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王以哲之死(连载)

王以哲之死(连载)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吻不过三更 2015-08-20 11:52:01
七夕的礼物!

-----------------------------
怎打不开故事?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施原 2015-08-19 22:34:10
十一. 王以哲之死
1. 东北军群龙无首,初次交锋少壮派不利(9)
这里,西北军只有杨虎城一人受贬,而其他人得到晋升。其中最明显的是冯钦哉取代了杨虎城,成为17路军总指挥,孙蔚如取代邵力子成陕西省政府 。最惨的是东北军:张少帅获刑虽免,但失去自由。只有早已脱离东北军的王树常榜上有名,其余各将官无人得到实质的晋升。虽然后来刘多筌和吴克仁当了军长,但那也只是换个名称而已,因为他们指挥的部队没有......
-----------------------------
@爱金爱女爱金禹 2015-08-20 15:43:00
是非成败转头不空,青山依旧在,九州一片红
-----------------------------
真谛啊~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施原 2015-08-19 22:34:10
十一. 王以哲之死
1. 东北军群龙无首,初次交锋少壮派不利(9)
这里,西北军只有杨虎城一人受贬,而其他人得到晋升。其中最明显的是冯钦哉取代了杨虎城,成为17路军总指挥,孙蔚如取代邵力子成陕西省政府 。最惨的是东北军:张少帅获刑虽免,但失去自由。只有早已脱离东北军的王树常榜上有名,其余各将官无人得到实质的晋升。虽然后来刘多筌和吴克仁当了军长,但那也只是换个名称而已,因为他们指挥的部队没有......
-----------------------------
@吉日春雨 2015-08-21 16:31:15
钱大钧难辞其咎~
-----------------------------
钱大钧与张学良私人关系密切...他不想在背后向老蒋打张学良的小报告,但没料到,他挨了一枪,前后通风透心凉,要不是他是体育健将(后来还当奥委主任),体格健壮,早就死了.^O^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2.甲案与乙案(2)

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知道,此时只能来软的、来和平的,向中央为了表达诚意,以诚意让中央体谅东北西北两军对张学良的感情。即使说几句硬话,摆几个决战姿势,也是为下一步的和平手段服务。所以一开头,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尽量满足南京方面的要求和张学良的书信指示,释放各被扣押的中央军政大员、飞机、驾驶员和地情人员。希望用真诚来感化蒋介石。这点,中共中央代表团也不持异议,也没有丝毫反对的表示。但,这种相对“小”的诚意,却没能感动南京。
由于迟迟不见回应,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也被迫调整兵力,准备采取自卫措施。按张学良临走时的托付,杨虎城是总负责。于是,各种军事行动由杨虎城出面部署。1937年1月1日,杨虎城等人在组织了西安大阅兵,向南京示威。
接下来的一招是文的,就是前面讲的揭露真相。 1月5日杨虎城发表了声明,披露蒋介石在西安向张、杨进行口头许诺的事实。要南京方面履行中央军部队撤出潼关、改组政府等诺言。但,1月5日杨虎城的声明反而给南京宋氏兄妹提供了口实,他们以此为借口,抵赖了老蒋的全部口头许诺!
其实,南京国民政府原本就没有向杨虎城让步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认为,不论是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是杨虎城的西北军,都只是吃国家皇粮的一支下属军队,必须绝对服从中央的命令。从而,不但文官方面的宋子文指责杨虎城背信弃义,而且高级军官何应钦等人采取了强硬的军事措施。他不但不下令撤军,他反而调兵遣将,通过强烈的军事调动,把最强劲的宋希廉第36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调去包围西安,施加军事压力。以达到否认蒋介石对张、杨曾有过的任何许诺。
眼见中央军的强势行动,东北西北联军接着采取的第二招也是军事的,那就是自卫战争。西北军和东北军分东西两线开始部署,特别是从被中央军控制的渭南前线开始,沿渭南--西安公路,驻扎了六个主力师,设定了七道防线。东北军最强悍的刘多筌105师被摆到了第一线!强烈地表示了这样的态度:那怕一败涂地,西安方面也要血拼一场!
1月8日,杨虎城、王以哲等西北联军的126名将领联合发电,表示为自卫而战,万死不辞。



东北军独立105师师长刘多筌

大战前夕,杨虎城和王以哲深感兵力不足,于是派出代表邀请红军来西安附近助战。
此时中央军的确停止了围剿红军的行动,国共正式谈判也正在进行中,对方基本履行了蒋介石的许诺。这时候,让红军单方面主动地向中央军挑战是不可取的。尽管如此,中共中央军委还是立即表示了绝对不会对友军见死不救的态度,绝不能坐视东北军西北军垮掉!于是周恩来出面找杨虎城等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们商定,组成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方面的联军,拟定了联军作战方案。周恩来还通过中共中央,电调红1军团到达耀县、三原,红15军团到达咸阳,红27军到达洛川。接电后,中共军委毛泽东 立即下令,彭德怀、贺龙、左权率红军一部约2万兵力开到西安附近助战。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中共军委毛泽东 立即下令,彭德怀、贺龙、左权率红军一部约2万兵力开到西安附近助战。
在红军开拔的同时,毛 做好了充分的工作:中央军委一方面电令前线的红军部队避免与中央军遭遇,不与他们发生任何接触,不让中央军找到任何挑衅进攻的借口。另一方面,他密电在上海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的潘汉年,让他告诉对方的张冲,说明红军的调动只是正常行动,绝对没有任何违约的意图。
西安方面对红军增援部队的到来表示出一种欢欣鼓舞的情绪。杨虎城密令:立即对开到西安附近的红军部队进行军事援助、补充给养!他一次性拨给红军步枪子弹20万发,机枪子弹10万发!红军行进过程所需其他一切其它补给也由东北、西北两军提供。
不过,杨虎城和东北军并不想拼掉老本,他接着使出的第三招又是文的、是和平的。那就是他派代表到南京进行和平谈判,直接向蒋介石讨人:放回张学良!选定的代表是李志刚和鲍文樾。鲍文樾原是东北军的总参议,是张学良的亲信。李志刚则是杨虎城手下的,他和南京方面的戴笠、陈果夫有点交情。
杨虎城的全部希望就是李志刚和鲍文樾能利用关系,讨回张学良!

东北军原总参议鲍文樾是东北军元老,也是西安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抗战发生后当汉奸,是汪伪中央军政部长和伪河南省长

不过,李志刚和鲍文樾准备出发还没成行,南京方面却来人了。显然,南京方面也并不想逼反东北、西北两军。在挥舞军事威胁的大棒同时,他们派人递过来了两根胡罗卜:甲案和乙案。
来人是祝绍周、王化一和吴瀚焘。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这次是当陪客的,他送王、吴两人经洛阳来西安。这王化一和吴瀚焘原本都张学良的亲信,其中王化一这人,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他是张学良派驻武汉的代表。也就是他从驻武汉的鄂、皖、豫总司令何成浚口中预先得知钱大钧早已写就调张学良去福建的命令。王化一、吴瀚焘手持蒋介石于1月11日的和平解决东北军和西北军出路的两种方案而来,让杨虎城挑选其中的一种作为出路。蒋介石的两种方案,就是西安事变史上有名的所谓“甲案”和“乙案”。“甲案”和“乙案”指定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去向和出路。我们要注意:由于西北军只是习惯性称呼,它正式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以两方案中采用第十七路军来称呼西北军。
“甲案”和“乙案”看似两种公平合理的军事调动,还提供不同的选择余地,表现得相当‘民主’且情理兼顾,但从事后的观点看,有人发现了:那不过是老蒋的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因为,在随后选择的过程就发觉:东北西北两军之间,各军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就是这最终分离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并在各部队内部造成严重的创伤!
甲案基本内容:(一)东北军移驻甘肃;(二)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三)红军仍回陕北,防区另商;(四)中央军十二团进驻潼关至咸阳一线,确保道路畅通。该案就是十七路军除了少量部队以外,完全撤出西安城,让出这个陕西省的省会。
乙案基本内容:(一)东北军调驻安徽;(二)十七路军调甘肃;(三)红军仍回陕北;(四)中央军进驻西安和陕西。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2.甲案与乙案(4)

蒋介石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东北军会接受乙案,因为,与贫穷干旱的甘肃相比,华东的安徽显然强多了。但从政治的角度,东北军会接受甲案,因为那样‘三位一体’依然保留,抱团取暖的局面可以延续下去。
另外,从王化一、吴瀚焘传来的口信表明,张学良早已研究过甲案、乙案。他是希望东北军接受甲案!因为选择甲案,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都同在大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格局不变,西北团结局面尚可维持。那样一来,三支军队就不至于被各个击破。而且,只要这局面能维持,就有枪、有人、有地盘,张学良本人就有希望获释返回陕西。
就事论事来说,站在东北、西北两军角度考虑,如果东北军和西北军(即十七路军)都能坚持合作,那么自然是甲案比较好。因为甲案中东北军和西北军及红军还都是靠在一起的,自然力量会大一些。蒋介石对甲案也确有担忧:一旦选择甲案,会不会造成像盛世才以苏联为背景而割据新疆一样,红军与东北西北三军同样以苏联为背景而在西北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但从另一面想,由于西北经济落后,又与对日战场相去甚远。所以权衡利害之后,蒋介石还是能接受的。曾经,蒋介石也一度产生过把畏日严重的东北军从长城一线调开,弄到远离抗日前线贵州的念头。这次,他派人试探过苏共意见,苏联领导人私下表态不支持西北割据!蒋介石从而定下心,内心开始倾向于甲案。
乙案就是东北军调到安徽和河南去,十七路军调到甘肃,红军还是回到陕北苏区。陕西让给中央军驻扎。
而如果按照乙案,蒋介石认为将东北军这么大一个团体调到河南安徽这样经济相对发达,又是中原腹地的地方有点后患之忧。但那样一来,东北军就完全与西北军分离了,更割断了与红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的局面。不论对西北军还是东北军,都有逐步被孤立,然后消化瓦解的可能。仔细权衡就发现,不论甲案、乙案,也不论是对老蒋还是张、杨,其中各有利弊,就看各方今后如何加以利用。
另外,两个方案里面虽然没有进一步处分杨虎城的内容,但王化一、吴瀚焘传达蒋介石的口信表明:杨虎城恐怕要“自动请求”出国一段时间,以平息国内舆论的指责。

新任陕西省 孙蔚如

虽然在表面上,陕西省 虽然继续由杨虎城的部下孙蔚如担任,但顾祝同担任西安行营主任却已成为事实。西安行营取代了原先西北剿总的地位,成了地区最高的军事机关,顾祝同的中央军接管西安和整个渭河平原已经不可避免。不论甲案、乙案怎么说,都从本质上抵赖了蒋介石有关中央军退出潼关的许诺!岂止是不退出潼关,如今更是堂而皇之直接接管西安和整个渭河平原了!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题外话:

为什么蒋介石没有按张学良曾经强烈要求的那样,把东北军调往绥远抗日前线?而先后几次决定都是把东北军调往贵州、西北、福建、河南、安徽这种离抗日前线很远和较远的地方去?
那是因为东北军以往在战场表现太糟糕!在日本人面前,他们一再不战而溃,一路从东北退锦州,又从锦州后退到热河,再从热河到长城。在长城,又是不能坚持一天以上,要不是25师从江西赶来接防,恐怕长城关口早又丢失了。
把东北军放在抗日第一线,那是要冒巨大风险的:一旦遭遇日军进攻而再次临阵溃逃,战线就一定会被日军撕开一个大口子!后果不堪想象。
所以,军委会内部开会排队时,早把张学良和东北军放入不堪重用的预备对行列!这点,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也已心中有数。他在钱大钧办公室,已经看到了军事委员会的排队材料。
所以,甲案、乙案中,考虑到东北军不愿去福建或贵州,就被安排在大西北或中原华东地区。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2.甲案与乙案(5)

如今中央军更是堂而皇之直接接管西安和整个渭河平原了!
因此不管甲案也好,乙案也罢,杨虎成彻底失去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安地区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他在西安事变前时时刻刻的梦魇,都必将成为事实。其实,他失去的何止是地盘和军队?其个人的命运堪忧!
在东北军官兵眼中,东北军其实只是张姓家族的卫队,而与国家或政府无关。没有了张家父子,就没有东北军。从这个角度看就发现:不论甲案还是乙案,都避而不谈张学良问题!那就是说,张学良有可能是永远也别想回东北军。所以,东北军中不管是元老派,还是少壮派,其表面的态度都是:不论是甲案还是乙案,咱们都不想谈,要谈就谈无条件释放张学良问题!但就内心来说,对这件事的态度,各人的想法还是有差别的。对比华东地区,甘肃陕北这种干燥穷苦的地方,很多人是不想留下去的。只因眼下张学良问题摆在那儿,各人不便说内心话罢了。
好在不论甲案、乙案,红军都可以不但保有原来的陕北根据地,还可以巩固延安、甘泉甚至是洛川等等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和西北军放弃的广大区域。而且红军的军饷和后勤改由南京政府统一供应的谈判也正在进行,谈判唯一的分歧是军队的规模问题。所以在南京方面看来,红军不是他们推销甲案、乙案的阻力。
为迫使东北军、西北军接受甲、乙两案之一,蒋介石依然软硬兼施。祝绍周、王化一、吴瀚焘的传话表明:如果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同意了以上两案之一,那么就不再处罚参与事件的各层长官,并且还会给予他们优厚待遇。如果不同意,就会立即武力进攻。他们要先动用空军袭击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然后让宋希镰的36师和桂永清的中央教导总队这进攻西安等地!其结果必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玉石俱焚。其实,此时十七路军总指挥已改由一开头就公然反对西安事变的冯钦哉担任了,而冯钦哉一开头就发表的拥蒋声明及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与中央军的密切关系,谁都看得一清二楚。也就是说,对杨虎城来说,西北军只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支实际的军队,更谈不上是用来与中央军开战的力量。
祝绍周、王化一、吴瀚焘等宣读好文本就要乘飞机回洛阳。由于王化一、吴瀚焘是东北军的旧同僚,祝绍周是当今新贵,王以哲等礼貌地到机场给他们送行。不想当日寒潮突袭,天寒地冻,王以哲当即偶染风寒,不经意间病情加剧,因感冒引发了肺炎。

撒查
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中几乎全军阵亡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补充上图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独孤喜欢 2015-08-30 13:54:45
@施原 施兄好。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看您贴子的一部分人,都在不久后做成了如下事情: 1、恋爱成功了;2、生意谈成了;3、升官发财了;4、心情舒畅了; 5、 家庭 和睦了;6、!;7、万事顺意了
-----------------------------
如果这样,我太幸福了!

驻大家好运!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3.战争与和平(1)

甲案、乙案是老蒋送来的两根胡罗卜。当这胡罗卜仅限于东北、西北军几个军头内部品尝时,就感觉口味不佳。可当它一旦公开,便在东北军和西北军内掀起了喧然大波!
整个西安的军方,不管是东北军还是西北军,起码是在表面上均对这甲案、乙案非常不满。他们甚至表示后悔:当初就不该释放蒋介石!在群情激昂的气氛中,两军高层召集决策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和商讨,大家都觉得两个方案都不能接受。结论是:两案是一种政治和军事的要挟!那就只因为张学良不在,蒋介石看到东北军内部陷入混乱而导致军事力量削弱,而开出的绑票价码。在会议上,杨虎城、王以哲等都统一了口径:坚决要求蒋介石先把张学良释放,否则一切免谈。
于是,王以哲着手准备在军事上向中央军彻底摊牌!但他发觉,不论采取何种军事行动,都需要得到中共中央的支持才行。就在这时候,有消息传来,中央军也将继续在潼关集结兵力!王以哲感到形势严重,便连续两次在1月12日和14日亲自给彭德怀、毛泽东去电报求援。电文主要内容是:
据确悉中央军15师15日前在潼关集结完毕。随后即东西两面同时向我夹击,若如此,吾人惟有坚决作战争取最后胜利。故罗炳辉部现到何处,急盼电示,以便联络,并闻徐向前、朱德所部已渡河,弟意于海源、会宁以西一带亦应驻一有力部队。贵方有何部署配合弟作战,统请详示。
毛泽东 于1月15日给王以哲回信说:“罗炳辉部已到预旺、固原之间。”
毛泽东在信中还说:“肖劲光的独立师在毛屈井,周昆的步兵学校在庆阳,徐向前部现在临泽、高台与二马对战,不便东出,情况乞随示。” 信的后面,毛 还补充提议王以哲送来密码以便直接联系。信中提到的“二马”是指宁夏地方武装马鸿宾、马鸿逵两支军队。
不知当时红军电台出了什么状况,能收到王以哲的电报,却无法复电,以至于毛 只能写信回复,还得专门派人送信!也许,只是担心电台被监听,或是担心密码出问题了,万般无奈才采用专人传递信件的土办法。
就在此时,张学良来了信件。1月13日,他分别写了致马占山、王以哲和杨虎城的两封信件。张学良告诉他们:“如不遵从委座旨意,决难免此劫运”。他又说,“关于两案,盼兄等速即商讨……如兄等认此二案之一案(甲案)无问题,那是更好,盼即刻表示受命,委座告我16日为限,盼诸兄为国家,为西北,为东北,请详计之。凡有利于国者,弟任何牺牲在所不惜,盼勿为我个人谋计。”
王以哲看了信件久久无言。反复地看着这“凡有利于国者,弟任何牺牲在所不惜,盼勿为我个人谋计!”一行文字,他深为这位少当家无私的精神所感动。
“满腔热泪,一眼望东北,一眼望西北而流!”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这不正就是来自少帅心底痛苦的申诉?东北老家丢失了,而眼下身陷西北的东北军正在风雨中飘摇,前景岌岌可危!此时,这东北军已经是张家的唯一命根子了!
王以哲想起12月25日张学良临走时的嘱咐,突然感到肩上的重压:一旦把东北军拼光了,张学良摆脱绝境的唯一希望就没了!
他有今天,离不开张学良的栽培与关怀。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说明:
发布更新之后,才发现笔误:二马是指青马宁马,而不含马鸿宾.

王以哲电报中提到的徐向前、朱德部是指西路军,也就是西征河西走廊的第四方面军主力。此时正奉党中央命令回兵增援西安事变,遭遇马步芳、马鸿逵部队的阻截,处境极其困难。董振堂的红五军团在高台遭宁马马鸿逵包围,孤军血战。红五军团这支来自宁都起义的部队,历尽屈辱和坎坷,坚持到1937年1月的这场高台血战。突破湘江、阻击华家岭、黄河中卫渡口血战,每一战都关系到红军的命运!每一战都红五军团的巨大牺牲而通过。但,高台血战是红五军团的最后一战,他们将流完了最后一滴血!董振堂最后壮烈牺牲,惨遭宁马的肌解!他要去与发动宁都起义的前红五军团长季振同地下团聚了。
所以,毛泽东信中提到的“二马”就是指宁马马鸿逵和青马马步芳两支地方军队,朱德此时没有过黄河,而此时已在延安,这点王以哲不知道。

以上是借纠错之机的附带议论,不作为主文的内容。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3.战争与和平(2)

一旦把东北军拼光了,不但自己和一帮兄弟没有着落,更是关系到张学良有无摆脱困境的希望了!
王以哲有今天,离不开张学良的栽培与关怀。
他是东北黑龙江人,早在1916年中学毕业后就投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1920年,他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步兵科与何应钦、陈诚等成为同学。两年后,他毕业了,就来到沈阳决定投奔张学良,参加东北军。不料,因无人引荐,他连日奔走,毫无结果。绝望之际,他横下心,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大意是:
目睹日寇横行,国势危殆,举凡有爱国心的青年,莫不愤激。个人身为军人,且系东北人,怎忍坐视?故于保定八期步兵科毕业后,径来沈阳投效东北军。孰料连日奔走,无人受理。似乎偌大的东北军已经人才济济,连一个小小尉官都容纳不下了。然而我看到的是:东北军军纪不整,扰民特甚。为军官者不知兵,只知吃喝嫖赌;为兵者以老百姓为猪狗。个人固不敢自誉为贤者,但在正规军事学校毕业,学有专长,还抱着一颗杀敌报国、整军爱民的决心,故回家乡,自谓当一名下级军官尚可充数其间。不料今竟穷途潦倒于旅邸之中,食住皆成问题,望钧座量力而处之,能用则用,否则,即请速赐回音,以绝留连之意,俾别作打算。
因写信这事,本身是绝望之举,难免言辞激烈,指责东北军的诸多弊端。王以哲把信发出之后,更觉得毫无希望,便整理行装准备回家。
却不料张学良见骂不怒,反而召见了王以哲。从此他得到机会,成了一名中尉连副,到张学良任队长的‘军士教导队’供职。
穿上了军官服,王以哲决心兢兢业业地抓军训练,以报知遇。他没想到,因写信骂了东北军,如今反而得到了机会,而且是一个“陪太子读书”的机会!他更是万万没料到,就因这个“陪太子读书”的机会,他从此平步青云,得到重用提拔。
1923年11月,东北军“小鬼子”郭松龄叛乱遭镇压。为补充郭松龄叛乱的损失,老帅张作霖决定把儿子的‘军士教导队’扩建成一个补充旅,王以哲借此机会跃升为上校团长。就这样,王以哲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他从中尉连副升到上校团长!从此,王以哲成了张学良的心腹和死党。接着是更多的提拔与重用,他步步高升,如今当了中将军长。统率的67军还成为东北军的核心力量!
眼下,少帅蒙难、东北军又正处于危急之际,这正是考验王以哲忠诚的时刻。他怎能不尽心尽力为报答自己的恩主而殚精竭虑?
就在他惶惑之际,来人了。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周恩来!自肤施会谈,红军与东北军达成秘密协议后,周恩来与他成了朋友。并在见面之初,也就是1936年7月,周恩来秘密介绍王以哲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事不登三宝店,周恩来此来,正就是来做王以哲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以国内和平为重,接受甲案,不与中央军对抗,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平环境。
在西安,周恩来的劝说能力是无人可比的。周恩来向王以哲进行了一番形势分析,把问题解释得入情入理,利害关系非常清晰:无论是从抗日计,还是从张学良将军的个人安危计,都不宜与中央军开仗!

放假了,赶紧更新,回来再见.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无事不登三宝店===>无事不登三宝殿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赶回来了。先发更新,明早看望大家


十一. 王以哲之死
3.战争与和平(3)

周恩来告诉王以哲:无论是从抗日计,还是从张学良将军的个人安危计,都不宜向中央军开仗!
这道理,杨虎城和王以哲等东北军将领能不知道?而且,面对强大的中央军36师和教导总队,王以哲能拿什么老本去拼?打赢他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也知道,自己之所以一度的情绪冲动,完全是出于对张学良的私人感情以及自己难于把控手下这批年青人激昂情绪罢了。经周恩来如此一番劝说,他心定了。况且王以哲已是中共党员了,无论怎么说,他要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他有有了主意。或许,按如今的言词,这该说是一场甘泉雨露灌溉了王以哲的心田,使他渐渐平静了下来,决心服从党的决定,执行张学良的指示。
其实周恩来此来,完全是为执行中共中央的和平决定。原来,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及国共和谈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必须制止东北、西北军与中央军的军事对抗!更不能把自己卷入战争!其根本原因正是:此时国共进入实质性的和平谈判阶段,倘若因发生在西安的战争影响了国共和谈的大局,那就是实在不值得!
王以哲态度的这一转变,不能不影响到何柱国及其它的一批东北军军长、师长的态度。而东北军态度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杨虎城和西北军的态度。因为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杨虎城是不能不以东北军的立场来下决心的。既然东北军听从中共的劝导,采取和平解决的立场,杨虎城也附和了。于是,西安再现和平气氛。
杨虎城和王以哲决定再次派出代表与中央谈判。不过一开头,谈判代表不是去潼关与中央军的顾祝同谈,而是要去南京与蒋介石本人谈。讨论的话题,不是谈甲案乙案问题,而是释放张学良问题,当然还有让中央军退出潼关问题!代表就是前面已经商量好的李志刚、鲍文樾还加上米春霖。他们于1937年1月16日到达南京。但因此时,蒋介石已告假回奉化溪口镇的老家养伤,而且张学良此时也跟随在奉化溪口镇。这样,三人次日追到奉化,并经许可,首先拜见了张学良。
在与蒋介石会面时,他们表明西安方面的一致意见:立即释放张学良。否则,什么也不谈!
此时蒋介石确实有伤在身,但他辩解说:“张学良目前留在我这里读书,他不愿意回去,你们也不要强迫他回去。”
听到蒋介石这话,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一时语塞。他们知道,以张学良此时的非自由之身,是无法说出与老蒋不一样的话。于是,他们转过话题:“为什么中央军要四面包围西安?”蒋介石厉声反问:“现在你们是不是我的部下?是我的部下就要听我的命令。你们告诉杨虎城,必须在两案中间选一个,没有什么可说的。” 蒋介石还转过脸甩出说来:西安方面以后不要找我,有什么事,都可以直接去潼关与顾祝同谈,就地解决。
鲍文樾、米春霖见蒋介石如此顽固,知道讨回张学良的希望破灭了。他俩也再没兴趣谈下去,便先告辞了。蒋介石已经看出激动的鲍文樾、米春霖与李志刚之间的细微差别,忙转过口气挽留,劝他们这次既然来了,有什么不妨留下再说说…..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今日上午9:18,是侵华日军向我投降70周年纪念日.
9月9日,意味着九九大顺.
9:18,意味着918事变的耻辱,今日雪耻!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3.战争与和平(5)

他不认识几个字,也没机会先与李志刚细谈,更不知道这信中是写的是什么内容!但他想到外交场合带回的书信如果弄得不好,会惹出许多麻烦来。
还算杨虎城见惯世面善于应对各种场面。他不等东北军送回李志刚和信件,就立即召开手下及幕僚紧急磋商,应对东北军对李志刚搜身的事,是针锋相对地去抢回人还是采取别的措施。会议进行中,李志刚连人带信被送回来了。抢人是不需要了,但从东北军来人冰冰冷冷的语气中,杨虎城知道,问题远没有解决。在会上,当秘书把信的全文念完后,杨虎城才发现这信与“群英会蒋干盗书”完全不一回事。这不是原先所担心的蒋干中计的问题,而更象是三国故事中的另一则 ‘曹操抹书间韩遂’ 的典故。如果不妥善安置,就将是一场大悲剧!况且,此信是经被东北军搜走再还过来的!想掩盖,就反而是欲盖弥障!
磋商会上,杨虎城集中了众人的意见后,当即决定召开东北、西北两军大会,将信的内容原原本本当众宣读。
信的内容全是关于西北军的,虽说言辞严厉,警告成分居多,但不乏慰勉之词,奇怪的是没有只言片语涉及东北军。更令人愤怒的是:老蒋私下要杨虎城拆除西安以东防线!这还不是背后向东北军扎刀么?两军大会公开宣读信件的结果是:十七路军方面的军官听完内容后,大多不说话。东北军听完,忍住心中的激愤,不肯开口发言。于是会议一阵冷场。
会场沉默不是好事。过了好一阵,得到老蒋特别关照的孙蔚如当场表态:
“张先生不回来,我是不会去当陕西省 的!”
杨虎城的幕僚杜斌丞也站了起来。杜斌丞就是那位曾骂张学良是“竖子,不足予谋也!”的老先生,他在未来的陕西省政府中也有一席之地。他于是也接着表态:
“不放张副司令回来,我们大家就坚决和蒋介石拼命!”
见杨虎城如此开诚布公和孙蔚如及杜斌丞两人的明确表态,一些东北军军官也见风转舵,马上转口痛骂蒋介石,说那全是他挑拨离间的阴谋,绝不上他的当!

配合孙蔚如出任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的杜斌丞

会场气氛趋缓,东北、西北两军之间的一场误会暂告消除。好险哪!
似曾相似啊!同在西安这个地方,1800多年前,发生过曹操与马超、韩遂联军的战争,结果是 ‘曹操抹书间韩遂’ 一招反间计,破解了马超、韩遂军事联盟,导致曹阿瞒大胜马超!统一了大西北。
这次蒋介石给杨虎城的信,就差点重演了历史上的那一幕。好在杨虎城当机立断,开诚布公地解决了双方的误解,避免了一场内讧。这事,虽然表面太平了,但在双方内心投下的阴影就再也没能擦掉。以至于十天后,杨虎城知道有背后阴谋对东北军高级将领不利时,就主动邀请王以哲、何柱国来自己有重兵把守的公寓避难。不想此等美意竟遭王以哲一口拒绝!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大人物1997 2015-09-11 17:42:47
楼主看到我!!!看到我!!!!!请问您的大作资料从哪里可以找的到??
-----------------------------
看短信。。。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大安山人 2015-09-11 18:47:27
祝贺上聚焦
-----------------------------
难得的荣幸。感谢斑竹!感谢各位朋友支持!
楼主:施原  时间:2020-04-08 08:46:44


十一. 王以哲之死
3.战争与和平(6)

十天后,杨虎城知道有针对东北军高级将领的阴谋正在暗中萌动时,就主动邀请王以哲、何柱国来自己有重兵把守的公寓中暂避。不想此等美意竟遭王以哲一口回绝!
一手玩军事压迫,另一手施展政治瓦解,蒋介石这两手的策略令杨虎城深为忧虑。散会之后,杨虎城看到东北军一些东北军军官的情绪,发展下去必激成新的变数,与中央的和平局面有可能毁于一旦!考虑再三,他决定找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和东北军上层军官,共同商讨出一条路来。
当晚,杨虎城、周恩来和东北军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等几个军长如约进行紧急聚会磋商对策。周恩来同志在会议上提醒大家,考虑问题要从有利于抗日的大局出发,也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沉浸在私人感情上,在甲案、乙案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案!经过长时间的商讨,大家基本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决定坚持和平解决遗留问题,选择甲案,以保证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继续留在大西北,保持三位一体的局面。选择甲案,也正是此前张学良传来的口信中所表达的愿望。
第二天,杨虎城、于学忠宣布:接受南京政府对他们的革职处分,取消西安事变后在陕甘两省建立的各种临时机构!
但意料之外的问题来了,和平方案遭到军内一股势力的强烈反对!
问题出在这里:由于以上决定是杨虎城和东北军元老派及中共代表作的,是三位一体的最高层的结论。他们忽视了因西安事变而发展起来的激进的少壮派军人势力。
在西安事变进展到决定释放蒋介石以后,这批少壮派军人发觉:自己屡次被排除在决策会议之外!他们因此而忿忿不平!这次,他们决定挺身而出,要高声说一句:不!
他们决不允许这个由三位一体的最高层的决定顺利推行。这其中,尤以东北军三剑客代表的那批少壮派军人最为坚决。因为,一旦按杨虎城、于学忠所宣布的决定,西安事变的革命成果就将被一笔抹杀!所建立的各种临时机构被彻底改变取消!少壮派军人就失去一切发言的场所,他们曾经引为自豪的特权将被剥夺得一干二净!除‘三剑客’外,这里,最激烈的反对派还有 “抗日同志会”的其它成员,比如,东北军总部的炮兵团团长刘佩伟、粮食处处长张政枋、工兵二团团长杜维纲以及骑兵第一军何柱国的副官长何镜华等人。以往,他们经张学良同意而取得以“抗日同志会”名义进行幕后串联的特权,而且这种串联跨越了各军、师、旅、团的界限,“抗日同志会”因此成为东北军内特殊的跨部门的秘密派别。如今,他们又不得不再次开展革命大串连,扩大自己的基本队伍。在串联的基础上他们召集了多次秘密集会,统一了反对和平的口径。他们要努力大干一场,还要发动更多的人支持自己,以发出更强烈的声音!于是,各人回到所在的部队、机关、基层,分头活动他们的动员口号是:
当务之急,就是不惜代价救张学良出险!对南京方面提出的甲案、乙案统统予以拒绝!
同样,西北军内部也有自己的少壮派配合行动,他们宣示了自己与三剑客共同的立场:彻底拒绝和平方案,坚决与中央军干一仗!
面对这种局面,不论是杨虎城还是东北军元老,都一时束手无策。他们没有对三剑客们自以为是的影子中心采取纪律措施。这样一来,东北、西北两支军队内部形成了二元的局面:上层官长可以作决定下命令;中下层的少壮派则可以拉班结派、自我行动以形成舆论“中心”,抵制长官命令!特别是在西安事变的善后问题上,三剑客为代表的少壮派们主动发起了舆论攻势,矛头直指主和的王以哲、何柱国等东北军元老,抨击他们背叛张少帅!三剑客们以‘武力救张’为公开口号,高举主战的大旗,高调地反对甲案、乙案,拒绝和平善后的方针!
从而,在西安形成了 “战”、“和”两派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为以后事态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楼主:施原

字数:5315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8-25 22:25:00

更新时间:2020-04-08 08:46:44

评论数:112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