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台湾风云 >  名相录

名相录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

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卓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

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

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

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历代对郭嘉的评价: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彧别传》: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薛稷: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齐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陈亮: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郝经:危哉!昭烈防不出数子之彀,操之遣拒袁术也,昱嘉昭皆以为不可遣,毒手莫施幸而飏去,料敌制胜卒使昭烈不得中原尺土。呜呼!数子何雠汉之深也。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王夫之: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而士之长于略者,相踵而兴。孟德智有所穷,则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策。

何焯:孟德追惜奉孝,而诸葛亦思孝直帷幄之助,不可或失其人,虽英雄必资群策也。

姚范:袭许年死,故属偶合,即死于刺客,亦非事之可决。嘉此语藉以强镇一时众志,又或兼知卜筮之术耳。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朱乾:故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郭嘉归魏而魏兴,管宁去汉而汉亡。迹其兴废,关乎人才去就如此。

王鸣盛:诸人皆魏之谋主也,运筹决胜,功绩卓然。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最精彩的人,最精彩的古籍语录!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韩非与《韩非子》之扬权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

不论天、还是人,都是有生命的。还是应当这面简单的翻译,把‘命’翻译成客观规律,有点太笼统,和下面的话有点接不上。那么人之大命都有哪些规律呢?韩非子接下来具体说了: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
好吃的吃多了容易得病,美女喜欢的过分容易伤身。这句是用人的生命来解释‘大命’的规律,即不能过分,凡事都有个度,很简单的道理。

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所以说人要摒弃‘过分’的做法,身体才能无害;对于权力也是同理,不要跟随自己的欲望走到极端,应当遵循平素本色的态度,遵循无为的原则。无为和平素是行使权力应遵循的原则,这样才能不过分,对政权有利。用人体比喻政治,很恰当的说理。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那么怎样做到‘权不欲见,素无为’呢?韩非说:国家政治事务都发生在全国四方,但中枢和关键却在中央政权这里,行政中枢嘛,所以圣明的君主都是执掌关键和中枢,抓住要害才能纲举目张,也就是四方来效。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

虚’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无为’,它应当是做到‘无为’的方法,即把自己的内心虚空出来,也就是不带有任何成见,海纳百川,这样四方臣民才能‘彼自以之’。这样君主才能胸藏四海,包容宇宙。你只有做到四海藏于胸中,才能得道。道阴不是君主的道要阴暗、暗藏的意思,而是古代阴阳观念下的一种阐述方式,外界事物为阳,内心把握其规律为阴,如此而已。


左右既立,开门而当。勿变勿易,与二俱行。

左右既立相当于今天组阁完成,一个政权四梁八柱齐全了,这就可以开门营业了。但一旦开门营业(即政权付诸运行),那么上述这些基本原理和原则就不要改变,要与政权组织的运作同时运行下去。

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

不但不要变,而且还要不停顿,持续性的坚持下去,这就叫履行上述的政治基本原理。
履的什么理呢,我们总结一下第一段,基本上是‘去甚去泰’才能做到‘无为’。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春秋那个年代法家道家都强调‘各处其宜’,想是统治者的经验和智慧都发展了,于是人为主观设计的多了,难免存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发生,于是产生了道家无为理论,无为其实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用统治者主观的硬为,有些事情遵循事物自身的运行规律去做,效果才是最好的,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那么怎样无为呢?就像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来捕捉老鼠。用人也是这个道理,用其所能,君主不用去管这些事。


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

就算君主擅长这些事也不要去做,凡事上级都做了,下级就不能发挥作用,其实事无巨细,君主一个人事做不完的,而负责这项工作的下级又不敢发挥自己的能力,那这些事情就会出现做不好的现象,做好了事情就方了,做不好就始终处于圆的状态,不稳定。方圆是春秋时候用来说明事情稳定与否的常用语。

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就是越俎代庖,或者说是隔着锅台上炕,这样国家是不能得到治理的。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


“道无双,故曰一”,此句的意思就是君主使用‘道’的方法,首先在于‘名分、名义’(其实‘名’就是给事物命名,就是概念。名称概念正确了才能准确表述事物,也就是物定,如果概念偏了,就等于事物偏离了它的本样。
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所以说圣明的人把握住‘道’就可以了,不用劳心费神的去给万物命名,要虚静无为,让人们随着社会实践自行给事物命名,让事物自然明确稳定。
不见其采,下故素正。

看不见人为的粉饰或添彩,下面(指社会各阶层)自然而然的能把事情运作的端正,符合事物本来的规律,充满了正能量。


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


据此规则任用(官员),使他们能自行做事;据此规则给予任务,他们将自行推进工作;正确的处理好(职责、任务、关系),使他们都能自动尽职尽责。

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

君主通过‘名’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在不知某种事情的‘名’的情况下,就要回过头来修研该事务的表现形式。达到‘形名参同’了,即透过外形看到了本质,就可以任用启动该项工作了,任用启动的关键在‘用其所生’,也就是抓住能使事物具有生命力并不断发展下去的关键。


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做到‘形’和‘名’真实可信,才能使下面的各级官员献上(为君主服务)的真情。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遵道无为要‘去智与巧’


谨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其要,乃为圣人。

谨慎地营建和处理政事,做事要认真谨慎,这是普遍的真理,没说的,待命于天却不是听天命的意思,这里的天应该解释为自然客观规律,亦即遵循客观规律的意思,并且要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把握住事务的要害,或者说关键,能做到这些才是圣明的人。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这句是承接上句的继续阐述,圣明的人做事不要使用智巧,如果不摒弃智巧的做事方法,国家政令法令和政治就不会稳定规范。

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

智巧这个东西,老百姓用了多会遭来灾祸,君主用之,国家就会危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折腾”,智巧往往弄巧成拙,或者给人曹操的感觉,必然离心离德,凝聚力降低,得不偿失。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

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返回参验事物形态背后的道理,深入观察,交互验证,寻根究底,‘终则有始’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有结局则必然有它的开始,二是前一件事情的终点就是下一件事情的开始,有‘终而复始’之意。

虚以静后,未尝用己。

这就是君主要虚空自己的主观见解,以静制动端坐后台,不能使用自己的智巧的道理。


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凡是君主的祸患,一定是和臣下一样去操作事情的具体末端;君主要坚信‘道’,把握‘道’,不要亲身操作‘道’具体物化的各种事情,把握住‘道’,万民百姓自然追随道而和君主无二心。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道’是个什么东西?


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
今天我们知道‘道’即是客观规律,并且是用眼睛看不见的,要通过分析、归纳才能得出的结论。春秋时代没有今天的这些准确的名词给道做个名词解释,于是就说弘大而无形;‘德’也是这样,今天我们理解了春秋时代的‘德’是人类运用‘道’而形成的规则、方法、工具。韩非这里也只是说‘德’内涵着‘道’而普遍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里的道和德的阐述与道家学说是完全相同的。
至于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宁。

群生就是有生命的万物,这里解释成人类可能更靠谱些,人类对道与德的认识并用来改造自然,是要斟酌使用的。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太对了,其价值对今天的人类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懂得斟酌使用,就会使自己的一腔美好计划不符合实际,什么也实现不了。可是今天的人们仍然会犯这样的错误,有那么多决策失误,有那么多错误,从国际间的关系、国家政策、社会事业团体、企业等等,‘斟酌用之’是个永远的话题。人只有用好了道与德才能使万物皆盛,但道不会随万物宁息衰竭。
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与时生死。
“道”普遍存在与万物和所有事情之中,人要根据考察分析总结才能发现它,并将它命名到事物的名称概念之中。‘与时生死’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说道的存在是永远的,不论万物生死,其中蕴含的道是永远存在的。二是说道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是随时间的演进二起作用的,时过境迁该种道理就不再发挥作用,是为死。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凡事都有特例,或者相互间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参照分析研究这些相异的特点,你会发现,只要情况相同,那么它背后的道理就一定相同。
故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

--凡此六者,道之出也。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道’和‘德’都是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不同于它们的具体物化载体。‘衡’和‘绳’(就是天平和尺子)不同于它们称量出的重量和长短。定音器与影响声音的干湿不相同,君主和他所任用的臣子不相同。
——这六个方面都是道衍化归纳出来的。
道无双,故曰一。
道即是客观规律,真理嘛,自然是唯一的。
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


所以说君主贵在垄断治国之道的掌管,君和臣的管理之道不同,臣下以国家赋予的名分(即职责)求得或者求索职责范围内的管理职能。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君主掌握国家的名分(即组织职责分工、法律规定的确立)权力,臣属依据君主操控的名来具体执行,具体执行形式与之国方略项一致,就达到了上下协同的良性状态。
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
这里的听之道,明显是君主的听察之道,听他说什么,就反问他什么,或者反过来作为他们应该做出的实效,或者针对他说出的问题深入了解。
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

这应该成为一句名言,审核研判他说的事情的属性,以此来确定事情的性质,该由那个部门去做,这就是定位;明辨事情的属性类别。这句话是说事物的概念和分类是个基础,是做好该事物的首要基础。
听言之道,溶若甚醉。
脣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脣乎,愈惛々乎。
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
这里的听之道感觉是听的具体方法,‘溶若甚醉’感觉就是听的时候要喜怒不形于色。我(君主)先不开口,装糊涂先不表态。让他(臣属)自己分析陈述,这样我才能了解事情的是非,就象车轮的一样由他自行构建,我不参与构建。
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叁伍比物,事之形也。

这是对上面具体方法的理论总结,君主要虚静无为才能得道之情,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对比对照,才能正确认识到事情的表现。
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
加入参照物才能比对出问题,集合道一起才能综合总结出道理。
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
事物的根本规律不发生变化,或者说把握住事物的根本不动摇,那么任你事物怎么变化都不会失去控制。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动之溶之,无为而攻之。


令事物动起来,沿顺起运动的规律而进行治理。

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
如果在治理的过程中参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则会使事情变得复杂,涉及到的人也必然因君主的喜恶产生各种背离事情规律的人为行为,或者生出很多事端,或者产生怨恨。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所以,治理工作要去掉个人的喜恶,不带有任何成见的站在事物本来规律上来。
上不与共之,民乃宠之;上不与义之,使独为之。

此句可以理解为怎样做才是‘虚心以为舍’,也是君臣不同道的具体操作。该臣下做的事情君主不要参与之意,这样臣下才能重视并以此为荣,锻炼独立做事的能力。
上固闭内扃,从室视庭,咫尺已具,皆之其处。
君上的这个做法只适合作为一种方法,不适合作为一种为君之道,如果从“道阴见阳”来理解则有道理,如果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则未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
善恶必及,孰敢不信?规矩既设,三隅乃列。
赏罚要根据人的行为,自成有具体责任的意思,如果是他成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赏罚必须要做到做实惩恶扬善,如此才能‘无规矩不成方圆’。
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
若天若地,是谓累解;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象天地,是谓圣人。
主上治理缺乏神明,下面就会有机可乘,并且演变成成例,所以,主上对待下属和臣民就要象天地那样,恩养万物而无倾向之政,无亲疏之别。如此则是圣人。
欲治其内,置而勿亲;欲治其外,宫置一人;
不使自恣,安得移并?大臣之门,唯恐多人。凡治之极,下不能得。

效法天地具体如何做呢?这句就是之一:不亲近近臣,不多设外官,并做好制衡和监督,大臣的门下最忌讳形成党羽众多。治理的最佳境界就是下属不能获得越权擅权的资本。
周合刑名,民乃守职;去此更求,是谓大惑。猾民愈众,奸邪满侧。
说完组织职责设计,这句说的是法律规矩:用法治才能使官员民众守职,否则狡猾刁钻之风盛行,奸邪的人就充满的君主的身边。
故曰: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
所以说,作为君王,不要把下属富庶到自己反要向其借贷的地步,不要把下属尊贵到威逼自己地位的地步,不要偏听一人之言而到了失去国家的地步。
腓大于股,难以趣走。主失其神,虎随其后。

小腿大于大腿就难以小跑起来,君主‘失其神’就如同大腿小于小腿了,臣下就会变成老虎。
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主不蚤止,狗益无已。
君主部查知实情,老虎就会形成狐朋狗友一样的党羽,如果部早制止,朋比成奸就不会停止。
虎成其群,以弑其母。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
虎一样的奸臣养成其势力,就会弑杀君主,作为君主而没有真正的大臣,国之少有啊。
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


君主施行法治,大虎就会因震慑而收敛,
法制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
法制如果建立了威信,虎就会转化为人,回归人性的本来面目。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治国的关键是防止控制臣属聚集成小团体。
欲为其地,必适其赐;不适其赐,乱人求益。

封赏臣下属地要适当,如果不适当,规矩乱了,人也乱了。
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
此句是具体阐述上句的后果的,但严密性不够,这样翻译就严密些:那些奸佞之徒要求封赏君主就给他,相当于借给仇人斧子一样,一但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用君主赏赐的斧头来讨伐君主。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这是一句看似平常普通,却是需要刚当上领导的人切记的。要深刻领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领导和下属每天会有很多冲突,看来黄帝时代还没有通过规矩和法治将规则固化下来,每天处理的实务被冲突大量占据


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这句道出了上下日百战的主因:下属藏匿自己的私情隐情,而试探领导的反映(再做定夺),领导操持法制度量,用来控制下属。基本上就是一对矛盾的描述。


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之具,臣之宝也。

这句意思明显,从略
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

臣下之所以不弑杀君主,是因为他党羽势力不具备,所以说,君主失去了扶寸这样的度量尺寸掌控,下面就会出现寻常这样大的度量尺寸。下面会得寸进尺之意。

有国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贵其家。
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


如果按今天的视角看这句话,颇有点片面性。但看这句话的本质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即凡事要把握好度,注意物极必反。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
防备危险,怕出乱子,赶紧设立太子,祸患就无从发生。
内索出圉,必身自执其度量。

逮捕或释放犯人,君主必须亲自掌握法度。
厚者亏之,薄者靡之。
亏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
简令谨诛,必尽其罚。
亏之是防止臣下力量集聚过大,靡之是防止生活物资不足而投靠或相互团结形成势力党羽,所以要‘厚者亏之,薄者靡之’。其实学问都在下面的话中,‘亏之若月,靡之若热’就是慢慢来,温水煮青蛙。‘简令谨诛,必尽其罚’同样是最古老最基础的学问和经验,法令一定不要多,要简约,简令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不会产生法令本身的冲突和矛盾,当前国家的简政放权,意义也在于此,处罚要谨慎,但一但决定处罚就必须尽其罚。这也是深刻的治国理政的道理。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其斗颜(?左加口字旁)颜,豺狼在牢,其羊不繁。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说了这么多,其实翻译过来就是君权、父权、夫权,不做过多解释。下面的话也不做解读了,对当今来说,意义不大,道理上行不通,技术上又没什么含量,直接跟在下面大家随眼看看就行了。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技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
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
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公子既众,宗室忧唫。
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
木数披,党与乃离。
掘其根本,木乃不神。
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探其怀,夺之威。

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总之,此篇虽为法家思想,却尽显势派之要,君主的权势如何维护保持,如何消除君主权势的竞争者,如何消除大臣门的羽翼和势力,主题如此,感觉此篇的道理似乎不是不能用,但总感觉是把双刃剑,唐末的统治者多有这样的智术,却往往适得其反。偌大的宋朝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冒充那样的国家,是在令后人惋惜。所以个人感觉这个问题不在势上,也不在术上,拿在哪里,对在道,但我说的这个道不是此篇中韩飞说的君王之道。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0-05-11 16:04:22
《红楼梦》中贾雨村说的一段很精彩的语录!!!!


圣人应运而生,奸人应劫而生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柞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整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急,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于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稽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楼主:楚天鸿烈

字数:32112

帖子分类:台湾风云

发表时间:2018-10-16 05:59:41

更新时间:2020-05-11 16:04:22

评论数:5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