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南怀瑾先生儒释道类书籍之笔记(连载)

南怀瑾先生儒释道类书籍之笔记(连载)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三、何为魔?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做不了主,是“天魔”;脑子昏沉,为“阴魔”;一切心理状态、思想烦恼是“烦恼魔”;生老病死是“死魔”;因我见、身见而对自己肉身的执著的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是“五蕴魔”,如身体不舒服、感觉不舒服等皆为五蕴魔。

思想生命无明习气的根,因我见我执、舍不得自己,总想抓住一个幻化之身而产生的“微细烦恼”;这种微细烦恼自我很难分辨出来,因“微细烦恼”而起了“意身生”(修行夹带着欲望、希求心等目的,叫意身生),即为“微细魔境”。如,即便活了千年之人,没破死魔,还是会受到生死左右,则为“微细死魔”;修行中凡是让我们无法跳出“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障碍就是“微细天魔”。总之,一切能障碍我们证得涅槃之道的境界都称之为“魔”。

1、可降伏魔的境界:若证到小乘果的见道位,即念头真正达到“空”;能降服粗分的“天魔”。

2、达到“有余涅槃”,身心皆空、完全清净的;虽然阿赖耶识根本未断,亦可降服“烦恼魔”。

3、证得“阿罗汉果”,能加持寿命、自主决定生死叫“报身成就”;可降服“死魔”。

4、达到“无余依涅槃”,可降服粗分的“五蕴魔”。

5、达到八地菩萨得“无分别智”;可降服“天魔、死魔、烦恼魔”此三种粗分魔。

6、达到大乘菩萨境界,可降服“微细魔境”。法身的功德可降服“微细天魔”,即成佛方可降服微细天魔。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四、菩萨道的“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大乘道的顶位超过暖位,得般若成就叫“不退转加行”;大乘道达到忍位、跳过小乘声闻缘觉境界叫“出离加行”;大乘道的世第一法为真正成佛的见道正因,常修此法叫“无间加行”;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名“近大菩提加行”。

八地菩萨之前,所有的见地、修证还只是自利;八地菩萨之后,才有利他之行,不过还是没有达到佛之果。

1、四加行:加行是加工,如果加工没有做好,也无法修道。乐由精生,精不下降、乐不生(另外,精一降则易生欲念而漏丹),首先要得乐;但是如果只住妙乐境界,会堕在欲界中。气不满则光明不起,气充满则内外自然在光明中;若只住在光明境中,堕在色界。若只住在禅宗的空心、无念中则堕在无色界;无色太久,则成无记,则会堕入畜生道中。

2、不得乐不能得定,不得光明不能得智慧,不入无念不能得空(得空更需戒定慧,缺一不可)。若偏重于任何一个方面,则堕于三界之中,无法跳出去。

3、修持工夫到了“暖”位,身体如婴儿般柔软;进一步到达“顶”法,身体与虚空一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顶法修持到了则为初禅境界;进一步达到“忍法”(一切烦恼、妄想都断了,脱离世间,超然独立;此时还没证到“空”,只是截断了,还没有跳出世间)。进一步达到“世第一法”(得道真人,但仍然没有超出世间)。

4、暖寿识:这是三位一体的、相连的。转识成智,即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时,身体没有不发暖的;密宗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即为“暖”相的初步。若念头、妄念、意识不能转,则无法发起“暖”相。得“暖”相后,得“三昧真火”,也是道家的“延年去病”之说法。

5、钝根之人有信仰,由信仰慢慢培养工夫和见地;其在学理上相信,见地尚未开发。利根之人理悟了,工夫、行愿也会自然而然去做,成效也很明显。所以因为有钝根、利根之人,“四加行”也分为两种;相应的修持境界、经过、成就也因钝根或利根而不同、而有深浅差别。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五、五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存在于前八识的所有识中,所以叫做遍行;证得道果之后,五遍行就转化成了妙用。五阴:色受想行识,跟五遍行不同。

二十六、销磨六门:六门指眼耳鼻舌身意,一般人靠这些器官的功能来感受;有成就的人不受此六根功能限制、障碍,六根可互用功能、且非常清净,达到“六根清净”(不论听到、看到的好、坏、善、恶、是、非等,都一样清净)境界。

二十七、身识:修证乃至修报、化身,要先认得身识,肉体内部有一层朦胧内胎是身识的作用。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识。

二十八、佛家小乘戒是防止自己行为错误,大乘菩萨戒是积极培养内心思维至善。如“八关斋戒”有一条戒“沙弥不坐高广大床”,即沙弥不能坐上座、上位;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傲慢、不自私自利,应该谦虚的意思。做到了“谦”,才能做到慈爱;谦虚到极致即“无我”,以其真无我、方能真慈悲!

《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或全坏,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菩萨的“智”是般若的慈悲,即“无我”的慈悲!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三、何为魔?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做不了主,是“天魔”;脑子昏沉,为“阴魔”;一切心理状态、思想烦恼是“烦恼魔”;生老病死是“死魔”;因我见、身见而对自己肉身的执著的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是“五蕴魔”,如身体不舒服、感觉不舒服等皆为五蕴魔。

思想生命无明习气的根,因我见我执、舍不得自己,总想抓住一个幻化之身而产生的“微细烦恼”;这种微细烦恼自我很难分辨出来,因“微细烦恼”而起了“意身生”(修行夹带着欲望、希求心等目的,叫意身生),即为“微细魔境”。如,即便活了千年之人,没破死魔,还是会受到生死左右,则为“微细死魔”;修行中凡是让我们无法跳出“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障碍就是“微细天魔”。总之,一切能障碍我们证得涅槃之道的境界都称之为“魔”。

1、可降伏魔的境界:若证到小乘果的见道位,即念头真正达到“空”;能降服粗分的“天魔”。
2、达到“有余涅槃”,身心皆空、完全清净的;虽然阿赖耶识根本未断,亦可降服“烦恼魔”。
3、证得“阿罗汉果”,能加持寿命、自主决定生死叫“报身成就”;可降服“死魔”。
4、达到“无余依涅槃”,可降服粗分的“五蕴魔”。
5、达到八地菩萨得“无分别智”;可降服“天魔、死魔、烦恼魔”此三种粗分魔。
6、达到大乘菩萨境界,可降服“微细魔境”。法身的功德可降服“微细天魔”,即成佛方可降服微细天魔。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四、菩萨道的“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大乘道的顶位超过暖位,得般若成就叫“不退转加行”;大乘道达到忍位、跳过小乘声闻缘觉境界叫“出离加行”;大乘道的世第一法为真正成佛的见道正因,常修此法叫“无间加行”;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名“近大菩提加行”。

八地菩萨之前,所有的见地、修证还只是自利;八地菩萨之后,才有利他之行,不过还是没有达到佛之果。

1、四加行:加行是加工,如果加工没有做好,也无法修道。乐由精生,精不下降、乐不生(另外,精一降则易生欲念而漏丹),首先要得乐;但是如果只住妙乐境界,会堕在欲界中。气不满则光明不起,气充满则内外自然在光明中;若只住在光明境中,堕在色界。若只住在禅宗的空心、无念中则堕在无色界;无色太久,则成无记,则会堕入畜生道中。

2、不得乐不能得定,不得光明不能得智慧,不入无念不能得空(得空更需戒定慧,缺一不可)。若偏重于任何一个方面,则堕于三界之中,无法跳出去。

3、修持工夫到了“暖”位,身体如婴儿般柔软;进一步到达“顶”法,身体与虚空一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顶法修持到了则为初禅境界;进一步达到“忍法”(一切烦恼、妄想都断了,脱离世间,超然独立;此时还没证到“空”,只是截断了,还没有跳出世间)。进一步达到“世第一法”(得道真人,但仍然没有超出世间)。

4、暖寿识:这是三位一体的、相连的。转识成智,即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时,身体没有不发暖的;密宗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即为“暖”相的初步。若念头、妄念、意识不能转,则无法发起“暖”相。得“暖”相后,得“三昧真火”,也是道家的“延年去病”之说法。

5、钝根之人有信仰,由信仰慢慢培养工夫和见地;其在学理上相信,见地尚未开发。利根之人理悟了,工夫、行愿也会自然而然去做,成效也很明显。所以因为有钝根、利根之人,“四加行”也分为两种;相应的修持境界、经过、成就也因钝根或利根而不同、而有深浅差别。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五、五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存在于前八识的所有识中,所以叫做遍行;证得道果之后,五遍行就转化成了妙用。五阴:色受想行识,跟五遍行不同。

二十六、销磨六门:六门指眼耳鼻舌身意,一般人靠这些器官的功能来感受;有成就的人不受此六根功能限制、障碍,六根可互用功能、且非常清净,达到“六根清净”(不论听到、看到的好、坏、善、恶、是、非等,都一样清净)境界。

二十七、身识:修证乃至修报、化身,要先认得身识,肉体内部有一层朦胧内胎是身识的作用。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识。

二十八、佛家小乘戒是防止自己行为错误,大乘菩萨戒是积极培养内心思维至善。如“八关斋戒”有一条戒“沙弥不坐高广大床”,即沙弥不能坐上座、上位;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傲慢、不自私自利,应该谦虚的意思。做到了“谦”,才能做到慈爱;谦虚到极致即“无我”,以其真无我、方能真慈悲!

《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或全坏,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菩萨的“智”是般若的慈悲,即“无我”的慈悲!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二十九、有心地和无心地的五种分类:地施设建立门、心乱不乱建立门、生不生建立门、分位建立门、第一义建立门。

1、地施设建立者有:五识身相应地(前五识配合意识、妄心而起的境界)、意地(单第六意识妄心所起作用)、有寻有伺地(初禅境界;上座时找定境为寻、守定境为伺)、无寻唯伺地(初、二禅之间的境界;上座后心无杂念、不去找境界、在五遍行的思与想中只守着一个清净“定”境)四种为无心地;无寻无伺地(此为有心地--即“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的境界为有心地;上座后很清净、不去找境界、念头不散乱,超越了想的心理状态,达到了“无想生”)五种!

2、心乱不乱建立者有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亦名无心,因为自性失坏了、心就掉了;普通人散乱心也是无心),如果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未成道之前,烦恼、错乱心都是“无心地”,因为没有证到本性;修道得了定慧的叫“有心地”。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3、心“生”或“不生”来区别“有心、无心地”。生理机能不全、没有修行时间等缘故“心不生”;境界不来、不到而“心不生”;什么根器该作何意、作意没有造成而“心不生”;以上都是“无心地”。不受诸现象限制而生道心,方为“有心地”。

4、分为建立有六位:无心睡眠(睡着了,什么都忘记了;因为工夫不够,大昏沉之缘由)、无心闷绝(摔伤、打伤、疾病、昏沉、失忆、脑震荡等病态,本性未现)、无想定(有无想天,虽为外道,在色界,超过了欲界天;虽不行善,但是绝不作恶,故其善果可升天)、无想生、灭尽定位(是罗汉果位,超过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灭尽定其身、心皆灭,还是要入轮回)以及有余依涅槃界(大菩萨、独觉菩萨位,虽达到了涅槃界位,但是烦恼根没有断、余习未断;天女散花时花会沾在身上而掉不下去)共六位都是“无心地”。

5、第一义建立者叫“无余依涅槃界”,是“ 无心地”,达到佛的境界、自性清净。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梵音、又译为“藏识”: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种子,执藏各种因缘异时、异地而熟-这熟指的是轮回果报)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八识转成了四智。

修证到法、报、化三身成就;此时三身四智平等、四智圆净、不着不住、六通妙用。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三十、如何去掉身见:
1、一个方法是修“戒定慧”;这是求证佛法的不二法门。守戒:如小乘戒律首要戒淫(要做到不漏,可修炼“鸟飞式”方法,但是根除心理的淫欲则需要慢慢的作工夫才行)、大乘戒律首要戒杀。

2、“炼气修出入息”是一个方法;炼气至少能让身体祛病延年,能做到身心健康,是求证道果的首要条件之一;炼气可辅助更容易入定境。

3、修气息是修报身佛成就,是修色界的方法;不到色界不能成就报身佛。禅宗(无念)及其他显教方法,容易成就法身(升到无色界);但是很难成就报身、成就化身就更难了。
4、报身是相、法身是体、化身是用;三界无偏相,单休任何一界,都不能证果、成道。只修气息达不到四禅,需要把贪嗔痴慢疑等八十八结使一并解脱,才能证得罗汉果;如果只修气,是心外求法,也是外道。

5、骨头、肌肉属于地大,不太好修炼;液体、血液(成佛后血液变成白色乳液)、精液、荷尔蒙等水大,也不太好修炼;所有修“息”来修风大,比较容易转化肉身的四大色法。

6、炼气属于初步方法,即靠后天的呼吸来点燃与生俱来、本有的原“炁”,使其发挥功能(这个方法密宗称为“燃法”);之后达到“息入则知息入;息出则知息出”,气满不想做气功,身体内部的气如能量一样流动;此时可忘掉身体,进一步求证大乘道而达到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类似孟子说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境。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三十一、如何找到觉海:觉海本性清静圆明;“圆澄觉元妙”,把工夫做到圆满、清静后悟到本来的觉性,是元明玄妙的。

1、“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是照太久了也会成了妄念(用功过度也是会增加妄念),即阳极生阴的道理。

2、自性本空,空才能缘生万有;如果空不能够生万有,则是“顽空”;有为万法,缘生(一切万有起来的时候,是因缘所生、一切“生”经过了“有”的阶段之后就空了;小乘佛法叫假有、菩萨说法是妙有)性空;故本性空叫做“有为空”。

3、“止息”是心在运作,是为了转化色身,色身四大全转之后才能见到真正的觉海,达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境界。

4、妄想和真如(意为差不多像个真的,姑且叫做真如)是对立的说法,即相对而言。一切心理、情绪叫做妄想;真如,是非妄想那一面的清静、空界;妄想也不取,真如也不立,两头都不着不住、如此才行。

5、工夫达到了空,但并非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叫“真如”。真的有一个明心见性可以去用眼看到或用意识体会到,那都不是真的;即“见、不见”,此见不是眼、意识可以见的。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三十二、若无真正证道而修持的明师指引,可行“自悟之道”;佛经如佛亲身指引,从佛经中可自学,得“自觉之果”。自觉即独觉、声闻、缘觉;如中乘道独觉阿罗汉,顿悟刹那间自证菩提,叫做“独觉佛、辟支佛”。

1、缘觉乘自悟自肯境界:对世上一切都淡薄,对外境不大喜欢,分别心较轻微。此时,因内心阿赖耶识坏的种性之根未拔除、则无法永远保持此境界;很容易在无意中执着习气而无法保持此境界、而退步。

2、独觉道的“暖”位:独觉道与声闻界不同,等于佛法的中乘道。真空起了妙有之用,虽然执着“有”,却不违背空之法性;即,虽空却起有的作用。

3、独觉道的“顶”位:物理世界的色法,在第一义中没有减少;即,进入空的境界后起妙有的作用一样不少,列如修成之人不需要经过六道轮回投胎、自己意身生(意念一动,即可再造一个身体)。

4、独觉道的“忍”位:内在证到了空的境界,因此对物理世界不执着;还没有空掉、转了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照样存在;此时是中乘道,不是菩萨道。

5、缘觉的“世第一法”:“了知色等胜义无生等相”,知晓色法的“法处所摄色”生而不生。色法“地水风火”以维识分为:极微色、极迥色、法处所摄色(即意识境界,自我可以生出地水风火,包含物质变化出来的作用)。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三十三、就体清净:打坐用功、学佛学、学佛经等,懂了佛理、禅理的人,因为懂得了“空”的道理,有时候能够做到“空”,但是无法保持这种境界;这就是就体清净。这种偏空,属于声闻乘、罗汉乘。

三十四、宋朝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说明了什么情形叫做悟了:
1、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珠等否?意为:明心见性境界,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上都能清清楚楚;与文珠菩萨的境界相同。

2、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意为:遇到任何人任何事、以及其他妨碍的境界、乃至日常生活、睡眠中都能合于道吗?

3、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意为:佛经都能透彻的明了,对最高明的说法也没有怀疑、怖畏吗?

4、还因差别问难,种种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意为:他人请问的各种学问都能言辩吗?

5、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6、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7、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源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8、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意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辨得真实否?
9、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10、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倶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三十五、源者:一切众生的本觉真性,亦名心地、佛性;悟之名慧、修之名定、通明名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又名“禅那”)。明白这个本源道理是禅理,忘情(没有妄念、烦恼,即空了)契(证入)之是禅行,能做到这样的人叫做“理行者”。

三十六、如何证悟菩提?“外息诸缘”:外界一切环境都丢掉,“内心无喘”:不呼不吸达到四禅定境界,“心如墙壁”:内外 完全隔绝,对外界任何、事情都能不动心、没妄念和妄想;能够做到这样可以入道,去证悟菩提。

三十七、五乘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学大乘菩萨道要以小乘做基础,即先做好“人乘”;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在于见地、修证、行愿的不同。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三十八、见惑:指思想观念的烦恼,即见地上的烦恼;归纳成八十八个结使(如同绳子打结解不开之意)。为什么解不开?因气脉没有转化。

三十九、身见:对肉身的执著,包括各种感觉上的痛苦、舒服等;故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四十、边见:一切哲学思想都是边见。
四十一、邪见:各种思想学派的偏见。
四十二、戒禁取见:因戒而生取舍上的偏差。
四十三、见取见:各人所执着的主观成见。
四十四、疑:不信任他人;慢疑,总以为自己对、别人不对。
四十五、思惑:指思想方面的发展,因没有见地(即智慧)则只能在已知的东西上打转、无法透彻明了。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四十六、斯陀含向:断思惑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称斯陀含向;成果后称斯陀含果。斯陀含:一种说法是“五还人间”,即升天后再下人间,如此往来五次,就再不来人间;一种说法是,死后升天再下一次人间,就不再来人间。

四十七、不漏精,不单指精液、情感上的,而包括内心的心理情绪、思想情欲;一动这些念头、则精气散。

1、饮食也是一种欲念,如肠胃吃出毛病、气脉无法打通等;名利财食睡等等都是欲,达到不呼不吸的初禅境界才能解脱初步的这些欲念。

2、如果不绝世间多欲之心,想达到超世逍遥之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3、如何断欲:过午不食,可以不容易昏沉;断睡眠、断情欲,身体清明。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四十八、菩提: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其发出的现象如同电波一样跳动,要明心见性则需要认识到这个本体。

四十九、分段生死:诸有漏之善、不善等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应,而得到的三界六道果报;这种果报有分段的差异,叫分段生死。

五十、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惑,三界外净土果报,为断见思惑。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达菩萨境界方可变易生死。

五十一、非留生死:不是没有生死,只是生死无妨、不留不碍、不垢不净;不执着于生死、涅槃。如果执着于涅槃,则涅槃即是生死;如果证了生死本来虚幻,生死即是涅槃。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五十二、五阴:把妄想变成坚固妄想是色阴境界,变成虚明妄想是受阴境界,变成融通妄想是想阴境界,变成幽隐妄想是行阴境界;行阴尽了、阳极阴生,即转入识阴境界。

1、行阴境界的十种魔不称魔、称为外道(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在佛法上没有透彻证菩提道果,都算外道)。

2、行阴尽时,因果报应而来的还账、算账这股力量的吸力就断了(这时生死还不能完全自己作主,有的人生死可以做一半的主,有的人入胎不迷、住胎迷,有的人住胎不迷、出胎迷);此时,处于将要大彻大悟的时候,类似黎明前的一点曙光出现、但天还没有全亮;此时,身心六根清净、不向外跑,进入无所入(入流之所、所入即寂),身心通达,可留在自性本位之中不去投胎,进入解脱生命的识阴区域。

3、识阴进一步则达到整个宇宙和个人身心浑然一体,如同一个琉璃圆体、内外透明、通体光明、没有障碍;此时,了三界的命根,超出三界,超越命浊,解脱了五阴境界;但是此时还在妄想中,虽然一切见闻觉知清净,还没离开一念(五阴即是一念)、还在意识状态中;仍然属于色阴境界。

五十三、小乘佛法的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但离虚妄(身心一切乃至物理世界本来都是虚妄)名为解脱,是小乘极果。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五十四、《增一阿含经》的十念法门:“念”是对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这十念包含了一切修持的法门。《增一阿含经》是《四阿含经》的一部分,两晋时代传入中国;当时佛教正萌芽灿烂,与《易经》、《老子》、《庄子》相互融合,当时修成的出家人证果的很多。
1、念佛:心心念念仰慕、追随、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来警策自己的一种法门。如,密宗毗卢遮那佛修法、普贤如来修法、上乐金刚修法、喜金刚修法等。
2、念法:把学佛、佛学、佛教三者合一,应用于身心,去体会人生、身心变化、修证;也即孔子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3、念僧:看圣贤僧们曾经走的什么样的路子,有什么成就;至心皈依圣贤僧众,去学习、效仿他们的修行方法、路线。
4、念施:一切杂念、妄想等不好的心行都要舍、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过错、起心动念没有一点错误,要布施;舍到最后证到“空”。
5、念天: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二十八天,工夫、善行足够了则可以升天。
6、念休息:万缘放下,真正的休息即是禅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行住坐卧随时随地、念念放下,身心休息、把空的境界也休息掉的这种大休息可以得禅定。
7、念安般:又叫念安那般那,即炼呼吸与息等炼气法。安般也叫安般守意,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修持首要正身、正意、正言)气息。正意涉及呼吸,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气息散乱、同时心也散乱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但是抓不住气、心就停不下来;心要静下来、要定,先要气能定,气定了妄念才能停止;思想和呼吸配合为意,叫安般守意。
8、念戒:随时随地的管理好自己的思想、念头、行为不犯戒、守戒;如,发菩提心、四无量心等。
9、念身:此指显教而言(后世密宗、道家注重于修身法门,太执着于修身也落于外道)的小乘方法,譬如“四念住”: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这里的无我指小乘的无我,即现有生命现象而言,要超越这个层面才能证得涅槃);白骨观、不净观都是念身法门。要修到没有欲念,在唐宋以前的人很多证果;但是现在的人很难做到没有欲念。
10、念死: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时鞭策自己,有生之年争分夺秒努力修持。

五十五、见地:就是见到,是理;行愿、修证是事,佛学叫“事相”,禅宗讲法是功用、即工夫的意思。见道需要大智慧、大福报、大福德;智慧没有开发是福德不够,大智慧、大福德要靠“行”来;工夫作的不上路、是见地不对,见地不对、是理不对、是修证和行愿不到、功德不圆满之故。所以见地、修证、行愿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以上两本书已经更新完成,明天开始更新《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之后,更新《易经杂说》。
我自己曾经在图书馆借阅过这两本书,看得云里雾里,毫无头绪;但是看了南怀瑾先生的书籍说的内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理解、原来要这样去理解;总而言之,还是自己智慧太少之故,所以当时读没有受益。这也是我分享我的读书笔记的缘故,我自己智慧不行;但是我可以分享有智慧的人写的东西!
楼主:妙化2020  时间:2020-12-29 11:12:57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一、序言:以天地人智慧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也不能幸免阴阳盈亏之变化;近二百多年来,面对西方科学和工业的经济发展,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逐步丧失

老子、庄子讲形而上的天道智慧,让生命回归道;孔孟讲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佛家讲生命的解脱;《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人化育的生命科学巨著;《易经》是综合天地人万象的宇宙科学巨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在千万年前就有了高度发展的科学体系,博大精深!

南怀瑾先生应中医药集团和医学、佛学等人士邀约,作了关于《黄帝内经》内容的部分讲课;本书是讲课的记录。先生讲课的宗旨,是希望抛砖引玉、提醒大众对于我中华民族瑰宝的重视、学习和研究;引发我们对于智慧之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科学的实证精神。一灯燃百灯、无尽灯!

楼主:妙化2020

字数:369770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20-04-11 03:34:56

更新时间:2020-12-29 11:12:57

评论数:10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