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口袋 · 笔记

口袋 · 笔记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上面提到《鼠疫》是我个人不太感冒的世界名著,其实还有一本书,我也不觉得怎样,也是一直不敢说,因为名气太大。这次我揣不冒昧,干脆借此一并说了,不然老憋在心里,闷得慌 :-)

这本书就是《人类简史》。

作者知识广博,不光精通历史,在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这些学科领域内也游走自如。这本书一出来简直横扫整个世界啊,各种好评赞美。其实我读的时候,热潮基本已经退去,我是慕名而读的。但是一读之下,真心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相反,还有些不太认同的观点。比如,作者一再强调,农业革命并没有给智人带来快乐,人们在农业社会里还不如狩猎采集时活得轻松快乐。农业革命前的原始社会里,人们有健康多样化的饮食,身高更高,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也少有传染病发生,是富裕社会。而农业革命后,虽然整个社会整体水平提高,但个人的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作者多次提到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如果不是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整体水平又如何能提高的?另外,很多地方,总感觉他的逻辑不对,现在已无法一一指出了。总之,这只是我个人的观感。但是大家提到这本书往往用醍醐灌顶之类的词来形容,弄得我疑惑自己根本没有读懂,一直不敢吭声。

我还记得当时一同还看了迈克尔·桑德尔的两本书《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和《What money can't buy》,个人觉得深入浅出,比这本书好看多了。

最近,《纽约客》上有一篇写《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的人物专访,谈到他有一个团队打理他的事业,他见什么人、在哪里演讲,都有规划安排,总之像个明星,不像个学者。。。此事又让我想起,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推荐序言里说中文版参照的英文版是作者特别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的,所以常常有有关中国的内容。我便找来英文版(加拿大版)的对照看,果然,中文版里提到中国的地方,英文版里并没有。也就是说,同一本书,针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版本。这件事,一方面当然可以说作者知识渊博,另一方面我就感慨,做学问的人居然这样迎合市场,不愧为犹太人啊。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ZZ:

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个体的头上就成了一座山。这句话还可以有一个更让人灰心的后半句——压在一个人肩头上的那座山,在另一个人眼里不过是时代的一粒灰。

这就是他们视方方为仇寇的原因之一。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捂住眼睛和耳朵培养出的「自信」不叫自信,叫掩耳盗铃。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目前在读弥尔顿的《失乐园》,感觉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比读《神曲》或《浮士德》更大,也许有些地方引起共鸣了。

手头看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中译本,网格本,朱维之翻译,当然是电子版的:)一是英文版,这本倒是纸质书,不过是paperback,除了《失乐园》外,还有收有《Samson Agonistes》和《Lycidas》两篇诗歌。阅读以中文版为主,觉得有疑问之处,再翻阅英文版对照。




弥尔顿是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名扬后世的三部伟大著作:《失乐园》和《复乐园》,诗剧《力士参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身为书报检查官,他主张尽可能多的自由,主张使用限制的最低原则,即此自由不能侵犯彼自由。”写于1644年的《论出版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基石。这是个令人钦佩的人。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请问值班编辑,您躲在后面,删删删,是在履行工作,但你要删,也给个理由啊?我说撒但是英雄,我佩服他“宁肯站在地狱,不愿跪在天堂”,这只是个人观点,不可以讨论吗?你可以发贴反驳,自己说不过,也可以找人来反驳,就这么删个不停,有意思吗?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死了,也留几根尸骨,作为58楼、60楼的纪念,截了个图:)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我有种堂吉柯德的感觉:)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再抄一段:

At first I thought that Liberty and Heaven
To heavenly souls had been all one, but now
I see that most through sloth had rather serve,
Ministering Spirits, trained up in feast and song

我起初以为自由和天国对
天上的精灵都是一回事,但是
现在看来,大多数因为天生惰性,
宁愿作伺候的精灵,作奴才,
训练自己,专工侍宴和歌咏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网上看来的:)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收集了一些波兰斯基的电影,准备集中看一下,先看《唐人街》。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Heart Kiss

昨天下班后,顺道去超市,竟碰到以前的同事,彼此都很意外,更多的是惊喜,我们很自然地拥抱了一下,拍拍肩膀,寒暄几句。她带着女儿来购物。想当年,我们是同一年生的孩子,她女儿比我家老二只大两个月,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交流育儿心得。

分别时,她一个劲地跟说我多保重,非常时期,take care.

可是,我们完全忘了这是非常时期,彼此应该保持距离,现在到处都在呼吁social distancing。 前不久看电视,两个男主持人还在开玩笑,说今后不要握手了,他们以手肘相碰代表握手,或踢踢脚尖,代表致意。

其实,在各种礼节中,我最喜欢拥抱。如果是亲人之间,紧紧地拥抱给人以安慰、温暖、踏实的感觉。我也喜欢这样拥抱孩子,他们小的时候,也最喜欢我这样抱他们。Come on, give me a hug. 我总是这样对他们说。紧紧地,用力地挤压,squeeze,感觉心贴着心,什么忧愁烦恼都能得到纾解。小儿子说,这是heart kiss. Heart to heart.

这场灾难可能改变很多东西,也许带口罩会成为常态。人跟人会隔得更远。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摘自方方日记 (现在倒是天天看了):

"记得疫情刚刚在武汉发生时,武汉人的医用物资匮乏至极,而海外同胞们,几乎全力以赴,差不多把他们当时所在国的货架全部扫空,就是为了支持和帮助武汉渡过难关。而当他们有了困难,回奔自己的家时,居然却有那么多人站出来叫骂。转瞬间的翻脸,让人看到人性的极恶。"

这个是真的伤了很多华人的心。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再说《失乐园》。

上网看一下关于此书的评论,原来跟我一样感觉的人大有人在,都觉得撒但是个英雄,孤胆英雄,悲壮的英雄。

撒但是悲壮的,因为如果这一切只是上帝的设计,他只是颗棋子。上帝欲立圣子,他需要有人来挑战权威,再通过打压此人来巩固圣子的地位,树立圣子的威信,那么撒但的反抗只是徒劳,他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认真在做的事,在别人眼里只是个笑话,这才最可悲。

“他抬起忧虑的双眼,环顾周遭;摆在眼前的是莫大的隐忧和烦恼,顽固的傲气和难消的憎恨交织着;霎时间,他竭尽天使的目力,望断际涯,但见悲风弥漫,浩渺无垠……”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撒旦,是那不羁的灵魂,那不甘屈居人下的心。然而,有几个人能有撒但的胆量与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内心、去反抗、去争取呢?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在等待云林兄讲课的时候,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西瓜船》,梳理了一下它的结构,不一定准确,只是自己的理解罢了。不对之处,请云林兄指正。@云林说书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西瓜船》的结构

引子:西瓜船 (第1-4自然段)
船的样子、傻子光春都是伏笔
松坑男人的形象,在第3段中用三句话概括得十分形象。
城乡对立到底是不是本文的重点?
城里人买瓜,“拍肩膀打屁股”、有些人甚至买冰棍带上船,为的是笼络人心、省下几个西瓜钱;卖瓜的,“嘴里应着,脸上堆着笑,但眼睛里闪烁着一种精明的防患于未然的光,”十分的防范心理。双方并不融洽。
最后,第4段最后句,“就这样,一只只松坑西瓜离开西瓜船各奔东西,其中一只投奔到了陈素珍的篮子里去了。 ”由概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具体的情境中,引子结束,开启了下文,正式的故事。

第一部分:杀人、群斗
1. 陈素珍买瓜 (第5-14自然段)
文中时不时出现“我”、“我们”,并以回忆的口吻叙述这个故事。这并非第一人称的故事,仍是以第三人称、全能视角写出,“我”和“我们”只是旁观者,这样,拉开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加冷静地看待这个故事 。
比如这种句子,“事情过去好多年,谁也不记得陈素珍买瓜的细节了,”再比如这一段,“事情到这里应该划上句号的。以香椿树街人对寿来的母亲陈素珍的了解,西瓜换到了是好事,换不到也就算了,陈素珍是个要脸面的人,体质也不是很好,才不会为了一只西瓜不依不饶地往铁心桥那里奔。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陈素珍买瓜主要是为儿子寿来买的,西瓜的主体是寿来用勺子挖着吃的,边缘部分归陈素珍,所以能不能自认倒霉,陈素珍一个人说了不算,还要看陈素珍的儿子寿来的态度。 ”都这样。

另外,城乡对立仍然在多处强调,
“陈素珍觉得她也有义务代表香椿树街的人提出警告,……”
“你这个女人,把乡下人都当傻子了,……”
“不换就不换,算我倒霉好了,你们乡下人呀,总要骗人的。 ”
“大姐你不该这么说话,乡下人怎么了,没有乡下人,你们天天吃空气去。”
“我没骂乡下人,谁把白瓤瓜拿出来骗人我骂谁。”

2. 寿来杀人 (第15自然段)
没有正面描写杀人前的冲突、如何杀人,只从侧面,陈素珍的唠叨抱怨、一个邻居男孩跑来告诉消息、陈素珍跑去现场的过程。细节很棒:陈素珍急得忘了放下锅铲,在路上跑不动时急得用它拍打路面。

3. 王德基救人 (第16-26段)
又换了一个角度,通过王德基来接着说故事,故事是按时间发展来描述的,一条直线,但叙述的视角从陈素珍换到了王德基。
苏童的暴力美学在这里表现了一番,细节很多。与上一节杀人相比,有急有缓,节奏把握得很好。
这一节的最后,“我”又出现了,将说得正生动的故事收了回来,“关于福三的死,王德基怎么说这里就怎么写,当年香椿树街的青少年迫着王德基,让他一遍遍地回忆送福三去医院的种种细节,坦率地说有人是对血腥感兴趣的,王德基况且能够掌握分寸,主要强调救人的艰辛和救人不得的遗憾,事情过去这么多年,我不得不考虑西瓜船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恕我古板,福三之死,福三在第五人民医院的太平间引起的种种风波,我决定放弃更进一步的描述了。 ”

4. 小良 (第27-31段)
从小良的视角写的这一节,其作用是什么,老实说,我不太懂,是进一步、再一次强调城乡的对立吗?同时为下文乡下来找上门作铺垫?重点是:“乡下人的命就抵一只瓜。”

5. 松坑人大闹香椿树街 (第32-42段)
细节、细节 、细节。
再一次没有写具体的暴力,柳师傅被打断三根肋骨,没有详写,详写了拆床。
先是陈素珍的家里,乡下人占优势
第35段,陈素珍躺在床上,床被拆掉的那一段,写得真好!先写双方的眼光,福三兄弟茫然的瞪着陈素珍,陈素珍的目光勇敢地迎上去,福三兄弟先把目光闪开了。床单,高级的床、睡得这么舒服;还躺着吃饼干;城乡的对立:“他们不能容忍她躺在床上,或者仅仅是不能容忍她枕边的一包饼干……”陈素珍的身体可笑地颠动、坚强的神经在崩溃、身体下沉,最后像一包水泥般滑落到地上。
(写得真好。)
然后是路上,民兵来了,仗着有枪 (假的,但乡下人老实,害怕了),将乡下来都抓起来。此处的细节是福三的妹妹躺在车前,这是十分常见的妇女吵架伎俩。最后,乡下来还是输了,被押上车,送走、关起来。(人被押走了,为下面母亲来找船埋下伏笔?)
各种表情,“一张张脸带着疲惫之色……看得出那是一些受到过惊吓或威慑的脸,有的人脸上还残存着恐惧,有的恐惧而茫然,眼神便显得楚楚可怜。有的人看上去有点羞怯,……当然也有向街两边侧目怒视的,像福三的兄弟。最无所畏惧的还数那个干部,他站在上面摆弄了几下口袋里的钢笔,表情显示出一种故意的傲慢来,”形象生动。

这一节应该算这篇小说的高潮了吧。比救人那一节更高一点。
起伏的节奏:1高2低3高4低5高,其中,1、3、5,一浪更比一浪高:)
一篇小说要不要高潮?有人批评《儿子与情人》就没有高潮,是它的一个大缺点。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第二部分:福三母亲找船 (第43-62段)
1.福三母亲与沈兰
福三的母亲,不像《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母亲那样有力量,她是柔弱的,她眼睛哭瞎了,她怕别人不耐烦,她露出巴结的笑,她想哭不敢哭,重新堆起笑容,她见人不是叫“妹妹”、“弟弟”、就是“阿姐”,她一直有讨好城里人,将自己降低到尘埃里。
2.福三母亲在居委会
这个居委会很负责,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印象中的官僚机构都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的,居委会也不例外。
3.福三母亲与安平
4.福三母亲与傻子光春、李金枝
5.福三母亲在酒厂码头找到船:
苏童在《花繁千寻》中提到这篇小说,说阳光下船板上的一滩血,重温他记忆中的暴力。
6.福三母亲在船上向岸上的众人磕头:这是城乡的合解吗?

尾声 (第63段)
“而王德基他们站在酒厂码头上,眺望着夏天来的西瓜船向河下游而去,一来一去,按节气来说居然隔着夏秋两季了。”

就这么一句话,这不算是顿悟,算是开放性结尾吧。这句话有何深意吗?是说季节交替,一切就这么过去了,明年又会有卖瓜的来。。。

故事算不得很吸引人。主题是什么呢?城乡冲突?小说到底好在哪里?我等着云林兄的分析指教:)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云林探花 2020-03-23 09:14:31
故事的主题,我不认为是写城市对乡村的忏悔。而是表现母亲的坚韧情怀,虽然贫弱受尽歧视,却永远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冷酷的世界里温情地生活下去。坚韧和温情就是小说的主题。母亲的形象升华为所有弱者的母亲,一个不离不弃的坚强守护者。
王安忆的解读是站在“社会”立场上评判的,(所以她解读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两个阶层的对立属于社会学的角度),我的解读是站在“个体的人”的立场上分析的。我认为应该以“人”......
-----------------------------

我同意你的观点,不论写小说、分析小说,应该以个体的人为基本立场。如果从这个立场出发,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就只能是小说的背景,而非主题了。

从作者的角度看(我是指我自己尝试写时),为什么写小说一定得要个主题呢?难道动笔前非得拟个中心思想?主题先行?漂亮地讲述一个故事不行吗?
但是当我是个读者时,又总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总想把它找出来。同一作品,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作为读者,我还很喜欢看那些包含哲学思想的小说,比如陀氏的小说,比如去年底看的《发条橙》,比如刚看完的《失乐园》,当这些思想与文学作品的肌理真正交织在一起,当哲学思想与文学元素完美地融合,两相效力,彼此增色,在我眼里,就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许我读得太少,此刻暂时没想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作品。。。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当我们说“非洲猪瘟”的时候,有没有收到非洲,哪怕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抗议,说污名非洲了?我们浑身上下button太多,碰不得挨不得,哪哪都敏感。。。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刷完波兰斯基的第二部影片:《麦克白》,黑暗血腥,太血腥了,跟导演的背景有关吧。别的都好,就是觉得两位主角不太好,太年轻,俊男靓女的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反而影响观看情绪,我不是来看美女的。
本打算他拍的不同风格的电影各挑一部看,可是看到评论说《苔丝》也改编得很好,又想看《苔丝》了,又想收集各种版本的《麦克白》看。想法总是在不停地修正,偏离目标越来越远。。。
楼主:ShandyTristram  时间:2020-04-14 23:45:37
疫情期间,待在家中,祸害面粉,苦练厨艺,应孩子们的请求,学做他们爱吃的意大利千层面Lasagne,还像那么回事吧 :)






楼主:ShandyTristram

字数:2525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2-18 02:26:17

更新时间:2020-04-14 23:45:37

评论数:34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