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耿耿星河 - 大宋词人的朋友圈

耿耿星河 - 大宋词人的朋友圈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说起东坡的诗,想起漏了一首好的:
--

元丰七年初春的一天,已经在黄州随遇而安的东坡心情大好,因为他最心爱的海棠开花了。原来在他所住的不远处小山之上遍生杂花,其中偏偏有一株特别繁盛的海棠,虽然当地人都不认识,但来自四川的苏轼一眼就认出了这家乡多有的名花。此花每年盛开之时,他必然邀客赏花饮酒,海棠花下醉了一共五次。这日大家开怀畅饮直到明月初升,兴致勃勃的东坡即席赋《海棠》诗一首: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就在东坡赏海棠这一晚,山东章丘诞生了一个女婴,长大后写出了一句著名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的大名叫作李清照。也就是在这一晚,汴京深宫之中的宋神宗孤独地吟咏着流行歌曲《水调歌头.中秋》中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觉得这正是自己心情的写照,叹口气道:“苏轼终是爱君。”第二天叫来宰相王珪商量:“修国史这件事情至关重要,让苏轼回来负责如何?”王珪面露难色:“自从把这帮批评者赶出京城以后,咱们牢牢掌握了舆论阵地,每次民意调查中政府得到的好评率都远超列祖列宗,朝野上下散发着正能量,耳根煞是清净。只怕让苏轼回到京城,他又胡言乱语妄议新法的大政方针,人心散了队伍可不好带。”神宗看王珪不赞成,皱皱眉头:“如果苏轼不合适,那就暂且先用曾巩修史吧。”曾巩写好开国皇帝赵匡胤部分的《太祖总论》进呈,神宗看来看去觉得不太满意,这次也不找苏轼的政敌王珪了,干脆亲手写诏书,改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安置。虽然是职位一模一样的平调,地点却从偏远的黄州调回了河南境内的汝州,离京城政治中心非常近,重新起用之意昭然。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就是看看了 2016-04-02 09:33:23
已悄无声息地看了n 遍,真好!学到了好多东西,谢谢!
-----------------------------
这样出个声息更好。节日快乐!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后,之前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大臣们陆续复职,苏轼也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重返朝廷中枢。有一天晚上他因为值班而夜宿皇宫,忽然太监来传旨,太皇太后和皇帝召他便殿说话。高太后问道:“苏爱卿前年为何官?”苏轼答:“臣为常州团练副使。”高太后又问:“如今为何官?”苏轼答:“臣如今待罪翰林学士。”高太后再问:“怎么一下子连升了这么多级呢?”苏轼答:“是臣有幸遭遇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按道理这个应该是标准答案,不料高太后摇头:“非也。”苏轼疑惑道:“那想来是宰执大臣的推荐?”高太后还是摇头:“也不是。”想当到翰林学士这样亲近皇帝的高位,正常情况下只有以上两种途径,苏轼一听高太后都否定了,大惊之下赶紧躬身:“臣实在不敢通过其他途径以求进用!”高太后缓缓道:“这是先帝的心愿啊。从前先帝每次在宫中读爱卿的文章,常常御膳摆到案上也忘了吃,必叹息说:‘奇才,天下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重用爱卿就龙驭宾天了。”苏轼听了,对神宗的知遇之恩大为感动,不觉失声痛哭。高太后与哲宗念及先帝,也默默流泪,左右宫人都唏嘘不已。高太后抹去泪水,命坐赐茶,然后派人将御前金莲烛撤下,用来打着灯笼照明送苏轼回翰林院休息。这在宋朝是一等一的待遇,三百年间总共只有几位大臣享受过如此殊荣。

此时宋朝与辽国之间遵守檀渊之盟,多年睦邻友好承平无事。邻国之间既然没机会动武力比肌肉了,总要搞点什么来争强斗胜,那就拼文学比大脑吧。元祐年间,苏轼显然是宋朝方面的头号种子选手。辽国来访的使者素闻其大名,想着要出点奇招来折服他,便在欢宴之时突然开口:“鄙国有一上联:‘三光日月星’,无人能对。不知贵国可有高士能指教否?”宋朝大臣闻者面面相觑。因为字数的限制,无论下联对以什么事物,前面那个“三”字者总是要重复的。大家都将头转向苏轼,但他们求救的目光还没有射到东坡身上,子瞻已经微微一笑:“四诗风雅颂。”诗经中的三种文体是风、雅、颂,而雅又分大雅、小雅,所以称为“四诗”,正好避过了这个死结。众人正在错愕惊叹其才思之敏捷,东坡继续说道:“这个是天生的对子,不足为奇。在下还有一对:四德元亨利。”辽使一听,心中想到:“不对啊!《易经》我也读过,‘四德’明明是元、亨、利、贞,怎么漏了一个字?哈哈这次被我抓住了!”大喜之下站起来就要反驳。东坡看着他不疾不徐道来:“贵使请安坐。贵使觉得在下忘了一个字吗?那字是我朝仁宗皇帝的名讳,在下不敢出口。贵我两朝是兄弟之邦,贵使也是我朝的外臣,按礼也不可出口此字。”辽使这才想起宋仁宗名为赵祯,只得哑口无言地坐了回去,心中叹服苏轼之才。自此只要子瞻在座的场合,辽使都闷头吃饭藏拙,不敢多言献丑。后来苏辙到辽国出使,契丹人常问:“小苏学士啊,你家大苏学士近来可安好?”苏辙写家信给苏轼就谈及此事,还赋诗一首:
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
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他日卧江湖。

苏轼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当然也有知识分子为当政者不喜的传统通病,就是保持对政府的批评。他认为如今尽废新法是与民为害,因而与旧党同僚们争论激烈。旧党中很多党性很强的同志便攻击他:“王安石在朝要推行新法时,苏大胡子总说新法有各种不便,与当朝唱反调;如今司马君实在朝要尽废新法,苏大胡子又总说新法各种好处,还是与当朝唱反调。莫非他是拿了西方敌对势力西夏的银子,专门来散发负能量唱衰我大宋的?他简直是我旧党八万党员中的败类!”有一天苏轼退朝后在家里吃过午饭,抚摸着微微发福的肚皮散步消食,随口问一旁的侍女们:“你们来说说看,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一个侍女实话实说:“满腹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个侍女道:“满腹都是机智。”东坡也摇头不语。王朝云微笑而言:“学士您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虽蒙高太后青眼有加,但苏轼自知性格耿介,当年因直言不能见容于掌权的新党,如今又因直言不能见容于掌权的旧党,索性上书请求外调以离开朝廷。元祐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回到了他最喜欢的好湖山。当年告他黑状的沈括正闲居在邻近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梦溪园写他的传世名著《梦溪笔谈》,对重登高位的苏轼恭迎拜谒十分勤谨,使得东坡更加鄙薄他的为人。

看着因为长期没有治理而淤塞过半的西湖,想起自己的偶像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曾经整治西湖造福百姓,东坡也发动民工开始疏浚,将挖出来的淤泥筑成一条长堤,以六桥陆续相接,桥下可行舟,桥上可行人,后人称之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堤上遍植柳树,若于春日清晨行走其上,波光映树影,烟柳笼画桥,枝头黄莺歌声悦耳,路上美女春衫悦目,便是著名“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东坡在湖水最深处建起三座水瓶状的空心石塔作为标志,用以划分水面界线和显示淤泥积累的程度。若逢月圆之夜,在塔中点燃蜡烛,烛光映在水波粼粼的湖面,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便是“西湖十景”另一项的“三潭印月”,被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因为它是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前几年其中一个塔曾被一艘游船撞到湖底去了,肇事原因是游船驾驶员像你一样在看手机。

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的米芾,字元章,比东坡小十四岁,从小临摹东坡的书法长大,后来自然成了东坡的好友。那年他正在扬州,东坡便邀他来杭州参加自己组织的诗会,并取出私藏好茶密云龙款待大家。当时名士满座,王朝云以龙井泉水煮茶奉客,青烟袅袅,香气四溢。米芾作《满庭芳.咏茶》一词以谢: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大家兴致正高时,米元章突然起立而言:“米芾有一事,要请大人主持公道!”东坡看他神情严肃,忙道:“何事?请讲。”米芾说:“世人皆以我为颠狂。请大人评判,米芾到底颠还是不颠?”东坡大笑:“我从众!”

原来米芾为人特立独行,首先穿衣服就不按宋朝的时尚,反而照唐朝的风格,在人群中很是异类。他到无为州当监军时,进了官衙内看见一块奇石,高兴得手舞足蹈:“此石足以当得我拜!”立即换上官衣官帽的正装,手执笏板跪倒便拜,恭恭敬敬地呼之为“石丈人”。后来听说河岸边有一块形状更为怪异的石头,米芾马上派出衙役将它抬运回来,一见之下,倒头又拜:“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认了丈人又认兄长,别人都是和权贵攀亲戚,他却只和这不能说话的石头攀亲戚。元章为官时每天不务正业,专门玩石赏砚,让人想起《世说新语》中的那些前辈,所以时人有诗称他“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他在皇帝面前也是本色出演。有一次宋徽宗让米芾在宫内屏风上用草书写一首诗,实际上是想见识一下他的书法。元章领旨,当下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徽宗看后大加赞赏:“米爱卿书法名不虚传!”米芾一看徽宗高兴,赶快将刚刚磨墨那块皇上平时常用的心爱砚台装入怀中,也不怕墨汁四溅将官袍染得一塌糊涂,嬉皮笑脸地求告:“此砚已被微臣用过,天子就不能再用了。不如请陛下赏赐给微臣吧?”虽然这个理由很烂,但徽宗见他如此爱砚,又欣赏他的书法,忍不住大笑,便将此砚赐给了他。米芾的母亲当年服侍过宣仁太后和尚未登基的神宗,与皇家颇有渊源,所以这家伙胆大也是有底气的。元章揣着砚台回家,把玩得爱不释手,接连三天抱在被窝里陪自己睡觉,然后和其它挚爱的砚台收藏在一处。有位也很爱砚的朋友向米芾求讨一方,元章大怒回信道:“砚,就是我的头,项羽才被砍头呢!是谁教唆你来要我的头?这个事情要好好追究一下!”把这位朋友吓得不轻。这些神奇的行为,让米芾得到了“米颠”的雅号,苏轼也觉得实至名归,便没有为他平反。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千山暮翠 2016-04-02 15:23:08
什么时候出书?这样看着好累。
-----------------------------
这才写了三分之一吧。出书了会通知大家。谢谢!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在随后的几年中,东坡辗转于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扬州、定州各地担任知州,一直没有回到旧党把持的朝廷中枢。元祐八年,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逝世,东坡写了《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追思她在自己前半生风风雨雨中的陪伴,感谢她对王弗留下儿子苏迈的悉心抚养,“三子如一, 爱出于天”。就在这一年,太皇太后高滔滔去世,哲宗亲政,大宋朝高层局势风云突变。赵煦十分崇敬自己的父亲,对于高太后和旧党联手废除神宗耗尽心血坚持的改革十分不满,对于自己被压制多年更是像憋足了劲儿的弹簧一样充满逆反,亲政后立即决定继续推行新法,启用章惇为相,新党卷土重来。

章惇,字子厚,大概是和苏轼命运沉浮联系最为密切的人,他俩之间的恩怨纵贯一生。早在群星爆发的嘉佑二年,章惇就和苏轼、苏辙兄弟一起荣登进士榜。因为那年最终殿试荣获状元的是章惇的侄子章衡,章惇耻于列名在侄儿之下,丢下皇帝颁布的敕诰施施然回家去了,居然放弃了人人艳羡的进士资格。两年之后他再次参加考试,列进士第五名,这才开始出仕,刚烈而自信的性格初现端倪。苏轼与章惇惺惺相惜,很快结为好友。两人曾一起到南山仙游潭观景,只见脚下与对面潭壁之间仅有一根横木虚悬空中,其下就是万丈悬崖。章惇拱手请苏轼到潭壁上题字,苏轼犹豫了半晌,摇头不敢。章惇将衣服一挽,一只手握住饱蘸漆墨的大笔,踏上横木平步而过,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此”几个大字,再稳步走回,面色淡然若无其事。苏轼拍拍他的背:“子厚他日必能杀人啊。”章惇问:“何以见得?”苏轼道:“你这家伙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爱惜,估计也不会爱惜他人的性命。”章惇哈哈大笑。苏轼贬官黄州时,章惇已位至副相,还经常写信规劝子瞻写诗写文章要措辞谨慎莫谈国事,苏轼在回函中感谢:“平时惟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反复甚苦。”

当年神宗朝新党掌权时,除了苏轼一人被迫害,其他旧党大臣多是被外放洛阳、南京等好地方,官位待遇都不低。到高太后当朝旧党执政时,新党大臣却被普遍攻击,甚至宰相蔡确被远贬岭南而病死于斯。章惇也先被贬官,然后守丧闲居,被旧党不断修理了七八年。也许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未能得到苏轼的有力援手,更可能是因为苏辙也在弹劾者之中,章惇从此对这位自己曾经雪中送炭帮助过的老朋友视同仇敌。但神经大条的苏轼则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他本就是对事不对人的性格,也没和旧党其他人拉帮结派。风水轮流转,等新党再度上台后,过去这些年间所受的鸟气必须要一吐为快,对旧党人士进行了大范围报复清洗。章惇则对苏轼给以了专门的打击,将他远贬到岭南的惠州。

宋朝时岭南路途遥远、疾疫横行,是号为“人间地狱”的不毛之地,再加上贬官到那里的人往往心情很差,病死率极高,蔡确就是例子。章惇专门把苏轼送去那里,可能是想为战友复仇。这一年苏轼已年近花甲,眼看情势难得再有起复之望,平时跟随身边的几个侍妾都纷纷散去,只剩下王朝云始终如一,不畏艰难地伴随他跋山涉水到了惠州。东坡深有感触,作了一首《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白居易的歌姬樊素,以“樱桃樊素口”闻名,擅唱《杨柳枝》词,深受宠爱。乐天六十多岁时得了风疾,就卖掉爱马“骆骆”,遣走樊素去嫁人。马不能言,长嘶返顾,樊素再拜流泪道:“主君乘此马五年,不惊不逸。樊素事主十年,无违无失。如今我虽年长,容貌未至衰残。骆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樊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如果樊素再等十多年到白居易逝世,色衰艺退,就不容易找到好人家。所以白居易虽然舍不得,最终还是让她离开了,但心中难以忘怀,在诗中写道“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晋朝刘伶元在年老时娶了小妾名叫樊通德,二人情义深厚,常在一起谈诗论赋,时人称为“刘樊双修”。东坡感激朝云,因为她不像樊素最终离开了白乐天,而是像樊通德陪伴刘伶元终老。樊素对白居易不为无情,但同为歌姬出身的朝云对苏轼则更加忠诚,两人生死相随、心意相通,实有患难夫妻的情义。可惜朝云的孩子夭折,没有东晋李络秀那么好的福气,有儿子阿奴一直陪在身边。她每天要么像天女维摩一样念经参禅,要么在煎药炼丹准备修仙。咱们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上的特点就是功利现实,很多古人都在佛道双修,随便哪条路成功了都行。

有一年秋天,东坡在院中闲坐,眼看着落木萧萧颇为悲凉,想转换一下心情,便对朝云说:“你把我那首‘花褪残红’唱来听听吧。”朝云知道苏轼说的是《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打起节拍,曼声唱了一句便哽咽起来,泪水簌簌而落。苏轼大惊,问她是何原因,朝云答道:“我唱不下去的,是这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意即如果有一天我先你而去,也许你又会去寻觅天涯芳草了吧。东坡见朝云如此感伤,忙笑着宽慰道:“你看,我正在悲秋,你又来伤春啦。”朝云的丹药当然没有炼成,可能反过来被重金属影响了健康,到惠州两年后就去世了,苏轼自此终生不再听这首《蝶恋花》。东坡按照朝云的遗愿,将她葬于惠州西湖畔,在墓上筑六如亭,并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诗人多是旅游控,东坡初到惠州时便去游览城西的丰湖,美丽的景色让他想起魂牵梦萦的杭州西湖。有一次酒醉之后为丰湖写了两句“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从此丰湖就改名西湖了。朝云在杭州西湖与苏轼相识,长眠于惠州西湖,一生与西湖有缘。东坡思念朝云不已,为之写下《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惠州的梅花冰肌玉骨,不畏瘴气的侵袭,连海仙都经常派遣使者绿毛幺凤鸟到花丛中探望她。以“晓云”代指“朝云”,将朝云比作梅花,借咏梅而悼亡。明代第一才子杨慎评价:“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前值东风后值秋 2016-04-07 21:12:12
相较唐诗,宋词更加轻舞灵动,如人家自酿烈酒,入愁肠,入欢肠。有些词真不敢读,上头,伤心,迷眼。
-----------------------------
唐诗是严整的节奏,如军旅。宋词是流动的音符,如艺术家。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生命中失去太多东西的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处之泰然。他在惠州三年,与所有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毫无蒂芥相处融洽。当时的岭南与中原相比物产极度贫乏,东坡有诗云“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但水果总是热带的强项,该吃的时候他就放开吃,还兴高采烈地写了《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据说荔枝性热,多食有害身体,但东坡毫不在意,大概觉得总归不会比河豚更危险。该睡的时候,东坡则舒心大睡,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他能享受这个待遇,比如他的《纵笔》里写道: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此诗传至京师,章惇看老朋友在岭南这种蛮荒之地居然仍能好吃好睡,心中极为不爽:“苏子瞻尚尔快活!”心想还能将他再贬到什么更苦的地方去呢?干脆一路向南,把年过花甲的子瞻用一叶孤舟载过琼州海峡,送到了更为不毛的海南岛儋(dān)州,因为“瞻”与“儋”字相近。顺便把弟弟苏子由贬到广东雷州,因为“雷”下有“田”字,与“由”字相近。在宋朝,放逐海南基本有去无回,是仅比杀头轻一等的处罚。儋州这地方以前根本就没有人烟,医生、药石统统找不到。刚开始苏轼还借宿官屋,但章惇很快命令当地官府不允许苏氏弟兄借住,也不允许他们租住民居,这简直是要逼他们露宿街头。宋朝有祖制不杀大臣,所以章惇已经把迫害的权力用到了极致。东坡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对新环境作了如此总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意思是除了以上六样重要的事物统统没有之外,我也懒得数下去了,反正任何该有的基本都没有,唯一的幸运是也没有厉害的瘴气来夺我的性命。

来到儋州的第一年中秋,处境险恶的苏轼作了一阕《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凄然北望。

值此团圆佳节,自然更加思念海峡北面一水之隔的弟弟苏辙。“月明”指代年轻的哲宗皇帝,“云妨”自然暗指遮蔽圣聪的宰相章惇,这是古诗词里的常用比喻,无需多言。“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饱含人生哲理的名句,温瑞安先生相当喜欢,《四大名捕》里的高手大梦方觉晓只要一念这十二个字,就会开始动手杀坏人,少年时读起来觉得充满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热血澎湃,如今读起来则觉得充满了生命败给时间的无可奈何。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能将苏轼彻底击垮,你让我租不到住所,我就自己开发房地产。他向当地人买了一小块地,和小儿子苏过一起动手盖起房子来。热情淳朴的土著们纷纷送来泥和瓦,很快就帮他们筑起几间小屋。苏轼便在这里一边写书,一边由当地父老们陪着到处游览海南岛美丽的热带风光,又打算随遇而安地终老于此了。新年到来的时候,他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想到北方的新年正该是银装素裹,在海南岛看不到雪景,但春风吹起的杨花漫天纷飞,好似雪花飘飘的中原。大凡被贬到边穷之地的人,面对着异乡荒凉的景色,总是兴起飘零流离之悲叹。但东坡此词却一连用了七个“春”字,生机盎然。

安心扎根祖国边疆的苏轼在儋州开办学堂,普及文化,认真做起了支教老师,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赶来求学。有一位名叫姜唐佐的年轻人学习非常努力,苏老师认为他很有前途,就为他在扇子上题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小姜请求赐一首全诗,苏老师笑道:“等到你中了举人,我会为你补全的。”要知道自从科举制度实行以来,偏僻的海南岛还没有人中过举。但苏轼北归之后不久,姜唐佐果然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并被贡举到京师。当时东坡已经逝世,小姜去拜谒苏辙,讲了这段往事。深为感动的苏辙代替哥哥为姜唐佐将诗补全: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元符三年,年纪轻轻还没有来得及生出儿子的宋哲宗突然病逝。在决定继位者的争论中,宰相章惇坚决反对选择哲宗的弟弟赵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是哲宗之母向太后赏识赵佶既孝顺又多才多艺,坚持立了他为帝,这位就是事后证明“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而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徽宗。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青梅煮酒1970 2016-04-08 18:11:24
路师兄周末愉快。
-----------------------------
青梅兄周末愉快!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明湖丽泽 2016-04-08 19:37:25
快翻页了
-----------------------------
还差一层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青梅煮酒1970 2016-04-11 17:04:24

-----------------------------
现在都是动图了?好高级。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元符三年,年纪轻轻还没有来得及生出儿子的宋哲宗突然病逝。在决定继位者的争论中,宰相章惇坚决反对选择哲宗的弟弟赵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是哲宗之母向太后赏识赵佶既孝顺又多才多艺,坚持立了他为帝,这位就是事后证明“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而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徽宗。徽宗登基后不久,便毫无悬念地将与自己作对的章惇罢相,后来又贬到岭南雷州,正是之前苏辙被送去的地方。既然章惇倒台,向太后又和曹太后、高太后一样是“苏轼太后粉丝团”成员,东坡自然被赦免“前罪”,此时他已经六十三岁。听到这个好消息,儋州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跑来恭喜苏轼终于可以北归中原了。苏轼本人却无甚激动之情,随口吟出自己十几年前写的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年“乌台诗案”时,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受到牵连,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是被贬得最远的。苏轼对此非常内疚,给王巩写过很多书信,一再表示对连累他无辜受苦的歉意和难过,并建议他用按摩脚心的方法抵抗南方的瘴气。苏轼还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王巩家中有好几位歌女,只有其中一位复姓宇文名柔奴号为“点酥娘”的愿意陪伴共赴宾州。在那几年中,王巩吟诗作画,柔奴歌声慰藉,两人相濡以沫。后来王巩遇赦北归,得以与苏轼重聚。苏轼发现王巩遭此一贬,不但没有那种常见的仓皇落拓,反而性情更加豁达,荣光更加焕发,觉得很不科学,心中颇为疑惑。王巩唤出柔奴为苏轼献歌一曲,歌声温柔甜美、恬淡安稳。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随口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而且出处是自己偶像白乐天《种桃杏》诗中的一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不禁大为叹赏,立刻填了一阙《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十几年前,苏轼就在词中赞叹“琢玉郎”王巩和“点酥娘”柔奴虽然受到不公的待遇,却能处之泰然不带一丝烟火气。如今,他自己终于也达到这一层境界,可以“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了。离开儋州之前,苏轼饱含深情地写了《别海南黎民表》赠给前来送别的父老们: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东坡带着苏过横渡琼州海峡返回大陆,先路经惠州去了结一桩心事。原来当年惠州温都监(相当于保安司令)有个宝贝女儿温超超,容貌秀美,年方及筓也就是十五六岁达到法定婚龄了,还一直不肯嫁人。她听说大才子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大喜道:“这正是我想要的夫君啊!”经常在傍晚跑到苏轼的窗外徘徊,陶醉地听他吟咏诗词。东坡听到动静,一推窗户查看,她就害羞地跑开了。东坡了解原委后,像温庭筠知道年轻的鱼玄机爱上自己时所做的一样,对温小姐说:“我认识一位王郎,俊秀文雅与你年貌相配,待我介绍与你结成良缘。”不料没过几天东坡就被贬到海南岛,不得不离开惠州,但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个承诺。现在能够回到惠州,东坡立刻去看望温小姐,才知道自己离开不久之后她即郁郁而终。东坡独自一人来到沙洲上她的墓旁,默然良久,写下一阕《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张先八十五岁还纳妾,苏轼在惠州时不过六十岁,所以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娶温超超,却转去物色什么王郎,最终使她抑郁而亡。但世间万物,唯“情”之一字最难,不可轻易以之责人。黄庭坚评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歌中唱到“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也算不错,如果拿来和原句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较一下,就能体会出黄庭坚的意思了。有些版本中此词前有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但我个人更喜欢这个惠州温小姐的凄美故事。

苏轼继续一路北行,翻越大庾岭时在一个小村店歇歇脚。有一位老翁出来问从人:“这个当官的是谁?”从人回答:“是苏尚书(苏轼曾任礼部尚书)。”老翁惊喜道:“真是苏子瞻吗?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要害苏公,没想到今日能见到您北归,这是天佑善人啊!”东坡微笑而谢,于店上墙壁题了一首《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一路的目的地是常州,那里有苏轼曾经置下的房产,也有美味的蒌蒿、芦芽和河豚,是他过得最舒心的地方,也是他选择的终老之地。当他经过镇江时,邀请米芾同游金山寺。长老请东坡为寺庙题一个匾额,东坡微笑道:“有米元章在此,何须我献丑?”元章难得地谦虚了一下:“不敢当!我曾经向端明(苏东坡是端明殿大学士)学字呢。”东坡拍拍他的背:“如今你已经青出于蓝啦。”米芾点头:“先生真是了解我啊!”从此对自己的书法更为自负了。东坡扭头看见著名画家李公麟多年前留在那里的一幅苏轼像,回顾自己垂垂老矣的一生,便提笔在画像上自题了四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再过两个月苏轼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此时已接近油尽灯枯,对于政治方面也早已不再有什么雄心壮志,所以“心似已灰之木”。他晚年羁旅漂泊,全不由自主,故曰“身如不系之舟”。后两句非常有意思,你可以理解为东坡的自嘲,似乎叹息自己命途多舛,本该建立功业的光阴都浪费在了三个贬官的地方。李白人生不得意,可以怪他自己好酒、好出大言,性格有明显缺陷;杜甫人生不得意,可以怪奸臣当道、国事糜烂;但苏轼以此天纵英才,所遇之皇帝不昏,大臣不奸,国事不坏,自己又情商不低,却遭遇如此坎坷的一生,实在令人扼腕。但也可以理解为东坡的旷达,他最终认识到自己领悟人生真谛正是在这些仕途失意之地。似乎只有这种巧妙的笔法,才能传达出东坡此刻微妙的心情,余味无穷。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夏天,苏轼接到人生的最后一封信,来自章惇的长子章援。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u_101751850 2016-04-12 09:55:31
我也给孩子看了你的唐诗,可是孩子不喜欢里面的政治因素,倒是喜欢诗词里带出的演义!唉!为人父母!皆为儿女愁煞白头。
-----------------------------
孩子喜欢政治因素才奇怪呢~~

实体书里没有时政内容,适合孩子。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u_101751850 2016-04-12 21:48:29
或许凄美的文字才能打动我吧!宋词我还是喜欢苏东坡和柳永,也许经历过苦难写出的文字比较能引起共鸣。例如范仲淹和晏殊的词就不怎么上心,不过老范的……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感觉我喜欢的东西很极端,要么戏虐至死要么痛心至悲
-----------------------------
范仲淹的《渔家傲》那么好,都不喜欢啊?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u_101751850 2016-04-13 10:38:28
也许不喜欢战争的缘故,又也许家里子幼母老,忍不得浊酒一杯家万里,更不想看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君不见李后主的控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几曾识干戈?我做不了君主,只想以小民姿态憩栖
-----------------------------
我以为,范仲淹的《渔家傲》,正是为这种人发声。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何故乱翻书2016 2016-04-14 09:13:27
在看楼主的唐朝诗人,如果在那边评论的话,楼主还会去看么,有点话想说??
-----------------------------
天涯现在功能不错,楼里只要有人说话,都会给楼主发提醒,所以肯定会去看的。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夏天,苏轼接到人生的最后一封信,来自章惇的长子章援。章援是元祐三年东坡当主考官时选取的进士,按惯例算东坡的门生。章援很清楚父亲的所做所为,因为谁都看得出章惇在贬东坡去海南岛时就是想置其于死地,哪知道东坡居然熬到章惇都下台了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章援听到江湖传言说朝廷很快会重用苏轼,非常担心苏轼得势后会以牙还牙报复父亲,所以写了一封长信叙师生之谊,委婉地为父亲求情。东坡览信大喜,转头对身边的苏过说:“致平(章援的字)这封信有司马迁的文风啊!”立即让侍儿准备纸墨,作书以答:“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可知。建中靖国之意,又恃以安。海康风土不甚恶,寒热皆适中,舶到时,四方物多有。若昆仲先于闽客川广舟中准备家常要用药百千去,自治之余,亦可及邻里乡党…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某顿首再拜致平学士阁下。六月十四日。”信中还敦敦告诫在岭南不可乱服丹药,并承诺晚些时候把自己的热带养生心得《续养生论》寄过去。

东坡曾经对弟弟子由说过:“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此言出自肺腑,经得起检验。他临终之前的这封亲笔回书,对于让自己在岭南蛮荒之地待了整整六年差点死掉、而且间接导致朝云埋骨异乡的章惇依然充满了拳拳友爱,所体现出来的宽恕之心和伟大人格超越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诗人。这封信送出之后的一个月,苏轼溘然长逝于他所热爱的江南水乡常州,一代巨星的颠沛人生终于谢幕。“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zhì)为东坡写祭文有云:“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对于自己一生的文学成就,苏轼只是对于写文章有些自得:“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矣。”“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宋史.苏轼传》也说:“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林语堂先生则对其给予了全面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他天纵奇才、忧国爱民,皇帝太后都欣赏他、信任他,平民百姓都崇拜他、亲近他。他的身上具备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各种最美好的品格,而几乎没有大的缺陷。即使他小小的傲气,看起来都是那么可爱。当我写下这一段赞美而非溢美之词时,不能不为中国历史上曾拥有如此伟大的人而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

苏轼是如此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就连许多人见人恨的奸臣对他也很敬仰。他有个小秘书名叫高俅,既会吟诗作赋写得一手好字,又会舞枪弄棒,可谓文武双全,而且为人乖巧情商高。我们想想也能知道,东坡身边的人水平不可能差嘛。苏轼在离开京师之前,把高秘书推荐给了朋友驸马都尉王诜[shēn]。王诜是书画高手,娶了太后高滔滔的女儿、宋神宗一母同胞的亲妹妹蜀国大长公主,所以是端王赵佶的姑夫。王驸马为人轻浮,和端王臭味相投,据八卦记者报道这两人经常相携出入青楼楚馆,在一起做坏事的经历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诜家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可惜只有半幅,他在和书画名家赵佶聊天时,几次提到这个遗憾。过了几个月,赵佶向王诜讨要此画,驸马爷心想大概是端王听我说这幅画很好打算收藏吧,就派人送到王府,哪知几天后赵佶居然遣人将装裱完整的一整幅画送还给了王诜。原来赵佶见王诜对此画念兹在兹,便差人出去四处寻访求购,终于找到了另外半幅,特意来给他一个惊喜。

对于赵佶的成人之美,王诜自然感激在心。几天后两人一起上早朝,王诜因为昨夜荒宴起床晚了来不及梳头,就利用等待觐见的时间在那里用篦子打理。赵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向王诜借来篦子一用,发现它做工极为精巧美观,爱不释手连连夸赞。王诜笑道:“此物我近日做了两只,还有一只尚未用过,晚些时候差人送到府上。”下朝后王诜即派高俅送篦子去端王府。赵佶正巧在院子里踢足球,高俅便侍立一旁等待观看,在人家踢到紧要关头时忍不住(或者是有意地)用最大音量喝了一声“好”,把赵佶吓了一大跳。赵佶回头一看,哟,这应该也是行家啊,随口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赶紧回答说:“小人颇善于此。”赵佶微微点头:“那便下场来踢踢看。”高俅等的正是这句话,一边恭声道“小人不敢”,一边已经迅速脱掉外套一身短打走到场中,使出浑身本领,将那球踢得如同粘在身上一般,简直就是金球奖的水平。赵佶大喜,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多谢你送的蓖子和送篦子来的人,我一起收下啦。”于是高俅变成了赵佶的亲信玩伴。一个多月后哲宗驾崩,端王被向太后选中继位,突然变成了九五至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鸿运当头的高俅也一跃进入了官场,并且凭借和皇帝的关系青云直上,成为管理禁军的权臣。历史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的男子足球水平并不是一直像如今这么差劲的。在《水浒传》中,高俅将王进害得背井离乡,将林冲害得家破人亡,小人得志面目可憎。但他对最早的主人苏轼一家却颇为照顾,每逢苏家子弟进京,他都非常殷勤地给予赠恤,可谓不忘旧恩。

小说里陷害梁山好汉的高俅令人恨得咬牙切齿,但在正史中,他固然是奸臣却没有到那么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真正的大奸臣是公认的“六贼”: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其中梁师成虽然只是个宦官,却最被宋徽宗宠信,官至检校太傅,贪污受贿卖官鬻职无恶不作,甚至敢找人仿照皇帝笔迹伪造圣旨,王黼把他当干爹供着,连蔡京父子也得谄附他,时人称其为“隐相”。梁师成为了面子去攀一株参天大树,自我标榜是苏轼的私生儿子,说苏轼远谪岭南之时将家中侍女送与梁氏友人,不足月而生了梁师成。他还对家中帐房说:“如果我兄弟小苏学士(苏过)要用钱,一万贯以下的都不必禀告我,照付就是。”但苏过并没有去用他的钱。当时新党蔡京掌权,苏轼名列黑名单“元祐党人碑”,诗歌文章禁止流传,在民间的都被勒令销毁。梁师成收集保存了很多东坡的手稿,跑去向宋徽宗诉冤:“臣的先辈有何罪呢?”徽宗看在梁师成的面子上,同意将苏轼的文章解禁,它们才慢慢流传开来。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多苏轼的作品,不能不感谢梁师成。

苏轼最好的朋友,应该是他传说中的妹夫秦观。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青梅煮酒1970 2016-04-16 23:58:13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苏轼最好的朋友,应该是他传说中的妹夫秦观。虽然苏小妹在正史中查无此人,但不妨碍她在各种民间传说中和苏东坡、秦少游一起为大家贡献了许多喜闻乐见的益智小段子,并且在其中展现出比哥哥和夫婿更高的文才,充分体现出段子手对须眉浊物的鄙视和对知识女性的推崇。秦观是江苏高邮人,比苏轼小十二岁。两人还没相识的时候,秦观知道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将至扬州,就先去当地最著名山寺的墙壁上模仿苏轼字体题诗一首。苏轼果然到此一游,看见题诗一下子就凌乱了,心想我肯定没有来过这地方更没有写过这首诗,可是这笔迹明明又是我自己的,诗也写得还算不错,真是白日见鬼啊……然后进了高邮城去拜访好朋友孙觉。孙觉将得意门生秦观写的诗词上百篇拿出来炫耀,苏轼一看这诗风和笔力就恍然大悟,昨天寺庙墙壁上题诗的八成是此人了。

元祐年间苏轼在京师做礼部尚书的时候,秦观担任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一同在东坡门下游学,又同时供职于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其中秦观与东坡关系最为亲密。有一次秦观把自己新作的《浣溪沙》送给老师点评: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东坡读罢,不禁击节赞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好句,好句,真有屈原、宋玉之才!”急切问道:“还有何词?”少游又呈上一篇《水龙吟》: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韁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向人依旧。

一般人看第一句,都知道是出处是唐朝张籍的《节妇吟》“妾家高楼连苑起”。但东坡和秦观很熟,知道他有一个相好的歌伎姓娄名琬字东玉,看出来“小楼连苑横空”和“玉佩丁东别后”将女子的名、字全部藏入其中了,便故意微笑调侃他道:“这首不佳。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而已。”娄婉是落入风尘的薄命女子,但借着少游此词也名留青史了。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认为“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和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同样精妙。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和王世贞一样喜欢秦观用“天”来拟人。有一次程颐见到少游,便问:“‘天若有情,天也为人烦恼’是先生所作的词吗?”少游心想:“哎哟,平时不苟言笑的程大儒都欣赏俺的词啊,真是荣幸。”赶快拱手逊谢:“正是拙作,请伊川先生指教。”程颐板着脸道:“上穹尊严,你怎么用这么轻佻的词句去形容呢?”少游无语,掩面飘下。

其实程颐很可能是因为记恨苏轼而迁怒于秦观。司马光过世那天,朝臣们刚刚完成太庙里的庆典,听到噩耗就赶去司马家吊丧,没想到在大门口被负责葬礼的程颐拦住了:“各位没有读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你们今天早上刚欢庆过,如果在同一天里又哭,就违背孔夫子的教导了!”东坡对程颐这种不近人情的观点十分不满,立刻反驳道:“《论语》上说的并不是:‘子于是日歌,则不哭。’遇到丧事哭过了当天又唱歌确实不合情理,当唱过歌后遇到丧事怎么就不能哭了呢?”还是带领众人进了门,对司马光的遗体施礼。当时的风俗和现在一样,按道理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应该在灵柩旁边向前来吊唁的客人还礼,但却人影不见。大家都很奇怪,纷纷问怎么回事,原来是程颐认为这种风俗不合古礼。他说如果儿子真的很孝顺,应当是伤心欲绝地无法见客人才对,于是禁止司马康出来接待客人,让他一个人在里面房间去独自悲痛去。东坡听了程颐的理由,叹口气道:“伊川先生可谓是糟糠鄙俚叔孙通了。”叔孙通是汉朝初年为汉高祖刘邦制定国家礼仪的儒生,但人品口碑不咋地,再加上“糟糠鄙俚”四个字,就是讽刺程颐见识鄙陋层次太low,可谓一针见血。朝臣们听了哄堂大笑,程颐面红耳赤,从此与苏轼不和。俗话说“打人不打脸”,东坡如此当众嘲讽程颐,心无城府口无遮拦的缺点体现无遗,缺乏优秀政治家的素质。而所谓大儒程颐为人之食古不化、呆板无趣,也由此可见一斑。

程颐的打击对显然并未对秦观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因为少游虽然不再说“天也烦恼”,却通过他的千古名篇《鹊桥仙》,让天上的云彩和星星充满了感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正是这首词,帮助秦观奠定了“婉约正宗”的地位。也正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反问,鼓励了多少青年男女勇敢地开始异地恋,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又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可谓功不掩过。两情若欲久长时,最好想办法能朝朝暮暮。爱情最大的敌人不是时间,而是空间。时间的拉伸只是稀释了多巴胺,将水果泡成蜜饯,将爱情酿成亲情;空间的距离则是引入忽略、猜疑、误解,最终杀死爱情。除非两人都非常成熟,彼此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信任,才有可能成为少数战胜空间阻隔的幸存者。

宋哲宗亲政后,秦观被章惇作为与苏轼一党之人而贬到湖南郴州。初到异乡的少游作了一阕《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很受后人称赏的名句,以月下雾中楼台、渡口的模糊,反映出作者凄迷的情绪,可作为以景写情的范例,也可作为“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的范例。读书人一旦开始寻觅桃花源,那表示对现实很失望了。但因为雾大,连桃花源都找不到,人生真是灰暗。再来个杜鹃声声啼血,夕阳西下,暮气沉沉,把低落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驿寄梅花”的典故出自北魏陆凯的《赠范晔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的典故则出自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古时的信笺质地脆弱,在舟车运输之时比较容易损坏,人们便将其放入一个匣子中来保护,这个匣子叫“函”,所以称为“信函”。可能受到“鱼传尺素”这个故事的影响,匣子经常被做成鲤鱼的形状,美观而又方便拿捏携带。秦观用这两个典故表示接到了来自朋友的问候,然而使得他的离愁别恨更深了。郴江啊,你就绕着郴山流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偏偏要流下潇湘去呢?关于这最后一句究竟想表达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郴江绕着郴山腻味了也耐不住寂寞要下潇湘,有人说是表达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就像对江水奔流的无可奈何。在这些看法之中我个人没有偏好,反而觉得正是这种众说纷纭使得其成为颇有兴味的名句。在秦观病逝于广西藤州之后,与他一生亦师亦友的东坡将自己最爱的这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折扇上,在后面题跋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见了折扇很有感慨,便将这首《踏莎行》和东坡的跋语书写了一副帖子。此贴后来传至郴州,当地人便将这少游的词、东坡的跋、元章的字刻在石碑之上,作为对秦观的纪念。

秦观逝世二十五年后,有一位江南名门士子陆宰的妻子唐氏在进京的船上产下一个大胖小子。据说唐氏生产前一夜梦见大才子秦观并告诉了丈夫,陆宰又惊又喜,心想:“秦少游来送梦,莫非这个孩子将有他那样的才华么?”于是就给孩子取名为“游”,字“务观”。这孩子长大后果然才华冠绝当世,在文学史上取得的地位更远远超过了秦观。但清代诗人查慎行(金庸先生的先祖)认为陆游名字的出处并没有这么丰富的剧情,只是陆宰为儿子起名时想到了《列子.仲尼篇》中的“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一语,意思是不要只顾着游赏外物却不知道观察自己。而这可能碰巧也正是秦观名字的出处。无论陆游的名字来源是《列子》还是秦观,他对这位诗家前辈都是很推崇的,成年后亲眼观摩秦观画像时,作了一首《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以表达仰慕之情:
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Yaoliuyaoyao 2016-04-20 09:13:09

都掉出首页了,好贴少读者。
-----------------------------
书话的人气是不旺。

楼主:路加

字数:21967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5-12-25 00:20:00

更新时间:2020-04-08 14:08:07

评论数:15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