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 过则不惮改:

“惮”即害怕、畏惧。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为什么要思对方的过呢?在下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觉得自己一贯正确,又怎么会去犯错呢;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即使知道自己错了,出于面子,亦会死不认错。

这就不难理解,李零先生为什么会说:“同‘不如己者’交朋友,坏处多,一是吃亏,二是丢面子”。在“不如己者”面前犯了错、有了过,是认还是不认,是改还是不改?不认不改嘛,恐怕不好;认了改了嘛,面子上则可能更过不去。敢情无论不同“不如己”者交朋友,还是“过则惮改”,均是面子惹的祸。

然而,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故,在下认为,并非所有的中国人均不习惯认错,而是其中的小人不习惯认错罢了,“小人之过也必文”(19·8),喜欢用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真正的君子,则是勇于改过的。况且,孔子亦认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有过不改,那才是更为严重的过错。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杨伯峻先生: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卽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昆X: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便难以立威,学问便难以牢固;守持忠信,守持已有的品行,不去友爱不如自己的行为;发现过错,则不要怯于改正。”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sz9981 2018-02-09 22:32:39
楼主解释一下孔子之于子贡所恶,为什么不同。
-----------------------------
子贡问:“君子亦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人。厌恶专门揭人家短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却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用礼来规范调节的人,厌恶果敢却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孔子问:“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有。厌恶剽窃他人的成绩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正直的人。”

该章主要是师生间的分享,如果硬要说有所不同,子贡比较清高,且喜欢方人。正因为这样性格,下意识便不喜欢他人亦如他这样。就像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往往不大喜欢他人亦犹豫不决吧。另外,孔子较之子贡,所恶的面可能更广些,子贡的,则更具体点。

也不知对否。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还在加班中,看来今天不能继续了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sz9981 2018-02-11 15:53:56
孔子与子贡之恶,是有君子与小人之别的。
-----------------------------
那么谁是君子,谁又是小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又是什么?愿闻其详。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0109(上) 德”,中国古代版的方法论


在正式开趴1· 9章之前,先来说说“德”这个《论语》中颇为重要的概念、它与“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因为在现代汉语中,“道德”通常被视作一个概念,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然而,在古代,“德”与“道”,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概念。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 德之义

何谓“德”?管仲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三国时候的王弼在注释《老子》时,则进一步指出:“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南宋理学家朱熹亦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可见“德”有“得”之义。

《论语》中同样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2· 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27)、“乡愿,德之贼也”(17·1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7·14);由此可知,在孔子的眼里,“忠”“信”“中庸”等,均属“德”的范畴;“乡愿”“道听途说”等,则属于无德的范畴。由此亦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德”不仅包含有今天普遍认为品行,而且包含有正确思维方式,即我们所称的智慧。因为一个人无论是拥有“中庸”这样的“至德”,还是“道听途说”这样的“德之弃”,其折射出来的,不仅是该人的品行,还有智慧。

有鉴于此,《论语》中的“德”,可定义为“人们改造事物的正确方法”;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德”类似于“方法论”,且与“道”一样,自带有“正方向”。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 道与德

尽管“德”与“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联系十分紧密。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便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生长万物,“德”则养育万物;孔子亦说“志于道”而“据于德”。

不妨打个比喻,有甲、乙两地,乙为风景名胜区,但由于甲、已之间正式线路尚未开通;故,对于甲地之人,虽然很想去乙地游玩,奈何小路比较险阻,去的人自然便少。然而,正式的线路开通后,从理论上讲,甲地之人,人人都可以去了,但不见得人人便必去乙地游玩,比如有些人压根就不想去。即便同时去乙地的人,其速度不尽相同,有的人步行,有的人骑自行、摩托,有的人则开着小车;自然,其到达的时间亦会不一样。在这个比喻中,甲、乙之间是否开通正式线路,便属有没有“道”的问题;而正式线路开通了,想不想去、又选择何种方式去,便属有没有“德”的问题。

这就不难理解,孔子虽然认为,“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但亦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8·13)。也就是说,即便天下有道,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的劳动,改变“贫且贱”的面貌,即便“执鞭之士”,亦能“富而可求也”(7·12);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劳动者,均能求得富贵。若是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如慵懒散等;那么这种人便属缺德,依然会被孔子以为“耻”。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0109(下) “慎终追远”与“薄养厚葬”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便可就“慎终追远”是否属于“德”的范畴、又为何可以使“民德归厚矣”等问题展开一些探讨,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慎终追远”。杨伯峻先生在解读本章时,将“慎终”与“追远”用“,”隔开,这是很有道理的。顺其思路,在下一分开为大家介绍之。

● 慎终

“慎”,《说文》“谨也”,谨慎、慎重;“终”,《说文》“ 丝也”,将丝线扎紧,象征结束,引申为终点、结果。“慎重”,即谨慎结果。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7·10)。孔子之所以要说“临事而惧”,其旨在希望世人不要仅凭感情或意气行事。这样,容易冲动鲁莽,造成“冯河暴虎”的后果。“慎终”亦是如此:行事前,谨慎结果,便可为自己预留下思考的时间:此事是否可做、怎么做才能更好,以免只是一时兴起或是头脑发热,便仓促决定,造成胎死腹中或是事与愿违。

● 追远

“追”,追求;“远”,长远。“追远”,即追求长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孔子之所以要说“远虑”,其旨在希望世人不要目光短视而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长远的打算与规划。这样,便不能防患于未然,甚至有可能会死于安乐。“追远”亦是如此:追求长远的利益,以免仅顾眼前的利益,造成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慎终追远”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百度百科中所释的:“人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不过,有意思的是,百度汉语中却将“慎终追远”释为“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杨伯峻先生和大多数注家,所遵从的传统注解,亦是如此,如伯峻先生的译文便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这和百度汉语中的解释大同小异;当然,也有小部分注家,如南怀瑾与何新先生,他们认为“慎终追远”应是“谨慎结果、追求长远”之义。那么,到底是哪种解释更正确些呢?我们先不妨来看看下一句:“民德归厚矣”。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 重民主张

由于“德”包含着人的品行与智慧,那么“民德”自然可以理解为“民众的品行和智慧”,犹如社会风气。“厚”,淳朴、厚道。

孔子虽然没有明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但从其言行来看,孔子是赞成这种主张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7·12)”,在孔子的心中,并没有地位上的贵贱,而只有学问上的高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5),从这一的志向来看,其亲民思想更是可见一斑。孔子所敬重、推崇圣王亦无一不是重民:如尧“唯天则之”(8·19),效法于天,天生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又如舜与禹“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禅位而得,又禅位而去,并未将权力之公器私用。尧、舜、禹,从本质上来讲,仍是民,只不过是万民之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罢了;且如果“四海困穷”,则“天禄永终”(20·1)。

当然,孔子亦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按照钱穆先生所译“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便是明显愚民吗?然而,该章只需换一种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可理解成“如果民众听从差使、劳役,那就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果民众不听从差使,那就对其教化,启其心智”,如此理解,显然更符合孔子“使民如承大祭”(12·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20·2)等重民主张。

故,自己也就大胆推测,曾子很有可能秉承了老师的这样一种思想:如果所有人,尤其是统治阶层能够谨慎结果、追求长远,社会风气便会归于淳朴厚道。至于1·9章的传统解读,则不禁让在下想起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先生。我曾在开篇便提到过他,现在再正式地提一提。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 黑格尔先生

他认为孔子是“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其学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没有一点思辨的东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哲学史讲演录》)。尽管黑格尔所说是孔子而非曾子;不过平心而论,1·9章如照此解读,的确是既无逻辑,亦无深度,且容易歧义。因为如果社会风气醇厚的充分条件便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那么是否意味着父母生前,即使薄养,亦无关系。

贫寒人家,为了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其儿女可硬着头皮对父母说,并非是我们做子女的,有意亏待二老的衣食住行,而是想为二老积攒些棺材本,以免将来社会舆论到处戳着我们脊梁骨,骂自己是不孝子孙。有钱人家,亦可通过“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一事,赚足孝心:不论父母生前是否尽孝,只需将后事办得隆重、悲戚,照样可以为自己博得一个孝顺美名。

敢情“薄养厚葬”的陋习便是由此而来。倘若再结合“丧,与其易也宁戚”(3·4)来“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则更简单:只需在父母死后哭得死去活来,然后时不时地“追远”、追思下祖先,便可“民德归厚”。我想,“孝”若真是如此,只是用来做给别人看的,又何必呢。

故,在下从何新和南怀瑾先生的解读:谨慎结果、追求长远,社会风气便会归于淳朴厚道。因为该解读,既可使本章富有逻辑,又可使本章饱含深度:世间几乎所有的纷争,均来自非理性因素,或感情、意气用事,或目光短视、追求眼前的利益。如果大家都能“谨慎结果、追求久远”,理性行事,那么世间的纷争将会大大减少,社会风气自然可以归厚。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杨伯峻先生所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昆X所译】
曾子说:“谨慎结果、追求长远,社会风气便会归于淳朴厚道。”

两者区别,楼上已说得比较详尽,便不再赘言。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0110 跟孔子学习情报工作

情报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地上情报和地下情报。地下情报的获取自不消说,只需看看《潜伏》《风筝》《父亲的身份》《永不消逝的电波》这类谍战片,便可一目了然;它具有隐蔽性,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才能获得。相对于地下情报,地上情报则相对公开得多;不过,它亦非随随便便就能获取的,同样需要一些正确的方法才行。这里便借子禽与子贡的对话,来看看孔子是如何正确收集地上情报的。首先,我们来介绍下子禽与子贡。

子禽与子贡

子禽,姓陈名亢,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他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明代学者顾龙裳《公堂清燕》诗中,有“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便是写陈亢在卫国当官的时候,专施德化不用刑罚、公堂抚琴、无为而治的情景。若此诗属实,子禽应为卫臣,这倒符合子禽问伯鱼的身份。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孔子的弟子。子贡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门中最富有的弟子之一。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夫子:古代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本章指孔子。
是: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中的“是”,代词,此、这。
邦:邦国,诸侯的封地。
闻其政:知晓该国的政事。
求之与?抑与之与:是打听而得,还是人家主动告之。

●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温和。
良:良善。
恭:恭敬。
俭:节俭。
让:谦让。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之求之: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方式方法。
其诸:副词,大概、可能。

由上,大家既可知晓孔子的五种美德;亦可向孔子学习应该如何向他人咨询、请教,以便在自然而然之中,获取情报;可谓“闻一而知二”吧。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杨伯峻先生所译所译】
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昆X所译】
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国,必知晓该国的政事,这是自己打听而得还是人家主动告之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依靠温和、良善、恭敬、节俭、谦让这五种美德自然得来的。夫子闻政的方式方法,大概与他人地刻意谋求,有所不同吧!”

这两者差别不大,表述上略有不同,再则便是句末的符号,伯峻先生用的是“?”而我用的是“!”。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0111 “不改父道”不是退婴的病根


一个人尽不尽孝,关乎孝道;一个人如何尽孝,关乎孝德。《论语》1·11章讲的是孝德。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志:志向。行:行为。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数字“三”,在数学家的眼中,不会有争议,三就是三;然而在古人的眼里,“三”往往还与“多”有着不解之缘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写道:“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用于数的单独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还有三,三的意思实际上是多一个。”“三” 代表“多”的原始意义和观念,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这点从汉字的造字法,便可见一斑。如:三“人”为“众”、三“水”为“淼”、三“木”成“森”、三“石”成“磊”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亦有不少诗句中的“三”代表多的含义。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杜甫《示宗武诗》)、“书功笔秃三千管,领节门排十六双。”(杜牧《寄唐州李尚书诗》))等。故,本句的“三年”,不一定特指三年,而是有可能泛指长期。

“无改于父之道”,即子女沿着父辈开创的正确道路矢志不渝地前进。南怀瑾先生说:“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鲁迅先生亦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下以为,两位先生是多虑了。因为父母行为不端,便属无道。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换而言之,天下无道,丘与易之,“易”便是“改”;同理,如果父母无道,做子女的亦需重新易道。唯有此,才能匡扶父母的过失,才能像闵子骞那样“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11·5),让世人逐渐淡忘其父母兄弟的过失。况且,孔子只是叫子女不改父道,并不限定子女在其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因此亦便不存在所谓的“退婴之说”。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杨伯峻先生所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昆X所译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其父亲在世时,要看他的志向;其父亲去世后,则要看他的行为;若此人能够长期不改其父道,便可算是尽孝了。”

伯峻先生在解释本章时,特地对“道”做出解释,认为“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其实,在孔子的眼中“道”便是指人们改造事物、改变状态的正确途径,本身自带有“正方向”,不然也就不存在“无道”一说了。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班回家。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昆X 2018-02-12 20:11:50
● 重民主张
由于“德”包含着人的品行与智慧,那么“民德”自然可以理解为“民众的品行和智慧”,犹如社会风气。“厚”,淳朴、厚道。
孔子虽然没有明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但从其言行来看,孔子是赞成这种主张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7·12)”,在孔子的心中,并没有地位上的贵贱,而只有学问上的高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5),从这......
-----------------------------
@大米大大米米大面 2018-02-12 20:59:30
这个是民主吗
楼主说的是重民,的主张,对吧
我感觉啊,这里的这个两个之
是这样的
我感觉
楼主觉得呢
你看啊
民,其实可能指少数的
也就是少数的在使
然后呢
不可使
就是多数了
就得管管了
重在一个管理
不过呢
还能从实际中找到方法加以利用
对吧
我是这么说说啊
呵呵
-----------------------------
为什么会认为多数人不可使哦,好像从古至今正儿八经的刁民没有一个,有那么几个刁民,大多还是被逼无奈。应该来说,我们这个民族,其和谐基因还是占大多数的。不过有些君主的管理欲确实有那么点强,否则孔子也不会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楼主:昆X  时间:2019-01-04 23:48:00
@wangmian23 2018-02-13 12:40:45
哇哇哇哇,哥们儿,你真励志。我跟你一样,也喜欢读书,《论语》也读了好多遍,却没有想到要跟你一样的解读它。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还有,我跟你一样的是,我们身体大致相同啊。交个盆友吧,能留下你的QQ或微信呢?谢谢。
-----------------------------
好滴,103280275.

楼主:昆X

字数:8869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2-07 06:50:52

更新时间:2019-01-04 23:48:00

评论数:3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