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爱也需要补课》李老师的罗曼史(假期阅读修订版:详见第110页)

《爱也需要补课》李老师的罗曼史(假期阅读修订版:详见第110页)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而现在的通俗叫法儿,叫炸金蝉。吃它,“小李老师”有他自己的一道程序:先扒皮,像它自己在蜕皮儿一样,从它的背部裂纹处开始,然后,使它露出鹅黄、娇嫩的翅膀;它的皮又焦又酥;它的背部肌肉饱满。其风味独特,简直是香极啦!甚至,“小李老师”还能分辨出油炸金蝉所特有的味道。

这种夏天不停啼叫的小昆虫,当年,曾经是那样、满满地占据了“小李老师”的生活,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并永远地、深深定格于他心灵的深处……

关于蝉,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美好的童话和传说。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首先,关于那“知了”名字的来历,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蝉曾是龙的徒弟。从某一年的春天起,龙便开始教蝉学本领。龙在教蝉学习飞行和鸣叫等本领时,它总是三心二意,不专心听讲。上课时,它不是在想要去做游戏,就是在想要偷偷去摘果子吃。但到了那一年的秋天时,学业期满。于是,龙便要带着蝉、飞往南方去越冬。龙很快便飞走了,可蝉却刚刚飞到半空、就因本领不济、体力不支,而重重地摔了下来,落在了树枝上;它嘴里还在绝望地、不断地叫着:“知了”、“知了”的声音。从此,人们便管蝉叫做了“知了”。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其次,当年,“小李老师”还曾听该油田勘探队的杨工程师讲过这样一个关于知了的童话:

从前,有一个猎人叫单,身材不高,皮肤黝黑,但他的妻子,却长得花容月貌般地美丽。一个叫堂的纨绔子弟,看中了她的美貌、打起了歪心思:常常以小恩小惠的手段,交好于单。单妻劝单,要注意那堂的举动;可那单却并未在意,反而视堂为知已朋友。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夏日里的一天,堂邀单到树林里狩猎,约好在树林里的一个地点相聚。堂趁单赴约之际,却闯进单家、强奸了单妻。单守猎归来,妻向他哭诉了那受辱的经过;单不仅不听,还猛打了妻一巴掌。单妻感到屈辱交加,便跑到了一颗树下、解带自尽了。那单,终于如梦方醒,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入堂家,逼堂说出真情后,将其杀死。然后,他就跑到其妻自尽的那树下,双臂紧抱树干,悔恨交加,泪水汪汪,口中狂呼“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了”,便吐血而死。单死后,变成知了:在那树枝上不住地向其妻鸣叫,“知了,知了”表示忏悔;单妻死后,也变成了一只雌蝉,终日陪着丈夫、只是不会鸣叫而已。(确实,人们有时候在树上捉到的那知了,是有哑巴的,不会鸣叫)。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再者,如今,在希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

相传,古代希腊有两位名噪全国的音乐大师爱诺莫斯和阿里士多。这天,两位古艺术家正在雅典展开一场轰动全国的竖琴冠军赛。论竖琴的演奏技巧,爱诺莫斯要比阿里士多略胜一筹。可哪料到,当爱诺莫斯正在弹奏得妙音如珠、扣人心弦的时刻,竖琴的琴弦却突然断了。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恰巧此时,飞来了一只鸣蝉,把琴声继续了下去了。于是,爱诺莫斯只好来个顺水推舟,模拟蝉的鸣叫声而假奏。由于他模拟得太逼真了,结果,弄的是真假难辨。最后,爱诺莫斯赢终于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为了感谢蝉的“救场”之恩,爱诺莫斯便在竖琴上装饰了那蝉的外形,并以此作标志。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对蝉之听觉的看法,蝉要是个“聋子”的话,哪能及时飞来“救场”呢?(近年来,许多昆虫学家对蝉是“聋子”的结论,也纷纭表示怀疑。雄蝉有高度发达的发声器,能发出令人烦躁的高音。中、小型蝉类的呼叫声,一般可达80分贝至90分贝,大型蝉类的呼叫声,可高达100至130分贝。而我国四川峨眉山等地的一种震旦马蝉,其群鸣声响彻整个山谷,震耳欲聋,使人不堪忍受。蝉为何使出那么大的劲儿,来叫喊?其实,其目的是在招引远处的雌蝉前来结为“情侣”,繁衍后代。但是,雌蝉的发声器官已经退化;它只能听到雄蝉发出的邀请,却哑不做声。这就意味着:其“情侣”之间是没有“对唱”的;它们进行的是“单向性、声音通讯”。因此,雄蝉鸣叫时,它就必须得能听到自己的叫声,才能知道叫得如何,也才能不断地校正自己的叫声,以便能更有效地招引来雌蝉。)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另外,唐朝大诗人虞世南,还曾写过一首描写蝉的诗歌——《蝉》。该诗全文如下: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书中暗表:多年以后,李老师还曾特意把此《蝉》诗,编成了谜语,让青青去猜。可青青却“笨笨的”,竟没有猜出来。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书中暂不在此加以赘述。)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那时,正值是七月份、山东省西部的乡村,一挨晌午,当顶的太阳就会释放出全部的热量,使气温酷热难熬。饭后的大人们,便会躺在那竹靠背椅上,摇着一把蒲扇,迷迷糊糊地小憩着。那屋后园里的榆树、枣树、梨树、柳树和槐树上,一只只知了鼓着腮窝,一声声“知了”、“知了”地,歇斯底里地在歌唱着。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精神饱满、劲头十足的“小李老师”,也会在这时,偶尔同当地的几个小伙伴儿们一起,蹦到那后园里,去捉“知了”。那些机灵的孩子们,便会弓腰、驼背,悄悄地绕到了那树旁儿,又轻轻地爬到了那树干上,等接近那些趴在树枝上、“鼓鸣”的“知了”时,他们便会腾出一只手、悠地扑过去餐。运气好的话,便会扑到一、两只“知了”。更多的时候是,手还未扑到树枝上,“知了”便早已惊慌地一飞或一跳,就逃之夭夭了。
扑到手心的“知了”,通常会蠕动着、似乎并无太多的气力,拼命地想挣脱。他们则仔细地端详着“知了”的形态,看那鼓在脑袋上、圆圆的大眼睛和身体两旁透明的薄翼。为防止被俘虏的“知了”飞走,他们常还颇为残忍地将知了的翅膀折去,让它在地上慢慢地爬行;他们也还常用一截儿小树枝,将它翻过来,掉过去。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现如今,每当李老师回想起,他们当年那样虐待“知了”的举动,往往都会感到:他们当年太幼稚了。不过,小时候的这种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天真有趣。
据说,一些当地的小孩子们、小时候的夏天,往往都是在捉“知了”的游戏中度过的。也许就是因为“知了”单调的鸣叫,不那么好听,甚至有点吵人。所以,大人们从不制止孩子们捉“知了”的行为。尽管他们那时也很穷,他们在童年时、全吃的是五谷杂粮,平时不见肉鱼。但他们却有不知是从哪儿来的旺盛精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疲倦为何物;在暑假的日子,他们常常于清晨早早地爬起,挎上一个小篾篓,到开阔地前面的小河边、一排杨树上,去捡“知了”壳;那时,他们虽然还未学到“金蝉脱壳”的成语,但小伙伴们却都知道那“知了”的“生命历程”:雌“知了”产卵于那树枝之上,孵化出的幼“知了”落到地上、钻入土中,吸吮树根的汁液生长,短的二至四年,最长的可达十多年,才会长成“知了”的模样;到了夏季,它们才从土层里钻出来;只需一晚上的时间,它们便慢慢地爬到了树上,并在一根树枝上脱壳成了“知了”。人们会发现:这时候的“知了”壳呈金黄色,一副活脱脱“知了”的形态,两只前爪紧紧地箍住树枝;而“知了”本身,却早已飞到了另一棵树上、唱歌去了。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此时,他们往往会在树上拾获不少“知了”壳,也还会捕获到二、三只仍在爬行的、来不及脱壳的幼“知了”。如把它们用火烤了吃,那味道可鲜美啰!但通常,他们还是会把它们放到竹篓里,带了回家。可捡回来的幼“知了”,被挪动后,就永远都不脱壳了。他们往往会将大半篓的“知了”壳,交给大人们、拿到“场口”、供销社的收购门市部去卖钱;而卖了钱,他们便会买回盐呀、本子呀、笔呀,等等。(但他们此时,如果没有“知了”壳可卖,他们通常便会用自家产的鸡蛋,去与供销社交换那些他们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那时,当地的孩子们,往往都很贪玩儿。甚至,连晚饭,都玩得不肯回来吃;从来都是,如果大人们不去喊或找的话,就不肯回来吃。但每当见到他们捡回的“知了”壳时,大人们板着的面孔,才会很难得地露出少有的笑容。
在山东“老家”、乡村的那段日子里,“小李老师”最喜爱做的事情还有:爬到其亲属家、“自留林”的果树上,去摘那尚未全熟的“青果子”吃;或下水,游泳、摸鱼;或在那秋季,到那刚割完麦子的麦田里,去追、捉那野兔子;或拿根长长的竹竿子,去枣树上打“红枣儿”吃;或在那火堆里,烤那“地瓜”吃……。但,也还有一次奇险的救人经历!……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第四章 谁说童趣不盎然(四) 作者:左岸学哥

记得,那是在头天下过一场夏日大雨的第二天中午。同往常一样,刚吃过午饭,“小李老师”便同他“小三儿叔”一起,光着身子、赤着脚、一丝不挂地(因为,一来,那时山东省西部农村的生活,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很穷,几乎家家缺衣少裤儿的,鞋子和被褥就更缺乏啦;二来,当时,那里的夏季天气也十分炎热,孩子们在白天,身上根本也穿不住衣服。所以,每到夏季,当地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光着身子、赤着脚地出门),沿着村里的大路,朝村北头儿走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到达了那里。
一路上,细心的“小李老师”发现:那路边,因前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暴雨,到处都有一些、新形成的大“水洼子”(即大水坑)。很快,他们俩儿便来到了一个最大的“水洼子”旁边。在这大水坑的北岸,长满了柳树。这使他不由得想起了南宋大诗人杨万里(1127-1206年)所写的《新柳》诗: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小李老师”认为:该诗描绘出了一幅早春时节、柳条和水中的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又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因为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一“引”字,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水中柳影,把柳条“引长”之故。)可此时,正值盛夏时节,其景色与该诗所描绘的,却是大有不同:因为那柳条是深青的,且青中略有泛黄。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接着,“小李老师”还发现:坑里的水还有些混浊,放眼望下去,还见不到水坑底儿。于是,细心的“小李老师”便转身,欲到附近,去拣些小石块来、投到水坑中,以便探明一下水坑的深浅。可他那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的“小三儿叔”,哪有这份耐心,简直就是“愣头青儿”一个。但见他:颇为“霸气”地纵身一跃,便马上消失在了水中!过了好一会儿,“小李老师”,顺着他跳入水中的方向,才吃力地找到了他那小脑袋上黝黑的头发,正随着水波的荡漾、向大水坑的正中缓缓飘去,竟然没有一丝一毫儿的挣扎和反抗!顿时,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啦!因为在当时,“小李老师”和他那“小三儿叔”一样,都是才刚刚开始自学游泳,尚不识水性;就连最初级的“小狗刨儿”式的游泳方式,他们也游不上三米!再者,他曾听大人们讲过:一个溺水、且在水中做垂死挣扎之人,一旦让他在水中抓住任何人或东西,他都会死死抓住不放,永不撒手;因而,他常常会把救他之人,一起“累”死在水中的!他如在此时,自己下水去救他那“小三儿叔”,其下场肯定只有一个:即二人将同归于尽,一起全被淹死在水里!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眼下去救人的好办法。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这时,他“小三儿叔”、小脑袋上的黑发,是越飘越远。“小李老师”必须尽快地从他那极为恐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尽早想出对策,以便尽可能多地赢得宝贵的时间,来解救他“小三儿叔”!
于是,“小李老师”先是赶忙在他身旁,拾起一根大树枝,一面迅速、吃力地伸向他那“小三儿叔”的脑袋,一面拼命地大喊:“小三儿叔,快接着,快抓住大树枝呀!”但此时,他“小三儿叔”似乎根本就没有听到他的呼喊声,连一点儿反应都没有。看来,这也并非是一个眼下救人的上策。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到底该怎么办?”他的大脑在飞快地转动着。此时,他猛然想起唐代大诗人虞世南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居高声自远”来!因此,他迅即用眼睛,朝四下里扫了一眼。此时,他突然发现:就在离他身后不远处,有一个高约几十米的小山丘(因为,山东西部平原,地势十分平缓;这样的小山丘,当时,在那里是极为罕见的)!看到它,“小李老师”的心里,顿感一阵激动!于是,他便飞快地转身、急速地跑向了那个小山丘!
“快来人呀!快救命呀!有人落水啦!……”“小李老师”,一边急速地跑着,一边拼命地大声喊道。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还真是“居高声自远”!“小李老师”那凄厉、洪亮的呼救声,很快就传遍了四方。
听到那喊声的当地农民们,迅即放下了他们手里的农活儿,从四面八方、极为飞快地、象潮水一般地,涌了过来。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这时,“小李老师”发现:跑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魁梧、高大的中年男子;他一面飞跑着,他一面非常迅速地脱下了他的蓝上衣;随后,顺着“小李老师”的喊声和手势,“扑通”一声,便纵身跳入了水中;很快,他“三下五除二”、就象“老鹰捉小鸡”一般地,把他“小三儿叔”从大水坑里救了上来!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地农村大队的大队长!(后来,“小李老师”才知道:据说,他“小三儿叔”从前的、那两个哥哥,也都是这么在野外游泳时,溺水、淹死的!)幸好,因救援及时,“小李老师”的“小三儿叔”终于得救啦:虽也曾呛了几口水,但终无大碍!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书中暗表:
这件事,对李老师的一生,触动也是很大;使他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可以去冒险,但绝不可以因冒险而就随意丢掉自己的性命;因为生命是如此地宝贵——一个人,一生,也就只有一次!一旦丢掉了,也绝没有第二次!)
要说起救人,李老师的祖上就早有先例。且,还是一段“英雄救美”般的爱情佳话哪!……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时间:2021-03-19 04:00:39
话说此事刚过不久、有一天的早晨,“小李老师”的姨奶奶家里,忽然,来了一位“神秘来客”。来人在“小李老师”的奶奶耳边轻声地耳语了几句之后,便用自行车把“小李老师”给接走了。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字数:4635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1-09-23 07:52:00

更新时间:2021-03-19 04:00:39

评论数:136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