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用笔吹出来的“名将”——从军事和法律扒扒李广祖孙的皮

用笔吹出来的“名将”——从军事和法律扒扒李广祖孙的皮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史记》(中华书局版,第九册,2872~2873页)
石建卒,上召广代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襄。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为圜陈外乡,胡急击,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暮,吏士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军,匈奴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自当,亡赏。
——————《汉书》(中华书局版,第八册,2444~2445页)
元朔六年,李广跟着大将军出定襄,诸将大都有功,不知李广为什么没有功,这一点史书记载不详,我也不敢乱猜,反正我们知道的是,这一仗的结果是卫青斩首万余人,霍去病以八百精骑斩杀匈奴二千多人,俘虏了无数匈奴贵族。这位李广竟然什么功也没有,连乱军之中乘乱捡几个人头都没见记载
过了两年,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皇帝遣霍去病出陇西,孤军深入,转战数日,将河西扫荡一遍,大捷而归。当年夏,皇帝又遣霍去病和公孙敖出北地,分道进攻河西,为了牵制左贤王部,皇帝令李广带四千人张骞带一万人出右北平,各走一路。
看这次人数安排,显然张骞是主攻,李广就是一支偏师。不过这位偏师将军向来自我感觉良好,把自己当成了主力,而且显然继承了自己一贯的作风,行无部属,军队散漫,不顾一切地往前冒进,根本不管与张骞军队的配合问题,他轻易地落入了敌人为他准备的圈套中。
当然,我也想为李广说句话,在塞外作战,要能注意全军的配合和拥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并拥有临阵决疑的大才,这对将军的能力要求太高,汉军那么多将军也只卫霍有这个眼光和能力,对李广这种三四流水平,他没这本事也不足为怪。
司马迁不提他为什么如此容易地跳进敌人圈套中,只吹他如何如何神勇,但无论如何吹,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广军几没,矢亦将尽。司马迁这样写文章,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都怪张骞!
后世的读者看到这一笔,一定会对李广的“英勇”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一定会婉惜他的失败,那么责任是谁呢?一当然是匈奴人,谁叫匈奴人不给李广面子,用四万人围住了他?二当然是张骞,谁叫他不能及时赶到?
李广的责任呢?司马迁一字不提!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件事李广的责任最大!
任何一个真正的智能双全的将军,如果他不是孤军深入,他都应该注意友军的所在,与之呼应配合,当然,这里我也不想多责怪李广这一点,以李广的水平,他根本不会想到这一点,在这点上,他孙子的表现还要胜过他,同样想不到的将军也多,单独深责他似乎是不公平的!
在草原行军,轻易地落入匈奴圈套,这位李将军没有当机立断如何脱出包围——他带的可不是步兵,能够跑的——却留下结圆阵死战,他想到的显然是守城待援,而不是如何脱身。
一个真正优秀的将领,他绝不会轻易落入别人的圈套,即使意外落入,他应该做的事也是当机立断,如何脱身,而不是想搞什么“守城待援”,期待友军来救。则李广次次落入匈奴军队为他设好的坑里面,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愚昧和不堪为将!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我们真是一身冷汗,如果张骞没能及时赶到呢?结果会如何?司马迁千般吹捧,万般跪舔,说将士们服其勇,也不能掩盖李广的军队损失殆尽的事实!而且这个“军中服其勇”也让人觉得好生奇怪,按汉书的说法(《汉书武帝纪》:尽亡其军四千人)李广的将士们都是死完了的,将士们服其勇,司马迁怎么知道?死人谁出来证明?难道是李敢为他父亲吹的?这种情况下的吹嘘岂可信哉?
虽然败军之将自古都难以统计胜方的损失,但依司马迁的说法,李广好像射死了一个匈奴的裨将,还伤了一些人,具体数目不详。不过,鉴于他死战了,而且张骞也确实迟到了,军功统计下来是相当,也就是说李广死了近四千人,匈奴大约也伤亡了四千人,不算胜,也不算失败。
每次写李广的战绩,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胜利,客观原因倒是找了一大通。总之,失败都是别人造成的!老小子的推卸责任功可以当仁不让地位列汉军第一!
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司马迁也好,班固也好,总是对与李家交手的敌军人数了如指掌,而其他将军和他们对敌的人数总是语焉不详!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司马迁为李广量身定做?以给李广推卸责任?
按理说,双方在交手之时总会调查一下对方军队的大致情况,虽然双方军队人数多少都是可以用旗帜锅灶甚至人畜粪便作假的,但是,除了李广李陵能知道对方军队人数外,其他人甚至连卫霍直面单于和左贤王——也就是匈奴的元首和第二号人物——都不知道,真是咄咄怪事!
因为李广射杀了匈奴的一裨将,在某些李粉眼中,他就该封了!可是,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些许微功,岂能抵此大过?汉军军功评定,首先自己的损失要控制在十分之三以内!就凭李广次次全军覆没,他就不配论功!
汉军中只有中率者才可封侯!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何为中率?以下引用一段:
军功封侯之“率”
汉代究竟要有多大的军功才有受封侯爵的资格呢?笔者想以李广的例子为切入点探讨与还原军功列侯的封侯标准。
(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李)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 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囡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分析这段文字,李广将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于命,这不免走向了宿命论。其实李广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弟弟与属下能够封侯,而自己没能封侯的原因, “无尺寸之功”。李广于文帝时以陇西良家子从军,历事三帝,纵观其几十年的为将历史,虽然作战勇猛,善于以寡敌众,但胜绩颇少,无有大功,故未能封侯。孝景时,“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徒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①。虽“合战”“力战”,但并未击败匈奴。武帝时,“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②。此次战役李广军队被匈奴击败,李广本人也被生俘,后侥幸逃脱,赎为庶人。“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③,李广此次又是无功而还。“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军功自如,无赏。”④李广虽重创左贤王部,但是本部兵马也损失惨重,功过相当。元狩四年(前119),“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⑤。李广此次为前将军配合卫青出击漠北,因军队失去向导而迷路,未能与卫青会师夹击单于主力,李广因此而自杀。李广至死也未能立功而封侯。
到底有多大的“功”才能够封侯呢?李广弟李蔡,“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⑥。《史记索隐》小颜云:“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⑦著在法令之率必然明确规定了军功封侯之标准,笔者拟对这一标准进行还原。
首先,斩杀与捕获敌军主帅者,封侯。景帝时,晁错主持削藩,引起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在檄文中称:
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
————————
① 司马迁《史记》,第2868页。
② 司马迁《史记》,第2870页。
③ 司马迁《史记》,第2872页。
④ 司马迁《史记》,第2872- 2873页。
⑤ 司马迁《史记》,第2874–2875页。
⑥ 司马迁《史记》,第2873页。
⑦ 司马迁《史记》,第2874页。
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它封赐皆倍军法。①
以上标准减一半即为汉军法,斩捕大将之人,赐金二千五百斤,封五千户;斩捕列将之人,赐金一千五百斤,封二千五百户;捕斩裨将之人,赐金千斤,封五百户。“(项羽)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湼阳侯。”②上邦骑士赵弟,“拔剑击斩郁成王”③,受封新時侯。讨奸侯杜习,“以汉阳故吏刺杀羌贼杜琦侯”④。马贤“以斩羌豪卢忽封安亭侯”⑤。
其次,将领及士兵以冲锋陷阵、攻破敌阵而封侯,“楼船将军以推锋陷坚为将梁侯”⑥。
再次,杀敌“过当”。所谓“过当”,《史记索隐》案:“小颜云、‘计其所将之人数,则捕首虏为多,过于所当也。一云汉军亡失者少,而杀获匈奴数多,故曰过当也’。”⑦即斩捕敌人数和本部兵马装备的损耗数要维持在一定的比例内,才能构成将领封侯的充分条件。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将三万骑,攻占河南地,至陇西,武帝下诏褒扬。
——————————
① 班固《汉书》,第1910页。
② 司马迁《史记》,第336页。
③ 班固《汉书》,第2703页。
④ 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第320页。
⑤ 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第320页。
⑥ 班固《汉书》,第3859页。
⑦ 司马迁《史记》,第2928页。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犷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①
元朔六年(前123):
(霍去病)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余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是岁,失两将军军,亡翕侯,军功不多,故大将军不益封。②
元狩二年(前121)夏,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
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 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③
——————————
① 司马迁《史记》,第2923 – 2924页。
② 司马迁《史记》,第2928页。
③ 司马迁《史记》,第2931页。
元狩四年(前119)春,
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 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①
从武帝对卫青、霍去病的封授、益封诏书来看,本部兵马的损耗要维持在十分之三以内。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战,卫青与匈奴单于遭遇,因“杀伤大当”,双方兵马损失相同,本部兵马损失颇大,以至于“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元朔六年(前123),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共斩获一万几千人,但并未像元朔二年时一样益封,最重要的原因是损失了两支军队和一员大将。《墨子•非攻下》认为:“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②(苏凤捷、程梅花注说《墨子》,第173页。)一次战争下来,能够保存本部兵马装备的五分之一已经算是不错了,足见战后保留十分之七的人员装备之难。有关斩敌数与兵马装备损失数之间的比例,车骑将军卫青将兵三万,本部兵马未有损耗,斩杀捕获三千七十一级,益封三千户。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兵一万,斩杀捕获三万二百人,本部兵马损失三千多人。霍去病领军五万,损失一万五千人及装备,斩获捕获七万四百四十三,本部兵马装备损失约为斩捕敌数的五分之一。斩捕敌数需为本部兵马装备损失数的五倍以上,同时本部兵马的损失要在十分之三以内,才能封侯。东汉亦奉行此
————————
① 司马迁《史记》,第2936页。
② 苏凤捷、程梅花注说《墨子》,第173页。
制。段颎攻羌,“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干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更封新丰县侯,邑万户”。汉军损失四百兵马装备,斩杀羌兵三万八千六百人,且获得大量的牲畜,段颎得以受封万户侯。
最后,各领兵将领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是评定将领军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孙敖因没有按期与霍去病汇合,“当斩,赎为庶人”②。张骞因未能按期与李广汇合夹击匈奴,“当斩,赎为庶人”③。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以上还原了军功封侯标准“率”的大体面貌。上已提到,伴随着军功爵制的衰落,外戚侯势力的崛起,至西汉中后期,此军功封侯之率逐步被取消了。东汉虽然承袭西汉旧制,将军功封侯之“率”加以恢复,但是伴随着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权旁落,它的施行大打折扣。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大破羌兵,斩杀羌军主帅,捕斩万人,当封为侯,因其不党于宦官,仅“赐钱二十万,除家一人为郎”④。中郎将皇甫规击羌有功,论功当封,但是拒绝了中常侍徐璜、左悺的索贿,反而“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⑤。破羌将军段颎,为平定东羌立有大功,但亦需“曲意宦官”,才能够顺利“封新丰县侯,邑万户”⑥。
————————
① 范晔《后汉书》,第2153页。
② 司马迁《史记》,第2942页。
③ 司马迁《史记》,第2944页。
④ 范晔《后汉书》,第2140页。
⑤ 范晔《后汉书》,第2135页。
⑥ 范晔《后汉书》,第2153页。
————————
《帝国中坚——汉代列侯研究》56~61
李广自己都知道自己根本不够封侯之率,自己都承认自己“无尺寸之功”,不知那些李粉哪来勇气说他有功,说他能封?
李广不过只杀了禆将算老几?因为李广全军覆没,他到底杀没杀也就只李广一嘴,根本没法查实,因为当时除李广外唯一的活人就是李广的儿子李敢,亲属理当依法回避,他的话是不能作为证词的!
司马迁怀着对李广的“舔痔”——(此乃苏东坡侮辱卫青之语,本人借用至此,用之司马迁对于李广,恰如其分)之爱,为了突出李广,总是用模糊字眼来误导后人,别人的军功精确到个位数,十位数,李家三代的“军功”永远模糊到千位数!说不定司马迁学过量子力学,知道“测不准原理”,用这种模糊数据,反而能引起读者的定性,先入为主!脑补战无不败的李广很厉害似的!司马迁真是文章高手,用笔也能吹出“一代名将”!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初,广与从弟李蔡俱为郎,事文帝。景帝时,蔡积功至二千石。武帝元朔中,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与望气王朔语云:“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降者八百余人,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汉书》(第八册,2446页)
司马迁特意写上这一段,显然是有深意的,他将李广毕生无封的原因归结到一次杀降事件上,又特意将李广的从弟李蔡与李广作了比较。还说李蔡为人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从后来李蔡侵夺汉景帝阳陵地一事上来看,李蔡为人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李蔡的功劳却是扎实的,能力也是扎实的。
元朔中,李广和李蔡都跟着大将军卫青出击右贤王,那一次汉军不仅收复了河南地,而且所获极丰。李蔡当时是轻车将军,李广则官封后将军,轻车将军“获王”,也就是俘虏了匈奴的王,这样的功劳,当然值得封侯!那次受封为侯的人相当多,皇帝的诏书上这样说:“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获王,封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从大军出窴浑,至匈奴右贤王庭,为戏下搏战获王,封说为龙頟侯。骑将军贺从大将军获王,封贺为南窌侯。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封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封朔为陟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中郎将绾皆有功,赐爵关内侯。沮、息、如意食邑各三百户。”(《汉书》)
李广什么功劳都没有,他不但没有获过王,连个裨将也没有“获”过(当然小兵可能杀了不少),为什么要封他呢?仅仅因为名声?这不好笑吗?自古名不及实的人多了,李广显然就是其中一个!难道别人要以功劳封,李广要以名声苦劳封?
至于说他是因为担任后将军才无功的,更是可笑,西汉的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不过是将军封号,谁说后将军就是指挥后军的?即使真的指挥后军,难道后军就不能立功?
李广自己没功劳,还不服气,私底下找到一个叫王朔的“望气者”诉苦:“别人都不及我啊……(这句话特搞笑,李广凭什么觉得别人都不及你?人家可都有扎扎实实的功劳!你自己也知道你无尺寸之功,那你有什么脸向皇帝要封?可见李广尾有多么大,这么自我感觉良好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古今中外都罕见)为什么他们能封?偏偏我就封不了?”
然后讲了一件自觉有愧于心的事,他杀降!
杀降是为将者的一个忌讳,这种观念来历很古。
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四经•经法•亡论》中记载:“大杀服民,憀(戮)降人,刑无罪,过(祸)皆反自及也”。
“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六韬•虎韬•略地》(中华书局《武经七书》第471页)
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吴子•应变第五》(中华书局《武经七书》第128页)
其它的兵书也有反对杀降的记录,由于有些是在西汉之后,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有的朝代,明确规定杀降是大罪!保存最完整的宋军军法72条第66条就明确规定:“贼军弃仗来降而辄杀者,斩。”(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汉军可能没有这种军法,而只是一种习惯,否则的话,单凭李广杀降一事,他就该被处决!
当然,历史上杀降的名将也有,比如白起!
我个人觉得杀降这种事要具体分析,白起杀降其实是无奈也是必然之举,几十万降卒秦国既无法消化,也不可能收编,放回去又不可能,白起除了屠杀外根本没有选择余地。李广的情况显然不是白起那样,他所遇上的情况显然不同。
第一,他遇上的不是几万几十万降卒,羌人的人口即使男女老少齐上,也凑不够几十万人,东汉羌战延续百年,羌人出动的兵力通常也不过是几千或者几万人,而且其中还夹杂了些其他民族的人。西汉景帝武帝前期,羌人根本没有大规模反汉的记载,如果羌人真的大规模反抗,李广的能力也不可能胜任镇压!——后来羌人反时,武帝派去镇压的将军一个是李息,卫青部下;另一个是徐自为,霍去病部下。两人配合默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据他自己说,这些羌人只有八百人。
第二,李广采用的是悲鄙的手段。他不是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决战令羌人失败请降的,他采取的是诱降的手段!他应该是向羌人许过不杀的诺言!否则就不是诱降了,但当羌人投降之后,老小子突然变卦,诈而同日杀之,最大的可能是贪图军功,毕竟,汉军的军功是用人头算的!
这种作法完全就是出尔反尔!无论为人为将,这都是极其卑劣的行为!
李广杀降这件事的结局司马迁没说,看来李广既没有因这事受到处分,也没有因此升迁。
有人说,李广对这事一直记在心中,表明他是有良心的。但,大家要记住,他这不是良心,而是迟迟未得封赏而对自己的行为的一件托词!他把他未得封赏的原因归结为一次杀降事件,然后就由衷平安,心安理得地去继续他的“封侯之旅”。
总之,“我李广不能封,是天意,不是我本人无能!”老小子一番诉苦,一番检讨之后,得出的就是这样一个结论!
这种死不认错,诿过于人的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包括司马迁本人,所以李广总能在后世找到“知音”。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史记》(第九册,2874~2876页)
元狩四年,大将军票骑将军大击匈奴,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辞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乃令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大将军弗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象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惑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乃遇两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曰:“青欲上书报天子失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广曰:“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遂引刀自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老壮皆为垂泣。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遮人。
——————《汉书》(第八册,2447~2448页)
广与大将军别道,迷而后期。大将军遣长吏责问广,令诣幕府对。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述而失道,岂非天邪?且广年已六十余。终不能使复对刀笔吏矣。”遂自刎死。百姓闻之,知与不知,莫不垂泣。
——————《前汉纪》(220页)
元狩四年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筹划准备多时后,决定派卫霍各领五万骑兵出塞,跨越漠北远征。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这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知道这次如果他还不能立功封侯的话,这辈子可能没有希望了。于是死皮癞脸地求皇帝派他去,皇帝当然明白他的心思,就是想封侯嘛,李广一辈子想封侯想得都快变成精神病了,皇帝开始没有同意,给了李广那么多的机会,李广没一次抓住,这次战斗如此重要,他别又来坏事吧?但后来有些可怜他,架不住他的恳求,就答应了,把他派给卫青。
皇帝没有把他给霍去病,正是皇帝的识人之明。就依李广那脾气,遇上刚毅决断,不顾私情的骠骑将军,仅凭他“广知之,固辞。”不肯遵从命令这一条,他能不能活着都是未知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李广祖孙,都违背过命令!这样的人,首先就不是一个合格军人,更无论一个合格将领了!
东罗马人说:
对下属要求过于苛刻的将军,或是对下属过于放纵的将军,皆不适合指挥作战。对将军的恐惧会导致士兵怨声载道,而对士兵过于忍让又会让士兵们蔑视指挥官。因此将军应不偏不倚。
若军队在仅仅一场会战中便损失了大半人员,责任在将军本人。
一位良将绝不能说:“我未曾料到此事。”
那些表现始终不佳的人,即使连最普通的任务也不能交给他们。
——————拜占庭兵书:《战略》
李广就是这种人,他这种人,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古代当代,都不能为将!
也只有司马迁这类对军事一无所知的浑人,才有脸吹这种赤裸裸的废物!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李广一直在地方上供职,汉武帝即位后,因为左右的大力推荐,武帝便召李广为未央卫尉,出入左右,深得武帝宠信。可惜李广辜负了汉武帝对他的信任,李广的人缘倒是不错,看来他是广结善缘,经营有方,汉武帝被李广粉的各类花式营销所惑,认为他真的是个人才,屡次重用。
我有一个重大疑问,李广无论为人为将,论功论德,皆无足论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称誉?仅凭一点爱兵和到处送钱,就能得到这许多人的称誉?如果不是有人故意说假话(就象古人一直都怀疑那些密室之谋,私下之言,心中所思,司马迁怎么会知道,竟一一记录在案那样),就是李广本人是一个八面玲珑,上下讨好,刻意钻研的人,没真本事,就靠这种手段赢得人心!看看他祖孙三代,不,四代人(包括李陵和胡女养的杂种)都是这种平常似乎众皆称誉,但关键时候总是出问题的人!身为大臣,身为将军,你到处招揽人心到底是何意?
虽然李广不住请战,但皇帝对他不放心!这是自然的,因为李广的历次“战绩”简直糟糕得不象话!
以下是李广几次作战的具体情况,资料全部来自李广的铁杆粉丝司马迁:
吴楚叛时(公元前154年)
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于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史记》2867~2868页)
这次大概是李广离封侯最近的一次,他儿子取旗被封为关内侯,他也取了旗,大概也能封个关内侯,但这个没脑子的李广利欲熏心,身为朝廷官员,却接受诸侯王的官印,这实在是犯了朝廷的大忌。景帝很不待见这个“不忠”的骁骑都尉,什么封赏也没有。
诸侯王私授官吏赏赐,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李广还毫无顾忌地接受,视律法为无物,无赏就是正当的,你李广自己违法在先,有什么资格怨恨君主于后?(这点咱们也不必多苛责李广,他孙子李陵的表现之精彩还要远胜于他,从这一点来说,李广真是后继有人!)
李家的座右铭:总之,错误都是别人造成!
这也成了某些人的一条说明李广不能封的理由。比如这段话:
当时梁王的封地“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多大县。”是吴楚之乱平定后实力最雄厚、唯一能与汉抗衡的诸侯国,汉景帝不能不对梁王有所警惕,而事实上梁王在窦太后支持下也想在汉景帝死后承袭帝位。在这样复杂微妙的形势下,李广私自接受梁王的策封不能不被看成是对汉景帝的不忠。因此他虽有功而“赏不行”是必然的,并且由于这一政治上的“问题”而决定了他一生的悲剧命运:汉朝一方面利用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防备匈奴,转战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防前线,另一方面又不给他寸土之封。这就说明了在秦汉时代,如果认为某一官吏有对君主不忠的行为,或受到君主的猜疑,则无论他有多么大的功劳,也不会得到应得的奖赏。——《秦汉官吏法研究》206页
事实当真如此吗?汉景帝时,李广可能是为景帝所忌,他也没有立功的机会,不能封赏可以理解,但汉武帝有猜忌区区一个地方太守李广的必要?汉武帝对李广及他家族的知遇之恩可说是古今难见,把他从地方太守召为未央卫尉,又多次令他领兵出征,可是李广一次都没有立功,这能怪谁?自己没本事,还要怪领导吗?李广有什么功劳值得给他赏赐?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匈奴大举入塞
(具体时间不详,考察文帝景帝时期,匈奴只有在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时才有大举入上郡的记载,但这一年李广具体在哪个地方当太守却不知道)
李广军:一百骑兵
对手:三个步行的所谓“射雕手”
结果:两个射雕手被杀,活捉一人
(这人数比例,这装备优势……)

李广军:一百骑兵
对手:数千
结果:双方并未交手,李广成功逃跑,大营中的将士不知他去了哪儿
(李广第一次展示逃功,他也就逃功值得一吹了)
难道私自离营(这本身就是违反军法)抓了三个名不见经传的射雕手就是大功,就值得一封?先追究追究他私自离营的责任再说吧!

元光二年(公元前134年)
夏六月,马邑诱敌战失败,整个汉军都无功,时李广为骁骑将军,当然也无功,这次失利与李广无关,倒真不能怪他。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李广军:一万人
对手:兵多,可能比李广多些,具体数目不详
结果: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李广被俘,“得其余军”,勉强逃回。
(李广第二次展示逃功,从此被称为“飞将军”,可怜一万将士化作塞北孤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李广宣扬了名气,估计在司马迁眼中,这是那些牺牲将士们的光荣!)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不知他在做啥,难道在梦游?)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李广军:四千人
对手:司马迁说是四万人
结果:广军几没,功自如,无赏
(汉书武帝纪(176页)记载: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独身脱还,李广四千人全军覆没,只有他和他儿子跑了,这是李广第三次施展逃功……如此精彩的逃跑生涯,如此接二连三的逃跑将军,世界万国五千年著名逃跑将军排行榜上,李广如果认第二,只怕没人敢认第一!……泪如倾盆,可怜四千将士)

以上便是李广的战绩,汇总一下,李广几次出塞,送死汉军一万四左右,匈奴人的死伤不详,但作为战胜的一方,他们的损失肯定远远小于李广,第一次完全没法知道匈奴人损失,第二次说是广杀匈奴三千余人,这个杀字大有文章,杀可以解释成杀死,也能解释成杀伤,别的将军战功都是斩首多少,甚至精确到个位数,而李广,杀死杀伤都弄不清,数字模糊到千。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自己的偶像怎么总是失败呢?偶像是不可能失败的,偶像的失败一定不是偶像本人的原因,一定是别人的原因!一定是外部的原因!想来司马迁对自己的这个判断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司马迁发挥了他罕见的文字功夫,穿越千年,为李广找了次次失败的理由。
第一,敌军多!我很想说,敌军多不是理由!难道其它汉军将领是以多打少?绝对不是,但别人为什么能赢?你为什么不看看你自己?为什么永远都把责任推给客观?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多的是!别说战胜比自己多十倍的敌军,多几十倍的都有!商周时有牧野之战,春秋时有柏举之战,秦汉时有巨鹿之战,昆阳之战!
第二,其它将领晚到,没有和他配合!这同样不是理由,远的例子不说,公孙敖也没有和霍去病配合,霍去病也是孤军独挑,但为什么人家还是能赢?
事实非常简单,李广自己无将才!他低头自己跑路,不管友军动向,恃勇冒进,轻易跳入敌军埋伏,而落入埋伏之后,在劣势兵力之下,不设法突围,却搞守城待援!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
自己无能,却到处找失败理由,这种人自古以来也很多,司马迁自己都是个例子!自己找死,却怪君主!偶像和粉丝都是找死的主,难怪臭味相投!
最主要的还有,你李广死战,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你达成了一个战略目的,即使你全军覆没,你也可能是大功一件。但,李广达到了什么战略目的?
有人说,李广损失四千,成功地分散了左贤王的注意力,减轻了河西之战的压力,真是这样吗?李广张骞出右北平,汉武帝的本意的确是要分散匈奴左部的注意,令匈奴头尾难顾。但这跟河西之战胜负有何关系?难道匈奴左部知道汉军出河西的时候,能够来得及去救援河西匈奴?无论时间空间都不可能!李广无论是胜是败,左部匈奴都不可能去救援河西!说穿了就是这么一回事,你李广这次遇上匈奴还不如遇不上!因为无论胜负,结果都是一样!
为将者,开疆守土杀敌,李广一条都不沾!一个战绩如此糟糕的将军,你要武帝怎么赏,别人会心服吗?
战争的目的是完成战略目标,将军的责任是指挥军队,将军唯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就是胜利,既然他无法取得胜利,无论怎么样他也不值一顾!箭法好,那是射师的事,不是将军应有的素质,将军箭射得好不好毫不重要!司马迁吹人都没吹到该吹的地方!因为李广实在没有过拿得出手的胜利,就只好吹将军本不该吹的匹夫之勇!难道战场是武侠小说吗?主角自带外挂?
看到李广这个战绩,别说武帝,换任何一个君王都不会放心!但这令人“恐怖”的战绩,也不影响司马迁对他的吹捧。你司马迁扪心自问,你不觉得惭愧吗?难道仅仅因为李广是你的疯狂偶像,就得为他违背军法国法,挟私赏赐?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我们再来看看武帝时代其他将领的战绩,卫霍这两位汉武时代最耀眼的将星,大汉帝国的绝代双骄留待后面细说。先说说其他的封侯将领,资料全部来自《史记》《汉书》!
平陵侯苏建:以骑都尉车骑将军击匈奴封侯,因败军独自脱身来归,免侯。
岸头侯张次公:以都尉从车骑将军击匈奴封侯,因与淮南王女刘陵奸,受财物,免侯。
李广的堂弟安乐侯李蔡:以将军再击匈奴获王封侯,以丞相侵卖园陵神道获罪,自杀。
合骑侯公孙敖:以护军都尉三从大将军击匈奴,至右王庭得王侯封,元狩二年与骠骑将军失期,畏獳当斩,赎罪免侯。后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后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后觉,复系。坐妻为巫蛊,族。
轵侯李朔:以校尉三从大将军击匈奴,至右王庭得虏阏氏封侯,后有罪,免。
从平侯公孙戎奴:以校尉三从大将军击匈奴,至右王庭为雁行上石山先登,侯,元狩二年,坐为上党太守发兵击匈奴不以闻免。
随城侯赵不虞:以校尉三从大将军击匈奴,攻辰吾先登石亹,侯,元狩二年,坐为定襄都尉,匈奴败,太守以闻非实,谩,免。
博望侯张骞:以校尉数从大将军击匈奴,知道水,及前使绝国大夏,侯。元狩二年,坐以将军击匈奴,畏懦,当斩,赎罪,免。
众利侯郝贤:以上谷太守四从大将军击匈奴,首虏千级以上,侯,元狩二年,坐为上谷太守入戍卒财物,上计谩,免。
从骠侯赵破奴:以司马再从骠骑将军数深入匈奴,得两王子骑将功侯。以匈何将军元封三年击楼兰功,复侯。后一岁,为匈河将军,攻胡至匈河水,无功。后一岁,击虏楼兰王,后为浞野侯。后六岁,以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王。左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为虏所得,遂没其军。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后坐巫蛊,族。(就是这个被记载为族的赵破奴,在史书宣称被族的次年又诈尸出来和汉武帝对话!哈哈)
宜冠侯高不识: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功侯。故匈奴归义。元狩四年,不识击匈奴,战军功增首,不以实,当斩,赎罪,国除。
辉渠侯仆多: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得王功侯。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虏五王功,益封。薨,谥曰忠。
赵食其,祋祤人。武帝立十八年,以主爵都尉从大将军,斩首六百六十级。元狩三年,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明年,为右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襄,迷失道,当斩,赎为庶人。
郭昌,云中人,以校尉从大将军。元封四年,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屯朔方。还击昆明,无功,夺印。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击左王,得重,会期,虏首万二千七百人,侯,封邳离侯。骠骑死后,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其后坐法失侯。为强弩都尉,屯居延,卒。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知,汉武帝对功臣绝不吝封,同时又管理严格,无论什么人,有功则封,有罪则罚!而且这些获封的功臣中,都是以自己的扎实功劳获封的,他们当中,很多人也同样出身低微,李粉恬不知耻地说李广是因为朝里无人才不能封,那么这些功臣的“朝里人”又都是谁?请废物世家李广的粉一个个说出来!说不出来就请自打嘴巴!自己无能怪人家!
李广家三代,根本没有任何拿得上台面的功劳,他们的行为够得上多次族诛或者死刑,武帝被李广的所谓名气所惑,多次包庇回护,李广还有脸怨恨说没得封赏?
李广三代的那些微功,简直不值一提,可以说汉武一朝的将领们,随便拉一个出来,论功劳,李广家三代坐飞机都赶不上!李家不仅是汉军中让将士们白死最多的家族,还保持了一个中国历史空前绝后的记录:家里叛徒成三,背叛两国,让两个国家的君王下令诛杀!
更搞笑的是,李广不知死了多少年后,还靠着戴绿帽,当乌龟留名,李广死而有知,只怕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哪里钻出这么多野种来!谁为他生的?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司马迁说,汉武帝架不住李广的软磨硬缠,把常败将李广派给卫青,又私下嘱咐他——既然是私下嘱咐,司马迁怎么会知道?难道司马迁有遥测眼?难道汉武帝身边有你的间谍?谁告诉你的?这何止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简直就是千思不得其解之事!但,司马迁有乱写的权力,就象他多次描写死人心理一样——好吧,就算是这样吧,在没有其它证据之前,姑且信你——司马迁一次。
按司马迁的说法,皇帝叮嘱卫青:李广年纪又老,又从来没有打过胜仗,千万不能让他当单于,这人一定会误事的。卫青深以为然。
大军出塞之后,卫青捕获了匈奴俘虏,知道了单于的具体位置,按照皇帝的指示,将年轻力壮的公孙敖带到自己身边,亲自带着精兵去迎击,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走东道。
卫青为什么要分兵?在我看来,其实这正是卫青具有卓越的统帅之才的表现。孤军独出,孤注一掷,胜败看天,分兵而进,若能协调呼应,牵制夹击敌人,更容易胜利。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在自己的《纪校新书》中就说过“掎角上策,无出乎此。”
霍去病似乎也是采用的这种战术,《史记》上说他:“常与壮骑先其大军”。河西之战的时候,看皇帝对赵破奴和霍去病的封赏诏书,这两人似乎也不是走的一路。
但采用分兵这种策略对将帅本身的素质要求极高,不仅要求将帅具有杰出的统筹指挥能力,而且临阵之时要求统帅对战场上那瞬息万变的动向也要作出最及时最正确的反应。自卫霍之后,后面那些将帅也是学的这种战术,但他们本身的将道远不及卫霍,败多胜少,尤其是宣帝的16万旅游军团纯属笑话,那些将帅没有全局统筹能力,更无临阵指挥应变之才,各自低头闷战,虽说当时汉对匈有绝对优势,但战斗结果却是纯粹的旅游一场。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李广知道后,不乐意了,跑到大将军面前去闹,“固辞”,坚决不干!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即使明知要你去当诱饵送死,你也得服从!
“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鸣金不止,也要依令退回。”——(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第二卷,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第二,中华书局版,第62页)
但这位任性自恋的李“将军”偏偏就不服从命令,惹得一向都温和的大将军也受不了他了,全军将士这个来要求,那个来要求,这仗怎么打呀?
所以大将军也不再跟这个又老又韧的百败之将客气,你和右将军赵食其一起走东路,这是命令。老小子又气又恨,带着这种情绪回到自己军中,与右将军立即就上路了。
奇怪的是,李广和赵食其合兵出塞后,居然迷路了!原因是,这只军队“无导”,没有向导。这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事!李广不是最喜欢派斥候吗?李广不是自认为沙场老将吗?怎么连路都找不着?
在无边大漠作战,辩认方向是最重要的,为将者,当然应该通晓天官北辰定位法,因为这是为将的最最基础之道,很难想象一个合格的将领,这都不懂!只要学过一点,大体方位总不会错的,难道自吁老将的李广连这基本之道都不懂?如果他这都不懂,他别说为将,当小兵都不够资格!李广恐怕也不至于如此低能。
北辰,即北极星,《尔雅•释天》解释说:“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定位法在指南针兴起之前使用极广,它的来历非常古老,孔夫子的《论语》和《春秋公羊传》就提到过,实际产生的年代肯定更早,唯其古老,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当然是有其局限的,比如说遇上阴雨天,北辰定位法便没了用处。好吧,为了给李广找到迷路的理由,咱们便算他遇上阴天甚至沙尘暴之类的恶劣天气,暂时也将原因推给客观,因为我们没有更具体的史料,也没有找到证人,只有靠猜测了。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如果不能使用北辰定位法,这便要看向导的本事了,选择向导亦是古今名将的基本将道。卫霍在茫茫大漠中,纵横来去,从未迷路,甚至后来的被司马迁很鄙视的李广利(他和卫霍一起被称为汉武大帝三大将领),无论是远征万里贰师城大宛,还是直捣漠北,他也都没有迷路过。
兵书上说,凡行军,必当配有:“知山川水草次舍、道路迂直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乡导之士’。”——(《太白阴经解说》,线装书局,上册,第128页)。
李广为何没有向导(失导)?在我看来,他是因为挟愤出军,立即上路,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左传•隐公五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不知李广看没有看过。这种头脑发热,不顾后果之人岂堪为将?这是将领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责任,与大将军绝对毫无关系,大将军没有责任为李广配向导!
李广一向十分尾大,与之同行的右将军赵食其据史记说,他是祋祤人。武帝立二十二年(《汉书》作十八年,武帝立二十二年就是元狩四年,显然史记这里是错的,当以汉书为准,武帝立十八年,正是元朔六年,这一年大将军两出定襄,赵食其从大将军立功,显然就是这一年),以主爵都尉从大将军,斩首六百六十级。元狩三年,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然后就是“最后一战”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
赵食其一没有李广的名气大,二没有李广的资格老,三没有李广的“经验丰富”,在李广面前应该是采取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态度,唯李广之命是从。从后来赵食其没有受到什么过多的责备也可以看出,他在这次迷路事件中的责任显然不及李广。
等李广好不容易找到路的时候,大将军已经很惊险地打得伊稚斜单于逃得不知去向,本来李广若能及时赶到,合兵围击,即使不能擒住伊稚斜,趁乱砍几个匈奴大将裨王应该不难,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现成大功,但李广迷路之后,非但无功,且有大过。
李广其实是为匈奴人立下擎天之功!如果不是他关键时刻迷路,单于未必能跑得掉!这功劳对匈奴来说,怎么说也不过份!
作为一军之长,对这样大的罪行,大将军当然要派人去查问原因。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李广见过大将军之后,回到了自己军中,大将军长史按照军法,带着糒醪去见李广,问李广和赵食其失道的原因,说大将军准备上书给天子,把其中原因说清楚。李广一付不屑的样子,根本不回答,长史气坏了,就让他去幕府对簿。李广这才说了一句:“各位校尉无罪,是我自己失道的。我今天就上簿。”
这里解释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糒醪是怎么一回事。
糒就是军粮,先秦时叫糗,来历非常古老,据说商周之时就是军中的常备食物,类似于现在的炒面之类,军队出征,携带糒粮为军粮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创举,这东西即便于携带,食用也方便,还不容易腐败。一直到解放前还是军中的常用食品。——某些无脑文中居然出现了士兵们以馒头包子做军粮的描写,馒头包子全部配齐要宋朝之后,偶尔让士兵们吃点馒头包子改善一下伙食当然也是行的,但这些东西能做军粮吗?也不想想这些东西能放几天,一两天就坏了,这些傻瓜是让将士们吃腐败食品,得疾病吗?这样的军队也不用打仗,疾病就能把士兵们折磨得失去战斗力!军队中防止疫病是为将根本之道!这点都不知道的东西,也配为将!
民族英雄戚纪光在自己的《练兵实纪》里详细记载了关于军粮的制法和管理方法:每营该计棋炒(棋炒,一种北方传统食品,用面和香油制成)二百石、米三百石、黑豆五百豆,平日于驻札处所建立仓廒一所,将棋炒、米、豆,查照(核查对照)新定事例,于该衙门仓廒领出,俱用布袋装盛,盖恐一时有事,装运不及也。每于夏天晒扬一次,过三年听给军支用。即将各军应得行粮就于该仓总领,委官装备。或收折色籴买,以抵辎粮,尤为洁净。(戚继光《练兵实纪》第46页,中华书局版)
无知本不是错,无知还到处显摆,到处乱说,就是不可原谅的东西!
醪则是一种酒类,它的特点是热量大,乙醇含量小,容易酿造,可以大规模酿制,适合士兵们饮用。军队中的酒通常是这一类。卫青派人送糒和醪去,显然是有慰劳之意,没想到李老小子对错过了漠北之战耿耿于怀,他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承认自己的无能,他肯定将一腔怒火出到卫青身上!对长史很不礼貌,长史也发火了,既然你不肯口头交代,那就递交书面材料。到幕府去对簿。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李广到了幕府,却不肯上簿,对自己的麾下说:“我自结发以来,大小七十余仗
——————这段话简直是我听过的最惊悸的一句话,一个大小七十余仗的所谓将军,却从头到尾没有战绩!连他的铁杆粉丝司马迁都列不出他这七十余仗到底杀死了多少敌军!显然,李广的所谓战绩都是类似这样的,一次杀伤几个人,诱降害死几百人,自己大败,全军覆没……
他根本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胜利!这种空前绝后的百败愚将,世界上下五千年,纵横七大洲,李广若认第二,还没有人敢认第一!什么人能粉这样世界无双的百败愚将?无双蠢人?只有同类了!没有其它的解释!
他既没有杀一个匈奴将领,也没有抓到一个!象这样刀刀箭箭都能长眼睛的事,还真不是任一个人能做到的。估计李广这样做,也费了不少心血,毕竟,他的孙子要叛国投匈,要是他真的杀了匈奴的贵人,对李陵多有不便,他不能不为亲孙子打算啊!
他的所谓神箭手功夫就只能够表现在群众簇着拥射老虎,有事无事射石头上了。汉军的军功就是斩首擒获所算,若是李广真有哪怕只有一点点功,作为恨不得跪下去叫李广“亲爸爸”的司马迁来说,怎么会不写呢?找不到李广可吹之处司马迁也要找,真要有,司马迁还不得大写特写,怪吼连连“我亲爸爸李广多冤!”
可见,没有就是没有!靠发明创造甚至捏造功劳是现代李粉的事,司马迁也没发明。
李广接下来的话证明他还仍然在怪别人: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这不是天哉,更不是大将军的错,大将军也好,皇帝也好,怎么知道你会迷路?难道他们能未卜先知?难道他们是故意令你迷路的?你自己挟愤出战,不做准备,这要怪谁呢?大将军又不是你妈,连襁褓尿布都要给你准备好!你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这么冲动愚蠢!千古愚人,就是你这种东西了!
老小子又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对刀笔吏,拿刀一刀抹了脖子!这位毕生都在怪别人,毕生自以为了不起,毕生没有打过胜仗的大汉第一废将,从来不承认自己无能不承认自己错误司马迁的跪舔对象终于报销了!
而此事从头到尾,李广和大将军卫青连面都没有照过。也就是长史和幕府将士和他对过面!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本来,依汉武帝对将领们的宽大,他虽然失期害了全军,但却不一定会死,拿钱赎罪就是了,可是,这老小子却没有面对军法的勇气,采取逃避的方式,连正式的文书都不肯写!他话虽说是自己负责,却没有想到——或者他是想到了,但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他的上司给他背锅——他一死倒是一了百了,但这迷路的结果还是得有人去承担!要是他把事情交待清楚之后再自杀,倒也不失为一英雄举动,但他就连这个都没有!老小子狗熊一生,废物一生,死了还要害人!
这种人是任何人都不想沾的下属!哪个将军摊上李广这种货,哪个将军哪个军队都倒大霉!
首先,他连累了赵食其。但赵食其可比他有种,坦然接受了军法的治裁,缴纳了赎金,废为庶人。
其次,他连累了卫青,连累了霍去病,还连累了自己儿子!引发了一连串事故!
接着,司马迁写了一段让我们瞠目结舌的话,一军皆哭!还百姓们知与不知,无少壮都哭,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只有司马迁自己知道!
因为我就不知道将士们在哭他什么!李广这辈子每次出征,战士们都注定一去不回,最好的结果就是当塞外旅游团,眼睁睁看着友军受赏立功!至于李广所谓的爱兵,所谓的廉,这到底能有多少人受益?你一个将军千方百计去讨将士欢心,居心何在?将军唯一该做的事就是追求胜利,不是去舔将士们!
难道将士们的家属都对自己的儿郎有血海深仇?生怕李广不带自己的儿郎去死?难道将士们的家属都那么渴望拿抚恤金?根据汉简,我们可以看到,将士们如果没有立战功,他们的抚恤金是很少的,也就是小棺(櫘)一口,几千钱的安葬费。但立下战功,那就是赏赐不可胜数!功越高,赏赐越重!列土封侯也是所在多矣!将士们和他们的家属就这么想去死吗?人都有贪生之念,这在李家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李广数次逃跑,李陵更为了自己一条命,视全家性命如粪土,我们为什么就要认为将士们那么渴望去白死?仅仅是为了帮着李广家宣扬名气,仅仅是为了平常的一些不着边际的小恩小惠将士们就愿意去白白送死?这是人情之常吗?
说卫青或者小霍去世,将士们大哭,我是信的!因为他们带给大汉无上的辉煌,对将士们来说,跟他们出征,也能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好处,失去他们,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将士们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失去李广家族,对整个大汉,整个汉军,完全就是波澜不惊的事!他们都死了,对汉军还是大好事!至少汉军将士少死很多人,他们的家人也不会忍受亲人死别的痛苦!
李广家是不是真得人心,后面李陵投降事件就能看出来了,整个大汉朝,除了李广的粪丝司马迁外,人人都落井下石,人人都在推波助澜,把李家朝死里整!这就是司马迁所谓的李广家得人心!如果得人心就是人人落井下石,这种得人心的方式也足够奇特了!
他的死,也就是一个愚蠢无能的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与任何人无关!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至于百姓知与不知,无少壮都哭,更加荒谬可笑!这种话也能信的,只能说是完全没头脑常识的傻子!李广是死在塞外的,他的死讯传入内地,至少也得是将士们凯旋之后的事,百姓们这时候再哭,真是眼泪特别长啊!
老百姓有理由哭他?他既无功也无德,他死了,跟百姓们毫无痛痒!他做了什么事能让百姓怀念他?
他也不是百姓的君主,按照当时的习俗,如果汉武帝死了,百姓们全体去哭,即使他们不是真的伤心,但大家都服丧去哭皇帝,是礼也是法,这是可以理解的,李广又不是他们的君主,对他们也毫无恩德,他们哭什么?少壮皆哭,司马迁写得这样荒谬,不觉得你脸皮真厚吗?
司马迁又说,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他是因为忠心诚信得于士大夫吗?可是根据李广的言行,他这辈子只热衷于一事,就是疯狂的功名利禄心,他想封侯已经想得疯了!他完全没有自知之明,完全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他完全没有为将士们想过!他只想要借将士们的生命为自己求得封侯之道!你李广的心何其阴暗狠毒哉!
他的儿子和两个孙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加证明他们家所谓忠心是如何地虚伪造作!
诚信更不用说了,杀降足以证明此人毫无信用可言!挟愤出师,也同样证明李广根本不懂什么叫诚!既然受命,即使不愿意,也应该认认真真地做,这才是忠,这才是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是因为桃李能给人们以实利,李广能给大家以什么实利?没有!要说能得实利,跟着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那才是实实在在的!
【索隐述赞】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这是最不要脸的一段吹捧,真是在唱莲花落啊!惜哉名将,天下无双!如果不是司马迁的笔,谁知道李广这个从来没有打过胜仗,只会害死将士们的千古愚将是什么东西!
文人的笔就是厉害,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史官!司马迁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史官”的节操到底是什么玩艺儿!文人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
李广一生人为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沽名钓誉!自以为是!卑鄙无耻!啀呲必报!不智不信!利欲熏心!无论怎么看,都是个地道小人!他于国,无功,于世,无补!这种人也能吹出来,只能说司马迁的脸皮够厚!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但是,李广比起他的子孙们干的事来,还差得远!在李广可以确定的子孙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比李广本人还要精彩十倍的龌龊表演,遗传真是到位,充分证明垃圾堆里永远长不出花!
这里,我事先申明,我绝不是个血统论者,对人,我看的是某人的具体表演,如果某人后代世世的表演就这样,那么在我眼中,他就是个渣滓祖宗,如果某人的世世甚至先后表演各有区别,我照样会分别对待。
比如这个:
X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X尽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尔。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余载。顷缘奸臣败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致生灵被祸,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军前。两元帅既允其议,布闻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两河地,恭为臣子,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
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光武以兴;东汉绝于曹氏,刘备帝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X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中华书局版第三十九册,第13748页)
我把这个写文章的人的名字全遮盖起来,不知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就这篇文章而言,大家是不是会觉得此人一定是个不畏死的大忠臣?
现在我把《宋史》卷名全部写出来《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大家一定会想:这个人怎么会列在奸臣传呢?我告诉大家,写这篇奏章的人叫做秦桧!
瑜不掩瑕,他也许曾有过热血的年代,但仅仅这篇文章,显然不能视他为忠臣吧?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我把秦桧引入是有意思的,我们再来看看下一篇人物的传记,也出自《宋史》
X鉅字子野,丞相X曾孙。通判蕲州。金人犯境,与郡守李诚之协力捍御。求援于武昌、安庆,月余,兵不至。策应兵徐挥、常用等弃城遁。城破,鉅与诚之各以自随之兵巷战,死伤略尽。鉅归署,疾呼吏人刘迪,令火诸仓库,乃赴一室自焚。有老卒见烟焰中着白战袍者,识其鉅也,冒火挽出之。鉅叱曰:“我为国死,汝辈可自求生。”掣衣就焚而死。次子浚先往四祖山,兵至亟还,与弟瀈从父俱死。特赠鉅五官、秘阁修撰,封义烈侯,与诚之皆立庙蕲州,赐额褒忠,赠浚、瀈通直郎,赙以银绢各二百。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四》中华书局版第三十八册,第13245页)
这位子野公力抗金兵,壮烈殉国!他明明有逃走的机会,但他拒绝逃走,愿为国捐躯,而且他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还有,他让别人逃走,并没有把自己的道德节操强加给别人!我愿殉国,你可以逃走!我愿意死,你可以生!
他的两个儿子也是明明可以逃走,却选择回来与父亲一起殉国!父子忠孝两全,阖门忠烈,难怪会被列入忠义传!子野公无愧矣!
这和李广和他孙子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驱别人去死而自己不惜一切逃跑甚至投降的无耻作法判若天渊,谁高谁下,谁是真英雄,大家心里想必有杆秤!
子野公,请让我为你上香鞠躬!
这才是值得敬重的民族英雄,华夏英烈!
大家是否知道子野公是谁呢?我告诉大家,他是秦桧的曾孙!
曾祖父入奸臣传,曾孙玄孙入忠义传!
我引入这个事例,只是想告诉大家,我并没有什么血统论!对秦桧的极度鄙视并不能削弱我对子野公的极度尊重甚至敬仰!他们毕竟是两个人!
但是,李广和他的子孙们却用事实带给我一个感觉:血统论还是有些道理的,虽然不能说这完全是真理!但用在李广的子孙上就是对的:龙生龙,凤生凤,耗子儿子会打洞。对于秦桧和子野公来说,完全不对,但李广来说,这句话再正确不过了!
贾子说过,结婚嫁女,要“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要选择基因好的,基因不好,烂种必多,这在李广和他的可以确证的后代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字数:28429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02 22:59:11

更新时间:2021-03-10 11:51:06

评论数:8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