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明兴公支系以前记载字辈的问题与解决(避暑日记之六)
高致贤
2018年7月21日,来自大方、毕节、纳雍、黔西、贵阳等地的明兴公支系的一百多名宗亲代表,在路海聚会,成立了“高姓文化研究会.明兴公支系路海联谊会”。会议推选高祥勋为会长,选举出相应的委员。与会者中有4个致字辈的。致字辈是本支系的男性中最高辈分,都作为顾问。我在会上作了发言。经过会议讨论:决定将将(字辈四),即一百个字的字辈中错排而造成字辈重复的前一个“贤”还原为“泽”,成为“ 德泽振家邦”,这就不重复!我非常赞成这一决定!附更正后的百字字辈于此,希望宗亲们注意:
启世玉应洪 维朝发致忠 麟祥显文武 德泽振家邦
礼信承祖训 仁义灿纲常 国泰安广宇 笃棋炳华光
尧廷焕伟道 诗书绍学隆 英杰怡季仲 先贤树博章
瑞时兴万岱 隽永耀大鹏 清波连恒沛 碧云顺黔方
富贵昭和盛 述怀明锦荣.福禄修厚远 延寿庆其昌

(附我的发言于后)
各位宗亲:上午好!
今天,我们明兴公支系的部分宗亲代表在路海欢聚,共商宗亲联谊,和衷共济,研究我们支系续修族谱等相关宗族事宜,我在进入82岁之年能够参加这个会议,深感欣慰!这里,我向各位宗亲说说积蓄已久的心里话。
我们的始迁祖明兴公,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辗转于明末清初来到贵州水西地区落业,后经大定府、大定县到现在的大方县【以前我总是写成来到大定府(今大方县),其实,明兴公到这里的时候还没有大定府】,已经几百年了。种种原因,直到2005年,才修成了我们明兴公支系的第一部正式印行出版的族谱:《贵州大方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这是我们支系族谱的里程碑!参与编修族谱的宗亲功不可没!尤其是已故的高元凯和今天在为这次会议服务的高祥勋两位主编,更是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将我们这部谱书,修成同一时期价格最低、装帧最好的谱书!这是我调查比较过的。我以一个今天到会的辈分高、年龄大的身份,请求到会的宗亲,并通过你们告诉其他宗亲,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功劳!
与此同时,我要向我们的列祖列宗请罪,向在座的宗亲,并通过你们向全族宗亲检讨:上一次修谱的时候,我没有为修谱尽到应尽的责任!尽管种种原因使我远离家乡,但在列祖列宗面前,我都无言以对!
我从我们支系的一修谱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我都记下来。当然,学习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老前辈留下来的,当然也有个别问题是谱书印刷过程中出现的。提出问题,绝不是追究修谱人的责任,旨在引起注意,以后尽量避免。我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不一定全对,提供大家参考!
一是:二世祖与六世孙为何同名?
二是:第六世与第十六世的“文”字辈重复。
三是:字辈四中的“贤”字辈重复。
四是:字辈一的第一世为何比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世高出一代?
明兴公所生三子:荫祖(又名张刘)、荫龙(墓碑名应龙)、荫发。明兴公于明朝末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辗转到贵州水西地区(后为大定府。现为大方县)落业迄今,拟定四次字辈,即有三次变化。为了叙述简便,这里将这四次字辈按先后标为字辈一、二、三、四。
字辈一:
荫登世玉文,洪维朝堂明
字辈二:
启世玉应洪,维朝发致忠。培元德永异,延寿庆其崇。
字辈三:
启世玉应洪,维朝发致忠,麟祥显文武,凤瑞调和光;
富贵周时重,荣华圣道同,勋犹昭远大,德泽永昌隆。
字辈四:
启世玉应洪 维朝发致忠 麟祥显文武 德贤振家邦
礼信承祖训 仁义灿纲常 国泰安广宇 笃棋炳华光
尧廷焕伟道 诗书绍学隆 英杰怡季仲 先贤树博章
瑞时兴万岱 隽永耀大鹏 清波连恒沛 碧云顺黔方
富贵昭和盛 述怀明锦荣.福禄修厚远 延寿庆其昌

一是:二世祖与六世孙为何同名?
“字辈一”,是从江西到大定就制订作为明兴公后裔的字辈使用的。二房应龙公执行字辈一。“应”字辈作为明兴公世系表的第二世。
不知何故,长房荫祖公改名张刘。便从他的下一代将这“十字字行”另序为“字辈二”,作为张刘公后裔的字行。
于是,“字辈一”的第一代“应”字辈在“字辈二”中就成了第六世。这六世孙中有:应选、应魁、应科、应兆、应贵、应龙、应凤、应聘、应斗、应诚、应尧、应舜、应谟、应先、应鹏等15人。其中,也有一位应龙,两位“应龙”公之间相差五代。
原因何在?“字辈一”与“字辈二”的前五代字辈不尽相同。字辈一的应龙公的“应”是其墓碑上刻的,后来高祥勋在高伟家找到民国时期的手抄家谱,二房祖的名字是荫龙。这就可能是墓碑上写了同音字“应”。如果以后重竖荫龙公墓碑时写为“荫龙”,这样可以解决相差五代的应龙公重名问题。但是,以前的墓碑作为历史不能改。

二是:第六世与第十六世的“文”字辈为何重复?
字辈一有文字辈,也有“洪”字辈;字辈二没有文字辈,也有“洪”字辈。因“字辈二”的第一代“启”。是从荫祖之子,即是从明兴公的第三代开始的,两房的“洪”字辈都是明兴公的第七代。所以从“洪”字辈开始,两房后人就统一使用字辈二。此时,此前执行“字辈一”的二房中的“文”字辈已经有:文翰、文元、文德、文郁、文俊、文秀、文美、文彩、文凤、文松、文盛、文宗、文华等13人。长房中没有文字辈。
字辈三的第十四字又出现“文”字辈,即是第十六代。这样造成第六代与第十六代的文字辈重复,而且前个“文”字辈的名字已经取定,后一个文字辈已经有不少人取了名字,无法更改了,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第十六世的“文”字辈与第六世的“文”字辈祖人同名的在所难免。第十六代文字辈的现在已经有人了,再修改谱书上的字辈已经取定的名字也不可能更改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是不是以后修谱时,注明明兴公的第x世孙。

三是:字辈四中的“贤”字辈重复。
字辈四中的,第4句“德贤振家邦”的“贤”与第12句“先贤树博章”中的“贤”字辈重复。
对此,我向祥勋主编咨询。他说,“他修改时的第四句是:“德泽振家邦”,印错了,没有校对出来。”。
我认为这个第19代的“泽”字辈错为“贤”字辈,族人已经快发展到第19代了,务必及时通知族人先自行将那个“贤”改为“泽”,以免待到再修谱时改正之后族人才才知道,那时候已经有人按照这个“贤”辈取名,又与第59代的“贤”字辈重复,使第60代以后的明兴公后裔不好分辨这两个“贤”字辈祖人的代际关系了。
然而,因为第一个“贤”字辈已经很快有人采用了,一旦形成事实,待第二次修谱的时候更正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所以,我建议将第二个贤字辈的“贤”改为“泽”,这样,下次修谱时更正,还没有人使用这个字辈,就不会造成字辈重复了!请大家斟酌!
【特注:会上,经大家结论,前面那个“贤”字辈还没有人用,遂决定将前面的“贤”字改为“泽”,成为“德贤振家邦”),这样“贤”字辈就重复了!】

四是:字辈一的第一世为何比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世高出一代?
字辈一的第一代“荫”,是明兴公的子辈,即是明兴公支系的第二代;其中,登字辈为第三代;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代都是“启”,其中没有“字辈一”已经使用的“荫”和“登”;“启”为明兴公的孙辈,与字辈一的登字辈同为第三代。为此,计算辈分(代数)的时候,不能把字辈一和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世说成同辈人。
特别说明:这里的“第x代”是以明兴公为第一世起算的。
写下这个记录,绝不是追究谁的责任。旨在方便大家记忆,看到族谱中有重大错漏的地方,互相转告,及时提出来加以更正,尽量避免以讹传讹。
明兴公第十一世孙 高致贤
2018年7月21日,岁次戊戌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路海会议决定修改明兴公支系字辈四中的重复字
(避暑日记之十)
高致贤
2018年7月21日,明兴公支系的一百多人在大方县路海村召开宗族会议,成立高氏研究会,我在会上发言,其中,讲到我们支系的原始字辈十个字,先后改动三次分别改为:二十个字、四十个字、一百个字。为了叙述方便,我将迄今已定的四次字辈简称为字辈一、字辈二、字辈三、字辈四(发言稿附后)。这三次修改中均有重复之类的不足,然而,字辈一、二、三已经执行了,既成事实,不能改动了!但对于字辈四中“贤”字辈的重复和“祺”与“其”的同音字,会议决定将前一个“贤”改为“泽”;将“其”改为“吉”这就不重复了。本次《会议纪要》对此有说明,请宗亲留心采用。现将我的发言概要附后供宗亲们参考,以留下记忆!
附发言概要于后:
字辈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一是:二世祖与六世孙为何同名?
二是:第六世与第十六世的“文”字辈重复。
三是:字辈四中的“贤”字辈重复“祺”字同音。
四是:字辈一的第一世为何比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世高出一代?
明兴公所生三子:荫祖(又名张刘)、荫龙(墓碑名应龙)、荫发。明兴公于明朝末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辗转到贵州水西地区(后为大定府。现为大方县)落业迄今,拟定四次字辈,即有三次变化。为了叙述简便,这里将这四次字辈按先后标为字辈一、二、三、四。
字辈一:
荫登世玉文,洪维朝堂明
字辈二:
启世玉应洪,维朝发致忠。培元德永异,延寿庆其崇。
字辈三:
启世玉应洪,维朝发致忠,麟祥显文武,凤瑞调和光;
富贵周时重,荣华圣道同,勋犹昭远大,德泽永昌隆。
字辈四:
启世玉应洪 维朝发致忠 麟祥显文武 德贤振家邦
礼信承祖训 仁义灿纲常 国泰安广宇 笃棋炳华光
尧廷焕伟道 诗书绍学隆 英杰怡季仲 先贤树博章
瑞时兴万岱 隽永耀大鹏 清波连恒沛 碧云顺黔方
富贵昭和盛 述怀明锦荣.福禄修厚远 延寿庆其昌

一是:二世祖与六世孙为何同名?
“字辈一”,是从江西到大定就制订作为明兴公后裔的字辈使用的。二房应龙公执行字辈一。“应”字辈作为明兴公世系表的第二世。
不知何故,长房荫祖公改名张刘。便从他的下一代将这“十字字行”另序为“字辈二”,作为张刘公后裔的字行。
于是,“字辈一”的第一代“应”字辈在“字辈二”中就成了第六世。这六世孙中有:应选、应魁、应科、应兆、应贵、应龙、应凤、应聘、应斗、应诚、应尧、应舜、应谟、应先、应鹏等15人。其中,也有一位应龙,两位“应龙”公之间相差五代。
原因何在?“字辈一”与“字辈二”的前五代字辈不尽相同。字辈一的应龙公的“应”是其墓碑上刻的,后来高祥勋在高伟家找到民国时期的手抄家谱,二房祖的名字是荫龙。这就可能是墓碑上写了同音字“应”。如果以后重竖荫龙公墓碑时写为“荫龙”,这样可以解决相差五代的应龙公重名问题。但是,以前的墓碑作为历史不能改。
二是:第六世与第十六世的“文”字辈为何重复?
字辈一有文字辈,也有“洪”字辈;字辈二没有文字辈,也有“洪”字辈。因“字辈二”的第一代“启”。是从荫祖之子,即是从明兴公的第三代开始的,两房的“洪”字辈都是明兴公的第七代。所以从“洪”字辈开始,两房后人就统一使用字辈二。此时,此前执行“字辈一”的二房中的“文”字辈已经有:文翰、文元、文德、文郁、文俊、文秀、文美、文彩、文凤、文松、文盛、文宗、文华等13人。长房中没有文字辈。
字辈三的第十四字又出现“文”字辈,即是第十六代。这样造成第六代与第十六代的文字辈重复,而且前个“文”字辈的名字已经取定,后一个文字辈已经有不少人取了名字,无法更改了,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第十六世的“文”字辈与第六世的文字辈祖人同名的在所难免。第十六代文字辈的现在已经有人了,再修改谱书上的字辈也是不可能改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是不是以后修谱时,注明明兴公的第x世孙。
三是:字辈四中的“贤”字与“祺”字两处重复。
字辈四中的,第4句“德贤振家邦”的“贤”与第12句“先贤树博章”中的“贤”字辈重复。第8句的“祺”与第20句的“其”是同音字,口语重复。
对此,我向祥勋主编咨询。他说,“他修改时的第四句是:“德泽振家邦”,印错了,没有校对出来。”。
我认为这个第19代的“泽”字辈错为“贤”字辈,族人已经快发展到第19代了,务必及时通知族人先自行将那个“贤”改为“泽”,以免待到再修谱时改正之后族人才才知道,那时候已经有人按照这个“贤”辈取名,又与第59代的“贤”字辈重复,使第60代以后的明兴公后裔不好分辨这两个“贤”字辈祖人的代际关系了。2018年7月21日的家族路海会议研究决定:将“字辈四”中的前一个“贤”改为“泽”,后一个“其”改为“吉”。这就不重复了!现将修改定的“字辈四”附在本文后。

四是:字辈一的第一世为何比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世高出一代?
字辈一的第一代“荫”,是明兴公的子辈,即是明兴公支系的第二代;其中,登字辈为第三代;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代都是“启”,其中没有“字辈一”已经使用的“荫”和“登”;“启”为明兴公的孙辈,与字辈一的登字辈同为第三代。为此,计算辈分(代数)的时候,不能把字辈一和字辈二、三、四的第一世说成同辈人。
特别说明:这里的“第x代”是以明兴公为第一世起算的。
写下这个记录,绝不是追究谁的责任。旨在提醒编委:对于重大错漏,必须及时更正,并提请看到这个消息的宗亲们自行将谱书上的字辈更正,互相转告。且要记住:待再修本支系族谱时统一更正!
明兴公第十一世孙 高致贤
2018年7月21日,岁次戊戌在路海会议上的发言概要
附路海会议改定的“字辈四”附后:
启世玉应洪 维朝发致忠 麟祥显文武 德泽振家邦
礼信承祖训 仁义灿纲常 国泰安广宇 笃棋炳华光
尧廷焕伟道 诗书绍学隆 英杰怡季仲 先贤树博章
瑞时兴万岱 隽永耀大鹏 清波连恒沛 碧云顺黔方
富贵昭和盛 述怀明锦荣.福禄修厚远 延寿庆吉昌
高致贤2018年8月3日记于大方,8月17日发表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氏历史名人之历代帝王、宰相列表
高然 高氏家族 昨天


一、历代高姓帝王列表

序号

国号与称谓

名讳

简 况

备 注

1

大燕国

(407一409)

高云

慕容云,原名高云,是慕容宝的养子,因功被慕氏收养,封夕阳公。后即天王位, 改元正始,国号大燕,恢复原本的高姓。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载记第二十四》。《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2

北齐高祖神武帝(追尊)

高欢

(496--547年)字贺六浑,渤海蓚人

(<北齐书> 帝纪第一)

3

北齐世宗文襄帝(追尊)

高澄

(521--549年)字子惠,神武子,母娄太后。

<北齐书> 帝纪第三)

4

北齐显祖文宣帝(550一559)

高洋

(529--559年),北齐开国帝,字子进,高祖子

(<北齐书> 帝纪第四)

5

北齐废帝

(559一560)

高殷

(545--561年),北齐第二帝,字正道,文宣帝之长子,母李皇后。

(<北齐书> 有帝纪第五)

6

北齐孝昭皇帝(560一561)

高演

(535--561年).北齐第三位皇帝.字延安,神武皇帝第六子,文宣皇帝之母弟。

(<北齐书> 帝纪第六)

7

北齐武成皇帝

(561一565)

高湛

(537--568年),北齐第四位皇帝.世祖武成皇帝讳湛,神武皇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

(<北齐书> 帝纪第七)

8

北齐后主

(565一577)

高纬

(556--577年)北齐第五位皇帝.后主讳纬,字仁纲,武成皇帝之长子也。

(<北齐书> 帝纪第八)

9

北齐元成皇帝(577一577)

高延宗

(544--577年)高澄第五子。幼时为叔父文宣帝所养。公元555年封安德王,历任点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公元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军所擒,与高纬一起被赐杀。

《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

10

北齐幼主

(577一577)

高恒

(570--577年),北齐最后皇帝.帝之长子。

(<北齐书> 帝纪第八)

11

北齐忠帝

(578一580)

高绍义

北齐灭后的一个插曲。同年12月,宗室的疏属、仍在黄龙坚持抗周的营州刺史高宝宁上表劝进,高绍义遂称帝,改号武平,以宝宁为丞相。

(<北齐书> )

12

大乘皇帝

(618一618)

高曇晟

(?-618年)618年时,以做法事为名乘县令设斋,集近五十名僧人杀死县令和镇守军将自封大乘皇帝,建元法轮立尼姑静宣为邪输皇后。


13

燕国燕王

(619一624)

高开道

(?―624),阳信城南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 大业九年,拥众10万,自称燕王。

《 新唐书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

14

南平国郡主(924一929)

高季兴

(858年―929年),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五代十国时南平的创建者。

《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15

南平国郡主(929一948)

高从诲

(891年—948年),字遵圣,五代时期南平国君主。为高季兴长子。

《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16

南平国郡主(948一960)

高保融

(920年―960年9月20日),字德长,五代时期南平国君主。

《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17

南平国郡主(960一962)

高保勖

(924年—962年,字省躬,

《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18

南平国郡主(962一963)

高继冲

(943—973)其叔保勗于962年病死,他即继位,963年,宋军假道控制南平都城城巷,冲纳地以归南平亡。

《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十》

19

大理国文戎天佑安邦皇帝

(追尊)

高智升

岳侯高方的后裔。子升泰建立大中国后,为父亲上谥号文戎天佑安邦皇帝,庙号太祖。

《滇史》

高路加编《高姓全史》

20

大理国国君(924一929)

高升泰

(?—1096)曾任相国(宰相)国人奉升泰立,号“大中国”。在位二年,临终遗命还政于段

《滇史》

高路加编《高姓全史》

21

大渤海国皇帝(924一929)

(高家协 制作)

高永昌

建号隆基攻占辽东50余州,立国7年,

高路加编《高姓全史》





二、 历代高氏宰相表

序号

朝代

名讳

称谓

概况

备注

1

周朝(1)

姜子牙

丞相,“太公望”

约前1156—1017年,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被尊为“百家宗师”。

见《高姓全史》

2

战国(1)

高徯

齐国上卿

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公子小白、姜白)称霸中原。

见《高姓全史》

3

三国(1)

高柔

太尉、安国侯

曹魏大臣。太尉、安国侯在官二十三年,转为太常,旬日迁司空,后徙司徒。

见《高姓全史》

4

西晋(1)

高光

尚书令

(?-308年)曹魏太尉高柔第三子。熟悉刑法理论,侍帝而西。卒,赠司空、侍中。

见《高姓全史》

5

北魏(1)

高允

中书令

(390-487),北魏大臣、学者,字伯恭初为郡功曹字伯恭初为郡功曹,后被征为中书博士,又迁为侍郎,教授太子经书。文成帝时,位至中书令。文明太后临朝,前后历五帝,身居要职50余年。

明《高令公集》。



6

东魏(5)

高欢

大丞相、柱国大将军

(496年—547年)北朝权臣,执掌政权16年。其子高洋取代其地位建立北齐,追高欢为献武皇帝。

见《北齐书》



高盛

太尉、录尚书事

高欢从叔祖。宽厚有长者风。以盛为中军大都督,封广平郡公。

见《北齐书》



高隆之

尚书右仆射,

(534年)领营构大将军,累迁并州刺史。东魏初年,为尚书右仆射。

见《北齐书》



高澄

大丞相

公元521-549年在世,死后北齐追尊为文襄皇帝

见《北齐书》



高洋

尚书令

后为北齐开国皇帝,在位10年,31岁病故。

见《北齐书》

7

北齐(25)

高岳

太保、侍中

(512年-555年)岳惹怒文宣帝,被赐死时43岁。赠太宰、太傅,谥号昭武,追赠太师。

见《北齐书》



高归彦

太宰

乾明初(560年),官拜司徒,带刀入仗,位居将相。敕武职督将。后来,谋反,被文宣帝所杀。

见《北齐书》



高淹

尚书令

(531一564年)高欢第四子。538年始封平阳郡王,渐升尚书左仆射、平阳王、尚书令。

见《北齐书》



高演

大丞相、录尚书事

(535一561)公元538年始封常山郡公,渐升大丞相、尚书令。后政变杀死亲侄高殷,成为北齐第三任皇帝。

见《北齐书》



高涣

中书令

(533一558),550年封上党王。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无故被文宣帝监禁一年后处死,年仅25岁

见《北齐书》



高湛

尚书令、司徒、太尉

(537一569)538年始封长广郡公。550年后历升长广王、授任尚书令、司徒、太尉。后为北齐第四任皇帝。

见《北齐书》



高睿

大都督、太尉

(534一569)高欢从侄,高洋登位,封赵君王,后升六州大都督,太尉。公元569年,被胡太后暗中派人杀害。

见《北齐书》



高德正

侍中、正卿、吏部尚书

高佑曾孙,天宝7年,迁尚书右仆射兼侍中,食渤海郡干。后被高洋所杀。杀后帝悔,赠太保,谥曰康。

见《北齐书》



高凝

赠左丞相、太师、录尚书。

天保十年(559年),改封为华山王。历任中书令、齐州刺史。武平元年(570年)七月,再加太傅衔。在齐州逝世,赠左丞相、太师、录尚书。

见《北齐书》



高孝琬

尚书令

(541年―566年),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嫡长子,排行第三,母为元氏。北齐建国后,被封为河间王,后迁尚书令。

见《北齐书》



高湜

尚书令

(538一560)高欢11子。天保元年受封高阳王,十年迁尚书令。滑稽多智,又不守礼法。后受杖击打而死。

见《北齐书》



高湝

录尚书事

(?-577年)高欢之第10子,母亲小尔朱氏。历任司徒、太尉、录尚书事等。

见《北齐书》



高润

尚书令

(543年-575年))欢之第14子。开国时封冯翊王。后升尚书令,历司徒、太尉、大司马、领录尚书等。

见《北齐书》



高长恭

兰陵王、尚书令

(541年―573年),高澄第四子。历任兰陵王、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见《北齐书》



高普

宰相

公元575年,他出任豫州道行台尚书令。565年,北齐后主高纬奔邺城,高普加任宰相。

见《北齐书》



高俨

侍中、司徒

(557年-571年)北齐武成帝高湛之第三子。初封东平王,后任侍中、京畿大都督、司徒等。被后主高纬杀后追封为楚(而非北齐)皇帝。

见《北齐书》



高仁坚

录尚书事

“乙卯(十九日),北齐任命北平王高仁坚录尚书事。丁巳(二十一日),北齐后主去晋阳。”。

见《资治通鉴》



高绍义

尚书令

(?-580年),高洋第三子,封广阳王,后封范阳王,历任侍中、尚书令、定州刺史。南北朝北齐最后一位皇帝,称忠帝。

见《北齐书》



高贞

尚书令、录尚书事

公元566年5月23日,北齐后主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仁固(高贞)为北平王。高贞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录尚书事。皇帝行幸外地,高贞在邺城总留台事。后遭后主高纬以猜忌。高阿那肱承旨,令冯士干弹劾下狱,夺其留后权。北齐灭亡前夕,高贞为青州刺史。北齐灭亡,高贞与后主死在长安。

见《北齐书》



高元海

侍中、尚书令

武成帝即位后,他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武平中,他与祖珽共执朝政,出任郑州刺史,时间不长,又被征为尚书令。578年,高元海在邺城谋逆被杀。

见《北齐书》



高劢

侍中、尚书右仆射

高欢从父弟清河王高岳之子,以清河地在畿内,改封乐安王。寻追授武卫将军、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转侍中、尚书右仆射。

见《北齐书》



高滺

尚书令、录尚书

(532—564),北齐人,高欢的第五个儿子,母亲为姬妾穆氏,高殷继承帝位,他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大宗正卿。皇建初年,又封为大司马,兼尚书令,又转任太保。武成帝即位,又迁任太师、录尚书。后因不从做盗贼的首领被杀害,时32岁。

见《北齐书》



高宝德

右仆射

“己丑(二十日),北齐任命北平王高仁坚为尚书令,特进许季良为左仆射,彭城王高宝德为右仆射”。

见《资治通鉴》



高阿那肱

侍中、尚书右仆射、大丞相

(?-公元580年)“戊寅,齐以并省尚书令高阿那肱录尚书事,总知外兵及内省机密,与侍中城阳王穆提婆、领军大将军昌黎王韩长鸾共处横轴,号曰“三贵”,蠹国害民,日月滋甚”。转侍中、尚书右仆射,大丞相。

见《资治通鉴》



高保宁

丞相

范阳王遂即皇帝位,仍用高纬“武平”年号。称武平九年,遥拜保宁为丞相。至隋朝开皇三年(583),高保宁兵败被部下所杀。

见《北齐书》

6

隋朝(1)

高颎

宰相

(541年—607年)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被免官为民,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

见《随书》

7

唐朝(5)

高士廉

宰相

(575年-647年)唐代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贞观年间,任大都督、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等职。主持编撰《氏族志》。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

见《高姓全史》



高季辅

宰相

(596年-654年)隋末农民起义军,618年,率众降唐。历授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监察御史、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侍中、兼太子少保。逝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曰宪。

见《高姓全史》



高智周

宰相

(602---683年)少好学,举进士。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俄转御史大夫,拜右散骑常侍。卒于家,谥曰定。著有文集五卷,《两唐书志》行于世。

见《御史台记》



高郢

宰相

(740-811年7)九岁通《春秋》宝应初年,进士擢第,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历刑部郎中、中书舍人、礼部郎中、太常卿、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刑部尚书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逝世赠太子太保,谥曰贞。子高定。

见《旧唐书》147《高郢传》



高璩

宰相

(?-865年)849年中进士。历翰林学士、谏议大夫、东川节度使、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成为宰相。两个月后去世,并得到追谥。

见《新唐书》卷71

8

大理国(14)

高泰明

“高国主

1096年奉父命取消“大中国”,还位于段氏,任段正淳相国,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高国主”封为平国公。,

见《高姓全史》



高泰运

相国

(?-1119年),是12世纪大理国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高升泰之子,第二代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明顺

相国

(?-1129年),是12世纪大理国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高泰明之子,第三代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顺贞

相国

(?-1141年),是12世纪大理国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高泰明之孙,高明顺之子,第四代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量成

相国

(1141—1150)白族先民,生活于大理国时期正置宋王朝内忧外患,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作为世袭地方“诸侯”的高量成,“领义兵,率乡勇,扫除烽燧,开拓乾坤,安州府于离乱之后,收遗民于虎口之残”,显示了非凡的大智大勇,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宁立下了功劳。为此,段氏王朝封他为“中国公”。

见《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彝族自治州志》



高寿贞

相国

(?-1162年)高寿贞,是12世纪大理国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高明顺之孙,高顺贞之子,第六代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寿昌

相国

(?一1162)年是12世纪大理国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高贞寿之子,第七代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观音隆

相国

高智升的玄孙,高升泰的弟弟高升祥的曾孙。大理宣宗段智兴利贞三年(1174年),他推翻执政的相国高寿昌,拥立族侄高贞明为相国、中国公。十一月,乘机起兵,夺高贞明之位还给高寿昌,高贞明逃到鹤庆,自称明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贞明

相国

(1174—1176)高泰明的孙子。公元1174年,他族叔高观音隆推翻执政的相国高寿昌,拥立高贞明为相国、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观音妙

相国

(1176—?)公元1174年,父夺高观音隆推翻执政的相国高寿昌,拥立族侄高贞明为相国、中国公。11月,乘机起兵,夺高贞明之位还给高寿昌,高贞明逃到鹤庆,自称明国公。两年后,高观音妙从白崖起兵,自立为相国,夺高寿昌位。

见《南诏野史》



高观音政

相国

公元1176年,高观音妙去世,相国一职由弟弟高观音政继任。高观音政确立了观音派对大理国中央政权的控制。

见《南诏野史》



高阿育

相国

高泰明玄孙,高逾城生之子,第10代中国公。1212年,高阿育代表逾城派推翻了高观音妙的弟弟高观音政,成为中国公。

见《南诏野史》



高逾城隆

相国

第11代中国公。1225年,高阿育废国事,传位给高逾城隆,此时大理国已经群雄割据,罗殿割据滇北,景昽割据滇南,自杞割据滇东,滇西各城由高氏子孙割据,实际互不统属。

见《南诏野史》



高泰祥

相国

(1237—1253)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兵攻大理,兵败被俘,临刑坚贞不屈,忽必烈称为忠臣。夫人段氏抱孤儿高琼、侄儿高长寿到世祖面前申诉,世祖怜其孤忠,谓左右曰:“此忠臣之后,宜善视之!”封其在统矢逻做官,并受世袭。

见《南诏野史》

9

宋朝(3)

高若讷

参知政事

(997年-1055年)天圣进士。历任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官至参知政事,为枢密使。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献《四论》指陈时弊,宰相吕夷简诬指范搞朋党,离间君臣。司谏高若讷亦诋毁范仲淹。

见《宋史高若讷传》

10


高定子

参知政事

(1177一1247),字瞻叔,邛州蒲邱人。1202年)举进士第,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再迁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著有存著斋文集、奏议、历官表奏均《宋史本传》等书。

见《宋史高定子传》



高斯德

参知政事

邛州蒲邱人,公元1229年举进士,授利路观察推官、起居舍入,权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历官至参知政事,同提举。

见《高姓全史》

11

明朝(3)

高谷

大学士

(1391一1460年)25岁登上进士,历任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后进少保东阁任大学士。66岁时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由中书舍人升至内阁大学士,故被尊为“五朝元老”。

见《《明史 高谷传》



高拱

大学士

(1513年~1578年),嘉靖进士,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

《高姓全史》



高仪

大学士

(1517年-1572年)明礼部尚书、1541年进士。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官至太常卿。1566年官礼部尚书,1572年)5月26日,穆宗病危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后张居正联合冯保将拱驱赶,仪寝气呕血死。著有《高文端奏议》。

《高姓全史》

12

清朝(4)

高其位

大学士

(1647年-1727年)1713年授为湖广提督,1721年,担任江南提督。1724年,上奏雍正帝黄浦江渔民捞到双龙玉印,获嘉奖。1725年7月,担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1726年11月休致,次年去世,谥号文恪。子高起。

见《高姓全史》

13


高斌

大学士

(1682~1755年),字右文,清高宗乾隆皇帝时期著名大臣,慧贤皇贵妃之父 ,曾任河道总督、大学士、内大臣。卒于治河工地,年73岁。

见《高姓全史》

14


高尔俨

大学士

(1605~1654),l627中举人,l640中探花,被授翰林院编修。历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右都御史、吏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1654年病故,帝赠少保,谥号“文端”。著有《古处堂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见《高姓全史》

15


高晋

大学士

(?-1779年)高斌的侄子,父高述明。初授泗水县知县,历安徽巡抚、江南河道总督、太子太傅、两江总督。1871年5月,赴以两江总督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1779年正月,高晋去世。谥号文端。子书麟、广兴。

(高家协 制作)

《清史稿》卷310·列传97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为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读谱杂感之四
前言:我为什么写此文?近年来,有人在一些族谱上,将崇文公的父亲写成高行晖,有所误导。
须知:从宋朝始修的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一世祖的,而今已是第十修,谱中所写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宋朝皇太后就下诏司马光将皈仙谱修为御制谱。韩愈、文天祥等文人、重臣对皈仙派也有很高的评价。这样一部族谱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被篡改?为了了解崇文公的家史,宗亲们提供了相关的家谱供我查阅。在秋根、公仆等宗亲的帮助下,我终于查清了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的依据,故发此文,以正视听!
为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高致贤

请大家先看看《唐南平忠武王高君崇文墓碣銘》(见附件1)里的几段记载吧。
“墓碣銘”记载:“崇文渤海人,姓高氏,相傳為北齊文宣帝之後也,曾祖仲舒,開元聖相;祖達夫,愽學工詩,與李杜齊名,號三才子;父郢,有夙望;嫡母蕭氏,相國嵩之女,無子;母皇甫氏,生崇文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甲子四月十一日子時。是夜光燭天地,郢夣漢文帝拜姚崇為相,遂以崇文為名;明年郢拜相,相者言:崇文相業心盛於郢;人由是呼小相公;崇文三歲母歿,鞠於祖母花氏,花氏辛勤撫育至於成童......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800)年庚辰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崇文始有取青志而適居......”
“......崇文在軍中十八年,備嘗艱苦......崇文屢出阻慝不得志。敬宗寶歷二年(826)丙午,承簡及第擢刑州刺史,子婦趙氏封辟夫人,文宗大和元年(827)趙氏歿,又明年(828)戊申,承簡得配李氏沛國公愬之女也仍封辟夫人;四年(830)庚戌承簡卒于官,崇文悲不自勝,五年(831)辛亥,次子承業領東滄經畧宣撫使,崔氏封郡夫人;六年(832)壬子駢釋服配郭氏已而娶陳氏。九年(835)乙卯二月十六日辰時生曾孫昻;开成元年(836年)丙辰郢與蔡氏夫人相繼歿......”
“唐武宗會昌二(842)年,繼父彬歿,明年癸亥,崇文奉乞自討劉稹,李德裕憫其老辭之,又明年(844年)甲子,崇文自引兵來會,德裕以崇文不聽己命,遂以崇文同平章事充江西諸道宣撫使,引平虔宼,虔人使刺客刺之于吉陽鎮之雙村橋,墮馬而沒,就葬雙村騰溪田畔,時會昌四(844)年甲子九月初二日也,壽六十一”。
全文1617字,其中以上三段文字,将崇文公上三代的身份、名字,嫡母的出身与生母的姓氏;崇文公出生的年月日时、出生时的情景、为何取名崇文;他何时娶妻、妻子姓氏;何时生子、儿子何名;高郢夫妇死亡时间;崇文公的死亡时间、地点、原因和墓地写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令人信服!
这些事实绝不是今人编造的。而是由河南進士程頣 正叔 撰的墓碣铭,由驸马都蔚高崇文的嗣孫高大成 廣 道 立的。可见题材是由高大成提供的,文章也必定经高大成审定。作为嗣孙的高大成会允许别人胡乱编造自己祖宗的几代人名吗?作为同时代進士的程頣等能够受邀为驸马的大名鼎鼎的祖人写墓碣铭,不说受宠若惊,起码也是深感荣幸了,他们还敢虚构内容吗?而且,此铭文写得具体生动,记叙完整,肯定铭文内容是真实的。
文中写明:高崇文生于唐德宗興元二年甲子(公元784年),死于唐會昌四年甲子(844)年九月初二日,壽六十一”。高 郢公卒于唐开成元年(836年)丙辰郢與蔡氏夫人相繼歿。《旧唐书》的“本纪”中只有名人卒的时间。高郢享年72
(836-72=764年)郢公出生于764年;崇文公生于:唐德宗興元元年(784)甲子四月十一;{784-764=20岁}。高郢与高崇文的出生年相差20岁。即是高郢20岁生高崇文。这就是史实。

再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推算出高郢与高崇文的出生时间只相差6年,并以此否定了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具告,他们的依据来自《百度》:
高郢(740-811),唐朝人,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来自《百度》。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来自《百度》。
首先,我以为网上搜索的东西,如果没有正确的原始书本佐证,不能完全认定是真的。为什么?网络发表不像图书出版把关那样严格。图书出版,必须经过初编、责编、主编(总编)层层筛选;而后再经过一审、二审、终审等程序,严格审查通过才能问世。而网络发表呢,作者就是总编,点击发表,能够保证完全正确吗?本人不才,已在网上发表几百万字的文章,还是经过反复修改更正才发表的,回头检查,其中错漏不少,网上照样可以搜索到我写的那些有错漏的文章,如果有人用作正确依据,不是以讹传讹吗?我认为来自《百度》的依据必须有原始出版物佐证。
有人又说,他们的这个依据来自《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九十五》......居邠三年,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还有《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以元和四年九月二十有五日,薨於官,享龄六十有四。可是,我们查阅这些史籍上的高崇文都只有卒年没有生年。没有生年怎么得出他64岁的结论?这种结论犹如不知长江源头,只以长江人海来定长江的长度一样的荒谬!《新唐书》、《旧唐书》的“本纪”中只有名人卒的时间,没有出生时间,高崇文809年卒,高郢811年卒,他们根据网上享年推算,崇文享年64,推到746年生,高郢享年72,推到740年生,相差6年,就将今人推算的“高郢(740-811)、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的结果发到网上,于是,就把这个结果说成是“唐书”上的,这就不准确了!
因为 《唐南平忠武王高君崇文墓碣銘》和《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直接关系到高崇文的身世问题,今人对“墓碣铭”和“神道碑”的认同不一样。认同墓碣铭的认为本文具体生动,记述详实,又是高崇文后裔立的墓碑,而且,从宋代就开始修的南平皈仙谱就以此为据。那内容空洞的神道碑文无可与之相比。
于是有人又说那是韦贯之写的,韦贯之是朝廷重臣,他写的还有错?这种“官大文无错”的谬论,前面我已专论,此不赘述。如果要提重臣的话,正如公仆所言:“宋朝文天祥,明清解缙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宰相,他们颂词中都认崇文是高郢之子;
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将皈仙谱续修为御制谱(见图:七修皈仙谱第三页),这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他们与韦贯之如何?
就是现在我们绝大多数高氏宗亲公认的修谱专家高路加,对皈仙谱也有高度评价。他说:“《皈仙谱》内容极为丰富,堪称高氏瑰宝......”
文章真伪不能以官职大小定,以事实说话才能服人!
2015.12.12.于深圳

下面是两个附件的地址
附件1:《唐南平忠武王高君崇文墓碣銘》
link?url=bQYzQA3RE51P-KHkLcQi5BwBYgjlUEmK3xvylYs_YuMFKc
附件2《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0f05c0100qtcz.html

路加教授:您好!我写发了《为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一文,现发给您,请拨冗一阅,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若没有错误,建议今年“大通谱”再版时将相关内容修正,以免影响皈仙谱挂大通谱。阅后请复。高致贤顿首。2015.12.16.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一表岂能统全族?
高致贤
时下,社会上涌起修谱热,小谱、中谱、大谱,各种谱牒纷纷出台。修谱要有世系表才能方便族人寻根,无可非议。可是,有的新编统谱世系表,从当代上溯到母系社会,再从原始祖人一世、二世......依次排列到而今,不同的新总世系表中相同代际的人名不统一,同一世祖人的名字各不相同,同一人的辈份悬殊,使人越看越糊涂,孰是孰非?无所适从!我问过某某教授,他说:他坚持世与世之间是代际关系。这观点不错,当时我表示赞同。
后来看到一些人对于新统谱世系表代际人物看法的分歧,讨论文章很有道理。到底谁对谁错?再三细读一些新谱总世系表,发现其依据乏力。为什么?几千年来,一个姓氏分为若干支系,各支系都可以修谱,全国就必然有成千上万部民间族谱。新总世系表的编制只能以极少数支谱的世系表为依据,加进国史的某些零碎史料补充拼凑而成。历史上的官方也组织修过族谱,但那是为其统治集团中的达官贵人树碑立传,只写名人传记,没有民间家谱,所谓国史中的人名,无非是剪裁某些名人传记来拼凑,其间,难免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这样编制的新总世系表,绝对包括不了全族各支谱的世系表,也就代表不了各支系的族史。此其一;
其二呢,一些姓氏的人口数以千万计,历经几千年,繁衍上百代,绝不可能是某一位始祖的后裔直传几百代。就以我们高姓为例:从姜太公到现在,已经一百多代了,新总世系表上一代只有一个人。如果其中某一位绝后而断代了,编表人是怎么找到绝后者的其他支系同辈的下一代人来续表呢?有史料记载,我国的字辈始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由是观之,对于没有字辈之前的人,新总世系表又是以什么为依据来确认不同支系的族人的辈分呢?不同支系的族人的辈分没有依据确认,又怎能将不同支系的族人安插进统一辈分的新总世系表中的适合辈分的位置上?
其三,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经过宗法制的三代以后改姓,民间习俗抱养顶宗支等姓氏异化,加之姓氏来源的多种原因,一个姓已不知变异为多少姓了。《走进姜太公》一书考证,姜太公的后裔早已有137姓了。高傒的后裔改姓的也不少,一个新总世系表,怎么能够把几千年形成的众多宗族家谱归为一谱,统一全族?
综上所述,愚以为,新总世系表作为阅读总谱的索引可以,但不能作为衡量民间族谱世系表是非的标尺,更不能要求民间族谱的世系表必须完全符合它。我们应该尊重民间族谱的世系表。何也?民间族谱的世系表大多记录到迁入某地的始迁祖。支系谱三五十年修一次,始祖入住的时间不久,有的当事人还参与修谱,他们对于期间的人物、事变记得清楚,不会乱认祖宗,事实可信度很高。
2016.4.15.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此崇文公非彼崇文公
再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高致贤
此前我发表了《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一文后,引起一场论争。分歧在于唐朝有“墓碣铭”和“神道碑”分别刻录了一位高崇文的身世及其家人姓名。可是,在“墓碣铭”和“神道碑”这两碑铭上的高崇文,除了他俩的姓名相同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儿子的数量也不同;妻子的姓名更不同。但是,有人硬说“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不是该铭上刻的高郢,而是“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高行晖。理由就是“神道碑”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大通谱”上都是这样认定的。所以认为“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郢是错的,必须改为高行晖!
还以教授、专家、研究生等权威来强求“墓碣铭”的高崇文的父亲高郢改为“神道碑”上那个高行晖!如此霸道的所谓研究,不是有点黑恶行为之嫌吗?我给他们戴的这个帽子是不是大了?
让我们来看看“墓碣铭”和“神道碑”上分别清楚地记录两位高崇文各自五代人的名字:
“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曾祖:仲舒,祖:达夫,父郢,高崇文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年庚辰(800年)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十九年甲申(804)八月初二日辰時生子名承業;
“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曾祖:艺,祖:夔,考:行晖;其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正位中阃,佐佑仁贤,翟茀未荣,鹊巢空在。春秋三十有一,以大历十有四年五月一日终。元和三年追封郇国。洎兹启殡淮右,从公于居。嗣子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上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士政,次子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士荣,季子左卫率府胄曹参军士明。他的三个儿子受封之名也是士政、士荣、士明。
鉴于“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曾祖、祖父、父亲、儿子的名字不同,儿子的数量也不同。还有他俩各自的妻子的姓名都不同。再看路加教授2018年4月4日在吉安考察时,对皈仙谱进行查阅和研究,认真思考后,对于提供谱书的高怀智、高书仕和陪同他考察的高超群、高公仆、高承中、高鹏等说:“皈仙谱资料十分珍贵,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见2018年《南平皈仙高氏信息报》)。既然墓碣铭上的“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那么墓碣铭上那个崇文公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都与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完全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两碑铭上的高崇文不是同一人,而是同名人!为什么呢?常理告诉我们:同名人不会同父亲,父母绝不会给两个儿子取一个名。
可是,有人硬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不是高郢,还在大通世系表上把墓碣铭上的那位高崇文的父亲改为高行晖。
为此,我再次认真阅读了从御制谱开始沿袭几百年的十修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始祖的,记载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于是,我提出神道碑上的高崇文与墓碣铭上的高崇文不是同一人。理由已前述。古今中国的同名人数不胜数,在一个宗族里同姓名的人也很多,在我们高姓谱碟中,仅我所知,古代的高崇文就有《中华高姓大通谱.泉溪支谱》上的三位(其中包括“墓碣铭”的高崇文):第一个是第45世的高崇文,其父高偘(kan)。第二个是48世的高崇文,即是皈仙派始祖,其父高郢;第三个是71世高崇文,泉溪8世,其父高陞。还有安徽万贵支谱中的高崇文,其父高熹;神道碑的高崇文,其父高行晖等五位。谁敢说这些高崇文都是同一人?而且还要将他们的父亲统一认定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呢?
谱书或碑文记载,上述五位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都不相同。他们各有各的父亲,谱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我们绝不能胡乱地将这位高崇文的父亲说成是那位高崇文的父亲。更不能认为几个高崇文的父亲都是“神道碑”上的高行晖!
高崇文这个名字在全国高姓族中不少,他们只是同名人。同名是不会同父的。各支系有自己的家谱,家谱不会把父子关系写错,两代同名的人偶尔会有,如果要把前述几位高崇文的父亲名字统一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真是荒唐至极!
这里再强调一次,墓碣铭上的高崇文只有承简、承业两个儿子。神道碑上的高崇文有士政、士荣、士明三个儿子。说明这两位高崇文不是同一人。根据同名不同父的实际情况,凡同姓名者,各有各的父亲,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绝非神道碑上的高崇文,岂能张冠李戴,彼父此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各支系老谱中的高崇文就是各支系的高崇文,不要牵强附会地认为所有老谱中的高崇文都是同一人。否认墓碣铭上的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是没有道理的!
2019.5.18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谱书的世系表要让族人志愿接受
高致贤
新总世系表作为一种研究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研究是否成功?这里暂时不论。我想说的是,即使是成功的研究成果,也要让使用者志愿接受才有社会价值,不能采用行政手段推行!
若干史实说明,科研成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六六六”杀虫剂,据说是反复试验666次才成功的,故得此名。修统谱的要求虽然没有自然科学的实验那样严格,但也不可能像举瓢舀水那样简单!一部家族统谱,人涉千支万系,地及东南西北。如果只是将今之一鳞,古之半甲;东一瓜,西一枣地收集到的一些零零碎碎宗族资料拼凑成为一部统谱。虽然付出了千辛万苦,也有一定作用。但是,谁要以此作为十全十美的“科研成果”,并以组织名义向全族推行,还要以此作为衡量各地支谱是非的唯一标准,实行一谱专制,人家申辩都不行。以独裁方式推行的东西,算什么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推广,首先是搞试点,进行试验,看看试用的效果如何?使用者的认同程度高低,在不同条件的点上取得试验成功之后,再由点到面,逐步推广、逐步总结,通过实践检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之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取得绝大多数使用者的信任,直到使用者主动要求使用才算成功!
研究是为民造福,成果是便民使用,绝不能强加于民。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志愿,绝不能附加任何强制性的条件!为此,作为一种研究成果的统谱新总世系表,只能提供使用者选择,不能由谁作为衡量支谱世系表的标尺去强求使用!
2016.4.21,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傒是高姓始祖(旧稿重发)
高致贤
重发按:这是2012年发表的文章,为什么今天要重发?近来,宗亲们对于北方高姓“五祖”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寻求统一。鄙人作为高姓之一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己之见,没有新作,现将7年前发表的一篇旧作重发,供宗亲们参考。
2019。9.27.于深圳
正文:拙作《高傒是高姓的共祖吗?》发表后,得到宗亲们关注,《经济论坛》等媒体转载,这里一并致谢!
高傒作为我们高姓的历史品牌,他虽然不能作为整个高姓近2000万人的共祖,但是,他作为高姓的始祖则是理所当然的。在不理解始祖一词的含义之时,我以为高元才是得姓始祖。但是,根据始祖的释义,高姓的得姓始祖应该是高傒。为什么呢?
词典条目:始祖;拼音:shǐ zǔ;释义: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基本解释:1. 得姓祖先。2. 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
诚然,在高傒公得姓之前,已经有高元、高阳氏、高辛氏和其他一些姓高的人。高元是历史书籍中有记载的第一位姓高的人。可是史籍中没有看到他们后裔的记载。这样,他们就少了“有世系可考的”这个前提条件,不能称为始祖。
与此相比,高傒得姓的原委,改姓之始末的文字都記得清清楚楚;依其祖父公子高之名改姓高以后,他可考的世系史料是比较齐全的。前述两个前提条件高傒公都具备了,所以,高傒作为高姓始祖是理所当然的。
2012年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想不通在求教听解释不回辩
高致贤
一个宗族问题闹得沸反盈天,这些东西鄙人管不了,谁也没有让我管。但作为宗族一员,对一些问题不得不想,实在想不通的,在此求教——
一、指出错误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提高认识,还是借此消灭对方?即使你消灭了对方肉身,你能消灭对方姓氏?
二、纠正错误的方法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还是一棍子打死?你打得死吗?
三、评判是非的标准是同一性还是双重性?同一个错误,甲乙双方先后将其编辑入书,某一方主编名人,编委成群,一版再版,大力配发,上架销售。另一方没有再版,只在某一场合念一遍。哪一种的错误深远而面大?再版而又销售方自认为是正确的化身,揪住对方念一遍的辫子往死里整,这公平吗?
特别申明:鄙人愚昧,对于上述问题没有想通,在此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教授,不站边,不参辩,只求解惑释疑!
2019.12.20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高致贤为高勇等侄辈写的《祭父文》

呜呼!时临冬至,显考高致余父亲大人,2019年12月20日1时50分岁次己亥年冬月廿五日丑时,于贵州省大方县核桃乡中坝村中坝组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耄耋千古。孝子、孝媳;孝女、孝婿等,谨具香烛簿酒,祭奠于家严之灵前,悲痛而泣!
哭一声:父病归西,亲人悲痛泪湿衣。近日突然疾风起,吹散骨肉两分离!
严君飘渺嗟何在?子女怆惶痛失依。 儿跪灵前把话叙,我父恩德与天齐。
父亲一生不容易,奔波劳累下大力。少年家穷国遭难,生活无着守不离。我伯父英年早逝,忠孝两任我父担。青壮之时焦心瘁,率领全队集体力;劳苦难维民温饱,土地下放倍珍惜,常年种地忙耕耘,率众小康路上奔!
我父一生耐苦劳,养育女儿担不轻。 精打细算成家业,为家生计费苦心。民众、宗族和家庭,多重重担一肩承!
教子做人贵品德,处事讲礼和气生。勤俭持家常留意,家和才能万事兴。平时教儿要知趣, 耕读传家不忘本。及待女儿已长大,婚事老父也操心。
女儿成家忙生计,回家见父也叮咛。女在婿家要和睦,相亲相爱百年春。
父亲啊!您一生只为后人想,任劳任怨不顾身。父恩更比泰山重,望父长寿百余春。慈父老年逢盛世,常赞国家为人民!苦尽甜来终辞世,驾鹤西归上天庭!
不忍老父就此别,思亲落泪哭断肠!养育之恩难以报,今宵悲痛祭灵堂。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径雨不留香。明朝送父终有别,扶灵归葬在山坊。
青山绿水必有助,虎踞龙盘兆吉祥。 聊向灵前三祭酒,以表子孙一衷肠。
佑您儿女尽安康,从此家门大吉昌!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家祭人 : 孝子女高勇、高飞宗等十四人
公元2019年12月24日岁次己亥年冬月二十九敬祭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修谱问题大家谈之一 Q友精彩评论荟萃集之40
高致贤集
湖北高大海 : 作家宗亲将“怪圈”说得好形象,他们为了显示自己,否定老谱世系。连几省用的皈仙谱世系都否定了。他们的尺度是错的。我了解过胡氏通谱,他们以最早编的世系为依据修改而成。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研究不错,实践中还应听取多方意见才好。 也许是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研究成果吧?容不得不同意见。我们也可以借鉴胡氏通谱的做法。
高秀琴 : 宗亲你好!请问文化界的右派是怎样划分的?我的公爹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二十七岁就被打成了右派。我不知道当时的运动是什么背景?你如果写过关于打右派的文章请发表!我想看看。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秀琴 : 当时的情况很复杂,几篇文章说不清,网上关于反右的文章很多,我回忆录《苦乐人生》一书中也有一些,可以在百度搜看。
高秀琴 回复 贵州高致贤 : 谢谢宗亲推荐
湖北高大海 : 谱是民间文化,总世系缺乏群众基础,篡改皈仙谱中主要人名而不经过崇文公后人,不研究皈仙谱,所以错了。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至少是不全面的。
高家协 :我只讲省略。你只知道省略就是省略号。讲不清,你信你的高崇文之父高郢,我信我的高崇文之父高行晖!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高利 达:哈哈、那我信谁呢?
高家协: 信史载信史!
贵州高致贤 :不要生气,有理讲得清,一生气就不讲理,如果我还是要讲理,你再赌气,来个你姓你的高,我姓我的高,那我不是罪该万死了吗?不要赌气,有理好好讲好嘛。我最怕的就是不讲理。我们讲不清,还可以请人来评嘛!如果我错了可以负荆请罪好吗?不要赌气,要讲道理!
湖北高大海 : 写的好,作为高崇文后裔,各支认各支的祖父,皈仙的认高郢,其他的认其他人为祖父。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是啊,我们不会强求别人,也不受别人强求!
高利达 : 各地修撰族谱,要有宁缺無乱准备,不要跟风,不要攀附,不更不要轻易下结论,误导后世。南平王祟文确实只有一个。后来有没有同名的呢?很难说。因此,要求合支各系,各自认真调研,查询历史和有关省、市档案资料,通过这次修撰族谱,能查找清的尽尽全力弄清,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在尽心尽力之后,硧实无法弄请的,要在谱的后记中重点说明;留待后世。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利达 : 是的。
云南红河高银仓 :如是电子版,便于休改,早一天启动理清支脉更好!若是急于出书,太仓促遗漏太多,不赞同。
贵州高致贤 :他就是要出书。
浙江高玲萍:致贤宗长好!家协这人很激进,我在私下里已与他交流过,他老是批评我脑子笨反应慢,对于我们身处高家高层的人,稳重是很重要的,凡事要多方面考虑后才作决定。
贵州高致贤 :是的,我很赞同你的意见。
贵阳——陈小苏 : 史书记载姓氏来源有封地,赐姓,改姓,如无确切依据,同姓未必是一家人。这样一来所谓中华大通谱就有些搞笑了。实事求是,不必似大方一些家谱攀英雄祖先,向您学习!
贵州高致贤 回复 贵阳——陈小苏 : 有的专家钻进牛角尖里去了!
北高大海 : 各位宗亲:天下高姓是一家,搞不得分列了。大通谱出版问题,分为厦门、北京,修皈仙谱分为吉安、永丰,这是谁在作怪?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我们要团结。
殷家溪.高继禹 :致贤宗长好,看了你写的 "不要让路加为难"一文,说的是家协要“签头”“牵头” 修崇文公后裔谱。全文观点我认同,写到了入木三分。
贵州高致贤 :谢谢,个人之见,谢谢您的惠评!
髙扬~江苏~盐城滨海 : 全部赞同致贤家哥的看法,范围要广,不能在支门谱上打转转。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髙扬~江苏~盐城滨海 : 谢谢理解与赞同。
高应孝:致贤前辈建议很好,应该采纳。其研究成果值得称赞!精神值得晚辈和同辈们敬佩!编修族谱是功积德之事,应得到后人们敬仰!如果弄错、遗漏叫后人们怎样寻根问祖?如象现在没有谱的族人在什么地方去寻根?已经出版的全国谱、书其各支族有的都有,没收到的都没有,遗漏的太多!成了残缺谱、书。
云南红河高银仓 : 当年修谱本是一家,齐心协力,轰轰烈烈,如今分成两派,相互攻击,互相拆台,我早预料,当初我给双方都建言,收不到效果。如今无浯。
贵州高致贤 回复 云南红河高银仓 : 有人认定人微言就轻,其实无党派、无官衔、无权利的人说的才是实话。因为他们无所求!但是,这些实话又被有权有势的人看不起。只有无语了!
高利达 : 梦受三问修谱: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参与修谱的宗亲三思:深思、熟思、反思。我们上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下能正确指导后世子孙吗?以梦中三问,对照每个人的心灵,扪心自问?你做对了吗?!?!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利达 : 宗长所言极是,我们都应该好好检查对照一下。
湖北高大海 : 人在做,天在看,白发老人都知道。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从让路加为难和对话中都可看出是谁。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我们都应该好好对照检查一下。
高公仆.赣.吉安 : 梦受三问修谱责,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参与修谱的宗亲三思、深思、熟思。这是面镜子,每个人都应照照自己的心灵,扪心自问?你对得起谁。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公仆.赣.吉安 : 只有扪心自问,有者痛改前非,无者提高警惕。
湖北高大海 : 修谱讲历史、讲依据,不要摆资格。职务是六十岁前上面任命的,职称是六十岁前专家评的,六十岁后就什么都不讲了,不要学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骗人。
贵州高致贤 回复 湖北高大海 : 有道理,民间组织自封的头衔多得很!
高宾闲人 : 当初制作世系表就是为路加教授的文字中的世系形象化,能更直观看明白传承关系。资料是路加教授几十年研究成果,只是一个研究加工取舍形成的一个主脉关系。宗亲和当代人既不能用这个来判定自己家谱过去世系,也不能拿着个来企图纠正历史记载。致贤宗长立论科学严谨正确的,是家族文化研究的科学观点。
贵州高致贤 回复 高宾闲人 : 风滨是总世系表的制作人,理解路加制表的初衷,我们要准确使用这个总世系表,爱护它,如果发现不对之处,可以提出意见供路加参考,如果有意当歪嘴和尚把经念歪,那不是爱护总世系表!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此崇文公非彼崇文公(再发)
再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高致贤
此前我发表了《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一文后,引起一场论争。分歧在于唐朝有“墓碣铭”和“神道碑”分别刻录了一位高崇文的身世及其家人姓名。可是,在“墓碣铭”和“神道碑”这两碑铭上的高崇文,除了他俩的姓名相同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儿子的数量也不同;妻子的姓名更不同。但是,有人硬说“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不是该铭上刻的高郢,而是“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高行晖。理由就是“神道碑”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大通谱”上都是这样认定的。所以认为“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郢是错的,必须改为高行晖!
还以教授、专家、研究生等权威来强求“墓碣铭”的高崇文的父亲高郢改为“神道碑”上那个高行晖!如此霸道的所谓研究,不是有点黑恶行为之嫌吗?我给他们戴的这个帽子是不是大了?
让我们来看看“墓碣铭”和“神道碑”上分别清楚地记录两位高崇文各自五代人的名字:
“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曾祖:仲舒,祖:达夫,父郢,高崇文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年庚辰(800年)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十九年甲申(804)八月初二日辰時生子名承業;
“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曾祖:艺,祖:夔,考:行晖;其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正位中阃,佐佑仁贤,翟茀未荣,鹊巢空在。春秋三十有一,以大历十有四年五月一日终。元和三年追封郇国。洎兹启殡淮右,从公于居。嗣子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上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士政,次子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士荣,季子左卫率府胄曹参军士明。他的三个儿子受封之名也是士政、士荣、士明。
鉴于“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曾祖、祖父、父亲、儿子的名字不同,儿子的数量也不同。还有他俩各自的妻子的姓名都不同。再看路加教授2018年4月4日在吉安考察时,对皈仙谱进行查阅和研究,认真思考后,对于提供谱书的高怀智、高书仕和陪同他考察的高超群、高公仆、高承中、高鹏等说:“皈仙谱资料十分珍贵,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见2018年《南平皈仙高氏信息报》)。既然墓碣铭上的“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那么墓碣铭上那个崇文公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都与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完全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两碑铭上的高崇文不是同一人,而是同名人!为什么呢?常理告诉我们:同名人不会同父亲,父母绝不会给两个儿子取一个名。
可是,有人硬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不是高郢,还在大通世系表上把墓碣铭上的那位高崇文的父亲改为高行晖。
为此,我再次认真阅读了从御制谱开始沿袭几百年的十修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始祖的,记载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于是,我提出神道碑上的高崇文与墓碣铭上的高崇文不是同一人。理由已前述。古今中国的同名人数不胜数,在一个宗族里同姓名的人也很多,在我们高姓谱碟中,仅我所知,古代的高崇文就有《中华高姓大通谱.泉溪支谱》上的三位(其中包括“墓碣铭”的高崇文):第一个是第45世的高崇文,其父高偘(kan)。第二个是48世的高崇文,即是皈仙派始祖,其父高郢;第三个是71世高崇文,泉溪8世,其父高陞。还有安徽万贵支谱中的高崇文,其父高熹;神道碑的高崇文,其父高行晖等五位。谁敢说这些高崇文都是同一人?而且还要将他们的父亲统一认定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呢?
谱书或碑文记载,上述五位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都不相同。他们各有各的父亲,谱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我们绝不能胡乱地将这位高崇文的父亲说成是那位高崇文的父亲。更不能认为几个高崇文的父亲都是“神道碑”上的高行晖!
高崇文这个名字在全国高姓族中不少,他们只是同名人。同名是不会同父的。各支系有自己的家谱,家谱不会把父子关系写错,两代同名的人偶尔会有,如果要把前述几位高崇文的父亲名字统一为其中某一个高崇文的父亲的名字,真是荒唐至极!
这里再强调一次,墓碣铭上的高崇文只有承简、承业两个儿子。神道碑上的高崇文有士政、士荣、士明三个儿子。说明这两位高崇文不是同一人。根据同名不同父的实际情况,凡同姓名者,各有各的父亲,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绝非神道碑上的高崇文,岂能张冠李戴,彼父此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各支系老谱中的高崇文就是各支系的高崇文,不要牵强附会地认为所有老谱中的高崇文都是同一人。否认墓碣铭上的高郢与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是没有道理的!
2019.5.18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神道碑上崇文公的3个儿子怎么会变成
墓碣铭上高崇文的2个儿子?
——三为高郢和高崇文的父子关系正名
高致贤
南平王高崇文的父亲到底是高郢还是高行晖?这是近年来族人不时讨论的一个问题。
以一至十修皈仙谱和“墓碣铭”为主要依据的一方,认为高郢就是高崇文的父亲;
以“神道碑”为主要依据的一方则认为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各有依据和道理,认识尚未统一。
好在双方对于崇文公以下世系的认识是统一的。即是从崇文公儿子、孙子、曾孙……这个世系表是双方都承认的。曾经一度有不同意见的高路加教授,于2018年4月4日在吉安考察时,对皈仙谱进行查阅和研究,认真思考后,对于提供谱书的高怀智、高书仕和陪同他考察的高超群、高公仆、高承中、高鹏等说:“皈仙谱资料十分珍贵,崇文公以下世系清晰可信……”(见2018年《南平皈仙高氏信息报》)。
崇文公世系表是皈仙谱系一至十修通用的。按照高路加考察后的意见,不讲崇文公以上的那一段世系。让我们具体看看崇文公以下的世系是怎样排列的。
崇文→子:承简、承业→孙……
这一段及其以下的世系表是双方公认且一直沿用的。高崇文所生2子:承简、承业。与“墓碣铭”上记载的高崇文的儿子的人数和名字完全相符。
再来看看“神道碑”上记载的高崇文的儿子是不是与双方公认的世系表记载相同呢?“神道碑”上的高崇文所生;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这与崇文公世系表所记的人数和名字都完全不同。
那么,是不是“神道碑”上这个高崇文所生的3个儿子有一个夭折了呢?不是,碑文写明:嗣子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上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士政,次子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士荣,季子左卫率府胄曹参军士明。他的三个儿子受封之名也是士政、士荣、士明。这就说明没有夭折的。而且每个都有一定的官衔,即使其中某个非正常死亡,也要写入世系表的。制世系表的人不会,也不敢将士政、士荣、士明此3人中的2人改名承简、承业,写入世系表,而将另一个弃之不写!他们变不了!他们也不愿变,他们为什么要乱变自己的祖宗?只是后来有的人牵强附会为之!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墓碣铭”和“神道碑”这两碑铭上的高崇文同是一个人吗?这里姑且不谈此两个高崇文的上三代的名字不同,两人的妻子的姓名不同。就是双方公认的世系表中两个高崇文的儿子的数量和名字都不同了。所以,我们就可以肯定“墓碣铭”和“神道碑”上记载的高崇文不是一个人!
我深信:写《墓碣铭》和《神道碑》的古人不会造假,勿需造假,不敢造假。只不过是今之实用主义者利用所谓的研究之名,故意歪曲事实,为我所用而造成的。敬请大家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地讨论此事。如果谁能找出事实依据说明“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的3个儿子是怎么变成2个的;而且这2个又是怎么把名字改来与“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2个儿子同名的。有理有据,我服从真理!对于那种不摆事实、不讲道理、以名压人的“论霸”,我不屑与之争辩,对其嗤之以鼻,拭目以待!
2020.1.1.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难忘那坟前陪灵的年夜饭
高致贤
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九个多月,母亲就喂我吃了第一次年夜饭。从那一年开始 ,迄今我已经吃过83年的年夜饭了。南方饭菜的丰盛、北方饺子的简洁,各种不同风味的年夜饭我都吃过,各有千秋,但很多次早已忘却,即使在五星级酒家高价吃的年夜饭,也已淡忘了。可是,有一顿很简单的年夜饭,却使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那就是我少年时送年饭到祖母坟上,完成祭奠仪式之后,在祖母墓前陪祖亡灵吃的那顿年夜饭。至今七十五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大方县。每到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就要给自家的亡人送寒衣,送年饭。所谓送寒衣,就是在墓葬者的坟上挂一束白纸特制的“挂青”,俗称挂纸。送年饭呢,就是在亲人坟前烧钱化纸,摆饭菜,奠酒、敬饭慰亡灵。这一套礼仪完成之后,送饭之人就可以在坟场上吃那些已经上贡过亡灵的饭菜,俗称“陪亡灵吃年饭”。
记得我八岁那年的腊月三十日,上午我就跟着哥哥们一起出门去给亡灵送寒衣、送年饭了。为了不走重复路,我们选择好路线,除了葬于县城北门罗氏塘——后来迁葬于竹园乡海马宫观音山麓的江西迁贵州大定的始迁祖(一世祖)明兴公及萧氏;二世祖应龙公及李氏;以及原葬于那里的三世祖登仙公及党氏等前三代的祖坟太远没有送年饭去外;从四世祖世哲公及郝氏开始;五氏祖髙瓒公及韩氏;六世祖文宗公及周氏、韦氏;七世祖洪相公及韩氏;八世祖维田公及任氏;到九世祖朝伦公及任氏。都葬于离我家不太远的星宿塘和高枧大桥边一带,都得去送寒衣、送年饭。
于是,我们就先从较远的星宿塘的老坟山开始,由远及近,沿途为家族亲支及亲戚的亡灵一处处送寒衣,送年饭。最后才转到我祖母的坟上。当时我的父母还健在,祖父祖母就是最亲最近的亡灵,我曾祖父和祖父均葬星宿塘,所以上午我们就先给他们送了寒衣和年饭。当我们一路辗转送到祖母的坟前时,日头已经偏西,我早已饥肠辘辘,很想回家吃年夜饭了。但按当地风俗习惯,家里的年夜饭必须等到给亡灵送完寒衣和年夜饭之后,再等野鸟全部归林栖息,没有鸟鸣之声时,才在堂屋中安排全席贡献列祖列宗及其亲戚的所有亡灵之后,人们才能开始吃。
我们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一年难得几顿好饭吃,所以看到除夕夜堂屋里贡亡灵的满桌美味佳肴,总是馋涎欲滴,但还得等到仪式结束之后才能吃。不过,也有一种简单的变相吃连夜饭的方式,那就是向亡灵送寒衣、年饭的简单仪式完成之后,就在坟场上陪亡灵吃年饭了。
迄今我还记忆犹新的就是那一年为我的曾祖母和祖母的亡灵送了寒衣和年夜饭后,就在二位老人的坟面前陪她们吃的那顿年夜饭!
我的曾祖母姓任,祖母系“侄女赶姑妈”嫁给我祖父的,所以。属于姑母与侄女关系的两代祖母就葬在我家背后坡上的松林下,离我家住房的直线距离不过百余米。当我们上午开始给远处的亡灵送完年饭后,再回到家里,从家中备办好的年夜菜饭中每一样都装上一些带到两代老人的坟前,举行敬酒、贡饭的跪拜、烧钱化纸的仪式之后,家中还没有吃年饭之前,我们就在坟前分享这两代祖母的贡品了!
这种陪亡灵吃年饭,一般是多少吃一点表示陪同最亲近的老人过年即可。可是,那年那天出门送年饭之前,我在家里没有吃饱饭,走了大半天山路,早已饥肠辘辘。于是,在坟前表示陪同那两代老祖母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就狼吞虎咽,将送给已亡亲人们的年夜饭上贡之后剩下的酒肉饭菜一扫而光,酒肉饭都吃得很饱,到家里正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随便表示一下,感到很累,就进屋睡觉了!
公元2020年岁次己亥腊月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探索皈仙谱编修历程正稿
感谢路加教授2020年1月2日在《高崇文是高欢族兄弟第九世孙》发文说:“皈仙谱的世系,则崇文公家族世系从高傒公一直延续到现在,基本完整无缺。这在高姓各家族中,是罕见的。因此,完全可作为高家代表性世系之一。实令高姓其他家族羡慕不已”。提议把《高氏“皈仙谱”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予以深入系统研究。为此,疫情期间我正好在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反复学习探索。记录心得与大家共勉。
皈仙派就是崇文公的后裔;皈仙谱就是以崇文公为入赣始祖的支系总谱!始于春秋高柴的“世宝”,传到北魏高允的“世传”,再传到唐高士廉的“世美”和高崇文的“世系图”,直到宋司马光奉诏修的“御制谱”均为一脉相承,形成高氏谱系,代代相传。高崇文的世系图就孕育了皈仙谱,司马光奉高皇后之诏修“御制谱”又促生了皈仙谱——
首修,唐元和十二820年 刑部左侍郎兼修国史事 南平王属甥 韩退之,韩愈也。《续高氏世宝》
官修,皇宋元祐元年1086年司空同平章事督修国史臣司马光奉太皇太后诏修高氏族谱,取韩文公所续而证之,曰:御制谱
一修,宋·乾道1165--1166年 南平王十五世孙高天凤与嗣孙高廷椿修善庆绿  宋少保信国公文天祥有赞
二修于 明宣德元年(公元 1426年金幼孜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解缙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主修《永乐大典》高氏外甥有赞
三修于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嗣孙高崇贵,贯珠、友竹二谱
四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嗣孙高永年
五修于清朝 雍正四年 1726年……嗣孙高重伦
六修于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至1802年嘉庆七年起,历时六年主编:35嗣孙高世书;
七修于-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嗣孙高日升
八修于民国32年 1943年于大庄、村前主编高奎垣,国民遂川县委主任
据苏洵(宋庆历元年1041)谱之载
高氏家谱十大名序(记)
1唐虞世南《高氏世宝序》略
2唐韩愈续修《高氏世宝序》
高仕廉定氏族贵贱,修天下谱牒。举进夙望,左膏梁,右寒畯,通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别九等,使其姓之有常。非天子赐氏,不敢擅易,恐犯其上也。夫高氏世宝,推其源出於姜姓;姜姓出於燧人氏;燧人出於盘古氏。其累世功业荡然,虽崔、庐、王、谢之弗若也。予尝谓:器可苟,而名不可苟。家可轻,而身不可轻。是故因撤其庙,而锓之於梓,谓之谱系。俾其子孙,绳绳不已,若螽斯之多。能世其业者,列於谱而有光;坠其业者,列於谱而有愧焉。虽令望弗逮,而又勉之为善,岂不成其贤哉。今之卖姻卖姓,甚於卖官鬻爵。於是取氏族志而系之於谱,彼恶得乱其伦。吾所以为此者,将有以大警,使方来知其贵贱有等,贫富有分,尊卑不可忽也。愈於高氏,世有肺腑亲,故因续之而又为之序,后之达者,傥改而正之,不亦宜乎?
唐元和十二年刑部左侍郎兼修国史事  南平王属甥   韩退之拜序
3、宋苏洵《高氏谱序》
人之有祖宗,犹水之有泉源,木之有根本也。无根本则无以有其枝叶,有枝叶所以庇其本;无源则无以有其流,有流所以衍其源。无祖宗无以有其身,有身则当知其族。岂有他哉,念同祖之所出也。圣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诚谓天下之人,孰非盘古子孙哉。故尝痛疲癃残疾、鳏寡孤独、贫贱苦困,皆吾族类。而同姓之不恤,良可悲夫!尚矣,韩文公之纂高氏世宝也,推其源而引之子孙,将不坠宗党之绪矣。……高氏世宝所以不纳非族,敦伯恭之训也。后之为伯恭之子孙者,先亲亲,次仁民,必以是为警。
宋庆历元年八月  翰林待制学士   老泉苏洵明允   谨序
4,宋司马光《诏续高氏世宝谱志序》
光常爱韩文公纂高氏世宝。自太古至唐,历叙其忠孝行迹,尚矣哉!其子孙或相遇者,必曰:我祖讳某,自某至某几十代,则将应之曰:我祖由某位下,分自某至某凡几十代,乃相称曰伯父、叔父;曰伯祖、叔祖,则不废长幼之节矣。老泉因之为苏氏族谱而派其人焉。光益喜之。抑人尝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噫!若雁之有序,鹿之有群,惟其火也。今之有买姓他族者,则将以之为妻妾。有同姓贫困者,则将以之为奴婢。岂少也哉!老泉之计是也,谱之载某出某姓,某位下有子某、孙某,使其不得乱人伦也。光奉太皇太后诏修高氏族谱,取韩文公所续而证之。家庙自齐高子,历子羔、而汉、而唐、而宋,出将入相,虽自南平王而下,枝叶繁衍盛大,皆法老泉而系之。俾使金枝玉叶,莫知其所自,遮几而有补於太后之意云。
皇宋元祐元年九月   司空同平章事督修国史臣 司马光  顿首
5、宋皈仙高氏嗣孙延椿《重刊皈仙高氏世宝小引》序
吾高氏在仕途者,与温公同年同僚,乃知皆南平王后,是知南平王之享垂不泯矣!
宋·乾道二年丙戌  皈仙嗣孙廷椿顿首
6、宋文天祥《高氏世宝序》,傒为宰相,琦为将军,倣为大夫,胜为太保。名公巨卿,簪笏相映,丰功伟绩,史不停书。高氏之祖宗有弗重乎?柴为孔门之高弟,暹为江南之孝子,子廉为佐朝之元勋,忠孝廉节,光炳宇宙,威声誉望,百世不朽。高氏之子孙,有弗贤乎?崇文之同居七世,霞寓之同居八世,家庭蔼和如闺门整肃,至今高氏守其成规,名分之严,凛不可犯,其家法之正有如此。
宋少保信国公文山文天祥拜撰
7宋皈仙高氏嗣孙天凤《皈仙高氏世宝序》
佐神策行营节度使崇文,以平刘辟有功,封渤海郡王。子承业、孙骈为节度使,因平虔寇,至江南……。霞升墟陟冈,则见仁山苍苍,文水泱泱,字江之滨,仁寿之乡,里号皈仙,俗淳土良。於是买田筑室,奠居於高丘焉。时广平元年,庚子岁也。自是厥后,椒聊蕃衍,枝分派别。世世积善材,名德望。未几,有安懿王府使使来议亲,大成,娶王之女,允修娶王之曾孙女。以金枝玉叶,特授从事郎。盛事蝉联,耸人耳目。噫!澶渊决徽,元祐垂帘,史册炜煌,照耀后世。皆同根而异派也!然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盖源清者流远也!天凤猥以微生,叨居后裔,昔之簪缨者,永能继,今之箕裘者,莫敢坠。因念历世漫漫,子孙因失其序,乃取旧谱,陆续刊载。虽不足以增光前烈,亦足传后世。子子孙孙,相为无穷焉!
宋·乾道二年 岁在柔兆阉茂至日 南平王十五世孙天凤序
8、宋朱熹题《高氏宗谱序》今阅高氏谱牒,上溯受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出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
宋庆元二年(1196)龙图阁系制 新安朱熹 题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9、明周叙撰《高氏谱序》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先儒释之曰:教民睦也,教民顺也,亲吾之亲,敬吾之长,仁义之道行,爱敬之礼立,始于家,达于国,终而措之,天下又孰有出于是礼之外哉。谱之所以识其长幼亲疏之序也审矣。此高氏族谱所当先务也。
明正德六年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读兼修国史充经筵讲官年通家眷弟周叙〓顿首撰
10、明解缙《皈仙高氏大宗祠记》
皈仙高氏,自南平王崇文,衍其孙,南平王骈惠流吉州。以故邑多祀南平。今所谓高相公庙是也。水东西逆顺不同,而高相公庙俱以无恙!其盛德有天赞欤! 崇文初,以神策军使用。宰相杜黄裳荐为大将。将步骑五千讨刘辟。宿将闻尽讙,更无援於朝。惟黄裳知之,遂能屡捷,终以擒刘辟,位致宰辅。固其勇略能事,抑岂知其平生有大过人者。方屯长武城练兵,如寇至,卯受诏,辰即行。兴元军军食有折,人人筋者斩之。号令明,赏罚信。长驱直指,所向崩溃,克成都,市才易、子女玉帛,秋毫无犯。槛刘辟送京师,斩大将刑泚,余置不问。从容指挥,一境皆平定。自知难荣,进退以礼,以功名终,子孙显奕。太史书之曰:“郭汾阳之后,一人而已”。凡里祠祷者无不应,应者无不正,民皆得岁时享祀之,当也!况其子孙即家庙而燕奠之,夫岂不当哉!且法当有庙也。澹川新益,率修其庙为贤也。川属乡仁寿庙,属益六世祖,景山解元,南渡时所建也。景山自皈仙起,皈仙自袁州至,袁乃宦治,自骈王之时勃海至。故阙后多游衍于袁吉之间。皈仙实骈王之嫡胤,予外氏也。皈仙旧里,名在邑东白覆山下。山有南平府大小通甬基址者,人皆能诵说不诬也。新益施设,本朱子家礼。而祀南平王,盖不忘其所自出也。
明洪武二十八年丙子赐进士翰林学士,江西道监察御史外孙邑东坊解缙拜书
由此可见皈仙谱世代相承,世宝列序,历朝历代都是达官显贵列一等精修,翔实可信,非所谓‘谱匠’能为。我们应以皈仙谱为荣。让皈仙谱矗立于高氏族谱之林,成为众多高氏支系族谱中的皎皎。
宗亲们,现在我们所开展的修谱工作,就是为了挖掘、整理、弘扬和发展高氏历史文化和现代精柛文明相结合的伟大工程。让我们的宗族专著和活动榜样永远在族群中弘扬光大。
恳请所有修谱者,不管你是为了什么目的;都必须尊重历史 珍视事实;要以和谐、奉献、拼搏、创新的精神来促进、推动高傒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顺利进行!为高祖争辉!

九修:分为三部分进行:
一是、高扬材1995年,主编的(赣吉高氏联谱)在于都完成;
二是、南边由高绍球2005年,主编了泰和,遂川,万安,永新四县的;
三是、北边由高建新主编吉安,吉水,峽江,新干四县的。

十修:南平皈仙高氏宗谱。2015年,主编高绍球。
注:皈仙谱有记录的大修谱已连续十次了,其中各个朝代在各地还有很多县、区、乡、村修的难计其数;虽然各次修的谱书冠名虽不尽相同,但从高郢以来的崇文公世系表是一以贯之的。
崇文公第四十五世孙 高公仆
2020/3/18于泰和
崇文公第四十一世孙 高致贤
2020年3月20日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字辈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连载之三
高致贤
在同姓人中寻访亲支,字辈是一种常用的依据,但在寻根问祖中就不能拘泥于字辈了,尤其是不能用现在的字辈去衡量我们的前辈是不是亲支。何也?字辈是在不断衍变着的。
这得首先看看字辈的起源:字辈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
字辈源于宋朝,兴于明代,比中国姓氏形成晚得太多了。就以我们高姓来说吧?先祖为炎帝,因住姜水而姓姜。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现在,很多高姓子孙都知道姜太公是高姓共祖,但姜太公已是炎帝的54代孙了。传到太公的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已是第62代了。公子高之孙取名高傒,才正式姓高。这已是炎帝的第64代孙了。难道这64代都是单传吗?万万不可能,其间不知繁衍了多少人口,居住于多少地域,但当时没有字辈,连姓氏也在变化,你能用字辈去辨认亲支吗?
再从我们高姓使用字辈的历史来看:那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用字行(辈)来命名子孙之后。由于高琼功绩显赫,宋真宗赵恒特地赐予他“继遵士公世之子不彦善克守乃可久汝必由良师”20字,作为排行字辈之用。这要算全国最先使用字辈的姓氏之一。可见从高傒到高琼之间是没有字辈的。这其间又经过多少代呢(这我不知道,请有识之宗亲算一算)?宋真宗赵恒哪年赐的?身边没有史料,待考。可我们知道宋真宗在位于公元998年至1022年,我们姑且来个折中,以他1010年赐字辈吧?也有1000多年了。这一千多年,高姓子孙又有多少代了,又繁衍了多少子孙分散到世界各地,谁能统一千年以来的字辈?
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学、求生、婚姻等可抗拒或不可抗拒的原因迁徙,迁出之后(也有由他姓收养而三代还宗的),不知本姓以前的字辈了,又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有几种不同版本了,还是近年修新谱才将字辈重新统一为100个字。难道那些字辈不同的明兴公后代就不是明兴公这一支系了吗?即使新谱将字辈统一了,那些漏谱的人知道吗?谱书不可能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而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人们慢慢淡忘了字辈。故不应均泥于字辈认亲支。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以是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老小。这就不会乱了!
至于由崇文公上溯到高傒我们属于哪一支,那就需要宗亲们齐心协力来清理了!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始祖,故《百家姓》上将姓高的都定为“渤海郡”。真实,从高傒的7世孙高止在齐国受排挤,出齐奔燕。高止的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的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已经26代了,这期间又繁衍了多少子孙,分出多少支系?其中又有多少高姓人住在渤海之外?我们的崇文公是不是高量的后裔?如果是,又是多少世孙?都需要宗亲们来清理才能理得清!
再说几句题外话:有位宗亲是崇文公的第50世孙,我说我是崇文公的第41世孙,他觉得辈分相差那么多,颇感惊奇。其实这一点不奇怪:以前没有计划生育,孔子的父亲年近古稀才生他。那时,一个人的长孙比幺儿岁数大得多的现象很普遍。我们明兴公到贵州才十多代,其间已有五六代之悬殊。我胞兄的5世孙比我的3世孙年龄大,亲兄弟之间的后代就有两代之悬殊了!所以,从崇文公以下几十代的后裔中,辈分悬殊个10代20代是不足为奇的。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寻根问祖不应拘泥于字辈(续)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四
高致贤
拙作《寻根问祖不应拘泥于字辈》发出后,得到不少读友的关注,除同意拙作观点外,有的补充了很好的说明。
我高姓治民宗亲就说: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族谱有误造成字辈不同,例如,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可治民说,他家的族谱记载怀德公是行周的孙子,中间隔了一代高锡。他说他们那一带的谱错误较多。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
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搞准,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我以为治民宗亲的说法很有见地,十分赞同,故借以作为拙作的续篇。谢谢治民宗亲!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字辈漫谈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五
高致贤
本来我对字辈没有什么研究,可是,广西高福恒宗亲却给我出了道题:“贵州老高宗亲:你对那个字辈有比较深的理解,能不能就此写些简要的总结和说明或专门研究一下?比如有的地方的字辈是十代一循环,有的是单双名交叉,我觉得在资料比较少的情况下,字辈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尊敬宗亲,当然只有从命了!
我在拙文《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字辈》中谈到:字辈在宗族中寻找近亲支系是很重要的依据之一,但在寻根问祖中又不能拘泥于现有字辈。何也?字辈是在不断衍变着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字辈的起源:字辈起源于宋朝。当年宋 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明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足见字辈是由各姓氏民间自由自主自订的,不需哪级官方批准。
自订字辈若干代后,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生、婚姻或突发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各自逃荒躲难到异地,父子难相顾,兄弟各一方,发展之后,一些人已记不起以前的字辈了,原来就没有家的不用说,即使原有家谱的也找不到了,但还得有个字辈来区分本族人的老小,这就只有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为XX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为什么呢?明兴公所生三子:张刘(荫祖)、应(荫)龙、荫发。兵荒马乱年代,逃荒躲难,天各一方。应(荫)发公一支不知去向,他的后裔肯定另改字辈了。连同在大定(今大方)境内的长房、二房两支的字辈也变得大同小异。就我们应龙祖这一支,十代之内就出现了不同的字辈,甚而有不同的民族,但又确系应龙公后裔,这就是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后经族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拟谱,大多数才统一了字辈。之所以说大多数,是族人众多,分布较广,重新修谱不可能联系到本支系的所有族人,漏谱难免,且漏谱者不在少数!这就说明同支系中的字辈不尽相同,故寻宗问祖不要仅仅局限于字辈的是否相同这一项上,不能将字辈作为认亲支的唯一条件,更不能作为认宗亲的条件。
公元2005(岁次乙酉)年,我们重新编修了贵州省大方县·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在原有老谱字辈40代的基础上,将字辈重新统一顺延为100个字,即100代。新谱将字辈统一了,但漏谱的人未必知道,而且诸多原因,谱书不可能发到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完全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加之青少年对字辈观念的淡漠,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变迁,一些人会慢慢淡忘字辈。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么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以是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老小。这就不会乱了!
然而,家谱是人修的,修谱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其它原因,这就不可能保证家谱所录的完全正确。例如渤海堂的高治民宗亲在介绍家谱资料影印件时说:“可能(他们的)族谱有误,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而我家的族谱记载是行周的孙子 ,中间隔了一代高锡 。我们一带的谱错误较多。”
他分析成因说:“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代-----,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高治民的认识是很深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认真领会其之史实与道理。高福恒出题让我谈字辈,我却谈了大半天谱书。这是不是离题了?愚以为字辈在谱书中字数虽少,可它却是修谱的核心内容,叙述一代代祖宗,也是为了说明字辈。凡谱书皆有字辈,字辈常常独立于谱书之外流传于民间,谱书中没有字辈就不成为谱书了!谱书中的字辈有写10代的、28代的,100代的不等,多少字结束没有规定。结束后另改,另改不是循环。循环便重复了,福恒宗亲说的“十代一循环”不准确,应将“循环”变为“另改”。
不同姓氏的字辈中有许多相同的字,这是因为字辈以诗的形式入谱,人们都选择音色铿锵,字义美好的字为字辈所致,连同一姓人中不同谱书的字辈也有一些相同的字,但相同字为辈的未必是同一代人。
字辈在人名中的使用上也不尽一致。一般说来,三个字及其以上字数的姓名中,都含有字辈,多数名字结构为:姓+字辈+名字=姓名。也有将字辈排在姓名最后一个字的。使用单名的,多不用字辈了。如何定字辈、用字辈没有政府规定,全系民众自主行为!故同族人中的字辈也不可能统一。
致贤答题于此,福恒宗亲以为如何?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2012年2月15日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续 修 宗 谱 之 我见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之六
——序续修高氏明兴公支系宗谱
族之续修宗谱时,余因尚在潜心尽忠,退休便旅居深圳,诸事缠身,未能参与效力,十分惭愧。家兄退休得早,得以参与续修工作,尽了大孝。那是一种幸运亦是幸福。这里,我只有向列祖列宗跪歉了,并向为续修宗谱出力的众族人遥致谢忱。

宗谱,曾一度被许多政治无知者视为“封建遗物”,加以“四旧”之罪名而破之,实在可笑。宗谱是一个宗族之正史,亦是整个中华民族光荣历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却被一些学究称为“野史”,真不知他们的“正史”是怎样产生的。余以为,只有各姓族谱的综合,那才算完整的国史,或曰民族史。缺少宗谱内容充实完善的国史,最多只能算作一部由某些政要指使下的文人编造的残篇破简,可信程度应大打折扣。余以为本族人续修我宗谱,实为宗族、国家和民族之大计,堪称美事。修谱者值得钦佩。

所谓正史,往往是官史,不过是一些畸形枯骨架子而已,能有中华民族的多少血肉?东南亚某国家到中国觅宗,最后确定他们皇室祖宗在我国的就是某氏宗族家谱。足见宗谱已成为海外华人寻祖觅根的可靠依据。不然,那么涉及到国际问题的严肃认祖,没有确凿的史料是绝对不行的。续修宗谱工作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说宗谱之重要,绝不认为宗谱就是十全十美的东西。宗谱也有其局限性,但多是很真实的。诚然,在一个官本位之风盛行的国度里,修谱也难免受些影响,也会有人往往想找些大官来装璜族面,不惜牵强附会。国家是需要有官来管理的,族人中有人参加管理国家大事有何不好?但谱中所收录的官职,必须有依有据,千万不能错认祖宗,更不能乱认祖宗。倘有乱认、错认,就是一种不孝,一种耻辱,将愧对列祖列宗。修谱是在写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拉大旗作虎皮。

姓氏如何形成?那是姓氏学家们去抠髓之事,与修谱人关系不大,当然,若能有依有据地记入宗谱,也算一种知识表现,没有,也不影响宗谱的性质。姓什么,无非是一个符号或曰代号而已,有何值得炫耀?我们只要把自己能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将本族人的来龙去脉理个大体清楚,就算一大贡献了,要想绝对理清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个必要。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姓氏观念在逐渐淡漠,人员也在不断交流,不断融合,完全依父定姓的时代逐渐过去。从父从母姓的风气也在兴起。若干年后,谁是某姓的嫡系子孙,也很难确定,只好是认姓就认谱了。好在我们现在修谱,尚未受到“乱姓”的什么影响,谱中所录,皆我高氏子孙无疑,值得庆幸;以后的,我们可不去管他,其实也管不了啦!

族人令我作此谱序,我心悦诚服。作为高氏子孙一员,这是我千应万该所尽之责任。也许有人认为:因为我系咱高姓本支系中第一个正式评聘为记者,又是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的正式作家的所谓文人,才得以撰写谱序。记者、作家是真的,但与众多族人相比,只不过我先获得那个正规手续而已。其实,族人中比我文化知识高、写作能力强的人多得很,只不过按宗族辈分我稍高一些。然而,后来居上,一代胜过一代,那才是我宗族人才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诚然,其他姓氏也有请我为他们写宗谱序言的,那只是想借我的名而已。在我本姓人中,我是个普普通通的文化人,比我强的多,将会有更多人强过我,但我也不是没有作为的。退休前发表几百万字的作品不说,退休后旅居深圳这个国际性的都市里,能在3000多名研究生上岗和专家、学者、教授如林的南山区立足,且能受请到一个单位主持文字工作,还受聘为一家报社的专栏作家,自立于高级知识分子之林,总算没有给族人丢睑,也感谢列祖列宗的庇荫。我能冲破某些框框套套,超越某些陈规陋习来写此序,也感谢列祖列宗遗传下来的独立自强基因。

作序,也可将谱书的内容提炼概括,扼要介绍一下,抑或将修谱者的辛劳记录一番。可这两方面我都没有做到。因我暂居外地,起草此文时尚未拜读过宗谱稿本,也未参加过修谱工作,在这里只有检讨的份,哪还能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故我希望修谱的族人们能写个内容概要和后记,以弥补我之不足,拜托啦!

用什么来结束此序呢?余以为:咱高氏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互敬互爱、互相帮助、遵纪守法、勤俭持家、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以及开源节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时代精神,都应记住,且将其发扬光大。希我族人珍视。
明兴公十一世裔孙高致贤敬撰
公元2003年季春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05-18 16:50:16
如何写好寻根信?
如何寻根问祖的实践体会扎记一束之七
高致贤
在宗亲群、网上,我随时收到或看到一些寻根信息,可多数让人难以提供帮助。原因是信息写得太简单。例如:有一位[匿名]新浪网友对我的博文《高姓祖宗溯源第一至第九十六世》的评论中发问:“我现在只知道我的老祖从大方一个叫瓦厂田的地方把我的爷爷和姑奶用箩筐担到息烽。现在不知道那个地方还有没有人可以问”?
读完此信,感概良多:祖先迁徙之原因,多于兵燹、灾荒,于兵荒马乱中流离失所,生命尚且难保,哪还顾得着家谱?加之五四以来传统文化受到许多不应有的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很难得保存下来的一点点家谱也被付之一炬。而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国家提倡修谱,百姓也想寻根,可是,能够提供信息却很少,这也不能怪宗亲......
我认真从上述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只有:这位[匿名]新浪网友可能姓高,其老祖从大方一个叫瓦厂田的地方把他的爷爷和姑奶用箩筐担到息烽,从他的老祖到他才4代人,而且他的老祖是把他的爷爷和姑奶用箩筐担到息烽的。就是说,他们从大方迁出去才3代人,不过60来年,当地80左右岁的人还可记得。所以,我回复说:“这在大方可以问到”。
但是,仅仅凭他已提供的上述信息是完全不够的。譬如:大方有个瓦厂塘,那里也有高姓人家,但是瓦厂田这个小地名就得现找。所以,还需要补充:瓦厂田周边的地名,或离家时经过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他老祖公、爷爷、姑奶的名字和出生地和出生年。上述这些条件,想来他应该知道一些,至少可以打访到一些,这就要尽量提供清楚,让别人好回忆。
还有,你既然有求于宗亲帮助寻根,就就应该把自己的实名、身份和地址等基本情况告诉对方,取得对方信任。另外,在圈友外发评论,网络只允许用匿名时,你也要在评论内容中写下地址与实名,让对方知道,便于联系。
看了不少信息,我感到有很多,并不是作者不想告诉别人,而是作者缺乏社会经验,不为别人作想,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也知道。民间有言:“一个人藏得好,十个人找不到”。你知道的东西,别人未必知道。故尔写寻根信息时,除了历史沿革、字辈等主要内容外,还要尽量将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等关键内容写清楚。人名还可以包括乳名、绰号、字;地名包括新、旧地名;在县城何方?离县城多远等等,让人一目了然。收效会更好。写封求职信也要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何况寻根信?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41482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4-24 23:11:00

更新时间:2020-05-18 16:50:16

评论数:3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