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五个老男人的房车游糗事

五个老男人的房车游糗事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15.凭吊昭化古城

5月11日来到昭化古城,听朋友说了一句顺口溜:“来到昭化,不想爸妈”……说的是这里的城美屋美景美川妹子更美。
我们也向往而去。
这一行从西安走过河南,湖北,湖南,广州,贵州,广西,四川,好像一眨眼的功夫,国家这些年来发展的很快,到处都是日新月异,城市化,城镇化的步子很快,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在快速的行驶,飞机比鸟都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市,一座座摩天大厦,都展现着现代社会的风貌,冷不丁来到昭化古城,城墙,门楼,青砖路,木房子,历史人物……在视觉和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看远处走来一群拍古装片的人物,感觉宛若时空倒转,像是从现在的社会,穿越到遥望久远的古城,抑或历史携着古城向今天走来。到这里逛了一圈,视觉和感知及认识上突然是两个不同的空间,很另类,似乎是穿越之旅。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就在你跨进古城厚重的大门那一刻,走入古城的青石板街道,东门曰“迎凤”、西门曰“登龙”、北门曰“拱级”,县衙,城隍庙,葭萌楼,贞洁牌坊等古迹的记忆如万卷长书,刹那间将历史打开,一泻千年。你的思绪和思想及认识一下子被带入了几千年前 ,看,秦始皇手握宝剑,大气辉煌的盯着他的版图,这是他征战四方,用无数次惨烈的战争扩疆赢得的成果,他的丞相李斯用漂亮的篆书在地图上标出葭萌县,秦始皇铸就了一个新的地名,一个新的历史开始了。思,昭化古城不但是交通要道,战咯位置也十分重要,千百年来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在这里,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许多重要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 使这座古城变成了历史的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真正使这个地方名扬天下的是三国人物,历史时空风云浩荡,秦朝作为这座古城的始作俑者,仿佛一颗流星划过,虽然灿烂,但很短暂,秦始皇甚至还没来游历和欣赏自己的胜利果实,楚儿壮士已扛着猎猎旌旗,举着大刀长矛似流沙般奔泻而来,那道厚重的城门在项羽的冲击下跨塌关闭,然而项羽也不过是这座古城一个匆匆过客,用力拔山河的气概在这里划过一道霸王的印记,最终灰飞烟灭。想,英雄角遂,刘邦一介草民击败了帝王,秦朝退出了历史舞台,昭化古城的城墙头上换了龙旗。
这是一个铸造辉煌的地方,也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地方。300年后,李斯的篆字尚未褪尽,汉皇的余威还在,这座古城的大门又隆重开启,三国的英雄人物就演绎了新的历史,让他纷呈万象,昭化古城更是名声大震,多场历史上的事件在此发生,221年,刘备入驻葭萌,他利用这里人丁兴旺,土地肥沃,物产丰盛的有利条件,广泛招兵买马,屯集粮草,为建立蜀汉政权作着充分的准备。剑刀坝就是当时刘备操练士兵的地方,由于这里每天剑飞刀舞,当时人们就叫它“剑刀坝”。这座古老的城池,硝烟弥漫了战场,饮血的刀剑将河流斩断,起起落落、刀光剑影,听闻多少故事,见证多少传奇,在众多的历史典故中,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万千火把中,张飞夜战马超,还有老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的故事,蜀国大将军病死昭化并葬于昭化。三国的每一场战争都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名垂青史,每一场战斗和争夺无不充满了谋略和智慧,无不惊心动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有个性强烈,那样的栩栩如生,那样的旗帜鲜明?春秋千载,数度易朝,没有铁打的江山,只有流水的兵,多少英雄为这款风水宝地竞折腰,埋骨荒山。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三国的历史是短暂的,面对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和他培养的聪明后代,偏安一隅的蜀地也不得不屈服于邓艾大军的铁蹄,刘备想恢复汉室江山的春秋大梦也结束了,这也许是人为,也许是天数,昭化古城的主人变了,古城的灵魂也变了,三国英雄丰富了昭化古城的历史,演绎了精彩的舞台,昭化古城因三国而精彩,因三国人物而鲜活,因三历史而成为名城,三国结束了,英雄人物走了,这个舞台也就空了,灵魂也就被抽走了,偌大的古城只剩下了空壳和历史碎片的追忆,英雄的魂魄还游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三国的烟云在古城里弥漫,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越走越远,但却无法抹杀,挥之不去。 历史终于有翻过去的一页,走过千年,历经沧桑。纷乱过后是平静的文字记载,秦始皇的的龙蟠御辇装载着贵胄与荣华,楚河汉界成了人们常以饭后的棋盘,三国英雄们的形象雕刻在广场两侧的文化墙上,配合着历史上刘备、诸葛亮、张飞、黄忠、霍峻、费祎、庞统等人物运筹帷幄、厉兵秣马、跃马扬戈的形象,遗迹穿越了岁月,英雄人物陈列在史册里,在曾经叱咤风云等那片天地里,不见了刀枪剑影,只有旅行社的旗帜在飞扬,游客的脚步在骚动,照相机的咔咔声在捕捉着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如今,千年的跨度淡没了历史,几十个朝代的更替淹没了昔日的三国,刘备的脚印已经难以寻到踪迹,张飞挂在城墙的灯笼早已灰飞烟灭,战火之后是黯淡的沉寂,英雄作古,马放南山,刀剑入库,曾经凝聚历史的古城,三国演义的重镇,辉煌显赫的古街,尽管如今依旧璀璨纷繁,却成了一座寻常百姓旅游的佳地。城头变幻大王旗,帝王走了,战略家和军事家作古了,可还有经济家,旅游家……盯着这片沃土,一个又一个独具慧眼的拓荒者,将战争的废墟包装,将掩没的历史书写和演义,将早已倒下的三国旗帜重新竖起,注入新的元素,以解说词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历史,以雕塑的方式鲜话着过去的历史人物,以厚重的城墙和斑驳的青石道以及破旧的木屋还原着过去的生活,将过去巍然庄严的衙门修缮,请出“神位”,早已退休的费袆等一班县吏和衙役被再次招了回来“复职”,表演着古代的行政管理模式;贞洁牌坊下忧郁的女人早已投胎转世,她凄美的爱情故事,犹如孟姜女哭长城一样,又被搬上了舞台…… 一切都过去了,但是一切又都再现了,只不过换了个包装,换了个名称而已。褪去王侯将相主角的古城虽然没有了当年的霸气与庄严,变成了和平盛世时代人们的旅游凭吊之地和平民百姓的生活乐园,昔日历史人物操控天下的兵家战略要地,游客只需花几十块钱买一张印着昭化古城图案的门票,你就可以被当作“消费的上帝”被堂而皇之地迎进来,接受景区的优质服务,就可以步刘备的后尘,坐比过去刘备骑马更高档的轿车,试着举举张飞的长矛,胡乱飞舞,不受伤害和威胁,吃比古人更丰富的美食,喝比古人更好的美酒,看比古代淑女望尘莫及的露胸露腿的现代派美女,肆意地游览当年费袆理政的衙门,评头论足,抨击时政,说长道短,甚至还可以拿起锤子敲敲衙门前的鸣冤鼓,看能否招来费袆的魂魄,还有那些鸣冤叫屈死不瞑目的冤魂;信哉悠哉的地走在高墙内的古街,试问哪个英雄还在牛头山上举着张扬的旗帜严阵以待,准备冲向不明身份的侵入者,看哪一个古代美女穿越而来向你招手…… 赏景照相,行走中,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了,城墙上那位靓丽少女如白莲般纯净的笑容……古城里那些恬静的岁月,成了今人凭吊的偶像。 古城魅力仍在,美景美食,依旧征服着来这里的每个人。
这是一座古建筑大全的古城。昭化古城是几千年来古人精心打造的城邑,是古代县治建设的榜样。古城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考究,结构摆布得当。古镇内三座明代城门保存完好,风格质朴雄浑。房屋多为古时所建的古民居,街道全是青石铺面,街头巷尾常见用汉砖砌就的墙,古城内民房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其庙宇、官衙、乐场都是雕梁画栋、玲珑别致,颇有富丽堂皇之感。 古镇内三座明代城门保存完好,东门曰“迎凤”、西门曰“登龙”、北门曰“拱级”,风格质朴雄浑。房屋多为古时所建的古民居,街道全是青石铺面,街头巷尾常见用汉砖砌就的墙,古城内民房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其庙宇、官衙、乐场都是雕梁画栋、玲珑别致,颇有富丽堂皇之感。昭化古城古老遗风不减当年,是一个吊古追昔的好地方。
这座古城能给人带来时空穿越的感觉。城门如古长城的瓮城墙一样古朴厚重,写有昭化古城几个字的大红灯笼高挂在屋檐之下,用古老的方法传递着市井的信息,街道的青石板历经千年的踩踏,古道悠悠,渗透着脚步的痕迹,诉说着历史的悠长,瘦街长廊两边的房子古老苍桑,民居房屋多为木结构,不少庭院雕刻有精致的装饰图案,充满民族风格和传统艺术气息,身入民房好像进入了古老的世界,木板墙壁和房梁以及照壁古旧泛黑如出土的青铜器和古钱币带着锈蚀,泛着古意,耸立在庙宇、古官衙中的老柏绿荫如盖,如今是这般宁静 ,雕花镶铜的木门逐渐腐朽,宽大的县太爷座椅摇摇欲坠,历代县吏,连同他们的笔墨春秋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一个费袆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他的人忙碌一生也没有留下踪影,只给后人留下几声遗憾的叹息。沿途有葭萌楼,贞洁牌坊等古迹,牌坊上端有“春旨旌表”四字竖匾,中间“贞节”二字,下面69字碑文主要介绍牌坊的主人吴梅氏。每天路过的无数女孩不可思议的看着吴梅氏的事迹,摇着头觉得不可思议,人活一世,人生短暂,为什么不能及时行乐呢?为什么要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呢?“贞节”两个字及其含义,在性泛滥的当今时代,也许成了“文物”。古城的城墙是高大的,又是沉旧的,厚重的,历史的,过去的,过去这道高墙是长城,高贵的院门,防范着敌人的进攻,保护着高官贵族的深宅,也锁住了与外界的交流,它能给我们提供安全的心理意识,也禁锢着人们向外迈进的步伐,所着与外界的交流,闭关锁城,必然会落后,必然会倒退。一切都是旧的,一切都是古的,一切都是历史,一切都是过去。
这座古城在当时是先进的典型,封建吏治的榜样,县衙位居古城最高点,这是古代官员办事的地方,里边陈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长条木机床放着经常木,外面有鸣冤用的大鼓,展示着古老的行政管理形式。翻开史书,费袆开府治事的历史要然入目。古城的西门叫“临清”,据说是取当官的要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之意。古人的治理方式也是多方位的,马上打天下,儒教治天下,佛教治人心,道教治人身,天人合一,自然是少不了神的,你看,城隍庙里的墙上画满了壁画,讲述了若在人间做了坏事下到地狱里所经历的酷刑,刑法种类之多之骇人真是可以吓到一批想做坏事的人。
这座古城在当时是繁华的,富庶的,歌舞升平的。
蜀地尽得天下地理优势,气候湿润多雨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物产丰美,这里地处嘉陵江、白龙江交汇处,又是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水陆交通方便,是一重要的驿站和市场集散地,昭化桔柏渡码头,百船靠岸,千名挑夫忙着装船卸货,纤夫布满了河边,河工嘹亮的歌声震撼商埠,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带走这里的特特产,也拉来景德镇的瓷器,张小泉的剪刀,王麻子的……南来北往,熙熙攘攘。过往官员和公差住在驿站,视察这里的民情,文人骚客为青楼歌女喝彩写词,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古城街道"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老百姓安居乐业,南来北往的客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
古城不大,但走在里边,城内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宽约4.2米,整齐、古朴;窄窄的街道纵横,没有摸清它的曲曲道道时也是个迷宫,客栈招牌林立,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初来乍到的人看得眼花缭乱,会不经意将自己迷失在这同样的街道和同样格式的木屋迷宫里。古城虽小,却经营了2000多年,多少高官和商家巨富毕其一生的精力,在营造着自己的安乐窝,古人的奇技淫巧全在这里得到体现,房屋密布,星罗棋布,一个外来的游客怀着好奇的心理,迷茫的眼睛,流连往返于酒肆茶房客栈,又怎么可能不迷路?高高的层楼,留着古人脚印的青石板道,格局多样的木屋, 这些带有历史和古意的旧地,被政治家写进史记里,被文人墨客填在诗词里,被画家涂在丹青里,被艺术家编唱在戏文里。落日黄昏,游客凭栏处,那朱红的衙门,还有哪个县吏的余温?朱颜己旧,古人已乘黄鹤去,游客望空追忆,天地间是一片亘古的悠悠,这个地方古称葭萌,这是4000年前的事了,这个古城始建于春秋,当初可能是个篱笆或者是个土围子,亦或是个小小的村庄,这就是先人的足迹,秦朝在此设立葭萌县,给他带了一个帽子,写上了名字,现在我在古城里眺望远方,还是在眺望过往……行走于现在,过去不可得,现在我是谁?未来不可知。 游客和过往行人步履匆匆,他们在这个城里留下了什么,足迹,气息,名声?什么都没有,心里就有了许多感触,如今看自已,岁月在脸上镌刻了痕迹,头顶也爬上了白发,坐在墙边凝目眺望,这个时候我总是在想,走过斑驳驳的青石道,天上的阴云投下影子,故盼倩影,将几个美女环绕遮照,不再为霸王别姬的红颜留下遗憾的叹怨,她也许早已转世,就是你身边美女中的某一个,生和死在转换,犹如这座古城经历了历朝历代,城头的大王旗在变换,但城还是那个城,地还是那个地,天还是那个天,人也在轮回中,魂还是那个魂,心还是那个心。彷徨在古城的窄巷,明白了世事的变换都是天数,人生就是一个生死的轮回,不再为三国的短暂而遗憾,不在为英雄暮年美人老矣而叹息,只有凭吊的心情,胜者为王败者寇,规则永远是强者制定的,历史永远是后人写的,个人对历史恩怨情仇的好恶和评判以及执着在寂静中渐渐放弃归零,今天的人已经想通了,那古城过去的主人连同烟灰飞灭的战场和纷扬飘散的故土也成了尘埃,这就是归宿。历史是一个时空隧道,想到这些,此时的古城无比深邃,眼睛无法看到,意识无法穿透,只有灵魂可以穿越,青石板上三生见,过去,现在,未来,在轮回中交替,平行世界的维度在叠加,多层次的维度可以同时容纳万千世界,也许你现在正处在三国,也许你正在战场上嘶嘶呐喊,冲锋陷阵,你活在当下,也许还是过去人,你现在凭吊的也许是你自己,你缅怀的先人也许在是你的传承, 仰望星辰,冥冥之中,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古城的城墙维修了,房屋旧了拆了再建了,新的又旧了再维修,万事万物都在这样的循环,却依旧那样,“是风动还是旗动,其实是心在动”,菩提六祖的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谁也带不走一砖一瓦,谁也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它,只有心识心境心悟去映射它,用一颗悟了的心去融入它。
古城的一切都有历史和传说,连吃的都不放过。剑门豆腐历史悠久,曾有姜维守剑阁时就地取材磨制豆腐犒赏官兵的传说。志公寺豆腐干和马和尚豆腐干最为出名。志公寺豆腐干发源于东汉末年,由梁武皇帝和得道高僧志公长老发明制作。并由刘备御封为“皇豆腐”。“剑门素火腿”。其主要特色是麻、辣、香三味合一,营养丰富,口感细腻,久久回香,常吃能强身健体,不仅是席上作佐酒佳品,更是旅游休闲必不可少的食品。城东门外约1公里处嘉陵江的古桔柏渡旁,即为“摆宴坝”,相传唐明皇避乱“幸蜀”,曾在这河滩上“野餐”吃过。
女皇蒸凉面又叫“夫妻米凉面”。相传,武媚娘在入宫之前,常和青梅竹马的情郎常剑峰一起游河湾,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总要到店里吃上一碗面。因此经常与店老板淡论面的制作,他们想,夏天要是能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并由此传开,成为当地人人爱吃的地方名食。后来武媚娘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去了京都长安。直到武媚娘当了女皇帝,还念念不忘“夫妻米凉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厨给她烹制一碗食用,这样一直到她的天年。
旅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看山看水看人,我是喜欢历史和考古的人,游昭化古城,因为这些历史和时空的深邃,当然对古城有一种探索的猎奇,看城看景看人看古建筑,喜欢它的古色古香,喜欢它历经岁月见证历史,喜欢它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喜欢它的远古,喜欢穿越时空走向过去现在未来的穿梭……昭化古城是一个回忆历史和凭吊古人英雄的地方,也是一座需要带着审美眼光去考察古人智慧和美丽建筑的城邑。你将现代社会暂时撇过,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带着穿越的旅行,你将会有满满的收获。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16,游汉江源
从广元回西安,途经宁陕县,老张有朋友在那里做生意,顺道过去看看。
这个朋友叫建国,一般来讲49年出生的人,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为了纪念,不少人叫建国,可他看起来比我们小的多,明显是60年代末或者70年代初出生的人,具体哪一年?我也没好意思问,为什么叫建国?我更不好意思问,这成了一个谜。这老弟为人很热情,我们原计划是顺道看看他,中午吃饭聊聊天就走,这关系一扯上就像棉花糖给粘住了,走不了啦。他硬要拉着我们去汉江源玩,理由很充分:“你是不是汉族人?是汉族人到了汉人的发祥地,怎么能不去看看?”
他介绍说:“江河之间汉源秀,秦岭,巴山相拥,孕育出秀美的汉江之源,嶓冢、岷山相望,孕育出碧绿的汉江源玉带之河,是汉江源头,上应天汉之祥瑞,下得江河之多彩,成为华夏之圣地。汉江,汉朝的龙行之地,汉家发祥文明兴,汉江美名传千古。汉族人到这都有寻根问祖的意思。”
是的,中华大地,黄河,长江,汉江,淮河四条大河竞流,但汉水,汉朝,汉族,汉语的确立和传承,与汉江之源有一定的关系,汉江和汉江源带着一个王朝的故事,流淌三千里,成为汉文化符号的诞生之地,荟萃着北方长河之雄奇与南国大江之灵秀,滋养着华夏民族五千年壮美的灿烂文化,承载着西部高原的传奇,流淌着秦巴山水的清幽。汉江之源,不但蕴含历史文脉之崇高,更具自然山水之奇景,茂林与山花媲美,高峡与险崖争雄,飞瀑与流泉竞秀,香坝与河床比幽。路过此地,看看也是应当的。
出发半个小时后,来到景区门口,进行疫情健康登记后,沿着盘山路向上翻山越岭,房车的劣势就显露无疑,坡高坡陡的地方,他像个老牛一样哼哧哼哧的,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迈着艰难的步子缓慢地往上蹭,遇到急弯,房车剧烈的晃动,车屁股甩来甩去,床上的枕头和被子晃了下来,柜子里的锅碗瓢盆也碰撞着奏响了音乐,茶桌上的杯子茶具东倒西歪,转过七八个弯后,人被甩得晕晕乎乎,颠簸的几乎散了架。
从东大门入山,沿途景点有天外飞石,羌人古井,饮马漂,千层岩,茶马古道,双龙瀑布,过关岩,汉源神树,剑削石,尕娃金刚。本来是边走路边赏景,但房车不争气,影响了观景的情绪。在上一个更陡更长的大坡时,车辆的转速和轰鸣声似乎到了极限,老姜心疼自己的车,也担心这样会出问题,叫广平停车,打电话给建国说:“我们的车上不去了,你们到了以后派两个车下来把我们接上去,房车减重,空车才能上去。”
越野车,轿车,商务车,房车,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用途,房车可以背负着移动的房子,承载无限的幸福,但是承载得重量是有限的。这个车的自重是4.9吨,老姜买来后,想搞成一个温馨而实用的移动“家”,把车送到成都的改装厂,加装了太阳能,大水箱、大锂电、还配置了户外家具,东西是齐了,全了,实用了,但车的重量到了7.1吨,加上5个大男人,近8吨重了,小马拉大车,就会出现——上坡油门无力,下坡刹车无力的问题。房车是移动的“家”,但许多东西在移动的状况下是不能正常工作的,如冰箱和空调,家用冰箱在挪动后12小时内是不可以通电使用的,而房车中的冰箱和空调,几乎每天都要在颠簸中使用,有时就会出现工作不正常的状态。
先到的车从山顶返回来,把我们接上去,来到玻璃栈道和天香湖,有个景区接待点,全部是木头搭建的房子,我们办理好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半个多小时后,减重的房车也吭哧吭哧的上来了。
接待人员介绍说:“附近的景点有极速滑道,摩崖瀑布,地缝奇观,观音峡,金蟾兆瑞,石缸幽缥,玻璃吊桥,天香湖,喊泉,天香寨商业街,滑草场等景点。”
时间紧,景点多,区域广,路线长,山路难爬,任务重,我们只有3个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挑几个重点有趣的景点看看吧,尤其是有神话传说的地方。
一路走来,在金刚峡的山底小桥下的水池,水面平静如一面宝镜,映出蓝天白云的秀姿。微风吹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相传这里就是当时茶马古道的饮马池,这里是古人活动过的地方。
双龙瀑布位于金刚峡下段,水流在岩石间跌宕而下,一水双分,无论季节,始终如一,同丰同弱,不离不弃,这种一崖双瀑景观颇难一见,相传此地原为双龙戏水之地。这个景点已有了神话的影子。
有龙就是好风水,必然有龙种,刘邦就是龙的化身,我们追寻着当年汉王刘邦发迹的龙兴脚步,据说他从关中到陕南,回想项羽违背入主关中之约,自己屈居陕南,心中十分不悦,听了萧何有关“天汉甚好”的话,才勉强移步南来,苦闷上山,膜拜圣贤之后,君临天下的雄心顿化一股豪气,仰天长啸,直冲长虹,奋而拔剑,劈向巨石,匐然中开,中分如裁。这一剑便劈开了横扫六合,煌煌大汉的400年基业。
前面去那人类活动的茶马古道,也看了双龙戏水池,又看了汉王的兴盛之地,该看看神仙的足迹了,来到神仙洞,这是一个关于韩湘子的故事。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羁,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仰慕山川,登山临水,散游各地,一日坐在桥上吹笛,见南面来了个道人,身背宝剑,腰花葫芦,怪模怪样的,道人觉得韩湘子的笛子吹得好,就坐在一边听,等到笛声一停就,和聊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好比老友无话不谈,从谈话中道人知道,这后生看透世态炎凉,人生如梦,就和他说了几句修道成仙的话,韩湘子一听,全合自己心意,磕头就拜,要跟道人一起走,谁知一抬头,这道人便消失的无影无踪,韩湘子知道遇到了仙人,就一心用在修道成仙上,于是他辗转来到一座深山之中修行。居于岩穴,饮于流水,栖息山林,遁世修仙,而此山便是现在的红石梁,韩湘子意志坚定,过了财色情三道关,这天道人从云中飘飘而来,答应收韩湘子做徒弟,共同修道。以后韩湘子住过的山洞,叫神仙洞。
最后来看佛菩萨的故事。香坝有一段菩萨收服石妖的故事,,这一段曲折幽深,势如剑开的金刚峡山顶上,连山若波,森林相拥,一坝豁然开朗,因此地石妖作祟,天旱地裂,观音收服石妖,将玉净瓶中一滴水幻化为若隐若现的女神,护佑汉江源,自此一股清泉流出,注入成湖,长流不绝,润泽三千里。
香坝附近的羌寨,这里原为羌人集市,食物加工,织布制衣,商贸,我们买点旅游特色产品,也算到此一游。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17,行的思考(上)
4月28号出门,屈指一算,出来快半个月了,出陕西,过河南,进湖北湖南,直奔广东,游广西,逛贵州,玩四川,远方的诱惑让人欲罢不能,几个迈入不惑之年的老头,走了八个省,精神可嘉。
这些地方年轻时去过,中年时又去过,现在又再去游览,将来很可能还会再去,犹如早上吃饭,中午又吃饭,晚上再吃饭,明天眼睛一睁,又是这种活动。孔夫子说“食色性也”,我认为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这句话应当扩展,把“行”加进去,变成“食色行性也”。现代社会,行比食色花的钱多,代价更大,乐趣也更多。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食色行”,有人好色,有人好酒,有人好美食,有人好行……年龄不同,爱好有所变化和偏重。我钟情行走,而且是寂寞的、孤独的行走,这种行走没有没有羁绊,没有约束,没有功利,没有回路,没有依靠,更自由,更率性,更天真,不受任何打扰,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更能体验行的本质,人生之如浮萍的存在感慨和生活方式。行,看,观察,思考,写作,其实也是很有人生感,哲学感。
2016年我一个人在海南呆了三个月,后面又去过两次,累计时间有半年,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写了12万字的游记初稿。2017年我在宁夏中卫的黄河边呆了三个月,与一群裸游爱好者,躺在黄河边的埫土上晒太阳,谝传,抽旱烟叶子,渴了喝罐罐浓茶,饿了烧黄河鲤鱼吃鱼汤烧饼,热了就跳进黄河里游泳,第三个月的时候,我可以在黄河上游过来游过去二次,游泳和晒太阳使我的身体素质有了好转,缺钙的毛病没了,失眠的毛病没了。
看着黄河我背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壮哉,伟哉 。湍急的流水,恍如飞逝的时光,昼夜不息地流去。
老子有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释迦牟尼站在印度恒河边觉悟,创立了佛教,
他们俩个先哲教育人,开化人,悟人,都有以水“做师”的善导,人应向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看着黄河我在想,在思考:千川万流之水,从雪山融化的天水而下,汩汩而出,蜿蜒曲折,汇流而大,滔滔不尽,终究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生命进化之源,人类生存之基,万物沐浴露雨之恩;
水晶莹,水灵动,无媚、无尘、无俗、无芳、无华、无生老疯死……
水恬静,水清澈,不恋世间浮华,不受红尘纷扰,坦荡澄彻而抱朴如一,水永远面向大地,恩泽苍生;
水非有智,水本无声,却能屈能伸,如遇阻而难越,水不会停滞不前,更不会气馁,水会避实就虚,或绕道穿越,或聚积力量,或依山或傍谷或疾泻或缓荡,逆势必消,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毫不犹豫去“惊涛拍岸”。
看着黄河,我有了很多的人生感悟,我修改在海南写的游记,添加了我思我想我感我悟,扩展到16万字,完稿后定名《陪你一起看大海》。
行走虽然会很累,很孤独,有时也很无助。但是,路就在前面,山就在那头,水就在脚下,诱惑和探索是人的天性,我们别无选择。
一路虽然很辛苦,但是有很多感受,我们这一趟是5个志同道合的人选择的一场自由行。旅游和旅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去甚远。
我过去所经历过的旅游中,都是参加的旅行团,都是导游带着我们在旅游地的人山人海里冲锋陷阵,早起晚归,寻找旅行工具的时间差,因为旅行社要选择便宜的机票出行和宾馆住宿,或者利用出差的机会拐个弯,赶时间赶进度,走马观花,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景点。
在这样的旅游中,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照相,回来朦朦胧胧,什么都不知道,在每个景点都拍了游客照,但转头就忘了景点里有着怎样的风景,怎样的历史?怎样的地理?怎样的风情?怎样的人文?怎样的美食?
在这样赶场式不停辗转颠簸的旅游中,我们如风尘,如浮萍,如一个没有目的的流浪者,心若无处安息,身边觉得不安,早已丧失了看风景的心情,也厌倦了对旅游的美好向往。
但旅行就不一样了,找合适的人,约伴而行,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轻轻松松,自自由由,根据自己的嗜好和向往选择景点地理和人文等,去到一个能让内心变得安静的地方,悠悠闲闲地品味异乡的风景,体味与自己生活不同的日常。可以深度考察,有感而发,甚至可以写出一些好的游记,拍出一些理想的照片,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些栖息之地,多方位深层次的放松自己,享受人生。
我们这一行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的。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行的思考(下)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我们的心间,总是缺少那么一片净土,我们的心头,总是少了那么一株绿植”。因此,生命是一场向往美丽的诗意运动,背着行囊,曦行,摄朝阳晚霞,看天地变化,寻梅花清幽,坐钓秋水春暖;花开遍世界,峰回路又转,行尽天涯,独立淡然寂默山水间,静静的行走,风景无限好,陶醉于世外;择一隅 临水的乡村,披着萦绕如纱的薄雾,白云深处,走在乡间小路,那些白墙黛瓦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质朴的木楼有几扇敞开的轩窗,鸟雀尽归山林,落日无声,流水无尽,日月无期,闲云悠悠,流水淙淙,世界美好,任凭烟云变幻,浮生梦幻,皆为泡影;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随性自然,避开高楼林立,远离车马喧嚣,一山一水一朝一夕,独行于曲径通幽的小径,“青萝怜幽处,芒鞋入山林”,云淡风清,坐看水起,行看流云,心若无澜,游走于碧海晴天,流转四季,无悔风霜,为你洗彻尘埃;也可带着参禅悟道的心,花开不为谁,花落不为谁,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虚灵宁静,心性内敛,精神自然,解尘世之喧嚣,扼红尘之世俗,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言耳鼻舌身意,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生命的运动中,最灿烂、最有诗意的是什么呢?
《华盛顿邮报》评选世界前十位奢侈品: 1.生命的觉醒开悟; 2.一颗自由、喜悦、爱的心; 3.背包走天下的气魄; 4.经常回归大自然; 5.安稳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属于自己空间与时间的生活; 7.牵手一个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若干任何时候都懂你的知心好友; 9.身体内外的健康,内心深处的喜悦,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充实; 10.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
这十个方面,一半与旅行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旅行是人生运动中最有品位的诗意的生活方式。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作品《且行且歌》中曾写道:“人生永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于放逸,谨慎与潇洒”。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且行且歌,去旅行吧,人生才能完美,历程才算完整,生活才算没有白过。
我尝试过4种方法的旅行:
一是一个人的散心之旅,一个人的旅行,不受约束,有了那份冲动,提起行李箱,扭头就走。我一个人在海南走了三个月,前面已经说过了。一个人的旅行,避开喧嚣的人流,无需迁就同伴的喜好,只是跟随己心散散步、看看天边的晚霞、在街边茶馆喝喝茶,享受独行的惬意和休闲;抑或是在照顾好身体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勇敢挑战一次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从中获得力量,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一个人的旅行大多是遇到了挫折困难失恋或者工作以及生意场上的打击,很大程度上带有疗伤的心灵之旅。
二是公路自驾游,最好是房车行。像我们这次5个退休的老家伙,对了脾气,冲动起来比年轻人还执着,虽然少了年轻人的那份天真和原始的激动,但是带着人生的沉淀和智慧,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怕囊中羞涩,走的路都是熟悉的,看的人都是朋友,玩的都是高档的,不用像旅行团的行程一样着急赶车走马观花看景点,自己的行程全由自己做主!想好好休息,就晚一点起床,享受了丰盛的早餐之后再出发;某天想拍日出,就早早准备好出发上路,赶在太阳升起之前,找个拍照的好地方,拍下最壮丽的日出。旅行的层次比年轻人更高。
三是徒步旅行。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徒步旅行,因为最美的风景,只有双脚能带你去。去年,我在网上参加了一个徒步驴友小组,四人相约从成都到稻城亚丁。还参加了腾格里沙漠的五湖穿越,背着行囊走在山间,夜晚在山间露营,山里的天空群星闪烁,银月似水;清晨,被第一缕光芒阳光叫醒,看着大自然缓缓摘下神秘的薄雾面纱。补上了徒步旅行这一课,仿佛回到了少年时光 。
四是邮轮旅行。去年“十一”期间,我女儿女婿带着孩子,邀请我们老两口,全家人从上海坐游轮去日本,一起去享受一次高品质的邮轮旅行,邮轮旅行节奏较慢,适合年长者的节奏。在邮轮上通常都设有室内、外泳池及按摩水池、健身房、电影院等设施,还会安排各种精彩的表演活动。在邮轮上,近距离感受大海,看水里游鱼、海上明月,与至亲共享天伦之乐……搭乘邮轮旅行绝对是一次精致享受而又特别的。
其实,人生就是一种身体的行走,生命的体验,人生的感悟。我计划再来一次骑行青海湖,坐着火车去拉萨。趁着能走,能动,面向远方,以各种方式行走,面朝大海,仰望山岳,穿越秦岭,仰卧沙漠,走进森林,感受雪山……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二,禅行

19,一场精彩的对话决定新的旅游路线

5个老男人开着房车旅游,4月28日出发,途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5月16日回到西安,历时19天,行程6000多公里,大大小小游历了20多个景点,我写了15篇游记,计3万字,记录了一路的美好和旅行的感受,关注我们的热心读者也看到了,我代表我们5个老男人向你们表示感谢!
我回到家,除了满满的收获之外,还有一个“累”字可以概括身体和心态的疲惫,晚上换洗了全身的衣服,9:00就困的睁不开眼睛了,倒头一觉醒来,已是第2天的早上9点,才缓过气来。
回来的第3天我们聚在一块总结这次旅行的感受,真可谓是千人千面,千人千态,老姜的生意上积攒了一大堆的事,都要等着他去处理,路上就电话不断,遥控指挥,回来后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一刻也没有消停过。
老何年龄最大,64岁的人了,退休4年来已经适应了出去旅行和信哉悠哉的快活日子,对他来说,旅行就是最好的休息,玩就是对身体能量最好的补充。一个人爱好什么?热爱什么?对了路子,合了脾性,就有兴趣,有心劲,就不会觉得累。老何唯一惦记的是耽误了半个月的钓鱼时间,手痒痒的,急着要约伴去垂钓一番。
相反倒是我们三个相对年轻的老汉有点适应不了,感觉到累和疲惫。广平今年退休,我已提前内退,老张两年后离休。我们三个人习惯于在体制内的岗位上,按时上班下班,在办公室处理公务,在家里养尊处优,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这次出行突然打乱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而且是自己开着房车,千里奔袭,连夜赶路,马不停蹄,走马观花看景,有时错过了正常的吃饭时间,或者错过了正常的休息时间,原有的生物钟被打乱了,生活节奏也就紊乱了,就显得特别的不适应,出现了疲惫。
看来干啥要像啥,退休了,把所有的工作和繁忙的事物撇到一边,心从体制内收了回来,回归到家庭,回归到退休的老年人生活当中。寻找新的舞台,重打梆子另唱戏,培养新的爱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做到老何那样的闲云野鹤式的休闲生活方式,一个人开着车,拉着户外生活用品,在野外垂钓生活一个月,都不成问题。
老何是我们的老大哥,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我们说:“人生要走好三步路,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归宿。人生就像一本书,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记录着成长的一生。从少年、中年到老年,每个阶段,经历不一样的人生,而这三个阶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样各不相同。
我对这个观点大为赞赏,少年读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读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读佛家,风轻云淡。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
人之少年,是学习的过程,领悟儒家的经世之道,立身,成长,学会为人处世,努力工作,安身立命。《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少年时期,是一生最好的年华,要树立远大目标,奋发进取、意志坚定。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就如同《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会安身立命,自强不息,厚积薄发;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难,不懈怠,不颓废,积极进取,攻坚克难。
我们都经历过少年时期,都有过美好的过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读了20多年的书,做学问,做事,做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儿孙现在接过了这个接力棒。
人之中年,中年正是人一生最关键时期,不管是事业、家庭婚姻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基础,经历了求知、求职、职场拼搏、事业有所成就、婚姻家庭归于平淡的过程,一路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意、懊悔或遗憾等等,因为事业无法再上升、生活过于平静没有激情等等而越发觉得生活无味,无形之间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渴望有新鲜血液打破生活的死寂,重新注入新的活力。应当静下心来看看周围的风景,而不是一路狂奔。静下来,学习道家思想,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人到中年,面对生活的是非、得失、成败、祸福,不要过于纠结于心,斤斤计较,一切都是相对的。不要被功名利禄迷惑了本心,迷失了自我。适时停一停,适当歇一歇,回头看一看走过的路,扪心问一句:是我的初心吗?人到中年,如果开始浮躁不安、不能脚踏实地,那么你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和安静。像水一样包容,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像水一样静,沉淀自己,才能看清一切。
现在,我们即将退休,按照若干年前的标准是老年,按照现代社会对年龄的重新划分标准,我们处于中年的末期,一只脚步即将跨入老年的门槛,要告别工作岗位,既意味着告别过去的人和事,要失去很多,舍去很多,如果心态调整不好,会难以自拔,难以适应。看《三国演义》,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兜兜转转一生,再回头想想是是非非、是非成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歌词,明白了得到的终究也会失去,拥有的终究也要放手。人生百年,再怎么争,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因此退休后应当领悟到佛家的空寂之观。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所以,人老了,活在当下,一切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都由它而去,面对世事无常,不如一笑了之。与其念念不忘,患得患失,踌躇满志,不如把心放下,也是时候放下一切了。
宋代一位禅师将人生归纳为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到了老年,心怀善念,慈悲为怀,享受平静生活,颐养天年。多出去走走,看看,转转,逛逛,经历过潮起潮落,看过云展云舒,爱过、痛过、笑过、伤过,见过大风大浪,也走过一马平川,尝尽人生百态,看过爱恨悲喜,不留遗憾,不枉此生。有一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返璞归真。
退休了,有时间了,用句白居易的话说,从前光阴属官家,尔今光阴属自己,自由了,轻松了,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儿孙们也很支持,有60岁到70岁的十年黄金时间,趁着身体还能够行走,工作放弃了你,你也需要暂时放下生活琐事,踏上旅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高山草原,任你驰骋。去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给自己和老伴、老朋友们留下多一些美丽的回忆。
多去旅行,少去旅游,议论到这里,我们决定最近多去佛家寺庙看看,把心态调整好。毕竟,一辈子很短,经历了少年时的努力奋斗,中年时的灵魂修行,老年就该放下,回归本心,远离世间纷扰,告别人生的风吹雨打,以超然物外的洒脱,获得心灵的释然,以乐观旷达的精神,笑对人生。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19,禅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及崇拜,都渴望找到一处让灵魂栖息的地方,为自己的信仰奋斗一生,为至高的崇拜奉献一切。我们的脚步在纵横的阡陌上行走,我们的身体漂漂在红尘世俗,我们的阅历经历了沧海桑田,感情邂逅了又一次又一次,是一出戏,我们从热闹的舞台到寂寥的戏台,主角和配角上下变换,更改着时代赋予的新台词,演着红尘世俗,呐喊着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醉生梦死在虚情假义,阴谋陷阱里,多少奇异、美丽、苍桑、旖旎、漂流、艰辛、放逐、天涯、风花、雪月、救赎、激荡,百味皆尝,悠然百年,回头望,生,不过是一朵花开,死,不过是一片叶落,人活着为了什么?在一次次迷茫和遁迹时,需要一次朝圣之旅。沿着释迦牟尼佛祖开创的智慧之光,二千五百多年了,佛教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与各地域风俗融合,产生了多元的面貌。但佛陀当时的教导是什幺?弟子们如何在佛陀的教导下解脱烦恼,觉悟圣道,永远是每位有心踏上学佛之路的人想一探究竟的。在中国古代弘扬佛法的事业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高僧:法显、鸠摩罗什、真谛、智顗、玄奘、宗喀巴大师、义净、惠能、法藏、一行、鉴真。
在寻求内心解脱的同时,多是采用了苦学、苦行、苦旅、苦修的方式。他们在行走中,不是为了用分别心去观察每一次的不同。他们虽然清晰地觉察到了外界万物的种种不同,但并不去分别。我常常会想,我们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方式跟僧人的云游到底有什么不同。最后终于明白,虽然我们有起点有终点,但我们内心仍然处于一种茫然无所依的状态。当我们用分别心去品味世界的千姿百态时,其实是在流失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他们,虽然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但他们的心却始终安住在那里,不动不摇,更不会去刻意分辨。如鉴真大师在剃度一年多以后,寺里的住持还是让他做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外出化缘。有一天,日已上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鉴真依旧不醒,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就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干什么 ?鉴真懒洋洋地说:“别人一年连一双鞋都穿不坏,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双鞋。”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透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看看吧。” 寺前是一块黄土地,由于刚下了一场雨,路面泥泞不堪。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问:“你是愿意做个天天撞钟的和尚,还是愿意做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鉴真答道:“我当然想做个名僧了。”住持接着说:“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回答:“当然。”住持接着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上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住持没有再说话,迈步走进了泥泞里。走了十几步后,住持停下脚步说:“今天我在这路上走了一趟,能找到我的脚印吗”?鉴真答道:“那当然能了。”住持听后拍拍鉴真的肩膀说:“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不经历风风雨雨、碌碌无为的人,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干又硬的路上,什么足迹也没留下。”鉴真顿时恍然大悟:泥泞留痕。磨难是炼狱,勇敢面对磨难的人必能杀出一条“血路”,到达成功的彼岸。人生智慧“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磨难的泥泞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这些立大志、成大事者,都备受磨难,备尝艰辛而最终为上天所成全,得建丰功伟业。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满身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趟旅行,沿途有无数的坎坷和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眼睛总是被灰色所蒙蔽,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怎能美好?世界的颜色由我们自己决定,智慧之人会擦亮自己的眼睛,当我们的心境修炼得像住持一样风雨无惊时,我们便能领略人生路上的亮丽风景!自助者得天助点石成金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觉悟者,他会藐视困难,而困难在他面前也会奇怪地轰然倒地——这个过程简直有如天神相助:真正的自助者就像黑夜里发光的萤火虫,不仅会照亮自己,而且能赢得别人的欣赏——当人们欣赏一个人时,往往会用帮助的形式表示爱护,好运气因此而降临。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20,探秘佛指舍利









我们一行三人,下午五点,驱车前往法门寺。 三月的季节,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田野绿得发亮,心情开朗,路边的景物快速闪过,十分惬意,出了高速,进入扶风,车速慢了下来,一些当地农民,沐浴着晚霞,步伐轻快,脸上洋溢着希望的微笑,村庄上炊烟缭绕,村头地间,几头黄牛正在悠闲地吃着青草,不长的时间,从暄嚣的红尘转换到宁静的乡村,再进入脱离人间烟火的佛地,三个不同的环境,意味着三种不一样的境界。广平总有着很好的运气,他表示获得好运的秘诀是每天出门,如果遇到晴天就说“啊!这是个多么美好的天气”,如果是阴雨天,则讲“这天气多有情调”。坐车他今想,今天是个幸运的日子。看见任何一个人,都觉得美丽、可爱、慈眉善目,都在对他笑,每一个城市、乡村、地方都有独特之处,赏心悦目。他每天都乐观、积极、充满希望,和谐。
到达时已是晚上七点多。时间过得真快,从车窗向外看去,只能隐约判断出法门寺巍峨起伏的轮廓。几处旅馆灯火的亮光在初夜中朦胧淡黄。是夜,宿在寺院旁边的佛光阁,仿古式的建筑,外观与法门寺融洽,内部装修却是欧式的奢华和舒适,拖着行李走向房间,厚厚的地毯消弭掉了一切声音,静谧安祥,似寺庙一般的禅静,合我怕吵的心意。穿过大厅北面的走廊,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的佛光大道。晚饭后,广平约我们到广场散步,广场修建得极为宽敞,视野尽处就是金光闪闪的合十舍利塔。他年龄比我大的多,速度却是当兵急行军的急速,我几乎小跑才能跟上。就这么快的速度来回一趟,竞需四十分钟。
第二天早晨,去参观法门寺,又走昨晚的佛光大道,早晨阳光灿烂,才发现这条路又宽又长,我抱怨这么长的路,应坐电瓶车,广平说“多好的天,多好的道,多美的佛教故事雕像,多好的人,走走路锻炼身体”,我想也是,早晨游人多而速度慢,约半个小时,走完 长长的佛光大道,到了合十舍利塔。

法门寺舍利塔

广场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随着导游用当地扶凤方言的讲解声,沿着历史的长河的,把我们带回到二千五百年前,沿着时间脉络上了一堂生动的佛教起源和在中国传播发扬广大的心灵鸡汤课程。
在古印度的北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位于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的交汇口处,有一个富裕的国家——迎毗罗国,国王的摩耶夫人看到一个相貌堂堂的大汉,骑着一头白象向她奔来,逐渐变小,猛地从她的右肋处钻入自己的腹中。这个离奇的梦后受孕。星相家来到宫中看了摩耶夫人的相后,对净饭王拱手说道:“恭喜大王陛下,王子非同一般,怀孕十四个月后出生。” 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在向东南西北各支出七步后,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惟我独尊”中的“我”,并不是指个人的小我,而是广大众生的大我,是指大千世界的每一个人。佛陀是在开释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最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切的一切都要以“我”为根本,为主导,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所谓超乎人的神。每个人都应该不受任何影响、任何牵制、任何牵绊的活着并追求更好的生活,既不伤害他人,也不压制自我。想一想,当你摆脱了各种膜拜、物欲、迷惑和假像的束缚,还有什么能够控制你?那不就是惟“我”独尊吗?”星相占卜师再次来到宫中,看到王子后大吃一惊:“从相法上看,如果太子要是出家修行,将来会成为全人类的救星,成为万世不朽的圣者”,并取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是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相传在他十四岁出游时,先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像,这让释迦摩欧尼非常感伤和苦恼。后来他遇到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经过沙门的点化,释迦牟尼萌生了出家的想法。
当时,释迦牟尼已经与同族摩诃那摩长者的女儿耶输陀罗成亲,并生有一子名罗睺罗。一心向佛的释迦牟尼不顾父王反对,妻子的劝阻,毅然选择放弃王子的地位,离开王室出家为僧。便舍弃了宝马和华贵的衣衫,来到苦行林遍访苦炼修行之人。起先,他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吃一餐。当他几乎访遍了利用止语、倒悬、火焚、烧臂、断食等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苦行人后,感到十分失望,这些苦行者没有一个能回答他提出的彻底解脱人生痛苦的问题。六年过去后,释迦牟尼形同枯木,却仍旧没有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他到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然后接受了一个牧女提供的乳糜,使身体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来到伽耶城外的菩提树下,开始静坐沉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时间,终于恍然大悟,洞悉了人生痛苦的根源,觉悟成道。
若如佛陀没有放弃皇室的富足生活,则无法达到成佛的标准。因饥饿疲惫他突昏迷不醒,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美丽少女,头顶一罐新鲜的牛奶,从河边经过。以一种慈悲求世的心情,将牛奶喂进悉达多的嘴里。太子苏醒后,便独自一人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山一棵枝粗叶茂的菩提树,精神为之一振。他要在在菩提树的呵护下结跏趺坐,心中默发大愿:“我悉达多不悟到无上正觉,不离此他开始了新的苦行生涯坐,宁可就地而死……” 这个极具悲壮意味的誓愿已经发出,他便闭目静思,开始了那伟大觉醒的最后一瞬。太子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忘却尘世,抛却自身,身如磐石,心如水静,整个心灵渐渐进入一种不散不乱、无欲无物、纯洁忘我的境界。朝阳升起,沐浴着露珠,太阳快落山了,彩霞笼罩着他的全身,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斑驳明亮的银光柔柔的洒在他一动不动的身上,伽耶山中,菩提树下,圣者的心灵渐渐融入天地宇宙之中,天地阴阳形成了一个法轮常转,圣着的头上折射出彩虹一样美丽的光辉。圣者跌坐到第七天夜里,渐渐领悟出,众生要想解脱这世间生老病死的苦难,唯有修学八正道和四圣谛,才能真正圆融证法,转迷成悟。”众生无一不是置身于汪洋无边的苦海之中,只有修得此道,方能安抵彼岸,免去这无尽无休的生死苦厄……” 他想着,并默默地念着。这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如果世间每一位芸芸众生都能身体力行,圆满实践这八正道四圣谛,就会解脱、觉悟、圆满。只见一颗光天耀目的明星忽地从东方升起,横亘夜空——就在这一刻,他完成了最后的顿悟。他微垂眼帘,看见了宇宙星辰的运转,万代人世的转回,生生灭灭的规律。也就在这一刻,他看到了久远的过去,也看到了久远的未来。他发现了宇宙真理、人生真谛。他决定起坐造法,到三千大世界去传法送经,普度众生——他缓缓站了起来。就在这一刻,他成佛了。一个万世不休的大智大觉大慧大圣者诞生了!他与宇宙一体,与天地合流了! 曙色的长空中,回响起震撼万物、横贯天地的轰鸣: “佛陀,佛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陀,佛陀,天…下…归…佛…”星移斗转,冬去春来,时光在悄悄流逝。释迦牟尼离开迦耶山,布道传法,普度众生,转眼已是四十九年。在这漫长又短暂的四十九年里,佛陀共招收弟子信徒并征得阿罗汉果的就有两千二百五十余人,讲经三百八十余次,度人无数。其中说《华严经》八十九天,说《阿含经》十二年,说《方等经》八年,说《般若经》二十二年,说《法华经》和《涅盘经》八年。这些均为法会的宣讲,至于四圣谛、十善业道、八正道、五蕴因缘、十戒等,几乎是他每天的课程。直到迈入老年,还常常外出说法,度化众生。中国周穆王五十三年,申岁,二十五日平旦(公元前485年古历2月15日黎明3时),据《周书异记》载,这一天的中国大地暴风突起,损舍折木,地动天阴,西方白虹十二道……太史启多曰:“西方圣人灭矣!”此即涅盘之相也。 一代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婆罗树下,成佛在菩提树下,寂灭在婆罗树下。“释迦牟尼涅槃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这些舍粒子结晶体有白的、黑的、红的,一颗颗宛如珍珠,光彩照人,玲珑剔透,后来很多高僧火化也同样出现舍利,被认为是实行“戒定慧”的产物。印度阿育王统过征战统一国家后,奉佛法为国教,并派遣佛教徒,奉释迦牟尼舍粒出国传教。公元前240年仲秋,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一行18人,手捧盛装19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匣,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向东土中国走来。因当时机缘不巧,佛祖显灵,要求就地掩埋圣物,释利房奉命将其全部埋入“圣冢”之下,然后再到咸阳面见国王。 这是佛舍粒第一次使入中国的记载。当一切安置停当之后,天已大亮,释利房等僧众对“圣冢”跪拜一番,尔后向京都咸阳赶去, 当地的乡民清晨出门,忽见野外突起一“圣冢”,并见“圣冢”四周紫烟萦绕,祥云飘荡,百鸟云集,欢鸣不已,惊异之中议论纷纷。有读书识字的乡绅认为是天降祥兆,圣人降临,便传出话来,无论男女老幼,均对“圣冢”严加保护,不得搔扰。自此,“圣冢”在乡民的保护下,安然于天地间。从此,佛陀的圣光将照耀东土九洲大地,一个万世不休的圣者便与古老的周原大地和在这块大地上傲然矗立的法门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转眼已是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这年春的一个深夜,孝明皇帝刘庄正在后宫熟睡。忽然,一个身披金色外衣,头顶日光的神人自天而降,悠悠地飘落到孝明皇帝就寝的大殿之前。那个全身灿灿发光,面容祥和,举止泰然的神人来到大殿的窗下,向里望了一眼,想说些什么,待孝明皇帝穿衣出来迎请时,那神人化作一道耀眼的白光飘逸而去。孝明皇帝给大臣傅毅说了梦境,大臣抬头详细看了一眼孝明帝那惊异的面容,便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说:“西方圣人得道后,号为佛陀。这佛陀能飞行虚空,身有日光,具六神通,陛下所梦金人乃西方佛陀也!应迎奉信持”。孝明帝永平十年秋,蔡愔等迎佛队伍抵达国都洛阳郊外,明帝得知消息后,惊喜异常,亲自出城迎奉,诏令群巨将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僧人安置在洛阳西郊外鸿胪寺,以国礼相待,并请二位高僧住院翻译佛经,与帝说法。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明帝诏令将二位高僧住居的鸿胪寺改为白马寺。佛教界以白马寺为历史界碑,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由于孝明帝对佛法的尊崇和支持,佛陀真理的圣光如灿灿日光普照九州,佛法的魅力如沉寂中一曲交响,炎热中一丝甘凉,振奋滋润着苦难中人民大众的心田。公元148年,也就是历史上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域安息国的高僧安世高,又来到了中国。这时住在白马寺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虽已去世,但佛法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当安世高来到周原腹地的美阳城外时,见天色已晚,便在一个村头找了一间闲置不用的破屋,住下来休息。 夜晚三更时分,正当他在暗夜里瞪着眼睛想心事时,忽见窗外一片红光划过,照得漆黑的破屋如同白昼。他急忙翻身起来,快步走出屋外,只见在破屋北部的不远处,平地射出一道霞光。那霞光五彩缤纷,直冲斗牛。安世高心中大惊,凭着自己多年的修行,坐即判断出这是佛门圣物显现的灵光,他向朝廷汇报,桓帝听后自然异常高兴,立即令静安法师等人跟随安世高到关中挖掘荒冢。安世高等一行朝廷臣僚、僧众来到周原腹地美阳城外,找了几十个当地乡民开始对荒冢进行挖掘,捺住怦怦跳动的心,指挥乡民向下挖,三尺黄土很快又被掘开,盛装19份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宝函露了出来。几百年的泥水浸泡,宝函外部已经锈渍斑斑,安世高剔去渍斑,打开每一个长颈壶中各装一份佛骨舍利,舍利在壶中灿灿发光,耀眼生辉,曜曜夺目。桓帝听取了安世高的建议,拨出官银,命白马寺高僧静安法师随安世高一道筹措分发佛骨舍利及在各地建造佛塔寺院事宜。二人领旨后,很快行动起来。他们决定先在关中周原腹地的“圣冢”之上建造宝塔,并在四周修筑寺庙,在塔下挖掘地宫,以存放佛骨舍利。很快,在周原腹地的荒冢上原比,架起了四层木塔。塔下的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棺椁,棺椁之内的金瓶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最大的舍利——指骨舍利。木塔上方书写着六个大字“真身舍利宝塔”。宝塔建成之后,一座庞大威严的寺庙随之拔地而起。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玉石山门上。高悬苍劲的“阿育王寺”(今法门寺)四个金色大字。从此,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又一伟大的佛教圣地、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寺诞生了紧接着,西晋的会稽塔、东晋的金陵长千塔、石赵晋州的东城塔、姚秦河东的蒲坂塔、瓜州城东的古塔、沙州城东的大乘寺塔、凉州姑藏县塔、洛州故都西塔、甘州删丹县塔、晋州霍山南塔、代州城东古塔、益州福感寺塔、郑州超代寺塔、怀州妙东寺塔、并州汾明寺塔、并州榆杞县塔、魏州临菑县塔等十八座舍利宝塔,先后建成。十八份释迦牟尼佛舍利依次藏于塔中供奉。由于佛塔寺院在中国的普遍修建和佛骨舍利的适时分散,佛法犹如八面来风,四墙开花,很快在民间盛行繁荣起来。法门寺由于供奉的佛骨舍利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它在中国佛教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法门宝塔和法门寺院也随着历史的沉浮、王朝的更换、帝王将相的喜好憎恶经历了它的兴衰荣辱,升降沉浮。法门寺现存的两面汉代铜镜以及地宫中挖掘出的汉代铜币,这些都可作为法门寺建于东汉时期的佐证。至隋代,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即一改周武帝的毁佛政策,开始弘扬佛教。到唐代,唐高祖李渊“取三藏为法宝,为诸法之门”之意,将阿育王寺取名为“法门寺”。此后唐太宗、中宗、代宗、昭宗等多次对寺塔进行修葺,地宫的规模也得到扩大。从来想不到,法门寺竟然这样大,比白马寺大多了。从东汉之后到明代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刀光剑影中,法门宝塔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致命的洗劫,每一次洗劫,都使宝塔和寺院变成一片废墟。 发掘资料证明,木塔定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唐代,毫无疑问,塔形也就延续了唐代的风格。由于木塔底层周围设计了20个回廊柱,呈现正方形殿阁式,因而比砖石造的塔更多了一层奇巧生动的色彩。塔对面的大殿前放置着两个石刻,古拙中不失生动,草草几笔线条便勾勒出逼真的神态。我不禁驻足,凝神细看。石像脚下的资料介绍说,这石像是正统的唐代文物,虽历经千年细节部分多有磨损,但腾跃顾盼之间仍是充斥着一股泱泱大国的气度。明隆庆三年(1569),西安的两次地震除了震坏了香积寺、大小雁塔之外,也波及法门寺真身宝塔,木塔崩毁。宝塔的崩毁也造就了一段奇缘。四川的一位居士听说此事,便立志通过苦行来募得钱财重修宝塔。他不惜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肩筋骨上穿上长长的铁锁链,拖地行乞,到处募缘。所行之处,当地民众每每围观,赞叹者有之,毁骂者也有之,他都不为所动。就这样坚持下来,竟为恢复宝塔募化了不少资财。他为此事所写的诗至今仍嵌镶在法门寺正殿内的墙壁上,字字句句都是他为佛教事业甘愿牺牲的悲壮事迹。抄录如下: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想痴僧债。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记得有次跟一位出家师父聊天,他不无感慨地说,法门寺的辉煌跟这些高僧大德对佛教的献身息息相关。每一次自然或人为毁坏之后的重建,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我们前行所踏的每一步路,都是无数先驱者的血肉所铺就。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雨苦难,总体高度为13层、46米的法门寺宝塔,还是傲然矗立在周原大地了。它像一颗灿烂的明珠,映亮镀化了八百里秦川,它像一盏星夜的灯塔,照亮了苦海引渡者阴霾的心。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谢谢你的夸奖。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公元1981年8月24日上午10时,法门寺释迦牟尼真身宝塔涅盘的时刻就要到了。在这最后一刻许多大德高僧都有了感应,法门寺僧众聚集到大雄宝殿前,口念真经为佛祖祈祷。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印度新德里城外阿育王寺的慧果大法师,缅甸王国仰光大昭寺的贤能法师,都捕捉到了法门寺真身宝塔行将涅盘的神秘信息,他们各率众僧,设坛诵经祈拜,为万世不休的圣者默默祝福。历史忠实地记下了这个时辰。只见一块硕大无比的七彩云头,自西南方向飞卷而来,其声势如千鼓齐鸣,万马奔腾。随着一道蛇状的电光刺向法门寺院落,真身宝塔上空腾起一个光照天地的火球,接着是一声惊世骇俗的爆响。
刹时,矗立了四百余年的十三级八角释迦牟尼真身宝塔如被锋利的钢刀从刹顶劈下,齐刷刷竖崩掉一半。山摇地动中,残砖碎瓦连同几十尊铜质佛像和大批珍贵的宋元版积沙藏经善本四散飞落,股股白烟自塔心向外升腾喷涌,一阵高过一阵。风雨飘摇中的半边宝塔顶部,随着白色烟雾的升腾,又喷射出七彩光环,每隔数秒重复一次。与此同时,几百只鸽子排成圆形的仗阵,在宝塔上空盘旋飞舞,鸣叫不止。在场的每一位僧人,都听到了仙乐从空中飘下,自地气中溢出,整个法门古寺飘荡起花草鲜露的芬芳,仙果醇乳的馨香。众僧如痴如醉……1981年8月24日坍塌后残留的明代半壁残塔 法门寺释迦牟尼真身宝塔的轰然崩塌,憾动了三千大世界的芸芸众生,惊醒了遗落在古周原的千年旧梦。翌日晨,佛祖的故乡——印度阿育王寺主持慧果大法师报请新德里广播电台向世界发布了这个新闻。
在国家和陕西省及地县各级政府、文物部门、佛教协会,高德大僧,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呼吁下,法门寺又开始挖掘和重建工作,地宫文物开启鉴定那天,专家云采,天际间的晚霞愈加火红,自秦岭山背面投向天空那扇面的霞光开始隐去,紧接着,天空飘逸的云朵呈现出蓝灰色的形状,大地开始暗了下来,热乎乎的气浪充溢了整个空间。也就在天空将要全部黑下来时,只听门口有一个乡间青年后生高呼:“快看,多么漂亮的云彩!”众人寻声望去,只见西北方向的天空,突然飘动起数片五色彩云,这云朵将大半个天际映得透明放亮,灿烂辉煌,光彩夺人。

庄严的佛像
公元1987年4月8日(古历),释迎牟尼佛指骨舍利再现,真是太神奇巧合了。法门寺建设好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佛教信徒与各界人士数万人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释迩牟尼佛祖真身舍利瞻礼法会。晚上10时许,众多高僧正对着千年圣骨瞻礼膜拜之时,在第三枚佛指‘灵骨’上空突然出现了这枚骨身的重影,一时,整个法门寺上空祥云升腾,瑞光流溢,霏霏上涌,蔚为壮观。有人迅速按动照相 ,留下了神奇的光辉。1990年三月十九日,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圣一法师率团到法门寺瞻礼舍利虔诚礼拜,又感舍利放光。该寺方丈澄观法师(正)头顶有光,圣一法师(背)、静一法师身体皆成透明,身后地面的砖纹清晰可见。
法门寺的舍利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释迦牟尼佛指骨。合十舍利塔的尖顶直直地伸向天空,竟与哥特式的教堂相类似,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来法门寺之前,我也曾查阅过关于地宫的资料,看过打开地宫之门的纪录片资料和证据。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无疑是古印度供养舍利方式与中国传统墓葬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地宫建制一如唐朝帝王陵寝,其建法则依密教布坛之法修筑而成。其主体建制分作甫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密龛(即密室),即一道四室,设四门。按增益护摩法法界成黄色方坛”要求,甫道,前、中室成长方形,后室及密龛成正方形。入宫地面铺钱成黄金色,主要供物亦作金黄色,显示整个地宫为黄色方坛。在地宫发掘中发现一些文化现像,如踏步及雨道地面铺撒铜钱(财供养)、后室中部香炉盖顶堆积薰香灰(燃香)、八重宝函中有部分盛放液体(香水)、四壁涂抹黑色涂料(黑土涂坛)等,表明地宫封闭前做过盛大的舍利供养法会。真正面对地宫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低矮又狭窄的小门,仅容一个人爬行进入。没有丝绸,没有钱币,没有黄金,没有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只有静默的甬道。设计这么小的门其实是为了保证帝王用最大的恭敬心去礼佛,用最卑微的姿势—跪,去迎接佛骨。地宫是供养佛指舍利的道场和坛场。唐代在地宫封闭前曾做过盛大的法会,不可避免地会留下一些遗迹。自从印度的纯密传入中土(特别是唐代懿、僖两宗皇帝在会昌法难后不久,迅即修复了寺塔和地宫),地宫重建时便按密宗坛城的曼陀罗仪轨来布置。例如在地宫的壁面涂抹的一层黑色涂料,就是修密法时用黑土涂坛之意。地宫除了作为供养佛指舍利的安置地点。地宫的珍宝被移出之后,散落各地,有一部分放置于地宫珍宝馆中。隔着玻璃仔细一个个看去,只能为古人的高超智慧和发达技艺所折服。很难想像在唐代,中国的釉彩、瓷器、缂丝、木工等技术就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如果这些制造技艺能与现代工业相结合,一定会大放异彩。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揭秘,是继地宫珍宝发现之后,中国考古史和世界佛教史上又一次重大发现。所谓唐密,是指唐代开元三大士所传金胎两部大法法系在唐代汉族地区的传承,经僧人一行和惠果等创造性地发展而成,其内涵是唐代的密教。具体来讲,从惠果到智慧轮法师,上承印密一仁启东密台密,这段时期可称为唐密时期。所谓密曼荼罗,译为坛场,意即轮圆俱足,是佛教密宗汇集佛和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场,其负载的文化艺术要比其他佛教宗派丰富得多。
(图: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养曼茶罗世界的发现,其成果等同于1987年4月地宫的
初步发掘,确为中国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至此,可以说这次发现真正走到了法门寺佛教文化的最高殿堂,在这个步步登高的无尽华严世界中,
像征四海水的阔伽瓶,
象征三千大千世界的描金檀香木金银山,象征佛教最高权一些问题;进一步昭示了法门寺佛教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历史位置,明确了长安唐密三大寺的核心地位和相应关系;掀开了中国与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佛教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扩大佛教文化交流的新的一页,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
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 法门珍宝馆
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
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 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为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21, 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
在中国的历史上,包括佛教史上,很少有像唐玄奘这样千古留名,留芳百世的先哲,因他产生了《西游记》的故事原型,一部伟大的奇书,家喻户晓,因他,至高无上的帝王也低下头来修建或改扩建大雁塔和兴教寺,为他祭拜,因他而有塔和寺, 寺庙广场
迄今屹立不倒,香火延续,因他的取经路,揭示了修行的本质和内涵。
《西游记》,中国人家喻户晓。说的是唐玄奘师徒四人,奉旨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是,敦煌壁画和真实的历史记载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使我们惊讶不已。原来唐僧当年是独自一人偷越国界,走出大唐的。西去取经的队伍中有唐僧,有白马,也有行者,只是少了降妖除魔的孙猴子和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实实在在地发生于公元627年。玄奘少年出家,青年时已名冠京城长安佛门各界,才学过人,少年英名。但是,隋末唐初,佛学各派对成佛的依据步骤以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争论不已,他越是熟读佛典越是感到困惑,因为当时国内的佛典不足以解释佛教内部诸多派别的纷争,他听说天竺国那烂陀寺中有一部《瑜伽师地论》是各派经典的根本,决心出国到佛教的发源地取经,以释众惑。玄奘27岁那年正式上表朝廷,申请出国取经。但是,他没习梵语,二是唐朝刚建国,稳定第一,闭关禁行,唐僧只能等待。后来,关中地区遇灾,为解决饥荒问题,朝廷发布敕令,京城中人可外出谋食。玄奘趁机混在灾民队伍中,离开长安去求真谛,从繁华的国都长安一路西行寻机准备偷越国境 ,他的活动引起了边境关防的关注。在河西走廊重镇凉州,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凉州都督接见了玄奘。见面寒暄之后,都督告诉玄奘:“朝廷有旨,为防止西突厥入侵,禁止内地人随意西行”。玄奘辩解道:“西天取经是弘扬佛法,教化百姓,贫僧不知为何不可?”都督语气更加坚决:“朝廷早有禁令,尤其对大师不宜网开一面,如果不听劝阻,只好派人礼送大师回京”。玄奘见多说无益,闷闷不乐回到住宿的寺庙中。寺庙住持与他信仰相同,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潜出凉州城外。在住持两位徒弟的护送和帮助下,玄奘昼歇夜行,出凉州,过张掖,经酒泉,终于来到了敦煌附近的瓜州。玄奘谢过两位护送者,这也就是行者的角色。再往西走越过边关,便是西域。那里已不是唐朝的属地了。此时的瓜州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前线,玄奘滞留了一个多月,没有机会出去。这时,凉州发出的追捕他的通牒已发到瓜州,通牒上有玄奘的画像和犯罪情况介绍。层层关卡盘问和扣留,但玄奘心意己决,再有千难万阻,弘扬佛法国威,至死决心不变。也许真的是佛祖有灵,那些边关官员竟被他感动了,私自放行,并派向导带路,一路护送到玉门关。玉门关附近已无居民,只有唐军驻守的峰火台,玄奘为了防止落入唐边关军人手中,仍然采取昼歇夜行的办法。然而,他的行踪还是被发现,在一次补充饮水时被巡逻军人发现,带到了烽火台。驻守的军官仰慕玄奘已久。当他问明情况后,面有难色地劝阻:“即使你能走出烽火台,前面是荒无人烟的八百里沙漠,再往前是几十个语言不通的小国和万仞雪山,大师孤身一人,恐怕是难以到达天竺国”,玄奘早已以身许佛,边关只好再次放行。临别为玄奘装满干粮,盛满清水,并叮嘱他前面有野马泉,要及时补充饮水才能走出沙漠。玄奘谢过军官,孤身踏入茫茫沙海。可是举目四顾,唯有望不到边际的黄沙,路上间或出现森森白骨,这是先行者的遗,他走进沙漠不久便迷失了方向,祸不单行,情急之中他又失手打翻了盛水的袋子,骄阳似火,将玄奘炙烤得唇焦舌裂。正当他奄奄一息、坐以待毙时,佛祖又一次显灵,他乘座的老马竟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还有一说,佛祖显灵,化为大雁,指导方向,找到水源脱困。走出沙漠,他来到高昌国。高昌国王崇尚佛教,为书一封信,请求关照。有了高昌国王的“优待”,他顺利通过了沿途小国,又历经七天翻越雪山之险,终于到达了天竺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住持是一位百岁高僧,他为这位从万里之外、跋涉而来的大唐僧人的精诚所感动,收其为徒,悉心指点。玄奘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类佛典的精髓,并在各种辩经大会上展露风采,受到佛教各种派别的尊重。大乘佛教尊之为“大乘天神”,小乘佛教尊之为“解脱天神”。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楼主是世界经济学博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从事36年律师工作,喜欢研究法律、文学、经济、哲学等人文科学,己著述18部著作,计400余万字。作品有:1,《法务管理学》2,《企业法务大趋势》3,《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开放与政府管制研究》4,《经济纠纷案例选编》5,《资源企业特殊纠纷案例选编》6,《项目管理法律风险防控》7,《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南》(上下二册); 二是著有小说:8,《沙漠牧羊记》9,《拴柱的意外》10,《煤殇》11,《人殇》12,《火热的勘探岁月》(上下二册)13,《沙河湾》; 三是撰写游记和研究人文学:14,《诗意的生活__旅行》15,《陪你一起看大海》16,《回归自然,追求真善美》17,《珍惜佛法》18,《不忘旧日本,关注新日本》。部分书己付梓出版社
本人游历了很多地方,写300多篇原创游记。
本人在天涯社区发布五种类型的帖子。一是《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连载;二是,五个老男人的房车游糗事;三是,《珍惜佛法》连载;四是,长篇连载小说《煤殇》 作品介绍;五是长篇小说《煤殇》连载第二册。敬请读者关注,提出宝贵意见。
如果有志同道合者,可加私信,约伴旅游,共同探讨法律问题,共同修行。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功成学就,玄奘取经目的已达到,他谢绝了天竺国地方官员和众僧侣的苦苦挽留,决定返回大唐。玄奘法师穿过了帕米尔高原。经过艰难跋涉,他携带回了自印度取得的六百多部佛经、佛像和佛骨舍利。公元645年,前后历经十七年,玄奘抵达长安,当他从穿行过朱雀街赴弘福寺时,沿途几十里全是瞻仰法师风采的百姓,香花铺地,诵经之声交织。唐代佛教跟政治生活的关系密切,玄奘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专注于佛经翻译,贞观十二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玄奘法师就在大慈恩寺主持寺务、翻译经典,因此大慈恩寺也被称为是唯识宗的祖庭。寺内还专门建有供玄奘大师译经的翻经院,并集合了几十余名僧人一起翻译出了唯识宗的大部分经典。。当他译完《瑜伽师地论》后,年迈的唐太宗又一次接见了他,并欣然为《瑜伽师地论》作序:“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这就是敦煌壁画《唐僧取经图》记载的故事。

音乐喷泉广场
西安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高端的大雁塔,是中国有名的古塔,也是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名称的由来有几个佛教故事的传说,其中两个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二是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唐代人习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历代扩建修茸,加上现在新修的雁塔广场,有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廓和旅游商贸等主题组成,还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晚上灯光随着音乐节奏变幻,喷泉主题多样,水柱形态各异,有直冲云霄、天女散化、水雾蔓延、海鸥展翅等,气势磅礴,缥缈万千,游人如织,使大雁塔更加气魄和耀眼。
大雁塔又称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取经回来后,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于唐永徽三年奏请,唐高宗恩准朝廷资助在慈恩寺正门建五层砖塔,它仿照大明宫和佛陀在印度的讲法场所“祗树给孤独园”设计,后女皇武则天时改建为七层青砖塔。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传说是著名画家阎立本亲笔画,底南门洞刻着诸遂良书李世民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石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史称“二圣三绝碑”。塔内的唐风壁画,展现了盛世的辉煌,人物丰腴,笔画细腻,保存完好。我看着弥勒佛的说法图,沉思良久,敞开大肚皮,笑看天下事。不论辱骂诽谤,不论赞赏表扬,更不论吹嘘标榜,一律笑哈哈。没有肚量,没有看破,是不可能做到对什么都“哈哈一笑”的。当今世界,人类创造文明灿烂的社会时,物质更丰富,对人的诱惑更大,层级也更多,舞台也更广阔,人的欲望和苦恼也随时代无限增长,更需要弥勒佛风格,人世间许多事都只需要“一笑了之”。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空云长云消。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胸襟,它需要时日的磨练,需要心灵的领悟,需要生命的升华。古语“相逢一笑泯恩仇”、“冤冤相报何时了”等就是劝慰人们要胸怀大道,要放眼高远,莫争一己之短长,莫论一言之得失。坚守寂寞的意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就的。像大雁塔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与《西游记》故事一样流传千古,树立着大德高僧的丰功伟绩。在古代,大雁塔是最高建筑之一,登高远望,南山在青天白云里,西安四周尽收眼底,这高耸入云的塔,武则天、杜甫、白居易等许多历史名人登过,悠悠岁月,承载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可是现在,高楼林立,现代世俗烟火己将清静拜佛的心灵之所挤到一边去了。过去有“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一说,兵马俑发现后,又变成“不到兵马俑,不算到西安”,可谓世事巨变,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没有一成不变的。包括大雁塔,今塔非古塔,大慈恩寺古迹不多,大多是后来新建,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就看高僧能否越来越多,得道悟禅之人越来越多。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功成学就,玄奘取经目的已达到,他谢绝了天竺国地方官员和众僧侣的苦苦挽留,决定返回大唐。玄奘法师穿过了帕米尔高原。经过艰难跋涉,他携带回了自印度取得的六百多部佛经、佛像和佛骨舍利。公元645年,前后历经十七年,玄奘抵达长安,当他从穿行过朱雀街赴弘福寺时,沿途几十里全是瞻仰法师风采的百姓,香花铺地,诵经之声交织。唐代佛教跟政治生活的关系密切,玄奘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专注于佛经翻译,贞观十二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玄奘法师就在大慈恩寺主持寺务、翻译经典,因此大慈恩寺也被称为是唯识宗的祖庭。寺内还专门建有供玄奘大师译经的翻经院,并集合了几十余名僧人一起翻译出了唯识宗的大部分经典。。当他译完《瑜伽师地论》后,年迈的唐太宗又一次接见了他,并欣然为《瑜伽师地论》作序:“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这就是敦煌壁画《唐僧取经图》记载的故事。

音乐喷泉广场
西安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高端的大雁塔,是中国有名的古塔,也是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名称的由来有几个佛教故事的传说,其中两个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二是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唐代人习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历代扩建修茸,加上现在新修的雁塔广场,有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廓和旅游商贸等主题组成,还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晚上灯光随着音乐节奏变幻,喷泉主题多样,水柱形态各异,有直冲云霄、天女散化、水雾蔓延、海鸥展翅等,气势磅礴,缥缈万千,游人如织,使大雁塔更加气魄和耀眼。
大雁塔又称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取经回来后,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于唐永徽三年奏请,唐高宗恩准朝廷资助在慈恩寺正门建五层砖塔,它仿照大明宫和佛陀在印度的讲法场所“祗树给孤独园”设计,后女皇武则天时改建为七层青砖塔。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传说是著名画家阎立本亲笔画,底南门洞刻着诸遂良书李世民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石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史称“二圣三绝碑”。塔内的唐风壁画,展现了盛世的辉煌,人物丰腴,笔画细腻,保存完好。我看着弥勒佛的说法图,沉思良久,敞开大肚皮,笑看天下事。不论辱骂诽谤,不论赞赏表扬,更不论吹嘘标榜,一律笑哈哈。没有肚量,没有看破,是不可能做到对什么都“哈哈一笑”的。当今世界,人类创造文明灿烂的社会时,物质更丰富,对人的诱惑更大,层级也更多,舞台也更广阔,人的欲望和苦恼也随时代无限增长,更需要弥勒佛风格,人世间许多事都只需要“一笑了之”。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空云长云消。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胸襟,它需要时日的磨练,需要心灵的领悟,需要生命的升华。古语“相逢一笑泯恩仇”、“冤冤相报何时了”等就是劝慰人们要胸怀大道,要放眼高远,莫争一己之短长,莫论一言之得失。坚守寂寞的意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就的。像大雁塔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与《西游记》故事一样流传千古,树立着大德高僧的丰功伟绩。在古代,大雁塔是最高建筑之一,登高远望,南山在青天白云里,西安四周尽收眼底,这高耸入云的塔,武则天、杜甫、白居易等许多历史名人登过,悠悠岁月,承载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可是现在,高楼林立,现代世俗烟火己将清静拜佛的心灵之所挤到一边去了。过去有“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一说,兵马俑发现后,又变成“不到兵马俑,不算到西安”,可谓世事巨变,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没有一成不变的。包括大雁塔,今塔非古塔,大慈恩寺古迹不多,大多是后来新建,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就看高僧能否越来越多,得道悟禅之人越来越多。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22,旅行意义的思考
这几天,有热心的读者看了我的游记,给我回帖子,说旅行的人很多,发帖子的人也很多,但大多是发的照片或者旅途上的行程,对旅行的深度思考和景点的描述不够,称赞我的帖子对景物的描述很细腻,对旅行的意义思考很深刻。对此我对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谈谈我对旅行意义的思考。
人为什么要旅游?网络流行的那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话原文出自电影《罗马假日》反映对于人性中精神需要的探索和方式诸类的。
旅行路上有色狼、骗子、人贩子、酒鬼、盗贼、人心莫测、路途坎坷、颠簸流离……不少旅游景点和城市及旅行社,都会热心地告诉旅行者这些风险,友好地提示一句旅行注意安全,并签订旅行险的相关协议,危险告诫还包括:在城里步行时不能携带任何贵重物品;身上不要带现金,钱财不能外露,背着大包小包和带着值钱家当的观光客是抢劫和小偷下手的目标;街头巷尾任何地方都有遭袭的危险;经济型旅馆和地摊货及大排档,虽然便宜却有欺骗、假货、有传染病的风险,食物或饮料有时会被下麻药,防止上当受骗,不能在大街上看地图或旅游指南,受地头蛇欺骗或拐卖;女性旅行者天黑后不能在路上闲晃,否则有可能被强暴,等等。旅行途中危机四伏,仍然挡不住人们的步伐、身影、眼睛。去闯荡、散心、行走、摄影、美食、交友……旅行道路坎坷曲折,大多是人烟稀少,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原生态不毛之地,有高山深谷、雪山草原、沙漠戈壁、峡谷、险滩、湍流的水,前面是什么?路有多远?坎坷平坦还是曲折?鲜花还是荆棘?充满了未知,好奇?旅行也是个烧钱的过程,有高楼大厦、酒馆饭店、歌厅咖啡馆,衣食住行,昂贵的景点门票,诱人的旅游纪念品、导游指定的购物等,等着烧钱,大把的票子如流水泼出,一次行动挥霍掉一个季度、半年、甚至一年的血汗钱。
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没有或者至少某一点的精神探索对灵魂与躯体沐浴的共鸣,没有思考的身体平移,是行尸走肉;缺少实体的灵魂漂泊,是孤魂野鬼。对精神层面高于物质的人,无疑这种旅游方式是一种肤浅的活动。
旅行是动物界唯有人类才拥有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因此旅行是有意义的,旅行是有目的的,旅行是有思考的,因此没有目的,没有思考,没有精神层面的旅行,是低级动物的一种迁徒和移动。旅行中对历史的认识,对地理的考察,对人文环境的熟悉,对美食的品尝,照相和描写,认识和思考,这些程度越高越深刻,越全面,旅行的意义也越丰富。
多数人把身和心的旅行混淆不清。
我是以这个标准来判断旅行层次的高与低,好与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放逐,古人有流放一说,那是官家对犯有错误的人一种惩罚,而现在的人,在一个单位待的久了,对一种生活方式腻味了,要换个口味,自己来一场放逐,出去溜达溜达,当踏上一趟列车或者飞机,当被上背包或拎起手袋,当穿过铁路两旁的芳草凄凄到城市的高楼林立,当从北方的巍巍宫殿到南方的亭台楼阁,有时踏上旅途就想这样一直走,一直在路上。逃离原有的工作物质生活环境,调节一下喜怒哀乐愁的情绪,品尝一下外地的酸甜苦辣咸,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识的人集体出游,如果仅仅是身体的移动,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照相,回来什么都不知道。短短几天后再回归现实,每次出游回来,就有一个感觉,步履匆匆,身体很累,脑袋空空,花了一大把钱,便滋生很多愤怒和悲凉。旅行仅仅是肉体从一个城市挪移到另一个城市,是旅途中拍下那一张张风景,是餐桌上的一道道特色风味小吃。若仅限于此,那这只是一场附庸风雅,一场空荡荡的宣扬。漫无目的结伴游走,无法领会景与人的共鸣,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对美景的深层次认识和感受……无识无心无思考,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旅行。


第二个层次是散心。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出来旅行,待不再隐忍,寄情山水时,便受教旅游了,有的人纯粹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旅行,有的人是因为单身所以幻想着能在旅途中找到一个理想化的伴侣而旅行,等等。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自己待腻歪了的地方去一个别人的待腻歪的地方。白天,一样的车水马龙。夜晚,一样的灯火辉煌。然却邂逅了另一片心情。有时候是心累了,有时候是人累了,有时候是身心具惫,我们需要一次放风,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借一场旅行,去吃农家菜,去游山,去玩水,去家乡追忆那条踩满我们脚印的小路,去昔日映满我们笑脸的烂漫校园,只是满心欢喜而去往往失落而归,于是我们追悔:当时只道是寻常。于是我们感怀:物是人非。因为在中国,只有两个景点,一个人山,一个人海。
第三个层次是深度文化旅,历史游,人文考察,对人性和世界存在具有高度敏锐的嗅觉和思考力,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的深度游。有人说:真正的旅行是去遇见自己,带灵魂回家,且行且思考,不必匆匆赶路,不必急急炫耀,不必做作附和,同自然交流,与历史共话,与最初的自己同行。旅行,是一场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旅行,是一种皈依,皈依自然。旅行,是一次缅怀,缅怀历史。旅行是心在走,是灵魂在走,与脚下行程无关。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旅行也很累很辛苦,我们有时需要长途奔袭彻夜赶路,有时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待在一个地方,思考,好好沉淀。生命的河流时而奔腾不息,时而静谧舒缓,为完成泅渡,你该如何选择?人与自然,与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时刻在“旅行”,在各自的旅途中追逐着梦想和太阳。一路走来,我们学会相处,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我想,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它的力量所在吧。旅行中,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段风光,都是你千百次的梦里寻觅、冲动、期盼、重逢,旅途在出尘与入尘间游走,梦里梦外的追逐,总有一处明净的风景,需要匆匆赶赴,总有一段似水的韶华,不能淡然辜负,一路逶迤行走,寒冷算什么?饥饿算什么?疲倦算什么?有时候旅行,不就是为了一场不期而遇,为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回忆。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23,兴教寺___人生就是取经路(上)
少陵原畔,登高望远,南山巍峨连绵,气象磅博万千,原上苍松翠柏,绿树掩映,脚下有大片房舍,青砖灰瓦与麦田、榆树、杨柳交相辉映,田园风光浓郁,但闻鸟鸣愀啁,鸡鸣犬吠,牛马耕耘,村民在树阴下赤膊下棋聊天 。寺外风光美好,塔院里更加整洁清新,有两个牡丹园,富贵、艳丽地绽放着娇艳,让人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牡丹园相对的是两丛清秀的竹林,这在西安很是少见,显示着灵秀之地的奇花异卉,寺庙里的菩提、古柏在修行中长的端直奇秀,树冠直入云端,赛过少陵原的杂木大树,有灵秀的影子。
玄奘墓塔,塔呈平面方形,5层楼阁,高23米,塔的正面有券门,龛内置玄奘塑像,塔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刻石,记述玄奘生平。玄奘塔的左右各有两个3层7米的小塔,系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塔大为枊公权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有很高的书法造诣。大殿为寺庙常见的飞檐斗角结构,古朴庄严典雅,玄奘法身金身端庄,法相慈悲庄严。
中国古代,高僧很多,最早立誓传法的法显,不远万里来传经送道的鸠摩罗什,一生于乱世离家到中国译经的真谛,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顗大师,最著名的译经师义净,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惠能,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一行,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鉴真。等等,高手林立,智者涌现,发扬光大。可是,在中国最出名,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唐僧。这不能不说是因为《西游记》这部名著的影响,因唐僧取经而有《西游记》,因《西游记》而成就唐僧的伟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西游记》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伟大的,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意义,近年来,人们从管理思想、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管理绩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很有趣。从佛教传播角度讲,有一本书《人生就是取经路》,研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思想、深意,内含禅机,取经路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取得的真经。 四大名著里,《水浒》讲的是江湖,《三国演义》讲的是韬略和计谋,《红楼梦》繁杂一些,但也比较明确,如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里再加上一句:文化研究者看到的是市井风俗和文化礼仪。那么《西游记》讲的是什么呢?读者以往都是被《西游记》丰富绚烂的情节想象和生动戏谑的人物描写所吸引,因此把《西游记》归纳为神怪小说,那就太轻看《西游记》了。《西游记》在文学性上并不逊色于其他三部,所以人们大都只关注《西游记》的文学性,其人物、语言和情节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并融入我们的日常语言 《西游记》假托唐三藏这样一个人物、西天取经这样一个情节,真正讲的是一个修行人从凡到圣的心路修炼历程,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实现伟大理想、成佛的磨炼历程。通篇细究,讲的都是修行的境界。
《西游记》就是一部把佛法普通到人生里,在最深的红尘里修行,在取经行走路上磨练心性,明心见性,证得菩提。《西游记》与六祖《坛经》一样,是生活化,故事化,人生化,浅俗易懂的经。唐僧师徒取经一路遇到的吃喝拉撒、妖魔鬼怪的种种难题,都是唐僧师徒体会佛法、运用佛法解决问题的案例。看看六祖《坛经》里面慧能是怎么说的:……“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取经的旅途,就是代表唐僧修炼内心佛性的心路历程。是用生活的语言和情节,讲佛教义理的应用。用最普通的语言和故事讲修行的程序和过程,让每个人都听得懂。
《西游记》的一大功绩,是把佛法还给大众,让佛法从寺庙殿堂回归到民间。佛法不是教条经典,不是高深莫测,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人生路上的坚持和执着,人生就是取经路,有佛道、菩萨道、阿俢罗道、神道、人道、魔鬼道、地狱道,看你怎么走?例如:如果你执著外在的东西,或者你在研究佛法,但是你不懂什么是破“相”,如唐僧刚上路时执著相,乱拜佛像,就会遇魔,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才是正念,你走十万八千里,也走不到雷音寺,如果在心外求佛,那你连门都没找对,如果你不能控制住贪心,后果就是八戒那样被锦缎背心束缚,不得动弹;如果像孙悟空那样争强好胜,不能控制自己的名利心和暴力心,就会被压在五行山下一样作茧自缚,寸步难行;悟空放弃对天上玉皇大帝地位的追逐和较量,作个清心的修行行者,一心护法,反而得到了超越天帝的斗战胜佛的果位,说的是“放下就是得到”的道理……
《西游记》最大的启示,是告诉人们,没有任何外在的偶像和形式,去追求和崇拜。唐僧每次去拜偶像,总是被魔王擒住,或是厄运缠身。凡人一个的唐僧崇拜外面的神圣,并没有给他带来安稳,他坚持内心的修炼和进步,开启内心的智慧,如同悟空所说“……只要你见性至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结果唐僧成佛,成就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了神仙、超越了玉帝的等级。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王国的国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拯救自身最终依靠的是自己。在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里,没有什么权威值得崇拜,书中的不少神仙出尽了洋相,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神仙可以思凡下界,想吃唐僧肉成魔,普通人通过正确的修行方式,也能超越神仙而成佛,让生活在底层迷茫的芸芸众生、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佛祖曾经问他的弟子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金刚经》)他是在提示弟子注意观照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弟子们来说,观瞻佛祖真容远比观照内心要容易得多。面对佛像,弟子们想象着自己仿佛也拥有了种种妙相:金色的皮肤,整齐的仪容,目光清静,光照身而行——对外表的执著不仅令普通人烦恼,也同样烦恼着那些想要从欲界红尘中解脱出来的修行者。佛陀入灭后一千两百年,禅门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临济义玄如此教导弟子,不执著和拜外在的偶像,佛陀释迦牟尼也告诉弟子,在他入灭后五百年,佛法的追随者们就会从教法本身转向对形象的痴迷。他说对了,而且他们并没有等那么久。仅仅到了公元前一世纪,犍陀罗和大夏地区的印度希腊王国以及贵霜王朝的统治者就在他们的棺材和钱币上浮雕了释迦牟尼的形象。随后的两个世纪里,秣菟罗地区又涌现出更为精致的石雕佛像。一首十二世纪道川禅师的诗作却在心头萦绕不去:“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妆金。若将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理”。吴承恩是明智和深懂佛理的,他的小说让人们不再崇拜、不再仰视任何人,转而尊重自己,相信自已。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禅师们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错”。禅宗六位祖师——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都遵循了这个佛理。禅的历史地位由这六位高僧所建立, 《坛经》的关键在于一则偈子。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一天交代弟子:谁能作出体悟佛性的偈颂,就把禅宗的衣钵传给他。弘忍的大弟子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名负责舂米的初学弟子看见这首偈子,也回了一首。这名目不识丁的弟子名叫惠能,他的偈子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弘忍从惠能的偈子里看到了真佛性,于是惠能成了禅宗历史上最著名的第六位祖师。佛祖向大慧菩萨解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说: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西游记》表面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的目的,书里写的是为取真经。但是仔细分析,其实并不成立。真经,是依照修行就能够成佛的经。但是唐僧取的三藏经,不仅经过一次落水的意外事故而残破,已经不是完整的经;而且佛祖也讲明三藏经的用途:“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藏经的作用是为了劝人向善,弥补儒家教育的不足,让活人解脱苦恼,让死人超升。这里并没有提到觉藏经可以成就最高的觉悟:成佛。可见唐僧所取的经,并不是最高深、玄妙的真经。使人达不到觉再说取经的目的。依照取经的发起人唐王的要求,是要“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取经的初衷,也无关成佛。还有一点:唐僧师徒根本就没有去看三藏经。因为唐僧刚把经卷送回长安,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西天受封。那么《西游记》最大的悬疑就出现了:西天取经,既然取的不是成就最高觉悟的真经,为什么大讲特讲唐僧取经的过程呢?《西游记》其实写了有文字和无文字两部经:一部是为唐王取的有文字的三藏经,另一部是唐僧师徒为自己取的无文字经,是真经。这部经才是作者真正要讲的经。这是一部什么经呢?我们先要明白“经”的含义是什么。“经”同“径”,顾名思义,就是路途、门径、方法,就是通向佛土的修行方式。就是师徒通往西天的旅程。换言之:西天取经之旅就是经。一路上悟空经常提醒唐僧,西行的旅程虽远,但是只要见性至诚,念念回首,灵山就在眼前,提醒唐僧“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如果能万缘都罢,诸法皆空,取经功到自然成”。“经典”讲的智慧和觉悟,与文字没有关系,六祖《坛经》决疑品里面的一段问答:“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智慧只在人的心里,觉悟只能由心而生。在心里找到了佛性,就是找到了灵山、雷音寺,就是花开见佛。不要向外面的物质世界去寻找,否则就是走到了灵山也是枉然。八戒最终走到了灵山,也没能成佛。如果走到了西天就都能成佛,那么天竺国不是举国都是佛了吗?所以《坛经》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实际上就是自我战胜、修炼、完善心性的旅途,依据这个真经的法门,在途中和自己的自大、贪念、嗔怒、情欲、傲慢、怀疑、痴迷、偏见斗争的过程。唐僧的八十一难,不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吗!悟空一路上的降妖除魔,斩断的都是师徒自己的心魔。因为修行圆满,才能见佛,所谓“花开见佛”。唐僧、悟空觉悟成佛,不是见到佛祖才觉悟成佛,而是觉悟成佛后才能见到佛祖。在师徒到达灵山,由接引佛祖摆渡去见佛祖时,……“他们三人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有诗为证,诗曰: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修行才是真经,修行才能成佛。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禅师们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错”。禅宗六位祖师——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都遵循了这个佛理。禅的历史地位由这六位高僧所建立, 《坛经》的关键在于一则偈子。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一天交代弟子:谁能作出体悟佛性的偈颂,就把禅宗的衣钵传给他。弘忍的大弟子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名负责舂米的初学弟子看见这首偈子,也回了一首。这名目不识丁的弟子名叫惠能,他的偈子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弘忍从惠能的偈子里看到了真佛性,于是惠能成了禅宗历史上最著名的第六位祖师。佛祖向大慧菩萨解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说: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西游记》表面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的目的,书里写的是为取真经。但是仔细分析,其实并不成立。真经,是依照修行就能够成佛的经。但是唐僧取的三藏经,不仅经过一次落水的意外事故而残破,已经不是完整的经;而且佛祖也讲明三藏经的用途:“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藏经的作用是为了劝人向善,弥补儒家教育的不足,让活人解脱苦恼,让死人超升。这里并没有提到觉藏经可以成就最高的觉悟:成佛。可见唐僧所取的经,并不是最高深、玄妙的真经。使人达不到觉再说取经的目的。依照取经的发起人唐王的要求,是要“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取经的初衷,也无关成佛。还有一点:唐僧师徒根本就没有去看三藏经。因为唐僧刚把经卷送回长安,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西天受封。那么《西游记》最大的悬疑就出现了:西天取经,既然取的不是成就最高觉悟的真经,为什么大讲特讲唐僧取经的过程呢?《西游记》其实写了有文字和无文字两部经:一部是为唐王取的有文字的三藏经,另一部是唐僧师徒为自己取的无文字经,是真经。这部经才是作者真正要讲的经。这是一部什么经呢?我们先要明白“经”的含义是什么。“经”同“径”,顾名思义,就是路途、门径、方法,就是通向佛土的修行方式。就是师徒通往西天的旅程。换言之:西天取经之旅就是经。一路上悟空经常提醒唐僧,西行的旅程虽远,但是只要见性至诚,念念回首,灵山就在眼前,提醒唐僧“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如果能万缘都罢,诸法皆空,取经功到自然成”。“经典”讲的智慧和觉悟,与文字没有关系,六祖《坛经》决疑品里面的一段问答:“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智慧只在人的心里,觉悟只能由心而生。在心里找到了佛性,就是找到了灵山、雷音寺,就是花开见佛。不要向外面的物质世界去寻找,否则就是走到了灵山也是枉然。八戒最终走到了灵山,也没能成佛。如果走到了西天就都能成佛,那么天竺国不是举国都是佛了吗?所以《坛经》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实际上就是自我战胜、修炼、完善心性的旅途,依据这个真经的法门,在途中和自己的自大、贪念、嗔怒、情欲、傲慢、怀疑、痴迷、偏见斗争的过程。唐僧的八十一难,不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吗!悟空一路上的降妖除魔,斩断的都是师徒自己的心魔。因为修行圆满,才能见佛,所谓“花开见佛”。唐僧、悟空觉悟成佛,不是见到佛祖才觉悟成佛,而是觉悟成佛后才能见到佛祖。在师徒到达灵山,由接引佛祖摆渡去见佛祖时,……“他们三人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有诗为证,诗曰: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修行才是真经,修行才能成佛。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时间:2020-08-26 09:07:40
《西游记》讲了不同的境界和修为。唐三藏和孙悟空,各自有不同的修行宗旨和追求,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行理想和修行境界。三藏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毫不妥协的仁慈,对于所看到、听到的痛苦的深切关注。见到黄风怪装扮的受伤的道人、红孩儿假扮的被缚的小孩子、僵尸假装的失去女儿的老人、老鼠精化成的遇难的女子,唐僧都无一例外地施予关爱和救援。对于一切生命,包括抢夺他的强盗,毫无分别地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珍惜,体现了唐僧的人文关怀和宽广的慈悲情怀。可以讲,唐僧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认真地践行菩萨道。孙悟空是个老资格的神仙修炼者,他能长生不死,成就了许多奇异的超自然的能力。他能超越时间、空间;上天入地、移山蹈海、呼风唤雨、降龙伏虎。悟空的修行,是对能力的修炼,是对神通的追求。悟空的老师没有教授悟空做人的道理,传授悟空的都是法术。悟空性格逞强好胜,喜欢争斗,做事的方式是用外在的力量,用神通来消灭对手。这些是孙悟空的主要特点,用佛教语言来描述:悟空是典型的阿修罗。悟空的修行法门,我们也可以定义为阿修罗道。悟空的阿修罗道,使他成为声名狼藉的猴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处世观,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制造了无穷的麻烦。
悟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固然可以轻易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强取对手的生命,但他对生命消亡的毫不痛惜,对于逝去生命的鲜活情感的毫无感知,对于生命理解的贫乏,反倒是他个人能力上的一大缺失,也可以叫感同身受地体会棍下生命强烈的恐惧、痛苦的情绪,悟空的棍子还会落下去吗?可能悟空也知道他自己的问题所在,在《西游记》第四十二回里,就描述了悟空的自我反省:悟空请观世音菩萨降伏红孩儿,菩萨用净瓶装满了四海之水,行动前,先对当地的土地、山神等地方官吩咐:“你给我把这周围打扫干净,要三百里内远近地方,不许一个生灵在地。将那窝中小兽、窟内雏虫,都送到巅峰上安生。”详细安排后,才放出净瓶中的水来。孙大圣见了,暗中赞叹:果然是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若是老孙有此法力,将瓶儿往山上一倒,管什么禽兽蛇虫。在《西游记》的最后章节,唐僧师徒到了灵山,登了智慧彼岸,“三藏方才醒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这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西游记》真实的故事是:悟空追随了修菩萨道的唐三藏,走上了正确的修行道路。
《西游记》还讲了修行方法和过程。首先,修行是心的路径而不是身体的到达,唐僧问悟空几时能到西天雷音寺,行者说:“你自小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难;只要你见性至诚,念念回首,即是灵山。”读者不要忘了,孙悟空也是修行人,而且他的修行时间比唐僧还要长,修行的经历比唐僧还要丰富。他讲的话是很有深意的:如果你唐僧只把西天取经作为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旅程,那么就是几千辈子也走不完,如果你能遵守戒律,时时想着寻找自性,就能马上达到佛境。六祖《坛经》里面讲:自性在每个人的内心,“出世揽佛法,如同寻兔角”。悟空这里讲的不就是心路的修炼。其次,心诚则灵,意志坚强。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讲三藏开始西行,离开长安,到达法门寺。众僧议论取经的艰险,有的说山高水远,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缄口不言,但以手指心,点头几度。众僧不解,合掌请问。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三藏已经清楚地说明:未知的旅途,就是和心魔战斗的旅程,就是不怕艰难困苦的精进过程。唐僧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是对唐僧的考验和磨砺。妖魔都是唐僧遇到的心魔。这八十一难里面,经历了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考验,有的则是以恶魔的形象出现,考验唐僧的勇气,磨砺唐僧的内心,用苦行的方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取经路上日夜兼程,讲的就是佛家六度里的“精进”法则,针对的就是退缩、懈怠。唐僧如果不能通过“精进”来修正自身弱点,就不能到达他修行成佛的目标。第三,持戒和定慧。如果破戒,不要说菩萨和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护法神不会去保护他,就连悟空、八戒和沙和尚都会抛弃他:当琵琶洞女妖摄走唐僧,强迫唐僧成亲时,八戒抖擞精神,要去解救唐僧,悟空就喝住八戒,说:“先等我进去打探,如果被她哄了,丧了元阳,真个亏了德行,就大家散伙;若不乱性,禅心未动,却好努力相持,打死妖精,救师西去。”悟空打探回来,向八戒通报唐僧“性正修持不坏”时,八戒才连声夸奖:“好!好!好!还是个真和尚,我们救他去!第四,唐僧的取经之路实际上是内心所走的心路,是心猿、意马所驰骋的路程。假借孙猴子是猿类和小白马影射出来。唐僧守住自性,一心不乱,就是要降伏心猿、意马,除去妄想。所以唐僧要用紧箍咒控制孙悟空,把白龙马骑在身下,用缰绳、鞍辔和鞭子挟制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悟空、八戒和沙和尚,代表着唐僧身上的一些人性的弱点。唐僧管制、教导三个徒弟,代表着唐僧在修炼过程中对自身弱点的克服。其一说孙悟空,他代表着人的性格中的“猴”性,聪明但是躁动,有力量但是自尊心强,嗔恨心重,争强好胜,不能受一点的委屈,其二说猪八戒,则代表着人的各种欲望心,对物质、对美色、对食物、对身体舒适的欲望。猪八戒多次要求散伙回高老庄,表明他对家庭生活的留恋,对现实社会的留恋和执著。其三,说唐僧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因为唐僧出身名门,又是唐王亲自选出的高僧,博览经书,地位显赫。因此唐僧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高傲心、好胜心、轻慢心和一定的功高自傲心态,他也有辉煌的过去:他是状元的儿子,宰相的外孙,又得到了唐王的接见,并加封了“御弟”称号;他自幼出家,遍读经书,被称为神童,一直生活在赞誉中,生活舒适无忧。他要成为佛的弟子,也要面临“放下”的考验,要忘掉自己辉煌的历史,忘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学问,打掉自己强烈的自尊,培养谦卑、虚心的态度。心猿、意马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人的杂念。唐僧是个凡人,也有七情六欲。有了各种欲望,就会有杂乱的念头出现。唐僧要秉心成佛,首要的就是降伏心猿意马,不让纷杂万千、随时变化的情绪和念头干扰自己,在《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里面,唐僧终于到达了西天,面佛取经成功。这章的标题就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讲的就是唐僧最终降伏了心猿意马,修行成功的意思。第五,就要放下物欲,打破悭吝心,要“布施”。布施是佛家六度法则里消除吝啬心的最好方法,但是唐僧是取经的和尚,没有钱布施,他该怎么办呢?唐僧也在布施,他用的是“能力布施”。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怪,造福当地:在小儿国救了一千个小孩子的命,就是救了一千个家庭;凤仙郡求雨,解除了三年的旱灾,等于解救了万千的性命……这样的好事做了一路,但是唐僧从不收一文钱、一缕丝。这就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做布施,以此消除内心对财富的依恋。这样的布施,不在乎有没有钱,每个人都可以做,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唐僧自己其实面临着和孙悟空一样的问题:第六,陂“六贼”。 唐僧刚收了悟空,就遇到了敌人。路边呼哨一声,迎面闪出了六个山贼,各拿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吓得唐僧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六个山贼名字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分别是: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西游记》的作者是在用山贼来代替佛教中的“六贼”。《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第七,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里告诉你的是佛家弟子的一个观照法门:白骨观。白骨观:是出家人为了克服情欲的诱惑,所经常习用的一种修持方法。就是内心时常观想诱惑自己的对象,无论是好看的男生还是女生,他里面也是森森白骨,一个粉骷髅而已,和荒坟里面的尸骨无异。也是一副臭皮囊,装满污浊的排泄物。看到一堆白骨,还会有非分之想吗?《西游记》棒打白骨精:唐僧被白骨精迷惑,悟空打死了白骨精,意味着突破了白骨精的诱惑。以往唐僧受到情欲诱惑,都是双眼紧闭,嘴里念经,一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样子,那是靠戒律来抵抗诱惑。这次唐僧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白骨精变成一堆骷髅,背上刻着“白骨夫人”,眼和心都观照到了,无欲。第八,消除二心。真假孙悟空一路打过来,神不辨,连菩萨也不识,佛4说得很明白:真假孙悟空,就是悟空的“真心”与“二心”。佛祖当时正在讲经,突然离座,对听经的菩萨、罗汉说:“你们都这个假的孙悟空,就是孙悟空的“二心”。悟空保护唐僧,功劳最大,难免就生了骄慢心,心里的“我”膨胀起来。上一次被唐僧赶走,悟空也是对唐僧说,我去就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这一次又说,没有自己唐僧去不了西天。遭到唐僧的驱赶,”悟空内心深处的名利心被唤醒了,觉得自己能力最强,业绩最好,没有唐僧,也能够自己带队,组团上西天取经。没有必要在唐僧这个凡夫的手里受气,出力不讨好, 抢行李、打唐僧的假猴王,其实是悟空生出的二心。假悟空棒打唐僧,是悟空嗔恨唐僧,心里要棒打唐僧出气的想法,真、假悟空的争斗,就是悟空内心的挣扎。唐僧一念紧箍咒,真、假悟空都头痛,菩萨也难辨真伪,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悟空。“谛听”能够分辨,但是不敢讲,就是怕悟空被二心控制,发起威来无人能降。佛祖与万物同一体,与众生同一心,当然能够洞悉悟空的内心。佛祖为悟空说破心魔,让悟空幡然悔悟。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字数:94686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20-05-05 00:57:14

更新时间:2020-08-26 09:07:40

评论数:1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