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从古人的名字号看两位高崇文的“三不同”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十
本节提示:这一节是带着问题学的笔记。什么问题?唐朝有“墓碣铭”和“神道碑”均刻录高崇文的身世及其家人姓名。可是,两碑上的高崇文,除了名字相同外,父亲、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妻子的姓也不同:
“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郢,高崇文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年庚辰(800年)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十九年甲申(804)八月初二日辰時生子名承業;
“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其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
鉴于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父亲名不同,妻子姓不同,儿子名不同,我认为两碑铭上的高崇文不是一个人。可是,有人说是一个人,而且硬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不是高郢是高行晖。对此,我看了以高崇文为始祖的皈仙派沿袭几百年的皈仙谱,记载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于是,我提出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与墓碣铭上的高崇文不是一个人。理由是:两人的父亲、妻子、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妻子的姓也不同。所以,不能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
于是,有人避开其父、其妻,只说其子名字不同的理由:“至于《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记载崇文三子名不是常见的承简、承明、承恭,并不奇怪。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崇文有三子和其他材料不矛盾。”
我对这“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的理由为什么只适用于高崇文的三个儿子,不适用于高崇文的父亲和高崇文的妻子?两三个名难道连姓都改吗?如高崇文的妻子姓蔡又姓董?这是不是唯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理由”?无法理解。为此,我学习了古代人名的相关知识——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上述可知:古人有名、字、号。“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的提法不确切,作为研究来讲,将名、字、号统称为“名”是不科学的。而且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为自取,称自号。常识告诉我们:谱名及碑刻之名,必须用名或字,没有单独用号的。那么,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父亲、儿子的名字完全不同,甚至于妻子的姓也不同。有如此写碑铭文的吗?叙述碑主其它史迹的文字可能会写错,可是他的父亲、妻子、儿子的姓名是不会写错的。用“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的理由来解释父亲、妻子、儿子的名字都不同的高崇文是一个人,实在是是没有说服力的!
2016.6.20发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修谱实行主编负责制很好
高致贤
我将《为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发给路加宗亲。其中提到利不利于挂“大通谱”的问题。他在复信中明确表示:“各地修谱,实行该谱主编负责制,由地方决定。总谱编委会不干预其决定。”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是由路加花多年心血研究,并担纲主编出版的一部带有全国性的高氏族谱,为高姓族人寻根问祖提供了较多较全的史料,方便各地族人编修本支系族谱时查找史料。但“大通谱”只能是高氏族谱中的一个总纲,不可能包括国内外各支系族谱的详细内容。所以,各地方、各支系也还要编修本地方本支系内容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族谱。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呢,大通谱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收集很多高氏老谱、进行民间采访、借鉴其他姓氏的优秀谱牒,还要对照研究相关历史古籍,从中发掘、筛选出有用的题材编籑而成。这样一项,由一个编委会组织一个较大的写、编、校班子和众多收集、整理、提供素材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浩繁过程,绝不是高路加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如此鸿篇巨著,错漏难免,也不是金科玉律。各地修谱也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如果发现其中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在求证查实的前提下勇于纠正,提供大通谱编委处理。这才是对宗族历史负责。所以,各地各支系修谱挂不挂大通谱?由地方决定,大通谱编委不干预其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有人指手画脚,那是其个人修养问题!
另外,大通谱编委是编修大通谱的工作班子,与各地修谱的编委会之间可以进行业务交流,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使是由国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学术团体,也没有设立被领导的下属机构的权利。所以,这个答复也是合法的。
2016.元.6.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跳出“怪圈”看高崇文的先世
高致贤
近来,因为我写了《高崇文的父亲怎么会是高行晖?》引起一番讨论,使我受益匪浅、获教多多!这里,除了感谢参与讨论和关心讨论的读者外,还要向大家汇报一点心得。反思这次讨论,我发觉误入了某种怪圈:有人认为古代的高崇文只有皈仙派始祖这一个,就把其他支系的高崇文的先世牵移到皈仙派始祖高崇文的世系中来讨论,虽然各有依据,但因偷换前提,造成争论不休。如不跳出这个“怪圈”,照此讨论下去,只会越讨论越复杂。
其实,同姓人中的同名人很多,仅我所知,古代高崇文就不止皈仙派的始祖一人,仅《中华高姓大通谱.泉溪支谱》上就有三个: 第一个是第45世的高崇文,其父高偘。第二个是48氏高崇文,即是皈仙派始祖,其父高郢;第三个是71世高崇文,泉溪8世,其父高陞。还有安徽万贵支谱中的高崇文,其父高熹;神道碑的高崇文,其父高行晖。
同支系中的同辈人的同名人更多。我们明兴公支系2005年修的族谱中,入谱的致君、致国、致华等的同名很多。与我同名的就有9个。仅明兴公的裔孙中就有那么多同名的,何况崇文公的名字在全国高姓族中找?2012年的华夏高氏北京会议 台上就有一个北大的老教授高崇文。因为高崇文这个名字好,在“古人三个名字是常态”的时代,谁的三个名字中有高崇文,后人就会选高崇文这个名字入谱。古代的高崇文不止一个。但是多人同名不同父,一人多子不同名,正如民间所言:同姓不同宗,各有各的老祖宗,各有自己的家谱,家谱不会把父子关系写错,两代同名的偶尔会有,如果要把前述几位高崇文的父亲名字统一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那真是荒唐至极了!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上就有4个高峰,全国还有多少高峰呢?他们的父亲绝对不是一个人。也许有人说:神道碑上高崇文的史迹为何与皈仙派始祖高崇文的差不多?傍名人。皈仙派始祖高崇文的光辉事迹广泛传播,移花接木还难吗?成百上千年后,说不定大通谱编委中某个高峰的史迹也会被移植到其他高峰名下!所以“神道碑”上那个与皈仙派始祖高崇文的老子、妻子、儿子的名字均不同的高崇文绝不是皈仙派始祖高崇文!为此,我认为——
各支系老谱中的高崇文就是各支系的高崇文,不要牵强附会的认为所有老谱中的高崇文都是一个人。没有必要去争论某个高崇文父亲是谁!要尊重各个支系的老谱记载,不能随意更改。宋代就收入御制谱的千年皈仙老谱更应受到族人尊重!
2016.2.1.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怪圈”是怎样形成的?
高致贤
拙作《跳出“怪圈”看高崇文的先世》受到很多宗亲关注,请让我在此首先表示感谢!有朋友问:“那怪圈是怎样形成的?”对此谈谈个人理解,权作回复。
生活中的怪圈很多,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谈拙作中提到的怪圈。此怪圈来自《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的总世系表(简称总世系表)。该表从得姓始祖高傒开始,一代一代延续下来。这作为修谱的体例是不错的,花费精力不少。问题出在有人以此作为“铁律”,将它作为一把标尺去量高姓全族各支系族谱的世系表,老谱新谱一齐量:老谱不符合它就视为错;新谱不按它修也不行!有点文革中那“全国只有一种思想”的一言堂味道!
中华高姓几千万人,N多大小支系有族谱。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谱至 下几千年,地域千万里,几个人或少数人几年十几年怎么能够把众多族谱统一?据说总世系表是以《高行晖墓志》《高冏墓志》《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等“三碑铭”为主拟定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太苍白了!即使以正史为依据,哪一部正史能够收全中华高姓所有族谱?即使二十四史通读,也找不全高姓所有族谱的世系表!中国上千姓,史书不可能也无必要收全各个姓氏的所有族谱!用总世系表作为标尺来衡量所有高姓族谱世系表的正误,认为高姓只有一个高崇文,其父高郢不符合大通谱的总世系表,就认为是错的。这就形成“怪圈”。有人坚持用它作为标尺来衡量所有高姓族谱世系表,这就是自己制造圈套自己钻,钻进去就跳不出来,所以称之为“怪圈”。
匆匆此复,仅供参考,万望不吝赐教!
2016.2.4.于深圳
附:2020年6月23日我再次发表《跳出“怪圈”看高崇文的先世》这篇文章,90多岁的高利达公在 qq上的评论。
高氏是大家族,全国国各地都有,同姓同名的一定会有。同意致贤亲文中所说:“各地、各支系老谱中的高崇文就是各支系的高崇文,不要牵强附会的认为所有老谱中的高崇文都是一个人。没有必要去争论某个高崇文父亲是谁!要尊重各个支系的老谱记载,不能随意更改。宋代就收入御制谱的千年皈仙老谱更应受到族人尊重!”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修谱大家谈之二 Q友精彩评论荟萃集之41
高致贤集
高公仆.赣.吉安 : 皈仙谱一贯尊南平王高崇文为一世祖,江西道吉安府吉水双村为皈仙发源地;现在我们续编皈仙谱就是要让御制谱公布于众,以正视听;接受检验。古云:当局者迷、傍观者清。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论。我认为:不可因我们皈仙谱不挂大通谱就急于分歧。有探讨争论才能明是非、达共识,利团结。抛弃皈仙宗谱去修崇文公后裔分谱,只能是有叶无枝、有杆无根。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公仆.赣.吉安 : 希望有的人三思。
高庆礼 山东淄博 : 值得深思,挂与不挂是宗亲事情,可以倡导,团结、理解,共识。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庆礼 山东淄博 : 照理应该怎样,可是有的人就不这样,不知什么迷了心窍。
高小明 : 我,的看法是:老谱记载也非完全正确,在先世世系上有攀附的现象很正常,受修谱时特定历史条件和资源馈乏的影响。现在修谱,必须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对老谱实行论证,是科学的。不能无根据否定老谱,也不是象某些宗亲那样否定大通谱。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小明 : 老谱、新谱都不能否定,也否定不了。只能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加以修改,使其逐步臻于完善。大通谱也不是十全十美、一成不变的。讨论其中某个问题,绝不等于否定大通谱,连宪法到了一定的时候都可以讨论,何况大通谱?
高小明 : 皈仙谱的研究价值也是得到路加教授的肯定的,但其内容只包含崇文公的儿子承简公支系。现在家协等宗亲准备编修的是崇文公支系谱,包含承明、承业、承恭,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对于其中分歧完全可以全部留存谱中,待后人研究。大家应积极提供资料,论证观点,支持正能量,而不是什么“否定”和“巩固”,“否定”和“巩固”都必须拿出经得起考证的依据,注明出处。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小明 : 要的是证据说明,不是某人说了算。
湖北高大海 : 南平王高崇文公有几个?他的父亲有几个,吉安的皈仙谱写的不好吗?请学下梦受三问。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崇文公的同名人比较多,但是,皈仙派始祖的崇文公只有一个。
老树皮 : 高家高层?这话听起来怎么有点别扭。咱们高家现在也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分了阶级?什么时候分的?是国家级的红头文件还是国际级的蓝头文件?这些文件是谁起草的?又是谁决定通过的?合不合国法?
本来高家近几年都有点乱,弄的大家心里跟猫抓似的。同心同德,一心为祖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本该各自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各自开展自我批评,求大同存小异,通过双方不懈努力破镜重圆,握手言和,才能团结一心发扬光大高氏的优良传统。可是说归说,干归干,尽管好事者从中斡旋,费尽周折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此话有点糙,但很现实) 。面对当前不和的严峻形势,我们这些旁观者看的出了一身冷汗又一身冷汗,心里有些没底发怵,甚至不敢喘一口粗气,生怕偏向某一方而得罪另一方。
我认为在高姓这个一千七百万的大家族里,目前只有为高姓贡献的功臣,没有高高在上的草班组织封建朝廷。谁给高家服务了,大家待见谁,喜欢谁,谁要是自命不凡装高层,脱离高姓大家族,大家不买谁的帐。
贵州高致贤 回复 老树皮 : 派性使人戴上有色眼镜看问题,不讲道理,只看对于本派的态度,弄得我们这些无党无派的人无所适从。看到不对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讲点道理,有人就用派性尺碼来衡量,把我们视为蝙蝠,两面都恨你!这种文革遗风只会增强派性,不利于解决问题。
老树皮 : 路加教授为了高姓的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不惜时间精力,走万里路几乎全方位搜集资料,这是高姓的骄傲,这种默默无闻的工作作风是可贵的,但是我们也要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下,不管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是他自己甘心情愿的,这跟志超会长出钱组建高姓组织一样,也是他的一种自觉行动,他俩的可贵之处就是没有人逼迫他们这样干或那样干,可是他们不但自觉干了,而且干的很漂亮。
宗亲们,不要为一个区区草班组织(民间组织) 再闹个你死我活了。我想尽快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话扔到太平洋里吧。闹腾的越欢,人丢的越大,神马都是浮云,唯有不争名利为高家办实事才是硬道理!
贵州高致贤 回复 老树皮 : 宗亲说得好,讨论问题,不是争输赢,是为了搞清是非,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伤和气。
情相连 : 崇文公的父亲是谁?相关资料没有一致说法,不要自认正确就对他人持有观点进行人身攻击,是要科学态度探讨,或许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情相连 : 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我喜欢这样讨论。我作为崇文公后裔谈点看法,吉安写皈仙谱一贯尊南平王高崇文为一世祖,江西吉安府吉水双村为皈仙发源地;现在他们续编皈仙谱就是要让御制谱公布于众,以正视听;这种民间文化活动,只要不违法,不须任何人管,有些人不要多管事。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如何看待高氏“三碑铭”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十一
题解:什么叫“三碑铭”?在学习交流中,有人谈到:
总世系表中崇文先世是根据《高行晖墓志》、《高冏墓志》和《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三碑铭互相印证编制的。
由此可知三碑铭就是《高行晖墓志》、《高冏墓志》和《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此三碑的铭文。到底此三碑铭是怎么说的?我们先来看看此三碑的原文(附后)吧。
一是高崇文的神道碑的内容,我在上一节(从古人的名字号看两位高崇文的“三不同”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十)已经做过专门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请看上一节。
二是《高行晖墓志》这里有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是来自:高氏家谱网 → 高氏文化 → 高氏文墨 → 高氏墓志铭的《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高行晖墓志》(见附一)中,只字没有提到高崇文,这怎能作为高崇文先世的依据呢?
第二种版本是由高广伟提供的《唐代高行晖墓志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见附二)》。文中虽有“嗣子崇文,承公志业,缵公基绪,探黄石之秘术,得玄女之灵符,孝乃克家,忠以奉国”之语,但与皈仙派的高崇文联系不多。
两种版本比较,第一种版本有碑刻出土时间、碑刻大小、文字多少等具体记载,比第二种有说服力。不过既然出现两种版本,那就只有存疑待考,不能以某一种定论。大通谱总世系表只以第二种作为编制依据,说服乏力。
三是《唐代高冏墓志唐故海州司仓高君墓志铭》(见付三)高广伟提供。文中只字没有提到高崇文,以此作为皈仙派的高崇文的先世世系表的编制依据,令人费解!
这里作为学习作业上交,恳请宗亲批评,万望专家不吝赐教!
注:“高行晖墓志”两种和《高冏墓志》于后供参考、对照。“高崇文神道碑”前面说过,就不附了。
本次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从2016年4月29日开始,到今天:2016年6月25日笔记发表结束,陆陆续续发表了11篇20000多字的作业笔记,偷师学艺,读了宗亲们的很多教材,并得到宗亲们的关怀和指导,这里一并致谢了!
2016.6.25.发于深圳
附一:本文来自:高氏家谱网 → 高氏文化 → 高氏文墨 → 高氏墓志铭
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高行晖墓志
1965年出土于今宋庄镇大庞村东口外公路北侧,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一盒,汉白玉制。志盖横纵皆93厘米,四边线刻十二生肖像,内纵刻玉柱体篆书题额四行,行三字,为:“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志底横纵均91厘米,正面纵刻小楷志文三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首题为:“唐故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文曰:
“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
“摄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郑宗经纂。”
“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箫祜书。”
“天之道刚柔相生,以档文化,而百物遂焉。人之道功德相承,以紹洪绪,而五福绥焉。动以乘时,息以弘庆。高氏,出于炎帝,自四岳至太公望,其奉姓吕。自太公至敬仲,以父字为族曰高。敬仲十代孙洪,光武时察孝廉,孝明时为渤海太守,乃系望族。洪十代孙孙隐,晋末避地幽州,为玄菟太守,爱处子孙。隐以雅致沉静,广怀远,唯名系郡中而志逸林下。积德垂裕,生北燕司空汶阳候庆。庆五代孙普,武兴王、豫州刺史、太宰,祥于齐使。太宰六代而生尚书,冠冕蝉联,功德代袭,明于传谱,不能备书。”
“公名行晖,字行晖,本郡之潞县人也。曾王父道,镇军大将军、试殿中监。王父艺,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上柱国。父夔,朝请郎、试梁州司马、赠梁州都督、芳猷盛绩,无代无之。”
“公独以清德嗣大功,以福履钟后裔,蕴枰不耀,凝和自持,贞素合于道真,立诚荐处体要。自成童以及弱冠,心志不离。错综群言,赅祥百氏……”
(本文转载通州旅游网)[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7 17:18:11编辑过]
附二:唐代高行晖墓志

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

唐故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

摄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郑宗经纂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萧祜书

天之道,刚柔相生,以播元化,而百物遂焉;人之道,功德相承,以绍洪绪,而五福绥焉。动以乘时,息以弘庆。高氏出于炎帝,自四岳至太公,从其封姓曰吕。自太公至敬仲,以父字为族曰高。敬仲十代孙洪,光武时举孝廉,孝明时为渤海太守。乃系族望。洪十代孙隐,晋末避地幽州,为玄菟太守。爰处子孙。隐以雅志沉静,旷怀疏远,虽名系郡中,而志逸林下,积德垂裕,生北燕司空汶阳侯庆。庆五代孙普,武兴王、豫州刺史、太宰,详于齐史。太宰六代而生尚书。冠冕蝉联,勋德代袭,明于传谱,不能备书。

公名行晖,字行晖,本郡之潞县人也。曾王父道,镇军大将军、试殿中监;王父艺,朝散大大、试汴州长史、上柱国;父夔,朝请郎、试粱州司马、赠梁州都督;芳猷盛绩,无代无之。公独以清德嗣大功,以福履锺后裔。蕴粹不曜,凝和自持。贞素合于道真,立诚存乎体要。自成童以及弱冠,心志不尤,错综群言,赅详百氏。于礼义,敦恪慎之敬,利用叶中;于政埋,敷惠爱之仁,辫析不惑;于节行,秉直谅之操,执心孝慈。其所探赜,皆提其纲目,举其梗概。不搜章摘句以汩其性,不拘理执谊以蔽其心。明乎变通,无所凝滞。天宝季年,四方大同,万邦高庶,公乃酌损益之自,穷否泰所因,置心韬钤,俟膺时用。无何,祸生于宠,虏犯王畿,銮辂次于巴庸,戎马饮于河洛。公才实济代,道可经邦,辟书交于丘园,轩冕驰于邑里。起家拜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仍加金印紫绶。恩深赐盖,礼重题舆。播歌谣于海沂,息涂炭于冀土。类公之政,无以尚焉。呜呼!顿逸足于修途,屈长算于短晷。以乾元二年十二月二日寝疾,终于怀之官舍,享龄六十九。

夫人汝南袁氏,淑哲光乎妇道,令懿归于德门。执组训以备劳,采苹藻以洁祭。作范中壶,仪刑外姻。以大历元年七月廿九日终于幽州平朔里之私第,享龄七十二。

夫才生于代而道屈于时,命也;德修于身而庆垂于后,理也。嗣子崇文,承公志业,缵公基绪,探黄石之秘术,得玄女之灵符,孝乃克家,忠以奉国。自台丞亚相,再为尚书,一为司空,三拥旄钺,析珪受豚,封茅裂土,名芳竹帛,功勒鼎彝。干祸乱以机权,镇风俗以易简。封食斯重,孝敬自中。遂灼元龟,筮灵蓍,日辰叶兆,窀穸方启。以元和二年岁在丁亥十一月朔日甲申归祔于潞县高义乡庞村之原。封树合礼,晗禭称家,丰不逾制,俭而中度。外备哀荣之道,内尽人子之心。既而孝通于明神,情感于君上。先期五月,制命褒荣。其诏曰:委珠提剑,追祟喉舌之司;象服鱼轩,永贲松楸之穸。赠府君以户部尚书,夫人以汝南郡太夫人。仍敕王人护事,本部备礼,太府赙帛,司常具仪。玄潭及于漏泉,天光照于重壤。惟国家孝理,以弘令典;惟南平孝心,以昭令名。

自禹作司空,四岳佐理,代著勋伐,继登侯王。公九代祖为司空,今南平王复为司空。君子谓高氏能世其官,忠孝之至也。以小子获参府事,久迹词林,俾书松铭之诚,以虞陵谷之变。敢扬休烈,无媿直词。铭曰:
幽陵之阳,松柏苍苍。岭属岗联,龙盘凤翔。势拔坤元,气凌混茫。爰卜佳城,肇启玄堂。宅幽以宁,庆祚新皇。惟公贞懿,庆祚斯至。克生元臣,承家守嗣。干不庭方,激忠以义。制胜行权,全师用智。袄沴既涤,君臣乃位。帝赠尚书,地官之仪。载锡司空,绥章淑旂。玉节金铙,作镇坤维。董戎以威,阜俗以慈。百禄是跻,百斤攸宜。蒸蒸孝思,载感霜露。乃乩卜筮,重营封树。奠祀有秩,衣衾有数。礼物惟错,日时合度。令德伊何,流芳来祚。

附三:唐代高冏墓志

唐故海州司仓高君墓志铭

公讳冏,字孝明,渤海蓧人也。若夫疏爵分畴,营丘表兴王之德;因字命氏,天齐著上相之功。垂裕无疆,通贤接武,余庆不已,人英代及。派流师以皇极,鸿澜盛于乐推。固以凝绩图,腾芳缃史。曾祖归义,家承阀阅,禀气英灵,允武允文,多材多艺,魏龙骧将军、中散大夫、西征大都督、河州诸军事、河州刺史;分麾阃外,褰帷方牧,韬戈导德,委质策功,赠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司徒公,谥曰孝贞,礼也。祖普,利见大人,连枝霄极,栋干雄杰,沉机清晤。齐给事、侍中、武卫大将军、河阳道行台尚书、豫州刺史、左仆射、特进、尚书令、司空公、司徒公、武兴郡王;运属泰终,时逢革命,不从夏癸,遂祖商箕,去齐北辞,入周西仕,降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赠永郢(高致贤注:这里的“郢”不是人名)豫三州刺史。父瑗,地居杞宋,器洽珪璋,早附翼鳞,夙腰青紫。隋左亲侍、渭州鄣县令、木工监、朝请大夫、涪陵郡通守;每于抚莅,必协所宜,妙体随时,达于从政。公门唯将相,器谐文武,安排乐道,造次必仁,高尚福谦,遂安卑位。自皇朝初,武德五年已来,历任东楚州之山阳,西楚州之盱眙,邓州之新城,□州之宜禄,黄州之麻城等五县丞,又除云骑、飞骑二尉。永徽三年,转任海州司仓。

公风素俭约,至性恩慈。在疚之年,过毁沉痼;摄官之日,好拯殷忧。春秋六十有一,以永徽四年岁次癸丑五月辛亥朔十日庚申,卒于海州之公第。权殡于海州朐山里。息同轸、仁表等,攀号罔极,泣血涟洏,用启横涂,言旋洛邑。永徽六年岁次乙卯二月辛丑朔廿日庚申,葬于北芒原度墎村南三里,与兄同域,龟筮协□,相兆袭吉,恐藏舟非固,煞简易销,不议滕公之坟,莫知樗里之□。乃为铭曰:

瀰瀰长澜,岩岩峻崿,人物所起,邦族之作。本枝郁映,光华□洛。属运在田,逢时或跃。笃生中散,载诞武兴。翼□之大,攀齐□□。继体朝请,剖竹涪陵。琳琅迭袭,朱紫相仍。矫矫君子,其仪不忒,安命乐天,依仁怀德。图南未既,中霄坠翼,隙驹已往,逝川不息。□凉蒿里,莽苍佳城,龙轜薤露,哀咽涕零。坟余宿草,□□□□。

□□恐见日丽无识,勒幽础以存名。
(录自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及其续集)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如何看待高氏“三碑铭”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十一
题解:什么叫“三碑铭”?在学习交流中,有人谈到:
总世系表中崇文先世是根据《高行晖墓志》、《高冏墓志》和《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三碑铭互相印证编制的。
由此可知三碑铭就是《高行晖墓志》、《高冏墓志》和《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此三碑的铭文。到底此三碑铭是怎么说的?我们先来看看此三碑的原文(附后)吧。
一是高崇文的神道碑的内容,我在上一节(从古人的名字号看两位高崇文的“三不同”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十)已经做过专门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请看上一节。
二是《高行晖墓志》这里有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是来自:高氏家谱网 → 高氏文化 → 高氏文墨 → 高氏墓志铭的《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高行晖墓志》(见附一)中,只字没有提到高崇文,这怎能作为高崇文先世的依据呢?
第二种版本是由高广伟提供的《唐代高行晖墓志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见附二)》。文中虽有“嗣子崇文,承公志业,缵公基绪,探黄石之秘术,得玄女之灵符,孝乃克家,忠以奉国”之语,但与皈仙派的高崇文联系不多。
两种版本比较,第一种版本有碑刻出土时间、碑刻大小、文字多少等具体记载,比第二种有说服力。不过既然出现两种版本,那就只有存疑待考,不能以某一种定论。大通谱总世系表只以第二种作为编制依据,说服乏力。
三是《唐代高冏墓志唐故海州司仓高君墓志铭》(见付三)高广伟提供。文中只字没有提到高崇文,以此作为皈仙派的高崇文的先世世系表的编制依据,令人费解!
这里作为学习作业上交,恳请宗亲批评,万望专家不吝赐教!
注:“高行晖墓志”两种和《高冏墓志》于后供参考、对照。“高崇文神道碑”前面说过,就不附了。
本次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从2016年4月29日开始,到今天:2016年6月25日笔记发表结束,陆陆续续发表了11篇20000多字的作业笔记,偷师学艺,读了宗亲们的很多教材,并得到宗亲们的关怀和指导,这里一并致谢了!
2016.6.25.发于深圳
附一:本文来自:高氏家谱网 → 高氏文化 → 高氏文墨 → 高氏墓志铭
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高行晖墓志
1965年出土于今宋庄镇大庞村东口外公路北侧,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一盒,汉白玉制。志盖横纵皆93厘米,四边线刻十二生肖像,内纵刻玉柱体篆书题额四行,行三字,为:“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志底横纵均91厘米,正面纵刻小楷志文三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首题为:“唐故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文曰:
“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
“摄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郑宗经纂。”
“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箫祜书。”
“天之道刚柔相生,以档文化,而百物遂焉。人之道功德相承,以紹洪绪,而五福绥焉。动以乘时,息以弘庆。高氏,出于炎帝,自四岳至太公望,其奉姓吕。自太公至敬仲,以父字为族曰高。敬仲十代孙洪,光武时察孝廉,孝明时为渤海太守,乃系望族。洪十代孙孙隐,晋末避地幽州,为玄菟太守,爱处子孙。隐以雅致沉静,广怀远,唯名系郡中而志逸林下。积德垂裕,生北燕司空汶阳候庆。庆五代孙普,武兴王、豫州刺史、太宰,祥于齐使。太宰六代而生尚书,冠冕蝉联,功德代袭,明于传谱,不能备书。”
“公名行晖,字行晖,本郡之潞县人也。曾王父道,镇军大将军、试殿中监。王父艺,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上柱国。父夔,朝请郎、试梁州司马、赠梁州都督、芳猷盛绩,无代无之。”
“公独以清德嗣大功,以福履钟后裔,蕴枰不耀,凝和自持,贞素合于道真,立诚荐处体要。自成童以及弱冠,心志不离。错综群言,赅祥百氏……”
(本文转载通州旅游网)[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7 17:18:11编辑过]
附二:唐代高行晖墓志

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

唐故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

摄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郑宗经纂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萧祜书

天之道,刚柔相生,以播元化,而百物遂焉;人之道,功德相承,以绍洪绪,而五福绥焉。动以乘时,息以弘庆。高氏出于炎帝,自四岳至太公,从其封姓曰吕。自太公至敬仲,以父字为族曰高。敬仲十代孙洪,光武时举孝廉,孝明时为渤海太守。乃系族望。洪十代孙隐,晋末避地幽州,为玄菟太守。爰处子孙。隐以雅志沉静,旷怀疏远,虽名系郡中,而志逸林下,积德垂裕,生北燕司空汶阳侯庆。庆五代孙普,武兴王、豫州刺史、太宰,详于齐史。太宰六代而生尚书。冠冕蝉联,勋德代袭,明于传谱,不能备书。

公名行晖,字行晖,本郡之潞县人也。曾王父道,镇军大将军、试殿中监;王父艺,朝散大大、试汴州长史、上柱国;父夔,朝请郎、试粱州司马、赠梁州都督;芳猷盛绩,无代无之。公独以清德嗣大功,以福履锺后裔。蕴粹不曜,凝和自持。贞素合于道真,立诚存乎体要。自成童以及弱冠,心志不尤,错综群言,赅详百氏。于礼义,敦恪慎之敬,利用叶中;于政埋,敷惠爱之仁,辫析不惑;于节行,秉直谅之操,执心孝慈。其所探赜,皆提其纲目,举其梗概。不搜章摘句以汩其性,不拘理执谊以蔽其心。明乎变通,无所凝滞。天宝季年,四方大同,万邦高庶,公乃酌损益之自,穷否泰所因,置心韬钤,俟膺时用。无何,祸生于宠,虏犯王畿,銮辂次于巴庸,戎马饮于河洛。公才实济代,道可经邦,辟书交于丘园,轩冕驰于邑里。起家拜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仍加金印紫绶。恩深赐盖,礼重题舆。播歌谣于海沂,息涂炭于冀土。类公之政,无以尚焉。呜呼!顿逸足于修途,屈长算于短晷。以乾元二年十二月二日寝疾,终于怀之官舍,享龄六十九。

夫人汝南袁氏,淑哲光乎妇道,令懿归于德门。执组训以备劳,采苹藻以洁祭。作范中壶,仪刑外姻。以大历元年七月廿九日终于幽州平朔里之私第,享龄七十二。

夫才生于代而道屈于时,命也;德修于身而庆垂于后,理也。嗣子崇文,承公志业,缵公基绪,探黄石之秘术,得玄女之灵符,孝乃克家,忠以奉国。自台丞亚相,再为尚书,一为司空,三拥旄钺,析珪受豚,封茅裂土,名芳竹帛,功勒鼎彝。干祸乱以机权,镇风俗以易简。封食斯重,孝敬自中。遂灼元龟,筮灵蓍,日辰叶兆,窀穸方启。以元和二年岁在丁亥十一月朔日甲申归祔于潞县高义乡庞村之原。封树合礼,晗禭称家,丰不逾制,俭而中度。外备哀荣之道,内尽人子之心。既而孝通于明神,情感于君上。先期五月,制命褒荣。其诏曰:委珠提剑,追祟喉舌之司;象服鱼轩,永贲松楸之穸。赠府君以户部尚书,夫人以汝南郡太夫人。仍敕王人护事,本部备礼,太府赙帛,司常具仪。玄潭及于漏泉,天光照于重壤。惟国家孝理,以弘令典;惟南平孝心,以昭令名。

自禹作司空,四岳佐理,代著勋伐,继登侯王。公九代祖为司空,今南平王复为司空。君子谓高氏能世其官,忠孝之至也。以小子获参府事,久迹词林,俾书松铭之诚,以虞陵谷之变。敢扬休烈,无媿直词。铭曰:
幽陵之阳,松柏苍苍。岭属岗联,龙盘凤翔。势拔坤元,气凌混茫。爰卜佳城,肇启玄堂。宅幽以宁,庆祚新皇。惟公贞懿,庆祚斯至。克生元臣,承家守嗣。干不庭方,激忠以义。制胜行权,全师用智。袄沴既涤,君臣乃位。帝赠尚书,地官之仪。载锡司空,绥章淑旂。玉节金铙,作镇坤维。董戎以威,阜俗以慈。百禄是跻,百斤攸宜。蒸蒸孝思,载感霜露。乃乩卜筮,重营封树。奠祀有秩,衣衾有数。礼物惟错,日时合度。令德伊何,流芳来祚。

附三:唐代高冏墓志

唐故海州司仓高君墓志铭

公讳冏,字孝明,渤海蓧人也。若夫疏爵分畴,营丘表兴王之德;因字命氏,天齐著上相之功。垂裕无疆,通贤接武,余庆不已,人英代及。派流师以皇极,鸿澜盛于乐推。固以凝绩图,腾芳缃史。曾祖归义,家承阀阅,禀气英灵,允武允文,多材多艺,魏龙骧将军、中散大夫、西征大都督、河州诸军事、河州刺史;分麾阃外,褰帷方牧,韬戈导德,委质策功,赠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司徒公,谥曰孝贞,礼也。祖普,利见大人,连枝霄极,栋干雄杰,沉机清晤。齐给事、侍中、武卫大将军、河阳道行台尚书、豫州刺史、左仆射、特进、尚书令、司空公、司徒公、武兴郡王;运属泰终,时逢革命,不从夏癸,遂祖商箕,去齐北辞,入周西仕,降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赠永郢(高致贤注:这里的“郢”不是人名)豫三州刺史。父瑗,地居杞宋,器洽珪璋,早附翼鳞,夙腰青紫。隋左亲侍、渭州鄣县令、木工监、朝请大夫、涪陵郡通守;每于抚莅,必协所宜,妙体随时,达于从政。公门唯将相,器谐文武,安排乐道,造次必仁,高尚福谦,遂安卑位。自皇朝初,武德五年已来,历任东楚州之山阳,西楚州之盱眙,邓州之新城,□州之宜禄,黄州之麻城等五县丞,又除云骑、飞骑二尉。永徽三年,转任海州司仓。

公风素俭约,至性恩慈。在疚之年,过毁沉痼;摄官之日,好拯殷忧。春秋六十有一,以永徽四年岁次癸丑五月辛亥朔十日庚申,卒于海州之公第。权殡于海州朐山里。息同轸、仁表等,攀号罔极,泣血涟洏,用启横涂,言旋洛邑。永徽六年岁次乙卯二月辛丑朔廿日庚申,葬于北芒原度墎村南三里,与兄同域,龟筮协□,相兆袭吉,恐藏舟非固,煞简易销,不议滕公之坟,莫知樗里之□。乃为铭曰:

瀰瀰长澜,岩岩峻崿,人物所起,邦族之作。本枝郁映,光华□洛。属运在田,逢时或跃。笃生中散,载诞武兴。翼□之大,攀齐□□。继体朝请,剖竹涪陵。琳琅迭袭,朱紫相仍。矫矫君子,其仪不忒,安命乐天,依仁怀德。图南未既,中霄坠翼,隙驹已往,逝川不息。□凉蒿里,莽苍佳城,龙轜薤露,哀咽涕零。坟余宿草,□□□□。

□□恐见日丽无识,勒幽础以存名。
(录自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及其续集)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热烈祝贺《南平皈仙高氏宗谱》胜利颁发
《南平皈仙高氏宗谱》编委会的宗亲们:你们好!
欣闻贵会定于4月1日在江西吉安市举行《 南平皈仙高氏宗谱》颁发仪式,特致衷心祝贺!
《 南平皈仙高氏宗谱》系我高氏支系族谱中珍贵的御制谱的传承版本。史载:自宋元祐元年,宋宣仁圣烈高皇后下诏儒臣司马光将高氏谱续修为御制谱之后。作为高氏五大名谱之一的“御制谱”就成为崇文公后裔续修族谱的源头。
皈仙谱是以南平王高崇文为始祖的支系宗谱;也称南平高氏皈仙谱,皈仙谱就是以崇文公的归宿地冠名的族谱简称。
清赐进士罗廷猷撰的《皈仙高氏总谱老序》中写道:“皈仙之谱始于宋南渡乾道,继于元延祐,又继于明正统宏治,如善庆贯珠,各取义不袭其旧”。说的就是,司马光奉诏于宋元祐元年修御制谱79年之后,到宋前道元(1165)年,皈仙裔孙高天凤、高廷(延)椿就修了《善庆录》,这就有了皈仙谱的一修。接着是明正统八(1443)年的《西坡谱(贯珠辑)》,明永乐年间的《岳诏谱》,后来的《瞻云谱》、《庸(雍)正谱》等一、二、三、四、五修皈仙谱。以后就直接以“皈仙”冠谱名而依次传承至今。遂使皈仙谱成为高氏支系族谱中保存完善的珍贵古老名谱之一。
而今,皈仙派始祖崇文公的后裔已遍及全国,涉足海外,你们此修的分支宗亲史料已包容到全国一些省市区。通过这次颁谱,使这部“久在深闺人少识”的御制谱得以广泛传承、发扬光大!
值此颁谱之际,作为崇文公裔孙之一,謹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对颁谱仪式热烈祝贺!遥祝颁谱圆满成功!
崇文公41世孙 致贤2016年3月23日岁次丙申年二月十五日(旧稿重发2020.4.27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族管万年 血浓于水
高致贤
在我已经生活过的七八十年中,走过国内外不少地方,受过多少接待,住过多少宾馆,“宾至如归”的标语口号耳熟能详。可那个“归”只不过是钱归老板,受服归我的“归”,完全归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没有半点亲情。
我第一次到江西吉安市寻根,住了八九天。我要住在宗亲家,宗亲们不同意,我也不敢强求麻烦宗亲家人。于是,宗亲轮流陪我住酒店。尽管每晚上都有宗亲陪伴,一住八夜,但与酒店就是亲近不起来。何也?那里一切都是金钱关系!给人一种“叫花子争柜台——天亮是主人家的”陌生感。可是,天天在宗亲家里吃饭,不管是泰和县桥头镇樟生宗亲家刻意安排,还是吉水县八都镇北边高家村高足苟等宗亲临时凑合,吃起来都毫无拘束。这才是宾至如归哩!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在高国范老叔家吃饭。慈祥的国范叔亲自下厨,做成家常口味,我就有小时候吃妈妈做的饭菜一样的感觉;个中亲情,是用语言文字无法形容的。
情这东西就似风,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外物才能将她表现出来。演员们演夫妻、父子都不是真情,所以叫做表情,即是表面之情。官场、商场、情场、法场,凡是上了(市)场的情,都没有真的。亲情上了市场也变假,不是吗?法院判子女给父母的养老费,用起来没有亲情。
我为什么在吉安能够充分感受亲情?那里曾经是我们贵州大方县的始迁祖高明兴生长、生活和迁出的地方。尽管几百年了,我初到那个地方,就真有如家之感。这才叫族管万年、血浓于水!
后记:此次只身赴江西吉安寻根问祖,宗亲之爱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情动于中,不禁记下杂感一束,计10篇。到此暂告一段落。还有许多感受没有写出来,以后还会继续写。
2015.11.23.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赴江西吉安寻根日记提纲之一
高致贤

10月22日接到江西吉安市谱局高公仆发来邀请信息。我当天买火车票。
10月23日从深圳乘10点20分火车出发,下午6点半到江西吉安车站,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江西吉安分会会长高建林开车接我,同车接站的有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家协,江西吉安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公仆。当夜住天虹酒店。
10月24日,高建林驾车带我、高家协、高公仆等到吉水县八都镇长龙村白凫岭拜谒皈仙发祥地鹫峰祠;到吉水县双村镇槎陂村腾溪拜谒崇文公墓地遗址;到吉安县大冲乡参观高林云、高发云、高金云、高银云兄弟自费新建高氏宗祠;到安福县枫田镇高怀智家看他正在研究的崇文公的几修族谱。行车几百公里。夜住天虹酒店。
2015.10.27.于江西吉安天虹酒店

赴江西吉安寻根日记提纲之二
高致贤
10月25日,我住入 《中华高姓大通谱•南平皈仙分谱》编委会、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江西•吉安分会(谱局)办公室(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白塘村玄上村)敬阅《皈仙高氏七、八、九修谱》。夜住天虹酒店。
10月26日,继续在谱局办公室敬阅《皈仙高氏七、八、九修谱》。下午,《中华高姓大通谱•南平皈仙分谱》编委会与印刷厂签订族谱印刷协议后,高公仆带着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高家村委主任高新平兄弟和高述坚宗亲到谱局来访,夜住天虹酒店。
10月27日上午,高怀智、高秋根到天虹酒店来访,他俩都是我的好友,宗亲相见,畅所欲言,使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知识。
10月28日,到泰和县湖洲高市寻祖籍。早上,由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白塘村党支书高开庆驾车带我和高公仆、高承忠、高国范去泰和县桥头镇湖洲高市寻祖籍。从吉安出发,上105国道,到泰和县城,转乘319国道,到桥头镇,在原湖洲高市村高家组村民高国龙的儿子高樟生家午餐后,高樟生上车带我们到湖洲高市去拜谒明兴公的出生地和迁出地,途中参拜了前进的公路左边大约10来米的地方的一冢老祖坟,四柱三列牌坊碑。返回途中,到泰和县螺溪镇路边村瓦居组,高公仆带我们参观了高氏祠堂遗址和他家的老房子以及当地的砖瓦厂。而后就在那里的高仁瑞家开办的“高家风味乡村饭馆”进晚餐。饭后,张青祥(高公仆表内弟)开车送我们到泰和县城,转乘大巴到吉安,入住天虹酒店。

赴江西吉安寻根日记提纲之三
高致贤

10月29日,大雨,不便外出,准备采访高开庆,但他今天没有时间,我就在酒店里整理材料,核对一些人名地名。吃晚饭时,我的小包掉在国范宗亲家,他们发现后,怕我着急,就给我送到天虹酒店。
10月30日,上午到的吉州区白塘镇白塘村委办公室听高开庆宗亲介绍了一些情况。
回到高国范老人的家中,我和我的长辈高三毛、高国范两家分别合影。高承忠长辈也留下来一起合影留念。
午餐后,弟媳刘元凤要我为她即将开业的服装店题词,不容我推辞就去买纸墨笔。开庆夫妇在文具店里提起我的名字,老板娘听到,就说她知道我,说我在贵州名气很大,这就使开林老弟买来好多宣纸,要求我多为他们题书一些。
我说我不善书法,写不好字,他们还是要我写,真是逼着鸭子上架,我忙了一下午,只好交差了!
晚上,国范、公仆到超市买了饮料、水果和方便面等一些在火车上的饮食。
10月31日,刮风下雨,清晨6点10分,高开庆书记开车送我,高国范、高公仆同车送我到火车站前,我和高国范、高开庆两位宗亲依依惜别;公仆一直送我上火车。下午回到深圳,结束此次江西吉安之行。
可是,此次收获很多,接受的任务不少,容我慢慢完成。
2015.11.6.发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你知道南平高氏“皈仙派”的来历和含义吗?
高致贤
有宗亲发帖子给我说:他们常听老人们说他们是皈仙派的,不少族人也这么说,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这“皈仙派”的具体含义和来源。他让我告诉他。这可难为我了:我也是皈仙派的,但我只知道这皈仙派是来自江西吉安府遂川崇文公的后裔。其来源就不知道了。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幸好我正在查看家协宗亲传来的《史传先祖》书稿,从介绍崇文公的栏目中找到以下一段叙述,抄录回复宗亲,我也知道了我们皈仙派的来历。知道我们皈仙派的宗亲几乎遍布我国南方各省市区,可能“不知其所以然”的宗亲不少,个人不敢独享,现将有关皈仙派的记叙抄录于后,与宗亲们一起学习并分享!
“崇文公的五世孙亿霞,公元880年进士,仕至潭州都督长史。其弟,亿云,公元884年进士,初判绍州,时称“圣判”。改判吉州,克修乃祖遗事,政声颇著。因其祖‘骈王采地于吉水之永安乡白凫岭北地区,民淳地固,兵戈不到,人称仙居,因名皈仙里,自宜春而徙家焉’。‘其盛时,家富称十万君。有赠诗“马蹄不踏他人地,明月清风第一家”的美誉’。此后,以崇文公为一世祖的高姓后裔,按老谱分派,约有百余。子孙绵绵,枝繁叶茂;出仕入相,代有闻人。从皈仙里走出来,徙居吉州各县,或再徙全国各地。特别是两湖、两广、云贵、川渝,如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丁民数百万,是中华高姓大家庭中的旺族。”
从上述记叙中,我们便可知道南平皈仙派的来历。南平,是因一世祖高崇文曾被封为南平王,故称南平高氏。皈仙,是亿霞、亿云兄弟开基于皈仙里(地名)。高家协说他有老谱里的皈仙里平面图。高公仆说:崇文公后裔已有数百万了。
高致贤2015.7.8.录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皈仙故里何处寻?
吉安探寻皈仙发祥地之一
高致贤
皈仙里具体在什么地方?10月24日,我们从天虹宾馆出发,就近吃过早餐,我与高家协、高建新、高公仆同车,高建林会长驾车带我们从吉安市出发,上329省道北行,经吉水县双村镇下车到高建新家住地北边高家村参观了一些高氏祠堂,后有高峰开车和高海生跟上,高建新到他们车上带路,继续前行一段之后,分道右边小公路,直达吉水县八都镇长龙村的白凫岭下,拜谒了皈仙发祥地鹫峰寺。那是一座不大的古寺,一楼一底三开间。寺内有一明代古钟,铭文开宗明义写道:“大明国江西道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皈仙里......”这是前人留下的铭文,铁证铭铸。寺内有现代人入住的文字介绍,言及該祠建于唐朝。
今人又是怎么说的?67岁的高建新,曾在吉水县双村北边高家村任多年的党支部书记,他家与八都镇相邻,这里是他很熟悉的地方,他主持过南平皈仙九修谱,对皈仙里有过调查研究。他指着东北方向巍巍峨峨的白凫岭向我们一一介绍......目光随着他从东北向西南的指引,让我们仰视了东北边有亿云公、亿霞公墓地遗址,白凫岭一带,竹木葱郁,山山滴翠,落霞与白凫齐飞;再从西南转向西北,那是群山环抱,众岭来朝,祠前茂林修竹,一片平地,稻穗共黄金一色;树青稻黄,无不在古代高氏祠堂遗址的前后左右交相辉映,掩映出桃源仙境。我们的亿霞公、亿云公选择这宛如仙境之地皈依,真不失为皈仙故里,赢得众口千年传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找到皈仙里,真是不虚此行!这就给我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2015.10.27.记于江西吉安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滕溪拜谒崇文公衣冠冢遗址
吉安探寻皈仙发祥地之二
高致贤
10月24日,我们拜谒皈仙里的鹫峰寺之后,我们原路返回,途中,车上的当地宗亲指着长龙村一带的房屋、土地说,以前这一带的住户全姓高,土地也全是高家的。我从车窗里看到一些修得很好的坟墓,多是高家的。可是,崇文公之墓到底在哪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想看到的地方,而无人指引,我又无法看到!
高建林说,皈仙里有崇文公衣冠冢遗址,他在途中就找了一段钢筋去试探遗址,这又给了我很大的希望!我们继续沿329省道前行一段之后,左转上东南方向的小公路,从田坝里穿过,大约几公里就到了槎陂村腾溪,崇文公衣冠冢的墓地遗址就在腾溪岸边的一个青小小的松林里,我和建林、公仆、家协拨草寻路田边行,首先看到松林外的杂草丛中,有一古老的人造墩,约50厘米高。面对墓地遗址,它的左边是腾溪,溪边是一条小公路进入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右边是一片稻田。我们便从已经干了的稻田中拨开稻谷前行,艰难地进入青松林里,找到一些古代的断砖片瓦,建林用钢筋戳地,找出宅基范围,具说那是崇文公庙,即是:时人修建庙宇将崇文公的坟墓罩于其中,以便祭奠和保护。记得有一篇谱序中将崇文公这个墓地比喻为“仙鹤(记不准)凫水”,倒也形象。站在遗址前,背对蜿蜒而来的一条青青山脉,面朝一望有际的满坝金色稻穗,宛若进入仙境。我们就在那里摄影留念。
回到吉水县双村镇北边高家村与高海生、高六根、高足苟等宗亲共进午餐后,我们驱车前往安福县。
2015.10.30.发于江西吉安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林云兄弟自费建宗祠
吉安探寻皈仙发祥地之三
高致贤
10月24日,我们到吉水县双村镇北边高家村与高海生、高六根、高足苟等宗亲共进午餐后,驱车前往安福县。途中,特意到吉安县的大冲乡去参观高林云、高发云、高金云、高银云兄弟新建的高氏宗祠。该祠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
他们自己有修建房屋的各种技术,自费修建自投工,建起一楼一底,每层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宗祠。仅水泥、砖瓦、木材之类的材料费就花20多万元。问他们为什么要无偿地投上千个工、花几十万元钱兴建这个祠堂?他们说以前的祠堂不在了,现在祭拜祖宗不方便。他们现在并不很富裕,但是,为了族中祭拜祖宗方便,自筹资金建宗祠,他们心甘情愿。我们听了,无不深受感动!他们的四弟还在吉安市一家医院上班,我们只见到在家的三位哥哥和几位嫂子,他们留我们吃饭,我们当天的计划还没有完成,只好请几位高家功臣合影留念,匆匆握别后就赶到安福县枫田镇看高怀智正在研究崇文公支系的族谱的情况。
2015.10.31.发表于江西吉安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千年古村——嘉林高家
吉安探寻皈仙发祥地之四
高致贤
趁怀智忙给家协下载资料的空隙,我和高公仆去看了抓紧时间去看了安福县枫田镇红元村嘉林高氏祠堂遗址。那里地处泸水河边,河边古树参天,河水清且涟漪;对岸有名为“五马回朝”的形象山峰。下渡口的石阶有我高氏祖母节孝坊的遗石,遗址旁的竹林中有不少高氏名人的坟墓。天色已晚,我们还要赶回吉安。来不及仔细考察。好在髙怀智宗亲写有《千年古村——嘉林高家——历史沿革和传说》佳作,粘贴于后,与大家分享!
高家,古时称嘉林高家,开基在仁义巷,又称巷里,随着人口的增加,经过千余年的变迁,居住的中心慢慢由巷里移到现在的高家, 现属枫田镇红园村第一村民小组,地处安吉公路46K段附近西边。安福的母亲河——泸水河自北向南在村西流过。河对岸是雄伟的“五马回朝”景观。美丽的泸水河犹如玉带在村西绕一个大弯,恰似高家古代官员佩带的腰带一样围系在高家这一巨人腰间。坚固的石灰岩层河床,保护着高家经受住了千年来无数次洪水的冲刷。河边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整个村庄环绕在翠绿的树木之中。安福三大古桥之一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嘉林桥座落在西南侧。在晴朗天气的傍晚,在古祠前的码头上向西北眺望“五马回朝”的日落和在河湾处形成的倒影,再远视西南向河面凌空飞架的嘉林桥,俨然是一幅美丽绝妙的风景画。
高家村现有高、刘、李、邓四姓居住于此,以高姓居多,其他三姓皆为解放前后以高姓亲戚名义迁居至此。虽四姓同居一村,但亲如一家,不分宗派。全村现有47户,190人。虽然村子不大,却有着千年的历史,也沉积着千年的文化底蕴。高家最早以高姓定居于此而得名,名曰嘉林高家。据史料记载,嘉林高姓祖籍是渤海。几经周折,于北宋年间(宋大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因居官由吉水皈仙迁移至此地。在此开基的始祖为崇文公第十三世孙“继兴”公。
高姓此地开基后子孙繁衍,全盛时曾达500多户,人口达几千之众。地盘甚广,单是山地范围就号称有“九冲十八面”。从村庄的围墙遗址可看到当年村庄的规模,从山上己荒芜的耕地痕迹可看出当年众多人口对耕地的需求。为了让后辈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从此地又分别向虞陵大弯(始遷祖是十八世耆年公偕子清之勝之,後代又分別遷徙至新溪、荷塘、新黃桐、大幹),水车(始遷祖是—十八世喬年公)、石崗(始遷祖是二十八世峻極公),上州里(始遷祖是三十四世萬英公)、黄塘(始遷祖是三十二世綜一公偕子降孫)等地遷徙移民。
高姓在此定居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古素有同日“七担半书箱”出门赴考之说。曾出过“尚书”、“刺史”、“学士”等高官。村东方有一人古墓,名叫“神童堆”。安葬的是十六世公神童“正夫”,他的聪明程度有两个故事为证。一曰:此神童至五岁还未曾开口说话,但其行为是同龄人所不及的。一日,丫环带其去花园赏花,(即下头花园里现高冬福房屋所在地)。花园内有梨树,当时正是果实累累,丫环见树上梨子連落,便随口说:“树上梨落梨,孩童知不知。”谁知该神童答曰:“树上梨落梨,孩童岂不知,非因 风摇葉,定是雀惊枝”,又試之曰“黃卷青燈隨分去”應曰“玉堂金馬待時來”。二曰:该神童开口说话后家里专门请了先生教其读书识字,七歲精通四書五經,其聰明驚動郡守監司,次年(慶元二年)有司舉荐應試童子科第,在寶慈宮皇帝戲曰“堪咲神童腳矮”,神童即應曰:“只因天子門高”帝愛之。 登高宗童子科第命引至便殿問日“汝童子乃朕先行耶”,对日“願引君當道”,上大悅,命傳送六宮,(見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楊萬里為正夫撰墓誌銘)。据《高氏族谱》记载,该神童便是“学士公”。
明初,高姓在泸水河边建了一宗祠,名曰“嘉林高氏宗祠”,又名“尚书府”占地近800平方米。宗祠气势宏伟,是枫田三大宗祠之一,与松田彭氏状元祠、车田周氏宗祠相帅府齐名。宗祠大門上方大石匾上書:“嘉林高氏宗祠”,每個字都有一平米大。宗祠內一进上方牌匾上书“尚书府”,二进上方牌匾上书“学士第”。可惜此宗祠于一九八八年元宵夜被火烧毁。二00九年新农村建设中在宗祠遗址上建了一个标准化的蓝球场。
在宗祠旁有一贞节牌坊,名曰:“贞节坊”。此坊相传是明朝皇帝下旨撥銀為旌表三十七世士傑公之妻所建造,坊名也是皇帝亲题的。此坊于一九五八年被大风吹倒。皇帝亲题碑文的石板在河边做码头,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碑文的小字已无法确认。
现代的嘉林高家人虽不及祖辈曾有过的显赫官位。但秉承了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人人勤劳致富;家家有存款,户户都建有小楼房,而且舍得花钱培养下一代,使得高学历人才层出不穷。目前,有碩士研究生二人,大专学历的十五人,高中和中专学历的有二十多人。现代在外任职的职位最高的是曾任上海宝钢集团干部处处长崇文公四十五世孫高海航。

返回途中,到泰和县螺溪镇路边村瓦居组,高公仆带我们参观了高氏祠堂遗址和他家的老房子以及当地的砖瓦厂。而后就在那里的高仁瑞家开办的“高家风味乡村饭馆”进晚餐。饭后,张青祥(高公仆表内弟)开车送我们到泰和县城,转乘大巴到吉安,入住天虹酒店。

高老先生
铜仁 罗槿思 7:35:56
那你可以写一本《寻根杂潭》
铜仁 罗槿思 7:36:09
《寻根潭》
贵州高致贤 10:10:23
也有宗亲这样建议,文章也有十多万字,但是还要考虑经济问题。谢谢您的提议。
铜仁 罗槿思 10:12:46
没关系 你写吧
铜仁 罗槿思 10:13:03
总有一天会有大用的阿
贵州高致贤 12:14:53
谢谢您的关心。我尽力而为。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心中的纪念碑文前言
高致贤
为修明兴公支系族谱,我们族中的高元凯、高祥勋两位主编亲率其子侄辈一行数人顺流溯源,按老人们传下的依据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寻根。经过泰和、遂川两县宗亲热心向导和当地政府史志部门支持,准确地找到我们的入黔始祖高明兴(谱名高智璧)的出生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桥头镇高家村(亦名高市和湖州),明兴公于明熹宗天启年间出生于此,并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本土迁往贵州大方县,现在已经发展到上万人,分布到五六个省市区。这里便是明兴公支系的根。后因1998年当地政府在那里兴建南车水库,当时聚居于此的人户悉数移民,高家村只存遗址,而且要在枯水季节才能看到。曾经是贵州省文物工作员的我设想:如果能由宗亲筹资在那水库附近立一方纪念碑,一则可以供高姓族人寻根之用,再则可以作为人文景观,成为当地政府开发的一项旅游资源,于国于民均有利,何乐不为?我的设想与泰和县的宗亲不谋而合,我就根据泰和宗亲提供史料写成碑文。暂时成为我心中的碑。但愿我的设想能够成为现实!
高家村遗址纪念碑
此地名为湖州,亦名高家村、高市,今属江西泰和县桥头镇。自崇文公二十三世孙存昌公于明洪武年间由吉安市遂川县大庄迁移到此落业,至公元1998年政府兴建南车水库移民时的之600多年间,高氏族人多聚居于此,古今人才辈出,农工商学并举,有向外开拓的存昌公四世孙高津、九世孙高智璧(明兴)先后迁往江西会昌县和贵州省大方县立业;有33户140多人直到水库移民时才从此迁往本县桥头、澄江等六个乡镇,高家村仅存遗址。此后每年正月初六,本县族人代表欢聚于此,共商宗族大计,畅谈离绪别情。为不忘故里,保族良风,特立碑为记!
存昌公十九世孙致贤敬撰
公元2015年3月6日于深圳
附:两点建议:请公仆转告谱局宗亲:你说县乡不批建纪念碑,是不是怕占地皮?如果是这样,建议你们把碑立在祖坟山上,或宗族祠堂里,更有纪念意义。或向县乡说明不要政府拨款,我们宗族集资修建一处人文景观,可以作为当地政府开发的旅游资源。一定可以吸引很多宗族人员游览,可以提高当地知名度、增加当地旅游收入。
另外,我你将《心中的纪念碑文》发在网上,制造舆论。请谱局领导看看,有什么看法?尽快复我好吗?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皈 仙 一 谱 系 千 支
南平皈仙高氏谱局编者按:
高致贤宗亲的《皈仙一谱系千支》序(附后),真实可读;作者深入实地自费考察研究,历时八天,行程千里,走访五县九村,掌握了大量的真实数据资料。文中七个自然段,将崇文公后裔的主要发祥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名为皈仙里?皈仙里位于何处?为什么定名为‘南平皈仙分谱’?为什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稿?究竟做了什么工作?谱成后能起什么作用?等等都作了详细简介——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为崇文公后裔之楷模。请宗亲们细细品读!
谨向致贤宗亲致敬! 公仆2015/11/4于泰和
附:皈 仙 一 谱 系 千 支
高致贤
题中的“千支”是一个概数,说明支系众多。在高氏宗族的众多支系中。以崇文公为一世祖的高姓后裔,子孙绵绵,出仕入相,代有闻人。从皈仙里走出去,先徙居吉安市各县(区),而后迁徙到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徙居国外。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人丁数百万。支系宛若参天大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人口之众,支系之多,居域之广,当属中华高姓大家庭中的旺族之一。
崇文公的卓著功勋,宗族家谱、官方史籍均有很多记载,无须在此赘述。崇文公后裔的主要发祥地在什么地方?皈仙里。为什么名为皈仙里?皈仙里位于何处?南平皈仙派的很多宗亲未必知道。我想借此作一简介——
崇文公后裔的发祥地为何名为皈仙里?老谱记载:崇文公之五世孙亿霞,登公元880年进士,仕至潭州都督长史。其弟亿云,登公元884年进士,初判绍州,时称“圣判”;改判吉州,克修乃祖遗事,政声颇著。因其祖骈王采邑吉(吉水)袁(宜春袁州),吉水之永安乡白凫岭北地区,民淳地固,兵戈不到,人称仙居,因名皈仙里,自宜春袁州而徙家焉。其盛时,家富称十万君。有赠诗“马蹄不踏他人地,明月清风第一家”的美誉。此乃皈仙里地名的来源。
皈仙里地处什么地方?就在而今的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八都镇一带。明朝地名为江西道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而今的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八都镇长龙村的白凫岭下还有鹫峰寺尚存。寺内有一明代古钟,铭文开篇写道:“大明国江西道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皈仙里”,环境幽美,气候宜人,宛若仙境!
南平皈仙高氏族谱经过“九修”,入谱支系尚未超越古江西吉安府管辖之范围,远远不能满足而今已遍布全国、涉及国外的崇文公后裔的要求了。为适应当代宗族文化的形势发展,满足崇文公后裔的寻根要求,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江西吉安分会于2014年6月24日应时而生之后,紧接着于2014年11月5日成立了南平皈仙高氏谱局,决定在南平皈仙高氏族谱“九修”的基础上扩大联系范围,修一部面向全国的作为省级规格的皈仙族谱,定名为《中华高姓大通谱•南平皈仙分谱》。并立即展开普查、收集资料工作。谱局人员采取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与当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们走访了二省、十四县、三市、二区;八十多个村庄,并在谱局内接待了52个村的代表二百多人次,广泛收集题材。初稿完成,基本定稿之时,谱局人员查缺,发现有的宗亲出资捐款很积极,可是没有送材料,原因是他们提供文字材料有困难。谱局人员便深入实地采写,尽量做到少漏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谱,谱局有关工作人员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为修谱服务,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扩大联系范围,节约经济开支。使吉安市外,让江西省外的崇文公后裔能够及时获得修谱信息,及时向谱局提供材料和服务。
本人作为崇文公在贵州省的后裔之一,能够为《中华高姓大通谱•南平皈仙分谱》提供明兴公支系的资料,就是得益于谱局工作人员的网络联系。具我所知,外省能够与南平皈仙高氏谱局取得联系和提供有关资料的崇文公后裔,无不和我一样得益于谱局的网络联系。可因目前谱局的网络联系工作还待进一步提高,与崇文公这支庞大的省外后裔队伍比较,本次修谱联系上的外省宗亲还属凤毛麟角。不过,我坚信:这一修“南平皈仙分谱”出版发行之后,全国乃至国外的崇文公后裔定会从中获得渴求很久的宗族信息,必然引起强烈反响。
这对于研究宗族文化的人,尤其是对于崇文公后裔来说,这部《中华高姓大通谱•南平皈仙分谱》就是大家寻根问祖的纲。有了这个纲,就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省外、国外的崇文公后裔就可持之溯源,到皈仙里寻根问祖,为下一次兴修“南平皈仙总谱”获得更多支系资料打下基础,为更多的宗亲了解高氏宗族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崇文公第41世孙 贵州省高致贤敬序
公元2015年11月4日作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奇文共欣赏
——读高家协的奇文
高致贤
2020年5月2日,高家协发表了《皈仙并非承简之后 ——《皈仙谱》认错祖宗的又一证据》,真是让人打开眼界。皈仙,就是皈仙里的简称,他的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了,这里不需赘述。承简,就是承简公,是人名;“皈仙并非承简之后”说的就是皈仙里不是高承简的后人。并以此作为《皈仙谱》认错祖宗的又一证据。这个标题上就有“两奇”:
一奇是:地名皈仙里怎么会是高承简公的后人??你是湖南人,湖南又是谁的后人?
二奇是:《皈仙谱》认错祖宗。《皈仙谱》就是一部书。这一部书的祖宗又是谁?它又错认了那个祖宗?你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祖宗是谁,它认对的祖宗是哪个?
至于奇文中提到的皈仙里的来历,本人多次发文说明,此不赘。有明代的钟鼎铭文为据(见图);
还有,“去求程颐写文的驸马都蔚高大成也史上无此人”无须赘笔,请客碑刻(见图)。
为了大家看看他的功劳,现将他的奇文附后供欣赏!
2020.5.6于深圳
附奇文于后:
皈仙并非承简之后
——《皈仙谱》认错祖宗的又一证据
高家协

皈仙里,是我们始迁祖的故里,我一向很尊重并向往。因此,我从2006年起,先后不下十次去寻根问祖。调查了解相关情况。还撰文呼吁高姓研究的有志之士,研究其内涵,弘扬其家风。使一世祖崇文公“七世同堂、位兼将相”“厚德载物”“高风亮节”的美誉永世流芳。
我受当时的会长、同为崇文公后裔的中国公安大学主任教授高德原之托,先是与敏松于2013年,在幽兰成立了“华夏高研会江西分会”;接着,又于次年6月24日,在吉安永丰召开《中华大通谱,吉安分谱》动员大会,并明确了修谱的相关事宜。直到《中华大通谱,湖南分谱》《中华大通谱,四川仁寿支谱》《中华高姓大通谱,浙江泉溪支谱》颁发,他们都是以分谱名义发出贺信。
可是,有心怀叵测的人唆使,使可望成为谱中佳葩的谱,一落千丈!至于收录谱匠之作的程颐撰《墓碣铭》是假的,去求程颐写文的驸马都蔚高大成也史上无此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据此,谱中所列:高适——高郢——高崇文的关系,也就子虚乌有了,这里不再详细说了。
仅就高骈父亲是谁的问题提出来,进行商榷。皈仙谱,按几个人所说是御制谱,并毫不客气地用“32字捍卫方针”。即:“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结论正确,掷地有声,观点鲜明,维护正统,堪称风范”。
自吹,只能捏着鼻子哄骗眼睛。把世界上最好的词用上,稻草说不成金条。正统,最起码的要求,应该与历朝历代作为治国理政教科书的24史之中,第16史的《旧唐书》相符吧!
《旧唐书》一百八十二卷,列传一百三十二记载的是:“高骈,字千里,幽州人。祖崇文,元和初功臣,封南平王,自有传。父承明,神策虞候。骈,家世仕禁军,幼而朗拔,好为文,多与儒者游;喜言理道。两军中贵,翕然称重,乃縻之勇爵,累历神策都虞候。会党项羌叛,令率禁兵万人戍长武城。时诸将御羌无功,唯骈伺隙用兵,出无不捷。懿宗深嘉之。西蕃寇边,移镇秦州,寻授秦州刺史、本州经略使。”我恭请看看史载原件。

这是旧唐书所记照片。亲爱的朋友,也请你拿出高骈是承简之子的史载依据来?拿不出,就说明你的32字是在说假话,说大话,欺骗皈仙后裔。
皈仙谱,你们吹嘘是御制谱,六七百来一以贯之。贯的什么?是错认祖宗。崇文以上、以下都认错,还吹什么。

你们中,固执己见的个别编谱人,不仅认错祖,而且是丢了亲祖认伯祖。把史载的亲祖连名字都不写出来。他对得起亲祖承明公吗?这将会受到先祖的严惩。说话要凭良心,评事要讲依据。否则,有个“头痛发烧”,或“爱妻病床”,或“子孙痴呆”时,不为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所缠。求个“上敬祖宗护佑,下福子孙吉祥”的平衡心态,安度晚年。
常说:“知错即改,回头是岸”。在史载面前,抛掉幻想和顾虑,更新认识,调整思维。依国史认祖、正本清源。这才是合正理,走正道。我们欢迎所有崇文后裔,团结起来,一条心,一股劲,依史认祖,弘扬崇文公“七世同堂”“厚德载物”的家风,为兴族报国做出更多贡献!
2020、5、2。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血 浓 于 水
转载:首届南平皈仙高氏宗亲联谊会侧记
高致贤转载按:高氏皈仙派是我们的亲支,我们的入黔始祖明兴公是崇文公的31世孙;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是除了我生长的贵州大方县以外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地名。我们的明兴公出生于泰和县高行乡(今桥头乡高市,又名湖洲)高家村。看到那里的宗亲就格外亲,看到那里的宗亲活动我怎么不转载?
骏马辞旧岁、金羊迎新春!在喜庆新春佳节之际,江南古城―庐陵吉安,乍暖还寒,天降喜雨,春意盎然。
3月11日的吉安市天虹宾馆12楼的会议室内,来自江西省峡江、新干、吉水、吉安、泰和、遂川、吉州、青原、赣县、兴国等近八十名南平皈仙高氏的宗亲欢聚一堂,真是群贤毕至,满座族人。大家到此参加《南平皈仙高氏宗谱》编委会主办的首届南平皈仙高氏宗亲联谊会!
会议按照“节俭办事,自己创新”的思路,没有邀请异乡宗亲见证;会场上也没设鲜花、彩旗;只有彩屏上不断播放着编委会采编的高姓来源和宗族活动视频。
上午10点18分:会议在激昂的《高姓之歌》中大会拉开了序幕,主持人高敏小姐以其甜美的声音宣读热情洋溢的贺词;代表会议对来自赣州地区赣县、兴国的宗亲表示热烈欢迎!预祝联谊会圆满成功!彩屏上“首届南平皈仙高氏宗亲联谊会”的红色大字横幅格为醒目!
会长高建林致欢迎词;主编高绍球在会上讲述了这次修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常务副主编高新平在会上宣读了首届南平皈仙高氏宗亲联谊会的倡仪书!常务副会长高开庆在会上就捐款馈赠方案作了说明。
整个会场俭朴庄重、祥和热烈;始终洋溢着家的温馨、亲的感受之气氛;特别是进行献爱心活动时;宗亲们争先恐后,踊跃捐赠,令人欣慰!真正开成了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大会、鼓舞人心的大会!
会上,76岁的泰和高公益代表捐款的宗亲发言:他铿锵有力而激动地说:“今天的大会;规格之高、地域之广、人员之多、气氛之浓、会风之正是可喜可贺的!”还有青原区新安高家高书仕、吉州区赵公堂高小凤女士等送了贺信;72岁的吉安市水利局原局长高为民用“奉献、拼搏、和谐、创新” 八个字祝福、勉励宗亲们团结奋进、和谐发展……
大会充分体现了我们高氏家族血浓于水的情感和至高无上的高尚风范;奏响一曲催人奋进的正气之歌!。

大会秘书组
2015/3/14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泰和圆我儿时梦
到江西泰和县踏勘明兴公生长迁出地
高致贤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高家村大桥头小地名北沙岗”是我们前辈祖人一代接一代口口相传给我们的家谱知识。我从能够记事起,就记住明兴公是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高家村大桥头小地名北沙岗”迁到贵州大定府来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高家村大桥头这个地名就深深地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何日能到明兴公青少年时期生活的高家村去看一看?这就成了我儿时的心中梦!

后来读到传抄的老谱书,看到“明兴公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岁次丙辰年六月初六子时(公元1616年【原误记为1614年】)。娶萧氏,所生三子:应祖、应龙、应发,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北沙岗高衡乡三十六都,小地名鹅颈大丘高家村大桥头率子迁至贵州大定府(今大方县)北门落户”。当时对于这种传抄的家谱坚信不疑。

再后来,宗族正式修谱,族人高元凯、高祥勋、高祥绪和高峥于2001年农历正月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寻根,在老家宗亲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12天的查阅族谱、走访宗亲、实地踏勘。回来修成并于2005年印制了《贵州大方.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元凯考察归来写的《赴赣寻根纪》中写道:“我高氏自明兴公明崇祯年间入黔,历三百多年,今传十七世”,已正式印入谱书中。这与以前的传抄本所记不相符。明兴公的入黔时间到底哪个正确?不敢妄断。这里只好存疑待考了!

10月28日一早,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白塘村党支书高开庆宗亲驾车带我和高公仆、高承忠、高国范去泰和县桥头镇湖洲高市实地踏寻明兴公迁出的高家村遗址。
我们从吉安出发,上105国道,到泰和县城后,转上319国道到桥头镇。现住在桥头镇319国道边的高樟生家十分热情地招待我们进午餐。高樟生的父亲高国龙是原湖洲高市高家村民组的组长,高樟生对于湖洲高市的情况很熟悉。饭后,高樟生上车带我们去湖洲高市。
从高樟生家对面进入春和公路。那是一条盘山乡道,路面不宽,弯多弯急坡不陡,路边青松翠竹,田坝土弯,前进途中经过一个叫龙形地的地方,公路左边大约10来米的地方有一冢高氏祖坟,四柱三列牌坊碑,我们下车跪拜之后继续前行;到了到毛家村,分道左转,过了毛家拱桥后,上山通向高家组。这段公路弯急坡陡,不多时,车左转(这里向右转就去遂川县)经过春和村土坪组前行一公里过了小江桥(一路行车25公里)就到达此行目的地:湖洲高市高家村遗址。
之所以说是遗址,就是自崇文公二十三世孙存昌公于明洪武年间由吉安遂川大庄徙此落业,直到1998年因建南车水库移民时的这六百多年间,高氏族人聚居于此,故名高家村,高氏人才辈出,农工商学并举,有向外开拓的存昌公四世孙津、九世孙智璧(明兴)先后从这里迁往江西省会昌县和贵州省大方县立业;留居这里的33户140多人,到水库移民时全迁往泰和县的桥头镇、苏溪镇、沿溪镇、禾市镇、澄江镇、文田乡6个乡镇的7个自然村,现在那里已经成为泰和县的南车水库;高家村仅存遗址了。
到达那里,只见群山环抱之中,一个大约3800多亩的盆地,那就是以前的高家村所在地,而今的南车水库地址。适逢枯水季节,只见水库底全是荒草地;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公路从盆地中间通过,有人在盆地里放牧牛群。开庆想把车开到对面去,怎奈那路面凸凹显著,轿车底盘低,我们便在小公路的南头下车,沿小公路继续前行,边走边看,东南面是天子山脉,雄伟的天子山峰矗立其间,山麓有高家学校,东有龟山伸向坝子中央,要与西边游过来的蛇山联手拱卫高家村址。湖(水库)底有条小溪向东流去,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际上它是流向水库大坝。樟生宗亲说:我们高家村龙脉下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高市拱桥,人们搬迁之后,1990年代修南车水库时被挖倒了!好在高樟生宗亲还留有一张十分珍贵的大桥照片(见图)。这应该是我们贵州大方县的传抄谱书上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高家村‘大桥头’中的‘大桥头’的那座桥,这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有了大桥头、高家村,我们就可以认定这就是明兴公的生长和迁出地。至于“鹅颈大丘”、“北沙岗”这种古老的小地名原来肯定有,不然老人们怎么会代代相传、记入谱书?至于后来怎么变化?那就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踏上我们的入黔始祖明兴公生长、迁出的湖洲高市,面对眼前这个盆地,环视四周青山,回顾我们刚刚经过的春和公路,觉得这里的公路、青山、田坝等,有许多与我生长的贵州省大方县核桃乡中坝田高家寨子相似的地方,难怪在这里出生的应龙公随父迁到大定府(今大方县)城后,又选择了当时的义渐里二甲——而今的核桃乡中坝村落业。这是否从小的生活环境所致?因为我在中坝田生长,习惯于那里的自然环境,今天来到湖洲高市高家村,就深深地感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格外亲切,恨不得把湖洲高市的山水草木的实体带回贵州大方县给宗亲们分享。可是,感情不能代替现实,山水草木岂能搬走?但我认为土能生万物,山水草木都离不开土,于是,除了照相之外,我就在高家村的遗址上取了一小撮土,将它带回去撒在贵州大方县的土地上,让我们那里的宗族不忘这个根!
这里,我还要记下高家村遗址上修建的南车水库。它系牛吼江中游的大(2)型水库,又名白鹭湖。位于江西省泰和县西部,东距泰和县城40公里,1992年9月动工,1998年12月建成。记下它,待若干代人之后,我们的后人像现在我们找不到以前的“鹅颈大丘”、“北沙岗”一样:找不到今天的湖洲高市的时候,能够找到今天的南车水库的地址,就可以认定这里是湖洲高市高家村的遗址了。
注:本文完全纪实,是想让我的宗亲们能够凭它就可以找到湖洲高市。在写作中,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得到高樟生宗亲反复提供、校改。这里特别致谢。
2015年11月4-8日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41482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4-24 23:11:00

更新时间:2020-05-18 16:50:16

评论数:3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