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用笔吹出来的“名将”——从军事和法律扒扒李广祖孙的皮

用笔吹出来的“名将”——从军事和法律扒扒李广祖孙的皮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李广这个汉军第一废将,打了七十多仗没见过战绩的废材总算是报销了,不知埋在什么地方,但李广的子孙继承了李广的衣钵,将对汉军甚至对匈奴的祸害接力进行,李家不死绝,誓不罢休。接下来的事更加精彩纷纭。
李广有三个儿子,当户,椒,敢,皆为郎。郎是什么?《秦汉官制史稿》记载: 按“郎中”的本意为“廊中”。许慎《说文解字》无“廊”字,北宋人徐铉新附“廊”字,并认为,“廊……汉书通用郎,”可见“郎”是“廊”的省文。郎中,在这里应是指王宫殿前左右廊庑之中,引申为官名,就是任职于宫廷之中,在君主身边的侍卫近臣。汉朝有中郎,郎中,外郎等三郎。看李家三郎服务于宫庭,应该是属于中郎。
郎的数目很多,他们的主要任务大概有三: 1.近侍左右,参与谋议。 2.执兵宿卫。3.奉命出使。(齐鲁书社《秦汉官制史稿》2007年修订版,346页)
诸郎因为是君主近臣,要是干得好,前途无量。不过李广的三“郎”都没见干出过什么,他的三个儿子,除了次子李椒因为死得早,不及祸害汉军,也没有后代外,另外两个儿子都不仅自己害人,子孙也害人。
李广的长子李当户,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当户是匈奴的官名,不晓得李广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李广祖孙三代都没有抓到过匈奴的小官禆将,也没有任何斩杀过匈奴有价值地位的官员的记载,莫非李广这样给儿子取名是想自我安慰一下?
李当户这辈子共做了两件事,让他“青史留名”,一件是打韩嫣,另一件是遗腹生下一子,即汉军最大的耻辱,第一叛徒,汉家最无耻的国贼李陵。
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史记》第八册,2876页)
上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上以为能。——(《汉书》第九册,2449页)
大家都知道韩嫣是谁,他不仅是汉武帝的发小,也是汉武帝的同性恋人,而且善骑射,善于向武帝献媚,他知道汉武帝欲征伐匈奴,便首先学 兵,很得汉武帝信任喜欢,他把汉武帝当好朋友,在汉武帝面前当然比较放得开,可能略有过火的行为,这当户看着受不了了,便冲上去打韩嫣,吓得韩嫣立即逃跑,一场玩乐,不欢而散。史记汉书都说,皇帝以他为勇,为能。
可是大家从情理上想想:正在兴头上被杀了风头,自己的发小被一个外人如此教训,汉武帝心里真能高兴吗?韩嫣又能善罢干休吗?李当户的脑子比起他爹来只小不大,明显脑浆不足。
于是李当户也就是个“郎”了,到死也只能是个“郎”。然后此郎不知哪年挂了,比他爹李广先死。此“郎”挂后,汉武帝突然厚待他兄弟,拜当户的兄弟另一个“郎”李椒为代郡太守,只是这位李椒也迅速地挂掉,没有任何事迹甚至后代留传。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现在李广只剩幼子李敢。此人因为有幸被霍去病宰杀而留名千古。
李敢一辈子见于史书记载只打过两次仗,斩杀数量不详,一次跟他爹,全军覆没,在可以见到的记载中,明确逃生的就只他和他那个百败老爹,其余将士全完了。另一次是给霍去病打下手,在霍去病的指挥下卖弄匹夫之勇,夺了旗鼓,在霍去病手下诸位将领论功时排在倒数第二,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战功赫赫或者屡立战功,甚至臆淫左贤王是李敢打败的,这种水货也能吹,真是搞笑之极,厚脸皮大概是李粉的遗传,毕竟,从恨不得叫李广亲爸爸的司马迁起,历代李粉脸皮都是非常厚的,不厚的人也不可能粉李广!
不过,虽说李敢仅仅是在给骠骑将军打下手,但毕竟还是夺了旗,而且没有违法收诸侯王的官印,再说李广又死了,郎中令出缺,于是皇帝封李广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做了郎中令。
这可是个大官,位列九卿之一,后来改名为光禄勋,秩中二千石(中二千石,即满额二千石,高过二千石,比二千石),朝见皇帝之时,班序第十五。
————据《西汉会要》记载,能够参加朝见皇帝的官吏共一百零九个排位,但实际不止一百零九人,有的官吏有数名甚至几十名,大约最少也得有一百五十人左右。(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汉会要》438~441)
郎中令的职掌是负责掌管宫廷警卫,只有皇帝亲近信任之人才能够担任。他下面还有很多属官,据《秦汉官制史稿》引《初学记》说:“郎中令属官,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曰三署。署中各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主执戟卫官陛,及诸虎贲、羽林郎,皆属焉。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依李敢的那点水功,得到这样的待遇,若说皇帝对他赏赐不够重,封赏不够足,只怕只有贪得无厌,厚颜无耻的人才说得出!
但是,做了这么大一匹官的李敢依然脑量不足,他认为是大将军卫青使其父挟恨自杀,竟将卫青视为仇人,击伤了大卫青。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
————————(中华书局《史记》第九册,2876页)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怨敢伤青,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为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
————————(中华书局《汉书》第八册,2450页)
关内侯郎中令李敢,怨卫青之恨其父也,乃击青伤之,讳而匿之。居无几何,敢从上甘泉,霍去病怨敢伤青,射杀敢。上为讳云鹿触杀之。
——————————(中华书局《前汉纪》,221页)
李敢和李广分别给卫青和霍去病当下手,他要知道他父亲的死讯,并且要蠢血沸腾,不顾后果去击伤大将军,肯定要一个过程,而皇帝去甘泉宫,一般是在五月到八月(见于《三辅黄图》),联系三部书的记载,大致可推断应该是在元狩五年冬天到春天这个时间段里。
我并没有说错,因为当时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所以冬天在春天之前。也就是元狩五年十月到元狩五年四五月之间。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复仇的观念自先秦以来,便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所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返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中华书局《礼记译解•曲礼》29页)。
在汉人观念中,通常来说,复仇是男人的事,但对于义烈的女子来说,照样也有复仇的义务。
《华阳国志》和《后汉书》里这样的相关记载:
酒泉庞淯母者,赵氏之女也,字娥。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以为莫己报也。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仇家。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因诣县自首。曰:“父仇已报,请就刑戮。”禄福长尹嘉义之,解印缓欲与俱亡。娥不肯去。曰:“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后遇赦得免。州郡表其闾。太常张奂嘉叹,以束帛礼之。
——————(中华书局《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第十册,2796~2797页)
敬杨雪雠,壮逾烈士。 敬杨,涪郭孟妻,杨文之女也。始生失母。八岁,父为□(原文即校云阙,脱去此人姓氏,张澍《蜀典》卷二则作李盛,不知所据何本)盛所杀,无宗亲,依外祖郑。行年十七,适孟。孟与盛有旧,盛数往来孟家。敬杨涕泣谓孟曰:“盛凶恶。薄命为女,无男昆,恶仇未报,未尝一日忘也。虽妇人拘制,然父子恩深,恐卒狂惑,益君祸患,君宜疏之。”孟以告盛,盛不纳。(安汉)[汉安]元年,盛至孟家,敬杨以大杖打杀盛,将自杀;孟止之,与俱逃。涪令双胜出追,闻其故而止,安慰二门。会赦得免。中平四年,涪令向遵为立图,表之。
——————(成都时代出版社《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下467页)
汉画像中还有更为刚烈的七女复仇故事(内蒙古和林格尔和东莞汉画像),大略是长安令冤杀七女之父,七女便决定一起报杀父之仇。她们利用长安令车马经过渭水桥的机会,七人分为两组,一组或骑或步,跟踪长安令,在桥上包围拦阻,迫其跌落河中;埋伏桥上的另一组则乘船,伺机击杀长安令,达成报仇的目的。
——————(中华书局《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92~138页)
复仇本身在汉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能为亲人复仇,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但古人也不是一昧地推崇复仇。
《周礼•地官司徒•调人》规定:“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仇之则死。”————(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礼译注》204页)
“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中华书局《春秋公羊传译注•定公四年》590页)就是若父罪不当处以死刑而处死的才可以复仇。
楚令尹子旗(即鬬成然)有德于王(平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九月甲午,平王杀鬬成然,使其子鬬辛居郧。以无忘旧勋。
——————(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昭公十四年》1366页)
郧公辛之弟怀将弒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谁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雠?《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将杀女。”
——————(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1546~1547页)
及平王子楚昭王罹难,逃奔于郧,鬬辛之弟怀将杀昭王,以复父之仇,但斗辛阻止了他,并说自己父亲罪有应得,不该怨君!坚决阻止兄弟复仇。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就李敢这件事来说,霍去病的复仇和李敢复仇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按古人的观点,霍去病复仇也是应该的(当然,司马迁和李家粉可能不这样认为),而李敢复仇毫无道理可言!
首先,李广不是卫青杀的!卫青派他与右将军异道出兵,李广本人挟愤出师,犯下兵家大忌,迷路失期,误了大事,卫青找长史(注意,并非卫青亲自责问他的,前面我们就说过,卫青和逃跑李迷路李在漠北根本就没见过面!)让他去解释一下,哪里不对了?哪里违法了?哪里不合义了?难道卫青能预料到李广会迷路?李广自己没担当,没勇气,狗熊心态,不肯接受军法处置,自己要了断自己的一条贱命,难道还要卫青来负责不成?天下自杀的人太多了,都要找人背锅,要别人负责吗?李广若是坦然接受军法处置,他其实不必死的,不就是拿点钱赎罪吗?李广要钱不要命,这能怪谁呀?卫青对李广的死没有一点责任!
可李敢偏偏就认为父亲的死是卫青的责任,看来李敢毫无疑问是李广亲生的,李广那推卸责任,死不检讨自己的特性都不折不扣地遗传了!
其次,卫青对国家来说,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领,是牵系国家兴亡的重臣,他也是李敢的上司,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刺杀这样一位重臣,无论军法民法都是不可能饶恕的大罪!如果他得手了,卫青突然身亡,由此将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后果,对于国家将是一场灾难!这是最大的不忠!同时,按律法,也会连累家里人,他全家人一个都跑不掉,李敢的行为也是最大的不孝!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多的责问李敢,因为他李家数代,都是极度自私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别人感受甚至生命,包括亲人的感受和生命!他们的忠孝都是让别人去实践的,他自己最多喊喊口号!言行脱节,精神分裂,也是他家遗传。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中国历代军队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军中的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权威,确立上下隶关系,秦汉唐军队无不如此,即使战斗力等于菜鸟的宋军也有严格的阶级法,明军也是如此:
夫军中可使必闘(即斗,有人说这个字是日本汉字。呵呵)者,军礼也。军礼者何?名分也。兵法“闘聚如闘寡,刑名是也”,意正在此。临敌用命,系于平日有礼,礼不可踰,则知死畏。苟事急布惠,当阵戮人,无救于事。欲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如驱群羊,或往或来,皆习之有素也。……礼不兴则名分不正,名分不正,则履加于冠,臂岂能使指哉?为今之法,宜将士众编伍既成,再三申令,期集于场,主将监之,务使伍卒跪听队长约束,惟言是行。少有犯者,即径行捆打,重则贯割其耳。凡有兵告队长,亦必先以军法捆打,而后与理,惟有侵克一节,不在禁例。
——————(中华书局,戚纪光《纪校新书•十四卷本》348~349页)
说得更加清楚明白,甚至不准下级去告上级,无论你是有理没理,只要你一告,先打你一顿再说!明军法还有规定,只要军人殴伤五品以上官吏者,立绞,绝不待时!汉军同时代的古代希腊罗马军团也有类似等级名份,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规定,事实上,这种规定,到今天还是很多国家军队遵循的教条!
如果李敢觉得冤枉,他完全可能通过法律程序向廷尉寺申诉!但他没有,他甚至没有查问清楚具体原因,就凭着一腔蠢血去刺杀大将军!《汉律》:凌上僭贵谓之恶逆,身死,家坐。这是民法,军法在任何时候都重于民法!包括当代!《司马法》: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这就是说军法和民法是两套系统,各自处罚不同。
而卫青为他隐瞒,更显出卫青的大度和宽厚!只要事情一闹出去,李敢就是灭族!当然,以李家那些脑浆不足,蠢血有余的傻子,他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汉军法就得为他们网开一面,李敢大概根本没有想过后果,想过国家大义吧!这也是他们李家的传家之风!
有的人说,李敢只是想伤大将军,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脑补的,他们还说李敢武力值高,卫青打不过他,却忘了卫青照样才勇绝伦!而且大将军身边随时都会有亲卫队!真要打,谁打不过谁还是未知数!
毕竟,李敢不顾后果的冲动本身就是兵家大忌!
他要不就是突然袭击,要不就是卫青相让!无论情况如何,李敢的行为都是大罪!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对李广家这种徒然有名气,但没有真本事,而且老是出漏子,甚至没担当和气节的人,最好还是让他们滚远点,如果真要用,当然也是可以的,庄子和赵子就说过“无用之用”。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中华局局庄子《庄子集释卷九上•外物第二十六》929页)
汉征处士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明,至竟无他异。李固、朱穆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器,世主礼之以得众。孔子称:“举逸人,天下之人归心焉。”燕昭尊郭隗以致剧、乐,齐桓礼九九之术以招英儁之类也(“九九之术”,算术乘法名。韩诗外传:“齐桓公设庭燎为便人欲造见者,朞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有以九九见者。九九,薄能耳,桓公礼之,朞月,四方之士相导而至矣。”。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也。而惑者忽不践之地,赊无用之功,至乃诮謲远术,贱斥国华,不亦过乎!
—————(中华书局赵蕤《长短经•杂说•用无用第二十五》432~433页。)
把李广司马迁以及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会写些文章,卖弄嘴皮,空有名气的人养着,给予高官厚禄,表面上给予礼遇,但不给他们实权,也不要他们去干什么,反正他们也干不好。根本的目的是招揽天下真正的英才,这就是那些人最大的用处,这便是无用之用。司马迁最喜欢就是这类人,这些人全部单独立传,同类相吸,蛇鼠一窝,正是此理。
汉武帝对那些人都没有给予什么实权,实际上也就是无用之用,装饰用马,只有李广一家他看走眼了。
后世那些明君英主也大都深谙无用之用的道理,包括本朝太祖太宗。
从几本史料的记载上来看,在霍去病宰掉李敢之前,汉武帝并不知道李敢击伤过大将军,更不知卫青伤势如何。这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卫青的伤势不重,他又刻意隐瞒,汉武帝根本没注意;其二,卫青被李敢击伤和霍去病宰掉李敢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并不长,甚至有可能都是在甘泉宫发生的,汉武帝压根就没时间知道。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汉武帝也只能想法子善后了。
汉武帝善后的方式非常简单,说李敢是被鹿触死的,这样既不需要处分霍去病,也不需要处分李敢!
电视剧里说霍去病因此被贬去朔方,简直荒谬可笑!李广家什么东西,百战百败的废材世家,不仅没能力,还没节操,整个家族充满尿布情结,打不赢,跑不掉,都怪别人没给他们裹上尿布,汉武帝能指望这样的家族去帮他征伐匈奴?
别人的战绩都是实打实,有具体的杀伤,实实在在的掳获,只有李广三代的战绩都是空对空,什么杀伤,杀啊,而且都找不到证据!比如首级啊,掳获啊之类具体的东西!全靠司马迁用笔来吹!
为这样的废材家族损失百战百胜的大汉第一将?真当汉武帝是傻子啊?
还李广家有势力,有舆论压力,也不知道李广家的势力在哪里?有哪些人是李党?查遍史书,也没找到这样的人!舆论更不值一提,除了司马迁那一类同样百无一用的东西,还有哪个把李家当个数?
霍去病杀李敢是枉顾国法,那么李广擅杀秉公执法的霸陵尉是不是枉顾国法?李敢刺杀大将军是不是枉顾国法?既然都是枉顾国法,汉武帝包庇李家就理所当然,包庇霍去病就成了大罪了?李家是些什么东西?生不如一条虫,死不如一粒沙!
还汉武帝猜忌卫霍,认为他不受节制,更是可笑,西汉军制,军队非有事不统属于将军(见《补汉兵志》:非有事不统于太尉、诸将军),没有拜将授斧钺,将军们一个卒都调不走!更别说调动与之相配的武器粮草了!大将军骠骑将军没有领尚书事,也没有实权。事实上,卫霍都不招士,不论国事!又没有实权,汉武帝猜忌他们个鬼呀?真以为汉武帝是宋朝赵九妹那种阴阳人?
司马迁在这事后不阴不阳地说一句:居岁余,去病死。就好像霍去病的死跟杀了李敢这种东西有多大关系似的!
司马迁知不知道失去霍去病意味着什么?失去李广整个家族等同失去一粒沙子,失去霍去病是整个大汉,整个民族的损失!他是大汉民族的英雄,是珪璋琏瑚的重器!
如果霍去病多活一年,汉匈之战在他生前就可以结束,汉朝根本不必再损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死那么多的人!当然,在司马迁心中,那些人都不是人!只有李广家的货才是叫人,其它的汉军将士大概都是些不值钱的动物吧!
霍去病去世那年还在受命准备再征匈奴,他一去世,汉武帝就不得不暂停征讨匈奴,因为汉武帝明白国家的消耗,失去霍去病这样效率惊人的将军,他拼不起了!
至于说当时汉朝缺钱缺马,也是不可靠的。如果霍去病需要,汉武帝一定能拿出这些钱和人马来!
司马迁没有告诉后人,汉朝的经济收入是两套系统,一套是大农令(即后来的大司农,类似财政部长),归国用;一套是少府,是皇帝的私钱,专供皇室私用,又称禁钱,而少府直到汉朝灭亡,都不缺钱!汉书上也不只一次记载,汉武帝屡次用少府的钱去补给大农!汉家的用马也是如此,有两套系统,三十六厩是国用马,而六厩则是皇帝的私马。汉武帝绝对不是吝啬之主,他一面派杨可管理告缗法算缗法,发行皮币五铢钱增加收入,一面用少府的钱和六厩的马去填补国用!如果霍去病再征匈奴,汉武帝肯定会拿出人马和钱的!要他掏私钱他也在所不惜!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司马迁有无数闲笔记载李广如何逃跑,如何做无用功,李陵如何投降,但却没有一笔记载霍去病是如何打仗的!霍去病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如果流传下来,对中国的裨益将是万世的!
李广家的逃跑功和投降功流传下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吗?宋朝倒是把李广家的逃跑功和投降功学到了家,宋军两千军队在金兵十七骑的冲击下逃跑如飞,守卫黄河天险的宋军不等金军进攻就逃跑一空,朝中重臣集体投降金人,真是不负司马迁所书,将李家家传绝学学到家了!
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初金人抵京师也。渊圣诏河北州军略曰:种师道姚平仲远提西兵以助天讨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军尽行掩杀),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敌虏不折一人一马而去。
——————《三朝北盟会编》台湾大化书局《三朝北盟会编》甲编 卷三十六 靖康中帙十一358页
本书作者为宋人徐梦莘。
看看吧,两千人打不过十七个人,也只有宋军才能创造这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战绩”!真是把李广逃跑如飞的飞功学到了家。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最令人泪奔的一幕!李陵的投降功,宋军也是学得炉火纯青。金兵下开封,整个宋军唯一坚决抵抗不屈殉国的是正是被《水浒传》黑得不见家的王禀,其余的将士不是逃跑就是投降!甚至堕落成了祸国殃民的流寇!
不晓得为什么文人最喜欢贬低侮辱真英雄,同样被贬低侮辱的还有大唐邢国公苏定方,大宋的大忠臣一代名将潘美和忠正贤明的庞太师。这些也就不用多说了。
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后面的皇帝和文人们在不惜一切代价地投降抵毁!
这也真是不负司马阉人的衣钵,总之,英雄都不对,对的都是逃跑和投降的废物和他自己这类除了满嘴鬼话什么用也没有的东西!
我们需要的不是逃跑如飞,推卸责任,无视军法,全家性命如粪土的畜生以及笔下生花的废物国贼文贼,这些东西的存在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的是战无不胜,辉煌胜利的民族英雄!
在这点上,范蔚宗和司马迁正好相反,范蔚宗也有强烈的爱憎感,但他的三观很正,在他笔下,最光彩照人的都是英雄忠臣!他也是第一位将普通女性人物写进正史的史家!第一位为公主作传的史家!我有时候想,如果写史记的不是变态阉人司马迁,而是范蔚宗,那么我们看到的史书将不是史记这类鼓吹如项羽这类独夫民贼和李广这类三代废物,一门蠢材的欺世谤书!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霍去病宰掉李敢的原因在我看来很简单,就是为了给舅舅复仇。霍去病的生母卫少儿是卫青的亲姊姊,这份血缘关系是不可能割断的。汉代,母党的地位非常高,汉人又以孝治天下,霍去病少时是卫家人抚养长大的,他的军事才能不用问也是来自卫青的熏陶培养,大概卫青唯一没有料到的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来比较比较卫霍的战绩,那都是扎扎实实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绩,绝对不是李广家那些毫无意义的送死功和逃跑功。
卫青第一次以一万人杀了匈奴人700,从经济代价和实际功效看,并不值得,但这是精神上的胜利,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了汉军将士以胜利的信心。
卫青第二次三万人杀匈奴数千人,虽说扩大了战绩,但总的来说还是消耗大于所得,汉武帝是老板,对于国家的底子是清楚的,不能给匈奴以伤筋动骨的打击,汉武帝必然有所不满。
卫青第三次是三万人杀匈奴数千人,但这次抢到了河南地,掳获牛羊无数,改变了汉匈的战略地位,彻底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虽然对匈奴的有生力量打击仍不重,但战略和经济上打击很重,功劳实实在在的,汉武帝非常满意,立即给他加封。
卫青第四次出击匈奴,奇袭了匈奴右贤王部,“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汉武帝接到战报,立刻派出使者至边塞持大将军印迎接卫青,并在军中拜他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汉武帝还益封卫青8700户,封他的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为列侯。卫青从此完全确立了抗匈战争中汉军统帅的地位。
卫青第五次带十万骑兵出击匈奴,杀匈奴一万九千人,汉军自己损失也大,赵信率三千人投降匈奴,苏建所部全军覆没。这一战唯一亮点就是霍去病横空出世,带八百健儿宰杀匈奴2028人,并杀掉俘获一批匈奴高级贵族。汉武帝对这次战役很不满意,没有加封卫青。
漠北之战,卫青最后一次领兵出战,带五万骑兵杀匈奴一万九千人,卫青本人损失一万五千,但抢了匈奴不少粮食牛羊。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再来看看霍去病的战功。
第一次以嫖姚校尉的身份随卫青出征,以八百人杀匈奴2028人,精确到个位数。己方损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次作为统帅单独率兵出征,带1万人,六天转战千里,击破匈奴五王国,鏖兵皋兰山下,直接斩杀折兰王、卢侯王,杀匈奴八千九百六十级,己方损失微乎其微(全甲获丑),对匈奴的有生力量可谓重重一击,汉武帝看到了希望,非常满意,立即加封了他。
霍去病第三次率军出击,领兵多少未见记载,但想来也不可能超过两三万人,这一次他也是孤军奋战,大破匈奴,横穿匈奴数十个部落,杀三万二百人,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仅减十分之三。两次河西之役打下来,河西匈奴几乎为之一空。
霍去病第四次去河西受降,孤身闯入匈奴大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兵不雪刃,纳河西之地于汉,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汉武帝大喜,不仅立即加封他,还下令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繇役。如果说失去河南之地,使匈奴彻底失去打败汉军的战略优势,那么失去河西之地,对匈奴的国势和战略优势更是致命一击,从此匈奴便很难控制羌人和西域诸国,得到他们的帮助,并且汉朝对匈奴的包围开始成形,失去河西,匈奴败局已定,再无翻身机会。
霍去病第五次出击匈奴,与卫青各率五万大军进击匈奴左贤王部,霍去病出塞二千余里,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王,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师仅减十分之二,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而还。
对比一下卫霍的战绩,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给霍去病一定数量的兵马,他消灭的匈奴人数量一定远远超过他的损失,他对匈奴有生力量的歼灭是致命的!
匈奴军队最多的时候是冒顿单于时期的三十万(一说四十万人,据后人考证,四十万是虚夸之数,三十万大致可信),霍去病一个人就歼灭收降了差不多一半!功冠全军,冠军侯名符其实!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关于这些,网友长星竞天形容得非常好,我在这里引用一下:
霍去病的成功是刘彻为了压卫青刻意扶持起来的?当时汉匈正打的热闹,身为总指挥的刘彻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才能打败匈奴,永绝边患。他当时大权在握,在这汉匈决胜之际全力以赴尚怕不够,用的着在手下之间搞平衡吗?你当是那南宋的窝囊皇帝吗?只有那地位不稳的主才会怕手下太强。
就好比他跟人PK,用了十八般兵器去对敌,但果发现只有一柄叫卫青的剑好使,用其它兵器都要被人秒,尽管这柄剑外表不如其它兵器光鲜好看,但只要能获胜,他就会坚定不移的使。后来他发现挥这柄剑太费力气,自己的力气已经快要用光了,但敌人还没有倒下,为了省力他就试着发了一柄小飞刀,哪知道这小飞刀特别好使,刀刀秒人,自己还省力,于是再用,又收奇效,再再用,更大奇效,这下拣到宝了,谁肯放下。
后来他拼了最后的力气长剑飞刀同时向匈奴挥过去,最后发现还是小飞刀好使,卫青只能打击溃战,打不了歼灭战,跑了单于不是关键,跑了单于主力才是关键,霍去病也没逮住左王,但人家把左王主力全歼,战果比卫青部大很多倍。毛 说的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跟匈奴打又不是争地盘,汉军的作战目的就是要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他不能再为祸边郡。而霍去病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战略性的胜利。他的战果不只是断指头的问题,他直接把人两条胳膊给卸了。
用霍去病就是投入少,产出大,这牛人可以轻骑越大漠追杀敌人几千里,对后勤的要求很少,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全歼残敌;而卫青击溃敌人后只能烧了对方粮草搬师回朝。大汉朝当时国库已经没钱了,漠北大战时穷的要靠发皮币算缗钱卖爵位这种下三烂的手段来敲诈贵族和商人的钱,国力已经支撑不起庞大的战争开销,这就是为什么霍去病死后汉匈停战很多年,因为双方都是大伤了元气。现在效费比高的小飞刀没了,再来拼消耗谁也拼不起。
卫青是扭转战局的重要人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证明汉兵完全可以击溃匈奴骑兵。但是事实证明,他只能打击溃战,打不了歼灭战。几次惨胜搞得汉朝国库空虚,敌人的力量在消耗但自己也消耗不小。没有霍去病,武帝朝的汉匈之战只会打成胶着状态,匈奴可随时扰边,武帝打到最后需要积蓄几年的力量才有能力去漠北扫荡一回,而且基本上碰不着主力,因为人家改成敌进我退了。
而霍去病出现以后,仅凭一万骑兵,拿下河西,前后斩首五万左右,然后匈奴内部就分裂了,就有四万多(号称十万)匈奴部众投降。匈奴右部等于全灭在霍去病手上。这是卫青前六次出征都没有的效果。漠北一战,霍去病横绝大漠,完全把匈奴王廷当作自己家后花园,左贤王的兵力在霍去病带领的骑兵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一路北窜,主力被尽歼。霍去病在匈奴圣山狼居胥山、姑衍山举行封禅典礼,一直追击到贝加尔湖而还,左贤王被打成了光杆司令。这一战,是大汉军威第一次播洒在极北之地。如此大功,无弗远届。
漠北之战,卫青对单于,继续打击溃战。虽然单于主力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功劳也是不小的。
有人说,霍去病能大胜是因为敢力战者皆随去病。问题是霍去病出道前十几年卫青一共带了几十万兵就没有敢力战深入者吗?那时候经济可还比霍去病时期好,国家可以派的兵力也多。有人把卫青不能打出霍去病的战果归于李广失期。那霍去病河西夏季之战公孙敖本来要接应他的也迷路了啊,霍去病不一样歼灭战打得战果辉煌?事实上,霍去病就是匈奴的终结者,专打那大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歼灭战,匈奴人在他手里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河西与漠北两战相当于三大战役中的辽沈与淮海,匈奴的左右两王所部整个被他给灭了,唯有单于本部保留了最后一点元气。霍去病说要灭匈奴真不是夸海口,他要再多活一两年,匈奴很可能整个就让他给彻底灭掉!这样的人才,汉武帝放着不用,用别人,汉武帝能保证自己活着见到匈奴问题被解决不?
而且霍去病不杀俘虏。
“锐悍者诛,辎重人众慑慑者弗取”
“能服而舍之,知功成则止”
霍去病手下一大批匈奴降将降卒,这也是他能深入敌境从不迷路的原因。对归顺者的宽大和对顽抗者的赶尽杀绝也促使了匈奴内部的分化。河西一战能打的如此漂亮,与此策略息息相关。
汉武帝用霍去病打压卫青除了在一国战略上的不合理性,在选人上也选的不合理。
平衡卫青用卫青的外甥?
史料记载:
卫门五侯包括霍去病
霍去病为卫青杀李敢。
霍去病壮大后可以说成为了卫家的又一个天然保护伞。霍去病死后卫家势力是在逐渐衰弱的。卫门五侯在他死后几年内削得只剩卫青一个。
霍去病死的那年,也就是公元前117年他还在上书请封三王,上书之後,朝中一大片重臣响应,全是卫太子相关的人。——这和李广死了,连葬地都不知道,李陵投降,举朝齐打死老鼠一比较,谁有影响,不是傻子都知道。
李广三代那点区区之功,汉武一朝,随便哪个将军都远胜于他们这一家三代废物,汉军人头送分器!把李广三代与卫霍相比,简直就是银河系与月球相比,别说是人,猪都得笑出来!
综上,把霍去病的成功归于汉武帝为了打压卫青,实在是对中华英雄的不敬,也是侮辱汉武帝智商。
信甚至哉!所言极是!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至于说汉武帝是因为忌讳霍去病毫无顾忌地杀了李敢而认为是汉武帝不满霍去病太过锋芒毕露,目中无人,从而使武帝产生防范之心更是可笑!难道这些人以为大将军骠骑将军有兵权?懂大汉军制吗?大汉军制承袭前秦:军队非有事不统属于将军,没有拜将授斧钺,无论任何将军都调动不了军队!武帝何须防范?整个西汉一朝,从未有过骄兵悍将!甚至到了东汉,若不是汉灵帝的设州牧的昏招,东汉也不可能形成地方割据之事!
汉武帝是怎么防他的?有事例吗?他还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一点没受影响,收入也一切没受影响!他去世那年,汉武帝还准备任用他做统帅征伐匈奴!原来这就是防范?这种防范可真有意思啊!
更绝的是,李敢一死,汉武大帝立即任命了他的继任者——霍去病手下校尉徐自为!徐自为继任李敢为郎中令(后官号改为光禄卿),一当就是二十多年,后来还带兵亲征,修筑光禄塞,始终受到重用!这种态度不是傻子都知道!
李家人也配跟匈奴终结者骠骑将军比?他们除了特别擅长跳入敌军圈套,送死汉军,以及特别擅长违法犯罪之外,真不知道还擅长什么!
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那心痛样,因为他知道,他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将军了!失去霍去病,他有生之年很可能再也看不到匈奴臣服的那一天,他的理想就此破灭!
要是霍去病的死真有那么多所谓的阴谋,汉武帝不查个水落石出,掀起血雨腥风,他都不配叫汉武帝!最搞笑的还把责任推给平阳老公主!
她已经不年轻了,不是被所谓“爱情”冲昏头脑的小丫头!中老年大妈还这么冲动幼稚?难道她长不大吗?难道这位自私自利老公主真是活腻了!这个世界上哪里有没有漏洞的计谋?她在武帝心中的地位能与武帝的亲生女儿阳石诸邑公主相比吗?武帝可以令自己的亲女儿自尽,难道就杀不得她区区一个姊姊?这对她有什么好处?她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她疯了?卫帅也疯了?
公主是否有权势,是否得富贵,全在皇帝一句话!自古得罪皇帝的公主下场都很惨!一个看别人脸色寄生在别人身上的女人还敢这样?也只有当代人才想得出这些荒谬的事!
何况,据《史记》说,当时的平阳公主还不是卫青的妻子,而是夏侯颇的老婆,她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得罪皇帝!如果据《汉书》说,嫁给夏侯颇的是另一个平阳公主,难道同时会有两个平阳公主?山西的北平阳(大汉有两个地都叫平阳,北平阳,今山西临汾),山东的南平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县)各封一个?大汉找不到封地了?自古以来均无此事。如果把北平阳解作阳信(今山东无棣),但大家都叫平阳公主,就不怕弄混啊?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汉武帝以后十几年不再派卫青击匈奴,某些人认为这是在冷落卫青,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种说法多么荒谬!
汉军那些年虽然没有击匈奴,但专意于南方战事,灭南汉,收海南交趾,向南方开拓疆土,而汉匈自漠北大战之后,都需要修养生息,汉军马少,匈奴也不大寇边,匈奴已经不是重点。
对付南方蛮夷,也用得着卫大将军牛刀割鸡?何况,卫青不亲自出手,并不等于他就不管理军事了,那几年,汉军仍然所向无敌!谁敢说这其中没有大将军的运筹之功?
而且这几年,汉武帝巡幸多次,每次都有大将军相从,一路上饱览了大汉风光,如同旅游一样,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地位从未动摇过,也没有减少过他的待遇,更没有任命其它人来“制衡”,这是冷落?
问题的关键在我看来,一是汉朝需要休生养息;二是汉武帝认识到要将匈奴彻底击败,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歼灭敌军,但卫青似乎不太适合,他需要发掘新的将领。三是卫青年龄也渐渐大了,可能身体也不好,汉武帝不敢轻易让他冒险。

司马迁自己说: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话说得漂亮,可你真的懂得尊重和珍惜良将?你最爱的不就是那些只会讨你们文人欢心的那群废将蠢将吗?
任何一个将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问题,但只要他能为国立功,其它的一些小问题又何必斤斤计较?既要人家建功立业,又吹毛求疵,要求别人善于讨好你们这些吃白饭的文人,你要求太高了吧!人家凭什么要讨好尔等?你值得不?别人冒生命危险,建不世之功,得到的尊重还不如三代废材!
宋朝倒是文人第一人践行者,宋人对将士们的待遇之低,防范之严,尊严剥夺之重历代无出其右,而且宋朝也象某些人说的那些可以用钱解决的就不用战争解决。结果宋朝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敌人不希罕你的钱,不希罕你的女人!只要宰了你,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为了防范良将,宋朝作出一切牺牲,结果他们也果然达到了牺牲一切的目的!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古人早已鸣过不平,表达了对司马迁这类人的不满。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宋黄震《黄氏日抄》

余尝怪汉武帝时,下朝鲜,扫滇、笮,席卷瓯、闽、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难者匈奴耳,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不至乏绝哉?而太史公传,自卤获封户外,略而不具载。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数,不欲令武士见所长耳。及读至帝欲以孙、吴兵法教骠骑,不肯受,曰:“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夫然后而知骠骑将军、大将军之微也。
——————明王世贞 戚将军纪效新书序十四卷本3~4页

司马迁这类装饰用马,只能无用之用的人历代都很多,而且都有和司马迁同样的毛病,自视甚高!不但中国有,世界上也不少,比如狄德罗!他在没去俄罗斯之前,一代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对他十分尊重,结果二人见面之后,叶卡特琳娜二世发现他脱离实际,不知高低,书生之见,提出来的建议根本没有实践性!
只要这类人还存在,李广祖孙就会有跪舔对象!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咱们还不应该忘记交待的是,李敢这一支的结局。
李广家是大汉将领中叛徒出得最多的一家,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汉家国贼李陵,我把他放在最后来说,先交待李家另一个叛徒,李敢的儿子李禹的结局。
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中华书局《史记》第九册,2876页)
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刺虎,县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而当户有遗腹子陵,将兵击胡,兵败,降匈奴。后人告禹谋欲亡从陵,下吏死。
—————(中华书局《汉书》第八册,2450页)
李敢作为九卿之一,他的女儿被纳入太子宫,居然只是一个中人,连名份都没有,《汉书》记载: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李敢女儿混到这程度,也真可怜!她这个“爱幸”,也得打个疑问,毕竟,爱幸又加上九卿女儿的身份,居然连孺子都混不上!
李禹也是个比较勇武的男人,这种人在秦汉时代颇为吃香,所以能够得宠于太子。但是,李禹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无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贪财!据说李广不贪财,家无余财,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李禹很可能从小就知道钱财的重要性,难免逐利。他跟侍中贵人饮,恃勇侵人。这种人得罪人是肯定的,于是有人去向汉武帝那儿告状。
汉武帝想吓唬吓唬他,于是让他去打虎,把他捆好,放到虎圈去,但没有放到圈里,就让人把他重新吊回去,李禹倒也不是全无脑筋,他知道皇帝并不想杀他,顿时来了精神,立即拿剑砍了绳子,跳到虎圈去,欲刺虎。从行文来看,他这次刺虎行动是失败了,因为皇帝派人救了他,史书上说,皇帝认为他壮烈勇敢。但也仅此为止了。因为,我们从头到尾没有发现这个李禹有什么官职,显然,他就是太子的弄臣之一,陪太子玩!以李禹那么得罪人的脾气,贪利的性格,他毫无人缘可想而知。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女兄弟被诛杀完了,但李禹并没有受什么影响,因为汉武帝这个人,除非极度愤怒,失去理智,一般还是按法律执行,降敌罪按律就是“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不涉及从兄弟。
但李禹害怕了。李陵事件后,李氏名败,父老乡亲皆耻之!可以想见,李禹在太子那里失了宠,钱财也不够用了,李禹觉得在大汉混得没前途了,准备投降匈奴,不过他运气不好,被发现了,下狱被诛。
按照大汉的法律,亡入匈奴之罪,那是“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张家山汉简: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敦煌汉简》(983):“亡入匈奴、外蛮夷,守弃亭障逢(烽)燧者、不坚守降虏及从塞徼外来降而贼杀虏,皆要(腰)斩。妻子耐为司寇作如[司寇]。——但这条是汉武帝之后的法律,李敢乃武帝之时,他与他的家属按照他犯的亡入匈奴之罪,理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汉代的同产就是指同胞兄弟姊妹,男同产,女同产,都叫同产,所以李敢如果还有其它儿子,他们也跑不掉!李敢的女儿,太子的中人——别说她仅仅是个无名份的中人,即使是孺子良娣,她也逃不了这一刀——如果李敢的妻子还活着,她也跑不掉!
李敢家的结局和李当户家的结局一样,因为出了一个叛徒儿子,不仅身死家灭,还身败名裂!
李广的遗传真好,人家说,一窝鸡总有一个会叫的,可惜,李广家一窝鸡都没一只叫,连母鸡都没一只,只是一窝腺鸡!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有人说卫霍对汉武帝的施政从不劝谏,并为此指责他们。但请明白一件事,他们是天才的军事将领,但未必是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和政治是两回事,一个对政治不熟悉的人去管理政治,这本身就是没自知之明的表现!作为将军,他们尽到军人的责任就行了!为什么要去做那些力不能及的事呢?治国和劝谏监察,那不是丞相和御史的事吗?
人要有自知之明,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通才!难道象司马迁那样,越权越职,去管自己根本不懂也管不好的事才对?
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他的职责是什么?太史令是太常的属官: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记天事,星历、良日,禁忌,瑞应、灾异诸事(《汉官》,《后汉书•百官志》),不管劝谏,更不管军队的事!那是御史和将军们的职务!不是你身为太史该管的!你太史的本职都没有管好,管军队干啥呢?好比当代一个教育部的人去管国防部,你觉得这是不是越权越职?
到现在还有人以为司马迁是史官!可事实却是太史令根本不是史官!甚至不是管图籍的官!管图籍的官员是御史中丞!推崇司马迁,却连他的本职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些人不是有病才怪!
还有更恶心的人说,因为卫霍是外戚,所以他们可能虚报战功,这种说法只能叫无耻了!这些人完全不知道汉军的军功统计是由幕府进行的,而幕府是临时组建的,将军只能挑选长史军正以下的人员,最重要的长史和军正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谁也不可能预先知道长史和军正是哪些人,更不可能预先合谋!幕府的属吏多着呢,军正,军正丞,都尉,军司马、军司空,军候,军吏舍人,军武库令,壘尉,军匠,骈驎……千万将士,就有这么好骗吗?这是在编完全没有大脑的网络小说?马桶剧?
汉文帝时,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便被下吏削爵,罚作。赖冯唐劝谏,皇帝才敕免了他。武帝时,宜冠侯高不识,击匈奴增首不以实,当斩,赎罪,免。查得严密之极。卫霍树大招风,公然干这事,当时就没人敢提吗?东汉的监察机构等同虚设,那些人虚报战功都能被查出(当然,是否处分是另一回事),宋朝明朝虚报战功的多的是,朝庭当真不知吗?史书上不是明白地记载了?
真以为虚报战功就那么容易隐瞒?西汉的军队监察之严,远非东汉可比,虚报战功就能瞒过所有人?而且,通过虚报战功就能收复河套?击溃右贤王?河西归汉?漠南无王庭?连司马迁这个非常想挑别人刺的人都挑不出来,你后世的人脑袋一拍就“查明真相”了?
人的无耻要有底线!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史记》第九册,2887页)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汉书》第八册,2450~2451页)
史书上说,李当户的儿子李陵,少年时代就因为祖父李广的虚名做了侍中建章监。李陵的年龄史书没有记载,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所附《太史公年谱》,于“元光元年丁未”栏下书“李陵生”。我也不清楚他是怎么知道的,考虑到泷川先生治史向来严谨,他的推断应该是有道理的,我便暂且以此为准。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如果这个年龄推断准确的话,他只比霍去病小六岁,霍去病去世的那年,他已经十八岁了(虚岁)。
李陵做侍中建章监的年龄很可能就在元狩六年前后。汉代人入仕一般要求在十八岁以后,如果这年李陵十八岁,他被选为侍中建章监便很正常。
他可能遗传了李广的善射的本事,也可能学了些祖父善于沽名钓誉的本事,有些名誉。汉武帝觉得他有些象李广,于是派他带着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里,过居延查看地形,但没有遇上匈奴人。
居延这名字在没有建立居延塞之前早就存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提到过:天子曰骠骑将军踰居延……它位于汉弱水附近,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弱水即是今天的额济纳河,不过额济纳这名字元朝才有。根据陈梦家先生的《汉简缀述》(中华书局2008年新版,第222页)引《蒙古游牧记》记载:额济纳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指幽隐。
自漠北之战后,漠南无王庭,匈奴人损失惨重,需要休养生息,匈奴在居延附近已经没有什么人了,所以李陵遇不上匈奴军队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虽说李陵这次不过是塞外旅游,但皇帝当时欠缺良将,对他期望颇高,仍然加封他为骑都尉,据《后汉书》记载,骑都尉属光禄勋(即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俸比二千石!《汉书》没说是属于光禄勋,可能是前后汉官制有区别的原因。
李陵出塞旅游的时间大约是在太初三年(前102年)左右,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后,汉朝陆续在河西设立了酒泉张掖敦煌等郡,《史记•匈奴传》记太初三年“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居延塞大概就是这个阶段建成的,
汉朝对河西的实际控制当在此之前,赫赫有名的河西汉简,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一枚是出土于敦煌的元鼎三年(前114年)的简(见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牍所见汉匈关系史料整理与研究》,当然数量最多,最有价值的就是居延汉简。
此时大将军卫青已经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去世,名臣文武大都凋零,武帝痛惜国无良材,就在大将军去世不久下诏求贤,“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一年武帝已经五十岁(周岁)了,已经步入老年,更是到了知天命之年,但他对国家的责任心却一点没有减少,仍在孜孜求治。
接下来李陵便受命在张掖、酒泉训练五千人,防备匈奴人。在这点上,《史记》和《汉书》记载略有不同,《史记》只说这五千人是丹阳楚人,《汉书》重点说明,这五千人是勇敢。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汉朝的勇敢二字不一定是形容词,它还是个名词。
钱文子在《补汉兵志》中说:“武帝之后有选募,有罪徒。其选募曰勇敢、曰奔命、曰伉健,曰豪吏,曰应募。”
熊铁基先生在《秦汉军事制度史》说:作战时因战斗的需要,临对组成投石队或者其他什么专门队是完全可能的,例如,在作战中常常需要敢死队这样的队伍,秦汉时期,称为“勇敢”、“奔命’者,大约就是敢死队性质的专门编制,如武帝天汉四年与匈奴作战,“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这“勇敢士”不单与“七科谪”相区别,恐怕是与一般“材官”也是不同的。《汉书•平帝纪》载:
“(元始二年)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谕说江湖贼”。
这所召募之“勇敢”显然与一般士兵不同。又如《汉书•翟义传》:
“以九月都试日斩观令,因勒其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
“勇敢’与车骑材官士有别。可见,军队中因作战的需要,常常会有敢死队的编制。至于“奔命’,《汉书•昭帝纪》:
“(始元元年)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击益州(应劭曰:旧时郡国有材官骑士以赴急难。今夷反,常兵不足以讨之,故权选取精勇。闻命奔走,故谓之奔命)。”
这“奔命”与一般所募吏民也有区别。总之,勇敢、奔命都是不同于常兵的。

这些军队是如何训练的?
黄今言先生在自己的《秦汉军制史论》中作过详细介绍。
军事训练是个广阔的领域和复杂过程,它同政治、经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军事编制的改革,作战方法的变化和武器装备的更新等等,都会对军训提出某种新的要求或新的内容。至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性质的军队,亦都有区别于其他军队的训练内容。
秦汉军训的科目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当时为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曾采取过哪些措施?困于史文未曾有过系统论述,我们只能从一些散见的记载中,通过钩沉整理,了解一个粗略的梗概。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习兵法与战阵。《汉官仪》说:“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官兵皆肄孙吴六十四阵,名曰乘之。”又《汉书•刑法志》云:“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这里讲的所谓“肄兵”、“讲肄”,主要当指学习兵法。孙、吴兵法,博大精深,总结了先秦时期丰富多采的实战经验,到了汉代,它仍然列为学兵的经典。当时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如东方朔、霍去病、赵充国等,都曾学过孙、吴兵法;①且用它指导过行军用兵。所谓的“习战阵之仪”,是指演练“阵法”,包括军事编制的序列、队形操练等。这也就是《吴子•治兵篇》所说的“圆而方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习授其兵。”这种圆阵变方阵”跪姿变
——————————
① 《汉书•赵充国传》:赵充国“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东方朔传》:“(朔)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霍去病传》,“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武帝)当欲教之吴孙兵法。”
立姿,前进变停止,向左变向右,前队变后队,分散变集中,集中变分散的阵法训练,是军队训练的基本要素。孙、吴兵法“六十四阵”,这只是春秋战国期间阵法的约略数字,而后,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阵”的种类和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秦汉时期对兵法和战阵相当重视。不仅武官要学,士兵也要学。确乎学习军事理论和队形演练是对整个军队的要求。
其二,训练骑术、驾车和“弓射”、“五兵”等武器的运用。关于驾车的要求,前引《秦律杂抄》中得到反映。至于“弓射”,据《汉书•艺文志》说:当时有《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等。这些皆属兵技巧范围,而“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①当时骑兵要会“骑射”,车兵要习“驾御”,材官要能“蹶张”,楼船则习水战。史称:“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水处为楼船,亦习射行船。”②看来,汉军的训练很强调“弓射”。当时设有“发弩官”,即负责教练弩射的官吏。③汉武帝时李陵“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④便是一例。使军士与武器紧密结合,是汉代军队训练的一个核心内容。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当时不仅战略战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且武器装备也较以前增多。如长兵器有矛、戟、枪、殳等,短兵器有剑、刀、锤等,抛射远程兵器有弓、弩、箭等等。⑤各军、兵种对使用上述武器的侧重点及其对技能培训的要求似当
——————————
① 《汉书•刑法志》孟康曰。
② 《汉旧仪》。
③ 《汉书•地理志》:南郡,“有发弩官”。师古注曰,“主教放弩也。”
④ 《汉书•李广传》。
⑤ 参见《居延汉简甲乙编》及《中国军事史•兵器卷》。
有别。但各自均需按标准进行严格的训练则是肯定的。
其三,训练步兵、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成书于西汉末年的《黄石公三略》说:“士众一,则军心结。”“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全军将士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才能够克敌制胜。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和战斗方式的变化,要求训练与提高各兵种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秦兵马俑二号坑,实际上是一个由步、车,骑等兵种组成的混合编队阵列。自武帝后,因战略战术变化,为使步兵和骑兵的相互配合,综合编队,更加注意到了训练协同作战的能力。这不仅表现在郡国的“都试”,即军事校阅上,就是平时的训练也是如此。当时大规模地运用骑兵集团,如果没有其他兵种的配合,是很难适应战争需要的。训练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这是战术训练的高级阶段,由此表明,秦汉时期的指挥员已经具有相当的军事素养。
其四,进行特殊军事技术的训练。这方面不是对全军要求,没有统一标准,通常根据需要而定。例如,对边塞整卒,要训练“候望”,识别信号,掌握“烽火品约”。对宫廷卫士,有的则要“习鸡鸣歌”。如蔡质《汉官》说:卫士“候朱雀门外,专传鸡鸣于宫中”。因为那时没有钟表,审时主要靠鸡叫。这既不准确,更不能按照需要报时,于是就训练卫士,依照几更几时学鸡长鸣,用以代替时钟。所以将这类卫士称之为“鸡鸣歌士”或“鸡鸣卫士”。此外,根据文献记
载,在汉代的军队中,还有所谓“先登”、“迹射士”、“悬索相引”者等,这可能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士兵。
其五,开展各种军事体育训练。除了正规的军训之外,汉代还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开展“蹴鞠”、“角抵”、“投石”、“超距”等项军体活动。
“蹴鞠”,即足球运动。它在战国以前就有了。到汉代已在军中广泛开展。刘向《别录》云:“今军无事,得便蹴鞠,有书二十五篇。”霍去病远征匈奴时,一旦到达宿地,便修筑球场,开展蹴鞠活动,以此训练士兵,增强体质。当时在三辅离宫中也筑有球场,供军士举行蹴鞠比赛之用。汉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场所。及至东汉末年,曹操南征北战,依然不忘“蹴鞠”之事。①班固在《艺文志》中,之所以把《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技巧十三家”之内,就是因为蹴
鞠是军事体育的一种重要项目。
“角抵”,近似后世的摔跤或相扑。它起源于战国,也是传统的军体活动。开初称“角力”,秦代更名为“角抵”。何谓“角抵”?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②不论何种解释,它当属军体活动,似无可疑。秦汉时期“角抵”有了较大发展,秦二世曾在宫中举行“角抵”表演,武帝元封三年、元封六年也曾举行过“角抵”表演。《汉书•两域传》说,汉武帝“设酒池肉林,以餐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延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角抵不仅比赛体力,也是讲究技巧和斗智的一种活动。在军队广泛开展这一活动,既有助于发展智力,也有助于增强士兵的体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正因如此,故《汉书•刑法志》说:“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说明于此之前,已将“角抵”列为训练士兵、“治兵振旅”的一项重要科目。
“投石、超距”起源亦早,至迟于战国时期在军队中已有这一活动。《史记•王翦列传》说:王翦带领军队伐楚,采取坚壁不战,等待时机的战略。“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所谓投石,应劭注为“以石投人”,即摔石头训练手之臂力,相当于后世田径运动中的投掷。而“超距”,据司马贞注曰:“犹跳跃也。”即后世田径运动中的跳高,跳远。这种投石和超距的运动,在汉代军
————————————
①《太平御览》引《魏略》:“孔桂字叔林,好蹴鞠,太祖(曹操)爱之,常在左右。”
②《汉书•武帝纪》注引。
队中仍为训练的内容之一。例如:西汉甘延寿为羽林军时,“投石、拨距,绝于等伦抑。”①
综上所具,虽然只是梗概性的论列,但仍可看出秦汉时期军训的内容比较丰富。这些不仅在封建军队的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每次我看到这些选拔和训练内容的时候,都对那些网文影视剧中编造的什么女扮男装混军营的事感到极是荒谬可笑。特别是角抵,女人怎么混得过去呀!角抵可是要脱光上衣进行的!古代倒真的有女子角抵的,还留下了画像,不过那场景,以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在跳上空舞,属于扫黄打非对象……能去参加女子角抵的女人显然不可能是什么正经女人!


任何军队都必须训练,无论中外都一样!没有训练过的军队如何能够打仗?而古代军队那些高强度和残酷的军训,女子能行吗?即使当代,经过科学训练,女子的成绩也远不及男子!标枪女子的最好成绩比男子最好成绩差二十多米!跳高女子差男子四十厘米,跳远差一米多!马拉松要慢二十多分钟!
现代人的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根据出土汉简,汉人叫前向后向左向右向,这些训练都古已有之。
在那个年代,既然大家都不知你是女,那么你所有的训练将会和男子一样,同样的训练,在比试的时候,你确定你一定不会得“殿”?只要不是完全没有常识的自恋狂女,只要你上过体育课,你就该知道这其中差距!特别是那些男子还经过非常艰苦的训练,水平更不是一般的男同学可比!你混在其中,如果你得了“殿”,那么你会直接被刷下去!秦汉时代,军中训练要定期性经常性考试,分最中殿三等,得殿的直接滚!
女子在军中上厕所更是个大问题……军营中难道还有女厕所?现代军营中都没有!
我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二十多天的军训,这些军训当然远不及军中的强度和烈度,时间又短,但也把我们这些少年人训练得死去活来,特别是晚上教官突然集中的时候,各类混乱之搞笑,大家也能想象得到。
我敢说,那些细皮白肉,娇小玲珑,脸上的粉刮下来半斤的女人训练不到三天就会当逃兵!别的不说,单是站军姿都够她们受的了!我们训练的时候,有女生直接昏倒的!而我们学校的军训,比起真正军队的军训就强度来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即使你真的要女扮男装混军队,你能不能找个五大三粗强壮粗犷的女汉子型?这样混嘛还有点可信度!毕竟,任何国家的军队招人的时候,除非特殊军种,都要求军人高大或者强壮!
即使在历史上货真价实的女将们,如平阳公主,萧太后,秦良玉等人,史书上都记载得明白,她们在军中,是另立营帐的!不跟男兵们混杂在一起!既然大家都知道她们是女子,自然会有所回避!比较严肃的小说也是这样写的,梁羽生先生的《萍踪侠影》就说过,蒙古军中的女军不跟男兵们混杂!
正规军队挑选人的时候都要按户口选!同乡同里不可能只你一人入军,邻居都不知你是男是女?除非是军队没人拉丁,才有可能饥不择食,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拉进军队!
正规军队召人进军队还都要进行身体检查!
不要以为军队总是能打胜仗,事实上,军队打胜仗的机会和打败仗的机会是相等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进入军队不会丢盔卸甲,狼狈逃命,伏尸百里……万一你被俘……你是不是该掂量掂量后果?所以女兵们宁可被战友立即打死也不愿意被俘!
历史上百战百胜的将军当然也有,但这种人极其少见,你未必遇得上,而且就算遇上了,这样“军神”级别的将军绝对治军严谨之极!军神连自己手下军队男女都分不清楚?这种可笑的事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相信!
哪位真正的将军在治军之时不是极为严肃的?束伍约束,五五相保,连坐制度,赏罚制度绝对严明之极,你哪里会有机会呢?
和你同吃睡,上阵一起冲锋,下阵一起训练,受伤了要照顾你,战死要抢尸体的同伍人都认不出你?他们难道不知道军法严酷,同伍连坐吗?为你一人,大家都愿意陪你掉脑袋?你有什么能力和本事?臆淫功?装 逼功?发情功?打仗是在玩命,没空去想下半身!
中国哪朝哪代军中没有连坐制度?一罚起来一大批人!从上到下都要挨!真以为你的魅力无边,所有的伍人,什人,队长以及认都不认识你的各级军官个个都愿意冒着掉脑袋或者屁股被打开花的结果来保你?这些人是没有人性吗?
即使在今天,欺诈入伍,在所有的国家也是军法所不容!也是罪名!
更搞笑的是,她们还想当女将!我看到她们的行为,简直想要跪下了,军队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既然你真的想要执掌军队,那么我求你,干点正经事好不好?学点军事知识,如何行军如何训练如何布阵如何收服将士们的心!甚至如何吃饭穿衣服!军中的食物你吃得惯吗?戎装你会穿吗?马会骑吗?骑术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吗?是不是就会想象自己不停地落马就练出来了?将士们的心不是你臆淫你能收服就能收服的——老实说,这是精神病者的幻觉!——最低限度,你也得学学逃命的功夫吧!胜败乃兵家常事啊!可她们倒好,整天在军中想的就是怎么勾引将军,甚至勾引敌人!这有半点军人相吗?将士们能服你的吗?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与汉军同时代的罗马人对如何挑选士兵记载得非常详细:
对于新兵的身高,大家都知道,一贯是有精确的尺码规定的。排在兵阵两翼的骑兵和军团前列的大队步兵,他们的理想身高是6英尺,最少也要达到5英尺10英寸。而在过去,挑选的余地比较大,因为那时希望从军的人比较多,即使城市中最强壮的年轻人也因为责任感而保持着选择军事职业的志向。就此,如果说真的有什么要求的话,应予注意的与其说是身高,倒不如说是膂力。荷马认为,此种说法是正确的。他曾说过,尽管蒂德乌斯的个子矮小,但他使用兵器的本事却很大。
在挑选担当募兵任务的兵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脸部表情、视线、眼神,他们的整个体态都要配得上补充军队所需人员的条件。除了人,对马和狗也要根据这一点予以鉴定。一些学识渊博的人对此有很深的理解。例如曼图亚的诗人曾说过,此种情形可以通过对蜜蜂的状态观察到。
它们有两种不同的类别:一种强些,一眼就能辨明方向和目标,浑身发出亮光;另一种则比较惰怠,拖着鼓鼓的肚腰,丑陋不堪,令人讨厌。
但愿那些即将献身于马尔斯事业(马尔斯指的是古罗马宗教所信奉的战神,罗马国的守护神。而献身于马尔斯事业,则表示从事军事职业)的年轻人有这样的外表:双眼活泼,腰背笔直,前胸宽厚,肩膀的肌肉强健,双手有力,指头较长,腹部的肌肉也恰到好处;他们的下半身最好干瘦些,小腿和双脚没有因为食肉较多而过于肥大,应该是肌肉发达,强壮有力的。如果你发现哪个新兵的身上具有这些特征,那么就不要在拘泥于他的身高。强壮有力的士兵比那些大高个子更有用处。
——————(古罗马 •雷纳图斯《罗马兵法》一译:《兵法简述》)
我们中国军队要招什么人,古书里也是有记载的: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服习,不可不察也。”
————————(中华书局《武经七书•六韬•犬韬》第495页)
如果是骑兵,要求更高: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中华书局《武经七书•六韬•犬韬》第502页)
具体一点,可以参看明代何良臣的《阵纪》:
最喜诚实,独忌游闲,不在武技勇伟,而在胆气精神。宜于乡落田农,深畏市井狡猾、衙门玩法(指油嘴滑舌不顾法律的无赖)、崛强偏拗、宿留女相、阔论迂谈、胆小力弱之辈。于是首取精神胆气,次取膂力便捷,须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者选之。
年齿膂力、耳目手足如式,而胆艺过者为上选。身躯伟大而胆气武技倍者为头领,年齿相若,耳目手足如式,而力不能举重,涉远者为下选。
————————军事科学出版社《阵纪校注》卷一:募选,1、4页)
东西方惊人的相似,要老实、勇敢、力大、健壮,长得女兮兮,不顾法律的人人家都不要!女扮男装入军,藐视法律,莫为之甚!试试你能不能拿得动三百斤的铁石?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时间:2021-03-10 11:51:06
同时军队还有对身高的要求!不知那些娇滴滴白嫩嫩的发情女有几人能够过关?尤其是骑兵,要求七尺五寸(约1.73米)以上,几个女人能长那么高?
秦汉时代倒是有女军,但人家是从事后勤或者守城仪仗之类的,真那么向往军队,可以直接加入女军呀!女军的训练不如男军那么强,还有束胸和月假之类的特别照顾,这些照顾即使今天的女军也是有的。
历史上,倒真有女儿代父从军的,但是,人家可不是用愚蠢透顶的女扮男装,无视军法,犯下原罪的方式入军!人家是正大光明!
高关索,灵州人,父宣,本军籍,善作火器,为灵州营礮手,年老无子,关索年二十不嫁。其后宣卒,关索买一妇经理其家,自代宣职。伟干多力,善射试,弓马火器无不精。牛成虎攻城,关索力守。敌云梯鱼贯上,众惧。关索为火筒焚之,敌披靡。间火其梯,敌乃退,一城得全。宁夏总兵上其状,授火器营千总,河东道表其门曰“女中丈夫”,国变后隐居卒。
————(中华书局《南明史》第十四册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八十九,列女一,5286页)
看没有,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女子,女儿直接代父从军何妨?难道军队真的不能承认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巾帼英雄吗?古人真这么不知变通?根本不是!大家讨厌的是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只会践踏国法军法,意淫军队的发情狂婆!

楼主:追逐千古的风

字数:28429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02 22:59:11

更新时间:2021-03-10 11:51:06

评论数:8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