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聚焦非遗传承,留住古船记忆

聚焦非遗传承,留住古船记忆

楼主:唱支山歌给党听吧  时间:2020-02-04 22:17:36
聚焦非遗传承 留住古船记忆
为进一步探寻日照传统造船技艺,更深层次调研现阶段非遗传承问题,1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践行践知”实践队前往日照市涛雒镇孙家村,拜访传统造船技艺市级传承人孙树秋,深入了解这项省级非遗文化的传承现况。




实践团成员与孙树秋老人合影留念。通讯员 庞安彪 摄
来到孙师傅的工作室,此时孙师傅正在给这眼前这长约三米的木船打磨各种小零部件。船身流畅的线条,船上仿真的舱门,光滑精致的船帆,都在展示着这位民间手艺人精湛的造船技艺和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

孙师傅表示,这艘三米长的大型木制船大约花费两个月时间来制作,而普通大小的船模工艺品只要几天就可完工。木船跟随孙师傅几十年,他已经把这些木船看作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年轻时造大型木船,后来木制渔船退出航行,孙师傅开始尝试制作小型船模。将构思画在图纸上,严格按照真是比例还原,一点点摸索船身每个细节,一次次尝试雕刻,终于完成从大型木船到小型船模的转型。

虽然是仿真船,不能够真的入海航行,但也的确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零件的尺寸、样式都要经过重重打磨,全船共用到几百个零件,每个零件都是孙师傅亲手雕刻出来。船身通体不用一根钢钉,一锤一桩全是由木材拼凑、雕刻而成。孙师傅认为,“缺哪一个零件,这艘船都是不完整的”。




孙树秋老人接受队员采访并简述船的制作过程 通讯员 庞安彪 摄
随着海滨旅游的兴起,小木船作为收藏品又重新登上了大雅之堂,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孙家村作为一个典型的临海渔村,自建村六百年来,一直传承着“靠海吃海”的理念。据孙师傅介绍,从古时候孙家村的村民们造木船出海打渔,到现在木制船模作为收藏品进入每家每户,这门造船技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在2011年,传统木船制作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又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但尽管如此,这项古老造船技艺的传承今仍面临着难题。

现如今,渔业生产活动已经逐步走向机械化,钢制渔船取代了木制渔船,渔民打造木船出海捕鱼已经成为历史,了解木制渔船的年轻人也少之又少。孙师傅提到,木制船制作流程繁多,制作过程复杂,并且对木工技术和对木船结构的掌握都有严格的要求,愿意潜心学习这门手艺的队伍便更加稀少。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亲自体验了刨子、刻刀等工具的操作,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使用起来实则非常考验技巧和耐心。制作过程中要有恰到好处的力气和角度才能打磨出光滑而平整的木头,倘若有一丝偏差就可能造成木头的缺陷。




实践团成员正在实体操作制船工具。 通讯员 庞安彪摄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是一定要传下去的。”孙师傅在谈起传承问题时如是说,“我就和孩子们讲,老传统、老手艺就得一脉传承下去,得学,不传下去可惜了。”

孙师傅在本村有两个徒弟,但倘若真的去传承这门手艺,孙师傅觉得,徒弟们还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水平,这位七旬老人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作为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孙师傅是这项非遗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同样也是这门手艺的传递者。此次实践,实践队员们看到了老一辈人对造船技艺的执着坚守和无限热爱,同样体会到他们对于技艺失传、后继无人的担忧。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采访最后,孙师傅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孙家村村史馆,馆内陈列着孙师傅早年间制作的三艘仿真喷漆木船。孙师傅说,这些木船承载了孙家村一辈辈人的记忆,必须要再有一批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来接替这个传承的任务。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实践队员们也以此向社会呼吁,希望唤醒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担起更多传承非遗的责任,践行非遗保护工作,让传统记忆在这个时代延续。


楼主:唱支山歌给党听吧

字数:1476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2-01 06:08:41

更新时间:2020-02-04 22:17:36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