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经济的癌变-2014中国实体走向末日【已出版】

经济的癌变-2014中国实体走向末日【已出版】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金融指挥棒(五)

从时间上,金融比实体经济领先一年以上。表面上,次贷危机突然爆发,导致在一周到一个月内,世界经济按照不同的层级发生停滞。但是,精通世界金融的人们都知道,次贷危机早在2007年已经出现,并且在金融业内成为行业内的公开秘密。

次贷危机的根源,则可以追溯到美国两任前民主党总统推行的“人人有房住”的国家住房政策,建立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以及美联储进行大规模超发的货币政策。不少言论已经指出,次贷危机迟早会造成经济衰退。不过,到2007年底,美国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仍然强调,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不是危机。而事实上,金融业则面对已经开始发生的次贷危机,也在政府的支持下,试图掩盖危机。

另外,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舆论操控,以及撮合金融业内部的兼并重组,将已经因为次贷危机而倒闭的投行吸收到大银行中,希望堵住窟窿,消化已经形成的危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窟窿越来越大。到2008年下半年,没有人接收负债累累的雷曼兄弟公司(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半夜宣布倒闭。

雷曼兄弟这个规模不算大的投资银行倒闭,只是整个美国金融业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引发整个美国金融业的危机。由于世界的主要银行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次贷债券,因此迅速演化成为世界金融危机,并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实体经济不了解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在金融危机后遭受重创。即使世界主要工业国都在采取大规模的印钞刺激,但是在遭受重创后,大多数行业都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销售和利润水平。而西方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对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产生持续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2007年,实体经济极为火爆的时候,某个实体业主看到次贷危机将造成的后果,可以高价卖出自己的企业。这样的结果是,企业主不仅能够在2008年避免损失,还能够从2007年的转卖中赚一笔钱。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金融指挥棒(六)
当金融危机在社会中爆发时,往往以突然崩溃的方式发生。而且,通过的经济系统的传导,很快影响实体经济,并形成经济危机。

在机理上,整个传导过程为“金融危机爆发–市场上消费者停止消费/银行惜贷–企业大量产品库存积压/应收款项收不回来/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减少生产/裁员–消费者停止消费 / 银行惜贷– ……–经济危机与大萧条”。

在实务操作上,在次贷危机蔓延到世界后,整个市场立即采取行动。欧美消费者立即捂紧钱包,停止买房买车,减少各种消费。实体经济得不到收入来源,大量产品形成库存,相互之间信用欠账状况严重恶化。同时,银行不再放贷,而且还在收贷,实体经济得不到正常的贷款,加上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导致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大量企业开始减产,有的企业倒闭,引发大量裁员。裁员让员工风声鹤唳,作为消费者的员工更严厉限制消费,进一步导致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形成急速的实体经济萎缩循环。这样的行为在全世界展开,一时间形成全球性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虽然CCTV2直击华尔街节目中嘴硬,说中国经济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将CCTV当做信息的唯一来源,也觉得中国问题不大。在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甚至出现嘲讽美国、强调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的小品,并且获得民众的广泛赞誉。

但实际上,懂经济和金融的人知道,当时形势对体制已经极为危急。当时,中国沿海出口加工经济雇佣数亿劳工,为世界市场供应各种中低价产品,也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世界经济危机后,大量出口加工订单锐减或者消失,很多中国出口加工企业被欠款收不回来。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后的几个月,大部分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减产或者停产。相当一部分实力较弱的出口加工企业关门倒闭,有些地区关门倒闭的加工企业达到40%左右。出口急刹车造成正在火热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内地的资源能源生产急剧减少。两方面的经济急刹车,导致经济急剧下滑。

中国的体制系统处于极大的危机中。从1980年末开始,中国体制已经将命运与经济增长挂钩,也就是所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放缓,而奥运会掩盖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的疲态明显表现出来,经济已经失去亮点,房价也开始不同程度下跌。

按照上证指数,中国的股票市场从高点下跌,幅度已经达到四分之三左右。在全民炒股后,大量中国股民因为购买股票而严重亏损,民怨极大。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交更少,房价回落达到30%左右。如果房价继续下跌,中国房贷危机也会发生,银行将遭到严重损失,经济继续下滑。

让体制最为恐惧的是,内地农村到沿海务工的2亿多强壮年因为已经没有工作,在春节前提前返乡,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而且,内地经济急刹车,同样富余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体制必须想法给3-4亿的青壮年找到工作机会,否则这些人可能长期失业。

当出口滑坡、铁公基减少、房地产价格下跌、内地经济停滞、股市大规模暴跌、尤其是数亿无事可做的青壮年,多个因素积累起来,形成随时毁灭体制的不定时炸弹。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金融指挥棒(七)

于是,2008年底,中国政府急迫地宣布了世界上最大的刺激计划,史称4万亿。

起中层桥梁作用的金融系统,其扩张在初期是渐进式,通过一定时间的传导过程。美联储(美国央行)面对海啸般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一次性印钞(QE)投入数千亿美元,试图重新启动经济。美联储投入的大规模资金进入市场后,属于应急资金,防止金融 - 房地产、汽车等少数行业的全盘崩溃,一定程度缓解当时的危机局面。但是,这些美国资金已经不能重新带动经济、更别说刺激世界经济。中国体制则是为了自身生存,只能展开自救。

中国与美国的社会系统不同,因此采取的方式也不同。美国社会的基础是联邦共和制度,在经济崩溃后,最好的方式是听之任之,社会进行自救。即使美国现有体制属于社会主义,采取只顾眼前、危害长远的经济刺激–也就是印钞,但也可以每次少量印钞,不断试探。中国体制完全不同,如果一次印钞的数量不够,经济刺激效果不明显,经济持续下行,体制随时会崩盘。而且在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人了解次贷危机,更无法评估需要印多少钞票进行刺激。

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比美国的更严重、更危急,体制自然会采取矫枉过正的措施,因此开始了以4万亿为代号的大规模印钞。而且,这个措施必须尽快实施,如果再拖半年,则可能一切都晚了。

4万亿的结果是大规模通胀。实际上,体制在宣布4万亿之前,就开始大规模印钞。但是,由于时间因素,印钞在2009年中期才开始逐渐显示出效果,到2009年底明显显示出效果。

在政策的推动下,资金主要进入铁公基和房地产,相关利益者开始得到巨大的好处。在2009年春节后,北京街头开始出现很多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无牌进口豪华车,可以看作离体制最近的人已经获得资金;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北京房价已经企稳、并小幅回升,从下半年开始上涨,进而跳涨。

根据离体制核心的远近,其它地区的房价也在轮流企稳和上涨。在中央表态后,地方经济也开始制定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地方体制没有自己印钞的能力,因此利用中央体制印钞的机会,大规模从银行进行贷款。到2009年底,铁公基和房地产开始狂欢,进而带动股市显著反弹、内地体制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建筑市场就业。

不过,狂欢并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在2010年初,我对相关经济进行分析后,总结为大规模通胀一触即发,随后,进一步分析,为了防止通胀,体制必须从大水漫灌的大规模印钞放水,收紧成为分类滴灌的、针对体制进行的、持续小规模印钞。

但是,即使体制进行收紧,通胀也将不可遏制地发展。2010年下半年后,体制看到通胀的苗头开始显露,被迫开始重新进行紧缩政策。在此基础上,很多人认为中国将经历通缩,经济应该以防止通缩为主。实际上,因为金融影响的累计效应,在2011年后,即使体制一直在严格控制资金投放,即使社会资金链断裂、到2013年社会资金链接近枯竭的状态,仍然无法遏制持续的通胀。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金融指挥棒(八)

当社会资金链开始断裂后,金融业作为中层桥梁,完全向铁公基和房地产行业倾斜。 铁公基和房地产代表体制经济部分,是中央体制和地方体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房地产,房价扣除建筑安装成本后的差价,超过80%的部分都以各种税费的方式流入地方体制的腰包。

在中央收紧印钞之后,实施严格的分类滴灌策略。随着印钞比例减少,提供给地方体制的资金明显减少,地方难以再直接从银行贷款,正在大规模花钱的地方体制经济首先陷入困境。地方体制首先利用信托方式,建立城建投资公司,间接从银行进行贷款。当投资公司的债务负担过于沉重,再也借不到钱后,地方体制开始通过银行理财项目,以房地产的名义向民众个人募集资金,供地方体制的花费。

最重要的是,银行方面作为资金的主要输送管道,通过贷款的方式,强有力地支持地方政府。银行通过哄骗、威逼等方式,持续从实体经济抽回资金,加速实体经济资金链的断裂。一些私营实体企业在银行的哄骗下,从高利贷等渠道借钱,还给银行,加速企业倒闭,有的甚至导致企业主家破人亡。同时,银行尽可能提供房贷给购房者,让按揭购房者快速买房。通过从实体经济进行抽贷,再贷给按揭购房者,直接支持房地产的扩张,间接支持地方体制的生存。

在金融业的支持下,通胀持续走高。当金融业持续将资金集中注入铁公基和房地产之后,推高整个社会的基础价格。例如,在4万亿后,中国的高铁建设规划2万公里和大量火车站的升级改造,到2012末年完成将近1万公里。 从2008-2012年,高铁投资分别为4168.47亿元、7013.21亿元、8340.69亿元、5863.11亿元和6309.80亿元,总投资将近31700亿元。由于整个高铁系统大量从日本等国家进口,成本昂贵;另外,由于工程中各个既得利益者的分利行为,进一步提高造价,比如一个高铁车厢里厕所的装置就需要几十万元。更重要的是,高铁的运营费用极为高昂,包括必须大量进口各种高价耗材。因此,高铁工程完工并且通车后,必须用高昂的票价来抵扣各种成本。

在高铁之前,人们坐普通火车或者动车。等到高铁出现后,铁道部专门将相关线路的普通火车或者动车停掉,迫使人们坐票价高出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的高铁,大量增加旅客的出行成本,直接增加实体经济成本。人们如果开车出行,油价也在上涨、收费公路越来越多、行车和停车罚款越来越多,也增加实体经济成本。 可以说,铁公基的建设规模越大,各种收费就越高。

同样道理,金融通过大力支持房地产,导致房价大幅上涨,进而推动房租价格大幅上涨。而且,房地产开发日益疯狂,占据城市周边的良田,让城市无地可种,必须远距离大力采购蔬菜和其它副食。而蔬菜运输在路途上遭遇出行问题,进入城市必须进行批发市场-一级零售-二级零售等各个环节,又涉及到各级房地产和城市税费,最后蔬菜终端售价可以达到产地价的十倍到几十倍。

于是,随着铁公基的日渐豪华、房地产价格上涨,物价只能持续上升,不会下降。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swb333 1321楼 2014-01-20 10:46:34
@生于0715 1330楼 2014-01-20 13:41:03
真正重要的是黑灯,也就是“大物理”。我在帖子里反复强调过,中国人要钱不要命。而经济什么灯,其实人们并不关心。只有经济不再是问题,灯灭了,也就是死到临头的时候,人们才真正有意识。
-----------------------------
@guai_yang 1369楼 2014-01-22 10:38:55
楼主,你好。我很赞同你的视角和观点,也让我有不少的学习。不仅仅是从经济的层面,更是上升到 历史 、思想和信仰的层面,谈到更本质的原因。所以结果也就是注定的。
我的感受和判断,不是人们不关心或者没有意识到危机,而是面对危机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拖一天是一天,不然还能做什么呢(看看 历史 的人物,又改变了什么)?有什么光明的道路和盼望?现在也不是“冷兵器”时代,......
-----------------------------

是的。 这20多年来,体制加强对社会的驯化,加上“计划生育”,摧毁了社会中年轻人最基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现在的社会情况是,人们都为了物质和享受,忽视了人生最根本的生存。

社会从整体看“一盘散沙”,从个体看柔弱无力。 绝大多数男性没有一点勇气、血气、纪律和团队意识。

至于未来怎么做,我在《2010经济分析》和《中国大物理》都有涉及。 不过,现在理我写《2010经济分析》,已经过去4年,可供准备的时间不多了,需要加快进程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金融指挥棒(九)

社会资金链断裂和持续通胀共同作用,对绝大多数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根据中国金融机制的特点,中国从2011年开始陷入社会资金链断裂的过程,同时通胀率继续上升。从2011年中开始,社会资金链逐渐断裂,反映为民间的高利贷利率持续上升。到2011年底开始,社会资金链已经明显断裂,大量实体企业已经开始因为社会资金链断裂而难以得到运营贷款,企业运营陷入显著困境。 进入2012年后,随着资金链断裂的加剧,而且经济开始自由落体,实体企业开始进入成批倒闭的过程。

同时,社会还在持续通胀中,除了基础的粮食不上涨之外,其它各种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而这些成本上升的结果是,人们必须要求更高的工资,才能够生存下去。

另外,地方体制的既有欠债更多、运营成本更高,因此需要从实体经济征得更高的税费,以维护体制的生存消耗。

所以,在持续通胀和各种税费的影响下,企业成本持续上升,包括实体经济的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各种税费保险持续上升、各种相关运营费用持续上升。每过一段时间,通胀上升一个台阶,企业综合成本也上升一个台阶。结果是,一批企业因为承受不了通胀的压力而倒闭,一批企业开始陷入亏损而随时倒闭,剩下的企业也因为通胀导致综合成本上升而利润更微薄,经营更加困难。 从2013年开始,实体经济已经急转直下,正在面临量变到质变的绝境。

体制自身面对越来越高的通胀,更加严厉地控制资金投放。在新增资金总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强调盘活资金存量,也就是尽可能挖掘现有储户的钱。而挖掘出来后,金融系统会更集中地为铁公基和房地产输血。

在过去,大量民众因为高价买房、支付各种高价铁公基费用、高价教育和医疗费用等等费用,剩余的钱已经很少。绝大多数的金钱都掌控在很少数人手中,而这些很少数人又主要消费各种进口产品。而盘活存量意味着,进一步挖空民众的钱,让民众的消费能力进一步丧失。

实体经济既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也越来越难以卖出产品,因此资金链面临枯竭。同时,随着实体经济的加速倒闭,剩余的实体经济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小。而这些越来越少的实体经济,需要支付越来越庞大的铁公基、房地产、政府税费成本。本来已经日益在困境中生存的实体经济,不仅需要支付日益增长膨胀的总量费用,还需要担负其它关门倒闭的实体经济留下来的费用。这种双重的通胀和负担,也意味着将快速压垮更多实体经济,加速实体经济的关门倒闭。

2014年开始,实体经济将随时进入一个临界点,就是所有越来越衰弱的实体经济,被越来越庞大的体制所压垮。或者说,实体经济的整体绝境正在临近,而金融领域的社会资金链枯竭、疯狂高利贷的状况,已经预示了这种状况的到来。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一)

2013年11月16日《钱江晚报》报道,中铁18局欠杭州某金属材料公司货款2300万元,加上利息合计2400余万元,一直未予支付。金属材料公司不得已提起诉讼,法院在2012年判决中铁18局支付欠款。但一年之后,中铁十八局分文未付。法院认为,其违反了财产报告制度,有能力还款而拒不履行,当法院判决是一纸空文。其实恶意欠债不还,中铁十八局已经触犯相关法律。但是,中铁是央企是国家单位,国家既是裁判,也是运动员,怎么会判自己违规、犯罪呢?因此,地方法院毫无办法,而中铁毫无顾忌地继续欠债。

市场吸金器的意思是:一个看似等价交换的市场,实际只会吞噬金钱和财富。当实体企业对这样的市场投入越大、销售产品越多,现金亏损就越多,死的就越快。 实体企业做市场、卖产品,目的是为了赚钱。而面对市场吸金器,实体在销售产品后,拿不回来钱,也就是被欠账和赖账。企业的产品卖得越多,被欠账和赖账的规模越大,自身的资金消耗越快,亏损倒闭的速度就越快。

如果上述杭州金属材料公司不做市场,一分钱货都不卖给中铁十八局,也不会亏钱;而卖2300万的货物,被欠账、赖账,结果就是亏损、甚至倒闭。从机制上,市场吸金器源于法律倾斜,让欠债的人敢于不还钱,甚至理直气壮不还钱。在中铁十八局从杭州公司拿货的时候,看上去杭州公司得到了市场销售额。但是,当真的要求十八局付钱的时候,中铁十八局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敢于对于2300万元的债务置之不理。对于这家杭州金属材料公司来说,中铁十八局就意味着市场吸金器。

当一个实体因为吸金器倒闭,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亏损或者倒闭现象。绝大多数中国本土实体企业的特点是,经营模式以低价格、低利润、靠销售量维持,企业状况处于高负债、应收账款多、现金储备少。这种经济特点决定了,中国实体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弱,随时会因为市场的风吹草动而大规模关门倒闭。例如,杭州金属材料公司还欠着其它关系企业或者银行的钱,如果它因为拿不回来中铁十八局的钱而倒闭,会引发其它关系企业的亏损或者倒闭。

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2011年开始,吸金器开始大规模赖账,被赖账的企业只能对相关企业赖账,实体的应收账款急剧增加,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同时,银行在加快抽贷,加剧大多数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而实体企业主为了能够撑住门面,大量进行各种民间借贷活动-包括借高利贷,试图进行最后的挣扎。

进入2014年,在社会资金链开始枯竭,国内市场进一步急剧恶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开始遭遇灭顶之灾。灭顶之灾的意思是,整个市场的资金链再也维持不下去,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全面崩溃,绝大多数实体随之倒闭。如果对这些企业进行追踪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被吸金器所拖垮。

忽视吸金器的实体企业,将成为市场崩溃的陪葬品。从2011年开始,吸金器就逐渐开足马力,引发社会资金链断裂(从2011年起,我在经济分析文章和私下的场合中,反复建议做企业和商业的人们尽快收手,卖掉企业或者关掉企业,保住自己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实体认识不到资金链断裂,更无法理解吸金器。实体企业主们仍然想着赚钱,觉得市场非常火热,不参与就亏了。对于收手停掉企业,人们最直接的反应是,不做生意,难道坐吃山空?于是,人们为了不坐着等死,继续进行市场投入。

在上述案件中,杭州金属材料公司为了做生意而卖材料给中铁十八局,就可以归类为这种思维。杭州公司的问题是,当初做这单生意,料定货款肯定收得回,但是,等到追款时才发现自己被套进吸金器,后悔已晚。但是,肉包子扔到狗嘴里,还想拿回来?这时候,企业主估计在想,当初如果不卖2300万元的材料给中铁十八局就好了,哪怕只卖1000万的货,损失都小很多。而采取坐着等死的态度把钱存银行,在保住本金的情况下,每年拿出利息进行消费,这些钱可以让一家子全世界旅游,让等死的过程丰富多彩。

所以,在社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不想坐着等死,结果往往是找死。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二)

2014年1月5日晚,中国中铁发布公告称,其执行董事兼总裁白中仁于1月4日因在家中跳楼自杀。媒体从其家属处获得的消息称白中仁近来患有抑郁症,据《第一次财经日报》报道,部分原因可能是公司债务负担重,个人压力大。

“挺可惜的,他4号上午还到单位工作,想不到回家后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近年患上抑郁症,部分原因可能是公司债务负担重,个人压力大,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在听闻中国中铁总裁白中仁去世的消息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梦恕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有些局的负债率都超过90%了,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前几天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一局、中铁四局还组织人到中国铁路总公司要账,事情闹得挺大。”王梦恕表示,到年底了,该给工人结账过年了,但是建设资金迟迟不到位,公司的职工还能将就,但是农民工的工资是不能拖欠的,所以领导们的压力也比较大。

白中仁自杀后,中国中铁披露财报,截至2013年9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6265.57亿元,负债总额为5315.9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4.84%,高于2012年83.92%的负债率和2011年82.64%的负债率。其中,仅流动负债就超过4000亿,而应付账款和其它应付款就超过2000亿元(超过流动负债的50%)。另外,中国中铁公司的应收款超过将近1150亿元。与此同时,中国铁建、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的应收款分别为710亿元、313亿元和325亿元。这四家的应收账款总和超过2500亿元,而在这些应收账款中,最大头是铁道部欠账。截至2013年9月底,中国中铁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2.1亿元,而2009年-2012年,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是188.6亿元、9.6亿元、-134.8亿元和-41.9亿元。

中铁从2010年开始资金状况明显转差,从2009年188亿多正现金流,快速变成2011年的负现金流-135亿元。从2012年开始,中铁资金状况持续恶化,逐渐进入资金枯竭、没钱可花的状况,因此负现金流的规模越来越小,从-42亿元减到2013年(9个月)的-22亿元。白中仁自杀事件侧面暴露出,从2011年以铁道部大停工为代表的社会资金链断裂后,中铁在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中苦苦挣扎3年后,到2014年开始进入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中国,国家体制受到法律保护,是主要的市场吸金器。中国大陆法律的作用是,保护国家体制既国有财产。当私人欠体制的钱不还,就是侵占国有财产;当体制侵占私人的钱不还,就可以不当回事。在这样的法律系统支持下,体制经济可以利用自身的实力大量欠钱不还,形成市场吸金器。

通过市场吸金器,大量实体的资金被体制所侵占,支持了体制经济的运作。由于印钞从大规模的大水漫灌向中小规模的分类滴灌方式转换(参见我在《2010经济分析》中的分析和预测),体制经济中的一部分资金链从2011年开始断裂。

在体制自身陷入危机时,通过市场吸金器的机制,从实体经济中吸金,以填补自身的资金窟窿。而实体从业者大都既不懂政治,又不懂经济和金融,在市场中如瞎子和聋子,更无法理解吸金器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人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给体制送钱,成为吸金器的一波波炮灰。

在实体的大力输血支持下,体制经济延续了自身的生存(具体市场原理,参见我的《中国大物理》的相关内容)。由于体制经济自身是庞然大物,因此需要吞噬巨额的金钱,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因此,体制的市场吸金器也是庞大的系统,通过众多方式、众多管道,从整个实体经济吸金。

中国中铁就是市场吸金器的一个管道,为体制输送资金。在中铁的流动资产中,有将近2300亿存货,以及将近1150亿的应收款。根据中铁的业务特点,这些流动资产主要集中在高铁、地铁城铁、公路和房地产等工程方面。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这些项目都是体制类项目。中铁通过垫资承建这些工程,将这些钱主要都花给体制,为铁公基和地方城建房地产,输送了大量的金钱。尤其在1150亿的应收款中,主要部分都是铁道部欠的钱。同时,中铁的流动负债有4000亿,应付账款和其它应付款超过2000亿。而这2000亿应付款的欠钱对象主要是私人的实体企业,在为中铁提供服务后,中铁应该很快支付供货商的钱。但是,由于铁道部、地方政府等体制单位不给中铁账款,中铁也不给这些实体付钱。而在2000亿应付款中,有2300万元是中铁十八局欠杭州某金属公司的钱,法院判决中铁十八局还钱,但是中铁置之不理。

这个金属公司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在中铁巨大的建筑工地中,还有着大量的其他私营供应商,垫资给中铁进行建设,或者以赊账的形式卖材料给中铁。由于大量工程还没有进行阶段验收,因此还有大量实际的应付款项,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或者直接被瞒报。因此,中铁可以看作管道,以半体制、半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持续将实体经济的钱,以市场吸金器的模式,转移给体制经济。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三)

市场吸金器是个流程。中国经济是由体制主导、为体制服务的经济系统。根据体制的定义,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定性,反映出体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市场经济,也就是定量,反映出市场的从属地位。

这个定义的意思是,市场的存在是为体制服务,也就是为体制输送利益。因此,任何一个在中国市场内运作的实体,同样在为体制输送利益。多说一句,体制也是由人操控,为人服务。在市场作为体制吸金器从实体大量吸金后,体制也是一些人的吸金器,让一些人得到利益。

如果对金钱的流向进行描述,就可以看到一个资金在市场中流动的轨迹,这个轨迹可以被称为吸金器流程:绝大多数人 à 资金 à (实体)经济 à (实物)市场 à 体制经济单位 à 体制核心单位 à 一些人。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整个流程都起到吸金器的作用,实体经济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市场是关键的轴点,起到吸金器的作用,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意。而市场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虚拟经济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收藏品市场等;一个是实体经济市场,也就是实际使用品的买卖。如果将“杭州某金属材料公司诉中铁十八局案–中铁总公司业务及财务报表分析–中铁老总跳楼”等三个事件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整个流程的作用。如果没有某杭州公司,其企业主不需要花数千万做生意,可以用来进行其它消费;如果公司不和十八局做生意(市场),也不会将2300万货值的产品给十八局;如果没有中铁和其它央企建筑单位(体制经济单位),铁道部(体制核心)也无法将摊子铺的很大;没有铁道部的大摊子,也不会有以刘志军(坐牢)和白中仁(自杀)这些人所代表的一些人的利益。

在资金链断裂后,吸金器流程的效用更加显著。打个比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像一个体制的养鸡场。 其中,每个实体(包括个人)都是鸡场里下蛋的母鸡,为体制提供鸡蛋。在体制收入高、条件好的情况下,体制可以主要收鸡蛋,偶尔杀鸡。但是,当体制缺钱的时候,就需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吸引圈外的鸡进入体制养鸡场,另一个是杀鸡取卵,一次性把实体经济的钱都拿到手里。

在2011年之前,也就是体制的资金链断裂之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市场的交换原则。在体制采购实体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多时候还会付钱,另外一些时候不付钱。而在2011年之后,体制缺钱了,就需要调动社会中民众的资金。这时候,国家又开始鼓吹创业,尤其是鼓吹大学生创业。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家里拿钱、或者借钱,用几万到几十万进行创业。而这种创业实际就是摆个小摊、开个小店。无数人觉得无事可做,也租店面开小饭馆或者卖货。结果,这些人花了钱之后,不仅白辛苦一场,还必须经受痛苦的亏损和关店,进而承受亏钱后生活水平明显降低的后果。这种“花钱-开店-亏钱-关店-心理痛苦、金钱受损、生活受困”情况,就是体制号召圈外的鸡进体制鸡场的结果。

而且,体制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已经决定不付钱。在这个时候,如果实体还想做生意,就得准备着让体制欠账、赖账;如果不想被欠账、赖账,不想遭受损失,就没有生意做,就得退出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体企业自愿让体制单位赊账卖货,也就是先把东西拿给体制使用。于是,市场成为体制的吸金器,达到资金从实体向体制转移的目的。等实体向体制要钱的时候,体制很自然地欠账、赖账。实体被吸金器榨干了现金之后,只能陷入大规模倒闭的境况。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流程:绝大多数人 --- > 资金 --- > (实体)经济 --- > (实物)市场 --- > 体制经济单位--- > 体制核心单位 --- > 一些人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暂停更新15天,祝各位过个好年!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各位开工大吉!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四)

如果对市场进行更具体的细分,市场吸金器在不同市场中,起着相同的吸金效果。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官方开始将中国经济划分为三部分:出口、投资和内需。根据这样的划分,市场被分隔为两个主要方向:出口主要指针对欧美等国家的出口,可以看作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投资和内需主要指中国国内的经济,可以看做内向型经济。由于外向型和内向型经济具有本质不同,因此为不同经济服务的实体企业也具有本质的不同。

根据这种划分,中国实体面对内向型(体制和内需)和外向型两个不同市场。因为市场不同,实体的运作模式和形态也有较大的区别。在这种划分模式下,市场从两方面影响实体经济:一是市场分隔,中国经济由不同的市场组成,形成不同的实体经济,不同实体经济相互隔离、其特点和处境也显著不同,当一部分实体经济陷入困境时,其它部分并没有直接感知,或者觉得与自己无关,因此,实体经济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市场内,一波波以类似的方式,主动为吸金器输血送钱。二是整体市场恶化,不论国内还是国内市场,市场整体形势越来越恶化,导致实体经济处境日渐艰难,不同市场相互交织,逐渐对实体经济形成绞杀。

按照中国官方的主导,中国实体经济进行相应分隔。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主要以加工组装为主,几乎没有以自主产权为核心的独立制造业。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是出口产品价格价格,客户稳定,而且诚信度较高。因此,企业致力于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实现稳定发展。有的企业还进行中高端设备投资,为中高端品牌进行代工,收取较高的组装加工收入。另外,中国还有很多产品向欠发达国家出口,而这些欠发达国家的需求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类似,因此为这些市场供货的实体经济可以视作内向型经济。

内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需求只看价格,不看质量。只要价格足够低,再烂的货也有人要。另外,国内市场权力之手无处不在,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整个商业领域缺乏基本的诚信。除了外资品牌之外,如果产品质量好,价格高,也很容易被劣质低价的产品打垮。即使在本土品牌中,绝大多数也是凭借大量广告或者噱头,卖出高价劣质货。扎扎实实做质量的企业,或者因为产品价格高、或者因为在渠道被吃拿卡要、货款收不回而遭受重大损失、进而倒闭,因此能够成功企业的凤毛麟角。

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以出口为主导,国内投资为辅助,内需被放在靠后的位置。从上世纪1990年代开始,中国官方就将获得外汇作为首要任务,而出口组装加工是当时获得外汇的主要途径。在实体经济实现出口后,中国官方通过外汇管制-强制结汇,把外汇拿到自己手里,然后印刷人民币给加工企业。

从金钱的角度,出口加工只是官方获得外汇收入的工具,并且通过外汇管制这种金融手段,官方用印刷出来的、世界不认可的人民币,换成美元这种具有国际通用价值的货币。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中国官方政策大力推动出口,所有资源向出口倾斜。

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珠三角和福建。最初,台湾和香港出口加工厂迫于当地人力成本日益高昂的压力,大规模将出口加工组装企业迁到中国大陆地区。随着港台出口加工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欧美日资等企业逐渐进驻,内地出口加工厂也随之开始成长。其中,珠三角由于地方税收和其它政策宽松、与香港距离近,再加上国家政策倾斜,成为中国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

1990年中期后,珠三角一方面从港台日本韩国获得订单转移,一方面争抢东南亚的订单,实现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

1990年代中后期,朱镕基实施国企破产关门、职工下岗政策,将江浙沪(长三角)的地方系统工业打散。 随后,各地方政府开始以招商引资为主导,建立各种工业园,与珠三角争夺港台新加坡和欧美日等投资,进而刺激本地出口加工企业扩张,长三角的出口经济也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吸引日韩投资,本地出口加工企业也越来越多,随后中国加入WTO。

美国在911之后,采取超强的经济刺激政策,引发整个世界经济的火爆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极度火热,对外出口的实体经济获得极大发展。不过,实体经济内部的价格战、追求规模效益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争夺订单而过度价格战的小企业、以及过度进行规模扩张的实体企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五)

在出口火爆之后,投资规模也跟着扩大。投资的意思是,在官方获得大量美元之后,开始大规模的铁公基建设。为什么获得美元才能大规模建设?因为中国工业在1950年代引进苏联设备,因此按照苏联设备和苏式计划经济进行布局。而苏联设备的特点是傻大黑粗,质量低劣。在中苏交恶之后,苏联专家撤走。从此,中国只有使用设备的能力,而没有研发和生产设备的能力,生产的产品达到30年一贯制。例如,中国引进苏联的解放牌卡车,进行20多年的生存,连基本外形都不变。如果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工程机械、卡车等工具,即使集全国之力,也挖不了几座山、开不了多少矿,这些工具都要报废。

中国官方有了外汇之后,大规模进口欧美日的各种汽车、工程机械设备、工业生产设备、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并且利用这些设备大规模建设铁公基。不论国家大剧院,还是三峡工程,都是依靠大量美元,使用进口材料和设备而建立起来。

为了满足投资市场的需求,主要有两种实体经济在进行运作:第一,外资品牌:外资品牌最初从本国生产,直接对中国进行产品出口。随着中国投资需求的扩大,外资开始在中国纷纷设厂,生产中高档产品,满足中国体制的投资需求。例如,在工程机械市场,最初中国工程机械力量小、故障率高、寿命短。外资进入后,大量收购中国主要工程机械企业的股份,并且对工程机械进行全面质量升级。到2005年之后,卡特彼勒全球生产的绝大多数重型工程机械,都运到中国或者卖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铁公基和房地产。

第二,本土企业:建筑业上游的低端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大量扩张,满足日益扩大的投资规模。中国成为质低价廉的低端初级工业品和建材的生产国,相应的实体经济表现出总体规模大、质量低、污染严重等特点,而在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方面,由于中国原有工业系统被打散,中国工业能力甚至退回到连傻大黑粗都制造不出来的状况。大量本土企业从小作坊的方式起步,先从边边角角的小业务做起,赚了钱之后,开始购买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并且进行仿造和低价销售,同样以质低价廉的方式,满足工程量较小、施工要求不高的项目。因此,本土企业的主要特点是技术低、管理差、质量差、价格低。

而内需主要指中国绝大多数中下层民众的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内需曾经起到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由于中下层民众的潜力有限,因此中国的内需不振,而且越来越弱。1990年代开始,以农业和苏式工业为主的中国内陆经济开始衰落,而沿海地区的出口并没有发展起来。这时候,中国的体制收入因为苏式企业衰落而急剧减少,同时国企负担急剧上升。于是,体制开始甩包袱的措施,打破对国企工人关于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各种福利承诺,对国企工人进行大规模的下岗。同时,在扩大内需的口号下,体制实施个人所得税,进行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公积金化和养老保险化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体制不仅成功地甩掉包袱,而且还扩大了收入来源。教育产业化后,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民众必须交钱上学。结果是,体制对于教育的投入大幅减少,同时体制内部人员获得大量的收入。医疗产业化后,民众在医院的看病治病费用上涨数十倍到数百倍。体制不仅不需要对医疗投入,还可以通过医院收入,供养体制内的豪华享受型的病人。三险一金、五险一金等规则出台后,企业和个人不仅要加纳个人所得税,还需要将险金交给当地政府,实际成为政府的小金库。个人缴纳这些险金的时候被强制缴纳,而想拿出来的时候,则难上加难。

当绝大多数中下层社会民众自己承担了这些费用之后,能够自由支配的金钱已经所剩无几,即使手上有些余钱,考虑到将来必须为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项目买单,也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除了吃喝、家庭产品和交通等基本生活必需之外,已经基本失去了消费能力。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市场吸金器(六)

投资和内需催生出一个特殊的内需阶层,也就是体制单位。体制单位包括政府、垄断央企和地方国企(包括房地产企业)、各种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和医院)等。

从金钱的角度,铁公基是体制主要的利益来源,体制最为关心的部分,对于体制权力者来说,投资也可以叫做盛宴。薄在任商务部长期间曾经说过,中国生产8亿件衬衫的利润(1件利润0.3欧元)才能换取一架空客A380客机。不过,8亿件衬衫是中国出口的血汗工厂里的工人生产出来的,而波音和空客飞机则主要是因为体制需要,体制单位希望进行的消费。

投资则是将出口的外汇收入,转变成体制消费的中间手段,在投资建设过程中,体制中的权力者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扣利益。在铁公基建设起来之后,国内主要的经济都必须经过铁公基,掌控铁公基的权力者则可以操控巨额收入,而不论建设国家大剧院还是高大豪华的政府和央企办公楼,都起到既能够得到回扣又为体制权力者提供享受的部分。

另外,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收到的钱,甚至以慈善的借口进行募捐的钱,都成为体制内的人群获得金钱、实现享受的途径。

此外,根据体制的权力不同以及不同人在体制内的地位,体制内部成员可以获得低价或者免费住房、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养老等等各种福利项目,也就是各种回扣收入很高,同时生活成本很低。这些人拥有大量的金钱,有能力追求奢侈享受。

大致上,各级权力者主要追求进口中高端品牌,而有一定实惠的低级成员则主要消费合资中端品牌。从这个角度,不论奥迪还是帕萨特,作为体制内部长期被认可的车型,长期保持销量领先的地位。这些人在消费上追求奢侈享受,推崇欧美日等中高档或者奢侈产品/品牌,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他们的消费意味着他们着眼于欧美日等中高档和奢侈品牌,中国本土的实体经济则很难赚到他们的钱。

因此,市场吸金器的作用是,将大多数民众手里的钱,流通到体制和体制中少数人的手里,进而将这些钱花到国外和外资品牌。在这样的机制下,市场从几个方面,让本土实体失去生存空间:1、大多数民众的钱都流通到体制手中,本土实体企业赚不到民众的钱;2、本土实体企业被体制经济欠账赖账,生存日益艰难,随时可能因为赖账而倒闭;3、体制和体制内的少数人花钱,主要采购进口品和外资品牌,增大了外资品牌的力量。

在民众手里的钱越来越少被欠账赖账的钱越来越多外资品牌日益强大的情况下,本土实体经济已经基本没有活路。在此模式下,国内市场开始出现断崖,国际市场下坡路的曲线更陡峭,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实体倒闭已经近在眼前。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2012民生民权 1564楼 2014-02-11 20:59:15
篇幅很长啊, 建议写个提纲目录什么的, 方便阅读
-----------------------------
帖子开头已做说明,本来只是简单预测,无意赘言,只是由于关注者众,所以越分析越多,边思考边写边发,篇幅越来越长。

接受你的建议,尽快系统起来,做个提纲目录。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国内市场断崖 (一)

2013年8月3日,《中国经营报》报道,始于2008年的大同造城运动如今已陷入债务泥潭,许多城建工程出现停工潮,目前大同地方债务已超过百亿元之多。工程大规模停工的原因是大同市政府拖欠工程款,仅大同魏都新城一个小区,政府欠工程款就达3亿多元。受此影响,参与大同城建的建筑商纷纷败走麦城:工程迟迟不能进入审计决算阶段,甲方(大同市政府)不支付工程款,许多工程队负债累累,被迫使出最原始的招数,交工不交房,抢房自保。

赵国一的工程队完成了近2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参照同期同类建筑的决算价格,他总共应拿到2400万元左右工程款,但从2010年迄今他仅仅收到工程进度款620万元,而此前他已为该工程垫款80余万元,借高利贷款200多万元,至此他不仅没有拿到决算价格,已收款还不够成本,一年的工程拖成三年,还有每月五六万元贷款利息压在他身上。

赵国一作为个人,财务已经破产,大同市就是赵国一的麦城,几近绝望的赵国一和其他包工头一样抢房自保,他锁上了7套商铺,拒绝向代表政府的甲方交房。据记者了解,与赵国一遭遇相同的包工头,还有很多。

国内市场断崖意味着,绝大多数相关企业立即关门倒闭。国内市场断崖的意思是,今天看上去还红红火火甚至轰轰烈烈的建筑和生产,因为内在的资金链早已经断裂,在最后的资金耗光的时候,突然之间全部烂尾和倒闭。而且,建筑越疯狂生产扩张越积极的地方,断崖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

在中央体制中,高铁是最疯狂建筑的部分。到2011年下半年,高铁建设90%以上地段停工,总里程超过上万公里。而在地方体制中,大同则是疯狂建设的一个典型。需要说明的是,本来体制早已经没钱,早已经开始拖欠款项。按道理,供货商和服务商早就应该停止工作,等体制把钱先付给自己,再提供产品和服务。但实际上,服务商和供货商就是倾家荡产借高利贷,也要继续为体制服务,等某一天,服务商和供货商也山穷水尽的时候,生产或者建筑开始断崖。

从形式上,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市场,在经济危机之后,断崖都必然出现。但是,从实质上,美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状况有着关键不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市场出现断崖。美国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立即倒闭,而且影响快速波及。但是,如果从微观的角度观察,还有很多美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手里握着大量现金。这些企业虽然也遭遇整体经济断崖,但是业务并没有完全消失。当经济断崖到来时,他们快速收缩业务降低成本,并用手里的现金继续维持,一直维持到新的经济周期。

但是,中国经济断崖后,体制号召实体经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实体企业在“信心”驱动下,大量扩大生产,消耗手里的现金,并且大量借贷。在为体制的投资服务时,在体制资金链断裂后,实体企业也同样做炮灰,用自己手里的现金和大量借贷,继续体制建设。当实体业主最终理解什么是断崖,知道自己拿不回钱的时候,只有面对企业破产个人破产,以及个人为了躲避高利贷而自杀或者跑路。

大同市大拆大建之后,早已经拿不出钱来,但是施工单位还在继续垫资进行建筑。等施工单位也拿不出来钱,整个市政施工停止,形成断崖。赵国一仅仅作为一个包工头,就被欠账将近2000万元,个人破产,还背着高利贷。他即使抢了7套商铺,但是不能拿这7套商铺偿还高利贷支付工人工资,因此个人也陷入绝境,这就是中国市场断崖后实体经济面临的状况。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国内市场断崖 (二)

中国市场断崖的关键在于,4万亿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投资和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加工突然之间陷入冰冻,大量订单减少或者直接取消,而且出现众多坏账损失,导致大批的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宣布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而地方体制也兴奋地公布各自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体制投资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呈现出极为火爆的局面。

中国经济的火热的状况,与欧美国家缓慢回暖形成鲜明的的对比,因此中国经济政策受到国际的一片赞扬。欧美等国政府纷纷与中国政府进行对话,希望中国政府挽救世界经济。国际游资看到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看到赚钱的机会,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游资进入后,自然主要进入投机炒作领域,而炒房则是主要可以炒作的领域。

在投资和国际游资的共同作用下,从2009-2011年的3年间,中国货币总量从47.5万亿增加到85.1万亿,增幅将近80%。所以,4万亿只是代号,代表了以印钞为基础的体制投资,实际应该叫40万亿。这些钱基本都进入铁公基和房地产。在2009-2012年的4年间,仅仅高铁投资就超过27000亿元。更加火爆的是房地产,在7折利率低息房贷刺激下,国际游资和国内游资的共同进入房地产市场,以高杠杆的倍数效应炒房。在天量资金的推动下,房价从企稳到上涨,进而快速暴涨,暴强刺激下,房地产以空前的规模开工,全国成为房地产的建筑大工地。

在投资的带动下,内需消费也实现爆发式增长。体制内人群消费成为主导者,绝大多数底层民众进行跟随消费。在天量的政府投资过程中,体制内的权力阶层获得巨大的中间回扣利益。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消费,将投资盛宴变成狂欢。中国人开始大量外出旅游,在香港和国外像买大白菜一样,排队抢购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迅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快速追赶奢侈消费第一的日本。在国内,人们爆发出极大的购车热情,让相对悲观的汽车厂措手不及,生产全面无法满足需求。大量房地产以低价供给权力单位的成员,形成极为火热的成交场面。在体制内成员消费的带动下,全国中下层民众的目光也开始集中在房价上。

随着4万亿的推出,人们普遍看到大规模印钞的状况以及印钞带来的通胀。社会舆论也开始起到关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强调大规模印钞的状况,以及人们手里的储蓄缩水的问题。这时候,社会舆论不是谴责印钞对民众储蓄的危害,呼吁体制停止印钞;而是对民众灌输适应社会的思维,让民众通过买房进行保值。随着房价日益上涨,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房子和房价上。购买房子的人兴高采烈,而没买房子的人后悔不迭。

在2009年之前,民众手里普遍有一些银行储蓄,以防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当人们看到大量印钞的通胀,同时也看到房价上升,也希望自己的储蓄不被缩水,大量民众拿出自己的全部储蓄作为首付,进行按揭贷款买房,支持楼市的持续火爆。或者说,大多数民众将房子看作财富,将现金储蓄变成房子储蓄。

另外,在体制内人们购车的榜样作用,以及汽车消费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中下层民众也开始进行模仿型消费。人们为了面子而买车消费,形成中低价车销售的爆发增长。在美国经济陷入低迷,汽车消费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国内市场断崖 (三)

在投资和内需消费的推动下,实体经济开始经历冰火两重天。火的是建筑业和汽车业,和以体制为主的进口奢侈品外资品牌中高端商品消费以及中高档旅游和餐饮娱乐业等,冰的是其它绝大多数产业。

建筑业涵盖和影响范围广泛,包括上游的钢铁水泥建材,中游的工程机械、商用汽车业、装修装饰材料和家居家电等行业。中国的汽车业作为建筑业的附属行业(主要受建筑业左右),涵盖和影响(中高端)钢铁、机械、电子、橡胶轮胎、装饰材料等多个主要行业。建筑和汽车上下游产业的实体经济在火爆的销售刺激下,获得爆发性销售成长。其中,建筑业的中高端产品、中高档汽车、以及所有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由进口产品或者外资品牌所垄断。中低端产品和非核心零部件,则主要由中国本土实体经济生产。例如,一个豪华大楼里的进口水晶灯价格为1200万元人民币,这个钱可以盖起上万平米的中低档住宅楼;一辆进口的宝马X5 SUV汽车售价可以达到120万元,可以购买40辆3万元的奇瑞QQ。

这种格局意味着,本土实体经济的销量大,但是价格极低、利润微薄。更重要的是,由于汽车和房地产是大宗消费,动辄数万元到数十万元。而人们在一次性购买房地产和汽车之后,还需要面对更多的资金投入。人们在花掉储蓄按揭贷款买房后,不仅得不到储蓄利息,还需要每月归还贷款和贷款利息。很多人全款买车后,还得支付油费、各种使用税费、过路费、维修费、各种罚款等等。所以,绝大多数体制外的民众在买房和买车之后,用于支付房子和汽车的相关费用骤增。而且,这些费用都是刚性需求,在人们拿到收入之后,首先需要将这些费用预留出来。

由于相当一部分钱都用于房子和汽车消费,人们手里的余钱急剧减少,只能尽量减少其它支出。因此,其它绝大多数行业都开始进入冰的范畴,而且情况越来越差。打个比方,当人们买房买车之后,直接减少在商场、超市、小便利店、菜场和饭店等场所的开支,即使进入这些地方,也减少消费,并且进行消费降级。消费降级包括两方面:一是本来准备买中档商品,考虑预算之后,觉得改买低档商品;二是本来去商场或者实体店消费,人们改成网络消费,比如淘宝等各个平台的网购。

当减少消费和消费降级相叠加,即造成商业领域实体经济的严重困境。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xmdy11 1604楼 2014-02-13 22:38:49
01总纲
02泡泡社会
03专注是中国私企的致命陷阱
04聚焦中国实体经济
金融指挥棒(一)金融指挥棒(二)金融指挥棒(三)金融指挥棒(四)金融指挥棒(五)金融指挥棒(六)金融指挥棒(七)金融指挥棒(八)金融指挥棒(九)
05市场吸金器
市场吸金器(一)市场吸金器(二)市场吸金器(三)市场吸金器(四)市场吸金器(五)市场吸金器(六)
06国内市场断崖
......
-----------------------------
有心!这是发帖的顺序,当初没有系统规划,信马由缰。系统化全文内容结构后,我会尽快发出整体目录。

楼主:生于0715

字数:248426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14-01-07 18:23:00

更新时间:2020-11-20 10:28:26

评论数:60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