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六日晚上,当曾国藩得知李元度擅自逃跑,导致徽州失守的消息后,他震惊不已。说实话,曾国藩也没有指望李元度能够打败太平军,但你最起码给我坚守一段时间呀,怎么能败得如此之快。
除了这件事情外,更让曾国藩震惊不已的是,李元度这个人,他不仅“不争气”,他还更加的“可气”!
按理来说,李元度防守不力,陷自己的大哥于危难之地,这个时候他应该回到祁门请罪,摆出一副痛哭流涕,说一些“请求大哥原谅”之类的话,进而帮助曾国藩在祁门抵御太平军,只有这样,李元度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曾国藩对他的一番栽培之情。
说实话,如果李元度真这么干的话,曾国藩也一定会原谅他,毕竟谁没有打过败仗呀,活着回来就好。
但是事实呢,李元度不知道是被太平军打怕了,还是怕曾国藩的怪罪,在丢失了徽州后,李元度选择了“离家出走”——他置曾国藩生死于不顾,居然直接跑回了湖南老家。
就在李元度回家期间,王有龄却开始行动了,他秘密派遣使者,送给李元度无数金银财宝,希望他来自己的杭州,共谋大事;而面对王有龄抛来的橄榄枝,李元度没有丝毫的犹豫,如今他刚刚得罪了曾国藩,正好想另攀高枝,重新寻找自己的靠山,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李元度也成了王有龄手下的一员大将。
在王有龄的帮助下,李元度在浙江组建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并自封为“安越军”。因为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浙江是越王勾践的地盘,就是那个卧薪尝胆、重用范蠡的人,所以“安越”,就是安定浙江,还这里一片太平盛世。
安越、安越,这支名字响亮的“安越军”,他们真的能够安定浙江吗?
一个字形容:悬。
咸丰十一年(1861年),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猛攻浙江。在他的攻击下,浙江诸城均告失守,杭州城更是被敌人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在这个生死关头,不管王有龄和杭州的百姓如何翘首观望、日夜期待,一直到杭州城失守,王有龄自尽,他们也没有盼来李元度,盼来这支号称“安越”的铁甲雄狮。
原来,在杭州被围期间,李元度畏惧李秀成的战斗力,他一直率军徘徊在江西境内,直到杭州城破,也没有走出江西一步。
就像当年出卖曾国藩一样,这一次,李元度又出卖了王有龄……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曾国藩家书》
这是曾国藩终其一生才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当然了,这也是王有龄用自己的生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围困杭州
命运就是这样,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一个人选择了经商,而另外一个人选择了做官,虽然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并进,且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但是,在命运女神不公平的对待下,他们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完全变成了两个结局。
在“那件事情”之前,他们是携手并进的好兄弟;但是,在“那件事情”之后,这个选择经商的人,成为了“天下首富”;而那位选择做官的人,他却成为了“殉节忠臣”。
“那件事情”,就是曾国藩攻陷了安庆。
安庆,位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扼守长江,屏障南京,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除此之外,安庆还是南京的上游门户,自古沿长江而下用兵者,若攻取安庆,则南京必是囊中之物;反之,若安庆一日无碍,则南京一日无险。
再抽象一点儿解释,如果把太平天国沿长江的势力比喻成一条长蛇,那么安庆就是这条长蛇的七寸。所以,曾国藩即使拼着天下财赋占半的江浙不要,也要全力夺取安庆。
为了攻取安庆,曾国藩使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即使面对太平军的全力反击,即使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即使面对咸丰皇帝下达的“北上勤王”诏书,曾国藩依旧我行我素。他就像一条疯狗一样,死死咬住安庆不放,不拿下此城,誓不回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初一,曾国藩终于攻破了安庆城。从此之后,太平军西征之路被全部封死,南京城更是门户洞开,再也无险可守,整个战局已经陡然逆转,再无翻转的可能。
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安庆被攻破,太平军失败的命运便已注定。
但是,对于杭州人民来说,湘军收复安庆,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胡雪岩与王有龄而言,湘军收复安庆,将是他们残酷命运的起点。
所谓困兽之斗,必将全力反扑,为了继续经营自己的太平天国,如今的江浙、苏杭等地,就成为洪秀全唯一可以倚仗的财税来源和后勤基地。于是,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开始,洪秀全就拜李秀成为大将,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东征。
为了这次东征,太平军动用了超过五十万的大军,而且由于湘军的主力都在安徽,长江下游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所以李秀成一路南下,一年内横扫江、浙所有的重镇。
伴随着李秀成这种无坚不摧、势如破竹的攻击,如今王有龄所在的杭州城,已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危在旦夕。
在这种危急关头的局面下,杭州城全凭借王有龄一人苦苦支撑,各种筹备粮饷、调兵遣将的事情,让王有龄殚精竭虑、筋疲力尽。而即使他费心费力,杭州城的局面也没有任何的变化。
而面对杭州城被困的局面,朝廷没有任何的表示,慈禧太后一没有送钱,二没有派兵,只是给了王有龄无数的口头承诺,并且给他加官晋爵;但是,这些诏书和官帽,对于王有龄来说只是精神上的鼓舞,形同画饼充饥,没有任何的作用。
兵饷的缺乏,王有龄可以去求胡雪岩,让他终日奔走,一点一滴地去筹划;但是,除了兵饷以外,王有龄还面临一个更大的难题:他没粮。
整整一年的断水断粮,如今的杭州城内,俨然变成了一片地狱:粮食早就被吃光了,战马也已经变成了骨头,地上也全是被挖的老鼠洞,别说树皮了,连树都没有了。到了最后,杭州城内的“倒地尸”也越来越多了。
所谓的“倒地尸”,就是两个朋友在街头相遇,本应相互问好,结果其中的一位一弯腰,就突然因为饥饿而晕了过去;另外一位见此情景,他立刻伸手去扶,结果同样一弯腰,就突然头昏眼花,也因为饥饿而晕了过去,结果这两人就一直睡了下去,而且永远没有再醒过来。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这些“倒地尸”的时候,还有好心人去挖地埋葬,但是到了后来,由于这种“倒地尸”太多了,人们也懒得葬了,何况,那也是一种不错的“粮食”。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因为没有粮食,所以杭州城里的那些老百姓们彻底地崩溃了。人吃人已经算常事了,以至于到了最后,某些因为饥饿而昏厥的人只要一躺下,就会被一阵剧烈疼痛所惊醒,接着看见自己身上的肉被人割去。原来,别人以为他已经死了,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吃他了。
身强力壮的男人可以抢吃的东西;那么,那些柔弱的女子们又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易子相食”,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只能交换孩子,杀了给自己充饥。
这是一幅何等震撼的地狱场面呀!
饥饿,不仅会让所有的人失去理智,更会让所有人疯狂,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兽性”。
原来,在杭州城内的浙江巡抚衙门中,有一个负责审案件的官员,叫作王道平,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几年了。因为此人刚正不阿,所以口碑还不错,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但是,就在杭州城被围期间,忽然有一天,关于他的谣言就四起了:大家都到处传播,说王道平这个人是细作,他是太平军派到这里的奸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叫“王道平”,这个名字倒过来念,就叫作“平道王”,这是太平天国两千七百个王爷中的一个。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平息这场无中生有的风波,虽然王有龄立刻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还马上彻底搜查了王道平的家,最后还了他一个清白,但是这也无济于事。到了最后,这些杭州城的百姓彻底疯狂了,他们冲到了浙江巡抚衙门中,把王道平捆绑了起来,并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一时间,各种谩骂声、诅咒声、哭喊声、号叫声、还有拳头打在人肉上的沉闷声,彻底充实了王有龄的双耳,也让他目瞪口呆,且毫无办法。
最后,这些声音全都消失了,这里也彻底恢复了平静,因为王道平被打死了。
王有龄彻底崩溃了。
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个无比威严的衙门中,他却看见了王道平被打死,被活活地打死,就在自己的眼前,当着自己的面,被这些百姓活活打死。
这是幻觉吗……
而接下来的事情,则不是海市蜃楼,更像是人间炼狱。
在看见出人命后,这些百姓居然没有四散奔逃,而是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全都围到了王道平的尸体前,他们还举起了自带的各种刀械,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这震撼人心的一幕,让王有龄一生无法释怀。王有龄绝对想不到,这种在梦境中都想不到的可怕场面,居然在现实的世界上演了,那些平时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百姓,居然合力上演了一出人世间最大的悲剧!
在这些百姓的眼中,如今的浙江巡抚衙门不再是神圣的政府部门,不再是官员们议政的地方,而变成了斗殴的现场和发泄愤怒的舞台,甚至成为他们获得食物的人间炼狱。
神呀,如果这是噩梦,就让我快点儿醒吧!
但是现实告诉他,他不是在做梦,那些刚刚打死王道平、分食他尸体的百姓,已经把目标锁定在了自己身上!但见他们睁着发红的眼睛,舔着流血的嘴角,发着呻吟的声音,正在向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看这个架势,刚才没有吃饱,现在再来一顿。
面对此情此景,看着这惊心动魄、血肉横飞的场面,王有龄被吓得浑身发抖,竟然发不出一丝的声音。
王有龄被吓傻了,但是胡雪岩没有。看见局势即将失控,胡雪岩立刻命令士兵护驾,但见他大吼一声:“再敢前进一步者,格杀勿论!”
胡雪岩的这一嗓子,立刻镇住了这里的局势,面对黑洞洞的枪口,看着那具破烂不堪的尸体,这些民众终于清醒了。在知道自己闯了弥天大祸后,这些百姓立刻一哄而散,逃得无影无踪了。
伴随着这些百姓的四散奔逃,这场人吃人的人间惨剧,也就彻底画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
经过了这件事情后,王有龄算是彻底明白了:如今杭州城的局势已经无法再差了,这些百姓已经到了极限点,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他们就会迎来最终的结局——彻底崩溃。
如今,是活活饿死,还是被这些百姓疯狂地杀死,必须要做个了断。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十章城外粮满仓,城内有龄亡


拼死突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在被李秀成大军重重包围后,百姓衣不裹体,士兵挨饿无力,他们连扛枪的力气都没有,如何去打仗?又何谈保卫杭州呢?
老百姓饱受饥饿的痛苦,而王有龄更是饱受煎熬。作为杭州城的父母官,王有龄的心里万般难受,每每想到杭州城就要被太平军攻陷,满城的官兵就要无辜惨死,而满城的百姓更是要无辜饿死,王有龄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即使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王有龄也要痛苦不已,何况他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父母官。到了最后,王有龄甚至到了“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地步。他甚至都不敢闭眼,因为只要他一闭上眼睛,那种饿殍遍地、哀鸿遍野、尸骨成山的地狱场面,就会在他脑海中不断上演。
前景暗淡无光,援军迟迟不到,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杭州城必定死路一条。为了这杭州城内百万民众的生命安全,王有龄就和胡雪岩商量,他准备给太平军李秀成写一封信。如果他们攻陷了杭州城,一定不要伤及无辜,也不要
滋扰百姓。这种人吃人的人间惨剧,还是不要继续上演了。面对王有龄的这种决定,胡雪岩立刻制止了他。胡雪岩告诉王有龄,这
种信不好写,写得不好,会让城内百姓受罪;如果写得好了,也会让朝廷蒙羞。
总而言之,这种信件的尺度很难把握,所以不好写。听完这番话后,王有龄好好地想了想,也确实如此。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王有龄恍然大悟道:“雪岩兄,你在这里干
什么,还不赶紧走!”事实也真是如此。要知道,虽然大清的官员都接受过儒家教育,他们忠于朝廷的观念也根
深蒂固,但是真正打起仗来,逃跑投降的官员还是占了大多数。王有龄的前任顶头上司何桂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说,逃跑还是投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气节。而浙江巡抚王有龄就是一个拥有气节的人,他要誓死与杭州城共存亡。
但是,战死殉国的事情,胡雪岩不用这样做呀!第一,他不是大清的重要官员,所以不用负杭州失陷的主要责任;第二,胡雪岩是一个商人,他永远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所以他更没有理由和此城共存亡。
“雪岩,你走吧,傻子都知道,杭州城是没救了,你犯不着和我共存亡。 ”这是一个好兄弟,对另一个好兄弟的临终赠言。“不,我们是兄弟,生要一起生,死也要一起死!”这是另外一个好兄弟,对这位兄弟最慷慨激昂的回应。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听完胡雪岩的这番话后,王有龄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两行眼泪顺面而流。
要知道,如今杭州城已然无药可救,胡雪岩的这个决定,不是在轻易许诺、信口开河地糊弄自己,而是在拿自己的生命作抵押。什么是生死之交?什么又叫作患难与共?胡雪岩与王有龄这一生的友情,岂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话虽如此,但是对于王有龄这种消极的态度,这种坐以待毙的思想,这可不是胡雪岩的处世原则,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一丝的希望,胡雪岩都要去尝试,因为他就是一个商人,一个即使十赌九输、也要继续豪赌的商人!









在胡雪岩的鼓励下,王有龄终于放弃了求死的念头,他重新获得了求生的信仰,王有龄告诉胡雪岩:
“为今之计,杭州城危在旦夕,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与援军。我们必须派一个忠心耿耿且办事负责的官员突围出城,让他去上海置办粮草,并且去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那里去请救兵,唯有这样,才能解决杭州被围之困。”
但是,这里问题来了,如今兵荒马乱,且人心惶惶的,我们上哪里去找这么一位忠心耿耿、办事麻利的官员呢?要是所托非人,不仅耽误战局,而且还会害了王有龄的命。
就在胡雪岩考虑用谁的时候,突然之间,他看见王有龄一直看着自己,用他那双饱含无比期待、渴望、信任的眼神,在看着自己。
原来如此……
既然你明白了,那我就不隐瞒了。王有龄对胡雪岩说道:“这里是两封求救信,还有一张十万两的银票,如今这满城之人,我也只能托付于你了。”说完,王有龄屈膝而跪。他代表这杭州城内所有的军民,请胡雪岩受他们一拜。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云海风轻 427楼 2014-06-20 22:33:36
马克
-----------------------------
多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看见这幅场面,胡雪岩的心中顿时如泰山压顶、重若千钧。他立刻将王有龄搀扶起来,含着眼泪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虽然小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我定当拼尽全力,圆满完成这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要知道,与其说王有龄给胡雪岩一个任务,倒不如说让他去死!如今杭州城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突围必死无疑;即使侥幸突围了,这兵荒马乱的,粮草价格极高,筹集粮草也会变得极其困难;即使幸运地筹集到了粮草,运回杭州城也是困难重重,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这样,胡雪岩也要去做。对于胡雪岩来说,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绝对不会放弃,只要他不死,他都要一直去赌!这就是商人的本性,越是山穷水尽之处,越是九死一生之地,他就越有信心和斗志。
所以说,怨天尤人不是胡雪岩的本性,坐以待毙更不是他的风格,无论是多么险阻危险的情况,胡雪岩都会去积极行动,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最后想办法渡过这些难关。
这也是胡雪岩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这次也不例外,由于双方是莫逆之交,王有龄太清楚胡雪岩的为人了,这个人只要定下了决心,是谁也阻止不了的,所以王有龄立刻同意了胡雪岩的请求。
事不宜迟,为了安全地护送胡雪岩出城,王有龄为他精心挑选了一百名勇士,并且为了更加鼓舞他们的士气,王有龄还给了他们每人一百两银子,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逃出去,以后另有重赏;如果不幸战死了,你们的家人我全管。
在这种重金加许诺的诱惑下,这些勇士的斗志被完全激发了出来,他们纷纷同意出城一战。于是,王有龄把这一百勇士分成两批,第一批为佯攻部队,吸引太平军的注意力;另一批为掩护部队,保护胡雪岩顺利出城。
在安排好了一切事宜后,王有龄亲自为这些人送行,但见他两眼不断落泪,与胡雪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因为他们彼此都知道,要从太平军的眼皮底下突围,这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胡雪岩此去,必将是九死一生。所以这次分别,对于这两个人而言,基本就是永别!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在王有龄无比期待的眼神中,胡雪岩开始了这趟恐怖的地狱之旅。那么,他能够完成王有龄的嘱托,顺利突围成功吗?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上海筹粮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仗着夜色,杭州城内的清军从东门突围而出。
已经围困杭州城数日的太平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清妖”居然敢从东面突围。这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这些清军有多少人,更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顿时陷入混乱。
在一场殊死搏斗后,太平军终于溃败。这一百勇士用自己的生命,为胡雪岩打开了一条生路,让他得以顺利出城,一路向上海狂奔而去。
虽然成功从杭州城突围,但是从杭州到上海,这一沿途主要的城市,全都被太平军所占领,因此胡雪岩这一路上,完全称得上是“险象环生、九死一生”。
在路过嘉兴的时候,胡雪岩的小船被太平军所缉捕,他们非让胡雪岩上岸检查。胡雪岩一上岸,一位带头的官员立刻问道:“你是干什么的?这兵荒马乱的,你要到哪里去?”
一听这话,胡雪岩彻底犯难了,要是不好好交代吧,立刻就会被这些太平军砍死;而如果要挑明身份的话,不是被一刀捅死,就会被这些太平军绑回去请赏,这可叫我咋办呢?
此时此刻,如何快速应变,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机智来了。
胡雪岩二话不说,立刻拿出十两银子,并且双手奉上,先来一个“和气生财”,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对方,我就是一个小商人,仅此而已。
那么,反正胡雪岩也是一个商人,他不掏这银子行不行呢?当然不行,要知道,在大家的眼中,商人有的是钱,如果不送银子,只说自己是一个商人,这些太平军就会想:“这么有钱的商人,居然如此的抠门,不知道孝敬一些吗?干脆一刀砍死算了,还能得到这位商人所有的财宝。”
细节决定命运,这真是一句大实话。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这十两银子垫底,这些太平军们立刻和气了许多。但是,他们依旧砍了胡雪岩一刀,只是看着银子的面上,刀下自然留了几分情面,这一刀只是砍在了胡雪岩的手臂上,并没有砍中要害。
为什么这些官兵拿了胡雪岩的钱,还砍他一刀呢?
实际上,太平军砍胡雪岩一刀是有用意的:如果让胡雪岩安全地离开,他再被下一班巡逻的太平军发现后,发现他毫发无损地经过了自己的岗哨,这要是追究起来,岂不是自己失职吗?所以,现在必须砍胡雪岩一刀,以后要是追查起来,也是有话可说的:“咦?我确实砍了他一刀,谁知道这个小子如此命大,居然能够安全地逃脱,我还以为他死了呢。”
再说一遍,细节决定命运,这真是一句大实话。
可见,世间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无缘无故;所以咱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被砍了一刀后,胡雪岩趁乱逃了出来。他忍住剧痛,一口气跑了十里路。在确定太平军没有追来后,胡雪岩这才停下来检查自己的伤势情况。
不检查不要紧,在细心地检查伤势后,胡雪岩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那个太平军也忒狠了!自己这只手臂已经伤至露骨、血流如注,疼得胡雪岩几乎昏死了过去。但是,一想到在杭州城受苦的王有龄,胡雪岩就立刻咬紧了牙关。他强忍住这种剧痛,将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条,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就继续赶
路了。
有了这次惨痛的经验后,胡雪岩再也不敢轻易地前进了,他选择了昼伏夜出,白天就躲在各种山洞里,只有晚上才会悄悄地赶路。就这样,从杭州到上海,平时只要几天的行程,这哥们儿整整走了半个月。
这半个月饥寒交迫、风餐露宿的日子,彻底让胡雪岩面黄肌瘦、食不果腹,身子更是单薄得像一张纸,一碰就倒。即使这样,胡雪岩也没有想过要休息,因为在那个同样受苦的杭州城内,有一个人跟他受着同样的苦,而胡雪岩,更是这个人唯一的希望。
真正的男人,一定要为朋友两肋插刀、死而无憾!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秉持着这种信仰,在奔波了半个月后,胡雪岩终于来到了上海,他直接冲进了上海漕帮的本部,点名要见尤五。
由于胡雪岩虚脱得太厉害了,早就“面目全非”了,所以看门的小吏根本不认识他,更不可能让胡雪岩进。到了这个时候,胡雪岩也不管不顾了,他用尽最后的力量大吼道:“赶紧让我进去,我是胡雪……”话音未落,胡雪岩就昏死了过去。
此时此刻,因为杭州城内糟糕的战事,尤五正在为胡雪岩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当听说胡雪岩亲自登门拜访后,尤五立刻蹦了起来,率领众人出门迎接。
当看见被抬进来的胡雪岩后,尤五傻了。即使胡雪岩虚脱得不成人形了,但是凭借十几年的莫逆之交,尤五还是能够轻易地辨认出他,一看到他这神形憔悴、满脸虚脱的容颜,尤五不由得眼眶一热,随后放声痛哭。
到里屋后,尤五看见胡雪岩饿成这样,他立刻命人去熬粥,且绝不让胡雪岩多吃。这不是尤五抠门,而是胡雪岩已经饿了数天了,肠道早已衰弱不堪,如果让他突然吃很多的食物,那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就是一个暴饮暴食的典型案例。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杜甫流离失所、乞讨度日,后来一位大户人家认出了他,立刻给他无数美食和美酒,好好地款待了他一番。
结果呢,虽然这个大户人家是好意,但是这却害死了杜甫。殊不知,已经多日未进食的杜甫,哪里禁得住这些美食的诱惑!他立刻暴饮暴食,结果一顿饭下来,导致肠道突然不适,他也就这样被活活撑死了。
两碗粥下肚后,胡雪岩的脸色精神了很多,尤五这才惊讶地发现,胡雪岩的胳膊上还有伤,且越发严重,如今已经血污斑斑、肮脏不堪,如果不赶紧处理,一定会危及胡雪岩的生命。
在名医的全力治疗下,胡雪岩的伤势好了很多,但是,因为他的伤势非常的严重,所以医生建议胡雪岩要好好静养,至少要休息十天半个月的。
一听这话,胡雪岩当时就急了,为了来上海,他已经耽误了半个月,如今还要再休息半个月,以李秀成的攻击速度,等到自己回到杭州城的时候,那里都被夷为平地了,王有龄也被挫骨扬灰了!
不行,绝不能在这里坐以待毙!一想到这些,胡雪岩也不管不顾了,他聘请了一位洋大夫,要求他给自己动手术。而面对胡雪岩的这种请求,这位洋大夫也非常的高兴,因为各种的傲慢与偏见,他来到中国行医这么多年,根本没有人找他看病。如今这么一位在上海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胡雪岩,居然来找自己做手术,您说,这能不让他欣喜若狂吗?
除了这名大夫外,外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也很高兴,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也为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立刻展开了行动,不仅给胡雪岩配备了最好的大夫,而且还使用了各种最昂贵的药。
话不多说,几针下去,胡雪岩的病情确实好了很多,他终于可以下床行动了,也终于可以实现王有龄的嘱托了。
病情稍微好转后,胡雪岩立刻请来了尤五兄弟,交给他两封王有龄的血书,让他派遣弟子去送。
这两封信,一封交给安徽巡抚薛焕,毕竟大家同僚一场,请他赶紧过来相救;另一封要交给两江总督曾国藩,希望他冰释前嫌,率军来救,并且夹杂了弹劾李元度指挥不力、畏敌怯战的奏折。
可见,王有龄为了请求曾国藩的“原谅”,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已经用尽各种办法了。那么,之前无比痛恨王有龄,一直希望“教训”他一顿的曾国藩,会冰释前嫌、率军来救吗?
三个字形容:我看悬。
在送走了信件后,这些援军来不来,什么时候来,这些都不是胡雪岩的事情了。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未来的事情,还是要交给未来;而他现在要干的,就是履行王有龄的嘱托,以一个商人的身份,调动自己的所有私人关系,去筹备粮草,解救杭州城。
就在这个时候,很多人惊讶地发现,为了筹备粮草,胡雪岩出手豪阔,根本不计任何代价,即使倾家荡产,他也要筹集到足够的粮草,这根本就不是商人的“作风”,更不是一个富商该有的“本色”。
要知道,商人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在他们的眼中,国难是国难,生意是生意,大不了赚了一些钱,再“回馈”社会便是,这种让他们倾家荡产的事情,肯定没有人去做的。
但是,您要记住,“商人”是什么,商人也是“人”!只有先当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才能当一名合格的商人!否则的话,你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衣冠禽兽,更不配当人!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都是一个有血有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更是一个可托付终生、作为知己的人。要知道,战火蔓延的时代,最经不起考验的是什么?是感情;最经得住考验的是什么?也是感情。
只有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得住痛苦的煎熬,还能够患难与共的感情,才是真感情,而拥有这种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艰难的“物流”

只要是战乱年代,粮食总是最难买的商品,上海也不例外。虽然受各种洋人租界的保护,上海没有经历战火的摧残,但是这里粮食的价格,也是不容胡雪岩乐观的。
如果换成一般人,估计就是倾家荡产,也无法完成王有龄的嘱托,但是胡雪岩岂是一般人?他本来就在上海做粮食生意,而且他人情做得足,和各家米店的老板关系都不错,大家一听这是救命的粮食,全都愿意慷慨解囊,并且愿意将粮食平价卖给他。
话虽如此,但是当面对这样的“好处”时,胡雪岩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决不能亏待别人”,所以胡雪岩坚持以市场价格来支付银两。
胡雪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大家都有好处,以后才会有大的生意做;贪图一时的好处,让对方吃亏,即使有什么重要的原因,那也是不行的,那样只能侵占别人的利益,导致自己没有更大、更多的生意做。
因为上述的思想,不管这些米店老板如何苦言相劝,胡雪岩依旧我行我素,坚持以市场价格支付银两,只是现在他钱庄的银两不多,他只能打欠条,未来凭欠条再付款。
就这样,在胡雪岩的这种举动下,所有人都对他佩服不已,大家全都愿意多卖一些粮食给他。其他人无比艰难的筹粮之路,在胡雪岩这里却顺利无比,短短三天的时间,胡雪岩就筹集了整整一万石的粮食。
粮食有了,可接下来的事情,则让胡雪岩更加一筹莫展了。原因很简单,他无法“运”。要知道,整整一万石的粮食呀,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呀!要多少船只才能
装下呀?而且这么多的粮食,如何才能避开太平军的耳目,偷偷地运回杭州呀?要是没有一个万全之策,这些粮食都被太平军缴械了,这就彻底打水漂了。所以到了最后,胡雪岩只剩下一种办法了,那就是求救于漕帮。普天之下,
也只有漕帮有这种通天的本领,把这一万石的粮食送到杭州城内。殊不知,在接到胡雪岩的这个请求后,漕帮尤五的第一反应是:不干。不是我不想干,而是我真的没法干。本来就是,就连傻子都知道,杭州城战事不断,炮火连连,放着安逸舒服
的上海不待,非要跑到那个凶险无比、枪炮无眼的战场,这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为了委婉地拒绝胡雪岩的请求,尤五对他说道:“胡贤弟,凭咱们兄弟的关系,你让我去卖命,就是去送死,我也决不会皱一下眉头,但是,我手下也有好多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我实在不能让他们为难。”
这番话,确实说到了尤五的痛处,运这么多船只去杭州,中间要穿过无数太平军的占领区,还有突破围困杭州城的数十万大军,困难实在太大,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凡是一个人,都知道这是必死无疑的事情,你让我这帮兄弟如何去?
更何况,跑江湖的人,最看重的就是“义气”二字,坑害兄弟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如果兄弟有难,自己掉脑袋不算什么,但是明明知道是掉脑袋的事情,还让不相干的朋友去干,这就是陷朋友于不仁不义的,所以尤五誓死不去。
到了最后,尤五挑明了告诉胡雪岩,为了你这个朋友,如果要去杭州城送粮,我一个人绝对去,但是我这帮漕帮兄弟不行,他们绝对不能去。
那还谈什么?难道让你尤五一个人,开数十条运粮船吗?
眼看就要谈崩了,胡雪岩立刻话锋一转,他绝不再提漕帮运粮之事,反而开始东拉西扯,最后聊起了杭州城内的情况。
凭借着自己这张三寸不烂之舌,胡雪岩开始把杭州城内的事情一一道来,从嚼树啃皮、到易子相食,再到啃食死尸,这杭州城内一幕幕、一桩桩的地狱场面,都被胡雪岩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直说得尤五瞠目结舌,半天愣没说出话来。
说到最后,胡雪岩斩钉截铁地说道:“这就是现在的杭州城!它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我虽然从那个地狱出来了,但是我必须要回去,因为那里有我的兄弟,还有我未完成的诺言,所以我必须要回去。”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听完胡雪岩这番话后,尤五良久无语,虽然他似乎想说什么,但是一时也无法下定决心,所以只能选择沉默不语,而他的内心,已经被胡雪岩说动了,彻底开始动摇了。
一看到尤五这副神情,胡雪岩是何等聪明的人呀,他立刻继续说道:“如今要运粮食回杭州城,只有漕帮可行,不管送粮前途多么的渺茫,我都要一试,还望大哥鼎力成全,否则的话,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安生。尤兄,你也不希望我胡雪岩是一个苟且偷生、言而无信、不顾他人死活的小人吧!”
胡雪岩的这番话,立刻说得尤五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刚想要说什么,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但见胡雪岩双膝跪地,直接给尤五行了一个大礼,并且说道:“尤兄,胡雪岩代表王大人,代表杭州城数十万的百姓,直接求您了。”说完,胡雪岩又行了一个大礼。
胡雪岩的这一跪,立刻让尤五傻了眼。他清楚地知道,身为堂堂七尺男儿,这一跪需要多大的力量呀,别忘了,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跪地、跪双亲。
就像当时的王有龄一样,胡雪岩的这一跪,把尤五之前激烈挣扎的内心彻底说服了。
话虽如此,但是尤五表示,让我漕帮的弟子去运粮,我们责无旁贷;但是一旦碰见太平军,我们根本打不过人家。所以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雇佣洋人,请求洋人出兵,保护咱们的船只,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对于尤五的这条建议,胡雪岩第一时间表示了同意,他立刻派遣自己的助理古应春,让他去牵线搭桥,请求这些洋鬼子帮忙。
虽然知道外国人的各种性格特点,但是在正式谈判的时候,古应春还是吃了一个闭门羹。法军上将卜罗德,他以法国是“中立国”为由,拒绝参加中国内战,很干脆地拒绝了古应春的请求。
英国人没戏了,法国人也跑了,虽然这两个最大的客户都不管了,但是请求外国人出兵的事情,还是有转机的。
在当时的上海,为了对付入侵的太平军,这些外国人组织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雇佣军,当时称其为“各国勇壮”,史料上也称其为“华尔洋枪队”。
殊不知,这虽然是一支外国人组成的军队,但是他们的雇主却是清政府。既然受雇佣于清政府,这支部队也就不受“中立条约”所禁锢。
但是,既然是一支“雇佣”的军队,那么想让这支部队帮忙,可是需要自己掏腰包的,而且绝不能少。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雇佣军知道了此行的任务后是坚决不干,死都不干。可不是吗,运送好几十条船粮经过敌占领区,还要运到一座被层层包围的死城中,这就是一个让人去死的任务,这些雇佣军又不是傻子,所以他们很干脆地拒绝了胡雪岩的请求。
幸好,这支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外国军队更加崇尚金钱,只要价格合理,什么都是好商量的,就像《潜伏》里面谢若林的话:
这儿有两根金条,你能说出它俩哪根儿高尚,哪根儿龌龊吗?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
这就是他们的生存主义,也就是那种所谓的天生“成就感”。
到了最后,这支洋枪队给胡雪岩的价格,那是相当的“公道”,他们给胡雪岩的价格是,一共需要雇佣一千人,每人每天一百两,按天结账,如果可以按月结账,就可以享受九折优惠。
太厚道了……
对于胡雪岩而言,这根本就是在“抢钱”,如果按照这帮孙子的算法,每天胡雪岩都要掏十万两白银,整整十万两呀,这能放多少债务呀,能买多少粮食呀!话说如此,但是胡雪岩也别无选择,他也只能接受这“狮子大开口”的条件。
终其一生,这是胡雪岩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没有讨价还价。王有龄,为了你,即使我一无所有,我也在所不惜!而我想要的,只是你
能好好活着,所以不论多么艰苦,你都要好好地活着,等我,我很快就到……你一定要等我……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城破人亡
购买了粮食、找到了运输队、寻到了保镖,在上海耽误了一个月后,胡雪岩终于要动身了。至此,从离开杭州城开始算起,如今已经过去两个月了,王有龄,你还好吧?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五日,胡雪岩一行一千五百余人,二十八条船只,载满了一万石的粮食,全军浩浩荡荡地向杭州城而来。
在出发前,胡雪岩对古应春说道:“我这一次去杭州,要是回不来,钱庄所有的事情都拜托你了,我家里的老少也需要你照顾了。”说完,胡雪岩对着古应春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托孤、立遗嘱,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在这样的乱世之中,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命也是如此的不堪,即使是胡雪岩这种金融巨鳄,也要做出这种无奈的决定,这让他情何以堪呀!
为了能够顺利地到达杭州城,胡雪岩与尤五他们选择了一条非常安全的路线。运粮的船只从上海出发,先去宁波走海路,然后再从钱塘江转水路,最后直接杀奔到杭州。
这条路,正好是大清与太平军交战的缓冲区域,因为没有什么重要的城镇,所以腐败的大清政府不会在这一带设防;而没有大清这个敌人,太平军也不会在这一带调兵遣将、兴师动众地去防守。
因为没有大军在这个区域活动,所以即使碰见了小股的太平军,凭借那些最新式的洋枪大炮,那些太平军自然也不是胡雪岩等人的对手。
最后,在一段波澜不惊、小心谨慎的旅途后,胡雪岩终于来到了杭州城外,而让他更加欣喜若狂的是,看那杭州城上,无数血流成河的尸体中,王有龄的
“王”字大旗,依旧在风中高昂着飘扬,也从未凋落!王有龄,你还活着!你终于等到我回来了!胡雪岩,你也还活着!我终于也等到你回来了!天不亡我!太平军能耐我何?如今我胡雪岩,已经完成了王有龄交代的所
有任务,也完成了这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想往事,从杭州突围之时,我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几乎死于非命,最后靠一股强大的信念走到上海;在上海筹粮期间,我散尽家财游说米庄,然后又不计血本地雇佣护卫,为的就是能够回来解救杭州被困之危;而在回杭州的途中,我靠的是完美的策略,还有那上天的眷顾。
上天都不让我们死,我们为什么要死!如今,胡雪岩只剩下最后一步,只要突破太平军对杭州的重重包围,把这
些粮食运到杭州城内,他就能够完成王有龄的嘱托,实现自己的诺言!但是这最后一步,他却始终没有走完……如何才能把粮食运进去呀?如今城外的太平军已经把杭州城围了一个水
泄不通,而且为了防止里面的人逃跑,李秀成又建设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强大工事。面对这种无懈可击的防守,里面的清军根本无法接应,而靠胡雪岩这一千多人的华尔洋枪队去突围,那更是天方夜谭。
面对这种局面,城外的胡雪岩一时间万念俱灰、痛苦不已;而城内的王有
龄,也是望眼欲穿、不能自已。粮食就在眼前,但就是运不进来,这可叫我咋办呀?虽然胡雪岩有钱,有钱就能使“鬼推磨”,无论是之前的太平军警卫、米
店的老板、漕帮的弟子,还是洋人的雇佣军,他们都好这口儿;但是,胡雪岩
的钱对谁都管用,就是对李秀成麾下的太平军不管用。各为其主,无话可说。王有龄清楚地知道,以前不管他出什么事情,胡雪岩都会用钱替他摆平,
如今他把粮食运到杭州城外,已经是拼尽全力了,我不能再欠他人情了,要想把这些粮食运到杭州城内,只能靠我自己。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集合全城中还有力量的战士,让他们装备上最好的武器,杀出一条血路,将这些粮食运回城内。虽然王有龄下定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砸锅卖铁的决心,但是战斗的局
面,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借着黑夜的掩护,清军全力突围,虽然这些清军有必死的决心和勇气,但是奋不顾身的,始终敌不过肚子饥饿;拼死向前的,也敌不过重重封堵,没跑几步、没打几下,大家就没有力气了,如何突围成功?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黎明,突围的清军全军覆没,且无一生还。
惨败,彻底的惨败,这些粮食也彻底取不到了。
此战过后,王有龄终于知道了,杭州城气数已尽,即使有那一万石粮食,也不会燃起任何的求生欲望。
万念俱灰,真正的万念俱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虽然王有龄这边惨败了,但是胡雪岩那边依旧在积极地行动。为了把这些粮食送进杭州城,胡雪岩派遣了一名叫作秦如龙的伙计,命他混进了杭州城,去面见王有龄。
一看见胡雪岩派来的使者,王有龄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他只有感动,却没有丝毫的兴奋之情。
因为,王有龄清楚地知道,如今清军遭受惨败,杭州城已无再战之力,这些粮食肯定是运不进来了,但是胡雪岩却没有放弃,他依旧在履行自己的誓言,这份一诺千金、言而必行的精神,还是让王有龄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在面谈之后,秦如龙简短地介绍了一下胡雪岩的情况,他并且告诉王有龄,太平军已经发现他们了,这些运粮船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还望王有龄赶紧派兵,去城外运输这些粮食。
听到这话后,王有龄摇着头说道:“粮食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了,兵我也派了,只是全军覆没了。如今我杭州城,再无可战之兵,再无可守之将,而且经过上次的惨败后,太平军不日就会全力攻城,你让胡雪岩赶紧走吧……”
话音未落,王有龄就几度哽咽,眼泪也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哭吧,绝望的时候,唯有痛哭一场,才是最好的宣泄。
过了一段时间,当王有龄的心情平和后,他继续说道:“你回去吧,告诉胡雪岩,今生,我们无缘再见了,来世,我们依旧是好兄弟!”说完,王有龄交给秦如龙一样东西,紧接着,他走进自己的内堂,从此不再见客。
这件东西,就是王有龄自己的遗书。在一番艰难的险阻后,秦如龙成功跑了回来。当胡雪岩听到杭州城的情况后,也彻底绝望了;而当看见王有龄亲笔书写的遗书后,胡雪岩当即昏死了过去。
费尽千辛万苦,如今运粮归来,只差一步,就可以达成自己的誓言,难道说,这最后的一步,将成为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我经历了九死一生,难道只为见你最后一面?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一想到这些,胡雪岩也就彻底不管不顾了,他通知全军,我哪里也不去,就在这里等,我就不相信了,事情真的一点儿没有转机!这一等,胡雪岩就等了三天。殊不知,这三天,将是他人生中最痛苦不堪、最不堪回首、最心痛无比的三天……
这三天,胡雪岩天天立于船头,他望眼欲穿的看着杭州城,想看到王有龄的运输队,或者是其他地方的援军。但是,在这三天里,胡雪岩把眼睛都望穿了,他也没有看见任何好的消息;相反,他却得到了,他一生之中最惨痛的消息。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秀成率领大军开始攻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太平军终于攻破城门,且全军
杀进内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杭州城破,王有龄自杀殉国。一切都结束了……在杭州城破之时,王有龄先是吞金自杀,怕自己不死,随后又服用毒药;
还未等毒药见效,王有龄就听见城内乱成一团,他自知太平军近在咫尺,怕自己生前被辱,所以立刻悬挂三尺白绫,自缢于巡抚大堂前的桂花树上,时年五十一岁。
正如王有龄生前所料,李秀成在攻破杭州城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王有龄。李秀成要好好地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清官员,居然在外无救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坚持了这么久,而且还感召了杭州城内数十万的百姓,让他们无一人逃亡,且绝不投降。
这样一位有气节,让万民景仰的好官,是值得李秀成尊重的。后来,当李秀成看见王有龄的尸体后并没有将其碎尸万段、传首九边,而是把王有龄的尸体装入上好的棺木中,将其厚殓,并遣王有龄的亲兵五百,护
送他的棺木回到了福建老家。再后来,清廷闻讯后,给王有龄追加了“壮愍”的谥号,并在殉难地建专
祠,以慰其忠魂,还在浙江与福建为其立专祠,让后世子孙四时祭拜。如今百年过去了,王有龄的事迹,依旧不朽。要知道,面对太平军的强大的攻击,那些清朝的高级将领,他们都一车一
车地投降,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为了保全住自己的性命,妥协、退让、投降,这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王有龄却不这样做,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的混乱,他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且决不妥协。这种所谓的“死心眼儿”,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专用的称谓:气节。
《中庸》有云:“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国家政局清明,做了大官,也不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宁可杀身
成仁,也不能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王有龄,绝对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值得佩服。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jsmajunfu 441楼 2014-07-04 06:07:31
都3天了,怎么还不更新,不是烂尾楼吧
-----------------------------
不会,今天更新3篇补上。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十一章 重新寻找靠山

胡雪岩的气节

王有龄的故事介绍完了,咱们再来叙述胡雪岩。在看见杭州城破人亡后,胡雪岩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虽然他内心纵有千万不甘,他也再无回天之力,所以到了最后,胡雪岩只能翘首相望,洒泪叩拜,向杭州城祭拜了三拜。
这种祭拜,我们称为“生祭”,就是对活着的人行祭拜礼。因为胡雪岩
清楚地知道,杭州城破之时,王有龄必将殉国,且绝不苟且偷生。事实也正是如此,伴随着杭州城破,王有龄自杀殉国。十几年的生死之交,我太了解你了……回想当年,你我初次见面时,一个是虽然落魄,但绝不放弃希望的公子;
另一个是无权无势,却野心勃勃的钱庄伙计。命运让你我撞在了一起,就是让我们干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啊!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咱们一个在官场,一个在商场,同心协力,相互支援,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却把这一切都毁了。此时
此刻,一想到杭州城破人亡的场面,胡雪岩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昔日与王有龄把酒谈天、相濡以沫的岁月历历在目,而今却要阴阳两隔、永无再见,这叫他情何以堪呀。
这该死的战争!
如今的世界,虽然在王有龄的帮助下,胡雪岩还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但是没有了王有龄的形影跟随,还是让他失落不已,胡雪岩感到自己特别空虚,对于未来他也感到十分无奈。
可是事已至此,留在此地也没有用了,胡雪岩只能强忍住自己的眼泪,他下令调转船头,向宁波方向驶去。
到了宁波后,同船的人就对胡雪岩说道,如今杭州城已经没了,这些粮食也没用了,不如把它们卖了,卖给那些正在筹粮的长毛们,咱们也可以大赚特赚一笔。
一听这话,胡雪岩当时就急了,如今我这一无所有,到底是谁造成的,还不是那些该死的长毛!你还要我跟他们做生意,未来我到了九泉之下,如何去面见王有龄那不甘心的冤魂!
话虽如此,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朝廷也是允许商人与长毛做生意的,只是收取重税罢了,所以胡雪岩要是与长毛做生意,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胡雪岩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即使没有王有龄的事情,他也决不会和这些长毛一起共事的。
那么,胡雪岩为什么不跟太平军做生意呢?
在这场为期十年的太平天国战乱中,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场大清与太平天国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后究竟谁胜谁败。即使是那些消息灵通的洋鬼子们,他们也吃不准,所以在这场博弈的战斗中,洋人选择了两面讨好,两面都不得罪的做法。
虽然洋人可以这样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但是作为中国人的胡雪岩,他却不可以这样做。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外国人可以这样做,因为他们是局外人,是外国的“鬼子”;而中国人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你是局内人,哪怕你是一个心里没有国家,唯利是图的商人,你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商人尚且如此,胡雪岩更是不能左右逢源的,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大清的官员,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不管经历什么样的事情,他都只能与大清共存亡。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话虽如此,但是胡雪岩却清楚地知道,虽然这场战乱旷日持久,如今已成拉锯之势,但是太平天国肯定长不了,大清一定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胡雪岩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呢?
首先,大清已历二百多年,可谓根深蒂固、深得民心。虽然在刚入主中原时,清军杀戮甚重,也造成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但是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如今的国家已经非常安定。而在采用了汉族的科举制度后,汉人只要有本事,一样可以封侯拜相、建功立业,所以满汉的界限已经分不清了,而国家采用各种的农耕制度,广大老百姓有饭吃,也有书读,这种状况下,傻子才会去造反。
其次,与老牌清朝相比,太平军就是一个暴发户。从金田起义开始,他们就借助西方的宗教,干着推翻自己老祖宗的事情,太平军摧毁宗教,捣毁孔庙,烧毁无数经典著作,所以他们虽然是汉人造反,但是这种没有人民支持的起义,怎么可能会成功?
最近,看看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些人,最高统治洪秀全除了贪图享乐、醉生梦死外,只会“封王”,而他封的这些王,全是“三无者”,即无产阶级、无事阶级、无本事阶级;而那些有真才实学、文韬武略者,那是一个没有,即使有,也会被他们残忍地迫害的,如他们的翼王石达开。
综上所述,所以胡雪岩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太平军占领了半壁江山,但是他们就是一群流寇,那真是黑熊掰玉米,一路走一路撒,根本成不了气候,只要清军打几个大胜仗,就能瞬间平定叛乱。而只要一太平,凭自己之前干的那些事情,朝廷自然会好好地报答自己。
做生意要处处用力,但是也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看准了形势,就要果断地投资,就是赔本了也要干,以后再赚回来便是。因为这个原因,胡雪岩把所有的家当押在了清政府这边,他甚至拒绝了太平军的丰厚待遇。
俗话说,乱世出枭雄。但乱世一样可以出富商。
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乱世中成长的大富商。
殊不知,此时此刻的胡雪岩,他根本不知道,今天他的这个不经意的决定,虽然会让他损失一笔不小的钱财,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却能够救自己一命,还能让自己绝处逢生,遇见一个更大的“贵人”,一个桀骜不驯而却又赏识人才的湖南人,去和这个人一起创造更大的辉煌。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也许,这就是胡雪岩的命。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重新遇到靠山
从杭州到宁波后,因为连续不断的打击,外加一路上的风寒劳累,胡雪岩的身子一下就垮了,他彻底病倒了。这样过了数日后,没等病情痊愈,他就决定动身去上海了。因为对比这个小城市宁波,上海对于胡雪岩来说,有三个先天的优势:
第一,虽然他身边有一千华尔洋枪队,但这是需要给钱的,而在上海,胡雪岩有古应春、尤五等一帮好朋友,不仅人多势众,而且互相也能有一个照应。
第二,对比宁波,上海有他的阜康钱庄,这样取钱也比较方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海是中国“首富之区”,这里的消息比较灵通。胡雪岩需要知道清军的下一步行动——他要清楚地知道,谁将率军前来彻底收复杭州城。
不管是谁,只要他能收复杭州城,我都将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辅佐他,以告慰王有龄的在天之灵。
可见,杭州城被破,王有龄自尽,这让胡雪岩很伤心,真的很伤心。殊不知,除了伤心以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则更让他郁闷。
在援助王有龄的事情上,虽然胡雪岩最后没有成功,没有把粮食运到杭州城内,但是他完全可以问心无愧,也心安理得了。要知道,毕竟在那种情况下,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在这个只看“成绩”的社会里,别人却不这么想。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人能把“利益”完成分清楚,虽然有人能够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但是,那也是做得了一时,却做不了一世。
在杭州的时候,王有龄与胡雪岩,他们这对做官和经商的人在一起,本来就不会“一清如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现在好了,杭州城破了,王有龄死了,可以开始秋后算账了。死去的人,毕竟是“大”,朝廷除了体恤缅怀以外,也不能说什么。但是,活着的人,反正也是“小”,那就多分担一下舆论压力吧。
自从胡雪岩回到上海后,那座被攻陷的杭州城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居然传出了无数的谣言:有人说:胡雪岩私吞了王有龄的救援钱,这才导致杭州城没有援军……还有人说:胡雪岩去上海运粮,那就是在逢场作戏,见势不妙而逃,这才
是真的……更有人说:胡雪岩趁乱徇私舞弊、为非作歹,所以王有龄才惨死疆场……总之,为了诬告胡雪岩,揭发他的各种“罪行”,这些散播谣言的人,那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只恨自己词汇量不够丰富。
后来,在不断琢磨、四处打听后,胡雪岩终于明白了,这些散布谣言的主谋,是杭州城内一个特别嚣张的乡绅。他姓黄,真名不详,因为他很胖,所以大家都叫他“黄胖子”。
这个黄胖子,当年可是杭州一霸,那真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后来在王有龄的“调教”下,这个人彻底地熊了,再也没有挑起什么事端。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自从杭州城破,王有龄殉国后,这个黄胖子就投降了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的一分子,平时帮助太平军管理个百姓,维护个治安。虽然黄胖子官职不大,但他显然小人得志,拿着鸡毛当令箭,肆无忌惮了起来。对于死去的英雄王有龄,黄胖子不敢乱说话,但是那位活着的胡雪岩,他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此仇不报,更待何时!那么,对于黄胖子的这些诬告、无中生有的罪状,大清其他的百姓、官员
们,他们能够相信吗?说实话,一个字形容——悬。要知道,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视、监控录像、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全部靠
驿站跑马,或者是茶馆胡说,这种远隔千山万水的信息,本来就容易混淆视听,左右人民的基本判断,再加上百姓本就喜欢道听途说,所以胡雪岩面临的舆论压力陡升。
所以,胡雪岩纵使有千万张嘴,也无法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清楚楚,还自己一个清白。而且现在的局势是,杭州城被太平军占领,胡雪岩又在上海,他既回不去杭州,也无法当面澄清这些罪状,所以到了最后,胡雪岩除了任凭这些谣言肆虐外,没有任何办法。
当然了,这种让胡雪岩无奈而痛苦的事情,很快就被另外一件大事掩盖了。在一系列的殊死的战斗后,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的“楚军”终于收复了江西,现在他们已经攻进了浙江,不日就要收复杭州城。
而这支所谓的“楚军”是湘军的一个分支,统率他们的,叫作左宗棠。这位左宗棠,就是继王有龄之后,胡雪岩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在未来的时间里,胡雪岩将在他的帮助下,走向自己第二次事业的高峰,甚至说是巅峰!但是,胡雪岩也明白,这位左宗棠将军却是当时大清所有官员中,最难相处的一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我是湖南一匹驴

19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空前剧烈动荡的时代,这个不仅内忧外患,而且还战争频繁的帝国,正在谱写一场铁与血、信仰与自由之间的殊死较量,且在一幕接着一幕地频繁上演。
这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更是一个“出豪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1812年 11月 10日晚(清朝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凌晨寅时(三四点钟),在湖南湘阴东乡的左家塅,传来了一声震耳欲聋、直冲云霄的哭声。这一天,已经三十五岁的左观澜的第三个儿子终于呱呱落地了。
孩子出生了,那么就赶紧起名吧!根据左氏家谱排列,这个孩子属于“宗”字辈的,所以他现在只差一个名字,而为他取名字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由父亲左观澜代劳。
要知道,相对于其他名人的家庭(比如曾国藩、李鸿章),虽然左家生活也非常的清苦,但他们毕竟是一个书香世家。自《湘阴左氏家谱》记载:自国朝(大清)开始,至“宗”字二十三辈为止,左家已经出了七位举人,还有数十位秀才,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而左观澜就是一个秀才,现在正在一边读书科举,一边教书赚钱。
为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左观澜绞尽脑汁想了好一阵后,最后他默念道:“《诗》中有云:昔日时召伯巡行南国,经行宜阳时,在甘棠树下体察民情、处理政务,为不扰百姓而苫草棚居住,召伯因广施惠政,勤政爱民而深受百姓拥戴……”
今日此子哭声震天、浓眉高挑、天庭饱满、双眼炯炯有神,这是一个奇异之人呀,正好与“召伯”之事暗合,希望他未来能够自比召伯,行仁政,惠黎民,也算是对得起我左家列祖列宗了!这样吧,这个孩子就叫“左宗棠”。
左宗棠这个名字,即使过了百年,依旧没有被磨灭,依旧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辉。
可惜的是,跟其他“伟人”一样,左宗棠幼年的生活,也是极其黑暗和希望渺茫的。
公元 1817年,即嘉庆二十二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立刻席卷了华夏九州。在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黄河断流,田地全干,整个长江以北,数月来天天烈日当头,也不见一丝云彩,那真是: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伴随着这种持续的高温,中国北方的田野禾苗全部枯死,连棵野草也没有剩下,而为了求神祈雨,老百姓天天上供,玩儿命送猪头,也没有半点儿要下雨的迹象。最后,到了秋收时节,看那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整个就是一片“黄色”的海洋,除了几株不到半米高的干枯玉米外,再也没有任何作物。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为了不饿死,把所有的树皮、草根都啃光了,但是天气依旧如此,如果他们继续再待下去,唯有死路一条。于是,大批大批的北方灾民,他们开始渡江南移,希望来南方吃一顿饭,分一杯羹。
与北方相比,中国南方固然水肥草美、物产丰富,但苦于耕地面积稀少,平常只能自给自足,可是这突然出现的数十万、数百万的灾民,一下子给南方增加了十倍、百倍的人口,令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南也捉襟见肘。
刚开始的时候,湖南的那些善心之人,他们还无私奉献地供应灾民一二顿饭,但是你架不住一月、两月的时间;一万、两万、数十万的灾民呀。面对这种局面,即使你有黄金美券垫底,万贯家财支撑,也会日费千金,最后所剩无几呀。
这种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那些湖南的富人们,他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最后只能选择了关门谢客,任由这些灾民自生自灭了。在当时湖南的大街小巷中,到处挤满了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灾民,他们只能靠难得一见的、少得可怜的官府救济,和偶尔几个大户人家的善举度日,而更多的分不到救济的百姓,只能听天由命。
到了最后,在这种遍地“干柴”的局面下,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一场波及整个湖南的大规模起义,迅速发展起来。
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但是在这次战乱中,左家仅有的“遗田数十亩”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左家人口的不断增多,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了。为了养家糊口,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只能外出身兼数职挣点儿口粮,甚至靠官府救济,才能勉强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
这样的生活质量,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背景下,左宗棠的家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左宗棠三岁的时候,其祖母卒;五岁的时候,其祖父故;十一岁的时候,其长兄左宗棫病故;十五岁的时候,其母亲徐氏殒。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我是湖南一匹驴

19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空前剧烈动荡的时代,这个不仅内忧外患,而且还战争频繁的帝国,正在谱写一场铁与血、信仰与自由之间的殊死较量,且在一幕接着一幕地频繁上演。
这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更是一个“出豪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1812年 11月 10日晚(清朝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凌晨寅时(三四点钟),在湖南湘阴东乡的左家塅,传来了一声震耳欲聋、直冲云霄的哭声。这一天,已经三十五岁的左观澜的第三个儿子终于呱呱落地了。
孩子出生了,那么就赶紧起名吧!根据左氏家谱排列,这个孩子属于“宗”字辈的,所以他现在只差一个名字,而为他取名字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由父亲左观澜代劳。
要知道,相对于其他名人的家庭(比如曾国藩、李鸿章),虽然左家生活也非常的清苦,但他们毕竟是一个书香世家。自《湘阴左氏家谱》记载:自国朝(大清)开始,至“宗”字二十三辈为止,左家已经出了七位举人,还有数十位秀才,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而左观澜就是一个秀才,现在正在一边读书科举,一边教书赚钱。
为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左观澜绞尽脑汁想了好一阵后,最后他默念道:“《诗》中有云:昔日时召伯巡行南国,经行宜阳时,在甘棠树下体察民情、处理政务,为不扰百姓而苫草棚居住,召伯因广施惠政,勤政爱民而深受百姓拥戴……”
今日此子哭声震天、浓眉高挑、天庭饱满、双眼炯炯有神,这是一个奇异之人呀,正好与“召伯”之事暗合,希望他未来能够自比召伯,行仁政,惠黎民,也算是对得起我左家列祖列宗了!这样吧,这个孩子就叫“左宗棠”。
左宗棠这个名字,即使过了百年,依旧没有被磨灭,依旧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辉。
可惜的是,跟其他“伟人”一样,左宗棠幼年的生活,也是极其黑暗和希望渺茫的。
公元 1817年,即嘉庆二十二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立刻席卷了华夏九州。在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黄河断流,田地全干,整个长江以北,数月来天天烈日当头,也不见一丝云彩,那真是: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伴随着这种持续的高温,中国北方的田野禾苗全部枯死,连棵野草也没有剩下,而为了求神祈雨,老百姓天天上供,玩儿命送猪头,也没有半点儿要下雨的迹象。最后,到了秋收时节,看那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整个就是一片“黄色”的海洋,除了几株不到半米高的干枯玉米外,再也没有任何作物。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为了不饿死,把所有的树皮、草根都啃光了,但是天气依旧如此,如果他们继续再待下去,唯有死路一条。于是,大批大批的北方灾民,他们开始渡江南移,希望来南方吃一顿饭,分一杯羹。
与北方相比,中国南方固然水肥草美、物产丰富,但苦于耕地面积稀少,平常只能自给自足,可是这突然出现的数十万、数百万的灾民,一下子给南方增加了十倍、百倍的人口,令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南也捉襟见肘。
刚开始的时候,湖南的那些善心之人,他们还无私奉献地供应灾民一二顿饭,但是你架不住一月、两月的时间;一万、两万、数十万的灾民呀。面对这种局面,即使你有黄金美券垫底,万贯家财支撑,也会日费千金,最后所剩无几呀。
这种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那些湖南的富人们,他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最后只能选择了关门谢客,任由这些灾民自生自灭了。在当时湖南的大街小巷中,到处挤满了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灾民,他们只能靠难得一见的、少得可怜的官府救济,和偶尔几个大户人家的善举度日,而更多的分不到救济的百姓,只能听天由命。
到了最后,在这种遍地“干柴”的局面下,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一场波及整个湖南的大规模起义,迅速发展起来。
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但是在这次战乱中,左家仅有的“遗田数十亩”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左家人口的不断增多,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了。为了养家糊口,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只能外出身兼数职挣点儿口粮,甚至靠官府救济,才能勉强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
这样的生活质量,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背景下,左宗棠的家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左宗棠三岁的时候,其祖母卒;五岁的时候,其祖父故;十一岁的时候,其长兄左宗棫病故;十五岁的时候,其母亲徐氏殒。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家族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了筹备逝者的殡葬费和治病的医药费,左家已经欠下了几百两的银子!这笔巨款,单靠左观澜那点儿微薄收入,又如何还得起?所以每到年关的时候,左家就要忍饥挨饿,更加地窘迫。而为了能让全家踏踏实实地过个年,一到这个时候,左观澜就会拿出一个祖传的铜制脸盆,让左宗棠拿到当铺去换钱,每次典当八百文钱,等有了钱再赎回来。
咱们要知道,左宗棠当时才多大呀?当铺的柜台又是多么高呀!由于左宗棠年少身矮,所以他只能费力地伸着头、踮着脚,这样才能和柜台里的掌柜、伙计交涉。这样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实在是让大家看着忍俊不禁呀;而由于这个铜制脸盆不值钱,左宗棠家里也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所以当铺掌柜的从来都瞧不起这个穷屌丝,也没少给左宗棠白眼。
有一年新年,左宗棠又来当铺典当铜制脸盆了。这一次,当铺伙计以此盆旧为由,只肯给左宗棠五百文。面对这些黑心的商人,左宗棠不仅据理力争,甚至还大打了一场。
当然了,这是在人家的地盘,左宗棠又势单力薄,所以他被当铺的人狠狠地打了一顿。当拖着自己疲惫的身体,拿着那五百文沾满自己鲜血的铜板回家后,左宗棠对天发誓,早晚有一天,我要让这些黑心的商人血债血偿,也要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即使过了数十年,只要一想到此事,左宗棠依旧会耿耿于怀。直到他当上湘军的一名重要将领后,左宗棠这才找到了报仇的机会。他狠狠地敲了这家当铺老板的竹杠,让其拿三千两银子充公,这才出了自己心中这口郁闷不平之气。
可见,这位黑心的商人,给了幼年的左宗棠多大的心理阴影呀!以致后来,左宗棠不管看见什么样的商人都会嗤之以鼻,甚至痛恨不已。
当然了,这些让左宗棠痛恨的“商人”,貌似也包括这位胡雪岩。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晚清官场的一朵奇葩


虽然左宗棠幼年的生活很苦,但是这依旧没有阻止他努力学习,参加科举,建功立业的决心。
从三岁开始,左宗棠就开始了读书认字、书海泛舟的日子;而他四岁的时候,他就可以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在他九岁的时候,左宗棠更是可以独立成章,亲手撰写八股文章了。
对比同一时期,那位连书都背不下来,连“梁上君子”都忍不住下来痛骂其“废物、无能”的曾国藩,笔者只能说,左宗棠同学,你还真是一个读书的天才。
可惜的是,左宗棠是一位“天才”,却没有“凡人”特有的运气。
清道光六年(1826年),十四岁的左宗棠参加了当年的童试,他不负众望,并且一举夺魁,他成了一名秀才。后来,随着左宗棠亲人们的相继去世,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时候,左宗棠才参加了乡试,并且考取了举人的头衔。
要知道,这次乡试的“意外”中举,左宗棠可谓是一波三折,在第一次评选成绩的时候,左宗棠的考卷已被否决,但是在第二次复审的时候,左宗棠的考卷又被主考官“搜遗”了回来,他就这样幸运地被录取了,并且当上了湖南第十八名的举人。
好像从那以后,左宗棠的所有好运气,就全都彻底地没了……
在考取举人的第二年,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二十一岁的左宗棠踌躇满志地告别了父亲、继母与娇妻(刚刚完婚),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了湖南省城长沙,进入了这里最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他要在这里开始新的战斗。
殊不知,左宗棠进入岳麓书院第二年,即道光十四年(1834年)春,那位已经二十四岁,才刚刚获得秀才称号(比左宗棠低一级)的曾国藩,这才步履蹒跚地来到这里,成为了左宗棠的一位师弟。
左宗棠与曾国藩,这对未来改变整个中国,甚至改变整个世界的“大清帝国双子星座”,就这样戏剧性地拜读于岳麓书院里,成为这里大儒学家欧阳厚均的学生。但是很可惜,他们虽然是同校师兄弟,但是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见过一次面,也没有交流过一次,这绝对是一种遗憾。
相比于家里还有点儿资本的曾国藩,左宗棠虽然有“从学十年”的决心,无奈他家境贫寒,实在无法交付这种贵族学校的学费,所以他只从读了一年。在曾国藩刚刚入学的时候,左宗棠就被迫离开岳麓书院到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公资学校,开始了自己一段新的学习旅程。
当然了,即使左宗棠离开了岳麓书院,他还是留下了一个传奇,并且认识了一个好朋友。
左宗棠的传奇是,在一年的七次模拟考试中,左宗棠全部获得了第一名(列第一者七次),这个成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人能破。
左宗棠认识的好朋友,就是那位未来的“湘军”创始人之一、曾国藩的“第一幕僚” ——郭嵩焘。
有了这么一棵大树,左宗棠想不傍上曾国藩都难。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有出任,还得参加科举考试,进而谋取功名。对比三次考试才考中翰林的曾国藩,左宗棠虽然也很努力,但是他的运气仿佛都被乡试榨干了,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里。
1833年、1835年、1838年,左宗棠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左宗棠失败的原因很搞笑,考官们不是嫌他八股文成绩差,而是看不惯他写的字(太烂)。
这就不能怪左宗棠了,要知道,无数的事情告诉我们,写一笔好字不仅招老板喜欢,还很容易升官。毕竟上司在看公文的时候,不可能喜欢那种让人倒胃口的字。要知道,在那个电脑还没有诞生的时期,见字如见人,如果字写得不好,就算是真正的“神童”(梁启超)也没招呀。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2781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4-11 22:03:00

更新时间:2020-03-19 15:11:12

评论数:8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