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追溯元明清 理清唐宋文化解体的主线 辛亥革命爆发势在必然

追溯元明清 理清唐宋文化解体的主线 辛亥革命爆发势在必然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慧能在南禅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他是禅宗史上对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作较为系统和深入思考的第一人。
慧能对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思考几乎涵盖了南禅自由思想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清静佛性、自性即佛”,“‘三无’为纲、不取不舍”,“但行直心、菩提顿悟”,“不离世间而出世间”四个方面,分别回答了有关人类自由的四大疑问:
1、人能否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即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的可能性论证。
2、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是什么?即“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概念之内涵界定。
3、如何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即谋求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的方法论问题。
4、为什么要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即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
清净佛性、自性即佛——能否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
人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热衷于探讨是否自由、如何自由,但在此之前,有个潜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人能否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
按照决定论的理论,人根本没有自由,无论追求或追求自由,这个行动本身是被决定的。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所有的自由问题都是伪问题,而追求的自由之境也是伪境。
与之相反的是自由意志的观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认为人的意志、选择、观念、决定是自己作主的、自由的,而后者强调那种自由感不过是幻觉,在选择和决定之前,各种原因已经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慧能来说,“人可能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基本上是自明的命题,是不言而喻的。
他用“清净佛性”、“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在自性”等命题内在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认为世界万法皆由心生,人本来就有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而自性即佛性,佛性清净而善,佛性若不被污染和遮蔽,则彻明自在、无牵无绊、无拘无束,是为自由。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本源佛性的根本特点是清净,“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也说:“其道以无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
人的自性在本初和觉悟时都是清净的,与佛性无二。但人在迷的时候,本性是污染,不清净的。所谓“迷即众生,悟即成佛”,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每个人本来都是佛,却自己迷妄堕落成了众生。那么,要从众生再回归成佛,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世人性本门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切善事,便修了善行。”人是善是恶,人性是净是染,全在于自己是悟是迷。既然污染洁净本性的、迷的、感觉不白山不解脱的都是自己,那么要获得自由、离妄就真、离染就净、证悟佛果,也只能靠自己,所渭“白性自度,是名真度”,自性还需门度,自由与否只在自己。慧能正面肯定了自由意志,保证人获得个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化的可能性,没有给决定论留下任何余地。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六祖是一介平民,目不识丁的樵夫,却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把原本外来的佛教进行了彻底的中国化、平民化的改革。
慧能出生于公元638年,是唐武则天时期的高僧,俗姓卢,世居范阳,生于南海新兴。慧能的父亲卢行瑶,原籍范阳,有过一官半职,后因过被贬到岭南新州,死在任所。慧能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维持生活,非常困苦。
有一天他卖完柴刚要回家,忽然,听到有人在念佛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他怦然心动,他听了以后,当下开悟。他忍不住上前问那个客人,所念的是何经典。那人说是《金刚经》,又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常劝僧俗之众说,“只要经常念诵《金刚经》,就能逐渐领悟自己的本性,然后即可成佛”。
不久,慧能安置好母亲来到岭南黄梅县东山禅寺拜见弘忍大师。行礼过后大师问:“你从何处来?来此山中礼拜,所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今故远宋礼拜不求别物,惟求作佛之法。”
弘忍听了便略作指责:“岭南人无佛性,为何还要求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猫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不同?”
五祖弘忍微微吃惊,还想要与他共议,但见左右有人,就不再多言,于是发遣慧能,令他随众做杂务。
在慧能入寺八个月后,一天,弘忍召集门人,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弘忍见到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随后仅赞叹一番。慧能闻此偈后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他请人在神秀的偈边写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慧能禅学思想,就是单刀直入顿教,主张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禅的思想,其根本是来源于因缘变化而成的“空”的思想。这种“空”的思想,传至中国即配合了“无”的观念。“空”并非“空间”及“虚空”之意,而是生灭变化之过程一一即指世间一切都是由有到无,从无到有之生灭变化的现象。由于有无之间,经常变化流转,并非永远不动,故称之为“空”。在《十二门论》中曾述及“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意即凡由各种不同因素所产生之生灭现象,它的本身无自性,故即是“空”。在菩提达摩所著之《二入四行》中,对“空”“无”二字,皆有论述。提及“空”时,以“万有斯空”解释一切现象皆空,在述及“无”时,也以“空”义相连,而云:“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来阐述无所执著,无所分别。
至六祖慧能的《坛经》时,特别重视“无相”,也是从《般若经》中的“空”义产生出来,《六祖坛经》所言的“无相”即是采自《金刚经》。无相是指世出世间万事万物无非假相、空相,包括物质、思想、语言、文字等现象皆称为“相”。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故名“无相”。六祖所指“无相”之“无”,并非离开世间现象外,另有一个出世间。以一般人的眼光看,以为世间的一切皆是真,所以有彼此、得失、好坏、善恶等的执著,因此产生困扰。哲学家相信有一个形而上的理念界,宗教家以为离开现实世界有一个神界的天国;将现实与理想,凡人与神圣,截然分开。但是以禅的立场来看,两者是不必分开的,也是不可能分开的。超出于现实世界而寻求真理是不可能的。出世间就是住世间,悟即出世间,迷与悟之分别在于是否真实体验世间现象本身就是真理,及一切法的本性皆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六祖慧能所作的贡献有很多,慧能创立南宗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宗教革新运动,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以宣扬顿悟成佛,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佛学简洁明了,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因此慧能为禅宗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谈禅宗六祖慧能--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8/6874073.html
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对与会者介绍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
慧能著名的四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典型地体现了其唯心观点。慧能认为,“佛性”是人心本有的,人们在选择“成佛”道路时,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这样就可以解脱苦难。林克回忆:毛泽东说,慧能的四句偈语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物,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胜神秀一筹。
站在哲学史的高度对佛教历史典籍进行评价,是毛泽东读这类宗教著述的特点。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对中共中央1963年12月30日转发中央外事小组、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的指示稿的批语中写道:“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正是基于此,毛泽东对任继愈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给予肯定,认为他的佛学文章“已如凤毛麟角”,因为作者注意把佛教思想放到哲学史上来研究。再如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又说,研究哲学不出入佛道,不对。有佛道,不管它怎么行?他还认为“柳子厚(即柳宗元——引者注)出入佛老,唯物主义”。
除了从哲学史的高度谈论慧能的佛学思想外,毛泽东还注意到慧能思想的大众化特点,进而对佛经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划分,认为慧能的《六祖坛经》“是老百姓的”。这种看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1959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谈话时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却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老百姓的。
据林克回忆,毛泽东还谈到过慧能的思想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1975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
毛泽东对佛教和六祖慧能的评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思想和思潮,都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一切外国的东西传到中国后,都应当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与“人类本身”等三大范畴。其中,“人与人之间”是包括人与其他人类的个体生命或是群体人类的综合关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是讨论人与大自然环境与万事万物的依存互动关系;“人类本身”则是包括了“生理”、“心理”与“整体生命”等范畴,进而提升到生命美学的层次,以及觉性解脱的境界。以上三个范畴,都是建立在“生命真实存在”的前提上,也正是因为“生命真实存在”的缘故,所以必然会受到“存在命限”的限制,佛教所谓“生、住、异、灭”或是“成、住、坏、空”,都是建立在“生”与“成”的现象上。换句话说,存在的生命必然会受到形体或心灵的桎梏,也就是生命中烦恼痛苦与轮回转世的根源。
禅宗六祖惠能的顿悟思想,却是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进路,惠能说:“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见敦博本《六祖坛经》第27折。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曾析敦煌本《坛经》为57折,为方便解说,本文从之。即是于存在的命限中,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人类,指引出一条自我身心解脱的门径,进而和谐社会群我的关系,以及和顺人与自然万物的依存,达到全体生命无碍美善的境界。
六祖惠能的顿悟思想,具有哲学体系的“体、相、用”这一组范畴的系统所谓“范畴”(category)的定义与体相用范畴的形成,分别是以开悟解脱为终极理想的哲学本体论,呈现生命最高美学的修证境界论,以及显示确实有效而能循序渐进的修行工夫论。以上三项为一组哲学范畴,也是符应惠能所说的“三身佛在自法性”的“法、报、化三身”性质的说法
在宗宝本《坛经》中说:“祖(弘忍)知(惠能)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所以可见“识本心”与“见本性”为修行的第一要务,也是学佛的终极目标。至于其顿悟思想的基本结构,笔者以为是以“悟”为原则,同时涵盖了“体、相、用”一组范畴的三个层面,这一组范畴是涵盖了“体与用”的范畴,并且汇集成为惠能顿悟思想的系统特征。
惠能在《坛经》中说“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其中肯定了众生自性中即有三身佛,而此三身佛即是法身、报身与化身。法身如同佛性,也是众生的本性,惠能以为是“自性”自性,梵语为svabhava,本指万物自体的体性,佛教思想以为万法皆无自性,意即没有永远不变的本性。但是禅宗五祖弘忍与惠能及惠能以后的禅宗所说的自性,是指“法自性”或是“众生的本心”或是“众生的本性”,意即“法性”或“佛性”,是众生不生不灭与成佛的本性。因此,可以看出“自性”两种意义的区别。,其性质是不生不灭的。
报身是功德庄严之身,也是开悟境界的呈现,其性质是有生而不灭的,也如同人类的行为记录与记忆,一旦形成,就成为报身的范畴;化身是应化人间的物质身,其性质是有生有灭的,必然会受到成住坏空的影响与转变。以上三身,类同于《大乘起信论》的“体、相、用”范畴,也契合于惠能所说的体用观,如惠能说:“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
又说:“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这是“体用一如”的思考进路,因为体用一如,所以因果相符,吾人欲达到“菩提”(觉悟)的结果境界,就要使用“菩提”(觉悟)的方法,所以目的与方法是一致的。至于境界,则是呈现目的与方法的过程与相貌,因为本体是形而上而无法具体描绘,作用与方法是形而下的外在现象,单纯就本体而言是无法言说,就作用方法的现象而言,也没有办法直接推证本体的状况,因此以“相”可以证成“体”的实存,可以保障“用”的正确而有效。于是惠能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其中“本体”是“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相对的修行方法是“以智慧观照”,呈现的悟境就是“内外明澈”。归结宗旨,应该就是“悟”,本体是“悟”,境界是“悟”,方法也是“悟”,如此体相用三者是一如有关于体相用三者一如的问题,这也是佛学融会贯通无碍的理论基础,更是禅宗惠能顿悟思想的基盘。
因此,惠能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肯定其思想本体的最高境界为“无念、无相、无住”,也是《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本体是虚妄无相的,呈现的境界就是无念的,方法即是无住的,而此无住,即是“不执著”。换句话说,本体是“不执著”而解脱无碍,相貌境界是“不执著”而悟境呈现生命的美感而无念,修行方法是“不执著”而“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三者也是通贯无碍的。其中,惠能所谓的“无”与老庄所指的“无”并不相同,老庄的“无”是指“除去人为而返归自然”,惠能所谓的“无”,是指“超越”的“离”的意思,“无住”也等同于“不执著”的指涉。
惠能的顿悟思想是建构在《金刚经》的理论基础之上,以“无我”的立场出发,因为“无我”所以解脱,是为其本体思想;以“无我”的境界呈现,所以“念念善,即是报身”,呈现生命美学的层次;以“无我”为修持的方法,所以“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于是“不执著”成为生活中的基本态度。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


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

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当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圆满。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师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了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佛教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宗教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众生、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起来不大方便。本文现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这两种力量都否认“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道理,其恶劣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痛苦的惩罚。但他们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不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无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妄念,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暂时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不可执住。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的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也许鱼称水为空气。

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这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大海等于妙明真心。假若一念觉悟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和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就是平静的水。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上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妄心),以为真实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的病根。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的病根。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楞严经》)。这就是唯神论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盲人摸象,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本来是不错的,他但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惟有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如果因指而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的。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执,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显现出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心性又叫做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名相都是真理本体的别名,绝能所之对待,离有无之分别。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是富楼那因闻释尊说法,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无相,为什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首先详细解释: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随缘之用。首先说明世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日子。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其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生,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情想合离,各有善恶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这就是众生相续。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不休,常在生死。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杀盗淫是三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相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说;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假如能够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总而言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明觉。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说,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神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而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

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我对禅宗,唐宋文化,日本的崛起的深观之结论,得到虚云法师之印证。吾心甚安慰。未偏离禅学正统也。
---------------------------------------------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法师的观点,印证了我对于【持戒】【不杀生】之观点。所谓持戒、不杀生,均是一种佛法修行之施设。第一,不可【执着与持戒 不杀生】之法,一切皆要待因缘而生而灭。
第二,心中不可执着【持戒】【不杀生】为实体法,以为有个永恒的【持戒】【不杀生】的解脱法门!
------------------------------------------------------------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佛法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稳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折”就是折服恶人。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见,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布施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令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事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四是“同事摄”,用法眼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道修道。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虚云法师,列举了佛法各种法门之次第,【 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唯识;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净土。又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有充分澄清念佛的地位与方便,正好印证了我的观点,念佛净土法门只是一种方便说,适合普通人而施设。不可把念佛号,统统视为迷信。但是净土宗如果像他们宣讲的那样,待业往生,就是一种欺骗也。此种底线,必须划清楚!
----------------------------------------------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根据众生的根器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法华经·化城喻品》说:
“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唯识;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净土。又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叩拜佛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极乐世界,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佛门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不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家庭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自我之“私爱”而成就无我伟大之“博爱”。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是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谈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福报。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11 11:14:03
是的。义和团运动看似胡乱没理性,但是【扶清灭洋】的口号,确实高明。先灭洋人,恢复汉族传统,大清岂能长久!因此。大清的忠臣,皆明白义和团的本质。反过来,清政府借助洋人之手,彻底灭了义和团!
所以,大清朝260年,就是汉族唐宋文化彻底解体与消失的过程,整个汉族文化圈已经奄奄一息。光绪变法,岂能成功!变法的文化基础、社会基础、政权基础根本不存在,只有康有为一帮骗子,为一己之私,鼓噪而已!呜呼,哀哉!
因此,辛亥革命爆发,势在必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才真正的挽救了中国,挽救了中国文化!
-----------------------------
@上海高隐 2018-11-16 16:24:24
又开始胡扯八道来了?
这对应第一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所以”,是怎么来的?脑袋一拍?
还大清是汉族唐宋文化的解体呢?无论孔庙还是科举还是四书五经仁义道德重农轻商闭关锁国这一套,早就将满汉融为一体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变法的基础,而恰恰是变法的革命对象。难道康梁变法是要继续沿着老路继续一条道走到黑,跟世界近代文明越走越远?你脑子若还有一点清醒,就不妨说说你所谓汉族唐宋以来汉族文化传统在哪......
-----------------------------
施主,没有读懂我的意思。日本明治维新,为何成功?中国光绪变法,为何失败?同是唐宋文化的后裔,怎么差距就截然不同!日本也信奉儒学,阳明心学在日本十分盛行。怎么儒学,心学在中国就成了变法的对象呢?施主,再深思,深思!到底为何!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62466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1-16 19:17:40

更新时间:2018-12-11 11:14:03

评论数: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