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原创】拼接成册的“夏商周年表”——从“武王伐纣”事件谈起

【原创】拼接成册的“夏商周年表”——从“武王伐纣”事件谈起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岁"字的形声字读音已经证明了 hui 这个读音的强势存在。这些形声字反推声部,我们不难推出,这些形声字的声部"岁"应该读作 hui。不同地区的"岁"字发音不同,但发明这些形声字的地区读音当中,"岁"字显然发音 hui,要不然,他们也不可能造出一堆发音 hui 的形声字来。所以,当年某个地区的"岁"字方言就读作 hui。至于"岁"字本字发音 sui,应该是别的地区的方言或者是后来改变的,都有可能。

说到这个读音,这里有个更为现成的案例,就是"檅"字,它竟然跟另外一个字:"槥"字相通,而"槥"字还有一个异体字:"櫘"。这三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木。既然都有同一个偏旁,那么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等式计算,两边都去掉"木"旁,就得到如下推理:

檅=槥=櫘
嵗=彗=慧

从这个结果来看,"嵗"跟"彗"是等价的。上面三个形声字都是读作 hui,而下面声部字,自然也都这个读音。另外,这几个字还跟"惠"字有关呢?因为"惠"字的词条中还有这么一条:

惠:古同"慧",聪明。

"惠"字的发音就比较平均地有两种读音:

Sui:穗、鏸、繐

Hui:惠、蕙、璤、僡、橞、潓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从"惠"字的两个不同读音来看,声部 H 和 S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岁"字从 hui 转换到 sui 的发音。有鉴于与"岁"相关的形声字全部发音 hui,而发音 sui的只有本字一个字。所以本人推定,"岁"字最初发音应该是 hui,而 sui 这个读音则是后起的。

在经过如此漫长的一段推理论证之后,本人得出这个结论:

在记录早期文明文本当中,岁星=彗星。

所以,"岁星"这个名词最初是用来专指彗星,上面列举的典籍中记载"武王伐纣"中的"岁星"就是指"彗星",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木星。至于"岁星"这个名词何时成为木星的专有名词,则不得而知了。

令人尴尬的是,所有研究"武王伐纣"的文章都是建立在将"岁星"看成木星的基础上来的。如此一来,无数人研究得到的多达44种结论的"武王伐纣"就全军覆灭,没有一个正确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当然,也有人认为存在着这种可能:那就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彗星,但史官记录的"岁星"依然还是木星。所以,这是没错的。

我只能说,这是不可能的。

我先来说一个段子:

布什曾说:"我们准备枪杀4千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NN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千万伊拉克人。"

--这就是公众,他们只关心奇怪的个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个段子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往往会注意奇怪或者独特的现象,或者特别夺人眼球的现象。对比木星和彗星,木星是一颗很平常的星,如果天空稍微亮一点,都看不到了。而彗星不但在形状上看起来奇怪,同时,形体也远比木星大得多,可视度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晴空万里无云的情况,你能看到木星,这还是很正常的。但试问一下各位,假设让你们记录当时的天象,当天空出现了彗星的话,你会去注意彗星还是置彗星不理却去观察木星?同时,如果彗星撞击地球,发生超级天文灾难,出现了"十日乱其上,风雨击于中"、"风雨暴至"等天空被云气大面积遮住的气候现象,我就奇怪,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看到那颗不再起眼的木星?

实际上,上面这里说的还只是相对比较而言。而实际实际情况是,白天根本看不到木星。一般情况下,我们人类的眼睛在大白天是看不到木星的。只有在极端条件下,视力特别好的人可以看到。比如太阳未升起或刚刚升起的时候还可以看得到。但当太阳光亮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木星则不可见了。而根据记载的文献描述,武王伐纣的时间还是很长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一直都看见木星。即便假设刚开始行军是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但经过一段行军时间之后,太阳已经升起来,这个时候应该看不到木星了,而文献依然还记载了"岁星",由此推定,这颗记载的"岁星"绝不可能是木星,只能是彗星。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实际上,就记载的文本来看,"岁星"也只可能是彗星,而不是木星。我们来看文献的原文:

《淮南子o兵略训》:昔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

《荀子o儒效》: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

这两条记载大同小异,说的是同一件事。其中最重要的是这句"东面而迎岁"。大家仔细看这句话。这句话当中是包含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就是"迎"。迎是什么意思?就是迎接,或者面向着,正对着。这两个解释其实只是一个意思,就是表示迎接对面而来的某个对象,这个对象是有一个向"我"靠近的动作。这个"迎"字说明"岁星"是动态的,它想着武王的方向飞行的动作。从短时间的观测来看,木星挂在天上是静态的,它不会向谁飞去,既然它不动,那么,"迎接"的说法也就不存在了。相比之下,彗星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如果你在它的运动轨迹前方,那么自然也就有"迎接"的感觉了。所以,仅从文献原文本身就可以判断出记录的"岁星"是彗星,而不是木星。

通过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献上记载"武王伐纣"时遇到的"岁星"就是指彗星。文献上这个"岁"字的发音是 hui,其记载者使用的是当地当时对这个字的读音。而到了后来,有些文献将不同地方记载的"武王伐纣"资料进行综合,有的文献写作"岁",有的文献写作"彗"。而收录资料的则不管那么多,统统收集起来放在一块。这样就出现了"岁、彗"同框的现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字,实际上写的却是同一对象。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另外,写到遇上彗星时的情况,《淮南子》中说"东面而迎岁",意思很明显,军队从西向东行军。所以,向东而正好碰上彗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彗星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而后面的另一句"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彗星像个扫把,所以,我们又把彗星叫做"扫把星"。扫把的柄是手拿扫把的地方,对应彗星的彗头。彗头正对着自西向东行军的殷人,那彗星自然也就是自东向西飞行了。从这里,也可以证明彗星是自东向西飞行。当撞上地球,其结果跟前面的研究也是一致的了。

前面说"商汤伐桀"的记载中出现了"彗星撞地球"的现场描写,那么,"武王伐纣"的记载中,有没有出现"彗星撞地球"的现场描写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只不过,因为角度不同,在"武王伐纣"的描写当中,是"商汤伐桀"记录中没有记载到的场景:

《国语·周语下》: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

《荀子·儒效》: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坠。霍叔惧曰:出三日,而五日灾至,无乃不可乎。

《吕氏春秋·贵因》: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淮南子·兵略训》:昔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惟太公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博物志·卷八》:武王伐殷,舍于几,逢大风焉。

《说苑·权谋》:武王伐纣,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至于有戎之隧,大风折旆。散宜生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风霁,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啬。散宜生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非也,天洒饼也。"卜而龟熸,散宜生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不利以祷祠,利以击众,是熸之已。"故武王顺天地,犯三妖,而禽纣于牧野,其所独见者精也。

《韩诗外传》:武王伐纣,至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

王逸《楚词》注引《六韬》:武王东伐至于河上,雨甚雷疾。周公旦进曰,天不佑周矣,故天降吾灾,请还师。太公曰不可。

《帝王世纪》:武王四年,起师而东,遂率戎者至鲔水。雨甚,军卒皆谏。王曰:吾雨而行,所以救胶鬲之死也,遂行。甲子至于牧野。

《旧唐书·礼乐志》引太公《六韬》: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

《吕氏春秋·慎大览》: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雪),此吾国之妖也。"

PS:说明一下,最后这条中的"血"应该是"雪"的误写。根据上面一条的"雪深丈余"纠正过来。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里引用了若干条史料,这些史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武王伐纣的途中,出现了大风大雨,还有雷声,有的注明时间为三天三夜,导致军队不能前行,最后还是武王听从太公望的劝说,强行前进。那么,这大风大雨是怎么来的?只是平常的雷雨天气吗?

如果只是平常的雷雨天气,倒也罢了。这次的雷雨天气很不寻常:

首先是风力大,狂风将兵营的栅栏都吹断了--楯折为三。

同时还伴有暴雨,三天三夜的暴雨连下不止--天雨三日不休。

因为三天三夜的暴雨,导致大水泛滥--至汜而泛。

同时,伴随的还有山崩--至共头而山坠。

有的记载还有下雪--雪深丈余、天雨血(雪)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而武王伐纣的记录当中,主要是记录武王行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天灾现象。而这些记录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弥补了前面所没有记载的缺陷。在武王行军图中,先是遇到大风,然后暴雨,还有暴雨过后的洪水。还有当中夹杂着的山崩现象,另外还有丈余深的大雪。这些都是彗星撞地球之后出现的正常现象,而且也只有彗星撞地球才会出现的现象。当然,天上出现十日、彗星等现象也是同样少不了的。当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看的话,那么,一场旷世天灾--彗星撞地球就相当具体了。

退一万步说,其他现象还可以用其他天灾搪塞的话,那么"雪深丈余"就只有彗星撞地球引发低温现象才能办到。首先,这雪的深度之大,绝不是冬天下雪可以相比的。正常情况下,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下雪没有这么深。曾经跟人讨论,有人说当时正是二月,下雪很正常。二月下雪是很正常,但分析问题不能割裂,应该综合起来全面分析问题。文献有这么多天灾的描写,你撇开这些文献的其他描写单独说二月是下雪的季节,像这样割裂资料信息,你说这合适吗?你说二月是下雪的好天气,那么你如何安排其他天象描写?所以,综合资料来看,这下雪的景象也只有可能是彗星撞地球才有的独特现象,别的天文灾难是不存在的。

通过这些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场景。然后,就可以对当时发生的情况进行一个模拟。通过模拟,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彗星撞地球那种壮观的画面。下面来截取我在《听伟哥讲山海经》中一段模拟"彗星撞地球"时的场景给大家看看: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是一场超级无敌的核爆发:无数的陨石和冰块砸下来,刹时间,温度上升到几万度也许几十万度,大地升腾起无数的蘑菇云。而且,这朵蘑菇云刚刚升起,上面又无数陨石、冰块穿透而过,再次砸在大地上。陨石跟地面、陨石跟陨石、陨石跟冰块、冰块跟地面、冰块跟冰块之间的撞击使得冰块在巨大的热量喷发当中来不及液化,甚至来不及汽化,直接变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的水分子,在巨大的热能催发下,这些水分子以极快的速度向上,向四周迅速奔逃。而陨石和地面的泥土、岩石也被其本身的相互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熔化,变成一锅黏糊糊的岩浆。

撞击、撞击、轰炸、轰炸……毫无疑问,这次核爆发的规模也许不是空前,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是"绝后"的。即便是将现在地球上所有的核武器聚集起来爆炸,也比不上这次灾难的万分之一。在这种超级巨无霸的轰炸下,有机物直接还原成原子,液体变成气体,固体变成岩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高温下翻腾……翻腾……翻腾……

跟纯粹的陨石撞击不同的是,这是彗星撞地球。如果仅仅只是陨石群撞击的话,那么,这些岩浆在撞击停止后,最终会逐渐冷却,形成一片巨大的岩石群。但这次不同的是,彗星不但携带有大量的陨石,同时还携带有大量的冰块。因为有冰块,所以会出现纯粹陨石群撞击之后不同的效果。当冰块和陨石、地面撞击后,便立马汽化成水蒸汽在上空形成厚厚的云层包围了整个地球。然后最上面的云因为过于厚重而液化成雨降下来。但这些雨落到地面或者还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又因为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而迅速汽化升腾到空中,升腾到空中的水蒸汽然后又变成雨水降下来,就这样大雨重复循环地下。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最开始,那些大雨一碰到岩浆就直接汽化升腾而去,然而,再厉害的岩浆也架不住倾盆大雨的群殴,于是,海量的大雨让这些岩浆在很短的时间内冷却下来,不再如先前一样暴烈。但问题是,岩浆这种无机物跟金属的属性不同,其化学结构缺乏稳定性。当这种不稳定结构的无机物在短时间自身温度如果发生巨大的温差变化时,因自身无法承受热胀冷缩产生的伸缩力,那么他就会呈现自暴自弃的特性,从暴烈转向爆裂……像受到巨大撞击之后的防弹玻璃一样,那些刚凝成固体的岩浆在热胀冷缩的压力下,就发生了裂变。于是,一整块岩石瞬间裂变成一片片细碎的石头,也就是后来我们称为的沙子。于是,因裂变而碎裂的沙子不断地因岩石裂变而产生,它们疯狂地跳跃着,飞舞着,就像一锅炒豆子。伴随着炒豆子的是漫无边际的,密集的,巨大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鞭炮声,大雨声,雷电声……响彻了整个地球。

鞭炮声过后……刚才那些"噼噼啪啪"的地方就出现了漫无边际的沙漠……

直到这场"彗星撞地球"撞击所造成的热量被大雨不停地带走,带走,最后全部升腾到地球之外去后,这场大雨终于停止了……

--《听伟哥讲山海经》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段描写当然不是现场记录,只不过是我模拟彗星撞地球时的场景摹写出来而已。是不是符合现场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彗星撞击地球之后,首先因为陨石、冰块向地面的撞击,会对四周的空气造成一个挤压而形成向外的风暴。因为彗星的体积超大,携带的陨石和冰块超多。同时,撞击的速度又超快,于是,形成的风暴会异常的强大,所以武王的军队遭遇了不一般的大风暴。彗星携带的冰块会因为陨石撞击的高温而蒸发变成汽水升上天空,然后又在天上会形成雨降落下来。同样的情况,彗星携带的冰块超量的多,蒸发的汽水自然也超量的多,变成的降雨自然也超量的多,于是,暴雨下了三天三夜甚至更长时间。这也是武王遭遇的状况。彗星的主体就是冰块,一颗一颗彗星携带的冰块是难以统计的,而超量的冰块会使得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因为超量的水,再加上低温,所以产生一丈多深的降雪也并不奇怪。这些记载,如果仅仅只是出现其中一两种现象,倒也是很平常普通的现象。但若将所有记载的现象综合起来对比,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同时出现就不是那么简单普通了。

结合上述种种记载,撇开前面的种种相同或相近的记载,仅就最后的章节,我们可以分别判断,"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都遭遇了超级天文灾难事件--彗星撞地球。

那么,是否可以说,两个朝代的灭亡都遇上了这种概率极低的天文灾难呢?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为什么不可能?因为若这是事实,必须得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在几百年的时间内。
2、正巧赶上两个朝代灭亡。
3、前后两个相临的朝代,中间没有夹杂其他朝代。
4、同时都出现了彗星
5、两颗彗星都撞击在地球。

"彗星撞地球"本身已经是极低概率事件了,至少在最近有史可载的两千多年时间内,我们先人观测到的彗星就有不少次,但这两千多年中,却没有出现一次彗星撞地球的天灾。由此可见,彗星撞地球的概率有多低。因为彗星产生的数量本身就不会很多,而且奇怪的运行轨道和超长的运行时间就决定了彗星出现的次数不会很多。人类的文明史本来就不长,而前后相隔几百年,恰恰遇上两个朝代灭亡的时候,都遇上彗星的机会可以说是不存在了。至于这两次彗星的出现都正好一头撞在地球上,这种概率最大可能性为--〇!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所以,从"彗星撞地球"的概率来推断,"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只可能是同一历史事件,他们只不过是流传在不同族群或者不同地区的各自版本而已。既然是同一历史,那么两个记载中相关位置上的人物就自然是指同一人。简而言之就是:

商汤=周武王
夏桀=商纣王
商汤伐桀=武王伐纣

夏朝=商朝

一直以来,学界对这次"彗星撞地球"的重视度不够,这些都反应在对史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其重视不够导致对史料的解读过于粗率。因为这种粗率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历史没有得到认真的挖掘,没有认真的挖掘,也就无法得到接近真实的还原。所以,我们华夏的文明史一直处在各种纷扰争端之上,甚至被污蔑、被攻击、被诋毁、被贬低……唯独得不到尊重。

其实很多时候,研究历史只是观察古人的生活罢了。我们只需要对于文献中的记载综合、联系起来对比分析,也就慢慢可以接近真相,这其实是可以办得到的。本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终于发现其中的秘密,希望对廓清华夏上古历史起到了一个好的作用,与诸君共勉,追溯先人的历史,正本清源,光我华夏荣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六、对夏(商)的地理位置考证

1、商汤时期的旱灾

记载可以散乱,人名可以变换,但系统永远是不会改变的。只要是真实的记载,历史总是配套而来,不会违背客观世界运行规律。因为彗星撞地球,导致沙漠化的北方气候大变而严重影响了南方:

《竹书纪年·商纪·殷商成汤》:

十九年,大旱。
二十年,大旱。
二十一年,大旱。
二十二年,大旱。
二十三年,大旱。
二十四年,大旱。

为什么会有如此长时间的持续性大旱?因为北方刚刚经历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天文灾难,原来满是茂密森林的北方因为彗星的撞击被一片炎热的沙漠、戈壁替代,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全是荒凉的旷野,没有半点生机。在太阳的照射下,因为没有植被,所以温度急剧上升,因为没有树木,所以也存留不住水气。在撞击之前,这里原本是一片湿润寒冷的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每年从北方来的冷空气南下,将北亚带着水气的空气向南方输送。这样的气候情况一直这样进行着几万年乃至上百万,上千万年。平衡而稳定地维持着这个生态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而彗星撞击地球之后,造成了地貌的大幅度改变,地貌的改变导致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大变。原本湿润寒冷的气候被炎热干燥的气候所代替,而从此,南方得不到每年从北方输送过来的水汽和养分,得到的只是吹过来炎热的风。急剧的气候变化让原本习惯了之前那种气候的南方的生态圈在短时间之内猝不及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干旱。因为干旱,所以影响了庄稼的种植、收成。而且这种干旱持续的好多年,直到当时的人发明了水里灌溉之后,才消除了干旱所带给种植业的不利影响。

真实的历史总是环环相扣,因为商汤伐桀的时候遇上了彗星撞地球,所以,因为彗星撞地球造成的沙漠改变了北方的地貌。而因为改变了北方的地貌同时也改变了北方的气候。而因为北方气候的改变又影响了南方的气候。每一个细节都是因为其真实存在而天生合理,因为合理而经得起推敲、分析。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2、周武王,周文王跟周朝关系

既然上面说"夏朝=商朝"的结论,那么下面会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既然"武王伐纣"就是"商汤伐桀",那么周武王的原型就是商汤,是上古时代的君主,而非周朝的开国君主。不单是周武王为移植过来的,周文王也同样是。周文王的事迹也是商汤的事迹改头换面而来的,试看资料如下:

《竹书纪年·帝辛》

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
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

《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的记载,不但《竹书纪年》和《史记》有记载,其他相关的书籍也同样有记载。但回头再看商汤的话,其事迹竟然也一模一样:

《竹书纪年·帝癸》:

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

《史记·夏本纪》:桀乃召汤而囚之于夏台。

周文王被囚羑里的故事,同样也在商汤身上发生过一次。结合前面说的8条相同或相近因素,再加上上面的"彗星撞地球"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周文王被囚实际上就是商汤被囚的周朝版,他跟我们在考古上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周朝无关。这件事其实就是在不断流传过程中,商汤一个人的事迹被分解为若干故事,若干的故事就有若干形象,周文王、周武王就是其中的部分形象。流传的故事总是容易偏离原来的事实,于是经过不断的流传,商汤的故事就演变成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周武王了。再后来,史官在难以辨明真相的情况下,将周文王、周武王编入其中,于是,上古历史看起来就很"完整"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3、夏后相=商侯相土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在网上连载的《听伟哥讲山海经》就论证过,这里也就不再重复论证,只将以前的文字复制过来,略做修改罢了。

(此图中"柢山"位置已在本人的《听伟哥讲山海经》一文中做详细论证,这里以此结果为准,不再另行论证。)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柢山"即夏朝都城

夏朝一直是上古历史争论的热点,自可信文献记载以来,都没人怀疑过夏朝的存在。但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夏朝变成了考古上的尴尬:迄今为止,没有挖到任何可供证明的夏朝物件和文字,于是,夏朝的存在就成了问题。虽然问题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两派:一派以考古为依据,对夏朝的存在提出质疑,甚至有否定夏朝存在。一派以史料为依据,对夏朝的存在坚信不移,只是暂时没找到而已。这两派在各方各面都相互争吵,谁也不服谁。不过相比较之下,倒是考古派占了上风,所以迄今为止世界史学上只承认华夏文明从商朝开始,只有3500年左右。

中国的史学界在寻找夏朝,各种民科也在寻找夏朝,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民间人士,大抵上也分为一些派别。简要来说,主要分为两派:一是本土派。这派坚信夏朝在中国本土,所以拼命在各地寻找夏朝。一派是海外派,这一派的人士眼光比较开阔,眼看本地无望,便放眼世界,远赴西亚、非洲寻找祖宗。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7350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18 07:55:38

更新时间:2021-03-17 10:27:48

评论数:2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