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原创】拼接成册的“夏商周年表”——从“武王伐纣”事件谈起

【原创】拼接成册的“夏商周年表”——从“武王伐纣”事件谈起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对于以上种种行为,伟哥都表示无能为力,只能从《山海经》中去寻找夏朝了。经过研究,终于有所发现,今天就在这里给大家说了。

关于"柢山"的直接证据,我们可以从地图上印证,所以不必说。但是跟这个问题相关的还有几个地名需要证明,那就是柢山、狄山、砥山、砥石这几个地名是否指同一地。首先我们来逐步证明。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1、柢山=狄山。

《海外南经》: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这是《山海经》上的原文,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对照上面的地图就知道,狄山即柢山。这个无需过多赘言。

2、狄山=崇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历唐尧於崇山兮,过虞舜於九疑。"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崇山,狄山也。"

《水经注·瓠子河》:"《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

《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韦昭注:"崇,鲧国。伯,爵也。"

《竹书纪年·卷上》:"(帝尧)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

《汉书·楚元王传》"昔者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唐]颜师古注:"鲧,崇伯之名。"

狄山即崇山,这是古籍所记载,无需我来考证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3、崇山=砥山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

上面记载的是鲧的妻子女嬉在砥山下吞了个什么东西就怀孕了。这是神话,去掉神话成分,其实就是说鲧的妻子女嬉在砥山这个地方怀孕。女嬉怀孕的地方当然就是她跟鲧居住的地方。上面说了鲧是崇伯,居住在崇山。这里说鲧也居住在砥山,那么,砥山也就是崇山了。

根据上面各条互证的证据,我们就形成一条证据链:

柢山=狄山=崇山=砥山

推理到这里,实际上很接近夏都了。但现在充其量只能说明柢山是鲧的居住所在,鲧并不是夏朝帝王,所以,还不能证明柢山是夏朝帝都。那么下面我们接着来继续推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里要说的是夏后相,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夏后相是鲧的后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鲧-禹-启-太康-仲康-相

从上面的谱系上来看,帝相是鲧的后裔没有疑问。鲧居住在柢山,但帝相是不是也居住在柢山呢?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以来,夏政凌迟,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氏,羿遂袭帝号为羿帝。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帝相即位,处商丘。"

从上面来看,夏后相曾经有过一次迁都,迁都前的都城是哪里没有记载,而迁都后的地名是商丘,这里说得很明白了。我们这里就是来求证夏后相迁都前的都城是不是柢山。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我们再来看看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商侯相土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对比一下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相关联的地方:

1、帝相迁都,相土也挪地方。

2、帝相迁都到商丘,相土也跑到商丘。

3、帝相的先人鲧居住在砥山,相土居住在砥石。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相土的身份是商侯,那个时候是分封制或类似的制度,诸侯都是应该有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不可能跟帝王住在同一个地方的。这里相土也跑去跟帝相住在一起,而且还同名,你要说不是同一个人,那就有问题了。

两个人的信息巧合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地方巧合,我们还难以判断,但如此多的地方巧合,那么只可能有一个:

帝相=相土

砥山=砥石

砥石,也就是砥山,同时也是柢山,就是夏后相迁都前的帝都。是目前所能考证确切地点的最早的夏朝都城!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这几个地名,是我对《山海经》进行考证后所得的结果。其中商丘就是岳阳东北边的一片山区,因为这片山区地势并不高,所以也名之为"丘"。值得注意的是,殷墟甲骨文之所以称自己先人建立的朝代为"商",也是因为这座山名有关。

"狄山"的地理位置就是湖南省省会长沙的东边--连云山。需要说明下的就是,这座狄山就是上古传说中的"濁鹿"。"濁鹿"是个地名,也是座山。一座山作为都城自然是不适合,依据常理推测,夏朝的都城自然应该在狄山旁边不远的某个靠近水源的平地。而离这座山最近处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地,同时又靠近水源的地方就是长沙了。所以,长沙是目前我能考证到最早的夏朝都城了。从目前能找到的史料记载来看,长沙在13000年前的夏朝便是都城,是华夏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都城!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4、大禹治水就是商侯玄冥治水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竹书纪年·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

《竹书纪年·帝少康》:二十一年,陟。

《竹书纪年·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

《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百度百科:玄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要指神的名字,如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等。而道家则用来形容"道"的,道教称肾之神。到汉代,中国民间用来指阴间,九泉;同时用于汉代郊祀歌名,歌词为:"玄冥陵阴,蛰虫盖臧……"取首二字为歌名。到唐代以后,就有用来称为北方的,也有用来称为冬季的。而到了现代,"玄冥"则成为各种武侠小说里武功怪异人的代名词了。但实际上,"冥"是商族领袖之一。"因其勤其官而水死",故被后人奉为水神,称"玄冥"。

再摘录一些其他相关资料如下:

《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

汉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一说为雨师。见汉应劭《风俗通·祀典·雨师》。

《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就颛顼而敶词兮,考玄冥於空桑。"王逸注:"玄冥,太阴之神。"

唐李白《大猎赋》:"若乃严冬惨切,寒气凛冽,不周来风,玄冥掌雪。"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汉书扬雄传上》:"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开北垠,受不周之制,以终始颛顼、玄冥之统。"颜师古注引劭曰:"颛顼、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杀戮也。"

《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

《汉书·礼乐志》附歌词:"玄冥陵阴,蛰虫盖臧,屮木零落,抵冬降霜。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条理信义,望礼五岳。籍敛之时,掩收嘉谷。

《周易参同契》清袁仁林注:"玄冥即北方水府,为坤坎之乡,在身则下部也,乃至玄至冥之地。"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从记载来看,玄冥的历史地位也是上古少有几位大神能够相比的。从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大禹治水13年将水已经治理好了,这是大家都认的事实。但从《竹书纪年》和相关资料来看,事情似乎并不是这样,在夏帝少康11年,商侯玄冥开始治水,而且是治理河。少康于二十一年陟。玄冥在少康时期治理河10年之久。然后于夏帝杼十三年死。各种古籍记载"死于河",这应该是治理河水过程中去世,这应该算是因公殉职了。少康时代10年加上杼时代13年,商侯玄冥治水时间达到23年,比传说中的大禹还要多10年。

这里就有点不好办了,难道大禹根本就没有治好水,是玄冥后续完成的?在历史认知不清的情况下,这样的调和手法也未尝不可。不过对于破译了历史的我来说,调和主义从来不是找到真相的途径。从记载的题材来看,我们看到的大禹治水更多的是接近于口述,并不是文字记载。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禹资料是文字记载下来,但实际上,记载之前的大禹情况更像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而玄冥的情况则不同,是一开始就文字记载的,是夏朝史官记录下来的正规史料,跟大禹的传说不可同日而语。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变样,所以,大禹的故事更多的是倾向于故事性,但玄冥治水的行为一开始就用文字记载下来,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走样。更何况,大禹治水十三年,商侯玄冥治水死于帝杼十三年,天下哪有如此巧合时间?所以,"大禹治水"就是"玄冥治水",只不过"大禹治水"属于民间传说版,而"玄冥治水"则属于官方记录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看到这里,我估计很多人会开始有点头脑打结了:大禹不是夏朝的建立者么?大禹之后是夏启,启之后是太康、仲康、相,然后才到少康、杼,中间相差了多少代,多少年啊。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我一开篇就在论证,"夏商周年表"实际上是不完整的,他是由多个残损的片段拼凑而成的,是一堆犯有强迫症的史官看着残损不完整的历史心里很不爽,强行将这残损的历史拼成一份完整的历史。于是,同一段历史的不同版本片段就难免有点分辨不清,在处理这些材料的时候,就难免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排位。其中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太康、中康、少康这三个名号了。很明显是后人编排的结果,哪有某个帝王上台后以"太"自称的,难道他就知道会有后人去接"中"、"少"的字号不成?所以,这三个帝王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后人编排进去的。我的研究是太康和中康是另有其人,属于史官插进去的人物,而少康则在正常位置。既然太康、中康属于插进去的人物,那么他们之前的大禹、启就更加是编排上来的人了。所以,大禹在夏朝的时间位置被大大提前了,虽然他功劳很大,但真不是我们历史书上说的那样,他就是玄冥。

殷墟的人为什么称自己的先祖的朝代为商朝,就是因为帝相迁都于商丘,这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史书即记载的商侯相土的和商侯玄冥为什么又叫"商侯"呢?那时候有"侯"这个爵位吗?有没这个爵位我不知道,但根据通假字的惯例,这个"商侯"实际上应该写作"商后"。夏朝帝王以"后"相称,这里相土其实也是称"后"。"后"、"侯"通假,我们不难发现,连帝王的称号其实都是一样。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5、商先祖契玄王就是商侯冥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我们先来看商朝先祖"契"的事迹:

《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封于商,赐姓子氏。

《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不过有意思的是,商人祖先契号为"玄王",以辅助大禹治水而闻名。很巧的是,根据商王朝的谱系表,他有个孙子商侯冥也以治水闻名,最后还因为治水而因公殉职。

《竹书纪年·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

《竹书纪年·帝少康》:二十一年,陟。

《竹书纪年·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更巧的是,商侯冥也有个"玄"字号,人称为"玄冥"。根据我上面的统计,玄冥治水花了23年,比大禹治水还多了10年。真是巧上加巧啊。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很多时候,历史就像是"罗生门",每个人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其中一个片段。我们想要了解历史,就应该尽量多搜集历史资料研究。搜集到的资料越多,对历史了解也越全面。同时,历史人物也同样如此,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只要有记载,而且记载的人不止一个的话,那么,他的历史面貌也会在不同的手里变得不同。就像我们看到的某些娱乐节目,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嘴里述说,也会因为角度的问题而不同,甚至因为情绪的影响,在两个敌对人的嘴里说出来的形象完全没有共同点。如果不是节目的提示,我们又如何去将这两个角色联系成一个人?同样的道理,历史的记录也不外乎如此。一个古代的首领在自己族人眼里,是聪明机智,威武勇猛,敢作敢当……的人,而在敌人眼里,他就是一个阴险狡诈、背信弃义、反复无常、手段残忍……之辈。而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其记载者也不止一人,流传的故事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个人会有多种形象,多个故事流传在世间也是很正常的事。然后,再后来有人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时候,这个人就变成了多个人……真让人无可奈何的历史!

史料就像是几块布料,而史官就像是个缝纫师。面对密密麻麻的史料,这些真面孔、假面目的史料,就看史官用什么裁缝的手段处理这些资料。史官又不是全能全知的老天爷,这么多资料,他哪里知道谁是谁,谁又是谁谁……而编写历史的,从来都犯有或多或少的强迫症,每个史官都是一个强迫症病人。几部残缺的史料远比不上一部完整的史料有价值,为了让历史变得生动起来,为了让历史有所传承,他们必须要编出一部完整的历史出来。于是,在这个编写过程中,同一个人的不同形象在不明真相面前,就被分配在不同时期,担任不同的角色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古历史!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商契玄王:有"玄"字名号,帮大禹治水

商侯玄冥:有"玄"字名号,治水23年

在这两个如此突出的重要特征上竟然是如此相同,这要不是一个人,我都说服不了自己。

所以,商先祖契玄王=商侯玄冥?

估计有部分人有点难以接受,不过之前连夏朝跟商朝都是同一朝代,商汤跟周武、夏桀跟商纣都能是同一人,契玄王跟商侯冥是同一人又有什么好惊奇的。如果事情仅仅只停留在这里,这还不算是历史,因为这个"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据说,这个"阏伯"就是上面所说的"契",两处资料都记载了他迁都商丘的事。上一小节我阐述了夏后相和商侯相土迁都商丘的事,这里商人先祖契竟然也有一次迁都商丘的记载。这倒是奇怪了,商丘有那么俏么?引得两代王朝的好几个君主不断前往,而且,都没看到迁出去的记载。历史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就像《黑客帝国》中,尼奥在楼梯间看的那只猫一样。《黑客帝国》中,那只猫是因为矩阵出现问题。猫只有一只,从楼梯间走过也只有一次,但是出现两次,那就是问题了。

继续推理的结果是:

商先祖契玄王=商侯玄冥=阏伯

迁都商丘,同样也需要总结,总结结果就是:

夏后相一次,

商契一次,

商侯相土一次。

《史记·殷本纪》: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

《左氏·襄九年传》:昔陶唐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据记载,相土还是契的孙,两人之间仅仅相隔一代,相土的父亲昭明在史书上并无多少记载,事迹不详。有人打圆场说昭明又迁回原来的住地--砥石。但这事于史无征,胡乱添加就不好了。

我还想接着往下推理,但这样是有风险的,其风险就是整个上古史就乱得不成看相了。不成看相,我倒是无所谓,不过这会伤了许多读者的小心脏。还是慢慢来吧,不过这样一来,商朝历史就给打成碎片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6、夏鲧跟夏后相

接下来再说说夏朝的问题:

上面图九中,商丘旁边就是斟灌,那么这地理考证到底对不对呢?且看我引证史料:

《竹书纪年》:(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

《竹书纪年》:(帝相)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上面有史料说夏后相迁都商丘,这里又说帝相居于斟灌,所以,依据文理,我判断商丘是地名,同时也是山名,而斟灌才是城市名称,这两者并不矛盾。

夏后相迁都商丘,居于斟灌,商侯相土自然也是迁都商丘,居于斟灌了。同样的道理,契迁都商丘,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是斟灌。根据史料记载,契的另外一个名叫阏伯,也是迁都商丘。不过稍微有点不同的是,跟阏伯一起迁移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实沈。实沈迁于大夏,阏伯迁于商丘。商丘就在斟灌,两个人一起迁移。说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两则史料:

《竹书纪年》:(太康)元年,帝即位,居斟鄩。

《竹书纪年》:(仲康)元年,帝即位,居斟鄩。

我前面就说了,太康、中康、少康三个帝王名称根本就不像是正常情况的人名。正常情况的人名,应该是各自命名不同,而像这个如此整齐划一。这么多年来,竟然没人质疑这点,这倒是奇怪了。试问一句:这世上哪有起名的时候,连后代的名字也规划好的?难不成还像抗战神剧一般:同志们,八年抗战已经开始了;同志们,还有两年,抗战就结束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7350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18 07:55:38

更新时间:2021-03-17 10:27:48

评论数:2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