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道家、道教与道士——从张天师的祖孙创业史说起

道家、道教与道士——从张天师的祖孙创业史说起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三,张鲁: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如果不嫌耸人听闻的话,可以这样说一句,如果没有张鲁,道教也许就完了。

我们有时要相信改变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杰出人才的不断涌现或偶尔存在。

张鲁,就是佛教的摩诃迦叶,或者龙树菩萨,或许更准确的说,张鲁先生就是道家某种程度上的阿育王。

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开创一个东西固然难,但让这个东西尽量持久地延续下去,也不容易。

台湾高阳说,要让一个朝代(或组织)延续下去,创业者固然重要,但紧跟着的第二代人物,也无比重要。

高阳用隋唐来做了一个比较,大意是,为什么隋文帝杨坚如此杰出的人物,隋朝只存在很短的时间(37或38年)就迅速嗝屁,而李唐的江山却持续发展了二百多年呢?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论个人能力,似乎杨坚还在李渊之上。

但是,在杨坚之后,只有隋炀帝杨广,而李渊之后,却有李世民这样的杰出人物,来个贞观之治,将李渊开创的李唐江山稳固下来,进而延续下去。

高阳还拿秦汉来作对比,秦始皇当然是不世出的雄才,但是紧跟着的是秦二世胡亥,但是汉呢,刘邦之后有文景之治,跟着还有雄才大略不亚于秦始皇的汉武帝刘彻,于是秦很快就亡了,而汉有西汉东汉,差不多有四百年的辉煌历史。

再看元明清,成吉思汗很牛逼,窝阔台与蒙哥也不错,但是忽必烈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还好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所以在窝阔台那一辈的术赤、察合台等建立的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所谓四大汗国,还可以在相对也是游牧民族的地区继续称王称霸,但却不适应农耕社会的汉族聚居地,于是“大哉乾元”的大元朝只在中原地区呆了97年就被逐回漠北了,进而被朱元璋的明朝所取代,而明朝之所以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算到崇祯),就是因为朱元璋之后,有永乐皇帝朱棣,朱元璋建立开国制度,朱棣却把这种制度大体上贯彻延续下去。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至于清朝,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个个都是不可多得的大才,甚至是天才,但是入关以后,可以马上打下不可以马上治理的天下,他们治理天下的后裔中,人才依然层出不穷,顺治本来就不差,还有精明的孝庄太后帮他看着,跟着康雍乾就更是不必说,所以清朝作为“蛮夷”,巧得很,与不算南明三帝的明朝一样,它也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所以,高阳不是特别当回事的算是建立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公式,任何一个朝代,似乎在第一代开创人物之后,必须要紧跟着有同样牛叉的人物予以守成,让它巩固,这个朝代才能比较长久的延续下去。


而道教的创业宗师张道陵之后,张衡一般般,但至少没使绊子,算是平稳过渡,但乖孙张鲁很不一般般,这或许就是道教特别是拥有六十三代天师的骄人业绩的天师道,能够延续差不多两千年的重要原因,至于后来的葛洪、寇谦之、陶仲景还有陆修静这样的人物,当然也是不可忽略的道教优秀人才,他们个个都堪称一代宗师,后面的陈抟老祖,吕洞宾、杜光庭、张继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李西月,包括民国时期算是收梢号称“当代太上老君”的陈撄宁,个个都不可小视。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但是张鲁的位置很重要,他是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太上老君可以比作如来佛祖,那张道陵就好比禅宗的达摩,而他的乖孙儿张鲁同学好比禅宗的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从张鲁之后,无论你是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还是太玄派(高玄派)、正一派,或蛋黄派,没有张鲁,这一切或许都谈不上,我们要相信罗素先生的话,历史或许是人民群众或生产关系在暗中推动,但在风口浪尖的,还是要有张鲁这样的杰出人物,予以破冰前行,或忍辱负重,或继往开来。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但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将张鲁描绘成一个毫无主见的酒囊饭袋。

——却说马超与庞德、马岱商议,径望汉中投张鲁。张鲁大喜,以为得马超,则西可以吞益州,东可以拒曹操,乃商议欲以女招超为婿。大将杨柏谏曰:“马超妻子遭惨祸,皆超之贻害也。主公岂可以女与之?”

鲁从其言,遂罢招婿之议。——(《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

这个杨柏还有他的哥哥杨松,是两个平庸无能且贪权纳贿的小人,这里的逻辑貌似有理,其实不能细究,马超的妻子遭祸,是因为马超的智谋不如曹操,虽能让曹操割须弃袍,但却不能制其于死地而反被所制,并不是马超克妻,假如张鲁将女儿下嫁,马超在感恩戴德之后,说不定就翁婿联手,或能将“曹贼”拒之门外——川外——也未可知,结果罗贯中却把张鲁描绘成这样一位庸才,于是马超大好的一枚“五虎上将”,却等于拱手送给了大耳贼刘备,这在现代企业管理上是人才的巨大流失。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马超之后,跟着是本来忠义的庞德。

——曹操心中大喜,与众将商议:“如何得此人投降?”贾诩曰:“某知张鲁手下有一谋士杨松,其人极贪贿赂。今可暗以金帛送之,使谮庞德于张鲁,便可图矣。”——(《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果然,张鲁再次中计,先是因为招子不亮,没有看清来说是非者、本就是非人的杨松,本来就是一个奸邪小人,结果像昏庸崇祯一样中了据说是皇太极施行的反间计:“(杨松收了曹操的金甲后)便连夜入见张鲁,说庞德受了曹操贿赂,卖此一阵。张鲁大怒,唤庞德责骂,欲斩之。阎圃苦谏。张鲁曰:‘你来日出战,不胜必斩!’庞德抱恨而退。”


最后的结局呢,被曹操设计擒获的“庞德寻思张鲁不仁,情愿归降。”

继马超之后,庞德这位不亚于关羽之忠义的优秀企业人才,也流失了,跳槽到曹操那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替别人鞠躬尽瘁去了,后来宁死不降而成为关羽刀下之鬼,也算是英雄一场死得其所。

从马超与庞德的人才流失案例上,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后世企业设立人力资源部的重要意义。

不,准确讲是设立人力资源部的领导眼光的重要性,三国时代基本上无论曹家孙家刘家以及张鲁家,其实都有一个相当于后世人力资源部的机构,招贤纳士,无所不用其极,但设立了机构未必能够保证人才的不流失,真正的关键在于设立人力资源部的领导比如张鲁,他是不是目光如炬而洞若观火。


真实历史上的张鲁,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一位优秀的领导,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忍一时之辱,放了长线好钓大鱼,简直算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张鲁先生后发制人的企业文化,还得翻开陈寿的《三国志.张鲁传》。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建安二十年,太祖(曹操)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投降,圃(阎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距,然后委质,功必多。”

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子富嗣。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从这两段假如我们细细参详一二,我们就可以看出张鲁这个人,实在不简单。

很明显,张鲁不愧是天师道(那时叫五斗米道,天师道是六朝时的叫法,好比宋元以后,又叫正一教,五斗米道与天师道与正一教,只是不同时代的同一个东西,不过是叫法的改变)第三代宗师,嗣师,既然有种说法讲他才是《老子想尔注》的注者,平时肯定熟读老子的《道德经》,“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也”,于是张鲁非常懂得“以柔克刚”——或克不了就“韬光隐晦”的道理。

张鲁明白,人有时候该认怂就得认怂,螳臂岂能当车,否极可以泰来,因为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没柴烧。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曹操是何等厉害的角色,丫是统一北方的豪杰,就连张鲁的兄弟教会张角几兄弟的太平道,所谓号称百万雄师的黄巾军,都是曹操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当年——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一役,收降黄巾军三十万人,跟着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又进兵击溃汝南、颍川黄巾军,收降刘辟、何仪等部数万人,曹操将这些降卒统统组成自己的精锐部队,然后擒吕布、败袁绍,驱刘备,最后收复荆州,横槊赋诗于赤壁,这时的他,踌躇满志,已经“奄有”整个中原北方,这样的不世出的豪杰枭雄,区区割据汉中的张鲁同学,岂是对手?

但不是对手,未必就不能下出一手好棋。

识时务者,才是俊杰。

我打不过你,难道我还不能降了你。

于是“鲁欲举汉中降”——他不识时务的弟弟张卫还要顽抗,结果“太祖攻破之”,这就更加坚定了张鲁同学五体投地的决心,所谓“稽颡”——就是头与四肢触地的五体投地,我他娘的识时务还不行吗?马上投降还不行吗?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不行——,投降也要讲究时机滴,张大领导,阎圃对他说。

这就看出一个企业拥有人才的重要性,张鲁属下的首席高管阎圃先生说了,这个时候降,是被迫的,“功必轻”,自然丢范儿不说,还没有日后讨价还价的资本,要多少哪怕象征性的抵抗一下,然后再降,或许就“功必多”了。

这就是张鲁的从善如流,这就是作为企业第一把手的素质,他同意了,而且把封藏的府库作为日后讨好新东家的政治资本,到时候好一并献给曹操。

刚刚兼并又一个小企业的大企业领导曹董事长一高兴,心想这娃还懂事,一个高兴就是邑万户的阆中侯,而且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高管阎圃这样的人都封为列侯,还把自己的儿子曹宇曹彭祖,也嫁给张鲁让彼此成为儿女亲家,这一下,连给张鲁同学注解墓志铭的裴松之先生也看不惯了:

臣松之以为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列侯,过矣。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但是同样也给张鲁同学的墓志铭写注解的习凿齿先生,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曹操的举动简直就是儒家圣人(商)汤(周)武二公的豁达作风,仁者无敌啊,项羽的教训知道不,平时豪言壮语,每到真正封赏的就墨迹得很,手中准备交出去的大印摩挲了又摩挲,都摩挲得发光了还是舍不得拿出去,这让将士们怎么为他卖命?这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一天天看着就慢慢倒闭的没文化。

难道只有死战之人才能厚赏吗,松之贤弟啊,你这想法就太浅薄了,真正的高人是要从源头挖根滴,孙子兵法所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你丫懂不,张鲁虽然是败而后降,但是这会给大家作出一个表率,看吧,连张鲁这样的角色也降了,还封了,大赏了,成儿女亲家了,我们哥几个还等什么,也跟着降了吧,封妻荫子,享受人生,甚至成为老曹的亲家,说不定也是不在话下——这就是习凿齿先生的“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的高招,松之啊,你比起不读死书的习凿齿老先生,书生气太重,而且,嫩了。

其实,曹操的这个策略,正是汉高祖刘邦的“雍齿先侯”之计,也是燕昭王的“请自隗始”的策略。

雍齿本来是刘邦的同乡,后来出卖了刘邦最后又归降了刘邦,在刘邦刚刚统一天下开始分封时,很多人都为自己的功劳而争功不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开始叽叽喳喳,窃窃私语,说不定这就是日后不服要反叛的恶兆,先兆,这时张良就给刘邦献计了,领导你先封雍齿吧,大家看到他这样的人都被你封了,大伙心也就平静了,否则........

于是刘邦照办,汉室四百年的江山就奠定了,这就是史书上的雍齿先侯之计。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请自隗始”是说战国时燕昭王想富国强兵,于是渴望招贤纳士,于是郭隗对他说,先封我吧,我都封了,何况比我更贤能的人才呢,你还怕他们不摩肩接踵地来投效你吗?

果然,看到郭隗被封了,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曹操宠爱张鲁,我想就是这么一点小心思,但是张鲁的态度也决定一切,不但自家降了,还给曹大领导留下一堆“宝货府库”,这就把曹操从来精于算计的那颗小心脏给颤动了,何况张鲁本来就是张良哪怕冒牌的十一世后裔,对于张家祖上的那些狡狯伎俩自然烂熟于心,说不定就写成匾额挂在祭祖先的台子上了,知道曹操会用这个雍齿先侯之计,于是顺水推舟地也就将投降后失败后得来的胜利果实给笑纳了。

从这以后,张鲁就一直规规矩矩做人,规矩得由于他这个示范效应,在他死去的很多年后,他以往部属的后代也连带成为曹魏一系的忠实部属,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的胜利果实时,他有些部属的直系后裔还跟着那个曹家的废物大将军曹爽,一起殉了曹魏的江山社稷。

但是,如果你们以为张鲁投降只是为了那点福荫,这就未免小看了张鲁了。

投降封侯,不过是张鲁先生的表面,是顺水推舟的权宜之计,他真正的用意,是要保住五斗米道这份先祖传下来的基业,尽管这个先祖基业,按照有些人比如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本来就是他张鲁自个儿打下来的基业: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三国史话.黄巾》这文里,对于张鲁的承继来历,是有相当的怀疑,他认为在魏文帝曹丕为《三国志.张鲁传》所作的《典略》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张鲁的祖父张陵与父亲张衡,只提到张鲁与张修同为益州牧刘焉手下的军官,后来张鲁又把张修给杀了,夺了汉中的地盘,看到老百姓都相信张修的道,于是拿过来增添一些内容,于是这五斗米道就完全变成了张鲁的胜利果实。

吕先生说:

倘使张鲁之道,真系受之于其父祖,则三代相传,历时不为不久,为什么魏文帝和他是同时代人,绝不提及其父祖?而且张鲁是江苏丰县人。魏文帝说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大略相同,张角是巨鹿人,巨鹿是现在河北的宁晋县;还有被孙策杀掉的于吉,是琅邪人,琅邪是现在山东的诸城县;其地亦都在东方,为什么五斗米道独出于四川?江苏人跑到四川去传道,固然不是没有的事,为什么其道在四川又并无影响呢?《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刘焉传》都说张鲁的母亲是懂得鬼道的,因此在刘焉家中进出,亦不说她的鬼道和她的丈夫张衡、公公张陵有何关系。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然则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殊不可知。似乎张鲁既据汉中之后,因人民信奉五斗米道,不能不行,而又不愿意承认此道出于其仇敌张修;五斗米道既为人民所尊奉,把来装在自己的祖父或父亲身上,至少在当时的环境里是光荣的;而且三代相传,则根柢深厚,又可以引起人民信仰之心;于是妄言其道出于父祖。

然则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殊不可知,而后世自称为他子孙的人,居然代代以天师自居;历代的政府,也多加以天师、真人等封号。倘使张陵有知,怕也要觉得出于意外罢?

——吕先生的质疑,我们这里暂不讨论,但我们起码有两点可以确定:一,在东汉末年的四川,确实有一个教派叫做五斗米道,受到了很多虔诚老百姓的信奉,无论他们愿意追随的是张修还是张鲁,也无论张鲁一系是不是继承父祖的基业;二,这五斗米道的基业,对于张鲁很重要,是他的命根子,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


是的,我以为张鲁之所以投降曹操,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看到五斗米道像兄弟教会太平道那样迅速覆灭,而曹操,正是镇压以太平道为理论基础三个代表的黄巾军的天煞克星,这一点,张鲁真是再清楚不过,心头雪亮雪亮的。

既然我根本不是你曹阿瞒的对手,那就忍一时之辱,而徐为长久之计,只要这五斗米道还能在我投降之后哪怕艰难而不乏屈辱的生存,也是一种存在的体现,再说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就不怕没有东山再起或死灰复燃的机会。

作为一教之主,有名的汉中大师君,我以为这才是张鲁毅然选择投降的原因,老子《道德经.第76章》不曰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我投降了,我是柔弱的,但是我生存了下来,没有死得那么“坚强”,我的教派也没有遭到彻底诛灭,尽管它被曹操加以了严厉的防范,予以分解或化解了——但毕竟还是没有彻底解体。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曹操不是省油的灯,他亲眼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中,看出了“反动会道门”的风起云涌的巨大潜力,一向精明狡黠的他,为了防范于未然,对此,他采取的是两手政策,一面给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同学加官进爵外带封妻荫子,把五斗米道的上层干部笼络住;一面呢,他把原来盘踞在汉中、巴中的五斗米道的普通会众,这些下层基层的老百姓,相继迁徙到北方的关陇、洛阳、邺城等地,这些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与河南河北,曹操让他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蓬头垢面,苦不堪言地分几次陆续迁移到了北方,这就是史书上的“户出十万”,汉中巴中的老百姓苦啊,这从后来曹魏末年张鲁后裔发布的一篇《大道家令戒》中,就可大略看出:

至义国殒颠,流徙死者以万为数,伤人心志。

在古代,千里迁徙是非常伤元气的一件事情,不但要受路途颠簸之苦,而且原有的产业也要化为乌有,辛苦耕耘的田地只有让别人去收割,辛苦搭建的破败茅屋也只能在秋风或北风中瑟瑟发抖,而自己一家老小却要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重头再来,如果运气不好,多半还会遭到当地原住民的歧视,敌意,清末广东多地所谓的客家人的械斗,就可以为我们充分证明这一点。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但是,信仰万岁,信仰好比革命的种子是扑灭不了的,当年苦逼的犹太人被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征服,大批民众、工匠还有祭司被掳掠到巴比伦,千里万里,今夕何夕,受尽离乡背井之苦,但后来等到波斯国王居鲁士灭了巴比伦后,这些史称“巴比伦之囚”的虔诚信徒不是分批又返回了故土吗?

所以,人应该在心中存有希望,希望不死,就能绝望中再生,弥赛亚万岁。

何况,张鲁仿佛早就预见到这一幕似的,他似乎明白,面对曹操这样史上最为强大的对手,一定不能泄气,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动声色悄无声息镇定自若的实现自己的伟大的“犹太复兴”计划。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他的伟大而注定艰难的计划之第一步,其实早就拟定了,因为他心头雪亮,眼睛透亮,老远就看出曹操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野心家,迟早会挥师进攻汉中,很大的概率会像剿灭黄巾军一样剿灭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可是他毕生的心血,所以他张鲁必须预先作出准备,而投降曹操,不过是他宏伟计划的第二步。

这个宏伟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并把高深的经义用信徒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张鲁辛苦注解《老子想尔注》的终极原因,他要建立能够运转千秋万世的企业文化。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早在张修的时代,张鲁就已经在反复这样一个重要难题,如何在企业凝聚力上未雨绸缪,从而让五斗米道的企业文化之核心的核心,深植于心,张鲁先生把它当成一场——即使在末日中也能泪痕里闪烁着微笑,从而展望新生的排兵布阵。

这未雨绸缪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五斗米道的全体信徒相信,这老子《道德经》里的所谓“道”,就是老子本人,当然,如果你想要叫他“太上老君”也可以。

很多浅薄的信徒也许还不明白的是,道,就是太上老君。

对,就这么办,想到这里,忧郁了好长一段时日的张鲁,终于在内心深处发出一阵只有他自己才能意会的会心微笑。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道德经》曰:道,乃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这太朦胧了,不够丰满而鲜明,于是张鲁先生主持注解的《老子想尔注》曰: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象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

这几句由分布各治的奸令祭酒翻译成浅显的白话就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是至尊无上的,是的,它也许没有外在的形状外貌,而且我们大多数时候也看不见它,但是我们可以听从它的告诫——于是这个“它”,就成了“他”了,因为只有人或神,才会给予我们告诫。

《道德经》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营,人体生命中的血液与养分;魄,魂魄,也就是人的精神 ,这两样东西应该与“一”浑融一气,不可分散,才是养身之道。

这太学术了,于是张鲁先生主持注解的《老子想尔注》曰:这个“一”,散开来就是“气”,一旦聚起来就是什么呢?
楼主:通明庐主  时间:2020-06-06 09:02:00
是太上老君。对,就是太上老君,他老人家就在昆仑仙山上待着呢,——“常治昆仑”。

这“一”就是“道”,道也就是一,可以化开也可以聚集,但一旦成为形象,那他就是太上老君,这个“一”,就是后世所谓“一气化三清”的“一”。

《道德经》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有学究把这个“孔德”解释为“大德”,然后翻译成“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错,这纯粹是没有想象力的照本宣科,企业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超越,富有无穷想象力的超越,所以,张鲁先生或先知主持注解的《老子想尔注》认为,这个“孔德”之“孔”,就是儒家所谓的圣人孔子,孔丘,孔老二,孔丧家之犬,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道”是无所不包的,其中也包括孔老二以及他的徒子徒孙,而且这个道已经无数次化成太上老君指点过他了,难道你们不知道孔老二或孔丧家之犬曾经无数次问道于老聃吗?那老聃就是我们太上老君无穷变化的其中一个化身,在周朝那个时候,他化身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目的就是为了开导有时执迷不悟的孔老二啊。

楼主:通明庐主

字数:2449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13 20:30:39

更新时间:2020-06-06 09:02:00

评论数: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