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走出寻根问祖的误区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八
高致贤
在时下的寻根认祖热潮中,出现了一个误区,就是仅仅凭本支系的字辈去衡量全姓人。关键在于缺乏宗族历史知识。
曾记否,在那极左路线专政时期,人们不敢认宗亲,家族历史在青少年头脑中几乎为零。作为教师的我,也只是小时候从父兄口里知道我们高家是姜子牙之后裔,不能与姜家开亲;我们从江西迁贵州的祖人是高明兴;我们的字辈是“应登世玉文......”等40个字。这便是我直到60岁以前所知的宗族知识。且还不知道这字辈只是明兴公支系在贵州新订的。于是就自己知道的那个小小范围里,用自己知道的这个字辈作为寻根认宗的唯一准则。这种根只能寻到明兴公那里。我多次以此标准在省外高姓和明兴公之后省外迁到贵州的高姓中去寻亲支,均无效果。
通过学习,我方知字辈源于宋朝,兴于明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兵燹、灾荒等多种历史原因,人类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大逃亡、大迁徙,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天各一方,分为许多支系,互相不知情况,无不像我们明兴支系这样各自另取字辈。而今许多人,尤其是许许多多的中青少年和我以前一样,以为自己知道的字辈就是全姓人统一用的字辈,便以自己知道的字辈为依据去寻根,这最多只能寻到自己取字辈的这一支系的根。
在同姓人中寻访亲支,字辈是一种常用的依据,但在寻根问祖中仅仅限于自己知道的亲支的字辈,那就会陷入误区。
为什么说在寻根问祖中仅仅使用自己知道的亲支的字辈会陷入误区呢?须知,现在一个姓氏中已有很多很多支系字辈;人们拟订字辈都选好字眼,所以,用于字辈中的字就有不少相同的,不同姓氏的字辈中也有不少相同的字,同一姓氏里不同的支系的字辈中更有相同的字,甚至在不同支系的字辈中有几个相同的字,还有几个相同的字辈连在一起的,但那也许只是一种偶合,并不一定是一个支系的字辈,也不一定是亲支。可是,有的人因为某些不同支系的字辈中有某一字或某几字相同,就有意无意地认定是一个支系。还有借此欺骗宗亲的。所以,寻根千万不要误入这个误区,要看总谱,才能寻总根。  就以我们高姓来说,先祖为炎帝,因住姜水而姓姜。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姜太公已是炎帝的54代孙了。传到太公的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取名高傒,才正式姓高。这已是炎帝的第64代孙了。这64代人绝不会是单传,其间不知繁衍了多少人口,分散居住在多少地域,修订了多少支字辈,你还能用本支系的字辈去寻到全族人的根吗?  再从我们高姓使用字辈的历史来看:宋 赵匡胤开始用字行(辈)来命名子孙之后。由于高琼功绩显赫,宋真宗赵恒特地赐予他“继遵士公世之子不彦善克守乃可久汝必由良师”20字,作为排行字辈之用。可见从高傒到高琼之间的各代人是没有字辈的。迄今又经过了一千多年,高姓人又繁衍了多少子孙分散到世界各地,又重新修谱,新建了多少支系字辈?还有由他姓收养而三代还宗等等原因不知本姓以前的字辈了,另改字辈的也很普遍。如果再以某支系的字辈去寻根,已经很不现实了。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样寻根呢?确切地说,寻根就得从认亲支开始,上溯到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识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都是亲支。再由崇文公上溯到高傒,从高傒再上溯就可寻到总根。从姜太公到现在,已经有百余代人了,史书中各个姓氏的世系表的人名,也不全是某人的直系后裔,有的只是代表那一代人。只有从自己开始,一代又一代地逐代上溯,才能寻到总根。
作为一个姓氏的寻根访主,仅仅站在一个县、一个市的范围内不行,一个省的范围内也不行,必须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寻根不容易,好在已经有了大型谱书,可以帮助上溯查询了。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寻根要注意地域名称的变化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九
高致贤
寻根多从家谱中寻找线索,即是:某祖人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移到什么地方。而后,去人或去信到祖人迁出的地方寻根。可是,到了那里,往往又找不到祖人迁出的那个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多是因为地名发生了变化,你去的当时,当地已经找不到老谱书写的那个地名了。是不是谱书上写错了?一般不会写错。绝大多数是地名发生了变化,地是那片地,名却不是那个名了。比如,谱书上写的大树脚,现在却变成了红旗村等等等等。
须知,地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谱书上写的是祖人迁出时的地名,距你去寻根时已经若干年了,地名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再去找原来的地名,无异于刻舟求剑。就我们亲历的文化大革命第一年,地名也变化无常。
谱书上的地名前,都冠以行政区域名,比如某某县、某某乡之类。而行政区域名也是在变化的。就我所知的西康省、察哈尔省不在了,海南省、三沙市出来了。地区、县、乡、村等行政区域名称更是变化多端。这样笼统说来不好理解,让我从我知道我家乡的地名变化来看看吧——
我家乡现在的地名叫大方县核桃民族乡中坝村中坝村民组。可是,民国以前叫大定县义渐里二甲中坝田;民国时期叫大定县达溪乡高枧保,中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叫大定县达溪区高枧乡中坝村中坝田;1958年大定县恢复为大方县,乡村名不变;大跃进时期叫达溪公社高枧管理区中坝大队中坝生产队;大跃进之后又叫高枧公社中坝大队中坝生产队;1980年代中期还原为大方县达溪区高枧乡中坝村中坝村民组; 撤区并乡后改为现名。
不厌其烦写上这些,旨在说明一个小地名也变化多端,全国比这变化更快更多的地名多得很。所以,我们去寻根时,一定不要被现在的地名挡住了寻根之路,要想法找到当地的《地名志》查阅你的谱书上记载那个时期的老地名。也不要忘記访问当地的老文化人。
如果不懂得地名变化,只是按谱书上记载的那个地名去找,往往是耗资费时,无功而返。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修谱需要注明一人多名的问题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
高致贤
修谱,按照宗族字辈写进入谱者的名字,叫做族谱名。所谓族谱名,就是姓+字辈+名。例如我的高致贤,高是姓,致是字辈,贤是名,也有将字辈放在最后一个字的。这已成为传统习惯,无可厚非。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这种修谱只用族谱名的习惯渐渐成为寻根问祖的瓶颈,会给后人带来许多不便。
不知什么原因、何时兴起谱书上只用族谱名?我不知道。但是,为了硬套“姓+字辈+名”这个格式的族谱名入谱,不少人上了谱书就更改了名字。比如我的两个儿子:高俊、高杰。他们的户籍名、档案名都是这个。可是为了适合谱书需要,他们的名字就变成了高俊宗、高杰宗(当地有将字辈放在姓名后面的习惯)。猛然一看,连我都不知他们是谁了!
又如我的堂伯父发元公,所生我的三个堂哥,与我家同村,我从小看他们到老,在一个地方生活三四十年,只知道大哥叫高汉清,三哥叫高树轩,幺哥叫高汉文。人们都一直这样称呼他们;他们的这个名字也上了户口本。可是,当我查阅2005年才修成的族谱之时,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谱书上为什么没有他们的名字?是不是他们漏谱了?不是。而是他们的名字都换成了族谱名,分别为:致君、致祥、致昌。他们常用的户籍名反而没有了。而且他们用的族谱名,与当地族人中其他人常用的户籍名又是相同的,眼前出现了“真假美猴王”,我好不容易才从他们后代的名字反推上去确认他们。我与他们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生活了几十年,从谱书上找他们的名字都这样困难,如果换成后来的外地人来查阅谱书寻找他们,不更是难于上青天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很多人用单名,户籍名中都没有嵌上字辈;修谱时在他们名字中嵌上字辈(例如前文中提到我的两个儿子)。如果谱书上不注明他们的户籍名的话。那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会给查阅谱书的人造成很大困难。
那么,如何在修谱中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以为:如果户籍名与族谱名不相符的,就要在族谱名的后面注明户籍名。
在国家实施户籍管理的今天,修谱加上户籍名,寻根问祖遇到困难时,还可以到当地户籍管理部门去咨询,何乐不为?
另外,还有像鲁迅、老舍、巴金、莫言等等社会知名人士,他们知名度很高的“名”,既不是他们的族谱名,又不是他们的户籍名,而是他们常用的笔名。如果只写周树人、舒庆春、李尧棠、管谟业,不加注他们的笔名的话,不说普通老百姓,就是一般读者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哩。所以,修谱之中,在族谱名与户籍名、社会常用名不相符的时候,要用括号在族谱名后加注户籍名和社会常用名。
井蛙之见,未必正确,敬希读友批评指正!
2012.11.9.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寻根问祖 必须多方求索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一
高致贤
本人赴湖南张家界参加《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发分谱》颁谱仪式,午餐前,两位宗亲前来问我:你是高致贤宗亲吗?我作了肯定的答复后,一位自报家门:我们是江西吉安泰和县的,我叫高公仆。他指了指另一位,他叫高绍球。突然见到我们的入黔始祖明兴公迁出地的宗亲,不禁令我喜出望外!恨不得一下拥抱他们!但都是老年人了,只是三双手紧紧地再紧紧地握在一起!
他说:我们在明兴公支系的《高氏族谱》上看到你写的序,听说你来参加这个会,特来找你。一是有事相求,二是送你一件小小礼物。赶紧打开一看,那是他们成立华夏江西高氏文化研究会吉安分会的光碟暨南平皈仙高氏谱修文化理事会的相关资料。这对于我实在是太宝贵了!他们修谱从入赣始祖崇文公那里开始。
我们的入黔始祖智璧(明兴)公是崇文公的三十一世孙,我们的支谱虽然有上溯到高傒公的世系图,但详细记叙的历史又只从明兴公的祖父开始:高明兴,江西留谱上名高智璧,明兴乃是他入黔落业大定(今大方)用名。明熹宗天启年间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高行乡(今桥头乡高市,又名湖洲)高家村,系江西吉水皈仙高氏一世祖唐南平忠武王高崇文三十一世孙;南平武昭王高骈二十九世孙。明兴公的祖父义崇兄弟五人,义崇排行第二,字浦泉,生于明嘉靖癸未年,殁于万历丁丑年,墓土坪。配禾源乐氏,继室刘氏生汝循,继室黄氏生汝缙。汝缙系生员候选县丞。配曾村欧阳氏,继室刘氏,合葬小北船形。生子智和、智利。汝缙配邹氏,生智麟、智璧(即是我明兴公)。明兴公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本土(据泰和县志载,时清兵已入泰和,且桂王政权曾复江西地,赣江水系溢发水灾,另明朝时亦有往云贵移民之策),一路艰辛,辗转至大定北门落业。公卒葬于大定北门外螺蛳塘,甲山庚向,原有碑记,因修螺蛳塘水库墓碑俱毁,拟修族谱之后,几经考证得以修复。之后又因那里新建贵州水西宣慰府,明兴公萧氏、应龙公及其李氏的墓同时于2008年迁到现在的竹园乡海马宫观音山麓安葬,均有碑记。以上就是我们明兴公支系族谱对于明兴公以上史料的记载。从明兴公之祖父义崇公以上的历史,就只有一个世系图了。
现在吉安南平皈仙高氏修谱,他们还可以到崇文公入赣前所在地,甚至于到崇文公的出生地去寻根,这样就可以从入赣始祖崇文公的上几代开始作详细记叙。这样,我们再溯源而上,又可以获得明兴公以上若干代的详细史料了!如果有崇文公入赣前所在地的宗亲再往前溯源修谱,一步一步往上探索,我们就可以找到主根以来的更为详细的记录了!
寻根问祖要弄清,必须多方齐求索。一个大宗族就像一株大树,根连接主干,主干分枝,大枝又分小枝,小枝又分细枝,细枝又分末节。在不知主根何在之时,只好从末节到细枝,细枝到小枝;小枝到大枝,大枝到主干,主干连主根,从下到上,一步一步向上求索。现在我们有了一些比较全面的大“总谱”,又可以从主根向主干,主干到大枝,大枝到小枝,这样向下求索,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加快寻根进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皈仙高氏修谱的编修高公仆宗亲就有一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他的原名叫高春祥,为了全身心投入修谱,他更名为高公仆,表示愿当好为高氏公众修谱的“仆人”。令我钦佩!
2014.12.20.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寻根问祖切忌甲冠乙戴、盲目认同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二

高致贤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先看看宁静致远先生在博客上和我的一段对话:
宁静致远:对你的博文《应警防有人利用家谱进行诈骗》发表评论:我们这里有很多明朝嘉靖年间从江西吉安府迁来的移民!
你回复说:很好呀。
宁静致远: 你们无一人能看懂,我在帮你们. 你们能看懂吗?不可能.
你回复说:你真是神啦!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据我所知,青岛崂山有个埠落村,始迁祖叫高明龙,据老家谱记载,这个高明龙,明朝嘉靖年间由云南迁往海阳县徽村。后来迁往胶州的三里河,又迁到了崂山的部落村。徽村有资料显示,是由于避 于七之乱 迁去的!你们的始祖叫高明兴,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
你回复说:很好,谢谢你。我会考查的。
宁静致远:请你赶快删了这篇博文,我不想难为你们!
你回复说:为什么?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你说我神了,你以为还过分吗?我神的地方你还没看到呢!现在让你见识一下吧!据我考证:高x德的先祖高登科不是高出之后。他才是真正想抬高自己的人!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了!高登科的爷爷与高明兴是兄弟!也就是说高明龙是高登科的爷爷!高x德与那个青岛埠落村还有你都是一支人!
你回复说:小伙子,这你根本不知道,你从我的信息中,得到一鳞半爪,就在那里胡编乱造,自以为是。劝你好好学习一下,不要一知半解就到处胡打乱说。神了,可不要神经病了。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做扶持!我听说你老人家见多识广,不知你有没有兖州滨邑高氏的家谱?......敬请告知。
你回复说:我才开始学习高姓历史,还没有入门,还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也要向你学习。
宁静致远:徽村高氏很复杂,很有可能:你们,我们,高x英 都是徽村始祖高行本之后!
你回复说:可能仅仅是可能,没有真凭实据不行。
宁静致远:这个高显的祖籍现在有很多说法。有首诗也是来说他的“富庶高门上西庄,扫金灭宋战枣阳。而立之年身被创,金头玉面葬金乡”!
你回复说:多方考证为好。
宁静致远:也是甘肃蓨城高氏,即墨石人河高氏,蓬莱栾家口高氏的共同祖先!
你回复说:支持你寻根。
宁静致远:这个高显是 高x宾 高x英 的祖先!
你回复说:空口无凭,拿出证据。
宁静致远:随着科学的进步,DNA试验的出现,谁是谁非早晚会有个分晓!
你回复说:好啊,有科学头脑。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据我考证,这个高显就是现在徽村高氏的祖先!我们与他的关系,我正在论证之中!
你回复说:要有证据。
宁静致远:高 显,元朝官史,字耀卿......德明为元帅府经历,三代皆为武官。
你回复说:看出来,你在学习《高姓全史》,希望你认真学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宁静致远:请问博主先生:“还有三代祖登先,登明二位祖公及二位祖婆之墓。”这句话可以说明你祖“明兴”公之孙 是“登”字辈吧?
你回复说:这我已写得清清楚楚,还用你说?可你知道高姓字辈中有多少登字辈?这些登字辈的都是亲支吗?
宁静致远:2011年8月13[农历七月十四]日与宗兄致贤一起到大方县竹园乡海马宫村观音山下,拜谒我高姓入黔始祖明兴公及祖婆之墓和二代祖公之一的应龙祖公及祖婆之墓,还有三代祖登先,登明二位祖公及二位祖婆之墓。致贤宗兄已发博文,并将我宗族之源及相关资料附之,很有价值。特转宗亲族人,对修订宗亲族谱有好处。也在此谢谢我最尊敬的[贵州老高]致贤兄。弟兴全.
你回复说:是的。
宁静致远:博主你好:请问你有“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高行乡(今桥头乡高市,又名湖洲)高家村”的家谱吗?我觉得与徽村家谱里的高仕兴有关!敬请回复!
你回复说:我没有。你有就让我看看吧。你肯定有。没有你怎么会觉得有关?
这个宁静致远先生和我的对话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引用了。看了上述这些,你也许会觉得他对于高氏宗族的历史颇有研究。尤其是对我们明兴公支系的史料说得很多。
于是他就煞有介事地说:据我所知,青岛崂山有个埠落村,始迁祖叫高明龙,据老家谱记载,这个高明龙,明朝嘉靖年间由云南迁往海阳县徽村......你们的始祖叫高明兴,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
据我考证:高x德的先祖高登科不是高出之后......高登科的爷爷与高明兴是兄弟!也就是说高明龙是高登科的爷爷!高x德与那个青岛埠落村还有你都是一支人!
请问博主先生:“还有三代祖登先,登明二位祖公及二位祖婆之墓。”这句话可以说明你祖“明兴”公之孙 是“登”字辈吧?
......
如果只看这些资料,他似乎很有说服力。谁料关于明兴公的史料是他从我的博文中下载的。他对这些资料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具体表现为:
一、他不知道明兴公的谱书名,就以为明兴公是明字辈;
二、他以为明兴公的孙辈只有登字辈,不知还有启字辈,于是,生拉硬扯地说山东某地的登字辈就是明字辈的孙辈。
三、他不知道我们登字辈的两个祖人生养死葬于大方,后裔也全在当地。于是便说山东的登字辈是我们这一支的。
四、他更不知道我们的字辈是到了贵州之后才改的,只能管我们这一支;他自以为是全国通用的,便生搬到山东去硬套。
本来我已经在《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字辈》一文中说过:除了孔、孟、颜、曾四姓有全国统一的字辈外,其余姓氏均没有全族统一的字辈。所以,决不能用某个地方某个支系的字辈生搬去硬套所有宗亲的字辈。但是,现在还有不少人还是以自己支系的字辈去寻根。我再一次提请大家注意:这是不科学的。
平心而论,此人是收集过一些高姓宗族史料的,包括我写的一些资料他都搜集了,这是好的。问题在于,他不求甚解,得到一鳞半爪便以为可以全族通用,便牵强附会去让宗亲张冠李戴。这对于寻根问祖的危害不小。为了引以为戒,我才想起本文的题目,写下这些文字,提供寻根问祖者参考。
2012.11.14.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姜太公的后裔姓氏有多少——137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三
——初读《走近姜太公》
高致贤
昨天(10.27.)收到中华高姓宗亲总会邮赠的《走近姜太公》一书,爱不释手。匆匆浏览一遍,便深感自己宗族历史知识之肤浅!颇感惭愧难当。
我的宗族知识为什么会少得那么可怜?说来可笑,我大小也算个文化人,但是,50岁以前,只知道我们高家和姜家是一个姓。这还是少年时我父亲传授给我的。解放后30年,家族史的传播受到政治影响,谁要联系族人,便会被扣上“宗族主义”的帽子,打入另册。
在那极左路线的统治时期,我教书,要为人师表;搞政治宣传,要遵守宣传纪侓;只讲阶级亲,不敢认宗亲。自己不学无术,有知识的人也不愿给我说,抑或是不敢跟我说,使我长期处于一个宗族历史知识的真空地带,怎么会有知呢?但是,姜太公是我们的共祖这一点是知道的;可是,并不知道姜太公的后裔还有其他一百多个姓。
《走近姜太公》这本电视书,介绍了姜太公在海内外的后裔情况,我才知道姜太公的后裔有137个姓。而这本书绝不是演义、小说和戏说,而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的文字解说内容。它由央视新闻高级编辑王海峰编著;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主持人任志宏解说专题、为书作序;是一本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书籍。对研究华人宗族历史很有价值。笼而统之难以对它评价,我将分别写一些读书笔记与朋友们分享。
2012.10.27.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尊重皈仙谱系 修好江汉支谱

收到大海宗亲来信,言及江汉平原高氏宗亲决定续修贵支系族谱,嘱余作序。我们同属南平王崇文公的后裔,作序义不容辞!
自得姓始祖高傒公以来,宗族史料显示高氏宗族逐渐发展,遍布全世界,至今,国内的高姓人口排列全国姓氏人口的第十五位。仅江汉平原支系而言:真公之子端用、端信,从江西永丰县高家村搬到湖北天门,后端信公回江右。端用公之子博易公搬到湖北仙桃剅河。博易公生六子,分布江汉平原,经五百多年的发展,而今江汉平原的始迁祖博易公的后裔已有一千余人了!
《江汉平原皈仙高氏谱》为皈仙高氏谱系的支谱,在传承御制皈仙谱的前提下,记录崇文公后裔中江汉平原支系的来龙去脉,肩负承前启后重任!编委沿袭民国四年(1915年)编修的百年族谱续修,是皈仙一脉支系谱碟的发展。崇文公仙逝迄今一千一百多年,后裔遍及全国,迁徙国外,枝繁叶茂,支系众多,自修支谱者不计其数。种种原因失去皈仙古谱字辈的外地皈仙支系,修谱时自拟字辈是实际需要。因此,只用本支谱的字辈寻觅宗亲,已经远远不够了。现在,我们只有上溯到崇文公那里,看看自己属于崇文公的多少世孙才可厘清自己在皈仙世系中的辈分。当然还可以上溯到族人公认的得姓始祖高傒公和血缘始祖姜太公,直至文字记载的第一位高姓先人——黄帝的大臣高元,再溯至人文始祖炎帝。但那又是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了。作为皈仙一脉记录世系连而不乱的是以崇文公为始祖的皈仙谱系!
皈仙谱,源于中华高姓历史上的“五大名谱”(高柴的“世宝”、高允的“世传”、高俭的“世美”、高崇文的“世系图”、司马光的“御制谱”)之二:高崇文的“世系图”、司马光的“御制谱”。
崇文公的世系图一看便知,此不赘述。这里为何提到司马光的“御制谱”?它是皈仙谱系的主要源头——
清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罗廷猷,在《皈仙通谱高氏谱序探贯珠辑补》中写道:“宋元祐初(1086),宣仁圣烈太皇太后诏司马光等儒臣(将皈仙谱)续修为御制谱。皈仙之谱,始于宋南渡,继于元延祐,又继于明正统宏治,如善庆贯珠......又侄霞寓王,八世同居,其孝义人品不炳甲天下乎?况乎显修于韩退之先生,继成于司马温公诸儒,何赫赫也!......”
司马光奉诏修成御制谱之后,由皈仙裔孙高天凤、高廷(延)椿于宋乾道元年(1165)修成宗谱《善庆录》,虽然谱书上没有标明“一修”序号,但那就是皈仙高氏谱系的第一部宗谱。皈仙“一修”族谱应是《善庆录》,随后便有明代的《西坡谱》、《友竹谱》、《岳昭谱》以及《瞻云谱》和庸正谱(雍正谱)相继修成。这就形成《善庆录》、《西坡谱》、《友竹谱》、《岳昭谱》、《瞻云谱》系列的皈仙高氏的前五修名谱,均只按照编修时间先后来排顺序。到了清雍正年间续修的皈仙谱才标明“五修”序号。说明此是在《善庆录》之后第五次续修,从此依次编六修、七修、八修、九修。
2016年编修的《南平皈仙高氏宗谱》第一卷、第二卷,没有标“十修”字样,但在主编序中写明:“借助这次修谱的机会,扩大影响,给徙居在外地的皈仙高氏后裔子孙寻根认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他们也能团聚在我皈仙高氏的大家族之中,满足他们多年来的寻根梦。如果他们愿意回归我们皈仙的高氏家族之中,我们今后将继续编纂南平皈仙高氏徙居外省版的第三卷,第四卷......”,以此说明没有标“十修”的理由。
我在《南平皈仙高氏宗谱》第一卷《皈仙一谱系千支》的序言中写过:“对于研究宗族文化的人,尤其是对于崇文公后裔来说,这部《南平皈仙高氏宗谱》就是大家寻根问祖的纲。有了这个纲,就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省外、国外的崇文公后裔就可持之溯源,到皈仙里寻根问祖......”江西吉安市皈仙里是崇文公后裔的发祥地。作为崇文公的后裔,我们必须尊重皈仙谱。皈仙谱系列,从高崇文世系图和司马光修的御制谱开始,对于崇文公的家世都有清晰的记载!
虽然,现在有人在宗族文化研究中对于崇文公的家世提出不同观念,作为学术研究并不奇怪,别人尊重不尊重皈仙谱的记录是他们的事,可是,作为崇文公的后裔,我们必须相信并尊重我们皈仙始祖崇文公的家世。为捍卫皈仙谱对于崇文公家世的纪实,我和大海、公仆等一些崇文公的后裔,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我们尊重皈仙古谱的言行!
崇文公的第41世孙作家高致贤敬序
公元2017年4月,岁次丁酉年季春于深圳
注:此稿于2017.5.13.定稿发给高大海。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傒为何要依其祖父之名为姓?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四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一
高致贤

多数族人都知道,高傒之所以姓高,是依名取姓的。即是依姜子高之名,取高为姓,故尔成为依名取姓的高姓始祖。可是,他为什么要依其祖父之名取姓,而不依其父亲之名取姓?可能就鲜为族人知道了。但是,而今民间还流传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谚语。这与周朝的法规有关。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端倪。
高傒的取姓,是由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所决定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
大、小宗的区别.大、小宗是相对的关系,各级贵族以嫡长子一脉相承者为「大宗」,其它别子、庶子或支子为「小宗」
大宗百世不迁,为世代凝聚宗族亲谊的中心;小宗不断繁衍下去,五世而迁(血缘疏远,须另立一家)
高傒本是齐文公的曾孙,属于没有继承权的小宗,于是便取了他的祖父、也就是齐文公的儿子个子高的名字为姓,创立了齐国的高氏。
2012,10.29.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不经意间一句话 数代寻根梦圆成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五——今又找到明兴公的一支后裔
高致贤
一句“关山填鸭院”,几代寻根梦圆成!
我们贵州大方县百纳乡鸭院村鸭院组的高德明、高亮明兄弟及其子孙们已对上溯八九代前的宗族不知底细了!自己怎么改为彝族也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一直不忘寻根,怎奈八九代之前均无依据,只好徒叹奈何!
德明、亮明下代中的高超、高顺杰、儿媳吴世勋等先后进入网络平台,从我介绍的族史中,感觉到他们好像是应发一支的后裔,向我咨询。我让他们寻找史据,通过多次交流、提示、启发、追询,一步步得知他们的老人从路布乡的关山迁到百纳乡的鸭院,我再让他们寻找墓碑,终于在鸭院找到清光绪年间高应武之墓碑,但其上代的情况也就不知道了!应武公之后也无字辈,名字随意改,但他们并未放弃寻根!
我于4月28日从深圳回大方参加颁谱仪式,与他们预约时间来面谈。我到大方后就与高祥勋预约时间,请他一起座谈。高祥勋是《高氏族谱·贵州大方高明兴支系》的主编之一。他花20来年功夫,深入江西寻根、循回贵州、大方周边有关省地县以及大方县境内高姓居住的乡、村、组、户调查取证,获取大量宗族史料,修出一部被高德原、高路加、高家协等专家、教授高度赞扬的家谱。高祥勋掌握并熟悉明兴公支系的许多宗族史料,被族人誉为明兴公支系的“活字典”!有他参加,就可找出许多线索。
5月1日下午,德明之儿媳吴世勋与我联系,我们预约2日上午交谈。当我和祥勋先后到达我们颁发“大通谱”的红楼酒家时,德明夫人陈珍明已率弟高亮明,媳吴世勋,子高顺华,侄高顺林,还有在大方读高中的孙女高银垚也先后到场。但他们谈的,还是我们在网上聊的那些。通过反复启发、分析,祥勋讲述了张刘公后裔迁入和迁出路布的历史后,肯定从路布迁出去的均是荫祖(张刘)公的子孙。但他们如何到百纳去仍无线索。我和祥勋在与他们有意的“闲聊”中,高亮明自然露出一句:“听老人们说是‘关山填鸭院’。”这个“填”字正好说明他们迁徙的原因:在族人中的“填”,就是本族人中某人没有男孩传宗,就从族人中抱养(过寄)一男孩来顶这支人的宗。关山是被抱养人在路布的住地,鸭院是抱养人在百纳的住地!来龙去脉已弄清楚,但已修成的明兴公支系谱中没有找到高应武的名字,这还不能完全确认,留下待查。
高祥勋回家再详查资料,竟然在荫祖(张刘)公碑刻孝名中找到应武的名字,多方吻合,便可确认!
正是几代寻宗无觅处,一语道出迁徙因,列祖列宗在天灵,保佑后裔不离根!这是我此此回贵州大方参与颁发通谱期间又一最大的收获!谨向列祖列宗跪谢!

2012.5.2.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五“一”实现寻根梦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七
高致贤
一个梦想
贵州大方县百纳乡鸭院村鸭院组有高德明、高亮明等一支高姓宗族,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彝族,但是,又觉得有不少风俗习惯与当地彝族不完全合谱,对自己上溯几代的宗族历史一无所知!自己的彝族来历更是一个谜。为了弄清自己的宗亲历史,解开是否彝族之谜,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便产生了寻根梦,怎奈对老人来到百纳之前的族史一点资料也没有,也找不到知情人,加之那时候的政治运动频繁,弄不好被戴上一个“搞宗族主义”的政治帽子,日子更不好过,只好徒叹奈何!然而,几代人的寻根梦并没有破灭。
一种感觉
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宽松,寻根问祖之风兴起,他们下代中的高超、高顺杰、儿媳吴世勋等运用网络平台继续寻根。高超从网上看到我介绍我们族史时,谈到明兴公从江西迁移到大定(今大方)所生三子:荫祖(张刘)、应龙、应发,长房、二房家的后人多在贵州大方县,三房应发家一说回江西,一说下四川,迄今一直没有联系上。这段史料使他们无形中产生一种感觉:好像他们就是我说的应发家的后裔,便从网上与我交流。于是,我们互相提供史料,互相提示、启发、追询,通过多次交流,让我一步步得知他们的老人从关山迁到百纳的鸭院,可是,关山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我再让他们寻找上几代老人的墓碑,终于在鸭院找到清光绪年间高应武之墓碑,但其上代的情况也没有记述!应武公之后也没有字辈之类的资料,寻根遇到了很大困难,但他们并未放弃寻根行动,与我保持随时交流!
2004年4月28日我从深圳回大方,29日主持了德原、路加、家协和小明等宗亲出席的、大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兴全等宗亲主办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贵州颁谱仪式。事后,我立即与德明的亲人们预约见面详谈。此时,我又邀祥勋宗亲参与他们的详谈会。高祥勋是《高氏族谱·贵州大方高明兴支系》的主编之一。他花了20来年功夫,深入江西寻根、巡回于贵州及其周边有关省地县以及大方县境内高姓居住的乡、村、组、户调查取证,获取大量宗族史料,修出一部被高德原、高路加、高家协等专家、教授高度赞扬的家谱。高祥勋特别熟悉明兴公支系的史料,被族人誉为明兴公支系的“活字典”!
一次深谈
5月1日下午,德明之儿媳吴世勋与我约定2日上午交谈。当我和祥勋先后到达我们颁发“大通谱”的红楼酒家时,德明夫人陈珍明已率弟高亮明,媳吴世勋,子高顺华,侄高顺林,还有在大方读高中的孙女高银垚也先后到场。他们开始谈的还是我们在网上聊的那些内容。可是在这零距离的交谈中,我们采取摆家常的方式相互提问,互相启发,反复分析,深入研究。祥勋详细介绍了张刘公后裔迁入和迁出路布的历史后,肯定了关山就在路布,那里正是荫祖(张刘)公的子孙集散地,只要找到他们如何到百纳的线索就可以确定他们是荫祖公的后裔,但是他们还是提不出线索。我们继续以拉家常的方式与他们闲聊,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天南地北,信马由缰,畅所欲言......
一字点睛
就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闲聊”中,高亮明突然冒出一句:“听老人们说是‘关山填鸭院’。”这个“填”字正好说明他们迁徙的原因:在当地民间口语中的“填”字也是填充的意思。就是本姓人中某人没有男孩子,就从族人中抱养(过寄)一男孩来顶这支人传宗接代,这就叫“填”。“关山填鸭院”就是从关山的族人中抱养儿子到鸭院传宗。关山是被抱养人在的住地,鸭院是抱养人在的住地!关山是张刘公子孙集散地,鸭院正是他们在百纳居住的地方,也是彝族土司驻地,在土司属下生活,认同彝族是一种荣耀,他们的老人就是为土司衙门办事的,改为彝族就很自然了!至此,他们祖人的来龙去脉已基本上弄清楚了,但明兴公支系谱书中我们还没有找到高应武的名字,所以还不能完全确认,需要待查。
一碑定夺
我们知道,寻根问祖是个艰苦细致的长期性工作,如果不抓紧进行,趁热打铁,一旦大家失去信心,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些资料还会丢失,造成前功尽弃!于是高祥勋回到家中,马上详查资料,竟然在荫祖(张刘)公碑刻的孝名中找到高应武的名字,多方吻合,当即确认!德明一支的寻根梦,终于在2012年5月2日岁次壬辰年四月十二日实现了!我们大家十分高兴!
我情不自禁地吟出:
“数代寻宗无觅处,一语道出迁徙因,
列祖列宗在天灵,保佑后裔不离根”!
这就是我2012年“五一”节前回贵州大方参与颁谱期间取得的另一收获!有人称之为“五个一”工程。
2014.10.30.于深圳11.26.发表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漫谈“存疑”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八
高致贤
在历史研究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史料记录上的矛盾,即是同一事物出现抑或结束的时间、地点、名称等不同,谁对谁错?没有第三方以上的史料来证实,也不可能去找几千年前的人证物证。对这样的历史问题,我们可以提出疑问,但不能盲目判断,更不能凭什么权威主观臆断做结论,所以只好存疑,等待证实。例如高大海《看了<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的想法》中,对《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文中的“ 适子郢”“ 郢子崇文”提出疑问。其理由是:?“史书记载,高郢(740-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高崇文(746—809)字崇文。其先渤海人,后迁幽州。他们的先世虽都出自渤海,但他们之间,只相差6岁。显然不是父子关系,多则是个叔侄而已!”。常理上最多是叔侄关系的疑问合乎逻辑,但这也只是以“史书记载”为前提来推断的,可是,那史书记载是否准确?如果没有史实来证明那史书记录的准确性,也就只有存疑了。
再如:历史名人奢香夫人,史书只记载她的死期,找不到她出生时间的记载。人们只有根据当地知府黄宅中题写奢香的诗中的“华年十四嫁通侯”一句来推算奢香的出生年。可是,在给奢香夫人树铜像时,有关领导决定将人们常用的奢香出生年往前推,不给依据就作结论,这就不能不引起一些研究者的议论了。
至于大海提到“武将(崇文公)六十几岁有这英勇吗?”的疑问,那是不是以今推古,应该知道黄忠、廉颇等历史老将军,也只能作为存疑了!存疑不是结论,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可是,有的人不是这种态度,而是对于别人研究历史问题的文献吹毛求疵,发现其中一点问题,不找原因不存疑,而是加以否定,甚至于批判,否定对方,不管自己否定别人的依据足不足,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要给别人扣大帽子,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一样,那样的态度是不利于研究的。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从高枧拜祖叙支系脉络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十九
高致贤
我于2012年、2013年两次回大方县避暑期间,都带着晚辈们到高枧大桥边和星宿塘拜祖。
我们的入黔始祖智璧(明兴)公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县大桥头高家村,又名高市、湖州,一路艰辛,辗转至大定北门落业。明兴公及妻萧氏和他们的次子应龙公及妻李氏,两代老人均葬于大定北门外螺蛳塘,后因修螺蛳塘水库明兴公夫妇的墓碑俱毁,21世纪初得以修复。后又因螺蛳塘侧新建“贵州水西宣慰府”,明兴公、萧氏;应龙公、李氏的墓同时于2008年迁到现在的竹园乡海马宫观音山麓安葬。此前,我们的第三代祖登先公及党氏祖母已于清康熙末年葬于海马宫观音山麓了,这样,明兴公入黔以来的第一、二、三代祖人均葬于海马宫观音山麓,均有碑记。
从第四代世哲、郝氏起,接着第五代高瓒、韩氏;第六代文宗及韦氏、周氏;第七代洪相、韩氏;第八代维田、任氏;第九代朝伦、任氏;第十代发全、文氏和我这(第十一)代已先后去世的致美、致刚;致德与刘祖明夫妇;致金;致香,以及六嫂黎祖芬等,都葬于高枧星宿塘、大桥边和中坝田,《高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中均有记载,也有墓碑为记,我们这一支系的脉络是很清楚的。附一组我们去拜祖的照片于后。
注意:对于上述祖人中,《高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上有两个时间必须更正。即是:第131页第7行,高登先出生于1689(戊寅)年中的“1689年”,应该为1698年;第542页第一行髙瓒公1926(丙子)年出生的“1926年”,应为1726年。特此更正!
2015.1.27.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致贤[转载] 论姓氏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二十
高致贤转载按:有人认为寻根问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糟粕,真是这样的吗?看看这篇文章吧!
原文地址:论姓氏作者:张竟无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根”。“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 、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寻根问祖是不是文化糟粕?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二十一完
高致贤
续修族谱属于文革后拨乱反正内容之一,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有关部门对于宗族修谱都有过指示,不少姓氏都在续修宗族谱。我们高氏宗族已经修成《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和旗下的“湖南省分谱”以及全国各省市的若干“支谱”。这些都是在寻根问祖。可是,有人认为: “认祖归宗是5000年文化的糟粕,就象现在社会的圈子文化。”对此,我只能说:“ 那么,不认祖宗才是文化精华?不敢恭维!”,那人说: “这个命题不能反推。”他为此玩起哲学来,我只能回复一句:“ 不能反推,那就只有一家之言,个人说了算,是不是皇帝老儿的金口玉言?”接着,就有一些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位叫冬莲的网友说:“ 这个(认祖归宗是5000年文化的糟粕,就象现在社会的圈子文化)论点令人难以理解!——未免有些武断吧?基于探求生命的本源真相而起的认祖归宗活动,既是人类的天性和中国人‘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族群凝聚力的体现,更是中国社会良序稳定发展的保障方式之一(中国人对先辈的尊崇,使我们为人处事不至于太出格失范以维护家族名誉)——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每一种文化,都是种群对生命和生活的总结,是长期优胜劣汰生存进化的结果。所以,个人认为,应审慎对待——既不必照单全收、生吞活剥,也不必不加推敲地盲目排斥。对吧?
“再说,圈子文化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既是一种集体选择的结果,也令人们提高社会交往的效率,并能成为推动人们努力上进的动力——有何不妥?”
有位叫酒酣话别离的网友也说: “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会讲实际:哥们你要是能够不认父母,不认亲人,不认祖辈,那么你可以成一家之言,开坛讲道了,如果不能就是(想)标新立异的独树一格来哗众取宠。”
夜郎村夫?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认祖归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圈子文化”以名利关系为基础,且能相提并论?”
我坚信寻根问祖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但又一时不能从理论上讲清这个问题,这里提出来请网友们各抒己见,也求教于有关专家,敬请大家不吝赐教,教我学到有关知识。谢谢!
2015年3月17日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关于崇文公先世讨论之一 Q友精彩评论荟萃集之25
高家协 : 致贤兄:好?
你的提问(邓文华)《高崇文的父亲怎么会是高行晖?》,出乎了 我的意外?
我2015年8月份,在吉安与你会面时,反复说,皈仙谱不被学术界认可,关键在对崇文公先世的说法。他们都是朝中名人,唐书有记的。而皈仙谱与正史记载有出入,却历来坚持不改,这就是问题所在。你知道,对待此类问题,学术界历来是坚持:“一史,二志,三族谱” 。唐书记载,高郢与崇文只相差6岁,学术界的人能承认是父子关系吗?崇文举行国葬,当时的朝中重臣韦贯之写的碑文,说崇文之父是高行晖,我们的大通谱也讲是高行晖。你说,人家听谁的。我看了江西的几种谱,还有鹰潭谱说是高熹,也有说是高彬。总之,皈仙谱、鹰潭谱、沧州渤海谱,对崇文之父各有不同。可能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潜心文学,对此类资料知之少了一点。我愿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崇文公41世 孙 高家协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家协 : 我不知道邓文华的资料来自哪里,所以请教他,他还没有回答我哩。不知他取材于哪里哩!多有一点材料说明不是更有力吗?
高家协 : 说的对!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家协 : 我还敢研究什么文学?一个字词都搞不清的人,对族史资料我一无所知,所以才请教邓文华先生,不知他是没有看到我的请求,还是不屑于回答我这无知者?幸你不弃,回答了我的一些问题,万幸!希望你帮人帮到底,你说高郢与崇文只相差6岁,如果不是唐书对于他们的出生年记录有误的话,说明他俩不可能是父子关系。当时的朝中重臣韦贯之写的碑文,说崇文之父是高行晖。这个史料我确实没有看到,希望你把这碑文发给我学习好吗?否定了高郢,也必须有可靠的史料来肯定高行晖才能服人,必须用证据说话,不是当今的哪个专家学者可以随便说了算的。须知,学术研究不是官场开会,官大的说了算,他就可以一锤定音吗?你说对不对?这就是我这个无知者求知的声音,还请专家多多批评!
高家协 : 我希望提高皈仙高氏的影响力,我认为,首先要争取学术界的认可、宣传!
高家协 : 高郢(740-811),唐朝人,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来自《百度》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1]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来自《百度》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家协 : 好的,746-740=6.这个我看懂了。但“普→0→0→道→艺→夔→行晖→崇文”这来源于哪里?
高大海提出:一、“考行晖”“高行晖墓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因病于怀州官第去世,享年69岁。高行晖嗣子高崇文”。 考是生父,不是嗣父。行晖卒759年,享年69岁,追溯到690年,高崇文809年卒,按64岁,追溯到746年,他们父子出生相隔56年。 二、“天宝末,胡夷之难,因投笔砚,事平卢军偏裨,随镇淮右”。天宝最后一年是756年,高崇文还没十岁。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对于历史悬案,我们未必能够解决。但我们都是古稀之人了,来日不多,哪怕不能解决,但能够争取在有生之年为解决这个悬案多找出一些线索和依据,也就不枉作为崇文公后裔之一了。到这时,我还是觉得没有能够肯定高行晖是高崇文父亲的有力史料。只是网传的,还没有什么古迹和古籍中的原版。你掌握史料多,发一些给我学习学习好吗?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家协 : 你说:“ 我希望提高皈仙高氏的影响力,我认为,首先要争取学术界的认可、宣传!”这也不错,但我认为“争取学术界的认可、宣传!”的前提是:先把存在的问题弄清楚。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某些所谓专家的口吻,跟着他们胡打乱说。须知,学术界的腐败之风也很严重。有的专家的表态是为了钱,如果我们为了宣传就乱认祖宗的话,那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你说是吗?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关于崇文公先世讨论之2 Q友精彩评论荟萃集之26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家协 : 家协宗亲,你好!你说“我2015年8月份,在吉安与你会面时,反复说,皈仙谱不被学术界认可,关键在对崇文公先世的说法。他们都是朝中名人,唐书有记的。而皈仙谱与正史记载有出入,却历来坚持不改,这就是问题所在。”对此,我尽量回忆、查阅日记今年8月份我一直在贵州大方县避暑,没有去过吉安,8月份怎么能与你在吉安见面?又怎么会在吉安聆听你“反复说,皈仙谱不被学术界认可,关键在对崇文公先世的说法。他们都是朝中名人,唐书有记的。而皈仙谱与正史记载有出入,却历来坚持不改,这就是问题所在。”的意见?是你记错了吧? 记错一个时间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给我说了“皈仙谱不被学术界认可,关键在对崇文公先世的说法。他们都是朝中名人,唐书有记的。而皈仙谱与正史记载有出入,却历来坚持不改,这就是问题所在。”的学术界的结论。既然是学术界,绝不是某一个人的意见。那么,这个学术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决定不认可皈仙谱的?历来坚持不改皈仙谱“错误”的是谁?或者是哪些人?是不是皈仙谱局?你是代表学术界向我传达这个意见吗?因为我没有执行,现在还提出《高崇文的父亲怎么会是高行晖》这个问题,就大大地出乎您的意外。所以你说我“对此类资料知之少了一点”。 这个“知之少了一点”是你抬举我了,其实我是一无所知。正因为我一无所知,我才请教行家。还不敢麻烦您,所以就求教发表《唐代高崇文家族》的邓文华。谁料邓文华还没有答复,你就第一个出来回答我,对此,我很感谢!不过,你今年8月份在吉安反复给我说的那段话纯属子虚乌有。 本来没有就算了,但我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你不是一般人的闲聊,你是传达学术界的意见。如果现在不说明,以后又成了一个历史问题:某年某月某某在吉安向某某传达过学术界不认可皈仙谱的意见。有人就会以此作为依据来否定皈仙谱。所以,我不得不说。(这里补充一句:我能够一个人从几千里专门去江西吉安听你训诫?你训诫完了就马上离开?请你告诉我:在吉安那里谈话?有谁在场?否则,那就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家协 : 家协:这两天我迫切看到高行晖是高崇文父亲的史料,催你催得比较紧,对不起。今天我已经从皈仙派群里找到高秋根提供的了,谢谢秋根,不再麻烦您了。高郢和高行晖作为高崇文的父亲都有历史依据,现在只需要看看史学界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看法了。不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现成材料?如果有,可不可以发给我看看?
仙桃高 : 两位前辈都是我们皈仙高氏学习的榜样!没有争议就不会出经典之作!正说明大家都在关心、关注这次十修宗谱!衷心感谢这次为南平高氏续谱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宗亲们!希望这次南平.皈仙谱能成为传世之作、经典之谱!
贵州高致贤 回复 仙桃高 : 希望你也参加讨论好吗?我向高家协说了:“对于历史悬案,我们未必能够解决。但我们都是古稀之人了,来日不多,哪怕不能解决,但能够争取在有生之年为解决这个悬案多找出一些线索和依据,也就不枉作为崇文公后裔之一了。到这时,我还是觉得没有能够肯定高行晖是高崇文父亲的有力史料。只是网传的,还没有什么古迹和古籍中的原版。”我们都在学习,希望宗亲提供史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吧?谢谢你的参与。
仙桃高 : 谢谢您的抬爱!岂敢以讨论之说,晚辈当向您好好学习!其实大家的心情都一样,身为南平皈仙高氏的一份子,理当力所能及的出一份力,崇文公家族身为五大支系之首,理当成为高氏家族中最受尊重的一支,这次修谱也尤为重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勇于面对,需要我们共同寻找新的论证,争取以史实为依据,大家都能认同的观点,修好谱,上可对先祖,下能启后世的传世之作!相信在您们的积极带领下,我们晚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克服困难,圆满成功!
贵州高致贤 回复 仙桃高 : 这种想法是共同的,现在是一些专家拿不出原始依据,凭一己之推断就否定高郢而肯定高行晖是高崇文的父亲,证据无力,难以服众,所以我们就要找到古代的原始依据来说明问题。不能随便就把几百年来,若干代人九修的皈仙谱否定了。说改就改,那么容易吗?尽管大家都是好心,但是,有时候好心也未必办好事!

老虎吃兔子 : 凡人者
洪荒宇宙之生灵 文化道德之柱石 高贤大德之父兄 伟烈丰功之源泉
感 少年青涩风流 青年奋发图强 盛年勤勉乐业 暮年知命从容
跌宕起伏胜于传奇 精彩纷呈遑论戏剧 虽平凡却超越辉煌
然 顾望上下五千年 凡人沧海一粟 其传不立不传 子孙欲知其先辈而不能
每念及此 余潸然泪下 仰天长啸而心怀怅然
幸 吾辈恰逢际遇 科技昌盛 网络已兴
变社会之传统 化众生之百态 令凡人之传亦可传世
众志成城 以至百传 千传 乃至万传
累积经年 以至十年 百年 乃至千年
遂成史家大观
使华夏百姓知前代之万象而有借鉴 使炎黄血脉知宗祖之溯源而有传承
岂非远胜帝王将相之史哉 岂非亦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也哉
是为序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尽吾等全力以图之
贵州高致贤 回复 老虎吃兔子 : 拜读先生以序评,顿觉耳目一新;体新文短,字字珠玑。讲历史,述现状,肯定家谱的历史作用,道出古今多少修谱人的辛酸,表达了多少修谱人想说而没有说,抑或说了还没有说好的心声。实为难得之佳作!收藏学习,作为精彩评论荟萃发表,高致贤顿首!
高公仆.赣.吉安 : 如提重臣:宋朝文天祥,明清解缙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宰相,他们颂词中都认崇文是高郢之子;明代族谱所记难道今人要改?
高公仆.赣.吉安 : 二位前辈不必过早定论,有待进一步探讨;不仅皈仙谱,江苏高志才珍藏的家谱分明记着崇文是高郢之子。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再发《为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前言:我为什么写此文?近年来,有人在一些族谱上,将崇文公的父亲写成高行晖,有所误导。
须知:从宋朝始修的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一世祖的,而今已是第十修,谱中所写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宋朝皇太后就下诏司马光将皈仙谱修为御制谱。文天祥等文人、重臣对皈仙派也有很高的评价。这样一部族谱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被篡改?为了了解崇文公的家史,宗亲们提供了相关的家谱供我查阅。在秋根、公仆等宗亲的帮助下,我终于查清了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的依据,故发此文,以正视听!
为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高致贤
请大家先看看《唐南平忠武王高君崇文墓碣銘》(见附件1)里的几段记载吧。
“墓碣銘”记载:“崇文渤海人,姓高氏,相傳為北齊文宣帝之後也,曾祖仲舒,開元聖相;祖達夫,愽學工詩,與李杜齊名,號三才子;父郢,有夙望;嫡母蕭氏,相國嵩之女,無子;母皇甫氏,生崇文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甲子四月十一日子時。是夜光燭天地,郢夣漢文帝拜姚崇為相,遂以崇文為名;明年郢拜相,相者言:崇文相業心盛於郢;人由是呼小相公;崇文三歲母歿,鞠於祖母花氏,花氏辛勤撫育至於成童......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800)年庚辰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崇文始有取青志而適居......”
“......崇文在軍中十八年,備嘗艱苦......崇文屢出阻慝不得志。敬宗寶歷二年(826)丙午,承簡及第擢刑州刺史,子婦趙氏封辟夫人,文宗大和元年(827)趙氏歿,又明年(828)戊申,承簡得配李氏沛國公愬之女也仍封辟夫人;四年(830)庚戌承簡卒于官,崇文悲不自勝,五年(831)辛亥,次子承業領東滄經畧宣撫使,崔氏封郡夫人;六年(832)壬子駢釋服配郭氏已而娶陳氏。九年(835)乙卯二月十六日辰時生曾孫昻;开成元年(836年)丙辰郢與蔡氏夫人相繼歿......”
“唐武宗會昌二(842)年,繼父彬歿,明年癸亥,崇文奉乞自討劉稹,李德裕憫其老辭之,又明年(844年)甲子,崇文自引兵來會,德裕以崇文不聽己命,遂以崇文同平章事充江西諸道宣撫使,引平虔宼,虔人使刺客刺之于吉陽鎮之雙村橋,墮馬而沒,就葬雙村騰溪田畔,時會昌四(844)年甲子九月初二日也,壽六十一”。
全文1617字,其中以上三段文字,将崇文公上三代的身份、名字,嫡母的出身与生母的姓氏;崇文公出生的年月日时、出生时的情景、为何取名崇文;他何时娶妻、妻子姓氏;何时生子、儿子何名;高郢夫妇死亡时间;崇文公的死亡时间、地点、原因和墓地写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令人信服!
这些事实绝不是今人编造的。而是由河南進士程頣 正叔  撰的墓碣铭,由驸马都蔚高崇文的嗣孫高大成  廣  道 立的。可见题材是由高大成提供的,文章也必定经高大成审定。作为嗣孙的高大成会允许别人胡乱编造自己祖宗的几代人名吗?作为同时代進士的程頣等能够受邀为驸马的大名鼎鼎的祖人写墓碣铭,不说受宠若惊,起码也是深感荣幸了,他们还敢虚构内容吗?而且,此铭文写得具体生动,记叙完整,肯定铭文内容是真实的。
文中写明:高崇文生于唐德宗興元二年甲子(公元784年),死于唐會昌四年甲子(844)年九月初二日,壽六十一”。高 郢公卒于唐开成元年(836年)丙辰郢與蔡氏夫人相繼歿。《旧唐书》的“本纪”中只有名人卒的时间。高郢享年72
(836-72=764年)郢公出生于764年;崇文公生于:唐德宗興元元年(784)甲子四月十一;{784-764=20岁}。高郢与高崇文的出生年相差20岁。即是高郢20岁生高崇文。这就是史实。

再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推算出高郢与高崇文的出生时间只相差6年,并以此否定了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具告,他们的依据来自《百度》:
高郢(740-811),唐朝人,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来自《百度》。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来自《百度》。
首先,我以为网上搜索的东西,如果没有正确的原始书本佐证,不能完全认定是真的。为什么?网络发表不像图书出版把关那样严格。图书出版,必须经过初编、责编、主编(总编)层层筛选;而后再经过一审、二审、终审等程序,严格审查通过才能问世。而网络发表呢,作者就是总编,点击发表,能够保证完全正确吗?本人不才,已在网上发表几百万字的文章,还是经过反复修改更正才发表的,回头检查,其中错漏不少,网上照样可以搜索到我写的那些有错漏的文章,如果有人用作正确依据,不是以讹传讹吗?我认为来自《百度》的依据必须有原始出版物佐证。
有人又说,他们的这个依据来自《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九十五》......居邠三年,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还有《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以元和四年九月二十有五日,薨於官,享龄六十有四。可是,我们查阅这些史籍上的高崇文都只有卒年没有生年。没有生年怎么得出他64岁的结论?这种结论犹如不知长江源头,只以长江人海来定长江的长度一样的荒谬!《新唐书》、《旧唐书》的“本纪”中只有名人卒的时间,没有出生时间,高崇文809年卒,高郢811年卒,他们根据网上享年推算,崇文享年64,推到746年生,高郢享年72,推到740年生,相差6年,就将今人推算的“高郢(740-811)、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的结果发到网上,于是,就把这个结果说成是“唐书”上的,这就不准确了!
因为 《唐南平忠武王高君崇文墓碣銘》和《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直接关系到高崇文的身世问题,今人对“墓碣铭”和“神道碑”的认同不一样。认同墓碣铭的认为本文具体生动,记述详实,又是高崇文后裔立的墓碑,而且,从宋代就开始修的南平皈仙谱就以此为据。那内容空洞的神道碑文无可与之相比。
于是有人又说那是韦贯之写的,韦贯之是朝廷重臣,他写的还有错?这种“官大文无错”的谬论,前面我已专论,此不赘述。如果要提重臣的话,正如公仆所言:“宋朝文天祥,明清解缙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宰相,他们颂词中都认崇文是高郢之子;
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将皈仙谱续修为御制谱(见图:七修皈仙谱第三页),这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他们与韦贯之如何?
就是现在我们绝大多数高氏宗亲公认的修谱专家高路加,对皈仙谱也有高度评价。他说:“《皈仙谱》内容极为丰富,堪称高氏瑰宝......”
文章真伪不能以官职大小定,以事实说话才能服人!
2015.12.12.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此崇文公非彼崇文公(再发)
高致贤
此前我发表了《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一文后,引起一场论争。分歧在于唐朝有“墓碣铭”和“神道碑”分别刻录了一位高崇文的身世及其家人姓名。可是,在“墓碣铭”和“神道碑”这两碑铭上的高崇文,除了他俩的姓名相同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儿子的数量也不同;妻子的姓名更不同。但是,有人硬说“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不是该铭上刻的高郢,而是“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高行晖。理由就是“神道碑”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大通谱”上都是这样认定的。所以认为“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郢是错的,必须改为高行晖!
还以教授、专家、研究生等权威来强求“墓碣铭”的高崇文的父亲高郢改为“神道碑”上那个高行晖!如此霸道的所谓研究,不是有点黑恶行为之嫌吗?我给他们戴的这个帽子是不是大了?
让我们来看看“墓碣铭”和“神道碑”上分别清楚地记录两位高崇文各自五代人的名字:
“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曾祖:仲舒,祖:达夫,父郢,高崇文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年庚辰(800年)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十九年甲申(804)八月初二日辰時生子名承業;
“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曾祖:艺,祖:夔,考:行晖;其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正位中阃,佐佑仁贤,翟茀未荣,鹊巢空在。春秋三十有一,以大历十有四年五月一日终。元和三年追封郇国。洎兹启殡淮右,从公于居。嗣子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上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士政,次子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士荣,季子左卫率府胄曹参军士明。他的三个儿子受封之名也是士政、士荣、士明。
鉴于“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曾祖、祖父、父亲、儿子的名字不同,儿子的数量也不同。还有他俩各自的妻子的姓名都不同。再看路加教授2018年4月4日在吉安考察时,对皈仙谱进行查阅和研究,认真思考后,对于提供谱书的高怀智、高书仕和陪同他考察的高超群、高公仆、高承中、高鹏等说:“皈仙谱资料十分珍贵,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见2018年《南平皈仙高氏信息报》)。既然墓碣铭上的“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那么墓碣铭上那个崇文公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都与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完全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两碑铭上的高崇文不是同一人,而是同名人!为什么呢?常理告诉我们:同名人不会同父亲,父母绝不会给两个儿子取一个名。
可是,有人硬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不是高郢,还在大通世系表上把墓碣铭上的那位高崇文的父亲改为高行晖。
为此,我再次认真阅读了从御制谱开始沿袭几百年的十修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始祖的,记载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于是,我提出神道碑上的高崇文与墓碣铭上的高崇文不是同一人。理由已前述。古今中国的同名人数不胜数,在一个宗族里同姓名的人也很多,在我们高姓谱碟中,仅我所知,古代的高崇文就有《中华高姓大通谱.泉溪支谱》上的三位(其中包括“墓碣铭”的高崇文):第一个是第45世的高崇文,其父高偘(kan)。第二个是48世的高崇文,即是皈仙派始祖,其父高郢;第三个是71世高崇文,泉溪8世,其父高陞。还有安徽万贵支谱中的高崇文,其父高熹;神道碑的高崇文,其父高行晖等五位。谁敢说这些高崇文都是同一人?而且还要将他们的父亲统一认定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呢?
谱书或碑文记载,上述五位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都不相同。他们各有各的父亲,谱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我们绝不能胡乱地将这位高崇文的父亲说成是那位高崇文的父亲。更不能认为几个高崇文的父亲都是“神道碑”上的高行晖!
高崇文这个名字在全国高姓族中不少,他们只是同名人。同名是不会同父的。各支系有自己的家谱,家谱不会把父子关系写错,两代同名的人偶尔会有,如果要把前述几位高崇文的父亲名字统一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真是荒唐至极!
这里再强调一次,墓碣铭上的高崇文只有承简、承业两个儿子。神道碑上的高崇文有士政、士荣、士明三个儿子。说明这两位高崇文不是同一人。根据同名不同父的实际情况,凡同姓名者,各有各的父亲,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绝非神道碑上的高崇文,岂能张冠李戴,彼父此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各支系老谱中的高崇文就是各支系的高崇文,不要牵强附会地认为所有老谱中的高崇文都是同一人。否认墓碣铭上的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是没有道理的!
2019.5.18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崇文公的3个当官儿子为何只有2个改名进入皈仙谱的世系表?
——四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高致贤
南平王高崇文的父亲到底是高郢还是高行晖?以“墓碣铭”为主要依据的一方,确认高郢是高崇文的父亲;
以“神道碑”为主要依据的一方则认为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各有依据和道理,认识尚未统一。
好在双方对于崇文公以下世系的认识是统一的。即是从崇文公儿子、孙子、曾孙……这个世系表是双方都承认的。曾经一度有不同意见的高路加教授,于2018年4月4日在吉安考察时,对皈仙谱进行查阅和研究,认真思考后,对于提供谱书的高怀智、高书仕和陪同他考察的高超群、高公仆、高承中、高鹏等说:“皈仙谱资料十分珍贵,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见2018年《南平皈仙高氏信息报》)。
崇文公世系表是皈仙谱系一至十修通用的。按照高路加考察后的意见,不讲崇文公以上那一段世系。让我们具体看看崇文公以下的世系是怎样排列的。
崇文→子:承简、承业→孙……这世系表是双方公认且一直沿用的。“墓碣铭”记载高崇文所生2子:承简、承业。这与的高崇文世系上的儿子人数和名字完全相符。
再来看看“神道碑”上记载的高崇文的儿子是不是与双方公认的世系表记载相同呢?“神道碑”上的高崇文所生;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这与崇文公世系表所记的人数和名字都完全不同。
那么,是不是“神道碑”所记的高崇文所生的3个儿子有一个夭折了呢?不是,碑文写明该高崇文的:嗣子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上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士政;次子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士荣;季子左卫率府胄曹参军士明。他的三个儿子受封之名也是士政、士荣、士明。这就说明没有夭折的。而且每个都有一定的官衔,即使其中某个非正常死亡,也要写入世系表的。制世系表的人不会,也不敢将士政、士荣、士明此3人中的2人改名承简、承业,写入世系表,而将另一个弃之不写!他们变不了!他们也不愿变,他们为什么要乱变自己的祖宗?只是后来有的人牵强附会为之!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墓碣铭”和“神道碑”这两碑铭上的高崇文同是一个人吗?这里姑且不谈此两个高崇文的上三代的名字不同,两人的妻子的姓名不同。就是双方公认的世系表中两个高崇文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都不同了。所以,我们就可以肯定“墓碣铭”和“神道碑”上记载的高崇文不是一个人!
我深信:写《墓碣铭》和《神道碑》的古人不会造假,勿需造假,不敢造假。只不过是今之实用主义者利用所谓的研究之名,故意歪曲事实,为我所用而造成的。敬请大家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地讨论此事。如果谁能找出事实依据说明“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的3个儿子是怎么变成2个的;而且这2个又是怎么把名字改来与“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2个儿子同名的。有理有据,我服从真理!对于那种不摆事实、不讲道理、以名压人的“论霸”,我不屑与之争辩,对其嗤之以鼻,拭目以待!
2020.1.1.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请邓文华不要移花接木
——再致邓文华先生的公开信
高致贤
邓文华先生!
你在《唐代高崇文家族》一文中发表史实错误之后,我已先后两次向在网上你发出请你答复的要求,但你一直没有回答我,今天再向你发第二封公开信!
你的《唐代高崇文家族》开头就是“唐朝名将高崇文之父高行晖”的说法是错误的,令我族人深感惊讶。你文中的依据:1965年出土于今宋庄镇大庞村东口外公路北侧,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高行晖墓志》(附后参读),全文没有一字提到高崇文。你还说“高行晖嗣子高崇文......”与“正史”内容相符,请你拿出该“正史”来佐证,否则,你就是造谣!或者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理由我已经在前两次的信息中作了详述,这里不赘。
诚然,你也未必想犯这种知识性错误。也许有人冒名行文,或者有人向你提供伪证,抑或你采用了错误的史料等等都有可能。不管是哪种情况,你都应该有个说明。避是避不开的。如果你不回复的话,我就要继续向你讨说法!
第三次请你——《唐代高崇文家族》的作者河北景县的邓文华先生给我一个负责性的答复!
高致贤2015.12.23.于深圳.我的联系方式:qq1540686647;信箱:[email protected];电话:13530271765.

附: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高行晖墓志
1965年出土于今宋庄镇大庞村东口外公路北侧,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一盒,汉白玉制。志盖横纵皆93厘米,四边线刻十二生肖像,内纵刻玉柱体篆书题额四行,行三字,为:“唐赠户部尚书高府君墓志铭”;志底横纵均91厘米,正面纵刻小楷志文三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首题为:“唐故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文曰:
“唐正仪大夫、试怀州别驾、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
“摄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郑宗经纂。”
“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箫祜书。”
“天之道刚柔相生,以档文化,而百物遂焉。人之道功德相承,以紹洪绪,而五福绥焉。动以乘时,息以弘庆。高氏,出于炎帝,自四岳至太公望,其奉姓吕。自太公至敬仲,以父字为族曰高。敬仲十代孙洪,光武时察孝廉,孝明时为渤海太守,乃系望族。洪十代孙孙隐,晋末避地幽州,为玄菟太守,爱处子孙。隐以雅致沉静,广怀远,唯名系郡中而志逸林下。积德垂裕,生北燕司空汶阳候庆。庆五代孙普,武兴王、豫州刺史、太宰,祥于齐使。太宰六代而生尚书,冠冕蝉联,功德代袭,明于传谱,不能备书。”
“公名行晖,字行晖,本郡之潞县人也。曾王父道,镇军大将军、试殿中监。王父艺,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上柱国。父夔,朝请郎、试梁州司马、赠梁州都督、芳猷盛绩,无代无之。”
“公独以清德嗣大功,以福履钟后裔,蕴枰不耀,凝和自持,贞素合于道真,立诚荐处体要。自成童以及弱冠,心志不离。错综群言氏……”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41482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4-24 23:11:00

更新时间:2020-05-18 16:50:16

评论数:3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