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ABAMA_XXX 回复日期:2012-03-17 08:44:32  回复


有深度, 够专业, 果断马克之~~

---------------------
多谢表扬,偶很激动,欢迎常来。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xma001 回复日期:2012-03-17 12:16:20  回复

据《国语.晋语四》“狐氏出自唐叔,”那么狐氏就是晋国同姓(姬姓),因为屡立战功得封狐邑。狐突以邑为氏,是为狐氏。
------------------------------------------------

晋狐氏恐怕源于狄(翟)姓。根据《左传》,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史记》“重耳母,翟(狄)之狐氏女也”。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左丘明与司马迁应该不会乱说,也不会搞错。
至于《晋语》“狐氏出自唐叔”,我认为可能是晋国史官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把狐姓源流华夏化了。不过狐氏如果真的是唐叔之后的话,为何狐突的先祖不见于史籍,这应该可以说明问题了。
另外必须把令狐氏与大狐氏(即狐氏)的源流予以区别。令狐起源于毕姓魏氏,有可能源头是姬姓(史料不详),应该是后期入晋的家族,因此楼主把毕氏列为‘外来户’也是恰当的。 令狐氏后来有时也简称为狐氏,后人会经常把二者混淆。


小小意见与楼主商榷,仅供参考。
继续学习楼主的力作,加油~

------------------------
谢谢您的指导,关于狐氏是否晋国的同姓,呵呵,你说的的确有道理。史记跟左传的说法,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有所思考。恐怕是后来看到重耳与外家关系过于亲密,加之国语的叙述,产生了一定的动摇,偏向了狐氏是晋国同姓这一说法。

谢谢你的鼓励,我会加油的。真诚希望你能常来交流探讨以及指导。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因为WORD出故障,昨晚没有贴上第5节的部分,现补上,并更新第6、第7节内容。

------------------------------
晋献公也不是万能的,虽然他企图让申生、重耳、夷吾三方力量互相残杀,好让爱子奚齐从中渔利,无奈晋国贵族们的想法出奇的一致,晋献公已经老了,谢幕的那一天应该不远了,能拖一天算一天吧。

于是乎,大夫贾华为大子申生一党,原本奉命攻打夷吾所在的屈城,却听凭夷吾出奔梁国。大夫里克为大子申生一党,虢射为夷吾一党,原本奉命讨伐狄国的重耳,却纷纷找托辞,竭力避免与重耳正面冲突。晋献公虽然知道贵族们阳奉阳违,却拿他们没办法,毕竟激起众怒,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晚年晋献公似乎没有因此丧失斗志与激情。

前651年九月,春秋霸主齐桓公在宋国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史称葵丘之盟。齐、鲁、宋、卫、郑、许、曹诸国皆来赴会,周襄王为了回报齐桓公在前655年首止之盟的拥戴之功,(注3)特派周公宰孔前来莅会,葵丘之盟因此成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标志着齐国的霸业到达顶峰。

是时,晋献公年老体衰,身患重病,也没有收到齐桓公方面的邀请,但他是如此渴望进入中原主流,为晋国争到一点国际地位,交结到一些有价值的国际盟友,于是抱病驱车赶往葵丘。

半道上,晋献公遇到了不等盟誓就先行离会的周公宰孔。周公宰孔是周公旦之后,身上有着典型的没落旧贵族的特征,既不愿接受周王室式微、诸侯称霸的现实,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当着晋献公,对霸主齐国号令诸侯、干涉王室内政的行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申生是齐国的外甥,晋献公害怕一旦与会,齐桓公会就申生之死发难,又怕国内的贵族们籍机起事,就连忙掉转马头回国。

几天之后,晋献公病故了。

关于晋献公人生的是非功过,史家司马迁不无赞美地写道,“当此时(晋献公之世),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也有不少人批评晋献公实施强干弱枝行动,消灭公族,便宜了外来户。

凡事有利有弊,晋献公引进外援,重用有能力的外来户,就像实施嫁接技术,迅速得让晋国这棵树变得高大茂盛,大踏步向次国迈进,对晋国无疑有利,也是值得肯定的。外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的势力,与公室争夺养料与阳光,固然不合国君的愿望,却是没法避免的事情,几乎成为大国的常态。大国政治也因此更加精彩、更有看头,更能反映及体现人类的最高智慧。

如果非要说晋献公失策,那就是越俎代庖,为爱子奚齐大操大办。

------------------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6、夷吾争位
晋献公病故后,晋国很快就乱了。

大夫里克迅速联合重耳、夷吾、申生三党力量,杀掉大夫荀息,以及荀息相继拥立的公子奚齐、公子卓,成为晋国炙手可热的人物。

立谁为新的国君,晋国理论上有两个公子可以备选,一是重耳。二是夷吾。

重耳有能力,情商也高,所以不仅身边笼络了不少人才,又与晋国的贵族们普遍相处融洽。夷吾门面功夫稍差,也就不及重耳有口皆碑了。

大夫里克也是因为看好重耳、不待见夷吾,所以第一时间派人前往狄国迎接重耳。时年四十七岁的公子重耳,就这样得到了人生第一个返国为君的机会。

当国君,是重耳的愿望,可是答应里克的邀请回去当国君,重耳是有所忌讳的。

据《史记》记载,重耳自十七岁之后,身边就不无贤士追随,这其中有不少是晋国的同姓,贾佗,胥臣,重耳两个舅舅狐毛、狐偃。异姓也不少,毕万的孙子魏犨,赵夙的儿子赵衰,颠颉,介子推等。

这些追随者除了能力过人,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普遍都有贵族出身,二是不少人不是嫡子。(注1:)

根据周礼的原则与精神,不是嫡子就无法继承一国或一家之领地,所以一部分有理想的贵族子弟只能走出家门,到广阔的天地中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走出家门,参与到残酷的社会竞争,在实战中增长见闻、磨励意志、锻炼能力,所以个个有如虎狼之辈,不可等闲视之。

重耳之所以能够驾驭这群虎狼之辈,一是领导能力出众,二是个人形象非常高大,简直是仁义的化身。说到这里难免要旧事重提,前655年的春天,寺人披猝然杀到,差点要了重耳的命,重耳为什么坚决制止众人以下犯上,对抗君命?重耳并非不怕死,恐怕是要向世人展示一个维护君臣大义的忠臣孝子形象。

对绝大多数王公贵族来说,忠孝节烈不能当饭吃,必须讲能力、讲情商,否则大子申生就不会落得个上吊身亡的下场了。只讲能力,不讲忠孝,也是不行的,不然虎狼之辈纷纷以下犯下,向自己开炮怎么办?

眼下,重耳如果贸然接受里克的邀请归国做老大,不仅要受制于里克一党,还要背负弑君篡位、不忠不孝的恶名,这是他不愿意的。

重耳归国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障碍,那就是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对。晋国西面的秦穆公,东面的卫文公,南面的周襄王、郑文公,为了各自的安全与利益,无不忌惮左邻右舍出现一个强大的晋国。尤其是霸主齐桓公,为了防止有人向齐国的霸权挑战,一听里克前往狄国迎接重耳,就亲率诸侯之师深入汾水中游的高梁(今山西平阳),名为平息晋国内乱,实为阻止公子重耳归国。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思来想去,重耳还是决定矜持一点,将做恶人的机会让给夷吾,于是正告里克的使者,“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注2:)

夷吾一直是实用派,顾不得什么仁义道德,只要谁答应出力,就给谁开支票。

为此,夷吾派人找到晋国的大夫里克,答应事成之后将汾阳之田百万赏给他。又向晋大夫丕郑承诺,事成之后,将负蔡之田七十万赏给他。夷吾为了获得秦穆公的支持,开了一张更大的支票,承诺事成之后,送给秦国五座重要的城池,具体来说,是东到崤山也就是虢国旧地,南到华山,北到涑水之解梁城,约等于河曲的南半部以及部分河西与河南。(注3:)

这五座城池绝对算得上一个大礼包。首先,五城不仅土地肥沃,还盛产池盐。池盐因为地在河曲的解池,又称解盐。解盐颗粒大,色洁白,质地纯净,深受秦、晋、中原等诸多国家的喜爱,即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宋朝,这个情形还是没有多大改变,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民还是要吃这地方的盐。(注4:)

其次,这五座城池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边崤山也就是虢国旧地,是西方民族进军中原的门户。换句话说,谁有虢国,谁就可以进军中原。否则就与中原无缘。

为了进军中原,打通障碍,周文王用“仁义”征服了虞、芮两国,晋献公则是采纳荀息“假道灭虢”的计策,吞并了虢国与虞国。秦穆公现在只要象征性出兵,就可以拿到进军中原的门户,这是多么划算的买卖。

除此之外,秦穆公之所以支持夷吾,就是认为夷吾忌刻多怨,不能团结大多数晋国人,难以管好晋国,也就难以威胁秦国。

总之,夷吾返国对秦国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秦穆公就没什么好反对的。

前650年四月,夷吾在国际主流的一致看空下,在齐秦二国军队的保护下,回到绛城继位,是为历史上的晋惠公。

一开始,夷吾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头上新增了两顶帽子,一是以地赂秦、卖国求荣,二是弑君篡位。如果算上原来那顶为国内外公认的“忌刻多怨”的帽子,就成了三顶。

三顶帽子中,卖国求荣、以地赂秦的帽子最重,也是首先要摘掉的,所以夷吾刚刚即位,就向本国的贵族们庄严承诺,河曲南半部那五座城池是晋国的,谁也不给。秦国那边,就叫大夫丕郑去毁约。丕郑刚走,又以弑君为由,迅速将大夫里克就地正法。

弑君的人办了,晋国又没损失一丝一毫的土地,夷吾不禁松了一口气,憧憬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但是不管夷吾怎么做,重耳国内的支持者就是一招,拆台。

夷吾想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重耳的支持者就在夷吾的伤疤上洒盐,写诗讥讽、煽动夷吾、申生一党、秦国三方黑吃黑,并引导不明真相的国人竞相传唱,“讨好者被作弄,结果寸土未得;欺诈者被欺诈,结果分文未取。那贪心得国的人,到头来一定要遭殃。那空手无归者还不报复,灾难就要临头了。”

夷吾想安抚申生余党,缓和国内矛盾,主动为故大子申生平反昭雪,又按照高规格为他改葬。重耳的支持者继续以诗歌为武器,讥讽夷吾无耻虚伪,明地为申生昭雪,暗地占有申生妻妾,让申生在天之灵蒙羞,(注5:)并号召国人起来推翻夷吾、迎接重耳。

于是国人们继续竞相传唱,“以正礼改葬大子并没得到好报,是谁让太子尸身这般发臭,是夷吾吧。虽纠正葬礼,死者却不愿听从;虽标榜信义却不见真诚。夷吾窃居大位,这不符合国法。不能改邪归正,晋国就有亡国之忧。我们害怕夷吾,思念公子重耳,盼着他快快归来!我们想抛弃伪君远走他乡,却难舍故土,心中非常哀伤。二七十四年后,伪君一定就会完蛋。”

狐突是公子重耳的外祖,一直以来都是称病避祸,或许以为颠覆夷吾的时机到了,也久违的露面了。狐突告诉众人,自己最近去曲沃新城公干的半路上遇到了申生鬼魂,对方声称夷吾非常无礼,并将请求上天惩罚晋国。

晋国倒夷吾的声浪更高了。

听说晋国一致倒夷吾,秦穆公也坐不住了。原来出使秦国的晋国大夫丕郑也还活着,不失时机地给秦穆公献上杀掉夷吾、扶持重耳上位的大计。

按照计划,丕郑先回晋国充当内应。秦国使臣随后回访晋国,向晋惠公夷吾献了一份厚礼,又声称在边境上备了三份厚礼,惠公的三位重臣吕甥、郤称、冀芮一人一份,希望他们三人亲自去取。

秦国使臣行为反常,郤称、冀芮、吕甥三人才能又都出众,一听就知道有诈,立即诛杀丕郑为首的申生一党,也借机警告蠢蠢欲动的重耳一党。躁动不安的晋国总算暂时安静下来。

国际社会也开始对晋惠公君臣刮目相看,郑国送来宝马小驷,秦国与晋国继续友好往来,霸主齐桓公派人前来问侯。

周王室从来是高高在上,坐等四方诸侯前来敬贡。后来诸侯坐大,齐国称霸,王室几乎没有了话语权,也几乎收不到金银财宝,王室的开支自然就捉襟见肘。为了里子,王室也就顾不得面子了,主动遣使赴晋,说是传达王命,认可晋惠公夷吾的得位合法。实则是向夷吾示好,并顺便讨要一点贡奉。

追溯过往,夷吾的祖父晋武公为了得到国际主流的认可,曾向周王室大行贿赂。夷吾的父亲晋献公继位之初,也曾主动向周王室送了见面礼。此一时彼一时,周王室竟然沦为叫花子,向自己讨饭吃,夷吾想起这些,一时非常狂妄自大,对王使非常不敬。

王使很生气,预言夷吾无礼,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今日之周王室如同一个编外的破落户,一人破落户受了伤,诅咒几句,发泄一下,都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不足以影响、改变历史的命运。但是夷吾就不同了。

因为夷吾驾驭的晋国,不是一个破落户,而是一个让左邻右舍、国际主流一致羡慕、嫉妒、恨的暴发户。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云在天上飞2000 回复日期:2012-03-17 19:14:50  回复

MARK.

------------------------
欢迎。




作者:老穆去旅游了 回复日期:2012-03-17 20:21:46  回复

粉丝看楼主来了。

-------------------
呵呵老穆客气。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厦门熙宝源 回复日期:2012-03-17 21:12:21  回复

@非洲小童 2012-3-11 10:48:00
《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
不要圣人,不要粉饰,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前言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这句振聋发聩之语是对过去数千年以血统定人生的根本否定,从此,英雄不问出身,权力与财富属于智者与强者,平民与王侯将相之间不再有天然的鸿沟,即使王朝的新贵们殚精竭虑为子孙后代经营算计,企图开万世太平,也罕有一家连续三代出将入相,帝王梦也...........
-----------------------------
写得太好了。

-------------欢迎。


作者:fingerlake2010 回复日期:2012-03-18 00:36:14  回复

楼主很有水平,佩服
----------------

谢谢,呵呵。

作者:wzx_616 回复日期:2012-03-18 13:34:39  回复

楼主写的很精彩!期待ING
-------

欢迎。

作者:fingerlake2010 回复日期:2012-03-18 15:21:12  回复

越看越觉得楼主水平高,再顶一个
---------
谢谢。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7、谁动了公室的奶酪(上)

国际主流把晋国看成一个暴发户,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晋国这些年发迹太快了,晋献公几乎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晋国从小国变成一个次大国,从一个弱国变成一个较强的国家。别的国家自然羡慕、嫉妒、恨啦。

第二,晋国二十多年大发展,竟然没有跟国际主流也就是中原有过任何主动来往,既不谈友谊,也不发生冲突。

不打不相识,国际主流就无从了解晋国如何发迹,晋国值不值得交往,也就不会轻易把晋国当朋友。现在地球是一个村,以前的中原就是一个村,晋国举目四望,没有朋友,就没办法到中原来喝茶聊天打麻将。一旦涉及利益冲突,也就没有人帮晋国讲话或者两肋插刀。

交朋友的方式很多种,没多大实力,却送东西硬充大款,笼络小兄弟,是一种;有实力,平时向小兄弟收取保护费,关键的时候保护小兄弟,是一种;实力相当,求同存异,礼尚往来,寻求互惠互利,互相谅解,是一种。

晋献公在位期间,一结晋秦之好,二是准备到葵丘开会递名片,虽说有为爱子奚齐打拼的私心作祟,可是终究是在为晋国找出路,找朋友,对晋国的后世国君是有利的。

无论如何,一个国家倘若随意毁约,完全注重眼前利益,又喜欢占人便宜,不能礼尚往来,的确不会有前途。

晋国原本少朋友,夷吾竟然冷落主动前来示好的周王室,真是相当的不明智,接下来夷吾恩将仇报,把秦国这个仅有的朋友也得罪了。

前647年的夏天,夷吾在位三年,晋国发生了大饥荒,环顾四周,没有其他朋友,就只得硬着头皮向秦国求援。

其时,晋国定都绛城,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秦国定都雍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七里。从秦国国都运粮,需要中转多次,辗转千里,才能送达晋国国都。也就是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救援行动。可是秦穆公不计前嫌,不仅爽快的答应,还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送到晋国君臣手中。

问题来了,秦穆公千里救援,莫非就是为了发扬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么?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顾周文王当年重获自由之后,为何要割舍洛西之地,以求商纣能够废除炮烙之刑?为的是打造一个仁义的准盟主形象,及将进军中原的两大障碍-芮、虞两国发展为盟友。

秦国的情形跟从前的周民族非常相像,偏居西隅,又是赢胜,跟中原主流的姬姓诸侯们根本攀不上交情。加之往来中原的必经之地崤山,又是晋国的地盘,若要去中原看风景,就要跟晋国搞好关系。秦国这次不远千里,辗转送粮,首要任务就是要谱写秦晋二国友谊的新篇章。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不仅如此,秦穆公还想借机展现自己崇高伟大的领袖魅力,积极打造秦军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仁义之师形象。总之,秦穆公事前对这次千里运粮的行动寄予了重托与厚望,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视为一次伟大而特别的战役,并美其名曰汎舟之役。

无奈秦穆公没有得到起码的回报。一年后即公元前646年的冬天,秦国大饥,向晋国求援。晋惠公不加援助,反而发兵伐秦。

这些年来,秦穆公或许因为渴望进军中原,操之过切,在晋国身上下了血本。事到如今,进军中原的长远投资完全无望,汎舟之役送去的本金没有收回半点,身家性命也竟然面临不保了。闹到这步田地,秦穆公颜面尽失之下怒不可遏。

次年春天,秦穆公愤怒发兵,讨伐晋国的不义之举。韩城一役,秦穆公大败晋军,俘获了晋惠公君臣,史称韩之役。为了泄愤,秦穆公准备将晋惠公君臣拿来祭天。

如果不出意外,晋惠公身败名裂,重耳危难之中拯救晋国,将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一幕!可是一个女人的出现粉碎了这种可能性,她叫秦穆夫人,又叫穆姬,是晋故大子申生的亲姐姐。

春秋之世,贵族女子经常充当政治联姻的工具,因为不能得到丈夫的专宠,地位没个保证,所以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常为父母之国或父母之家谋取实惠,以免将来落难的时候娘家人不闻不问。感谢环境的险恶与命运的无常,许多贵族女子迅速成长为意志坚定、富有真知灼见的政治人物,穆姬之前的许穆夫人就是这样,她曾经说服春秋霸主齐桓公出兵帮助重建卫国。

穆姬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痛恨晋惠公寡廉鲜耻,霸占兄嫂贾君。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夫人地位,尤其是维护儿子的大子地位,她又必须维护秦晋之好。

听说秦穆公押解夷吾一行即将回到都城,穆姬领着一众儿女登上高台,叫人在高台堆满干柴,洒上油,然后又叫人告诉秦穆公,“如果不善待晋国君臣,我立即点火自焚,绝不苟且偷生。”

一语惊醒梦中人,泄一时之愤杀掉晋国君臣,秦穆公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尽管秦穆公同意不杀人,但也没有马上放回晋惠公的意思,考验晋惠公夷吾三位重臣的时候到了。种种迹象显示,救夷吾回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韩之败后,晋国上下二军伤亡殆尽,夷吾的重臣凭借现有力量,很难控制国内局面。

二,秦穆公固然希望秦晋之好,但有条件,第一,晋国要拿东西来换,开空头支票是不行的。第二,要保证夷吾能在晋国当家作主,不要过两天换成别人,晋国又跟秦国闹别扭。

三,重耳国内的支持者们会想尽办法阻止夷吾归国,给夷吾扣一大堆帽子,从前是以地赂秦、卖国求荣,弑君篡位,忌刻多怨,现在又多了一顶,见利忘义,丧师辱国等。在非常不利的情形下,夷吾的支持者如果贸然向秦国割地赔款,贸然在国内征兵,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夷吾三位重臣中,大夫吕甥能力最为出众,营救工作也做得最积极、最到位。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为了堵住重耳支持者的嘴,吕甥与夷吾达成默契,与国外也就是秦国积极交涉,承诺用五座重要城池换取夷吾的回国;对国内宣称放弃夷吾,扶持夷吾的儿子姬圉为国君。

为了防止重耳的支持者通过操纵贵族阶层来控制朝局,吕甥宣布召开外朝或者国人大会,企图借群众性的力量与公众舆论,来压制重耳的支持者,继而掌控朝局。

春秋之世(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诸侯国有三类议政会议,一是燕朝或者内朝,由国君与亲信大夫(大仆)在寝宫之内议政。二是治朝,由国君与卿大夫这些大贵族在寝宫之外议政。三是外朝,近似国人大会,在非常状态下,国君或者国君的代言人来到宫室之外的露天,召集包括贵族、士人等在内的全体国人训政议政。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及大约同时期的雅典公民大会。

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城邦国雅典不设国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公民大会,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均有资格参加,每年召开十期,一期召开四次。除了特殊情况,会议日程由参议院决定,必须公布4天以后公民大会才能召开。公民大会的“执行司”由执政官们组成,司长则由首席执政官担任,司长同时也就是公民大会的主持人,他下面配备一个传令官和一位秘书。为了维持秩序,另有30名检察员。

每次开会前,先要举行宗教献祭仪式,主持人和牺牲品绕场一周,传令官诅咒“坏公民”,当秘书宣读完文件后,传令官向大会提问:“谁想发言”?好戏这才开场。

原则上,与会的公民都有发言权,想发言的人走上讲坛,把香桃木叶片做成的花环戴在头上,然后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抱歉,没有扩音设备,全靠嗓门、风度和演说技巧了。而6000听众随时都会高声表达自己的看法,嘘声,呼喊,拍巴掌跺脚,甚至更坏——吃东西、聊天、大声喧哗,根本不听你在说什么。最过分的是有人妄称神示,那么会议就会马上结束。

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要维持一定的秩序,自然要靠一些“民众领袖”(demagogue)的作用。这些民众领袖有个人魅力、有演说技巧、有分析能力,称为“舆论领袖”可能更为合适。在他们后面或许有口才和形象没那么好的谋略家,而在大会的第一排,各派都有自己的“拉拉队”。如此看来,古代雅典还是非常“讲政治”的。

关于古希腊的公民大会,理论家斯科特?戈登(注1:)认为, “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指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论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

斯科特?戈登之前,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士?麦迪逊(1751—1836年)做出的判断更为有力,其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5 章里说道,“事实是,在一切情况下,为了保障自由协商和讨论的益处,以及防止人们为不适当目的而轻易地联合起来,看来至少需要一定的数目;另一方面,为了是避免人数众多造成的混乱和过激,人数也应该有个最大的限度。在所有人数众多的议会里,不管是由什么人组成,感情必定会夺取理智的至高权威。如果每个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次雅典议会都是乌合之众。”(注2:)

吕甥准备召开的外朝(国人大会)跟公民大会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议会,混乱与过激在所难免。

吕甥要的就是表面的混乱与过激,好给国人们打鸡血,好让反对派的声音淹没在国人的汪洋大海中,然后顺势推行政策。

国人虽然好忽悠,但是贵族阶层的中间派不是白痴,没有好处和甜头,是不会陪吕甥他们玩的,还是会投向重耳的支持者。

吕甥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分田地,准确来说,分的是公室的土地。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几天不来,竟然翻页了,谢谢大家!

作者:fingerlake2010 回复日期:2012-03-20 21:34:51 回复

晋惠公夷吾这一段历史楼主说的比其他人透彻,至少在下是受益匪浅。不过韩原大战一笔带过身世可惜,不过也可以理解。
-----------------------------------------------
fingerlake2010好。韩原大战一笔带过的确有点遗撼,不过考虑两点,一是枝蔓太多,影响主线;二是这场战役并非春秋之世的重头戏,如果你对战争戏感兴趣,后面有的是。




作者:zhaohj0 回复日期:2012-03-20 21:42:53 回复

吕甥是党派去的?打土豪,分田地。
--------------------
对,打土豪,分田地。


下面先更新了。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公布答案,这两张照片是晋国的遗址,因为地方在今山西的天马曲村,所以又称天马曲村遗址。大家有空时,可以去看看。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8、谁动了公室的奶酪(下)
古今中外,土地的重大变动从来不是小事,事关所有阶层的利益。

春秋之世,土地属于特权阶层所有,与土地相关的制度诸如田制与税赋制度,实质就是特权阶层的利益分配制度。至于特权阶层如何分配土地,一直不无争议,其中一说是井田制。

有关井田制的性质及经营方式,今天的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注1)

孟子是井田制的最早论述者。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曾经为“壤地褊小”的滕国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国方略,也就是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说的是用“井”字格,将土地分割成九个一百亩的方块,中为公田,外围八家为卿的私田。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说的是用“圭”字格,将卿田以外的土地分割成八个五十亩,以为大夫的私田;再用“圭”字格,将大夫私田以外的土地分割成八个二十五亩,以为士的禄田。

不难发现,孟子的“井”字格也好,“圭”字格也好,都是平均地权的意思。孟子所代表的儒家又坚信,人类之间(包括王公贵族之间)的纷争、冲突源于分配不均,而非贫穷,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孟子引进平均主义设计田制,是为均田制,井田制、圭田制则是均田制的具体形式而已,以争取实现一个先天就整齐有序、稳定和谐、没有贫富差距的、带着浓厚儒家色彩的理想国。

为了防范出现后天性的贫富不均,孟子又设计了一个对应的税赋制度,第一,采取轻税赋率即“什一税”。第二,采用助耕法(助役法),而不是直接征服实物或者货币。具体做法就是每到农忙时节,九家先为一家干活。孟子为了证明自己言之有据,不是胡说八道,又引用《诗经.大田》的话,“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强调在周朝的时候,贵族们就是这么做的。(注2。)

基于人性是自私的,人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加之人类社会一直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或许可以认为孟子所谓的井田制至多是一个设想或者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不妨从周民族的发展轨迹、晋国从小国变成一个次国的过程,来分析春秋之世的特权阶层如何分配土地。

春秋之世的特权阶层,包括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三级封建领主,其中,周天子领导的世家称作王室,诸侯领导的世家称作公室、公家,卿大夫领导的世家称作家或者私家。

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第一,都是私人领主,都有私人的利益。王室、公室的自有领地叫公田;卿大夫的自有领地叫私田。第二,都是世袭的贵族,所以称作世家。第三,共享一国的军政大权。

理论上,周天子享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随意处置天下。诸侯享有一国,可以随意处置一国。

实际上,天子、诸侯权力虽大,却没有主宰他人命运、一国命运的绝对权力和实力。

王公贵族们哪个都不是逆来顺受的主,倘若王室或公室强势,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行使名义上的王权与君权:一是分配土地的过程中,故意“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注3:)让诸侯或者卿大夫不和,然后从中渔利。二是向亲信提供优惠的税赋,向异己苛以重税。三是不断侵吞土地,壮大王室或者公室的地盘。

倘若王室或公室威权不在,还主动制造矛盾,围绕土地、税赋作文章,那简直就是老寿星上吊-找死。

大夫吕甥显然面临巨大的压力:经过韩之败的重创,晋国上下两军损失殆尽。要维护国内统治,就需要贵族们重新出钱、出人,以重建国家机器,打造国家军队。可是眼下晋国公室的威权荡然无存,还向贵族们横征暴敛,很可能激起事变。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注4)吕甥还是决定做一次冒险,紧急召开国人大会。

所谓国人,主要成员是士人。士人多有贵族出身,基于嫡长继承制,许多士人不能继承家族的权力与财富,遂被迫为公卿们效劳,换得一点禄田养家糊口。禄田的所有权属于公卿大夫,士人们一旦失业,就往往衣食无归,沦为城市的贫民。对于他们,倘若来点形式上的尊重,允许他们参与听政议政,关心一下国家大事,足以让他们精神振奋;倘若拿出一点实惠,并晓以忠君爱国的大义,就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不惜赴死了。

吕甥对国人说,国君夷吾传来两个旨意,一,要大赏国人。二,自己无颜再见父老,要将位子让给大子儿子姬圉。

国人一听先是欢欣鼓舞,喜的是有田地分;然后是放声大哭,哭的是国君慷慨仁慈,竟然沦落异国他乡。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晋国的贵族们大多都是中间派,机会主义者。只要谁肯给好处,谁当国君都一样。既不会傻到出钱出力,为夷吾报仇雪恨;也不会傻到有利可图的情形下,还跟夷吾一党为敌。所以听到要大赏,也是热烈响应。

人群一激动,重耳几个铁秆粉丝就没办法发力了,倘若这个时候,去跟国人讲道理,讨说法,要求清算国君夷吾及一党的罪行,尤其是惩办这次韩之败的战争罪犯,总之不能大赏,极有可能激怒国人。至于结局嘛,被唾沫星子淹死就算好了,难保不被愤怒狂热的国人视为卖国贼、内奸,立马拖出去砍了。

士气可用,吕甥就公布了具体的赏赐方案“作爰田”。何谓作爰田,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将公田赏给农民,(注5)有说是将公田赏给众人。

基于大小世家是封建国家的主人,士人阶层充当爪牙,农民一是社会地位极低,被贵族们视为野人,二是根本不住在城中,所以很难在这次大赏中受益。吕甥只可能将夷吾当命根子看待的公田,赏赐给卿大夫以及部分特别突出的士人。

看着国人一会儿欢天喜地,一边感动得放声大哭,吕甥果断启动第二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让国人心甘情愿多出钱、多出力。

吕甥问国人,“国君不忧虑自己的流亡,却忧虑我们群臣,真是仁惠之至,可是国君在外,怎么办?”

国人异口同声地问道,“我们能做什么!?”

既然众人主动请缨,吕甥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征赋练兵,辅佐大子姬圉,让世界对晋国刮目相看,我们失掉一个国君,还有一个国君;我们群臣精诚团结,练好军队,走出国门劝善惩恶,难道不好吗?”

追溯过往,晋国一直不为国际主流接受与认可;韩之败更成为晋国君臣的痛苦与耻辱。倘若按照吕甥的规划与设想,晋国从今往后,不仅要报仇雪耻,还要走向中原,领导群雄,这将多么振奋人心。所以众人听了无不响应。

吕甥趁热打铁,宣布作州兵。

春秋之世,卿大夫要向国君缴纳田税和田赋。田税的征收多为实物形式,田赋的征收多充力役与军役,所以又叫军赋。由于田赋的基本征收单位为甸,所以田赋又称甸赋。由于每甸大致为一个贵族之家的领地,所以田赋又称家征。

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一井,有田大约百亩(合今三十亩),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大约六千四百亩。每有战争,一甸需征长毂(戎车)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合计一乘甲兵。

晋国作州兵,并非指按州征收军赋,而是将征收军赋的范畴扩大到州。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晋国的州就是郡,比县小,(注7),从前或许因为远离国都,邻近边境,平时需要自行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防御外敌入侵,战时又容易遭遇重创,所以不用承担军役。

现在非常时期,吕甥又不能把税赋全加到县一级大贵族的头上,那就只能扩大征税基础与范畴,向州一级中低级贵族开刀了。

国内万事俱备,吕甥就来到晋秦边境的王城,跟秦穆公会晤,商谈晋惠公夷吾归国之事。

秦穆公希望晋秦和好,又怕晋国的贵族们容不下晋惠公,到时,自己不仅拿不到晋国答应的五座城池,还会在秦国贵族面前出洋相。秦穆公一心想得到一个真实全面的信息,所以一见面就是一个封闭性的提问,“你们晋国人意见一致吗?”

吕甥的答道很有底气,“不一致。平民痛失国君与亲人,所以不惜征召兵卒,修缮城防,立大子为国君。他们要求联合狄国,向秦复仇。贵族们虽然热爱国君,却知道他得罪秦国,也不惜征召兵卒,修缮城防,耐心等待秦国释放国君。”

秦穆公还是不放心,又改为开放性提问,“国内怎么评价你的国君?”

吕甥的回答很有信心,“底层人士无不忧愁,以为我们得罪了秦国,恐怕国君难免一死。贵族们无不信心满满,以为当初国君有罪,所以被抓起来。现在国君已经服罪,所以就要释放他。倘若恩威并用,秦国一定能够成就霸业。否则就会将过去的恩德变成怨仇,秦国绝不会出此下策。”

吕甥这边回答滴水不漏,不卑不亢,秦穆公心满意足,就答应送还晋惠公。

客观来说,吕甥这次作爰田,将公田分给国人,实实在在动了公室的奶酪,从此,晋国公室虽然暂时还是晋国头号领主,但实力与权威无疑大打折扣。

但这不是吕甥的错。一则夷吾“忌刻多怨”,舍不得与贵族们共享田地,终于招致韩之役的重大挫败。二则吕甥别无选择,如果现在不肯让利,夷吾及支持者马上就会失去所有。感谢吕甥的补救,晋惠公夷吾得自前650年继位以来,首次收获了人心与舆论,一改“忌刻多怨”的负面形象,成功打造慷慨仁慈的高大形象,并足以为抵御秦国与打击重耳势力的政治资本。

重耳原本以为狄国距晋国最近,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想到晋惠公君臣不仅安然脱身,还硬是煮出了一锅盛宴,自己竟然是水中捞月,空欢心一场。

事态之戏剧性的发展,对公子重耳而言,是那么荒谬而无情。在重耳与夷吾近十年的较量中,似乎可以认为那个被国人以及国际舆论一致看空的夷吾并不简单。


重耳要想赢得胜利,战胜夷吾,成就返国之梦想,恐怕要“苦其心志”,洗去浮华,练就一身真的本事。

归国之后的夷吾为了杜绝国内众多异己的念想与厚望,向狄国派出了杀手,杀手还是寺人披。狄国之力显然不足以对抗新生的晋国,重耳无论如何都得挪窝了。


晋献公画像




电视剧中的晋献公君臣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sn2000a 回复日期:2012-03-22 15:58:47 回复

楼主写得太好了,特别是西周初期的历史事,很多作品在对文、武、成、康直至周宣王时期都是一笔带过,可能是受(史记)或缺少史料的影响,如果楼主能在这方面给我们补一课,那就太谢谢了!
-----------------------------------
欢迎,对文、武、成、康直至周宣王时期都是一笔带过,主要是对晋国的诞生作个背景介绍,加之缺乏史料,所以就没有重点叙述。。呵呵,虽然晋国后面的史料同样缺乏,但叙述与评论就要丰富许多,希望读到后面,能够让你少一点遗撼。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yushanjiangbeng 回复日期:2012-03-22 16:29:17 回复

正在看左传,楼主写得太好了,解惑很多,受益不浅!

------------------------
欢迎!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哈哈。


作者:wzx_616 回复日期:2012-03-22 22:54:47 回复

大哥 坑爹啊!每天上来看五次 太慢了!

----------------
哈哈,我是姐妹,不要紧,慢慢看。



作者:云在天上飞2000 回复日期:2012-03-23 00:32:32 回复

楼主:太精彩了,期待下文,迫不及待了!
---------------------
哈哈,你常来。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作者:老穆去旅游了 回复日期:2012-03-23 13:07:34 回复

楼主更新了,不错。


作者:南墙小草 回复日期:2012-03-23 20:18:20 回复

3
-------------------------
:)
楼主:非洲小童  时间:2020-03-12 22:56:11
回来啦。

作者:三叶虫2008 回复日期:2012-03-27 10:24:53
---------------------------
贴那么长一段。。。呵呵。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2-03-28 07:35:07  回复

顶个
---------------
V字头的朋友光临,偶很荣幸啦。


下午抽空更新第三章:霸主的黄昏的第一节,1、流亡者重耳(上):伤心的五鹿。内容精彩,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哟。




楼主:非洲小童

字数:16068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11 18:48:00

更新时间:2020-03-12 22:56:11

评论数:9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