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6)据守险要
剑门一失,只能依靠剑州(四川剑阁县)这最后的防线,于是孟知祥把主要兵力都集中起来赶往剑州,后唐军队见早有准备只能挑下一个目标就是龙州(四川江油)沿涪江南下偷袭成都,可惜孟知祥早算定此招,刚到龙州,就被埋伏好的西川军潘福超部迎头痛击,后唐惨败回剑门。
长兴元年(930年)十二月,石敬瑭来到剑门,督军攻剑州。赵廷隐在山路上埋伏射手,石敬瑭率军来攻,西川军呐喊应战。这时西川弓箭手开始居高临下放箭打乱后唐军队的阵形,赵廷隐又挥军杀了过来,后唐惨败,石敬瑭狼狈逃回剑门。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李嗣源再派安重诲入川平叛。安重诲还不如石敬瑭,一路上弄的鸡飞狗跳,不久被召回赐死。到了长兴二年(931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城,夏鲁奇自刎身亡。石敬瑭见遂、阆二州已被攻破,粮草不能接继,军中粮食也吃了差不多,只能撤军北回。
孟知祥得知消息后,故意藏起战报对赵季良说:“唐军渐渐逼进,怎么办?”赵季良从容回答道:“他们不过绵州(四川绵阳东)必然遁逃。”孟知祥详细问缘故,赵季良说:“我们以逸待劳,他们千里而来,粮草用尽,能不遁逃而回么!”知祥听后大笑,方把战报拿出,由是更加佩服赵季良的智谋。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7)两川之争
对孟知祥和董璋最大威胁的后唐军队终于离去,但并没有为两川的平民百姓带来安逸,没有外界的打扰,是时候来一场东西川的内斗,决定四川的真正主人。
战后,李嗣源为稳住孟知祥,把孟知祥一家大少送回成都,但是董璋在京的家属尽被诛杀,认为被孟知祥出卖,怀恨在心。孟知祥也察觉董璋在调动兵力,便派起赵季良前打探虚实,赵季良回来报告说:“董璋为人行为不端(原话是豺狼之声狗鼠之行),喜欢横征暴敛好杀恶生,做事蛮横不懂衡量,用兵好胜而不天时势,而且朝令夕改,喜怒无常。既不关心将士,又没有作战计划,只会一些阴谋诡计,他很有野心,始终是两川的危险。现在他正训练兵,修筑城垒,估计他必定会对西川突然进攻。”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果然,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四月,董璋大举进攻西川,东川军进入汉州(四川广汉)白杨林地界,大破西川兵,一时声势盛大,孟知祥为此面有忧色。孟知祥急聚集文武议事,赵季良分析说:“董璋勇猛而缺乏恩德,难服三军。他据城自守我们难以攻克,但进行野战我们一定取胜。现在他不据守巢穴而来,这正对我们有利。他的精锐部队集中在前锋,我们应该利用老弱残兵引诱,让他们深入我们境内,然后我们将以逸待劳的精锐部队从后方进攻,将他们一网打尽。这样虽然开始出现小的失败,但最终会大获全胜。另外,董璋久负威名,所以他一出兵而使西川惶惧不安,你应当亲自率军抵御,这样人心自然稳定。”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9)拥立孟昶
孟知祥统一四川后,自立为蜀王,李嗣源无奈只能做顺水人情,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册孟知祥为蜀王,兼东西两川节度。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六十七岁的后唐明宗李嗣源驾崩,由李从厚继位。孟知祥得到消息后,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称帝了。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正月,蜀王孟知祥在成都称帝,拜赵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国号和王建的一样,仍然是大蜀。不过此蜀非彼蜀,后来史家称王建的蜀为前蜀,孟知祥的蜀为后蜀。孟知祥改元明德,安安稳稳的在成都坐享富贵。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但他龙椅也没坐热,在位仅七个月,就病逝终年六十一岁,临死前,孟知祥召赵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遗诏为顾命大臣。不久孟知祥去世后,枢密使王处回得知后,连夜告知赵季良,他自已只是不停哭泣,不知所措。赵季良见状严肃地说:“现在各藩镇手握重兵,专门等待时机,应当立即立嗣君以断绝他人的觊觎之心,怎能只相对流泪呢!”便与王处回立孟知祥之子孟昶为君,然后才为孟知祥发丧。
孟昶即位后,赵季良以拥戴功加封司徒,累迁太保。刚开始孟昶在赵季良等人的辅助下,倒是出色了一段时间。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0)后蜀顶梁
蜀明德元年(934年)十月,诛杀了功高震主,独揽大权的李仁罕,震住了一些看不起孟昶的老臣。铲除了李仁罕后,孟昶觉得天下无事了,便开始寻欢作乐。孟昶有三个爱好:踢球、跑马、玩女人。孟昶在宫中胡闹,刚升任枢密副使的韩保正知道这样玩下去,过不了几年孟昶就会蜕变成王衍,立刻上书劝孟昶要以国事为重,善养龙体。孟昶知道王衍的故事,也知道王衍怎么死的,马上改正错误,重赏韩保正。
此时赵季良是蜀国第一权臣,也是孟昶的“相父”,以赵季良的能力,在李嗣源手下最多能当半个宰相,哪有在成都做“诸葛亮”过瘾。赵季良发自肺腑的感激孟知祥,所以对孟昶还是尽心辅弼的,也算报答了先主的不世之恩。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赵季良见孟昶还算知人纳谏,也宽心不少,而且自己年岁渐大,力不从心,在后蜀广政三年(940年)四月,上书孟昶请分担一下自己的压力。
孟昶巴不得瓜分赵季良的权力,便顺势分赵季良领户部,以门下侍郎毋昭裔领盐铁,中书侍郎张业领度支。户部、盐铁、度支是谓三司,主管国家财权。人臣的权力过大必然滋生许多不稳定因素,孟昶虽然知道赵季良比较可靠,但是权力就是一切,握在自己手里最放心。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这时候的孟昶这时还能做到从谏如流,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在位期间也是花间词派最兴盛的期间。在五代十国这个“文学荒漠”中只有两个国家打造了两片“文化绿洲”。分别是南唐和后蜀,只是南唐的光芒更耀眼一些。
孟昶渐渐懂事的同时,跟孟知祥打天下的那一辈人也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广政九年(946)年,孟昶的“相父”赵季良病死,谥号"文肃"。赵季良死后,孟昶开始渐渐收回最高权力。其他老臣如赵廷隐、王处回等人见皇帝长大了,知道自己该退休了,便都告老还家,孟昶这才开始实际上的亲政。(孟昶以后的事,在这篇我就不写了)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1)个人看法
孟知祥之所以能建立后蜀,最主要是得益于他三位好朋友,分别是赵季良、赵廷隐、李仁罕,靠着一文二武把江山打下基础。在这三人中,赵季良立功最著,地位最高,为人也不似李仁罕骄骞跋扈,孟知祥死后辅助孟昶,可谓尽心尽力。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这句话本来是形容诸葛亮和刘禅的,但不知道为啥,在网上我看见不少人觉得是赵季良和孟昶,我猜可能是觉得更加合适吧。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同在蜀地,我就拿诸葛亮和赵季良随便对比一下,同为丞相(宰相)“相父”诸葛亮比赵季良强势得多,诸葛亮有丞相府,独揽军政大权,所以三国蜀汉诸葛亮时期是相权大于王权。而后蜀则没有丞相府,赵季良虽位高权重,但不会独揽大权,而且为了避嫌,把一部分权力交还给孟昶,孟昶想给谁就给谁,所以相权王权非常和谐。
在我看来,诸葛亮军事能力高于赵季良,赵季良辅政能力高于诸葛亮,好吧,就写这么多,俗话说写多错多,让大家自己细细品味。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八、北宋恶梦——张元
以下来说一个在北宋多次科举失败的士人,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不惜投奔敌国,把屠刀伸向自己的同胞,用鲜血来向祖国证明自己的能力,讽刺祖国抛弃他是多么大的错误的故事,这个人就是张元。一个在北宋出生的人,却一生以灭亡北宋为目标的毒士,这是仇恨的力量,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恶魔,他有一个详尽的攻宋计划,幸好李元昊没听他,否则北宋西北再无安宁的日子。尽管如此,张元绝对是宋仁宗时期的北宋一场恶梦,导致了北宋改革了当时的录取制度。就是取消了科举进士中殿试的末位淘汰,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不知道宋朝的士人会不会暗暗感谢他。)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本是好人
张元原名叫张源,字雷复。华州华阴县(陕西华阴)人。张元年轻时,胸际坦荡,性情豪放(《西夏书事》形容他负气倜傥,有纵横才),颇有侠士之风,常以侠客自许。有个传闻属于他的,当时他居住在长葛(陕西长葛县),在县河桥下有一条数丈蛟,路人都过不了桥,一天蛟在石头上喝水,张元从桥上捧着大石头向蛟砸去,经过一番战斗后,将蛟杀死,血源着河水流了数里,张元以石击蛟之事,虽属虚假,但却反映了青年时期的张元能助人为乐,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张元和许多古代士人一样,经过十年面壁寒窗,一步一步地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考试,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这是古代平民百姓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一条捷径。但是张元考上了举人之后就止步不前了,期间他在考场上认识了吴昊(化名,可能姓胡)和姚嗣宗。
由于屡试不第,在科场上屡次碰壁,落魄不得志,在张元自负的性格驱使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怨气。他们几个借酒消愁,一面述说自己怀才不遇,一面大骂考官瞎了眼。又怀疑是暗箱操作。(此时张元和普通落第士人没什么区别)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2)踏上不归路
张元在失意的时候写下了《咏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不知是不是我读书少,这篇是我读的诗中最霸气了。)除了借酒消愁,以诗讽今,他们三人常常作伴到边塞遨游和考察,一面欣赏塞外风光,一面了解地势布局和风土人情。以便自己以后在边塞工作做准备。
科举失败期间,他们想到了除了可以科举考取功名外,还可以凭借自己一身本领在边塞边帅的麾下当门客,协助抗击西夏。当时陕西有不少带兵的将领(无统一主帅,张元他们想投靠谁无从查证),他们想登门拜访,毛遂自荐,但是他们不好意思(耻于自售,要脸的人),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他们为了吸引眼球,他们找来了一块大石板,上面刻着一些惊人的语句或诗词,然后雇人拖着在大街上走,他们三人则跟在后面吟诗高歌或放声大哭。他们想以这种行为艺术来引起边帅的重视。边帅接见了他们,但是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并没有录用他们,他们只能返回家乡。不知张元犯了什么事,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这令心高气傲的他怎能再逗留家乡,一颗仇恨的种子勃然爆发,整个人充满负能量的张元决定投奔西夏,他觉得凭借他的本事,宋朝既然不用他,西夏未必不用他。从此他走上了一生与祖国为敌的道路,赌上背负千百年的骂名,也要闯出自己的事业。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3)西夏,我张元来了
说走就走,宋仁宗景祜四年(1037年),张元拉上吴昊,偷过边境,踏上了去西夏的道路。后来张元、吴昊去西夏的路上,负责接见他们的那位将军发觉张、吴投奔西夏之后,立即派骑兵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他感到有些后悔,只好上表推荐姚嗣宗为其幕僚。(题外话,有学者认为那个边帅就是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韩琦,因为是他向朝廷举荐姚嗣宗为大理寺丞,后成为环州军事判官,主陕西四路部署司勾当公事。他的诗有豪情任侠之风,在北宋独树一格,人称“关中诗豪”。不知道如果他再面对张元、吴昊会有怎么样的想法。)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张元、吴昊在离开宋境之前,路过项羽庙并面对着这位失意的英雄痛饮。他们用酒浇在泥像之上,放声歌唱“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然后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宋境。
他们首先来到夏州(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俗称白城子,原属陕西横山县,现改属靖边县),在进入夏州前,张元高声朗诵他自己写之七绝道:“太公年登八十余,文王一见便同车。如今若向江边钓,也被官中配看鱼。”朗诵完毕,进入夏州。然后再从夏州向首都进发。一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夏首都兴庆府(银川市)。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4)官梦实现了
他们二人来到城内,整天都在一家酒楼里喝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他们的化名就是那时起的)当地的巡逻队见此情景,知道他们不是西夏人,于是侦察其行踪去迹,出其不意地捉拿他们去见元昊,(这两人又故技重施,不明白这两人这么喜欢用放荡做作来引起重视)“张元、吴昊”这个名字本就是故意犯“元昊”的名讳而改的,元昊责怪他们擅自进入夏国,并问他们为什么要犯讳称元称吴(时元昊尚未改名为曩霄。用的仍然是宋统治者的赐姓~赵)?二人大声回答道:“我们都不知道你姓什么,还顾得上名字吗?”(元昊本姓嵬,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
元昊听后非常惊讶,看见他们颇有胆色,就释放了他们,此后元昊和他们两人聊得很嗨很投机,授予官职,决定重用他们。(张元他们刚开此也是担任小官职,当时元昊的首席谋臣是野利仁荣,西夏的政策、理法、造字等都出自他手。)

楼主:天人啸剑

字数:4065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9-08 00:32:54

更新时间:2019-01-03 21:49:32

评论数:3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