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你活得这么辛苦,看看二十四史是怎么说的

你活得这么辛苦,看看二十四史是怎么说的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77、中国第一世家的长青秘诀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刘禹锡的著名诗作《乌衣巷》中,“旧时王谢”指的是号称中华第一望族的“琅琊王氏”和另一望族“陈郡谢氏”。琅琊,今山东临沂,古代泛指临沂、青岛、日照等东南沿海地区。
从西汉到明清,长达1700多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史书正传记载62人、国家三公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琅琊王氏培养出的宰相或同级别官职92人,186位名士,36位皇后,娶了36名公主,有文章流传于世的73人,书法家43人(如王羲之)……二十四史中,竟有3位名列史书列传篇榜首——《晋书》列传之首为王祥,《宋书》列传之首为王弘,《南齐书》列传之首为王俭。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开了挂、根本停不下来的家族。南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说:“自中国开始以来,还没有哪一个家族,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像王氏这样繁荣昌盛。”
这样的家族,有什么特别的秘诀?
琅琊王氏第一代人物是西汉大儒王吉。王吉不仅自己精通五经,还令子孙学习,把儒学作为家学,更在生活中孝悌恭敬,修身养德。王吉的儿子王骏,妻子去世了,有人劝他再娶一位,但王骏说:“我的德行不如曾子(参),孩子的德行又不如曾子的孩子曾华、曾元,怎么敢再娶?”王骏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以圣贤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和孩子的德行无法与圣贤相比,因此不能再娶。
世代习儒,修身正行,是一切的根基。
昨天和前天文章中的王祥和王览,是王吉之后的第六代。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王览是二十四悌之一,他们也是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定者。王氏后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母亲去世时,因为哀伤至极,连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死孝”。
孝悌,是琅琊王氏世代相传的根本。
东晋时期,有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琅琊王氏和司马皇族,共执天下。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得到了王氏的认同,才登上帝位。但即便如此,东晋第一名相王导,竟然清心寡欲,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仓中没有储备余粮,身上从不穿两件丝织衣服!南北朝时期另一名相王弘,竟也是家无余业,执政却是省赋税、简徭役、安百姓。两代宰相家无余财,这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
临财谦让,本就是王祥临终时的家训之一。
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王家子孙。相传王羲之为了练书法,洗墨染黑了一整池水,而当他教自己的孩子王献之练书法时,竟然练尽十八缸水!另一王氏后人,南朝梁代文学家王筠在自述勤学经历时说:“幼年读五经,七八十遍,抄录百余卷。”如果放在今天,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早已心疼得掉下二两肉了。不仅如此,南北朝王僧虔在《诫子书》还告诫王氏子孙,不要凭祖上福荫入仕,要读百卷书,勤学努力建功立业;南北朝王褒又在《幼训》中更要求家族子弟,惜时好学,不废学业,始终如一。
天道酬勤,又岂是王家的独有秘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虽然有的家族绵延时间比王氏更长,但世代显贵和历史影响远不如琅琊王氏;纵然有家族在权势上一时攀上巅峰,但连绵不绝,却又不如王氏源远流长。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代代恪守的巍巍家风!
如果非要指出琅琊王氏代代崛起的秘诀,我想这个秘诀也许是再简单不过的四个字——孝,读,勤,俭。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一个大门第,绝非全赖于外在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
顺便说一句。
这几天,知名大V咪蒙旗下的公众号,虚假炮制了一篇《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骗取了几百万阅读之后,被查封。但这已经无法挽回用“寒门状元之死”来骗取世人同情心的恶劣影响,也恰如其分地表露了——在这个时代,为了博取眼球,为了出名,为了用粉丝兑现广告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心态!
一篇用心险恶的假文章,短短几天之内传遍全国。试问,一个绵延了近2000年的名门世家,代代相传的家风,难道就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吗?
其实,无论寒门还是世家,最终依靠的还是修身养德,靠的是代代传承的家风。孝读勤俭,自能出人头地;家风不正,三代足以覆灭。这,也许是所有中国世家的秘诀。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78、化成灰,我也在
荀勖(xu,四声),西晋开国功臣。
荀勖曾在晋武帝司马炎的座上用餐,尝了饭菜之后,对在座的人说:“这顿饭,是过度使用后的柴火做成的。”在座的人都不相信,饭菜的味道中,还能尝出用什么柴火做的?!晋武帝于是派人去问厨师,谁知厨师回答说:“是用旧车的废弃车脚烧的饭。”此事一出,举世之人无不佩服。
这个成语叫“食辨劳薪”。
这故事在史书上仅40字。但它非常真实,属于君臣宴请,君臣对话录,字字不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柴火化为灰烬,柴火的味道依然会留在饭菜之中,那么怀疑中医的人们,看到这段之后,想必不会再怀疑中药的成分,也会留下它们的气和味。
如果再深究一下,你猜——那些被生吞活剥的、被宰杀的、被吞啖的一切,它们的气味会不会留在饭菜之中呢?草木尚且如此,那些有生命的一切呢?个中滋味,愿君思量。
顺便说一句。
春节降至,慎纵口欲,多积口福。
因为——化成灰,都还在。
(史料选自《二十四史·晋书·荀勖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79、以德止恶,以仁止暴
羊祜(hu,四声),西晋名将。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准备灭掉吴国统一中国,于是派羊祜都督荆州一带。羊祜实地考察后认为,吴国虽然已衰败,但仍有一定实力,而且名将陆抗还在,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
羊祜于是采取军事蚕食和仁信施惠的方式,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每次和吴国交战,羊祜都预先商定交战时间,从不搞阴谋诡计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使他们不能继续。有一次,部下抓获了两名吴国少年,羊祜又将他们送了回去。不久,吴国两名将领前来归降,而且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带着家属一起来投靠。
吴将陈尚、潘景来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的忠诚义节,厚葬他们。当他们家属前来迎丧时,羊祜也依礼送还。吴将邓香来犯,羊祜将他活捉后又放回,邓香感恩不已,回去后率部归降。每当羊祜的部队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稻谷以充军粮时,都用绢来补偿。甚至在边境打猎时,如果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后被晋兵获得,羊祜都下令送还给对方。
这些做法,令吴人心悦诚服。在两军对垒之际,吴国人十分敬重羊祜,竟然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他为“羊公”。
对于羊祜的做法,吴国名将陆抗心中也很清醒,所以常告诫部下说:“羊祜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不战而败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保住边界,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小利去争夺侵扰。”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荆州边境线上,都处于一种和平状态。羊祜与陆抗两位名将对阵,却经常派遣使者来往,双方竟然还互相点赞对方的德行度量。
一次,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过来。将士们害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别吃。陆抗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说完就把药吃了。当时,吴主孙皓听说边境很和睦,于是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答说:“如果我不这样做,反而是宣扬了羊祜的仁德,对他毫无损害。”
在三国的最后时期,羊祜和陆抗,联手为中国历史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以德敬德,以仁守仁的两国军事对抗战,这也成就了一道最动人的历史奇观。
公元274年,陆抗去世;公元278年,羊祜去世。公元279年,晋发动灭吴之战。公元280年,孙皓投降,东吴宣告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当中国统一的消息传来,司马炎举杯流泪地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可惜,他不能亲眼目睹这一刻。”
顺便说一句。
三国鼎立时期,不少名将都想一战平天下,立盖世之功。为此,甚至不惜倾全国之力,逆天强征,最终多以失败而告终。但羊祜却认为成功不必在我——当绝大多数人认为以暴制暴、以战止战才是最好的方式时,又有多少人记得我们的民族还有另一种对待敌人,对待战争,对待世界的方式?
以德止恶,以仁止暴。
这何尝不是今日中国,面对世界的方式?
(史料选自《二十四史·晋书·羊祜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0、我家的伙食费,每天两万
何曾,西晋开国功臣。
何曾在曹魏时期,投靠司马懿集团,受重用,后又积极参与策划了司马炎篡魏建晋。西晋开国后,何曾被拜为太尉兼司徒,位列三公,赐剑履上朝。
何曾有个特别的爱好,奢侈铺张。
何曾家的帷帐、车马、服饰,必须尽可能华丽;酒肉饭食,全超过皇室;甚至每次朝廷宴会,他都不吃宴会上的食物,因为是开国功臣,晋武帝就让他自己带饭食参加宴会。何曾家里,一天的饮食就要花一万钱,而他竟然还说根本没法下筷子!
有个叫刘亨的官员,上书奏报何曾奢华无度,甚至用铜钩、铜丝带做成牛鼻子上的环与绳,而且还用来装饰牛蹄和牛角。不久,何曾就征召刘亨做下属,有人劝刘亨别去,刘亨认为上奏完全出于公事,而且何曾是国家三公,名望巨大,不会公报私仇。结果去了之后,何曾却经常以小事杖责刘亨。当时很多正直之士,认为何曾徒有虚名,外表宽容,实则心胸狭隘。
何曾的子孙,更是完美地继承了“家风”。
何曾的儿子何劭,更夸张,每天饮食要花两万钱!而且吃的必须是全国各地的珍馐美味,就连宫中的御膳,也比不上何劭的家食。
何曾的孙子何绥,自认为出身高贵,生活更加奢侈无度,而且性情傲慢,平时连写文书都目空一切。官员王尼,看到何绥写的文书奏章后说:“动荡战乱时期,竟还如此傲慢,怎么可能免祸呢?!”有人说:“何绥听到你这话,必然会加害你。”王尼却不以为然地说:“等何绥听到我这话,怕是早就死了!”
果不其然,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先天智商不足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皇后贾南风专权,随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掌控朝政,何绥被诛杀。从此何氏家族一落千丈,到公元312年,何曾家庭成员一个不剩,全部灭亡。
从开国元勋到全家覆灭,仅46年。
顺便说一句。
春节已至,一年一度的团圆欢聚时刻,其实也是一年一度的铺张浪费时刻。今天的这个故事,特别献给每一个家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有钱惜福,无钱积福。
这才是我们的中国年。
(史料选自《二十四史·晋书·何曾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1、这群奴才,都看上了我的家财!
石崇,西晋富豪。
石崇是开国元勋石苞的儿子,在荆州靠劫掠使者和客商,得到了不计其数的财富。石崇家房屋华丽,妻妾数以百计,个个绫罗绸缎,穿金戴玉,顿顿吃山珍海味,奢华至极。而且,石崇还喜欢和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王恺(kǎi)用紫丝布做四十里长的帷幕,石崇就用锦缎做五十里。
甚至,搞得晋武帝也要出手帮王恺。
有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一颗珊瑚树,高二尺,世间罕见。王恺兴冲冲地拿去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随手就拿起一支铁如意,把珊瑚树给打烂了!王恺很生气,认为石崇纯粹是嫉妒。石崇却漫不经心地命家人把自己的珊瑚树拿出来——光高三四尺的就有七八棵,而且棵棵光彩夺目!
石崇在家宴请客人时,经常让美女在一旁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他就直接把美女杀了。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去石崇家赴宴。王导向来不能喝酒,但怕石崇乱杀人,劝酒时只好勉强饮下。但王敦却不买账,他本来能喝,在石崇家偏不喝。结果石崇连杀三名美女,王敦还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说:“他自己杀家里人,和你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名官员刘寔(shí),到石崇家赴宴,席间上厕所,看到有间房子,挂着深红色花纹帐幕,垫褥非常华丽,而且还有两个奴婢手持香囊在一旁候着。刘寔退出来对石崇说:“抱歉,我找厕所,不小心走进了你的卧室!”
谁知石崇说:“这就是厕所。”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先天弱智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皇后贾南风专权,随后爆发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专权时,石崇有个宠妓叫绿珠,司马伦的宠臣孙秀,派人向石崇索要。石崇把除绿珠之外的所有婢妾精心打扮一番,让孙秀随便挑,但孙秀只要绿珠。石崇很生气地说:“绿珠是我的最爱,怎会给你?!”
于是,孙秀劝司马伦杀了石崇。石崇也在暗中组织力量反抗司马伦,可惜败露了。当兵众们蜂拥杀到时,石崇对绿珠说:“我今天是为了你才获罪的。”绿珠听完,哭着就跳楼了。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石崇说:“那群奴才,都是因为看中了我的家财!”旁边的人却说:“你明知财富可以招来祸害,为什么不早点散财避祸呢?”石崇无言以对。临刑时,石崇52岁,母亲、兄长、妻妾、儿女,不论老少,全被诛杀。
顺便说一句。
惜福,才是最好的积福
(史料选自《晋书·石崇传》、《世说新语》)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2、干了这碗中国鸡汤,你一年都振奋
祖逖(ti,四声),东晋名将。
祖逖所在的时代,西晋已经灭亡,司马氏政权被迫南渡,北方疆土丧失于少数民族政权之手。祖逖24岁时,有一天与好友刘琨同床而卧,半夜听到鸡叫,祖逖把它视为一种激励,于是叫醒刘琨说:“这不是恶声!”然后一跃而起,趁着夜色刻苦舞剑。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率先振作,奋发图强。
祖逖心中常怀复兴大志,他上书给晋元帝司马睿,自愿领兵北伐,希望洗雪国耻。只是晋元帝无意北伐,所以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给他粮食布匹,却不给兵马,让他自行招募。
祖逖毅然带着老部下渡江北上。
船到中流时,祖逖望着眼前滚滚东逝的江水,感慨万千。他想到祖国山河破碎,百姓被迫南迁;他想到眼前无兵无马,困难重重;他想到此去孤身北伐,可能一去不还……一时之间,祖逖热血澎湃,豪气顿生,他拍打着船楫朗声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安宁清静,匡复晋室,有如此江,一去不回!”座中众人,无不深受感染激励!
千百年后,毛 著名的《沁园春·长沙》引用了这个典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成语中流击楫,形容壮志进取,意气风发。
祖逖渡江后,迅速招募到二千多人。他礼贤下士,体恤民情,施恩布信,很快就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北方后汉皇帝石勒,命人修葺祖逖母亲的坟墓,写信给祖逖请求互通市场,一时不敢南侵。祖逖早年的好友刘琨,大受鼓舞地对人说:“我枕戈待旦,志在平定逆贼,常担心祖逖先吾着鞭!”意思是时不我待,担心祖逖先于自己建立功业。
成语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毫不松懈!
成语先吾着鞭,形容不甘人后,迎头奋进!
虽然最终因为东晋的不思进取和内乱,北伐失败,祖逖壮志未酬。但祖逖生前,北方民族不敢往南一步,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因为早先一念仁厚,祖逖放归了胡人奴隶王安,在后来的后汉政权大肆屠杀时,王安冒死在刑场上救下祖逖的儿子,为祖家保留了一丝血脉。
(史料选自《晋书·祖逖传/祖约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3、他们全都不想要男孩
王濬(jun,四声),西晋名将。
王濬出身于官吏世家,少年时博通典籍,成年后爽朗旷达,胸怀大志。王濬曾在修建宅第时,在门前开辟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觉得门前修那么宽的路太过了,王濬却说:“我打算将来给长戟幡旗的仪仗队使用。”大家都笑话他。王濬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后来王濬任巴郡太守,巴郡和东吴交界,由于连年征战,边境的士兵们苦于徭役,都不想生男孩,生了男孩也不想养。王濬到任后,立刻减轻徭役赋税,鼓励生育,甚至生孩子的免税。就这样,保全下来的孩子高达数千名。
有天晚上,王濬梦见三把刀悬在屋梁上,过一会又多了一把。王濬不解,下属李毅却恭贺他说:“三刀为州字,又添一把,难道是预示着您要升迁到益州吗?”
不久王濬果然升任益州刺史。
公元279年,晋武帝兵分六路,发动灭吴统一之战。王濬率军自成都出发沿长江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下。此时,原先那些在巴郡保全的那些家庭的孩子们,全都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纷纷告诉孩子们,要去追随王濬:“当年,是王府君存活了你们。今天,你们不要怕死,一定要全力以赴!”
公元280年3月15日,王濬率先进入石头城(南京),吴主孙皓在重重围困之下,举国投降。王濬接受降表,成为终结三国,见证历史的第一人。
王濬最终被封为抚军大将军,襄阳县侯,食邑一万户,高寿八十而终。他的儿子王彝也被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顺便说一句。
有个细节,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仅供大家思考。在晋灭吴的六路大军中,王濬的部队从巴蜀出发,实际距离东吴最远。此次战役,王濬既不是主帅,又不是主力,但他一路长驱直下,所到之处东吴纷纷丢盔弃甲,最终竟然成就了率先入城接受投降,更成就了平吴首功、统一首功的盖世功业!
反观那些和他同时发兵、级别比他更高、名声比他更响、甚至战场形势比他更有利的将军们,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这名垂青史的使命。而且,晋灭吴早已是大势所趋,这份功劳对哪位将军而言,都相当于是白捡的——那么,究竟是王濬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王濬?
凭什么,王濬名垂青史?
《晋书·王濬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4、杀别人的孩子,不见得就有儿子。
贾南风,西晋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皇后。
司马衷先天智商不足,贾南风长得又矮又黑又丑,而且生性凶残善妒。按常理,这门婚事绝无可能。但司马衷是皇后嫡子,贾南风的父亲贾充,是晋武帝司马炎最信任的开国功臣之一。尽管晋武帝生前曾多次质疑司马衷的智商,也认为贾南风根本不配做太子妃,但皇后和朝中重要大臣,因为彼此的需要,强烈支持这门婚事。当时贾南风15岁,司马衷仅13岁。
太子司马衷对小姐姐,又依赖又恐惧。
当上太子妃之后,贾南风更加残暴。经常动不动就杀人,甚至直接拿戟,杀死已经怀孕的其他姬妾。才人谢玖,害怕儿子和自己受害,于是请求住回西宫,才顺利生下了孩子。晋武帝听说后非常生气,准备废掉贾南风,但——再次因皇后家族和贾充集团的劝阻而作罢。
司马衷即位后,贾南风成为皇后。面对本来就是低智商,而且从小就害怕自己的傻皇帝,贾南风开始一手遮天,而且宫中内外到处私通。讽刺的是,杀了别人的孩子,自己也不见得有儿子。贾南风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此时,先前避祸的谢才人,却生下了皇子司马遹,被立为太子。贾南风的母亲,极力劝贾南风要全心全意善待太子。因为贾南风是皇后,自己无子却又善待太子,将来太子继位,依然可以保全家富贵。
但这个蠢女人,一门心思要独断专制。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废黜太子司马遹(yu,四声),并诬陷其母谢玖谋反。同年12月,杀害年仅23岁的司马遹。
为什么说贾南风是个蠢女人?
杀害太子之后,自己又没有儿子,这直接给了各地藩王可乘之机。一个月后,赵王司马伦领兵杀入宫中,宣布废掉皇后,不久毒杀了贾南风。只是贾南风死都没想到,死,并不是结束。
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宣布废掉晋惠帝,独揽大权;同年,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身亡,司马冏独揽大权;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领兵杀入皇宫,杀掉司马冏,独揽大权;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捕获司马乂……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司马氏诸王相互讨伐,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上称这场王室残杀为“八王之乱”,它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内乱催生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将中国带入了史上最混乱、最恐怖、最惨无人道的“五胡乱华”时代!先后十六个政权,在中国的北方相互绞杀,五胡甚至以汉人为食物!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汉族最悲惨的时刻——整个北方,汉族百姓几乎被屠杀殆尽!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建立,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大分裂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
顺便说一句。
历史上,后宫专政并非个例,下场显而易见,但贾南风一手导演的中国悲剧却绝无仅有!至此,她个人的结局早已无关重要,贾家两代而亡也不过沧海一粟。她到死也想不到,在通往权利巅峰的独断专制中,却带给了中华民族灭顶之灾!如果知道要让一个民族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她还会作出那些举动吗?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史料选自《晋书·惠贾皇后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5、慈母教子二则(拿走不谢)
皇甫谧(mi,四声),西晋医学家,中国针灸鼻祖。
皇甫谧自幼丧母,家道中落,过继到叔父抚养。直到二十岁还不喜欢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子。
有一天,皇甫谧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些瓜果,他拿回家献给叔母任氏。谁知任氏却说:“《孝经》里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肉来奉养父母,依然不能算是孝子。你今年都二十了,眼里没有教义,心中没有道德,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
任氏接着又叹息着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大儒;曾子还没过年就把猪杀了,用以信守对孩子的承诺。今天,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吗?还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呢?不然你怎么如此鲁莽愚笨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说完,对着皇甫谧就留下了眼泪。
经过此事后,皇甫谧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刻苦学习,勤读不倦。他家里穷,就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最终博通经典和诸子百家。他一生不愿做官,潜心苦读,成为著名的医学家和史学家,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鼻祖”。
陶侃,东晋名将。
陶侃家贫,一次鄱阳孝廉范逵寄宿陶家。陶侃的母亲湛氏,偷偷把睡觉用的新草垫子铡碎,给客人喂马。然后又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给别人做假发,换来钱真诚地招待范逵,连范逵的仆人都十分满意。
范逵后来才知道这件事,感动地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于是就向庐江太守推荐陶侃出仕。
陶侃年轻时曾任寻阳县吏,分管渔政。有一次给母亲寄回一筐腌鱼,结果母亲把鱼退了回去,并写了封信给陶侃说:“你是官员,却把公家东西寄给我,这样不但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只会增加我的担心!”
陶侃后来成为一代名将,都督八州军事,为稳定东晋立下赫赫战功,封长沙郡公,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侃的母亲,也因为谆谆善教,与孟子母亲、欧阳修母亲、岳飞母亲,并肩而立,被誉为中国四大贤母。
顺便说一句。
在面对孩子的孝心时(水果和腌鱼),两位慈母竟然都是趁机教导孩子一番。换作我们,可能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告诉别人:看,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
所以,决定孩子成长的,是你。
史料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晋书·陶侃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6、你凭什么质疑放生?
孔愉,东晋名臣。
孔愉有一次路过余不亭这个地方,看见有人在路边用笼子捉龟,孔愉把被捉的乌龟买下来,放生到溪水中。被放生的龟,在溪水中头偏向左边看了好几次,然后才慢慢游走。
孔愉50岁时,因功恰好被封为余不亭侯。等到铸造官印的时候,不知何故,铸造出来的龟形官印,上面乌龟的头却总是偏向左边,而且连续重铸几次还是这样,铸印工匠只能如实向孔愉报告。
孔愉心有所悟,就佩上了这方官印。
毛宝,东晋将领。
毛宝镇守武昌时,手下有名士兵,在市场上买了一只四五寸长的白龟,养大后又放生到长江里去了。后来毛宝在邾城大败,突围不成,率6000人投江自杀,这名士兵也跟着投江殉国。
谁知跳入江中后,士兵突然感觉像掉到一块石头上。仔细一看,竟然是先前那只养了许久后放生的白龟!此时的白龟已经长到五六尺长了(两晋时期一尺约25厘米,此龟实际1.25-1.5米),一直把他送到江对岸才离开。
这名士兵最终活了下来。
顺便说一句。
《晋书》,是唐代大型官修正史,由一代名臣房玄龄领衔监修。唐太宗李世民为部分篇章写后论,《晋书》一度被称为“御撰”。
你猜那些质疑放生的人,会不会相信?
(史料选自《晋书·孔愉传》、《晋书·毛宝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7、我可不是送信的
殷浩,东晋将领。
殷浩的父亲殷羡,曾任豫章太守,当时京城的人托殷羡捎信,共有一百多封。走到石头城的时候,殷羡却把这些信都扔到水中,并说:“我可不是替人送信的!”
后来殷浩任扬州刺史。东晋朝廷为了平衡大司马桓温的权势,引入殷浩参与朝政。殷浩年轻时和桓温齐名,但两人互不服气。桓温曾问殷浩:“你和我相比怎么样?”殷浩说:“我和你周旋这么久,我还是宁愿做自己!”
桓温每每以豪杰自居,常对人说:“小时候,我玩过不要的东西,殷浩才拿走。所以他应该在我之下!”但桓温也对别人承认:“殷浩有德有言,假如做宰相,足以作百官之楷模。可惜朝廷未用其才。”
两人在朝中对抗时,桓温抓住一次殷浩领兵失败的机会,弹劾殷浩将他贬为平民。殷浩表面上没有半句怨言,神情自若,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依旧论道咏诗。但内心却非常痛苦,经常用手在空中写字,写得多了,别人发现原来写的是“咄咄怪事”。还有一次,送别外甥时殷浩念了两句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念着念着,黯然落泪。
就在这整天表面淡定,实则内心凄迷的时期,大司马桓温忽然写信来,准备再度启用殷浩做尚书令。殷浩大喜,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也许是被贬得太久,太珍惜这次复出机会。殷浩在给桓温的回信中,小心翼翼、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修改、折叠,生怕写错了漏掉什么。最后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才派人送过去。
然而戏剧化的一刻出现了。
在这反复患得患失的过程中,殷浩派人送走的竟然是一个空信封!桓温本想让他重新出山,但居然收到一个空信封,大失所望,从此与殷浩绝交!这以后,殷浩再也没得到重用。
两年后,殷浩郁郁而终,终年54岁。
南宋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在其名作《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引用了“咄咄怪事”这一成语典故。
枕簟[diàn]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辛词的意思是,与其凭空书写“咄咄怪事”来悄悄发泄不满,还不如真的归隐山林,一山一壑,自得风流。东晋和南宋之间相隔900多年,殷浩和辛弃疾的境界,至少也差了900多年。
顺便说一句。
不知诸位是否还记得,本文的开头,殷浩的父亲把100多封别人委托的信,投入水中扬长而去。他也许没想到,几十年后,也是一封小心翼翼、载满希望的空信,彻底断送了殷浩的前程。
正所谓:江水茫茫沉书信,官场冥冥断前程!
(史料选自《晋书·殷浩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8、一头猛兽在他面前自杀而死。
许孜,西晋著名孝子。
许孜孝敬友爱,恭谨谦让,20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孔冲去世后,许孜非常悲痛,带着行囊去老师家乡,守丧三年。
不久,许孜的父母去世。许孜更加哀伤,形销骨立,只能靠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他不肯接受他人的帮助,亲自背土为父母建造墓地。有人来帮忙,到了晚上,许孜又把别人干的去掉,自己亲自再做一遍。
在为父母守丧期间,只要许孜每天一悲号,都会吸引山中大量的鸟兽聚集过来。有一次,有只鹿啃坏了他种在墓地旁边的松树,许孜悲叹地说:“难道你就不可怜我吗?”结果第二天,那只啃树的鹿,竟然被别的猛兽杀死了,放在啃坏的那棵树下。
许孜非常惋惜,又为鹿作了一座坟,埋在墓穴附近。没想到,这只杀死鹿的猛兽,竟然又跑到许孜面前自杀了!许孜更加惋惜,于是又把猛兽埋了。
从此,这里树木茂盛,再无鸟兽破坏。
二十多年来,许孜朝夕供奉父母,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而山中的飞禽走兽,早已被许孜的至孝感化——老鹰和野鸡,共栖在他家屋檐下;鹿和猛兽,悠闲地聚集在他的院子里,一直相安无事。
许孜高寿八十多岁才去世。他所居住的地方,被乡民们称为“孝顺里”。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年间,太守张虞上奏说:“许孜天性孝顺友悌,品行高尚,待人接物言行一致,恭敬有礼。他侍奉老师,极尽尊师之道,为父母服丧,古今罕见。人们都说,他的孝顺感动了禽兽,连禽兽都停止相互伤害,和睦共处。许孜虽已去世,但他的儿子,同样品行纯朴,也在墓旁安家。臣以为,许孜的品行德操,世间罕见,应该宣扬他的美好事迹,培养造就他的后代,以补偿过往之事,勉励将来之人!”
奏疏呈上之后,朝廷下令表彰许孜家门,并免除了他子孙们的赋税与徭役。
顺便说一句。
《孟子》里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逐渐扩大为仁爱百姓,仁爱百姓逐渐扩大为爱惜万物。动物通不通人性?想必养过宠物的朋友们心里都知道。如果将这份简单的爱,逐渐扩充到每个人,每件事,这世界会不会因为你而改变?
这种爱,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爱。
《晋书·孝友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89、那些你求过的福,到了吗?
殷仲堪,东晋官员。
殷仲堪曾在江边游览,见江中漂过一口棺材,殷仲堪便打捞了起来,又把尸骨埋葬了。十几天后,殷仲堪家门前的一条水沟,突然堆积出一座岸。当天晚上,殷仲堪遇见一个自称叫徐伯玄的人,对他说:“感君恩德,不过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您的!”
殷仲堪于是问:“门前本来有条水沟,突然起了一座岸,这是什么征兆呢?”徐伯玄回答说:“水中有岸,称为洲。估计您是要到某一个州里去任职了。”
不久,殷仲堪升任荆州刺史。
殷仲堪赴任后,荆州连年发生水灾,百姓饥荒。殷仲堪自己吃饭,每顿只有五个碗,吃饭时盘中没有剩菜,每当饭粒掉到桌子上,他都捡起来吃了。他常对子弟们说:“贫穷是常有的事情,怎能一旦攀上高枝,就抛弃了根本?”
殷仲堪后来又被拜为振威将军,都督荆州、益州、宁州三州军事。临赴任时,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对他说:“爱卿将走,真是心酸!曾以为你将成为朝廷之宝,现在却要去做荆楚之珍,真的很遗憾!”
顺便说一句。
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妈妈带着3岁女儿吃饭,小朋友不小心把饭粒掉在桌子上,在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小女孩下意识地用手把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又吃掉了。那种连贯的动作,一看就是平时长期教养的本能反应。当然,很多家长肯定会因为太疼爱孩子,而担心卫不卫生的问题。所以这个亲身经历只是想告诉你——有的家长,也在用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去爱孩子。
我们的一生到处求福、祈福,有没有想过,其实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里,就在我们一举一动的眼前,就在我们人人触手可及的指尖和心田?
比如,谁会去水里捞一口棺材呢?
《晋书·殷仲堪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90、我当官纯粹为了养家糊口。
何琦,东晋史学家。
何琦母亲去世时,何琦悲伤泣血,只能靠拐杖勉强行走。还未下葬时,邻居家又发生大火,很快就烧到何琦家,火势剧烈浓烟交迫,全家人都束手无策。何琦根本没有办法抢救出母亲的灵柩,无奈之下,干脆匍匐在棺木上,一边抚摸棺木,一边悲伤痛哭,似乎也不打算活了。
不一会,风竟然停了,火也灭了。
大火烧坏了所有的房子,唯独停放母亲灵柩的这间,安然无恙,何琦也没有葬身火海。当时人们都惊叹,何琦的精诚至孝之心,竟然能达到这种程度。
之后何琦就辞职回家,终身不仕。他说:“以前出来做官,并不是我有多少能力,实在是因为需要那些俸禄,奉养家人。现在父母都去世了,我孤苦伶仃,再也没有什么牵挂和奉养的,怎么能再以平庸的资质来玷污朝廷的清明呢?”
何琦一生修心养性,粗布素食,老而不衰,直到82岁才无疾而终。

盛彦,西晋著名孝子。
盛彦的母亲王氏眼睛失明,盛彦每次和人提起,没有一次不伤心流泪。因为要照顾母亲,他拒绝了朝廷的所有征召,只在家奉养母亲,每顿饭,必定亲自喂食。
因失明许久,母亲心情不好时经常鞭打婢女。婢女怀恨在心,等盛彦不在,竟把金龟子的幼虫烤熟了给王氏吃。王氏吃了后,觉得味道不错,但怀疑是什么怪东西,悄悄藏了点拿给盛彦看。盛彦看了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抱着母亲悲伤痛哭,气绝过去后才慢慢苏醒。
这时,盛彦母亲的眼睛突然就睁开了,匪夷所思的是,眼病竟然也痊愈了。
顺便说一句。
《论语》里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是,孔子在丧者旁吃饭,从不曾饱食。这一整天为吊丧而哭泣,也不再歌唱。
今天的两个故事,一个双眼失明神奇痊愈,一个大火之中安然无恙,看似都有同一个催化剂——痛哭。只是,哭的背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导致了奇迹的发生呢?何琦的向死而哭,盛彦的气绝而哭,甚至孔子的“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其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悲哀,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最纯正的丧礼。
至仁至孝,至悲至哀。
是以感天动地。
(史料选自《晋书·孝友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91、我还没死,你们赶快开棺
颜含,东晋名臣。
颜含的哥哥颜畿(ji,一声),生病死在了医生家里。家里人去接回来后,颜畿的妻子却梦见颜畿对她说:“我还没死,你们赶快开棺。”颜含的母亲和其他家人,也都梦见颜畿说同样的话,于是大家都要开棺,只有颜父不同意。
当时颜含年纪还小,却很认真地说:“不寻常的事情自古就有。现在,开棺的悲痛,与不开棺对不起哥哥的遗憾,谁更重要?!”于是父母就都同意了。开棺之后,发现哥哥真的还活着,只是气息非常微弱,而且不能说话,一切也都无法自理。
这以后,全家人为了照料形同植物人的哥哥,连生计都不得不荒废。即使亲生母亲和颜畿的妻子,也都无法做到毫无懈怠与疲倦。
唯有颜含放下一切,全心全意照养哥哥。
十三年足不出户,直到哥哥去世。
等到父母、哥哥们先后去世,颜含依然督促勉励家人,继续尽心奉养家中双眼已失明的二嫂。每天他都亲自检查尝试药食,询问病情,而且必定穿戴整齐,恭恭敬敬。
有大夫说,以髯蛇胆做药,可以治疗二嫂的眼睛。可是当时寻遍四方,根本找不到这种珍稀之物,颜含每天只能悲叹度日。后来有一天,颜含在家独坐,忽然来了一名青衣童子,送给他一只青色口袋,打开一看,竟然是遍求不得的髯蛇胆!青衣童子也不多言语,给完就走了。
二嫂的眼睛从此痊愈。
颜含历经三朝,屡次升迁,被封为西平县侯,高寿93岁而终。三个儿子都在朝廷做官,官至光禄勋、安成太守、零陵太守,声誉俱佳。
顺便说一句。
颜含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后代。颜含的9世孙叫颜之推,中国著名《颜氏家训》的作者;14世孙叫颜真卿,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颜楷创始人。
(史料选自《晋书·孝友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92、我女儿才貌双全,凭什么嫁给他?
刘殷,西晋名士。
刘殷七岁丧父,服丧三年从未露齿而笑。有一次,他的曾祖母王氏,冬天时想吃堇[jǐn]菜但没有明说,十多天都没吃饱。刘殷知道后,在野外中独自悲伤痛哭,并说:“我罪孽深重,曾祖母在堂,却又没有得到我的奉养!我身为人子,想要的东西又没有,皇天后土,请可怜可怜我吧!”
刘殷当时才九岁。
痛哭了许久,忽然听见好像有人说:“停停,停停!”他停下之后,发现地上竟然长出了堇菜!而且,在这个没有堇菜的时节,挖了回去也不见少。
还有一次,刘殷梦见有人对他说:“西边的篱笆下有粟米。”他醒来后挖掘,果然有粟米十五盅,而且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七年共粟米一百石,赐给孝子刘殷。”
长大后,同郡的富豪张宣子,十分仰慕刘殷,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张宣子的妻子很生气地说:“我女儿年方十四,才智姿色兼备,将来还怕不能做个公侯的妃子吗?凭什么嫁给刘殷?!”
张宣子说:“这不是你考虑的!”接着又告诫他女儿说:“刘殷的至孝都能感动上苍,再加上他又才识过人,此人终将发达,而且一定会成为当世名公,你应该好好地伺候他!”
张宣子的女儿张氏嫁给刘殷后,性情非常婉顺,事奉婆婆王氏同样以孝顺闻名,侍奉丈夫刘殷如君父一般。不久竟有两只稀有的白鸠,在刘家庭院树上筑巢,从此更加声名远扬。
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刘殷落入前赵皇帝刘聪手中,刘聪非常欣赏他,屡次提拔。但刘殷经常谦虚低调地把自己摆在后面,与朝中公卿恭敬相处。即便如此,士人不修操行者,不能进他的门;积压冤情不能申诉的,刘殷却仗义申雪,多达上百人。
刘殷一共有七个儿子,五个儿子教授《五经》,一个教《史记》,一个教《汉书》,当时中国的北方学术,以刘殷一家最为昌盛。另外,刘殷的两个女儿入宫为贵嫔,四个孙女为贵人,号称“一门六妃”!
顺便说一句。
还记得富豪张宣子执意要把女儿嫁给刘殷吗?把出身富贵而且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又需要多么深远的眼光?张宣子凭什么如此断定刘殷日后必将发达,又凭什么认为将女儿嫁给刘殷,却不嫁入公侯豪门,才是给女儿真正的幸福?
多少富豪权贵,嫁女择婿时,算命看相对八字,甚至不惜政治、经济联姻,到头来依然是不欢而散?多少人以为留给孩子财富,或嫁入豪门就是稳稳地幸福,最后却让他们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不知,他们有没有看过对方的德相?
(史料选自《晋书·孝友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QS20160301 2020-08-15 14:49:32
知识丰富
-----------------------------
谢谢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93、无耻,才是最大的恶
桑虞,西晋名士。
桑虞天性仁孝,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极度消瘦,每天仅用百粒米掺着野菜树叶充饥。他姐姐劝他说:“你如此哀伤,必定身心受损。身心受损也是一种不孝,你要克制一些啊!”桑虞只是说:“野菜掺杂大米,也足以维持生命,胜过哀思!”
桑虞家有片果园,在住宅北面几里开外。果子成熟时,有人翻墙来偷果子,桑虞看到后,却担心墙上的荆棘太多而伤了偷果子的人,于是悄悄命人把果园的通道打开,以免人家再翻墙出去。偷果子的人发现通道打开后,知道是主人所为,顿时惭愧万分,又把瓜果送了回来,并叩头请罪。
桑虞很高兴,把果实都赠给了他。
还有一次,桑虞投宿旅店,住店的客人丢了肉干,却怀疑是桑虞偷的。桑虞也不辩解,只是默默把随身的衣物交给对方作为赔偿。后来店主说:“这一带狐狸比较多,经常丢失肉类。”结果大家真的在附近山里找到了丢失的肉干。
等客人想归还衣物时,桑虞却走了。
桑虞一生历经朝代更替,却洁身自好拒绝伪立朝廷,终老于青州刺史任上,一门五世同堂而居,依然康宁和睦,其乐融融。
顺便说一句。
桑虞的教育管理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知耻”。也就是说,犯错或犯法,都不算是最严重的,最恶劣的是“不知耻”。要想真正做到社会安宁,人人礼让,除了用行政手段或法律约束之外,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激发人们的“知耻心”。正如桑虞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偷果子的人,不但不会再偷果子,而且发自内心地做个好人;那个武断冤枉他人的旅客,此后必然三思而后行。
正如西方的文明,通过制定错综复杂的法律,是为了制止错误和犯罪的发生;而中国文化中的德治,却致力于防范和杜绝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无耻”。
不是所有的争议,都要刑罚来解决。
这也是西方法治和中国德治的区别。
(史料选自《晋书·孝友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94、我天生不怕病
庾[yǔ]衮,西晋名士。
晋武帝咸宁年间,瘟疫流行,庾衮的两个哥哥都染病而死,另一个哥哥庾毗也重病在身,父母兄弟都纷纷离家躲避瘟疫,只有庾衮坚持不离开。父母哥哥们强迫要求他离开,他却说:“我天生不怕病!”
于是庾衮执意留下来亲自照料重病的哥哥,又毫不顾忌地抚着去世哥哥的灵柩哭吊,就这样过了100多天!等到瘟疫平息,家人们回来的时候,哥哥庾毗的病竟然好了,而且庾衮也安然无恙。乡亲父老们都说:“这孩子真神奇!持守着别人无法持守的东西,做到了别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岁寒,方知松柏而后凋!”
父亲去世后,庾衮开始编竹筐养家糊口,母亲看他太劳累,就说:“我什么也不想吃。”庾衮说:“母亲您食不甘味,我又怎能心安?” 感动得母亲重新安心接受孝养。
遇见饥荒时,庾衮家煮的野菜羹里一粒米都没有,有人想分些饭食给他,他却每次都说吃过了;麦熟的时候,拾麦穗的人很多,庾衮就带着儿子们退回去,等别人歇时再来。拾麦穗时,他只向前,不拐弯也不捡左右两侧;和乡亲们一起进山采橡果时,先分为平坦和危险的地势,按长幼排序,把容易捡的地方让给别人,把困难的地方留给自己。
有一次,有人砍了他家墓地上的柏树,他不知道是谁干的,只好把大家召集起来,在墓地旁责备自己,磕头哭泣着向先祖谢罪说:“是我德行不好,不能保护祖先的树,这是我的罪过!”父老乡亲们也都跟着流泪,从此再无人侵犯。
庾衮的哥哥留下一个孤女庾芳,出嫁时,庾衮准备好嫁妆,又做好簸箕和扫帚,召集诸子到堂前说:“庾芳,你从小丧父,舒适安逸,我不指责你。但现在你要嫁人了,将要服侍公婆,洒扫庭内,这是做媳妇的职责,所以把这些送给你。不是因为簸箕和扫帚是好东西,而是希望你早晚恭谨温顺,即使休息时,也要勤勉。”
庾衮有四子,东晋王朝成立后,次子庾蔑出山,任侍中;孙子庾愿又任安成太守。
庾衮一生,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道义的事不做;尊老爱幼,临丧必哀;别人家的丧礼必定去帮助;辛苦劳累的事一定自己带头做,安逸的事却让给别人;说出来的话一定做到,做的时候又十分稳妥……因此亲戚们都很敬仰他,整个宗族乡党无不称赞仰慕,甚至为其立碑传扬。
顺便说一句。
庾衮一生避居山野,但他的身上,几乎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最美好的价值观,孝悌礼让,仁义忠信,躬行自责,教子有道,教女有方……从整个宗族和社会对他的敬仰和立碑感怀可以看出,这种美好的价值观,从来不以权势、身份、地位、财富来衡量,也不会因为他没有建功立业而被遗忘。
这本身,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历史不会记录风光,只会记住那些美好的德操;历史也从来不以成功或失败来衡量,即便是一生默默无闻,即使是生活艰辛,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依然会记得,去传承昔日的精神之光。
(史料选自《晋书·孝友传》)
楼主:亲因缘  时间:2020-08-27 13:04:15
95、张云雷唱火全国的《锁麟囊》,究竟唱的是个什么故事
薛湘灵,山东登州富家女儿。
薛湘灵出嫁时,母亲按当地风俗,送给她一个绣有麒麟的锦囊,麒麟寓意得子,同时在锦囊内放置珠宝,希望女儿婚后早生贵子。麒麟绣在锦囊内,是为锁麟囊。
风光出嫁的当天,花轿在途中遭遇一阵疾风骤雨,薛湘灵只得在春秋亭中暂避。这时,又来一顶出嫁花轿,另一位出嫁的新娘——赵守贞,也到春秋亭中避雨。只是,赵守贞的花轿和薛湘灵相比,黯然失色,一看就是贫苦人家。
赵守贞家中贫困,此番看见薛湘灵风风光光,一时倍感命运无常,情不自禁放声痛哭起来。薛湘灵在得知赵守贞贫困出嫁之后,深表同情,毅然决定将装满珠宝的锁麟囊,慷慨相赠。
雨过天晴后,两位新娘天各一方。
六年后,登州大水,薛湘灵和婆家一夜之间遭遇灭顶之灾,不仅万贯家财付诸洪水,而且家人纷纷四处逃难。更不幸的是,薛湘灵和家人走散,孤身一人漂泊至莱州。
在莱州,薛湘灵遇见了昔日家中的佣人胡婆。胡婆带着她来到当地绅士卢家所施的粥棚中,恰好卢家为儿子雇保姆,举目无亲的薛湘灵,无奈应募。
有一天,薛湘灵带着卢家小公子玩耍。小公子将球抛进了一栋小楼,这小楼,卢夫人曾明令禁止闲人莫入。在小公子的一再催促下,薛湘灵无奈,只得登楼寻找。
薛湘灵登上神秘小楼后,空空如也。
只有一副锁麟囊,供奉在案台之上。
薛湘灵见到昔日的锁麟囊,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卢夫人寻声而来,几经询问对话之后,原来卢夫人,正是当年春秋亭中的赵守贞!多年来,卢夫人一直将锁麟囊供奉在楼上,以提醒自己不忘重恩。只是没想到的是,六年遍寻不获,冥冥之中,恩人却在眼前!
卢夫人立即将薛湘灵敬如上宾,并慷慨相助,令薛湘灵一家破镜重圆。卢夫人与薛湘灵也义结金兰。至此,薛卢两家几经周折,感叹人生变幻无常之后,圆满收场。
顺便说一句。
1939年,京剧大师程砚秋,找到曲作家翁偶虹先生说:“我一生演出的悲剧太多了,能不能排一出适合我演出的喜剧?”翁先生依据清代素材,几经易稿,改编成《锁麟囊》。1940年,《锁麟囊》在上海首演,程先生领衔饰演薛湘灵,令观众如痴如醉,轰动中国。
直到今天,《锁麟囊》在京剧界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在一次演出中偶唱此段,却不想令台下无数年轻听众大为震惊,一时火遍中国。时隔几十年后,《锁麟囊》再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跨界而红,令90后一代如痴如醉。
真正美妙的曲调,经得起任何时代的变迁;真正动听的故事,从不会挑剔听者的年龄。京剧,和其它所有美妙的中国文化,在经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后,从未被时代淘汰过,反而历久弥新。
也许,这就是传承。

楼主:亲因缘

字数:10828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07-30 03:29:56

更新时间:2020-08-27 13:04:15

评论数:2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