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你活得这么辛苦,看看二十四史是怎么说的

你活得这么辛苦,看看二十四史是怎么说的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26、什么样的家族,195年长盛不衰?
邓训,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之子。
和熹邓皇后的父亲。
汉明帝时,朝廷下令疏理河道来通漕运,但那条河道地形十分恶劣,官吏和百姓都苦不堪言,连续多年没有完成,漕运所要经过的389个险要地方,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后来朝廷派邓训监理此事。邓训经过仔细考察测算,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就把全部情况如实上报。皇上听从了邓训的建议,中止了工程,改用驴车运输。从此,每年节省亿万费用,而且因此保全、存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不久邓训又调任边疆。当地的羌族、胡人有一种奇特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所以每当有人病重,就直接自杀。邓训到任后,一旦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们抓来绑上,没收刀子,然后派医生用药治疗。这样不但治愈了很多人,而且还逐渐改变了这种恶俗。整个边境,没有人不感激高兴的。
公元92年,邓训在官任上去世。
那时当地还有一个习俗: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为耻,都是骑着马唱着歌送行。可是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每天来哭丧的有几千人,无不悲伤号泣,甚至有人用刀子割伤自己,还杀了自己的家畜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而邓训之前任职的地方,前来吊丧的官民都奔走于路上,以至于整座城都空了!当地官员叹息地说:“这才是深情大义!”
开国名将的二代,尚且如此仁厚。
真的是:比你显贵的,比你更努力。
邓训的父亲邓禹曾说:“我一生带兵百万之多,从不乱杀一人,子孙后代中必有兴旺之人!”邓训的弟弟后来也说:“常言道存活千人,子孙受封。我哥哥邓训治理河道时,一年存活数千人。天道可信,我邓家必有后福!”
我特地查了下史书,他们用的都是“必”字。
感觉邓家是穿越而来,竟敢如此断言。
邓氏家族自东汉开国后,后世子孙代代显贵,皇后2人,封侯者29人,位列国家三公者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二千石俸禄者14人,校官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大夫、郎官等不计其数……195年长盛不衰,直到东汉灭亡,甚至三国时期邓家依然不绝香火,人才辈出。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话也说,富不过三代。邓禹、邓训家族整整绵延了一个朝代,这种世代荣显,在中国历史上也较为罕见。如果说开国元勋是历史的机遇,那么世代显贵,打破“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的规律,靠的是什么?
哦,顺便说一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姓邓。
40年来多少家庭因此安居乐业?
邓家的,都不简单。
(史料据《后汉书·和熹邓皇后传》、《后汉书·邓禹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28、一心赴死,怎奈天公不收
刘平,东汉时彭城人。
西汉末东汉初,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刘平的弟弟刘仲不幸被盗贼所杀,只留下一个一岁多的女儿,刘平只得带着全家四处逃难。
不久刘平又遇见一伙盗贼。
刘平带着自己的母亲、儿子、还有弟弟的女儿,根本无法逃脱。无奈之下,刘平决定放弃自己的儿子,带着母亲和弟弟的女儿逃走。可是母亲很想抱回孙子,刘平不同意,对母亲说:“凭我们现在的力量不能同时让两个孩子都活下来,我还活着,但弟弟不能因为这样而没有后代!”最终,他放弃了自己孩子,和母亲、弟弟的女儿一起躲在沼泽地里。
第二天早上,刘平出去找食物。
不幸的是,他再次遇见了盗贼。
盗贼也非常饥饿,他们准备把刘平杀了分着吃了。刘平磕头哀求道:“我是为母亲出门觅食的,希望你们能让我回去把食物送给母亲,然后我保证再回来受死。到时候你们再把我吃了吧!”盗贼见刘平如此真诚,可怜他就把他放了。
谁知刘平回去把食物交给母亲后,竟对母亲说:“我和那伙盗贼已许下承诺,即使欺骗他们也是不道义的。”母亲吃完后,刘平就主动回到盗贼处准备赴死。
盗贼们瞬间惊呆了!
他们纷纷相互说:“只听说过有刚烈义士,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你走吧!我们怎么忍心吃你呢!”刘平竟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初期,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反,打败了郡守孙萌。刘平正好在彭城当小郡吏,他顶着刀剑趴在孙萌身上,遭受七处刀伤,还一边抵挡,一边大声哭泣着请求道:“我愿意用自己代替郡守!”
造反兵众再次震惊!
他们收起了兵器,停止了杀戮,并说:“此人是忠义之士,我们绝不能杀害他。”接着他们就散去了。刘平再次在盗贼面前保全了性命。
试问世间甘愿舍身者几人?
此事过后,刘平被举荐为孝廉,授予济阴郡丞的官职。几年后,又被推荐为议郎,多次被光武帝刘秀召见。后又两次升迁至侍中。在职八年,因年迈告老还乡,终老家中。
顺便说一句,
今天除了满满的钦佩,
实在无话可说。
(史料据《后汉书·刘平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33、汝南袁氏,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
袁安,东汉时汝南人。
袁安少年时,一次洛阳大雪全城受灾,家家挨饿受冻无法出门。洛阳令在城中视察灾情,看到大家只能扫雪出门觅食,甚至还有四处讨食的。唯独袁安门前积雪如故,从未清扫。洛阳令进屋察看,发现袁安都快冻僵了,便问袁安怎么不扫雪出门,袁安说:“大雪导致家家都忍饥挨饿,我不应该再出门去打扰别人。”
洛阳令大为惊讶,于是举荐袁安为孝廉。
汉明帝时,楚王刘英谋反,供词牵连涉及好几千人。汉明帝震怒,下面官吏更加急切苛刻,一时之间屈打成招、被杀的很多。袁安到任后,先不去府衙,直接去监狱,将那些没有明确罪证的人,逐个清点,准备上奏将他们都放了。
下属们一听,吓得个个磕头,生怕被牵连上这种谋反大案。袁安却说:“如果处置有误,罪责我一人担当,绝不牵连诸位!”于是毅然据实上奏。
汉明帝看完后非常感慨,准奏。一次性释放了400多个家庭。一年后,袁安调任河南尹。
袁安在任期间,公正严明,断狱无私,整个京师一片安宁,他也因此名重朝野。此后又历任太仆、司空、司徒,成为东汉著名社稷之臣。袁安晚年在外戚窦氏家族把持朝政的环境下,依然不畏权贵,坚守正道,曾十多次在朝堂之上摘帽力争,满朝文武无不钦佩。窦氏家族虽怀恨在心,却因他一生品行高洁,清廉自守,竟也无可奈何。
直到今天,卧雪和守正,依然是袁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不妨问问我们身边袁姓的朋友。
袁安的父亲去世时,母亲命他出去寻找墓地。袁安在半路上遇见三个书生对他说:“把你父亲葬在这里,你家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公卿。”
袁安的儿子袁敞,官至司空;孙子袁汤,官至司徒、太尉;曾孙袁逢,官至司空;曾孙袁隗,官至太傅;玄孙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袁绍、袁术……汝南袁氏,是东汉著名的世家望族,史称“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自袁安起,代代不绝。
民国时期的袁世凯,也出自汝南袁氏。
其家谱是: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
顺便说一句。
一个人,一个家庭,富贵显赫比比皆是。
世世相传、代代不息的家族,要如何形成?
(史料据《后汉书·袁安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34、这些年你做的每一件善,究竟有没有人知道?
王忳(tun,二声),东汉时人。
王忳曾经在去京城的路上,遇见一名重病书生。书生对他说:“我命在旦夕,腰中还有十两黄金,特此相赠。我死之后请将我安葬。”王忳用一两黄金埋葬了书生,剩下的金子又悄悄地放在了棺木之内。
几年后,王忳做了一名亭长。
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匹马,而且大风还莫名其妙地刮来一床棉被,正好都在王忳办公的地方。县令于是命王忳收归己用。
不久,王忳骑马外出,马却带着王忳跑到一处深宅大院里。院子的主人看到后,就追问王忳马是哪里来的。王忳于是就说起了马和棉被凭空而来的事情。谁知主人听完之后感叹地说:“先生您是积了什么阴德,而凭空就得到两件东西呢?”王忳于是又说起埋葬书生的事情。
主人听完后,顿时泪如雨下:“那书生正是我的儿子!他叫金彦,去京师读书后一直下落不明,想不到是恩公您埋葬了他!大恩未报,所以苍天才用这种方式来彰显您的恩德啊!”主人当即表示要重谢王忳,但王忳拒绝了。随后,主人又和王忳一同去接回了金彦的棺骨。
而当年剩下的金子,全部都在。
如果不是天上刮来一床棉被,地上又跑来一匹马,王忳埋骨藏金这件事,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匪夷所思不?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2018年,香港演员古天乐,捐赠的学校正式奠基,这是他19年来,默默捐赠的第105所学校!2005年,一位叫白方礼的老人去世,他蹬三轮为生,近20年存下35万元,默默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孩子上学!昨天,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郭明义荣获“雷锋精神”优秀传承者的称号,19年来,他义务献血6万毫升,是自己身体血液的十几倍……
顺便说一句。
这些年,你悄悄捐过的款,帮助过的人,让过的座,献过的血,照顾过的小动物,扶过的老人,每一次的同情和怜悯,每一次为不公平公平地发声,每一件你曾经做过的善……你猜,究竟有没有人知道?
(史料据《后汉书·王忳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35、隐姓埋名,照顾你一生
廉范,东汉人,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代。
汉明帝初期,陇西太守邓融备好礼物,准备聘任廉范为功曹。恰在这时,邓融被人检举遭到审查。廉范知道邓融一时无法脱身,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于是向邓融请病离开。邓融觉得廉范在他落难之时跑路,从此非常怨恨廉范。
廉范从此隐姓埋名,去洛阳当了一名狱卒。
不久,邓融果然被押到洛阳监狱。乔装改扮的廉范,从此在邓融身边潜伏起来悉心照顾,无微不至。邓融很奇怪这名狱卒的长相,但他也不敢相信。于是问廉范:“你怎么长得那么像我以前的一个部下?”廉范立即斥责他说:“你怕是坐牢坐久了,又饿又困看花眼了吧!”于是再不和邓融说话。
后来邓融被押解出狱养病,廉范依然跟随他一直赡养探视。直到邓融病死,廉范始终都没有表明身份,而且他还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回家乡南阳,安葬完毕后才默默离开。
邓融至死也不知道,廉范从未背叛过他。
即使他当初只是“准备”礼聘廉范。
廉范曾经在京城拜博士薛汉为师。后来楚王刘英谋反,廉范的老师薛汉受牵连致死。当时薛汉的故人、门生没有一个敢去收尸的。只有廉范毅然前去收殓安葬。官吏上告后,汉明帝大怒,召廉范入宫斥责他说:“薛汉和楚王一同谋反,祸乱天下,你是公职人员,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尸,这是为什么?!”
廉范叩头说:“臣愚蠢鲁莽!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但他是我的老师,我实在忍不住师生情谊,才替老师收殓。臣罪该万死!”
汉明帝听完,怒气反而消了不少。于是又问廉范说:“你是廉颇的后代吗?和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没有亲戚关系?”廉范这才对汉明帝说:“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汉明帝听完之后说:“怪不得你胆子这么大!”然后赦免了他。
从此廉范名扬天下。
廉范的一生,从不多言一句,甚至不惜装聋作哑、隐姓埋名,但他却做了绝大多数人一生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情。真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人狠,话不多。
不久,廉范被推荐为秀才。
几个月后,连续升迁为云中太守。
顺便说一句。
今天,当那些网红、十八线明星们,挖空心思出名,甚至不惜以出轨、离婚、艳照、绯闻、丑闻、互骂等方式曝光于社会时,他们或许不知道——有一种流芳百世,叫隐姓埋名。
(史料据《后汉书·廉范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37、你敢不敢肯定,后代没有一个不肖子孙?
樊宏,汉光武帝刘秀的舅舅。
昨日文章里,樊重的儿子。
公元22年,刘秀的哥哥刘绩先在家乡起兵,攻打湖阳。当时樊宏一家都在城内,湖阳守军抓了樊宏一家,逼樊宏去劝刘绩退兵。樊宏出城后不仅不劝,反而留在刘绩军中助阵。湖阳守将大怒,准备杀死樊宏一家作为报复。谁知大小官员异口同声地劝阻说:“樊重、樊宏父子,救济乡民,礼义恩德行于全乡,即使有罪,也应日后再说!”
樊宏一家因此幸免于难。
樊宏回到家乡后,修建营寨自保。这时又遭遇起义的赤眉军,攻打樊家营寨。樊宏便派人带着酒肉美食去慰劳起义军。赤眉军此前早已听说过樊宏大名,知道樊家仁慈厚道,都佩服地说:“樊宏一向积德行善,是个大好人,现在还来慰劳我们,我们怎么还忍心去攻打他的家乡?!”于是退兵而去。
樊宏家乡因此又免除一难。
所以俗话说,福大者命大,命大者福大。
不过今天的重点并不在此。
东汉开国后,樊宏封侯。身为皇帝的舅舅,每次朝会时,樊宏总是提前赶到,恭敬地匍匐在地上等候,直到正式上朝才起身。光武帝刘秀见到这种情形,对他更加敬重,经常下令临上朝时再告诉樊宏,以免他提前赶到。
樊宏病重时,刘秀亲往探视,问樊宏还有什么遗言。樊宏下床叩头请求说:“我一生没什么功劳,却受封这么多土地和人口。我担心子孙们不能保全家业,辜负皇恩,令我惭愧黄泉。我只想回到封地,改封我一小片土地就好”。刘秀听完悲伤异常,坚决不答应。
樊宏一生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他经常告诫儿子说:“富贵充足而且自满,没有能善终的。我并非不喜欢荣华富贵,只是天道厌恶骄傲自满,喜好谦虚谨慎。前朝那些不得善终的外戚权贵们,都是很好的警诫!能够保全自身和家人,不是一大乐事吗?”
樊宏的这条训诫,成为历史上一条著名家训。
樊氏家族受此家风教诲,没有一人违法乱纪。
樊宏去世后,儿子樊鲦(tiao,二声)继承侯位。过了很久,光武帝仍然十分悲伤,因此又加封樊宏的小儿子樊茂为平望侯。至此,樊家五人封侯。公元52年,刘秀再赐樊家子孙及堂兄弟5000万钱。樊宏的玄孙樊建,到三国时依然是蜀汉重臣。
顺便说一句。
今天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培训班里学习各种知识、各种技能,我们拼命挣钱只为了让孩子将来可以更好地生活。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自我约束、德行素养、言行举止,可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为,
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最好的遗产,是家风。
(史料据《后汉书·樊宏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38、再不下雨,我就自焚
戴封,东汉时曾任西华县令。
当时汝河、颍水一带闹蝗灾,唯独不进西华境内。朝廷派督邮来视察,蝗虫大量入境;督邮走时,蝗虫也全部飞走,全县震惊。有一年大旱,戴封祈祷降雨一无所获,于是他自己坐在柴火堆上,准备自焚来祈求上天降雨。点火之时,大雨倾盆而下,远近之人无不叹服。
谅辅,东汉时曾任职广汉郡。
有一年大旱,太守祈雨无效。谅辅自己站在庭院中暴晒,并发誓说:“我作为广汉郡的重要官员,不能进谏,不能荐贤,不能除恶,不能上承天地调和百姓,导致万物受苦,百姓有苦难言,都是我的罪过!今天太守已经反省自责来求雨,还是没有感动上苍。那么,我也虔诚祈求,如果今天中午还不下雨,就请用我的生命,来弥补我的罪过吧!”谅辅于是准备柴火,打算以自焚的方式祈求上苍。结果还没到中午,大雨倾盆而下。
公沙穆,东汉时任弘农县令。
当时县内螟虫成灾,不断啃食庄稼,百姓惶恐。公沙穆于是设祭坛,以自责的方式来祷告上天。公沙穆说:“百姓如果有什么错,都是我公沙穆的罪过。请用责罚我身体的方式来替百姓赎罪!”祈祷刚结束,天降大雨,螟虫全部消亡。
难以置信吗?三次求雨就不是偶然了。
当然,求雨的正确方式,肯定不是自焚。
三个故事,三个年代,三个地方,三位官员,采用的是同一种求雨方式,而且立刻降下甘霖。这种效果,堪比当代“雨神”萧敬腾。他们共同的方法叫——自责。
《论语》里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孟子》里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是,君子自求,小人外求。当一件事情行不通、求不得的时候,自己反思、反省,反问,为什么不行?世间一切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调整去解决。
自责、求诸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比如,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爱,其实和别人无关,应该反问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管理下属却不能管好,和下属无关,应该反省自己的管理才智和方式;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和对方无关,应该反思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凡是行为和愿景没有达到预期,都应该自我反问、自我反省、自我反思。
我,是一切的根源。
心,能改变一切事。
正如佛教中《华严经》所说,唯心所现。又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前觉林菩萨偈所说,一切唯心造。我大胆地妄论一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佛教,和传承二千多年的儒家,很多思想殊途同归。
所以,当我们事业不成、怀才不遇、求财不得;当我们被误解、被欺骗,被怀疑;当我们夫妻不和、家庭不睦、说话连孩子都不听……我们不妨自我反问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我自己应该反思的是什么?我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努力调整?
《诗经》里说,只问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合乎天理人伦,自求多福。诗经、四书五经,佛经,都不约而同地揭示了这个世间的秘密。
顺便说一句。
今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在遇到“行不通、求不得”的时候,做法往往和圣贤背道而驰,基本上是抱怨、愤怒、责备别人、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认为问题出在别人那里……似乎这样,我们才可以为“行不通、求不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很遗憾,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求雨或求任何事,都是求自己。
(史料据《后汉书·戴封传》、《后汉书·谅辅传》、《后汉书·公沙穆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39、如果给孩子取名叫升官,真能升官吗?
虞经,东汉狱吏。
虞经一生只在县里当个小小狱吏,但他执法公平,判案宽允。每年冬月上报死刑犯案卷时,虞经都怆然流泪。他曾说:“当年东海郡于公判案公允,他的儿子于定国,最终官至宰相。我从事狱吏工作六十年,虽然比不上于公伟大,但也差不了多少,我的子孙后代难道不能位列九卿吗?”
于是,虞经给孙子取了个名字叫升卿。卿,是官名,用当时话来说就是“虞升官”。这可能是历史上最直接的名字之一,也是最土的名字。
虞经的孙子虞诩,字升卿。
戏剧的是,虞诩最终官至尚书令(丞相)。
虞诩同时还是东汉名将。曾有一次,朝歌区域发生叛乱,叛军把县里官吏都杀了。朝廷这时派虞诩赴任,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虞诩倒了大霉,被派到一个好几年都平叛不了的地方。虞诩一到任,就让下属把所知道的恶棍都举荐出来。抢劫的、杀人的最好,小偷其次,还有品行恶劣的,全部免罪,让他们跑到叛军里做卧底,引诱叛军出来烧杀抢掠,然后设埋伏杀了好几百人。虞诩同时又安排贫民加入叛军,偷偷地在叛军衣服上,缝上红色丝线作为标记,结果叛军出门就被抓,到死也不知道原因。
虞诩的确令他爷爷如愿以偿。
但虞诩有个遗憾。
虞诩临终时对儿子说:“我一生正直,问心无愧。唯一后悔的就是,在朝歌平叛杀了好几百名盗贼,其中怎么可能没有被误杀、被冤死的呢?从那之后二十多年,我们家再也没有增添过人口,这就是上天降罪啊!”
虞诩的儿子,官至上党太守。
从此史书再无虞家后人记载。
顺便说一句。
虞诩官至尚书令,真的是因为爷爷取了个好名字吗?虞家绝后,是因为没有取个好名字吗?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改名字、迁祖坟、看风水、算运程、挂符咒,究竟有没有用?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有句话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同样的风水宝地,不同的人住,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是因为我们真正地做了什么,才真正地改变了命运。
可惜这个浅显的秘密,我们都视若无睹。
(史料据《后汉书·虞诩传》 )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40、什么样的人,老虎见了都得躲?
宋均,东汉时曾任九江太守。
当时九江境内有许多老虎危害百姓,官员们只好招募猎手,设置许多陷阱来捕杀,但这些陷阱往往也会伤害到很多无辜百姓。宋均到任后,张贴告示说:“虎豹在山,龟鳄在水,各行其道。南方多山,有猛兽很平常。但老虎为祸百姓,根源在那些残忍的官吏身上,大肆捕杀根本就不是体恤百姓的做法。一定要清退奸邪贪婪小人,提拔忠诚善良,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今往后,去掉陷阱,免除赋税!”
告示一出,虎患解除。
还有人说,看见老虎结伴渡江而去。
刘昆,东汉经学家、教育家。
刘昆在担任弘农太守时,驿道上总有猛虎往来,危害行人。刘昆不管老虎,只在当地行宽厚之政,体恤百姓、减轻赋税。
三年后,郡中老虎都驮着幼虎渡河远去。
光武帝刘秀听说后非常惊讶,提拔刘昆为光禄勋,并问他:“老虎渡河是真的吗?”刘昆谦虚地回答:“只是巧合而已。”刘秀感叹地说:“这才是德高望重之人说的话!”于是下令把这件事记录在册,并令刘昆教授太子及50多位诸小王侯。
童恢,东汉时任不其县县令。
当时县内闹虎灾,衙役们捕获了两只老虎。童恢站在铁笼前对老虎说:“法不容情,杀人偿命。你们之中,如果有杀过人的就低下头认罪,没有杀人的就喊冤!”话刚说完,其中一只老虎就低起头闭上了眼,看上去非常震惊害怕,童恢便下令将这头老虎杀掉。
另一只老虎却一直大声吼叫。
童恢下令将这只老虎放掉了。
有人不理解,老虎和治理有什么关系?
《礼记》中记载,孔子和弟子经过泰山时,遇见一名老妇人全家都被老虎咬死了,正在墓旁哭泣。孔子问:“全家都被老虎咬死,你为什么还不离开这里呢?”
老妇人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顺便说一句。
老虎究竟通不通人性?我想家中常养宠物的朋友们,都知道答案。换句话说,如果老虎都通人性,那我们家中的宠物呢?
好好善待它们。
(史料据《后汉书·宋均传》、《后汉书·刘昆传》、《后汉书·童恢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41、曾经有一份千万遗产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李善,东汉人,李姓人家的仆人。
李家是县里富户,不幸家中变故,全部家人一个个相继病逝,只剩下一个几个月大的孤儿叫李续,和几千万家产。面对巨额遗产和唯一的孤儿,李家奴仆们商议,决定将这唯一的孤儿李续杀了,然后瓜分几千万解散。
李善偷偷地把孤儿李续背出来,跑了。
李善是个男的。
从此他带着几个月大的李续四处逃亡隐居。孩子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李善只能让孩子吸自己的乳头,结果竟然真的有乳汁流出来。就靠着这样的生存方式,李善竟然把襁褓中的李续带到了十岁!
现代医学也说男人是有乳汁的。
十年来,李善并没有把李续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养。令人动容的是,他依然把李续当做自己的主人来侍奉,像过去在李家为仆一样,极尽礼数,悉心照料。有事说的时候,依然长跪恭请。一日为主,终生为主,即便李家早已家破人亡。
饱含父子之爱,却不失主仆之谊。
李续十岁时,李善带着他一同回到家乡。于是修缮旧业,上报官府,诉说当年情形,将当年瓜分家产的其他仆人们,全部捕杀!汉光武帝刘秀听官员上奏此事后,立刻下诏授予李善及李续太子舍人的职务,负责太子的起居和宿卫。
汉明帝时,李善因能力出众,被擢升为日南太守。赴任途中,李善路过当年李家主人的坟墓时,远远在一里之外,就开始脱去官服,拿起锄头一边锄草,一边朝主人墓穴而去。跪拜之时,依然悲痛欲绝,泪如雨下。他一边亲自做饮食祭祀,一边哭泣着说:“老爷,夫人,李善来看你们了!”
连续几天极尽哀思,李善才默然离去。到任后,李善更加勤政爱民,各族人民、远近百姓,纷纷前来投靠。后又调任九江太守。
孤儿李续,后来也做了河间王的丞相。
李家差点灭门,终于又重新延续下来。
究竟李家曾对李善做了什么,才使得李善做出如此忠义的行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曾经或当下的一个行为,会形成怎样的未来。所以,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顺便说一句。
两千年后,杭州也有一个保姆叫莫焕晶。她拿着7500元的月薪,为了向主人家借钱,假装放火再救火,不幸却烧死了女主人和三个可爱的孩子。这就是令人愤怒和痛惜的“杭州保姆纵火案”。
我们的时代,真的应该多一些李善。
(史料据《后汉书·独行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42、真正的母子连心,是这样的
蔡顺,东汉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蔡顺自幼丧父,独自赡养母亲。有一次蔡顺进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蔡顺的母亲等了许久还不见蔡顺回来。心急之下,母亲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此时,远在山中的蔡顺忽然感到心中十分不安,以为母亲有什么状况,放下柴火就飞奔回家。
到家后跪地询问。蔡顺的母亲说:“家里来了客人,我无法通知你。只好咬破自己的手指,希望你能感应到。”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四处饥荒,蔡顺有时只能摘桑葚充饥。一天,蔡顺在路上遭遇农民起义军,起义军厉声问蔡顺:“为什么把红色桑葚和黑色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甜,留给母亲吃;红的还没完全熟,留给自己吃。”起义军大受感动,放了蔡顺,还送他三斗大米,一头牛,让他回去奉养母亲,以表敬意。
蔡顺的母亲,高寿九十而终。
还未下葬,乡里发生火灾。眼看就要烧到蔡顺母亲的灵堂,蔡顺万般无奈,只得趴在母亲的棺柩上,坚决不走,一边悲伤痛哭,一边祈求上苍。
意外的是,大火竟然避开了蔡顺家。
全乡都遭了火灾,只有蔡顺家幸免。
蔡顺的母亲平生害怕打雷,自从埋葬了母亲,一遇见打雷的天气,蔡顺就到母亲的坟墓前,抱着坟墓哭泣着说:“儿子在这里,儿子在这里!”
太守韩崇听闻此事后,每到打雷天气,就派马车到坟墓旁等候蔡顺。后任太守听闻此事后,又举荐蔡顺为孝廉,但是蔡顺觉得自己不能远离母亲的坟墓,于是又推辞了。
蔡顺一直在乡里,高寿八十而终。
母九十,子八十。
这是孝子家应得的福报。
顺便说一句。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这个时代,以为赡养父母就算孝顺。那狗啊、马啊,家禽你都能养,如果心中没有敬意,还有什么区别?”
最高最难的孝,是色难。
(史料据《后汉书·周磐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44、假传圣旨该判什么罪?罚款!
郭躬,东汉时廷尉。
郭躬的父亲郭弘,断案三十年,执法公平,凡被郭弘判罪的人,都心服口服毫无怨恨。郭弘也常常自比于西汉时的前辈于公——于公同样一生执法公平无私,生前就断言子孙必有后福,将要兴旺。
于公的儿子于定国,后为西汉名相。
郭躬的父亲郭弘,高寿95岁才去世。
郭躬继承父业做了个郡吏。汉明帝时,名将窦固出征匈奴,骑都尉秦彭做副将,秦彭驻扎在外,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很不爽,于是上书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窦固,是光武帝刘秀的女婿、名将、皇亲国戚。
汉明帝于是召见懂法律的,讨论此案。
大家都附和窦固。
只有郭躬说:“从法律角度看,秦彭是依法杀人。”汉明帝说:“军队出征,校尉要听命于主将。秦彭怎能未经请示就杀人呢?”郭躬答:“校尉受命于主将,那是说他们驻扎在一起。秦彭驻扎在别处,军情瞬息万变,可以随机应变。判秦彭死罪才不合法!”
汉明帝很赞同郭躬的意见。
还有一案。有兄弟二人一起杀了人,但具体罪责还没分清。汉明帝认为做哥哥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哥哥重刑,免除弟弟的死罪。但是太监读诏书时读错了,误读成两人都判重刑。结果太监被定为假传圣旨罪,罪当腰斩。
汉明帝又召见郭躬询问看法。
郭躬答:“按法律,罚款。”
汉明帝说:“他假传圣旨杀了两人,怎么就只罚款呢?!”郭躬说:“法律有故意杀人和失误杀人的区别。太监在传达诏书时读错了,属于失误。他并没有修改诏书,他是错传圣旨,并不是假传圣旨。失误者依法量刑要轻。”汉明帝再一次表示赞同。
法是天下人的法,天子也不能随意修改。
量刑没有爽和不爽,只有公平与公正。
此后郭躬三次升迁,被任命为廷尉。
汉章帝登基时,大赦天下。在押的死囚都饶过一死发配边疆,但这条大赦令,却没有涉及到逃犯。郭躬上奏说:“皇上施恩死囚,是重视生命。现在死罪都获新生,被抓的逃犯却还没有沐浴皇恩。我认为他们也应该发配边疆,这样既保全人命,又有益边防。”汉章帝深以为然,又赦免了抓回来的逃犯。
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都务求宽容公平,审案判刑时大多同情宽恕。郭躬一生,上奏修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的刑法,全部得到施行。
顺便说一句。
郭氏家族,自郭弘、郭躬之后,子孙位列国家三公者1人,廷尉7人,封侯3人,刺史、二千石俸禄、侍中、中郎将者20余人,其他官职不计其数。
(史料据《后汉书·郭躬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45、婆媳关系是否真的无解?
姜诗,东汉官员。
姜诗对母亲很孝顺,但姜诗的妻子庞氏,侍奉婆婆更为孝顺。婆婆喜欢喝江里打的水,庞氏就每天来回十几里路挑水给婆婆喝。有一天刮大风,庞氏打水回来晚了,婆婆口渴,姜诗不明真相,一气之下就把庞氏赶了出去!
这要是现在,女性肯定忍不了。
但庞氏没走。怕婆婆无人照料,她就寄宿在邻居家,日夜辛苦纺织,用换来的钱去集市买上美味可口的食物,托邻居给婆婆送过去,而且用邻居的名义,不说自己的名字。过了很久,婆婆终于忍不住问邻居为什么每天都送来好吃的,邻居这才说明真相。
婆婆听完十分惭愧,立刻接回了庞氏。
从此婆媳关系融洽,庞氏奉养婆婆更加尽心。
庞氏的婆婆平时还喜欢吃生鱼片,但一个人又吃不了。所以每次姜诗和庞氏打来江水,买来鲜鱼时,就喊邻居的母亲一起分食,以让婆婆开心而食。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一天,姜诗家附近的土地中,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竟逐渐形成一股泉眼,而且打出来的水,竟和江水味道一样。更奇怪的是,每天早上泉眼里都会蹦出两条鲤鱼,正好够庞氏用来做给婆婆吃。
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经过庞氏这里时,都快速而过不敢进村。起义军相互告诫说:“千万不要惊动大孝之家,否则会触怒鬼神!”当时正值饥荒,起义军还给姜诗家送去米肉以表敬意。只是姜诗夫妇认为这是不义之财,就埋了起来。
天下大乱的年代,姜诗和庞氏家乡安然无恙。
汉明帝时,下令全国推荐孝廉。因姜家夫妇至孝,任命姜诗为江阳县令。北宋宋徽宗年间,将姜诗夫妇居住的故乡,更名为姜诗镇,后又更名为孝泉镇。
顺便说一句。
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个故事搞不好会引起很多现代女性的不适,所以就不多说了。在动辄婆媳关系紧张的现代家庭中,当各种“忍不了”、“不能忍”的快意恩仇方式,依然解决不了婆媳关系问题时,不妨回味一下庞氏的故事。另外,庞氏“涌泉跃鲤”的神奇故事,被录入二十四孝第十孝,也被记载在官修正史的二十四史里,真实不虚。或许是个巧合。或许是,人善天不欺。
婆媳关系是否真的无解?
只要一方愿解,必解。
(史料据《后汉书·列女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47、拿什么祝福送给你?
薛包,东汉时人。
薛包少年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娶了个后妈,后妈根本不愿意抚养薛包,把他给赶了出去。但薛包却不忍远离父母,每天只在房子附近哭泣。后妈更加愤怒,于是怂恿薛包的父亲,动不动就不分青红皂白地鞭打薛包。
薛包迫不得已,只能露宿在屋外。
但每天天一亮,他就进屋整理和打扫。
然而这依然没什么用。父亲和后妈依然还是讨厌他,甚至干脆连院子都不让他住了!薛包无奈之下,只能离屋子远一点,寄宿在巷门口。即便这样,他也依然每天早上回来请安洒扫,晚上服侍父母就寝后才出去,风雨无阻。
连续一年多从不间断,无论父母怎样待他。
最终,薛包的行为感动了父母,父母很惭愧,又让他搬回来一起居住。只是,薛包还有一帮不省心的弟弟。父母双亲去世之后,薛包的弟弟们就开始要闹着分家,要求瓜分家产然后各自搬出去。薛包苦苦哀求,依然不能制止。
众兄弟平分家产时,薛包首先选了年纪老迈的奴仆,说:“他们和我相处久了有感情了,反正你们也使唤不动,我就选他们吧。”然后,他又选了家中荒废的田地和房屋,说:“我从小就住在这里,耕种在这里,也有感情了。”最后还选了破旧的家具说:“这些我也都用习惯了。”总之,没选一件好的。
有这么个傻哥哥,弟弟们自然个个欢喜。
可是,分得了家产,就有幸福的生活吗?
没过多久,那些分得优良资产的弟弟们,个个不思进取游手好闲,很快都破产了。全家只有薛包,拿着一堆没人要的破烂玩意,日子越过越滋润。到后来,薛包还经常回来救济弟弟们。
汉安帝刘祜听说了薛包的事迹后,专门派公车征召薛包入朝,拜为侍中。只是薛包不愿为官,很快又告老还乡,汉安帝于是赐他稻谷千斛,此后又经常派人犒赏慰问。薛包最终在家寿终正寝。
为什么薛包受尽父母冷遇,却不像我们今天一样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因为愤怒没什么卵用,只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双亲!为什么分了最少的家产,最终还能救济那些弟弟们?因为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根本和家产无关,只和你的自立自强有关。
世界永远不会按你的想象去发展。
世界永远都会因你的努力而改变。
中国文化留给我们最伟大的遗产,不是浩如烟海的故事,不是看似和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鸡汤和格言——恰恰是教给我们在滚滚红尘中的立身之道;是教给我们无论贫富贵贱时的处世之道;是教给我们无论面对逆境顺境时的自立自强之道;是教给我们在受尽白眼冷遇时的坦然之道。
(史料据《后汉书·刘平传序》)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50、从村官到国家高级干部
郑弘,东汉太尉。
郑弘最初只是个小村官,因勤政爱民,被太守第五伦推荐为孝廉。第五伦是人名,第五是复姓。
郑弘曾经拜河东太守焦贶(kuang,四声)为师。汉明帝时,楚王刘英谋反,在书信中涉及到焦贶,焦贶被捕,因病死亡,妻儿均被关进监狱,拷问了好几年。焦贶的学生和朋友们,都害怕牵连上这种谋反大案,纷纷改名换姓以避祸害。
只有郑弘例外。
郑弘在谋反案发后,剃掉头发身背刑具,豁出生命坚持上书皇帝为焦贶申辩。终于令汉明帝意识到此事不宜牵连过多,随后就赦免了焦贶家属。之后,郑弘依然用尊师礼节,送焦贶的灵柩和妻儿回归故里。
从此郑弘名扬四海,而且连续四次升迁。
换位思考一下,古代谋反大案,受牵连基本都是九死无生,换做是你敢挺身而出吗?或者,今天你身边有亲朋是个反革命,犯了颠覆国家罪,你敢为他的家人挺身而出吗?
有一次,郑弘在考察民情时,遇到成群的白鹿经过,他很惊奇地问随从。随从回答说,以前国家三公大臣的旗帜,都装饰着鹿的图案,想必您将来会成为朝中宰相、国家三公啊!
果然,郑弘后来官任太尉。
郑弘任太尉时,曾经推荐过他的第五伦(人名),官职为司空(相当于副丞相),位次在郑弘之下。但郑弘每次朝会时碰见第五伦,都低着头弯着腰,谦卑地表示对第五伦的尊敬。汉章帝很奇怪为什么他对副丞相那么谦卑,郑弘说明原因后,汉章帝很感动,下令设置一面镶着云母石的屏风,在朝会时将郑弘与第五伦隔开,以免二人都为难,由此还形成了制度。
郑弘出身贫寒,村干部起家,后来历任督邮、县令、太守、尚书令、平原相、侍中、大司农、太尉等职。一次冒死上书,八次坐火箭升官,官至国家三公,东汉一代名臣——这真算是史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了!
顺便说一句。
今天无论是官场上为了升官,还是娱乐圈为了出名,或者是为了挣钱,不惜一切代价走各种偏门、捷径,往往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像郑弘这种“投资”自己,一劳永逸,一本万利的“捷径”,反而早就遗忘了。
仁厚,才是最好的捷径。
福田,才是最好的投资。
史料据《后汉书·郑弘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51、如何正确地做一个吃瓜群众?
王宏,东汉末期官员。
王宏胆气过人,不拘小节。在担任弘农太守时,发现郡中有人贿赂宦官买爵位,即使对方是二千石俸禄的高官,王宏也毫无畏惧,拷打刑讯诛杀几十人,威震各郡。
东汉末年,王宏卷入司徒王允铲除奸臣董卓集团的激烈斗争中,不幸被董卓部将设计抓捕入狱。
当时有个司隶校尉叫胡种,和王宏早有过节。不知是不是当年王宏查处买官卖爵时结下的仇怨,胡种见王宏入狱,觉得可以趁机报仇,于是催逼监狱,要求置王宏于死地,而且三番五次非常急切,恨不得越快越好。
王宏临刑前,痛骂胡种:“像你这种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之人,大祸必然很快就会找上你!”
王宏死后,胡种晚上就开始做恶梦,而且总是梦见王宏用大棍子打他,苦不堪言。不久,胡种就因此而生病,没几天竟然死了。
这个故事很短。
史书却颇为用心地记录下来。
顺便说一句。
《论语》里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意思是:遇见贤德之人(或好人好事)要向他看齐,遇见不贤之人(或坏人坏事),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会犯同样的毛病。
台湾歌手任贤齐,名字就是见贤思齐。
今天我们在网络上看到某演员的儿子吸毒,某歌星离婚,某明星逃税,某名人出轨——我们在痛快评论“活该”、“早该离了”、“迟早的事”的时候,有没有去反省自己是不是也会犯同样的毛病?痛骂活该的同时,是不是算另一种落井下石?面对隔三差五就占据头条的花边负面新闻,我们有没有准备好一个良好的阅读心态?
有时候,吃瓜群众我们都当不好。
(史料据《后汉书·陈王列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52、千人见证,穿越生死的承诺
范式,东汉名士,庐江太守。
范式年轻时在太学游学,和张劭(shao,四声)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回京城,再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于是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未通音信。
两年后,快到约定日期时,张劭让母亲准备酒食好款待范式。母亲说:“都两年了,千里之外的约定,你怎么相信他就会来呢?”张劭回答说:“范式一诺千金,一定不会爽约。”母亲说:“好!如果真是这样,我为你们酿酒!”
到了当天,范式果然如约而至。
两人互拜入座,把酒言欢,畅叙旧情。
后来,张劭因病去世。有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匆匆来说:“我在某月某日死了,将在某时某刻下葬,从此与君永别。如果您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最后一面?”范式惊醒后,悲伤痛哭。然后向太守说明情况请求奔丧,太守虽然并不相信还有这种事,但不忍违背范式的情谊,就批准了。
范式穿上丧服,快马奔赴张劭家乡。可惜还没赶到,张劭的灵柩已经出发了。令人震惊的是,快到墓地临下葬时,灵柩怎么也拖不动、放不进墓穴。张劭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暂停等了一段时间。
这时远远地看见一匹白马拉着一辆素车,疾驰而来,一阵阵痛哭之声传入众人耳中。张劭的母亲看着车就说:“一定是范式到了!”范式一到灵柩前,立刻叩拜说:“您可以走了!生死陌路,从此与君永别!”说完就拉起绳索,灵柩竟然又缓缓向前。埋葬完毕后,范式又整理坟墓,种好树才默默离开。
今天本不想写这个故事,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一来史书记载此事不惜笔墨,反而浓墨重彩描写细节,读完令人潸然泪下。二来史书是如下记载的——张劭下葬现场,范式千里吊丧,现场一千多人目睹了这一幕,无不感动落泪。
二十四史,铁笔丹书,字字不虚。
范式后来被推荐为秀才,四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又升任庐江太守,远近闻名,终老于任上。
顺便说一句。
当时有一个长沙的儒生叫陈平子,患重病将死。他和范式从未见面,临终前却对妻子说:“我听说范式是忠烈贤士,可以生死相托。我死后,把我的尸体浅埋在范式门前。”然后又给范式留下一封遗书。
范式看到遗书后感伤不已,心中把从未见面、且已去世的陈平子,视为死友。立刻就亲自扶灵,护送照料他的妻儿,千里跋涉,送归湖南。
快到长沙时,范式留下遗书,悄然而去。
(史料据《后汉书·独行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53、孤犊触乳,骄子骂娘
仇览,东汉官员。
仇览年轻时一介书生,淳朴寡言。直到40岁,才当个候补官吏,任蒲亭亭长。
仇览刚到蒲亭时,有个叫陈元的人,父亲早亡,与母亲同住。有一天,陈元的母亲跑到仇览这里,控告陈元不孝。仇览很吃惊地对陈元的母亲说:“我近日路过你们家,看到房屋院落里外整齐,农田也按时耕耘,一切井井有条。这一切,不像是不孝子弟能干出来的事情啊!应当是你家陈元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才造成的。你作为母亲,守寡养育孩子多年,含辛茹苦,现在年纪又大了,怎能因一时愤怒,把不讲道义、不孝之名,送给自己的儿子呢?”
陈元的母亲听完之后很感动很后悔,流着泪就离开了。随后,仇览又亲自到陈元家,和他们母子二人饮酒,乘机向陈元讲述人伦孝敬的道理,讲解孝与不孝之间的福祸关系。
后代史学家在注解这段时,特别补充了一段。陈元听完仇览的话,哭泣着说:“我从小没有父亲,受母亲宠爱,所以脾气骄横。俗话说,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从今往后,我必将改过自新!”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意思是,小牛只知吃奶,却不经意间用牛角将母牛顶得鲜血直流;受溺爱而没受教育的孩子,只顾自己的感受,往往会骄横地顶撞、谩骂母亲。
所以,孩子不能只是宠的,更要教。
后来,陈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县令王涣,平时崇尚严厉治理,听到仇览以德服人、以德教人的事迹后,对他说:“你听到陈元的过错,不但没治罪,反而去感化他。是你自己缺少鹰一样的威猛吧?”
仇览说:“雄鹰虽猛,不如凤凰美好。”
王涣顿时心悦诚服。
所以,孩子不一定靠打,更要教。
仇览的妻子儿女有过失时,仇览并不直接责怪他们。他认为作为丈夫,应是妻子的榜样;作为父亲,应是孩子的表率。所以妻儿犯错,首先错在自身,是自己没有示范好。于是,仇览总会自己先脱帽自责,等到妻儿们在庭院中认错道歉,他才戴上帽子。
这样的家庭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仇览的三个儿子,个个都兼具文史之才,其中小儿子仇玄,更是远近闻名。
顺便说一句。
世间父母,哪有不宠爱孩子的?但只宠不教,最终害人害己。世间父母,难免会责打孩子,但一味责打而不知自我表率,也是白白泄愤而已。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与君共勉。
(史料据《后汉书·循吏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54、拯救一个王朝之后,再将它推向灭亡
王允,东汉末任司徒。
公元192年,王允设计,与吕布联手,铲除奸臣董卓集团,为保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在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历史上并无貂蝉真人,貂蝉是民间传说。
诛杀国贼董卓之后,王允受到了朝廷嘉赏和天下的称赞。不过,王允态度开始悄然改变。他甚至说:“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怕的?”他开始居功自傲,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所谓,也毫不在乎,每当群臣集会,他也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
东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蔡邕(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曾经被董卓礼遇过,董卓被诛杀后,蔡邕(yong,一声)叹了一口气。王允看到后勃然大怒,呵斥蔡邕说:“董卓是国贼,差点颠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曾受到董卓的礼遇,反而为他叹息,难道不是和他一样都是逆贼吗?!”然后立即将蔡邕收押治罪。
蔡邕在狱中多次上书道歉,请求受到额头刻字、砍断双脚的酷刑,但留得一命,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因蔡邕罪不至死,只是叹了一口气,而且又是旷世奇才,所以朝中很多大臣、士大夫都同情并想救他,但王允一意孤行,无人能劝。
太尉马日磾(di,一声)也对王允说:“蔡邕是旷世奇才,应当留他一条命,续写汉朝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典籍。而且蔡邕忠诚孝顺天下闻名,无端获罪,杀了他将会失去天下人心。”
王允纹丝不动,依然杀了蔡邕。
马日磾感叹地说:“估计王允自己也活不长了!善人是一国之纲纪,史书是一国之典籍。废弃纲纪与典籍的人,难道还能长久吗?”
蔡邕死后,董卓旧部人心惶惶,这时又传出要斩草除根的消息。绝望的董卓旧部心想: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个痛快!于是他们迅速召集军队,并互相传告:“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的礼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红皂白把他杀了。那我们这些旧部还有活路吗?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不久,董卓旧部李傕(jue,二声)、郭汜率大军进京,威逼汉献帝,要求斩杀王允。王允倒是痛快,慷慨赴死,时年56岁。当时,天子悲痛,百姓垂头丧气。
顺便说一句。
王允铲除董卓集团,天下大快人心,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几乎又重新续了一口气。只是他居功自傲,一意孤行,再次痛失人心。这次,历史再没有给东汉王朝任何机会,王允死后,东汉再无中流砥柱,直奔灭亡。王允可能没想到:他一手拯救的汉室江山,因为他,反而加快了灭亡的进程。
如果蔡邕还活着,想必又是一声叹息。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史料据《后汉书·王允传》、《后汉书·蔡邕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55、一句话,救全家
赵咨,东汉官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有天晚上,强盗打劫到赵咨家,赵咨怕惊吓到母亲,于是跑到门外迎接强盗,强盗们要求他准备好饭好菜伺候。
赵咨一边准备饭菜,一边还对强盗们道歉说:“我母亲已八十岁了,而且还在患病需要治疗。家里又很贫困,再没有多余的粮食了,能不能多多少少给我母亲留一点?其他的东西,你们随便拿走!”
强盗们听完,都十分惭愧。叹息着并跪下告辞说:“是我们太无礼了!我们实在不应该侵扰贤者。”说完,一个个争相恐后地往外跑。赵咨竟然还拿着东西在后面追,想送一些给强盗们,只是没追上。
赵咨从此名重天下。
朝廷因赵咨美德,任命他为东海郡丞相。赴任途中经过荥阳县,县令曹皓曾经是赵咨举荐的孝廉,因此在路旁恭候。赵咨不想打扰地方,丝毫不作停留,曹皓只能尾随其后,想送一送赵咨。无奈赵咨越走越快,曹皓连马车扬起的尘土也跟不上了。
成语望尘莫及,即来源于此。
曹皓回去之后说:“赵君四海闻名,天下敬重。现在过境我县,却连见都不见我一面。天下人一定会认为我名不副实,我一定会被天下耻笑!”于是丢下官印一直追到东海,见得赵咨一面后,辞职回家。
赵咨后又升任敦煌太守。
顺便说一句。
通常我们认为,强盗有什么道义可言?赵咨的至孝,不但保全一家性命,而且还能感化强盗跑得飞快!孝的力量和福报,可见一斑。我们今天到处祈福、积福,却忘了,真正的福其实就在身边。
终日祈福行善,殊不知,百善孝为先。
(史料据《后汉书·赵咨传》)

楼主:亲因缘

字数:10828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07-30 03:29:56

更新时间:2020-08-27 13:04:15

评论数:2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