入磷石没有使得铜锭融化的多块,倒是非常意外的改善了铜的流动和焊接特性,这才是三星堆青铜器物能制作这么精美最最关键的因素。
第二原因是在铜液浇筑的时候,铜模外部一直处于加热状态,也是因为四川气候潮寒阴冷,器工实际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土方法。这样就使得铜液能够在到达铜模末端时还一直处于液态。
历史或许在某些时刻有着巧合,但贯通的历史绝不是靠巧合来书写的。我坚信,古蜀先辈能制作出惊为天人的青铜器物不单单是靠巧合,而是几百年的实践经验总结额外加上些许巧合而功成的。
此时铸造八棵青铜神桑、神王像及其他人兽面相、动植物雕像等所需的铜矿石以百吨计,这么巨大的铜矿需求量对当时古蜀地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铜矿的挖掘和铜锭的炼制工程量巨盛,需时极为漫长,消耗掉了古蜀地积累千年的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给后代留下了他们曾经存在的辉煌证明,弊端是给当时的古蜀先民带来极为承重的负担,他们得勒紧本来已经很松的裤腰带过日子。因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自然会向全平原的古蜀先民征缴,本来就没什么存粮的部族庶民肯定不乐意,偶有反抗争斗。为了立威,翟鹗命秩人特地制做了蜀牢: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坑,上面竖起栅栏篱笆,或在地上围起圆形石墙,仅留一小口,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类似夏氏的夏台或圜土)。并专门设立刑罚部,加强执法力度,甚至在祭祀大典中专门制作了罪人石像,做惩戒展示以畏众生。
此后古蜀先民对神王渐渐心生怨怼,但摄于神威王权敢怒不敢言。
为了强化王权开启新的时代,翟鹗将原来的石制、陶制、玉制和少量铜制祭物和器物焚烧并集中掩埋,而后进行了高规格的祭祀表达对先祖的缅怀。自鱼凫神王时代起盆地内上至王族下至庶民渐渐形成了烧祭的祭祀模式。将先人的东西或者器物以焚烧的方式烧给先人,时至今日四川农村的丧葬依旧沿袭了这样的习俗。窃以为好的习俗切莫轻易丢弃,习俗也是历史的一种继承和延续。
翟鹗起启用新的祭物祭器、新的祭祀规格和流程,从此开启了新神王时代。
不论什么时代,当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受伤,其中功过是非难以评断。今天叹为观止的惊人奇迹其实是祖辈先人的血泪痕迹。
公元前1418年,翟鹗卒,终年58岁,铉鸓之子昱鹄继任神王。因祭物的制作导致蜀内贫困交加,民生困顿以致民怨沸腾,昱鹄曾多次问叔父翟鹗这么做是否值得,翟鹗只说了八个字:“势强则聚,势弱则散”。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昱鹄篇
生卒年 公元前1453年——公元前1386年
昱鹄生于公元前1453年,性淡而志坚,尚礼而至孝。公元前1418年,翟鹗逝后,铉鸓之子昱鹄任新任神王。为了继承父亲和叔父遗志,眼看着蜀内族人生活困顿心有不忍,但又不能中途而废,唯有发愤图强,带着臣属一起努力治理古蜀地,欲重振蜀内。昱鹄继任神王后加强行政管理,对食官和平民做了详细的标记,各司其职,并制定相应管理条例和刑罚措施,人尽其事,物尽其用。整个古蜀地呈现出国家形态,但没有系统的文字章程,此时的管理皆为人治。
农业上,稷工们日夜奔波在田间地头,督促耕种灌溉,兴修水利;
桑蚕上:桑工们带领桑人种桑养蚕,抽丝编绢,革新器械,提高桑蚕织物的数量和质量;
行人:已渐渐整理出官方用的古蜀语运用于蜀内大族内,此时的古蜀语的语气和语调的平声、转声较多,扬声和去声偏少,语言偏柔不够铿锵,和秦汉以后的“巴语”在语调上有少许区别,秦汉之前的巴语偏荆楚语,此处略过不表;
水人:开拓河道,筑堤修坝,兴修水利,整饬灌溉沟渠;
槽人:继续开拓商道,改进水上交通工具,加强与盆地四周的沟通和联系;
士人:加强社会秩序管理,交易规则细化,加强财务收支管理;
秩人:做好王族和贵族仕子行为、生活管理,崇尚节俭;
祭人:加班加点铸造青铜祭器,改进青铜铸造技艺,提高铜锭的利用率,当时青铜神桑的制造已经成了鱼凫时代的繁重负担,经受不起额外的损耗了;
司马:举神鸟旗号,守卫盆地周边,防犯宵小的滋扰,主要驻守地,西边温江一带岷江边,南边双流牧马山一带,北边绵阳广元一带,东边暂无驻扎。
前后历经30余年,公元前1408年,八棵青铜神桑和铜立人的制作终于完成了,青铜神桑和神王像等器物的完成和用于祭祀,使得神王权力攀至顶峰。同年秋收时,柏氏萨玛和古羌萨帕主持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前后持续了三天三夜。对蜀地先民来说,苦难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最高兴的事是以后的日子不用再把裤腰带勒那么紧了。于是祭祀的时候,大家都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远古时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两年后,昱鹄开启了另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就地取材,扩城邑,筑神殿,造议事殿,建食官事务所。此时的建筑大都为石室、木棚,土木结合或土石结合。扩城邑,器工们三星堆根据地形大致分成三个区域,坊市,祭地,王居。三星堆的扩建模式从始至终都是依势而建,王城以内附属建筑离散的模式,只是分了区域。离散建筑模式在古蜀史上一直如此,包括后来的金沙和十二桥,并非我们印象中的筑四墙开四门封闭式的都城。北面的青关山和真武宫过水墙再次加宽加高,东西面的依山势和水面延伸修筑,增筑南墙,未筑墙之处用类似拒马的栅栏或藩篱来做隔断,这样东西南北四面在形式上将三星堆围了起来。并于高处建木石结构的碉楼,以做瞭望之用。三星堆城内优化布局排水和取水系统,水系完全贯通,如马牧河的上下游用木桥连通。此时的神王居所就在三星堆城的东北角所在,其布局和分布比较散乱,规模也不大,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王宫大院。
据此时的建造水平和习俗,神殿和议事殿均为井干式结构。为了彰显祭祀的庄严肃穆和祭祀品的储存、搬运和搭建,器工和古羌族长商议后经昱鹄同意,决定将建造集重要议会,储存和每年大祭功能于一体的神殿。神殿选址于西北的坡顶,坐西北朝东南,筑于两丈土台之上,神殿高三丈余,长不少于三十步(一步两跬合1.5米),宽不少于十步。神殿分上下两部分,下面为土台,上面为神殿,殿顶为抬梁压顶式,即为殿顶也为祭台。殿顶用大型的烟熏黑木覆压搭建,镶以铆口,覆以粘毛皮革,没有天窗,殿内采光效果比较差,光线比较阴暗,倒也符合神殿庄严肃穆的要求。
神殿内部左右对称,中间为廊,各区域竖木石立柱以区分,四周为土基石墙,墙上无窗,通风不好。神殿开东南、西南、东北三门。东南门为主门,高近两丈,宽约丈余,西南、东北两侧开二门,各高丈半,宽九尺。自东南门入,左侧为铜立人像,纵目人面像,青铜面首像等,右侧玉璋玉琮和人兽杂糅类铜器,最里储放的是拆解了的青铜神树和象牙之类。因神殿之上也作祭台,为了增强受力支撑,神殿四周额外添加石柱二百余根。此后祭台也称五丈台,台基夯土两丈,神殿高三丈,总高共计五丈,故曰“五丈台”。
每年的大型祭祀时间在仲秋月圆之际(相当于今天的过年),祭祀的时间为一到两天,第一天是萨帕(羌人)宰牲,祭天,祭祖,吟唱,跪拜,叩头、跳傩舞等流程,手举五行轮,谢阳神、天神的眷顾和怜悯,全程庄严肃穆,一丝不苟,祭祀时女性不能参与。第二天则是萨玛(柏氏)主持庆贺农林牧副等的丰收和新年祈愿,感谢上天恩赐和照拂,下午或晚上则是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欢庆活动,第二天的活动女性则可以参与。提前十五天在神殿顶上搭建祭台,祭台为全木制。自神殿东北侧搭圆木阶梯,上得殿顶,四周树立圆木和栏木。祭日前三天将青铜神桑“通天神树”、铜立人、纵目面具、青铜面首、象牙、玉璋玉琮等等从神殿中取出,并于殿顶西南侧将青铜神桑、铜立人、像样等安装固定好,提前一天将所有祭物在祭台上按照顺序高低前后摆放好,并在神殿四角树立三丈青色魂幡。神殿四周五丈之处用大圆木架摆放一圈篝火和围栏。
祭祀神殿是鱼凫神王时期最威严,最神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
议事殿为脊梁式,高过两丈,长不少于二十步,宽不少于十步。四面石墙,墙上留窗,顶开天窗,天窗稍大,覆以草革。殿内的采光稍好,仪门正对殿首即神王位,首领右侧为二头,三头等席位即蚕丛、柏氏等座次,左侧四头、五头为稍逊的氏族位,食官站立于后。
民居石室亦为井干脊梁式,有门无窗,石块以黏土填缝连接,覆以茅草。石室高度丈余,大门正对神龛,神龛下为堂首乃家主位,中间为火塘既取食也取暖,堂首右侧为儿子或女儿位,左侧为儿媳或女婿位,堂首对面为客位,这样座次安排在三星堆神王时代那是极为严格的!
食官事务所则是按民居石室标准扩建的,主要是对食官事务所进行了区域划分和分类。
三星堆城以现有为基础进行改善扩建,建造重心放在了神殿和议事殿上面,因此时建造水平有限,井干式房屋多以垒石填泥之法建造。为了大殿的稳固和庄严,所用石块的重量和体积都不小,因为工具也就是石斧石錾,建造起来也极为艰难,中途波折不断。
这个浩瀚工程前后持续近二十年,到神王庆源时期方才完成。
公元前1386年,耗尽心力的昱鹄再也无法继任神王之位,将其位传给其子庆源后,同年秋卒于三星堆,终年67岁。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应朋友不分贴的提议,待鱼凫卷结篇后,就不再分贴了,还请关注《古蜀史说》的朋友,移步前往《古蜀史说》连载贴。
给读者朋友添麻烦了!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同更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0-12-07 15:29:10
三星堆的青铜神桑、神王像和纵目人面具及其他青铜祭物凝聚了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泣泪,是古蜀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些青铜器固然精美异常无与伦比,却也耗费了蚕丛、柏灌两代前后几百年辛辛苦苦积累的物力财力。此时古蜀先民的生活水平依旧十分低下,生活器具和用度仍然非常原始,如平民还在用泥质陶和绳纹陶等陶器。
三星堆的青铜器物来的太不容易了,当敬之,惜之。
特记《三星神桑赋》以祭以怀,系曰:三星神桑赋
盖天地初开,西海淼淼,桑田沧海,山川显也。碧海云天,群峦起伏,江河怒号,湖泽遍布,灌木参天,荆棘丛生已!闻乎飞禽啼唤,虫豸嘶鸣;观乎百鸟栖木,万兽逐林;感乎山高水远,云雾迷蒙。
其地东临巴山,西奄峨潘,北依华山,南抵滇黔。五帝谓华阳,夏属梁州,商周曰蜀,后称天府!
轩辕黄帝时,青阳居江水,昌意降若水,勤于耕桑,渐融羌夷,蜀之先人也。
青衫蚕丛者,羌汉之裔也。居石室埋石棺,除荆棘筑河道,通南北开星坊。累二百余岁,柏氏续也!
默默柏氏者,柏皇后裔也。务耕植驯飞禽,行商贾识岐黄,历三百载。蜀地渐有生气也,然苦于水,鱼凫居首耳!
鱼凫神王者,弓鱼箭鱼也。假鱼鹰行舟楫,疏蜀水解蜀难,蜀地逐兴矣。又三百年,合诸族制神王,铸神桑立金身,怀先祖列铜首,扩坊市构神殿,其势盛兮!巍巍神殿者,五丈祭台也。夯土两丈,殿高三丈,长三十步,宽近十步。自南门入,梁顶上覆,土砖下敷,石墙无缝,其意森森焉。议殿高两丈,长二十步,宽近十步。顶置天窗,毡革以覆。殿首为王,其为次首,论资排位,食官附立。民居木石,窄门无窗,室顶幽闭,遮以茅草。
夫终祭时,祭台之围,象齿环列,由低及高,秩序井然,其形煌煌也。丈许金身者,白翰神王也。其形挺拔修长,头戴纹饰王冠,面着庄严祭具,身服左衽祥袍,环手高擎铜蛇。跣足以立兮,宝相俨然兮!金身之右者,通天神树也。树端阳神肃立,躯分三簇九枝,衔花果立子规,干附奉天神鸟,承天意掌神权矣。神树擎天,仆树附立,同气连枝,相扶相依。其形栩栩如生,可夺天工之造化,堪比鬼斧之神工。
金身之左者,纵目面具也。咦,其形怪异,何也?蜀之先知也。曰洪苗,曰柏贾,曰拓槖。纵目观四路,阔耳听八方,高鼻见心,笑彦蕴慧矣。青铜面首者,蜀之大族也。排列以序,颔首闭目,其相凛然也。青铜神坛者,古蜀之景也。坛分五错,天地人也。围台之侧,诸祭之物,人兽杂糅,殊形诡状,形神兼备。奇哉!妙哉!蜀人之思,匪夷乎!蜀人之念,叵测乎!
当祭之日,丁强服祭,妇人居家,殛鸡宰豕,呈牛贡羊,其势赫赫也。萨帕吟唱,举轮执幡,附以傩舞,其声苍苍也。神王执杖,族老执璋,缄口闭目,其神谨谨也。众徒紧行,垂首恭立,稽首叩拜,其相兢兢也。
呜呼!一国之志,千万人之志也。穷国之力,铸国之器,民之累也,国之殇也。然非常时,行非常事,势之至也,难言臧否耳!
嗟乎!今之所叹,古之所难,哀之,怜之,敬之,惜之!

楼主:cdnwpu2019

字数:4782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2-07 23:24:54

更新时间:2020-12-07 15:29:10

评论数:2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