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原创】拼接成册的“夏商周年表”——从“武王伐纣”事件谈起

【原创】拼接成册的“夏商周年表”——从“武王伐纣”事件谈起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关于这个观点,我觉得相当的搞笑。没有挖掘到文字证据,所以就无法确证夏朝的遗址。这正是考古的缺陷所在,也是考古的唯证据论所导致的后果。我还是坚持那个观点:

没挖到古人粪便,就说明古人不拉屎?

没挖到文字证据,所以无法断定夏朝的遗址存在,无法断定夏朝遗址存在,也就无法断定夏朝存在。这一连串的逻辑推理下来,结果就是夏朝不存在了。考古上的证明是必须要有物证才能算数。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可供证明的物证呢?从考古角度而言,就不存在了。这就类似你丢了身份证,你就不是你了。而在自然界当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身份无法证明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一座墓葬,并没有放置文字相关的物件,这是很正常的事。你因为无法挖掘到身份证明的物证,就否认史料记载为伪,这是不科学的方法。而文字上的证据,也会因为某些绝密的原因而根本没有保留下来,这也同样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你即便挖掘到夏朝的遗址,也无法指证为夏朝遗址。但因为你无法指证,就否认夏朝的存在,这是违反客观事物规律的行为。

上面说了一大堆,实际上,我要说的只有一个观点:就目前而言,考古是无法证明夏朝存在的。任何试图想通过用考古的方式来证明夏朝的人可以熄灯睡觉了。

考古并不是唯一的证明方法,既然考古无法证明夏朝的存在,那历史的问题终究还得来由历史搞定。所以,本人就从史料出发,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分析、推理、模拟等方法对夏朝做一个全方位的考古。通过这些文字上的考证,再结合考古的成果,逐渐给大家厘清相关信息,整理出一个相对具体而全面的夏朝来。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夷齐风清 2020-06-06 08:36:43
对《今本竹书纪年》总体评价
王国维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对《今本竹书纪年》总体评价是:“昔元和惠定宇徵君作《古文尚書考》,始取偽古文《尚書》之事實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而梅書之偽益明。仁和孫頤谷御復用其法,作《家語疏證》,吾鄉陳仲魚孝廉敘之曰:「是猶捕盜者之獲得真贓。」誠\哉是言也。余治《竹書紀年》,既成《古本輯校》一卷,復怪今本《紀年》為後人蒐輯,其跡甚著,乃近三百年學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過半。乃復用惠、孫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載殆無一不襲他書。其不見他書者,不過百分之一,又率空洞無事實,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雜陳,矛盾斯起。既有違異,乃生調停,糾紛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實既具他書,則此書為無用;年月又多杜撰,則其說為無徵。無用無徵,則廢此書可,又此《疏證》亦不作可也。然余懼後世復有陳逢衡輩為是紛紛也,故寫而刊之。”
择其要为:《今本竹书记年》所載無一不襲他書;
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雜陳,矛盾斯起。既有違異,乃生調停,糾紛之因,皆可剖析。年月又多杜撰;
此書為無用,則廢此書可。
-----------------------------
晚清民国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和古籍多有非难,王国维虽为华夏文明维护者,但在《今本竹书纪年》一事上,也难免落入后来疑古派的套路了。据我来看,《今本竹书纪年》确实有抄的地方,这应该是当时的整理者为了求全的缘故,不想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残缺的书,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残缺地方添加一些其他史籍里的资料,使得这本书看起来像一个完本。但也正因为如此,很明显的添加史料使得这本书的信誉度大打折扣。而王国维就因此而否定整本书为伪书实在是太过独断。这就类似一个人撒了一个谎,你就因为这个谎言而否定他全部的言论,这就过份了。我这里举两个条目来说明《今本竹书纪年》并不伪:

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郑氏《祭法》注:“冥,契六世之孙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

这两条前面是《今本竹书纪年》的内容,括号内是王国维疏证的内容。王国维引用其他书籍的内容来证明《今本竹书》内容是从这些书上抄来并稍作修改而成的。就说这两条,《今本竹书》上说的是商侯冥治理河,后来在治理过程中死了。王国维引用《鲁语》及《祭法》的内容做证据,想告诉大家,《今本竹书》上这两条的内容就是从《鲁语》及《祭法》上抄来的。我先不说别人是否如王国维一样博览群书,就说这条目内容本身,《今本竹书》上说的是“治河”,而《鲁语》及《祭法》上并没有提到这个,不但没有提到“治河”,甚至连“治水”也没有。前一条只是说玄冥是水官;后一条只说玄冥是被水淹死而已。这两条跟《今本竹书》上有着极大的差别。因为《今本竹书》上说得很明确,商侯冥是“治河”,然后“死于河”。就算我们从《鲁语》及《祭法》上读到的信息分析玄冥“治水”,但“治水”也跟“治河”有着极大的差别。治水可以随便是哪里,但“治河”只有一个所指。相比之下,《今本竹书》所指更为明确、精准。而《鲁语》及《祭法》所指反而比较广泛。这世上断无精准内容抄袭广泛所指内容的道理。而且,其中这个商侯冥死的时间为帝少康13年,这个13年是个极为敏感的数字,跟我考证商侯冥为大禹,而大禹治水时间为13年。暂且先不管其他方面的问题。光这个“13年”的数字就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了。《今本竹书》真要是伪造的,他能就那么巧能伪造出商侯冥死于帝少康13年的时间来?光这个地方就有这么多“巧合”出来,而且这些“巧合”还正好印证了我其他地方的考证结果。你要让我认为《今本竹书》是伪造的,我是办不到。

实际上,这两条仅仅只是我从《今本竹书》中得到印证的资料之一,另外还有不少考证也在《今本竹书》的其他地方得到印证。甚至,有的印证还是《今本竹书》独一无二的资料,就像上面这个一样。

另外,还有些地方其实是《今本竹书》独一无二的资料,王国维竟然也颠倒黑白说成抄袭,比如这一条:

术器作乱,辛侯灭之。(《海内经》:“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周语》注:“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或云:‘共工,尧时诸侯,为高辛所灭。’昭谓言为高辛所灭,安得为尧诸侯,又尧时共工,与此异也。”维案:此条实据《海内经》与《周语》注为之。)

《今本竹书年纪》说:术器作乱,辛侯灭之。

王国维在后面列了一大堆的废料,就是没有一句说到“术器作乱”的。《今本竹书》说得如此明确,王国维不但没有资料佐证这一条,弄了一大堆的废料之后,竟然洋洋自得地说自己将这条证伪了。我怀疑这一刻他脑子进水了。他为了“证实”《今本竹书》系伪造而成,竟然疯狂到指鹿为马的地步了,我看着都是无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八、夏在湖南的史料证据

(一)、错误的上古地名信息

自先秦以来,我们的历史界一直认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在以关中、中原为主的黄河流域。尤其是自汉朝以来,古人也把史料记载的上古地名安置在黄河中下游各个地区。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心论”,简称“黄河中心论”。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自先秦时代以来,有着两千多年的丰富历史记载。这两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已经牢牢掌控了政治、文化话语权。所以,“黄河中心论”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黄河中心论”的基本观点是,华夏文明诞生于中原地区。从六七千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到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再到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再经历了商、周两朝,黄河流域一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这里,不但有大量的史料记载,还有诸多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这些信息和资料无一不是在宣示着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正统地位。

那么,这个“黄河中心论”是如何论证来的呢,我们不妨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要说到华夏文明起源,首先得说到伏羲女娲。女娲的出生地,目前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但伏羲的出生地,还是有不少文献记载,比如:

司马贞《三皇本纪》说:“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皇甫谧《帝王世纪》载:“伏牺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罗泌《路史》:“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起(纪)。”

这些文献的记载都比较散乱,但通过多方面梳理,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伏羲在仇夷山出生,在成纪这地方长大。成纪大概是个行政地名,管辖一定的范围,仇夷山大概也就在成纪境内,所以,也有说伏羲在成纪出生。

那么,这个成纪在什么地方呢?据汉代以来的文人考证,这里所记载的“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静宁县、庄浪县附近,古称成纪。比如:

《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皋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属天水郡。”

《帝王世纪》云:“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

那么,文献中记载的“仇夷山”在哪里呢?据考证,这个“仇夷山”就是现在仇池山,地在甘肃西和县西。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不过,伏羲女娲的故事流传时间过于久远,难以确定年代,所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纪年的时候,并没有把伏羲女娲放进去。真正作为纪年开始的还是炎黄二帝。

在上古历史中,黄帝的出生地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两千多年来,黄帝的出生地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目前流行的观点大致有五个说法:

一是陕西宝鸡。根据是《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而姬水,不少学者考证在宝鸡,姬水即岐山县的岐水。

二是甘肃天水。根据是《水经·渭水注》载“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其清水县有“轩辕谷”、“轩辕窑”等遗迹。

三是陕西黄陵。根据是《列仙传》载黄帝卒,“还葬桥山”,“还葬”有叶落归根之意。而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

四是河南新郑。根据是《拾遗记》载“轩辕出自有熊之国”,《帝王世纪》言“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五是山东济宁的曲阜。根据是《帝王世纪》载“黄帝生于寿丘”,《史记正义》称“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炎黄二帝,虽然一直以来都没个确切地点,但学界考证的范围都围绕在黄河流域,基本上没考虑过别的地方。而到了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则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北方寻找。

《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

《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

《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考古界认为尧都就是山西的考古遗址--陶寺。而在山西临汾市则修建了一所尧帝陵。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至于舜帝,文献记载是这样的:

《离娄下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范县在东夷、冀州和中原的交界地带)。”

虽然这样说,但学界对舜帝的出生地、治都以及葬地颇有争议,我这里贴一些网上的资料上来:

出生地:

争论一:姚墟--相传为舜出生地,据唐《括地志》记载的方位故址在今万里母亲河黄河北岸的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东南。另一说法在余姚,一说在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北,还有说法在浙江上虞。

争论二:诸冯--一说为山东诸城,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孟子·离娄》、明《职方地图》、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中国史稿》(郭沫若著)、《中国历代帝王录》(杨剑宇著)皆言诸城诸冯乃舜生地。二说为山西临汾,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又 诸冯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诸冯 ,盖即此。” [12] 现存舜庙,1974年毁于洪水,后西迁至现潍河西岸。

治都

争论一: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阳

唐代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宋永初历山记》亦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

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争论二:舜都潘城--即河北涿鹿

《水经注》曰:“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括地志》云:“舜都在怀戎县,县北三里有舜庙,外城有舜井。”《史记》也曰:“舜,冀州人,居妫汭。”

陵墓:

1、湖南省永州市舜帝陵。
2、山西运城舜帝陵
3、浙江上虞舜帝庙

帝尧的出生地和治都已经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说法,而舜帝的出生地则也出现了多个不同地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舜帝的葬地开始出现了南方的说法。其中湖南永州九嶷山的舜帝陵是根据《山海经》上的说法来的,这个说法司马迁曾经还去实地进行考察,经考察之后才做定夺。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至于大禹的出生地,则相对比较稳定,那就是四川省北川县。之所以认为是北川县,最早西汉时的扬雄,便称大禹是汶山郡虏柔县人,生于石纽。后来,晋代的常璩在其著作《华阳国志》中更清楚的指出,大禹出生在汶山郡虏柔石纽的刳儿坪。然后,在经过历代的修饰,大禹出生于北川县的说法几乎已经成定局了。尽管还有其他若干说法,但都无法动摇大禹出生于北川县的地位。

大禹之后,就是夏朝了。关于夏朝的地理方位,目前学界的说法也都在黄河两边寻找。夏朝的都城有好几个,不过前期为斟鄩。尽管无法确定斟鄩具体在哪里,但目前考古界把斟鄩的地点锁定在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的二里头遗址。

以上,差不多就是从伏羲到夏朝时期,华夏先人的出生、治都以及墓葬地的分布地点。实际上,还有更多的说法和更多的资料,这里只是列举一个大概用来说事罢了。看完上面这些资料,很多人对华夏文明起源可能有一个基本印象,那就是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原因有两个。

1、地名是可以复制和迁移的,不能作为考证唯一的依据。

很多人在考证上古史的时候,总是喜欢借助某个现在的地名中跟古文献记载的上古地名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字就被认为是同一个地名,这种看法的是错误的。因为地名是可以随时命名和随时废除,同时,地名还可以随着人群的迁移而迁移。同一个地名,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命名。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全国从南到北有数不清的“凤凰山”,光是百度百科上就列举有这么多:

广东省深圳市凤凰山、广西南宁市凤凰山、云南省昆明市凤凰山、河南省孟津县凤凰山、江苏省连云港市凤凰山、安徽省萧县凤凰山、湖南省长沙市凤凰山、陕西省岐山县凤凰山、辽宁省凤城市凤凰山、南京市江宁区凤凰山、浙江省乐清市凤凰山、河北省昌黎县凤凰山、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山、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山东省济宁市凤凰山、福建省平潭县凤凰山、福建省建瓯市凤凰山、甘肃省天水市凤凰山、山西省定襄县凤凰山、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上海市青浦区凤凰山、江西省宜黄县凤凰山、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上海市松江区凤凰山、湖北省麻城市凤凰山、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陕西省安康市凤凰山、山东省烟台市凤凰山、河南省济源市凤凰山、安徽省黄山市凤凰山、贵州省遵义市凤凰山、湖北省武汉市凤凰山、香港特别行政区凤凰山、福建省闽清县凤凰山、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湖南省桃江县凤凰山、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贵州省六盘水市凤凰山、四川省达州市凤凰山、浙江省绍兴市凤凰山、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山东省沂源县凤凰山、广东省珠海市凤凰山、河北省宣化县凤凰山、山东省微山县凤凰山、甘肃省陇南市凤凰山、山东省肥城市凤凰山、广西河池市凤凰山、湖北省丹江口市凤凰山、山东省济南市凤凰山、山西省太谷县凤凰山、河北省唐山市凤凰山、四川省乐至县凤凰山、陕西省商洛市凤凰山、四川省广元市凤凰山、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山、重庆市秀山县凤凰山、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四川省成都市凤凰山、河南省安阳市凤凰山、四川省蓬安县凤凰山、山东省青岛市凤凰山、山东省宁阳县凤凰山、辽宁省凤城市凤凰山、四川省西充县凤凰山、江苏省苏州市凤凰山、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云南省南涧县凤凰山、河南省新乡市凤凰山、济南市市中区凤凰山、吉林省舒兰市凤凰山、江苏省睢宁县凤凰山、广东省广州市凤凰山。

还有笔架山:

辽宁省锦州市笔架山、山东省邹城市笔架山、广东省深圳市笔架山、湖南省益阳市笔架山、湖北省罗田县笔架山、广东省高州市笔架山、广东省清远市笔架山、湖北省蕲春县笔架山、江西省金溪县笔架山、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笔架山、四川省泸州市笔架山、安徽省铜陵市笔架山、辽宁省锦州市笔架山、福建省龙岩市笔架山、湖南省岳阳县笔架山、广东省河源市笔架山、北京市门头沟区笔架山、黑龙江省海林市笔架山、四川省宣汉县笔架山、浙江省苍南县笔架山、广东省潮州市笔架山、浙江省安吉县笔架山、湖南省石门县笔架山、福建省泉州市笔架山、陕西省清涧县笔架山、青海省海东市笔架山、福建省莆田市笔架山、安徽省芜湖市笔架山、重庆市万州区笔架山、云南省玉溪市笔架山、四川省松潘县笔架山、贵州省榕江县笔架山、香港九龙笔架山、河南省巩义市笔架山、安徽泾县笔架山。

这些还只是已经搜集到的比较出名的山名,还有那些没上名单的就不说了。同样这种情况,在《山海经》中也一样有,比如《山海经》中就多个地点多次出现“赤水”,看来也是一个地名多地使用。不但这些,其他文献记载的比如“历山”、“雷泽”之类的地名也是全国多处都有。所以来说,像上面那些汉唐时期的人将当时黄河流域的跟上古文献中记载的名称相同或相近的地名作为上古地名的依据是不存在的。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虽然说这种做法没有依据,但耍流氓是大有人在。举个简单例子吧。比如舜帝葬在湖南永州九嶷山,这是《山海经》上记载的事。同时,相关的还有大量的其他史料可佐证。不单是有丰富的史料可证。同时,司马迁也去实地进行了考察,在湖南地区,尤其是湘西南地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西、广东有大量的舜帝的传说,而且还有大量的以舜帝命名的地名,这个总应该没有问题了吧。但偏偏总有人耍流氓,其中山西运城市就这样。在山西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地名叫鸣条岗。于是,山西历史界的人就翻出孟子的一则记载:

《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根据这则记载,既然舜帝卒于鸣条,运城有个鸣条岗,那舜帝就应该葬在山西运城,然后就无中生有地修建了一座舜帝陵。实际上,真实情况是,全国叫“鸣条”的地名有多处。而运城市这个“鸣条岗”的地名也来历不明。

舜帝葬于湖南永州九嶷山,这已经是确证无疑的事了。但山西运城市却非要耍流氓,硬是无中生有说舜帝葬在他们那里。要按照这种流氓借口,改天日本的大阪市也可以考虑修建一个“阪泉之战纪念碑”,用来纪念当年黄帝蚩尤在阪泉大战这个历史事件。韩国的釜山也可以考虑参照《史记》中记载的“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把黄帝移到韩国去。光是这两个地名的契合度,也远比山西的“鸣条岗”有力得多。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2、鲜有千年不易的地名,尤其是战争频繁的地区。

记得几年前有个网友在网上发了一个观点,他说三千多年来,邯郸是唯一没有改名的城市。这个说法当然有点偏颇。事实上,两千多年来,没有改名的城市还是有不少,比如咸阳、洛阳、成都等城市名。但屈指数来,这些两三千年从未改地名的城市其实也不是很多。因为地名是极容易改变的事,只要那个掌权者一高兴,地名就改了。即便有些地名改了,然后又改回来,这已经说明了地名的不稳固性。所以,拿这个作为证据是不可靠的。比如上面那个山西运城市所谓的“鸣条岗”的地名,是否是后来命名,就不得而知了。但很明显,这个地名跟舜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3、现在黄河流域的“上古地名”都是汉唐以来的第二次注解。

我们看到许多典籍上有人对上古地名做注解,说上古某某地名在哪个省哪个县之类。比如:

后羿本国在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故锄城在滑州卫城县东十里。”即今滑县东十五里之锄城。

《史记正义·夏本纪》引臣瓒汉书音义:“斟寻在河南。”

《左传》(昭二十三年):“郊、寻溃”,杜注:“巩县西南有在名鄩中。”

《史记正义·张仪列传》引《括地志》:“巩县西南五十八里故鄩城。”

代夏为王,又为其臣寒浞所灭。寒国名,本在东方。杜预《国史大纲》云:“北海平寿县东有寒亭。”今山东潍县东北五十里。

灌临河津,故亦曰“灌津”。为斟姓之墟,故曰“斟观”。在今山东曹县西故观城。即春秋卫地。其时夏都盖自斟寻东北退至斟灌。

而夏后相之子少康出奔有虞,在河南。《左传》杜注:“梁国有虞县。”

夏臣伯靡自有鬲氏。《水经注》:“大河渎西流经西平原鬲县故城西。” 《地理志》曰:“鬲津,故有穷氏后羿国。”

杀寒浞。而少康自纶。《汉书续志》:“梁国虞有纶城,少康邑。”在今归德。

帝喾居地毫。《史记·五帝本纪》集引《皇览》:“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毫野中。”与汤居之毫,《汉书·地理志》臣瓒注:“山阳郡薄县,汤所都。”

郑玄云:“契封商,在太华之阳。”即战之商于地,今陕西商县。

亶甲城在安阳县西北五里洹水南岸。《帝王世纪》。又《吕览音初篇》:“殷整甲徒宅西河。”此西河在卫地,整甲即亶甲也。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上面这些上古地名的指认无一例外都是汉唐以来的文人所做的注解。在上古历史都未得到完全证实的情况下,他们对这些地名所做的注解可信度实在是有限。实际上,经过秦火之后,到汉朝留下来的文献就相当有限了。很多文献典籍被秦始皇一把火给烧掉了,使得后来的人对上古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面临这种窘境。实际上,别说汉朝,即便是先秦时期,上古的历史也早就混乱不堪了。我这篇文章就是考证“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而经过我前面的考证,这份年表其实根本就是残损的三份年表拼凑起来的。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一点:在先秦时期,中国上古历史就已经乱了,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上古史的真实情况。

话说回来,既然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不知道上古历史的真实情况。那么,后来的汉唐时期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上古的历史呢?他们当然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上古的历史,那又如何来证明他们注解的这些地名是正确的呢?

所以,在面对汉朝以来大量的上古地名注解这个问题时,我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些注解的地名全部都不可信,因为都是属于道听途说或者自己脑补出来的。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二)、上古文献记载的可确证地名几乎都在湖南

既然汉朝以来注解的地名不可信,那么究竟有没可信且可供定位的地名呢?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文献的原文。文献原文所传达的信息远比后人重新作出的注解要可靠得多,这也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地方。

那么,文献原文所透露的信息究竟是哪些呢?

1、伏羲女娲

我们先从伏羲女娲的信息说起吧。上面所引用的相关信息中有这些:

《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罗泌《路史》:“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起(纪)。”

这两条信息说了一个地名:仇夷山。关于这个地名,之前有人考证说是甘肃西和县的仇池山。

我在这里很负责地告诉大家,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这两条史料上所说的“仇夷山”根本就不在甘肃,它的真实地点就是湖南永州的九嶷山。

仇夷山--九嶷山
九嶷山--仇夷山

仇夷山,九嶷山,这根本就是同一个地名,读音都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抄写的时候,使用了同音字代替而已,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之为“通假字”。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2、炎黄二帝

说完“仇夷山”,我们再来说炎黄二帝吧。

先说炎帝吧,炎帝的地望是有明确记载的:

《古今通系》编帝承以下,及于帝里,凡七世。
炎帝承 帝即位于长沙,六十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临魁 帝即位于长沙,八十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明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九年,帝崩,葬于茶陵之尾。
炎帝直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五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来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八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里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三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湖南阳秋·衡湘稽古卷一》p417

《衡湘传闻》曰:炎帝都长沙,凡七世,城在湘阴之滨,盖榆罔徙都空桑,一世而亡,衡湘弗传之耳。

这里关于炎帝的地望记载,不但有地名记载,而且还有谱系,这个是没问题的。炎帝一直在长沙,长沙还有个名,叫做“星城”。为什么叫“星城”呢?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云:“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所谓“下为郡县”,就是指的长沙城。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明史·天文志》也说:“长沙小星,下应长沙。”

天上有长沙星,地上有长沙城,这就是天上对应地下,以天象地。更有一条记载中有“湘阴”这个地名。湘阴县,在长沙北。

关于炎黄二帝,最权威的记载莫过于这条记载:

《国语o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黄二帝的姬水、姜水在哪里呢?两千多年来,学界一直找不到在哪里,我这里就来给大家解答疑惑。

还是上面的地图: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看清楚了,《国语》中记载的“姬水”就是图中标注的“伊水”。我估计很多人会瞬间懵逼:伊水怎么就一不小心变成了“姬水”了?

说到这个,又得涉及到发音问题了。还是前面相同的方法,在文字的读音上,有很多的声母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中声母 y 和 j 就有这种情况。我估计着大概甲乙两地,甲地某个字声母发声 y,而同一个字,乙地的声母则发音 j。比如这条河,甲地读作“伊水”,乙地的人则读作“姬水”。要说到证据,我当然还是有的,比如

Jun:军
Yun 晕、恽、郓、運、腪
Jun:均、呁、袀、蚐
Yun:匀、韵、昀、荺
Jun:君、郡、珺、莙
Yun:涒、頵、?、?

我这里也只是随便举个例子,这种情况很多,英文中也有,比如

Jesus--耶稣
Jericho--耶利哥
Mojito--莫伊托

所以,这里的“伊水”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姬水”。

至于“姜水”,就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河流--湘水。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还是同样的方法,之所以会出现声母转换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相互转换的声母发声时,口型是差不多的,只是一个出气细节的不同造成了发声的不同。这个“姜水”、“湘水”也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读音:

Jiang--姜
Xiang--湘

不同的是 ji、xi 两个两个读音。在我们读小学一年级学习拼音的时候,有好几组读音是同一口型发音的,其中这一组就是:

Ji qi xi

Ji 跟 qi 是浊辅音和清辅音的区别

而ji、qi跟xi则是出气的时候有阻力和无阻力。

所以,ji 也可以转换成xi,xi也可以转换成ji。加上前面的Y、J转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规律:

甲地读作Xiang--湘水,
乙地就读作Yang--羊水、漾水,
丙地则读作Jiang--姜水,
丁地读作Qiang--羌水。

所以,湘水=姜水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对照上面这张图和那几条不同发音的水,大家想到什么吗?我倒是想起这么一条史料: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史书记载,蚩尤可是姜姓。按照上面《国语》记载,既然蚩尤姜姓,那应该成长于姜水边,这里又怎么“出自羊水”呢?对照我上面的发音转换表,“姜姓”的读音应该出自丙地,而“羊水”的读音应该出自乙地了。这是两个不同方言的发音。

进一步追究的话,大家还记得黄帝蚩尤之战吗?蚩尤战败之后,有刑天跟帝战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被帝杀于“常羊之山”。嗯,这个“常羊之山”就在湘江边。而另外,还有史书记载,神农氏也出生于“常羊之山”。所以,关注湖南,关注湘江,上古真相就在眼前。

其实不但可以通过这些推理来证明黄帝出生在湖南,而且还有史料明文记载黄帝在湖南活动的证据:

《庄子·天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抱朴子》:黄帝过洞庭从容成子受自然之经。

《徐灵期南岳记》:黄帝受戒于衡山金简峰,禹王致斋,梦苍水使者南方帝群授金简玉书因而记之。

这里可是有明文记载黄帝在洞庭湖活动,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没变。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淡水湖,有人即便想把这个地名搬到北方去,北方也没有相应的大湖来命名。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其实文献还有更铁的证据证明黄帝出生在湖南: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

这个“青丘”就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载的“青丘之山”了。青丘之山,一则在“南山经”中,已经属于南方了。二则跟“长沙星”一样的情况,天上也有“青丘星”,在南方朱雀翼宿中:

长沙星在轸宿,青丘星在翼宿。轸宿,翼宿对应湖南、江西地理位置。所以长沙在湖南,那你们说青丘星对应地上哪里,青丘在哪里呢?大家回头去看图十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1-03-17 10:27:48
3、尧舜禹

说完了炎黄二帝,接下来是尧舜禹,舜帝前面说了,这里就先说一下尧帝吧。

据考古界的推测,陶寺遗址应该是尧帝的地盘,所以尧帝在北方没错。但很遗憾的是,《山海经》上很清楚地记载尧帝的葬地:

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尧山
……
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

--《山海经·中山经》

尧帝埋在洞庭南边几百里的地方,这个很明确了。而经我的仔细考证,尧山就在湖南省攸县境内。

至于大禹的出生地,这么多年来,学界一直认为大禹出生在四川省北川县,他们是依据西汉扬雄的记载来认定的。我这里先不说四川情况如何,光是说大禹的父亲--鲧的资料就非常搞笑了。史料记载,鲧的封地是崇山,他的妻子是在崇山怀孕的: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

目前学界又认定,这个崇山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南处。这里,搞笑的事情就来了,鲧的妻子在张家界怀了大禹,然后跑到四川的北川县一处山洞生下了禹。在这里,我很想问一句:禹的老妈有神经病吧?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7350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18 07:55:38

更新时间:2021-03-17 10:27:48

评论数:2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