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塞林书衣》第二季

《塞林书衣》第二季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二、《白夜》真凶:陀斯妥耶夫斯基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狠角色,如果要附会比较的话,我觉得他像古龙及古龙小说里的傅红雪。

像古龙是因为他们都是赌徒,在极限体验中完成连载文稿。

写连载小说是一种疯狂的体验,那种等米下锅的催逼感、那种成名后无数人等着你的米下锅的催迫感,如果没有好的、健康的心理调适的话,容易令人走偏。

古龙写连载写到想死,拖稿拖成家常便饭,就是如此。古龙是不是特别好赌不得而知,但从他小说中多有赌徒描写及其纵情酒(S)色的性格而言,这是一种赌徒性格。

赌是不那么健康的心理调适,但是某种情况下可以催生节奏凶险的文学。

陀斯妥耶夫斯基像傅红雪,是因为他们都有癫痫病。癫痫病发作时(陀氏还要加上一个赌瘾发作、赌债缠身时)其状如同牲畜,卑之令人心碎;回复正常后,却是一代高手。

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终究不是古龙及傅红雪,他的才华及思想深邃博大、作品严肃、笔下人物刻画如生,直抵人性深处、攀至思想绝高处。

陀氏还有过一次他人绝少能有也最好不要有的极限体验:他是从刽子手的刀下被一纸赦书救回命来的。这样的体验肯定影响了他的创作,但是不是因为有这样的体验影响他成为这样的创作,就不太好说了。

所以,我在品评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时,往往会对陀氏送上更多的同情甚而是共情。托尔斯泰是贵族写作,无生计之忧,虽然他是生死战场上的幸存者,但他的写作是自发的,催迫来自自身的需要;而陀氏是平民写作,催迫更有来自生存的需要。

不同面目的写作者,呈现出来不同面目的作品。

此册《白夜》是新译,收入陀氏的几个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却没有收《穷人》一篇。不算是特别好的选本,但却足可聊备参考,鲜活语境。又以打折价廉故,购之于书市。

此系“时光文库”丛书之一种,文库收入许多世界文学大家的中短篇名著,全部新译。旧译大抵都有,遂于其中独选陀氏这一册。



书封有过度包装之嫌,有硬封,又有护封,虽开本合适、层层围裹中也握之称手,但《故事会》一样的封面绘画令人不忍,遂略裹书衣,白衣出之,扣“白夜”之题。

实为一个包裹其它书衣后用剩的黄色包装袋,反面而白。

突忆起念大学时,看过贾平凹一个长篇,也是叫《白夜》。如今只记住那书里的埙声和一段老城墙。距阅彼《白夜》,倏忽已有二十年了。

2020年12月8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补一句:在微博发的时候,各则配有小标题,略备几条如下,一笑:

村上春树《萤》及日本书衣
《黑铁时代》及百衲本王小波全集
私房书:鲁迅《故事新编》
鲁迅书衣:《野草》如戟
吉他六线流传
六线琴魔汉子难
十一罗汉译韦伯
大字藏大智:杨绛译《斐多》
《白夜》真凶:陀斯妥耶夫斯基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三:了不起的《伯父之梦》





书接上回。

我看书颇有贪多求全之癖,陀氏的作品及其研究资料,基本上按百衲本的方式收罗齐全,但甚少独块的时间(有时还包括心境),很多书积压下来,等着我看。

虽然多次提到百衲本,但真正可以入到我之百衲本序列的作家,实亦不多。入到序列的,是特别喜欢的那种,古典现代、国内国外,各各二三四五子吧。

只是因为在书丛中看了陀氏的一两个中短篇,便起意要收他悉数入彀。

这其中,兴许还包括了上一则所说的陀氏其人其文间那一种傅红雪一样的漫天风雪中的高贵与卑微的原因在。

封面不甚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有三本,这是第二本。还有一本是燕山版,以后详。

此册系中篇《伯父之梦》之单行本,在我见过的陀氏中短篇作品选集中都未曾选入过,加之又是吴笛译作,一见之下,便恕了其封面简陋之过,购回重裹遮面。

好的内容,不一定会遇到好的形式,于人于事于书,均是如此。

很多时候都只是遇合而已,两相切贴,固好;质为形累,亦属常见;若能规避一二,誉之便是补天之功。

重裹书衣,有时便是这样的修补工作。





勒口处的书目,让我想起来:远方出版社这套题为《世界中篇小说名著精品》的书,似是之前北岳文艺出版社《世界中篇名著精选》改头换面的重印。

北岳文艺出版社《世界中篇名著精选》,我曾有过三本:力冈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包寰、包罗译夏目漱石《哥儿》、王晋华译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套丛书甚是知名,均为名译名选,黑皮书一样的封面设计很有特点。







但这三册书被我卖掉了,因为那会儿我有了更全的各自的作品集,便将重复的单行本割让。

那一年,我卖掉了九百多本书。

有的卖错了,但大部分是卖对的,为书房和书柜清理出来大量内存。

当时是为了搬家,书多累我,遂选出可以出让的书,采取网上预约的方式来旧所挑选。

这是一桩令人回味的售书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因之知道了这个城市还在读书、想要读书和假装想要读书的各色人们,知道许多人的读书品味,等等。

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事呢,是因为这桩售书经历中最好玩的一幕,正发生在因《伯父之梦》勒口想到的北岳文艺出版社《世界中篇名著精选》中被卖掉的王晋华译《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一册书。

有一个来买书的女士,煞是可爱,看到书丛中这一册黑色的黑客一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声地咋呼了一声:

“呀,了不起的比尔盖茨!”

我憋住了没有当场笑出来,后来指着这个经典笑话过了好多年。

那本了不起的比尔盖茨我是三本打包出售的,记不清是谁买了去,似非那位女士购走。

2020年12月10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青鸟123456ABC 2020-12-11 09:40:16
考考自己的眼力,伯父之梦的封面好像是毕沙罗的画,查了一下,果然。不禁有点小得意:)
-----------------------------
青鸟兄目光如炬,记得有一次,也是一眼看出我在《读王小波三百幅》中所摹的西画原图。
这幅毕沙罗,因着书封设计者的望远镜设计,也变得不太像一幅经典了。哈哈:)
足见,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一笑:)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四、小黄书《泰蕾兹•拉甘》。





《塞林书衣》第一季说过小黄书《笑林广记》,我国古代荤段子集。

此册《泰蕾兹•拉甘》,外国潘金莲故事,少时是当小黄书来看的。

购书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买书是冲着左拉的名头去的,买回来一瞧,是一个谋杀亲夫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描写,吓得我把这本书躲了起来。——当然,有时也难免翻出来偷看几页。

这本小书是世界名著,是以隐蔽性较强,一般想不到其中会有要打马赛克的地方。现在来看,其实“干净”得很,少时令我脸红心跳的地方,好像已然荡然无存。

同样是令人脸红心跳,这本书远没有《说岳全传》后半部及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中的一些情节让少年的我耳熟能详——我的意思是,其实这本《泰蕾兹•拉甘》并不怎么黄,抑或黄得并不够。

《说岳全传》后半部指岳家小将临阵招亲的几处描写。网格本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也是当时冲着世界名著的名头无意中买到的小黄书,若仅以黄来考量,似乎要比左拉这本厉害很多。后来,这两本在故乡待了许久的书被我带回来,重裹书衣。《金驴记》容后再说。







此册以美团的一个包装袋裹就,这个色彩如今已是每个城市的抢眼颜色。这个美团包装袋是用来宣传快递药品的,黄色书衣、小黄书、送药上门,你就尽情联想吧。

包装袋剩下来的部分,用其反面来包裹了前一则那本《白夜》。

——或黄或白或其它,书衣是充满色彩的。

那时的书大都做得蛮漂亮,此册《泰蕾兹•拉甘》系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译丛之一,肥瘦合宜(36开本),封设有毕加索风格,扉页的画亦佳。



译者韩沪麟是知名翻译家,小时候我在一本《读者文摘》还是其他杂志上看到过关于他的译著作品的事迹介绍,十分励志。现在想在网上搜来看看,竟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又及。

2020年12月11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五、西泠耕犁:《印章的故事》。





观书既久,目倦神疲,竟多以看电视来缓解、怡眼。今逢双休,眼倦未敢以览册,遂看电视,一气看完记录片《西泠印社》六集。有所感,翻出此书装裹,略记数行于书衣之上。

忆我少时,书画不辍,自学治印,横切鹅卵石为印面,用断锯片为刻刀,治印数方。负笈求学异地后,不复刻印,多以观印为主。后数年,因制《塞林书衣》,绘《读王小波三百幅》《画解〈幽梦影〉》,一无适当图章,二所需之章甚多,遂以红笔绘篆章,诩为“手钤”。

此册《印章的故事》多记印信轶事,封面以印章组字,不无创意。然失之凌乱,故重裹书衣,题曰:《印事记略》。并记今日事。

此则学孙犁老《书衣文录》之法,即“日记体”也。盖孙老曾言《书衣文录》“实彼数年间之日记断片”。时在公元二0二0年十二月十三日。





补记:

1、书衣上的铅笔字为手写稿,录入时略有不同。

2、此册书衣用的是无印良品的包装袋,拆开后,可见“印”字扣题。正是:无印良品,有印亦良品。

3、上一则《泰蕾兹•拉甘》扉页的那个名章,就是高一时我以横切鹅卵石为印面,用断锯片为刻刀所治。此章随我多年,后来丢失,不胜惋惜。

4、孙犁号耕堂,为文、治印皆若耕耘犁耙之事。

2020年12月14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文锦书屋 2020-12-14 17:11:28
楼主是个有心人!
-----------------------------
谢谢:)俺是一个真心银(人):)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六、《明夷待访录》:绍介之功数金庸。





很多人大概如我一样,知道《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是因为金庸及其《鹿鼎记》。记得似是在小说中,康熙对韦小宝说过一句话:《明夷待访录》是本好书。

陈平原先生说“千古文人侠客梦”,金庸武侠小说将这句话演绎到淋漓尽致。一个普通人,机缘巧合得到一本书半本书,便可于武功一途上突飞猛进,脱胎换骨,成为令人不可小觑的人物。

甚至几页残纸也行呀!《雪山飞狐》里的宝树,撕了胡家刀法的两页残篇,藉此而在江湖上闯出名头。

什么《九阴》《九阳》、真经伪章,什么刻在悬崖绝壁、宝鼎胸口之上的文字,一旦为人发掘,瞬间光华四射,发挥出巨大能量,倾倒众生,催折天下。

一个少年,靠自己只手空拳打拼,在受到挫折时,会想到由一本书而改变命运,这是成长类武侠小说赖以存在的基础。

所以,很多时候,看到金庸小说中说过的实体书,会令人难免往武林秘籍和藏宝图上想。

比如《四十二章经》,比如《易筋经》,又比如这本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实际上,黄宗羲还真是跟武侠大有关系呢。资料显示,他曾于少年之时为父鸣冤,当庭以袖中铁锥刺击奸臣,又曾领导反清复明抗争,终而隐居乡里著述。

这是一个袖中有剑、腰下有剑、笔底有剑、胸中有剑的彪悍人物。

买这本《明夷待访录》的时候,不由得将其当作某种精神胜利的武林秘籍来看,似乎持此一册,陡生力量。

岳麓书社这册小书,是唤做“阅读书系”的一套丛书之一本,封面素淡雅至,但突出不了《明夷待访录》的特异之处,遂重裹书衣。《明夷待访录》最为人称道处,是对帝制的揭批、对君权的锥击,遂题《原君篇》中的一句话于书衣之上,曰: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四百余年前,黄宗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心中的大勇和正义,弥漫于书页文字里。四百余年前的人,就有这样的认识,奈何复辟君权的闹剧滑稽剧,一次次在中华大地上改头换面地重搬重演。

私心想,蔡锷一定读过和熟稔《明夷待访录》这本书,而锷,正寓一把出鞘之剑。

因为上一则书衣的装裹题签方式,想到这一本,其实这一本倒装裹在先。

金庸的绍介之功,还有对佛教经义的普及,我曾说过,非常吊诡的是,我们许多人的佛学知识,来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是现实人生版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岳麓书社也是有普及、绍介之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岳麓书社曾出过一套《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号称“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除了字号小这一缺陷外,真是功莫大焉。

2020年12月15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七、《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木”解之解(存目)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找到本帖第二楼中提到的,不甚满意的那个书衣,发来做个照应。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八、《金驴记》:留在故乡的书以及朱耷和其他

(零)

坛子里以故乡为题征文,恰好《塞林书衣》多次涉及这个话题,遂以《金驴记》为例专门说一下。之前,在《小黄书〈泰蕾兹•拉甘〉》这一则中提到过这本书。

因兼有命题作文故,这一则书衣记会较前几则长一些。

(一)

李健有一首《异乡人》,是我喜欢的,浅吟低徊,来听一下。

披星戴月地奔波
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
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
当作了故乡
只是偶尔难过时
不经意遥望远方
曾经的乡音
悄悄地隐藏
说不出的诺言
一直放心上
有许多时候
眼泪就要流
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
小小的门口
还有她的温柔
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
……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在异乡完成学业、在异乡找到工作,在异乡成家立业……把他乡当做故乡,而故乡,则变成一张一张的票根(参见姜育恒《驿动的心》)。

有时候,乡愁是一张张的票根;有时候,则是一本本留在故乡的书。

(二)

我大概是在小学三、四年级左右开始看大书或“字书”的。所谓大书,是区别于小书暨小人书而言的。看大书之前,看过不少的小人书;看大书之后,也还看。

对小人书的感情,多年后我在《童书返乡:私房连环画书目书话(图文版连载)》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80234-1.shtml[]那个帖子里倍极陈述过。小人书这种读物对我们那一代的“三观”影响颇深,小人书里面所蕴藏的儿时记忆和不太引人注意的民间智慧弥足珍贵,我想做一个帖子,发掘这其中的美和有趣、缺陷和批判,惜乎书不在身边,每次想起,徒增乡愁。

后来我用一次回乡来完成这桩事体。时间紧、任务重、目的性强、想要表述的很多,而这些泛黄的小书因为太多,一时无法带回来,只好抽空利用返乡的时间来做。

记得甫一重睹儿时所读的那些小人书,各种记忆、各种思绪纷至沓来,难以收束。那会儿我专门带了一个扩了容的卡片机,想要将欲加表述的图画全部拍下来。后来,照相机的两张卡全装满了,那个时候我用的是一个诺基亚手机,也拍满了,才勉强把想要带回来的带回来。

一边重读、一边拍照、一边记下要引申发挥的灵感片段,记了一个笔记本回来按图整理,这个帖子做得鞭长莫及,令后来的行文较为旁逸和支离,又因怀旧等缘故,用力很猛,遂令最终的呈现略为凌乱、私密而生硬。

如果有充沛的时间,如果原书在手边的话,这个帖子的图文都会更好一些。

但这是一次关于书籍的返乡不是吗?这些至今留在故乡的小书,仍然时时令我怀想不已。

(三)

小书说罢,说大书。我看的第一本正式的大书应该是《水浒传》,好像是一个暑假,我说要看大书,我爸翻出来两本《水浒传》,说这个属于白话文,我应该看得懂。我家里面有两套《水浒传》,一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上下册,收束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套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水浒全传》上中下三册,排座次后,两破童贯、三败高俅、平田虎、讨王庆、征方腊,最后蓼儿洼玩完儿。

我是结合小人书、烟画、印有一百单八将的扑克牌看的《水浒传》,对梁山好汉的诨号和武功如数家珍。及长,试笔武侠小说、阅读和收集《水浒后传》《古本水浒传》《荡寇志》《水浒新传》等水浒衍生作品、意欲绘制属于自己的《塞林水浒叶子》,都跟这个有点关系。

初中的时候,开始自己买书。从父母代管的压岁钱中想方设法地抠出钱来用,于拮据中,还是胡乱买了不少的书。——除了买书,好像也没有更多的爱好和理由。

除了大书和小书,除了自己买的和家里面原有的,还看了不少《故事会》《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故事大王》《读者文摘》之类。其中资历最老的,是父亲初高中时的老课本,繁体字,也是我的少年读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负笈求学,行囊里只塞得下一两本书,更多的儿时看过的和自己买的书留在了故乡。

四年往返,行囊中背过的书,印象中有字帖、画选、吉他谱、《文心雕龙》《四书章句》、学校图书馆借的书,等等。

大学四年,在省城逛书店,陆续买了不少书,毕业之际,在通往食堂的路上卖了一些,没有处理完的那些,打包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的书,最为我看重的是我的大学教材,上面画满了小画儿。自有课堂听讲以来,我就喜欢边听边在课本上涂鸦,我的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总是画满了各种与课文相关的图画,到得大学中文系,涂抹的空间更加扩大。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的主要人物,自然是其中的常客。

略为可惜的是,我初高中的语文教材,被当做废品处理掉了。父亲在我们三姐弟的教材中,留下一套最干净的,我自己的那一套插图版,没有得以保留。记得我在《鸿门宴》课文的天头地脚间,曾绘有一幅项羽图,霸悍之极,在《离骚(节选)》中据文意画过一些奇瑰的想象……这些小画儿因不复存在而更显得可惜。

大学毕业找到的工作,是戍边。先是集训,从贵阳而昆明,后来是去基层报到,从昆明而文山、从文山而富宁、从富宁而田蓬、从田蓬而龙包,从市到州、从州到县、从县到镇、从镇到村……这是一段漫长而颠沛的历程,刚参加工作的最初,来来去去,在两个线段、两个方向之间奔波。

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状态中,我的行囊不间断而有克制地增加着一些书,其中最多的,是诗集,以边塞诗和豪放词居多。

那时我曾有过豪言壮语:到边防去写属于自己的边塞诗。

待得工作单位辗转多次,基本上固定了之后,我才敢买更多的书,才敢将从前的书慢慢收拢回来。这其中,自然包括那些留在故乡的自绘插图版中文系教材。

那些留在故乡的书,如同飞鸟,慢慢地飞了回来。这些书,有些已经出现于《塞林书衣》,有的即将出现。

(四)





这本飞回来的《金驴记》购于中考前夕,买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那个县城的新华书店无书可购,看到稍有些样子的,凭着第一印象和不多的阅读经验,还有价格因素等等,误打误撞地买来。

误打误撞买来的,有的极好,有的还不错,有的不太好。

这本书有点小黄色,一开始我以为买了本不太好的书,后来才知道这书极其牛逼。

这书尺度挺大,把我看得面红耳热。少年心性,嘴上说不太好,但其实心中念念不忘,我一直记得其中有一句“饱尝了一顿维纳斯的果实”,是形容酣畅淋漓的性爱的,还有许多不足为人道的小情色,隐藏于该书各个角落,我偷偷地翻,慢慢竟至信手拈来。

这书自然不适合带入行囊,一直留在故乡。

后来我写了小说,才知道这本书的牛逼。

牛逼的地方,是变形和想象。这本成书于白银时代(公元二世纪)的小说,最初的书名,即为《变形记》。说的是一个陷入淫欲的青年由人变为驴,以驴的视角观察人间世,受尽磨难,后来变回人身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一个独立单元的爱神丘比特自己的爱情香艳故事。

比起现代主义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个变形记早了1700多年。

主人公被误施巫术变成一头驴后,小说是这样写的:

“我跃跃欲试,准备腾空而起,故时而动动这个手臂,时而动动那个手臂,自以为即将会变成一只飞鸟。然而,我身上没有一个地方生出羽毛或翎翅来;相反,我的汗毛倒搞成了鬃毛那么粗,柔软的皮肤变得硬如皮革,掌上的指缝均消失不见,指头则一一聚拢,形成一个光秃秃的蹄子,同时在脊椎骨末端冒出一条粗尾巴来。
“同样我也改头换面了:面孔拉得很长,嘴巴加宽裂大,鼻孔变得开阔,嘴唇耷拉下来,耳朵长得异乎寻常,上面还生出一片硬毛。
“瞧着我这副变了形的丑态,唯一的安慰只是这一处:尽管我再也无法把福娣黛搂在自己怀抱里,然而我的雄性器官发育得更加可观了。”

由人变而为兽,已然一塌糊涂,聊以慰藉的是性器的变大。这种无奈之下催生的幽默,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奇诡。后来我看莫言的《生死疲劳》,觉得他或许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但此说未予得到证实,只据说莫言的阅读量极大,古今中外无书不窥。

后来我在文友圈内听到有朋友谈论这本书,蓦然一动,这不就是我当年遮遮掩掩的少年读物吗?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网格本,当年的懵懂少年,其实看过和买过不少牛逼的书呢。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还看过一本借来的发生于教堂的关于教士的偷情故事(你若是问我,小小年纪,怎么竟看这种书呢?我只好回答你,我也不知道呀,看这些书,并没有让我变坏,反而令我变得更好),是一本世界名著,挺厚,但这么些年来,一直记不起书名,每次在书店想起来瞎翻一气,也无法还原那究竟一本什么书。

每一个读书人都试图还原从前的读书场景,读过的书、当时的感受、重睹的欣喜……这种感受,其实是一种回乡的感受。

(五)





无意中购到的这本小说神作,我一直以为已然遗失在故乡不知所向,常引以为憾。某年回乡,东翻西弄中,竟然找到,大喜过望。除了纸页略有发黄外,88年4月1版1次的网格本,品相如新。带回来,裹上书衣,珍而重之。可能是感慨良多吧,后来撰《塞林书衣》的时候,一时还不知怎样将之写入其中。——虽然真的写将出来,也不太会有什么。

书衣题签仿八大山人的笔意和印章。八大山人是我深自佩服的牛逼人物,此其一也。其二是,八大一生与驴最为有缘,足以扣此书衣之题。

据称八大出生时耳朵奇大,乳名即为“耷子”,后来正式学名叫朱耷。——有人说“耷”系“驴”字的异体字,虽未见实锤印证,但确很形象。

耷拉着耳的大耳驴。驴脾气的八大山人:以残山剩水、白眼兀禽、戟枝败叶写胸中风云的前朝皇孙。

如果是驴的话,八大山人不啻是一头十足真金的大金驴。扣题乎?

八大山人的签名极具个性,“哭之笑之”,自不必说,什么 “个山驴”“屋驴” “驴汉”“驴书”“技止此耳”等等,驴迹频显,印章中也多有“驴”字。我于手边能找到的八大山人书法尺牍题画中,找到“金”“驴”“记”三字仿题于书衣之上。

手钤的是他的两方著名的印。一为屐形印,这个是八大的标志印章,他人所无,至今无解。有的说是“一山人”,有的说是“一仙”,有的说是“口如扁担”,有的说即是“八大山人”的合体,我看着倒像是一只垂首勉力的勤驴倔驴萌驴。

一为“可为神仙”,我对这方印颇有感情。手边有一个陪我在办公室十多年的陶土杯子,印有八大山人临兰亭集序片断,上面钤的就是这一方印。这个杯子得自于一家小超市,是充会员卡送的,本有两个,摔碎一个。十多年来,这个杯子又泡咖啡又泡茶,结过厚厚的咖啡垢和茶垢,资历甚深,与我感情亦甚深。某次冲制极滚烫的咖啡时,起过一道裂纹,正好裂于畸离落拓、乱石铺街的书法之间,颇有古意。



这一则书衣记,就是这样。许多留在故乡的书,慢慢回到新的故乡,如同一个个“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打工人。

2020年12月24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因为要发的下一则跟这一则有关,遂截图过来,以成系列。不行就算。

之一五七、《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木”解之解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五九、《李叔同集》:望峰息心号塞翁。





前一则说到“李塞翁”(马齿渐长,塞林格格已成“李塞翁”——这是我的又一个笔名),这个笔名固然来自于“塞林格格”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其实也与“李息翁”有关。

李息翁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笔名之一。据说李叔同一生共有251个笔名。他在《乐石社社友小传》中说自己“生平易名字百十数”。

在这篇小传中,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李息,字叔同,一字息翁。燕人,或曰当湖人。幼嗜金石书画之学,长而碌碌无所就。性奇僻,不工媚人,人多恶之。生平易名字百十数。名之著者:曰文涛,曰下,曰成蹊,曰广平,曰岸,曰哀,曰凡。字之著者:曰叔桐,曰漱筒,曰惜霜,曰桃谿,曰李庐,曰圹庐,曰息霜。又自谥曰哀公。”

曰下,曰成蹊,曰桃谿,曰李庐,日息霜……李息翁这个笔名大概来自于“成蹊”,而“成蹊”则来自于“下”,“下”又来自于“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然后又有“李庐”“桃谿”等等。

由“蹊”“谿”而“惜”“息”,终而成为李息、惜霜、息霜、息翁。

号而为翁,大概是年龄及长、心生颓意,徐渭有句曰“半生落魄已成翁”,全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写尽不得志而又自得其乐的高士之态。徐渭写有多幅墨葡萄图,多以此诗题其上,墨葡萄和这首诗,都是其得意之作。

我估计,李叔同出家之前,号为“息翁”,还有“望峰息心”之意。

出家前的李叔同为一代才子,长于音乐、书法、金石、绘画、文学、演剧,诗书画印、吹拉弹唱、歌舞演艺无所不能,是各大雅集中人,他加入的社团,前有春柳社,中有南社,后在浙江一师创“乐石社”,后来又入西泠印社。

乐石社和西泠印社都是篆刻兴趣团体。李叔同善治印,此册收为目前已发现的李叔同1918年出家前的全部文字,《乐石社社友小传》即收入其中。此书于分辑隔页中录入李叔同所治四方印:“江东少年(白文)”其一、“一息尚存(朱文)”其二、“息翁(白文)”其三、“李息息霜(朱文)”其四。《李叔同集》概指其出家前的作品集,若有《弘一集》的话,概指其出家后的结集。







书衣取后三方与李息翁相关的,一径仿以朱文手钤于封底,钤于徐渭笔意的“半生落魄已成翁”几个字之畔。“李塞翁”亦忝列其侧,旨在看齐前贤,激励自己,亦有望峰息心之意。

书衣封面上的“李叔同”印,仿钤于另一册李叔同选本,可能是出自其本人之手,也可能不是。“集”字选自徐文长《雨中醉草诗册》。

那个恐龙一样的标识,是我高中时自己设计的签名,在“塞林书衣”中出现过多次,以本名首字母“LJW”组成。

启功老有《赞李叔同》诗,赞其书法和行止,曰:

吾敬李息翁,
独行行最苦。
秃笔作真书,
淡静前无古。
并世论英雄,
谁堪踵其武。
稍微著形迹,
披缁为僧侣。







这本《李叔同集》购自打折书店,买回来后才知道为什么会打折。因为脱胶,我用透明胶布粘贴多处,以致页面伸出书体,如同白色胡髭,落魄成翁。

我取“塞翁”为号,亦兼有“半生成翁”和“望峰息心”之意。

2020年12月24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六0、《从军诗》(古诗类选):男儿何不带吴钩。


(一)

马齿渐长,文章也渐长,因为想说的多了。

“李塞翁”,还有边塞之意。前面说过,生命中最年轻、最美好的岁月,以戍边度过。

那时,王昌龄岑参高适、苏轼辛弃疾的边塞诗、豪放词是我的手边之册,吟到兴起时,还曾起念从《全唐诗》里缉出所有边塞诗,一网打尽。

有一年,曾仿《好兵帅克》笔意,作长篇小说《杨大眼从军行》,述投笔从戎事,主人公读旧体边塞诗和写新体边塞诗是这个小说中份额吃重的情节。又取历代边塞诗中各种《从军行》同题诗诗句为回目,构思颇有古意和些许新意。

此作得四万余字,终难以完稿,遂成残篇。

未完成是因为过于琐碎平淡。过于琐碎平淡,可以为散文,未必可为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如果放诸大的背景,诸如战争,则琐碎平淡处也是好小说,只要真实、切骨、三观正。如若不是,其实不太有必要为长篇。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意思。但战争及其国家之不幸,总是不好的。诗歌小说、文学文艺,要为人类和人性的幸福服务,而非相反。

和平,是戍守的最大意义,也是最大价值。愿我国土,永远远离战争。

(二)

此册《从军诗》,小32开,很适合揣入兜中,特别是绿军装的裤兜和外衣兜。不过,揣的时候,会蒙上一层牛皮纸书衣。

倒不是怕揣坏,更多的是为了防尬聊。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非私密的场合抽时间读书,常会有人以“在看什么书”为起兴来搭讪,所以,最好蒙上书衣,且不题书名。

因为大多数问你“在看什么书”的,基本上都是不看书的。不看书虽未必是恶意,但与之尬聊往往于读书无益。真正看书的,瞟一眼你手中的书,就知道如何礼貌而内行地进行一场关于读书的话题。

自我工作以来,所遇之人,真看书的,真的很少。

多年以后,才在无字的牛皮书衣上为之题签,因为有未果的《杨大眼从军行》之缘故,故题名曰:从军行。

又,此册称“古诗类选”,分怀亲、恋情、友谊、纪游、宴饮、咏史、从军、节令、品艺十类。——插叙一笔:忆我少时,不知何故,或因慕其豪放,或因无书可读,曾抄过一册借来的《宴饮诗》,与此类似,厚薄亦相当,但封面版次不同。

这本小书之选目,起自《诗经•无衣》、屈原《国殇》,终于杨秀清谭嗣同诗,我总觉得称“古诗”不妥,故易称为“旧诗类编”题于旁。

(三)

吟到少年之事,不免说得多些。

关于边塞诗,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曰:《读我<边塞诗>》。今一字不易,录如下:

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中,我们需要一些诗歌,领略那抑扬顿挫的节奏,那简洁洗炼的文字,还有那么多的诗坛佳话;在浩淼的诗歌中,最能与我们戍边人心神相通的,莫过于那苍凉劲拔、雄浑激越的边塞诗了。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从古体诗、格律诗到自由诗,都有优秀的诗人写下了反映边地斗争与生活的诗篇。他们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或是督统一方的封疆大吏,或是遭到贬谪的官场失意者,或是四处采风的墨客文人,更多的是扎根边防的戍边士卒。他们以诗歌的形式,吟咏戍边人的生活,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的慷慨激越,发为金石之声:男儿不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吴均《胡无人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有的忠义爱国,不异牺牲: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张说《巡边在河北作》)当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杨素《出塞篇》)有的英勇杀敌,高唱一曲英雄主义的凯歌: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刘子翚《防江行》)有的也有柔情的一面,寂寥之时也会怀乡思亲: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有的流连边地风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雪喑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读着这些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边塞诗,领略高适的慷慨悲壮、岑参的奇伟瑰丽、王昌龄的自然雄浑;领略那些发生在雁门蓟北的战事,怎能不让你热血沸腾、感同身受?
在边塞读着边塞诗,我感觉自己,感觉我们戍边人都在写着一首瑰丽雄壮的边塞诗。
作于2000年

又有一首径题《边塞诗》的新诗,写得更早一些,录如下:

《边塞诗》

遥想黄河远上
一枚滴血的落日
圆在塞外边陲
孤寂的心情遂上升为
一束挺立的狼烟

很多时候
读着风沙一样苍劲的边塞诗
读着岑参高适王昌龄们
遂想起唐朝
想起千年以后
战士也在写着属于自己的
边塞诗 用青春与热血
自己读着 我们也读
亘古以通的感受
融汇在茫茫边野
如同随手抓了一把春风
抛过玉门关
熟悉的一二三四响起
在耳边平平仄仄
作于1999年7月21日

这些都是年轻时候的活计了。年轻的时候,常怀揣边塞诗、豪放词,实际上,揣着的是一颗少年中国之心。——少年中国之心,曾激励少年的我写过一些东西,甚至在武侠长篇里不惜突破时空、以李世民之口借壳重装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甚至,还“重译”过“少年中国版《GCD宣言》”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50971-1.shtml。那时充满了美好、单纯、理想的进取心和探本溯源的思虑。

年轻时候的活计,还包括写过很多类于《杨大眼从军行》这样的残稿。那时,还没有以“塞林格格”为笔名,更没有半生落拓成“李塞翁”呢。

2020年12月30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此则贺卡手钤了“塞林书衣”,故也发在这里。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六0、《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莎翁商籁裹如新

述过了本国边塞诗,来表一表外国“商籁体”(十四行诗)。

此册老旧,1988年版次的书,记不清得自何处。原主似亦不甚爱惜,故破陋如此。

用了一个直幅台历的外包装盒,拆截为二,以透明胶带拼粘而为横幅,堪可裹之。——此册系32开,若是再大一些,就裹不住了。

书衣裹就,饰以签钤,深蓝厚封,白笺衬托,如新书焉。

裹得甚是得意,故略叙其“裹”程。仿薛蟠体为赞,赞曰:

两只蜜蜂嗡嗡嗡,
塞翁书衣裹莎翁。
采得百花酿成蜜,
为谁嫁衣为谁雄。

2021年1月4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六二、《穆旦作品集》:严冬里的诗意和知己。





(一)

又一本封面不能忍的书,故重裹之。

王小波对穆旦(查良铮)的举荐之功,《塞林书衣(第一季)》曾说过一些。

现在“地球人都知道” (一个暴露年龄的老广告语)的、“一而二、二而一”的翻译家查良铮、诗人穆旦,其译作诗作可常于书店中见到,多赖王小波的一篇妙文(《我的师承》)之力。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王菲翻唱《传奇》,令大家知道了李健。

年纪轻些的朋友可能体会不了,当年很多读者看了王小波的文章而去书店找穆旦而不得的那种怅然的感受;还有,看了王小波的文章,手边刚好拥有一册早年出版的穆旦,那种颇为沾沾自喜的感受。

所以,那年在书店遇到这本书的时候,一时间众里寻他、蓦然回首,种种思绪纷至沓来,虽则封面不尽如人意,却也罢了,喜滋滋地买了捧回来。

(二)

穆旦的一生都尽量地在诗意里。

早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湿热与毒虫肆虐的异国九死一生,战事之余不忘涂抹诗行;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前途看好的“九叶派”代表诗人之一;然而,在某段特殊的年代,诗意被剥夺,只能做诗歌翻译,写抽屉文学,魂牵梦系于诗歌,度过艰难的日子。

那是一个沈从文转行去做文物研究、穆旦他们去做诗歌翻译的艰难年代。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说:“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虽然,最终,沈从文成了著名的文物研究专家,穆旦成了著名诗歌翻译家查良铮, 但正如汪曾祺1988年在《沈从文转业之谜》中所说:“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算不算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致之?这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沈从文的转业得出应有的历史教训。”

据统计,穆旦一生创作的诗歌仅约150余首。





(三)

去年2月,我从这本《穆旦作品集•蛇的诱惑》所收那首著名的《冬》中集句,作了一首《严冬》,录如下:

严冬:穆旦诗《冬》集句
by塞林格格 辑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望望窗外,暖和的身子扑进寒冷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

穆旦原作《冬》亦录如下:

《冬》
By穆旦

(1)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2)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3)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
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
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
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那一本小说躺在床上,
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
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
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
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4)

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
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
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
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
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四)

穆旦的书,现在好找了。然而,此册封面不甚佳的穆旦,依然是极为独特的。

独特之处在于,此册收穆旦《致郭保卫的信》二十四通,《致孙志鸣的信》五通。均系首次公开发表。

郭保卫和孙志鸣都是普通的诗歌爱好者。郭保卫是北京东方歌舞团青年演员,孙志鸣是在内蒙古插队的天津知青。一九七五年,穆旦经诗人杜运燮介绍,结识了郭保卫,并与之通信往来直到去世。一九七四年春节后,孙志鸣拜访穆旦,结为朋友,并通信往来,直到穆旦去世。

这些信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诗歌而来。在信中,穆旦教年轻的热爱诗歌的朋友写诗、改诗、鉴赏诗,交流与诗歌有关的事。看这些信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里尔克的名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在生命的严冬,河封冰冻,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者,何其少也。

这何其少的二三子,是彼此的温暖。因着这温暖由诗歌而来,这严冬便有了诗意。

赵传唱道:

当所有的人
离开我的时候
你劝我要耐心等候
并且陪我度过生命中最长的寒冬
如此地宽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诗歌、诗意和诗友的穆旦,终究是幸福的吧。

最后,配图一张,系拙作《读王小波三百幅》(http://bbs.tianya.cn/post-books-560086-1.shtml)之一幅。作为穆旦隔代知己的王小波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2021年1月5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之一六三、《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不意“水浒”成禁语





我与李贽卓吾先生有点转弯抹角的缘份,在此攀附一二、略谈些个。

家父是 “卓”字辈,但我们家这一支李姓的字辈自他那里便失传了。多年以来,我有时候会想知道一下自己究竟属于什么字辈,却一直没有打探到。是以,每次看到“李卓吾”这个名字,且又是这样一个牛叉人物,很自然地便有亲近感和与有荣焉感。

第二层的缘份是有两次假期旅游,本不是冲着李贽去的,却都邂逅了李贽的踪迹。

一次是去楚雄姚安,李贽曾于此处为知府,又于此处弃官不做,这是他的抉择之地。如今李贽成为当地的招牌,广场上塑有他的石像,风骨硬朗。

一次是去泉州,无意间逛了李贽故居。故居隐于现代建筑之中,不大的门脸显露出别样的气场。缘份真是说不清,有一次我去绍兴,也是无意间逛了徐渭故居;再一次,去苏州,无意间逛了唐寅故居。

第三层缘份是无意间买到的这册小书。

此册购于念大二时,在花溪某次打折书展上淘到。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家父有个习惯,喜欢在新购来的书之扉页题写购书日期,若购于外地或特殊的日子,还会特意题出。这亦是书法较佳的人之自信处。

我于购书之初,即仿效父亲,因而得知此书购于1996年10月20日重阳节。那时我喜欢写诗,人又长得黑瘦,不知天高地厚地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李太黑”,也题于扉页。还为李贽造了一像,僧人打扮,奈何画成了左衽。——也罢,李贽本就是个异端,据说有回族血统,左衽右左衽的,也不管了。





我们上大学那会儿,正逢“知识大爆炸”之余响,以仿效传说中钱锺书上课翻闲书的名士之风为荣。故此册常被我带到课堂上,遂享受到了被画小画儿的待遇。

之前说过,我上课时爱画与课堂内容或所看闲书相关的小画儿。此册封面本来平淡简素,被我画了一个李逵,手提两把板斧,须发旺盛,凶神恶煞。最初的构思,可能是要画一个水浒群像,奈何画毕李逵,宋江只画了一个头,估计是不满意,便罢了手。于是画面中平空飞起一个头颅来,有点魔幻。现在来看,其实再添两笔即可成幅,但估计是对宋江这个人和这次造像实在是恨其不争,遂成残篇。

那为什么要突出地画李逵呢?是跟这本书有关的。

这本书的副题是:李贽与《水浒传》资料专辑。其主体部分是《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评语、批语摘录》。在李贽的点评文字中,李逵是他心中的NO.1,对之推崇备致。

他老先生喜欢李逵到什么程度?喜欢到把全书中关于李逵的段落抄录出来,编为一册,题为《寿张令李老先生文集》(或《黑旋风集》《寿张县令黑旋风集》)。

为什么要叫寿张令呢?因为在书中第七十四回,李逵曾闯寿张县衙,自封县令,耍闹了一通。估计这正与李贽之童心说不谋而合,故深得其心。

所以在封面上,先画了李逵。群像未成,径题曰:为卓吾先生之水浒第一人造像。

李逵这个家伙,看似天真烂漫,其实全无个性和独立思维,更兼随意砍人,视普通人生命为草芥,实一无脑儿童也。但李贽和金圣叹都颇推崇他,金圣叹品评其为上上人物,也是奇哉怪也。

但作为后学的金圣叹却看不起李贽,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影射李贽说:“近世不知何人,不晓此意,却节出李逵事来,另作一册,题曰“寿张文集”,可谓咬人屎撅,不是好狗。”

按理说,同样是点评水浒传,金圣叹站在前人肩上,应该尊重先行者,但却斥之为食矢之恶犬,也是奇哉怪也。这个,我一向解释为同行相轻和文人相轻。——文人言行,往往也是奇哉怪也。



此册裹就,用了前一则说到的台历外包装所余之边角料为笺,以铅笔题签“容与堂水浒”,书就竟有泥金之效果,瞬间“高大上”起来,亦是吾之书衣得意之作也。

又,不知何故,“水浒”二字在某些地方发不出来,竟成禁语,也是奇哉怪也。

2021年1月7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时间:2021-04-01 07:02:54
按理说,同样是点评水浒传,金圣叹站在前人肩上,应该尊重先行者,但却斥之为食矢之恶犬,也是奇哉怪也。这个,我一向解释为同行相轻和文人相轻。——文人言行,往往也是奇哉怪也。

此书为1976年一版一次,有着那个年代的时代痕迹。那个年代,因着领导人的意志,水浒红楼等等都与政治有所勾连。二十年后,于花溪购得此书,全新。又二十年,辗转多处,回到身畔,裹就书衣。

此册裹就,用了前一则说到的台历外包装所余之边角料为笺,以铅笔题签“容与堂水浒”,书就竟有泥金之效果,瞬间“高大上”起来,亦是吾之书衣得意之作也。

又,不知何故,“水浒”二字在某些地方发不出来,竟成禁语,也是奇哉怪也。

2021年1月7日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字数:7075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9-02 01:20:11

更新时间:2021-04-01 07:02:54

评论数:4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